攸乐茶山大树茶

发布时间 : 2020-09-30
普洱茶攸乐 大树普洱茶 普洱茶大树茶

普洱茶攸乐。

下面是茶经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攸乐茶山大树茶”精彩内容,帮助大家了解茶文化知识,欢迎大家进行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攸乐茶山历史上位居“六大茶山”之首,是云南大叶茶的中心产地,历史上最高产量达2000担以上。

攸乐山种茶,年代久远,相传茶是孔明遗种,故尊奉孔明为茶祖。清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曾设过同知府和专管捕“盗”的普洱通判。

1942年国民党军队开进攸乐茶山,烧杀抢掠,茶农四逃,茶山荒芜,茶叶生产受到严重破坏。

解放后,人民政府拨款、发粮救济茶农扶持茶叶生产。使产量逐渐上升。1993年攸乐茶山产茶1942担(97000多公斤)。

听说今年又开几片古茶树,特意去看了一看,确实经典。

前往古茶山的路是让人极不平静的,在当今高速公路这么发达的时候,这些茶山远离城市和工业,得以保全原始的风貌,所以喝上好的普洱茶,其实真不容易。

茶园被原始森林包围着。过去没有农药,所以,茶农种植茶叶都要在茶地里留下部分树木,以供各种鸟类栖憩。以此来对付各种害虫,保护茶园。这种风格如今依然被保留下来,也才有今天的绿色好茶品。

[page_break]

进入原始森林寻找古茶树并不容易,这里的生态是我们在城市里无法想象的。

由于处在森林的深处,道路难行,这一片古茶园尚未开发利用起来。

穿越这片灌木丛生的树林

[page_break]

这里是一片上好古茶林

远远看去,茶树的数量还不少

树丛中发现这东西,草寇,一种药材

原始森林中,意外的惊喜是常事,生长在绿树丛中的草寇红花,更显美丽动人。

[page_break]

古茶园掩映在密林中,这可是天然无污染的好茶呀!

这棵茶树起码有几百年了吧?今年的谷花茶,准备收这里的了。

攸乐茶山大树茶,乔木型大树茶的茶芽,分外的娇嫩中给人以粗犷的感觉。

乔木型大树茶的茶芽,结实的嫩芽让人不得不折服于它那生命力。

攸乐茶山乔木型大树茶的茶芽,哈哈,说实在的,真的让人舍不得去泡了它。

[page_break]

让我们来对比一下森林外面台地茶园里的茶这是台地茶的茶芽大树茶和台地茶叶片的对比(叶片的正面)大树茶和台地茶叶片的对比(叶片的背面)本次的采集的大树茶茶叶,的确是不错

cy316.com编辑推荐

攸乐茶山位居普洱茶六大茶山之首


古茶人文传六大茶山因诸葛亮得名

曾因清朝时期生产贡茶而闻名的西双版纳古六大茶山,为云南最古老的茶山,也是中国最古老的茶区之一。

清乾隆进士檀萃《滇海虞衡志》载,普茶名重於天下,出普洱所属六茶山,一曰攸乐、二日革登、三曰倚邦、四日莽枝、五日蛮砖、六日慢撒,周八百里。这周八百里不仅指茶山的面积,而且也表明六大茶山是连成一片的。西面是攸乐茶山,中间是革登、莽枝、倚邦、蛮砖茶山,东面是慢撒茶山。

明隆庆四年(公元1570年),车里宣慰使刀应勐将其管辖地划为12个版纳时,六大茶山为一个版纳茶山版纳。这是为适应茶叶,特别是贡茶的生产。据《普洱府志形式》篇所载,六大茶山除慢撒茶山属易武土司管辖外,其余五山均属倚邦土司管辖。

诸葛亮走遍六大茶山

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走遍了六大茶,留下很多遗器作纪念,六大茶山因此而得名。

清朝道光年间编撰的《普洱俯志古迹》中。有六茶山遗器俱在城南境,旧传武侯遍历六山,留铜锣于攸乐,置铜鉧于莽枝,埋铁砖于蛮砖,遗木梆于倚邦,埋马蹬于革登,置撒袋于慢撒。因以其山名莽枝、革登有茶王树较它山独大,相传为武侯莽种,今夷民犹祀之的记载。

古茶山中的孔明山巍峨壮观,民间传说是诸葛亮寄箭处(而射箭处则是普洱俯城东南无影树山),上有祭风台旧址。据记载,古六大茶山三国前就有茶树种植,三国以后茶就作为商品与外地贸易逐渐发展,唐宋已形成茶叶商品基地,明洪武年间被划作一个单独行政区域。清中叶茶山鼎盛,产品远销四川、西藏、港澳、南洋各地,普洱茶从此闻名中外。

孔明被尊为茶祖

相传,三国时期武侯诸葛亮(孔明)率兵西征擒孟获时,来到西双版纳,士兵们因为水土不服,患眼疾的人很多。诸葛亮为士兵觅药治眼病,一天来到石头寨的山上,他拄着自己随身带的一根拐杖四下察看,可是拐杖拔不起来,不一会变成了一棵树,发出青翠的叶子。士兵们摘下叶子煮水喝,眼病就好了。拐杖变成的树就是茶树,从此人们始知种茶,始有饮茶。当地的少数民族仍然称茶树为孔明树,山为孔明山,并尊孔明为茶祖。

在基诺山,还流传着另一个版本的孔明的故事,相传诸葛武侯领军路过基诺山,一些士兵掉队后留在基诺山,孔明为了怜悯掉队的士兵,就留下一些茶籽让他们以种茶为生。时至今日,基诺族人还奉诸葛武侯为茶祖,并认为自己的祖先是诸葛武侯丢落的士兵,于是便称为攸乐人攸乐即丢落的谐音。

经过史学家考证,关于诸葛孔明到过西双版纳的传说纯属虚构,不过每年农历七月十七孔明的生日,当地的村民都会举行茶祖会,以茶赏月,跳民族舞,放孔明灯(一种扎成像诸葛亮帽子的灯)。

全民性茶神祭

攸乐茶山位居普洱茶六大茶山之首,作为中国名茶之一的普洱茶早已闻名中外,这已为大家所熟知。如今在素有基诺古茶第一寨之称的亚诺寨,在基诺族传统的12天的农业大祭(洛嫫洛)中,就有全民性茶神祭。

祭茶神的当天村民们不能出村,有许多神圣禁忌;而暂停采茶期家家户户都拿着红公鸡去自家茶园祭一次茶树神,杀鸡后要在园中最大的茶树干上涂三道鸡血并沾上鸡毛,然后在茶树干上打破鸡蛋,再把鸡蛋壳套在茶树枝上,并念词祈丰收。

巴亚寨茶神祭的方法是将年内积累的蛋壳套在每棵茶树的树枝上。茶树被雷击的户主要世代相传,在茶树发芽时节一年一度,杀黑色与白色小猪各一头、黑色与白色鸡各一只,在雷击处祭天神。在巴亚等20多个村寨的传说中,利用茶的技术是由创世祖先阿嫫腰贝传授的;而巴卡等几个阿哈族体的村寨,则有孔明赠茶籽的传说。但在洛特、亚诺、司土、巴漂、巴坡、巴亚、巴卡等基诺古老村寨中,都有开村始祖种茶与古老茶园的史迹,而且基诺族祭祖先神灵的所有仪式中都离不开老干茶。

一句话,既具有原始社会农村公社丰富多彩的人文资源,又有普洱茶六大茶山之首的汉文古籍记载的攸乐古茶,为中国乃至世界所罕见。在基诺山,茶叶不单是饮品,而且还是招待客人的佳肴。到基诺山做客,如果主人为你端出一桌子的茶叶宴,那也许将会令你叹为观止了。如今基诺人给世人留下的茶文化,除了上述的祭茶文化外,包含独特的凉拌茶、火燎鲜茶和竹筒茶等活化石级的珍品。

探寻攸乐同知知遗


说起云南的茶历史,必然要讲普洱茶:说到普洱茶,就不能不涉及六大茶山。而说起清朝初年六大茶山的茶事管理与治安维护,首先就会涉及一个新置机构:攸乐同知。

清雍正七年(1729年).云贵总督鄂尔泰奏请朝廷同意设立了普洱府,并“设总茶店于思茅,以(思茅)通判司其事。”同年,因攸乐(今景洪市基诺山乡茨通老寨)“系车(里)茶’(山)咽喉之地”,又“以高瞰下”,乃“设右游击一员,带千总一员,把总两名,马步兵丁五百名驻扎防范,文职设同知一员与之同城分理地方事务。”攸乐同知的职责是维护六大茶山的社会治安,管理茶山事务,督促六大茶山的茶农运茶至思茅总茶店,由思茅总茶店统一加T成贡茶等各类普洱茶,同时阻止外地茶商到六大茶山私自买卖茶叶。但到了雍正十三年(1735年),“驻防攸乐之普洱镇标右营游击应移驻思茅,统兵防守。驻扎攸乐之普洱府(攸乐)同知亦应移驻思茅,即改为思茅同知。”普洱府攸乐同知从此消失。

从普洱府攸乐同知仅存在6年即移驻思茅至今。269年过去了,攸乐同知是否还有迹可寻?带着这样的疑问,2004年4月10日。我们到了景洪市基诺山乡茨通老寨(又叫司土)。据寨中老人所言,现在的寨址是1971年从旧寨搬迁而来的,而旧寨又是1964年从古寨搬迁而去的。

我们请了一个57岁的基诺老汉作向导。他带着我们爬过一座座山坡,越过一条条深箐,费时1小时50分,终于爬上了一处高高的山梁。老汉说,这里就是他们最古老的寨址,已不知居住了多少代,到1962年和1963年.先后从这里迁出了两个寨子,即现在的小寨和新寨,而他们老寨是1964年才最后搬离这里的。这里现在只有一小间放牛人躲雨的茅草棚,其他地方已被野草、灌木和部分乔木所占据,但在树木草丛中,那一处处平整的地块仍可看是旧宅基所在.还有一些平整的石块,零散遗留在草丛中或路边树下。老汉告诉我们,路边树丛中那一块平地过去是他们的头人家,一家30多口人共同居住在一起。

茨通古寨址长约200米,宽约50米,位于一条东西向狭长山梁上,东连易武、象明境内的五大茶山,西通勐养、思茅,这里视野开阔,寨子北坡下就是最早的一条茶马古道.只是现在早已荒废。古寨千百年来一直都是基诺人所居住,而攸乐同知、游击及其五百兵丁的驻地又在哪里呢?根据老汉的回忆,在古寨址东边六七公里的地方,是他们茨通老寨1964年至1971年间的旧寨址,但那里最早是汉人居住过的地方,汉人什么时候搬走,就连他爷爷都不知道了。

茨通一带在历史上没有汉族村寨,因此,他们所说的汉人居住过的地方,可能就是攸乐同知、游击及五百清兵的驻扎地了。我们加快了脚步,沿着一条崎岖的茶马古道,穿过一片片古老的混林茶园,很快到了路边树林中一处基诺人所说的汉人烧砖的砖窑遗址。这里现存两个大窑洞,深近2米,直径4米左右,洞壁还可看出是用一层层的砖砌成。这是否就是当初清兵建盖营房或建城墙时烧砖的地方?

从砖窑遗址继续前行约2公里,就到了基诺人所说的旧寨遗址。这里是一处山梁向山箐的缓冲地带,靠南向北,中心区是一片约200平方米的平地,虽然长满了树木杂草,但我们仍发现了许多散落在草丛中并长着许多苔藓的残砖,而且均是内地常见的大青砖。在这片平地的边缘,还发现有纵横两条数米长的用石块和青砖砌成的墙基遗迹。由于1964年至1971年间基诺人曾在此建寨居住过,故这些墙基遗迹有可能是基诺人建盖的房屋遗迹,但那些青砖肯定是攸乐同知衙门所遗留。

这就是清雍正年间攸乐同知的驻地了。想当年,.500人的队伍驻扎在这片狭长的地带上.也许从砖窑开始两三公里的范围内都是清兵的营房,当时的景象一定非常壮观。然而。由于瘴气太重、士卒多病等原因,攸乐同知仅设立6年就迁往思茅而改称思茅同知了。

如今.经历了269年的沧桑岁月,攸乐同知遗址就只有砖窑和青砖可以为证了。

《云南日报》2004年5月24日

西双版纳古茶山行记之攸乐山


原始森林的大青树

说起"攸乐山"广大普洱茶爱好者并不陌生,攸乐茶山历史上位居"六大茶山"之首,是云南大叶茶的中心产地,历史上最高产量达2000担以上。清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曾设过同知府和专管捕"盗"的普洱通判。攸乐山种茶,年代久远,相传茶是孔明遗种,故尊奉孔明为茶祖。

早春的攸乐古茶树刚刚吐出嫩芽

清朝官员"阮福"檀萃等压根就没到过西双版纳,在他们的志录里为何把攸乐山列为古六大茶山之首的原因:在攸乐同知设置后嘉庆四年(1799年)六月的一个下午,一个小小的场景与攸乐山当年的政治军事风云相映成趣;乾隆进士,长期在滇任职的安徽人檀萃,在著名的武昌黄鹤楼上,对着漫漫汗江,把酒临风,一边与楚中文友们谈笑风生,一边挥豪濡墨,为自己倾注了不少心血刚写完的《滇海虞衡志》作序。

耐人寻味的是,在滇为官时的檀萃清正不阿,兴学劝农,对老百姓颇有悲悯意识,但〈滇海虞衡志〉也站在皇家政治经济学的立场,称六大茶山的茶"可谓大钱粮矣"。

攸乐同知设立六年后,即因瘴气太盛,士卒多病等原因,于雍正十三年(1735年)十月迁往思茅。现在我们能看到的茨通老寨的攸乐同知旧址郁郁葱葱,生机勃勃的草树杂木,那些见证五百清兵威风的残砖破瓦,零零星星的散落在地上,有的已经被泥土掩埋,仔细辨认那些早已青苔班驳的图案,很难在这样天朗气清,风和日丽的日子把它的存在与当年雍正皇帝和他的心腹大臣鄂尔泰的深心密虑联系在一起。

修建粗制所时挖出的瓦片---见证五百清兵威风的残砖破瓦

"攸乐山"位于西双版纳景洪市小勐养的基诺乡距景洪市29公里,基诺族是云南独有的少数民族之一,自称"基诺""基诺册饶","基诺阿饶","基诺珠",基诺阿珠",基诺玛",基诺阿玛",即,"基诺人共同体"之意。"基诺"为基诺族语言记音,基为舅舅之意;诺为后边,后人,后面,后代之说,"基诺"应是"舅舅家的人",或"尊重舅舅的民族"的意思。基诺族是1979年5月31日,国务院最后正式确定的一个单一的少数民族。据2000年云南省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基诺族有20685万人。

基诺山的基诺族由乌热,阿哈和阿西三个胞族组成。基诺族主要居住在古六大茶山之首的"攸乐山",因为有悠久的种茶历史,因而基诺族在用茶,饮茶等方面也有独到之处,在古代基诺族也有祭茶祖的习俗,而现在仍保留祭"茶虫",吃凉拌茶的风俗习惯。每年春茶芽的时候,基诺族都要带上鸡和鸡蛋到茶山拜祭"茶神",到了五月份村寨还要统一拜祭"茶虫",祈求消灾灭难,茶业兴旺。

今年三月,正是春采摘的季节,"鸿福茶厂"厂长"黄宏宽"先生邀请并陪同我们参观了"鸿福茶厂"在攸乐山"司土老寨的生态古茶园,原料基地。路上黄厂长向我们介绍,"鸿福茶厂"原料基地位于小勐养"攸乐山"司土老寨拥有多片混林古茶园1200亩,茶树密度每亩100株左右,但茶树多为以前村民砍伐后重新萌芽的枝干,仅在基部保留有较粗的一部分老桩。古茶树树势苍老,附生和寄生植物较多,估计树龄在300年以上。现在聘请了10户农户,对茶园严格按照有机产品生产规程进行管理,年产晒青古树乔木茶叶近100吨。攸乐山古茶树基地由厂长及管理人员实施管理并独立核算,设有专门组织机构,实行"定人员,定面积,定要求,定实限,定绩效"的模式细化指标考核。

鸿福茶厂攸乐司土老寨生态古茶园基地纪念碑(由老馆头昆明经营部立)上山前的休整,黑壶泡新茶

说话间我们已经到了进入茶园基地的路口了,别看这短短几公里的路我们整整走了1个小时,说到这条路"黄厂长"又介绍,才来的时候这路连牛都不愿走的,是投资20余万元用人工开出来的,为的是尽可能的保护原始森林,最值得一提的是有两处弯道我竟然要用两个倒车才转得过来,难怪我们"同益堂"刘总会用毛泽东诗词中的一句来形容它"雄关漫道铮如铁"。

雄关漫道铮如铁茶妖与铁嘴

这时已到了路的尽头,我们的车停在了山林间难得的宽敞平台上,这就是"鸿福茶厂"古茶园基地的粗制所所在地,我在一本"普洱茶行之西双版纳篇"写"攸乐山"中看到当年设置攸乐同知时五百清兵的演练场,就是现在"鸿福茶厂"古茶园基地的粗制所,我们在粗制所稍做休息,粗制所刘所长就带我们钻进原始森林去寻找那神秘而向往的古茶林。其中;拍了好多照片,现在与广大茶友共享。

原是500清兵练兵的场地上吧快到原始森林啦

古代斗茶乐


在古代,斗茶可谓很是风靡,如同西班牙斗牛一般,惹人眷爱。但不同的是,斗茶要文雅得多,其文化内涵也十足丰富。

斗茶,即比赛茶的优劣,又名斗茗、茗战,始于唐,盛于宋,是古代有钱有闲人的一种雅玩。

宋代是一个极讲究茶道的时代,宋徽宗赵佶撰《大观茶论》,蔡襄撰《茶录》,黄儒撰《品茶要录》,可见宋代斗茶之风极盛。每年清明节期间,新茶初出,最适合参斗。斗茶的场所,多选在有规模的茶叶店,前后二进,前厅阔大,为店面。后厅狭小,兼有厨房,便于煮茶。有些人家,有比较雅洁的内室,或花木扶疏的庭院,或临水,或清幽,都是斗茶的好场所。

古之斗茶者,大都为一些名流雅士,围观者众多,就像今天看一场球赛一样热闹。斗茶者各取所藏好茶,轮流烹煮,相互品评,以分高下。斗茶,或多人共斗,或两人捉对“厮杀”,三斗两胜。

斗茶内容包括:斗茶品、斗茶令和茶百戏。斗茶品以茶“新”为贵,斗茶用水以“活”为上。一斗汤色,二斗水痕。首先看茶汤的色泽是否鲜白,纯白者为胜,青白、灰白、黄白为负。汤色能反映茶的采制技艺,茶汤纯白,表明采茶肥嫩,制作恰到好处;色偏青,说明蒸茶火候不足;色泛灰,说明蒸茶火候已过;色泛黄,说明采制不及时;色泛红,则说明烘焙过了火候。其次看汤花持续时间长短。宋代主要饮用团饼茶,调制时先将茶饼烤炙碾细,然后烧水煎煮,饮用时连茶粉带茶水一起喝下。如果研碾细腻,点茶、点汤、击拂都恰到好处,汤花就匀细,可以“紧咬”盏沿,久聚不散,这种最佳效果,名曰“咬盏”。点汤的同时,用茶筅旋转击打和拂动茶盏中的茶汤,使之泛起汤花,称为击拂。反之,若汤花不能咬盏,而是很快散开,汤与盏相接的地方立即露出“水痕”,这就输定了。水痕出现的早晚,是茶汤优劣的依据。有时茶质虽略次于对方,但用水得当,也能取胜。所以斗茶需要了解茶性、水质及煎后效果,不能盲目而行。

其实,宋人斗茶之风的兴起,与宋代的贡茶制度密不可分。民间向宫廷贡茶之前,即以斗茶的方式,评定茶叶的品级等次,胜者作为上品进贡。斗茶,分割出来作为一项游戏,当时也只局限于文人雅士之间。元代以后,渐渐推向民间,至晚清复归消歇。

古人斗茶的一些技法如今已难觅踪影,但古代斗茶之乐,却反映了中国茶文化的精深与历史的源远流长。

人生乐的是品茗静思


千百年来,茶道、茶文化显示了一种永恒的生命力,虽断犹续,无论中国茶艺、日本茶道、韩国茶礼,无不使接触者感受到她的一种魁力。奥秘何在?在于人们经由茶道获得一份真善美的陶冶。丰富多彩的茶道文化可归结为茶趣、茶德、茶禅。

茶趣即饮茶乐趣,包括物质乐趣和精神乐趣。佳茗、清泉、茶具、良辰、美境。知音,相聚品饮、雅俗共赏。茶趣有雅俗之分,无高下之别

茶德即茶之功德。陆羽同代人刘贞亮提出的茶十德以茶尝滋味,以茶养身体,以茶驱腥气,以茶防病气,以茶养生气,以茶散闷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可雅心,以茶可行道。茶禅是以阐释茶与佛门之密切因缘。真意乃茶禅结合而达到的一种境界。禅在梵语中意为静虑、思维修、弃恶等。zzwhc1118

在品茶的精神境界中,不知道有多少人能感受到一位西方诗人说:从一粒砂看世界。但几乎每位爱好绿茶或乌龙茶的东方人都不难体会出----从一片茶叶可品尝出山川风景与大自然的精神。

如果你嘴里含上一口西湖龙井茶,茶汤的气韵,即很容易在你眼前幻化出一片江南水乡温柔而秀丽的风光;如果你入口的是安溪乌龙茶、碧天峰铁观音,那么,你看到的将是高山顶上的蓝天白云,同时随着芬芳的茶香与茶气,让你仿佛身处高山上,呼吸到山上清朗的气息。从茶中领会山川风景,与不断地微妙变化着的真味,真香与气不失为回归自然的一种简单法门。那么,茶是如何能给予人这一切的呢?除了自然的奥秘以外,就是人为的配合。

茶可独酌,也宜共饮,一杯在手,清香满室,消除烦虑,使人抛却是非心、名利心。寒夜客来茶当酒,以茶奉客,虽不及酒后令人豪情万丈,意气风发,但三两良朋,沏茶小息,令人六腑皆芬芳,闲话家常、天南地北、气氛更为和乐,主客更能曲尽情意,茶的世界是一个祥和的世界。

人生——品茶赏句乐无边


人生品茶赏句乐无边

有的地方把饮茶品茗作为一种艺术享受来推广。各国的饮茶方法相同,各有千秋。中国人民历来就有客来敬茶的习惯,这充分反映出中华民族的文明和礼貌。

好茶不能收藏,只好随买随尝。佳联佳句则千古流传,万世不衰。最妙的是将咏茶之佳联佳句刻在茶具上,那就具有了双重功能,既可装饰茶具,又可令饮茶者欣赏把玩。

好茶,滋味醇厚,明目益思,除烦去腻,延年益寿;佳句,短小精悍,含蓄隽永,发人深思,回味无穷。设若将二者融为一体,既品着好茶,又赏着佳名佳联,那就是人间至乐了。

我好品茶,自然十分关注茶具上的文字。迄今,我见到的茶联茶句,大致有如下三类。

第一类是回文句。顺读倒读,立意俱佳。大多以四五字的句子为多。如:云山醉绿树,倒过来读就是树绿醉山云。前句意思是,名茶大多出自好山好水之所;后句则看重描写茶树生长之茂盛。又如芬芳透碧澄,倒过来就是澄碧透芳芬,都是说茶水的色香颇为诱人。还有,春螺碧如海、品一人茶等,都是回文佳句。

第二类为连环句。这种句子的最大特点是,几个字均匀地分布在茶具周围,不管从哪个字读起,都是完美无缺的一句话。如:可以清心也,还可读作以清心也可清心也可以心也可以清也可以清心,真是左右逢源,玉字天成,巧妙绝伦,令人击节赞叹。看着这么优美的文字,观者肯定要多饮几杯茶了。

第三类为联句。这种句子上下两联,对仗工整。因字数较多,大多印在茶盒之上。如:茶亦醉人何必酒,书能香我不须花。这个联句,对饮茶、读书极力赞美、提倡,诱人喝茶,教人读书,无疑有着积极的教育作用。再如: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吃杯茶去;劳心苦,劳力苦,苦中有乐,酌碗酒尝。语带机锋,读之爽然。

品茗赏文,香留齿颊,辉生文笔,拍案叫绝,回味无穷。真是杯中日月长,可清天地心。正因如此,千百年来,茶文化才长盛不衰。

普洱茶六大茶山之革登茶山


革登茶山在倚邦茶山和莽枝茶山的中间,面积约150平方公里,在六大茶山中面积最小。革登茶山面积虽小,但因离孔明山最近和有一棵特大的茶王树而在六大茶山中有其特殊的地位和较大的名气。六大茶山的少数民族历来尊孔明为茶祖,认为茶种是孔明给的,他们感恩孔明,将孔明山看作是孔明的化身。在革登茶山的新酒房村和茶王树梁子观孔明山,山形看上去很像孔明的头像,孔明的正面对着革登老寨,孔明的右耳则对着茶王树梁子。

关于革登的茶山树,《思茅厅志》和《普洱府志》中有记载:其治革登有茶王树,较众茶树独高大,土人当采茶时,先具酒醴礼祭于此。六大茶山大茶树非常多,但都未能入册,唯有这棵大茶树入了册,且被戴上王冠,它的独高大便可想而知。茶王树就在孔明的身边,茶山人认为这棵茶王树是孔明所种,所以每年春茶开摘前,茶农都要来拜茶王树、祭孔明。他们的茶王树梁子的大草坪上,面对孔明山叩首、敬酒、对歌、跳舞,祈祷茶山兴旺、日子太平。据说在茶王树梁子上唱什么,孔明山就会回应什么。

那棵被载入史册的茶王树民国初年枯死,如今仅留下一个树坑,树坑周围长着不少小茶树,是茶王树留下的子孙,茶王树梁子过去有孔明庙,山神庙,现都坍塌,仅剩残垣。革登老寨过去曾有二、三百户人家居住,清朝末年已迁空无人,只有寨王罗老总的故事还在流传。建于乾隆二十六年的革登大庙仅存断墙,建庙时立的大碑还立在遗址上。革登茶山的古茶园损毁较多,现保存下来的古茶园主要集中在新发、直蚌、茶房一带,面积有三四百亩。

普洱茶六大茶山之倚邦茶山


倚邦茶山位于勐腊县的最北部。从现在的宁洱往南行,经普洱、勐旺,过补远江(小黑江)便进入倚邦茶山。倚邦茶山面积约360平方公里,南连蛮砖茶山,西接革登茶山,习崆、架布、曼拱、曼松等子茶山皆在其范围内。

据《明史》记载,倚邦茶山明代初期已茶园成片,有傣、哈尼、彝、基诺等少数民族在此居住种茶。倚邦茶山最大的古镇是倚邦街,亦称倚邦;明代称磨腊倚邦,傣语意为有茶树有水井的地方。明隆庆四年车里宣慰使划分十二版纳时,六大茶山合为一个版纳,称茶山版纳。茶山版纳的治所便设在倚邦。从明隆庆四年至清光绪末年,倚邦一直是六大茶山的政治中心和行政主管地。清雍正以前六大茶山是车里宣慰使司的领地,雍正七年普洱府置建,六大茶山划归普洱府。倚邦土司曹当斋因有军功被封为倚邦土千总。从曹当斋开始,曹氏家族世袭管理倚邦茶山、革登茶山、莽枝茶山、蛮砖茶山近200年。

据《普洱府志》记载,从雍正十一年开始,普洱贡茶由倚邦土司负责采办,倚邦的曼松茶被指定为皇帝的专用茶。

倚邦茶山汉人进入较早。明万历年间,已有少数四川人、江西人进到倚邦一带经商贩茶。清雍正年间,四川人已在倚邦建起会馆。

曹当斋任倚邦土千总后,倾力发展倚邦茶业,制定出茶山管理条例,整修道路以利茶商入山。乾隆重初年,成千上万的四川人、江西人、云南石屏人、元江人涌进倚邦,在倚邦开茶园建商号。到乾隆中期,一片接一片的茶园从补远江一边一直接到习崆山。

商旅马帮常年不断来倚邦买茶,物流的畅通,商贸的活跃,倚邦领先步入辉煌。乾隆二十年左右,倚邦已建起关帝庙、川主庙、江西会馆、石屏会馆等,3条石板街铺成龙脊背状,街的两旁全是商铺、茶庄,住户达千户以上。

世纪末,随着清王朝的衰落,滇西发生了战乱,普洱茶内外销路被阻,六大茶山开始衰落,倚邦也随之而衰。清末,倚邦人口减半;但仍还有元昌号、惠民号、鸿昌号、升义祥、杨聘号、庆丰号等10来家茶号。这一时期,倚邦茶主要销往越南莱州。1937年以后,因法国人阻挠和抗战爆发,倚邦所有的茶号全部停业。热闹喧腾了200年的倚邦陷入冷寂萧条,以茶为生的倚邦人跌入了困境。

年,已经十分赢弱的倚邦再遭厄运,攸乐人起义攻进了倚邦。战火将倚邦街烧了三天三夜,几百年筑就的古镇,无数精美的建筑全部化为灰烬。这场劫难使倚邦无法再振。几百户人家迁移他乡,空凉的倚邦在大山深处渐渐被人们遗忘。如今倚邦还有30来户人家,大多为茶商的后裔。他们守护着祖宗的茶园不愿离去。

今天走进倚邦,还能闻到古茶的清香,还能看到茶号遗址、大庙基台、龙脊背石板街、普洱府的茶令碑、乾隆皇帝的敕命碑。这些遗物古迹是凝固的历史,记载着倚邦的伤痛和曾经的辉煌。

相关文章

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