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著名的普洱老茶有哪些

发布时间 : 2020-07-21
历史上的茶 茶的历史有哪些 我国著名的茶有哪些

【www.cy316.com - 历史上的茶】

历史上著名的普洱老茶,它们是时空遗留的产物,因稀有而被惦记,相比只可观瞻的众多文物,与人的欲望接触更为亲密,可以进口入胃融于血液,给人予品饮历史的飘渺幻象。

人天性好奇而不满足,它们勾起了人性深处的虚荣与天真。它,就是普洱老茶,被誉为“能喝的古董”。

陈云号圆茶

“陈云号”成立于清中后期。是民国初年最大的普洱茶商之一,当时的老板陈石云,人称“陈半山”。云南省勐腊县易武乡张家湾的曼腊茶山有一半茶园都姓陈。陈云号最兴盛的时期是1900年--1933年,当地人都这样说,易武有刘癸光,曼腊有陈云山,一个南;一个北。“陈云号”有自己的马帮,茶叶的原料以易武、曼腊茶山为主,生产出的产品运往越南的莱州,产品主要销往香港及东南亚。

1951年陈云号生产了最后一批茶叶后,从此销声匿迹了。现在所提供的这款茶品,经鉴定应该为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前的产品,现今为稀有物品,属难得一见的茶品。

宋聘号

宋聘号茶庄,创建于清光绪六年,总部设在易武镇,产品原料以易武山为主。民国初年与钱利贞(后改名为“乾利贞”)结为亲家,而改名为“乾利贞宋聘号”。

合并后的宋聘号为了扩大经营和生产,开始生产一些普通的产品。同期宋聘号也在香港设立了分公司,生产的普洱产品为“福华号宋聘”,同时也代理运营总公司对海外销售的产品。现提供此样茶品,经鉴定为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之产品,现今为稀有物品,属难得一见的茶品。

鸿泰昌

鸿泰昌茶庄创建于1926年,茶庄设在六大茶山----倚邦,创始人高鸿昌。茶叶原料主要以倚邦山为主。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鸿泰昌茶庄在泰国开设分公司,取号“鸿泰昌号”。同期也利用泰国的茶箐,生产普洱茶供应东南亚市场,堪称普洱茶历史上的第一个庞大的“普洱帝国”。

鸿泰昌茶庄在倚邦的总部一直延伸到解放初期,消失于人民公社成立后,而设在泰国的分公司至今仍然存在,是一个孤悬海外的普洱茶王国。现提供的此款产品应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产品,是一款难得的普洱珍藏品。

无纸早期红印

“红印”,这响亮的名字,在普洱茶界几乎是每个人都听过的“法号”,然而真正看过摸过或喝过的应该不到百分之一。红印,因其茶饼内飞为红色八中印而得名。

红印圆茶始创于1940年,范和钧创办的佛海茶厂。红印共分为:无纸早期红印、有纸红印、早期红印、后期红印。新中国成立后,也有过生产,中止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从1940年到1955年之间生产的内飞为红色八中印者为正红印。现提供的这款茶品,经鉴定应该为解放初期之产品,是一款可遇不可求的茶品。

七子黄印大饼

黄印七子饼,产生于五十年代末至七十年代中期,是云南七子饼的一个里程碑,同时也是现代拼配普洱茶工艺的始祖。1959年,因侨销茶停产的缘故,中茶公司把茶饼的名称从“圆茶”改为“七子饼茶”(即“中茶牌圆茶”改为“云南七子饼茶”),生产单位也从“中国茶叶总公司云南省分公司”改为“中国土产畜产进出口公司云南分公司”。

七子黄印品种有“八中黄印”、“七子小黄印”、“七子大黄印”、“绿字黄印”等等。但一般茶人区分则按照外观特点区分为“大黄印”、“小黄印”、“认真配方”(内飞内多了“认真配方”四个字)等几种。此款茶因八中茶字为绿色,饼身比一般茶饼稍大,故称为“七子黄印大饼”。是一款难得的普洱珍藏品。

雪印青饼

“雪印青饼”产生于七十年代初,是台北一名姓黄的先生1999年11月命名的,是一种俗称,指的是某一批茶号为7532的七子饼。从配方来看,面茶为芽尖毛茶,是青饼茶中最为细嫩的茶品,产量并不是很多。

目前在市场上已经很少见了。此款茶经鉴定为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产品,是一款难得的普洱珍藏品。

73大叶青

“73厚纸大叶青”产生于七十年代初,是台北一名姓黄的先生1998年12月命名的,是一种俗称,指的是某一批茶号为7542的七子饼。

从配方来看,面茶用3、4级幼嫩芽叶,里茶用5、6级叶(后期也出现过掺7、8级老叶的情况)。此款茶经鉴定为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产品,是一款难得的普洱珍藏品。

蓝印铁饼

简称“蓝铁”,产生年代有两种说法:一为上世纪七十年代产物;一为上世纪五十年代的经典代表茶品。

“蓝印铁饼”为云南省普洱茶行业一个新的突破产品,它摆脱了以往用布袋包揉压制茶叶的繁琐工序,采用金属模子直接把茶青放入压制脱模而成,过程简单而快捷,缺点在于加工时压力过大,茶体太紧结不利于后期转化。“蓝印铁饼”采用的原料为易武乔木茶青。是一款可遇不可求的茶品。

广云贡饼

在上个世纪60年代,广东茶叶进出口公司精选上等的晒青毛茶为原料,并利用自己独创的工艺压制成普洱茶出口到港、澳、台及东南亚。

因这些茶以云南、广东等地原料为主,由于融入了广东茶叶进出口公司独创的配方和工艺技术,具有广式韵味,台湾和香港的茶人又称之为“广云贡”,产品结构有饼、砖、沱。

八八青

“八八青”是香港一名姓陈的先生命名的,是一种俗称,指1988年至1992年生产的某一批茶号为7542的七子饼。

“八八青”的意思据陈先生说:为了纪念他的茶店开业的年期,其次是以广东人的口音8字是代表行运与发财的好兆头。“88”者亦喻意发财后可再发的意思。目前此款茶是一款难得的普洱珍藏品。

cy316.COM编辑推荐

历史上我国各种茶叶名称


茶叶作为饮料,在我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了。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人们逐渐认识到了茶的保健功能,成为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出于对茶的深情厚爱,为茶取了不少高雅的名号。

唐代陆羽《茶经》美誉茶为“嘉木”、“甘露”,杜牧《题茶山》诗赞誉茶为“瑞草魁”,施肩吾在诗中称呼茶为“涤烦子”;五代郑遨《茶诗》赞称茶为“草中英”;宋代陶榖著的《清异录》一书,对茶有“苦口师”、“水豹囊”、“森伯”、“清人树”、“不夜侯”、“余甘氏”、“冷面草”等多种称谓。北宋苏轼为茶取名“叶嘉”,并著《叶嘉传》。

宋代杨伯岩《臆乘·茶名》喻称茶为“酪苍头”。苏易简《文房四谱》称呼茶为“清友”;元代杨维桢《煮茶梦记》称茶为“凌霄芽”。

茶,在古代是一物多名。清代郝懿行著《尔雅·义疏》指出:“诸书说荼处,其字乃作茶,至唐代陆羽著《茶经》,始减一画作茶。”《茶经》问世以前,除了“荼”以外,还有多种称呼,如槚、蔎、茗、荈等。唐代以后,茶的别称逐渐不使用了。

此外,对茶产品也有很多称呼,如唐宋时的团饼茶喻称“月团”、“金饼”,清代阮福《普洱茶记》所记载的“女儿茶”等。随着名茶的出现,以名茶之名代替对茶的称呼更是丰富多彩,如“滇红”、“铁罗汉”、“白牡丹”、“黄金桂”、“紫鹃”等,称呼极多,美不胜收。

历史上对普洱茶膏养生功效的记载


历史上对普洱茶膏养生功效的记载!在中国茶史上,对茶的药用功效的记载多是泛泛地指“茶”而言,很少具体到某一品种上,唯独普洱例外,由此可见普洱的与众不同,其独特的平衡养生功效早已被历史证实。

(1)清代药学家赵学敏将普洱茶膏的“药用价值”纳入历史典籍《本草纲目拾遗》一书中:“普洱茶膏黑如漆,醒酒第一。绿色者更佳,消食化痰,清胃生津,功力尤大也。普洱茶膏能治百病,如肚胀受寒,用姜汤发散,出汗即愈;口破喉颡,受热疼痛,用五分噙口内,过夜立愈。”(《本草纲目拾遗》卷六木部普洱茶)

《本草纲目拾遗》全书共10卷,载药921种,其中有《本草纲目》未收载的716种。本书是继李时珍《本草纲目》后,历史上对药学的再一次总结。本书对《本草纲目》的药物加以补充和订正,除增录了药物716种外,还吸收了约511种民间药物和外来药物,如冬虫夏草和金鸡纳等;内容十分丰富,为中医药学增添了大量的用药新素材。并纠正了《本草纲目》中的误记和疏漏达数十条。它是清代最重要的本草著作,一直以来受到海内外学者的高度重视。

(2)清代吴大勋著《滇南闻见录》有“团茶,能消食理气,去积滞,散风寒,最为有益之物”;

(3)清代宋士雄《随息居饮食谱》有“微苦微甘而凉,清心神醒睡、除烦、凉肝胆、涤热消痰、肃肺胃、明目解渴。普洱产者,味重力竣,善吐风寒,消肉食,凡暑秽痧气腹痛,霍乱痢疾初起,饮之辄愈”;

(4)《思茅采访》云:“帮助消化,驱散寒冷,有解毒作用。”

(5)《百草镜》云:“内用普洱二钱煎服,少顷尽出。费容斋子患此,已黑暗不治,得此方始效。”

有关普洱茶和普洱茶膏药用价值的历史著述很多,不一一赘述。

从相关史料记载来看,普洱茶膏除了具有色、香、味俱佳的营养价值和风味价值外,其独特的祛病强身、美体养颜、延年益寿等平衡养生作用是其最主要的价值体现,也是千百年来从封建帝王到达官显贵们珍视普洱茶膏的主要原因。

也就是说,普洱茶膏既是一款珍稀名贵的深加工茶产品,同时也是一种具有多种药用价值的食品,是传统中医理论“药食同源”一个具有典范意义的诠释和验证。

普洱茶历史上“越陈越香”的演变过程


明末清初的东鳞西爪——在越陈还不越香的时候

总有一些东西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越发精彩,前朝的艺术品、美酒、手中把玩了多年的核桃、普洱茶以及对初恋情人的回忆。云南是今人传说中世界茶叶的发源地,本地较原始的品种,充分保留了原始形态的大叶子。受中原文化的影响,此类粗枝大叶之物原入不得文人雅士的眼,只能送往康、藏等地区人民,由于饮食中含有大量酸性的动物蛋白,高含碱性物质的云南大叶种茶,可对他们而言确实是须臾难离的。

相对于云南地区落后的生产技术、物资匮乏的现实情况,用家中仅有的铁器——炒菜铁锅来杀青,利用阳光晒干是云南人唯一现实的加工方法。原始的茶叶种群、最简单的加工方法无意中成就了适合食肉族群的特殊茶品,而中原地区白菜、豆腐为主的饮食结构是禁不住金戈铁马大叶茶的刮油功效的。

云南当地茶人在早期对茶叶的品评沿用的是中原地区的鲜、爽、嫩、绿,而在边疆地区由于海拔关系细嫩芽头类的绿茶无法经受煮茶的考验,而粗老枝叶必须经紧压后才方便运输,所以早期的普茶是粗老叶片杀青晒干后喷水回软直接压入骒马的驮篓里的,为防止篓中茶叶发霉,压实后再插入几根木棍,风干后拔出木棍用于运输中通风。由于茶马古道多是顺着湿热的河谷并行,再加上牲畜的汗水蒸发,经过半年多的旅途后驮箩中的老叶已经轻微发酵了,单宁含量大减,苦涩度降低。游牧民族本就是将茶叶混入奶中煮的,茶中所有的苦涩早被奶水盖住了。这就是普茶最原始的紧压形式,直到今天,下关某厂还在生产此类沱茶。

到了清初,一方面坐了龙庭的游牧氏族首领希望自己日常饮用之物敛去粗陋的外衣,另一方面被游牧民族赶到东南亚的汉人只能携带耐存的普茶,原来整沱的普茶才有了较为规整的沱、砖、饼等紧压外形。其中,现在文字记载中最早的饼茶见于清初。

在各种普茶的运输过程中,人们逐渐发现往茶叶包装上洒水,既能防止茶叶摩擦干碎,又使得茶汤红浓好喝,所以洒水增湿的办法开始推广了(但与今天的湿仓不是一个概念),但直到此时,大家对着茶的概念还只停留在普茶“耐久存”和“老茶治百病”这种经验认识上,对于如何减少普茶中的苦、涩以及“越陈越香”,都还没有直接表述或作出合理解释。到1980年代,生普出口时还是归入“绿茶”类,当时即使是生普,也讲究的是当年产品,只不过大家知道此种茶久存后也不会变质罢了。从当年大陆地区物资匮乏的状况看,很难有人追捧“寡油”的普茶,更不会有长期存茶的阶层。

香港茶商的贡献——越陈越香

1949年的巨变不但改变了中国,也改变了普茶。在那个资本集聚的弹丸之地香港,消食解油的普茶,渐渐登堂入室。

此时,由于运输条件的改善,原来在马背上山水间经历6—12个月的运输,变得只要1个多月就能运到目的地,传统普茶运送中的后发酵过程被机械运输的快节奏省却,导致普茶零售过程中新、老茶青的品饮口感高低立现(当然,香港本地的高温高湿环境也功不可没)越陈越香的口号,就是那时被茶商叫响的。

回头再看这段历史,50年代意识形态不同导致的物资隔绝、云南引进红茶制造工艺引发普茶供应减少,“越陈越香”中是否也有新茶无法及时供应的无奈呢?无论如何,是香港的茶人,保留了普茶的文化血脉。

品味历史上普洱茶香气之美普洱茶香气如何?


导读:曾听一茶友说起:“普洱茶是最难懂的茶,但也是最美的茶。”笔者虽无此感,但还是喜欢着普洱茶。普洱茶,笔者不敢说是最美的,但她确实是集“难”与“美”于一身的茶叶。马哲峰老师从美学的观点来探讨普洱茶,我们一起来欣赏欣赏,以下为原文。

令人愉悦的气味谓之香气,香气乃是普洱茶美学的核心和灵魂之一,闻香识普洱,藉由香气的引领,我们步入茶世界的桃花源,自此不闻他茶,唯爱普洱。

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花香中尤以兰花香味最为殊胜。茶圣陆羽《茶经》中要求茶人身体力行:“精行俭德”,被后世崇奉者以拟人化的方法,投射到了茶品的香气上。

宋代范仲淹所做《斗茶歌》有:“香薄兰芷”的描绘,明代的张源《茶录》描摹茶品“茶有兰香”。兰,以其高洁的品性被誉为君子的象征。兰为王者香,以兰香喻茶香,是为传统儒释道文化浸淫下的茶人,对茶品最为美好香气的追求。

清代张弘撰《滇南新语》中描摹岁贡的芽茶,已改用了“味淡香如荷”的美好词汇。兰、荷,在香气的文化品性上一脉同源。

传统儒释道茶文化视野下,茶品香气,以纯为本,道法自然,以香喻德。如今最为美好的普洱茶香气,一如既往,誉为兰花香。

当今的普洱茶,在所有的茶类中,以众多的名山头乔木古树生茶独树一帜,几无产品堪与其比肩。以文化视野下的哲学观点视之,茶,天涵、地载、人育的灵物。每一座山的茶品,都有着美妙迷人,而又自身风格卓绝的香气。

迎合现代潮流,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诞生的普洱熟茶,在普洱茶香气美学上,归类于现代主义的产物。熟茶香气有普香、梅子香、枣香、参香和陈香,无需长期等待,当下即可享受。

自唐及明,“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的云南茶,自始至终都是一个异数。它的出产地域长期有利于中原王朝的统治之外,在遥远边地的雨林中倔犟地生存了下来。边地之人从不掩饰对中原文化的向往,现今流传在滇南少数民族中间所崇敬的茶祖诸葛亮即是佐证。惜乎受到正统文化教育的士人,看待这茶多有偏见。迟至明代的谢肇淛《滇略》(1620年)卷三中云:“士庶所用,皆普茶也,蒸而团之,瀹作草气,差胜饮水耳。”

每个时代,总有为数极少的杰出之人,能够超越身处时代的局限性。明代云南大理白族进士李元阳在《大理府志》中记载:“感通茶,性味不减阳羡,藏之年久,味越胜也。”这种远见卓识,令今天的我们自愧弗如。幸运的是,数百年以后,李元阳有了自己的知音,那就是邓时海先生,化用明人李元阳的提法,提出普洱茶越陈越香,使普洱茶香气臻于独特文化境界,藉此融入主流茶文化的行列,为当代世人所公认。

从历史上看普洱茶与大叶茶的特点比较


在我国的西双版纳,无论是爱尼人的土锅茶、蒸茶、傣族的竹筒香茶;还是布朗族的青竹茶,拉祜族的烤茶以及基诺族的凉拌茶,彝族(香堂)的火焯茶等土风茶艺,都毫无例外地有着治病养生的诸多功能。而普洱茶在清朝时期到达第一个鼎盛时期,下面就详细介绍一下在清朝普洱茶与大叶茶的比较。

普洱茶作为茶中珍品,上贡朝廷,还曾作为礼品馈赠他国。清朝廷由于特别喜爱普洱茶,规定每年需上缴贡茶6万6千斤。在普洱府治所在地宁洱镇,官府专门设有茶厂、茶局,统管茶叶的精工制作和上贡朝廷。普洱茶上贡朝廷,是由地方官吏负责组织的。在进贡清宫茶叶中,来自西双版纳原始森林的大叶种茶与各地进贡的小叶种茶相比,茶叶、茶性大不相同。其茶味特别浓厚,助消化能力特别强,性温味香,有医疗保健作用,这些特点,特别适合游牧出身、肉食为主的满清朝廷皇亲国戚的需要。于是,普洱茶系列中的“女儿茶”、“团茶”、茶膏等,深得帝王、皇族、将相的钟爱,一时间,宫中以饮普洱茶为时尚,有的泡饮,有的熬煮奶茶,朝廷所重,民间仿效,普洱茶在清朝时声誉人震。《红楼梦》有贾宝玉喝女儿茶助消化的描写。《宫女谈往录》(金易沈义羚著)也提到慈禧太后喜喝普洱茶:“老太后进屋坐在条山坑的东边。敬茶的先进上一盏普洱茶,图它又暖以能解油腻”。

普洱茶进贡朝廷,至迟起于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云贵总督鄂尔泰推行“改土归流”时应已岁贡。3年后设置“普洱府治”,控制普洱茶购销权利,同时推行‘岁进上用茶芽制’,选最好的普洱茶进贡朝廷,以图博得皇帝的欢心。并曾得到皇帝多次赐匾,“朝天贡端”就是当时所赐。

清朝廷喜爱普洱茶,就像末代皇帝溥仪对作家老舍所言:“普洱茶是皇室成员的宠物,拥有普洱茶是皇室成员的显贵标志”,还说:皇室成员的饮茶习惯一般是‘夏喝龙井,冬喝普洱’。在进贡京师的普洱茶中,极品名叫“金瓜贡茶”。《普洱茶》一书记述:“金瓜贡茶乃是采用西双版纳倚邦茶山之茶所制。在杭州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还有实物,已被视为“国宝”。1963年,故宫清理清宫贡茶,获两吨多,其中就有一些保存完好,最长时间达150年以上的普洱茶。有团茶(砣茶)、女儿茶、茶膏等品种,还有普洱茶精品‘人头茶’(人头形状的茶团)1个,重约5斤,形状完整,色泽鲜明。

清朝廷收纳的普洱茶,除了供皇宫享用和分送皇亲国戚之外,还当作高级礼品馈赠外国使团。如公元1792年,英国特派前驻印度马德拉斯总督马戛尔尼爵为首的观光团一行95人来华,以向乾隆祝贺80大寿为名,要求清廷增设通商口岸,降低关税,允许设立租界,派驻公使,并送上大批寿礼。乾隆没有同意英方的要求。但作为礼尚往来,也回赠了大批珍贵礼物,其中就有普洱茶和普洱茶膏。西双版纳历代封建首领也把普茶视为珍贵之物。据《泐史》记载:“明朝隆庆六年(公元1572年),车里宣慰史,刀应勐为其妻(缅王之女)回缅省亲准备的礼物中,就有普洱茶4筒,每筒5团,与金银珠宝并重。

除“六大茶山”外 云南历史上还有哪些主要的茶产区?


请问:除“六大茶山”外云南历史上还有哪些主要的茶产区?

答:除“六大茶山”外,云南历史上主要的普洱茶产区还有:

(1)“银生城界诸山”:唐人樊绰《蛮书》卷七载:“茶出银生城界诸山。

”按今地理行政区划,“银生城界诸山”包括景东、镇沅、景谷、普洱、临沧、双江、澜沧、沧源、勐腊、景洪、勐海等澜沧江中下流域一带(注:临沧、双江、沧源等地,旧属思茅地区管辖,自上世纪50年代初期,上述地区与当时大理管辖的凤庆、云县,保山管辖的永德、镇康等合并成立今之“临沧市”)。光绪《普洱府志》:“普洱古属银生府,则西藩之用普茶已自唐时。”可见,这些地区即普洱茶的古老产区。

(2)双江、凤庆、临沧一带亦是普洱茶重要产区。

明万历五年(1597年)普洱茶籽传入双江等地,普洱茶在上述地区迅速发展。崇祯十二年八月,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到凤庆考察9天,八月十四日,夜宿高枧槽,梅姓店主煎“太华茶”敬之(见徐霞客《滇游日记》)。

雍正六年(1728年),王昶《滇行日录》称凤庆(旧称顺宁)茶为:“……甘香溢齿,云南出茶以此为最。普洱茶味沉刻,土人蒸以为团,可疗疾,非清供所宜”;乾隆二十年(1755年),张泓《滇南新语》:“顺宁府玉皇庙内产茶,一旗一枪、色莹碧、不殊杭之龙井”;

嘉庆二十六年(1799年),檀萃《滇海虞衡志》:“顺宁有太平茶,味淡而微香,色亦清”;至光绪三十四年,顺宁知府太守琦鳞,在凤庆大力倡导种茶,凤庆茶叶迅速发展,至民国六年(1917年),凤庆“永昌祥”商号建立,云南沱茶首次定型力口工(本牌沱茶的前身),茶厂、勐海茶厂(佛海茶厂)创立前,凤庆出现了“福利和”、“复协和”、“福春和”等商号,云南传统普洱茶乃至云南茶叶的生产中心由此逐渐转移至该地区。

历史上中国茶叶的发展对世界的影响


世界各国的制茶技术,均直接或间接地来自我国。

805年:唐代时,日本和尚最澄大师及806年空海大师,留学我国研究佛学,归国后,将我国茶叶蒸青绿茶的制茶技术传入日本。

1811年:荣西和尚留学回归日本,将锅炒茶制法传入日本。

1828至1833年:茶叶产制技术传入印尼。荷属东印度公司派茶师杰哥逊前后六次来我国学习研究,每次均带回茶种、制茶技术工人及器具。

1833年:苏俄来茶我国采购茶籽与茶苗,1848年开始采摘,依照我国茶叶制作方法开始生产。

1834年:印度成立植茶研究发展委员会,即派秘书哥登来我国学习茶叶产制技术。购买茶籽及茶苗,并寻找、招收四川省雅州及福建省武夷等地茶师及工人,到大吉岭等地发展茶业。

1835年:宇治山本氏,传回我国覆盖茶园“玉露茶”的制法。

1836年:哥登氏带回我国茶工,在阿萨姆勃鲁茶厂中,按照我国红茶制法,试制成功,日后发展成今天的阿萨姆红茶。

1866年:斯里兰卡正式制茶始于特罗氏。学习我国武夷岩茶制法,试制成功。至1873年后才仿效印度的机械制法。

1877至1887年:南非及东非洲茶叶的发展,已由我国输入茶叶生产技术。

1898年:日本开始仿制我国红茶、绿砖茶。

1926年:日本仿效我国珠茶制法。日本最普遍的煎茶,是仿自我国浙江龙井。

194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茶业者等退出印度、锡兰的茶叶经营,将技术与资本等,转移投资于肯亚等新茶区的开阔,才大量生产红茶。

历史上美名远扬的九江修水茶商


早在十九世纪二十年代修水县就生产工夫红茶,名曰“宁红”茶。据《义宁州志》记载:“道光年间(1821~1850年),宁茶名益着,种莳殆遍乡村……”到清末民初最盛时,修水漫江遍布茶庄。漫江苏杜市、牌坊下、洞下三处集市街面就有上百店铺、30多家茶行。漫江河中运载茶叶的船筏最多时有130多只,来自广东、福建、浙江、安徽、湖北、本省南昌的客商和铜鼓、平江、武宁及本县的茶工进出漫江集市,整个漫江地岸被誉称“小南京”。

1891年,宁红“太子茶”在汉口每箱卖到100两白银,俄太子亲自赠予“茶盖中华,价高天下”的奖匾,被誉为沙皇皇室饮品。1910年和1915年宁红“贡茗”分别两次在南洋获“最优等”和“最优超等”文凭。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奇奇号”龙须茶在上海、汉口、香港口岸形成有“宁红不到庄,茶叶不开箱”的行规。宁红茶在清末民初能够名噪中外,主要得益于几位着名的修水茶商。

罗坤化,修水着名大茶商,得五品同知衔,诰授奉政大夫。1845年生于修水县漫江乡大源里村一贫苦人家。少时常帮人做佣工或卖柴度日,读书不多,粗通文墨,但自幼正直忠谨,聪明勤快。

罗坤化30岁在漫江粤商郭佩堂的茶庄学做茶,深得老板器重,不久即当包头并帮助管理茶庄。40岁后,他自筹资金设“厚生隆”茶行独立经营,“厚生隆”茶行占据漫江杜市半条街。他本着“大启茶市,扩利源而富地方”的志愿,精心研制茶叶,有“茶工祖师”美誉。1891年(光绪17年)他亲手制作的100箱宁红“白字号”新品茶送往汉口销售,当时适逢俄太子亚历山大·彼得在武汉游历,见坤化所制红茶色、香、味俱美,品质极佳,于是大加赞赏,俄商争以高价购买,每箱(50斤/箱)出白银100两(一般每箱平均只有50两白银),俄太子赠“茶盖中华,价高天下”嵌金长方形匾一块,从此便有宁红“太子茶”之称,并被作为贡品。坤化之名用所产宁红茶亦大噪于商界,京沪一带茶商称坤化为“茶大王”。

郭敏生,名政,号蕙棠,例授大学生,陛授州司马。1850年出生漫江,是罗坤化之后漫江茶乡的着名茶商。

1910年(宣统二年),郭敏生“义泰祥”的宁红贡茗,在南洋劝业赛会上,商业部长核定奉旨给奖“最优等”文凭。得奖时,是由以后曾任过中华民国大总统的徐世昌亲手题奖。回来后,义宁州还赠给一块书有“茗高中外”的黑底金字大横匾。

南洋劝业赛会由清政府在南京举办,是一种博览会性质的向世界举办的着名盛会,能在这样的场合得到奖励,既是郭敏生“义泰行”的荣耀,也为义宁州争了脸面,当然义宁州要送匾祝贺,于是郭敏生在漫江郭家祠堂开筵庆贺。此后,郭敏生的生意越来越大,又在山口街扩大“义泰祥”茶行规模,分东栈、西栈经营,生意非常红火。

郭敏生在山口置业后,逐渐将“义泰祥”茶行的业务交亲侄儿郭鸣歧负责,所做的宁红“贡茗”,于1915年又在南洋劝业赛会上获“最优超等”文凭。同年,“义泰祥”提供的优质宁红茶,在美国旧金山举办的举世闻名的巴拿马太平洋博览会上荣获最高奖“甲大奖章”。

大盘点:号级茶内票内飞历史上有哪些出名的茶庄?


福元昌号

▲内票

每个福元昌号筒包里都有内票一张,规格约11厘米正方形,橘红底色,蓝色图字。四边框以云纹图案,内写明本号在易武山大街开张福元昌....以图为记,庶不致误余福生白共八十八字,字体正楷工整,其中有阳春和余福生白字句是另外以朱砂红印章盖上的。

▲宝蓝色内飞

▲紫色内飞

▲白色内飞

每饼茶有一张5厘米x7.5厘米的长方形内飞,也是四边框以云纹图案,内写明本号易武大街开设福元昌记....主人福生白共五十五字,字体正楷美观。

内飞有宝蓝色、紫色、白色三种,朱红色图字。蓝紫两色内飞的茶品,属阳刚型;白色内飞茶品,则属阳柔型。

内票和内飞的图字都是印刻成章,以手工印盖出来,别具艺术意义和价值。

同庆号

▲老同庆号内票

光绪三十年,清政府商部拟定《商标注册试办章程》和《商标注册细目》,上奏后得以颁行。同庆号遂向朝廷申办了同庆商标龙马图案。

龙马图案为红色内票,上端有云南同庆号字样,中间是白马、云龙、宝塔图案,下端是茶庄介绍:本庄向在云南....同庆老号启。带有“龙马图案”的同庆普洱茶,做工精细,成为了高品质普洱茶的代名词,在国内外市场上供不应求。

▲老同庆号内飞

▲双狮同庆号内票

代表同庆老号品质的龙马商标内飞使用了一两百年后因仿冒太多,不得不于1920年向北洋政府农商部商标局申请更改为双狮旗图。

该图上文字称:启者,本号向在云南易武茶山....免被他人以伪乱真则幸甚焉。

下署“总发行云南石屏同庆号”“制造厂易武同庆号刘向阳谨识”等字样。

▲双狮同庆号内飞

每饼埋贴一张4.5厘米x7厘米横式内飞,白底朱红字。

敬昌号

▲内票

敬昌号的内票非常有珍藏价值和意义,整个画面不仅制作精美,而且以采茶图为题,勾勒出三个少女在两棵乔木茶树间采茶的欢快、愉悦景象,寥寥几笔,生动活泼,同时注明采用前春尖茶这既突出品牌价值,也标榜了自己就是品牌的营销意识。

▲内飞

椭圆形图案,与同庆老号圆茶内飞极为形相似。

江城号

▲内票

江城圆茶和普庆圆茶一样,只有内票,没有内飞。

内票是11厘米x16厘米立式长方形规格的手工蜡纸,米黄色底,图字是黑色油墨印刷的,手工油印。而且还有几个不同的版本,其图案和文字内容完全一样,但字体笔法各异,是过去普洱茶中极少见的现象。

细看内票的图文,上面出现了五星的设计图案,文字里有“认真包装、繁荣经济”的词句。

杨聘号

▲内飞

在杨聘号每片圆茶上,都有一张5厘米×6.8厘米立式内飞,白底红字内文有“本号开设倚邦大街炼提透心净细尖发客贵商光顾者请认明内票为记”及“杨聘号”等字。

同兴号

▲同兴早期圆茶内飞

▲同兴后期圆茶内飞

同兴圆茶内飞上都标着“本号专办易武倚邦峦松顶上白尖嫩芽”。

同昌号

▲同昌黄记红圆茶内票

这张约8厘米正方形的内票仅附在红色内飞的茶筒中,落款为“主人黄锦堂谨识“。

▲同昌圆茶内飞

▲同昌黄记红圆茶内飞

▲同昌黄记蓝圆茶内飞

普庆号

▲普庆圆茶内票

这款普庆号圆茶没有内飞,只有一张13.50cm×15.30cm的内票,淡土黄色底,红色圆字,图案设计相当细致,配以龙凤花草,画面显得文雅且古意盎然。内票写着“敬启者本号向在云南易武茶山选办普洱正山幼嫩…民国2年改用此内票为记….制造厂易武普庆号主人谨启”。

鼎兴号

▲鼎兴红蓝圆茶内票

鼎兴“红园”茶和“蓝园”茶的内票上印有“星月”图案的注册商标,并署“本号选办正山细嫩雨钱春尖茗茶加工揉造发行有仿冒特印为标记”等字样。

▲鼎兴红内飞

▲鼎兴蓝内飞

▲鼎兴紫内飞

现行世的鼎兴圆茶产于西藏,有红圆茶、蓝圆茶和紫圆茶三种,其区别因内飞颜色的不同,内飞都为白底红字,尺寸为5厘米x7厘米。

红圆和蓝圆,品质相似,陈期都在60年左右,是普茶精品,而紫圆则品质欠之。红与蓝,茶饼颜色较深,成暗红色,条索卷实,油面光泽,且饼身较薄,紫圆却饼身颜色较淡,茶叶多为单叶老茶菁,油性少,条索揉卷较松,还掺杂了许多黄薄之叶,且是普洱茶中饼身最厚者。

可以兴号

▲可以兴内飞

乾利贞宋聘号

▲宋聘号内票

百年普洱号级茶庄宋聘号,始创于清朝光绪六年,以生产大量优质普洱茶而闻名。总部设在云南石屏县,茶厂设在六大茶山重镇易武镇(历史上在易武生产经营普洱茶有很大一部分为石屏人)。民国初年与在易武同为石屏的乾利贞商号联姻,双方茶庄合并,合并后又称“乾利贞宋聘号”。

▼宋聘号内飞

▲多种宋聘号内飞

鸿泰昌号

▲鸿泰昌圆茶内飞

鸿泰昌号茶品,在普洱茶界被称为边境普洱的代表,在泰国开设的鸿泰昌号茶庄,代理总公司对海外经销各种茶品,同时也就地取得茶箐制造大量普洱茶,鸿泰昌号的经销市场遍布港澳和东南亚各地区,以华侨饮茶人口为主要对象。

云南茶庄历史上的易武倚邦老字号茶庄


倚邦古茶山明末清初曾是六大茶山普洱茶加工、贸易的中心,以茶庄为单位作坊,土法加工传统普洱茶始于明代。清代初期和中期曾经繁荣一时,茶庄众多,人气旺盛。但清代中后期,普洱茶加工中心移往易武,到宣统末年,倚邦的茶庄仅存庆丰和、庆丰益、元昌、恒盛、宋云等。民国初期,倚邦茶叶有所复兴,新创办了园信公、惠民、升义祥、李宝云、杨聘号、陈会明、崔梅祥、鸿昌号、盛裕祥等茶庄,共有茶庄10多家,年产七子饼70多吨。倚邦茶庄建筑大部分毁于1942年的基诺族人民反抗起义的战火,现仅有宋云号、杨聘号、鸿昌号等茶庄部分遗迹。

“宋云号”创办于清光绪初年(公元1875年),1911年停办,1921年恢复,年产普洱茶15吨左右,产品销往四川等地,1935年又停办。

“元昌号”创办于清光绪初年,年产普洱茶30多吨,销往四川等地,1911年停办。

“李宝云号”于1911年创办,年加工普洱七子饼茶15吨左右,1921年停办。

“杨聘号”于1911年创办,年加工精品普洱茶六吨左右,销往四川等地。其茶饼内飞上有“本号开设倚邦大街捡提透心细尖茶发客贵商光顾者请认明内票为记”和“杨聘号”等字。

“崔梅祥号”创办于1921年,年加工普洱七子饼茶6吨左右。解放后,该茶庄仍以合作社形式运营,1957年西双版纳州茶叶普查时仍然存在,蒋铨等人曾走访了该茶庄庄主。1958年人民公社成立后,茶庄消失。

“鸿昌号”创办于1926年,最初以倚邦小叶种茶为原料加工精品普洱茶,年产量6吨,销往四川等地。随着茶庄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20世纪30年代,鸿昌号在泰国设立分公司,名为“鸿泰昌号”,后来又在香港及东南亚设立了代理公司,形成一个庞大的普洱茶营销网络。鸿昌号茶庄的总部一直设在倚邦,解放初期仍以合作社形式运营。1957年西双版纳州茶叶普查时仍然存在,蒋铨等人曾走访了该茶庄庄主。1958年人民公社成立后,茶庄消失,但设在泰国的分号至今仍然存在。

普洱茶界那些著名的老茶


普洱茶界有很多著名的老茶,比如宋聘号、鸿泰昌、陈云号圆茶、黄印大饼、红印、73青以及八八青等等产品。都是很多资深茶友耳熟能详的产品,然而这些产品数量稀少,价格昂贵。今天只是简单的介绍,并不代表任何购买决策的参考。

一、宋聘号

宋聘号茶庄,创建于清光绪六年,总部设在易武镇,产品原料以易武山为主。民国初年与钱利贞(后改名为“乾利贞”)结为亲家,而改名为“乾利贞宋聘号”。

红票宋聘

合并后的宋聘号为了扩大经营和生产,开始生产一些普通的产品。同期宋聘号也在香港设立了分公司,生产的普洱产品为“福华号宋聘”,同时也代理运营总公司对海外销售的产品。现提供此样茶品,经鉴定为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之产品,现今为稀有物品,属难得一见的茶品。

二、陈云号圆茶

“陈云号”成立于清中后期。是民国初年最大的普洱茶商之一,当时的老板陈石云,人称“陈半山”。云南省勐腊县易武乡张家湾的曼腊茶山有一半茶园都姓陈。陈云号最兴盛的时期是1900年--1933年,当地人都这样说,易武有刘癸光,曼腊有陈云山,一个南;一个北。“陈云号”有自己的马帮,茶叶的原料以易武、曼腊茶山为主,生产出的产品运往越南的莱州,产品主要销往香港及东南亚。1951年陈云号生产了最后一批茶叶后,从此销声匿迹了。现在所提供的这款茶品,经鉴定应该为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前的产品,现今为稀有物品,属难得一见的茶品。

三、鸿泰昌

鸿泰昌茶庄创建于1926年,茶庄设在六大茶山----倚邦,创始人高鸿昌。茶叶原料主要以倚邦山为主。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鸿泰昌茶庄在泰国开设分公司,取号“鸿泰昌号”。同期也利用泰国的茶箐,生产普洱茶供应东南亚市场,堪称普洱茶历史上的第一个庞大的“普洱帝国”。

鸿泰昌号

鸿泰昌茶庄在倚邦的总部一直延伸到解放初期,消失于人民公社成立后,而设在泰国的分公司至今仍然存在,是一个孤悬海外的普洱茶王国。现提供的此款产品应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产品,是一款难得的普洱珍藏品。

四、无纸早期红印

“红印”,这响亮的名字,在普洱茶界几乎是每个人都听过的“法号”,然而真正看过摸过或喝过的应该不到百分之一。红印,因其茶饼内飞为红色八中印而得名。

五、黄印圆茶

七子黄印品种有“八中黄印”、“七子小黄印”、“七子大黄印”、“绿字黄印”等等。但一般茶人区分则按照外观特点区分为“大黄印”、“小黄印”、“认真配方”(内飞内多了“认真配方”四个字)等几种。此款茶因八中茶字为绿色,饼身比一般茶饼稍大,故称为“七子黄印大饼”。是一款难得的普洱珍藏品。

六、七子黄印大饼

黄印七子饼,产生于五十年代末至七十年代中期,是云南七子饼的一个里程碑,同时也是现代拼配普洱茶工艺的始祖。1959年,因侨销茶停产的缘故,中茶公司把茶饼的名称从“圆茶”改为“七子饼茶”(即“中茶牌圆茶”改为“云南七子饼茶”),生产单位也从“中国茶叶总公司云南省分公司”改为“中国土产畜产进出口公司云南分公司”。

七、雪印青饼

“雪印青饼”产生于七十年代初,是台北一名姓黄的先生1999年11月命名的,是一种俗称,指的是某一批茶号为7532的七子饼。从配方来看,面茶为芽尖毛茶,是青饼茶中最为细嫩的茶品,产量并不是很多。目前在市场上已经很少见了。此款茶经鉴定为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产品,是一款难得的普洱珍藏品。

八、蓝印铁饼

简称“蓝铁”,产生年代有两种说法:一为上世纪七十年代产物;一为上世纪五十年代的经典代表茶品。“蓝印铁饼”为云南省普洱茶行业一个新的突破产品,它摆脱了以往用布袋包揉压制茶叶的繁琐工序,采用金属模子直接把茶青放入压制脱模而成,过程简单而快捷,缺点在于加工时压力过大,茶体太紧结不利于后期转化。“蓝印铁饼”采用的原料为易武乔木茶青。是一款可遇不可求的茶品。

九、73大叶青

“73厚纸大叶青”产生于七十年代初,是台北一名姓黄的先生1998年12月命名的,是一种俗称,指的是某一批茶号为7542的七子饼。

七三文革砖

从配方来看,面茶用3、4级幼嫩芽叶,里茶用5、6级叶(后期也出现过掺7、8级老叶的情况)。此款茶经鉴定为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产品,是一款难得的普洱珍藏品。

十、广云贡饼

在上个世纪60年代,广东茶叶进出口公司精选上等的晒青毛茶为原料,并利用自己独创的工艺压制成普洱茶出口到港、澳、台及东南亚。因这些茶以云南、广东等地原料为主,由于融入了广东茶叶进出口公司独创的配方和工艺技术,具有广式韵味,台湾和香港的茶人又称之为“广云贡”,产品结构也分饼、砖、沱。

十一、八八青

“八八青”是香港一名姓陈的先生命名的,是一种俗称,指1988年至1992年生产的某一批茶号为7542的七子饼。“八八青”的意思据陈先生说:为了纪念他的茶店开业的年期,其次是以广东人的口音8字是代表行运与发财的好兆头。“88”者亦喻意发财后可再发的意思。目前此款茶是一款难得的普洱珍藏品。

历史上著名的普洱老茶,件件是珍品,收藏价值也是相当的高,而这些老茶现在在市面上基本看不到了,多数都是在藏家的手里。同时很多人好奇普洱茶老茶是什么味,老茶长期自己发酵,浓醇甘润,无刺激,耐泡,且不会让人睡不着。

十二、红印圆茶

红印圆茶始创于1940年,范和钧创办的佛海茶厂。红印共分为:无纸早期红印、有纸红印、早期红印、后期红印。新中国成立后,也有过生产,中止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从1940年到1955年之间生产的内飞为红色八中印者为正红印。现提供的这款茶品,经鉴定应该为解放初期之产品,是一款可遇不可求的茶品。

辨别普洱老茶有哪些方式?


普洱老茶,是光阴对细节的耐心雕琢,至于存放时间,因人而异,一般存放5到10年的茶算旧茶,存放10至20年以上才能成为老茶。很多人喜欢老茶,不仅是因为老茶的口感和滋味,以及温和的茶性,更多的是因为老茶的内涵和价值!

市场上称之为老茶的茶不计其数,而真正的老茶却少时甚好,所以茶友们一定要擦亮眼睛,谨防入了茶商的套路。

市面上老茶作假的方式很多,但是无论以什么方式作假,只要我们掌握真正的老茶的品鉴判断方法,就不会入了老茶的坑。

辨别老茶的方式:

第一看汤色。普洱分生茶和熟茶。生茶茶汤是橙黄色的,陈年生茶则渐渐接近栗红色。好的普洱茶,无论生熟,汤色都是晶莹剔透的,不管冲泡浓淡,都不可能产生浑浊。优质的云南普洱茶散茶,泡出的茶汤红浓明亮,具”金圈”,汤上面看起来有油珠形的膜.质次的,茶汤红而不浓,欠明亮,往往还会有尘埃状物质悬浮其中,有的甚至发黑,发乌,俗称”酱油汤”。

第二闻香气。主要闻普洱茶香气的纯度,区别霉味与陈香味。霉味是一种变质的味道,使人不愉快;陈香味是令人愉快的香气。闻气味采取热嗅和冷嗅,热嗅看香气的纯异,冷嗅看香气的持久性;优质的热嗅陈香显著浓郁,且纯正,”气感”较强,冷嗅陈香悠长,是一种甘爽的味道.质次的则有陈香,但夹杂酸,馊味,铁锈水味或其他杂味,也有的是”臭霉味”。

第三是品尝茶的滋味。优质的普洱茶,滋味醇和,爽滑,甘甜。刺激性不强,没有涩味,口感很舒服。品尝滋味非常重要,要求甘甜、润滑、厚重、陈香。甘甜是指茶汤入口要有明显的回甜味;润滑是指茶汤要有柔顺润滑、滋味醇正、刺激性不强;厚重是指茶汤要浓稠而不淡薄,入口味觉要香浓而不寡淡。陈香是普洱茶特有的醇香味,普洱茶的陈香透露其深厚的历史韵味,彰显其返璞归真的自然真性,其果香又展现出敦厚亲和的特色,给人一种无穷的诱惑

第四是看普洱茶冲泡后留下的残渣。干仓的普洱生茶,根据储藏年代的不同,叶底呈绿色至栗色,叶条质地饱满柔软,充满新鲜感。普洱熟茶的叶底多半呈现暗栗色,叶条质地干瘦老硬。

品鉴老茶是一种修行,不同的人品茶都会有不同的感受。有人说适当品饮老茶,能给善良的人以幸福,给失落的人以力量,给有缘之人健康。确实,老茶可遇不可求,老茶不像新茶一样直白,可能当时品尝并不太懂,然世事无常,多年后突然感悟这也许就是生活的滋味。而普洱茶,新有新的滋味,老有老的陈韵,每个阶段都有其迷人之处。普洱新茶喝的是香气、汤色、口感、喉韵等感觉;普洱老茶,品的是时间、内涵等文化。

普洱茶友,感谢您花费宝贵的时间阅读《历史上著名的普洱老茶有哪些》一文,我们精心撰写的《历史上著名的普洱老茶有哪些》内容希望能帮助您增长普洱茶的知识,如想了解更多cy316.com的普洱茶内容,请访问我们为您准备的专题:历史上的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