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大茶山

发布时间 : 2020-09-30
普洱六大茶山 普洱新六大茶山 普洱茶六大茶山

普洱六大茶山。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面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六大茶山”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各位茶友们了解“六大茶山”相关知识!

云南产好茶,好茶出于“六大茶山”。唐朝学者樊绰在其《云南志》一书中说:“茶,出银生城界诸山。”茶,即有“茶中之茶”美誉的普洱茶;银生城,即今中国云南西双版纳一带;诸山,即普洱茶的千年圣地“六大茶山”。

清乾隆进士檀萃《滇海虞衡志》载,“普茶名重於天下,出普洱所属六茶山,一曰攸乐、二曰革登、三曰倚邦、四曰莽枝、五曰蛮砖、六曰慢撒,周八百里。”这“周八百里”不仅指茶山的面积,而且也表明“六大茶山”是连成一片的。西面是攸乐茶山,中间是革登、莽枝、倚邦、

古普洱府

蛮砖茶山,东面是慢撒茶山。明隆庆四年(公元1570年),车里宣慰使刀应勐将其管辖地划为12个版纳时,“六大茶山”为一个版纳——“茶山版纳”。这是为适应茶叶,特别是贡茶的生产而必须的。据《普洱府志·形式》篇所载,六大茶山除慢撒茶山属易武土司管辖外,其余五山均属倚邦土司管辖。有史籍讲“易武茶山,实际上就是慢撒茶山。清《滇海虞衡志》记述古六大茶山的地名是正确的。

关於古“六大茶山”地理位置,史籍上的说法多种多样:有的讲在澜沧江以东,有的讲在澜沧江以西,还有的说澜沧江两岸各有六大茶山。清光绪年间绘制的《思茅厅界图》表明,古“六大茶山”确都在澜沧江沿岸。攸乐茶山现属景洪市,其余五大茶山均在勐腊县。其中,慢撒在易武乡,革登、莽枝、蛮砖、倚邦在象明乡。据说,象明是以孔明山、野象山合名而得。古“六大茶山”为云南最古老的茶山,也是中国最古老的茶区之一。现均属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古“六大茶山”的命名,传说与诸葛亮有关。三国时期(公元220——280年),蜀汉丞相诸葛亮走遍了六大茶山,留下很多遗器作纪念,六大茶山因此而得名。清朝道光年间编撰的《普洱俯志古迹》中。有记载:“六茶山遗器俱在城南境,旧传武侯遍历六山,留铜锣于悠乐,置铜鉧于莽枝,埋铁砖于蛮砖,遗木梆于倚邦,埋马蹬于革蹬,置撒袋于慢撒。因以其山名慢枝、革蹬有茶王树较它山独大,相传为武侯遗种,今夷民犹祀之”。古茶山中的孔明山巍峨壮观,是诸葛亮寄箭处(民间传说射箭处是普洱俯城东南无影树山),上有祭风台旧址。

古“六大茶山”三国前就有茶树种植,三国以后茶就作为商品与外地贸易,晋时逐渐发展,唐、宋已形成茶叶商品基地,明洪武年间被划作一个单独行政区域。清中叶茶山鼎盛,产品远销四川、西藏、港澳、南阳各地,普洱茶从此闻名中外。古“六大茶山”不但是西双版纳各族人民过去的主要经济来源,还曾经吸引内地数十万同胞前来开发,这对於繁荣边疆经济,加强各民族的团结交往,起到巨大的作用。

攸乐古茶山

攸乐山位于景洪市辖区内,现名基诺山。东西长75公里,南北宽50公里。东北与革登茶山为邻,西南接小勐养、勐罕和勐宽三个坝子,现为景洪市的一个乡级行政单位。

革登古茶山

革登古茶山包括今象明新发寨、新酒房、菜阳河一带。也是古代较闻名的茶区,年产茶量在500担以上,茶叶属大叶类型。清嘉庆年间(1796—1820)革登八角树寨附近有茶王树,春茶一季可产干茶一担,已枯死,至今已荒芜难寻。

倚邦古茶山

倚邦古茶山在清朝初期及之前的漫长岁月中,在茶文化史上扮演着重要角色,清宫贡茶均以倚邦茶菁为原料。明朝末年,大批四川茶农怀揣小叶茶籽来到倚邦种植,于是小叶茶在倚邦安家落户,成了清宫贡茶的当然原料。鼎盛时期,在清朝乾隆年间,倚邦茶山人口达九万人之众。人皆种茶,人皆制茶,人皆卖茶,形成了四大茶叶集镇。即:倚邦街、曼拱街、蛮砖街、牛滚塘街。镇与镇之间,运茶马邦往来,盛况空前。光绪31年始,倚邦没落,至民国初,倚邦街竟然只剩下一百三十余户,人口不足一千人。牛滚街瘟疫十室九空,荒芜人烟,故到清朝后期,倚邦没落,易武崛起,绝冠群芳,到民国之后,云南茶叶则以勐海独领风骚。

倚邦管理攸乐、架布、习空、莽枝、蛮砖、革登等6大茶山,又是普洱茶的生产地和集散加工地,倚邦茶山汉族多系宁洱、石屏一带迁来,从事茶叶种植。清正年间(1723—1735年)建石屏会馆。早年还建有四川会馆和楚雄会馆。倚邦茶叶历史上以圆茶畅销省内外,后又销到越南、香港,年产茶1000担左右。倚邦本地茶叶以曼松茶味最好,被定为“贡茶”。其特点为质厚味美,放少许入杯,用开水冲泡后,茶叶直立不沉,色清微黄,其味甘香可口,饮后神志清醒,曼松曾“年解贡茶20担”。

倚邦古茶山(傣语称“磨腊”倚邦,即茶井之意)总面积称为360平方公里,是多民族集居的高山区。历史上以生产圆茶(七子饼)而著名,年产茶万担以上。明、清时期,茶庄林立,商贾云集,极为热闹。最早的茶号为宋云号和元昌号,创立于光绪(1875—1908)年,制作的茶叶专销四川。倚邦所产的茶远销西藏、港澳、南洋各地,由于茶质好,每年都要进贡朝廷。

清朝为了加强对茶山的管理和贡茶的运送,于道光二十五年(公元1845年)从昆明经思茅至茶山(倚邦易武)的崇山峻岭中修筑了一条由石板镶成的运茶马道,宽2米,长达数百公里。从残存的石板磨损状况可以判断当时筑路的艰辛和茶叶运输的繁忙景象。由于茶叶生产的发展和交通的便利,倚邦就成为内地与边疆交往的政治、经济中心,各种商铺、学校、会馆应运而生。昔日的倚邦街子於解放前毁于火灾。现有部分修复的旧街道。

莽枝古茶山

主要集镇是牛滚塘街。牛滚塘街在象明“四街”中,最为繁华。居住者多数是外来的生意人,从事茶叶种植、收集和交易。今秧林就是莽枝茶山育茶苗的地方,大寨是莽枝种植茶叶的地方。在牛滚塘街建有“五僧大庙,在莽枝建有川祝庙,每年三月采摘春茶之季,当地茶农到庙里敬香祭祀茶神祖先。由于莽枝茶叶质好价廉,一些内地茶商压价收购,倪蜕《滇云历年传》记载:“雍正之年(公元1728),莽枝产茶,商败践更收发,往往舍于茶户,坐地收购茶叶,轮班输入内地”。昔日的关庙已变成废墟,只有一块“永远奉守”大碑卧地而睡,四周大树参天。昔日茶马古道留下的道道痕迹,如同一道道诗行,记录了古“六大茶山”的历史变迁。可以看到一座座沉睡百年的古墓和那—幅幅壁雕,身骑白牛,双手紧握圆饼茶,高高举起的茶农壁画,一块块石碑记录了古六大茶山的盛事和昔日的盛景。

蛮砖古茶山

蛮砖茶古茶山包括蛮林和蛮砖等地。由易武西行经高山寨,过磨者河承天桥经蛮林才到慢砖。慢砖关帝庙(石屏会馆)废墟碑文记载,蛮砖系六大茶山之一,该庙始建于乾隆六年(1741)春。过去蛮砖的茶叶年产量至少在万担以上,大部运往易武加工、销售。

蛮砖茶山是”古六大茶山”现今保存得较好的一座茶山,茶林不规则地散布在原始密林中,经几代茶农的精心管理,至今仍年产茶叶万担以上。蛮砖村公所恢复”曼庄优质茶”产品,茶叶独特,茶芽雪白晶亮,是抢手之货,深受客人的喜爱。

慢撒古茶山

慢撒茶山位于勐腊易武乡东北,紧接老挝边境。清乾隆年间是慢撒茶山的辉煌时期,满山遍野都是茶树,年产万担以上。只有8户人家的茶王树村年产茶叶就达320担。采茶季节要雇佣大批茶农。清咸丰壬子年(公元1852年)来自内地的很多汉族同胞在茶山与当地茶山各民族兄弟共同种茶制茶,创下一代伟业。所产”元宝茶”(圆茶)远近驰名,畅销国内外,慢撒古茶山种茶历史悠久。

“瑞贡天朝”匾图

实际上慢撒古茶山包括易武茶山,是普洱茶最早的集散地,唐代时被称为“利润城”,是滇藏茶马古道之源头。

清道光年间(1821—1850)莽枝、架布、习空、倚邦茶山逐渐衰退,易武茶山取而代之。易武茶,茶质优良,远销佛海,年产茶约4000担,以加工团茶(砣茶)为主,乾隆年间(1736—1795),许多石屏人纷纷迁居易武种茶树,用传统方法制作的“七子饼茶”作为贡茶,加工精细

《云南经济滇茶》说:“于二月间(农历)采蕊极细而白谓之毛尖以作贡,贡后方许民间贩茶”。七子饼茶,采用的是上等好茶,要讲究花色,共计八色贡茶。乾隆六十年(1796)易武、曼腊茶山所产的团茶(砣茶)也定为贡茶。

李佛一《十二版纳志》载:“清道光同治间,易武产茶额七万担,光绪三十年间,因战乱易武区茶产额减为二万担”。易武在几个世纪前,它就是云南为数不多的富庶之地,因盛产大叶种茶,唐时就被称为“利闰城”。据说车家祖上敬奉贡茶有功,皇帝品茗之余,龙颜大悦,特赐“瑞贡天朝”匾,以诏后人。明清时期更为朝庭关注之地,既是普洱六大茶山所产茶叶的集散地,是滇藏茶马古道之源头。

cy316.com延伸阅读

六大茶山的传说


易武茶山的古茶树种群较为单纯,大都属普洱茶种(学名为阿萨姆种),较有代表性的古茶树有易武村落水洞,高10.33米、基围1.32米、树龄约七百多年的茶王树;有易武村铜箐河高14.52米,基围1.8米、树龄约四百多年的大茶树。

历史上,易武曾是西双版纳12个承担田赋的地区之一。明隆庆四年(1570年),车里宣慰史刀应勐将其管辖地划为12个版纳时,六大茶山为一个版纳茶山版纳。清雍正七年(1729年),江内六版纳实行改土归流,易武始改属普洱府思茅厅。民国18年(1929年)成立镇越县,易武一度成为县府所在地。

在现有的典籍和传说中,易武地区对茶的利用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传说中易武茶山在汉朝已有茶,孔明来时才教授采茶饮茶的方法,因此易武人称孔明为茶祖。他们在每年农历7月23日,举行孔明生日集会纪念,称为茶祖会。而到了清嘉庆、道光年间,这里年产的干茶已达7万余担。尤其是到了乾隆年间,许多石屏人纷纷迁居易武种茶树,进一步促进了易武茶叶的种植,使易武成为一座着名的茶山。因茶而兴,因茶而旺,茶叶让易武商贾云集,也让易武产生了一批在普洱茶史上名号极响的茶庄,留下了一批极具收藏价值的普洱茶珍品。

当然,易武之所以后来居上,超越江北六大茶山,并非只是仰仗产量。这里山高雾重,土地肥沃,温热多雨,天然就是产上等茶叶的好地方。再加上外地客商到易武设厂制茶,带来了先进的制茶技术,自然就生产出让人难以忘怀的精妙茶品。易武茶山所产的茶叶属大叶种茶,外形条索粗壮肥大,茶味浓郁,适宜于制成普洱茶,经久藏后,其汤色褐红,陈香活现。尤其是陈旧的易武春芽,汤色红润耐泡,叶底呈现褐红色,乃普洱散茶中之极品。一些资深的普洱茶品尝家都清楚,若从越陈越香的角度看普洱茶,易武茶山大叶种普洱茶实属最佳。也正因为易武茶的天生丽质,古六大茶山贡茶大都产自于易武乡周围,一些茶商在制作茶叶时,常常在包装上注明易武茶,使易武从产茶量和茶质两方面都一跃为古代版纳的茶山之冠。

清雍正七年,清政府在易武设置了钱粮茶务军功司,专门管理茶叶、粮食的购销贸易,而雍正九年(公元1732年),随着普洱茶被立为贡茶,易武茶区(易武、曼撒两茶山)每年必须解决贡茶66666斤,贡茶未完成前茶叶不许上市买卖。可以说正是借助产量与茶叶卓尔不群的品质,当年的易武成为了云南为数不多的富庶之地,并被称为利润城。

商业的繁荣与茶叶产量的猛增,还让易武成为了茶马古道的始发地,那一时期,以易武为中心的茶马古道朝四方散射开去,主要的有易武老挝的乌德丰沙里越南的奠边府海防香港;易武尚房老挝的南塔万象;易武勐腊老挝的勐百察泰国的米赛;易武思茅景谷大理中甸拉萨;易武江城扬武昆明昭通宜宾北京。

六大茶山之易武山


据口碑流传及易武《茶祖史话》记载,易武茶始于公元225年左右。在那缺医少药的历史时期,当地土著民族本人(自称及外称)生病了,用植物的根、皮、茶、叶、果试病,发现茶叶具有清热解毒、醒脑明目,止痛除烦的药用功效,又解渴好喝,便一传十、十传百地传开了,外地到这里做生意或路过的人员生病了,群众也用茶叶为其治病,病治好了,免不了买些回去,需要量愈来愈多,茶叶变成了商品,有的群众就相约迁到野生茶林多的地方改造野生茶树,把高大的茶树砍矮,砍除杂树、杂草、藤条,变成人工容易采摘的茶园。到唐朝大兴土木时期又得到较大发展,初步形成山山有茶园,处处有人家的宏大局面。由于茶业的发展带动了其他事业,易武成了滇南有名的利润城。元朝时期由于国内战争和疾病直接影响到当地土著民族的安危,人丁大量减少,茶园大量荒芜。明末清初石屏地处偏僻,人多地少,风调雨顺年份多数人可解决温饱问题,若遇水旱失调,许多人便衣不暖体、食不饱肚,穷走夷方急走广(广东、广西)是石屏人生计的真实写照。许多南下的石屏人看到六大茶山气候适宜,土地宽广肥沃,大面积丢荒的茶园谁恢复属于谁,便相约奔茶山而来,来后经过几年的辛劳,不但恢复了许多老茶园,还在村寨附近择地而种,六大茶山的茶业进入了发展的第二个高峰期,据《茶祖史话》及李拂一先生著《镇越县新志稿》载:清嘉庆、道光年间是六大茶山最辉煌的时期,易武茶区年产干毛茶7至8万担(每担150老斤),倚邦茶区两万担。由于茶业的发展,使群众的经济生活一年更比一年富裕,展现出盖楼房、建寺庙、立茶庄,办学堂,筑路架桥,一派欣欣向荣的发展景象,易武茶区的易武镇、易比、漫秀、大路边、漫撒、湾弓、大寨、旧庙等八大村寨都建有大庙,铺设有石板街道,民居中四合院楼房拔地而起;象明茶区的倚邦街、曼拱街、牛滚塘街,蛮砖街也热闹非凡,一派富有景象。

为了营运茶叶、货物、人员往来方便,除每年发动群众整修从倚邦、易武两个主要集散地向外辐射的大道小路外,在道光年间还集资修筑易武为起点,经漫撒、倚邦、勐旺到思茅的青石板运茶大道,宽23米,长240余公里。20世纪90年代后期称青石茶马古道。在青石板茶马古道经过的磨者河上先后架设有永安桥、圆功桥、承天桥,只可惜在2002年7月5日特大洪峰中把剩下的最后一座石拱桥(承天桥)冲毁。

中华茶叶之六大茶山


六大茶山一般指云南茶叶或普洱茶六大古茶山,位于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内。现在亦有澜沧江内六大茶山即攸乐、革登、倚邦、莽枝、蛮砖、漫撒或易武、倚邦、攸乐(基诺)、漫撒、蛮砖和革登;江外六大茶山:南糯、南峤、勐宋、景迈、布朗、巴达的说法。

清乾隆进士檀萃《滇海虞衡志》载,普茶名重于天下,出普洱所属六茶山,一曰攸乐、二日革登、三曰倚邦、四日莽枝、五日蛮砖、六日慢撒,周八百里。这周八百里不仅指茶山的面积,而且也表明六大茶山是连成一片的。西面是攸乐茶山,中间是革登、莽枝、倚邦、蛮砖茶山,东面是慢撒茶山。明隆庆四年(公元1570年),车里宣慰使刀应勐将其管辖地划为12个版纳时,六大茶山为一个版纳茶山版纳。这是为适应茶叶,特别是贡茶的生产而必须的。据《普洱府志,形式》篇所载,六大茶山除慢撒茶山属易武土司管辖外,其余五山均属倚邦土司管辖。有史籍讲易武茶山,实际上就是慢撒茶山。清《滇海虞衡志》记述古六大茶山的地名是正确的。

云南的六大茶山茶山之美


云南的茶山更是绿树常青,四季鲜花。因为茶叶最适宜生长在北纬35°以南、水分充足、云雾缭绕的高山丘陵地带。

茶山之美,离不开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在这里生长的每一片茶树叶,都是天赐灵叶,吸收了天地精华,蕴含了自然精气,成就了云南普洱茶独一无二的传世魅力。1.攸乐茶山 又称基诺山,位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州景洪市境内,其产出的茶属于云南大叶种茶,叶形分为长叶和椭圆两种,芽叶又分为红梗绿芽和绿梗绿芽。这种茶虽然香气一般,苦涩味重,但回甘快,生津好。2.革登茶山 位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腊县东北部,如今仅存茶房、秧林、红土坡等几片古茶园,累计不足500亩。所产茶属于乔木中小叶种,以特殊香型著称,香气持久。冲泡后汤色橙黄,品饮时上颚香甜且微有蜜感,舌尖甜味明显,中后段微苦有甘韵,汤质稍薄。3.倚邦茶山 位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腊县中北部,至今保 存 有2900多亩古茶园。该茶山海拔1950米,所产茶属于中小叶种栽培野生茶,干茶色泽呈深绿或绿色,味道幽香。冲泡后汤色为深橘黄色,品饮时上颚香甜且微有蜜感,回甘快,生津较好。4.莽枝茶山 位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腊县中北部,至今保存有1056亩古茶园。莽枝茶山的茶属于乔木中小叶种,茶饼条纹工整,条索均匀。冲泡后汤色明亮,入口较为苦涩,回甘猛烈,生津快,味道清新怡人。5.蛮砖茶山 蛮砖茶山地处倚邦、革登、曼撒三大茶山之间,古茶园面积1500多亩。出自该茶山的茶饼形状工整、松紧适度、条索粗大、芽头明显、香气醇和、生津回甘明显,品饮时舌面与上颚的中后段口感质厚香滑、舌面微苦。6.曼撒茶山 位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腊县的中北部,清朝初期这里就已成为茶叶的主产地,但如今大部分的曼撒古茶园已经衰败。曼撒茶山的茶属于云南大叶种栽培野生茶,干茶外形条索粗壮肥大,色泽乌润,其香气高扬、汤水柔和,有“茶中皇后”的美誉。

茶马古道与六大茶山


中国有三条丝绸之路,一是陆上的丝绸之路,从唐代西安到欧洲;二是海上丝绸之路,明朝郑和下西洋所走航路;三是茶马古道,由云南边界将茶运送到越南、缅甸、泰国等地。但这只是其中一部份,茶马古道,在中国云南扮演的角色的重要性是我们难以想象的,它分布之广有如蜘蛛网般密,马帮组织的专业度,令我们钦佩。

路是人走出来的,也是先圣先贤们所努力的成果,茶马古道的发掘也是近一、二十年的事,1993年到云南思茅参加国际普洱茶研讨会时,对茶马古道的认知并不那么清楚,在我印象中只是一个名词而已,来年再度到昆明参加第三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为了研究普洱茶来到梦寐以求的易武正山做考察,此时对普洱茶认知更是懵懵懂懂,只凭借一股热诚来到向往已久的普洱茶古六大茶山,除研究普洱茶之外,当然普洱茶的整个文化背景及一切人、事、地、物必须去一一认知,茶马古道也是其中之一。

六大茶山是位于西双版纳的攸乐、革登、倚邦、蛮砖、蛮枝、曼撒,这是清代的六大茶山,清代六大茶山以倚邦为主要重镇,也是土司的所在地,据说当时六大茶山制茶人口近十万人之多,可想像当年的盛况。到了清末六大茶山称号有所更动,以易武为主要重镇(当时称之镇越县),次为曼撒、蛮砖、革登、倚邦、攸乐,茶马古道牵动六大茶山的繁荣,六大茶山对外的运输路线大约分为以下几条,这是我与张毅先生做田野调查所得知的。

六大茶山主要对外运输路线:倚邦街向外的运输线路主要有:

1.倚邦向西北沿茶马古道,经勐旺、思茅、普洱上昆明。

2.倚邦向南过罗梭江、勐仑、勐罕、出缅甸、景栋,或勐仑、勐捧、出米赛。

3.倚邦向东经漫腊或漫乃进老挝乌得到越南直到河内。

4.倚邦向东运至易武交易武茶庄加工后销往各地。

易武街向外的运输线路主要有:

1.易武向北经曼撒、漫乃到江城,马走七天(称七站),然后再运出墨江、昆明。

2.易武沿茶马古道经曼撒、倚邦、勐旺到思茅八站,到普洱十站。再运往昆明,或景谷、景东、大理、中甸。

3.易武向西南经勐仑、勐罕、车里(景洪)六站,到缅甸景栋,再转运印度加尔各答,印藏边界大吉岭进拉萨。

西双版纳新古六大茶山


新六大茶山:

1.南糯古茶山:地属勐海县格朗和乡,东距景洪市20多公里,海拔1700多米,已有1700多年种茶历史,现居住居民以哈尼族为主。民国初年,澜沧江以南的车(里)佛(海)南(峤)茶区逐渐成为普洱茶中心产地,南糯古茶山与佛海(勐海前称)茶厂一道迅速享誉天下。南糯山茶园总面积21600多亩,其中古茶园有12000亩,最为完善的是竹林寨、半坡老寨。南糯山半坡老寨有800树龄的人工栽培型茶树王。南糯山在西双版纳是生态环境最好的一座古茶山。

2.布朗古茶山:是我国唯一布朗族民族乡,也是最古老的古茶区之一。布朗山位于滇南边陲勐海县中缅边境,东与景洪市勐龙镇交界,南和西与缅甸接壤,西北连打洛镇,东北连勐混镇。海拔在5352082之间,是滇南最为地广人稀的边境民族乡。布朗族是云南最早种茶的民族古濮人,他们善于种茶,寨迁到哪里,他们就在那里种茶。布朗族迁徙到布朗山的历史和植茶史迄今已有近千年。布朗古茶山主要包括老曼峨、老班章、新班章和曼新龙等寨子的古茶园。其中,老曼峨是布朗族在布朗山最早建立的寨子之一,其种茶历史已有900多年。

3.帕沙古茶山:位于格朗和乡南面,距离勐海县城30多公里。帕沙村委会辖5个哈尼族寨子,每个寨子都有大片古茶园,帕沙村的古茶园是版纳古茶山中整体树冠最大的一片古茶园。帕沙古茶园大树成片,都未曾矮化过,老寨茶王树树干干围2米,高约10米,在版纳古茶树实属少见。

4.贺开古茶山:位于勐海县勐混镇西南面。拉祜族是主要居住居民,贺开古茶园主要分布在曼迈、曼囡、曼弄老寨、曼弄新村的拉祜族寨子,贺开古茶园也是在西双版纳州古茶园中连片面积最大的茶园,大茶树比比皆是,观赏价值极高。

5.勐宋古茶山:位于勐海县城东部,东与景洪市接壤,南接格朗和乡,西南接勐海镇,北为勐阿镇。勐海境内老茶园分部点多分布在大安、南本、保塘、坝檬、大曼吕、纳卡,是勐海县最古老的茶区之一,全乡辖7个村民委员会,拥有茶园面积3.3万亩,古茶园3800亩,主要居住居民是拉祜族。在勐宋乡不远的保塘旧寨,有勐宋茶山最古老的茶树。勐宋茶山北边有西双版纳最高的山峰滑竹梁子,海拔2240米。纳卡拉祜族寨古茶园出产的大数茶茶香高飘,在西双版纳久负盛名。

6.巴达古茶山:位于勐海县南部与缅甸接壤,古茶区面积包括勐海县巴达、西定两个山区乡的古茶树分别区域,原为章朗西定两乡,现合并为西定乡。两乡土地总面积约500平方公里,为哈尼、布朗、拉祜少数民族聚居山乡。巴达古茶山拥有野生茶树群落和栽培型古茶园两大资源。野生茶树群落分别在古树参天、藤蔓攀附、物种丰富的贺松大黑山原始森林之中,为大理茶种。著名的1800年野生型『茶树王』就生长在这个群落里。同一山区还分布有3451亩栽培型古茶园资源。巴达山古茶园最多的寨子是章朗,据记载,章朗寨有1400多年历史。

古六大茶山:

1.革登茶山:位于象明乡西北部,茶园主要在新发、新酒房、直蚌等村寨。由此可知革登茶山早就闻名。革登茶山位于孔明山下,茶属大叶种型,因茶芽粗壮,满披银茸,明间称之为『大白菜』。在清朝嘉庆、道光年间(公元17691850年),八角树寨有株茶王树,光春茶就能收干茶一担。革登山祭祀古茶树的碑石到处都是随处可见,足以证明茶农对古茶王树的敬仰之情!同时也告诫后人古茶树确需保护!

2.莽枝茶山:位于蛮砖茶山西北面,与革登茶山相连,与孔明山遥遥相望。茶园主要分布在秧林、红土坡、安乐、小曼丫等老村寨。莽枝茶山传说是诸葛亮埋铜锣之地,故名。从象明乡越架布河,过大石房,穿秧林寨就到了莽枝茶山。莽枝茶山面积范围不大,但茶叶质量较好、味美!明、清时期茶山兴旺,茶叶年产量达万担之多。从立在茶山的碑石刻文中可以看出常年茶山兴旺发达景象。该碑立于乾隆十一年冬(公元1746年)。

3.倚邦茶山:傣语称『磨腊』倚邦,即茶井之意,是多民族的高山区。倚邦茶山位于勐腊最北部,南连蛮砖茶山,西接革登茶山,东望易武茶山,茶区包括倚邦、曼拱、习崆、架布、曼松等茶山。明代到清光绪年间,倚邦一直为六大茶山到政治中心和行政主管地,清朝为了加强对茶山的管理和贡茶的运送,于道光25年从昆明经思茅至倚邦、易武的崇山峻岭中修筑了一条由石板鑲成的运茶马道,宽约2米,长达数百公里。

4.易武茶山:位于勐腊县易武乡,紧接老挝边境。是江内古六大茶山中面积最大的茶山。易武茶山茶园众多,南部有易比、三合社、易田、高山、曼秀、落水洞、麻黑、丁家寨、张家湾等,最东边是临近老挝边境的刮风寨。易武茶山种茶历史悠久,茶农种茶制茶经验丰富,到十九世纪,易武茶山日渐兴旺,光茶号就有十几家。易武茶山的前身是曼撒茶山,后曼撒茶山衰落,中心迁往易武。所以清朝前期中期史书列六大茶山时,只列『曼撒』而后书籍又列为『易武』。

5.蛮砖茶山:位于象明山以南野象山旁,磨者河畔,历史上年产茶万担以上,大都运往易武加工、销售。蛮砖茶山是『古六大茶山』现今保存得较好的一座茶山,茶林不规则地散布在原始密林中,经茶农精心管理,至今仍年产茶万担之多。曼庄曾经是蛮砖茶山的中心,据乾隆年代留下的碑文记载,曼庄大寨寨乾隆初年的住户就在300户以上,并最早记录了『蛮砖为六大茶山之一』。

6.攸乐茶山:攸乐茶山位于景洪市基诺乡境内,东西长75公里,南北宽50公里,东北与莽枝茶山为邻,西南接小勐养、勐罕和勐宽三个坝子,攸乐茶山主要居住民族是基诺族,古茶园分布在龙帕村、巴来村等。攸乐茶山历史上位居『六大茶山』之首,攸乐山种茶,年代久远,相传茶是孔明遗种,故尊奉孔明为茶祖。雍正年间普洱府成立,清政府在茨通修筑攸乐城,并设立攸乐同知,成为当时的滇南重镇。

古六大茶山历史渊源


对普洱茶历史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清代是普洱茶走向鼎盛达到“名重天下”的时期。翻阅清代历史资料,不难发现关于普洱茶的记载几乎都是普洱茶产自六大茶山,六大古山即今西双版纳澜沧江东岸的勐腊县以及景洪市境内的倚邦、易武、莽枝、革登、攸乐。为什么清代的史书总是是说普洱茶产自六大茶山呢?普洱茶和六大茶山到底有什么关系呢?要想弄清这些问题,我们就要追溯到明清时期的西双版纳即车里宣慰司以及清雍正年间那场震撼南疆的政治改革和经济改革运动——改土归流。

车里宣慰司

车里宣慰司是一百多年前西双版纳的称呼,包括今西双版纳全境加上普洱市的思茅、六顺、整董以及老挝的勐乌、乌德等地1729年以前都属于车里宣慰司的管辖范围。车里宣慰司的前身为车里路军民总管府,是元朝中央朝廷与1293年在云南南部边疆设立的一个土官自治地方政权。无论是元代的的车里路军民总管府还是明代的车里宣慰司其管辖范围都要远大于今西双版纳。

1729年之前车里宣慰司有十二个版纳,包括澜沧江东岸的六个版纳,澜沧江西岸的六个版纳。而澜沧江西岸的六个版纳从明洪武十七年至1950年止一直称为车里宣慰司。到了1729年改土归流之后将车里宣慰司辖区内澜沧江东岸的六个版纳划归为普洱府。所以车里宣慰司和普洱府有承接、并存的历史渊源,车里宣慰司和普洱府都与普洱茶有割不断的关系。

研究、考证普洱茶历史车里宣慰司和普洱府都要关注,改土归流是这两个政权发生改变、出现承接并存的起因和缘由,而六大古山之所以被史籍反复记载与改土归流有很大关系。

改土归流

改土归流是清代中央朝廷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进行的一场最大的政治改革与经济改革行动,长达数十年。简单的说,改土归流就是封建中央要剥削少数民族首领,土司,士官们的各种权利,派中央朝廷委任的各位流官(主要是满人、汉人、蒙古人)来管理各位少数民族地区,实行与内地相同的政权体制,改各地的宣慰司,宣抚司,安抚司,招讨司为府、州、县、厅。而改土归流的提出者实施者是鄂尔泰。

鄂尔敏上任云贵总督时,由于贵州苗族和云南乌蒙,东川等地的少数民族抗清活动频繁,变向雍正皇帝提议改土归流,并得到雍正皇帝的大力支持,在他上任的两年内便将贵州苗族地区及云、贵、川交界地区的苗、彝等少数民族地区全部改流。再想扩大改土归流的范围时,反抗的少数民族在起义失败后退到了车里宣慰司管辖的六大茶山藏了起来。起初由于车里宣慰民族团结且一直处于归依顺服的态度,鄂尔敏正想着以何种理由对车里宣慰司进行改土归流时,住在莽枝山的麻布朋因气愤妻子与汉商通奸便将其杀害,此事本属于合法事件,却被汉商反咬,诬告麻布朋杀人。鄂尔敏听到消息后立即下令清军进山抓捕麻布朋。至此清政府对车里宣慰司进行改土归流的大幕正式拉开。

因麻布朋引起的六大茶山战争结束后,鄂尔敏成立了普洱府将原来归属于车里宣慰司管辖的澜沧江以东的普腾、勐腊、思茅、勐捧、勐乌、整董六个版纳规划为普洱府直管,并在攸乐设立同知,建攸乐城。但是由于其管理方式出现问题,致使六大茶山战事不断,直到1735年,滇南少数民族的起义完全平息,同年云南茶法正式颁布,普洱府的政权组织形式也做了调整,即:三庭一县一厅(思茅厅(包括六大茶山)、威远厅、他朗厅、宁洱县、车里宣慰司)。

虽说改土归流具有很强的阶级局限性和大民族主义的指导思想,使的少数民族的生活更加穷苦不堪,但是它成立了普洱府,是普洱茶进入新的历史时期。普洱茶从由车里宣慰司到普洱府的转变,让茶叶买卖由土司垄断茶商放贷转为持“茶引”购茶,进贡茶则由既贡缅甸王又贡天朝皇帝转化为只贡天朝皇帝,普洱茶的制作技术,加工方法也有了很大的改进。而茶法的颁布也保证了普洱茶的规范管理、计量统一、纳税准确、运销通畅。简单的说普洱府改变了普洱茶、提升了普洱茶。

在鄂尔泰进行改土归流时,虽说车里宣慰司管辖范围内的少数民族进行了反抗和起义,但是并不能否认车里宣慰司的首领们在关系到国家统一、民族安危时牺牲地区利益,维护国家统一的行为。

深刻的了解了茶的历史,才能够更好的品味出茶的真谛。

古六大茶山的马帮古道


古道起源

“古六大茶山”的攸乐与象明地界,从汉代起就是由泰、缅经产里(车里)、普洱通向华夏内地的通道。暹逻(泰国)、缅甸的部分珠宝玉石及其制品以及沿途开采的白银等物资,经该道运往华夏内地;而内地的各种物资也经此道运往产里。因而此通道起先是珠宝玉器、白银和杂货的运输古道,它是贯通多个国家口岸的国际通道。

古道演变

在泰国、缅甸及印度等地的物产经此通道运往华夏内地的同时,该地的茶叶贸易也逐步兴盛起来,销往云南各地,使茶业步入初兴。随着茶业的逐步兴盛,上述盐道和银道又逐步上升为茶道。唐代贞元至乾符年间,因南诏与“勐泐国”修好,借“勐泐国”地界开采盐井河、面铺河、莽枝山等地的众多盐井和嶍崆、莽枝、黑山等地的银矿,如果方国瑜先生《中国西南历史地理考释》对“利润城”的拟定没错,疑南诏借置倚邦为“利润城”;加上商家开采曼松范围的诸矿,铺设了由倚邦分别经曼松到盐井河和经革登到莽枝,以及岔往嶍崆等地的部分石板盐道。同时,从当地运出紫胶、土药进入内地的通道。

宋代起,临沧、澜沧、车里等多数山区发展茶业,这些茶多数都经上述各通道从普洱出口内地。尤其到明代,“古六大茶山”之茶几乎都经上述通道从普洱入内地,使这些道路逐渐成为驮茶马帮的往返道路。茶叶运输不仅在旱季进行,雨季的晴天也照样进行。这些道路多数路段在雨季很泥泞,马帮及人员往来艰难,而且往返运输的马帮常相互“闯帮”,道路稍窄就会闯落“驮子”。因而,在清乾隆至道光年间将这些道路的各窄段加宽,并在多数路段铺垫了石板,曾被称为“石板大道”。二十世纪末期,这些道路被称为“茶马古道”。实际上,它们不只是运茶道,马帮往往还运入各种杂货销售给茶农,因而它们同时也是杂货古道。

古道分布

清代,记载着“古六大茶山”的茶马古道当年运输普洱茶的辉煌历史。其首条干路由普洱经思茅、倚象坝、黄草坝、鱼塘附近、小坝、勐旺城子,在今勐旺补远老寨与象明倚邦地界跨小黑江上游补远江,过茨菇塘、曼拱老街边,从西面进入倚邦茶山的倚邦街,然后分为4条干路。第二条干路从倚邦街尾往西,经麻栗树、石磨渡口,再过薪禾山、吊井老寨、大观山、普文曼坝牙,在思茅黄草坝岔入第一条古道。

第三条干路从倚邦街尾经象明的石桥、纳义理岔路、芹菜塘、受罪丫口、大水湾、臭水、革登老寨口、阿卡寨后山、牛滚塘街、曼丫老寨、曼武、莽瓦、董家寨、莽通附近、石梁子、花山、龙谷、曼颡、曼帕,在石磨渡口岔入第二条道,并从牛滚塘街附近岔入央林、莽枝两大寨。特别是从臭水分岔,经荨蔴林、杨柳沟、黄果树丫口到嶍崆老寨;从曼武、莽瓦之间分岔,在踩水渡口过江,又在攸乐山的么养分为三岔:朝东南经过曼别到巴卡(即曼卡);朝南经亚诺(龙帕)、司土(茨通)老寨,出车里(景洪)前往缅甸等东南亚各地;朝西经石咀,到曼雅老寨,再转向东北经茄玛,然后朝东过江,在莽通附近岔回第三条道,或朝北经新竜山、仙人脚、苏红街、斑竹林岔入第二条到。

第四条干路从第二条的“受罪丫口”分岔,经架布老寨岔口、小黑箐、小夹陷沟、架布新寨,转向东经过今象明三道班附近、石楼梯、到蛮砖茶山的八总老寨,再朝南经蛮砖、到曼崂大寨,又朝东经谷仓、母猪塘、易武高山到易武。清末民初,在曼崂大寨分岔朝西,多以土路经石岩丫口和曼配,过江通向攸乐曼卡,并从曼卡通向橄榄坝,然后出缅甸到东南亚各地。

第五条干路从倚邦街头东面岔街起,先后经大坟梁子、曼桂山老寨、道师坟、曼松山、背阴山脚(蛮迁后山)、盐井河丫口、过盐井河圆功桥和磨者河永安桥、易武的漫撒老街、大漆树、麻黑老寨、落水洞、易武茶市、到易比,然后经勐伴到老挝丰沙里等东南亚各地。该干路又先后在易武与落水洞之间、杨家寨两处分岔,分别岔入曼秀、弯弓寨。清末民初还从张家弯老寨岔向老挝。另还从第一条干路的曼拱西北和补远渡口附近先后分岔,前者经野茶园、乌沙河、曼乃老街、曼乃旧庙、曼乃大寨、老张家弯、丁家老寨、老朱石河(帕溪河)、杨家寨、岔入漫撒老街;后者经“蚂拐塘”、倮德旧衙门、曼乃新寨,在曼乃旧庙岔入前者。这些古道青石板路以倚邦为交汇口,连接了各茶山及其各古寨。其中,由易武经倚邦到思茅约240千米;由倚邦至曼崂约40千米;倚邦经革登、莽枝至攸乐约55千米;攸乐司土至石磨渡口约60千米;倚邦至黄草坝约220千米;漫撒经倮德至补远渡口约80多千米山路;曼崂至易武约45千米;曼崂至曼卡约40千米。

由上述茶马古道路线可见,当年的“古六大茶山”范围,尤其象明地界,几乎到处都布满了茶马古道。这些道上宽约2至3米的青石板铺垫路,并非连续的,它往往只铺垫在江河边、箐沟边和低凹潮湿、路面易烂或易滑的路段,其累计总长约占全路长的三分之二。

古道负荷

上述古道中,由倚邦分别到象明曼拱、革登、蛮砖及曼松等的石板路段塌毁十分严重,而且包括天然石基路段在内的许多路段的塌陷沟槽普遍较深,多处深达三四米。而从倚邦通向曼松的路上近百米长的夹象沟顺山梁路段,其人马足迹及山水冲击形成的沟槽深达约九米,硬是把该山梁劈成了两半。据老人说,由倚邦通往盐井河丫口、莽枝和经麻栗树的青石板路,是早在唐代就铺砌的盐马或银马古道,恰巧这三地确有古银洞或古盐井。从盐井河通向易武及其各寨的石板路,包括土基路在内的各段路的塌陷沟槽普遍较浅,表明前几段路的使用历史更为悠久,使用频率也更高;而后几段路的使用时间、建庙时间历史更短,使用频率也更低。其使用频率是“古六大茶山”的茶贸中心在清朝光绪年间由倚邦逐渐转向易武以后才提高的。

古道桥梁

为了连接曼拱至思茅的道路,清乾隆年间在补远江的补远渡口建造过一座石拱桥,于光绪年间被洪水冲毁。民国时期又先后在其附近修建过两座铁索桥,也被洪水冲毁。此后该渡口成为上渡口。另有中段石磨渡口和下段莽瓦渡口。《普洱府志·河流》就有“小黑江有上渡口、中渡口、下渡口”的记载。

为了连接曼松通向漫撒的道路,在磨者河和其支流上先后建造了3座石桥,先是永安桥,修建于清道光10年至16年,位于大荒坝东路口下方田脚河段,因洪水而被冲毁,建该桥时尚未铺石板路。第二座是圆功桥,修建于道光30年,位于磨者河支流盐井河,今滥田瑶族下寨口的水泥桥下方约20多米处,其西岸田边还有残碑及其碑座,其东岸还有石墩残堆,建此桥时的道路已是青石板路,后因洪水被冲毁。第三座是承天桥,位于今象明道班下方河段,修建于民国6年。因20世纪七八十年代,在其两桥墩之间的河流深潭中常有人炸鱼,致使其桥墩破裂,于2002年7月被洪水冲毁。

通往思茅干路上雅江坡脚的江边,曾设有投钱罐、钟和用来敲钟的金棍。人们过江前都要往罐内投钱,并用金棍击钟,求江神保佑自己平安过江。

古道起端

由上述茶马石板古道的分布情况可见证,“古六大茶山”茶马石板古道起点,西南端是攸乐茨通,正南端是象明曼林或曼崂,东南最远端是易比。因而,许多“古六大茶山”、“茶马石板古道路线图”都是错误的。将“古六大茶山”的茶马石板古道起点定于易武“龚家大园”山包顶并在那里立《茶马古道起点碑》也是欠妥的。《古六大茶山示意图》及其“茶马古道路线位置”则是基本正确的(罗德寿等老人证实)。

在一批批茶沿着茶马古道运往四面八方的年月里,该路两侧的象明、漫撒及其周边地域,山山是茶林,村村是茶农,沿途牛队、马帮和商贩络绎不绝,铃声、吆喝声、牛马声不绝于耳。那“茶马路上马铃欢,马帮伴着赶马郎;阿妹莫嫌马屁臭,泡泡马屁贡茶香”,和“一年一度三月三,赶起骡马进茶山;粗茶细茶勒两驮,莫让阿郎空回乡”,以及“倚邦山上贡茶奇,皇帝老儿也着迷;好茶生在倚邦山,好名出在易武地”等山歌对唱声此起彼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