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细品出茶的味道

发布时间 : 2019-12-23
青茶的味道 黑茶的味道 黑茶味道

青茶的味道。

父亲,是极爱茶的。

幼时,最多的记忆,是父亲手持茶盏,坐在窗前,陪我读书。小小的天青色杯壁,淡淡的褐色茶水,嵌着细细的铁线开片,似乎是学龄前全部的时光啦!

再后来,春天,全家去了江宁的黄龙涧,一个以茶山闻名的所在。在那里,见识了茶叶从采摘、烘焙到成品的完整过程。看着嫩绿的叶芽在柴火作引物的土灶上烘干,有德的长者用手掌一遍又一遍地翻炒,而叶子也在细细的摩挲中渐渐褪去了耀眼的翠绿,变得越来越润泽和柔和。感叹了造物的神奇,我心中却颇以为繁琐,“那,应该是上一辈人的钟爱”;于我,或有更好的选择。

父母皆是医生,繁忙是极为平常的事情。但每至周末,一家三口聚在一起,父亲便会泡上一壶茶,暖杯、洗茶、注水、浸泡、出茶,一套做来,行云流水,平淡从容,一如父亲行事的风格。

半年前,母亲生了一场重病。家中一派“兵荒马乱”,父亲作为家属去医院陪夜,家中只有外婆相伴。每晚归家,依旧是昏黄的灯光,依旧是熟悉的家具,心中无比凄惶;父亲那套惯用的汝窑茶具还在,却仿佛失了原先的温润。或许为了平复慌乱,我开始慢慢学着如何“煮茶”。97℃的滚水,暖壶、温杯,放入普洱,第一遍洗茶,次之方是泡茶。高处落水,讲求“凤凰三点头”“韩信点兵”,以求叶子的完全展示,待茶色晕染、舒展,方是品茶的时候……这期间,父亲恍在身旁,浅笑温言。夏日的烦躁愈来愈远,看着茶水渐淡,我也慢慢安静了下来……

好在最坏的事情没有发生。一个月后,家中回复了往日的安宁。满城桂香的日子,母亲采了院子里的桂花,说要做“茶引”;父亲一边表示不屑,一边却又由着她摆弄自己的茶叶,笑着招呼全家“试新品”。

茶,是为君子之饮。年少岁月,借由父亲的目光,我读懂了“谦谦君子、温润如玉”,知晓了“齐眉举案,相濡以沫”,人生,便也如此宽阔了起来……

cy316.cOM编辑推荐

❀如何品出茶的香气?


香气,是茶汤的主要部份。但是人的嗅觉细胞发育得不尽相同。有些香气,某些人闻得出来,某些人就不觉得香。所以,如果讲到细微的香气,并不是每一个人都闻得到的。但,嗅觉是可以训练的!

训练的方法无他,仔细喝、仔细闻,而且详加比较,在自己的感受方面应当客观一些。最好有人跟自己一起品茶,不仅能够弥补自身味觉上的缺憾,而且有意见的交流。

茶香出现的地方大致上有三种。

第一种是闻香杯

从闻香杯中闻到香味,是要从最高温闻,温度渐降,香气可能有变化,都要把握住。而且最好连温度低到室温时都要仔细闻,不仅可以欣赏茶叶的香气,并且可以分辨出茶的好坏,甚至制茶手法如何。

在最高温时,会有呛鼻的感觉,只有部份的茶汤在最高温时会呛出香味来,如果是这种情形,冲泡时,尽量再掌握住更高温泡,可以再冲泡出另外不可知的香味。

经过几秒之后,香味就开始呈现,由淡转浓,再由浓转淡,这是第一道香。之后另一种香味就会慢慢呈现,也是由淡至浓,由浓至淡。一层接著一层,甚至到室温时,都还有香味,所说杯底留香的茶就是这样。

在闻香的时候,通常嗅觉会疲惫,就是“久不闻其香”的意思,所以应当每闻几秒就将闻香杯移开几秒,让嗅觉接触到新鲜空气,再闻,才不至于“入于芝兰之室”。

在现今的茶叶,除非是三四年株采的茶叶,否则火气太大不容易闻到杯底香!焙的越重,香气的数量就越减。

当然,选购茶叶时的试泡,香气的表现常被火气包住了(刚焙过的茶,火气自然在),所以要问清楚焙火的时间,在品咂之后才得以监别。但是选茶比较好的方式,并非闻香,而是品滋味。滋味浓者,香气在往后的表现会比较好。当然,刚制成的茶叶,如果焙火重,香气又足,保持新鲜的感觉(香气会转、滋味会跳、喝了之后会感到鲜活),当然是等级以上的茶叶!

第二种是茶汤有些茶,用闻香杯或汤匙或许闻不出香气来,可是在入口时,会有香气表现出来。当然,跟闻香杯一样,温度渐减,香气会有变化。不过,可能在一两个月后,会发觉入口的香气渐减,这是茶叶内部进行反应的缘故,属于正常,或许在别的地方表现更佳的感觉。早期有人说那是“走味”。如果对于茶叶的后发酵有一定的认识,我想,“走味”不见得是件坏事。觉得茶叶的状况值得珍藏,将他冰在冰箱中的冷藏库,可减缓茶叶的变化。

第三种是喝完后口中的香气

喝完之后,从口中吐出来的香气。

你会发觉呼吸之间,有香气在口中徘徊。就例如普洱茶,有时候在闻香杯、饮用时闻不到某种香气,饮完后会发觉有一种清香存在。

喝茶的场所会影响香气。举出四个地方,如室内、挑高建筑、凉亭、室外。如果风不大,湿度不大,海拔高度相近,以感觉香气明显来排列:室外>凉亭>挑高五六米的房子>室内。所以,饮茶闻香和环境中的气流是有很大的关系的。

口中对于香气最敏感的地方是口中上颚跟鼻腔的交接处,所以,评监比赛茶时,评审都会将少量茶汤饮入口中时,稍微低头,从嘴唇的左边和右边吸入空气。当吸入空气时茶汤混著空气在口鼻交界处翻搅,容易让嗅觉感受到茶汤的香气。当然我们喝茶时也可以这样做。

但建议两点:刚开始时「刺激性」太大,恐怕要经过个一年半载后,嗅觉才能适应;容易呛到,入口茶汤尽量少,吸入空气时先轻轻吸,习惯后再加重。 茶汤饮下,口中有翻搅的动作,例如吸气、吞口水的动作,可以闻到茶的香气。尤其是饮入浓茶时,茶香会渐渐由口腔翻搅而显现出来。

品出茶中大“文章”


[摘要说明]品出茶中大“文章”

对于大连人来说,对于茶叶的喜欢正在日益增加,几届大连茶博会的举行,也使得茶文化开始深入人心,不少茶商甚至开始慨叹大连市场的火爆。但受全球经济环境的影响,茶叶行业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如何让这个行业更快的发展呢?日前,记者参加了一次品茶会,这种全新的形式似乎也表明,我们的茶叶行业正在寻求更多的突破和增长。

[品茶]面对面更直接

在一家茶室内,十多位受邀的品茶者坐在茶海两侧,缓缓的丝竹声流泻而出。作为来自武夷山岩茶场的茶艺师正在为大家进行茶艺表演。刚刚进入的岩茶自然是当天的主角,茶艺师一边泡茶,一边向大家介绍武夷山岩茶的特点,并从闻香、品茗等多方面为大家做介绍,很快大家对于岩茶就有了粗浅的了解,而不同的种类在茶艺师的讲解和个人的品尝下就有了很深刻的印象:肉桂的深远、水仙的柔和、大红袍的深邃、不知春的香醇尽在味蕾中。

品茶的王女士告诉记者,在四川等地,这样的品茶会很多,使得商家与消费者面对面,了解更直观、也更清晰。而孙先生告诉记者,在福建等地,品茶会甚至会作成一种大型的活动,融合多个方面,对于当地茶产业的发展是非常有利的。

[品茶] 多面融合促进茶产业发展

大连茶博会组委会秘书长杜敬国先生认为,目前大连的茶产业发展还是很迅速的,但是在传统概念中,大连人对于茶的热衷和喜爱还是和南方有一定差距的,所以对于茶文化的普及仍然任重而道远,这对于茶产业的发展是一种阻碍。金融危机的出现,影响了很多产业,如何在重压下寻求突破,是所有产业都关注的。

茶,离不开人,所以直观地品茶会让消费者更直接地了解茶、喜欢茶,“去年年初,我们就开始了这种全新的尝试,目的就是想让更多人走近茶,深入地了解茶文化的深远,从目前的效果看是不错的。而且我们还会将这种品茶会更丰富,比如结合书画品评、鉴赏、商务洽谈等,融合更多的元素,让茶产业在大连全面发展,同时能和更多的产业进行有机的交流和融合。

如何品出干的普洱茶


分辨干仓与湿仓普洱茶的方法,可以从外型、气味、汤色和叶底看出来。

1、从外型辨别

干仓普洱茶的条索结实、颜色鲜润、油面光泽,充分表现了茶叶的活力感;湿仓普洱茶的条索松脱、颜色暗淡、粗糙黑绿且茶叶表面或夹层留有绿霉。五○年代的圆茶铁饼 (圆铁),本来都制成生茶出厂,因为蒸压时采用改良的金属压模,做出型茶太过结实,不利于快速陈化。有些商人便将它以湿仓处理,以利近期销售。市面上可以看到有干仓圆铁和湿仓圆铁普洱,即可以用上述方法辨别出来。

2、从气味辨别

一般正在发霉不久的,或发了霉又加密封,一打开时,从茶品中会发出一股霉味。如果发霉很久了,如圆铁普洱茶于二、三十年前霉变过,后移到干仓,则型茶本身已经闻不出霉味来,但在茶汤中仍然有一股扑鼻的霉味。如果发霉超过二、三十年以上,茶汤中的霉味会很弱,甚至闻不出来了。如六○年的那批七子铁饼普洱茶,茶型非常结实,出厂时未能干透,夹层内起过霉变,距离现今已经三十年上,茶汤中并没有霉味,但已经形成轻微的「泥味」,喝入口腔会有轻微针刺的感受。

3、从汤色辨别

干仓生茶的汤色是粟红色,陈期在七、八年以上的,略转深粟色。如干仓陈化的圆铁普洱茶,茶汤呈鲜粟红色,是典型干仓生茶的汤色,而同庆老号普洱茶,已经转向深粟色了。湿仓茶的茶汤,像熟茶一样呈暗粟色,甚至变黑色。七子铁饼普洱茶,茶汤呈现暗粟色,是典型湿仓茶的汤色。

4、从叶底辨别

干仓普洱茶的叶底是粟黄色至深粟色,质地活性柔软,其生茶的叶底,在干仓长期陈化过程中,颜色变化不大。我们常常称赞将近百年的同庆老号普洱茶,将当年的活力泡出来,主要也是赞縜它的叶底呈现出新鲜粟色,使人感受如新鲜东方美人茶的叶底,将我们的情怀带回百年前,易武大茶山那种心旷神怡。湿仓普洱茶的叶底,是暗粟色或是黑色。湿仓生茶和熟茶的叶底颜色很相似,但熟茶叶底质地是干硬的,而湿仓生茶叶底质地则保持柔软,且富于于弹性。

:::: 干仓普洱,湿仓普洱辨别简表 ::::

类别 外 型 香 气 汤 色 叶 底

★干 仓 茶 结 实 光 泽 原 普 洱 茶 粟黄 ~ 深粟 粟黄 ~ 深粟

活 性 柔 软 )

湿 仓 茶 松 脱 暗 淡 霉味 / 泥味 暗 粟 ~ 黑 暗 粟 ~ 黑

柔 软 )

新鲜自然是好普洱茶的基本条件,只有在这个基本条件之下,才能查找普洱茶的真实性,唯有查找普洱茶的真性,才可能品出它的艺境。同样的,了解其真性的在,才会致力制作普洱生茶,并致力以漫长岁月缓慢地陈化,形成普洱茶最宝贵的伦理文化,所谓袓父做孙子卖的良性循环。如此,将来市面上,才永远保持有陈年普洱茶,让世世代代都能享受新鲜自然的真普洱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