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茶“三要素”

发布时间 : 2020-01-19
泡茶绿茶 怎么泡茶 茶叶泡茶

泡茶绿茶。

1、茶的用量

泡好一杯茶或一壶茶,首先要掌据茶叶用量。 每次茶叶用多少,并没有统一标准,主要根据茶叶种类、茶具大小以及消费者的饮用习惯而定。

茶叶种类繁多,茶类不同,用量各异。如冲泡一般红、绿茶,茶与水的比例,大致掌握在1:50--60,即每杯放3克左右的干茶,加入沸水150―200毫升。如饮用普洱茶,每杯放5--10克。如用茶壶,则按容量大小适当掌握。用茶量最多的是乌龙茶,每次投入量几乎为茶壶容积的二分之一,甚至更多。

用茶量多少与消费者的饮用习惯也有密切关系。在西藏、新疆、青海和内蒙古等少数民族地区,人们以肉食为主,当地又缺少蔬菜,因此茶叶成为生理上的必需品。他们普遍喜饮浓茶,并在茶中加糖、加乳或加盐,故每次茶叶用量较多。华北和东北广大地区人民喜饮花茶,通常用较大的茶壶泡茶,茶叶用量较少。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消费者主要饮用绿茶或龙井、毛峰等名优茶,一般用较小的瓷杯或玻璃杯,每次用量也不多。福建、广东、台湾等省,人们喜饮工夫茶。茶具虽小,但用茶量较多。

茶叶用量还同消费者的年龄结构与饮茶历史有关。中、老年人往往饮茶年限长,喜喝较浓的茶,故用量较多;年轻人初学饮茶的多,普遍喜爱较淡的茶,故用量宜少。总之,泡茶用量的多少,关键是掌握茶与水的比例,茶多水少,则味浓;茶少水多,则味淡。有人曾做过这样一个试验:取四只茶杯,各等量放入3克相同的茶叶,再分别倒入沸水50毫升、100毫升、150毫升和200毫升。5分钟后审评茶汤滋味,结果是,加水50毫升的滋味极浓,加水100毫升的滋味太浓,加水150毫升的滋味正常,加水200毫升的滋味较淡。

2、泡茶水温

古人对泡茶水温十分讲究。宋代蔡襄在《茶录》中说:“候汤(即指烧开水煮茶――作者注)最难,未熟则沫浮,过熟则茶沉,前世谓之蟹眼者,过熟汤也。沉瓶中煮之不可辨,故曰候汤最难。”明代许次纾在《茶疏》中说得更为具体:“水一入铫,便需急煮,候有松声,即去盖,以消息其老嫩。蟹眼之后,水有微涛,是为当时;大涛鼎沸,旋至无声,是为过时;过则汤老而香散,决不堪用。”以上说明,泡茶烧水,要大火急沸,不要文火慢煮。以刚煮沸起泡为宜,用这样的水泡茶,茶汤香味皆佳。如水沸腾过久,即古人所称的“水老”。此时,溶于水中的二氧化碳挥发殆尽,泡茶鲜爽味便大为逊色。培养沸滚的水,古人称为“水嫩”,也不适宜泡茶,因水温低,茶中有效成份不易泡出,使香味低淡,而且茶浮水面,饮用不便。

泡茶水温的掌握,主要看泡饮什么茶而定。高级绿茶,特别是各种芽叶细嫩的名茶(绿茶类名茶),不能用100℃的沸水冲泡,一般以80℃左右为宜。茶叶愈嫩、愈绿,冲泡水温要低,这样泡出的茶汤一定嫩绿明亮,滋味鲜爽,茶叶维生素c也较少破坏。而在高温下,茶汤容易变黄,滋味较苦(茶中咖啡碱容易浸出),维生素c大量破坏。正如平时说的,水温高,把茶叶“烫熟”了。泡饮各种花茶、红茶和中、低档绿茶,则要用100℃的沸水冲泡。如水温低,则渗透性差,茶中有效成份浸出较少,茶味淡薄。泡饮乌龙茶、普洱茶和花茶,每次用茶量较多,而且茶叶较极老,必须用100℃的沸滚开水冲泡。有时,为了保持和提高水温,还要在冲泡前用开水烫热茶具,冲泡后在壶外淋开水。少数民族饮用砖茶,则要求水温更高,将砖茶敲碎,放在锅中熬煮。

一般说来,泡茶水温与茶叶中有效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呈正相关,水温愈高,溶解度愈大,茶汤就愈浓;反之,水温愈低,溶解度愈小,茶汤就愈淡,一般60℃温水的浸出量只相当于100℃沸水浸出量的45―65%。

这里必须说明一点,上面谈到,高级绿茶适宜用80℃的水冲泡,这通常是指将水烧开之后(水温达100℃),再冷却至所要求的温度;如果是无茵生水,则只要烧到所需的温度即可。

3、冲泡的时间和次数

茶叶冲泡的时间和次数,差异很大,与茶叶种类、泡茶水温、用茶数量和饮茶习惯等都有关系,不可一概而论。

如用茶杯泡饮一般红绿茶,每杯放干茶3克左右,用沸水约200毫升冲泡,加盖4―5分钟后,便可饮用。这种泡法的缺点是:如水温过高,容易烫熟茶叶(主要指绿茶);水温较低,则难以泡出茶味;而且因水量多,往往一时喝不完,浸泡过久,茶汤变冷,色、香、味均受影响。改良冲泡法是:将茶叶放入杯中后,先例入少量开水,以浸没茶叶为度,加盖3分钟左右,再加开水到七八成满,便可趁热饮用。当喝到杯中尚余三分之一左右茶汤时,再加开水,这样可使前后茶汤浓度比较均匀。据测定,一般茶叶泡第一次时,其可溶性物质能浸出50--55%;泡第二次,能浸出30%左右;泡第三次,能浸出10%左右,泡第四次,则所剩无几了。所以,通常以冲泡三次为宜。

如饮用颗粒细小、揉捻充分的红碎茶与绿碎茶,有沸水冲泡3―5分钟后,其有效成份大部分浸出,便可一次快速饮用。饮用速溶茶,也是采用一次冲泡法。

品饮乌龙茶多用小型紫砂壶。在用茶量较多(约半壶)的情况下,第一泡1分钟就要例出来,第二泡1分15秒(比第一泡增加15秒),第三泡1分40秒,第四泡2分15秒。也就是从第二泡开始要逐渐增加冲泡时间,这样前后茶汤浓度才比较均匀。

泡茶水温的高低和用茶数量的多少,也影响冲泡时间的长短。水温高,用茶多,冲泡时间宜短;水温低,用茶少,冲泡时间宜长。冲泡时间究竟多长?以茶汤浓度适合饮用者的口味为标准。

据研究,绿茶经一次冲泡后,各种有效成份的浸出率是大不相同的。氨基酸是茶叶中最易溶于水的成份,一次冲泡的浸出率高达80%以上;其次是咖啡碱,一次冲泡的浸出率近70%;茶多酚一次冲泡的浸出率较低,约为45%左右;可溶性糖的浸出率更低,通常少于40%。红茶在加工过程中揉捻程度一般比绿茶充分,尤其是红碎茶,颗粒小,细胞破碎率高,所以一次冲泡的浸出率往往比绿茶高得多。目前,国内外日益流行袋泡茶。袋泡茶既饮用方便,又可增加茶中有效物质的浸出量,提高茶汤浓度。据比较,袋泡茶比散装茶冲泡浸出量高20%左右。

小编推荐

冲泡广东大叶青三要素


不同的茶叶有不同的冲泡方法,广东大叶青的冲泡最重要的是要掌握泡茶三要素:

1、茶叶用量

要泡出好喝的茶,要掌握茶叶用量。每次用量多少,并无统一标准,主要根据茶叶种类、茶具大小、消费者饮用习惯而定,关键掌握,茶与水的比率,茶多水少,味浓;茶少水多,味淡。

2、水温

泡茶水温的掌握,主要依泡何种茶而定。广东大叶青,一般不能用100℃的沸水冲泡,应用80℃~90℃为宜(水要沸点後,再冷却至所要的温度)。茶叶愈嫩绿,冲泡水温愈低,这样茶汤才會,鲜活明亮,滋味爽口,维生素C也较少破坏。在高温下,茶汤颜色较深,维生素C大量破坏,滋味较苦(茶中咖啡硷容易浸出)也就是说把茶叶"烫熟"了。

3、时间

茶叶冲泡时间和次数,差异很大,与茶叶种类、水温、茶叶用量、饮茶习惯等都有关系。据测试,冲泡第一次时,可溶性物质能浸出50%~55%;第二次能浸出30%左右;第三次能浸出10%;第四次则所剩无几。所以,就如我们常讲的;"品茶 ! 三个口,谓之品,一泡茶,冲三次即可。"

水温之高低和茶用量的多寡,也连带影响冲泡时间之长短。水温高,用茶多,冲泡时间要短;反之则冲泡时间要长。但是,最重要的是,以适合饮用者之口味为主。

创造红茶个性的三大要素----味道、茶香和水色


红茶和葡萄酒一样有“Fullbody”的用语。这是表现红茶个性的鉴定用语,指味道、茶香和水色的三要素都齐备的状态。红茶是液体,没有食物那样咀嚼品味的过程,一喝到口中就会直接感受到味道。这味道里有咸味、辣味,没有砂糖一般的甜味,却在涩味中隐隐渗出微甘和苦味,如此混合起来,便构成了红茶的滋味。涩味是红茶最重要的要素之一,由红茶内所含的儿茶素生成,又被称为单宁。单宁不仅生成负面意义上的苦涩,亦产生茶香。单宁含量过少则滋味太淡,过多则涩味重令人不适,如恰到好处就可称为Fullbody,“尤有红茶风味的红茶”之说法虽略显暧昧,却也是一种赞誉。经解析发现红茶的茶香中有三百种以上的香气成分。若将其喻为花香,则饱含玫瑰、铃兰、丁香等等。如以水果论,就有青苹果、麝香葡萄、番木瓜、山竹、桃子等等。除此之外还含有绿色蔬菜及青草的香气,森林中的树木、落叶及土壤等的香味,以人类的鼻子实在是难以分辨。举例来说,个性突出的大吉岭被称为有麝香葡萄和香槟的香气,而中国的祁红则被说是有砂糖加热至开始发焦时的香气和蜂蜜的甜香。此外,斯里兰卡的乌沃受季节影响时的茶香被形容为“玫瑰添加薄荷一般的清新和甜美”,如此这般,弥漫的香气可唤起多种多样的意象。容易分辨的是从红茶中提取的色泽,称为水色。水色基本上以橙红色为基调,由此产生浓淡变化描述红茶的特征时,既可以说大吉岭的初摘茶是通透的橙黄色,阿姆为微暗的深红色,斯里兰卡康提是明亮的红宝石一般的红色……有各种简单明了而诱人的形容方法。红茶在饮品之中个性并不鲜明,味道、茶香和水色都颇为稀薄。正因为如此,对尝到的风味有何感想,红茶对自己的心情有怎样的影响,茶香与何种香气相似,如此种种都大可放飞想象来描述。用Fullbody一词进行说明是鉴定师的工作。用所有人都能理解,让每个人都会想品尝的语句传递红茶的魅力,才是我们的希望。

品壶的要素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一篇《品壶的要素》,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部剧里,主角很重要,但少了配角就不完整。喝一泡茶,主角是茶,配角是茶具。即便不是主角,但作为主要配角的茶壶,也是不能马虎的。比如什么壶配什么茶,什么样的壶泡茶最适合,什么壶...

我们时常说要品茶,茶是比较好品,要是有深入了解的人,都能稍微品出茶与茶的不同。一杯茶,万人品有万种评价,但是,壶,通常都是一种评价。而品壶可不如品茶容易,若是外行人,真是看不出所以然来,而内行人只一眼便知其中差异。应了那句“内行人看门道,外行人看热闹”。

说到品壶,那壶要怎么品呢?于是就有人总结出十几条简洁的品壶之道。

一、泥要好;二、坯要薄;三、盖要密;四、沿要平;五、流要顺;六、口要停;七、耳要妥;八、提要稳;九、脚要柔;十、身要雅;十一、火要坚;十二、量要沉;十三、气要长;十四、韵要厚。

看完这些品壶之道,是否有学到一些呢?配角选的好,一部剧才能成功,毕竟主角都只有一两个,其他的都是配角。虽是绿叶,却是不可缺。茶再好,没有相应的壶,还是显示不出价值。茶,还是要配对壶。而品壶,不单单是为了茶,还能提升自己内涵不是?

本文《品壶的要素》不知道是否有帮助到您呢,更多相关精彩内容可以查看网站其他栏目!

茶道入门三篇——制茶、识茶、泡茶


制茶:采“茶青”,萎凋——发酵——杀青——揉捻——干燥。

1、茶按原料可分为芽茶类和叶茶类。

2、杀青分蒸青和炒青,前者绿,视觉好;后者香,味觉好。

3、揉捻对茶的泡、状、味发生影响。

4、杀青后堆放(渥堆)产生的发酵为后发酵,与杀青前的发酵有别。

5、判断茶的生熟主要从焙火、茶青、揉捻、发酵四个因素,偏熟因素多即为熟茶。

6、发酵影响茶的色、香、味。就香味看,未发酵茶属菜香型,轻微发酵20%的为花香型,30%左右为坚果香,60%左右为熟果香,全发酵为糖香型。

识茶:

1、按发酵程度分:不发酵茶(绿茶)包括绿茶、黄茶,部分发酵茶(乌龙茶)包括白茶、青茶,全发酵茶(红茶)主要是红茶,后发酵茶(普洱茶),包括黑茶、陈放普洱。

2、茶名来源:产地,品种,特性,汤色,典故,外形,特定人命名。

3、赏茶:按年龄品为绿茶(婴儿)、清茶(少年)、冻顶(青年)、铁观音(壮年)、白毫乌龙(娇艳女子)、红茶(慈祥妈妈)、普洱(老和尚)。

4、揉捻的方式与力道的大小是形成绿茶不同各类的主要因素。

5、品茶要从茶的色、香、味(分冷、热)、叶(分干、湿)、形去鉴定。

6、茶树一般三年后可采摘茶青,8--10年达到成熟期。

7、春宜采制不发酵茶与轻、中发酵茶,夏宜采制重发酵茶与全发酵茶,秋冬宜采制轻、中发酵茶。

泡茶:

1、小茶壶置茶量(以一壶冲一道左右而设)视茶叶外形松紧而定:非常蓬松的放七、八分满,如碧螺春;较坚实的放1/4,如乌龙茶、条形绿茶;非常密实的放1/5,如如龙井、红茶、珠茶。总之,紧的少放一些。

2、水质、水温影响茶汤的特质,包括茶性、苦涩味的强弱,等。水温与茶的关系基本是越是嫩采者,水温越低,偏成熟采的水温高,芽的温度低些,叶的温度高些。低温(70-80度)冲芽类绿茶、黄茶,中温(80-90度)冲嫩芽的乌龙茶和采开面叶的绿茶及嫩芽重萎凋的白茶,高温(90-100度)冲乌龙茶以及后发酵的普洱和全发酵的红茶。

总之,一般可以从茶叶的绿红看发酵程度,从茶叶颜色深浅看焙火程度,从茶叶外形看揉捻程度,从茶叶长相看老嫩程度,从茶叶看细碎程度。同时,还可以从茶叶色相了解茶香弄的种类,滋味的物质,从色泽的明度了解生熟的感觉,从外观坚实的程度了解香味频率的高低,从原料的老嫩了解茶性的粗犷与细致。

泡茶技术差,那就煮起!说说煮茶之三宜


与朋友相约,众人围坐,倾心而谈,听着茶水沸腾的声音,不禁让人想起孟德煮酒论英雄,只不过,此时所煮不过茶而已,较之孟德不同。起身煮茶,少了那种豪气与心计,多的是温馨与怡情。围壶而坐,享受煮茶的乐趣,茶的浓香似已胜过美酒。

“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饮自兽周公”,我国喝茶的风尚,源远流长,上下五千年。茶具有“止渴、清食、少睡、利水道、明目、益思、除烦、去腻”之功效,但更让人回味无穷的是其蕴涵着的丰富的人生意趣。

煮茶品茗,是一门具有文化意味闲暇艺术,盖因不论贵贱雅俗、贫富穷达,茶之为道,总是存在于人们的休暇生活中。

而现代人饮茶都习惯泡饮,煮茶之风慢慢被湮没,其实煮茶相对泡茶来说好处更多,而且煮茶也是中国茶文化的一种复兴,和人们生活方式的一种回归。

总结来说,煮茶有三宜 :

宜煮一:贵族生活体现

煮茶之风是在唐代兴起,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其中最有名就是陆羽煮茶,陆羽煮茶同时也是唐代饮茶文化的主体,是陆羽在总结前人饮茶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亲身体验,提出了煮茶的理论并付诸实践,开创了饮茶新风尚。

煮茶渐渐成为上层贵族的一种生活习惯,以茶交友,以茶论德。如在中国许多大片中就有煮茶的情景,如吴宇森的《赤壁》中就有小乔施展美人计煮茶,曹操问:这烹(煮)茶最难的是什么?小乔回答说:茶叶、火候、水质、器皿,其最难得还是煮水。

魏晋以来,天下骚乱,文人无以匡世,渐兴清谈之风。这些人终日高谈阔论,必有助兴之物,于是多兴饮宴,所以最初的清谈家多酒徒,如竹林七贤。后来清谈之风发展到一般文人,但能豪饮终日不醉的毕竟是少数,而茶则可常饮且始终保持清醒,于是清谈家们就转向好茶,所以后期出现了许多茶人。“吾年向老世未薄,所好未衰惟饮茶”,北宋时盛行之时,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向世人坦言“所好未衰惟饮茶。”

宋朝时,煮茶已经成为朝廷官场待下之礼,多见于送人笔记,王国维《茶汤遣客之俗》已有考证,云:“今世官场,客至设茶而不饭,至客人延客茶,则仆从一声呼送客矣,此风自宋已然。”

宜煮二:健康生活保证

英国科学家发现,和用沸水泡茶相比,用茶壶煮茶可以让茶叶释放出更多的抗癌物质,抗癌效果更好。研究表明,茶叶在壶中煮沸5分钟,可以吸收癌症中有害物质的抗氧化剂的浓度达到最高峰,饮用在壶中煮制5分钟的茶水一小时后,血液中的抗氧化剂水平上升了45%。

研究还发现,茶叶在壶中泡制更长时间并不会产生更多的有益成分,反而会减少;如果向茶水中添加牛奶,并不会影响茶的抗氧化剂成分。

用壶煮茶,煮普洱熟茶最宜。普洱茶,以其解腻、降脂、助消化的突出功效,千百年来与奶、肉一起成为我国西北各民族的生活必需品,现在它更受到都市人的垂青。

普洱熟茶带给人一种新鲜细致感,它的外形不同于红茶绿茶那纤细的身段,也不同于另一些茶叶的奇形异状,它只是红褐色的圆饼茶,形象颜色虽不气派,倒也略显古朴,使人不由得想起那悠悠漫漫的丝绸古道,掰开茶饼闻一闻,一股普洱茶特有的香气,轻轻的淡淡的散开来,仿佛在低声述说茶马古道上那遥远的故事……

煮普洱熟茶,汁液红浓透亮,随馨袅袅飘升的水汽,杯里送来缕缕茶香。喝上一口细细品味,你会发现同样醇香的滋味过后又有微微的甘甜,好像远游归来,身上还带着那草地、那山林、那旷野的气息。

宜煮三:怡情怡身怡心

煮茶可以在二人或二人以上进行,也可以独个自煮、自品,它给人带来的身心感受,能换来无穷的回味。煮茶之美,不在于茶本身的品质,而在于喝茶人的心境。

都市人的悲哀就在于总是在钢筋混凝土的垃圾废墟中找寻一种返璞归真的所谓闲情雅致,所以免不了在空虚与无聊中为烦躁与浮华找寻些许的清宁。

对白领和时尚人群来说,红泥小炉、紫砂小壶过于烦复,置一台煮茶机正好,虽不能得到茶味之绝妙,倒还让茶的色香味悠然滴落。

蒸汽袅袅,茶香四溢。倾身提壶,将一漾红波倒入杯中,啥时只见水光潋艳,山色空蒙,香雾缭绕,浑然不知身在何方,甘爽的味道交织于舌尖,残留的余香久久不能褪去,愈久愈让人沉醉。

闭目凝神,让往日的愁苦和着淡淡不肯散去的茶香的清苦,在空气中交织缱绻。难怪有人说:者,煮茶之乐同饮茶之乐各居其半,是为乐也。

沏茶的四大要素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一篇《沏茶的四大要素》,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有几个接触茶时间不是很长的朋友问过我:“为什么我在茶叶店喝的茶感觉味道还不错,买回家里自己泡味道就变了呢?难道是被调包了吗?”我的回答是:“不排除这个可能性,但大多数情况下是因为‘茶相同、水不同、器不同、人不同’。”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如何沏好一壶茶也是有些讲究的,而“茶、水、器、技”就是沏茶的四要素。

茶叶是根本

中国茶叶按照大类可划分为六大类,而细分的话则有成千上万种。由于茶叶的鲜嫩度、营养成分不同,所以不同种类的茶投茶量会有所区别。大多数情况下,乌龙茶、普洱茶、黑茶的投茶量会比绿茶、红茶、黄茶、白茶多一些;当然这一点也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特别是要注意茶水比例是否合理。

水为茶之母

我们去茶叶店喝茶,发现很多都是用桶装矿泉水泡茶;有些人没那么讲究,回到家里用自来水泡茶,就会发现味道有很大区别,而且显得更生涩一些、没那么滑口。同样的茶,采用泉水、江水、井水来泡,都会有不同的滋味,这是由于不同的水所含的矿物质不同、性质上也有一些区别。所以,建议平时还是少用自来水泡茶,改用矿泉水泡茶会好很多。

除了水质,另外一个需要重点注意的就是水温。像比较鲜嫩的红茶、绿茶,一般采用八九十度的水冲泡就可以了;而黑茶、普洱茶、乌龙茶等茶叶,一般都是用一百度的水冲泡才能将其味道激发出来——同样一款茶,水温太高或太低都会影响口感。不信?可以分别采用八十度、九十度、一百度的水泡同样一款茶,试喝一下有什么感觉。

器为茶之父

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想要沏一壶好茶,选择合适的茶具是非常重要的。紫砂壶在茶具大家庭中是非常重要的成员,用于冲泡普洱茶、铁观音都能有非常出色的表现;而单丛、绿茶则采用瓷器盖碗、玻璃杯会更为合适。现在有些人喜欢方便快捷,喜欢用飘逸杯、快客杯等现代茶具进行泡茶,在大多数情况下也可以冲泡出味道不错的茶。

技艺见功力

沏茶,是人与茶之间的互动;对茶了解得越多,就能够更有利于泡好一壶茶。而要真正沏好一壶茶,最重要的是多泡茶、多喝茶,没有什么捷径可言。你看在各种茶会上那些泡茶手法十分优雅的茶艺师,哪一个不是反复练习得来的成果?当然,我们自己平时泡茶无需多么花哨,最重要的是从投茶量、浸泡时间、水温等方面进行控制,从而自然地沏出好喝的茶。

除了“茶、水、器、技”四要素,沏好一壶茶最重要的是用心。当掌握了基本的茶叶冲泡知识之后,在日复一日的沏茶过程中,定能为家人朋友带来一杯杯好茶。

本文《沏茶的四大要素》不知道是否有帮助到您呢,更多相关精彩内容可以查看网站其他栏目!

茶叶常识:买茶叶应注意的几个要素


近日,鼓楼苑社区就邀请了“吴裕泰”工作人员,为居民讲解如何挑选茶叶。据讲师介绍,购买过程中,要”捏、望、闻、品”,方能知茶叶好坏。

所谓“捏”,是为了辨别茶叶是否干燥。居民可用手轻握茶叶,若能微感刺手,且轻捏就会碎,则表示茶叶干燥程度良好。若用力重捏茶叶都不易碎,茶叶则已受潮回软,品质会受到影响。

”望”是要观察茶叶叶片的整齐度、外观色泽等。通常叶片形状、色泽整齐均匀的较好,茶梗、茶角、茶末和杂质含量比例高的茶叶,则会影响茶汤品质。

茶叶香气是决定茶叶品质的主要条件之一,就需要居民“闻”来辨别。各类茶由于制法及发酵程度不同,干茶的香气也不一样。绿茶取其清香,乌龙茶则具特有之熟果香,红茶带有一种焦糖香,花茶则应有熏花之花香和茶香混合之强烈香气,茶汤香气以纯和浓郁为上。另外茶叶如有油臭味、焦味、菁臭味、陈旧味、火味、闷味或其它异味者为劣品。

品茶滋味也是辨别茶叶好坏的重要依据。由于各类茶不同,有的清香醇和,有的则讲究甘润而有回味。总之,以少苦涩、带有甘滑醇味,能让口腔有充足的香味或喉韵者为好茶。若苦涩味重、陈旧味或火味重者则非佳品。

茶叶常识:鉴别祁门红茶几大要素


祁门红茶,中国历史名茶。著名红茶精品,简称祁红,主产于安徽省祁门县一带。

茶叶的自然品质以祁门的历口、闪里、平里一带最优。当地的茶树品种高产质优,植于肥沃的红黄土壤中,而且气候温和、雨水充足、日照适度,所以生叶柔嫩且内含水溶性物质丰富,又以8月份所采收的品质最佳。祁红外形条索紧细匀整,锋苗秀丽,色泽乌润(俗称“宝光”);内质清芳并带有蜜糖香味,上品茶更蕴含着兰花香(号称“祁门香”),馥郁持久;汤色红艳明亮,滋味甘鲜醇厚,叶底(泡过的茶渣)红亮。清饮最能品味祁红的隽永香气,即使添加鲜奶亦不失其香醇。

“祁红特绝群芳最,清誉高香不二门。”祁门红茶是红茶中的极品,享有盛誉,是英国女王和王室的至爱饮品,高香美誉,香名远播,美称“群芳最”、“红茶皇后”。

成品茶条索紧细苗秀、色泽乌润、金毫显露、汤色红艳明亮、滋味鲜醇酣厚、香气清香特久,似花、似果、似蜜的“祁门香”以闻名于世,位居世界三大高香名茶之首。

鉴别祁门红茶是一项技术性的活,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评定:

1、外形:条索紧细、匀齐的质量好,反之,条索粗松、匀齐度差的,质量次。

2、色泽:色泽乌润,富有光泽,质量好,反之,色泽不一致,有死灰枯暗的茶叶,则质量次。

3、香气:香气馥郁的质量好,香气不纯,带有青草气味的,质量次,香气低闷的为劣。

4、汤色:汤色红艳,在评茶杯内茶汤边缘形成金黄圈的为优,汤色欠明的为次,汤色深浊的为劣。

5、滋味:滋味醇厚的为优,滋味苦涩的为次,滋味粗淡的为劣。

6、叶底:叶底明亮的,质量好,叶底花青的为次,叶底深暗多乌条的为劣。

7、祁门红茶茶颜色为棕红色,切成0.6―0.8厘米,味道浓厚,强烈醇和、鲜爽。假茶一般带有人工色素,味苦涩、淡薄,条叶形状不齐。

茶叶鉴别百科:春茶选购的关键要素


春天,万物滋润而生长,茶树渐渐抽芽长出新叶。

一年一度的绿茶季已经开启,很多人心里都开始惦记着这春天的“鲜”味,而与此同时,很多茶企也开启了春茶预售模式。

在春茶预售里,从中会发现一个点:春茶不仅明前、雨前两个价,而且单单是清明前后的几天也存在很大的价格差距,那到底是为什么呢?

鲜叶品质

明前茶品质最佳

对于主“鲜”的绿茶来讲,明前茶代表着春茶里最上乘的品质,明前茶是清明节前采制的茶叶,受虫害侵扰少,芽叶细嫩,色翠香幽,味醇形美,是茶中佳品。同时,由于清明前气温普遍较低发芽数量有限,生长速度较慢,能达到采摘标准的产量很少,所以又有“明前贵如金”的说法。

明前茶历来最受茶友们的热捧,这也使得明前茶自带几分热度,如同普洱里的班章、武夷山的大红袍,一听这个名字就足以令人信服。

但也正因如此,很多茶友在要选购品质好的春茶时,往往只关注茶到底是不是“明前”,而忽略了同样影响茶叶品质的因素。

除了明前

这些因素也很重要

影响一款成品茶品质的好坏,茶青的品质是重要因素,而其采摘时间只是一方面,茶树的树龄、品种、生长环境(山头),都是影响茶青质量的因素。

比如春茶中最惹人注目的龙井也有地域之分,有西湖龙井、钱塘龙井、浙江龙井......因为土壤、小气候等因素不同,所产的茶叶品质也有所差异,而这些因素影响着茶青的最终品质。

此外,除了茶青,制作工艺、制茶人同样也关乎成茶品质。对于高等级的绿茶嫩芽,往往会以最传统的手工工艺制作,一款成品茶的品质完全由制茶人来掌握。

由此可见,明前茶并非衡量一款茶品质的唯一因素。如果想选购好茶,还需要提前做好功课,多储备一些春茶的知识,除了关注采制时间,产地、制茶工艺、制茶人等同样值得关注。

关于本文《泡茶“三要素”》的精彩内容就给大家呈现到这里,不知道对大家是否有所帮助,如果还想获取其它更多内容,可以查看相关栏目:泡茶绿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