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茶才是人间真品

发布时间 : 2020-07-02
什么茶才是发酵茶 怎样区分真品福鼎白茶 怎样才是好的红茶

什么茶才是发酵茶。

下面是茶经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苦茶才是人间真品”精彩内容,帮助大家了解茶文化知识,欢迎大家进行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一篇《苦茶才是人间真品》,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我是一个爱喝茶的人,不管是红茶、绿茶、花茶等,我都可以分得出来它们的好坏。曾去过云南看过古老的茶树王,也曾到杭州看到龙井茶树和茶垅,甚至还亲眼看到过人们炮制茶叶的整个过程。所以,对茶,我有一种特殊的感情。

我听说过很多与茶有关的故事,也曾和茶人们谈茶道,也观赏过茶艺表演。人们都说,禅中有茶,茶中有禅,还说习禅就如品茶,品茶如习禅一般。他们都说的很玄,可是我却怎么也没有体会到茶中的禅味。

多年以来,我一直觉得,在炎热的夏天,人们在市面上跑来跑去,被太阳烤得极热,喝什么茶,只是为了达到一个目的,那就是解渴,自然也品不出什么茶的味道来。后来,在大冬天喝茶,也总是与一大家子人在一起,一边聊家长里短,一边喝茶,这时候喝茶也就一个目的,就是为了暖身子,也品不出什么茶的味道来。

对茶最大的误会说起来,我还真的有点害羞呢。曾经一个朋友从很远的地方给我带了一盒茶叶,当时并不知茶叶叫什么名字,就知道蛮稀罕的。于是,我就请了几个朋友,一起来品这道茶。我这个人一向实在惯了,于是就泡了满满一壶。谁知道,当朋友们一个个尝茶的味道时,都把茶水吐了出来,我看他们的表情如此夸张,于是我也尝了一口,没有想到,我的动作比他们还夸张,直接跳了起来。那茶是真心的苦,没有一丝香气,也没有一点茶味,比中药还难喝。

回头见到朋友的时候,我顺便就问了一句,那茶怎么这么苦啊。朋友意味深长的告诉我,那是陕青,一杯只需要放一点就好了,这样子就可以喝上半个月。这时候,我才知道自己有多蠢,竟然泡了满满一壶,怎么能不苦呢?朋友告诉我,只有苦的,才是人间的正品。

关于本文《苦茶才是人间真品》的内容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知识,可以关注我们!

小编推荐

《关于苦茶》 茶苦原来即苦茶


《关 于 苦茶》

去年春天偶然做了两首打油诗,不意在上海引起了一点风波,大约可以与今年所谓中国本位的文化宣言相比,不过有这差别,前者大家以为是亡国之音,后者则是国家将兴必有帧祥罢了。此外也有人把打油诗拿来当作历史传记读,如字的加以检讨,或者说玩骨董那必然有些钟鼎书画吧,或者又相信我专喜谈鬼,差不多是蒲留仙一流人。这些看法都并无什么用意,也于名誉无损,用不着声明更正,不过与事实相远这一节总是可以奉告的。其次有一件相像的事,但是却颇愉快的,一位友人因为记起吃苦茶的那句话,顺便买了一包特种的茶叶拿来送我,这是我很熟的一个朋友,我感谢他的好意,可是这茶实在太苦,我终于没有能够多吃。

据朋友说这叫作苦丁茶。我去查书,只在日本书上查到一点,云系山茶科的常绿灌木,干粗,叶亦大,长至三四寸,晚秋叶腋开白花,自生山地间,日本名曰唐茶(Tocha),--名龟甲茶,汉名皋芦,亦云苦丁。赵学敏《本草拾遗》卷六云:

“角刺茶,出徽州。土人二三月采茶时兼采十大功劳叶,俗名老鼠刺,叶曰苦丁,和匀同炒,焙成茶,货与尼庵,转售富家妇女,云妇人服之终身不孕,为断产第一妙药也。每斤银八钱。”案十大功劳与老鼠刺均系五加皮树的别名,属于五加科,又是落叶灌木,虽亦有苦丁之名,可以制茶,似与上文所说不是一物,况且友人也不说这茶喝了可以节育的。再查类书关于皋芦却有几条,《广州记》云:

“皋卢,茗之别名,叶大而涩,南人以为饮。”又《茶经》有类似的话云:

“南方有瓜芦木,亦似茗,至苦涩,取为屑茶饮亦可通夜不眠。”《南越志》则云:

“茗苦涩,亦谓之过罗。”此木盖出于南方,不见经传,皋卢云云本系土俗名,各书记录其音耳。但是这是怎样的一种植物呢,书上都未说及,我只好从茶壶里去拿出一片叶子来,仿佛制腊叶似的弄得干燥平直了,仔细看时,我认得这乃是故乡常种的一种坟头树,方言称作拘朴树的就是,叶长二寸,宽一寸二分,边有细锯齿,其形状的确有点像龟壳。原来这可以泡茶吃的,虽然味大苦涩,不但我不能多吃,便是且将就斋主人也只喝了两口,要求泡别的茶吃了。但是我很觉得有兴趣,不知道在白菊花以外还有些什么叶子可以当茶?《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山有栲”一条下云:

“山樗生山中,与下田樗大略无异,叶似差狭耳,吴人以其叶为茗。”《五杂俎》卷十一云:

“以绿豆微炒,投沸汤中倾之,其色正绿,香味亦不减新茗,宿村中觅茗不得者可以此代。”此与现今炒黑豆作咖啡正是一样。又云:

“北方柳芽初茁者采之入汤,云其味胜茶。曲阜孔林楷木其芽可烹。闽中佛手柑橄榄为汤,饮之清香,色味亦旗枪之亚也。”卷十记孔林楷木条下云:

“其芽香苦,可烹以代茗,亦可于而茹之,即俗云黄连头。”孔林吾未得瞻仰,不知楷木为何如树,唯黄连头则少时尝茹之,且颇喜欢吃,以为有福建橄榄豉之风味也。关于以木芽代茶,《湖雅》卷二亦有二则云:

“桑芽茶,案山中有木俗名新桑英,采嫩芽可代茗,非蚕所食之桑也。”

“柳芽茶,案柳芽亦采以代茗,嫩碧可爱,有色而无香味。”汪谢城此处所说与谢在杭不同,但不佞却有点左袒汪君,因为其味胜茶的说法觉得不大靠得住也。

许多东西都可以代茶,咖啡等洋货还在其外,可是我只感到好玩,有这些花样,至于我自己还只觉得茶好,而且茶也以绿的为限,红茶以至香片嫌其近于咖啡,这也别无多大道理,单因为从小在家里吃惯本山茶叶耳。口渴了要喝水,水里照例泡进茶叶去,吃惯了就成了规矩,如此而已。对于茶有什么特别了解,赏识,哲学或主义么?这未必然。一定喜欢苦茶,非苦的不喝么?这也未必然。那么为什么诗里那么说,为什么又叫作庵名,岂不是假话么?那也未必然。今世虽不出家亦不打溉语。必要说明,还是去小学上找罢。吾友沈兼士先生有诗为证,题曰《又和一首自调》,此系后半首也:

端透于今变澄澈 鱼模自古读歌麻

眼前一例君须记 茶苦原来即苦茶

人间紫砂:壶在手汤长流


紫砂壶之为壶,必有壶嘴,也称为紫砂壶的“流”。茶汤的全部灵魂和思想,都会从这里流进茶杯之中,在现实的空间淡定出一个惬意的温度,去润人心脾。

壶嘴是壶身以外的一个显著部分,可以细分为唇、额、嘴、嗉(嗉,鸟嗉子也)。这种细分,让壶嘴生动开来。一般来说,壶嘴,把整体叫做“流”,把流顶部的出水口叫做“嘴”。

对壶嘴的功能性要求,有句行话:“七寸注水不泛花”。说的是,好的紫砂壶流,出水通畅、爽利,水柱七寸高不会散开,茶汤倒出直泻杯底而无潺潺流水之声。这与大家熟悉的另一个画面有视觉上的相似处:高台跳水,压水花的功夫,是选手得分的一个关键。好的壶嘴,出水,类似也。

紫砂大家季益顺就当面对我不无得意地说过:“大家喜欢我的壶,特别是我的壶嘴,出水流畅,一顺水。”

如果壶嘴出水时有“喷”的现象,有“漫”的样子,收水时再有流涎,这样涣散的壶嘴或者是太过童年,或者是太过老年。

好在紫砂的能工巧匠早早就意识到壶嘴“压水花”功夫乃出水之关键。目前,固定下的壶流形制为一弯流、二弯流、三弯流、直流和鸭嘴流。各位看到“直流”了,会想到一个词,交流。放心吧,一把壶的壶嘴,绝非电源模式,绝无“交流”。

一弯流,形似鸟喙,喙者,鸟兽之嘴也。俗称“一喙嘴”。较短,安装位置也较高。常见的是向上和向外的两种形制。向上的,如小鸟在无心地晒着太阳;向外的,似小鸟在有心地躲着小雨。

二弯流,下方就有了个嗉囊,这样做,在技术上加大根部截面面积,就会增加出水的冲压力量。二弯流就有成鸟的气质了:望着前方或者前上方,定定地想着自己的心事。

三弯流,特点是嗉囊更为显著,在靠近壶的身桶处多有一道弧线。这样子的壶流基本像似个老谋深算的鸟了:有四处逡巡之态,无半点冒进之容。

直流,这种壶流非常明快。分为上细下粗的“剑流”和上下等粗的“筒流”,比较常见在石瓢等简洁壶体之上。有昂首挺拔,倔强不屈之色。

还有一种叫鸭嘴流,畅口,常见于壶口较大,几无壶肩的壶式上,实际等同于在壶口一侧附加一个半漏斗状的装置。这么说吧,就是家用不锈钢电热水壶壶口的样子。

壶流端部的嘴,大致分为平嘴、包嘴、舌嘴三种。都是和上面的“流”默契配合使用。

壶流与壶身相通处的孔眼,是壶身和壶流间的直接通道,叫水孔或者出水孔。明代的壶,基本为独孔,清代中后期方有三、五、七、九孔等。现在的壶,也有蜂窝形的球形孔,类似半个高尔夫球,也有人将这种孔叫“高尔夫球”,这是从日本茶壶那里借鉴而来。

有意思的是,壶流和壶身的连接处理:一种是明接,一种为暗接。明接,就是流和壶身连接有明显的界限,暗接就是无明显的界限。明接若壶嘴单独粘上去的,暗接如壶嘴从壶身上慢慢长出来的。明接的壶嘴,有拙朴之工;暗接的壶嘴,多秀美之气。

目前,我国有纪年可考的最早的紫砂壶,就是一把流与壶身明接的壶,为南京博物馆所藏明嘉靖吴经墓葬提梁壶(见图)。此壶至迟产于明嘉靖十二年(1533)以前,与史籍记载的初创期紫砂制法相一致,出土于南京中华门外马家山油坊桥明代司礼太监吴经墓。这把17.7厘米高的紫砂提梁壶,壶流和壶身的明接特色鲜明,分外出众:壶流的下部有四瓣柿形泥片贴花和壶身相接,贴花是装饰,还具有加固流与壶身的黏合作用。

据考,吴经是司礼监官职四品的太监,为提督太监。这把壶没有款识,但可以推测为当时名家所制,为吴经生前宝爱之物。

水尽茶干,物是人非。有茶汤流出的紫砂壶,壶才和它的主人一起,命定地活着。——所以,壶要在手,汤要长流。

一苦惊人的江华苦茶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一篇《一苦惊人的江华苦茶》,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有的茶叶因为某个名人而出名,例如毛泽东喜欢六安瓜片;有的茶叶因为品质高而闻名,例如安溪铁观音;有的茶叶因其特点而深得人心,例如白茶的白毫和鲜爽。令人感到奇怪的是,有种茶却因为它的苦味而受追捧,它就是江华苦茶。

苦茶,茶性味苦,一般指的是茶味道较浓的饮料,苦丁茶和江华苦茶皆属于苦茶一类。而这一苦味却让许多好茶者爱不释口。

江华苦茶因为苦而出名,又名高脚茶,茶叶中的茶多酚的含量是湖南省茶叶中最高的。江华苦茶叶片肥大而质地柔软,芽头肥硕,其中所含的单宁咖啡碱等成分都比一般茶叶高,是制作红砖茶的优质原料。由其制成的茶叶,大多品质高、茶汁较多、茶味苦,并且极其耐冲泡。

江华苦茶盛产于湖南江华的瑶族自治县,是一种珍贵的茶树品种,生长在云雾缭绕的大瑶山。一方水土养一方茶,生长于高山之中的江华苦茶更是独具特色。在江华林区许多人用苦茶为原料制作成黑茶或炒青绿茶,有治久痢、健脾胃和清热解毒之效,且越陈越好,故农家常收藏达数年之久;早春嫩叶制成毛尖,其味浓爽回甘,为迎赠宾客的珍品。

如果您是茶叶的尝鲜者,或者是苦丁茶的爱好者,不妨试一试江华苦茶,不一样的苦味道,喝出健康,喝出苦尽甘来的人生。

关于本文《一苦惊人的江华苦茶》的内容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知识,可以关注我们!

宋茶才是巅峰体验


做茶的第一难题

谈宋茶还是有犹豫的,因为宋茶骨髓里是贵族的东西。对于我这种被佛教道家洗脑的人,贵族的玩法不是不好,是太麻烦,太累。但是看这个时代很多人用很粗糙的体验去衡量宋茶,把古人看低了,又心有不甘,总是要啰嗦几句。

既然谈,我们不能光谈风月,这样很多人会说这都是装,其实真正的贵族恰恰是最不会装的人,因为根本就不在意这些东西好吗,只有向往又达不到的人才会装,不是吗?

契合这个时代,我们要从技术流的角度分析一下,宋茶达到了怎样的高度,这样比较好交流一点。不知道一篇能不能说清楚,说到哪儿算哪儿吧。

什么是好茶

在详细分析之前,我们要了解一些前提。很重要的是,好茶的标准。这个不同文化背景,教育背景,生活环境和成长经历的人,差异很大。

宋人评茶,有一个评语,叫“色味皆重”。按很多人的观点,颜色漂亮又霸气,当然是好茶。但是在宋人那里,这是一个不好的评语。比如蔡襄《茶录》里面讲真正的好茶还得是北苑凤凰山一带的,其他地方的茶,再怎么提高工艺,努力制作,也是“色味皆重”,没法和北苑比。

你说这有道理吗?有道理。有句话叫“穷人重口味,富人轻口味”,这个我们在《从老班章到红烧牛肉面》里面谈过,其实对于阶层划分已不明显的中国来说,这种趋势看不太出来了。在有阶层差别的地区还能看出来,我去印度在街边吃点samosa之类的小吃,那口味重的你不就着一瓶矿泉水是无法下咽,我怀疑佛经里提到的北印度美食是否真的存在。而你到了五星级酒店,口味就远没有那么重了,再到真正贵族的家里去吃饭,那你对印度美食的信心就很快恢复了。

颜色也是一样,看看汝窑就知道了,这个不多谈。

当然,拒绝浓重口味,并不是推崇寡淡,按《大观茶论》,好茶的标准是“甘香重滑”,这个重,不是重口味之重,而是讲结构,讲内质,讲茶的力道。实际上宋人的审美和道家、和禅宗有很大关系,了解这个对理解宋茶会很有帮助,不过有人警告我不要哗众取宠,姑且放放。

如果了解美食就知道,“甘香重滑”,香气、滋味与结构、触感并重,是典型的贵族口味,是欲望的高级表达,和唐代茶风大不一样。即便对陆羽,宋人只是在精神层面尊重,对他的茶并不感冒。因为在贵族看来,那都叫“草茶”,很粗糙,很民间,潜台词是比较low。这个大家看《苕溪渔隐丛话》,包括黄儒的《品茶要录》都是这样的观念。站在整个中国文化的角度,当然我不能认同这个判断,但我们这里大概可以知道,宋人的价值取向和审美情趣是在哪个方向,这样后面讨论就有了基础。

做茶的第一难题

好了,我们开始进入正题,先要问一个问题,茶,作为一个饮品,口感上最核心的问题是什么?无论古今,也无论中外,了解了这个问题,对茶的认识就不一样了。

茶,不仅有香甜,还有苦涩。不仅有各种芳香物质、茶氨酸,还有占比更大的茶多酚和咖啡因。怎么处理好这两部分的关系,是茶口感上的核心问题。

为什么随着经济发展,用大茶缸闷泡的饮茶方式让位于多次短时冲泡?那是因为长时闷泡,茶多酚和咖啡因一次性大量溶于水,苦涩过重,口感并不舒服。分成多次,就好多了。

用开水冲泡散茶方式,是明以来的主流方式。明代也有人吹这个是史上最牛的方法,但是这个只能听听而已,因为这个很大程度上因为是太祖爷要求的。实际上,老百姓可以接受,贵族不一定认同。

为什么?

因为这种冲泡对茶本身体验的力度和层次感还远远不够,茶当然是可以食用的,你光泡水喝,体验是大打折扣的。

我们回过头来看茶水并食的唐代,茶是往开水里投放,煮好后分而食之。这个煮出来的,比泡出来的要丰富一些,但是肯定苦涩也要重一些。怎么办?

两个办法:一个是减少投茶量,我们现在煮茶往往是泡过之后比较淡了再煮,如果直接煮就一定是加的量很少,要不然,煮出来的茶就没法喝了。陆羽也采取了这个办法,投茶量和水的比率来说,还是比较少的。

第二个,陆羽加了点盐,盐可以平衡苦涩,增加汤感的润滑。但是对香气,尤其是清扬之香,只会减分,不会加分。

这样我们达到了茶和水共食的体验,比单单体验泡出来的茶水进了一步,但苦涩只是部分的解决,而且体验还远不够极致。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我不仅要要避免苦涩,还想完整体验的茶的丰富性,而且要力度很大的体验,怎么办?

这个要求有点为难,难以兼得,甚至可以说根本是矛盾的,但是对于宋人来说,是可以达到的。

宋人是怎么做到的?

先说一点,做到,一定是有代价的。

什么叫代价,就是从采摘、加工、存放、到最终点茶,每一步都是要花功夫的,不是一点功夫。而且,还要不怕浪费,这个没有经济支持是不行的。

总的来说,宋人的做法是采集大量优质茶芽,经过多道工序去掉苦涩物质,并逐渐优化,最后将这反复锤炼的精华调和出口感的极致。

在此无法讲详细,大致说一下,苦涩物质怎么去。我们知道宋茶是蒸青,但是和现在日本抹茶的蒸青不一样,也和唐代的蒸青不一样。

陆羽在《茶经》里讲蒸青是“畏流其膏”,就是蒸的过程中,要保证内涵物质不要流失。但是对于宋人来说,这并无必要,流失就流失呗,你多来点茶芽不就行了。不要忘了,宋人可是点茶,这个茶和水的比例要比陆羽的煎茶高得多了。

总的来说,宋人在蒸茶之后,还要压榨(压黄),这里面还分“大榨”、“小榨”、“翻榨”,榨来榨去,基本上要把“膏”差不多快榨干了。这样苦涩是去了,但是损失也还是蛮大的。

对于宋人来说,这是可接受的,因为可以用高品级采摘、靠量大来弥补。宋人考虑的不是内涵物质是否流失,而是口感的巅峰体验,因为怕浪费就凑合一下?那就不是贵族玩法了。

之前讲过,日本保留的抹茶道和宋人的点茶不是一回事儿,其实是元明以后残留的茶法。最根本的差别,就是这个“榨膏”的过程,以日本历史上之物产国力,能喝到茶已属不易,哪能浪费,这么玩是根本不可能的。

所以当你喝到满是泡沫的海苔味菜汤味的日本抹茶,千万不要以为宋茶就是这个样子,差太多了。没有贬低日本抹茶的意思,但是两者从玩法到文化,不是一回事。

当然,这只是工艺的一个方面,微信不宜过长,今天先讲到这里,下次再从各个细节上逐一分析,宋茶为什么是巅峰体验。相信对现在的做茶人、品茶人,都会有很大启发。

苦茶?香茶?


想了解《苦茶?香茶?》知识吗,丰富的《苦茶?香茶?》内容等你来看!

世界上有很多种茶,有的比较清淡,有的比较醇厚,也有的比较苦涩,当然总体说起来,其实所有的茶在初尝的时候,都会有些苦涩,所以我们可以将所有的茶都成为苦茶。然而,再苦的茶,比如苦丁茶,在喝习惯之后,也能品出一份甜香,更遑论本就以香气出名的红茶、普洱茶、花茶,所以我们也可以将所有的茶称为香茶。

可见苦不苦,香不香,从来没有既定的标准,一切都在于自己如何看,你若喝一口之后,不习惯那丝苦涩,那就永远品味不到那份难得的甜香,如果你能全身心融入茶的世界,那么你的人生,就会处处茶香。

正和我们的人生一样,每个人从出生,到不断长大的过程,就好像一株茶树慢慢长大的过程。慢慢长大,期间要经受很多风霜雨露,经受很多大自然的考验,我们人生中不也有很多艰难困苦吗?然而,不管如何艰难困苦,只要一直走下去,就会实现自我的蜕变,就好像一株茶树最终长成,最终可以冲泡出芬芳馥郁的香茶一样。

先苦后甜,不管人生还是茶,都是如此,苦,是为了让自己清醒,让自己成长,香,是对自己一贯坚持的回报。生活中,不管遇到什么挫折,都应该告诉自己这是暂时的,都应该明确所有的过往都是财富,要努力汲取这些过往的营养成分,如此,我们就能不断成长起来,如此,生活中才会有茶香。

关于本文《苦茶?香茶?》的内容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知识,可以关注我们!

实在,才是茶道


说起喝茶,一定要提著名学者梁实秋,梁实秋也是一位饮茶大家,可他与其他人有明显不同,曾经他写过一篇《喝茶》,在开首部分,他就写道:我不善品茶,不通茶经,不懂茶道,从来没有腋下凉风习习生的经验。

喝茶不一定要讲茶道,只要喜欢喝就好,重要的是那种喝茶的感觉,感觉舒坦就只管一直喝下去,不必求什么道理,不必著书立说谈茶的不简单。

所以喝茶,要实实在在的喝茶,喝自己的茶,喝自己的味道。如此即便不是多名贵的茶,也能喝出名贵的味道。

这种名贵的味道就是茶道,最深沉,最实在。

我之所以喜欢喝茶,一开始只是喜欢茶的香,那种苦中的香非常具有诱惑力。再然后是喜欢喝茶时的环境氛围,或者说喜欢的是那种宁静时光。再到后来,喜欢喝茶只是一种习惯,习惯于喝茶,一天不喝茶,就会觉得不自在。

喝茶,实实在在的喝,每个人喝自己的茶,有各自不同的味道,自己舒服,享受就好。

不得不说,喝茶带给我们的是身体和精神上的双重享受。所以呀,喝茶就好!

茶是灵魂的家,茶伴着人间百态


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爱茶,爱的就是传统中这一份善良、平和、典雅与淡泊,冬风阵阵,寒气袭人。

静夜独坐,沏上一壶热茶,看热气袅袅升起,心事也随着热气渐渐氤氲。

纷繁的思绪,纠结的情怀,在茶的浸透下,慢慢湿润,慢慢舒展,飘飘荡荡的浮在温暖里,踌躇的心终于又一次在茶香中渐渐释然……

热茶一杯,暖着我的手,也温暖了我的心。舒展幸福的心灵,茶是灵魂的家,茶伴着人间百态。

孤单的时候喝茶,

茶是心灵的依靠;

苦闷的时候喝茶,

茶是温暖的安慰;

茫然的时候喝茶,

茶是精神的家园;

失落的时候喝茶,

茶是泪浸的辛酸。

品茶,品着世间的阴晴冷暖;

品茶,品着人生的酸甜苦辣。

初饮茶时,

感受的是浓浓的苦,难以下咽。

日复一日的喝茶,

才慢慢悟出了悠然的味道,

才品出了满口的余香。

爱茶的人,与红尘无关

醉心于权贵的人,不会懂茶。

这个世界看起来就像雨夜里的霓虹,朦胧而诱惑;

听起来又像舞台上的摇滚,嘈杂得精疲力竭。

而茶,好似心灵的瑜伽,带人远离浮华的闹市,前往那清新的世外桃源。

透过茶,我看到了杨柳堆烟的江南,看到了春雨潇潇的古巷,看到了线装的唐诗宋词,看到了那撑着油纸伞的佳人。

那是谁呢?

着一身素色的旗袍,边饮茶边吟着四月的人间?

那又是谁呢?

挥着婉约的羊毫,边品茗边写下月满西楼的轻叹?

浓浓的茶香里,我的心忍不住在五千年的文化中醉意朦胧、徜徉忘返……

爱茶,爱的是民族的文化。

今生别无所求,只愿可以永远在茶中浸润,任心灵幸福的舒展…

苦茶真滋味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一篇《苦茶真滋味》,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佛家经常会说,众生皆苦。想想的确如此,生活中总会有很多不如意。就比如茶叶,刚刚入口都是苦的,所以真真众生皆苦,可是这种苦总不是白吃的,苦是一种修行,只有对苦甘之若饴,才能品出别样的香甜来,才能得道。

喝茶就好像喝咖啡一样,开始总是不习惯,因为苦,不过习惯了就好。歌曲中唱的是,风雨之后总会见彩虹,所以在风雨中的时候,一定不能气馁,勇敢走出去就是一片艳阳天。喝茶也是如此,再怎么苦的茶,哪怕是苦丁茶那样的苦,只要忍过去,就自然可以从中获益了。

世界上从来没有无缘无故的香甜,总要历经磨练。香料中有一种很名贵的龙涎香,虽香气逼人,可龙涎香最早在海中成型的时候是很臭的,需要历经很多年的风吹日晒才能渐渐显出香气来,这跟喝茶是一样,苦茶入口,忍了,慢慢品味,然后口中生津,才能体会到喝茶的好处。

苦不单指的是困苦磨难,更代表一种朴素淡然的生活态度。不骄不躁,宠辱不惊,苦茶入口视之平常,经受挫折安之若素,这样生活就有了内容,充实生动不会轻浮。很多人之所以浑浑噩噩,是因为耽于享受,不明白苦才是生活的常态,所以闲来需品茶,茶的苦可以警醒我们不沉迷享乐,茶的香是对自己的馈赠,知足便能长乐。

关于本文《苦茶真滋味》的内容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知识,可以关注我们!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