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这5招 轻松分辨普洱茶上的霜和霉

发布时间 : 2020-09-07
茶叶上霉怎么处理 云上普洱茶 上根普洱茶

茶叶上霉怎么处理。

普洱茶内含物质丰富,如果在储存过程中湿度太高,或者环境中微生物较多,就有可能长出“白霉”。霉菌也不是全都对人体有害,但白霉确实是对健康有害无益的东西。白霉和白霜最大的相似点就是白色,而且一般在茶饼上的覆盖范围都很大,所以很容易迷惑一些经验不足的茶友。不过,虽然乍看相似,白霜还是会露出马脚,这里小编就为大家提供几个线索。

线索一:覆盖物是点状分散的

白霜在茶饼上的表现一般是非常均匀的薄薄的一层,不会是点状分散的。而且白霜不是真菌的菌体,所以不会出现细节是网状的霉点。相反的,白霉就会呈现出点状分散的,仔细看还能看到菌体表现出的特点。

长白霜的普洱茶

线索二:茶饼内部也有白色的霉

白霜一般情况下是不会渗透到茶饼内部的,只存在于茶饼表面。而白霉会借着茶叶之间的缝隙,一路往茶饼内部侵略。白霉生长严重的茶饼在掰开后,还会冒出一阵白烟,这是菌体和被破坏的茶叶碎末。

白霉会深入到茶饼内部

线索三:干茶闻起来有股霉味

白霜不是真菌,而是糖类或者多酚类等物质,所以闻起来不会有发霉的味道。而白霉就不一样了,本身就带有霉味,我想大家对霉味都不陌生,应该也是比较容易分辨的。

长霉的茶闻起来会有股霉味

线索四:汤色浑浊,闻起来有霉味

长白霜的普洱茶冲泡后汤色仍然是十分透亮的,也不会有不舒服的杂味。而长白霉的普洱茶,其菌体不溶于水,加上茶饼被白霉分解,导致汤色会变得浑浊,而且闻起来就会有发霉的味道。

正常的普洱茶汤色

线索五:显微镜观察物质形态

这个就需要有条件的茶友自己去鉴别了,一台显微镜,一组玻片,就可以轻松辨别白霜和白霉了。白霉有明显的微生物形态,白霜则没有。

霉菌在显微镜下会有明显的生物形态

希望这些线索能够帮到茶友们,在遇到普洱茶上长有白色物质的时候,比较成功地分辨其究竟是“白霜”还是“白霉”。

精选阅读

试试这两招,喝懂普洱茶中的喉韵和水路?


如何感受水路?是过喉的顺滑度吗?或者是和喉管的接触程度?

普洱茶的品鉴可分为三个层面:外显风格、高级风格、活性。(三层逆向品鉴法)

高级风格是指汤质和喉感,其中喉感又可分为:喉韵和水路。

1、喉韵知深浅

喉韵是指茶汤入喉后产生的触觉感受,主要由氨基酸导致。

为什么有人会说「喉韵到丹田」呢?因为人的整个食道,包括小肠都有鲜味受体。当这些鲜味受体接触到茶汤中的氨基酸时,就会产生喉韵。

喉韵一般用深浅来衡量,从喉部到胸腔乃至丹田。喉韵越深,代表茶汤中氨基酸含量越高。

因此,如果要量化评价,可以测氨基酸总量作为参考。

2、决定喉韵的直观因素

大树与小树

品种相同、工艺正确的情况下,大树茶的喉韵一般比小树茶明显。

因为大树茶的茶汤氨基酸含量更高。小树茶或台地茶,氨基酸含量不高,喉韵自然不深。

正确工艺与否

在原料相同的情况下,工艺也会影响到喉韵的深浅。

正确工艺做出来的大树茶,喉韵深,但如果是低温长炒出来的,喉韵就不好。

所以找一款正确工艺的大树茶和低温长炒的台地茶,就能很好的对比感受喉韵。

3、感受喉韵的小窍门

将茶汤含在口中,仰头,将脖子伸直,咽下茶汤,感受茶汤慢慢滑入食道的过程,衡量其深浅程度。

如果感觉茶汤一入喉就没了,那就是喉韵浅;如果感觉茶汤像股暖流,直入丹田,那就是喉韵深。

4、水路辨宽窄

在茶叶进化论的品鉴术语中,「水路」代表的是茶汤过喉时的开阔程度,是触觉感受。

好的水路开阔,不好的水路狭窄。

有个比喻很形象:水路宽的就像是双向十二车道的高速公路,水路窄的就像乡间的羊肠小道。

一般来说,正确工艺的大树茶,水路会比小树茶开阔。

有些原料好,但是工艺不好造成茶汤水路窄的问题,会在冲泡过程中渐渐缓解,泡到后面水路就会开阔一些。

5、感受水路的方法

放松喉咙,先含一小口茶汤,再轻轻把茶汤顺下去,感受茶汤是没有滞碍地滑下去,还是需要用力把茶汤咽下去。

滞碍越少,水路就越宽;越需要用力,水路就越窄。

版权

从口感上,如何去分辨普洱生茶的好坏?


很多人挑选茶叶,往往会关注它的产地、品牌、年份,而小茶姐姐认为,一款茶叶好还是不好,最直接的方法就是直接从口感上去判断。事实上,挑选茶叶,口感是非常重要的。最近很人都对普洱生茶都有很大的兴趣,所以小茶姐姐今天在这里要和大家说的是,如何从口感上去判断一款普洱生茶的好坏。

根据市场上的调查,也根据小茶姐姐多年来的喝茶经验,总结出,一款优质的普洱生茶,有这样的表现:甘、滑、醇、厚、顺、活、纯。大家可以作为参考一下。

1、甘。茶汤达到喉咙的时候,可以感受那深层的韵味,并且可以迅速的回甘、生津;好的盛茶,入口是非常的顺滑的,回甘也很强烈,生津持久。

2、滑。所谓的滑,是指茶汤很细腻绵滑,质感软滑,水很细,粘稠度高,这样的滑,入口就很自然的滑入喉咙,给人一种非常舒适的感觉。

3、醇。味道方面很醇厚;口感上,醇是普洱生茶最大的一个特点,醇不代表厚,大家一定要搞清楚这一点哦。

4、厚。所谓的厚,指的就是茶味的饱满、厚重;茶汤的渗透力强、层次感好,并且耐泡度也是非常好的,达到饱满、厚实,就是一款很不错的普洱生茶。

5、活。一款好茶叶,还需要讲究的是有活性,层次感丰富,不单一;就比如普洱生茶,最有特色的活性就是那鲜活的口感,而不是单调沉焖的口感。

6、顺。所谓的顺,指的是茶汤入口就很顺;苦涩味道化得快、化得开。

7、纯。这里说的是茶汤口感的纯。所谓的纯,指的是喝茶的时候,茶汤是不会出现浑浊、杂味的,好的普洱生茶,表现出来的茶味,是很纯的,仅仅是有普洱生茶的味道。

很多时候,我们在购买茶叶的时候,商家都会提供试喝的。而大家在挑选购买茶叶之前,一定要掌握最关键的口感辨别这几点,合理的掌握好这些分辨的小技巧,那么是可以助你挑选到一手好普洱生茶的哦。感谢大家的阅读。

怎么分辨普洱茶台地茶和乔木茶


台地茶是在建国侯发展起来的密植茶园的茶,台地茶是采用 “集中连片、高产”,金钱的利益驱使人们对台地茶的精心管理。所以台地茶人工栽培后一直处于相对比较好的管理之中。 所以台地茶也可以说是人工养殖茶。

与台地茶不同的是,乔木茶是一种古树,它采制于百年以上的古老茶园的茶,这种茶树为乔木茶。这些老树茶病虫害少,所以不需用药防治,也不进行人工修剪、中耕施肥等管理措施,是一种地道的天然老树茶。 也就是所谓的天然茶,其产量当然较台地茶低得多了。

既然茶的制作跟所投入的人力财力有所不同,那么他们的价格也会有很大悬殊。长相壮硕,叶面革质感明显,叶脉清晰,叶边齿状无规律状,叶背毛少具有此特点的就是乔木茶;相比较而言台地茶经过人工精心照顾,它具有叶身比较单薄,叶子裙边起波浪,叶边齿状呈规律性,叶背多毛的特点。

就两种茶的香气相比较乔木茶香气要比台地茶深沉而厚重,时间略长些,台地茶的时间就相对比较短暂。

喝乔木茶会给人一种很特别口感,仿佛感受到一股来自高山流水般的感觉,从茶汤上看台地茶茶汤相对口感差些味道苦而杂些。

还可以从茶冲泡后区分两种茶的不同,乔木茶冲泡后看上去茶叶比较大而舒展台地茶则刚好相反。

谈到两种茶的味道两者也有不同,台地茶入口后茶味时间短,口感相对乔木茶而言也有所不及。乔木茶有所不同的是入口滋味醇厚,荡气回肠,陈茶冲泡后茶味释放的慢,茶气的表现也慢慢体现出来,让人体感觉舒服的指数高。

把握关键 轻松分辨六类茶


茶,自古以来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柴、米、油、盐、酱、醋、茶看门七件要事之一。

茶叶是一种很好的饮料,经分析,茶叶含有机化合物450种以上,无机矿物元素不少于15种,主要有:咖啡碱、茶叶碱、可可碱、儿茶素、黄酮类、多酚类及单宁物质、芳香类物质、蛋白质以及多种维生素。

茶叶的种类繁多,单是中国茶叶,据统计就有6000多个品种,并划分成不同类别。根据茶叶加工可分为毛茶和成品茶两大类,根据产地划分可分为川茶、浙茶、闽茶等等,根据生长环境可分为平地茶、高山茶、丘陵茶等。

老茶庄白新春第四代传人白进火,根据茶叶的发酵程度和茶汤色泽谈中国茶的分类。这个普遍被采用的分类法基本上把中国茶分为绿茶、白茶、黄茶、乌龙茶(青茶)和红茶六大类。

绿茶:完全不发酵

这是中国最早出现的一种茶类。它是经过杀青(蒸青)、揉捻、干燥(炒、烘、晒)等工序处理的茶叶。这样的工序控制了酶的活动和多酚类的氧化,茶叶因此不发酵而保持了鲜叶的天然翠绿色,故称绿茶。

在本地市场除普通等级的绿茶,也销售诸如龙井、碧螺春、太平猴魁等名种绿茶。龙井产于浙江省西子湖畔的西湖镇。特级龙井为手工炒制,技艺十分讲究,每片茶叶都“直、平、扁、光”并具有“色翠、香郁、味醇、形美”四绝,是茶中珍品之一。碧螺春产于江苏省吴县洞庭东山和洞庭西山。以茶汤清澈碧绿,醇和爽口,饮后回甜为特色。太平猴魁产于黄山北麓的黄山区。茶芽挺直,肥壮细嫩,外形魁伟,色泽苍绿,全身毫白,具有清汤质绿、水色明、香气浓、滋味醇、回味甜的特征,是尖茶中最好的一种。

白进火说,绿茶是完全不发酵的茶,可消暑,也有抗氧化作用。但他说,由于绿茶性质微寒,本地气候潮湿,长期饮用易招致风湿痛,因此绿茶的饮用应有度。

白茶:发酵程度为10至20%

白茶是用优种茶树大百、水仙白、小白等的嫩幼芽尖,经自然萎凋和慢火烘烙等工艺而成,属轻微发酵茶,发酵程度为10至20%,其色泽白如银,茶汤浅淡,因此得名白茶。

白进火说,白茶的抗氧化成分是六种中国茶类之冠,近5年到10年来越来越受到护肤品界与保健饮料界的青睐,韩国和欧美人士尤其重视,在洗发水或饮料中加入白茶成分。

白茶名品有白毫银针、白牡丹等。两个品种的茶都产于福建福鼎市,前者水色淡黄,清香味强,滋味醇甜;后者汤色较黄,气味清香带甜,并有毫香。

白进火说,白茶一般甜味多于苦味,由于性质微寒同样不宜多喝。

黄茶:多一道高温焖堆工序

黄茶跟白茶一样都是轻微发酵的茶类,不同之处是多一道高温焖堆工序,以致原本翠绿色的茶叶变黄,故名黄茶。

白进火说,黄茶的口感跟白茶一样,但茶味较重,本地市场需求不大,也比较少见。

产于湖南省洞庭湖君山的君山银针为黄茶的珍品,清代曾被列为贡品茶。此茶采摘、制作要求很高。成品必须芽头茁壮,长短均匀,白毫显露完整,裹得结实,外形像一根根银针,内呈金黄色。

你的茯砖上长的是霉还是金花?


现在,人们大多知道茯砖的好,是其内里的金花(学名“冠突散囊菌”)起了很大作用。

其实金花本身是没有营养的,它的作用是产生一种酶来帮助茶叶中的蛋白质,淀粉,多酚类物质的转化成对人体有益的物质。

茯砖茶中金花越多,品质上表现为:汤色更明艳亮润,口感更加甜滑甘爽,能加速消除粗青味和发酵中产生的堆味,且对消化系统及睡眠有所改善。

金花的生成,需要制成的茶品在外冷内热、外干内湿的前提下,茶叶较粗老且茶叶渗出物浓稠,且得有“冠突散囊菌”存在于茶原料内。

但是黄曲霉,也可能滋生在“湿仓”情况下,外观也呈黄色,却是众所周知的有害微生物。它生存在潮湿温热的环境中,依存于茶叶的营养而生长,生命周期结束后又靠孢子存留和繁殖。

那么要怎样区分有害的黄曲霉和有益的金花呢?

首先是长有黄曲霉的茶本身霉变发粘,尤其霉菌群落最密集处,茶叶凝结成块,冲泡时不易散开,叶极易碎。而有金花的茶品,条索清晰自然,久存后茶品也易分拆,冲泡后叶底较完整,有一定弹性。

其次,黄曲霉造成霉变过后,又存储在干燥环境的茶,霉菌体干瘪,形状不规则,且呈褐色或黄绿色。而“冠突散囊菌”任何时段,都是金黄色饱满的圆形颗粒,只有前后生长期大小的差异。

而在休眠期,黄曲霉只有黄色粉状孢子,但在生长期一定有菌丝形成,金花任何时期都决不会有菌丝存在。

还有,黄曲霉是丝状成片分布,为浅黄色,通常分布在茶品角部。金花通常在茶砖或坨、饼的内部,为点状颗粒,呈金黄色,即便有颗粒分布在同处,也是颗粒清晰。

此外,黄曲霉的孢子颗粒极细微且附着不紧,可以轻松吹散落,金花附着紧实,不易掉落。

冲泡后二者的区别更是明显,黄曲霉造成的霉变茶,汤色碳黑或棕黑,浑浊粘腻,味道有极强的霉变呛人气味,数泡后汤色很快变淡且依然浑浊。而有金花的茶,茶色偏橙或红,且较普通茶品更加明艳透亮,口感圆顺爽滑,有独特的菌花香,耐泡度亦较好。

掌握好这些要领,相信茶友们也能轻松地分辨,茯砖上的到底是“霉”还是“花”了。茶叶旦还是希望,茶友们得到的都是有金花的好茶。

泡好茶,只要这三招


要泡出好喝的茶,除了要有好茶、好水、好的茶具,还要有好的泡茶技术。小编为各位茶友简单介绍,泡茶技术包括三要素。

一、茶叶用量

要泡出好喝的茶,要掌握茶叶用量。每次用量多少,并无统一标准,主要根据茶叶种类、茶具大小、消费者饮用习惯而定。泡茶用量的多寡,关键掌握,茶与水的比率,茶多水少,味浓;茶少水多,味淡,普洱茶单次冲泡的用量一般为6~10克不等。

二、泡茶水温

泡茶烧水,要大火急沸,不要文火慢煮。以刚煮沸起泡为宜,用软水煮沸泡茶,茶汤香味更佳!如水沸腾过久,即古人所称之"水老"。此时,溶於水中的二氧化碳挥发殆尽,茶叶之鲜活味,即丧失。

冲泡普洱茶则需要滚烫的开水,这是因为我普洱茶的内含物较不易浸泡出来,所以冲泡普洱茶的水温是要100℃,所以我们在冲泡普洱茶时较好第一次与第二次都用滚烫的开水比较好。

很多茶友接触绿茶多一些,绿茶一般不能用100℃的沸水冲泡,应用80℃~90℃为宜(水要沸点後,再冷却至所要的温度)。茶叶愈嫩绿,冲泡水温愈低,这样茶汤才鲜活明亮,滋味爽口,维生素C也较少破坏。

三、浸泡时间

茶叶冲泡时间和次数,差异很大,与茶叶种类、水温、茶叶用量、饮茶习惯等都有关系。

普洱茶冲泡次数比其他茶类都要多,水温之高低和茶用量的多寡,也连带影响冲泡时间之长短。水温高,用茶多,冲泡时间要短;反之则冲泡时间要长。但是,最重要的是,以适合饮用者之口味为主,茶友觉得浓了,出汤的时间应该放快,反之则延缓出汤时间。

要泡好普洱茶,掌握这七个技巧很重要!


喝普洱茶多了,就会有这样一种体会:明明是同一片普洱茶,这滋味怎么不一样。泡普洱茶简单,想泡好一杯普洱茶学问可不小。

一、新、老、生、熟

首先,确定所泡普洱为“新、老、生、熟”中的哪一类。

新生茶

茶性上较接近绿茶,冲泡中要避免出现“熟汤味”,因而水温要略低,出汤要快。关键在于把握好其原料特征,如茶树品种、茶区特点、树龄、生态等。原则上滋味浓强的水温略低,浸泡时间要短,滋味清淡的则相反。

新熟茶

正常情况下,新茶与老茶相比,有一些不足之处,例如茶汤不够透亮,香气不够纯正,滋味不够醇厚,而且常带有一些令人不是很愉快的感觉,比如“堆味”和较重的苦涩味等。

新熟茶的水浸出物溶解很快,所以要尽量做到扬长避短,通过高温洗茶以去杂味,略降温冲饮,冲泡节奏略快以避免苦涩味和“酱汤”状。完整地冲泡品饮新茶(从浓到淡到无味),可以确定茶的贮存价值。

老生茶、老熟茶

老茶一般要求高温醒茶、高温冲泡。相对来说,老生茶投茶量要低于老熟茶,而冲泡水温老熟茶要略高。对于许多老生茶,在泡与泡的间隔开盖,使叶底稍稍降温后再续泡,会有不一样的感觉,不妨试试。

历经多年时光的沉淀,有的老茶因贮存不当而有异味,可通过高温和多次洗茶来尽量排除,选用陶壶或紫砂壶冲泡对杂味也有很好的修正作用。

二、条索松紧重实程度

一般而言,较紧结重实的茶投茶量较小,而冲泡水温略高,水温高可以充分醒茶。紧结茶一散开,溶解速度就会很快,所以投茶量相对要少。

对于有些年头的紧结重实的茶要注意控制冲泡的节奏,通常是“前紧后松”,洗茶慢,出汤快,经过出汤较快的数泡之后,可以缓一缓节奏,让茶休息休息,你会惊喜发现,一杯好茶又在手中。

三、粗老、细嫩程度

较细嫩普洱(如宫廷普洱)不耐泡,多可用“留根冲泡法”,即每泡茶汤不出尽,以保持其滋味的稳定性。

水温也要适当控制,避免“煮茶”,尤其要杜绝高温、多次、长时间洗茶而导致茶内有效成分的无谓流失,失去品味和饮用价值。粗老茶因内含物减少则要大大增加投茶量,延长冲泡时间,可采用高温冲泡,甚至煮饮。

四、发酵程度

发酵度高的茶叶,需用沸水冲泡,并缩短浸泡时间,否则就浓如酱汤难以入口。

五、匀齐整碎度

茶叶较碎,其浸出物溶解也快,出汤相对的就要快。

六、储存情况

好的原料、好的加工、好的储存,这样的茶品就是最好冲泡的,浓淡冲相宜,怎么泡都好喝。若储存中略有问题,如稍有杂味,则可适当增加洗茶次数。若是茶品因储存不当发生了变质,就算再贵的茶也都不具备品饮的价值了。

七、“透”和“闷”

“透”和“闷”,是普洱茶的冲泡技巧。把握“透闷”技法,视普洱茶嫩度状况而定。

一般说来,嫩茶以透为主,多透少闷,老茶以闷为主,多闷少透。“透”:指的是冲泡过程中不加盖(杯盖、壶盖等),快速降温,使茶香自然而缓慢挥发。“闷”:是指冲泡过程中,加盖(杯盖、壶盖等),通过保持相对温度,发掘茶品香气。

幼嫩的茶叶容易闷熟,过闷,会使香气不易显露,水味重。故浸泡时,应多透少闷,以透为主。

粗老原料的茶叶,质地厚实硬脆,“粗老味”重,以高温和闷透结合的浸泡方法,能获得甘而醇的品质风格。“高温”闷泡,逼出“粗老气”,“透”则释放“粗老味”,勿使其存留茶叶之中,使茶叶滋味甘甜醇和不滞钝。

“透闷”原则,不仅仅指普洱茶冲泡的“透”与“闷”,也是选择茶具时应注意的,茶具的透气性强弱、散热性好坏对茶味的影响很大。透气性好、散热快的茶具(如盖碗、紫砂薄胎壶、玻璃茶具等),适宜冲沏嫩度较高的普洱茶;

反之,质地厚实、壁厚、密度大、散热慢、容水多的茶具(如紫砂厚壁壶、瓷器、石器、容量多的大壶),适宜冲沏原料较粗老的中低档普洱茶。

教你轻松辨别普洱茶香


香是品茗中最表面性的鉴赏,品味香纯用嗅觉感官,也是最直接而且本能所及的。好的普洱茶可以具有许多细腻微妙的香气物质,品茶香其实很简单。

观其色,嗅其香

拿取置茶的茶叶罐时,空气中大约就已经飘荡着一股茶香了。打开茶叶罐,罐内的密闭空间中,回荡着浓浓的茶香。取茶于手心,低头轻嗅,香气又是另一种表现。

亲近茶壶,感知香韵

茶叶置于茶壶中,沸水冲泡,顿时香气四溢,让人神清气爽。将壶盖置于鼻尖,深深啜吸壶盖附着的芬芳;再将茶壶置于鼻尖,感受那茶叶经高温湿润后的香气变化。

与味蕾相遇,与身体相融

茶汤注入茶杯,举杯闭目深吸一口茶汤表面散发的香气。茶汤入喉,杯底仍有不容错过的余香,等待与我们的嗅觉神经细胞交流。

轻啜细品,唇齿留香

茶汤入口,轻含于舌面,顿时香气四溢,或充满口腔唇齿间,或上扬至上颚鼻腔处。一壶茶随着冲泡次数的增加,香气可能不断地变化。

慢下来,让回味悠长

如果我们有时间,可以稍稍放慢品茶的节奏,茶汤顺着舌面滑入身体后,让茶香包裹整个口腔,或于喉头鼻腔回荡。

记忆中的陈香,再现往日时光

还有一种茶香,并不是感官嗅觉的,而是大脑深层知觉的香,那是记忆中的陈香。这种茶香的苏醒,如老歌一般,唤回记忆深处那种美好经验的情境,如时光回溯岁月重现,让生命的感动重新再走一回。

学会鉴别茶香,让自己得到更好的品茶体验。

如何轻松品鉴普洱茶香?


香是品茗中最表面性的鉴赏,品味香纯用嗅觉感官,也是最直接而且本能所及的。好的普洱茶可以具有许多细腻微妙的香气物质,品茶香其实很简单,6个小步骤就能让你充分感受普洱茶香,在泡茶的每个环节,都是品香的好时机。

一:观其色,嗅其香

拿取置茶的茶叶罐时,空气中大约就已经飘荡着一股茶香了。打开茶叶罐,罐内的密闭空间中,回荡着浓浓的茶香。取茶于手心,低头轻嗅,香气又是另一种表现。

二:亲近茶壶,感知香韵

茶叶置于茶壶中,沸水冲泡,顿时香气四溢,让人神清气爽。将壶盖置于鼻尖,深深啜吸壶盖附着的芬芳;再将茶壶置于鼻尖,感受那茶叶经高温湿润后的香气变化。

三:与味蕾相遇,与身体相融

茶汤注入茶杯,举杯闭目深吸一口茶汤表面散发的香气。茶汤入喉,杯底仍有不容错过的余香,等待与我们的嗅觉神经细胞交流。

四:轻啜细品,唇齿留香

茶汤入口,轻含于舌面,顿时香气四溢,或充满口腔唇齿间,或上扬至上颚鼻腔处。一壶茶随着冲泡次数的增加,香气可能不断地变化。

五:慢下来,让回味悠长

如果我们有时间,可以稍稍放慢品茶的节奏,茶汤顺着舌面滑入身体后,让茶香包裹整个口腔,或于喉头鼻腔回荡。

六:记忆中的陈香,再现往日时光

还有一种茶香,并不是感官嗅觉的,而是大脑深层知觉的香,那是记忆中的陈香。这种茶香的苏醒,如老歌一般,唤回记忆深处那种美好经验的情境,如时光回溯岁月重现,让生命的感动重新再走一回。

茶叶上的白色霉点、泡沫、沉淀物是什么?


茶汤上面一层白雾?这真的不是灵异事件?

真相:

茶汤面上浮现的一层白雾,一般是由于热空气和冷空气在气压不同的情况下形成的。

只不过因为茶汤的密度较高,水蒸气产生后还不能像快速融入纯净水一样快速融入茶汤,而且茶汤颜色又较深,所以汤面一层白雾会看得非常清晰。

而白雾停留的时间长短,一般则与茶叶本身的内含物质高低有关,内含物质高的茶类,在冲泡时茶汤就会很稠,越稠的茶汤,雾气在茶汤表面停留的时间就会较长。

茶叶上面看起来灰蒙蒙的、不那么油润,好像蒙了一层白霜!是不是发霉了?

真相:

茶叶上的白霜要分好几种

在绿茶中,一般烘青绿茶(比如:六安瓜片、黄山毛峰)会比炒青绿茶,更容易看得到起白霜的情况。不过也有例外,像太平猴魁也是烘青工艺,但就普遍油润,不太会起白霜,所以这个跟工艺和品种都会有一定的关系。

而绿茶中的白霜,一般都是工艺中产生的碱类物质,很正常。

而在需要长时间烘焙的茶叶中,比如说武夷岩茶,在新茶烘焙完成后,一些茶碱类物质被析出,也会有挂霜的情况出现,但这种霜,一般出现在新茶里,而且往往会因为时间或者腾挪的原因,反而消失掉。

还有一种,就是六堡茶上的白霜,这种往往跟其窖藏陈化的工艺、以及当地的气候环境有关。

六堡茶在茶叶加水发酵蒸压后,其实发酵还没有结束,陈化过程中,茶叶依然在和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反应,还在继续发酵。像陈年的六堡茶,有时会略有点灰润的霜,就是微生物继续作用、发酵的结果。

但是颜色太白的霜,就有可能跟特殊的菌群和储藏条件有关,至于茶叶本身有没有问题,还能否饮用,这个就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