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普洱茶的一封情书

发布时间 : 2020-07-28
熟普洱茶致 普洱散茶用封口袋保存 荷叶冬瓜茶和什么功效一致

熟普洱茶致。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面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致普洱茶的一封情书”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各位茶友们了解“致普洱茶的一封情书”相关知识!

想了解《致普洱茶的一封情书》知识吗,丰富的《致普洱茶的一封情书》内容等你来看!

愿时光不变,我与普洱茶的一段情缘。

亲爱的普洱,请原谅我,在遇见你之前,我是一个很花心的人。

龙井、滇红、铁观音......简直是见一个爱一个了。

而你,就在我忍不住哂笑“茶之一道不过如此”的时候出现。

我很庆幸,遇见你时,我还具备着拓展自身饮食习惯的生理弹性,还保留着发现至高口舌感觉的生命惊喜,从遇见你的第一面起,再也未曾放下。

有人说你粗鄙,我笑而不语。是的,你从原始森林出发的每一步,都离不开草叶纷乱、林木杂陈、虫飞禽行、踏泥扬尘、老箕旧篓、粗手粗脚的鲁莽遭遇,直至变老,仍然是一种野而不文、糙而不精的土著面貌,仍然是一派不登大雅之堂的泥昧习性。

但是,漫长的时间也能让美学展现出一种深刻的逆反,曾经蓬头垢面的你却越来越光鲜。

时光,能将万物碾做尘土,唯独你,虽百余年仍筋骨疏朗,容光焕发。

这个冬夜,在你的芬芳中,我们再一次相遇。

30年后,我们相约在一起,在你的芬芳中。

壶里一层白色的氤氲之气,轻盈,突如其来,那是临近而遥远的歌声,玛瑙一样晶莹、丝绸般的华光……亲爱的普洱,你睁开澄清了千年的眼神,看着我。

你停驻于我的唇齿之间,依依不舍,默默无语。我嗅到布朗朝露下青草的芬芳,我看到云雾缭绕间千树耸立,我听到来自勐海遥远的呼唤,我沐浴着你母性的光辉。

亲爱的普洱,请原谅我的憔悴与沧桑,我脚步匆匆,想通过命运的脉络把握住你,却忽略了生命的过程。就像此刻,我已离不开你,却还念念不忘昨日那份唇齿相依的深情。

亲爱的普洱,因为,我懂得你,所以我时时提醒幸福。

亲爱的普洱,谢谢你,让我在最美好的岁月遇见你,也让我找到了自己。

关于本文《致普洱茶的一封情书》的内容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知识,可以关注我们!

cy316.com编辑推荐

普洱茶中的茶禅一味


在中华文化传承的释道思想中,品茗意境是宁静而淡泊。云南普洱茶无论在生长、加工、饮用都十分“平常自然”,不是刻意而做作,也不因赶时髦而标新立异,是实事求是、习以为常、合乎自然的行为和规律。不呈欲望,不强求之,顺其自然,就是天地之间,苍生万物,都有其生死、运行、因果的道理。这些道理,有的是永恒性的“常道”。

永恒性的普洱茶是先天自然,而时代性的加工,也符合后天的自然。 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讲得好:“七碗受至味,一壶得真趣,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茶禅一味的中国传统释家禅茶茶道,与道家茶道,同样是中华茶文文化的经典。中国的茶已在世界上备受推崇的今天,国人更应该了解更多茶事,学习更多关于茶的经典。虽然普洱茶茶道是参化道家的真道,但同时也处处充满禅机。以茶说禅,借茶说禅的无我,是一种譬喻,是一种方便,更是一种智慧。初饮苦涩,再饮回甘,饮后余香,这个过程犹如人生。

我们一直在享用茶,从饮茶中感悟人生,难怪禅师眼里的茶,会和佛教里的菩萨一样,在世间做着“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的事业。佛教强调“禅茶一味”以茶助禅,以茶礼佛,茶类中,“普洱茶”最有禅意,慈心如铁不更改,悲愿如水济苍生。正是“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度人舟”。

饮普洱茶在从茶中体味极苦寂的同时,也在茶道中注入了极回甘的佛理禅机,这对茶人以禅茶道来修身养性的,借以达到明心见性的目的大有好处。禅茶,在日本是“和敬清寂”,在韩国是“和静俭真”,在中国是“和静怡真”。茶类中,“普洱茶”最有“和静怡真”的禅境。这就是普洱茶性宽厚而亮洁,内涵深邃而高雅,虽历经岁月反而越陈越香,更具历史生命。

普洱大叶茶,在生命最美好的时光,无端地被人掐折,承受晾、晒、炒、揉、捻、蒸、酵、挤、压、烫、泡等,就像菩萨逆来顺受,默默忍辱。饮茶,能够帮助我们这些俗人除懒去惰,醒神益思,茶就像菩萨一样帮助我们建立勇猛精进的精神。

无论何时何地,无论品饮者是好是坏,只要他有所需要,茶就有所奉献;和静德怡真,好似菩萨修习禅定。无论热水泡茶即冲即饮,还是冷水泡茶慢慢变浓,茶香依然,如同菩萨以方便法,普度众生。

普洱茶,一味有生命的茶


欢迎来到本网站,下面为您提供的是《普洱茶,一味有生命的茶》内容,感谢阅读!

当下最受茶迷们追捧的是普洱,我也最喜欢普洱。总觉得,喝了普洱,清香扑鼻,喉润舌甘,身心沁香,肺腑舒畅。

普洱茶是有生命的茶。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她都在呼吸,在生长,在变化。在普洱茶中,你能感悟到人生的真谛,能感受到爱的魅力。

普洱生茶,性寒。刚出厂的生茶,茶汤清纯透亮,入口青涩不已,像刚刚开始的爱情,有那么一点点羞涩。但那青涩化得如此之快,立刻转为回甘,舌根、喉咙都能感受到甘洌泉水般的清甜,就如两情相悦,彼此心动般的让人难舍。

存放几年的生茶,汤色金黄透亮,口感鲜爽,有那么一点点涩味,但回甘明显,像四五年的爱情,虽然有一些摩擦争执,但还是甜蜜,充满激情。

一些存放多年的老生茶,茶汤晶莹透亮,陈香扑鼻,顺滑绵长,虽然经历了岁月的磨炼依然生气蓬勃,像一个历练风雨的坚强男子,从内向外透涵着无限生机和不安分,又如那饱读诗书,满腹经纶、诙谐幽默的贤者,和他相处,总觉得浑身通透,精神焕发。

普洱熟茶,性温。茶汤色红浓韵,滋味醇厚,甜而不腻,平和随性,像一位红润丰满、雍容大方的中年美女,微笑着,向你走来。她的美是爱情的温馨、人生的沧桑换来的优雅自如。

一些制作工艺上乘的普洱熟茶,汤色红浓如陈年葡萄美酒,浓艳得炫目美到极致,举杯轻闻,陈香,却淡如薄烟,早已没有新茶扑鼻而来的清香。而慢饮一口,茶汤醇厚,黏稠,但滋味却很平淡,没有任何刺激味蕾的感觉。不由得想到“少年夫妻,老来伴”这句话。

这老茶就像五十年的爱情一样,与子偕老之时,两人已鬓角发白,曾经激情的爱情已经在数十年的柴米油盐生活中转化成平缓如水的亲情。这份珍藏数十年的爱情,平和,厚重,温馨。

生活中我们品茶,讲茶,感悟茶,其实都是品味自己,感悟人生。泡茶就是泡自己,感知自己的存在,体会自己的经历,感味生命的真谛。新春,走了一次茶,恍如心中多了一份甜蜜、添了一份平和、增了一份自信和淡定。

以上就是为您提供的《普洱茶,一味有生命的茶》全部内容,在阅读的过程中是不是有所收获呢?更多内容请继续关注我们网站内容更新!

红楼就像一壶普洱茶


白落梅品鉴《红楼梦》

红楼就像一壶普洱茶

被称为“隐世才女”的白落梅在开创以《你若安好 便是晴天》这一全新的“唯美传记”畅销书领域后,于2017年初秋推出新作 《如花美眷抵不过似水流年——白落梅品红楼》。在白落梅以往的十余部畅销书作品中,不少读者窥到了《红楼梦》的影子,却难见其真容。在经历了十余年的创作积淀后,白落梅终于创作完成了这部品鉴《红楼梦》的作品。记者张双

一本红楼包含了人间万象

记者:十八世纪中叶曹雪芹先生创作《红楼梦》至今被无数读者追捧。这部作品中蕴含着什么样的魅力、哲理让它经久不衰?

白落梅:一本红楼,包含了人间万象,众生百味。仿佛世间万物的善恶美丑、聚散荣枯、阴晴圆缺皆落于书中。有人看见名利,有人看见情爱。曾经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到最后,付与风烟夕照,衰草垂杨。一切始于梦,也终于梦。

记者:《红楼梦》不仅与“西游”“水浒”“三国”并称为中国四大名著,还享有“四大名著之首”的美誉,它的原因在哪?

白落梅:《红楼梦》有着像梦一样的虚幻华美,又真实可依。它有情又无情,让所有闯入这场梦中的人,都无法全身而退。而走出来的人,再也找不到当初的自己。

记者:很多名家都说《红楼梦》很难读懂,比如周汝昌就曾公开说读懂《红楼》是大难事。您怎么理解他们所说的“难读懂”?

白落梅:一万个人中,就有一万本《红楼梦》。它深邃含蓄,也简约平淡。书海纷繁浩荡,有人觉得浅显易懂,有人觉得深不可测。红楼就像一壶普洱茶,有岁月的味道,年岁越久,越历久弥香,越难以企及。

记者:《红楼梦》抒写了一个家族由盛而衰的过程,这不免让人感觉凄凉。但在您的笔下“红楼梦”似乎多了一份坦然和平静,这是否是您想传递给读者的?

白落梅:盛衰荣辱,起落沉浮,原本就是生命必经的过程。月满则亏,花开则落,人生聚散随缘,总有沧桑悲凉,终是难免。莫如从容相待,以另一种方式读这场梦,也许会更平静,更长情。

记者:很多熟悉您的读者都认为您写《红楼梦》题材的作品会有天生的优势,因为您此前创作过很多优秀的人物传记作品。您认为读者的这种预期是正确的吗?

白落梅:如果说有天生的优势,一切归结于此书的作者。因为是他,写出了这样一部千秋万代的作品。而我只是他万千读者里平凡的一位,不过是个人纯净薄浅的解读。若有遗憾缺失,当宽容以待。

人生经历最精彩的是贾母

记者:您在书中多次写道:“不同时间段读红楼,亦会生出不同的情愫与感悟。”您建议读者在人生中的哪些节点读“红楼”可以体会到更鲜明的差异?

白落梅:少年不知愁滋味,那时候听雨楼台,捧一本《红楼梦》,当是诗意浪漫。之后浪迹江湖,冷暖尝尽,再读一次《红楼梦》,会有一种过尽千帆的人世况味。

记者:在“红楼梦”众多人物之中,您认为谁的人生态度最从容?谁的人生命运最坎坷?谁的人生经历最精彩?

白落梅:人生态度从容的当是薛宝钗。她虽有“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的梦想,但她却在繁芜世态中修炼出自己的品格。她居雪洞一般朴素之极的屋舍,她高贵淡雅,冷艳平和,她“人谓藏愚,自云守拙”。

人生命运最坎坷的为香菱。她一生被命运牵附,买卖只道寻常,不能自主。她本莲花身,零落红尘,辗转淤泥,成了一朵闲花野草,任人采摘,饱受摧残。

人生经历最精彩的是贾母,她一生走过花团锦簇,看遍海市蜃楼,也吃够玉粒金莼。什么大场面,她都经历过,最后贾府那么一点点小衰败,又岂能惊动她内心浩荡的山河。

记者:新作中您将《红楼梦》比喻成一座修行的道场,请您为读者描述下书中主线人物分别在做哪些方面的修行。

白落梅:每个人都在人世修行,有人寻求名利功贵,有人寻求恩深情长,有人修行漫漫归程,有人只图当下之欢。佛家云,人生有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贾府是他们的修行道场,红尘是我们的修行道场,任我们如何修行,都脱离不了人生八苦。

记者:《红楼梦》流传至今将近三个世纪,但时代的脚步从未停止。作为当代人读“红楼”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哪些启示?

白落梅:千古人事相同,时间仍在,更改的只是江山。他之所见所感,一如当下的我们。繁华与落魄相依,兴盛与衰亡共存。

记者:当下越来越多的读者在关注“红楼”,相应的作品也络绎不绝的出现,您认为大家读“红楼”的需求都有哪些?

白落梅:依照自己的心性,选择合适的解读之作。顺心随缘,一切终能如愿。繁闹的可使山河更改,寂静的让万物寂静。

普洱茶历史文化追溯(一)


普洱茶产于云南西双版纳等地,因自古以来即在普洱集散,因而得名。普洱县城又作普洱哈尼族自治县,隶属思茅地区,位于云南省南部,距昆明373公里,原称宁洱县。普洱为哈尼语,普为寨,洱为水湾,意为水湾寨,带有亲切的家园的含义。

普洱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距今已达2000年之久。民间有武候遗种(武候是指三国时期的丞相诸葛亮)的说法,故普洱茶的种植利用至少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普洱茶的功效,早在《本草纲目》中有记载,中医认为普洱茶同时具有清热、消暑、解毒、消食、去肥腻、利水、通便、祛痰、祛风解表、止咳生津、益力气、延年益寿等功效。又由于普洱茶经历了生茶到熟茶的转变过程,其生茶具有祛风解表、清头目等功效,而熟茶又有下气、利水、通便等沉降功效。故普洱一直被誉为一种攻补兼备的良药。

清朝中叶,古六大茶山鼎盛,产品远销四川、西藏、南洋各地,普洱茶从此闻名中外,普洱茶外销之路,就是历史上的茶马古道。历史的普洱茶外销路线主要有以下几条:一条是从普洱出发至昆明、昭通、再到四川的泸州、叙府、成都、重庆至京城。二条是普洱经下关到丽江与西康西藏互市。三条是由勐海至边境口岸打洛,再分二路:一路至缅甸、泰国;二路是经缅甸到印度、西藏。四条是由勐腊的易武茶山开始,至老挝丰沙里,到河内再往南洋。在江北古六大茶山境内有7条:易武至江城道、易武至宁洱道、易武至思茅道,此道是主要道,易武至倚邦、莽枝、革登也走此道,易武至车里再到勐海道,易武至老挝磨丁道,易武至老挝勐悻道。於道光二十五年(公元1845年)从昆明经思茅至倚邦通过磨者河上的承天桥再到慢撒、易武那条由石板镶成的古茶马道,约宽2米,长达数百公里。昔日茶山有许多茶号和茶庄专门从事茶叶的收购、加工和外运销售,呈现一派繁荣景象。

如今普洱茶名播海内外,享誉盛名;已成为中国最具特色的茶。远去的马帮悠远的铜铃声,更增添了它独有而神秘的文化,时光流转的变迁,它的气息却因此变得丰富,芬芳浓郁起来。

传承文明,不因历史而湮没,就像普洱茶,散发出来的独特的东方韵味,感染着你我,感染着世界。普洱茶是云南茶业的一枝金花!现代普洱茶特指云南省版纳、思茅、昆明、下关等地用云南大叶种晒青绿毛茶经精制整理或蒸压成型后长年贮存陈化获得的产品以及20世纪70年代以来经技术改革创新,采用云南大叶种晒青绿毛茶经增湿渥堆及后熟陈化制得的产品,具有干茶色泽褐红、条索肥壮重实、耐贮耐泡,茶汤红浓明亮、陈香显著、滋味浓醇回甘,叶底褐色柔软的特点。据科学研究表明,现代普洱茶具有消食去腻、减肥防龋、降血脂、降低胆固醇等多种保健功能。随着这些保健功能被科学证实,普洱茶日益受世人所关爱,韩国、日本、德国、法国等国家和我国香港、台湾地区对普洱茶的消费不断升温,并冠以减肥茶、窈窕茶、益寿茶等美称,普洱茶年产销量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的600多吨上升到2001年的近2万吨,其增长幅度为我国各特种茶之冠。

近几年来,普洱茶却一度出现供货紧张的状况,陈年老普洱茶更是成为广大客商求购的抢手货。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国内对普洱茶的消费需求也以大城市为先导迅速增加。可以断言,普洱茶必将以其独特的品质和功能更广泛地为国内外消费者所喜好。在普洱茶消费市场不断升温的同时,国内外厂商开始大量投向普洱茶产业开发,菊普茶、普洱花茶、普洱速溶茶、普洱茶水饮料等后续产品相继投入市场,更增加了普洱茶产业发展的蓬勃生机。由于历史等原因,目前普洱茶产品还存在干仓与湿仓、生茶与熟茶之争,产地名与茶类名模糊?昆用,假冒伪劣产品增多,以新充陈现象严重,一些商家把红茶、绿茶统统打上普洱茶标签误导消费者,这些现象已阻碍了普洱茶产业的健康发展。维护普洱茶产业健康发展,明确、科学地界定普洱茶产品名称,规范市场势在必行。为此,笔者试对普洱茶发展历史作一探讨分析,希望对现代普洱茶产业发展有所帮助。普洱茶发展的历史背景普洱茶发展史在某种程度上说就是云南茶业发展史。

见证普洱茶一个历史时刻


历史的普洱,是源远流长,在昔日有其风光的一页,由文献古籍,可见一斑;本文受限于时间及文长,就以现今普洱发展始末,做切入点,以一位过来人初浅的经历,论述走在茶马古道上一步一脚印的心路旅程。

全世界普洱茶发烧、发热,约是六、七年前开始,但对一群茶疯子而言,早在公元一九八0年已开始展开一阵接着一阵毫无间断的追逐骨董普洱茶风。近廿多年光阴如梭,但也扎扎实实地见证普洱茶由黑翻红的传奇。

时间回溯到公元一九八七年底,海峡两岸关系缓和,普洱茶开始直接地进入台湾市场,在公元一九八八年(民国七十七年),台湾茶艺界就已组团到云南考察,带回来了样品,但以青沱、青饼及七子饼为主,这一趟并未掀起很大涟漪,但却是一个开端的萌芽,亦是较多文献、信息进入宝岛时刻。当时的台湾、香港及东南亚普洱茶世界中,仍呈现传统的喝普洱茶方式,尤其是香港、澳门等主要在茶楼饮茶、喝普洱茶,只有少数几家有较专业的各式普洱,对普洱茶称谓,大体上仍以远年普洱、陈年普洱、不知年普洱等称呼,一般市场上受香港影响很大,入仓的普洱味道特殊,因此臭曝茶称谓不胫而走。

追寻普洱茶根源萌芽期,约过了二、三年的蛰伏,接着是黎明前暗涛汹涌期。

先是远年的下关沱茶,接着红印、绿印甲、乙级(香港人称蓝印)、香菇头(鼎兴末代紧茶)、福元昌、同兴、同庆等大量地从香港出仓,让这群疯子感受到一股新的旋风正在吹拂着。

此时正是香港九七大限前夕,港人开始大清仓,做后续移民等动作,造成一些不知名的茶饼,不断地涌现,台湾茶人大部分只接触到红印、绿印、黄印及沱茶,最早应是宋聘、双狮等,其余则是一知半解。

吕礼臻、何健、周渝、邓时海等从香港搜到不少老茶饼,有些虽有内票、内飞等注明出处,但对云南地形实在不熟悉,也不知其所以然;有些则甚至出现法文,到底来自何处,根本查不到数据(后才知道来自越南河内的圆茶),那时是在一片狐疑中,掰开每片老饼,用力的喝,不断的试、不停的比,因为出炉的老茶饼、紧茶,比喝的速度还快,吕礼臻等更是用力的卖,让更多人都有首度接触了骨董普洱茶的机会,以他们的职业敏感度感受到这是千载难逢,这股推广之风,也造就了饮古董普洱茶另一股旋风。

港人受茶楼饮茶风气影响,对熟成的普洱较有兴趣,这些陈年的老普洱就一堆又一堆的进入台湾市场及搜藏家手中。

直到公元一九九三年四月,云南省思茅举办首届的中国国际普洱茶学术研讨会,这群研究热络的疯子那会错失这种良机,风尘仆仆地飞往参与这场盛会,与来自云南省各主要茶业机构、研究所及云南大学教授、北京中国茶叶公司等大陆的茶叶产、官及学界共同首度面对面的探究普洱茶。

但由与会各专家学者及业界提出的论文、会中讨论的内容,加上会场四周及茶叶街逛览,发现所呈现的云南普洱茶,干篇一律是新茶,少数商店可买到渥堆的普洱茶砖,请了李松青、张顺高、王郁凤等喝咖啡,但我们谈的是陈年普洱茶,愈陈愈香的东西,他们却完全停留在绿茶普洱茶概念中,大有鸡同鸭讲感慨,不过,邓时海带来的一颗末代紧茶,给曾经在云南做过茶,移居美国的楼杨丹桂女士相当大震撼,她家昔日就是云南古老的茶商,她这次也提出了新茶路考的论文,而王郁凤的论文,亦提及清宫普洱等论证让台湾来的寻根茶人感受到异中有同的观念。

包括王郁凤的《普洱茶与清皇朝》,一位云南大学年轻讲师温一波提出他走访的茶马古道记实,这些概念在日后追查普洱茶历史中,均发挥相当大的魅力,但当时并不被大会所重视,有些论文如茶马古道即使后来出论文集仍未收录,但这也是促成我却追寻茶马古道的根源,利用研讨会空档,立即驱车赶赴普洱府,走了一段[茶庵鸟道],走在崎岖的石板上,正值夕阳西下,一轮夕阳高挂,遥想当时普洱茶还未兴盛状况,真的颇有[夕阳无限好,只是尽黄昏]的感触。

第一年的这一趟,也到了历史名城普洱府及普洱茶厂走一遭,当时普洱茶厂厂长认为他们最好的茶是普洱绿海白毫,不卖,可是也大方送每人一百公克做纪念。

当时为了争普洱茶的原乡,继思茅之后,西双版纳也在首府景洪配合每年的泼水节盛会接续举办[茶王节]活动,并展示了一些古老普洱茶照片,一点一滴的蛛丝马迹,都成为台湾茶人曰后寻根的主要线索之一,从点、线进而面,逐渐的串连起来,这亦是后记。

首度参与普洱茶盛会,台湾共有十五人与会,声势相当浩大,事后证明亦是推广普洱茶最有力的生力军。当时在街上买到了《版纳文史资料选辑4》这本书,经过影印后传阅,成为来年,也就是公元一九九四年进军古六大茶山之一易武重要的线索。

这本选辑可贵之处,在于集结了许多散佚的古六大茶山资料,包括易武的断案碑、老茶庄照片、倚邦茶山的历史传说回忆忆(是由已故倚邦最后一位土司曹仲益记录的),另外,还有云南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第一任所长蒋铨的古六大茶山访问记,上面名列了我们手上有的老茶饼,包括同兴、同庆、同昌等,上面的资料注明是在易武街。

来年再度上路,由当时的中华茶艺联谊会会长吕礼臻领军,先出席在昆明举办的国际茶文化节活动,与勐海茶厂老茶厂等亦是漏夜长谈,一阵的追问,另一重点锁定在易武,当时当地导游根本没听到这个地方有什么可游之处,还不解的骂我们神经病,到荒郊野外去干什么,易武实在地处偏僻,无旅馆等,第一夜选择了最近的孟仑,睡一间小旅舍,我、何健、吴芳洲摸黑进入颇具规模的植物园,发现一间宿舍亮灯,竟然不分青红皂白闯进去,没想到是找到宝了。

当时的主人是一位研究员,工作之余靠搜集蝴蝶标本增加收入,在聊天中,他告诉了我们其家人是易武人,早期制饼完全是手工,有木模和石模,日后何健找到老的揉茶石,和这次的夜访偶遇有很大关联。

就在那一天,踏入易武老街的那一刹那,我被震撼住了。

或许,这一天应该是改变历史的一天,一行共计十九人,共同见证了历史的时刻。有人为文指出,这十九人当中,包括黄教添、陈炳叙及谢木池等,这是错误的,实际上除了我们几个研究者外,大部分是茶艺圈的业者。

当时易武乡公所的小郑(郑军民,十多年后今天,已高升为易武乡副乡长。当时及之后几年,他对我们帮助相当大,带着我们出入落水洞等地,为人热诚,又毫无怨言,对他心中只有感激)看到一群蕃仔来到,他抱怨说,这些居民饭都吃不饱,您们是来干什么的。

就在公元一九九四年八月,由时任易武乡党委书记兼乡长吴正金,副乡长李家能等人被这群不速之客也惊扰到,不到百人的村民更是以相当惊讶的眼光,看着这群[猴子]到底在玩什么把戏?(如今,这群猴子,却是孙悟空的金棒七十二变,将易武变成繁华小镇,这恐怕是当初这些居民想都没法想的,造化弄人,却也从此改变命运,成为一个普洱新市集)。

由副乡长李家能找来已退休曾任易武区区长张毅,解说易武的现况及所遗留昔日老茶庄辉煌年代景观,由于他老人家当时正在写乡志,留下了相当丰富的数据,由其一路导览,使得我们这一群虽第一次踏入被形容是蛮荒之地的小镇,却着实有入宝山而归感觉。

在老乡长解说着一世纪前名扬中外的茶庄时,又是钱利贞宋聘号、又是同兴号,又是车顺号,当时已有[众里寻他干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感觉。清朝的[瑞贡天朝]匾额,就是在这一趟挖掘出来,后来在混沌年代,还有人趁机做出[朝天贡瑞]茶饼,令人啼笑皆非。

据张毅后来自己写的记录如此形容着他们边看、边问、边记,还拍照,谢谢之声不离口,连用餐时间前几分钟,都不放过,问这问那,曾至贤、陈怀远还把我向他们作的介绍材料,逐一的翻,四筒胶卷,全部拍完(当时尚未流行数字相机),带回台湾又用计算机打印出来,这成为他们这次考察最大收获。

不错,就是这份数据,光是用计算机打字,就花了我二个多星期时间,后来所有普洱茶书的资料,都是来自我搜集及不眠不休漏夜打的这份资料,可惜,均未向他们收取费用,否则应可收回一些成本,毕竟这是相当大心血,而大部分引用的人却连一声感谢都没有,让人有遗憾的感慨!

这次破冰之旅,揭开了易武三大老茶庄宋聘、同兴及同庆神秘面纱,同时也将同昌黄记的老武将房等给曝光了,更点出许多当时作饼茶的老故事,而一条茶马古道历史的传述及追寻,也逐渐被揭露及受到各界重视。

后来拍摄茶马古道影集及茶马古道进京北京,都是在这种历史冲击下成形。我为断案碑拓文,也成为重要史料,因为后来它不幸断裂成两半,十足的断案碑。

当时的易武,实在是荒凉,两条街,一条是老街,一条是让主要干道,一间小吃店,几家杂货店,几乎无外人沓至,有着茶人胸怀的吕礼臻、何健等感慨万千,他站在街头遥望着黄沙滚滚的昔日老街、茶马古道,心中许了一个愿望,那就是重新恢复传统七子饼茶的制作方式,让易武有第二春。

现在到易武逛览,犹如普洱茶风起云涌般,已是相当繁荣,但您觉得很难想象,当初易武的模样,当时落脚这个小镇,晚上是没电灯的,还要点烛火挑灯夜战,洗澡更是只是利用三更半夜,穿着短裤,躲在古井边,迅速以类似军火战斗澡方式解决,生活及交通等不方便,比起现在真是不可同日而语。

只是,当时小镇给我们这批南方客是热情,是坦诚相见,所看到所拍摄的都是朴实的古老村庄模样;如今,发达后,那种人情味早已消失的无影无踪。当初海峡两岸茶人等共同为重塑易武第二春的那种傻劲,也完全被抹煞的,有的是争谁是领导流行的?争谁是开强辟土的功臣?甚至谁做了第一块传统的元宝茶,都被扭曲掉,功利?名禄?自古以来,恐怕都是如此罢!

吕礼臻却是剑及履及,九五年带着何健、香港叶荣枝再赴易武,找张毅等商议重新恢复做元宝茶可行性,同时把张毅写的《易武乡茶叶发展概况》印制成书籍,为普洱茶历史先做扎根的动作,包括重要的历史文物断案碑(有关茶税及贡茶文献),一直躺在破旧关帝庙地上,让吕礼臻很难过,拿出一笔钱,希望能将其竖立起来做历史见证。

为恢复传统普洱茶制作,吕礼臻二年内来回奔波易武高达十一趟,对恢复传统手工饼茶更是寄予厚望,易武乡党委、乡政府也全力配合,由副乡长李家能主管,逐户寻找传统的老加工工具,并打听曾制作饼茶的加工师傅。

先后两次分别由张先民、廖文启等人派司机,从猛远农场接来曾在同庆号老茶庄包茶学徒张世勋、作茶师传张官寿、高定光等及易武会做七子饼的老茶人余世高、许丕文等,在原易武乡公所的伙房,也就是厨房,开始进行传统普洱茶的试作及传授技艺,李家能、廖文启、张毅、许寿培等人都加入加工、包装工艺学习及制作行列,由乡政府文书郑军民负责收购毛茶,先后于该年8月和次年3月,每次历时一星期,试制了二批易武普洱茶,由吕礼臻等人带往台湾、香港等地宣传销售,这也是近年来易武重新制作传统七子饼茶的先河。

试作有一定的成果后,吕礼臻正式下订单,也是近代第一块传统手工茶饼[真淳雅号]的正式问世,在公元一九九六年到一九九八年期间,张毅等受托为吕礼臻制作了六吨饼茶。

以往的易武,在地图上都很难找得到,更何况知道它在那里?还亲自到这个偏远的山区,但经过台湾茶人的广为宣传,日本人、韩国人、马来西亚人等陆续的前来考察,甚至远在欧洲及美国的法国专家、美国学者等,都兴致勃勃的来取经,原先一家茶庄也没有,如今是各种老号、新茶坊不断林立,比起易武早期最风光时期还多,一花引来万花开,固然已达到了当初回复第二春的效益,但在发达之余,小镇也应饮水思源,同时对茶的质量做严格的管控,应禁止仿冒、假冒品流通,否则水能载舟,也能覆舟,好不容易打出来的品牌,可能再一夕之间万劫不复,这是目前值得易武思考的课题。

一边是恢复传统普洱的制作,一边则继续茶马古道的寻根,接续抵达的古茶山是倚邦、蛮砖等,当时可说是辛苦异常,道路尚未开通,车子无法到达,两人背着厚重的相机,一步一脚印的攀爬上倚邦老街,那种茅草屋、石板道,猪比人多,老人比年轻人多景象,迄今仍历历如目,犹如昔日的桃花源;而基诺更是荒凉,当时的景象连老街都找不到。

穿梭走在景迈古茶林及澜沧千年过渡型古茶树村寨,是这一辈子难得的经验,住在有焢的傣寨中,吃傣族同胞为我们准备的一鸡多吃早餐,看到一大片高耸的古茶林,这些都是现今玩普洱茶的人无法亲自感受到的,因为有些古老茶树,为了利于采栽已被砍伐矮化,在利益与自然之间,形成强烈的拉锯战,这是我们而不乐见的。

一个茶山接着一个茶山,一个村落走过一个村寨,十年的光阴如梭,好不容易才建构了我的《方圆之缘~深探紧压茶世界》的架构,是走累了,但流过的汗水,却是有代价的,它的价值观,恐怕只有我最能深深体会。

一个历史的偶然,成就了普洱茶,但也来之不易,诚心的期待它再回复当初秉持的永续经营,那时历史才会再记录一笔,茶马古道也会再马铃声声慢,一直吹响永远的茶山号角。

“五个第一”的云南普洱茶人


近年来,云南普洱茶风靡全国,我也从逐渐接受普洱茶独特的品质变为痴迷普洱茶,特别是它越陈越香的个性品质。

我购买和收藏了很多普洱茶产品,也购买了许多书,认识了许多普洱茶友,直到认识王位,终于有了一种真正的淘宝者淘到真金,求佛者遇到唐僧的感觉。

在云南有濮人种茶的传说和史记,也就是说濮族人是云南最早种植茶树的土著居民。据专业考证关于濮,最早见于东晋的史书当中,其实就是现在的彝族中的一些支系(也有布朗等一些被错划为其它少数民族的小种民族)。王位先生是濮人,一见到他就有一种充满茶气的感觉。得知王位先生一九八七年毕业于云南农业大学茶学专业,一直从事茶业工作,细究起来发现,现今云南省农业科学研究院茶叶研究所所长、西双版纳普洱茶研究院院长张俊,下关茶厂技术科长杨汝平等等很多当今云南普洱茶界的精英,都是他大学一班的同学。当今云南普洱茶界制茶泰斗沈柏华教授,茶树品种学家张芳赐教授等等都是他的老师,真可谓是名师出高徒。但是云南普洱茶界有一种说法“农大的卖普洱茶卖不过云大的”之说,大概说农科出身的茶人太过实在,不会炒作,习惯默默无闻地做事的原因。我有一种莫名愿望,希望多为这些实实在在的普洱茶人说说讲讲,多宣传一下他们的想法。

说普洱茶,王位先生如数家珍,从他的讲述、从他的经历,我深深感受到云南普洱茶正在从老作坊中的老师傅的经验,向现代科学化食品生产迈进。现将茶海拾贝,偶得珍宝——我发现的王位先生在业内的几个第一或独特见地一并与大家分享:

第一个第一,从药始考证看茶。

现今中国医界医始考证,发现神农是中国的第一个医生,“神农尝百草,日遇72毒得荼而解之”。王位先生提出茶是中国的第一种药。调查一下,茶学界以前没有人这样提过,王位先生应该是此说之第一人。

第二个第一,从微生物与人体健康关系的角度看茶。

与人类共同进化,寄生和共生在人体上的微生物有400多亿种,1000多亿个,换句话人体是一个由1000多亿个、400多亿种生命组成的生命共同体,这些微生物每天产生人体代谢所需一半的约40来种酶。如这些酶不能及时产生或酶的种类和数量不够时都会影响人的健康。但是由于人的不良生活习惯,如饮酒、吃药等不当生活行为都会影响人体微生态平衡,造成人体代谢紊乱,产生如痛风等诸多怪病。普洱茶是微生物发酵茶,人吃进的茶汤中,除了茶类物质,还有很多微生物以茶为营养体产生的代谢物。在中国有吃什么补什么之说,吃普洱茶最大功效之一就是帮助人体改善微生态环境,也就是说吃普洱茶先养了人体里的微生物,微生物养好了,微生物代谢正常了,就促进人体健康。

为了方便介绍这些知识,王位先生创立了“大我茶道”从尊重人体上每一个有益微生物的生命开始。每一个有益微生物的生命是一个“我”,人体上有1000多亿个“我”,人体不单单是100多千克的肌肉、血液和骨骼,人体更是一个大“我”的生命共同体。人体要健康首先从喝茶、从人与微生物的平衡关系看起。人是整个世界的第一世界,人是整个自然的第一自然,茶道、茶人追求的“和”谐精神,首先从人体的生物和谐关系开始。我以前喝茶就只知茶,不知道喝普洱茶,还喝出这么多内容来,这是我发现的王位先生在茶界的第二个第一,关于健康的“大我茶道”。从红茶菌到普洱茶,茶的内含物及微生物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因为多了“大我茶道”,茶人们就有了很多要说的话。

第三个第一,普洱茶是微生物发酵茶,微生物学既是一门古老的科学,又是一门现代化科学。

人们常常看到如喝酸奶补充乳酸菌等内容的广告,很多微生物发酵生产的食品,都是有益人体健康的食品,从这个角度看普洱茶同酸奶、奶酪一样。王位先生提出应当从微生物学的角度,重新界定茶产品分类。中国古人将茶叶分为红茶、绿茶、青茶、白茶、黑茶,日本人将茶分为全发酵茶、半发酵茶、不发酵茶。王位先生认为应该将茶分为微生物发酵茶、非微生物发酵茶喝不发酵茶三类。以前权威们的书里没有,太专业了,我提不出别的意见,记录下来刊载出去与茶人共探讨。王位先生的第三个第一:新的茶产品分类方法。

第四个第一,大我茶道,在别人心找我。

说到茶道,书里的、听到的都是古人的东西,日本的东西,还有无我茶会。王位先生介绍说:除了喝茶养生之外,在中国喝茶还养心,茶道的核心精神是和,我心和则万事和,和的主体是“我”,“和”的关键是“我”在我的心中,还“我”在别人的心中。只在自己心中有“我”的人,是一个会走的肉,在别人心中有“我”,“我”才有了真正的社会意义,“我”才有社会价值。在别人心中有“我”,别人记得我,我才会有很多朋友,喝茶交朋友的核心,就是要在别人心中找“我”。要别人心中有“我”,凡事必须心中先有“大家”,然后才是“我”。这就是大我茶道关于“大我”的文化解释。

世人都是俗人,会有很多追求和思欲,很难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无我,与其不能“无我”,还不如尽可能“大我”。我是一种感情,情在大家心中,喝茶交友,在大家心中找“我”。舍我得尊、无我致和、超我我大、大我生我。记录不完整所有的大我茶道的东西,但我感到一种兴奋:中国茶道正在复兴,茶道不再是深奥和难懂,就是我们的生活,就是解释我们中国人的生活。愿更加多的茶人为中国茶道有了新的又个性化内容的东西而努力,为大我茶道喝彩,为中国茶道加油。我说不出来,但我很认同我发现王位先生的第四个第一。有个性文化内容的大我茶茶道。

第五个第一,将中国茶道变为中国百姓的“国道”。

现在中国人的思想很乱,很多人无信仰,或只信自己,私欲膨胀,社会矛盾加深。中央发现了这个毛病,提出建立和谐社会。很多中国人在开放与传统的冲突中困惑,很多传统的东西正在流失或正在变得支离破碎,或被日本人、韩国人拿走。油盐柴米酱醋茶,棋书画诗歌茶,茶通元艺,喝茶是中国人普通的生活方式。茶道是什么,通俗来说就是喝茶的人懂道理,这就是中国人的传统,还有就是喝茶交友讲感情。王位先生认为除了主体信仰之外,在中国百姓心中应有更传统更系统化、更有中国文化特色的思想和生活。建议中国茶人共同努力将中国茶道共推中国百姓之“国道”。

不要单单只讲茶艺,光有民俗和历史还不够,时代在发展,中国茶道要有符合时代的新内容和新形式。日本茶道只是中国茶道的一个衍生物,中国茶道才是正统正宗。

通过复兴中国茶道来唤醒国人重视传统。古代在意大利等欧洲国家发生过一场文艺复兴运动,王位先生建议通过推广茶道,在中国发起一场感情复兴运动,并计划通过一种合适的形式组建一家中国感情银行。

王先生坚信普洱茶越陈香,人的感情越长越真。通过回味、鉴赏和储存,让中国人重视感情的传统很好地传承下去。我也是一个茶人,也知道喝茶还是中国文人自我反省的一种方式。想不到,喝了茶心静之后,除了茶还会想出这么多东西。茶道为国道、感情复兴运动、感情银行、敬国神殿我却都是第一次听说,相信很多人也是第一次听说关于中国茶道,王先生想得很远很远、很多很多。当又得知王位出身在文山,文山就是十年前十万英雄儿女十年对越自卫作战的地区,王先生为此专门组建了文山老山真情文化交流协会,并设立了专门的老山真情网站,网站有一个专栏叫中国神殿,呼吁曾参加过作战的人,以自己喜欢的名称将牺牲在老山的人命名为神,并将他们照片和事迹贴上去,共建中国的“敬国神殿”。

王先生说喝茶是长情,喝酒是豪情,喝茶的人不排斥烟盒酒,茶和万事、茶容万物,只是希望更多的人,更多的喝普洱茶。普洱茶越陈越香,希望国人们的感情越长越真。

一带一路:飘荡在茶马古道上的普洱茶香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一篇《一带一路:飘荡在茶马古道上的普洱茶香》,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秋深天寒,烹一壶普洱驱凉,应是最惬意的事了。茶香弥漫时不由想起一首歌:“赶马的小阿哥,阿妹来等着,阿哥你要快快来,妹妹把情话说;阿妹哟你等着,阿哥放马啰!等着太阳快快落,再把那情话说……”

这首马帮情歌的诞生地,就在茶马古道的源头、古普洱府——云南宁洱。宁洱,位于云南南部,哈尼语发音为“普洱”。这里曾是一片水湾,因此,又被称为“水边的寨子”。哈尼的先民——濮人便聚居于此,濮人是最早种茶的民族。

在宁洱流传着这样一句俗语:先有普洱山,后有普洱茶。据《元江府志》记载,普洱山的茶性温味重,被冠以“众茶之冠”、“可入口的古董”,道府官员常用来纳贡。除了朝贡,剩下的普洱茶大都被运往我国西藏和尼泊尔、印度等国家。

每年春季,贩茶的商人携带着藏区的药材来到宁洱,以物易物,用以交换茶叶。因宁洱地处横断山脉、思茅腹地,来往行经的路线山高水急、林深叶茂,所以,贩茶的商人只能雇佣“马帮”这种因地域而产生的运输工具运载货物。为了携带方便,茶商们把茶压成茶饼或茶砖。

在茶马交易的漫长岁月里,浸染着草香、花香与风尘的马蹄踏破了沉寂的山谷,而载着大宗货物的马帮,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轮回中,就这样用自己的双脚,一步一个脚印地踏出了一条世界上地势最高、山路最险的古道——茶马古道,这条古道同时被誉为“南方丝绸之路”。

茶马古道连接着川、滇、藏,一直延伸到境外:不丹、锡金、尼泊尔、印度,直抵西亚、西非红海岸。

追根溯迹,这种以马帮运茶的古道最初形成于汉代,唐朝时因“茶马互市”形成规模而达到鼎盛。做为古普洱府的宁洱,因普洱茶由此向外辐射出五条茶马古道:一是从宁洱经下关、丽江、香格里拉进入西藏,转至尼泊尔等国的关藏茶马大道;二是由宁洱经昆明中转内地各省,直达北京的官马大道;三是从宁洱经思茅过澜沧,到孟连出缅甸的旱季茶马道;四是从宁洱过江城,入越南莱州再转至我国西藏和欧州等地的江莱茶马道;五是从宁洱过勐腊至老挝北部各地的勐腊茶马道。

五条古道如同五条经纬线,各自延伸向不同的区域,实则却似五根筋脉,血肉相连、息息相通,使得这个世界交织成一体。

从久远的汉唐开始,直至二十世纪开通了由勐海经缅、印至我国西藏的马帮、汽车、火车、轮船联运线路,再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滇藏公路的修通,茶马古道历经千年沧桑,早已铸就了一条融合着多民族的商贸、文化的走廊。如今,在由马帮踏出的千年古道上,成群结队的马帮的身影不见了,清脆悠扬的马蹄声远去了,然而,烙在茶马古道上的赶马人的足迹还在,染着草香与风尘的马蹄印还在,弥漫在古道上的茶香还在……循着茶香,在宁洱境内还能找到茶马古道留下的三段遗址:茶庵塘茶马古道、孔雀屏茶马古道、那柯里茶马古道。

那柯里是古普洱府茶马古道上的重要驿站。那柯里原意为“马哭里”,传说由于茶马古道险障重重,不堪重负的马行至那柯里时,面对那柯里清凉的河水,不仅流下伤心的泪,因而得名“马哭里”。视马为生命的“马锅头”上书官府,官府遂了马帮的心愿,在此修建了一座长20余米的“风雨桥”,至此“马哭里”更名为“那柯里”。

遗迹不仅仅是向今天的人们诉说着当年“马帮”的辛酸,更是向今天的人们诉说着昔日“茶马互市”的繁荣。而这繁荣在明代文学家汤显祖在《茶马》诗中是这样体现的:“黑茶一何美,羌马一何殊”、“羌马与黄茶,胡马求金珠”。

关于本文《一带一路:飘荡在茶马古道上的普洱茶香》的内容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知识,可以关注我们!

普洱茶——历史长河中的一朵奇葩


云南是普洱茶原生地,普洱茶是中国茶中的一种地方特种茶类,是在历史长河中积淀下来的中华古老文明中的一朵奇葩。普洱茶历史非常悠久,根据最早的文字记载——东晋•常璩《华阳国志》推知,早在三千多年前武王伐纣时期,云南种茶先民濮人就已经献茶给周武王,只不过那时还没有普洱茶这个名称。邦崴过渡型古茶树是古代濮人栽培驯化茶树遗留下来的活化石。

普洱茶的名称或因族名而成、或因地名而得。历史文献中记载最早种植普洱茶的人是唐吏樊绰,在其所著《蛮书》卷七中云“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据考证银生城的茶应该是云南大叶茶种,也就是普洱茶种。历史记载说明,早在1100多年前,属南诏“银生城界诸山”的思普区境内,已盛产茶叶。

三国时期,“武侯遗种”,在一千七百多年前的农历七月二十三日打开了普洱茶话史。“茶山有茶王树,较五山独大,本武侯遗种,至今夷民祀之。”(檀萃《滇海虞衡志》)。武侯就是诸葛亮·孔明先生,相传他在公元二二五年南征,基诺族,深信武侯值茶树为事实,并世代相传,祀诸葛孔明先生为“茶祖”,每年加以祭拜。唐朝咸丰三年(公元862年)樊绰出使云南。在他所著的《蛮书》卷七中有记载:“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菽姜桂和烹而饮之。这就证明了唐代时期已经生产茶叶。

古代种植茶树的先民濮人,现今布朗族,德昂族的先民史称“茶兴於唐,盛於宋”。主产於西双版纳的普洱茶在唐代(公元618—907年)就已销往四面八方。阮福(普洱茶记)记载:“西蕃之用普茶,已自唐时”。

到了唐朝,普洱茶开始了大规模的种植生产,称为“普茶”;宋明时期,是中原逐渐认识普洱茶的时期,并且在国家社会经济贸易中开始扮演重要的角色。

宋代(公元960—1279年)除进行川滇藏茶马交易外.大理国还派使臣到广西以普洱茶与宋朝静江军作茶马交易。运至中原和江南一带的普洱茶,是上乘的“紧团茶”,又称“圆茶”。宋朝名士王禹系品尝了芬芳浓郁的曹洱茶后,写了一首赞美诗:“香於九畹芳兰气,圆如三秋皓月轮,爱惜不尝唯恐尽,除将供养白头亲。”诗中所指“圆如皓月”,就是普洱紧团茶。元代(公元1206—1368年),普洱茶已成为市场交易的重要商品。元代李京在(云南志略诸夷风俗)、<金齿)、(白夷>(指傣族)条说:“交易五日一集,以毡、布、茶、盐相互贸易”。民间在普洱进行茶叶交易的年代甚为久远。(滇云历年志>载:“六大茶山产茶……各贩於普洱。……由来久矣”。

元朝时有一地名叫“步日部”,由于后来写成汉字,就成了“普耳”(当时“耳”无三点水)。普洱一词首见于此。

普洱茶这一名词是由民间茶叶交易而形成,正式载入史书则是在明代(公元1368—1644年),明人谢肇制在《滇略》中说:“士庶所用,皆普茶也”。<新纂云南通志)指出:“‘普洱’之名在华茶中所占的特殊置,远非安徽、闽浙可比。”明代至清代中期是普洱茶的鼎盛时期,因为作为贡茶,很受朝廷赞赏,便极大地促进了普洱茶的发展。此时,以“六大茶山“为主的西双版纳茶区,年产乾茶8万担,达历史最高水平。

明代万历年间谢肇淛在其著《滇略》中,提到“普茶”(即普洱茶)这个词,该书曰:“士庶所用,皆普茶也,蒸而成团”。这是“普茶”一词首次见诸文字。明代李时珍著《本草纲目》中亦有“普洱茶出云南普洱”的记载。

明朝,茶马市场在云南兴起,来往穿梭云南与西藏之间的马帮如织。在茶道的沿途上,聚集而形成许多城市。以普洱府为中心点,透过了古茶道和茶马大道极频繁的东西交通往来,进行着庞大的茶马交易。

清道光《普洱府志》“六茶山遗器”载,在1700多年前的三国时期,普洱府境内就已种茶。

清人檀萃在《滇海虞衡志》中有载:“普茶名重于天下,出普洱所属六茶山……入山作茶者数十万人”。此六茶山在普洱府属思茅厅界内。普洱府思茅厅是当时茶叶贸易的集散地,六大茶山的茶叶大部份集中到普洱府,经过帆工精制后,运销国内外,故称普洱茶。普洱茶是清代云南进贡朝廷的贡品,雍正年间以来,向皇帝进贡的普洱茶就是由普洱府思茅同知承办的。

清朝是普洱茶第一个鼎盛时期,《滇海虞衡志》称:“普茶名重天下……茶山周八百里,入山作茶者数十万人,茶客收买,运于各处”;普洱茶开始成为皇室贡茶,成为国礼赐给外国使者。

据史料记载,清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仅销往西藏的普洱茶就达3万担之多。同治年间(公元1862—1874年),普洱茶的生产仍然兴旺,仅慢撒茶山(易武)就年产5干余担。在西双版纳广袤的沃土上几乎家家种茶、制茶、卖茶。茶山马道驮钧终年回荡,商旅塞途.生意十分兴隆。清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清政府派往云南的总督鄂尔泰在云南少数民族地区推行改土归流政策(设官府,置流官.驻军队以加强行政统治),在普洱设置“普洱府治”.在攸乐山(现为景洪市基诺族乡,六大茶山之首),设置“攸乐同知”,驻军5百,防守茶山.征收茶捐。在勐海、勐遮、易武、倚邦等茶山,设置”钱粮茶务军功司”,专管粮食、茶叶交易。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撤销攸乐同知,设置思茅同知,并在思茅设官茶局,在“六大茶山”分设“官茶子局”,负责管理茶叶税收和收购。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