心静下来,茶里,却总有滋味

发布时间 : 2019-12-23
乌龙茶滋味 普洱茶滋味 普洱茶的滋味

【www.cy316.com - 乌龙茶滋味】

茶虽不语,其实它很懂你

朋友之间

酒逢知己千杯少,茶逢知己一杯醉。

朋友不在量,而在于质量。有些朋友,没有酒的浓烈,只有茶的淡雅,在你得意时,逆耳忠言,在你失意时,排忧解难。人生遇几杯好茶便欢喜,人生有一两个知己便足矣。

生活之中

茶有两种,一种是“柴米油盐酱醋茶”的茶,一种是“琴棋书画诗酒茶”的茶。

茶可以是你干热口渴时的及时水,一大口下肚,重要的是润喉爽心,茶香、茶味都不那么重要。茶也可以是你细品赏心的慢生活,一小口啜饮,品闲庭花落,尝云淡风轻。

相处之道

喝懂茶,需要用心尊重每一款茶,好比有缘之人,无论高低贵贱都可以从他身上找到令自己欣赏的东西。

喝懂茶,需要毫无敷衍地与茶对话,像对朋友,你得知他所有的经历后更理解他的独特,也更明白如何与他相处。

时间之珍

有人说:喝茶喝的不是水,而是滋味,时间长了,甚至喝的都不是茶的滋味,而是内心和人生的滋味。不同季节或一日之中不同的时间,对应着不同的茶,像极了生命中或凉或暖的时光。

不同的是,生命中的平淡时光占大多数,而心静下来,茶里,却总有滋味。

心境之坦

每一次品茶,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不管是几人饮、是第几壶,一切终随茶香飘散,只留各自心里。

贪婪之止

好茶与喝茶的心情,就好比欲望与理想,欲望的尽头是物质的拥有,理想的终极是精神的充盈。再好的茶,终有饮尽之时,而喝茶的心情却取之不竭。

无止尽地追求更好的茶,不如随时准备好一份喝茶的心情。

人生之乐

所谓宽容,不是忍受或者忽略,而是终于懂得欣赏;茶无完茶,却可以不完美的茶泡一段完美时光;人无完美,亦可以懂得欣赏自己,欣赏一段不完美的人生。

修行之道

儒家以茶修德,道家以茶修心,佛家以茶修性,管它用紫砂壶也好,瓷盖碗也罢,都是茶叶之泡具,是绿叶红绸之容器;青花盏也好,绿釉碗也罢,都是茶汤之盛器,是清苦入口之媒介。

阅历之味

世上没有两杯完全一样的茶,就算是同一壶中沏出的两杯茶,饮者的心情阅历喜好不同,品出的味道便有悬殊,更不要说经历环境、时间、心情、际遇的变化。说起来玄之又玄,品起来却真真切切。

认真之拙

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喝茶要是太认真你就输了。深谙喝茶之道的人走位飘忽,碰上菜鸟说得头头是道,产区、年份、口感,水是泉水,还是井水,都够你学个十年半载。当你费钱费时琢磨出泉水和井水好像是有那么点不同时,他又说茶无非解渴尔。他永远立于不败之地,而你一开始就输了。

静下心来,听一听茶的诉说。经历了千百年的沉淀,茶的智慧必然超乎我们的想象。在百忙之中煮上一壶浓茶,择雅静之处,自斟自饮,可以消除疲劳、涤烦益思、振奋精神,也可以细啜慢饮,达到美的享受;亦或泡一杯清茶,晒一晒太阳,若是有兴致,吟诗一首,饮茶一壶,吟诗品茗,也可自得其乐矣!

更多黑茶供应,黑茶批发请关注中国黑茶产业网:http://heicha.99114.com

Cy316.com延伸阅读

心倦了,喝茶去 茶,能使你宁静下来


茶,是开门七件事中的最后一件,却是精神重归生活的最好出发点。

每一种日用都有自己的生活秩序。

在柴米油盐酱醋这些物质满足了之后,才是茶。

可以说,茶是负责精神生活的饮品。

一碗润精神,涤倦怠,见悠闲,叙友情,泛起生活中的美好涟漪。

就像是一个入口。

从这里可以步入一种久违的生活范式。

这里有砚台与笔墨散发的书香,有余音绕梁的曲调和弦、有古典园林曲径通幽的禅意与洒脱。

茶,能使你宁静下来。

慢慢烧水,缓缓冲茶。

茶香四溢,茶叶渐渐舒展,茶水渐渐变浓。

一天一杯,但茶带来那么感觉,却会陪你很久。

茶香袅袅,抑郁的心豁然开朗,乌云散尽,心情大好。

烦躁苦闷的时候,用一杯茶洗涤内心的孤乏,喝出一份安宁和美好。

那被尘封心底的带有美感的生活趣味,在茶汤里重现。

那种恬淡的东方式滋味,在舌尖上低徊回甘。

仿佛诗意的世界一直在茶盏中等待着我们的回归。

茶之风雅构筑了心的田园——吾倦矣,吃茶去。

茶与你,总有千般滋味


茶与朋友

酒逢知己千杯少,茶逢知己一杯醉。朋友不在量,而在于质量。有些朋友,没有酒的浓烈,只有茶的淡雅,在你得意时,逆耳忠言,在你失意时,排忧解难。人生遇几杯好茶便欢喜,人生有一两个知己便足矣。

茶与生活

茶有两种,一种是“柴米油盐酱醋茶”的茶,一种是“琴棋书画诗酒茶”的茶。茶可以是你干热口渴时的及时水,一大口下肚,重要的是润喉爽心,茶香、茶味都不那么重要。茶也可以是你细品赏心的慢生活,一小口啜饮,品闲庭花落,尝云淡风轻。

茶与相处

喝懂茶,需要用心尊重每一款茶,好比有缘之人,无论高低贵贱都可以从他身上找到令自己欣赏的东西。喝懂茶,需要毫无敷衍地与茶对话,像对朋友,你得知他所有的经历后更理解他的独特,也更明白如何与他相处。

茶与欲望

好茶与喝茶的心情,就好比欲望与理想,欲望的尽头是物质的拥有,理想的终极是精神的充盈。再好的茶,终有饮尽之时,而喝茶的心情却取之不竭。无止尽地追求更好的茶,不如随时准备好一份喝茶的心情。

茶与人生

所谓宽容,不是忍受或者忽略,而是终于懂得欣赏;茶无完茶,却可以不完美的茶泡一段完美时光;人无完美,亦可以懂得欣赏自己,欣赏一段不完美的人生。

茶与修行

儒家以茶修德,道家以茶修心,佛家以茶修性,管它用紫砂壶也好,瓷盖碗也罢,都是茶叶之泡具,是绿叶红绸之容器;青花盏也好,绿釉碗也罢,都是茶汤之盛器,是清苦入口之媒介。泡也好,煮也罢,不过为满足清饮,享受茗欢。

茶与阅历

世上没有两杯完全一样的茶,就算是同一壶中沏出的两杯茶,饮者的心情阅历喜好不同,品出的味道便有悬殊,更不要说经历环境、时间、心情、际遇的变化。说起来玄之又玄,品起来却真真切切。

如何泡明前茶使其更有滋味?如何


明前茶珍贵,一是在清明前采制的茶叶,受虫害威胁少,芽叶细嫩,滋味纯正、耐泡,而且叶绿素、茶多酚、生物碱、氨基酸、儿茶素等对人体健康有益的元素含量较高。明前茶“身娇体嫩”,要想品出个中真味,冲泡也是一种学问。下面就冲泡明前茶应注意事项做一介绍。

一、专家提醒,愈是嫩绿的茶叶,冲泡的水温要低,泡出的茶汤才能既清新宜人,又保留营养。明前茶都比较细嫩,故冲泡时,不能用沸水。一般温度控制在85℃至88℃之间。温度过高会“烫伤”茶,破坏茶叶的叶脉和毫,营养物质也因此流失。

冲泡之时,先置适量的茶叶,然后倒一点点开水,摇晃一下杯子将茶叶温润泡;然后再沿着杯子的边缘冲水,冲水时最好能使茶叶上下翻滚,大约10秒钟就可饮用,茶汤凉至适口后,品尝茶汤滋味,宜小口品啜,缓慢吞咽,等茶汤尚余1/3时,继续加开水,二开茶汤正浓,饮后舌根回甘,余味无穷。

二、冲泡明前茶最好选用玻璃杯。绿茶的渗透力较强,如用紫砂壶冲泡,茶香很容易被紫砂吸走,而瓷杯的质地又太硬,只有玻璃比较中性,适合用于冲泡绿茶。

三、明前茶要存放于冰箱的常温层,这样方可保持它的色绿、水份及完整的索条,待到冲泡时,茶叶身上的毫得以保存,才能饮出原有的豆香味。

千万种茶香里,总有一种情有独钟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人这一生,走过许多路,看过许多景,亦饮过许多茶。

茶有千滋百味,亦有万种风情。千万种茶香里,总有一种,能够成为品茶人的心头爱。

千帆过尽,却是情有独钟。

绿茶青翠可爱,仿佛总是萦绕着花草的香气,令人见之忘俗,像豆蔻年华的少女,满怀清新,一身朝气;

红茶浓醇香甜,却是采摘了阳光的味道,令人身心俱暖,似风华绝代的佳人,绚丽多姿,内心充盈;

生茶,如爱恨鲜明的少年侠士,品茶是一场跌宕起伏的冒险:下一秒来临的,或许是惊喜,也可能是失望。不可预知的变化是它神奇的引力,令人永远充满期待;

熟茶呢,便像是一位敦厚儒雅的长者,优哉游哉,淡然无争,历经沧桑变化,自有沉着的力量,温暖而亲切。

同样一杯茶,对陆游而言,是“勒回睡思赋新诗”,“手碾新茶破睡昏”,可提神醒脑,唤起诗情;

于忆明珠先生,却是“临上床必重沏一杯浓茶,放在床头柜子上,喝上几口才能睡得安适”,反而成了安神的良品,可以滤清梦境,宁定魂魄。

茶香也好,功效也罢,个中滋味,自有茶缘。

有时,叶尖萦绕的,是旖旎的情思,眼角眉梢,泛起思念的涟漪;

有时,叶底潜藏着的,是泥土的温润,绾结在心中,就成了一团浓郁的乡愁,多少年后,沉淀成思乡时咸津津的味道。

爱茶之人,内心多半恬淡平和,而恬淡平和的人,容易活得清醒,清醒却又往往令人痛苦,茶却偏偏能给人内心的安宁。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在自己的内心修篱种菊,心中所爱便愈发清晰。

清茶以待静者,淡茶以待明者,浓茶以待强者,好茶以待善者。

人人皆有所爱之茶,有时候,面前这一杯茶,便是相处时的态度。

一叶浮沉,时光中的故事都化作了诗篇,流年中的心事都铺成了画卷。

朝朝暮暮,但求有钟情的茶、钟情的人温柔相伴,待到花前月下时,再来拼却茶中一场醉。

不知您钟情哪杯茶?又向往哪种人生呢?

心静汤清


心静汤清

真正的静下来,心手闲适,不起波澜,泡茶者所泡之茶清洁,出汤清净、简亮,口感清爽,饮者清透,品后清明,茶意清幽,身心清适,进而生活工作清闲、清快从容。

形神俱清

此之“清”,即是茶清,汤清,口感清,身心清,饮后清。

既有清净、清亮、清洁、清澈、清透之清,又有清明、清幽、清静、清闲、清快、清雅、清寂之清。前者是物质的功用观感,后者是心灵感悟精神功用。

清,是秉自然灵秀之气,形神俱清。

欲使汤清

1.心静

“心清以茶”。心不静,汤不清,心静汤清,茶味自来。许次纾《茶疏》讲“心手闲适”,是在讲泡茶品茶时的“宜”和要求。境优美、禁忙冗,是要专注于心在茶里。

庄子说:“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水静伏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茶道“欲达茶道通玄境,除却静字无妙法”。

2.仪式感

泡茶,日日是好日,给自己以仪式、规矩要求,依照每一个步骤,一丝不苟的遵循,不增不减,熟记于心,做到娴熟,动作不拖泥带水。

3.慢半拍

泡茶,善于觉察,观照,跟随品饮每一道茶汤,当感觉不“清”时,把每一个程式过程慢一秒或慢半拍,给自己一个简短的身心舒缓。

4.注重细节

茶百科贾留华一直言:“茶汤的韵感在细节里。”

茶清,从泡茶者所选之茶已经开始了,而不是从泡茶的当下开始的。

茶清,首先是茶本身的清净卫生,然后才是泡着清、品着清、饮后清。

取茶。最是那一刀的温柔。撬茶取茶,尽可能的匀整,条索清晰,少短碎,是泡茶清的又一个先决条件。

此刻,所能做的全部心思,就是以最温柔的方式找准缝隙入刀,稍有阻滞,再抽刀,再入刀,如此,心静茶整。

秤茶。茶量的多寡,茶水比,心中有数,不多不少,恰到好处,一为好茶不易,二为事茶之人的严谨,三为下次改善泡茶口感的参照,四为茶水比恰当,茶汤清明宜人,滋味调和,是为清雅之清。

投茶入瓯或壶。慢半拍,而不是一蹴而就、一倾而入,注重茶叶排列的层次,所泡茶汤更加的清爽。

润茶洗茶。是为唤醒茶叶。冲茶泡茶,除特殊追香之茶,和第一遍润洗唤醒茶叶之外,基本每道水,茶百科都不建议如上三图一般高冲翻滚茶底。

如此冲茶,茶汤苦涩,茶渣易出,茶底断层,有一种汤感的浮漂躁动,饮之少清静。

刮沫。第一遍润茶,激荡而起的茶沫,轻风拂面般,旋转瓯盖或壶盖使之去除,再以清水冲净瓯盖壶盖或淋漓壶身,汤无沫少杂。

注水心静。泡茶时汤清一大因由,就在于注水熟练把握。有注水方式、高低、力度等不同。

方式有定点注水,旋转注水。定点注水又分是单边定点注水和瓯心壶心正中定点注水。

注水高低,有高吊水,高冲水,低吊水,低冲水之分。所谓“吊”,就是注水力度小,水柱细长,注水缓慢。而“冲”,就是比较暴力,水柱粗,力度大。

这些注水方式、高低、力度的变换,都会影响到茶汤的清浊、滋味改变和品饮感觉。

单边定点低冲。水柱粗直有力。要汤清,一样可见注水把握的好,茶底几乎无激荡燥动之感。

单边低吊注水。水柱柔缓,有一种水流的波动。可见得泡茶女士执铁壶较吃力,所以才造成瓯中有注水泡而起。

壶泡单边定点低吊注水。水柱柔软圆润,壶中茶底无激荡,泡茶之人心静使然。

盖瓯中心定点低吊注水。水柱柔缓,中心定点注水,一般用于泡茶泡至最后,茶底舒展,茶味平和之时,中心注水,以使较多较大面积的茶底尽快接触到水的浸泡。

出汤前的准备。上图心静和缓,轻启盖瓯,只留出一丝出汤缝隙,瓯盖罩住全部茶底,避免茶底哪怕细小碎片都不易跑出来。如此出汤,无需滤网(茶百科一直建议泡茶者尽早扔掉滤网,不然泡茶很难有进步),一样汤清无渣。

出汤前的准备。如果如上图这样留出较大出汤缝隙空间,出汤是快了、盖碗不烫手了,但麻烦接踵而来,一大堆的茶底茶渣跑出来,汤怎么可能清?只好借助滤网,茶汤增加一种被粉身碎骨、撕裂的疼痛感。如此,汤无清韵感。

出汤。在前面“出汤前的准备”环节,心静缓和,盖瓯留出细致的出汤余地缝隙,无需滤网过滤茶汤,一样清亮无杂,泡者心静,茶汤以清,观者心怡,品者清雅。

心不静,急出汤。茶汤燥动,残水入杯,自然无汤清之意了。

出净茶汤。每一泡茶汤出净,不留根,一是避免下一道汤重苦涩;二是瓯或壶中最后一点精华倾出,因为最后出的茶汤,相对先出的茶汤,滋味稍重,内含析出物质多;三是使泡茶者慢下来,静待茶汤一点一滴的出尽,同时,这样能使匀杯中虑出的茶汤也静下来,即使不留神虑出了茶渣或小叶片,影响了观感,此刻慢下来,静一会,它们也会沉入匀杯底部,再在接下来的分杯环节里,就不至于让茶渣或小叶底带入品饮者的品杯中,影响品茶心情,是入口了吐出来,还是让咀嚼咽下去?

浅斟低酌。经过前面一整个心静泡茶环节,再加上匀杯稍静置,即可分杯。

分杯,讲究“浅斟低酌”。低酌,是为避免茶香涣散,浅斟,是为品杯留出余地,不满杯,讲个“茶斟七分满,留下三分是情谊”,浅茶满酒,是为敬!

请用茶!心静汤清,成就一盏好茶。

茶性如水心静好品茶


品茶要心静,这是品茶人极为重要的心态。茶的性格如水,清幽、儒雅、隽永,如高山之雾,七月巧云,清池碧波。

心烦意乱之时,我是决不喝茶的,即使口渴,宁肯干渴着。每与茶相伴,我总要平心静气,一小口一小口地抿,让茶香润泽口齿之间,再缓缓咽下,于是两颊舌间顿觉溢溢生津,回味悠长。在新安江之畔、太平湖之滨,在黄山老谢家茶场,太平茶楼,屯溪茶社,我都曾独酌、对品或群品过,伴随着耳畔若有若无的安徽黄梅小调,品味着阵阵茶香,绵思遐想、文情诗韵、娓娓情怀、款款心曲,似涟漪般慢慢荡漾开来……即便是独自一个人在家中书房读书,那案头的一杯茶也会让我排烦解忧,心静如水,进入悠然神往,心灵纯净,畅游书海的忘我境界。

苏轼诗中有一名联:“欲把西湖比西子,从来佳茗似佳人。”这副对联在我的玻璃板下,我天天读它,越读越喜欢。我不适宜喝花茶,受不了那种人工加进去的香味,脂粉气过浓,不纯不正,茶色也因花而改变,叶子也因花而别扭。至于层出不穷的养生茶,饮料茶,一些饭店推出的“早茶”、“晚茶”,只不过是借茶而炒作,简直是对茶的一种不敬。

耳畔之丝竹,杯中之余馨,使我万分感慨。我忽然想到,人居草木之中故称“茶”。茶,是一种心情,喝茶是一种心境,呼唤着人亲近草木,回归自然。现代人忙碌的生活中难得有一刻闲暇去享受闲适如“茶”的心情。但有空时坐下来,放松身心,沉静心情,喝一杯好茶,聆听自我的心声。

茶与佛结缘“心静止如水”


茶与佛结缘

根据史料记载以及民间传说,我国古今众多的名茶中,有不少最初是由寺院种植、焙制的。四川雅安出产的“蒙山茶”,亦作“仙茶”,相传是汉代甘露寺普慧禅师亲手所植,因其品质优异,被列为贡品向皇帝纳贡;而福建武夷山出产的“武夷岩茶”,前身叫“乌龙茶”,该茶以寺院采制的最为正宗,僧侣按不同时节采摘茶叶,分别制成“寿星眉”、“莲子心”和“凤尾龙须”三种名茶;北宋时,江苏洞庭山水月院的山僧采制的“水月茶”,即现今有名的“碧螺春茶”;明朝隆庆年间,僧徒大方制茶精妙,其茶名扬海内,人称“大方茶”,是现在皖南茶区所产的“屯绿茶”的前身;浙江云和县惠明寺的“惠明茶”,有色泽绿润,久饮香气不绝的特点。此外,产于普陀山的“佛茶”、黄山的“云雾茶”、云南大理感通寺的“感通茶”、浙江天台山万年寺的“罗汉供茶”、杭州法镜寺的“香林茶”等等,都是最初产于寺院中的名茶。

在中国众多的寺院中,在崇尚饮茶、种茶的同时,还将佛家清规、饮茶读经与佛学哲理、人生观念融为一体,因此就有了“茶佛不分家”、“茶禅一体”、“茶禅一位”的说法。茶与佛相通,均有主体感受,非深味而不可。饮茶需心平气静,在这种环境里才能品出茶的清香、茶的悠远。饮茶更讲究一种井然有序的啜饮,以求环境宁静和心灵清净、安逸,以求在茶中品味佛的真谛。这一切的根源在于茶道与佛教在文化性格上属于同一色调:静寂,清旷、安祥而又端肃,追求清雅、向往和谐是二者之间要共同达到的目的。法喜禅悦并非出家人的专利,亦为茶人之一大精神享受。自古中国佛教就有品茶是参禅的前奏,参禅是品茶的目的之说,二位一体,水乳交融。

茶与佛有如此深奥的关系,以至于武夷山的和尚就有了斗茶的习俗。有记载说,“吴晋之际,佛教从中原传入闽中,于是佛寺相继兴建。建州山水奇秀,岩壑幽胜,士人多创佛刹、落落相望”。此时,武夷山“寺观庙宇僧人相继种茶”,“天下名山僧占遍,自古高僧爱斗茶”。佛门寺庙的茶事活动,对提高茗饮技法,传播茗饮习俗,都与茶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宋林逋《西湖春日诗》:“春烟寺院敲茶鼓,夕照楼台卓酒旗”以及《宋诗钞》陈造的“茶鼓适敲灵鹫院,夕阳欲压锗斫城”,都生动地描写出茶鼓声下寺院的幽雅意境和茶在佛中的位置。我国不少佛门圣地高龄僧人数不胜数,究其长寿原因,除心静止如水、不与世事争外,还因与长期饮茶有密切关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