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布朗山各山各寨

发布时间 : 2020-08-28
布朗山熟茶口感 布朗山熟茶香气 各茶叶来历

【www.cy316.com - 布朗山熟茶口感】

茶友们常常津津乐道的布朗茶乡有班章、老曼峨等,其中古老的老曼峨寨子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了。简单的说就是班章、老曼峨等是包括在布朗茶乡之中。布朗山坐落于西双版纳州勐海县境内,南部与缅甸山水相连,是布朗族繁衍生息的主要家园,也是闻名的普洱茶产区,保有丰富的古茶树资源。老曼峨寨子是著名的“布朗山古茶山”核心区之一,属班章村委会,有156户760人,主要以种植茶叶、稻谷为主。交谈中得知,老曼峨寨如今仍保持着3205亩古茶园,遍布在寨子四周边的莽莽丛林中。普洱茶市场兴起后,越来越多的茶商、茶叶爱好者喜欢上了老曼峨古乔木茶,先民留下的珍贵古茶园,为后代带来了可观的收益。布朗族是百濮的后裔,他们世世代代生活在布朗山,是世界上最早栽培、制作和饮用茶叶的民族。布朗山是全国唯一的布朗族乡,也是江外古六大茶山之一,是布朗族居住地,古时称濮人,是最早种植茶树的民族。其中,最古老的老曼峨寨子已有1400年历史,全寨有140余户人家,600多人口,均为布朗族。布朗山乡全乡辖勐昂、章家、新龙、曼囡、吉良、曼果、班章7个村民委员会,51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7843人。布朗山乡有12000余亩古茶园,主要分布在老班章、新班章、老曼娥、曼糯、帕点、曼新龙、曼捌、曼囡老寨和吉良等村民小组,另有台(坡)地茶园18000余亩及广布全乡的野生苦茶和甜茶,为生产优质普洱茶提供了优质的原料保障。为此,各家各户对古茶园管理更加用心、下工夫。村里专门制定了严格的村规民约,保持好古茶园的原有生态环境,任何人都不能在古茶园中施用农药和化肥,确保老曼峨古乔木茶的独特品质。

一到春茶、秋茶采摘季节,每天都有不少省内外的茶商、普洱茶爱好者驾车来到寨子选购古乔木茶。这几年古乔木茶都稳定在120元至180元1公斤的好价格,每年都销售一空。然而茶已然融入布朗人的血脉之中,成为布朗民族的一部分。对布朗人来说,茶是爱人的承诺,是亲人的叮咛,是朋友的忠契,是先人慈蔼的托嘱遗惠,更是神明对布朗人命运与生活的恩典与福照。布朗人与茶有着难以言说的情感。布朗先民把族人的幸福播种在这片原始、古老的土地。外面的世界或许已然沧海桑田,布朗人依然执着守望。一年年,一代代,布朗人与茶,一直息息相通,魂牵梦绕,始终恬然相守,不离不弃。茶园似海,莽莽不语,与布朗山寨一起穿越人事悲欢,草木枯荣的绵亘岁月。

cY316.com延伸阅读

茶山行:景迈山——千年布朗古寨翁基


景迈山上的众多寨子中,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翁基。初秋的景迈山,色彩日渐斑斓。那天早上,当太阳将自己的第一缕光芒洒向芒景村委会所在的这个山谷时,我正站在布朗公主山庄的露台上极目远眺。云雾从山谷底不断往上升腾,渐渐地笼罩了整个山谷,停留在一座伸入山谷的山岗顶部。金色的阳光,突然间洒在这座山岗茂密的林木上。远远望去,林木间隐藏着一片房舍,黝黑的屋顶上冒着几缕炊烟。就在那一刻,我被眼前这迷幻得充满诗意的景致震住了。

山岗上的这座村寨就是翁基,一个古朴而原始的布朗族寨子。我们无从知晓翁基是不是景迈山上最早的布朗族村寨,但一定与这个山谷里布朗族山寨的布局有着莫大关联。在布朗语中,“翁基”的本意是看卦,意为看卦选址的地方。据说当布朗族的先祖带领族人迁徙到芒景时,不知道该把寨子建到哪里,于是找人来看卦选址,而当年看卦的地方就是现在的翁基。翁基也的确具有这样的地理优势,如今当我们站在翁基的高度极目远眺这个山谷时,可以看到芒景上寨、芒景下寨、芒洪等布朗族村寨星罗棋布地分布着密林掩映下的山腰。在这个历史久远的古村寨,布朗族生态文化保留和传承完整,古旧的干栏式建筑在参天古树的掩映下,古朴得让人仿佛看到时间在这里停住了脚步。

翁基古寨最醒目的是一座寺庙以及一棵巨大的柏树。柏树高达20余米,据当地人介绍,其根部径围有11米。关于柏树,在寨子中还有一个传说:相传翁基后山有妖龙为恶,为解除苦难,一佛爷来村头打坐诵经,点化恶龙。日久天长,恶龙终受感化而变身成为柏树,与古寺相伴相生,最终绿荫蔽天,成为人们纳凉的好地方。整个寨子全是干栏式的建筑,现今还完整保留着布朗族传统的生活方式。布朗族的干栏式建筑可粗分为两层,屋顶是陡峭的坡面,一楼主要用来堆放家里的杂物,二楼是人们居住生活的地方,而在二楼的房舍外一般还有一块露台,用来清洗衣物、晾晒各种东西或是纳凉小憩。走进古旧的寨子,好客的布朗族人家便会盛情相邀,为你冲泡一杯普洱。

1986年出生的倪罗,是土生土长的翁基村民。在布朗族传统文化中,“倪”是排行老二的意思。“以前房顶都是茅草,现在随着条件的改善,已经改为用挂瓦覆盖了。”倪罗边泡茶边介绍说。虽然只读到小学三年级,但精明能干的他近年来抓住茶所带来的机遇,不但建起了自己的加工厂注册了自己的茶品牌,还在寨子边盖起来崭新的房子。房子是仿布朗族传统的干栏式建筑,倪罗说这种传统民居的造价要比混凝土结构的新建筑高出40%多。

现在的翁基,因完整保留着布朗族的生态文化和历史传承,加上原始风貌浓郁、自然风光秀丽、民族特色突出的缘故,被誉为“千年布朗古寨”。在政府的重点保护和村民的积极配合下,古村落的整体格局和风貌得以完整保存下来。漫步翁基,蓝天白云下古旧的干栏瓦房,连片的传统民居,居高临下的翁基古寺,身穿布朗服装的老人,让整个寨子一片古朴。与景迈山上成片的古茶树一同经历过千年风雨的翁基和其他古村落,如同古茶树一样沉淀了上千年的时光,至今散发着醇厚的余香。

布朗山帕点普洱茶


布朗山乡有古茶资源近万亩,主要分布在新班章、老班章、老曼娥、帕点、曼糯、曼新龙、曼别、曼囡老寨和吉良村民小组等地。名亦鲜传众口的帕点,其实也算是古茶之乡。

帕点老寨是现布朗山古树茶最多,保持最完好的原生态古树茶园之一,是布朗山有待开发的一片宝地。因海拔高、水分充足,环境生态,生长出来的茶叶口感非同一般,果胶质丰富、营养成分高。滋味回甘持久,耐泡度强,醇厚滑顺,带有高贵的兰花香。好的普洱茶就是这样。不用收藏,即便是现饮,也是非常合适的。古树茶大都是源自原始生态林中,无需农药,整个生长过程也是非常健康生态的,所以担心农药问题的朋友,可以放心了。

古树茶品饮感受

古树茶入口苦涩度极低,几乎没有感觉,喉咙部位渐渐会有一丝丝凉气,两颊不断生津,感觉像两条小溪,慢慢的转化为舌头中后部两颊生津,入口的时候几乎没有觉察出有茶味,茶味是渐渐的从喉部延伸到整个口腔。生津效果明显持久,主要集中在两颊部位,茶汤有点似乎糖香,饱满度高,杯盖杯底高香,冷杯后仍可闻出点似乎冰糖香。香气飘逸,味厚,涩少,苦轻,苦味在舌尖瞬间即化。生津特别快,香味在普洱茶中很特殊的香,香味很正,略带蜜香、兰花香。当然了,每个山头的古树茶的口感、香气会有一定的区别,但大体上生津回甘,喉韵都很好。

各名山寨茶的“玩法”你懂吗?


让很多人困惑的是,在普洱茶市场上好像随处都能看到冰岛茶和老班章卖,甚至到哪家都能拿出个几十斤老班章、冰岛古树茶毛料或者成件的成品来。

我们不禁疑问,“真正的冰岛茶(冰岛老寨)的年产还不足一吨,老班章也只有那点量,都还不够分这么庞大的一个市场,哪里来的这么多冰岛和老班章呢?”

其实,从近几年名山名寨茶在市场上崛起爆发的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不管是老班章,还是冰岛等名山寨茶,它们之所以影响力那么大,除了品质好之外,其实都有自己的“玩法”。

比如说:冰岛茶玩的就是“片”(成片的茶园),而老班章玩的则是“棵”(茶王树)。

为什么冰岛茶是“玩片”呢?

在以前我们都知道,凡是提起冰岛茶来,一定是冰岛老寨产的茶,但是现在不一样了。随着冰岛茶的名气不断增大,市场需求量也随之增大,而真正的冰岛老寨茶每年又满足不了这么大的市场需求,那么怎么办呢?

于是就把冰岛周围成片茶园纳入整个冰岛茶中来,其中就包括含冰岛老寨在内的“冰岛五寨”的茶。

于是就有了现在的“冰岛茶”。如果不特意标明,你根本不知道是冰岛南迫的,还是地界的。因为它们都有一个统一的名字——冰岛茶。

你要说这些茶不是冰岛茶么,是假的么。NO,它们不假,而且都是冰岛茶区的茶;你要说他们都是真正的冰岛茶么,也不见得。若论起真来,至少它们不是冰岛老寨的茶,也就不是我们过去称的“冰岛茶”了。

把这些都纳入进来之后,那么这样一来,冰岛茶每年的量就非常多了,就不再单单是冰岛老寨的量了,这不仅满足了冰岛茶区对外界的输出,也满足了庞大的市场需求量。

另外,除了以上所描述的情况之外,也确实有很多人掺假造假!所以我们看到市场上会有那么多冰岛了。

那为何老班章又是“玩棵”呢?

老班章的玩法恰恰和冰岛相反,只玩“单棵”,至少每年鲜叶采摘上市的时候是这样玩的,那为什么它不像冰岛那样呢?

因为老班章的名气比冰岛还大,不仅价格牛叉叉的首屈一指,就连产量不也太高、特稀有。如果“玩片”,那么很多消费者就非常担心自己出了那么多钱,到底买到的是不是真的?为了打消消费者的这种顾虑,老班章这些年就干脆现摘现炒现卖。

虽然不像冰岛那样成片去玩,但至少有一点的目的是做到了,那就是只要这几颗老班章茶树名气起来了,炒起来了,价格起来了,那么其他生长在村内的老班章价格也会水涨船高的,到时候不管是卖鲜叶、毛料、还是成品,人们都会蜂拥而至,没有多少人会怀疑它的真假。

因为它的名气和实力已经摆在那里了,不管你相不相信,它就在那儿,就值这个价。

于是,在居于老班章巨大利润的诱惑下,市场上做老班章的人就越来越多,而产品也越来越多,有真的,有假的,真假参半,以次充好。总之,老班章的量已经足以充斥整个市场,具体买不买,那是消费者自己的事情了。

因此,在普洱茶市场上随时都能看到卖老班章的!

布朗山:“濮人植茶”活见证


布朗山,是一座以少数民族布朗族而得名的古茶山。

居住在布朗山的布朗族,是西双版纳最古老的世居民族之一,也是云南最早种茶的民族,其先人古濮人擅于种茶,寨子迁到哪里,他们就在哪里种茶。有关史料记载的“濮人植茶”也证实了布朗族先民是世界上最早栽培、制作和饮用茶叶的民族,创造过古老的民族茶文化。

布朗族迁徙到布朗山的历史和植茶史迄今已上千年,布朗山也是西双版纳州最古老的古茶山之一,至今保存着近万亩栽培型古茶园。这里最古老的布朗族村寨和最古老的茶园就在老曼峨,建寨历史接近1400年。布朗山的人、布朗山的茶就是从老曼峨开始生根繁衍,遍布在全乡1000多平方公里的山林中,真实、直观地见证了“濮人植茶”的历史。

2004年西双版纳州古茶树资源普查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整个布朗山有栽培型古茶园9505亩。除了古茶园,目前全乡还有2万余亩的新植茶园,是西双版纳州最重要的优质普洱茶原料产区之一。由于受土壤、气候、海拔、生态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布朗山茶条索较粗长,茶味重,苦涩强,茶气足,茶质好,汤质饱满酽浓,山野气韵强,是极品中的绿色健康生态茶,倍受全国各地“重口味”的普洱茶茶友们的青睐。

在普洱茶中,布朗山的茶名气极大,“江湖”地位特殊:一方面,“班章王,易武后”逐步被普洱茶“发烧友”公认,以布朗山乡班章村委会老班章古茶园为代表的古树茶被冠之为茶中之“王”,显示出班章在普洱茶古树纯料茶中的至高地位。这因素也使老班章茶一举统领了古树普洱茶价格新高(当然,有价无茶的皇家贡茶曼松茶除外),同时成为每年影响古树普洱茶价格涨跌的一个风向标。

另一方面,从改制前勐海茶厂走出来的老拼配、发堆师傅们长期实践、总结出的经验来看,来自布朗山的普洱晒青毛茶原料,又是各个普洱茶加工厂生茶加工普洱茶产品中的“味精”,无论加工普洱生茶还是普洱熟茶,只要拼配添加了布朗山的茶,其口感滋味必然更加酽烈、丰富,气感韵味更加充足、张扬,后期保存香气、口感、滋味的变化,也让人更充满期待。

普洱茶春茶山头——布朗山


说到苦涩浓烈,茶友们首先就会想到布朗山,布朗山茶在云南各大茶区中,其茶叶口感苦涩浓烈程度是首屈一指的。也正是这份霸气,让布朗山茶声名远播。

布朗山布朗族乡位于勐海县东南部,东与景洪市动龙镇交界,南和西与缅甸接壤,国境线长70.1公里,西北连打洛镇,东北连勐混镇。全乡地处山区,境内山峦起伏连绵,沟谷纵横交错,海拔在535米~2082米之间。布朗山乡是我国唯一布朗族民族乡,也是最古老的古茶区之一。森林覆盖率达67%,总面积1016平方公里,占勐海县土地总面积的l/5,辖7个村委会共53个自然村寨,总人口1.6万人,其中布朗族1.1万人,其余为哈尼族、拉祜族、汉族。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16人,是滇南最为地广人稀的边境民族乡。

布朗族是云南最早种茶的民族一一古濮人的一支,他们擅于种茶,寨子迁到哪里,他们就在哪里种茶。布朗族迁到布朗山的历史已有1000年。

布朗古茶山主要包括老曼峨、老班章、新班章和曼新龙等寨子的古茶园。其中,老曼峨是布朗族在布朗山最早建立的赛子之一,其种茶历史已有900多年。

至今,老曼峨赛子共有128户614人,现存古茶园3205亩,分布在该村四周的森林中,海拔在1300米左右,该寨还有新茶园852亩。老班章、新班章均是哈尼族村,原为一个村,迁到布朗山建寨定居已有200多年。哈尼族也擅于栽培茶树,班章古茶园是哈尼族在布朗山栽培利用的最大、最好的一片古茶园,现存5870亩,树龄200多年。

这片古茶园分布在老班章寨子周围及附近的森林中,海拔1700米~1800米,森林植被保存较好。最大的一株古茶树基围1.73米树高4.35米,树冠直径6.24米。老班章有新茶园720亩,新班章也有新茶园320亩。

曼新龙布朗族村寨,位于海拔1800多米的高山上,为大森林所环抱。曼新龙的布朗族曾经居住在景洪曼西里,后沦为傣族土司的奴隶,因不堪忍受奴役而逃离,迁徙到布朗山有200多年。曼新龙古茶园就位于寨子背后及附近的山坡上的森林中,是布朗族的祖先逃到曼新龙后所种植,现存150多亩。古茶树主干基部直径在0.2米-0.6米之间,树高3米~4米,属于普洱茶种,树龄200多年。

布朗山茶中古树茶较多见,故茶叶品质优良珍贵,这当然得益于茶农传承已久的对茶树的崇敬之情和栽种习俗。譬如老曼峨就有成片的古树茶园达3205亩,分布在寨子周围浓密的森林之中,茶树枝叶苍翠,焕发蓬勃生机。班章古茶园也有约3000亩,这里茶树与阔叶林混生,遮荫较好,枝叶茂密,芽尖茸毛多,所产茶叶以条索肥硕、质重气强、持久耐泡而备受茶人青睐。布朗山茶正因为一座座村寨的原生态好茶、古茶,汇聚形成品牌效应,让“布朗山”成为茶人心中一块无形的牌匾,从而蜚声遐迩,饮誉天下。

品一杯醇正的布朗山茶,轻呷慢咽之间,布朗山仿若在你的舌尖上跳舞,娴雅曼妙,然后生津涌溢,汪洋恣肆,抵达心田,令人魂牵梦萦,飘然欲仙。一般人品饮布朗山茶时,很难承受前几泡的苦涩浓烈的刺激,5-7泡后该茶的真正甘醇才能显现,只有承受住了前些泡的苦涩考验,才可以感悟到后些泡的苦尽甘来!

布朗山苦茶之王|曼兴竜


一、千年古寨——曼兴竜

曼新竜也叫曼新龙、曼兴龙或曼兴竜,是布朗族村寨,属于勐海县布朗山乡新龙村委会,与老班章、老曼峨等知名茶山距离都很近,距离老曼峨直线距离更近一些。曼新竜,系傣语地名,“曼”指村寨,“新”即狮子,“竜”意为大,“曼新竜”直译即大狮子村。曼新竜村古树茶资源较为丰富,据统计有2000多亩,古茶园多分布于海拔1500米至1900米之间,土壤为黄棕壤或黄壤。古茶树分小片散布在原始密林中,自然生态环境良好,茶树长势旺盛,古茶树树龄均有200多年。

二、曼兴竜古树茶的特点

去曼兴竜的路并不好走,喝曼兴竜的茶并不容易,懂曼兴竜的味道并不简单。踏上去曼兴竜的路,身心着实经历了一番颠簸,一顿折腾。随处可碰的坑坑洼洼、随时旋起的一阵尘土、时不时路遇小溪,动不动压过泥泞……若不是这一路的记忆,你怎会懂曼兴竜的味道?若不是这一路的触碰,你怎会懂曼兴竜的气韵?

曼兴竜,是布朗山的又一个千年古寨,这里民风淳朴,历史悠久,仅次于老曼娥。是布朗族先民留给我们的又一个出好茶的地方。他既有班章的影子,又有着堪与老曼娥相比却又不同的苦。可谓“涩尽七分香,苦退十日甜”。

一直以来,我都是一个不喜欢苦味儿的人,即便“不苦不涩不是茶”,任你说得天花乱坠,我也一样没有感觉。曾喝过曼兴竜的茶,听过曼兴竜的名字,但对它的印象也仅仅只是苦。直到后来,我到了曼兴竜,站在古茶树下,迎面吹着拂过曼兴竜古树的微风,夹杂着那丝丝的苦韵,让人无比的舒服,我才发现原来我并不懂它。

三、曼兴竜古树茶的香气口感特征

相比老曼娥,曼兴竜的苦滋味更浓郁、山野气韵更厚重、茶汤更饱满。如果说老曼娥是一种让人想摔杯子的味道,那么曼兴竜就是你一开始喝了便再也不想喝苦茶的记忆。但它会在片刻之后让你惊艳,让你回味……很多人说,曼兴竜太苦了,滋味太强烈了,殊不知,这恰恰就是它的特别之处。

曼新竜古树茶的香气口感特征,有一些茶友总结为:汤色黄亮,茶滋苦回甘快,生津强烈,饱满持久,茶内质能和老曼峨的茶比美,但稍逊老班章一筹,总体上特点都表现为浓强酽。相比较而言,曼新竜香气外形都与老班章很类似,不过喉韵、纯度以及鲜爽度方面不如老班章,但它在香气方面比老班章较为馥郁、浓厚,偏甜香。相比较苦老曼峨而言,曼新竜又不算苦了,入口就感受到一种香甜,而且在苦味后面到了喉咙又开始回甘。香气没有老曼峨那么集中,但舒服犹有过之。因此,曼新竜古树茶被茶友们美称为“老曼峨第二”。

易武各产区普洱茶特点


易武、曼腊茶种群体较纯,从叶型可初步分为长叶型、椭圆型、卵圆形,边缘齿明显,条索肥壮显豪;从茶芽可分为红梗绿芽、绿梗绿芽两种。对易武茶树地方品种可称为易武长叶茶、易武园叶茶、易武绿梗绿芽茶和易武红梗绿芽茶。对落水洞、同庆河、刮风寨、河头寨、杨家旧寨的实地考察,这几处都生长着大茶树,树干茎围有140cm不等,树高达23米左右,而且分布有一定密度,据调查有30—50株/亩不等,四周大大小小都分布有茶树,向当地群众了解到,只要进到山里都有茶树。全乡现有新老茶园7373亩,平均每个农业人口有茶园1.34亩。

易武茶特点:

易武茶叶为开汤后,汤色明亮,生茶呈微黄色,味道醇和甘甜,少苦味,微涩。香气口感类似曼撒、属香扬水柔、刺激性较低的茶品,近年汤质较薄。茶饼,茶汤,茶底上来看油性,光泽,活性不错。易武古树茶香扬韵广,茶质厚重,香韵特异,水路绵密易武古树茶每年产量五六十吨,而市场上每年却有三五百吨的易武古树纯料的供应,所以,手中有款标杆的易武纯料茶对熟悉和把握易武茶有帮助,至少可以对冲一二。

1、刮风寨:

刮风寨离易武有30多公里,海拔1160米,位于易武乡麻黑村公所刮风寨村,是一个比较原始的瑶族寨子,不到140户人家,寨子离老挝很近,居住的全是瑶族,属于蓝靛瑶。刮风寨的茶属于大叶种型,树龄都在几百年以上,树型乔木,树姿直立,树高13.3米,长势强最低分枝高85厘米,分枝稀,基部围85厘米,叶长宽13.71×5.19厘米,叶形长椭园,叶片着生状平,锯齿浅,叶色深绿,叶缘平,叶身平,叶面平、叶背茸毛中,这里的茶外观紧结油润,茶汤晶莹剔透,金黄油亮汤色,茶汤口感饱满,中正柔和,香气高扬有蜜香,回甘久的突出特点。入口回甘快,满口唇齿留香,喉韵现,清凉回甘的感觉较为明显,香扬水柔,刺激性较低,回甘于舌面前段,舌面生津迅速,香气于上颚久久不散,茶质优良,较为耐泡。

对比易武其它寨子的特点是:叶底黑、长、粗、厚,汤色较浅、清亮透明,滋味清淡而香甜。

2、麻黑:

麻黑茶更以阴柔见长,江内茶中之上品。汤糯、柔、清、雅,花果香,麻黑的这种阴柔、清雅之味延续至十六泡,早春香气极好,留杯时间长,汤色油光透亮,口感宽广饱满,柔中带刚,绵密,细腻,韵致精深,香气高扬平衡中正厚重,叶底弹性好、厚实.茶汤入嘴无比纯净无半点邪杂之味,条索整壮,汤色淡黄、香气正、入口滋味苦涩低、叶底色泽鲜明,茶气明显。

麻黑古茶在第一年是清香,醇正,有特有的蜜兰香气,是区分古树与台地的根本区别。两年以后清香走,陈香开始出来,第3年到第5是古树转化的特有阶段,茶会突然变得缺少底韵,那是这时候茶的陈香还没完全释放出来的缘故.古树茶是和台地茶相反的,台地茶是开始好,越陈越淡泊,烘青高温的破坏,杂味会一直留在茶中.古树茶是清醇纯净,给人感觉是淡,但有韵,突出在喉韵上,淡而不薄.陈香慢慢在陈化中越来越强.第6年开始陈香明显,底韵开始出来。到10年以后古茶进入极品期。这时候底气十足,甜水显,回甘好,生津力强。,入口茶汤饱满顺口轻涩感喉头回甜持久,条索肥壮富有张力北方人就比较偏爱大漆树,因为他偏甜,南方人更偏更麻黑的纯厚,

对比易武其它寨子的特点是:叶底厚、大但比刮风寨短,汤色重,口感微涩,润喉,味重而回甘。

3、落水洞:叶底细长,汤色浓稠透明,味微苦,淡而绵软

4、高山:叶底细长,香气高强,

5、漫撒:

曼撒茶山位于勐腊县易武乡东北,离易武街不到20公里,紧接着老挝边境。曼撒茶山地形复杂,河谷交错,海拔差异大,最高的海拔为1950米,最低的为750米,土质有紫色沙页岩、紫色沙岩、石灰岩,是发展优质高产茶园的理想土壤。这座茶山所产的大叶种茶,叶芽宽大、肥硕、结实,被人认为是普洱茶中雄性之美的代表。口感微苦涩,香气高,在梅子香、蜜香中透着一股幽澜香,谷雨前后所采芽茶味淡香入荷,回甘强烈生津好,香扬水柔,在香甜茶系列中最具特色茶品。舌面与上颚中后段香气饱满,优质茶品甘韵遍及两颊,近年汤质较薄。易武正山历史上就是闻名中外的茶山。

曼撒茶山茶质优良,年产茶约200吨。茶山至今流传采茶制茶要诀:“冬(月)挖金,腊(月)挖银。采茶要认真,茶树胡子要捋去(寄生物)。采茶要留叶,三叶留一叶,四叶留二叶;长的留二叶,只二叶的留一叶;春茶留嫩叶,老茶留一张,二水少留叶,留了三不发,老叶要抹光……”。制茶也有类似的口诀:“采摘要细心、鲜茶不过夜。蒸揉要得宜,紫毫要先蒸。圆茶用二梭(加放芽茶),外用大抓尖(三水芽尖),小抓芽尖头上平(四水芽尖),如要茶样颜色好,翻翻晒晒用劲揉……”。当年曼撒茶山生产出来的茶叶,大多集中在茶山顶部的曼撒老街进行交易。有人认为,曼撒茶山实际上就是易武茶山。当然,史书的更改,地名的易换,折射出的只是六大茶山茶业变化与村寨的兴衰。

布朗山有个茶起源的美丽传说


布朗山,位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海县南部,靠近中缅边境。布朗山方圆1000多平方公里,世居于此的布朗山民布朗族、佤族、德昂族在苍莽大山中建立村寨,聚族而居。

布朗山是著名的普洱茶产山,山中的村寨,大的有班章、老曼峨、曼新龙等几座,其中的班章寨因出产最优质的普洱茶,在近几年声名鹊起,对于喜欢普洱茶的人来说,“班章”二字如雷贯耳。

布朗山,世界最早的茶叶出产地。

车出勐海县城,一路南行,穿越象山和辽阔的勐混坝子,布朗山依稀在望。就在这片山林之间,布朗山民度过了千年岁月。据专家考证,布朗山民是古代百濮民族的后裔,具体说,包括了今天的布朗、佤、德昂等民族。在历史上,百濮民族曾经南迁,在中南半岛建立了以吴哥窟为代表的旷世文明。与这些远出国门的祖先相反,留在国内的布朗、德昂等族,直至民国时期仍身处密林,在这方圆1000多平方公里的布朗山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始终不曾离开云南一步,远离外部世界的召唤。所以,可以这样说,布朗山中的居民是云南原生的土著民族,是真正的云南人之根。也许正是由于这千年的闭塞、千年的隐居,布朗山民们才能与大自然息息相通。在这里,他们食百草、尝百味,将无数大自然的馈赠收入自己的杯盏之中,满山的奇珍化成强健体魄的营养,其中茶叶便是被布朗山民最早驯化、种植和享用的。在德昂族的传世古歌《达古达愣格莱标》中,人们唱道:“天地混沌未开,大地一片荒漠。天上有一棵茶树,愿意到地上生长。大风吹下一百零二片茶叶,一百零二片茶在大风中变化,单数叶变成五十一个精悍小伙,双数化为二十五对半美丽姑娘……”同样的传说,也出现在布朗人的神话中:布朗人世代相传,自己民族的始祖名叫叭岩冷,叭岩冷在临终前对子孙们留下遗言:“我留年马给你们,怕它们遇到灾难就死掉;我留金银财宝给你们,怕它们不够你们用;我留茶叶给你们,子子孙孙用不尽”。于是,叭岩冷在众山之上撒播茶种,茶种纷纷入土生根发芽,茂盛繁衍,这才给后世留下了不竭的财富。

德昂族之歌和布朗族神话,都把茶祖先连在一起,足以说明他们种茶饮茶的历史无比久远,国内一些学者曾考证,布朗山种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4000多年前。人类消耗的第一片茶叶,就是当地居民的祖先摘下来的。

布朗山贺开普洱茶的评价


普洱茶因地处云南普洱而得此名,对普洱有所了解的朋友都知道普洱茶有新六大茶山与古六大茶山,那你对这些茶山了解多少呢?

下面给大家介绍布朗山贺开普洱茶,希望大家对布朗山贺开普洱茶得到更多的了解,仅供参考。

贺开古树茶在布朗山系中算仅次于老班章的名茶,在老班章没有出名以前,茶友提到布朗山的茶都以贺开古树毛料为最多,由于它不像老班章一样有特点,逐渐退居二线,但如果讲性价比,贺开古树也是值得推荐的。

贺开古茶山位于勐海县东南部,距离勐海县城约30公里,从曼囡寨进入茶山就看到古老的茶树一棵接着一棵,粗壮而健硕,茶树周围不见多余的杂草,查阅以往的图片资料进行对比,可以知道这几年来当地村民管理得很用心。贺开的古树主要分布在曼弄新寨、曼弄老寨、曼迈、邦盆老寨几个寨子里,从图片就可以看到,是茶树包围了寨子,寨子滋润了茶山。

拉祜族是这里的原著居民,他们不像僾尼族般开放热情,也是这一原因,他们居住在高高的山上,与森林为伴,安静的植下茶树,并一直默默守护着,代代相传。日出上山采茶,日落上床休息,这已经成为拉祜族的民族习惯,我们上山的时候正是日出不久,遇到了采茶的老人。贺开茶的特征是:条索黑亮紧结、稍长,汤色金黄明亮,稍苦涩,涩显于苦,苦化甘较快,涩稍长,汤质饱满,山野气韵较强,杯底香明显且较持久。

布朗山是一条很大的山脉,如果要算出寨子,多着了。在这里重点介绍贺开,班盆,老曼娥,老班章也算,就分开来讲吧~~布朗山的茶一个字,“够味”,茶味很足。但特点就似乎不明显了,有人说味正,有人说气足,这些论点应该都是可以接受的。但首先一点要保证是古树茶,如果是小树就不在讨论范围。

贺开古树处在一个中值,不像老曼娥的苦,没有老班章的霸,算是各取所长,如果细品下来,是一款非常好的茶,因为可接受度和性价比很高。老曼娥的苦不是普通茶友能接受的。贺开就容易多了,从这两年的经验表明,是值得推崇。在老班章不出名时,很多人叫布朗茶,大部分毛料来自于贺开山,只是它的特点没有老班章鲜明,逐渐退居二线。但如果是春茶的贺开古树,香气依旧,味也有布朗山系的特点,最主要是价格方面很公道。如果研究它的后期陈化,它的口感远远高于“班盆”茶。

普洱茶各茶区的品质特点


普洱茶产区主要集中分布在澜沧江中下游地区,包括了西双版纳茶区、思茅茶区、临沧茶区、保山茶区。

【普洱茶产于西双版纳】

西双版纳茶区位于云南省西南部,东接越南、老挝,西邻缅甸,是云南省面积最大的普洱茶茶产区。

西双版纳茶区内有无量山、哀牢山及澜沧江、李仙江,山清水秀,下辖景洪市、革力海县、副腊县,是普耳茶最知名的传统产区。

该茶区茶树种植的历史已达1700多年,区内至今仍保留着树龄达数百年甚至1000多年的众多老茶树。

这一茶区的著名普洱茶品牌有普泪贡茶、革力海肾茶、大益牌普洱茶、竹筒茶等。【普洱茶产于思茅茶区】

思茅茶区地处云南省中南部,与临沧市、大理内族自治州、楚雄彝族自治州、玉溪市、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相邻,西南与缅甸交界,东南与老挝、越南接壤。

区内多山地、丘陵,澜沧江由北向西南流出,降雨量充沛,思茅茶区包括普洱、景东、镇沅、景谷、墨江、宁洱、江城、澜沧、西盟、孟连十县市,各县市均出产茶叶,其中以普洱茶市、景东、景谷、澜沧、江城等地为主要产茶县市。

思茅茶区的原始森林中有大量野生古茶树,加上台地茶的种植,其有望在产量和地位上超过西双版纳茶区。

【普洱茶产于保山茶区】

保山茶区是一个知名度相对较小的白酒茶产区,地处高黎贡山、怒山南段,怒江、澜沧江过境而出,下辖保山、腾冲、龙陵、施甸、昌宁五市县。

该茶区保留着很多尚未开发的野生茶树资源,是一个潜力十足的茶区。

【普洱茶产于临沧茶区】

临沧茶区是通往缅甸、南亚次大陆和东南亚的要道,素有“边睡宝地”之誉,是云南省产茶量最大的地区,所产包括普洱茶、绿茶、红茶等。

临沧荼区下辖临沧、凤庆、云县、永德、镇康、双江、耿马、沧源等市县,尤其以临沧、凤庆、云县产茶最多、知名度最高,该茶区除了出产普洱茶外,还以滇红闻名世界。

勐海茶山行:南糯山、勐宋、贺开、布朗山、巴达名山集


云南勐海县被称为普洱茶发祥之地,在这里处处都有茶人的身影,他们踏遍名山,遍访名茶,只为找到心中最好的那一款普洱茶。从勐宋古茶山上一千三百年历史的茶王树,到帕沙哈尼族寨子始于唐代的古茶树,再到贺开山上全世界最大的连片古茶园……让我们在茶的老家看看,茶,最原始的模样。

逶迤的澜沧江从这里穿流而过,巍峨的怒山山脉在这里延伸,山峦起伏,云雾弥漫,聚天地始和之气,孕育出无尽的宝藏。这里有世界上最古老种茶民族,有最古老的茶树王、最古老的古茶园、最古老种茶山寨、最醇厚的普洱茶,这就是世界茶树之源、普洱茶发祥之地、中国普洱茶第一县——云南勐海县。

普洱茶的世界犹如一个江湖,山头林立,各有派别。每年4月春茶采摘季节,勐海县就上演着真实版的“华山论剑”。4月中旬,第8届勐海(国际)茶王节开幕,来自各大普洱茶区的“茶王”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斗茶”比赛。经过采茶、炒茶、做茶等环节比拼,评选出了2016年“勐海茶王”。

熙熙攘攘的人群打破了这个小县城的宁静,来自全国各地的茶人“高手”在这里过招,当鲜亮的茶汤触碰舌尖的那一瞬间,百般滋味,万种风情,是有着“王者风范”的“老班章”更霸气刚烈,还是南糯山的古树茶更胜一筹?

与此同时,在南糯山、勐宋、贺开、布朗山、巴达等澜沧江以南的五大古茶山,以及老班章、新班章、老曼娥、贺松、曼糯、帕真、帕沙、班盆、章郎、那卡等闻名遐迩的古茶园,处处都有茶人的身影,他们踏遍名山,遍访名茶,只为找到心中最好的那一款普洱茶。

我也背起行囊,开始了勐海的寻茶之旅。从勐宋古茶山上1300年历史的茶王树,到帕沙哈尼族寨子始于唐代古茶树,再到贺开山上全世界最大的连片古茶园……当我仰望那一株株经历了岁月风霜的古老茶树时,时空仿佛凝固了。岁月无声,千年的古茶树,像一个历经沧桑的老人,永远用它的宽容和慈爱,滋养着一方儿女的舌尖和心灵,而匆匆过客的我们,又怎能记录和还原这样一幅奇伟的生命画卷?

茶,这片神奇的树叶。伴随着时空的转换、历史的嬗变,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兴盛与沉浮。今天,茶马古道的马帮已经渐行渐远,取而代之的是百年以来不断发展壮大的勐海茶企业集群,创造的产值一直独尊云南普洱茶产业第一。就让我们泡上一杯酽酽的普洱,在氤氲的茶香中,去勐海——茶的老家看看,茶,最原始的模样。

高山云雾出好茶

勐海,傣语译名为“勇敢者居住地方”。勐海县位于云南最南端,总面积5511平方公里,总人口30多万人,世居着傣、哈尼、拉祜、布朗等少数民族。这里距州府景洪45公里,距省府昆明684公里,交通便利,四通八达,与缅甸接壤。

“高山云雾出好茶”,茶乃娇贵之物,茶树这种对自然环境极为挑剔的植物选择勐海绝非偶然。这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光热充足,雨量充沛”的气候特点,以及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地势地貌为茶树的起源和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

宋朝宋子安在《东溪试茶录序》说,“茶宜高山之阴,而喜日阳之早”。可见,高山、早阳、阴雾是种出好茶的必备自然条件,这也是中国古今茶人、茶商、茶客判别、选择好茶的普遍标准之一。勐海县古茶区各古茶山的地理、气候和土壤等自然条件,恰与上述描述一致。

勐海地处东经99°56′-100°41′,北纬21°28′-22°28′之间,古茶山海拔均在1200米至1600米之间,最高的勐宋华竹梁子古茶园达1800米。属亚热带高原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日照充足,雨量充沛,露重雾浓,四季如春,年平均气温18℃;河流纵横交错,属澜沧江水系;土壤为花岗岩母质发育而成的砖红壤性红壤,土层深厚,土质疏松,结构良好,有机质含量高,植被茂盛,空气湿度大,动植物适生范围广,正好满足了茶树生长发育对自然环境的要求。

得天独厚的“高海拔低纬度”地理和气候环境,孕育出了天生丽质,形、汤、香、味的要素俱佳的勐海大叶种茶,均为普洱茶的上好原料。

勐海,就是一个茶树资源博物馆,来到这里一定不能错过古茶园。勐海县是世界上迄今保存古茶园面积最大、茶树品种最多的古茶区,勐海县古茶树群落共计4.8万亩,占西双版纳州的一半以上,全县各个山区均有古茶树分布。多数树龄在200至500年间,少部分达600年以上,遍布境内的古茶园是茶叶发展历史的“活化石”。勐海古茶群落主要是栽培型古茶树,包括部分野生型古茶树和近缘植物,是先民留给子孙后代的一笔厚重而珍贵的财富。

据清朝《滇海虞衡志》记载,西双版纳州澜沧江北岸有攸乐、倚邦、曼庄、莽枝(革登)、曼撒、易武等江内六大茶山。同期形成的古茶山还有澜沧江南岸的江外六大茶山,即勐海境内的南糯山、勐宋、巴达、布朗山、贺开5座古茶山和景洪勐宋古茶山,组成了西双版纳12座古茶山。

勐海寻茶之旅,就从那些隐藏在大山深处、历经岁月沧桑的古茶山开始。

勐宋:千年茶王树

勐宋古茶区是勐海最老的古茶区之一,位于勐海北部勐宋乡境内,面积2000多亩,主要分布在大安、南本、保塘新寨、保塘旧寨、坝檬、那卡等村寨。勐宋古茶区内有被誉为“西双版纳之巅”的滑竹梁子,主峰海拔2429.5米,是西双版纳境内最高的山峰。

勐宋古茶区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那卡古茶,可以与班章茶、南糯山茶媲美。那卡拉祜族人做的竹筒茶,在清代就远近闻名,每年都要进贡车里(今景洪市)宣慰。这里曾是缅王的贡茶园,同时也是中缅贸易的主要通道。千百年来,茶马古道上,成千上万队辛勤的马帮,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风餐露宿的艰难行程中,将深山中的古树茶源源不断地运往各地。

寻茶的第一站,就是勐宋古茶山。我跟随雨林茶山行的车队,一行人十几辆皮卡车,从勐宋大本营出发,浩浩荡荡地开进茶山。虽说茶山近在咫尺,但崎岖不平的盘山土路,加上剧烈颠簸,仍然让人疲惫不堪。“在所有的茶山上,这条路可以算做高速公路了!”司机师傅一边熟练地驾驶车辆,一边跟我们开玩笑。在颠簸中足足开了一个小时,终于到达山腰上的南本老寨。

据说,南本老寨村民,都是马帮的后裔。大理的李氏三兄弟带领着自家的马帮,跋山涉水来到勐宋,遭遇意外,骡马货物损失不少,马队无法再回大理,于是在南本老寨安营扎寨,开荒种茶。成片的古茶林绵延不绝,李氏赶走了原本的拉祜族人,在这里有了立足之地,自称“高山汉族”。

车队在南本老寨的雨林古茶坊勐宋一坊稍事休息。这是一个茶叶精制加工厂,工人正将刚刚杀青的古树新茶进行晾晒,制作成干毛茶。泡一杯当地产的古树茶,香气悠长,回甘持久,顿时打起精神来。

接下来的步行上山,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穿行于热带雨林之中,踩着前人走过的路,红土飞扬,稍不留神就会滑倒。好在一路的美景,让人心旷神怡。雨林中植被茂密,物种丰富,漫山遍野都是上百年的古茶树。在丰富的自然生态环境中,成片的栽培型古茶树与蕨类、地衣、多种热带雨林草本植物共生,和平共处。古茶树长得很慢,虽然已经几百年高龄,但是高度并不高,在热带雨林中并不起眼。仔细看,一棵棵古茶树新叶已经萌出,一个茶农正攀在茶树上采摘茶叶。

车队向导马世荣在一片古茶树前停下来,向我们介绍说:“勐宋的古茶树都是清朝中期种下的,至今已有三百年的历史。一家茶农要管理两三百棵古茶树,古树茶一年只采摘春秋两季,采摘标准是‘一芽两叶’,一棵树的采摘量只有两公斤的鲜叶,四公斤鲜叶只能做出一公斤茶叶。不标准的鲜叶,也就是黄片,会被挑拣出来,茶农自己喝。因为古茶树上有很多寄生植物,可以克制蚊虫,所以古茶树没必要施肥、打农药,完全原生态,非常健康。树有多高,根有多深,古茶树因为根系深厚,吸收土壤养分更多,因此内涵物质丰富,滋味更醇厚,也因其稀有而备受追捧。”

翻过一道道山梁,穿过一大片山顶台地茶园,勐宋深山一处陡坡处,我们终于看到了勐宋最古老的茶王树。这棵茶王树于唐朝时期种下,距今已1300年,被誉为古茶树“活化石”。茶王树高约18米,与周围的矮小灌木形成鲜明对比,“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而茶王树硬是深深在土壤中扎根超过20米,吸取土壤中的营养成分。没有任何人为干预,茶王树完全呈现自然的生长形态,主干直径约40厘米,其余枝干分散向四面八方,采摘难度极大。为了保护茶王树、方便采摘,茶农搭好了攀爬的竹架。每年4月份采摘一次,促进其生长。

马世荣说:“每一年仅采摘一次的茶王树,即使是很熟练的采摘能手,四五个人,历时4个小时,也只采得茶王树鲜叶仅三四公斤而已。每次约能得到800克毛茶,每一年所得都是限量版,珍贵至极。2014年的采摘,共制成茶王饼3片,每片280克,我们只是大自然的搬运工,为懂得好茶的茶友呈现原生态古茶。”

南糯山:800年栽培型茶树

勐海寻茶的第二站,是有着“古茶第一山”之称的南糯山。勐海被公认的茶王树有两株,一株是巴达山深山密林中的“巴达野生茶王树”,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茶树,另一株则是生长在南糯山古茶山中的“西保二号”,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栽培型古茶树。这两棵茶王树,奠定了勐海在整个普洱茶界的超然地位。

南糯山系傣语地名,“南”即水,“糯”即竹笋,是哈尼族集居地,位于格朗和乡东面,隔着流沙河与勐宋茶山相望。由于雾多,茶山常笼罩于云雾之中,所产茶叶品质极佳,具有“香气高、苦味淡,甜味重”的特点,全国名茶“南糯白毫”原料就产生于此,是众多古老茶山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车辆从勐海县出发,一路向东,行进20多公里就进入南糯山地界。一路沿着南糯山蜿蜒直上,进入山里后,虽是狭窄悠长的山路,却是水泥路,与去勐宋的土路天壤之别。终于,前方山谷中出现了几户人家,半坡老寨到了。老寨共有27户人家,家家都是一栋别墅两辆轿车,普洱茶给这个哈尼山寨带来了巨大的财富。

南糯山最早什么时候开始种茶已不可考。但南糯山一直流传着“武侯遗种”的故事。据山寨老人说,当年诸葛亮南征,路过南糯山时,士兵水土不服,纷纷病倒,诸葛亮将手杖插地化为茶树,士兵摘叶煮水,饮之病愈,南糯山因此也被称为孔明山,成为澜沧江下游西岸最著名的茶山。传说毕竟是传说,有人质疑诸葛亮南征时没有到达滇南。但可以肯定的是,这里种茶历史非常久远,直到南昭时期,布朗族的先民还在此种茶;后来布朗族迁离南糯山,遗留的茶山被哈尼族人继承,根据哈尼族人父子连名制可推算出,他们已经在南糯山生活了57至58代,已经历1100多年的时间。

如今,南糯山茶园总面积21600多亩,其中古茶树面积1.2万亩,古茶树主要分布在9个自然村。其中,半坡老寨的古茶树树龄大都在200-500年之间。这里是西双版纳乃至云南省面积最大的古茶区,也是云南省机制茶的发祥地。

无数的茶人奔赴南糯山,试图揭开茶树栽培的神秘历史。上世纪50年代,科技人员在山中考察时发现了一株树龄800年的“茶王树”,但由于考察人增多,周围生态环境受到破坏,1995年不幸仙逝。2002年,人们在半坡老寨的密林中又发现了两株树龄在800年的新茶王树。这两株栽培型古茶树,见证了南糯山先民悠久的植茶、制茶、用茶的历史。

在南糯山村委会半坡老寨附近的山坡密林中,我们找到了那棵树龄为800年的“新茶王树”。这棵树高5.3米,树姿开张,树幅宽大,生机勃勃。茶王树的旁边加了护栏,经过老茶王树的仙逝之痛,人们痛定思痛,对古茶树加倍爱护。

在格朗和乡的另一个山头,与南糯山遥遥相望的就是帕沙古茶区。沿着村间小道一路前行,就到达帕沙村古茶区,寨子周边全是茂密丛林。翠色环绕中,全是树龄都在500-800年的古茶树,树直径都在30厘米以上,围径90厘米左右,最粗的茶树王甚至需要四人才能合抱。资料表明,帕沙古茶树园面积大约为5650亩,其中2987亩为年份在500年以上的古茶树园。

帕沙,属于格朗和乡所辖的村委会,是哈尼族集居地,西部与勐混镇贺开古茶区交界。帕沙村委会有5个哈尼族村寨,包括帕沙新寨、帕沙老寨、帕沙中寨、南干、老端,其中帕沙老寨已经有500年的历史。以前,哈尼族寨子住户达到100户左右便要分新寨,从帕沙老寨分出来新建寨的已有七八个,大名鼎鼎的布朗山的老班章、新班章也是从帕沙老寨分出来建寨的。

帕沙古茶园分布于半山腰,面积2000多亩,因为祖辈辛勤地开山种植,给帕沙的后人,留下了用之不尽的财富。在帕沙,家家户户的门前屋后,处处都有古茶树。帕沙的古茶树长势很好,繁茂葱绿、叶面光亮,枝干很高,一派大乔木的势貌。哈尼人古时没有矮化茶树的习惯,所以一直保持着古树茶的长势。随手摘一芽古茶树的新叶,嚼一嚼,一种甘甜顿时侵入舌尖、从两颊到喉咙,回味悠长。

在帕沙老寨,生长着一棵高2.1米的茶王树,被云南省茶科所命名为“帕沙一号”。这棵茶王树树龄上千年,被人们用护栏围着,历经千年仍然郁郁葱葱。领队说:“帕沙茶虽然没有南糯山、贺开、老班章的名气大,但是在平均树龄和茶树密度上却有优势,从价格上也比较亲民。”

贺开:世界最大连片古茶园

贺开,地处勐混镇境内,距勐海县城20公里。古茶区海拔在1400到1800米之间,这里常年云雾围绕,是西双版纳州迄今保存较好,连片面积最大、最具观赏价值的古茶园。古朴的拉祜族风情村寨错落分布于山林中,更使这片茶园增添了童话色彩,是当之无愧的“最美的茶山”。

车辆在布朗山巅的公路中穿行,相比前几日的行程,去贺开的路非常顺利。这里古茶树生长在村寨附近,“林中有茶,茶在寨中”。在木制的民居前,拉祜族一家人正围坐在一起,将杀青好的新茶里的黄片一一挑拣出来,他们把最好的茶叶上交到加工厂,剔除的茶叶自己喝。

在寨子不远处,就是这里最古老的古茶树“西保四号”,至今已经有1400年的历史。虽然经历了千年的沧桑,但它依然郁郁葱葱,生机勃勃,遒劲树干上附着着厚厚的寄生植物,新鲜的绿叶正从枝头伸展。

攀登到山顶,一幅热带雨林壮美的画卷猝不及防地在眼前展开。在微风中极目远眺,青山翠谷中,拉祜族村寨的屋顶在阳光下闪耀,热带丛林中,成片的古茶树绵延不绝,树枝高低错落,树形奇美,生物的多样性在这里和谐统一。深吸一口气,清新的气息中夹杂着茶叶的清香,沁人心脾,顿感神清气爽。

贺开村委会古茶树面积1.7万亩,主要分布在曼弄新寨、邦盆老寨、曼迈、曼囡等拉祜族村寨。拉祜族是勐海的四大世居民族之一,源于古代羌人,原本是狩猎为主的民族,有“猎虎的民族”之称,拉祜的意思就是“火烤虎肉”。贺开的拉祜族主要为公元10世纪从澜沧县迁入。

在曼弄新寨的合作社,24岁的拉祜族汉子扎帕热情地欢迎我们的到来,他给我们泡了一杯当年的新茶。我们一边喝茶,一边跟这个羞涩的小伙子聊起来。听扎帕说,他家里兄弟两个,要管理几十亩古茶树,每天起早贪黑,辛苦养护着祖先留下的茶树。采鲜叶卖给茶叶初制所加工成干毛茶,4公斤鲜叶只能做成一斤干毛茶。今年一公斤鲜叶能卖120元,好一点的家庭年收入能达到几十万元。

对于拉祜族人来说,一天也离不开茶。拉祜族有语说“不得茶喝头会疼”,他们的火塘终年不息,因为只有火塘才能烤出拉祜族最爱的火焯茶。我也想尝尝当地的土法火焯茶,于是扎帕把我们带到自家院子里,随手在院子里的古茶树上摘下一撮老叶子,用火钳夹着放在火塘里烤,然后放在铁壶里煮。扎帕说,这还不是最传统的做法,古老的火焯茶是将茶叶放在瓢内,随后把火塘中灼热的火炭放入瓢中快速摇动,待茶叶烤出香味时放入陶罐冲上沸水。

不一会,浓郁酽香的火焯茶就做好了,这种带着烟火气息的茶果然更加浓郁甘甜,有一种原始风味。不过,这种当地人喝的茶虽然很香,对我们不常喝的人来说太烈了,我一连喝了三杯,下山的路上就感到胃部不适。

带着对贺开茶山的依依不舍,勐海的茶山行结束了。三天的茶山行,让我亲眼见证了上千年的古茶树如何滋养着后人,深山中的民族又是如何守护着先祖的茶园,传承着古老的制茶手艺。

当一片茶叶经过采摘、加工、陈化、长途运输,最终变成一杯清亮的茶汤,在舌尖打转时,醇厚美妙的滋味中又蕴含着多少历史的传承和茶人艰辛!

云南易武茶区各山头茶的特点(仅供参考)


易武茶区:刮风寨,丁家寨、落水洞、大漆树、郑家梁子、一扇磨、麻黑、高山、瓦龙、蛮枝、易武茶小乔、黄金叶、易武小乔秋茶的口感评述

刮风寨:口感评述:汤色黄亮,通透,香气高扬,刮风寨产地特征比较明显,「瑶味」感受清晰,入口饱满,丰富,层次感明显,浓强度在几个易武山头里算是比较丰厚的,回甘快,生津,留存度持久,杯香持久。

丁家寨:条索匀整,粗壮,茶面油润,显毫,冲泡后香气高扬,纯正,易武山韵味非常明显,入口醇和柔滑,入口生津,回甘快速,易武山丁家寨的山头韵还算明显,汤色蜜黄透亮,基本无水汽味道,口腔留存度不错,甜蜜感保留时间较长,叶底尚算肥壮,但距离第一波春茶还是有一些差距,完整度,厚度都略逊,但整体香气口感都是很完整的,后期转化很值得期待!

落水洞:汤色黄亮通透,花蜜香纯正,易武山特征明显,入口醇和,略带微量的苦涩感,回甘快速而持久,生津明显,层次感稍欠,杯底香,留存度都还不错,叶底肥壮,大条,后续变化值得期待!

大漆树:汤色黄亮透明,香气纯正,扬,入口丰满,糯甜,喉韵明显,回甘快,生津,留存度不错,叶底相对比较肥壮,耐泡度很好,尾水很甘甜,整体韵味很正。

郑家梁子:汤色蜜黄通透,香气高扬,入口茶气十足,滋味鲜爽,回甘快,生津,不输给刮风寨。茶汤层次感丰富,耐泡度很好,尾水一样是清爽甘甜。

一扇磨:汤色黄亮透明,花蜜香高扬清爽,优雅,入口轻柔,糯感十足,丰富的层次感在易武山各山头当中比较有个性,回甘快,生津,杯底香留存度不错,汤水给人感受很清冽,一点也不觉得会单薄,只是浓强度不是特别强烈,很柔美的感受,水甜,耐泡度也不错,叶底墨绿色,有不错的厚重感。

麻黑:汤色黄亮通透,花蜜香,入口温和顺滑,回甘,生津都很快速,易武山麻黑的特点还是算比较清楚地,留存度适中,鲜爽度不错,耐泡度也不错,叶底虽然没有特别的肥壮,但基本还是比较完整的。

瓦龙:茶青粗壮肥大,条索匀整,色泽深墨绿色,显毫,冲泡后香气高扬,醇和度非常好,喉韵深刻,满嘴是茶,茶汤厚度丰满浑厚,糯感十足,层次感一般,但齿颊留香的感受很持久,留存度也是一流的,杯底香浓郁,持久不散,汤水清澈透亮,叶底肥壮完整,呈现墨绿色,完整,丰厚是其最大的特色,

蛮枝:蛮枝山大树茶,条索肥壮,显毫,干茶外形黝黑油润,冲泡后汤水清透,入口清爽甘甜,回甘快速,喉韵持久,悠长,茶汤糯感好,独特的山头韵非常明显,浓强度适中,苦涩感较为均衡,留存度非常不错,整体丰满,叶底比较肥壮,完整,肉质感明显。

易武小乔木:条索和大树茶相较,颜色偏黑黄,茶杆质感看起来为微量纤维化状态,色泽浅,泛黄,而古树茶茶杆看起来为古铜色,偏墨绿色,冲泡后香气清纯,高扬,汤色黄亮透明,入口清甜鲜爽,回甘快,生津,微量花蜜香带些许兰香,但留存度稍弱,口腔里的茶韵还稍显浅薄,层次感不明显,唯独易武山韵味还比较明显,叶底也算肥厚,但看不出大树茶粗壮的茶杆,肉质感差很多,但是在一般台地茶易武里也算是上品了。

易武黄金叶:条索粗大,黑条间杂黄叶,冲泡后香气醇和,汤色金黄明亮,通透,入口明显的花蜜香,醇和,糯甜,基本无刺激性,非常的柔和,易武山韵味还比较明显,但是缺乏一种细腻感,叶底肥壮大片,匀整。当做日常品饮还是很不错的

易武小乔木秋茶:条索肥壮大条,色泽黝黑,油润有光泽,冲泡后香气纯正,无任何异味杂味,入口丰富浑厚,花蜜香明显而高扬,回甘迅速,生津快,满嘴是茶的感受一样很强烈,一点也不比大树茶逊色,只是喉韵稍欠一些层次感和厚重感,茶汤胶质感也不错,刺激性相对低,顺和柔滑的感受和易武茶固有的山头韵味在这个台地茶上面圆满展现,如果不是强调他是台地茶,冲泡后肥壮的野地一定会让不少人看错,误以为是大树茶,耐泡度也不错。

易武的新茶茶气较淡,存放之后茶气渐强,香扬水柔,刺激性较低,口感香甜,回甘生津明显,茶质优良极耐冲泡,易武茶陈化速度较快。

以上就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有关《解析布朗山各山各寨》的全部内容了,如果觉得这篇文章对你有所帮助,可以分享给更多需要的朋友,感谢您的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