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在诗文中的几种常见别称

发布时间 : 2020-07-21
常见红茶有哪几种 红茶的诗 乌龙茶的别称

常见红茶有哪几种。

下面是茶经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茶在诗文中的几种常见别称”精彩内容,帮助大家了解茶文化知识,欢迎大家进行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想了解《茶在诗文中的几种常见别称》知识吗,丰富的《茶在诗文中的几种常见别称》内容等你来看!

茶树原产于我国,茶文化发源于我国。古往今来,人们怀着对茶的喜爱之情,给茶以许多褒扬赞美、脍炙人口的别称,流传当世及见诸文字记载者主要有:

荼:这是古代用得最多的表示茶的字,但它是多音多义字,不专门表示茶。“荼”最早见于《诗经·邺风·谷风》:“谁谓荼苦,其甘如荠。”句中“荼”字是否指茶,学者推考说法不一。最早明确“荼”字包含有茶的意义的是《尔雅》,晋人郭璞在注释《尔雅·释木》中“贾,苦荼”时注明:“树小如栀子,冬生,叶可煮用羹饮。”这段注释说的就是茶树的特征。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也说:“荼,苦茶也。”

茗:据说是云南某地区的“茶”之土音,大约在东汉时始用来表示茶,现在与茶字基本通用,为茶之雅称。宋代苏轼有诗云:“从来佳茗似佳人。”香港陆羽茶室有名作家台静农题写的茶联:“泉烹苦茗琉璃碧,菊酿香醪琥珀黄。”

不夜侯:喝茶有醒脑提神,解除睡意之功,唐代白居易诗云:“破睡见茶功。”唐代曹邺诗云:“六脏睡神去,数朝诗思清。”晋代张华在《博物志》中说:“饮真茶令人少睡,故茶别称不夜侯,美其功也。”五代胡峤在饮茶诗中赞道:“破睡须封不夜侯。”

消毒臣:唐朝《中朝故事》记载,唐武宗时李德裕说天柱峰茶可以消酒肉毒,曾命人煮该茶一瓯,浇于肉食内,用银盒密封,过了一些时候打开,其肉已化为水,因而人们称茶为消毒臣。唐代曹邺饮茶诗云:“消毒岂称臣,德真功亦真。”

涤烦子:饮茶,可洗去心中的烦闷,历来备受赞咏。唐代《唐国史补》载:“常鲁公随使西番,烹茶帐中。赞普问:‘何物?’曰:‘涤烦疗渴,所谓茶也。’因呼茶为涤烦子。”唐代施肩吾诗云:“茶为涤烦子,酒为忘忧君。”明代潘允哲诗曰:“泠然一啜烦襟涤,欲御天风弄紫霞。”

清风使:据《清异录》载,五代时,有人即称茶为清风使,卢仝的茶歌中也有饮到七碗茶后,“惟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之句。

余甘氏:宋代李郛《纬文琐语》说:“世称橄榄为余甘子,亦称茶为余甘子。因易一字,改称茶为余甘氏,免含混故也。”五代胡峤在饮茶诗中也说:“沾牙旧姓余甘氏。”

清友:宋代苏易简《文房四谱》载有“叶嘉,字清友,号玉川先生。清友,谓茶也”等句。唐代姚合品茶诗云:“竹里延清友,迎风坐夕阳。”

关于本文《茶在诗文中的几种常见别称》的内容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知识,可以关注我们!

cy316.com延伸阅读

人们对茶道常见的几种说法


周作人先生说得比较随意,他对茶道的理解为:“茶道的意思,用平凡的话来说,可以称作为忙里偷闲,苦中作乐,在不完全现实中享受一点美与和谐,在刹那间体会永久。

吴觉农先生认为:茶道是“把茶视为珍贵、高尚的饮料,因茶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是一种艺术,或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手段”。庄晚芳先生认为:茶道是一种通过饮茶的方式,对人民进行礼法教育、道德修养的一种仪式。庄晚芳先生还归纳出中国茶道的基本精神为:“廉、美、和、敬”他解释说:“廉俭育德、美真廉乐、合诚处世、敬爱为人”。

陈香白先生认为:中国茶道包含茶艺、茶德、茶礼、茶理、茶情、茶学说、茶道引导七种义理,中国茶道精神的核心是和。中国茶道就是通过茶是过程,引导个体在美的享受过程中走向完成品格修养以实现全人类和谐安乐之道。陈香白先生德茶道理论可简称为:“七艺一心”。

茶道学者金刚石提出:茶道是表现茶赋予人的一种生活方向或方法,也是指明人们在品茶过程中懂得的道理或理由。

台湾学者刘汉介先生提出:“所谓茶道是指品茗的方法与意境”。

1977年,谷川激三先生在《茶道的美学》一书中,将茶道定义为:以身体动作作为媒介而演出的艺术。它包含了艺术的因素、社交因素、礼仪因素和修行因素等四个因素。

久松真一先生则认为:茶道文化是以吃茶为契机的综合文化体系,它具有综合性、统一性、包容性。其中有艺术、道德、哲学、宗教以及文化的各个方面,其内核是禅。

熊仓功夫先生从历史学的角度提出:茶道是一种室内艺能。艺能使人本文化独有的一个艺术群,它通过人体的修炼达到人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的目的。

人本茶汤文化研究会仓泽行洋先生则主张:茶道十一深远的哲理为思想背景,综合生活文化,是东方文化之精华。他还认为,“道是通向彻悟人生之路,茶道是至心之路,又是心至茶之路。

茶叶的别称


别称,指的就是正式名称以外的称呼。例如,一月也叫正月,三十岁也称而立之年等等。茶在被称为“茶”之前,也是有许多别称的。据陆羽《茶经》中介绍,除茶外,还称槚、茗和,其他古籍中还有苦荼、玉芽、水厄等别称。但在我看来,最有诗意、最富趣味的还属不夜侯、涤烦子、漏影春、余甘氏这四个别称。

不夜侯该别称不难理解,茶有振奋神经、提神醒脑的功效,因而有些人夜晚喝茶会失眠,“不夜侯”的称谓便与此有关。原文出自西晋张华的《博物志》,内称:“饮真茶,令人少眠,故茶美称不夜侯,美其功也”。

涤烦子该别称来自于唐代常伯熊《烹茶账中》。《唐中史补》上说:“常鲁公随使西番,烹茶账中。赞普问:‘何物?’曰:‘涤烦疗渴,所谓茶也。’因呼茶为涤烦子。”施肩吾有诗云:“茶为涤烦子,酒为忘夏君。”

漏影春漏影春其实是一种流行于唐宋的玩茶方法。大致为用绣纸剪出形状,铺于茶盏中,撒上茶粉后取出,再用食材摆出茶画,观赏后冲饮。因而,在宋代茶又称为“漏影春”。

余甘氏据李郛《纬文琐语》称,“世称橄榄为余甘子,亦称茶为余甘子,因易一字,改称茶为余甘氏”。

这些趣味的别称身后,或是某个时期的风尚,或是出自某个典故。但不论是何种由来,它们都是异彩纷呈的中国茶文化的一部分。

有趣的茶楼别称


茶楼(茶馆)是专门用来饮茶的地方。它设有固定的场所,人们在这里品茗、休闲、娱乐、议事、聚谊、探听行情、买卖交易等。历史上,不同时代、不同地方的人对茶楼的称呼有所不同。

在唐代,茶楼又称茶馆,是过路客商休息的地方;在宋代,茶楼是娱乐的地方;在明代,人们的品茶方式有了变化,从点茶到出泡,茶馆也繁荣起来;清末后,茶馆业有所衰落;建国后一段时间,除了老年茶馆、旅游点茶馆外,其他茶馆都有所衰;90年代后,茶馆复苏,发展很快。

茶楼有一个旧称,叫二厘馆。原来,茶楼的前身,有如江南地区的茶肆,设备简陋,只摆几张桌子、条凳,供人们歇脚之用,供应的食物粗糙,只有芋头糕一类的。泡茶的茶壶是石湾产的大耳粗嘴园壶,形状似鹌鹑,故以名鹌鹑壶,人们把上茶楼饮茶戏称为去揸鹌鹑。茶资只收二厘钱,故又称之为二厘馆。后来,经济发展了,饮食行业兴旺起来,以经营茶点为主的茶楼才逐渐出现。

茶楼又称居。所以,老广州人称去饮茶为上茶居。广州人上茶楼饮茶叫叹茶。叹者,享受也。这种享受是多种多样,欲谈心里事,请酒家楼这是一间老茶楼挂的一副对联,此联正好道出了广州人把上茶楼饮茶作为谈心雅聚的一种赏心乐事。但是,在旧社会,那些官僚巨贾,却另有所求了,巴金在一篇旅途随笔中就曾记下陶陶居的见闻:席间有位老妇人掀帘而入,还带有两位女子进来,说她们睇相论银......巴金起先有点茫然,不知所以,后经朋友说明,才知是受辱受损害的少女、少妇。她们是为生活所迫,被人骗到这里作色相买卖。只有解放以后,才像郭老所写的那样:南园不是大观园,乃是工人极乐园,工友如信念今天下主,南园仍是大观园。

古代史料里茶的雅号别称


在古代史料里,人们把茶称做蔎、茗、荈等,陆羽在《茶经》一书中,把对茶的众多称呼统一为茶。

荼,指茶的假解字或古体字。清代郝懿行《尔雅义疏》中记载:诸书说茶处,其字仍作荼,至唐陆羽作《茶经》始减一画作茶。

蔎,是指茶的别称,古蜀西南方言,陆羽《茶经一之源》中说:茶者,南方之嘉木也。其名一曰茶,二曰槚,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又《茶经七之事》引杨雄《方言》:西蜀南人谓茶曰蔎。

荈,指茶的别称,常与茶和茗合称,唐代陆德明《经典释义尔雅音韵》:荈,尺兖反,荈、茗其实一也。张辑杂子云:茗之别名也。指老的茶叶。《太平御览》引魏王花木志:茶,叶似栀子,可煮可饮,其老叶谓之荈,嫩叶谓之茗。

茗,是指茶芽。《说文解字艸部》中记载:茗,茶牙也。从草名声,莫迥切。指晚收的茶叶。

涤烦子,茶的别称。因为茶有去疲劳,除烦恼之效而得名。唐代施肩吾诗:茶为涤烦子,就为忘忧君。

甘露,茶的赞称,唐代陆羽《茶经七之事》引《宋录》:新安王子鸾、豫章王子尚,指昙济道人于八公山。道人设茶茗,子尚味之曰:此甘露也,何言茶茗。

嘉木,茶树的赞称,陆羽《茶经一之源:》茶者,南方之嘉木,一尺、两尺乃至数十尺,其中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着,伐而之。

所谓茶也了解历史上及名著对茶的别称


茶的别称

甘侯——故事出自唐·孙樵的《与焦刑部书》。该书有一段记载:“晚甘侯十五人,遣侍齐阁。此徒皆请雷而圻,拜水而和,盖建阳丹山碧水之乡,月涧龙之品,慎勿贱用之。”

涤烦子——故事出白唐·常伯熊的《烹茶帐中》。《唐国史补》上说:“常鲁公随使西番,烹茶帐中。赞普问:‘何物?’曰:‘涤烦疗渴,所谓茶也。’”因呼茶为涤烦子。施肩吾有诗云:“茶为涤烦子,酒为忘夏君”。

位于杭州龙井村的十八棵御茶树不夜侯——故事出自晋·张华所著的《博物志》,其中谈到:“饮真茶令人少眠,故茶另称不夜侯,美其功也。”胡峤飞龙涧饮茶诗:“破睡须封不夜侯”。

森伯——故事出白南朝后·汤悦的《森伯颂》。《清异录》上说:“汤悦有森伯颂,盖颂茶也。略谓:方饮而森然,严于齿牙,既久罡肢森然。二义一名,非熟人汤瓯境界,谁能目之。”

清友——故事出自宋·苏易简的《文房四谱》。“事物异名录”《文房四谱》曰:“叶喜字清友,号玉川先生。清友,谓茶也。”姚合品茗诗:“竹裹延清友,迎风坐夕阳。”

馀甘氏——故事出白宋·李郛的《纬文琐语》,该书说:“世称橄榄为馀甘子,亦称茶为馀甘子。因易一字,改称茶为馀甘氏,免含混故也”。

以下依据朝代的变迁,分别叙述。

茶文学回文一种十分奇特有趣的句子或诗文


回文,是一种十分奇特有趣的句子或诗文,按照原文字的顺序,变化开头或者倒过来读、反过来读都能成文,这样的情况是不多的。在这不多的回文中,茶回文竟也占据了不小的份额。

在有的茶馆,茶杯的杯身或者杯盖上会刻着“清心明目”或“清心也可以”这样的文字,这就是虽简单的,也是最有名的茶回文。不要小看这几个字,因为不论你从哪个字开始读,都言之成句。“清心明目”,还可以读成“心明目清”、“明目清心”、“目清心明”、“清目明心”、“目明心清”、“明心清目”、“心清目明”。“清心也可以”还可以读成“心也可以清”、“也可以清心”、“可以清心也”、“以清心也可”。这些文字的几种读法,意思却都差不多,却也各具特点,饶有趣味,给人以美的感受,增添了品茶的意境美和情趣美,正所谓“杯随字贵,字随杯传”。有的茶碗也可能会有这样的文字。

还有一句出名的“不可一日无此君”,这个句子还可以读作“町一日无此君不”、“一日无此君不可”、“日无此君不可一”、“此君不可一日无”、“君不可一日无此”,如果将这些句子按顺序排成方阵,那么,无论是横着读,还是纵着读,都是同样的结果。

有些茶馆里面挂着这样的对联:“趣言能适意,茶品可清心”。如果倒着读就成了“心清可品茶,意适能言趣”,前后两联意境截然相反,一个是环境决定心情论,一个是心情决定行为论,高F-优劣且不必论,其文采情趣堪称茶联回文中的佼佼者了。

在北京“老舍茶馆”,也有两副“妙手偶得”的回文对联。第一副是:“前门大碗茶,茶碗大门前”倒过来读还是“前门大碗茶,茶碗大门前”,而且上联和下联互为回文。此外,这个对联只用了五个字就把茶馆的坐落位置、泡茶方式、经营特征都说丁出来,实在是不能不令人叹服。第二副更绝:“满座老舍客,客舍老座满”。其妙处同上联一样,不但点出了茶馆的特色,还将人们对老舍先生艺术的赞赏和热爱巧妙地糅合r进去。妙处还不限于此,两联的上联“前门大碗茶”和“满座老舍客”竟然也是一个对于!

几首回文诗

黄伯权是清代著名诗人黄遵宪的侄子,他曾经创作过一首与荼相关的回文诗,名字是《茶壶回文诗》,原诗为·落雪飞芳树,幽红雨淡霞。薄月迷香雾,流风舞艳花。

这首诗可以回读成花艳舞风流,雾香迷月薄。霞淡雨红幽,树芳飞雪落。

清代诗人陈琼仙也曾经以秋景为题创作了总标题为《秋宵吟》的回文诗共27首,以其中的一首《秋月》举例,诗云,”轻舟一泛晚霞残,洁汉银蟾玉吐寒。楹倚静荫移沼树,阁涵虚白失霜峦。清琴瀹著和心洗,韵竹敲诗人梦刊。惊鹊绕枝风叶坠,声飘桂冷露浸浸。” 其诗可回读成 浸浸露冷桂飘声,坠叶风枝绕鹊惊。刊梦人诗敲竹韵,洗心和茗瀹琴清。峦霜失白虚涵阁,树沼移荫静倚楹。寒吐玉蟾银汉洁,残霞晚泛一舟轻。

茶在俄国的传播


中国茶叶最早传入俄国,据传是在公元六世纪时,由回族人运销至中亚细亚。到元代,蒙古人远征俄国,中国文明随之传入,到了明朝,中国茶叶开始大量进入俄国。

至清代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中俄签订互市条约,以恰克图为中心开展陆路通商贸易,茶叶就是其中主要的商品,其输出方式是将茶叶用马驮到天津,然后再用骆驼运到恰克图。

1883年后,俄国多次引进中国茶籽,试图栽培茶树,1884年,索洛沃佐夫从汉口运去茶苗12000株和成箱的茶籽,在查瓦克——巴统附近开辟一小茶园,从事茶树栽培和制茶。

1888年,俄人波波夫来华,访问宁波一家茶厂,回国时,聘去了以刘峻周为首的茶叶技工10名,同时购买了不少茶籽和茶苗。后来刘峻周等,在高加索、巴统开始工作,历经了3年时间,种植了80公顷茶树,并建立了一座小型茶厂。1896年,刘峻周等人合同期满,回国前,波波夫要托刘峻周再招聘技工,产菜购茶苗茶籽。1897年,刘峻周又带领12名技工携带家眷往俄国,1990年在阿札里亚种植茶树150公顷,并建立了茶叶加工厂。

刘峻周于1893年应聘赴俄,到1924年返回家乡,三十年时间,对苏俄茶叶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苏联历史学家们曾为此撰专文以示纪念。

普洱茶在清朝的发展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从秦一直到清,社会一直向着文明的方向发展。在清朝的时候,普洱茶产曾作为茶中珍品上贡朝廷,成为大臣眼中的好茶。那么普洱茶在清朝的发展到底是如何的呢?

清朝廷喜爱普洱茶,就像末代皇帝溥仪对作家老舍所言:“普洱茶是皇室成员的宠物,拥有普洱茶是皇室成员的显贵标志”,还说,皇室成员的饮茶习惯一般是“夏喝龙井,冬喝普洱”。在进贡京师的普洱茶中,极品名叫“金瓜贡茶”。《普洱茶》一书中记载:“金瓜贡茶乃是采用西双版纳倚邦茶山之茶所制。”在杭州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还有实物,已被视为“国宝”。1963年,故宫清理清宫贡茶,获两吨多,其中就有一些保存完好、最长时间达150年以上的普洱茶。有团茶(砣茶)、女儿茶、茶膏等品种,还有普洱茶精品“人头茶”(人头形状的茶团)1个,重约5斤,形状完整,色泽鲜明。

在清朝的时候,普洱茶不仅作为茶中珍品上贡朝廷,还曾作为礼品馈赠他国。满清朝廷由于特别喜爱普洱茶,规定每年需上缴贡茶6.6万斤。在普洱府治所在地宁洱镇,官府专门设有茶厂、茶局,统管茶叶的精工制作和上贡朝廷。普洱茶上贡朝廷,是由地方官吏负责组织的。在进贡清宫茶叶中,来自西双版纳原始森林的大叶种茶与各地进贡的小叶种茶相比,茶叶、茶性大不相同。其茶味特别浓厚,助消化能力特别强,性温味香,有医疗保健作用,这些特点,特别适合游牧出身、以肉食为主的满清朝廷皇亲国戚的需要。于是,普洱茶系列中的“女儿茶”、“团茶”、茶膏等,深得帝王、皇族、将相的钟爱,宫中以饮普洱茶为时尚,有的泡饮,有的熬煮奶茶,朝廷重视,民间仿效,普洱茶在清朝时声誉日隆。《红楼梦》中有贾宝玉喝女儿茶助消化的描写。《宫女谈往录》中也提到慈禧太后喜喝普洱茶:“老太后进屋坐在条山坑的东边。敬茶的先进上一盏普洱茶,图它又暖又能解油腻。”

普洱茶进贡朝廷,至迟起于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云贵总督鄂尔泰推行“改土归流”时应已岁贡。3年后设置“普洱府治”,控制普洱茶购销权,同时推行“岁进上用茶芽制”,选最好的普洱茶进贡朝廷,并曾得到皇帝多次赐匾,“朝天贡端”就是当时所赐。

由此看来,普洱茶在清朝的发展甚是好,除了供皇宫享用和分送皇亲国戚之外,还作为高级礼品馈赠外国使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