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茶山之西双版纳茶区

发布时间 : 2020-05-13
西双版纳普洱茶 云南普洱茶区 金版纳普洱茶

西双版纳普洱茶。

欢迎来到本网站,下面为您提供的是《云南茶山之西双版纳茶区》内容,感谢阅读!

史载

唐吏樊绰著《蛮书》卷七:“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

宋李石《续博物志》:“茶出银生诸山,采无时,杂菽姜烹而饮之。”

明谢肇淛《滇略曰:“士庶所用,皆普茶也,蒸而成团”。

明李时珍著《本草纲目》中亦有“普洱茶出云南普洱”的记载。

清阮福《普洱茶记》:“普洱古属银生府。则西蕃之用普洱,已自唐时。”

清檀萃在《滇海虞衡志》中载:“普茶名重于天下,出普洱所属六茶山,一曰攸乐,二曰革登,三曰倚邦,四曰莽枝,五曰蛮砖,六曰慢撒。周八百里,入山作茶者数十万人”。

普洱茶国家标准

以地理标志保护范围内的云南大叶种晒青茶为原料,并在地理标志保护范围内采用特定的加工工艺制成,具有独特品质特征的茶叶。

按其加工工艺品质特征,普洱茶分为普洱茶(生茶)和普洱茶(熟茶)两种类型。

中国云南是世界茶树原产地中之一,云南普洱茶主产区为西双版纳、临沧、普洱三大地区,这些地区具有终年雨水充足、云雾弥漫、土层深厚、土地肥沃、无污染等优势。又因自然地理环境、茶树品种、历史文化等的差异化,使得各个茶区所产的普洱茶呈现不同的茶质特征,同时也造就了丰富多彩的普洱茶文化。

西双版纳是国际茶界公认的世界茶树原产地的中心地带、驰名中外的普洱茶的发祥地和茶马古道源头,植茶、制茶、饮茶、贸茶的历史悠久。据记载,西双版纳茶叶历史始于东汉,兴于唐宋,盛于明清,距今已达两千年之久。

西双版纳茶区主要包括澜沧江以东的古六大茶山、南糯山古茶山、帕沙古茶山、贺开古茶山、勐宋古茶山等。其地理、气候条件独特,土壤肥沃,日照充足,温度适宜,雨量充沛,植被丰富,发展茶叶的自然条件得天独厚,拥有发展有机茶、绿色食品茶和无公害茶所必须的生态环境。境内有13万亩保存较为完好的古茶园、古茶树,是研究茶叶历史的珍贵资源,又是生产普洱茶的优质资源。

倚邦茶山

倚邦茶山位于西双版纳州勐腊县的最北部,从普洱往南行沿着茶马古道经思茅、倚象、勐旺过补远江(小黑江)便进入倚邦山,倚邦茶山面积约360平方公里,南连蛮砖茶山,西接革登茶山,东临易武茶山,习崆、架布、曼拱等子茶山皆在其范围内。倚邦茶山海拔跨度较大,从600米至1900米皆有分布,其中曼松茶山海拔1340米。

倚邦山明代初期已茶园成片,有傣、哈尼、彝、布朗、基诺等少数民族在此居住种茶。倚邦茶区历史悠久,至今仍保留一定量的五百年以上的古树。道光年间的《普洱府志》记载,从雍正十三年(1735年)开始普洱茶由倚邦土千总(曹当斋以后为土把总)负责采办,倚邦的曼松茶被指定为皇帝的专茶,令倚邦茶声名远播,有“吃曼松,看倚邦”之说。民国初年,六大茶山的茶叶加工中心和交易中心已移向了易武,倚邦茶山自此衰落。倚邦茶区生态环境良好,独特之处在于大叶种和小叶种茶树混生。在曼拱、倚邦、麻栗树等地还保留有小规模的古茶园,其中不乏中小叶种古树,而名声较大的曼松茶区古树茶产量较小。倚邦古茶山的小叶种古茶树

主要村寨:倚邦、曼松、嶍崆、架布、曼拱等。

倚邦古树茶特征:芽头较小,条索黑亮较短细,汤色黄绿,叶底黄绿,苦淡,苦中带甜,涩显于苦,汤质饱满;回甘快且较长久,香气显,由于长于山野,环境好,山野气韵好,杯底留香。

攸乐茶山

攸乐古茶山,现今属景洪市基诺山基诺族乡所辖区域,隔补远江与革登茶山、莽枝茶山、孔明山相望,是历史上著名的普洱茶“古六大茶山”之一,海拔在575-1691米之间,地处北热带、南亚热带气候的山区,年平均温度18℃-20℃。气候条件优越,生物资源、土地资源丰富。茶山土壤属砖红壤性的红壤,有机质含量较高,pH值在5.1—5.7之间,土层深厚,土壤肥沃。

攸乐得名源于并无文字的基诺族。在攸乐山世居的基诺族自称“基诺”,“基”指舅舅,“诺”是后人的意思,引申即为“尊敬舅舅的民族”。基诺族奉孔明为茶祖,传说三国时孔明南征,一部分落伍的士兵在此定居,自名为“丢落”,后来才演变为汉语的“攸乐”。

在清乾隆进士檀萃《滇海虞志》的“出普洱所属六大茶山”里,攸乐居六大茶山之首。史书记载:“1700多年以前攸乐山一带就有茶树栽种,并有老茶园3000余亩。唐代攸乐山所产茶叶主要销往洱海地区;宋、元、明,则集中在思茅、普洱等地进行贸易,清雍正七年,清政府在攸乐山设‘攸乐同知’,驻兵五百,隶属于普洱府,雍正十三年移驻思茅。”

基诺人植茶吃茶历史悠远,基诺族的“拉拔批皮”就是凉拌茶的意思,他们将鲜嫩的茶叶稍加搓揉,再把黄果叶和辣椒、大蒜加盐巴舂碎,加上一点泉水和茶叶拌在一起,稍微腌制就可以拿来佐饭食用。

主要村寨:龙帕、司土老寨、么卓、巴飘等。

攸乐古树茶特征:茶香气高扬,口感苦涩度稍高,回甘快而持久,山韵明显,茶性较烈。

莽枝茶山

莽枝茶山位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腊县象明乡,传说是诸葛孔明埋铜(莽)之地,紧连革登茶山和孔明山,面积较倚邦茶山小,海拔1400米左右。

莽枝茶山至少在元朝已有成片茶园,莽枝山脚下的曼赛、速底等村寨,有上千年的历史,一千年前已有少数民族在莽枝山居住种茶。明朝末年已有内地商人进入莽枝山贩茶。清康熙初年,莽枝古茶山的牛滚塘已是六大茶山北部重要的茶叶集散地。牛滚塘街在象明“四街”中,最为繁华。居住者多数是外来的生意人,从事茶叶、织布、柒布,主要从事茶叶种植、收集和交易。牛滚塘街建有“五僧大庙,在莽枝建有川祝庙,每年三月采摘春茶之季,当地茶农到庙里敬香祭祀茶神祖先。

倪蜕《滇云历年传》记载:“雍正之年(公元1728),莽枝产茶,商败践更收发,往往舍于茶户,坐地收购茶叶,轮班输入内地”。在鼎盛时期,莽枝古茶山年产茶叶达万担之多。从茶山上那块立于乾隆十一年的碑刻文中,尚可依稀看到当年茶山旺盛发达的情形。莽枝古茶山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末期开始抛荒,直到八十年代才又开始重现生机。

主要村寨:秧林、红土坡、曼丫等。

莽枝古树茶特征:莽枝茶山的茶叶属乔木中小叶种,汤色呈深橙黄色,入口较苦涩,回甘猛烈、生津快,香气清新怡人。

革登茶山

革登茶山位于勐腊县象明乡西部,包括今象明乡的安乐和新发两个村委会辖区。处于倚邦茶山和莽枝茶山之间,是六大茶山中面积最小的,面积约150平方公里,海拔1300米左右。革登为布朗语,意为很高的地方。

历史上的莽枝(芝)茶山、牛滚塘茶山(今安乐)等均属于革登茶山范围。六大茶山的少数民族历来尊孔明为茶祖,认为是孔明教他们种的茶树,他们感恩孔明,将孔明山看作是孔明的化身。在革登茶山的新酒房和茶王树梁子看孔明山,山形看上去很像头戴道冠的孔明头像,“孔明”的正面对着革登老寨,右耳则是对着茶王树梁子。关于革登的茶王树《思茅厅志》和《普洱志》载:“其治革登山有茶王树,较众茶树高大,土人当采茶时,先具酒酻礼祭于此”。在清代史籍中有莽枝或革登有茶王树的记载,《普洱府志》载:“莽芝有茶王树,较五茶山独大,相传为武侯遗种,今夷民忧祀之”。清代中期是革登茶山的繁荣时期,茶园总面积达6000多亩,茶叶产量达100多吨。

主要村寨:值蚌、新发

革登古树茶特征:山韵明显,苦涩较弱,回甘较好,汤质顺滑。

蛮砖茶山

蛮砖位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腊县的倚邦、革登、曼撒、易武四座茶山之间,东接易武,北连倚邦,面积约300平方公里,海拔1100米左右。

蛮砖茶山地形气候环境特殊,位于高纬度、高海拔的地理位置特殊、地形复杂,境内山高谷深,河流纵横,云雾缭绕,阳光充足,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种植茶树的自然条件优越。

清朝阮福《普洱茶记》中记载:“普洱茶名遍。味最酽,京师尤重之。福来滇,稽之《云南通志》,亦未得其详,但云产攸乐、革登、倚邦、莽枝、蛮砖、曼撒六茶山,而倚邦、蛮砖者味最胜。”蛮砖关帝庙(石屏会馆)废墟碑文记载,蛮砖系六大茶山之一,过去蛮砖的茶叶年产量至少在万担以上,大部运往易武加工、销售。清代有茶园万亩以上,曼庄、曼林、曼迁、八总寨过去都是大茶村,各村产茶都在2000担以上。曼林的古茶园目前在勐腊县境内的五个茶山中保存得较好,有成片的古茶园,其茶树树围大多在100厘米以上。

这里的古茶树大叶种茶,芽叶肥厚、大茸毛多、持嫩性强,茶叶香高持久、滋味浓重,内含物丰富,为制作普洱茶的上好原材料。

主要村寨:曼庄、曼林、曼迁、八总寨等

蛮砖古树茶特征:蛮砖茶山茶叶色泽较深,汤色橙黄,口感质厚香滑,舌面微苦,回甘强烈,香气沉郁。

易武茶山

易武古茶山位于勐腊县易武乡,在六大茶山的东部,紧靠中老边境,面积约750平方公里,是六大茶山中面积最大的茶山,包括易武正山、漫撒茶山、曼腊茶山在内,因面积较大,易武茶山也称为易武茶区。

易武山高雾重,土地肥沃,温热多雨,热量丰富,年平均气温17.2度,年平均降水1500-1900毫米。茶区土壤主要为砖红壤、赤红壤、黄壤,土层深厚,土壤透气性好,有机质含量高。其生态系统保持较好,生长着诸如椿树、香樟树、榕树、漆树、董棕等高大乔木,气生植物多,树木、藤本植物繁茂,森林覆盖率高和高等植物集中,构成了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种植茶叶的理想之地。

早在千年之前的唐代就有古濮人种植茶树,明末清初之后,随着六大茶山声名鹊起,大量外地人迁入经营茶叶生意。早期慢撒地区茶叶生产贸易量很大,后来由于种种原因,转至易武。清末时,一些普洱茶历史上著名的茶庄开始出现,如鸿庆号、同庆号、同兴号、安乐号、乾利贞号等等。清朝后期以来一直是普洱茶的重要产区。

主要村寨:易武、慢潵、麻黑、落水洞、刮风寨、老丁家寨、曼秀、大漆树等。

易武古树茶特征:易武茶山所产的茶叶属大叶种茶,外形条索粗壮肥大,茶味浓郁,其汤水柔和顺滑,口感清甜,苦涩感较弱,回甘较好,有“茶中皇后”的称号。

南糯茶山

南糯古茶山位于勐海县格朗和乡东面,景洪至勐海公路旁,隔流沙河与勐宋茶山对望,距勐海县城24公里。南糯山平均海拔1400米,年降水量1500-1750毫米。年平均气温16-18度。山高谷深、植被茂密,具有适宜大叶—种茶树生长的最佳生态环境,且常处于云雾笼罩之中,茶叶品质极佳,自古至今是澜沧江下游流域西岸显著名的古茶山、优质普洱茶的重要原料产地。

南糯为傣语,意为“产美味笋酱的地方”。传说很久以前,南糯山没有名字,因山上竹林茂密,妇女们常在春天挖笋做“笋酱”便以此为名。

南糯山种茶历史悠久,享有盛名。传说当年诸葛亮南征时曾在此种茶,虽系传说,但古濮人种茶的历史则十分久远,后来哈尼人迁入南糯山开始种茶,南糯山半坡寨的茶树王即是历史的证明。在民国和新中国成立后,这里都是普洱茶的重要产区。目前南糯山古茶园分布在9个自然村,不同寨子的茶口感有一定区别。wWw.cY316.cOm

主要村寨:竹林寨、半坡寨、姑娘寨等

南糯山古树茶特征:汤质饱满,回甘较快,山野气韵较显。传统上南糯山茶香气饱满,苦涩明显,近年来苦涩较弱。

贺开茶山

贺开古茶山位于勐海县东南部,怒江山脉南延余脉部,北连著名古茶山南糯山茶区,东邻拉达勐水库,西面腑望勐混坝子,是西双版纳州迄今保存较好、连片面积较大的古老茶山之一。

古茶山海拔l400~l700米之间,连绵十余里,层峦叠嶂,沟谷纵横,气候温和,日照充足,雨量丰沛,土地肥沃,植被茂密,分布有树龄百年以上的栽培型的古茶园面积8700多亩,最大树龄600多年。茶山上聚居着6个拉祜族村寨,古茶树生长在村民的房前屋后和与山寨相连的树木茂盛的自然生态环境中。年纪大一些的拉祜族人习惯喝烤茶,将干茶放进陶罐里在火塘边烤热至焦,而后冲入开水,煮开后再将茶汤倒入竹杯中,茶汤带有焦香、醇酽之味。

著名村寨:曼弄新寨、曼弄老寨,邦盆老寨、曼迈等

贺开古树茶特征:条索黑亮紧结、稍长,汤色金黄明亮,稍苦涩,涩显于苦,苦化甘较快,涩稍长,汤质饱满,山野气韵较强,杯底香明显且较持久。

帕沙茶山

帕沙茶山位于勐海县格朗和乡西南帕沙村,处于南糯山与布朗山之间,北接苏湖,西接勐混镇的贺开,东与景洪市小街乡接壤。帕沙茶山终年云雾缭绕,雨水充足,年平均气温22℃,年降雨量1500毫米,植茶区又在1500米—1800米之间,加之这里植被茂盛,林下腐植物丰富,土地肥沃,茶树生长茂盛。

帕沙村唐宋时期即有哈尼先民居住种茶,目前存留的古茶园有2900亩左右,无论大寨、小寨都有古茶园,几百年树龄的古树存量很多、大树成片,分布于村寨周围,基本未经矮化、保护好,其中以帕沙老寨的古树茶品质最好。老寨有棵茶王树树围已达2.1米,被云南省茶科所命名为帕沙1号。

主要村寨:帕沙新寨、帕沙老寨、帕沙中寨、南干、老端等。

帕沙古树茶特征:萌芽期早,采摘期长,因此叶长肥硕、白毫显着。色泽青绿,香气高扬,汤水柔软,水路较细滑;苦味稍显,涩味较轻;舌面回甘生津持久。

茶树上的虫子有自己的伪装色,乍一看难以分辨。

布朗茶山

布朗古茶山位于勐海县布朗山乡,与贺开茶山相邻相接,靠近中缅边境。布朗山方圆1000多平方公里,世居于此的布朗山民——布朗族、佤族、德昂族在苍莽大山中建立村寨,聚族而居。老班章和新班章海拔1600-1700米,老曼娥寨海拔较约1200米,年降雨量1300-1500毫米,年平均气温18.7度。

布朗族是古濮人的后裔,濮人在云南种茶的历史非常悠久,可以上溯到商周时期,他们世世代代生活在布朗山,是世界上最早栽培、制作和饮用茶叶的民族。布朗山古茶园主要分布在老班章、新班章、老曼娥、曼糯、帕点、曼新龙、曼捌、曼囡老寨和吉良等村民小组。

最古老的老曼峨寨子已有1400年历史,为布朗族村寨。老曼峨现存古茶园约3000多亩,分布在该村四周的森林中,海拔在1300米左右。

老班章、新班章均是哈尼族村,迁到布朗山建寨定居已有200多年,现存古茶园约5000亩,分布在老班章寨子周围及附近的森林中,海拔l700米~1800米,森林植被保存较好。

曼新龙布朗族村寨,位于海拔1800多米的高山上,其古茶园位于寨子背后及附近的山坡上、森林中。

主要村寨:老班章、新班章、老曼娥、曼新龙、曼糯等

布朗山系古树茶特征:老班章古树茶外形条索粗壮,芽头肥壮且多绒毛,其干茶、茶汤、叶底都有很独特的香气而持久,滋味浓烈,生津回甘快而持久,茶气明显。老曼娥茶有的苦度略重,但化开很快。

勐海勐宋茶山

勐宋茶山位于勐海县勐宋乡境内,东接景洪市,南连格朗和乡,隔流沙河与南糯山对望。总面积493平方公里,最高海拔2219米,最低海拔870米,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80C,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无霜期长,土壤肥沃,茶树生长的自然条件优越。

勐宋在清代与南糯山同属车里宣慰司直管地,民国时期属车里县。勐宋是勐海最老的古茶区之一,从勐宋保塘村留下的几十亩特大型古茶树来分析,勐宋山区少数民族种茶的历史与南糯山少数民族种茶的历史一样悠久。勐宋古茶山古茶园分布较广,主要分布在大安村委会下大安寨,三迈村委会南本老寨,曼垒村委会那卡寨,坝檬村委会保塘旧寨。

勐宋古茶园大多为拉祜族所种,古茶园附近都有拉祜族古寨。清光绪年间已有汉人进入勐宋保塘、南本定居,做茶叶买卖。民国20年有从勐腊易武迁来的汉人陈玺、陈碧在勐宋曼迈开茶庄做紧茶。1941年佛海茶厂曾在勐宋建过茶叶初制所,设过茶叶收购站。

主要村寨:那卡、保塘、大安等

勐宋古树茶特征:条索紧结、黑亮,汤色金黄明亮;入口苦涩味稍重,而苦味更显,但化得很快;香气高扬而沉实,口感饱满丰富,山野气强,回甘较强、持久。

巴达茶山

巴达古茶山位于勐海县西部,东接勐遮坝,南接打洛,西隔南览河与缅甸相望,明为哈尼、布朗、拉祜少数民族聚居山乡。清时期巴达在十二班纳中属于勐遮版纳,民国时期划归五福县,2005年后属于西定乡,为哈尼、布朗、拉祜少数民族聚居山乡。

巴达为布朗语,意为有仙人脚迹的地方。巴达有丰富的野生茶树资源,也有大面积人工栽培型古茶园,野生茶树主要分布在贺松大黑山,人工栽培型古茶园主要分布在各个布朗族村寨。巴达山人工栽培型古茶园主要分布在章朗、曼迈兑、曼帕纳等布朗族寨。

巴达除了章朗有古茶园,曼迈离章朗20多公里,也是一个布朗族大寨,现有114户人家,曼迈兑的古茶园紧挨寨子,从路边一直延伸到坡顶。

主要村寨:章朗、曼迈等

巴达山古树茶特征:条索紧结黑亮,汤色金黄明亮,干茶与杯底香强烈且持久,苦涩较显,汤中带甜,回甘较好较快,茶汤较饱满滑顺,叶底黄绿匀整。

茶山上时见色泽艳丽的野果,有时采来做了茶席花。

cy316.cOm扩展阅读

云南茶区茶叶特点介绍


云南茶的总体品质特征:云南具有特殊的地形气候环境、高纬度、高海拔、低纬度、低海拔一致性、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复杂的地形。

其主要特点是:区域差异明显,垂直变化显著;年温差小,雨季晴朗,北部降雨量少,南部降雨量多,分布不均匀。

在这样的条件下,各茶山的茶叶品质具有明显的特点,并结合一些品种和生长形态的差异,在同样的客观条件下,如同一种茶叶、生长形态和生产工艺,云南茶区具有北方苦涩、北方收敛的特点。东偏南,东偏硬,西偏软。

云南普洱茶主要分布在16个产区。现在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云南普洱27座茶山的特点及其地理条件和口味特点。

1,布朗

茶区位置:布朗位于西双版纳蒙海县。布朗山面积1016平方公里。布朗一家是古代普人的后裔。可以说是茶艺的先祖。他们是第一批种植、生产和饮用茶的人,位于缅甸边境的布朗山南部和西部是全国唯一的布朗乡,布朗族是西双版纳最早的土著居民之一,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

生长方式及茶种:云南大叶种野生茶。

特点:具有微刺激的口感,舌尖中下略苦,上颚香气浓郁,与半樟茶不同。

2、班级章节

茶区位置:半章位于西双版纳蒙海县,有新旧半章茶区,新半章种植新茶园3502亩。

生长方式及茶树种类:千亩古茶园栽培,主要分布在老板丈、老满娥等地。

特点:介绍了老板张茶区的茶叶品质特征,云南大叶种中,与布朗山的香气相似,但品质重、苦味、沉香,舌尖、上颚无明显表现。

茶区位置:位于布朗山乡东北部,距布朗山乡政府16公里。

生长模式和茶叶种类:大叶树。

特点:老人峨古树茶型肥厚,但春茶不易咽,汤浓,特别好斗,苦而微涩,香气高,青味好,健康,韵律饱满,回味甘甜。有四个主要特点:

叶厚,肥大

这汤又金又亮。

苦如黄连,苦如甜,泡5-7泡后,明泉生津,舌背甜;

茶叶在大自然中是霸道而冷酷的。十个泡泡后口感更顺滑,极耐酿造。

4,巴达

茶区位置:巴达位于西双版纳州蒙海县西部、蒙海县、西双版纳州蒙海县,巴达茶山有野生茶树群和栽培古老茶园两个源头,1961年在巴达大黑山发现了一棵巨大的茶树。它被称为巴达茶树之王。该树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已成为巴达茶区特有的资源景观。

生长模式及茶树种类:云南野生栽培大叶树种。

特点:量小,类似于棕山茶区的味道,舌后和上颚后略苦,但一般茶薄,上颚中、后有特殊气味。

5,何卡伊

茶区位置:云南省西双版纳市蒙海县蒙化镇,西双版纳是西双版纳最古老的茶园之一,保存完好,是目前最大的连续种植区。它是一个古老的茶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没有任何肥料和农药。其茶物质丰富,香气浓郁,口感丰富。

生长模式和茶叶种类:半乔木和大叶。

特点:黑而紧,略长,汤金亮,略苦而涩,苦中涩,苦中甜快,涩长,汤质饱满,山味浓郁,杯底清香持久!第二、第二、第二、第二章

茶区位置:南诺山位于西双版纳州蒙海县。它是蒙海茶厂的原址,傣语中南诺的意思是竹笋酱,哈尼族是主要的民族。人们把竹笋做成竹笋酱,这在当时受到当地领导人的喜爱。他们要求村里每年向竹笋酱致敬。后来又称南诺山,哈尼族首先在南诺山上种植茶叶,目前南诺山茶区有1000多公顷的老茶园。其中有1000年前被布朗人种植和遗弃的古老茶园。

生长方式及茶种:云南大叶种野生茶。

特点:茶香甘甜,上颚尖甜,舌中韵甜,汤滑口涩略高。

茶区位置:蒙海县东部崇山。

生长模式和茶叶种类:茶叶是树的中间叶种。

特点:茶味苦涩,略带甜味,生津一般,深黄汤,红条。其古老的茶树茶以其独特的高香和浓郁的茶香深受市场欢迎。

8,孟松

茶区位置:梦歌位于西双版纳景洪市南部,西双版纳有两个孟宋王朝,分别属于蒙海县和景洪市,这里是孟歌,位于景洪市南部,东临布朗山,南临缅甸,孟歌是傣语,意思是平的。位于山间。在大明龙和孟松,有许多栽培的野生茶园,它们是由早期的棕色种植的。在野生茶品种中,本地棕色分为甜茶和苦茶,苦茶是苦的但不是苦的,很难进入喉咙。茶农采摘和制作甜茶。

生长方式及茶树种类:云南野生栽培大叶树种。

特点:水甜,上下颚和舌后有特殊的气味,舌根有苦味,难以改变。近年来,由于义乌茶的价格很高,一些人仿效蒙松茶来销售义乌茶。

9。帕夏

茶区位置:帕沙村位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市蒙海县格兰格乡西南部。距乡政府6.00公里,距县城33公里,东临帕镇村,南临南徐村,西临蒙化镇光岗村,北临苏湖村,截至2008年底,共有6组村民,分别是帕沙的中扎子组、巴沙的中扎子组。帕沙二队、老寨一队、老寨二队、帕沙新村、老端队、南干队,全村面积61.78平方公里,海拔1200-2000米,年平均气温22度,年降雨量1500毫米。适合种植水稻、甘蔗、茶叶等农作物,蒙海地区有许多著名的山茶,因此帕夏的名气应居首位。

生长方式及茶种:古老的茶树栽培历史悠久。茶树的年龄从300年到600年不等,还有几十年的小茶树。

特点:汤色绿,香气高,汤软,舌甜持久,层次变化明显,味苦,几乎无涩味。

10。景谷

茶区位置:云南省思茅区景谷县。

生长方式及茶种:云南大叶种野生茶。

特点:条带不长,叶厚,味觉刺激强而集中,舌苦上颚,有时有轻微发酵的甜味。

11,砰围

茶区位置:云南省思茅区澜沧县。

生长方式及茶种:云南大叶种野生茶。

特点:甜而重,略带苦味,甜而集中于舌中后部及上颌骨,香气层次明显。

12,戈登

茶区位置:金山位于西双版纳蒙拉县六大古茶营地,位于六大茶山东北部,东临空明山,南临基诺山,西临满洲茶山,北临一邦茶山,古登茶山包括新寨、新寨餐馆和莱阳河。如今,戈登茶山上的古茶树已经很少了。古茶园只有茶馆、苗木、红土坡等少数,总面积不足500亩,根据金茶山的实际情况,很难大量生产茶叶。它位于六座茶山之中,但它的名字仍然存在。

生长模式和茶种:云南省中小叶种栽培的野生茶。

特点:中小型叶类以其特殊的香味型而闻名。上颚微甜微苦,舌尖微甜微苦,汤微薄。

13。蛮砖

茶区位置:满族位于西双版纳蒙拉县,属六大茶山区,位于伊邦、格登、曼萨、义乌四大茶山系之间,满族古茶山系有满林、满砖山,过去满族茶年产量达1万吨以上,其中以满族茶为主。它被运到义乌加工销售,虽然它属于六座茶山,但在过去并没有其他茶区那么重要,所以这里的茶山和古老的茶园可以得到比较好的保存,目前满庄茶区的茶叶质量保持了良好的水平。

生长方式及茶种:云南大叶种栽培的野生茶。

特点:与其他六座茶山相比,茶的色泽较深;舌头的味道和上颚的中后部厚实光滑,舌头略带苦涩。味道香气重,不如曼萨,义乌香气高,近年来茶叶品质的表现仍然很高。

14。没有数量。

茶区位置:云南大理、思茅五粮山茶区。

生长方式及茶种:云南大叶种野生茶。

特点:舌头中部甜,下颚中部有香味。苦涩不高。由于茶区生产范围大,没有单独的茶区特色。

云南各个茶区茶叶特点介绍


云南茶叶总体品质特点:云南地形气候环境特殊,高纬度、高海拔,低纬度、低海拔的一致性,加上地理位置特殊、地形复杂,其主要特点表现是:区域性差异明显,垂直变化十分显著;年温差小、雨季分明,降雨量北少南多,分布不均。这样的条件下,加上部分茶种与生长形态不同,各茶山茶叶茶质有着明显的不同特点。若以相同茶种、生长形态、制作过程等相同客观条件下,云南茶区出现;北苦南涩;、;东柔西刚;的特质。云南的普洱茶分布主要有十六个产区,现在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云南27座普洱茶茶山的特色和产区地理情况及口感特点。1,布朗茶区位置:布朗位于西双版纳州勐海县,布朗山面积1016平方公里,布朗族为古代濮人的后代,可以说是茶艺的始祖,是他们最早栽培、制作和饮用茶叶。布朗山的南部和西部与缅甸接壤,是全国唯一的布朗族乡。布朗族是西双版纳最早的原住民之一,也是茶文化的源头。生长型态与茶种:云南大叶种野生野放茶。特色:口感刺激性稍强,舌面上颚中后段稍苦,上颚香浓味重,区别于班章茶2、班章茶区位置:班章位于西双版纳勐海县。有新、老班章茶区之分。新班章种植3502亩新茶园。生长型态与茶种:栽培型的古茶园数千亩,主要分布在老班章、老曼娥等地。特色:这里介绍的是老班章茶区的茶质特点。其在云南的大叶种中,与布朗山香型和口感相似,然质较重、苦味很重,香气下沉,舌尖与上颚表现不明显。3、老曼峨茶区位置:位于布朗山乡东北边,距离布朗山乡政府16公里。生长型态与茶种:大叶乔木类。特色:老曼峨古树茶叶型肥大厚实,春茶却显的难一下喉,汤质厚,特别霸气,苦很重还略涩,香高,青味重,生津好,韵足,回甘好。主要有一下四个特点:叶厚,条索肥大汤色金黄透亮苦若黄连,苦尽甘来,5-7泡后,鸣泉生津,后舌跟回甘;茶气霸气,性极寒,十泡以后口感更为爽滑,极耐冲泡。4、巴达茶区位置:巴达位于西双版纳州孟海县西双版纳洲勐海县西部。巴达茶山有野生茶树群和栽培型古茶园两大源。1961年在巴达大黑山发现一株高达50余米的巨大茶树,被称为;巴达茶树王;,树龄在1700多年,成为巴达茶区特殊的资源景观。生长型态与茶种:云南大叶种栽培野生。特色:数量少,口感类似于布朗山茶区,舌面后段与上颚后段微苦,但平均茶质较为薄,上颚中后段有特殊的气味。5、贺开茶区位置: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海县勐混镇。西双版纳州迄今保存较好、连片面积最大的古老茶山之一,不施任何化肥、农药,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古茶园,其茶叶内含物质丰富,香高馥郁,滋味浓厚。生长型态与茶种:半乔木大叶类。特色:条索黑亮紧结、稍长,汤色金黄明亮,稍苦涩,涩显于苦,苦化甘较快,涩稍长,汤质饱满,山野气韵较强,杯底香明显且较持久!6、南糯茶区位置:南糯山位于西双版纳州勐海县,原属于国营勐海茶厂初制所的所在地。在傣语里,南糯是笋酱的意思。以哈尼族为主,族人将吃不完的竹笋制成笋酱,为当时地方首领所喜爱,要求山寨每年以这种笋酱进贡,后来就把此山称作南糯山。哈尼人最早在南糯山上开始种植茶叶。目前南糯山茶区保留着1000多公顷混生的古老茶园,其中有1000年以前布朗族所栽种、荒废并遗留的古茶园。生长型态与茶种:云南大叶种野生野放茶。特色:香扬清甜、性茶品,上颚中段舌尖甜香,甘韵在舌面中段,汤质滑口涩度稍高。7、那卡茶区位置:勐海县东部绵延的崇山中。生长型态与茶种:其茶树属乔木中叶种。特色:茶品口感苦涩,微微回甘、生津一般,汤色深黄,条索墨黑。其古茶树茶以独特的高香和浓郁的茶气,走俏市场。8、勐宋茶区位置:勐宋位于西双版纳州景洪市南部。西双版纳有两个勐宋,分属勐海县和景洪市。这里介绍的是位于景洪市南部之勐宋。东与布朗山接壤,南部与缅甸交界。勐宋是傣语,意为高山间的平坝。于大勐龙,勐宋有不少栽培型野生茶林,为早期布朗族所栽种。野生茶品种中,当地布朗族区分为;甜茶;和;苦茶;,苦茶苦而不化,难入喉。茶农们采摘制茶的为甜茶类。生长型态与茶种:云南大叶种栽培野生。特色:水柔香甜,上颚与舌面后段有特殊气味,舌面根部苦味明显,难化。近年来因为易武茶价高,民间有的就以勐宋茶仿冒易武茶销售。9、帕沙茶区位置:帕沙村隶属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海县格朗和哈尼族乡,地处格朗和乡政府西南边,距乡政府6.00公里,距县城33公里。东邻帕真村、南邻小街乡南迫村、西邻勐混镇广岗村、北邻苏湖村。截止2008年底,辖帕沙中寨子一队、帕沙中寨二队、老寨一队、老寨二队、帕沙新寨、老端、南干6个村民小组。全村国土面积61.78平方公里,海拔1200-2000米,年平均气温22℃,年降雨量1500毫米,适合种植水稻、甘蔗、茶叶等农作物。由于整个勐海片区名山茶多,帕沙的名气要排得靠前。生长型态与茶种:栽培型古茶树历史久远,茶树龄在三百年到六百年左右,也有几十年的小茶树。特色:汤色青绿色,香气高扬,汤水柔软,舌面回甘生津持续,层次变化明显,有苦味,基本感觉不到涩味。10、景谷茶区位置:云南省思茅地区景谷县。生长型态与茶种:云南大叶种野生野放茶。特色:条索不长,叶质厚,口感刺激性强而集中,舌面与上颚中后段偏苦为其特色,时有轻发酵香甜味。11、邦崴茶区位置:云南省思茅地区澜沧县。生长型态与茶种:云南大叶种野生茶。特色:香甜质重饱满,舌面与上颚中后段微苦涩、甘韵强而集中于舌面,香型层次明显。12、革登茶区位置:革登位于西双版纳州勐腊县,古六大茶山茶区。地处六大茶山的东北部,东连孔明山、南与基诺山隔江相望、西接蛮砖茶山、北以倚邦茶山相邻。革登古茶山包括今象明新发寨、新酒房、莱阳河一带。如今革登茶山的老茶树所剩无几,仅存茶房、秧林、红土坡等几片古茶园,累计不足500亩。以目前革登茶山实际的状况,可说很难量产茶品,名列六大茶山,但可谓名存实亡。生长型态与茶种:云南省中小叶种栽培野生茶。特色:中小叶种以特殊香型著称,上颚香甜微有蜜感,微苦,舌尖甜味明显、苦有甘韵,汤质稍薄。13、蛮砖茶区位置:蛮砖位于西双版纳州勐腊县,属于古六大茶山茶区。地处倚邦、革登、曼撒、易武四大茶山之间,蛮砖古茶山包括蛮林和蛮砖等地。过去蛮砖的茶叶每年产量达万担以上,大部分被运往易武加工和销售。虽同属六大茶山,但在以往一直不如其它茶区被重视,也因此这里的茶山和古茶园才得以较为完好的保存。目前蛮砖茶区茶质还保持着较好的水平。生长型态与茶种:云南大叶种栽培野生茶。特色:和其它六大茶山相比较,茶叶的色泽较深;舌面与上颚中后段的口感质厚香滑、舌面微苦。口感香气叫沉,不如曼撒,易武的香气高扬,近年来茶质的表现还在很高的。14、无量茶区位置:云南省大理、思茅地区无量山茶区。生长型态与茶种:云南大叶种野生野放茶。特色:舌面中段香甜回甘,香在上颚中段,苦涩度不高,因茶区生产范围大,较无个别茶区特色。

云南普洱茶之昔归茶


昔归为地名,又为奇茶之名。奇茶产自云南省临沧市临翔区邦东乡澜沧江畔昔归村。

昔归,傣语。昔:搓;归:麻绳。意为善于搓制麻绳的村子。离昔归村不远的澜沧江边有著名的嘎里古渡遗址。昔归茶产量稀少,采摘不易,有“奇茶”、“珍品”之称。加之众多爱茶之友赋予了昔归更丰富的多样化含义,更给昔归蒙上了一层梦幻般的神奇色彩,爱茶之人以品饮和珍藏昔归茶为荣。

什么是昔归茶呢?

昔归茶属,茶叶片薄而颖长,条索匀称,颜色墨绿;冲泡后汤色金黄透亮,澄澈悦目。闻之香味浓郁而霸气,香飘四溢,杯底有淡淡菌香味。品之香甜之感独特持久,略带淡淡凉气,口味浓酽醇和,回甘贯彻全身,如饮甘露,唇齿留香,实为普洱茶中的珍品,具有很好收藏价值

开汤,汤色淡黄清亮,入口即香,无杂味,味甘;三泡后回甘更明显,香气高锐,两颊与舌底生津,舌面感觉微涩,化得很快;四~六泡,香气如兰,冰糖香渐显,水质较粘稠,重手泡后苦现,较轻,易化;七泡后汤色几乎未变,淳厚,更佳,尚微涩,喉韵深,回味悠长;十泡后水渐淡,甜味稍减,回甘好,冰糖香尚存。

有人说“昔归”是“临沧班章”,过去喝得少,认识不多,我也这么认为,可能是指“价格”吧,我近日品饮下来,发现昔归与班章,完全是两种风格,各有千秋,老班章过于刚烈,昔归就幽雅多了,前面数泡,滋味很饱满、强劲,较适合男性品饮,后面数泡,兰韵,冰糖香,女性品饮就很舒服了。

昔归茶内质丰富十分耐泡,茶汤浓度高,滋味厚重,香气高锐,茶气强烈却又汤感柔顺,水路细腻并伴随着浓强的回甘与生津,且口腔留香持久。

忙麓山风光秀丽,自然景观十分迷人。土壤为澜沧江沿岸典型的赤红壤,森林植被为亚热带季雨林,林间常见红椿、香樟、大叶榕、牛肋巴、橄榄、野生芒果等植物。

昔归,临沧邦东乡邦东行政村,乃山区。离村委会12公里,距乡政府16公里。面积约4平方公里,海拔750米,年平均气温21℃,年降水量1200毫米。

昔归古茶园多分布在半山一带,混生于森林中,古树茶树龄约200年,较大的茶树基围在60~110厘米。

昔归茶,属邦东大叶种,因为当地的习惯每年只采春茶和秋茶两季,所以茶树保护得比较好,茶质比其他村寨要好得多。

清末民初《缅宁县志》记载:“种茶人户全县约六、七千户,邦东乡则蛮鹿、锡规尤特著,蛮鹿茶色味之佳,超过其他产茶区”。这里说的蛮鹿,现称为忙麓,锡规现称为昔归。

云南红茶之滇红工夫茶简介


云南红茶,简称滇红。产于云南省南部与西南部的临沧、保山、凤庆、西双版纳、德宏等地。以大叶种茶制作而成,定型产品有叶茶、碎茶、片茶、末茶四类11个花色。制作采用优良的云南大叶种茶树鲜叶,经萎凋、揉捻或揉切、发酵、烘烤等工序制成成品茶。

1938年9月,中国茶叶公司派专员郑鹤春、技师冯绍裘来云南调查茶叶产销情况,并于11月初到达凤庆。冯绍裘先生以当地云南大叶茶一芽一叶鲜叶原料制成红茶、绿茶样品各500克,其中,红茶样“金色黄毫,汤色红浓明亮,叶底红艳发光,香味浓郁,为国内其它中小叶种的红茶中所未见。”,“一金一银”两个“滇红茶”茶样的试制成功,在当时被誉为是红、绿茶中之上品:红茶样,满盘金色黄亮,汤色红浓,叶底红艳发光,香味浓郁,为国内其他小叶种红茶中所未见;绿茶样,满盘银色白亮,汤色黄绿,叶底嫩绿有光,香味鲜浓清爽,亦为国内绿茶所稀有。两种茶样刹时轰动整个国内外茶叶市场,大叶种被业界誉为红茶珍品。

郑鹤春、技师冯绍裘

1939年,第一批滇红500担试制成功,先用竹编茶笼装运到香港,再改用木箱铝罐包装投入市场。冯老先生终从众人之意,定名“滇红”;“滇红”名茶就这样诞生了。1940年,云南红茶统一改称“滇红”,“滇红”之名一直沿用至今。

滇红茶,属大叶种类型的工夫茶,以外形肥硕紧实,金毫显露和香高味浓的品质独树一帜而著称于世。

冲泡后汤色红鲜明亮,金圈突出,香气鲜爽,滋味浓强,富有刺激性,叶底红匀鲜亮,国内独具一格。

滇红以“形美,色艳,香高”著称。色泽乌润,滋味浓烈,香气馥郁,汤色红亮。

滇红茶属于发酵茶,制作工艺主要需经过初制和精制两个过程。

初制:鲜叶采摘、揉捻、发酵、干燥;

精制:为到达精制加工,要划分本、原、轻三路产品品质。即,整理条索形状,挑选(调剂)优质,控制水份,增进香气。经分风、挑剔、拼合匀堆,制成品质优良稳定的产品。

【滇红.特级金芽】

精选嫩度适宜的云南大叶种茶树“雪芽100号”鲜叶作质料,香气浓高持久,茶香四溢,茶汤汤色红浓、明艳;茶芽壮而肥,嫩度合适,滋味浓烈,醇和。观看叶底,色泽匀整,色泽黄红鲜明,条形壮实,色泽乌红而光润,是工夫红茶中的极品。

【滇红.金芽】

精选嫩度适宜的云南大叶种茶树“雪芽100号”鲜叶作质料,经过萎凋、揉捻、发酵、理条、干燥五个工序加工而成,苗锋秀丽完整,品相金黄,芽头细嫩肥硕,卷曲成形,金毫密布;汤色红浓透亮,且油润光圈明显。入口柔滑,似蜂蜜一般顺口;茶芽叶肥壮叶底红匀明亮。充分揉捻,条形紧实,外形和原料比一般的红茶耐泡度多出5泡-10泡,汤色红浓透亮,油润光圈明显。叶底舒展后,红匀油亮,芽尖鲜活,颜色嫩黄。香气浓高持久,滋味浓烈而醇爽,茶汤红浓色艳。

【滇红.宝塔茶】

宝塔滇红是全手工编织而成的宝塔红茶。条形完整,条索紧结,芽壮叶肥,干茶色泽乌润,金毫显露,内质汤色鲜艳明亮,香气鲜郁高长,滋味浓厚,口感圆润滑爽,醇香如蜜似花,是工夫红茶中的佳品,不易碎,方便携带。

云南大叶种红茶含有多种有益成分,且既耐冲泡,又耐贮藏,冲泡五、六次香味不减;因为香气浓韵,滋味浓醇,也特别适合做调饮,贮存两年仍味厚如初。

云南雪芽百号/雪芽100号,大叶茶的背景特征及特点介绍

雪芽百号/雪芽100号,C.sinensisvar.assamicacv.Xueya-100,云南省普洱市地区品种,无性系云南大叶种;特点:金毫显露,条索肥壮,滋味鲜甜。春茶一芽二叶干样含氨基酸1.8%、茶多酚35.2%,适制红茶,特别适制单芽茶。蜜香金芽春茶干茶菊黄色,夏秋茶金黄色,清爽鲜甜,颜值相当高,可以与福云六号,“金骏眉”等争高低,综合性价比高。无性系,乔木型,大叶类,早生种。

栽培技术要点:熟地栽培性差。耐肥力强,缺肥时芽叶颜色易发黄或变红。栽培建茶园要求地层深厚,深挖种植沟,施足基肥,育苗移栽,采用双行单株或双柱规格种植,每667平方米栽3000~3500株。茶苗移栽后应适当遮荫。需多次低位定型修剪(枝条达到半质化时修剪)。注意预防冻害。

草木蔓发,春山可望。我拥有的不多,折一枝春赠你,你可喜欢?

普洱茶区茶简介


普洱茶区:主要有六大茶山,分别为景迈茶山、邦崴茶山、秧塔茶山、景谷苦竹山、马邓茶山、困鹿山。

1.景迈茶山

茶区地理位置:景迈茶区涵盖澜沧县惠民乡景迈村与芒景村,是一片具有上千年种植历史的万亩栽培型古茶园,是目前云南省所发现最大规模的古茶园。古茶林内,老茶树上所寄生之槲寄生植物螃蟹脚,具有清热解毒之效。

生长形态与茶种:云南大叶种野生野放茶。

特色:茶香气高扬持久,汤质醇滑,上颚中后段的清甜略带花蜜香为其特色,茶青颜色青绿,条索较短,以轻发酵甜香著称之茶区,上颚中后段的清甜略带花香为其特色,与舌面中段甘韵表现佳,喉韵密香甘润。

2.邦崴茶山

茶区地理位置:云南省思茅地区澜沧县,澜沧江畔富东邦崴古茶区的乔木老树生长环境,云雾缭绕,温暖湿润山高林密,远离污染,是大自然孕育而成的天然绿色食品。它在自然中呼吸,在空气中持续发酵,存放越久茶香越醇。

生长形态与茶种:云南大叶种野生茶。

特色:其香气高锐持久,香甜质量饱满,是云南大叶种特有的独特香型,它滋味浓烈,醇厚稳健舌面与上颚中后段微苦涩,甘韵强而集中于舌面,香型层次明显。汤色清澈明亮,越陈越香。随着陈期的延伸,品质越佳。

3.秧塔茶山

茶区地理位置:云南景谷秧塔大白茶种植历史始于清道光二十年,在清代制成【白龙须贡茶】(把把茶的前身)向朝廷纳贡、首创“二度浆”(分两次轻揉捻)的做工方式,以减低大叶种茶的苦涩度。为云南八大名茶之一。名声远扬乃茶中佳品。

生长形态与茶种:云南大叶种茶。

特色:芽叶披满茸毛,成茶肥硕重实,白毫显露、条索白、独有橄榄清香回甘,茶汤清亮,滋味醇和回甜、耐泡饮而著名于世。

4. 景谷苦竹山

茶区地理位置:云南省景谷,景谷乡海拔二千二百米,四季气温平和,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7.5度。有着悠久的种植、生产及经营茶叶的历史。据史载,早在咸丰年间,景谷乡的民众就在文笔山大石寺、苦竹山、马鹿山等地种茶自食自用。如今存活在苦竹山的栽培型古茶园面积约1500亩,散生于箐边杂树林中。历史上茶农一直在采摘利用,加工,销售。小景谷是著名古普洱茶的原产地之一。现存的人工栽培古茶树群落绝大多数直径有碗口粗细,树龄约200年以上。

生长形态和茶种:云南大叶种茶。

特色:此茶香高扬、水甜柔,甘醇顺滑回甘绵长与易武茶品相近。

5. 马邓茶山

茶区地理位置:云南省镇沅县,镇沅是世界茶树起源地之一。境内九甲乡千家寨有一颗2700余年的世界古茶王列为金氏世界记录。镇沅县者东乡马邓村位于哀牢山西坡,海拔1780米,马邓先民种茶历史

悠久,史料记载已有800多年。现存栽培型古茶树约有500多亩,均为乔木型古茶树,当地农民历来都在采摘利用马邓茶,历史上马邓茶是用马邓特有的古茶树品种的原料加工晒青茶,是镇沅的历史名茶,

生长形态和茶种:云南大叶种茶。

特色:茶叶质量顺滑,香型独特,带野生茶的甜香,上颚中后段清甜香,舌面后段与两颊甘韵明显。喉韵甘润绵长。自古以来有着较高的声誉,在1981年全省名优茶鉴评会上,获得云南省八大名茶之一的荣誉。

6. 困鹿山

茶区地理位置:云南省普洱市宁洱困鹿山,困鹿山古茶山海拔高达一千九百米,属于无量山余脉,因为拥有上千年上万亩古茶园而被人们称之为【茶之博物馆】相传为清代皇家茶园。是目前普洱县境内发现最大、保护最完整的古茶树群落。根据有关专家考证,树龄最大的在二千年以上,其中一颗古茶树已经被著名演员张国立认养。

生长形态和茶种:云南大叶种野生茶。

特色:古茶园中的过渡型古茶大、中、小叶种相混而生,茶香高锐持久,新茶入口微苦化甘转甜,口感香、甘、甜相混而生,丰富沉厚,喉韵甘润持久,气蕴上扬而沉实。无愧皇家茶园称号而问鼎普洱茶界。

易武茶区代表茶口感解析


武茶区:刮风寨,丁家寨、落水洞、大漆树、郑家梁子、一扇磨、麻黑、高山、瓦竜、蛮枝、易武茶小乔、黄金叶、易武小乔秋茶的口感评述。

刮风寨

汤色黄亮,通透,香气高扬,刮风寨产地特征比较明显,“瑶味”感受清晰,入口饱满,丰富,层次感明显,浓强度在几个易武山头里算是比较丰厚的,回甘快,生津,留存度持久,杯香持久。

丁家寨

条索匀整,粗壮,茶面油润,显毫,冲泡后香气高扬,纯正,易武山韵味非常明显,入口醇和柔滑,入口生津,回甘快速,易武山丁家寨的山头韵还算明显,汤色蜜黄透亮,基本无水汽味道,口腔留存度不错,甜蜜感保留时间较长,叶底尚算肥壮,但距离第一波春茶还是有一些差距,完整度,厚度都略逊,但整体香气口感都是很完整的,后期转化很值得期待!落水洞

汤色黄亮通透,花蜜香纯正,易武山特征明显,入口醇和,略带微量的苦涩感,回甘快速而持久,生津明显,层次感稍欠,杯底香,留存度都还不错,叶底肥壮,大条,后续变化值得期待!

大漆树

汤色黄亮透明,香气纯正,扬,入口丰满,糯甜,喉韵明显,回甘快,生津,留存度不错,叶底相对比较肥壮,耐泡度很好,尾水很甘甜,整体韵味很正。

郑家梁子

汤色蜜黄通透,香气高扬,入口茶气十足,滋味鲜爽,回甘快,生津,不输给刮风寨。茶汤层次感丰富,耐泡度很好,尾水一样是清爽甘甜。

一扇磨

汤色黄亮透明,花蜜香高扬清爽,优雅,入口轻柔,糯感十足,丰富的层次感在易武山各山头当中比较有个性,回甘快,生津,杯底香留存度不错,汤水给人感受很清冽,一点也不觉得会单薄,只是浓强度不是特别强烈,很柔美的感受,水甜,耐泡度也不错,叶底墨绿色,有不错的厚重感。

麻黑

汤色黄亮通透,花蜜香,入口温和顺滑,回甘,生津都很快速,易武山麻黑的特点还是算比较清楚地,留存度适中,鲜爽度不错,耐泡度也不错,叶底虽然没有特别的肥壮,但基本还是比较完整的。

瓦竜

茶青粗壮肥大,条索匀整,色泽深墨绿色,显毫,冲泡后香气高扬,醇和度非常好,喉韵深刻,满嘴是茶,茶汤厚度丰满浑厚,糯感十足,层次感一般,但齿颊留香的感受很持久,留存度也是一流的,杯底香浓郁,持久不散,汤水清澈透亮,叶底肥壮完整,呈现墨绿色,完整,丰厚是其最大的特色。

蛮枝(莽枝)

蛮枝山大树茶,条索肥壮,显毫,干茶外形黝黑油润,冲泡后汤水清透,入口清爽甘甜,回甘快速,喉韵持久,悠长,茶汤糯感好,独特的山头韵非常明显,浓强度适中,苦涩感较为均衡,留存度非常不错,整体丰满,叶底比较肥壮,完整,肉质感明显。

易武小乔木

条索和大树茶相较,颜色偏黑黄,茶杆质感看起来为微量纤维化状态,色泽浅,泛黄,而古树茶茶杆看起来为古铜色,偏墨绿色,冲泡后香气清纯,高扬,汤色黄亮透明,入口清甜鲜爽,回甘快,生津,微量花蜜香带些许兰香,但留存度稍弱,口腔里的茶韵还稍显浅薄,层次感不明显,唯独易武山韵味还比较明显,叶底也算肥厚,但看不出大树茶粗壮的茶杆,肉质感差很多,但是在一般台地茶易武里也算是上品了。

易武黄金叶

条索粗大,黑条间杂黄叶,冲泡后香气醇和,汤色金黄明亮,通透,入口明显的花蜜香,醇和,糯甜,基本无刺激性,非常的柔和,易武山韵味还比较明显,但是缺乏一种细腻感,叶底肥壮大片,匀整。当做日常品饮还是很不错的。

易武小乔木秋茶

条索肥壮大条,色泽黝黑,油润有光泽,冲泡后香气纯正,无任何异味杂味,入口丰富浑厚,花蜜香明显而高扬,回甘迅速,生津快,满嘴是茶的感受一样很强烈,一点也不比大树茶逊色,只是喉韵稍欠一些层次感和厚重感,茶汤胶质感也不错,刺激性相对低,顺和柔滑的感受和易武茶固有的山头韵味在这个台地茶上面圆满展现,如果不是强调他是台地茶,冲泡后肥壮的野地一定会让不少人看错,误以为是大树茶,耐泡度也不错。

易武的新茶茶气较淡,存放之后茶气渐强,香扬水柔,刺激性较低,口感香甜,回甘生津明显,茶质优良极耐冲泡,易武茶陈化速度较快。

易武茶区知识简介_茶叶常识


清朝普洱茶极盛时期即以普洱为集散地,所依赖为名的即江北的大山茶,就是所谓的澜沧江以北的江内茶,涵盖当时六大茶山。现今涵盖范围包括易武、基诺山、攸乐、倚邦、江城等茶区。目前易武茶区并无大型制茶厂,然因有古老历史制茶传统与神话,茶区中还有许多野生型与栽培型野生茶、大量野放茶园及少数民族栽培茶园,目前坊间仍有大量标榜易武茶区的茶品为消费者所喜爱。此茶区因人工栽培茶园历史悠久,目前尚有许多百年左右之古茶园;也因此许多古茶园变异茶种甚多,在茶种与茶性茶质上的特色较难分辨,只能以地理气候环境造成的特质加以分析。纬度与海拔最低,气温最高、雨量最多,古老原始茶种种类多、茶质厚重、各种茶种香气特异、苦涩度高,是此茶区茶菁特色。品种野生型野生茶多为乔木,树姿高挺,树高3m以上。茶叶因种生而容易发生变异,在同一茶种中,常有多达四五种变异茶种。嫩叶*或少毛,叶缘有稀钝齿,半展未开之三级芽叶长5—8cm,成叶长可达10—20cm。因叶片革质肥厚,不易揉捻成条索,毛茶颜色多呈墨绿色。主副叶脉粗壮而明显。茶性滑柔而质重,香气深沉而特异,口感刺激性很低,但水甜回甘长且稳定。许多野生型茶菁苦而不化,当地少数民族称之为苦茶,容易导致腹泻,并不适合饮用;以笔者的经验,野生型茶种适合做茶品者反而较少。

普洱茶拼配基石——“茶区特性”


不同茶区的茶品原料,因为产地、品种、工艺制程等区别会产生各自的特色风格,了解所谓纯料的这些风格,是拼配的基本要键。纯料是制茶的开始而并非终点。

易武茶区

包含易武、曼撒、蛮砖、攸乐。香扬水柔,在香甜茶系列中属于较具特色的茶品。舌面与上颚中后段香气饱满,滋味较广。优质茶品甘韵扩及两颊。近年来因采摘过度与季节因素,汤质较薄,舌面较为空泛。倚邦茶区

包含倚邦、革登、莽枝。中小叶形态以特殊香型著称,上颚香甜微蜜感,稍苦,舌面中后段带苦有甘韵,口感相对聚而不广。景迈茶区

茶菁颜色偏青绿,条索较短,以甜香著称。早期因杀青温度较高,揉捻较紧,以至汤浑、微酸、偏苦,后期陈化反而香不显,口感下降快。2005年之后制作工艺做了大幅改变,较为正常。上颚中后段的清甜略带花香为其特色。在舌面中端甘韵表现佳,苦中带酸,汤质滑、较薄。

布朗茶区

口感刺激性较强,舌面与上颚中后段较苦,上颚香浓味重,区别于班章茶。

老班章茶区与布朗山香型口感类似,然其质较重,香型特殊而饱满,香气下沉,苦涩味化的较快,舌尖与上颚表现不明显。老曼娥则味强苦难化。集中于舌面中后段,与老班章同属提升香味口感之调味剂。南糯茶区

香扬清甜,口感刺激性较高的代表性茶品。上颚中端及舌尖甜香,甘韵在舌面中段,汤质滑口,涩度较高。

勐库茶区

香型特殊,劲扬,不若六大茶区汤质滑柔,较为粗糙。舌面甘韵与上颚中后段香气饱满,口感刺激性较高,苦中带酸。

景谷茶区

条索不长且窄,叶质厚,口感刺激性强而集中,舌面与上颚中后段偏苦为其特色,时有轻发酵香甜味。

实际上,茶区特点除了体现于口感,还有其气感方面的独特表现。但现在业界言必称“茶气”者众,真正能够了解厘清茶气概念并能够在品饮时明确辨识气感走向之人寥寥。这气感一道,也就唯有真心事茶之人方能得以学习了。

茶叶常识:易武茶区知识简介


清朝普洱茶极盛时期即以普洱为集散地,所依赖为名的即江北的大山茶,就是所谓的澜沧江以北的江内茶,涵盖当时六大茶山。现今涵盖范围包括易武、基诺山、攸乐、倚邦、江城等茶区。目前易武茶区并无大型制茶厂,然因有古老历史制茶传统与神话,茶区中还有许多野生型与栽培型野生茶、大量野放茶园及少数民族栽培茶园,目前坊间仍有大量标榜易武茶区的茶品为消费者所喜爱。此茶区因人工栽培茶园历史悠久,目前尚有许多百年左右之古茶园;也因此许多古茶园变异茶种甚多,在茶种与茶性茶质上的特色较难分辨,只能以地理气候环境造成的特质加以分析。纬度与海拔最低,气温最高、雨量最多,古老原始茶种种类多、茶质厚重、各种茶种香气特异、苦涩度高,是此茶区茶菁特色。品种野生型野生茶多为乔木,树姿高挺,树高3m以上。茶叶因种生而容易发生变异,在同一茶种中,常有多达四五种变异茶种。嫩叶*或少毛,叶缘有稀钝齿,半展未开之三级芽叶长5—8cm,成叶长可达10—20cm。因叶片革质肥厚,不易揉捻成条索,毛茶颜色多呈墨绿色。主副叶脉粗壮而明显。茶性滑柔而质重,香气深沉而特异,口感刺激性很低,但水甜回甘长且稳定。许多野生型茶菁苦而不化,当地少数民族称之为苦茶,容易导致腹泻,并不适合饮用;以笔者的经验,野生型茶种适合做茶品者反而较少。

本文就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提供的关于《云南茶山之西双版纳茶区》的精彩内容,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精彩的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网站,每天不定时更新大量精彩内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