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祖善:共饮杭州龙井茶叙乡情

发布时间 : 2020-02-20
龙井茶泡 龙井茶绿茶 茶叶龙井茶

龙井茶泡。

下面是茶经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吕祖善:共饮杭州龙井茶叙乡情”精彩内容,帮助大家了解茶文化知识,欢迎大家进行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吕祖善:共饮杭州龙井茶叙乡情

吕祖善:共饮杭州龙井茶叙乡情

6月9日,国民党荣誉主席吴伯雄台湾圆山酒店欢迎浙江省长吕祖善一行访台并互赠礼物。浙江省代表团此行以“探亲会友、交流合作”为主题,将举办系列浙台经贸交流合作活动,并到社区、乡村、企业、学校参观学习。

据台湾《时报》报道,浙江省长吕祖善九日一下飞机,第一个行程就是与浙江乡亲会餐,并安排与会浙江同乡会与浙江各地台资企业协会成员,共饮来自杭州的龙井茶,清茶一杯叙乡情。

吕祖善在餐会上表示,感谢台商代表特地从浙江赶来参加这场活动,并强调此次来台感觉象是回家一样,熟悉且温馨。

他强调,从历史上,浙江和台湾已经有深厚的渊源,彼此间的交流甚至能回溯至四千多年前。据他了解,目前台湾人口中约有一百多万人祖籍为浙江,而在浙江长住的台湾人人口也约有一万多,多为台商。

对于浙江乡亲,吕祖善不忘介绍浙江近年来的经济发展。他说,浙江从原本的农业省份转型为以经济为主的经济省,去年一年浙江人均GDP已近六千五百美元,仅次于上海、北京、天津三个直辖市,在大陆所有省区中居冠。

他还表示,浙台间经贸互动也很频繁,历年来累计利用台资约二百三十六点五亿美元,光是去年一年,两地贸易额就高达近一百亿美元,让浙江去年经济成长高达百分之八点九。

对台商及在台浙江同乡怀抱感谢心意的吕祖善,此次访台特地准备了浙江最有名的龙井茶,并表示龙井的加上台湾的水,泡出来的茶应该特别甘甜。

他笑说,台湾跟浙江可说是非常有默契,在世博会场不约而同以一杯清茶待客,还都让访客把喝完的茶杯带回家做纪念,所以他这次也特地准备世博浙江馆使用的杯当做伴手礼,并诚挚邀请会上嘉宾有空“回家看看”。

除了会见浙江乡亲,吕祖善此行还将到一九五五年自浙江大陈岛迁移至台的“大陈村”,并将于高雄看望从未谋面的舅母。

小编推荐

杭州名茶 西湖龙井茶的茶艺表演


想了解《杭州名茶 西湖龙井茶的茶艺表演》知识吗,丰富的《杭州名茶 西湖龙井茶的茶艺表演》内容等你来看!

龙井茶属于绿茶,在生活中龙井茶的名气很响亮,不少人都知道它的名号。关于龙井茶的历史是十分悠久的,而且茶艺方面也是十分广泛的。龙井茶的茶艺最是别有一番风味,下面就让小编为大家解说一下,龙井茶的茶艺表演!让大家更了解茶艺!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西湖龙井是素有人间天堂之称的杭州市的名贵特产,清代嗜茶皇帝乾隆品饮了龙井茶以后,曾写诗赞许说:“龙井新茶龙井泉,—家风味称烹煎:寸芽生自烂石上,时节焙成谷雨前。何必风团夸御茗,聊因雀舌润心莲。”今日就让各位当回皇帝过把瘾,品一品润如莲心的龙井茶,并欣赏龙井茶茶艺。

表演用具:优质西湖龙井茶、通明玻璃杯、水壶、清水罐、水勺、赏泉杯、赏茶盘、茶匙、干净的硬币等。

龙井茶的茶艺表演、器皿挑选:

玻璃杯四只,白瓷壶一把,电随手泡一套,锡茶叶罐一个,茶道具一套,脱胎漆器茶盘一个,陶茶池一个,香炉一个,香—支,茶巾一条,特级狮峰龙井12克。

“龙井茶、虎跑水”是誉满天下的西湖双绝,冲泡龙井茶最好用虎跑泉流,如此才能茶水融合,相辅相成。虎跑泉的泉流是从砂岩、石英砂中渗出,如今将硬币悄悄置于盛满虎跑泉流的赏泉杯中,硬币置于水上而不下沉,水面高于杯口而不外溢,标明该水水分子密度高、表面张力大,碳酸钙含量低。

龙井茶的茶艺表演到这儿,对茶艺有爱好的可进行了解,让大家可品尝到一杯好喝的龙井茶哟!另外,在饮用龙井茶的时候,对于女人,千万不要在例假期间饮用,这样不只不利于健康,还可对身体带来一系列的麻烦,让自己头痛不已!

本文《杭州名茶 西湖龙井茶的茶艺表演》不知道是否有帮助到您呢,更多相关精彩内容可以查看网站其他栏目!

宋都杭州与茶文化共兴盛


想了解《宋都杭州与茶文化共兴盛》知识吗,丰富的《宋都杭州与茶文化共兴盛》内容等你来看!

杭州的街道和运河,都相当广阔,船舶和马车载着生活日用品,不停地来往街道上和运河上。估计杭州所有的桥,有一万二千座之多。连接运河两岸主要街道所架的桥,都有高级的建筑技术,使桥身高拱,以便竖有很高桅杆的船只可以从下面顺利通过。高拱的桥身并不妨碍马车通行,因为桥面在很远的地方,就开始垫高。它的坡度逐渐上升,一直升到拱桥的顶点。

杭州城内有十个巨大的广场和市场,街道两旁的商店,不计其数。每一个广场的长度都在一公里左右,广场对面则是主要街道,宽四十步,从城的这一端直通到城的那一端。运河跟一条主要街道平行,河岸上有庞大的用巨石建筑的货栈,存放着从印度或其他地方来的商人们所带的货物。这些外国商人,可以很方便地到就近的市场上交易。一星期中有三天是交易曰子,每一个市场在这三天交易的日子里,总有四万人到五万人参加。

杭州街道全铺着石板或方砖,主要道路的两侧,各有十步宽的距离,用石板或方砖铺成,但中间却铺着小鹅卵石。阴沟纵横,使雨水得以流入运河。街道上始终非常清洁干燥,在这些小鹅卵石的道路上,车如流水马如龙一样地,不停奔驰。马车是长方形的,上面有篷盖,更有丝织的窗帘和丝织的坐垫,可以容纳六个人。

从二十六公里外的内海所捕获的鱼虾,每天被送到杭州。当你看到那庞大的鱼虾数量,你会想到怎么能卖完。可是,不到几小时光景,就被抢购一空,因为杭州的居民实在太多。——《马可.波罗游记》

《马可•波罗游记》的作者是13世纪欧洲威尼斯商人马可•波罗,1275年他随父亲来到中国,回国后写下举世闻名的《马可•波罗游记》,留下了关于13世纪的宋末元初杭州的繁华绚丽的记忆。

隋朝以来,东南经济逐渐得到开发,位于大运河终点和钱塘江下游的杭州是东南交通的枢纽,逐渐成为物阜民丰、商贾辐辕的大都市。1129年,宋高宗在金兵的大举进攻之下退败到杭州,升杭州为临安府,1138年正式定都于此。于是,杭州一跃成为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迁都以后,对杭州最直接的影响便是城市人口的大量增加。由于北方大部分地区为女真贵族所占领,大批人民不愿意受女真族的统治,纷纷南下,迁往江南。同时,因为杭州地处东南沿海,气候温和,物产丰富,自然条件优越,经济文化发达,也吸引了外地人的迁人。根据史料记载,南宋咸淳年间(1265—1274),临安府的人口已达124万。

南迁的人口中,有皇室贵族、官僚地主、军队官兵、商贾小贩、学者文人、词人画家、手工业者、农民等等。人口的大量增加直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南迁来的各色人等为杭州带来了丰富的物质和精神文化产品,大大促进了当地的经济繁荣和文化发展。特别是占较高比例的农民和手工业者群体,对杭州地区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为杭州的经济繁荣贡献了最重要的力量。这一时期,杭州的社会生产力得到了跨越式的发展,成为名噪一时的国际大都会。

因为交通便利、人口众多,杭州成为农副产品的主要市场,手工业蓬勃发展,丝织业、印刷业尤其发达。一方面,手工业的发展是商品经济发展推动的结果;另一方面,手工业的发展又进一步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商业的繁荣。在150年相对稳定的时期中,经济文化空前繁荣,城内横贯南北的天街两侧店铺林立,买卖昼夜不绝。商品经济的发展、市场贸易的扩大,以及生活在城中的王公贵族们奢华生活需求的推动,使得杭州商品贸易达到了一个空前的繁荣。

山水秀丽,旅游胜地

春天是杭州的旅游旺季。经过近150年的精心治理和巧手打扮,南宋时的西湖已经是山水如画、游人如织的风景名胜。在杭州发展史上最重要的南宋王朝,正是西湖基本定型的时期。

早期的西湖只是用于农田灌溉和生活取水的湖泊,由于地质的原因,淤泥堆积问题严重。自唐代开始,西湖历经数次整治和疏浚,才渐渐有了新的面貌。一次次的疏浚使得西湖面积扩大、水质净化,更重要的是,在对西湖疏浚开发的过程中,人们逐渐发现了西湖的美、创造了西湖的美,使其渐渐成为一处游览胜地并名扬天下。

历代对西湖的疏浚整治中,最为著名的是唐宋大文豪白居易和苏轼所组织的西湖疏浚工程和白堤、苏堤的修筑工程。白居易被认为是开发西湖的第一位大功臣,1000多年前的西湖由于水利未修,一到下大雨,湖里的水就满溢出来,久旱不雨又会湖水干涸,全无今日温柔妩媚的姿容。白居易担任杭州刺史时,开展了大规模的西湖疏浚工程,还为西湖筑起了湖堤。

北宋元祐五年(1090),著名诗人苏东坡第二次到杭州做官,那时,西湖巳被堙塞大半。苏东坡在上书宋哲宗的《乞开杭州西湖状》里,写下一句著名的话:“杭州之有西湖,如人之有眉目,盖不可废也。”同年四月,他动员20万民工疏浚西湖,并用挖出来的湖泥葑草堆成一条贯通南北的湖堤,在堤上夹种桃柳,建起了六座石拱桥,桥下可通舟楫。自此,西湖水面分东西两部,而南北两山始以沟通。后人为纪念他,将这条长堤称为“苏堤”。相传杭州名菜“东坡肉”,就是苏东坡犒赏疏浚民工的美食。从此,作为西湖核心景观之一的苏堤建成,“间株杨柳间株桃”的美丽胜景由此定型,杨柳摇曳、桃花影绰的苏堤成为西湖春天最美的风景,“苏堤春晓”名列南宋西湖十景之首。此时,西湖形成“一湖两塔两堤”的景观布局,标志着西湖文化景观的发展成熟。

南宋建都杭州,西湖的地位也随之上升,历任官员都把西湖的保护和建设成果视为皇城建设的重要政绩,西湖沿湖地带也随着都城的建设进程和经济文化繁荣而得到了广泛深人的开发利用,获得了巨大的发展。优美的湖光山色,也激发了文人的创作灵感,他们将西湖咏之于诗、绘之于画,尽情描述和记录着西湖的美。艺术作品又极大地影响了人们,加深了百姓对西湖的认识和热爱。特别是南宋的画家们,他们在总结前人艺术成果的基础上,跳出之前整体着眼的视角,选取西湖几个最有代表性的镜头加以描摹,并用四个字来概括画的内容,比如“雷峰落照”、“平湖秋月”、“苏堤春晓”、“断桥残雪”等等。这些提法得到人们的一致认可,广为传播,最终发展成为“西湖十景”,一直流传至今。

山水胜景成为杭州的新名片,旅游活动也更趋活跃。杭州每年的旅游者中,除香客外,还有各国的使臣、商贾、僧侣,赴京赶考的学子,国内来杭贸易的商人,西湖的风景名胜开始广为人知。南宋吴自牧在《梦粱录》中写道:“临安风俗,四时奢侈,赏玩殆无虚日。西有湖光可爱,东有江潮堪观,皆绝景也。”那时候的人,也像现在一样,喜欢泛舟西湖,游览极为兴盛。南宋时的西湖游船,数量多而且制作精巧,为杭城的游览活动增添了无限情趣。

引领荼文化之发展

农业发达、经济富庶之后,带来的是文化的必然发展。隋唐之后,长江中下游的经济发展水平已经超过黄河流域,江浙一带的文化力量也随之发声发力。杭州茶文化倚仗着产茶胜地的自然基础、山水秀丽的优美环境、佛道胜地的人文积淀,逐渐在中华茶文化的发展史中崭露头角,并一直保持着持续的影响力。

茶之为物,产自西湖深山,山水秀丽的自然环境给予龙井茶天地的灵气。绝好的自然环境不仅是产茶的天然好地方,更孕育了品茶的好环境。西湖水边、深山群岫,经常是好景、好山、好茶、好水集为一体,与中华茶文化讲究天人合一、美境佳侣的主张十分契合。杭州是一个天然大茶寮,是茶文化发展的沃土。一杯西湖茶包含了天、地、山、水、仁、智之精华。

杭州寺庙众多,无寺不种茶、无僧不饮茶,杭州产茶史随着寺庙发展史一同向前,推动的不只是种茶制茶技术,还有与佛道禅宗互相渗透的茶文化。茶的文化因为与寺庙寺僧密切联系而深邃丰满,佛道的印记从此深深纳入茶文化的精

相伴杭州茶文化而生的还有南宋的官窑。定都杭州后,为了满足宫廷生活需要,高宗赵构下令在杭州建立官窑,专门生产宫廷用瓷。官窑窑址在今天凤凰山南面,距钱塘江很近。窑址旁有制瓷用的瓷土矿和紫金土矿,取料方便,自然条件十分优越。南宋官窑以生产青瓷为主,先后有两种代表性的青瓷传世。前期所产瓷器壁薄胎细,胎上有一层粉青或青灰色的薄釉,釉面多开裂,称为开片。产品有碗、盘、碟、盆等生活器具,也有炉、瓶等祭祀和摆设器具,制作精美、品种丰富。后期,由于宫廷对于瓷器的要求越来越高,生产工艺也有进步,发明了多次素烧、多次上釉的制作工艺,使得做成的青瓷器釉厚如脂,剔透如玉,青瓷的制作水平达到顶峰,同时样子更加优美、品种更为丰富。官窑生产的大量茶器,直接提升了饮茶的品质,在杭州茶文化的发展史上添上了一个重要的角色。

杭州茶馆在这良好的大环境中应运而生,开辟了中国茶馆大行于城市的潮流。宋室南迁,把中原儒学、宫廷文化带到杭州,经济文化、商品交换的发达也对杭州的餐饮、休闲业提出要求,茶馆便在这座美丽的城市迅速发展,直至成为这个城市的一个特色风景。

茶馆在当时也称茶坊、茶肆。关于南宋茶馆,在《武林旧事》和《梦粱录》中都有记载。茶馆“插四时花,挂名人画,装点店面。四时卖奇茶异汤,冬月添卖七宝擂茶、馓子、葱茶,或卖盐鼓汤;暑天添卖雪泡梅花酒,或缩脾饮暑药之属。……夜市于大街有车担设浮铺,点茶汤以便游观之人”。茶汤巷是茶坊集中的地方,此巷就是因为茶坊多而得名。当时著名的茶坊有八仙、连二、连三、清乐、珠子、潘家等。这些茶肆、茶坊面向不同档次的茶客,灵活经营,自显特色。他们或装饰考究、追求文雅,或说唱玩耍、以娱乐取胜,还有的茶馆为不同行业提供商贸活动场所,有的则根据时节卖奇茶异汤,兼营服装、字画、古玩,当时的茶坊不仅是士大夫聚朋会友之处,同时还有说书、讲史、小说、小唱等活动。说书艺人根据当时流行的话本故事,用当时的口语,绘声绘色地讲述各种故事,演唱各种小调。所以茶坊也是城市劳动人民娱乐、休憩和消遣的场所。

杭州的茶馆不但数量多,而且特色鲜明,从发端之时便因其优美的内外环境、优质的茶品水品独领风骚。在天城繁华里生活的人们,每天撮一把西湖山茶,泡在青瓷茶盡里,杭州的山水之魂、一湖之魄就尽在掌中了。当中原文化遇着西湖山水,被浸润得越发精巧细致。

关于本文《宋都杭州与茶文化共兴盛》的内容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知识,可以关注我们!

西湖龙井茶


西湖龙井茶

西湖,居之冠。产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周围的群山之中。多少年来,杭州不仅以美丽的西湖闻名于世界,也以西湖誉满全球。西湖群山产已有千百年的历史,在唐代时就享有盛名,但形成扁形的,大约还是近百年的事。相传,乾隆皇帝巡视杭州时,曾在区的天竺作诗一首,诗名为《观采作歌》。

西湖向以;狮、龙、云、虎、梅;排列品第,以西湖为最。外形挺直削尖、扁平俊秀、光滑匀齐、色泽绿中显黄。后,香气清高持久,香馥若兰;汤色杏绿,清澈明亮,叶底嫩绿,匀齐成朵,芽芽直立,栩栩如生。品饮汤,沁人心脾,齿间流芳,回味无穷。

区分布在西湖湖畔的秀山峻岭之上。这里傍湖依山,气候温和,常年云雾缭绕,雨量充沛,加上土壤结构疏松、上质肥沃,树根深叶茂,常年莹绿。从垂柳吐芽,至层林尽染,芽不断萌发,清明前所采芽,称为明前。炒一斤明前需七八万芽头,属之极品。的外形和内质是和其加工手法密切相联的。

过去,都采用七星柴灶炒制,掌火十分讲究,素有;七分灶火,三分炒;之说法。现在,一般采用电锅,既清洁卫生,又容易控制锅温,保证叶质量。炒制时,分;青锅;、;烩祸;两个工序,炒制手法很复杂,一般有抖、带、甩、挺、拓、扣、抓、压、磨、挤等十大手法,炒制时,依鲜叶质量高低和锅中坯的成型程度,不时地改换手法,因势利炒而成。

毛泽东与龙井茶


毛泽东主席视杭州为第二故乡。他曾说,杭州这个地方环境好,不嘈杂,适合工作,适合休息。毛主席曾40余次到杭州工作、休养,每次大都住在位于龙井茶区的刘庄、汪庄。毛主席曾在刘庄主持起草新中国的第一部《宪法》,撰写了光辉的哲学著作《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和《送瘟神》诗篇。在这里,他还会见了世界各国的党政领导,召开重要的会议,商讨治国大计。在紧张繁忙的工作间隙,也常抽身出来散步、游泳、爬山。他的足迹几乎遍及龙井茶区。毛主席生前曾5次登临北高峰。

1954年的一天,毛主席从钱江果园上山,翻五云山,过老龙井、狮峰。茶区风光使毛主席留连忘返,到天竺时,已暮色苍茫,最后,警卫人员向农民买了一根竹竿给毛主席作手杖摸黑下山。在许多照片中,我们都可以看见,他老人家桌子上总是放着一杯清香浮动的西湖龙井。在会见外宾时,他也总是用龙井茶招待贵宾。可以说,一杯清茶,见证了共和国的内政和外交历史。

早在1955年,毛主席来杭州住在西湖刘庄。当时刘庄的路边山坡种植了花草树木,还有不少空地。毛主席看后说:我们国家现在还很穷,你看这么多空地,荒着多浪费,应该多种些蔬菜、果树这类经济作物,不但能观赏,还可以获得果实,有经济收入。这一举两得的好事,何乐而不为呢?卫士们按照毛主席的意见,把刘庄内人称80亩地的荒地开垦出来,种上了茶树和梨、桃、桔子等多种果树,既绿化了环境,又改善了伙食。毛主席又一次来杭时,看到原先的空地变了模样,茶果满园,郁郁葱葱,十分高兴。他说,这样好,种上茶树果树,有经济价值。当时,种下的果树结了很多果,卫士们摘下来送给毛主席品尝,毛主席笑着说,种上经济作物就有收入了。

毛主席爱喝龙井茶,还在刘庄的小茶园里采过茶。当时任刘庄招待所副所长的杨忠芳,曾亲历了这一幸福时光。他回忆说,1963年4月28日中午,我们接到警卫人员电话通知,说毛主席要来刘庄采茶,于是赶紧准备了10多只竹篮。下午2时半左右,毛主席来了,车就停在刘庄南大门过来一点的空地上。毛主席沿着园径慢慢走过来。他神情轻松,与陪同人员一路有说有笑。这时候我们在茶园边采茶边等待。毛主席走进茶园后,和蔼地向大家打招呼说:呵,今天大家都来采茶叶了。

开始采茶叶时,我提着篮子跟在毛主席身旁。毛主席问我:茶叶怎么采?我当时心里既激动又紧张,回答说:采茶尖。毛主席说:我还是第一次采茶。说着,就在茶蓬上掐起茶尖来。开始,他把采下的茶叶攥在手里,我提篮跟过去,毛主席看到我提着篮子,就轻轻地把茶叶放到篮子里。他边采边爽朗地笑着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我们是种茶叶得茶叶喽!

采茶中,毛主席向我问起龙井茶的历史和种植情况,还问我喝不喝茶。毛主席说:茶叶是个宝,多吃有好处。茶叶可治病,帮助消化,清凉,提精神。

毛主席对采茶很有兴趣。他边采茶边对我说:杭州龙井茶是有名的茶叶,你们要管好,不要让它荒掉。茶叶是经济作物,管好了来年有收入。那天毛主席采茶大约有半个小时。警卫人员、招待所服务员陪毛主席采茶。临走时,毛主席和我们握手道别,并说:谢谢你们。

毛主席和大家一起采下的茶叶,当天就拿去炒好了。第二天下午,我们将炒好的茶叶送到毛主席那里,毛主席笑着说:我能吃到自己采的茶叶了。毛主席还抓了一把茶叶放在手上仔细地观察,又闻闻香气,然后送进嘴里咀嚼起来,并说:龙井茶泡虎跑水,天下一绝。

毛主席在西子湖畔采茶的事,已经过去四十多年了,但伟人风范犹在。杨忠芳感觉好像还发生在眼前。他至今还珍藏着自己提着篮子跟在毛主席身边的照片。杨忠芳说,毛主席是二十世纪的伟人,也是一位很朴素很重感情的人,摄影记者留下了这一难忘的瞬间,这是我一生的幸福。我那时没什么好衣服穿,身上是一件旧了的中山装,毛主席与我们谈话,很平易近人,气氛很融洽。

四十年以后的2003年4月12日,为缅怀毛主席对西湖龙井茶的深切关怀,在当年毛泽东采茶处竖起了一块纪念碑,碑后有毛泽东采茶的历史照片。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王家扬和当年陪同采茶的杨忠芳一起为新落成的纪念碑和宽余亭揭幕。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毛主席一生清廉如水,廉洁自律,不饮用公家茶叶,还常用自备的茶叶招待来客。2001年3月上旬,《毛泽东遗物展》在杭州展出。展览显示,毛主席饮用的茶叶完全自费开支。据他的生活帐记载,1968年3至5月,毛主席先后购买了6斤绿茶,其中西湖龙井茶5斤。

德高于人,人必敬之。毛主席作为二十世纪的一位伟人,他有关茶的教诲、轶事和高尚风范,是一份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我们今天倡导茶为国饮、打造杭为茶都的精神动力。

周恩来赞美龙井茶


周恩来长期担任我国的国务院总理,日理万机,常常要工作到深夜,工作特别忙时,只能是打个盹就算睡过觉了。总理日夜辛勤的工作,总离不开饮茶,靠饮茶来提神,始终保持着充沛的精力。周总理特别喜爱喝龙井茶,而且五次到过杭州龙井茶区——梅家坞。上茶山、进茶厂,和茶农一起采茶、品茶。

1956年4月26日当周总理再次来到梅家坞时,春茶正旺发,他在品尝了龙井茶之后,指示说:“龙井茶是茶叶珍品,国内外人士都很需要它,要多发展一些。”1957年9月的一天,周总理又来梅家坞时,看到遍山绿色的茶树,称赞说:“茶树常年碧绿,种茶本身就是绿化,既美观,又是经济作物,再好没有了。”

周总理平常接待外宾总是喜欢以龙井茶招待,并向外宾介绍龙井茶的品质风味。1971年T月美国国家安全顾间基辛格,作为总统理查德·尼克松的特使秘密访华时,周总理照用龙井茶招待他,基辛格喝过龙井茶后,身心畅快,精神大振,周总理察颜观色,看得出基辛格十分欣尝龙并茶的神奇功效,于是在访问结束时,总理将1公斤龙井茶赠送给他。同年10月再次来访时,基辛格还主动索要龙井茶,可见龙井茶的神奇功效和独特的品质风味给基辛格的印象是深刻的。

更多关于普洱茶文化资讯请访问

龙井茶的传说


龙井茶产于浙江杭州的龙井村一带,以狮峰出产的龙井品质最佳,称作“狮峰龙井”。龙井茶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据北宋苏轼考证,杭州种茶的历史源自南朝诗人谢灵运。他在西湖的下天竺一带翻译佛经时,从天台山带来茶树种子,在西湖开始种植栽培。唐代茶圣陆羽的《茶经》中,也有杭州天竺、灵隐二寺产茶的记载。但龙井茶之名却始于宋。北宋时期在灵隐、天竺二寺附近所产的茶叶已经很有盛名,经常被列为贡品。不过起初这里产的茶叶以地而名,如香林洞的“香林茶”,上天竺白云峰的“白云茶”,葛岭宝云山的“宝云茶”等。有一年,北宋文学家、杭州通判苏轼曾约几位文友在狮峰山脚下龙井村的寿圣寺品茗吟诗,兴致之余苏轼为寿圣寺书写了“老龙井”的匾额,加之本地的此类茶叶以龙井村质量最好,因而龙井茶就取而代之了其他的品名而流传下来。

如果说在元代和明代龙井茶的名声还介于诸名茶之间的话,那么到了清代,由于乾隆皇帝的重视与欣赏,它则被列为众名茶的前茅,成为驰名中外、独占鳌头的名茶之首。

乾隆皇帝曾六次下江南,不论是出于游山玩水,还是体察民情的目的,但因为地方官吏知道他嗜好饮茶,所以他每到一地,地方官吏都将本地的名茶献上供乾隆品尝。因此在他所到之地都留下了乾隆爱茶的佳话。传说有一年乾隆到杭州西湖巡游,知州在游舫上用本地的狮峰龙井招待乾隆。乾隆一看这茶的汤色碧绿,茶芽直立,忽忽悠悠地飘然而落,十分美观。啜饮一口,觉得满口清香,甘甜醇厚,便问知州:“这是什么茶?”知州回奏道:“这是西湖龙井的珍品——狮峰龙井,是从狮峰山胡公庙茶园采摘的。”

第二天乾隆就来到狮峰山的胡公庙茶园巡察,见到庙门前左右分别排列着9棵茶树,枝繁叶茂,葱茏碧绿,芽梢齐发,雀舌初绽,充满生机。乾隆来到采茶姑娘们跟前,就学着也采摘了一些新茶芽。接着知州和胡公庙的住持陪着乾隆参观了狮峰山下的茶场,观看了新茶炒制的过程。临行时茶场送给乾隆两盒狮峰龙井。

乾隆回到京城时,恰逢太后身体不适,乾隆就将从杭州带回来的狮峰龙井命太监烹煎给太后饮用。太后也很喜欢这种龙井,连喝几天便觉得身体渐渐清爽起来。乾隆闻讯大喜,随即传旨给胡公庙住持,敕封胡公庙前的18棵茶树为御茶,每年产的龙井茶进贡给朝廷。这样,龙井茶也就蜚声寰宇了。

龙井茶的故事


以前第一次听到龙井茶的时候脑子里面浮现出来了好多种故事,脑补出龙井是如何由来的。今天就给大家说个正宗的龙井传说。

从前,龙井是个荒凉的小村庄。村边有间破茅屋,里面住着一位老大妈。老大妈孤苦伶仃—人照看着屋子后边的十八株老茶树。

有一年除夕,天降大雪,村里人都办了点年货,准备过年。可老大妈家里实在穷困,只剩瓮里的一些茶叶。她和平日里一样,清早起来便坐在灶前生火煮茶。这时茅屋的门被推开,进来一个老头,老头身上落满了雪花。老大妈忙站起身来请他进屋避雪。

老头掸掸身上的雪便走进屋里,向老大妈问道:“老大妈,你锅里烧的是什么?”

老大妈回答说:“锅里烧着茶呢!”老头又问:“今天家家都在忙着过年,你怎么在烧茶呢?”

老大妈叹了口气到:“唉,我家里穷,过不起年,只好每天烧锅茶给过路人行个方便。”

老头听完哈哈大笑:“不穷,不穷,你门口还放着宝贝呢。”说罢他指了指门口的石臼道。你要是舍得,就把它卖给我,我去找人抬。”说完便冒着大雪出门了。老大妈很奇怪,心想:石臼里都是些陈年垃圾,怎么成了宝贝了?况且石臼这么脏让别人怎么搬呢?于是她把石臼里的陈年垃圾清扫出来,埋在了屋后那十八株老茶树的根头,又用一桶清水把石臼洗干净,洗下来的污水也泼在了老茶树的根头。老头回来一看,惊道:“宝贝呢?”老大妈指着石臼说:“这不在这吗。”老头问:“你把里面的东西弄到哪去了?”老大妈向老头解释了事情的经过,老头走到后院一看,果然如此。叹了口气,连呼:“可惜可惜!既然你把它埋在这,那就成全了这些茶树吧。”说完便走了。

来年春天,那十八株老茶树竟密密麻麻地长出葱绿的嫩芽来,采下的茶叶又细又嫩又香。邻居见状,便用这些茶树的种子种在山头。年复一年,龙井这一带满山遍野的都种满了茶树。这便是龙井茶起源的传说。

看来龙井茶不是用一口叫龙井里面的水浇灌的茶叶啊。这回大家知道龙井的故事之后就不要再说错了哦。

龙井茶奉敬要则


以茶敬客,要讲究礼节、态度和奉敬的技艺。大家知道龙井茶是佳茗,以它待客最表敬意,现就如何奉敬,提出若干要则,供参考。

1.选用优质龙井茶,白纸包成小包,让客人解开观察,审看形、色;或放入小盘上,请客人观看。

2.用热开水洗涤玻璃杯,要小心擦净不要打破以免惊动客人。看客人多少备好有底盘的玻璃杯若干,把每套玻璃杯放置木制盘中。

3.煮沸泉水,俟水沸后稍候几分钟,使水温降到90℃左右,用来沏茶。

4.每杯用小匙取茶,约三克左右,缓缓放入杯中,然后用沸水冲入,水到杯上七分为宜不可超过。然后把放在盘中的茶杯端上客座。如客人分开坐的,以辈分大小。年龄老幼,依序奉敬,主人的茶留在最后。如客人围着桌子坐的,可向客人打个招呼,把茶从客人左侧放在客人面前(左手端盘,右手端茶)。

5.如室内场地狭小,客人过多,无法把茶端到客人面前时,可把茶杯放置桌子中来,请客人自己取品,并表示歉意。

6.客人接茶后要先观看茶叶在杯中的动态,待叶子沉到杯底时,便可端起茶杯先闻茶香,继而慢慢品饮。

7.杯放盘中奉敬茶时,不能将杯盘从客人头上端过,以免发生意外,造成失礼。茶奉敬后,应即把茶盘端走。

8.敬茶时要注意场中客人的态度和表情,如客人正在热情谈话时,不要随便添水冲泡,以免妨碍他们的叙话。最好放一瓶开水在客人之侧,让客人自己随时斟酌添加。

9.服务人员要随时注意看客人品茶情况,如已冲饮二三次,茶已淡而无味时,要及时更换。

10.换茶时,要把茶渣倒入塑料桶内,用水冲洗茶杯后,重新放入茶叶冲泡,让客人继续品饮。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