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与茶马古道

发布时间 : 2020-09-29
茶马古道黑茶 茶马古道的线路 古道普洱茶

茶马古道黑茶。

下面是茶经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普洱茶与茶马古道”精彩内容,帮助大家了解茶文化知识,欢迎大家进行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茶马古道是中国历史上以茶易马及药材,并以马帮的形式往来运输的贸易路线。唐宋以来逐渐兴起,明清时期达到鼎盛。直到今天,茶马古道仍有着重要的影响和意义,特别是在交通不便的边远山区,关注陈财制茶。

传统上,以普洱府为中心的茶马古道有五条主要线路:

其一,西北经景谷、景东、大理、丽江进而入藏而抵尼泊尔、印度等地,这条线路是运用最广的一条古道。

其二,东北入昆明进而前往中原以及京师等地,普洱贡茶即由此条古道进京。

其三,南线经黄草坝、卡房、高酒房、勐班、补远、补岗、倚邦、曼拱、曼及、易武、勐腊至老挝,这是一条经过六大茶山的线路。

其四,东南路经由倚象坝、营盘山等地进入越南北部。

第五,西南道,由于要经过澜沧江,雨季时波涛汹涌不便通行,因此这条路一般旱季时使用,故又称旱季茶马古道。其中西南线河流众多,通行较为不便,到达澜沧后又分为三条支线,具体来说:一是从澜沧西北行,经竹塘、雪林前往缅甸腊戍地区;二亦是从澜沧西北行,经由竹塘、西盟前往缅甸;这两条都是经由西盟前往缅甸北部地区;第三条是从澜沧西行,经勐滨、孟连等地去往缅甸中部地区。

这五条茶马古道路线成为普洱与思茅、云南及内地商贸和文化交往的桥梁,也成为普洱与中国周边国家及世界各国商贸和文化交流的纽带。因此,以普洱为源头的茶马古道,被学术界称为“世界上地势最高的文明文化传播古道之一”。

以普洱为源头铺开的这五条茶马古道中,有两条向澜沧江西南方向延伸,通过孟连和勐海到达缅甸,这两条古道与若干与之平行或交叉的支线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交通网,以“不过澜沧誓不休”的态势,跨过澜沧江,组成了澜沧西南向缅甸、老挝等地的古道网络。其中经过景迈山古茶林的主要茶马古道有:

A、东北:景迈→勐满(勐海县)→富腊→发展河→老营盘→扁担山→老雅口→糯扎渡渡口→普洱;

B、东南:景迈→南峤(今勐遮)→佛海→缅甸景栋;

C、西南:佛房(老县城)→罗八→大坪掌(景迈)→南畔→香官→勐连→缅甸;

D、西北:景迈→东岗→勐朗→上允→小黑河→双江→凤庆→大理。

景迈茶山处于茶马古道南线和西南线的中间地带,无论往南去往勐海及西双版纳还是前往澜沧都比较便捷。而茶山本身也毫无疑问也受到这两条主线的辐射,特别在传统六大茶山的没落之后,景迈茶山随之受到更进一步的重视,茶马古道的辐射也更为频繁。其中,西南线与景迈茶山有着更为紧密的关系,它连结着澜沧与孟连及西盟三地的贸易往来。景迈茶山通过这条通向缅甸的普洱茶出境商道而声名远播。

总的来说,景迈芒景古茶山有着优越的区位条件,它处于滇西各条茶马古道的交叉处。西北过大理至西藏、西南至缅甸、东南至老挝、东北至四川,都必然穿过这一地区的茶山。其中现在惠民镇富腊后山仍有一条古道遗迹,另外三条在景迈山丛林间保存有部分古道。因而,景迈山古茶林是滇西茶马古道上的重要驿站,也是对外交流的的重要窗口。

茶文化精选阅读

普洱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是以唐代以后,特别是清朝光绪年间至民国时期普洱通往昆明、西藏、澜沧、打洛、缅旬等地的茶马古道,也是普洱物资交流、进行贸易的南方丝绸之路。

“茶马古道”的形成与发展,促进了普洱茶业的发展和普洱茶区商品交易的繁荣。在今普洱县境内,仍保留有三处较完整的“茶马古道”遗址:一是位于同心乡那柯里村的“茶马古道”;二是位于凤阳乡民主村的“茶庵塘古道遗址”,长约2公里左右的山石古道,在一片半原始森林中盘山径仄而上。那山石上深印的马啼印,向人们诉说着昔日“以茶易马”的艰险;沿古道而上,人们可以去体味,去追寻“径仄愁回马,峰危畏如去”的意境。三是位于磨黑镇孔雀坪的“孔雀坪地古道遗址”,长约10余公里,那昔日林立的“马店”,山石古道上清晰可见的马蹄印,向人们说明历史上的“茶马古道”的兴盛。

山间铃响马帮来,是50年代前的真实写照。在车辆如梭的今天,马帮已不再有,山林是听不到清脆的马铃响了。茶马古道显得更加寂静。但回荡动听的马铃声和赶马人的山歌依然记忆忧新:三月里来,三月三,赶着骡马进茶山,普洱茶好人人爱,驮起茶叶到远方。

普洱茶与茶马古道有何关系?


有一部分茶友喜欢普洱茶,仅仅是因为其口感和收藏价值,很少了解普洱茶的发展历史。本期文章,笔者将和茶友们一起探讨普洱茶在各个朝代的发展现状,希望能让更多的茶友了解普洱茶的文化底蕴。

首先,我们来看看它的发展历程:

周朝:云南种茶历史悠久,早在三千多年前武王伐纣时期,云南种茶先民濮人就已经献茶给周武王,只不过那时还没有普洱茶这个名称。邦崴过渡型古茶树是古代濮人栽培驯化茶树遗留下来的活化石。

唐朝:历史文献中记载最早种植普洱茶的人是唐吏樊绰,在其所著《蛮书》卷七中云“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据考证银生城的茶应该是云南大叶茶种,也就是普洱茶种。

宋元:宋朝李石在《续博物志》一书中也记载了:“茶出银生诸山,采无时,杂菽姜烹而饮之。”

元朝时有一地名叫“步日部”,后此地名写成汉字,为“普耳”(当时“耳”无三点水)。普洱一词首见于此。

明清:明代万历年间谢肇淛在其著《滇略》中,提到“普茶”(即普洱茶)这个词,该书曰:“士庶所用,皆普茶也,蒸而成团”,“普茶”一词首次见诸文字。明代李时珍著《本草纲目》中亦有“普洱茶出云南普洱”的记载。

清朝阮福《普洱茶记》:“普洱古属银生府。则西蕃之用普洱,已自唐时。”清道光《普洱府志》“六茶山遗器”载,在1700多年前的三国时期,普洱府境内就已种茶。

新中国:新中国诞生后,云南茶叶获得了新生。1951年建立了云南省茶叶科研机构,到1958年止,云南茶园面积达到了46.6万亩,产茶18万担,但大跃进时期茶树大受摧残。

十年动乱期间,茶叶发展缓慢。1966年,云南茶只有19万担。

1984年,现代普洱创始人吴启英通过普洱茶接种技术科学的方式,在保证普洱茶质量的情况下22天就完成了普洱熟茶的发酵转化。这是现代普洱熟茶的开端,为普洱熟茶批量生产奠定了基础。

其实,普洱茶的生产和发展,与茶马古道密不可分。所以文章最后,笔者和茶友们分享几点茶马古道与六大茶山的知识:

茶马古道

1.官马大道:普洱→昆明→北京

2.关藏茶马大道:普洱→下关→丽江→中甸(今香格里拉)→西藏

3.江莱茶马道:普洱→江城→莱州→欧洲各地

4.旱季茶马道:普洱→思茅→澜沧→孟连→缅甸

5.勐腊茶马道:普洱→勐腊→老挝

6.滇东南茶马道:普洱→思茅→车里(景洪)→打洛→缅甸景栋。

普洱茶山,以澜沧江为界划分为:

江内:攸乐、革登、倚邦、莽枝、蛮砖、漫撒。

江外:南糯、南峤、勐宋、景迈、布朗、巴达。

普洱茶文化: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是指存在于中国西南地区,以马帮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间国际商贸通道,是中国西南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走廊,茶马古道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地域称谓,是一条世界上自然风光最壮观,文化最为神秘的旅游绝品线路,它蕴藏着开发不尽的文化遗产。

长知识

【茶名可分五类】一是地名加植物学名,如武夷山大红袍、安溪铁观音;二是地名加茶叶形状特征,如六安瓜片、凤冈翠芽;三是地名加富想像力的名称,如庐山云雾、敬亭绿雪;四是传说或典故,如洞庭碧螺春、西湖龙井、文君嫩绿;五是以文化素材为背景,有的具宗教色彩如普陀佛茶,以吉祥物命名如太平猴魁等。

【各国喝茶喝法不同】1、中国,讲究茶韵,喜好功夫茶;2、英国,下午茶配点心,十分隆重;3、日本,讲究茶道,茶室布置、环境等都很考究;4、印度,喜欢奶茶,传统方式将茶倒在盘子里添饮;5、土耳其,生产苹果茶,有请喝茶的传统;6、美国,讲求高效便捷,喜欢喝速溶茶。

【七子饼茶】是中外历史上,用国家法律来规定外形、重量、包装规格的唯一茶品。"圆如三秋皓月,香于九畹之兰。"这是乾隆皇帝对七子饼茶的品评。七子饼茶又称圆茶,是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生产的一种传统名茶。

又称圆茶,是普洱茶最具代表性的体现形态。七子饼茶也属于紧压茶,它是将茶叶加工紧压成外形美观酷似满月的圆饼茶,然后将每7块饼茶包装为1筒,故得名"七子饼茶"。普洱茶因普洱府而得名,普洱茶经茶马古道而名扬天下。七象征着多子、多地、多福、多寿、多禧、多禄、多财,七子相聚圆圆满满。"七子"饼茶畅销于港、澳、台及东南亚地区,七子饼茶一般都是7两一饼,7饼一提,被视为"合家团圆"的象征。

碎碎念

茶叶不会因为溶入清水不为人在意而无奈,照样只留清香在人间;人也不必因为融入社会不被人关注而沮丧,当你成就了他人,帮助了社会,贡献了自己,陶冶了人生之后,你还要在意什么呢?茶树年年有新芽,生命之树常青。

淡淡的日子淡然地过。生活如水,人生似茶,再好的茶放到水中一泡,时间久了,也就淡了。也许是棱角平了,或许是成熟稳重了,脚步越来越踏实,日子越来越平淡。人生步入另外一种境界------淡然。得与失,成和败,聚或散,虽然一样渴望一切都好,但也能安然地接受一切不好。淡然,是人生的一种成长。

一首歌可以撩起一段记忆,一杯茶可以味染一份心情,当我们读懂了时光,才知道需要是什么。原来,千般跋涉、万种找寻,要的不过是一颗平常心。识得宽容,懂得放下,以平常心对待生活,生活无处不胜境。

人生如白驹过隙、草露风灯,短暂得就像这片片茶叶。我们不应该刻意地去计较生活中的得失,我们应该活得实在、活得真切、活得淳朴、活得坦然。功名利禄只是过眼云烟,不必为追求短暂的大红大紫而穷尽一生,其实人生如茶味一样清淡略带苦涩实为最佳。风雨人生、辛酸遍尝,这样的人生才是富有的、充实的、幸福的。

饮茶是一种情趣,是一种乐趣。爱茶的人容易醉茶,不过,茶之醉有别于酒之醉,难怪有诗云:"茶亦醉人何必酒。"

商家说

喝过润元昌珍品蓝印的茶友,应该都知道曼新竜这个寨子了。布朗山曼新竜寨今年的大树春茶品质不错,苦重香浓,与附近的老曼峨相比,曼新竜茶不算很苦,入喉即回甘,茶气完足,几泡下来,杯底香气很迷人。润元昌收料二组4月6号去了曼新竜,带回很多样板,试完就确定收量。

轻松一刻

雄仔跟妈妈去外公家,外公正在品茶,用的是特小的紫砂壶茶杯,外公对雄仔说:"这就叫功夫茶,是广东潮洲地区特有的茶文化!"雄仔听罢,找来一只大杯子,然后对外公说:"给我满满倒上一杯,让我喝个痛快,肚子里好多装点茶文化!"

外公禁不住开心地笑起来:"看你这小子,功夫茶要慢慢呷着喝,像你这样大杯大杯地喝,叫没文化!"

普洱也彩铃

某君自称不懂普洱茶,但拨打他的手机号码,却会听到这样的彩铃声:"对不起,我们老板正在喝普洱茶,现在不能接听电话!"

茶马古道的普洱茶介绍


茶马古道的文化的普洱茶

茶马古道之中,以云南出产的普洱茶最为有名,也是输藏茶叶当中最主要的一个茶叶品种。早在一千八百多年前,云南的普洱茶就大量销往西藏,茶马古道也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之下逐步形成的。

清代雍正皇帝于1726年任命鄂尔泰为云南总督,设置普洱府治,进行官方控制普洱茶的贸易,与此同时,命令鄂尔泰选取最好的普洱茶进贡给皇帝。从那时起,普洱茶开始了它长达189年的贡茶历史。

经过筛选的普洱贡茶是八色茶品,有五斤重团茶,三斤重团茶,一斤重团茶,四两斤重团茶,一两五钱重团茶,瓶装芽茶、散茶、蕊茶、匣装茶膏等八种。普洱茶中最有名的当属“女儿茶”了。熟悉《红楼梦》的人可能会记得贾宝玉特别喜欢普洱女儿茶。女儿茶是四两重紧茶。据说,用来进贡的女儿茶,都要由西双版纳六大茶山的茶园中的少数民族未婚处女采摘。采茶时要先将摘下的茶芽放入这些少数民族的少女怀中,然后才放入装茶的竹篓中。

从明末清初到明代同治年间,是普洱茶最为辉煌的时期。其间每年在云南可收购普洱茶叶万担之多(每担合150斤),这些茶叶主要销往四川、西藏、贵州及云南等地。由于茶叶丰盛且质量好,故普洱茶远近闻名。茶商很早就在西双版纳六大茶山的象明倚邦设立了茶号以促进普洱茶的销售。直到清代宣统末年,还有庆丰和、庆丰益、元昌、恒盛这四个茶庄。这些茶庄将茶叶运往昆明、下关,继而分销各地。除了常年在六大茶山经营的茶庄,每年的春、夏两季,还会有云南、四川等地汉、藏等各族商人组成马帮云集于此,采购茶叶。当地的茶农也顺势将每年的清明节后定为“茶会天”。在茶会天,各地的客商都会赶来,和当地茶农进行买卖,场面极为热闹。

而古人赞誉普洱茶的诗词也是数不胜数。云南昆明的于生就作有《普洱茶山春曲》来称赞普洱茶:“一叠清波一叠云,青岚绿雾卷红裙。山泉玉笛鸣春鸟,领悟春吟脱俗人。”北京的王澍则有诗云:“平生足未践思茅,普洱名茶是至交。炼字未安吟苦处,一杯清冽助推敲。”诗的题目就是《普洱茶》。还有来自湖南的赞美:“云南普洱美名扬,腊茗春芽分外香。多谢村姑精制作,遂教身价入华堂。”这是成与龄所作的《评云南普洱名茶》。全国各地品尝过普洱茶的人,都对它的清冽浓郁赞不绝口。

清代光绪年间,清政府对地方的管理变弱,造成地方治安混乱,盗贼四起,就连进贡给皇帝的贡茶,都在昆明一带被土匪抢掠一空。乱世所造成的交通不便,严重阻碍了普洱茶的对外运输和销售。当地茶农的生活也因此陷入困境,以至于不得不将茶树砍下,种粮来维持生活。当时又赶上了病疫横行,茶农对外交通受阻而无钱无药,死亡不计其数。同时被砍伐开垦用做农耕或被野火烧尽的茶园数量也很大,令人痛心。

1914年,内地茶客又逐渐地返回六大茶山,重新将普洱茶经营起来,远销泰国莱州。由于各地对茶叶的需求量大幅增加,茶商又在倚邦增设了不少新茶庄以扩大经营,园信公、惠民茶庄、升义祥、鸣昌号等茶庄都是当时的代表。当时要将茶叶运至勐莱,依靠牛车作为交通工具大约需要走一个月。艰险的路途中没有村寨可以借宿,马帮只能在野外露宿,同时马帮中还配有枪支以防备经常出没的野兽。

普洱茶经营上的繁荣在历史上也曾受过打压。法国统治者在统治越南期间就因担心普洱茶垄断越南的茶市场而要对其征以重税,遭到茶商的反对后又禁止了普洱茶在越南的销售,使当时的茶商损失惨重。西藏和平解放后,1952年滇藏公路开始修建,历经20余年,1973年通车,云南茶叶也得以从这条公路大批送往西藏,至此结束了藏马帮驮茶进藏的历史。曾经繁盛一时的滇藏茶道被滇藏公路所取代。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科技的进步,向西藏运送商品已经不像以往那么艰难了。今天的拉萨市场,已经有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各种茶叶多达90余种。同时藏族人民能够吃到新鲜蔬菜,这使藏族人民“以茶代菜”的饮食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普洱茶也就逐渐失去了曾经的风光。

陕西茶马古道与滇茶马古道握手(三)


是茶换马,还是马驮茶

研讨会上学术争议激烈,主要分为滇、陕、川三派。

第一个发言的木霁弘,夸赞了丽江和丽江马在滇藏茶马古道上的特殊作用。他说,南部驮茶的马,到了大理、丽江一带就不能再走了,因为它们不适应海拔50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唯有大理、丽江的马不惧高海拔。他强调,在研究茶马古道时,不要只看正史,而忽视茶马古道的民间性。他注意到有的人基于地方眼光,排出一、二、三。研究茶马古道时要完整、全面地评估,不要想当然地说你这条路是第一条、是起点。经过长期研究,可能你的这个说法是靠不住的,也是站不住脚的。

木霁弘后面的话,虽然没有点名,但显然说的是陕西的事情,特别是今年4月16日在紫阳县向阳镇瓦房殿举行的中国第一条茶马古道起点揭牌仪式。

第6位发言的李刚,没有因为自己身处人家门上且是应人家邀请来参加会议而回避观点的交锋。

李刚提出需对茶马古道这一概念进行科学的界定。目前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茶马古道是由国家经营、以内地茶叶换取边疆战马为主要内容的西部贸易大通道,是以茶换马的交易;另一种观点认为,茶马古道是以马驮茶的贸易大道,马只是工具而不是商品。李刚认为应该是以茶换马。由于当年陕西运茶量太大,主要是用骆驼驮茶,去西部换马。清代陕西茶商马合盛家有300多峰骆驼。

针对木霁弘的讲话,李刚说,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讲,须在时空上准确描述茶马古道。他觉得,既然茶马古道不是民间小道,就必须以国家组织和国家行为作为标志。明代边防建设的重点在西北,所以搞了基本国策茶马交易,茶马古道的起源和这一政策有直接的关系。茶马古道开通的标志,既不是茶,也不是马,而是政府的茶马交易事务主管机构的设立,茶马司就是茶马古道开通的基本标志。明代洪武4年,即公元1371年,在陕甘设立了秦州茶马司、河州茶马司、洮州茶马司,标志陕甘茶马古道开通;到洪武26年,即公元1393年,开通了四川的黎州茶马司(在今汉源县)和雅安茶马司,标志着康藏茶马古道(即一般人称的川藏茶马古道)的开通。

四川师范大学旅游学院院长王川教授说,在川藏线上,主要是用牦牛运输茶叶,不是马,因为牦牛耐寒,而且用结实的牦牛皮包裹茶叶,不仅能避免受潮变质,而且牛皮摔不破。王川同时提出,川西北是茶马古道核心区。

云南许多学者在会上一再提出,滇藏线是茶马古道的主要线路。

北京大学教授陈保亚认为,茶马古道是以人赶马(包括牛、骡、骆驼等)运茶为主要特征,并伴随盐、酒、马、骡、皮毛、药材等商品交换的文化传播之纽带。

云南大学茶马古道研究所研究员周重林解释,茶马古道的核心是茶,不是运输工具。

陕西茶马古道与滇茶马古道握手(四)


给云南人说句心里话

李刚在发言中,所讲的第一点意见,就是感谢云南的同志,称赞他们做了一件十分有意义的工作,在云南各级政府、党委的关怀、支持、领导下,举全省之力打造茶马古道这一品牌。

李刚说的绝不是表面上的客套话,而是一句心里话。李刚这次来参加研讨会的目的之一,是想看看云南是怎样研究、开发利用茶马古道的。

自木霁弘等人提出茶马古道概念后,云南各级政府和企业非常重视,做了大量工作。这里只介绍其中两年的部分活动。

2002年5月,丽江地区人大工委与丽江县人大常委会通过调研,向丽江地区行署提出了《关于打造和推出茶马古道旅游品牌》的11条建议;6月,云南和西藏、四川在昌都举行茶马古道学术考察研究活动;8月,丽江在北京举行了有费孝通、任继愈等全国著名专家参加的茶马古道与丽江古城文化研讨会。

今年4月,云南在澳门举办千年印记--茶马古道风情展;6月,云南省人民政府和国家文物局共同主办,云南省文物局、普洱市人民政府承办了中国文化遗产保护普洱论坛--茶马古道;7月6日至8日,丽江政府举办了本次研讨会。

记者在丽江几天里,街上游客如潮,丽江古城里的游客更是多得摩肩接踵。丽江茶马古道博物馆馆长刘建勤告诉记者,丽江虽然只有110万人,但去年游客量达700多万人次,今年由于通了火车,预计游客将过千万。丽江文化研究会会员、负责本次研讨会文秘工作的杨杰宏自豪地说,丽江虽然不产茶叶,却是云南最大的茶叶销售地。

李刚私下羡慕不已地对记者说,你看人家从省、市政府到民间,全民形成共识,通过茶马古道拉动整个旅游经济,吸引了全国甚至世界的眼球,丽江年人均接待10人次游客。相比之下,这些年,陕西的专家、学者一再呼吁,可除了媒体热心外,在省内反响不大,有关单位对茶马古道的漠视态度令人心寒。我们自己如果将茶马古道边缘化,就难免被别人边缘化。外省已对陕西形成合围之势,如果我们3人这次不来,就没有陕西的声音。陕西应该好好向云南学习,通过茶马古道形成陕南绿色茶叶带,拉动陕南经济发展。

陕西茶马古道与滇茶马古道握手(二)


陕西茶马古道得到全国专家认可

来自北京、重庆、四川、青海、广西、云南和澳大利亚、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内外200多名专家、学者参加了这次研讨会,事先提交了88篇论文,是规模最大的一次茶马古道文化研讨会。

在这次会议上,无论是专家学者,还是政府官员,一改过去说茶马古道不提陕西的习惯,将陕西列入拥有茶马古道省份之内。

由于参加会议的专家、学者多,多数人只能在第二天的分会场发言。虽然李刚事先没有提交论文,而且因故提交名单晚,但主办方还是在开会头一天安排李刚在第一天的大会上作专题学术发言。

为了宣传好陕西茶马古道的重要性,李刚做了精心准备,上台后饱含激情,声音洪亮。其观点令在场的专家、学者为之一振。随后发言的四川民族大学教授祁和辉、丽江纳西古乐发掘者宣科等人特意肯定了李刚的有关观点。会后,西澳大利亚大学教授、澳大利亚首所孔子学院首任院长希格伦对李刚竖起大拇指:你讲得很棒。他告诉记者,李刚的发言学问高,讲得很生动、清晰,受到大家关注。

李刚返回西安时,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保护管理局副局长、丽江文化研究会专职副秘书长和红阳在称赞的同时,表达了以后邀请李刚到丽江讲座的意愿。

云南大学茶马古道研究所研究员周重林告诉记者,陕西是中国产茶的北部边缘,是茶马古道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如果没有就缺少了一块。今年6月初,在中国文化遗产保护普洱论坛--茶马古道举行期间形成的关于保护茶马古道文化遗产的普洱共识中,起初草稿上只有滇、川、藏、青、甘、黔6省份,没有陕西,看到《西安日报》的报道后,加上了陕西。而且他根据国家文物局的要求,到陕西汉中进行了考察。他发现,陕西茶马古道正史资料完整。

陕西茶马古道与滇茶马古道握手(五)


云南是居安思危

7月8日,研讨会最后一天安排与会人员参观了丽江茶马古道遗迹束河古镇和西香格里七十二道弯铺石古道。后者有400年前相当于烽火台的蒙古哨、马帮期望能解除劳累的嘎呢咕石堆、防止马匹走错路的拦马石等,这些都引起了大家浓厚的兴趣。遗憾的是,为马帮提供饮水的石水槽失踪了。在过去马帮时代,山下的村民挑水倒入半山腰的水槽里,马帮喝水后,自觉投入零钱。

木霁弘告诉记者,云南境内的茶马古道,由于对茶马古道的研究与保护尚未深入,在自然和人为因素影响下,茶马古道沿线文物古迹及周边环境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保存现状不容乐观。云南将进一步加强茶马古道资源调查,抓紧编制茶马古道保护规划,有重点、有步骤地开展茶马古道整体保护。

寇骞说,云南是居安思危,人家已经找到了大量茶马古道遗迹,咱们陕西如今根本不清楚茶马古道遗迹情况,就是消失了也不知道。

李刚说,云南工作做得很细,对古镇、古村落、古茶树、古茶园、古道路全省进行全方位、拉网式普查。陕西要赶快奋起直追,保护好茶马古道。

建议陕西申报国家级文保单位

前往丽江的路上,李刚和寇骞就商量,这次去参加研讨会,要和云南建立关系,为以后合作大手笔打好基础。

尽管在有些学术观点上还存在分歧,但李刚和木霁弘见面时热情握手,一再表示要多交流、合作。木霁弘说,茶马古道是中国,尤其是西部人民贡献给世界的一条古道,各省、各族人民都为茶马古道作出了巨大贡献,所以,他们在给国家文物局所作的茶马古道现状报告中,本着全面、完整、真实的原则,将7个省按照一个整体来做。我们7省要联合打造茶马古道这个世界文化遗产。它既不只是云南的事,也不只是西藏的事,或陕西的事,而是我们整个西部一件伟大的事业。这需要许多人、许多专业的联合努力才能做好。

李刚说,我们要更多地从国际性、民族性角度来整合茶马古道。我们7个省要联合起来打造这一具有国家性质的、横贯整个西部的贸易通道,进行历史经验总结,为西部大开发提供历史经验支撑,为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做必要的准备。

李刚、寇骞包括本报记者,和云南、四川、重庆、青海以及海外专家、学者进行了私下交流,并表示以后要相互协作,互通信息、经验。

云南大学茶马古道研究所研究员周重林透露,云南、四川正在做境内茶马古道申报第7批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工作。如果这样的话,就可以使沿线过去连县级文保单位都不够的文物古迹,一下成为国家级保护单位,茶马古道就可以得到有效保护。他建议陕西能设法将陕西境内的茶马古道申报为第8批国家级文保单位。寇骞认为此建议非常好,回去会向有关方面反映。(金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