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昌族与茶

发布时间 : 2020-09-30
哈尼族普洱茶 上班族喝什么茶 哈尼族茶文化

【www.cy316.com - 哈尼族普洱茶】

下面是茶经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阿昌族与茶”精彩内容,帮助大家了解茶文化知识,欢迎大家进行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阿昌族是云南特有的民族,分布在云南省西部地区。我国境内的阿昌族现有2.77万余人,其中2.76万余人居住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陇川、梁河、潞西等县、市内,占阿昌族总人口的85.38%,其余4000多人则分散居住在保山地区的腾冲、龙陵和大理白族自治州的云龙等县。陇川县的户撒阿昌族乡和梁河县的九保阿昌族乡、翼宋阿昌族乡是阿昌族主要人口聚居区。

阿昌族是云南境内最早的土著民族之一,由古代的“寻传”部落的一部分发展而来,远在公元二世纪就居住在怒江流域。公元五、六世纪后一部分向西南迁移,定居在陇川、梁河等地,元明后称为“峨冒”,今户撒地区自称为“蒙撒”、“蒙撒禅”、“衬撒”,梁河地区则自称为“汉撒”、“阿昌”,解放后统一定名为“阿昌”。

阿昌族,喜欢饮用"青竹茶"。这种青竹茶、山泉水、鲜竹青香与茶香味融为一体,滋味十分浓烈。

青竹茶制作方法较为奇特,首先砍一节碗口粗的鲜竹筒,一端削尖,插入地下,再向筒内加上泉水,当作煮茶器具。然后,找些干枝落叶,当作烧料点燃于竹筒四周。当筒内水煮沸时,随即加上适量茶叶,待3分钟后,将煮好的茶汤倾入事先已削好的新竹罐内,便可饮用。竹筒茶将泉水的甘甜、青竹的清香、茶叶的浓醇融为一体,所以,喝起来别有风味,久久难忘。

阿昌采茶女

茶文化精选阅读

基诺族与茶的不解之缘


云南普洱茶闻名世界,基诺山是一个著名的产茶区,驰名中外的普饵茶就是当地的特产,民间多喜喝老叶茶,喝茶时一般都将老叶揉炒后放入茶罐加水煮至汤浓方饮。基诺族人还有一种特别的吃茶方式,就是凉拌茶,现在我们一起走进基诺族文化,了解大山里的基诺族茶叶,以及普洱茶的那些传说。

基诺族史诗《麻黑和麻妞》关于茶最早的描述是:传说古代白天出7个太阳,夜里出7个月亮,七天七夜后植物被晒死,火焰升腾变成乌云,接着大雨倾盆,淹没了大地与人类。世上只有麻黑、麻妞兄妹得到创世女神“阿嫫腰白”指点,带着茶籽、棉籽等躲进大鼓内,漂到攸乐山,兄妹种茶植棉繁育后代,形成了今天的基诺族。

《阿嫫腰白两次创世说》关于茶的描述是:阿嫫腰白造好天地、分好民族,准备为各民族分地,但基诺族路远未来,亲自去请,基诺族胆小不肯去,阿嫫腰白生气扭头就走,走到孔明山的时候,想到基诺族无土地生活会很苦,就抓了一把茶籽向后一撒,撒在曼卡和龙帕的土地上,所以曼卡和龙帕的茶叶特别多。

《诸葛亮南征“丢落”说》关于茶的描述是:一部分士兵因贪睡而被“丢落”在这里,后来这些人虽然追上了孔明,但不再被收留,为了这些落伍者的生存,孔明赐以茶籽,命其好好种茶,还叫照他帽子的样式建盖房屋。因此,基诺族也将孔明尊称为茶祖。他们的建筑建盖得像“孔明帽”,世代就居住在“孔明帽”里。他们尊奉诸葛孔明,甚至在祭神时也呼喊孔明老爹。

云南少数民族中,好茶的民族不在少数,而好茶以致于到“吃”的民族并不多,基诺族是其中的一个。基诺族喜爱吃凉拌茶,其实是中国古代食茶法的延续,这种原始的食茶法在基诺语中被称为“拉拔批皮”。

用料:茶树的鲜嫩新梢,黄果叶、辣椒、大蒜、食盐等。

制作方法:将刚采来的鲜嫩茶树新梢,用手稍加搓揉,把嫩梢揉碎,放于碗内。再将新鲜的黄果叶揉碎,辣椒、大蒜切细,连同适量食盐投入盛有茶树嫩梢的碗中。最后,加上少许泉水,用筷子搅匀,放置一刻钟左右,即可食用。

凉拌茶实已不仅是茶,也是一道菜,既可招待远方客人,又是基诺人日常吃米饭时的佐菜,是基诺族茶文化中最亮丽的一道风景。

基诺族的饮茶方式主要有烤茶和煮茶两种。

烤茶的制作一般是先用炭火将土罐烤热后,把茶叶放于罐内烤热烤黄烤香,再加入开水煮沸。传统的烤茶浓烈异常,常需兑入清水以使其清淡。基诺族烤茶醇香浓厚,色浓味香,不仅是基诺族同胞的一种古朴茶饮,还是云南思茅地区各少数民族世代沿袭的古朴茶饮,也是招待贵宾的一种礼茶。

煮茶,在基诺族中较为常见,其方法是先用茶壶将水煮沸,随即在陶罐内取出适量已经过加工的茶叶,投入到正在沸腾的茶壶内,经3分钟左右,当茶已经浸出时,即可将壶中的茶注入到竹筒,供人饮用。不管是烤茶还是煮茶,都是以饮用茶汤为目的的,故将其归结为“饮”茶文化。

以上基诺族的用茶、制茶方式,至今在攸乐山完整保存。从基诺族食用鲜叶到加工制作各种干茶的发展过程,可以窥见中国茶文化的衍变轨迹。

基诺族的凉拌茶是一种古老原始的利用茶的方法,是基诺族最具特色的茶文化遗产之一。世居攸乐山的基诺族祖先在远古时代就发现了茶的价值,创造了独具特色、丰富精彩的茶史与茶文化。

带你领略普洱茶与哈尼族婚俗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和思茅地区一带自古盛产茶叶,树龄在1700余年的野生古茶树,就生长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勐海县,经茶学界研究,这里是世界茶树原产地,也是世界茶文化的家乡。茶学界认为,百濮是最早栽培茶树的民族,哈尼族向百濮学习种茶育茶,并把这一技术发展到很高层次,创造出以“普洱茶”为代表的哈尼婚俗。

碧约人在婚礼中,当长者念完消灾减祸的“玉迷压知知摩”隔白虎的咒语口诀后,新郎新娘要进堂中各拿一杯酒、一杯茶到神前磕头,听媒人说吉利话和晓谕做人的道理。晚上,老人们唱“腊达过”喜事曲调,喝酒时,新郎新娘要斟酒倒茶,称认亲戚。婚礼过后的第十三天,新郎新娘要拿着一些猪肉,两根猪肋骨,两包茶叶,两个大粑粑,两瓶酒到娘家拜别父母和献奉神灵,并帮助父母做事。碧约人待客接物很重视礼节,客人到家后要先敬茶,后敬烟酒,甚至端茶酒的式样也有规矩,给男人的茶酒用左手托盘,给女人的茶酒用右手托盘。

腊米人通行姑表婚,舅家有优先择亲权,媒人提亲第二次到女方家时,带一些茶、烟、酒正式向姑娘家提亲。媒人第三次登女方家门,主要是送聘礼,商议娶亲日期,一般聘礼有二、三两银子、一对银手镯、一双银耳环、二斤茶、二斤酒,若是独生女或长相俊美的姑娘,聘礼数要翻番。腊米人在外凶死者,不抬回家,就地掩埋,有家室者,家人每年属龙月中的某一天要杀一头小猪,三支鸡在家门外供奉,供时用红果树搭一间小房子,摆上酒、茶、饭、清水、鸡蛋,由亡人长辈念咒语后,随即将碗中供品和小房子抛向屋顶。

卡多人的婚姻多为姑表舅婚,请媒提亲一二次女方同意时,第三次去就要拿一块碗茶、五尺包茶青布、一盒红糖及白酒、猪肉、草烟等,到女方家举行“吃小酒”仪式,和男方家商定聘礼数量和种类,吃过小酒,婚姻已成定局。腊米人过大年,家人吃饭前,要用猪肉、肝及烟、酒、茶、米供祖宗,当家人念完祝词后,将供品每样取一点泼洒在门外。

切地人婚礼迎亲人在新娘家住一夜,晚上跳“戛尼尼”舞,凡是参加婚礼的人都要参加跳,跳累了就喝酒、喝茶,抽烟,一直狂欢到天亮才散场。婚礼第三天早上,新郎新娘要端酒、茶、糖水,拜堂认亲,新娘在新郎家住满十三天后,夫妻俩背著粑粑、肉、酒和茶回到娘家献家神。办婚事时,亲友们互相协助、互相支持、有的送米、酒,有的送钱和鸡,有的送柴木,送烟送茶致贺。懓尼人过春节叶要杀一只鸡、盛一碗饭、倒一杯茶水献祭家神。

布孔人死者的殉葬品中有生前用的水烟筒、茶壶、弓箭、碗筷、烟盒、木盒等,捣通后放在坟旁。布孔人谈婚提亲,第二次媒人去时要带些酒、烟、茶之类的小礼品去,第三次去时,要带一些钱、一包茶、二斤酒到女方家献祭神灵,双方商定:“治切夺”吃小酒的时候,到举行“治切夺”吃小酒的仪式时,男方要带去二只鸡、一包茶、一些钱,献祭神灵,双方商定聘礼数量和是否从妻居等有关事宜。布孔人爱喝酒抽烟吃茶。

布都人结婚闹新房,新郎新娘要向来宾敬献糖果和茶水。来宾们在接茶水的时候,要往茶盘里投放一些钱币。敬糖茶时间较长,当新郎新娘敬糖茶时,要选一对童男,脱光衣服睡在洞房床上“压新床”。

西摩洛人的葬礼,在亡人灵棺前门槛外要摆“木搓搓”供桌,桌上供三碗酒、三碗米,其中一碗米上放鸡蛋,一碗肉、三碗茶水、一双筷子,意为子孙们已供奉亡人灵魂,出殡时,众人带供奉用的米饭、酒、茶、红公鸡,死者生前用品等,走向预先选好的坟地下葬。哈尼族民俗中,多用茶来表达心意和祝愿。

阿木人请媒人去提亲,初次的见面礼中除烟、酒、糖外,也要有一包茶。第二次到女方家说亲时,要拿一只公鸡、一只母鸡和一些烟、茶、酒献家神。第三次同样要带包括茶在内的礼物去。西摩洛人盖房时留有火塘供煮饭、烧茶水和烤火用,男女都喜欢喝酒、喝浓茶、嚼槟榔。举行婚礼仪式时,新郎接亲到女方家,要向岳父敬两碗酒、两碗茶后,才被引入家中拜家神。

布朗族千年古寨老曼峨与茶共生


从濮人开始居住,这里便有了种植茶叶的历史。只要有布朗族,就必然有大叶茶;只要有古树茶的地方,就必然有濮人的踪迹。老曼峨,就是典型的与古茶共生的千年古寨。走进老曼峨,仿佛走进了一条悠远的时光隧道,让人返璞归真,彷佛重回濮人植茶的原始时代。

在布朗山乃至整个普洱茶区,老曼峨的茶非常苦,而所产茶叶茶气刚烈,厚重醇香,霸气十足,回甘持久。在普洱茶中历来被尊为王者、茶王的老班章,无疑是当今最闻名遐迩的古茶山。不过,如今堪称树叶黄金的老班章的辉煌,依旧拜布朗族的祖先濮人所赐。

男方有酸茶才能娶亲

据老班章的哈尼族同胞介绍,新、老班章过去都有布朗族人居住,后来布朗族同胞迁走了,把这些古茶树留了下来。过去为了感谢布朗族同胞,老班章村寨每次宰牛,都要给布朗族同胞送些牛肉。如今,在老班章古茶园深处,还留有两块哈尼话叫哈努无雀(意为尖尖石)的石头,被附近村寨的布朗族尊为圣石,每年,都会有布朗同胞定期徒步前来朝访。当地还有个姐路山也是布朗族同胞朝拜的圣地,山顶上有布朗族建的佛塔,每年布朗族也要定期前来朝圣。

其实在号称苦茶产地的老曼峨茶叶中,也有被村民称为甜茶的茶叶,虽然村民认为这类茶叶不苦,但记者品味下来,感觉苦味只是较苦茶稍淡一些而已。不过,在如今布朗族流传至今的茶叶中,最有分量的还属酸茶。

布朗族的酸茶与傣族的青竹茶、哈尼族的土锅茶、拉祜族的土罐茶一样,代表了本民族最主要的食茶饮茶方式。布朗族特有的酸茶采制,一般选择5月雨季天,先将从茶树上采摘下来的幼嫩鲜叶放入锅内煮熟,再把煮熟的茶叶装在土罐里,置于阴暗处10~15天,使其发霉。再将发霉的茶叶装入竹筒内压紧,埋入土中。经过一个多月的发酵,取出晒干即可。

在老曼峨村村民玉儿叫的家中,记者亲历制作酸茶的整个过程。因为儿子即将举行婚礼,所以玉儿叫必须提前3个月将酸茶做好已备娶亲时使用。制作前,玉儿叫先进入村寨后的古茶园内,采摘了一筐古树茶的老叶子(当地称老黄片),回家后洗净放入沸水中煮熟掸去苦涩味、生味后捞出,放在竹筐内摊开放凉,之后用芭蕉叶包好放在屋角内。玉儿叫解释说因为等着三个月后要用,因此她就不按常规的方式装在土罐或者竹筒中埋在地下了。玉儿叫说,放置在屋角3个月以后,同样也会发酵变酸,到儿子迎亲时装进竹筒就可以了。

酸茶制作出来后,不仅仅是平时吃,更重要的是在婚礼上、赕佛时必不可少!没有酸茶,布朗族的男人就娶不了媳妇玉儿叫说,男方母亲在自己儿子结婚前,必须先制作好酸茶,然后在结婚那天由男方家长包着一小包送到女方家,才可结婚;在赕佛时,也必须包一点酸茶赕佛。

据资料记载,布朗族还有一套用酸茶治病疗疾的方法:将酸茶放入口中细嚼慢咽,味酸香间杂、甘爽俱备。酸茶配生姜,可用于治疗痢疾;配菊花,可治眼疾,并有清风明目之功;拌以白糖,健脾和胃;兑以米醋,可医治牙痛;拌进蜂蜜,可治便秘;加入食盐,化痰祛火;掺上奶油,帮助消化

定居后开始茶叶种植

据现已从勐海县民族宗教局退休,出生于老曼峨的布朗族学者岩温南介绍,布朗语中曼峨就是有芦苇的地方的意思,先民相传老曼峨是1700多年前从澜沧江下游一个有芦苇、名叫勐捧的地方搬迁过来的。

根据岩温南的考证,他们这一支布朗族的祖先濮人古时从澜沧江上游地区,经勐海县南糯山一带南迁到了现在的缅甸一带,最后又开始向北回迁定居在了现在居住的地方。从定居建立寨子开始,就开始了茶叶的驯化种植、采茶制茶的历史,因而也就有了腌制酸茶的历史。

在老曼峨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老曼峨在建寨前,有10个女人、15个男人的布朗先祖来到老曼峨。当初,他们披荆斩棘,一路开辟道路,在到达老曼峨时,有个布朗族女人走在前面,用刀劈路时不小心划伤了一个布朗族男子的手,鲜血直流,这时候,受伤的手偶然触碰到一片茶叶,血便止住了。自此,布朗族便与茶树结下了千古之缘,成为云南省种茶的始祖。这样的传说不仅印证了史料上商周时期就有濮人种茶的记载,汉族传说中的神农尝百草,得茶而解之,人类在茶叶利用发展中经历了药用食用饮用三个阶段,也与此有些暗合。

采访中,岩温南老人还讲述了一个有些令人不可思议的故事:上世纪九十年代,岩温南接待了很多来自日本的茶叶爱好者。当时一名日本客人听人说起勐海的布朗族有吃酸茶的习俗时,就要岩温南带着去看看。这名日本客人进入村寨的布朗族村民家中时,不仅很认真地品尝了酸茶,而且对布朗族居住的杆栏式建筑、服饰、甚至木地板都进行详细的研究,最后目光落在了布朗族村民穿的竹板鞋上。在当地,布朗族将随处可见的竹子削成竹板,钻三个眼穿上布条或者绳子就作为拖鞋穿的现象很普遍。谁知这名日本客人看了后扑通一声跪了下去,对着布朗族村民磕头,说他们史料上记载的日本祖先的生活方式、服饰和住房和现在布朗族一模一样,而且日本人现在还在穿的木屐,正好与布朗族的竹板拖鞋一模一样,见到布朗族就是见到祖先了。

亲历滴水仪式:千年古寨虔诚祈福

在老曼峨古寨中,与千年古寨和古茶山同样历史悠久的,还有村寨的佛寺,迄今已有上百年历史。今年的1月19日至22日,记者目睹了老曼峨有史以来最为隆重的佛寺开光和滴水仪式,当55名中国、缅甸和泰国的高僧排着长龙在村寨中穿梭布施时,场面颇为壮观。

据布朗族学者岩温南介绍,老曼峨佛寺文革期间被毁后,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又重新修建。2011年,通过政府部门的支持和民间集资,再次投入500余万元进行重建。按照布朗族的习俗,重大佛事活动时必须要有8个帕朗(相当于傣族佛寺的都比、汉传佛教的比丘)级别以上的佛爷参加,方能举行。而这一次老曼峨佛寺重建后的开光仪式,不仅有55名佛爷参加,而且还有来自泰国和缅甸的僧人,这样宏大的规模在布朗山各村寨举行的佛事活动中都是绝无仅有的。

从19日开始,佛寺内就开始了祈福活动,老曼峨村寨的村民,以及四邻八乡的布朗族村民纷纷赶了过来。寺院为此准备了足够的粮食和蔬菜,在院内支起大锅,提供免费的饭菜和茶水。在进行了3天的赕佛和滴水仪式后,22日早上9时许,随着凝重的象脚鼓声和铓锣声,55名手持银钵的高僧开始结队鱼贯而出,村民和信徒们天一放亮就准备好了布施的糯米饭等物,跪在路边,静静等候着僧人们的到来。根据布朗族的习俗,旦凡有重要的佛事活动时,僧人都要结队到村寨化缘布施。

队伍由佛寺进入村寨时,一路上跪满的村民和信徒都向着队伍恭恭敬敬地双手合十行礼,之后敬献布施。结束化缘返回寺院之前,所有参加化缘的高僧们在村寨开阔地的路上一字排开,村民和信徒则虔诚地跪在地上,再次举行滴水仪式,整个气氛让人感到庄严肃穆。

探秘布朗婚礼:三次婚礼才算正式完婚

2013年1月16日,记者再次走进老曼峨这个神秘而又古朴的布朗族千年古寨,亲历布朗族传统而又神秘的结婚仪式。

按照布朗族的传统习俗,一对新人需举行三次婚礼,方才算正式的夫妻。第一次是新郎到新娘家提亲,布朗族称为上门,需要举行一次礼仪;第二次是正式迎亲,又要举行一次礼仪;第三次是新郎迎亲后跟随新娘回到娘家生活满3年后,正式将新娘从娘家接回家中,还需举行一次礼仪。

根据布朗族不成文的俗约,青年男女年满16岁以后才算成年,也就正式取得了谈恋爱的资格,否则不得参加男女青年的活动。岩温南介绍说,关于16岁的年龄界限,布朗族有着一套严格规约:年纪不满16岁的人亡故时,不能按照成年人的礼仪进行埋葬。因为布朗族中只有年满50岁以后死亡的,才能够用棺材装殓下葬。16岁以下的人死亡后,只能用竹篾笆裹起来后拴上绳子,由一名亲属斜跨在肩膀上送出村寨埋掉,不能进入村寨的竜山(集体坟山);如果年满16周岁但不满30岁的人亡故,则可以用竹篾笆裹起来后由两个人用扁担抬去竜山下葬;而30岁以上不满50岁的人亡故时,家人可以砍竹子用来编成竹棺材装殓下葬;只有年满50岁以后去世的人,才能用木质的棺材装殓下葬。因此,布朗族村民都要到年满50岁才能为自己准备棺材。

结婚日子由大佛爷选定

布朗族男女青年16岁以后进入谈恋爱阶段时,一般对其他人是保密的。在觉得可以向外公开时,就得在每年的傣历1月1日(公历11月1日)的3天前深夜12点后,由男方带着一个密友偷偷地进入女方家中(不能给左邻右舍知道),与女方父母坐在火塘边闲聊时,由男方的密友向女方的父母提亲。

一般来说,女方父母对于男方的第一次提亲都不会答应,需在第二天晚上,男方的父母来到女方家中,再次向女方的父母提亲,但女方父母并不会明确表态。到了第三天晚上,男方再次带着一包旱烟丝去到女方家,反复向女方父母提亲,几番推辞后,只要女方父母接过男方送来的旱烟丝,就表示同意了这门亲事(在布朗族中只要两人相爱,父母一般都不会阻扰)。提亲成功后,次日男方家就得带着至亲好友准备的包烧肉、芭蕉、红糖和旱烟等物品,在晚上8点半左右到女方家,正式举行公开的提亲仪式(也就是所谓的第一次婚礼)。女方家父母收下礼物后,双方就围在火塘边喝酒吃肉。到深夜双方亲友和男方家父母离去,单独留下来的男方就要和女方一起,为女方父母铺好床铺,并由男方为躺在床铺上的父母按摩身体以示孝心。最后两人服侍着女方父母入睡后,男方就可以留下来与女方同床。

不过按照习俗,在女方家留宿的男方,次日必须在凌晨鸡叫前离开女方家,以后每晚来女方家留宿直至满7天,女方父母才开始到男方家拜访。随后双方父母商定婚事,并请佛寺的大佛爷看日子决定正式的婚礼具体在哪一天举行。一般布朗族结婚的月份都在4月(公历1月份),具体哪一天根据大佛爷的选定每年都有变化。

迎亲是第二次婚礼

1月16日,记者所亲历的就是村寨中新人岩列儿、玉叫香举行的迎亲礼,也是三次礼仪中最为隆重的一次。头天晚上,父母为双方的婚礼宰杀了一头大肥猪。早上7点,新娘子玉叫香就起床了,梳妆打扮后换上一套鲜红色的布朗族盛装,静静地坐在家中等候着新郎前来迎亲。按照习俗,男方家必须在早上太阳出来后就要到女方家接亲。早上8点,两名男子分别抬着一筒酸茶、一箩筐旱烟丝前来玉叫香家中过礼。布朗族村寨中,男子几乎都离不开旱烟丝,女子则离不开酸茶,一般都会把酸茶当做零嘴来吃。尤其是在外干活和礼佛时,累了就拿出酸茶嚼上几片,立马精神。不过记者在老曼峨村寨也看到一些上了年纪的妇女,嘴里也叼着一个旱烟斗,边走路边吞云吐雾。

在送酸茶和旱烟丝的两名男子离开后,9时许又有两名女子分别各抬着装有香烟、红糖、包烧肉、烤肉、糖果、食盐和酒的竹筐,前来举行迎亲仪式。此时,亲朋好友们也纷纷各带着一包糯米饭和10元、20元不等的礼金前来祝贺,主人家在收下礼金和礼品后也会回赠一份礼品给对方。

女方家年长的几名亲友在波章(村里主持仪式的长老)主持下,将新郎家送来的两个竹筐和自家的两个竹筐摆放好。竹筐内摆放着水、土、粮食等,表示要有水土才能生长植物,要有植物才能收获粮食。之后,盛装的新郎也来到女方家准备接亲了。新郎一上楼后,首先与新娘一起向波章和亲友们行跪拜礼,之后打来一盆清水,新郎随身会带来一块新毛巾,先后给女方的父母洗手,表示对父母的孝敬以及将来夫妻两个做人要干干净净。随后,新郎新娘开始跪在波章和亲友面前,由波章开始念诵经文表示祝福,随后将双手交叉分别放在两人的头上,正式宣布两人结为夫妻。此时,夫妻两人就要拿出各自带着的一根蜡条(傣族和布朗族作为香烛使用)合并在一起,表示两人的魂合在一起,随后接受波章和所有的亲友拴线祝福,由女方家的几名女性亲友送着女方跟随男方回去。

由于新郎岩列儿家与新娘玉叫香家同住老曼峨村寨,步行也就不到200米的距离,因此沿着村寨的巷道前行时,沿途都有村民驻足观看和表示祝贺。而就在这一天,老曼峨村寨共有8对青年男女举行婚礼,因而一路上迎亲的队伍交叉相遇的,也都互相表示祝贺。

到了新郎岩列儿家的楼上,同样早已经摆好了4个篓筐,两人上楼与波章和亲友一一见礼后,再次跪下接受波章的诵经祝福和亲友们的祝福仪式。整个仪式结束后已经是中午12时许,紧接着小夫妻两人又带着美食、糖果和香烛步行进入村寨的佛寺内,在波章带领下跪在佛爷面前,由波章和佛爷先后诵经。之后,夫妻两人才一起左手举着香烛、右手滴着清水,进行滴水仪式以示敬献天王地王。滴水仪式结束之后,这次婚礼才正式结束,女方当天留在男方家住宿,次日夫妻两人将由女方家接回去。此后的3年内,男方除了白天回自己家中干活外,夜间都将住宿在女方家。

第三年才正式完婚

第二次婚礼结束后的3年内,新郎除了夜晚要跟随新娘在女方家住宿外,每年的1月,还要拿着香烛到女方家求婚一次。因为布朗族为两人正式举行婚礼后,虽然人已经嫁过去了,但是魂还没有跟着来,要将两个人的魂都带到男方家,两人才算正式意义上的结婚。

一般头两年男方来求时,女方都会装作不答应,到第三年1月再次求婚时,才会装作很不情愿地答应了。双方此时就将举行第三次婚礼,杀猪宰牛邀请亲朋好友庆祝一番后,新郎将新娘正式接回家中。接的时候,男方还要邀请一对恩爱夫妻来接,同时女方也要请一对恩爱夫妻来送,以示吉利。此时如果双方已经生育有孩子,也将孩子随着女方一起接到男方家中,夫妻才算正式完婚。

记者采访中了解到,经过这样3次婚礼而最终完婚的布朗族夫妇,很少有中途离婚的。如果出现订婚,也就是第一次婚礼双方同居后发生矛盾而分手的,双方必须互相送槟榔给对方表示断情,从此之后互不追究。而如果举行第二次或者第三次婚礼后出现离婚的,双方必须拿出各自的一根蜡条来并在一起,用刀砍断,将两人缠在一起的魂分开。而谁先提出离婚,必须买一头牛宰杀后请全村人和亲友们吃喝一顿,两人才算正式分开。

蒙古族的“茶道”


客人来家以后,要给端茶,这是欢迎客人的一种礼节。客人坐好以后,主人站起来,双手捧着茶碗,向客人敬献。客人也要坐起来,用右手把茶碗接过去,放在桌上。主人接着双手端来一盘奶食,客人用右手接过,倒在左手里,用右手的无名指将鲜奶醮取少许,向天弹洒,并放在嘴里舔一舔。端茶的时候,女人们一定要衣冠整齐,仪态大方。

品尝茶和鲜奶都有是蒙古人见面的一种礼节性活动,往往并不是真给客人解渴。茶碗不能有裂纹,一定要完整无缺,有了豁子也不吉利。往碗里倒茶的时候,一不定要把铜壶或勺子拿在右手里,从里首倒在茶碗里。茶不可倒的太满,也不能只倒一半。用手献茶的时候,手指不能放在茶里。可以多少晃荡一下,但不能把茶撒出来。倒茶的时候,壶嘴或勺头要向北向里,不能向南(朝门)向外,因为向里福从里来,向外福朝外流。

给老人或贵客添茶的时候,要把茶碗接过来添茶,不能让客人把碗拿来在手里去添茶。一般较隆重的仪式是:新熬的茶在未喝之前,不管什么时候,都要先向天帝、山水土地、火神等分别作为德额吉沁去泼洒,之后才能开始倒茶。每次倒茶,都要按照年龄的大小,从长者开始依次敬茶。茶喝到半碗以后,就要给客人添茶。锡林郭勒等地,主人先给客人敬一碗茶,然后把茶壶放到客人面前,让客人随意自倒自饮。但是第一碗茶一定要敬。客人喝完茶以后,其中一个最长者要端着茶碗,说唱《茶的祝词》。主人和其他客人要一起接着长者的尾音说道:“扎,愿祝福应验。”把碗里的茶喝完,勺子从锅里拿出来,就可以上路了。

目前内蒙古西部地区的牧民以喝砖茶为主,东部地区的牧民以喝红茶为主。砖茶在熬的时候,可以单熬或加入其他佐料,除奶茶外还有以下几种。

1)素茶

水烧开以前,把事先捣好的砖茶末放进去,加上适量的盐。茶水一滚开,就用勺子反复的扬,等茶香散发出来以后,灌在壶里端上来饮用。这种茶因为没放奶子,所以称为素茶(黑茶)。冬天牲畜奶子干了以后大多喝素茶。

2)捣茶

熬好素茶以后,把茶叶皮捞出去,倒在一个特制的有木杵(捣茶器)的桶里,里面放进酥油、奶子、奶皮子,用木杵捣,直到跟奶皮子等物溶为一体时,停止捣茶,倒在茶壶里饮用。做法跟藏族的酥油茶相近。这种茶一般敬给老年人喝。

3)面茶

把熬好的素茶捞出茶叶皮以后,再倒回锅里,把腰窝油或肚油切成碎块洒进去,再加上酪蛋之类,共煮一阵后,把炒熟的白面撒进去,拌匀以后再煮。这种茶白面要放的合适,不能放得的太多,否则就会做成稀饭;而放太少,颜色就发白,变成淡茶,喝起来很不爽口。面茶一般在冬天喝。

景迈山芒景布朗族茶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芒景布朗族茶文化的起源

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云南澜沧县是茶树原产地的中心地带之一,也是云南大叶种茶的主要原产地。历史上原生野茶树分布面广量多,虽因开荒多数被毁,但在县境的东、西、北部地区的一些高山原始森林地带,至今还留存有大片的野生古茶树林。除了野生茶树外,澜沧县境内人工栽培茶树的历史也十分悠久,富东乡邦崴村具有千年历史的古茶树,就是至今留存下来的极为珍贵的野生型与栽培型间的过渡类型,它反映了茶树发源与早期驯化和利用的同源。

惠民乡境内分布在芒景村、景迈村辖区内的“千年万亩古茶园”,则是澜沧县境内最大的人工栽培型古茶园,也是目前已知的人工栽培型最大古茶园。古茶园范围包括景迈、勐本、芒埂、糯岗、芒景、翁基、翁洼、芒洪等村寨,以景迈、芒景分布较为集中。据芒景原缅寺木塔石碑文记载,古茶园为当地布朗族和傣族的祖先所开创,茶树种植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公元696年,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被誉为天然茶文化历史博物馆。古茶园中的茶树,大部分树冠挺拔,枝叶茂密,品种优良,发芽早,叶质柔软厚实肥壮,是享誉中外的“普洱茶”的主要原料,也是当今最好的天然保健饮料。寄生在古茶树上的“螃蟹脚”,具有清热解毒、健胃、防治血管硬化、消除疲劳之功效。

据芒景布朗族传说,芒景的布朗族是由其部落首领叭哎冷率领着从“绍兴绍帕”迁来的,在迁徙过程中,部落中人无意间发现了茶叶的功用。从此,这种野生食物(布朗话称为“得责”)就成被布朗人随时携带在身边,并逐渐变成了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食物。

由于茶的功效被逐渐发掘出来,茶也成了送给当时的傣族统治者的主要“贡品”。布朗族祖先哎冷在与傣族公主结亲时送给傣王召孟勐的最贵重礼品就是茶。参见由苏国文翻译整理的泰文《布朗志》。后来,随着交换关系的发展,茶曾被当做“交换物品”进行交换和“商品”出售。芒景因为有万亩古茶园而曾经是一个比较大的茶叶买卖之地,布朗人称之为“嘎烘”(意为大的买卖茶叶的地方),每年都有众多的商人赶着上百匹马到这里买茶驮茶。由于布朗族称所有的绿叶为“拉”,为了将茶和其他食物和药物区别开来,茶祖哎冷为茶起了一个特殊的名称叫“腊”,是“拉”的滑音。从此,茶有了特定的名称“腊”。其他部落和土著族群尽管语言不同,但都随布朗人称茶为“腊”,一直延称到今天。参见由苏国文翻译整理的泰文《布朗志》。

布朗人自从发现了茶以后,就以茶为生,因此他们对茶树非常敬重,把它作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并且认为茶树都有魂,并流传四方。在采摘时要对茶树进行祭拜。在部落时代,每当春茶开采前,要由部落头人预先挑选一个黄道吉日,到某一棵茶树前进行祭拜,然后由头人亲手开采第一把茶叶,以后其他族人才能开采。苏国文讲述。这成了布朗族保留至今的祭茶魂习俗。

为了保护好茶园,布朗人还摸索出了对茶园的管理经验。由于茶树是布朗部落族人共同种植的,因此茶园最早是作为布朗部落的共有财物,共同种植、共同管护、共同享有。随着部落族群的不断繁衍壮大,必须分寨移居部分族人。每分出一个寨子就分出一片茶园。后来寨内又将茶树分到各家各户。分开后的茶园设有防护线,在防护线内规定不得种田种地。茶园所在山岭作为神山保护,不得乱砍滥伐,不得超越各自分得的茶园界线采摘。由这一管理传统所形成的芒景茶园与农田的分布格局,一直保留至今,这是芒景和景迈的农田距离村寨都比较遥远而茶园与村寨都比较近的缘故。

芒景布朗族茶叶生产的历史与现状

布朗族自从认识了“得责”以后,就开始人工种植野生茶树。由于芒景一带的原始森林里土壤肥沃、疏松潮湿,气候十分适宜茶树生长,因此人工种植野生茶树生长良好、发展迅速,逐渐为周围的其他民族所仿效,形成了今日连片种植的万亩古茶园。

随着茶树的大量种植和茶叶的普遍食用和饮用,布朗族逐渐摸索出对茶叶的加工制作方法。开始时制茶很简单。茶叶一年中一般分三个季节采摘,一是春茶,二是夏茶,三是谷花茶即秋收时节的秋茶,因与稻谷收获同季,故名。无论是哪一个季节的茶叶,布朗族都是把鲜叶采来后,用铁锅炒热,然后用手反复揉搓,使茶叶裹紧后,用太阳晒,逢雨天就放到火炕头的篾笆上烘干,而后筛选,分出三个等级:一级是叶子裹得不紧的称为“腊然”,一级是叶子裹得很紧的称为“腊标”,一级是只有一芽的称为“腊各醒”。根据不同的等级,进行交换和出售的价格也不一样。参见由苏国文翻译整理的泰文《布朗志》。这一传统手工加工制作方法至今依然为芒景布朗族所延续。

随着茶叶产量的增长,芒景、景迈茶山因产茶而出了名。各地茶商纷纷涌入芒景,用食盐、粗布、小百货等换取茶叶。为方便携带、运输和交易,布朗族在干毛茶的基础上,又发展出了扁茶(“团腊”)和竹筒酸茶(“棉”)。扁茶是把加工好的干毛茶放入小布口袋,蒸熟后,用木制的模具挤压而成,与普洱饼茶的成型过程一致。今日芒景的一些村民仍在用此方法加工饼茶或砖茶。竹筒酸茶则是布朗族特有的特色茶,鲜叶采来后,先漂洗干净,然后放入竹筒里,再加入适量的水,并将竹筒口封牢,存放5~7日后就可食用。这一特色茶在很早的时候是布朗族祭神时的贡品,以后成为送给傣族统治者的标志性贡品。竹筒酸茶除作为饮品外,还可作为菜食用佐餐。

2000年以来,随着茶叶市场从升温到暴涨的变化,尤其是随着普洱茶的健康价值被市场重新认识,纯生态的芒景古树茶市场价格也一路飙升,使村民对茶叶的种植与加工充满热情。据调查,芒景6个自然村寨中,除了那耐没有古茶树外,其余5个布朗族自然村都分布在古茶园的范围内,因此布朗族农户几乎每家都有多少不等的古茶树,加上新中国成立后开挖的台地茶,平均每家有茶地基本都在10亩左右,多的可达几十亩。茶和甘蔗的种植成了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而粮食的种植与生产基本上已退居次要地位,主要用于满足家庭消费。

德昂族茶文化


德昂族是云南人口仅几十万的少数民族,散居于滇西南各州县。德昂族

种茶的历史悠久,男女老少对茶向来都是情有独钟。这种心态世代相延,从而形成了以经渗透到社会文化和生活习俗的各个方面的一道缅丽的人文景观德昂独特的习俗文化即茶文化。

德昂族居住于山区与半山区,村村寨寨无一例外的都种茶,故随处都可看到一片片郁郁葱葱的茶林,有的村寨周围至今还能看到几百年树龄的老茶树,它们被称为茶王,倍受人们的珍视和宝护,寨中人以能拥有茶王而感到自豪。德昂人的一生与茶可谓结下了不解之缘,孩童时代嬉戏于茶林,青年时代谈情说爱于茶林,老年时代倘徉于茶林,在夕阳陪伴下追忆一生与茶共度的时光。

即将进入青年行列的德昂少男少女,到时候就会收到到首冒年轻人的头儿,送给他们的一小包茶叶,这是邀请他们加入青年行列的请柬,他们如约而至后,首冒便为他们举行集会,从此,他们便算长大成人可以加入青年人的社交圈里,可以参加宗教祭祀活动了。

德昂青年男女选择自己的意中人,多在采茶时节。每当春茶萌发、满山绿遍之时,青年男女们便都互相邀约,成群结队上山去采茶,通过采茶来结识朋友,交流感情。这时候,一首首优美动听的采茶调便不断随风飘起,是那表富于诗情画意。这些身居茶乡的德昂儿女,他们用甜美的歌声赞美故乡的山山水水,用歌声来倾诉对未来和幸福的向往,歌声来传唱世代不衰的情和爱在歌声中,若某个小伙子看中了某个小姑娘,就会主动靠近并帮助她采茶,姑娘若有意,就会与他娓娓谈心,若两个人谈得来,几天后,小伙子就会托好友给姑娘送去一包茶叶以傅情。姑娘若有意就会收下,若不喜欢对方,则会委婉拒绝。姑娘若下小伙子所赠的茶叶后,他们便可入心大胆去串姑娘到女方家火塘边与姑娘谈情说爱了。到两人情投意合欲结连理时,双方互赠一包茶叶放在自家桌上,双方家长一看就明白自己的儿女已私定终身了。随后,男方的父母就请媒人去女方家说亲。女方父母若不同意这门亲事就退回,若同意就收下茶叶。然后,就是双方家庭协商,择吉日完婚了!完婚前,若姑娘过去有老相好,就要送去一包茶叶,表示结束过去的恋爱关系,祝福他找到一个比自己更漂亮更能干的姑娘。

茶叶,还是德昂族的一种真诚友谊的传统和象征:每当亲友临门,德昂人都首先待之以烤茶,分别时,还要赠送对方一包茶叶,以示双方友谊如同茶一般浓香,如茶树一样地久天长。

蒙古族饮茶历史


真正的奶茶源自蒙古族奶茶种用青砖茶与牛奶而制成的纯天然奶茶。而人们的潜意识里认为奶茶就是奶与茶的组合,如英式奶茶、台湾奶茶、港式奶茶等风味的奶茶,其实组合方法加上不同的配料,就可变幻出不同风格、不同味道的奶茶来了。那么如何煮出纯天然的蒙古族奶茶呢。

蒙古民族喜好砖茶之习俗,究竟源于何时,无法考证。但是,在历史上砖茶得宠于蒙古族人民,据记载,清朝康熙时代,内地一些商人携带砖茶、米面、布帛杂物等到蒙古腹地,易去蒙地各种物产。其中除以米面、布帛直接易皮毛外,其余杂物均以砖茶定其价值。砖茶有二四、二七、三九之别。所谓二四者,即每箱可装二十四块砖茶,价值约三十三元(银元),每块砖茶重五斤半,价值一元二角左右。三九茶则每块约价值六角左右,亦当做一元币通行。有时,砖茶价值急剧提高,一些商人深入偏辟地区以较少的茶,换取较多的畜产品,以一块砖茶换一只羊或一头牛。从那时起,草原上就产生了以砖茶代替全羊馈赠亲戚朋友的习俗。后来砖茶取代货币的资格才渐渐消失了,恢复其饮料的本来面目。

蒙古奶茶被蒙古族人民称为仙草灵丹。这是由于茶叶中包含着丹宁、氨基酸、精油、咖啡因和维生素C、D、B等丰富的营养成分,有强心、利尿、健脾、造血、造骨、提神醒脑和强化血管壁等药用功能,还有溶解脂肪,促进消化等作用。因此,茶叶尤其是砖茶逐渐在蒙古族人民生活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一日无茶饮,心虚头晕,饮食不香,夜不能寐。传说,成吉思汗时期,蒙古兵出征无须带更多的粮草,有了砖茶,便等于有了粮草。人饮砖茶水,耐渴、耐钒、精神爽快;马食砖茶渣子,胜过草料之功能,日行百里,无疲倦之样。

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他们还摸索出丰富的熬茶技术。如熬红茶是将无杂质的水,用铜质家具煮沸,然后把捣成粉状的茶放入,再放入少许食盐即可饮用。这样的茶,清香扑鼻,维生素不受破坏,有很强的消化作用。煮奶茶是将在已经熬成的红茶里,放入适量的牛、羊鲜奶,使茶的红变为乳白色即可。奶茶有浓郁的奶香味,可口绵甜,增加食欲。

蒙古民族特别喜欢喝青砖茶和花砖茶,视砖茶为饮食之上品,一日三餐均不能没有茶。若要有客人至家中,热情好客的主人首先斟上香喷喷的奶茶,表示对客人的真诚欢迎。客人光临家中而不斟茶,视此事为草原上最不礼之行为,并且将这事迅速传遍每家每户,从此不斟茶之户的名声衰落,各路客人绕道而行,不屑一顾。如若去亲戚朋友家中作客或赴重大的喜庆活动,要是带去一块或几块砖茶,那将是认为上等礼物,等于奉献全羊之礼,不仅大方、体面、庄重、丰厚,而且可以赢得主人的赞誉。

给客人斟茶时,茶碗不能有裂纹,一定要完整无缺,有了豁子也不吉利。往碗里倒茶的时候,一定要把铜壶或勺子拿在右手里,从里首倒在茶碗里。茶不可倒得太满,也不能只倒一半。用手献茶的时候,手指不能蘸进茶里。可以多少晃荡一下,但不能把茶撒出来。倒茶的时候,壶嘴或勺头要向北向里,不能向南(朝门)向外、因为向里福从里来,向外福朝外流。给老人或贵客添茶的时候,要把茶碗接过来再添茶,不能让客人把碗拿在手里,由主人来添茶。新熬的茶在未喝之前,不管什么时候,都要首先向天帝、山水土地、火神等分别作为德吉泼洒,之后才能开始倒茶。主客的座位要按男左女右排列,贵客、长辈要按主人的指点,在主位上就座。每次倒茶,都要按照年龄的大小,从长者开始依次敬茶。茶喝到半碗以后,就要给客人添茶。锡林郭勒等地,主人先给客人敬一碗茶,然后把茶壶放到客人面前,让客人随意自倒自饮。但是第一碗茶一定要敬。客人喝完茶以后,其中一个最长者要端着茶碗,说唱《茶的祝词》。主人和其他客人要一起接着长者的尾音说道:扎,愿祝福应验。把碗里的茶喝完,把勺子从锅里拿出来,就可以上路了。在牧民家作客要大方,实在,无拘无束,这样主人就会更加接近,更加热情,认为是最真诚的客人光临。反之,主人不但不产生好感,而且认为客人大虚伪,不好交往。如果你少要茶或不想喝茶,可用碗边轻轻地碰一下勺子或壶嘴,主人就会明白你的用意。

在牧民家里喝茶,方法要得当,这样才能真正品尝出味道来。先将炒米按需要放入碗里,再放少许奶酪后倒入奶茶。一边谈话,一边慢慢喝,等把第二碗茶唱完,在浸泡过的炒米上放一点酥油、白糖,再放一些干炒米然后拌匀,尝一尝,香、甜、酥、脆一口嚼,绝妙的滋味,使人真正体会到草原牧民生活的甜蜜。再次到草原作客的心愿油然而生。

云南哈尼族的茶俗文化


有学者经过调查后指出,哈尼族是世界上最先种植茶叶的民族之一。哈尼族种茶饮茶有深厚的文化根源。

哈尼族祭茶 哈尼族在每年初春举行的全寨性的祭祀活动“甫玛突”节,有一个对茶树的祭拜仪式。其主要目的是通过祭祀的方式告诉茶树神已经是春天了,赶快从冬眠中醒来吧,祈求茶树多发芽。届时,主持祭祀的摩匹率众跪在一棵选定的古茶树下,不断诵经祈祷,神秘而又严肃。仪式过后,方可上茶园采摘茶叶。

哈尼族采茶制茶 在采茶时,哈尼族尽量做到两叶一心,保证了茶叶产品的质量,这种茶叶制成成品后,茶毛微白,叶心相拥,是上等精茶,是市场上的抢手货。山村里的哈尼人家都用土办法制茶,他们把当天采回来的茶叶晾一个小时左右,烧旺火,把铁锅烧得通红后把茶叶投进锅中,不停地翻炒搅拌,同时渐渐减弱火势。这样杀青的茶叶能够最大程度地保留茶的新鲜度和茶叶所含的各种养分。杀青后,用手不停地搓揉,揉得越多越好。而后再用微火把茶叶烘干即可。这种茶叶泡出的茶水鲜绿透澈,清香四溢,耐泡耐渴。

哈尼族煮茶喝茶 煨酽茶,以土锅煨煮酽茶饮用,是哈尼族最古老的饮茶方式。将土质陶罐洗净烘干,抓适量的茶叶放入陶罐中,把陶罐置于熊熊燃烧的火塘边烘烤一段时间,烤至茶叶散发出诱人的阵阵清香时,将清水舀入罐中,再把陶罐置于火塘边煨煮。煨煮时间可长可短,既可煨煮片刻即饮用,也可煨煮1—2小时甚至更长,但以煮至罐中水剩一半时的色泽和口感最佳。正宗的哈尼族煨酽茶茶水色泽深黄带紫,味苦涩,兼有一股浓烈的烟熏味。“普洱茶名遍天下,味最酽,京师尤重之”(清阮福《普洱茶记》),说的就是哈尼煨酽茶。

土锅茶是哈尼族的待客茶,一般均以精茶位原料。用清水将土锅洗涮干净,舀入清水,将土锅架到火塘边的锅桩石或铁三角架上,烧开锅中的清泉水,在滚沸的开水中加入精制茶叶,煨煮三五分钟后即可倒入杯中饮用。土锅茶水色泽金黄、幽香绵长、品味高雅。

青竹茶是哈尼族在山里劳动时常喝的饮茶方式。砍来竹筒,一端留节。竹筒里倒入适量清水,架在火塘架上烧煮,同时用火把茶叶慢慢烤至焦黄后投入竹筒中,再煮沸竹筒里的水,就烧成了青竹茶。青竹茶的汤色清绿中带黄,有竹与茶的清香味,慢慢品茗,清爽津甜。

哈尼族茶歌 哈尼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很多时候,烧起火塘,煮上煨酽茶,人们围坐在一起,就开始唱民族的创世古歌、迁徙史实等,其中茶歌也是他们经常唱的,唯一不同的只是茶歌在任何时候都可以唱,别的如创世古歌、迁徙史诗等则不行。哈尼族的茶歌一般有“种茶歌”、“采茶歌”、“饮茶歌”、“情茶歌”等。哈尼族的茶歌唱得情真意切,十分感人。

哈尼族茶疗 哈尼族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性地用茶来作医疗保健,比如在眼睛感到疲倦时,他们会抓来一大把茶叶,取一个茶缸用沸水浸泡,把双眼移至缸口,让蒸腾上升的茶水热气不断熏眼睛,反复数次,眼睛的疲倦和痛感就会减轻,疗效明显。如果一个孩子经常出热痱子,将茶叶、生姜、葱等用热水浸泡后给孩子洗澡,亦可治疗热痒子等等。

哈尼族介绍

哈尼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是中国的一个古老的民族,哈尼族主要分布的滇南地区,包括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普洱市和玉溪市。哈尼族现有人口1253195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