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马古道的历史文化价值与特点

发布时间 : 2020-09-30
黑茶历史文化 黑茶的历史文化介绍 安化黑茶历史文化

黑茶历史文化。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面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茶马古道的历史文化价值与特点 ”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各位茶友们了解“茶马古道的历史文化价值与特点 ”相关知识!

今天,随着现代交通的兴起,这条自唐宋以来延续达一千多年并在汉、藏之间发挥过重要联系作用的茶马古道虽已丧失了昔日的地位与功能,但它作为中华民族形成过程的一个历史见证,作为今天中华多民族大家庭的一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却依然熠熠生辉,并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日益凸显其意义和价值。我想,这恐怕也正是促成今天藏、川、滇三省区联合举行此次大型的茶马古道学术考察活动的一个原因。那么,应当如何看待和认识茶马古道的历史文化内涵及其与其他文明古道相比有什么特点?同时,我们又应当如何在茶马古道与当前藏区社会经济发展之间寻找一个结合点,使其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焕发生机?这是今天我们迫切需要思考和回答的问题。笔者认为,对茶马古道的特点及其历史文化内涵,目前我们至少可以得出以下几点认识:

第一,茶马古道是青藏高原上一条异常古老的文明孔道。

从茶马古道的路线看,我们不难发现,昌都是茶马古道上的一个重要枢纽,它不仅是滇藏道和川藏道两条道路的必经之地,而且也是这两条道路的一个交汇点。事实上,茶马古道并非只是在唐宋时代汉、藏茶马贸易兴起以后才被开通和利用的,早在唐宋以前,这条起自卫藏,经林芝、昌都并以昌都为枢纽而分别通往今川、滇地区的道路就已经存在和繁荣,并成为连接和沟通今川、滇、藏三地古代文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通道。它不仅是卫藏与今川滇地区之间古代先民们迁移流动的一条重要通道,同时也是今川、滇、藏三地间古代文明传播和交流的重要孔道。从考古文化遗迹看,远在4~5千年以前,昌都就出现了像卡若遗址这样大型且时间延续极长的古人类聚落遗址。

[19]这说明至少在新石器时代晚期,昌都一带以卡若文化为代表的古文化已相当繁荣。

昌都之所以能如此早的时代就产生如此发达的古代文化,其原因正在于昌都是位于今川、滇、藏三地之间古代文明交流与传播的一个重要孔道上。从卡若文化中,我们既可见到川西、滇西北地区原始文化的因素与特点,也可见到黄河上游地区马家窑等原始文化的某些影响,同时亦能发现其自身的特点,[20]说明卡若文化具有浓厚的复合文化特点,它并不是一个孤立发展的原始文化,而是与周邻地区诸原始文化之间存在广泛的联系和交流。卡若文化的这一特点,正好说明当时的昌都一带不仅是卫藏与今川、滇西部地区原始文化发生交流联系的一个通道,同时也是各种原始文化因素传播和汇萃的一个重要枢纽地区。

此外,在今川西高原的甘孜、阿坝自治州境内和滇西北横断山区一带,发现了大量的石棺墓葬,俗称“石棺葬”。这种石棺葬在岷江上游地区、雅砻江流域和金沙江流域地区均有较为密集的分布。川、滇西部地区的石棺葬虽存在某些地方性差异,但其主要特征和文化面貌在总体上趋于一致,其时代则是从商周一直延续到东汉。值得注意的是,石棺葬不但在昌都地区的芒康、贡觉、昌都有发现,[21]而且在林芝都普,山南隆子、错那、乃东乃至喀则地区的仁布、萨迦等地也均有发现。[22]学者们从石棺葬形制和出土器物上明显发现西藏石棺葬同川、滇西部地区石棺葬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性,特别是昌都和林芝一带的石棺葬,基本上与川滇西部地区的石棺葬属同一个文化系统。[23]从分布上看,则更能说明问题。

川滇西部是石棺葬最流行、最集中和发现数量最多的地区,而目前西藏所发现的石棺葬绝大多数集中分布在由川滇西部高原进入西藏的主要通道的沿线范围。我们知道,从川滇西部高原越过金沙江、澜沧江、怒江等,经昌都-林芝-山南-日喀则,这是古往今来由川滇西部进入卫藏的一个主要通道,也是最便捷、最易行走和最重要的路线。一般说来,古人选择道路主要是沿河道而行。这条路线的绝大部分路段恰恰是河流所形成的天然通道。茶马古道(亦即今滇藏公路和川藏公路沿线)就正好是沿着这一通道行进的。所以,由石棺葬可以证明,以昌都为枢纽的茶马古道路线很早以来就是一条今藏、川、滇三地原始居民进行沟通往来的重要通道。这条通道被开通的历史,从考古发现看,至少可上溯到距今约4~5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或更早。

第二,茶马古道是人类历史上海拔最高、通行难度最大的高原文明古道。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高原,被称作“世界屋脊”或“地球第三极”。所以,说茶马古道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文明古道,是没有问题的。正因为它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道路并且几乎横穿了整个青藏高原,所以其通行难度之大在世界上的各文明古道中当是首屈一指。说茶马古道是世界上通行难度最大的文明古道,主要表现在:其一,茶马古道所穿越的青藏高原东缘横断山脉地区是世界上地形最复杂和最独特的高山峡谷地区,故其崎岖险峻和通行之艰难亦为世所罕见。茶马古道沿途皆高峰耸云、大河排空、崇山峻岭、河流湍急。正如任乃强先生在《康藏史地大纲》中所言:“康藏高原,兀立亚洲中部,宛如砥石在地,四围悬绝。除正西之印度河流域,东北之黄河流域倾斜较缓外,其余六方,皆作峻壁陡落之状。

尤以与四川盆地及云贵高原相结之部,峻坂之外,复以邃流绝峡窜乱其间,随处皆成断崖促壁,鸟道湍流。各项新式交通工具,在此概难展施。”[24]据有人统计,经川藏茶道至拉萨,“全长约四千七百华里,所过骚站五十有六,渡主凡五十一次,渡绳桥十五,渡铁桥十,越山七十八处,越海拔九千尺以上之高山十一,越五千尺以上之高山二十又七,全程非三、四个月的时间不能到达。”[25]清人对茶马古道之险峻崎岖有生动的描述,焦应的《藏程纪略》记:“坚冰滑雪,万仞崇岗,如银光一片。俯首下视,神昏心悸,毛骨惊然,令人欲死……是诚有生未历之境,未尝之苦也。”[26]张其勤的《炉藏道里最新考》记,由打箭炉去拉萨,凡阅五月,“行路之艰苦,实为生平所未经。”[27]杜昌丁等的《藏行纪程》记滇藏茶路说,“十二阑干为中甸要道,路止尺许,连折十二层而上,两骑相遇,则于山腰脊先避,俟过方行。高插天,俯视山,深沟万丈……绝险为生平未历。”[28]茶道通行之艰难,可见一斑。

其二,茶马古道沿线高寒地冻,氧气稀薄,气候变幻莫测。清人所记沿途“有瘴气”、“令人欲死”之现象,实乃严重缺氧所致之高山反应,古人因不明究竟而误为“瘴气”。茶马古道沿途气候更是所谓“一日有四季”,一日之中可同时经历大雪、冰雹、烈日和大风等,气温变化幅度极大。一年中气候变化则更为剧烈,民谚曰:“正二三,雪封山;四五六,淋得哭;七八九,稍好走;十冬腊,学狗爬。”其行路之艰难可想而知。千百年来,茶叶正是在这样人背畜驮历尽千辛万苦而运往藏区各地。藏区民众中有一种说法,称茶叶翻过的山越多就越珍贵,此说生动地反映藏区得茶之不易。《明史·食货志》载:“自碉门、黎、雅抵朵甘、乌斯藏,行茶之地五千余里。”如此漫长艰险的高原之路,使茶马古道堪称世界上通行难度最大的道路。

第三,茶马古道是汉、藏民族关系和民族团结的象征和纽带。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因此,中国的历史很大程度上也是多民族逐渐聚合在一起的历史。茶马古道所见证的,正是汉、藏乃至西南其他民族怎样逐渐聚合的历史过程。我们知道,汉族文明的特点是农业和儒教,藏族文明的特点则是高原地域和藏传佛教,两者都有深厚的底蕴,但也有一些差异。

那么,是什么因素使两者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藏族是一个在中国历史舞台上发挥过重要作用的民族,藏族之所以成为中国多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虽然由多种原因所促成,但可以肯定,这条连接汉、藏之间的茶马古道在其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也就是说,汉、藏之间在经济上的互补性和相互依存,是使其共同成为今天中华民族大家庭成员的一个重要原因。

所以,茶马古道的意义显然并不仅止于历史上的茶、马交换,事实上它既是历史上汉、藏两大文明发生交流融合的一个重要渠道,也是促成汉、藏两个民族进行沟通联系并在情感、心理上彼此亲近和靠拢的主要纽带。恰如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中所言:“汉地的货物运到博(藏区),是我们这里不产这些东西吗?不是的,不过是要把藏汉两地人民的心连在一起罢了。”[29]这是藏族民众对茶马古道和茶马贸易之本质的最透彻、最直白的理解。所以,无论从历史与现实看,茶马古道都是汉、藏民族关系和民族团结的象征与纽带。

第四,茶马古道是迄今我国西部文化原生形态保留最好、最多姿多彩的一条民族文化走廊。

茶马古道所穿越的川滇西部及藏东地区是我国典型的横断山脉地区,也是南亚板块与东亚板块挤压所形成的极典型的地球皱褶地区。岷江、大渡河、雅砻江、金沙江、澜沧江、怒江六条大江分别自北向南、自西向东地从这里穿过,形成了世界上最独特的高山峡谷地貌。由于高山深谷的阻隔和对外交往的不便,使该地区的民族文化呈现了两个突出特点:

第一,文化的多元性特点异常突出。沿着茶马古道旅行,任何人都可深刻地感受到一个现象,即随着汽车的前行,沿途的民居样式、衣着服饰、民情风俗、所说语言乃至房前屋后宗教信仰标志始终像走马灯一样变化着,让你应接不暇。对这种现象,当地谚语有一个形象的概括,叫“五里不同音,十里不同俗”。这种多元文化特点,使茶马古道成为一条极富魅力且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走廊。

第二,积淀和保留着丰富的原生形态的民族文化。茶马古道所途经的河谷地区大多是古代民族迁移流动的通道,许多古代先民在这里留下了他们的踪迹,许多原生形态的古代文化因素至今仍积淀和保留在当地的文化、语言、宗教和习俗中,同时也有许多历史之谜和解开这些历史之谜的线索蕴藏其中。千百年来,不仅是汉、藏之间,藏族与西南其他少数民族乃至藏族内部各族群之间的文化交流与传播均在这里默默地、不间断地进行着,这里既有民族文化的冲突与碰撞,也有各民族文化之间积极的互动、融合与同化。

事实上,正是这条东西横跨数千里,穿越青藏高原众多不同民族(或不同族群面貌)、不同语言和不同文化地区的茶马古道,犹如一条彩带将他们有机地串连起来,使他们既保持自己的特点,又彼此沟通和联系并协同发展。所以,茶马古道既是民族多元文化荟萃的走廊,又是各种民族文化进行交流、互动并各自保留其固有特点的一个极具魅力的地区。诚如费孝通先生所言,该地区“沉积着许多现在还活着的历史遗留,应当是历史与语言科学的一个宝贝园地”。[30]

[19][20]西藏自治区文物管理委员会、四川大学历史系所编《昌都卡若》,文物出版社1985年版,第151、153页。

[21]西藏文管会文物普查队:《西藏贡觉县香贝石棺墓葬清理简报》,载《考古与文物》1989年第6期;西藏文管会普查队:《西藏贡觉县发现的石板墓》,载《文博》1992年第6期;西藏文管会文物普查队:《西藏小恩达新石器时代遗址试掘简报》,载《考古与文物》1990年第1期。

[22]扎丹:《林芝都普古遗址首次发掘石棺葬》,载《西藏研究》1990年第4期;西藏自治区文物管理委员会编《错那、隆子、加查、曲松县文物志》,西藏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西藏自治区文物管理委员会编《乃东县文物志》,铅印本;西藏文管会文物普查队:《西藏仁布县让君村古墓群试掘简报》,载《南方民族考古》第4辑,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年版;《萨迦、谢通门县文物志》,西藏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23]罗开玉:《川滇西部及藏东石棺墓研究》,载《考古学报》1992年第4期。

[24]任乃强:《康藏史地大纲》,西藏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25页。

[25]《康藏交通与抗战建国》,载《边政公论》卷五。

[26][27][28]吴丰培辑《川藏游踪汇编》,四川民族出版社1985年版,第13、387、41页。

[29]此处转引自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西藏昌都茶马古道旅游开发可行性研究报告》,2001年铅印本,第133页。

[30]费孝通:《关于我国的民族识别问题》,载《中国社会科学》1980年第1期。

小编推荐

茶马古道的历史文化价值介绍


茶马古道的历史文化价值

千百年来,茶马古道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为我国的文化史册添上了浓重的一笔。说起它的历史文化价值,可以从早期昌都的兴盛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翻开地图去查阅茶马古道的路线,我们会看到滇藏道和川藏道都有一个必经之地,也是它们的交汇点,这个交通枢纽就是闻名于世的昌都。事实上,茶马古道的开拓要早于汉、藏茶马互市兴起的唐宋时期,在这以前,这条以卫藏地区为起点,经由林芝、昌都并以昌都作为枢纽而通往四川、云南二省的道路就已经兴起并渐渐发展了。早期的茶马古道就已经是连接和沟通今川、滇、藏三地古代文明的一条重要渠道。如此一来,茶马古道不仅是西藏与今川滇地区之间人民迁徙的一条重要通道,还是文化交流和文明传播的桥梁。从考古所发现的遗迹上来看,早在四五千年以前的昌都地区就有规模较大且时间极长的古人类聚落遗址。也就是说,以卡若文化为代表的古文化很早就在昌都生根发芽了。而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正是在于昌都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即川、滇、藏三地之间文化交流的孔道。当我们细细地品味卡若文化时,除了其自身的特点外,我们还可以看出川西和滇西北地区原始文化的元素与特色,我国黄河上游地区马家窑等原始文化的一些影响,这充分表明卡若文化并不是一个孤立绝缘的原始文化,而是与周边地区进行广泛交流进而逐渐发展起来的,所以具有浓厚的复合文化的色彩。卡若文化会受周围多种文化影响,恰恰说明当时的昌都不但是卫藏与今川、滇西部地区原始文化发生交流沟通的一个通道,而且是各种原始文化元素传播和集中的一个重要枢纽。

后来茶马古道日渐繁荣,昌都也在其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作为滇藏道和川藏道的交汇处,昌都成为了当时多种文化的聚集地。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宗教信仰都在昌都展现其风姿,让人们应接不暇。而昌都只是茶马古道的一个点,数千里的茶马古道早已融入到沿途各个民族的文化交流史当中,更让我国西南边陲的历史丰富而又充实。

在抗日战争中后期,中国与日本进入战略僵持阶段,双方都无法迅速取胜,这个时候其实是在比国家实力和民族精神。而中国的沿海被日军控制,运送物资的滇缅公路又一度被切断,茶马古道就在这民族的生死存亡之际挺身而出,为我国的战时物资运输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茶马古道上,不畏艰险的中国人民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茶马古道也在中国抗日战争的历史上起到了精神和物质上双重支持的作用。

历尽沧桑、绵延千里的茶马古道有着多重的历史文化价值,有历史和文化的记载与升华,有对沿途地区文化交流的巨大贡献,有在中国对外抗争时的坚定支持,还有民族融合和宗教和谐相处的示范,堪称我国历史文化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至今仍然熠熠发光。

茶马古道的历史文化和开发价值


据《膳夫记》记载:茶,古不闻食之,近晋、宋以降,吴人采其叶煮,是为茗粥。至开元、天宝之际,稍有茶,至德、大历逐多,建中以后盛矣。可知,唐初饮茶之风,尚限于我国东南及西南等地区。自唐太宗贞观十五年(641)文成公主下嫁吐蕃(今西藏)与赞普松赞干布结为甥舅之好时,文成公主带去茶和茶籽,为藏区种茶饮茶之始。唐玄宗开元年间(713~741年),唐与吐蕃设有马市,贞元末回纥入朝,始驱茶马互市。早期的茶马互市在西南地区是以四川与陕西两省交易为主。云南与吐蕃直接进行茶叶交易,应始于(唐)南诏,到(宋)大理国时期,又有将茶叶供给四川再与西北地区进行茶马贸易。

云南,位于中国西南边陲,地处云贵高原、青藏高原及东南亚半岛的结合部。茶马互市兴起之时,统治云南的(唐)南诏(738~902年)地方政权,正好处于唐王朝与吐蕃两大势力之间。据(唐)樊绰《蛮书》: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椒姜桂合,烹而饮之的记载。银生城,为南诏时设银生节度,郡址银生即今景东,其所辖的范围,包括今天的思茅及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一带。蒙舍蛮在今巍山南部,即后来统一六诏,建立威震西南的南诏国王室蒙氏。椒姜桂合,烹而饮之,是今云南彝、白、傣、爱尼、拉祜、布朗、纳西、傈僳、藏等众多少数民族的饮茶习俗。唐初,吐蕃势力已扩展到滇西北的洱海地区,唐王朝为遏制吐蕃势力,一方面使用武力,于公元707年,唐中宗李显派唐九征出征云南,毁吐蕃在洱海地区所控制的漾水、泌水二桥,并在洱海地边立纪功的唐标铁柱;另一方面,又支持率种诚归,累代如此的蒙舍诏(在六诏之南,又称南诏)诏主皮逻阁灭了其他五诏,统一了整个洱海地区,于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定都太和城(今大理太和村西),建立南诏国。统一后的南诏,欲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则又与唐王朝发生矛盾,爆发了著名的天宝之战。战争爆发后,南诏叛唐归附吐蕃,吐蕃封南诏为蒙国大诏(意为兄弟之国),后降为日东王。后来南诏感到归附吐蕃害多利少,又迫于人心归唐的压力,欲归附唐王朝。唐德宗贞元九年(公元793年)唐与南诏举行苍山会盟。次年,唐王朝册封南诏王异牟寻为云南王,南诏又与唐重归于好。唐、南诏和吐蕃的争战与友好,均有利于茶文化的传播。据《滴露浸露》记载:居住在青藏高原的藏、蒙、回等少数民族以其腥肉之食,非茶不消,青稞之热,非茶不解。相传,莲花生大师为解除藏民无茶的痛苦,他像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一样,最终找到一种像茶的草,藏语称作尔吉德加,意为莲花宝茶,因茶有消食去腻、止渴解酒、提神益思的康乐作用,大受牧民欢迎,至宋代已是夷人不可一日无茶以生了。北方蒙、藏、回等民族,上至贵族,下至庶民饮茶成风。

中国在唐、宋时期,形成宋与辽、夏分庭对峙的局面,西南还有吐蕃与大理国割据。北宋的战马来源十分匮乏,而马对于西北的战与和、胜与败,又是关系到国家安危的大事,所以宋朝统治者十分重视马政。饮茶风气盛行,茶叶又是西北民族不可少的饮品。宋初,除官方设立的马市外,又有茶商转致于西北,以致散于夷狄,其利又特厚的经营活动。这为宋朝统治者提供了经验和启示:只有垄断西北茶利,以其所需茶叶换其所有的战马,以达到互通有无,方能保证宋朝所需的马源,又能达到控制诸蕃的目的,于是茶马互市制度便应运而生了。

宋代易马主要在陕甘宁地区,换马所需的茶也就近取于蜀(四川)。在宋英宗治平元年(1064年),当时陕西买马官薛向奏请朝廷在原、渭、德顺军三处买马场,以盐钞买马,卖马蕃客执盐钞可至秦州买马司换取蜀茶。到宋熙宁四年(1071年),宋神宗又下令禁止茶商买马,川茶全部实行官家专卖,茶利统统由茶马司垄断。此时,绢帛、金银、钱币、茶货兼行的买马制度,转变为官营的茶马互市。据《宋史》记载:都大提举茶马司掌榷之利,以佑邦用,凡市马于四夷,率以茶易之。据宋代史料记载:卖茶场,从熙宁七年(1074年)至元丰八年(1085年)的10年间就多达332个。BR云南与四川、广西、西藏三省山水相连,云南是茶的故乡,为确保四川茶叶之利,宋王朝又在滇、蜀、粤三省交界地州设立买马场。(宋)陆游在《剑南诗稿》中有:国家一从失西陲,年年买马西南夷的诗句,赞宋王朝与大理国茶马互市的情况。大理马又称越赕驹,据李石《续博物志》卷四记载:马出越赕之西,若羔、细莎縻之,七步可御,日驰数百里。宋熙宁六年(1073),置马市于蜀之黎雅州,向大理国买马。

从以上的史实可说明茶马古道,始于唐初马市,至宋初方有茶马互市,对西蕃(甘、陕)而言,是朝廷以茶换(战)马,供军队使用;对云南而言,应是民间在云南与四川、广西、西藏边境的城镇贸易,既卖茶,又易马,既有官方交易,也有民间的贸易。

茶马古道的形成与线路

茶马古道,始于唐初的马市,宋为茶马互市。其范围应包括我国南方各主要茶产区与西北畜牧区的茶马互市。对云南而言,这里所谈论的茶马古道并非一开始就是马帮运茶的路线,古道沿途的马蹄印也并非都是运茶的马蹄踏出来的。茶马古道最先是借用西南古代对外交通线蜀身毒道的路段,诸如秦、汉直至元明时期的官道(驿站)作为贡茶道,民间的商贸之始并非仅是茶叶,而有盐、铁、丝绸等交易。(宋)周去非《岭外代答》中蛮马之来,他货亦至的记载,就是最好的说明。据清《光绪普洱府志》:西蕃之用普茶,已自唐时,(明)李时珍《本草纲目》中有普洱茶出普洱的记载。是因滇茶(紧压茶)制作和销售集中在普洱府(今普洱县),普洱茶因地而得名,名驰海内外。茶马古道成为马帮运输茶叶的专线,应是在云南茶业贸易兴旺的明、清时期。滇茶主要产于澜沧江流域,尤以思普区(今西双版纳)的六大茶山(攸乐、革登、倚邦、莽枝、蛮砖、曼撒)著名,周八百里,入山作茶者数十万人。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清政府同意西藏达赖喇嘛请求,在北胜(今云南永胜)设立茶马互市。规定每匹上马换茶40斤,中马换30斤,下马换20斤。一年运往藏区的注册销量达3000担。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10月,朝廷设思茅厅并准许征收茶捐,普洱府发出茶引3000引(担)。一地有茶,一地需茶,茶马古道不言而喻应是以普洱为中心,在云南原有民间商道或官方驿站的基础上向南北的延伸与东西延展。茶马古道贯穿云南全省,分别向西藏、昆明至四川、广西到中原及东南亚的缅、泰、越诸国发展。普洱茶越陈越香的独特韵味,就是在几百年前人背马驮穿越崇山峻岭的运输途中凸显出来。茶马古道的路线,可分为北道(贡茶道)、西道及南道,既有主、次,又有官道、商道之分,现分别论述如下:

1.北道,即贡茶路

北道,即由思茅至省城昆明。途经那科里、普洱、磨黑、通关、墨江、阴远、元江、青龙厂、化念、峨山、玉溪、晋宁到达昆明。云南贡茶,自清康熙元年(1662年)始,饬云南督抚派员,支库款,采买普洱茶5担运送到京,供内廷饮用。从此形成定例,按年进贡一次。到清嘉庆元年(1796年)改为10担。其品种有普洱小茶、普洱女儿茶、普洱蕊茶、普洱茶膏等。(清)曹雪芹《红楼梦》中女儿茶,为普洱贡茶中的一种,是装在银瓶中作贡。每年派官员支库银到思普区采办就绪后,由督辕派公差押运。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道光皇帝赐给车顺号主人例贡进士车顺来瑞贡天朝的匾额,这是普洱茶的最高荣誉。据(清)阮福《普洱茶记》云:普洱茶名重天下,味最酽。京师尤重之,于二月间采蕊,极细而谓之毛尖以作贡。贡茶征购完备后,方许民间进行采购。贡茶运至昆明检验后由差员押运,在驮运马帮的马驮子上插有奉旨纳贡杏黄旗,走滇黔线,经平彝(富源)胜镜关入贵州,经湖南至京城(北京)。人们将此道称为皇家贡道,也是商旅的通京大道。

云南与四川的古代交通,原有建昌路,即到昆明至富民武定马鞍山元谋金沙江姜驿黎溪凤营山会理巴松白水德昌禄马西昌礼州泸沽晃山越西黎州荥经雅州邛崃新都双流成都,再进入陕西或西蕃进行茶马贸易。这条道所经路段为元、明以来的驿站,路线由普洱昆明京城为贡茶道。茶运至昆明后,从滇东北走蜀身毒道的石门道(朱提道)、僰道入四川。据《滇程记》记载:经嵩明寻甸东川8日程。向北行4日到昭通,向北经大关至盐津共6日程,再北经筠连高县庆符至叙府(宜宾)6日程,总计24日程,1665里到宜宾。从宜宾可乘船沿长江而下入湖北至杭州,转京杭大运河到京城;或溯岷江而上经嘉州(乐山)至彭县到达成都;或至嘉州(乐山)走青衣江道,即溯青衣江而上至雅安邛崃成都后,再走川藏线入西藏或走川陕路到陕西进行茶马贸易等的多条通道。

2.西道,即主道

西道,是茶马古道的主线,是经思茅那科里普洱西萨景谷按板恩乐者后景东鼠街南涧弥度红岩凤仪站入下关(大理);或从鼠街至蒙化(巍山)、大仓入下关(大理)。到大理后一路向西行,经漾泌太平铺曲硐(永平)翻博南山至杉阳,过澜沧江霁虹桥至水寨板桥保山蒲骠过怒江至坝湾,翻越高黎贡山腾冲和顺九保南甸(梁河)干崖(盈江)陇川。据清乾隆《腾越州志关隘志》记载:云南入缅甸有八关曰:铜壁、万仞、神护、巨石、铁壁、虎踞、天马、汉龙等,各守一路要害,均有道路通缅的陆路与水路。从陇川西行10日至缅甸的勐密,再西行2日至宝井,沿伊洛瓦底江南上至缅甸古都曼德勒;再西行5日至摆古(勃国);或入缅甸的八莫,再溯伊洛瓦底江而上,从恩梅开江、迈梅开江进入印度的阿萨姆邦,再进入不丹、尼泊尔入中国西藏的日喀则、拉萨等地。这是(唐)南诏时的博南道、永昌道,到腾冲再走天竺道出境,经缅甸到印度;另一路向北上经大理、喜洲、邓川、牛街(洱源)、沙溪(寺登街)、甸南、剑川、北汉场、铁桥城(丽江);或下线从邓川、北衙、松桂、鹤庆、辛屯、九和到丽江、铁桥城、中甸(香格里拉),过金沙江到奔子栏,翻怒山丫口到德钦,入川后至芒康走川藏路,入西藏进行茶叶交易。

在西道的主线上,村镇较为集中的地段,留下昔日民间日中为市的集市又称四方街,诸如下关喜洲、寺登街(剑川)、丽江等。西线到大理后,则可经漾泌、石门(云龙)至旧州,翻怒山至瓦窑、槽涧、泸水、六库、福贡、丙中洛、出石门关至西藏的察隅县。这条路因是沿怒江峡谷行走,其海拔在1500~2500米之间,无高大雪山阻隔,可常年通行。到察隅后,可由西藏出境至缅甸,再到印度。亦可经波密至拉萨、日喀则到尼泊尔、印度;另一条从四川的雅安,经康定、理塘、巴塘,在芒康、合江、左贡、邦达、昌都、加玉、阿兰多、墨竹、工卡到拉萨、日喀则到亚东出境到尼泊尔、印度。另外云南和四川经西藏到印度的路段,还常常相互借道,如网状一般。诸如从滇北中甸、德钦的道可入四川芒康,再经西蜀经吐蕃同天竺道,西北还有唐蕃古道等。大理沿蜀身毒道中的博南道至保山、腾冲,出境到缅甸八莫走天竺道,经缅甸至印度。

3.南道,即南亚的通道南道,即对老挝、交趾(越南)、暹逻(泰国)、甘蒲(缅甸)东南亚诸国,也可出缅甸到印度、尼泊尔、不丹的国际茶马古道。据(宋)杨佐《云南买马记》中记载:大云南驿前有《里堠题》,东至戍州,西至身毒国,东至交趾,东北至成都,北至大雪山,南至海上,悉著其道之详。文中记载的交趾,即越南,身毒,即天竺,今印度。说明西南滇、川、藏三省与东南亚诸国直到印度早在唐宋时已有交往。元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大旅行家马可波罗,受元世祖忽必烈派遣由大都(北京)出发后到四川成都,走清溪关道入云南,经哈刺章(大理)、永昌(保山)、金齿(德宏)出境至甘蒲王朝(缅甸)、交趾(越南),至八百媳妇国(西双版纳)返回云南。走步头道(建水)至押赤(昆明),由朱提道经僰道返回大都。明、清以来由于思普地区普洱茶兴盛,这条道则成为茶叶贸易之路。据西双版纳相关的文史资料记载共有5条,即东出老挝、安南(越南);南出缅甸、暹逻;西出缅甸、印度。即经思茅4日至车里(景洪),南行8日至八百媳妇宣慰司(景迈),又西行至老挝,西南行15日至摆古,均可乘船从海路运送京城。出境经景栋、仰光再溯伊洛瓦底江而上至印度,另普洱至勐腊,出境老挝直至越南。向南则由普洱、勐海至老挝或普洱经元江、建水至蒙自、河口到越南。从滇南出思茅、车里至国外的茶叶之路或茶马古道已形成,印度、缅甸、暹逻(泰国)、老挝、柬埔寨、越南等国的商人均往来西双版纳、思茅、普洱贩运茶叶。这时滇南的元江、石屏、建水、开远、蒙自等城市兴起,成为茶马古道上的重要城市和交通枢纽。经僰道返回大都。明、清以来由于思普地区普洱茶兴盛,这条道则成为茶叶贸易之路。据西双版纳相关的文史资料记载共有5条,即东出老挝、安南(越南);南出缅甸、暹逻;西出缅甸、印度。即经思茅4日至车里(景洪),南行8日至八百媳妇宣慰司(景迈),又西行至老挝,西南行15日至摆古,均可乘船从海路运送京城。出境经景栋、仰光再溯伊洛瓦底江而上至印度,另普洱至勐腊,出境老挝直至越南。向南则由普洱、勐海至老挝或普洱经元江、建水至蒙自、河口到越南。从滇南出思茅、车里至国外的茶叶之路或茶马古道已形成,印度、缅甸、暹逻(泰国)、老挝、柬埔寨、越南等国的商人均往来西双版纳、思茅、普洱贩运茶叶。这时滇南的元江、石屏、建水、开远、蒙自等城市兴起,成为茶马古道上的重要城市和交通枢纽。建水、开远、蒙自等城市兴起,成为茶马古道上的重要城市和交通枢纽。

茶马古道开发价值

21世纪初叶,随着现代交通更加发达,信息时代的到来,最后的马帮在云南的贡山消失了,清脆悦耳的马铃声变成了轰鸣的汽笛声,人们饮茶又迎来新的时代,云南、四川的茶价飚升之际,人们难免会问,茶马古道的价值何在呢?BR马帮消失,古道上的遗迹也淡化了,然而茶马古道仍凸显出独特的文化,有着重要的开发价值:BR其一,茶马古道是中国西南古代的一条重要对外交通线,有着厚重的文化积淀。茶马古道沿线留下众多的文物古迹,而且沿途风光秀美,民俗多姿多彩,有着重要旅游价值,可开辟为新的旅游线路。如今云南省茶马古道研究会会同云南省文化、交通、旅游部门正进行精心策划。在茶马古道沿线的重要城镇立茶马古道标志碑,使茶马古道像金线吊葫芦似的,把沿途的一粒粒珍珠串起来。诸如普洱茶乡第一镇易武、孔雀之乡景洪、普洱茶城普洱市、佛迹之乡景谷、红茶之乡凤庆、银生城景东、南诏故都巍山、沱茶故乡大理、迤西商帮喜洲、白族商城鹤庆、茶马驿站寺登街、世界名城丽江、茶马古镇束河、香格里拉中甸等等,这样做既能提高各地城市的知名度,又能促进茶马古道沿线的文化保护。使茶马古道与香格里拉旅游线交相辉映,让人们更好地领略大西南的美妙神奇。

其二、如今茶为国饮,茶价飚升,给西南茶业带来新的契机。我们可遵循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市场运作发展文化产业的运作原则,文商结合,在茶中注入文化,大力打造茶文化品牌,促使各地茶产业从卖茶资源到卖茶文化,再到卖品牌的转化,使茶的资源优势(含文化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茶是绿色食品,茶叶种植是扶贫工程,茶产业是文化产业、朝阳产业,能让茶农笑了、茶商笑了、政府也笑了,饮茶的人健康了,社会和谐了。

其三、中国茶圣陆羽在《茶经》中开宗明义地说: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云南、四川有丰富的茶资源,亟待进一步的发掘,过去由于茶与史分裂,在一定程度上懂茶的人不懂史,研究史的人不研究茶,今后要发挥云南、四川茶的优势,则要使茶与史有机结合起来,从纵向到横向开展多学科开发性研究,促进茶文化的发展,使茶叶成为最佳的绿色饮品,普洱茶成为可喝的古董,可收藏的文物。同时,也要编撰出版有关茶马古道与茶文化的专著(含音像作品就),使之成为茶文化产业的重要部分,促进大西南茶业的腾飞。

茶马古道的历史与茶文化传播


在茶叶历史上,茶叶文化由内地向边疆各族的传播,主要是由于两个特定的茶政内容而发生的,这就是榷茶和茶马互市(也称茶马交易)。

榷茶的意思,就是茶叶专卖,这是一项政府对茶叶买卖的专控制度。榷茶,最早起于唐代。

到了宋初,由于国用欠丰,极需增加茶税收入,其次,也为革除唐朝以来茶叶自由经营收取税制的积弊,便开始逐步推出了榷茶制度和边茶的茶马互市两项重要的国策。

⑴茶马交易

茶马交易,最初见于唐代。但未成定制。就是在宋朝初年,内地向边疆少数民族购买马匹,主要还是用铜钱。但是这些地区的牧民则将卖马的铜钱渐渐用来铸造兵器。因此,宋朝政府从国家安全和货币尊严考虑,在太平兴国八年,正式禁止以铜钱买马,改用布帛、茶叶、药材等来进行物物交换,为了使边贸有序进行,还专门设立了茶马司,茶马司的职责是掌榷茶之利,以佐邦用;凡市马于四夷,率以茶易之。《宋史职官志》)

在茶马互市的政策确立之后,宋朝于今晋、陕、甘、川等地广开马市大量换取吐蕃、回纥、党项等族的优良马匹,用以保卫边疆。到南宋时,茶马互市的机构,相对固定为四川五场、甘肃三场八个地方。四川五场主要用来与西南少数民族交易,甘肃三场均用来与西北少数民族交易。元朝不缺马匹,因而边茶主要以银两和土货交易。到了明代初年,茶马互市再度恢复,一直沿用到清代中期,才渐渐废止。

⑵茶入吐蕃

茶入吐蕃的最早记载是在唐代。唐代对吐蕃影响汉族政权的因素一直非常重视,因为与吐蕃的关系如何,直接影响到丝绸之路的正常贸易,包括长安到西域的路线,及由四川到云南直至境外的路线和区域。因为这些路线和区域都在吐蕃的控制和影响之下。

唐代的文成公主进藏,就是出于安边的目的,于此同时,也将当时先进的物质文明带到了那片苍古的高原。据《西藏日记》记载,文成公主随带物品中就有茶叶和茶种,吐蕃的饮茶习俗也因此得到推广和发展。到了中唐的时候,朝廷使节到吐蕃时,看到当地首领家中已有不少诸如寿州、舒州、顾渚等地的名茶。中唐以后,茶马交易使吐蕃与中原的关系更为密切。

⑶茶入回纥

回纥是唐代西北地区的一个游牧少数民族,唐代时,回纥的商业活动能力很强,长期在长安的就有上千人,回纥与唐的关系较为平和,唐宪宗把女儿太和公主嫁到回纥,玄宗又封裴罗为怀仁可汗。

《新唐书陆羽传》中载:羽嗜茶,著经三篇,言茶之源、之法、之具尤备,天下益知饮茶矣其后尚茶成风,时回纥入朝始驱马市茶。回纥将马匹换来的茶叶等,除了饮用外,还用一部分茶叶与土耳其等阿拉伯国家进行交易,从中获取可观的利润。

上一页12下一页

茶马古道的历史与现状


茶马古道是唐宋以来汉藏民族之间进行商贸往来的重要通道,它主要穿行于今滇、藏、川横断山脉地区和金沙江、澜沧江、怒江流域,以茶马互市为主要内容,以马帮为主要运输方的一条古代商道。他是中国藏区连接祖国内地并外延至南亚、东南亚的重要纽带,是中国西南各民族自古以来交往、融合的走廊。

茶马古道以茶文化为其独特的个性在亚洲文明的传播中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唐朝的樊绰写了一本很有名的云南志《蛮书》,其中第七卷《管内物产》记载: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银生是唐代南诏国(748-937年)六诏以外的六节度之一,银生城即现在的云南省景东、辖区包括现今的思茅地区、西双版纳州一带。蒙舍是南诏国中的六诏之一,在今云南巍山、南涧一带。由此可见,早在1200多年前,思茅、西双版纳的茶叶已运销到大理。

茶马古道运行范围在中国主要包括滇、藏、川三大区域,外围可延伸至广西、贵州等省,而国外则直接到达印度、尼泊尔、锡金、不丹和东南亚的缅甸、越南、老挝、泰国,进一步还涉及到南亚、西南亚、东南亚的另外一些国家。

茶马古道的线路以现今西双版纳、思茅的勐腊、勐海、思茅、普洱、澜沧等产茶地为中心地扩散开来,向西北行走,经过景谷、镇沅、景东、南涧、巍山、大理、洱源、剑川、鹤庆、丽江、中甸、德钦、左贡、帮达、察隅或昌都、洛隆宗、工布江达、拉萨,可以从江孜、亚东分别到缅甸、尼泊尔、印度。

从现今的四川雅安出发、经泸定、康定、理瑭、巴塘、昌都、拉萨等地到达尼泊尔、印度。

茶马古道与茶文化的传播


在茶叶历史上,茶叶文化由内地向边疆各族的传播,主要是由于两个特定的茶政内容而发生的,这就是榷茶和茶马互市(也称茶马交易)。

榷茶的意思,就是茶叶专卖,这是一项政府对茶叶买卖的专控制度。榷茶,最早起于唐代。

到了宋初,由于国用欠丰,极需增加茶税收入,其次,也为革除唐朝以来茶叶自由经营收取税制的积弊,便开始逐步推出了榷茶制度和边茶的茶马互市两项重要的国策。

⑴茶马交易

茶马交易,最初见于唐代。但未成定制。就是在宋朝初年,内地向边疆少数民族购买马匹,主要还是用铜钱。但是这些地区的牧民则将卖马的铜钱渐渐用来铸造兵器。因此,宋朝政府从国家安全和货币尊严考虑,在太平兴国八年,正式禁止以铜钱买马,改用布帛、茶叶、药材等来进行物物交换,为了使边贸有序进行,还专门设立了茶马司,茶马司的职责是掌榷茶之利,以佐邦用;凡市马于四夷,率以茶易之。《宋史职官志》)

在茶马互市的政策确立之后,宋朝于今晋、陕、甘、川等地广开马市大量换取吐蕃、回纥、党项等族的优良马匹,用以保卫边疆。到南宋时,茶马互市的机构,相对固定为四川五场、甘肃三场八个地方。四川五场主要用来与西南少数民族交易,甘肃三场均用来与西北少数民族交易。元朝不缺马匹,因而边茶主要以银两和土货交易。到了明代初年,茶马互市再度恢复,一直沿用到清代中期,才渐渐废止。

⑵茶入吐蕃

茶入吐蕃的最早记载是在唐代。唐代对吐蕃影响汉族政权的因素一直非常重视,因为与吐蕃的关系如何,直接影响到丝绸之路的正常贸易,包括长安到西域的路线,及由四川到云南直至境外的路线和区域。因为这些路线和区域都在吐蕃的控制和影响之下。

唐代的文成公主进藏,就是出于安边的目的,于此同时,也将当时先进的物质文明带到了那片苍古的高原。据《西藏日记》记载,文成公主随带物品中就有茶叶和茶种,吐蕃的饮茶习俗也因此得到推广和发展。到了中唐的时候,朝廷使节到吐蕃时,看到当地首领家中已有不少诸如寿州、舒州、顾渚等地的名茶。中唐以后,茶马交易使吐蕃与中原的关系更为密切。

⑶茶入回纥

回纥是唐代西北地区的一个游牧少数民族,唐代时,回纥的商业活动能力很强,长期在长安的就有上千人,回纥与唐的关系较为平和,唐宪宗把女儿太和公主嫁到回纥,玄宗又封裴罗为怀仁可汗。

《新唐书陆羽传》中载:羽嗜茶,著经三篇,言茶之源、之法、之具尤备,天下益知饮茶矣其后尚茶成风,时回纥入朝始驱马市茶。回纥将马匹换来的茶叶等,除了饮用外,还用一部分茶叶与土耳其等阿拉伯国家进行交易,从中获取可观的利润。

⑷茶入西夏和辽

西夏王国建立于宋初,成为西北地区一支强大的势力。西夏国的少数民族主要是由羌族的一支发展而成的党项族。宋朝初期,向党项族购买马匹,是以铜钱支付,而党项族则利用铜钱来铸造兵器,这对宋朝来讲无疑具有潜在的威胁性,因此,在太平兴国八年(公元983年)宋朝就用茶叶等物品来与之作物物交易。

至1038年,西夏元昊称帝,不久便发动了对宋战争,双方损失巨大,不得已而重新修和。但宋王朝的政策软弱,有妥协之意。元昊虽向宋称臣,但宋送给夏的岁币茶叶等,则大大增加,赠茶由原来的数千斤,上涨到数万斤乃至数十万斤之多。

北宋时期,在与西夏周旋的同时,宋朝还要应付东北的契丹国的侵犯。916年阿保机称帝,建契丹国后,以武力夺得幽云十六州,继而改国号称辽。辽军的侵略野心不断扩大,1044年,突进到澶州城下,宋朝急忙组织阻击,双方均未取得战果,对峙不久,双方议和,这就是历史上有名?quot;澶渊之盟。议和结果是,辽撤兵,宋供岁币入辽,银10万两,绢20万匹。此后,双方在边境地区开展贸易,宋朝用丝织品、稻米、茶叶等换取辽的羊、马、骆驼等。

⑸茶入金

宋政和四年辽天庆四年(1114年),女真族完颜阿骨打以二千五百人誓师反辽,首战克宁江州(今吉林扶余东石城子),继而大破辽都统萧嗣先于鸭子河(松花江一段),北出河店(今黑龙江肇源西)。时女真兵已有万人。1115年,完颜阿骨打称帝,改名旻,国号大金。

女真建金国后,宋朝便与之夹攻辽,并订下归地协议,1120年金与辽绝,破辽上京临潢府(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南),1124年西夏亦向金称臣,1125年,辽亡,金的势力越来越大,原先与宋的一些协议,或大打折扣,或根本不予履行。1125年10月,索性下诏攻宋。1126年金兵逼至黄河北岸,同年闰十一月,京师被攻破,金提出苛刻议和条件,宋钦宗入金营求和,金又迫使宋徽宋、皇子、贵妃等赴金营。最后掠虏徽、钦二宗及后妃宗室等北撤,北宋自此结束。

金朝以武力不断胁迫宋朝的同时,也不断地从宋人那里取得饮茶之法,而且饮茶之风日甚一日。金朝虽然在战场上节节胜利,但是对炽烈的饮茶之风却十分担忧。因为所饮之茶都是来自宋人的岁贡和商贸,而且数量很大。当时,金朝上下竟啜,农民尤甚,市井茶肆相属,而文人们饮茶与饮酒已是等量齐观。茶叶消耗量的大增,对金朝的经济利益乃至国防都是不利的。于是,金朝不断地下令禁茶。禁令虽严,但茶风已开,茶饮深入民间。茶饮地位不断提高,如《松漠记闻》载,女真人婚嫁时,酒宴之后,富者遍建茗,留上客数人啜之,或以粗者煮乳酪。同时,汉族饮茶文化在金朝文人中的影响也很深,如党怀英所作的《青玉案》词中,对茶文化的内蕴有很准确的把握。

茶马古道与茶文化传播


在茶叶历史上,茶叶文化由内地向边疆各族的传播,主要是由于两个特定的茶政内容而发生的,这就是榷茶和茶马互市(也称茶马交易)。

榷茶的意思,就是茶叶专卖,这是一项政府对茶叶买卖的专控制度。榷茶,最早起于唐代。

到了宋初,由于国用欠丰,极需增加茶税收入,其次,也为革除唐朝以来茶叶自由经营收取税制的积弊,便开始逐步推出了榷茶制度和边茶的茶马互市两项重要的国策。

⑴茶马交易

茶马交易,最初见于唐代。但未成定制。就是在宋朝初年,内地向边疆少数民族购买马匹,主要还是用铜钱。但是这些地区的牧民则将卖马的铜钱渐渐用来铸造兵器。因此,宋朝政府从国家安全和货币尊严考虑,在太平兴国八年,正式禁止以铜钱买马,改用布帛、茶叶、药材等来进行物物交换,为了使边贸有序进行,还专门设立了茶马司,茶马司的职责是掌榷茶之利,以佐邦用;凡市马于四夷,率以茶易之。《宋史职官志》)

在茶马互市的政策确立之后,宋朝于今晋、陕、甘、川等地广开马市大量换取吐蕃、回纥、党项等族的优良马匹,用以保卫边疆。到南宋时,茶马互市的机构,相对固定为四川五场、甘肃三场八个地方。四川五场主要用来与西南少数民族交易,甘肃三场均用来与西北少数民族交易。元朝不缺马匹,因而边茶主要以银两和土货交易。到了明代初年,茶马互市再度恢复,一直沿用到清代中期,才渐渐废止。

⑵茶入吐蕃

茶入吐蕃的最早记载是在唐代。唐代对吐蕃影响汉族政权的因素一直非常重视,因为与吐蕃的关系如何,直接影响到丝绸之路的正常贸易,包括长安到西域的路线,及由四川到云南直至境外的路线和区域。因为这些路线和区域都在吐蕃的控制和影响之下。

唐代的文成公主进藏,就是出于安边的目的,于此同时,也将当时先进的物质文明带到了那片苍古的高原。据《西藏日记》记载,文成公主随带物品中就有茶叶和茶种,吐蕃的饮茶习俗也因此得到推广和发展。到了中唐的时候,朝廷使节到吐蕃时,看到当地首领家中已有不少诸如寿州、舒州、顾渚等地的名茶。中唐以后,茶马交易使吐蕃与中原的关系更为密切。

⑶茶入回纥

回纥是唐代西北地区的一个游牧少数民族,唐代时,回纥的商业活动能力很强,长期在长安的就有上千人,回纥与唐的关系较为平和,唐宪宗把女儿太和公主嫁到回纥,玄宗又封裴罗为怀仁可汗。

《新唐书陆羽传》中载:羽嗜茶,著经三篇,言茶之源、之法、之具尤备,天下益知饮茶矣其后尚茶成风,时回纥入朝始驱马市茶。回纥将马匹换来的茶叶等,除了饮用外,还用一部分茶叶与土耳其等阿拉伯国家进行交易,从中获取可观的利润。

⑷茶入西夏和辽

西夏王国建立于宋初,成为西北地区一支强大的势力。西夏国的少数民族主要是由羌族的一支发展而成的党项族。宋朝初期,向党项族购买马匹,是以铜钱支付,而党项族则利用铜钱来铸造兵器,这对宋朝来讲无疑具有潜在的威胁性,因此,在太平兴国八年(公元983年)宋朝就用茶叶等物品来与之作物物交易。

至1038年,西夏元昊称帝,不久便发动了对宋战争,双方损失巨大,不得已而重新修和。但宋王朝的政策软弱,有妥协之意。元昊虽向宋称臣,但宋送给夏的岁币茶叶等,则大大增加,赠茶由原来的数千斤,上涨到数万斤乃至数十万斤之多。

北宋时期,在与西夏周旋的同时,宋朝还要应付东北的契丹国的侵犯。916年阿保机称帝,建契丹国后,以武力夺得幽云十六州,继而改国号称辽。辽军的侵略野心不断扩大,1044年,突进到澶州城下,宋朝急忙组织阻击,双方均未取得战果,对峙不久,双方议和,这就是历史上有名?quot;澶渊之盟。议和结果是,辽撤兵,宋供岁币入辽,银10万两,绢20万匹。此后,双方在边境地区开展贸易,宋朝用丝织品、稻米、茶叶等换取辽的羊、马、骆驼等。

⑸茶入金

宋政和四年辽天庆四年(1114年),女真族完颜阿骨打以二千五百人誓师反辽,首战克宁江州(今吉林扶余东石城子),继而大破辽都统萧嗣先于鸭子河(松花江一段),北出河店(今黑龙江肇源西)。时女真兵已有万人。1115年,完颜阿骨打称帝,改名旻,国号大金。

女真建金国后,宋朝便与之夹攻辽,并订下归地协议,1120年金与辽绝,破辽上京临潢府(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南),1124年西夏亦向金称臣,1125年,辽亡,金的势力越来越大,原先与宋的一些协议,或大打折扣,或根本不予履行。1125年10月,索性下诏攻宋。1126年金兵逼至黄河北岸,同年闰十一月,京师被攻破,金提出苛刻议和条件,宋钦宗入金营求和,金又迫使宋徽宋、皇子、贵妃等赴金营。最后掠虏徽、钦二宗及后妃宗室等北撤,北宋自此结束。

金朝以武力不断胁迫宋朝的同时,也不断地从宋人那里取得饮茶之法,而且饮茶之风日甚一日。金朝虽然在战场上节节胜利,但是对炽烈的饮茶之风却十分担忧。因为所饮之茶都是来自宋人的岁贡和商贸,而且数量很大。当时,金朝上下竟啜,农民尤甚,市井茶肆相属,而文人们饮茶与饮酒已是等量齐观。茶叶消耗量的大增,对金朝的经济利益乃至国防都是不利的。于是,金朝不断地下令禁茶。禁令虽严,但茶风已开,茶饮深入民间。茶饮地位不断提高,如《松漠记闻》载,女真人婚嫁时,酒宴之后,富者遍建茗,留上客数人啜之,或以粗者煮乳酪。同时,汉族饮茶文化在金朝文人中的影响也很深,如党怀英所作的《青玉案》词中,对茶文化的内蕴有很准确的把握。

普洱:茶马古道演绎的历史与传奇


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四碗发清汗;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喝不得也,惟觉两腋习习生清风这是唐代文人、品茗大师卢仝对云南普洱茶的盛赞,流传至今。

翻开云南地图,普洱不过是一个小小的圆点,却因了一种以它名字命名的茶,一条古老的驿道,名扬天下。这里,曾是神秘的茶马古道的起点之一,经年回响着马帮清脆的铃声;这里,曾拥有世界上最古老的茶树,四季弥漫着亘古不散的茶香。史料记载,云南地处北回归线上,因为青藏高原的天然屏障,形成了独特的静风、多雨、湿热小气候,非常适宜茶树的生长,是公认的世界茶树的起源中心。普洱山高谷深,日照充足,雨量充沛,气候温暖,景色宜人,素有天壁晓霞、回龙夕照等普阳八景,自古以来就是茶树之乡,有着郁郁葱葱的原始茶树林,有的树龄竟达1700年。雍正七年,清廷正式设普洱府,自此成为官设的茶叶集散地与加工中心。到乾隆年间,每年跋涉在茶马古道滇藏线上运茶的驮马已达5万匹之多。很难想象,这个小小的水湾寨(普为寨,洱为水湾,原哈尼语意),当年曾有过怎样的繁华?历经千载,又演绎过几多传奇?

普洱茶属大叶树茶,依发酵方式不同可分为生、熟两种。生普洱茶为自然存放、发酵后所成陈茶,口感极佳;熟普洱茶则是经渥堆(发酵)而成,可速成,口感稍逊。相传,在公元7世纪的唐代,云南南诏国思茅及西双版纳一带瘟疫流行,一时间哀鸿遍野,民不聊生。普贤菩萨为拯救苍生,化身为白发老翁,采摘了一种树叶给百姓煎汤服用,瘟疫从此绝迹。为感念菩萨的恩德,当地百姓从此广种此茶。因其形如菩萨之耳,便称为普耳,又取佛教中水的慈悲为怀之意,合谓普洱。唐宋以后,云南和四川的茶叶开始销往西藏地区,逐步成为以奶酪、肉食为主的少数民族消除油腻的生活必需品,甚至到了不可一日无茶的地步。历代统治者为了廉价购买战马,严格控制茶叶商贸,通过以茶换马的方式间接控制、治理边地。茶叶因此成为紧俏品,茶树的栽培与茶叶的加工也得到了迅速发展。限于当时的交通条件,往来贸易全靠马帮。于是,在滇、川、藏大三角地带的丛林草莽之中,一条绵延盘旋的古道,一条交织着杂沓蹄声的马帮之路就此诞生,史称茶马古道。也正是因为这南国的迢迢旅程,使得原本普通的茶叶发生了神奇的蜕变,经过漫长的自然发酵,汲日月精华、吸山性陈气,内含物得以充分转化,终成滋味醇厚、香高味美的云南普洱茶,同时兼具消食化痰、清胃生津、养肾安神的神奇功效,被誉为能喝的古董马背上驮出的世界名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愈久弥香,如同拥有了属于自己的生命。

千百年来,古道始终以自己的方式存在着,穿山过江,一路向西,经大理、中甸到西藏,最远达西亚、西非红海海岸。一代代的马帮用自己的智慧、心血与生命开辟了一条通往域外的探险之路,一条世界上海拔最高、道路最险、里程最远的民间国际商贸通道,并使之超越了最初的茶马互市,成为维系民族团结的象征。漫漫征程中,他们也曾驻足停留,也曾畏惧彷徨,但他们最终还是选择了行走,一直走向遥远的异域,走向他们心中的希望。至今,在普洱城北10公里处,还保存有当年的茶庵鸟道,即茶庵塘茶马古道,而保存最为完好的丽江古城更是被誉为活着的茶马重镇;至今,这里仍保留着我国西部较为完整的原生形态文化,生活着如山脉一样不卑不亢、自信乐观的诸多民族。在这里,佛教、基督教与伊斯兰教不可思议地和谐共存,惊涛拍岸的怒江峡谷中,传颂着康巴人的草场情歌;黄昏的炊烟中,舞蹈着原着民族快乐的灵魂。他们,赋予了古道一缕脉脉温情,使神秘莫测、诡异奇绝的古道拥有了灿烂的人文精神之光。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有幸品到了过去只有土司、喇嘛才能享用的禅茶,并得遇一位不同寻常的茶庄女主人Annie公主。这位讲得一口流利普通话的泰国女子看上去娇弱娴静,说起话来娓娓动听,胸前一串琥珀佛珠很是晶莹温润。多年前,因了一块土司祖传老茶砖,Annie公主与云南普洱茶结下了不解之缘,从此多方收藏。普洱茶是有灵性的,非用心去品不得其真性原味一饼茶的内质只属于时间和时间赋予的机缘Annie公主一脸虔诚。

望着禅房里供奉的千年立佛,品着手中细瓷盖碗里金色的普洱茶汤,于耳畔《观世音菩萨明秋月》的曼妙禅音中,我不禁有些恍惚,万年不老的蓝天、历尽沧桑的古道、经幡飘扬的玛尼堆和叩着等身长头去拉萨朝圣的藏民一切仿佛就在眼前,以一种惊心动魄的苍茫与旷世的沉寂,超度着逝者,昭示着来生。文/李津红

茶马古道的历史内涵


茶马古道”四川、云南与西藏之间的古代贸易通道,由于是川、滇的茶叶与西藏的马匹、药材进行交易,以马帮和背夫运输,故称“茶马古道”。

所谓“茶马古道”,实际上就是一条地道的马帮背夫之路。“茶马古道”的线路主要有两条:一条从四川的雅安出发;另一条路线从云南省普洱茶原产地(今西双版纳、思茅等地)出发,国内路线全长3800多公里。

川藏道由四川的雅安出发,经泸定、康定、马塘、昌都至拉萨,再经后藏日喀则出境到尼泊尔、缅甸、印度,史称:“川康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沿途,同时也是转经朝圣道路的沿途,一些民间艺术家们于过去漫长的时日中,在路边的岩石、玛尼堆上绘制和雕刻了无数的经文咒语、佛陀、菩萨和许多高僧的形象,还有一些神灵的动物形象,如鱼、蛇、猫等等,当然也有一些被视为异物的形象,如海螺、明星辰,那些或粗糙或精美的造像为古道那漫长的旅途增添了一份神圣和尊严,也为那遥远的地平线增添了几许神秘......

(一)茶马古道简介

“茶马古道”起源于古代的“茶马互市”,可以说是先有“互市”,后有“古道”。“茶马互市”是我国西部历史上汉藏民族间一种传统的以茶易马或以马换茶为内容的贸易往来。宋代在四川名山等地还设置了专门管理茶马贸易的政府机构“茶马司”。茶马贸易繁荣了古代西部地区的经济文化,同时也造就了茶马古道这条传播的路径。

茶马古道是“连接川滇藏,延伸入不丹、斯里兰卡、尼泊尔、印度境内,直到抵达西亚、西非红海岸”的古代贸易通道。形成于汉藏民族“茶马互市”的贸易往来,积淀着唐代以来近2000年的历史。

一般所说的茶马古道有两条,一条是由云南普洱经大理、中甸、德钦等地到西藏,另一条线路是从成都经理塘、巴塘到西藏。一般的旅游者和考察者,目光多聚于此。实际上,还有一条线,就是走怒江大峡谷。这条世界上最美丽、最险峻、最跌宕起伏的道路是“驴友”们的滇藏探险新宠。

有人说,看完怒江大峡谷和沿线丰富的民族人文景观,其他的探险之旅就显得平淡了。

第三条茶马古道——怒江大峡谷,从大理、六库、福贡、丙中落、五里进藏,这里交通不便、人迹罕至,旅游者极少,民风淳朴,尤其是在蒙蒙的细雨中,一个人行走在怒江大峡谷边,远山青翠、怒江潺潺,偶尔你还可以看到国外真正的“生驴”(驴友的最高境界),一人骑着自行车或从马帮租来的马匹。

茶马古道是世界上通行里程最长的古代商路。总行程在万里以上。自古以来,很少有人能够走完全程。沿途的每站都可以作为终点或者是起点。而当时最大的贸易中转站便要属四川的康定了。

康定过去叫做“打箭炉”,西来的马帮到达康定,就要在这里转换运输工具或者就地进行茶马贸易。1696年康熙帝批准了在康定进行茶马互市贸易的请求,使康定成为了内地与西藏地区之间主要的商业中心。国内的丝绸、茶叶等商品经过康定运往西方,而南亚、欧洲、美洲的商品也从这里销往中国内地。

古代交通路线。茶马贸易,是以中原地区的“茶”和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马”为载体所开展的贸易活动。作为内地汉族地区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往来的一种重要方式,在沟通各族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方面发挥了十分巨大的作用。国家旅游局魏小安司长曾就“茶马古道”的旅游开发作过专题论述,指出:“茶马古道”是滇西北至藏东南历史上茶马互市所形成的一条驿道,在这条古道上,集中了中国最好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经过适度开发,完全可以成为世界级的旅游绝品。茶马古道旅游开发也作为区域联动开发战略的内容之一写入了全国“十五”旅游发展规划中。

从遥远的、开放的唐代,直到19世纪五六十年代滇藏、川藏公路修通,一直存在着一条鲜为人知的道路,它由中国大西南横断山脉东侧的云南和四川的茶叶产地出发,以人背马驮这种最原始的运载方式,穿越横断山脉以及金沙江、澜沧江、怒江、雅砻江等大江大河向西延伸,蛛网般覆盖了中国最大的两个高原,最后通向喜马拉雅山南部的南亚次大陆。随着茶文化和藏传佛教的兴起和传播,随着茶马互市的开展,这条道路便成了名副其实的茶马古道。

1000多年来,茶马古道将云南、四川的茶叶输送到藏区,又将雪域的山货特产运到内地,抗日战争期间它更成为中国惟一的对外交通道路。就在民间运输的同时,这条遥远而无比艰险的道路更成为宗教文化以及沿途20多个少数民族文化传播交流的走廊。它不仅是连接汉藏等多民族的经济文化纽带,也成了人类为生存所激发的非凡勇气和所作出的超常努力的象征。

(二)茶马古道的历史文化价值

★昌都地区蕴藏着三江并流、高山峡谷、神山圣水、地热温泉,野花遍地的牧场、炊烟袅袅的帐篷,以及古老的本教仪轨、藏传佛教寺庙塔林、年代久远的摩崖石刻、古色古香的巨型壁画,还有色彩斑斓的风土民情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

★茶马古道是昌都地区自然与人文旅游的一条重要线索,自然界奇观、人类文化遗产、古代民族风俗痕迹和数不清、道不尽的缠绵悱侧的故事大多流散在茶马古道上。它是历史的积淀,蕴藏着人们千百年来的活动痕迹和执着的向往。

★茶马古道穿过川、滇、甘、青和西藏之间的民族走廊地带,是多民族生养藩息的地方,更是多民族演绎历史悲喜剧的大舞台,存在着永远发掘不尽的文化宝藏,值得人们追思和体味。

★茶马古道上的旅游是口归自然之旅,是人和自然和谐之旅,是都市人精神之旅,也是探险和发现之旅。

★茶马古道旅游开发是全方位的,首先要搞好基础设施建设,诸如交通和运输设施、满足食宿需要的宾馆饭店建设、用电用水和安全保障等,同时大力开发旅游产品,从而带动各项事业的发展,使昌都地方的经济活起来。

(三)茶马古道的社会经济价值

☆茶马古道——昌都地区最特殊的地域名称

☆茶马古道——昌都地区的陆上交通大动脉

☆茶马古道——昌都地区对外开放的金钥匙

☆茶马古道——昌都地区大开发的重要基石

☆茶马古道——昌都地区经济大繁荣的命脉

☆茶马古道——昌都地区旅游发展的着力点

(四)茶马古道旅游开发的机遇

☆国内外旅游业蓬勃发展的大趋势

☆我国加入WTO为昌都旅游业发展带来难得的机会

☆西部大开发为昌都旅游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五)现代茶马古道

☆公里干线的修筑,替代了过去“茶马古道”的功能。

☆“两横一纵”的交通格局,基本形成“干”字形的现代“茶马古道”。

在专家学者眼中,茶马古道是云南、四川与西藏之间的古代贸易通道,通过马帮的运输,川、滇的茶叶得以与西藏的马匹、药材交易。它是中国历史上对外交流的第五条通道,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和地位。

然而,在专家眼中与“丝绸之路”同等重要的茶马古道,却在时光的荏苒中沉寂过许多年。随着现代化交通手段的日益发达,茶马古道早已被214、317、318国道所代替。

“在丝绸之路受到世界关注,被学者、专家们争相研究,并引发旅游热潮的时候;在丝绸之路已名满天下时,茶马古道却倍受冷落,默默地在深山密林之中。”专门研究茶马古道的专家木霁弘说,茶马古道的沉寂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但它的僻远艰险也是衰落的重要原因。虽然沉寂多年,但今日茶马古道“热”起来并不是没有它的理由。

“茶马古道是中华民族一笔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对旅游爱好者有很大的吸引力。”木霁弘分析说,“古道本身的历史、文化韵味且不说,光是沿途村寨的地域、风光、民俗、文化差异,就能吸引不少人。”

“以茶文化为主要特点,茶马古道成为了一道文化风景线。”北京大学学者陈保亚告诉记者,茶马古道不仅是一条交通要道,更是历史文化的载体。如伴随茶马古道而生的马帮文化、藏茶文化、商贸文化,因茶马古道得以相互交融的民族文化……“现在,茶马

古道本身就是一种文化。”

(六)滇藏道

从云南普洱茶的产地(今西双版纳、思茅等地)出发,经下关(大理)、丽江、中甸(今香格里拉)、迪庆、德钦,到西藏的芒康、昌都、波密、拉萨,而后再经藏南的泽当,后藏的江孜、亚东然后出境。

(七)川藏道

它是由四川的雅安出发。经泸定、康定、巴塘、昌都至拉萨,再经后藏日喀则出境到尼泊尔、缅甸、印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