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茶一味,讲求意境 心理意志修炼

发布时间 : 2019-12-23
一味绿茶 普洱茶禅茶 意境普洱茶

一味绿茶。

释迦真胜:禅茶一味

禅茶一味,意指禅味与茶味相通,并且以禅意去品茶味。只有像修禅那样品茶才能品出真正的茶香。茶与禅的相通之处还在于追求它们精神境界的提纯和升华。大口饮喝茶只能止渴,像修禅那样去品茶,才能知道好茶的精妙。喝茶能静心、静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修禅更是如此。

禅茶一味,讲求意境,是建立在喝茶基础上的心理意志修炼;讲求放下,在品茶时放下世间一切名利地位种种纷扰专心体会清静超脱。

禅茶始于中国,发扬光大于世界各地。寺院饮茶之风的兴起,最初起源于僧人们的坐禅。僧人们坐禅时晚上不吃斋,又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集中精力,所以饮茶对他们来说是好办法。佛教的发源地是印度,而茶文化的发源地是中国。在唐朝寺院僧众念经坐禅,皆以茶为饮,清心养神。饮茶对于僧人,即可提神,调养身心。茶的俭朴,让人矜守俭德,不去贪图享乐;茶道的专注,让人的精神与大自然融为一体。这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茶禅一味”。 

禅宗祖师常以生活中的事情点醒行人,为佛教茶文化留下了一些禅师们借茶说禅的公案故事。例如《五灯会元》记载,一客人向南隐问禅,南隐以茶相待。他将茶水倒入杯中,茶满了仍继倒……,客人说:“师父,茶已经满了,不要再倒了。”南隐说:“你就像这只茶杯一样,里面装满了你自己的看法、想法,你不先把你自己的杯子空掉,叫我如何对你说禅!”另一关于“赵州茶”的公案尤为著名。赵州从谂禅师问新到僧:“曾到过这里吗?”回答说:“曾到过”,赵州从谂禅师说:“吃茶去”。又问一僧,回答说:“不曾到过。”赵州从谂禅师仍说:“吃茶去。”院主听了觉得奇怪,问赵州从谂禅师:“为什么曾到者让吃茶去,不曾到者也让吃茶去?”赵州从谂禅师叫院主,院主答“在”,赵州从谂禅师说:“吃茶去。”实际上一句吃茶去蕴含有禅师的修为的暗示,若是有缘人就可心心相印有所体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当代诗人赵朴初十分喜爱这则公案,曾写诗云:“七碗爱至味,一壶得真趣,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赵朴初曾多次将此诗写成条幅赠人或贺会,以启发人们去继承和体会古德“茶禅一味”的旨趣。

真理无处不在,只要有心时时警觉,因缘成熟处处都能得到利益。

cy316.com扩展阅读

禅茶一味“茶禅”意境回归原本


禅茶一味:茶禅中的意境

茶在中国的历史记载,自神农尝百草开始就广为中国人知晓,佛教东传后,修行的僧人更发现茶可提神,对于修行有很大的帮助,因此便有僧人开始将茶道与佛道结合。

唐、宋以后饮茶的习惯在各个大、小寺庙里风行,古书记载唐宋的寺院里设有“茶堂”或“茶寮”,僧人们在此讨论佛理、禅道及饮茶,并在茶堂外悬挂“茶鼓”,击鼓以招僧众饮茶论佛理,《宋诗钞》陈造的“茶鼓适敲灵鹫院,夕阳欲压锗斫城”,贴切地描写了茶鼓下寺院的意境,形成了特有的“茶禅文化”。而唐朝赵州禅师有名的“赵州吃茶去”禅门公案,正是茶禅生活的表现。

茶的精神渗透了宫廷和社会,深入中国人的生活中。几千年来中国不但积累了大量关于茶叶种植、生产的物质文化、更积累了丰富的有关茶的精神文化,这就是中国特有的茶文化。

其实回归原本,生活是种感觉,泡茶、品茶也是种感觉,所以泡茶并无坊间几分钟、水温几度的制式条规,而是讲求心要沉淀、专注于茶本身,泡茶者中途不言,掌壶、倒水动作轻柔,如对万物的掌握;品茶者采少喝、多品的方式喝茶,也就是慢吞吞、细细品,呈现一种文雅、放松的“茶禅”意境。

茶禅的意境可说是贴近自然的,端看“茶”中文一字结构,发现“人”在草木之间,才能平衡发展“茶”,很有在原野大自然之感,而人在安和、放下、轻松、享受的环境下,说话就会轻柔、柔顺,待人处事也就进退得宜。

茶本是药(茶性本寒),并不适合大口畅饮,喝到饱的豪迈,更偏重于细微处的感受,如同君子之交淡如水,茶也是君子,淡淡品尝,更显其优雅。

人对万物要尊敬,对茶树则需感恩,茶经过“炒、煎、煮、泡”后,才能成为一壶好茶;茶就是道人,茶道衍生茶德,我们感恩做茶、采茶农人,及雨露、土壤、天地,饮茶者饮水思源,关怀环境,不知不觉中也有了茶德。

现代人烦恼多,人际关系处理不够圆滑,佛家常道:求圆满不执着,而烦恼就是种执着,禅在破执着,将我执抛弃,配合别人,融入群体之中,放弃原本所学,掏空、学习新知,练习慈悲与包容,专注客观就不会有太多烦恼。

禅茶一味之“禅”何为一味禅?


禅茶一味之“禅”是什么

《坛经》有言:“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禅”是梵文,译为“静虑”、“思维修”之意,对今天的人理解起来有些费解,因为“禅”很抽象,禅无处不在,行住坐卧皆可禅,但禅不可言传,只可意会,要靠自己来体悟或感悟,而且每个人的答案也不尽相同。即便如此,本文还是有一种基本的解释:即通过禅定或静坐调节身心,使之适悦,或是超越狭隘的自我的修习方法。

“禅”的概念很广,在中国佛教禅史上曾有诸禅产生,但给学人参禅带来不便而终究由诸禅回归到“一味禅”。圭峰宗密禅师曾对禅的判摄为由低至高的“五味禅”,即外道禅、凡夫禅、小乘禅、大乘禅、最上乘禅(如来禅,或如来清净禅),圭峰宗密把如来禅(最上乘禅)称为“一行三昧”或“真如三昧”,视为达摩西来东土所传授的禅法。〔5〕而在《楞伽经》(四卷本)里则有四禅之分,即愚夫所行禅、观察义禅、攀缘如禅和如来禅。四禅之中同样是以成就如来境地的“如来禅”。无论是“五味禅”,还是“四种禅”,最终还是融合变为“一味禅”。

在禅宗史上还曾有祖师禅、如来禅,南宗禅、北宗禅和超越佛祖的分灯禅之说,几种提法不过是禅师们应机的不同开示而已,无论是即心即佛的祖师禅,还是非心非佛的分灯禅,虽有异有同,但都提倡佛性人性化,讲究无心为修,平常心为修,无事为修,都可使人开悟。

禅门公案载:有僧辞别庐山归宗智常禅师。归宗问:要去何处?僧答:到各地丛林学五味禅。归宗问:各地丛林有五味禅,而我这里只有一味禅。僧问:何为一味禅?归宗即打僧。僧人忙说:我明白了,我明白了。归宗呵斥:你说!你说!僧刚欲开口,归宗又打。僧人后来又到黄檗希运门下参学,把这一经过告知黄檗希运禅师,黄檗上堂后就说,马祖道一禅师门下出了八十四位弟子,只有归宗智常学到了真本事。不难看出,黄檗希运对一味禅推崇有加,他认为:一味禅“从上祖师唯传一心,更无二法,指心是佛,顿超等、妙二觉之表,决定不流至第二念,始似入我宗门。”(《黄檗断际禅师宛陵录》,《古尊宿语录》卷三)

对禅的解读还可以更进一步,赵朴初有言:“禅是一面镜子,它可以照明人的心境,禅是一盏灯,它可以指引人的心路。禅不完全是生活,但禅里有生活,生活中有禅。”

凡是种种,历代高僧大德对“禅”都有种种说法,最终目的将“禅”导入人间化、生活化、大众化。但无论是人间化、生活化,还是大众化,都需要大众都能接受和都能认知的一个载体介入,于是,茶就成了僧人的首选。因为,茶不仅是僧人生活的必需品,而且还是大众生活的必需品,与中国人生活最为密切。选择茶将禅法落实于生活中,应该说是最好的禅修方式之一,其意义诚如中国佛协副会长净慧大德所言:“将信仰落实于生活;将修行落实于当下;将佛法融化于世间;将个人融化于大众。”譬如,日本茶道就是典型式为在家居士提供以生活入禅的方便之门。

禅茶一味的意境“苦 静 凡 放”参悟


禅茶一味中的苦静凡放

“禅茶一味”的思想基础 ,茶于佛教的最初关系是茶为僧人提供了无可替代的饮料,而僧人与寺院促进了茶叶生产的发展和制茶技术的进步,进而,在茶事实践中,茶道与佛教之间找到了越来越多的思想内涵方面的共通之处。

其一曰“苦” 佛理博大无限,但以“四谛”为总纲。 释迦牟尼成道后,第一次在鹿野苑说法时,谈的就是“四谛”之理。而“苦、集、灭、道”四第以苦为首。人生有多少苦呢?佛以为,有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等等,总而言之,凡是构类存在的所有物质以及人类生存过程 中精神因素都可以给人带来“苦恼”,佛法求的是“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参禅即是要看破生死观、达到大彻大悟,求得对“苦”的解脱。茶性也苦。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载:“茶苦而寒,阴中之阴,最能降火,火为百病,火情则上清矣”从茶的苦后回甘,苦中有甘的特性,佛家可以产生多种联想,帮助修习佛法的人在品茗时,品味人生,参破“苦谛”。

其二曰“静” 茶道讲究“和静怡真”,把“静”作为达到心斋座忘,涤除玄鉴、澄怀味道的必由之路。佛教也主静。佛教坐禅时的无调(调心、调身、调食、调息、调睡眠)以及佛学中的“戒、定、慧”三学也都是以静为基础。佛教禅宗便是从“静”中创出来的。 可以说,静坐静虑是历代禅师们参悟佛理的重要课程。在静坐静虑中,人难免疲劳发困,这时候,能提神益思克服睡意的只有茶,茶便成了禅者最好的“朋友”。

其三曰“凡” 日本茶道宗师千利休曾说过:“须知道茶之本不过是烧水点茶” 次话一语中的。茶道的本质确实是从微不足道的日常生活琐碎的平凡生活中去感悟宇宙的奥秘和人生的哲理。禅也是要求人们通过静虑,从平凡的小事中去契悟大道。

其四曰“放” 人的苦恼,归根结底是因为“放不下”,所以,佛教修行特别强调“放下”。近代高僧虚云法师说:“修行须放下一切方能入道,否则徒劳无益。”放下一切是放什么呢?内六根,外六尘,中六识,这十八界都要放下,总之,身心世界都要放下。放下了一切,人自然轻松无比,看世界天蓝海碧,山清水秀,日丽风和,月明星朗。品茶也强调“放”,放下手头工作,偷得浮生半日闲,放松一下自己紧绷的神经,放松一下自己被囚禁的行性。演仁居士有诗最妙:放下亦放下,何处来牵挂?作个无事人,笑谈星月大。愿大家都作个放得下,无牵挂的茶人。

“禅茶一味”的意境要真正理解禅茶一味,全靠自己去体会。这种体会可以通过茶事实践去感受。也可以通过对茶诗、茶联的品位去参悟。下面的四幅对联与四首茶诗很有趣,对理解“禅茶一味”的意境有一定帮助。

茶联四幅

1、茶笋尽禅味,松杉真法音。——苏东坡

2、一勺励清心,酌水谁含出世想,半生盟素志,听泉我爱在山声。——招隐寺内。

3、四大皆空,坐片刻不分你我,两头是路,吃一盏各走东西。——洛阳古道一茶亭所书。

4、一卷经文,苕霖溪边真慧业,千秋祀典,旗枪风里弄神灵。 ——上饶陆羽泉联。

“茶禅一味”青龙寺


陕西寺庙多,青龙寺位于古城西安城南八里许的铁炉庙村北,是一座驰名中外的佛教寺院。这里又是盛唐的发源地之一,文明、高雅、积极向上的,就从这里传播到一衣带水的日本…… 翻开我国茶文化史可以看出,从茶的孕育期就与佛教有着重大关系。日本人大谈“茶禅一味”,我国的这种说法也十分广泛。禅,只是佛教中的许多宗教之一,当然也不能全都说明整个佛都与中国茶文化的关系。但应当承认,在佛学诸派中,禅宗对茶文化的贡献确实不少。日本佛教的最早传播才,既是中日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又是最早的茶学大师和日本的创始人。中国大唐茶传带到日本去的是空海。宝龟5年(公元774年),空海生于日本国赞岐多度郡(今香川县普通寺内)。幼名真鱼,父佐伯直田公,母阿刀氏。少年笃学,旋入佛门。德宗贞元20年(公元804年)随使入唐请益,师事长安青龙寺惠果。滞唐一带余,遍访古刹,广集群典,结交宿士,研求诸艺。乃至归国,创东密,邃书道,著诗文,兴教育。诚日本文化史之人杰,中日友好交流之先驱。承和2年(公元835年)圆寂于纪伊(今和歌山县)高野山,追谥弘法大师。空海一生博综众艺,尤其对日本文化教育贡献甚大。就中华举国之饮茶来说吧,作为唐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日本的传播是很迅速的。从饮茶开始到成为一种风尚这一过程,遣唐僧空海的作用功不可抹。他是第一个把中国的“茶”字,带载到了日本文献之中。 陕西知名茶学专家丁文曾著《中国》一书中呼吁说:“国人知茶而不知,知日本声名远扬,而不知中国源远流长”。是的,从有关资料来看,最早见于日本文字记载介绍中国茶文化的文献也是《空海奉献表》。这里弘仁5年(814年),空海向天皇呈交的在唐留存汇报中,就载有饮茶的经历:“观练余暇,时学印度之文,茶汤坐来,乍阅振旦之书”。而将中国茶种带回日本,并播种于日本大地的是“八唐八家”之一的是澄。他将茶种撒播于日吉神社的旁边,成为日本最早的茶园(《日吉神道秘密记》)。对今,在京都比壑山的东侧还立有《日吉茶园之碑》。可以想到,那时在空海修建的金刚峰寺和最澄修建的延历寺,茶汤供养大概也成为宗教活动的某些规范和准则,自然也被认为是的传播中心。 不难看出,茶之所以能在日本快速传播发扬,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得到了当时嵯峨天皇的支持。《日本后茶嵯峨天皇弘仁六年四月》条:“癸亥,幸近江国滋贺韩琦,便过崇福寺,大僧都永忠,护法师等,率僧都永忠手自煎茶奉御,施御被,即御船泛湖,国司奏其风俗歌舞,五位已上并掾以上赐衣被,史生以下郡司以下赐帛有差。”永忠大和尚在中国学习约30年(777年-805年),这期间大部分时间居住在西明寺,该寺院是唐朝设立的接待留学生的接待站。从该寺近些年的考古发掘所出土的遗物来看,当时寺内的饮茶之风非常兴盛。因此,身为大僧都,又精通唐代的永忠和尚,理应为嵯峨天皇亲自烹茶相敬。此后不久,天皇命几内及近江、播靡等国种植茶叶,并要求每年进贡。从此,作为一各文化宫廷礼节被接受,同是也现出在日本诗歌中。嵯峨天皇也喜欢以茶为题与僧人和诗。如与空海的唱和茶诗《与海公饮茶送归山》中写道: 道俗相分经数年,今秋晤语东良缘。 番茶酌罢云日暮,稽道伤离望云烟。 从此诗中看出,茶在当时已成为一种礼节时尚,它不仅保持了唐代茶文化的风貌,并也突出了寺院的气息和文人的情趣。可以这么说,唐代茶文化在日本的流传,得益于嵯峨天皇的倡导及佛教僧人的传播。而空海也起到了纽带与桥梁的重要作用。这不由让我想起日本茶汤文化学会副会长仓泽行洋教授在2000年国际庐山茶会上交流时向我所说的一句话:“日本文化是以中国文化为母的”。并且在日本茶文化史上,他们将空海称为茶的始祖。

茶禅一味禅茶与八正道


泡茶、喝茶,可以说与修行佛陀的教诲“八正道”一致。因为泡茶时,要以正念、正定的心境,集中精神才有好的色、香、味。 此外,静静地喝茶的态度,也类似于坐禅修行法。有句话说:“茶禅一味”即喝茶和修禅是一个味道。

八正道的解释有两种含义:一是世间的八正道,即是正确生活的一种标准。二是出世间的八正道,是修习智慧解脱道之修行者所应遵行的生活标准。因此可以这么说,八正道是任何修学佛法之佛弟子皆应完成的生活方式和修行态度,唯有依八正道才能真正净化修行者的身心。它是一条通过德行(戒)、理性(慧)与精神净化(禅定)而走向体证世间及实相的路径。所谓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精进、正命、正念、正定为八正道。

1, 正见:正确的知识和见解就是正见,反之为邪见。世俗生活中的正见是指一些正确经验所积累的知识、善良的心肠,理性恪守的情操,通过名称、标志及事物的相貌与形状而产生的一种分辨体系,有一定的相对性。出世间的正见指依教义保持慧照分明,见理正确。但根本上讲,出世间正见则只有在明心见性后的人才会真正拥有,只有通过修习正确的禅定及放下一切杂念与染著后才能生起。

2, 正思维:没有贪、嗔、痴等烦恼的情况下,依正见观察、思维,如理地作出决定的过程和状态,所以正思维又称为正欲或正志,也只有由正思维才能做出正确之身口意三业的行为。比如脑海里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等,都是正思维的表现。出世间的正思维则指依佛学义理作想作观,利于我们断惑证真。 在品茶时,应该暂时放下世间名利、是非人我,以一颗谦虚的心、无染的心来品茶。

3, 正语:不撒谎,不花言巧语,不搬弄是非,不发表引起两者间的憎恨、敌意及不和之言论,不粗恶口骂人,不苛刻、酷毒之讽刺,不作无意义之空谈。等等就是正语。所谓直心为道场,修行人须光明磊落、坦荡荡、和蔼可亲地说话做事。出世间正语要求较严,不专心修道四处游说、行咒术、算卜、仰观星宿等言辞即是没做到正语。 品茶时当然不可论及东家长西家短的是非以及谈论与破迷开悟、离苦得乐无关的事情。

4, 正业:不违法,不侵害一切众生利益的行为和职业等就是正业。修道时修无漏慧,住于清净梵行之中,在行住坐卧中正念而住也为正业。日常生活中,比如我们从事赌、淫、盗、猎、宰屠、毒品、军火买卖等都为邪业。而且这个盗很广义,我们占小便宜,甚致偷税漏税都是盗。因此,凡不属于我们的利益我们硬要占为己有都为盗。 禅茶人当然要坚守正业。

5, 正命:以合法不损害众生利益的谋生方式来维持生命,乃至不贩卖众生、军火、杀生器具、毒品或嫖赌等行为或行业都为正命的一种体现。若是出家人,则是如法修行,如法求衣服、饮食、坐卧具、病缘医药,不贪图供养等为正命。

6 正精进:如法认真地修行等都为正精进。反之为邪精进。佛门将木鱼视为法器之一,认为鱼昼夜都不合眼,因此用木制成鱼形,以敲击木鱼警戒僧众昼夜思道,努力修行,这就是正精进的表现。 吃茶就老老实实吃茶,不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要一门深入。

7 正念:以世间法来说,不生邪恶之心念,称为正念,反之则是邪念。以修行来说,即是忆念正法,生出信持正法的念头,念经、念佛、念佛咒等都为正念,否则即是失去了正念。在高层次修法中,哪怕有不行善和犯恶的心念也为失去正念。 时时刻刻不离禅茶之“平常心”。

8 正定:日常生活中,信守正念,不为外境诱惑而沉论、迷失也为正定。对于修行而言,对境无心即是正定,正确的禅定是我们转识成智的有力保障(由定发慧)。外道气功也修禅定,有的则很可能是邪定(易走弯路或走火入魔)。修习正定者才有开启大智慧的无上果报。

茶禅一味,青茶


青茶,亦称乌龙茶、半发酵茶,介乎于红茶和绿茶之间,不仅有红茶甘甜香醇的特色,也有绿茶鲜美浓郁的味道,其属于“性和不寒”的茶叶,是中国几大类茶中,独具鲜明中国特色的茶叶品类。青茶经采摘、萎凋、摇青、炒青、揉捻、烘焙等工序而制成。青茶色泽鲜亮,味道醇厚,品尝后齿颊留香,回味甘鲜。

青茶也有较强的药理作用,突出表现在分解脂肪、减肥健美等方面,所以也常被人们称之为“美容茶”、“健美茶”。

青茶品种较多,主要产于福建的闽北、闽南及广东、台湾三个省。那不同地区的青茶又有什么特点呢?下面就带领大家走进中国的产茶之乡,感受不同产地的茶中极品。

闽北乌龙:大红袍

产于福建武夷山,中国特种名茶,其外形条索紧结,色泽绿褐鲜润,冲泡后汤色橙黄明亮,叶片红绿相间。品质最突出之处是香气馥郁,香高而持久,“岩韵”明显。具有防癌、降血脂、抗衰老等特殊功效。同时,武夷山大红袍,是中国茗苑中的奇葩,素有“茶中状元”之美誉,乃岩茶之王,堪称国宝。

闽南乌龙:安溪铁观音

产自福建安溪县,中国十大名茶之一,其品质特征是:茶条卷曲,叶形椭圆,叶面呈波浪状隆起,叶肉肥厚,叶色浓绿光润。冲泡后汤色金黄浓艳似琥珀,有天然馥郁的兰花香,滋味醇厚甘鲜,回甘悠久。铁观音茶香高而持久,可谓“七泡有余香”。

广东乌龙:凤凰水仙

产于广东潮安凤凰乡,分单丛、浪菜、水仙三个级别。有天然花香,蜜韵,滋味浓、醇、爽、甘,耐冲泡。凤凰水仙享有“形美、色翠、香郁、味甘”之誉。茶条肥大,色泽呈鳝鱼皮色,油润有光。茶汤澄黄清澈,味醇爽口回甘,香味持久,耐泡。

台湾:冻顶乌龙

产地为台湾鹿谷乡,茶区海拔约600-1000公尺,被誉为“茶中圣品”。冻顶乌龙茶汤清爽怡人,茶叶成半球状,色泽墨绿,边缘隐隐金黄色,汤色蜜绿带金黄,茶香清新典雅,喉韵回甘浓郁且持久,冻顶茶产量有限,尤为珍贵。

悠乐轻奏,喝茶闲情,闭目醉闻醒心神,茶禅一味,存乎一心。品茶味,便是品生活,品人生,有起有落,张弛有度,真正做到去留无意,宠辱不惊,才能变苦为甘,这便是茶中的真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