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甘侯传

发布时间 : 2020-09-30
甘坑红茶 普洱茶传 黑茶回甘

甘坑红茶。

下面是茶经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晚甘侯传”精彩内容,帮助大家了解茶文化知识,欢迎大家进行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晚甘侯,甘氏如荠,字森伯,闽之建溪人也。世居武夷丹山碧水之乡,月涧云龛之奥。

甘氏聚族其间,率皆茹露饮泉,倚岩据壁,独得山水灵异,气性森严,芳洁回出尘表。呼吸之间,清风徐来,相对弥永,觉心神倍爽,顷滞顿消。大约森伯之为人,见若面目严冷,实则和而且正;始若苦口难茹,久则淡而弥旨,君子人也。然亦卒以此不谐于俗。

庆历间,蔡君谟襄为福建运使,始荐于朝。得召对,使待诏尚食郎,而为开府于建之凤凰山,置北苑使领之。培植造就,岁拔其尤以贡。是时上眷方隆,当宵衣恭默,尝得侍禁秘。森伯虽故冷面,而上愈益优渥之;亦时时进苦口,上亦茹纳之。由是森伯声价重天下,公卿争欲得以为荣。

已而,其别族之居日注者渐有名两浙间,而双井白氏尤盛。世皆以其甘脆可悦,而嫌森伯之难近也。久之,遂得进幸,而渐绌森伯。未几,罢贡,放还乡里,森伯疾俗好之难谐也。真赏之,莫逢也;夭邪之,害正也。优游林下,日与幽人逸士游。尝慷慨太息,以为自古人君莫不欲得苦口之臣,职司喉舌,翼有补导。卒之,便利之徒日以进,刚严之士日疏者,盖甘乃易入,苦则难茹,人情然也。与眉山苏轼最善,轼有《寄钱安道》诗,论及森伯。至此之汲暗,盖宽饶。森伯闻之,叹曰:“东坡,我鲍叔也。抑吾于苏氏微特,臭味之投,毋亦其性有近焉者乎?熙宁、绍圣不可言矣。

当元祐时,司马君实得政,君子道长矣。而东坡犹以不安于朝。洎建中初,韩、曾崛起,党籍诸臣,以次收用,独苏氏兄弟尚领宫祠。故东坡论争以苦硬。如坡者正,复坐硬耳。夫以元祐、建中之会,司马、韩曾之贤,犹不能无限于二苏。他何论焉。时事若此,可以隐矣。先是森伯之祖,尝与王肃善。及肃入魏,而见辱于酪奴。至是又为日注、双井后进夭邪者所夺,遂戒子孙勿士进。及卒,同人私谥曰晚甘侯,表其节也。子孙散处建阳、武夷者甚藩滋,而森严芳洁,大有乃祖风。

赞曰:建溪山水深厚,其大酵,茂而质直。予尝游武夷,流览三十六峰之胜,见森伯故所,居处山皆石骨,水多甘泉,土性坚而腴。森伯之风味若此,毋亦地气使然耶?嗟夫,以森伯之冷面苦口,虽非如羹之用,使得为御使都谏,其风力顾何如哉?

茶经网扩展阅读

中国茶叶东传日本西传欧洲


公元4世纪末,茶叶随佛教由我国传入高丽,为我国茶叶外传之肇始;南北朝宋元徽时(473-477),土耳其商人与中国商人在蒙古边界,以物易茶,开创我国茶叶对外贸易之先河。

中唐时期,朝鲜半岛开始种植茶叶。《东国通鉴》记载:“新罗国兴德王之时,遣唐大使金氏,蒙唐文宗赐予茶籽,始种于金罗道之智异山”。公元868年,新罗国少年崔致远奉父命到大唐求学,后中进士在中国为官,正是唐代煎茶盛行之时,他回国后极力推广大唐的煎茶法与饮茶习俗,饮茶之风迅速在朝鲜上层社会和民间流行。

茶叶传入日本是在唐永贞元年(805年),日本高僧最澄在中国天台山国清寺留学回国时带去茶籽,栽培于京都比睿山麓,成为日本种茶之始。南宋末年,日本高僧荣西两次来我国天台山、径山求法,学成归国时将种茶、制茶技术,饮茶习俗和茶禅礼仪等带回传教。抹茶道是日本茶道历史的主线,其承袭我国宋代点茶技艺。明代盛行的散茶瀹泡法,由我国明代高僧隐元传入日本,即今日本煎茶道。

茶叶西传欧洲在16世纪,葡萄牙人从中国带回茶叶,饮茶开始流行。1662年嗜好饮茶的葡萄牙公主凯瑟琳嫁给英皇查理二世后,提倡皇室饮茶,使饮茶之风风靡英国。18世纪初,英国从中国进口茶叶,并转销其美洲殖民地,后又运销德国、法国、西班牙、美国等地,饮茶热浪席卷欧美。茶叶南传南亚在18世纪末,1780年,印度首次引种中国茶籽,开始种植茶叶。1826年,印度尼西亚华侨从中国引进茶种,发展茶叶种植与生产。1841年,斯里兰卡因咖啡树遭受虫灾,开始引种中国茶树;茶叶北传俄罗斯是在17世纪初,当时中国使者向俄国沙皇赠送茶叶,引起沙皇的兴趣,此后饮茶之风渐在俄罗斯流传,并开始种植中国茶叶。

茶叶源于中国,其外传历史悠久。茶树种植、制茶技艺和品饮方式与习俗,追根溯源都直接或间接由我国传入其他国家。中国茶叶外传的一条“茶叶之路”,将中华文化与文明传播到世界各地,为人类社会发展作出了贡献。

早取为茶,晚收为茗


最近舌尖上的中国一直在网上火热的播出,市场上的各种舌尖产品也不断涌现,茶叶不甘落后现在就谈谈舌尖上的茶香把。清香四溢的茶叶自古以来...

最近舌尖上的中国一直在网上火热的播出,市场上的各种舌尖产品也不断涌现,茶叶不甘落后现在就谈谈舌尖上的茶香把。清香四溢的茶叶自古以来就为我国人民所喜爱。茶叶最初的用法是生吃茶树的绿叶,茶在经历了祭品、药食等阶段后才逐渐成为人们的饮料。

唐代以前茶的饮用时解渴的粗放饮法,并且局限在长江南的部分地区还没有发展的全国。饮茶发展成为全国性的名俗并形成文化是在唐代,唐代达到了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特别是在开元、天宝年间物质基础与精神文明都达到了新的高峰,使人们能够超出日常生活的必须之外,去追求能给人们以更大精神享受的生活方式。中国茶文化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形成的。

《茶经》有言茶有茶、槚、蔎、茗、苑五种名称,并解释说:周公云,槚,苦茶;养执戟云,蜀西南人谓茶曰蔎;郭弘农云,早取为茶,晚收为茗,或一曰苑耳。可见,由于不同地区方言的同导致了茶的五种称呼。茶在我国发展千年已经不仅仅只是一种饮食文化,而是我国五千年文明的精髓的体现,学习我国的茶文化,对于当今大学生的各方面素质的培养具有积极地促进作用。

论道中国茶文化 侯军侯杰做客市民文化大讲堂


:“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雅文化与俗文化的唯一交集”,6月16日,市民文化大讲堂在中心图书馆继续开讲,当天是大讲堂开办以来第一次迎来了兄弟俩作为主讲嘉宾——侯军、侯杰以“漫谈中国茶文化”为主题同台论道。

俗文化与雅文化的交集

两兄弟中的兄长侯军是资深报人,侯杰则为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中国是茶的故乡”,讲座开始,侯军开宗明义:“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连接中国雅文化和俗文化的重要桥梁,在中国文化当中,‘琴棋书画诗酒茶’是文人的雅事,而‘柴米油盐酱醋茶’是百姓的开门七件事,茶是俗文化与雅文化唯一的交集,一片小小的茶叶身上有非常多的文化因子。”

侯军认为,“茶文化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外在表现,古有‘品茶悟道’一说,茶文化和‘儒释道’是相通的。‘儒释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而这些核心文化恰恰都与茶文化发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儒家与茶文化的相通在于中庸,儒家讲求中庸,而‘和’是茶的理念当中最常见的概念。道家与茶文化的相通在于自然,老子说‘道法自然’,而品茶也讲究恬淡为上,保留原汁原味。茶与禅的关系则更加紧密,‘禅茶一味’,二者都重在品味当下,讲求顿悟。所以说我们在喝茶的时候是在喝中国文化。”

“中国诗人大多喜欢茶,茶是他们联系感情的重要纽带。‘自古诗家多茶客’,苏东坡不仅写了很多茶诗,自己还有好茶寄给朋友,陆游是中国诗人写茶诗的冠军,”侯军举例说明,“在古代文化里,诗书画都可以茶为载体,都与茶有着密切的关系,互为表里。人们需要诗意的生活。”

茶文化在中国不断传承

“茶叶早在神农尝百草的时候就已经见诸文献记载了,当时是做药用,之后在丰富的茶俗、茶礼、茶风中不断地发展,直到唐朝时发展为‘茶道’,陆羽在唐朝就开始写茶经,对茶叶的历史,还有茶的很多功能做了阐释。”侯杰介绍了中国茶叶的起源历史,还介绍了中国茶叶的流转路径以及由茶叶引发的政治事件。他说,在农业时代,茶叶是高档的国际贸易产品。例如中国古代非常重要的商路被称为“茶马古道”,这条商路将中国与西亚、中亚、东南亚甚至欧洲都连接在一起。

在当代,中国的生活形态发生很大改变,茶文化的形式和内涵也更加丰富。“年轻人喜欢喝港式的奶茶,还有台湾的珍珠奶茶,这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发展和延续,并创出一种新的文化,而且研究者并不是茶文化的创造者,我们每一个喝茶的人,每一个中国人都是在进行茶文化的创造”,侯杰说。而谈到日本茶道与中国茶道的关系时,侯军表示,“日本茶道把泡茶、品茶、赏茶的过程同宗教都紧密结合起来,虽有千利休等三大流派,而把茶和禅结合起来的核心不变。中国的茶文化之丰富多样性是不可避免的,我们有潮州茶、普洱茶、山道茶、酥油茶,每一种茶文化都是一种流派。”

对于当前市场的茶叶炒作之风,侯军认为,这是在茶身上附着了太多的外在之物,用附加值去标定这些珍品茶叶的高贵身份,已脱离了商品的真实价值。他说:“真茶客不会参与这些炒作,真的茶客只会‘喝茶去’。”他们两人都认为,喝茶是一种值得提倡的健康生活方式,可以让人心气平和,缓解现代社会的焦虑情绪。“核心就是要有茶的境界和茶的精神,让我们成为平和的人,让我们面对世事纷纭,能够保持淡定。”侯军表示。

中国茶叶传外史


唐代,日本派遣了一批批遣唐使到中国,另方面,中国高僧鉴真则率领众多徒弟东渡日本传播佛学与中国文化,因此,唐代是中国茶叶和饮茶习俗传日的重要时期。又据王辑五《中国日本交通史》载:茶道亦为宋文化移植于日本者之一,当奈良时期(公元710-783年),茶已传入日本,维仅供药用。中国茶叶输入欧洲,文献记载是在十六世纪,据1914年威廉斯所著《中国》书中记述:茶的输入西方各国,起初是很慢的,据一些文献记载系由荷兰人于1591年带来欧洲。该书还说到,英国有名的日记作家彼普斯在1660年9月28日的日记中写道:我曾遣人取一杯茶中国饮料来,这是我从未饮过的。起初,荷兰商人在中国收购茶叶是由厦门出口。茶字的厦门话读音是荻,所以荷兰文把茶称为THEE,就是源于茶的厦门话音译而成。后来,英文把茶称为TEA,也是仿照厦门话茶字读音而来。1917年考林编著《中国百科全书》说:伦敦第一间茶室是1657年创设。每磅茶叶价格大约六英镑至十英镑。中国茶树移植锡兰岛(今斯里兰卡)是在1839年。1763年,瑞典著名植物学家林耐获得西方商船主带去的一株活茶树,他欣喜地在自己的植物学著作中增添了新的内容。此事被载于罗伯特所写《到中国的西方旅行家》一书中。1784年,美国商船中国皇后号首次远航中国进行贸易,其所购买的中国商品中,有从福建采购的大量红茶和绿茶,这是中国茶叶第一次直接由中国输入美国。

壶随字贵 字随壶传


宜兴紫砂在数百年的发展历史中,其造型艺术在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同时,其装饰工艺也随之发展、变化和丰富,并且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装饰工艺形式陶刻、泥绘、镶嵌而在众多装饰手法中,陶刻可谓是最具代表性的形式。它大多取材于中国传统书画的素材,以刀代笔,但它又有别于一般的绘画性艺术作品,必须多角度地在立体的空间内使绘画、书法与器皿合理、和谐地结合在一起。

陶刻并不难。难在使之达到一定的艺术高度。作为艺术创作者,我们必须要有高超的技巧,因为技巧是实现艺术美的必然条件,也是影响艺术自然美的重要因素。具有高超的技巧才能使创作达到一定的高度,才能使作品巧夺天工,妙超自然。当然,技巧虽然重要,但也不能过于强调表现技巧,而影响了一件陶艺作品的完整性。从事陶刻艺术,要求从业者要具有深厚而全面的艺术修养,篆刻、绘画、雕塑、诗词等等,这些因素对陶刻艺术的创作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一个陶刻家对美的认知程度的高低对作品层次的高低是起决定性作用的,陶刻家要善书画,需要像书画家一样长期临习观摩历代优秀书画,同时还要经常写生,提高对事物的观察、分析、创作能力。只有善书画者,方能使书画的章法、笔法、墨法转化成陶刻的独特语言,通过刀法表出来,从而使陶刻在紫砂陶的装饰上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使我们在欣赏紫砂作品丰富的造型美、独有的材质美的同时,也感受到它深厚的人文气息和耐人寻味的把玩性。

唐代着名书画理论家张彦远曾说:自然者为上品之上。可见陶刻艺术的最高境界也应以不留刻意雕琢痕迹为美,而是通过刀来表现笔情墨趣,不加粉饰,使紫砂尽显古雅绝伦之美。

壶随字贵,字随壶传。一语便深刻道出了壶与字的关系,陶刻与紫砂,墨海壶天,相得益彰。

茶飘香 舞蹁跹 文化传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一篇《茶飘香 舞蹁跹 文化传》,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在福建省安溪县,有一所“茶香满溢”的校园,这里的学生人人都是文明有礼的“小茶人”。仔细攀谈起来,你会讶异于学生对茶艺的“津津乐道”,如果深入交流,你会发现,孩子们的茶道功夫了得,品质高雅。这所学校就是安溪县沼涛实验小学,这一切,得益于学校开发整合实践的“茶文化教育”。

悠悠蓝溪水,巍巍凤冠山。蓝溪潺潺,千淘万漉,留下无数文明;凤冠弯弯,达摩朝圣,倡导天人谐和。蓝溪河畔、凤冠山下,坐落着一所朝气蓬勃的学校——安溪县沼涛实验小学。23年来,学校秉承创办人陈沼涛先生“创办一流学府,培育优秀人才”的宏愿,以“一切为了学校、教师、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办学理念,以“改革、发展、创新”为办学思想,以“高起点、高标准、严要求”为工作思路,用心探寻强校之路,谱写着璀璨的教育篇章!

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分支,无论是在古代抑或现代都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安溪县地处福建省东南沿海,是茶叶的重要产地,素有“茶都”之称。基于此,沼涛实小因地制宜提出了“茶文化”理念。

学校依托优厚的社区资源,伴随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政策的贯彻落实,以“茶文化教育”为校本课程,打造学校课程建设一大特色。书香携茶香弥散开来,沼涛实小的课程建设、办学品位益发芬芳。

品茶香

师、生、校共发展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茶原为“荼”,在课程改革的春风中,沼涛实小的课程建设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学校希望通过茶文化课程的开设与实践寻求学生、教师、学校不同层面的共同发展。

沼涛实小的“茶文化”校本课程,立足于让学生了解茶历史、茶知识、茶文学、茶经济,习得茶技艺,并在此过程中得到熏陶,达到“以茶培德,以茶育人”的目的。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学习内容,学校按学段编写了校本教材——《安溪的茶》,从“茶历史、茶知识、茶文化、茶经济”四个方面,比较全面、系统地介绍“安溪茶”的历史、品种、栽培制作技法,泡饮、贮藏技艺、药用功能,传统茶文化(茶俗、茶诗、茶联、茶谚、茶舞、茶画等)和“茶艺”表演艺术,以及安溪以“茶”为载体的融种植业、加工业、商业、运输业、旅游业、饮食业、房地产业等为一体的现代安溪茶业经济发展状况,并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适当安排一些实践活动。在课程开发中,学校还考虑到区域特点和学校实际,探讨具有地方特色的课程模式和课程实践体系,走出自己的茶文化课程开发道路。例如,把安溪人对茶叶的色、香、味、韵的品饮技艺和茶歌、茶谣、茶舞、茶戏、茶画、茶艺等璀璨的民间茶文化进行挖掘整理,提炼成为别具一格的“少儿茶艺”。

学生:一身茶艺益终身

在学生中抓住具体可操作的目标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从了解茶的起源、历史以及有名的茶人;搜集茶诗词、茶谚语、茶对联、茶故事、茶歌舞,感受祖国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茶文化。通过学习实践,重点掌握汉族清饮、盖碗茶、工夫茶等泡茶和品茗的技艺。懂得茶与生活、茶与民族风尚、茶与人生礼仪等的密切关系。通过实践走访,明白茶叶制作的基本工序。了解家乡茶种植、生产、销售的情况,感受茶叶生产在家乡经济中的地位。了解茶叶的基本种类及功效,知道中国名茶以及特点,达成知茶、赏茶、爱茶,心中有茶、茶人合一的境界。

教师:课程开发提素养

在教师中,通过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提升教师的整体素质。在“茶文化”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实践研究中,敦促教师提高课程意识,把握好校本课程规划与实施的要求,提高课程开发实施能力。也使教师的特长得到充分发挥,在创造性工作中,组织协调、教育实践能力得到相应提高,促进专业发展。

沼涛实小的“茶文化”课程伴着课改春风一路走来,已渗透入师生的生活点滴。其中,更少不了骨干教师的探索与引领。这样的教学得到教育部门领导一致赞誉:沼涛实小的“茶文化”教育建设,真抓实干!

学校:一缕茶香亮特色

就学校层面来说,则定位于培植学校的特色课程。沼涛实小试图让“茶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成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又一渠道。通过研究,形成个性化校本课程,促进学校课程建设,提升学校文化内涵,打造成为学校的又一张“名片”。

以茶之韵,提师之蕴,悟师之德,创校之谐,沼涛实小浓郁的茶文化给记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修茶德

立体培养好少年

已故茶学泰斗庄晓芳教授将茶德归举为四项:廉、美、和、敬。沼涛实小将“和、敬”纳入“善”的范畴,“善”也成了沼小人理想的人格追求。

多年来,沼涛实小坚持德育为先,以“茶文化”研究为依托,在“善”的教育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苏龙霞校长认为,关爱他人首先要懂得孝敬长辈,热爱祖国首先要知道热爱家乡。学校从“茶礼仪”和乡土教育入手,构建起了独特的课程文化,点燃学生们心中“善”的火花。

敬者,敬爱为人。客来敬茶的清风美俗,造就了炎黄子孙尊老爱幼、热爱和平的民族性格。和者,和诚相处,共话友谊,能使人类在和煦的阳光下共享亲情。和的精神核心是“人和”,学校通过多样“茶文化”活动的开展带着学生走向社区,走向社会,达成天人合一、万物共长的境界。

走向家庭——教育活动促素质提高。在学校里,孩子们系统地学习了“茶文化”课程,参与了多样的“茶文化”活动,习得了精彩的“茶文化”技艺。他们把这些带到了家庭,促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将茶技艺服务于家庭生活中,为家人、客人奉献茶的文明和礼仪,逐渐养成尊敬他人的良好素质。

走向社区——活动体验促品质养成。学校紧紧依托安溪区域优势,走出校门开展了一系列实践体验活动。经常组织学生深入基地了解生态茶园、有机茶园的历史,了解改革开放以来茶叶经济飞速发展带给家乡人民的幸福,激发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感情,激起“茶文化”研究的浓厚兴趣。

学生的兴趣和需要,是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的重要依据。于是,春暖花开、茶叶飘香的季节,孩子们来到了青翠欲滴的茶园,在茶农的指导下,兴致勃勃地采茶、炒茶、包装茶叶……茶园成了学生劳动教育的“天然学校”。

这些娇生惯养的独生子女在茶叶生产第一线亲身体验茶农创造社会财富的艰辛,锻炼社会实践能力。在实践中,培养了当家作主、合作交往、实践研究的能力,自发关心着家乡建设,体验着人与自然的关系,培育着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的良好品质。

走向社会——培养能力促人格健全。假日,孩子们走进繁华的城市,走进高雅的茶艺馆,在茶艺师的指导下学习茶道;走进市场,调查茶叶品种、销售情况;跨进了乡间茶馆,聆听老大爷喝茶的“心得”……

学生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发展和培养着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和能力。学会了交往,在合作中学习;学会了探究,养成坚毅的品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立体养成,塑造了健全的人格。学会学习,学会生存,正是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所在。

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沼涛实小的老师们通过各种活动的开展,达成了“生生之和”、“师生之和”、“学校与社会之和”,使学生在和诚之中养成敬爱他人的好品质。

习茶艺

传优秀中华文化

学者如登山,动而益高。学的途径是“动”,是实践。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沼涛实小的老师学生们深深懂得这个道理,他们精心策划着一次次的“茶文化”活动展示,给人带来味美、汤美、形美、具美、情美、境美,达成物质与精神的极大享受。

2002年1月,在北京展览馆里,来自全国13个少先队体验教育优秀课题组的小朋友,兴高采烈地竞相亮出自己的风采,展示体验教育的成果。作为福建省430多万少先队员的代表——沼涛实小“茶都小博士”,以精彩的汇报展示,博得了全场观众一阵又一阵热烈掌声。

学生们娓娓动听的介绍、娴熟优美的动作、古朴典雅的形象,让人感到犹如置身于高雅的茶室中,品味着茶趣、茶韵……赏心悦目的茶艺表演成了一抹亮丽夺目的风景线。

时任国家领导人兴致勃勃地观摩了整个展示活动后,夸赞说:“茶都小博士,真棒!”该校的“茶都小博士”由此获得全国少先队体验教育活动课题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

在沼涛实小的校园里,“安溪人待客茶当酒……”、“敬你三杯铁观音……”等歌曲常绕耳边,达到以茶思源,以茶待客,以茶联谊,以茶健身,以茶演艺,以茶入画,以茶兴文,以茶会友,以茶学礼新境界。

沼涛实小毕业的学生精于“茶道”,端茶敬客都是温文尔雅,和蔼可亲,双手托盘于胸前,至客人面前;他们更精于“人道”,与人交往少争执而多礼让,显现出高尚的心灵美。

苏龙霞校长认为,在服务于社会、展示才艺的过程中,学生们获得的知识远远超出课本所得。在向客人、家人敬茶献茶的过程中,他们体验着人与自我、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他们呈献的不仅仅是茶水,更是一种真、善、美真情的流露,是中华民族的文化。

(苏龙霞高凯)

关于本文《茶飘香 舞蹁跹 文化传》的内容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知识,可以关注我们!

径山禅茶传日本


对径山茶的敬仰如同刚刚练习钢笔字帖对庞中华的崇拜。径山茶不仅是中国名茶,更是日本茶道的祖师。当时大文豪苏东坡久慕径山大名,一日来游径山寺。方丈见其衣着平常,以为只是寻常香客,不以为然,只淡淡说:坐。又转身对小和尚喊:茶。小和尚于是端上一杯普通的茶。稍事寒暄后,方丈感觉来人谈吐不俗,气度非凡,便改口请坐,并喊小和尚敬茶。经过一番深谈,方丈得知来者乃大诗人苏东坡时,情不自禁地说:请上坐。接着又喊小和尚敬香茶,并研墨铺纸以求墨宝。东坡先生一思忖,提笔写了副对联。上联是坐,请坐,请上坐;下联是茶,敬茶,敬香茶。方丈也是惭愧不已。而径山寺和径山茶却蜚声海内外。

日本僧人跪在地上,泪水落在茶盏中。千僧阁内,夕阳透射而入,光影在地面的青砖上移动着。归巢的鸟鸣啼啭不休。对于千僧阁内打坐的僧人而言,这鸟鸣如过耳之风。头顶的老僧目光祥和,轻声说道:喝茶。地上跪着的日本僧人曰:千僧阁中的径山禅茶,禅意具足,实乃我东瀛禅子梦寐之事,弟子舍不得喝啊,弟子我

老僧一阵爽朗的笑声:你如从这径山禅茶中喝出禅意,无异于喝出了狗屁的味道。日本僧人一阵愕然。老僧又是一阵爽朗的笑声:喝茶就是喝茶,在我径山门下,悟出一句只是喝茶,定当让你成佛做祖。老僧说罢目视前方。

这个画面就是我采访完径山寺里径山茶后久久不能挥去的一幕。

径山寺的会修师父告诉我径山茶的历史和典故:1200多年前的唐代,著名僧人法钦大师云游到浙江杭州径山后,开山结庵建寺种茶制茶研茶,是为径山茶之始。此后,唐代茶圣陆羽驻径山汲泉煮茶品茗著《茶经》,宋代日本高僧南浦绍明来径山学佛习茶,并把茶籽和宋代盛行的径山茶宴传至日本,演变成现今的日本茶道。径山茶文化自陆羽著茶经始,经日本高僧传播,从此走向世界。径山也因此成为茶圣著经之地,日本茶道之源。

一杯径山寺里的径山茶也许是许多爱茶之人终生的追求,会修师父亲手冲泡了一杯明前径山茶:汤色嫩绿明亮,叶底细嫩成朵且嫩绿明亮。翠绿的色泽、悠悠的清香、丝丝的甘甜,色、香、味、形让人赏心悦目,感受到翠绿的色泽美和两叶一心天女散花般的形态美,嗅觉能感受到淡淡清香的含蓄美,味觉能感受到微苦、微涩、微甜的融合美。

悠扬的钟声伴随一杯甘甜的径山春茶,只怕你顿时有了跳出红尘外,不在五行中的强烈感觉。

吴裕泰茶博士

品质特点:

径山茶外形细嫩紧结显毫,色泽绿翠,内质有独特的嫩香且香气清香持久,滋味甘醇爽口,汤色嫩绿明亮,叶底嫩匀成朵。

品饮方法:

通常采用上投法,先将90℃左右的开水注入杯中,然后投入茶叶。

茶风光

去径山寺采访径山茶山路的陡峭超出预想,面的司机一边埋怨着山路的险恶,一边侧目观赏沿途的美色。这里的万亩竹林绝对让西湖边的云溪竹径相形见绌了。到了山顶,径山茶农小刘告诉我:他小的时候也就是三十年前,山上的村民的一切日用品都是从山脚的千年古道用挑夫挑上来的。

径山属东天目山余脉,主峰窑头山为1095.2米,其余山体均在千米以下。在径山寺和会修师父聊天我突然问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径山寺刚进寺门迎面供奉的护法韦陀。会修师父笑着说:因为这里是韦陀护法的道场,韦陀白天在天目山,晚上要回到径山寺。当然,最让人诧异的,莫过于山顶古寺沿黄色围墙分布的约六亩茶园了,巨大的玉兰、丁香、银杏树穿梭其中,黛竹修姿延展出厚厚的轮廓。

决定茶汤优质的元素中,树种排第一,原始的群体品种最好;土壤其次,砾石为佳;水气或是第三了,阳面阴生甚为难求。巧的是,深处东天目山北脉的径山村和径山寺满足了全部条件。鸠坑种的茶树,年代久远不说,还是龙井群体品种的始祖,血统和辈分都是贵族。山地皆砂土,林密松风,饱含针叶阔叶混成的腐质层,野性中透着肥美。1000余米海拔,要雾有雾,求仙得仙。这样的家世,茶品不美不行!

中国茶传天下始于厦门


厦门港从前啥模样?根据何丙仲收集的资料,1880年,鼓浪屿还是个荒岛,五老峰也没几棵树。何丙仲说,厦门不是农业之地,渔业也不会太发达,它地处九龙江流域,当年却又施行海禁,走贸易路线成为历史必然。但如果没有郑成功,厦门港崛起尚需一些时日。

据记载,厦门是昔日中国第一输出茶的港口,海上茶叶之路发祥地在厦门。郑成功储贤馆谋士阮旻锡曾描述洋人到厦门买茶贸易的盛况:西洋番船岁来买,王钱不论凭官牙。而经证实,荷兰人从厦门得到茶以后,再将茶介绍到欧洲。英文中的tea,恰是从厦门的闽南方言te(茶)字而来。

黄檗文化也是郑成功拨船护送福清市黄檗山万福寺高僧稳元禅师而传到日本的。1654年5月10日,稳元从黄檗山出发,6月3日到达厦门宿天界寺,后从厦门水仙宫搭船离去。郑成功还特意给他留了一封信。

前些年,何丙仲在厦门破狱遗址的地板上,意外地发现几座感恩碑,上面有记载:清朝时,厦门船只遇难,船主家族破产,水手家庭却索要高额赔偿,幸好政府制定政策减轻船主经济压力,碑上留有420多个船东的名字。以一位船东拥有一艘船来计算,厦门港当年至少有400多艘船,由此可见厦门港的繁荣程度。何丙仲说,这都是郑成功先前打下的基础,使得后人依旧照此方式继续拓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