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非道非常道,茶道可道茶之妙趣

发布时间 : 2020-10-03
道然黑茶 国易道黑茶 泉笙道黑茶

【www.cy316.com - 道然黑茶】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面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道非道非常道,茶道可道茶之妙趣”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各位茶友们了解“道非道非常道,茶道可道茶之妙趣”相关知识!

道可道,非常道,而茶道之道,亦非常道。有阴阳,两仪,有四相八卦,真正是深奥玄秘得很。茶在中国,已经升华到一种“道非道,非常道。”当茶被引入“道”玄而又玄之门后,谁还敢在茶道面前张扬放肆呢?陆羽穷毕生精力,写了《茶经》,被尊为茶圣后,在茶面前还谦虚得像个低年级学生。

茶道品茶,都蕴藏着文化。进入茶道则要具备与茶有关丰厚知识。不同茶,要用不同茶器;不同水温,浸泡时间亦各有不同,春茶和秋天茶不相同。有人追求茶之清香;有人讲究茶之喉韵;茶叶品种不同,烘烤技术不同,质量不同,形成千差万别不同茶叶。紫砂壶制作也流派众多,精彩纷呈,妙趣横生。把茶归结于“道”,把喝茶曰之“品”,我感觉汉字遣词极为精到。一个“品”字,喝了三口,道出了茶其个中滋味。杭州人泡茶讲究“凤凰三点头”,闽南人泡功夫茶往往只用了三个小杯,可见得其真髓。

在我看来,品茶与年龄、经历、心境等有关。茶须用心去品,心情浮躁者,决不能品出茶之韵味来,这与书画艺术有异曲同工之妙。茶之妙趣,还在于要有投缘好友,可以无话不谈,可以掏心掏肺。佳茗三两杯,鼻闻茶汤中氤氲上升之茶香气,清芬扑面。最喜欢是一种太极茶道独家茶“阴韵乌龙”,品之啜之,悠然中仿佛与以江南美女偷吻着,那种阴柔而不张狂,是我所喜欢,那种持久和文静是我所喜欢,那种心知肚明却没法用言语表达之美亦是我所喜欢。取材于《楚辞》中美丽的神话传说,是不是隐藏着“佳茗如佳人”的暗喻?假如是,商标设计者多半也是品茶行家。啜一口“阴韵乌龙”,唇齿留香,那沁入心肺舒畅感,一丝一缕地散发出来。心情在茶香中尽情地舒展放松,放松到可以斜坐仰躺,可以眯着眼睛胡思乱想。

茶道可道,非常道。为品茶不是品茶本身,而是品茶时那份醇和舒淡感受与体验。人到中年,才真正懂得品茶,没有尘世间那些个纷纷扰扰,人生至此,已是尽美。既然已达到尽美,又可不必计较太多。茶中有大道,悟茶通人生。细细品茶,神清气爽,返璞归真,超凡脱俗,渐入佳境,可以通神,而穷宇宙之理。

cy316.com延伸阅读

道,看道,看茶道


茶道一事,由来已久。

很多东西年代久了,就会让人觉得很有文化,很圣洁。距离百姓生活越远,就越是这样。

比如说古董,给我这种俗人看见,就只看见那是一堆钱。至于工艺有多好,价值有多高,有多少文化在里面,我说不上来。我总是觉得,钱以外那些价值,只有专家才知道——我不懂,也就不知道这些专家是不是在装蒜,我猜测他们数钱时眼睛也会笑眯了缝儿。

相比之下,单纯的词汇干净一些。比如属某处乡村的方言,有一词为“酝酿”,有文化吧。这一词常用语境是在几十年前,该村开会。大家捂紧棉袄坐在板登上,讨论一些鸡毛蒜皮的问题。遇到定不下来的,老成持重的就会把烟袋从嘴边拿开,悠悠地说一句:“再酝酿酝酿吧。”酝酿的结果,往往也没什么出奇之处,只让人觉得这个词够雷人。

当然据我了解,最雷人的词汇还不是“酝酿”,而是“道”。

道,可怕吧,谁能告诉我,什么是道?

大到治国,有王道、霸道;中到处世,有白道黑道、摆某人一道;小到喝茶,称为茶道,连大街上的洗脚城,也自称那是足道。好端端的武术,被人称为武道、空手道、合气道、跆拳道……百步穿杨的箭术,也被日本人称为弓道。

道之一词,太泛滥了,晕死人。可偏偏有很多人喜欢——有人还觉得遗憾:我们早就有茶道了,可就是没有专门提出这个词来为它命名,害得现在很多人都以为茶道是从日本传过来的。为什么会喜欢呢?往俗里说,改个名字更值钱,就象艺人改称明星、理发店改称美发厅、照像馆改称艺术影楼。连两千年前杀猪宰牛的都知道声称:“吾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好象非如此猪肉难以涨价。往雅里说,那是各行各业对自身境界的完善。“境界”是个很找骂的词,可是在这里请原谅我,我找不出替代品,只能用它。

回到“道”的起源。说是源自《道德经》,没几个人反对吧。

老子曰:“道可道非常道。”

注解一:“道可道,非常道。”道这个东西,如果能(跟你这种俗人)说(明白),那就不是正常的道了。这东西,说不明白。你不懂,躲一边慢慢悟去吧。

注解二:“道可,道非,常道。”这种断句,据说是正一教口口相传传于某道人的。它有一个理由是,先秦的“道”字,没有作为“说,讲”的意思在别处出现过。以这一断句,由我歪解出来,那就是:把道理解成这样(道可),把道理解成那样(道非),都属正常(常道)。晕不?晕死你。

老子的道,想必层次是比较高的,象我这种三句话不离钱的人,永远也弄不明白。请允许我降低一个层次来说它,就说自身的完善。

说到自身的完善,最好的典故应该是孔子的话:“吾十五而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最终的目标,是在七十岁,能够从心所欲(做事不必经大脑,用心脏直接控制行动,调解四肢充血浓度,以防过激或不足),而做出来的事不会出错。(题外话:孔子有一个更大的目标是平天下。这一大目标共分四步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孔子这种圣人级别的能力,其中第一个目标修成,需要七十岁,假设后面三个目标所耗时间一样长,该圣人在二百八十岁那年,即可为我们带来永世的幸福。)

我承认我说的很刻薄,这没什么,毕竟刻薄也是一种本事,大家喜欢,也可以刻薄一下看,就知道刻薄也不容易。说这么多,我只是想说明一个道理:凡是拿道来做姿态,搞造型,忽悠人的,一律都是伪道,是装蒜,是扯淡。因此,提到某种道,说自己不懂,觉得很自卑的朋友们有福了,你们可以放下这个包袱。

放下了,咱们回来,说茶道。

茶道是什么?就是在喝茶的时候,获得心灵的安静和艺术的享受。

茶具一套。合用就好,不用太贵。茶叶若干,喜欢就好,不用太贵。茶艺一点,能喝就成,不用太累。

焚香。洗手。安坐。赏茶具。暖茶具。静默,直到喝第一口。

洗茶。冲泡。敬茶或接茶。看茶汤。闻香。饮。

泡茶敬茶喝茶时手不要抖,别烫着。安坐,回味,闲聊。以几味清淡的茶点,配起茶香雾韵。数个时辰过去,精神洗得干干净净。起身,送客或告辞,回到我们无法脱离的滚滚红尘。

这是一种休闲,仅此而已。

中国茶道:道


一、尊人

中国茶道中,尊人的思想在表现形式上常见于对茶具的命名以及对茶的认识上。茶人们习惯于把有托盘的盖杯称为三才杯。杯托为地、杯盖为天,杯子为人。意思是天大、地大、人更大。如果连杯子、托盘、杯盖一同端起来品茗,这种拿杯手法称为三才合一,如果仅用杯子喝茶,而杯托、杯盖都放在茶桌上,这种手法称为唯我独尊。对茶的认识上,古人认为茶是天涵之,地栽之,人育之的灵芽。对于茶,天地有涵栽之功而人有培育之功,人的功劳最大。

二、贵生

贵生是道家为茶道注入的功利主义思想。在道家贵生、养生、乐生思想的影响下,中国茶道特别注重茶之功,即注重茶的保健养生的功能,以及怡情养性的功能。

道家品茶不讲究太多的规矩,而是从养生贵生的目的出发,以茶来助长功行内力。如马钰的一首《长思仁茶》中写道:

一枪茶,二枪茶,休献机心名利家,无眠未作差。

无为茶,自然茶,天赐休心与道家,无眠功行加。

可见,道家饮茶与世俗热心于名利的人品茶不同,贪图功利名禄的人饮茶会失眠,这表明他们的精神境界太差。而茶是天赐给道家的琼浆仙露,饮了茶更有精神,不嗜睡就更能体道悟道,增添功力和道行。

更多的道家高人都把茶当作忘却红尘烦恼,逍遥享乐精神的一大乐事。对此,道教南宗五祖之一的白玉蟾在《水调歌头咏茶》一词中写得很妙。

二月一番雨,昨夜一声雷。

枪旗争展,建溪春色占先魁。

采取枝头雀舌,带露和烟捣碎,炼作紫金堆。

碾破春无限,飞起绿尘埃。

汲新泉,烹活火,试将来,放下兔毫瓯子,滋味舌头回。

唤醒青州从事,战退睡魔百万,梦不到阳台。

两腋清风起,我欲上蓬莱。

三、坐忘

坐忘石道家为了要在茶道达到至虚极,守静笃的境界而提出的致静法门。受老子思想的影响,中国茶道把静视为四谛之一。如何使自己在品茗时心境达到一私不留、一尘不染,一妄不存的空灵境界呢?道家也为茶道提供了入静的法门,这称之为坐忘,即,忘掉自己的肉身,忘掉自己的聪明。茶道提倡人与自然的相互沟通,融化物我之间的界限,以及涤除玄鉴澄心味象的审美观照,均可通过坐忘来实现。

四、无己

道家不拘名教,纯任自然,旷达逍遥的厨师态度也是中国茶道的处世之道。道家所说的无己就是茶道中追求的无我。无我,并非是从肉体上消灭自我,而是从精神上泯灭物我的对立,达到契合自然、心纳万物。无我是中国茶道对心境的最高追求,近几年来台湾海峡两岸茶人频频联合举办国际无我茶会,日本、韩国茶人也积极参与,这正是对无我境界的一种有益尝试。

五、道法自然,返朴归真

中国茶道强调道法自然,包含了物质、行为、精神三个层次。

物质方面,中国茶道认为:茶是南方之嘉木。是大自然恩赐的珍木灵芽,在种茶、采茶、制茶时必须顺应大自然的规律才能产出好茶。

行为方面,中国茶道讲究在茶事活动中,一切要以自然味美,一朴实味美,东则行云流水,静如山岳磐石,笑则如春花自开,言则如山泉吟诉,一举手,一投足,一颦一笑都应发自自然,任由心性,好不造作。

精神方面,道法自然,返朴归真,表现为自己的性心得到完全解放,使自己的心境得到清静、恬淡、寂寞、无为,使自己的心灵随茶香弥漫,仿佛自己与宇宙融合,升华到悟我的境界。

商道如茶道


最近,身边炒股的人越来越多,就连最爱家的“家庭煮妇”也放下了炒瓢,走进了炒股的行列,希冀着炒出生活中与柴米油烟不一样的味道。于是,“股神巴菲特”成为大家最为崇拜的偶像。当大家都把眼球和花环抛给股票行业的时候,我愿意躲开人群,远离巴菲特,找个阴凉清静的地方睡觉或者喝杯下午茶。可是,不关注经济财富,或者换句话说,不想发财的男人,还像个男人吗?我是男人,当然不能免俗。

山西教育出版社和中央电视台第2频道“财富故事会”栏目联手打造出版的《财富故事会》系列丛书,像一扇訇然洞开的大门,给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向财富的大门。作为一个普通老百姓,谁不想偷窥或者近距离观察财富人物的致富故事呢?这套书或许会满足我们每一个怀揣发财梦想的老百姓的一次偷窥的欲望。既然是“故事会”,当然不必绞尽脑汁地去读,还生怕读不懂。不厚的5本书,再加上清晰简单的图片,文字轻松好读,不是什么学术专著,两天就看完了。好的作品,首先必须要好读,你看人家于丹,不就是把艰涩深奥的《论语》《庄子》都解读成大众读物了吗?易中天《说三国》也不是阐述得通俗易懂?闲话少叙,书归正传。

看完《财富故事会》,你或许会或多或少有一点失望,觉得不像是讲述财富人物如何汲汲名利夺得一套富贵,如何戚戚淘金积累原始资本的故事,没有鲁宾孙漂流那样的惊险刺激,倒像是在风平浪静的沙滩上享受日光浴般惬意。后来一想,恍然大悟:原来他们之所以有现在的如许财富,正是经历了常人不曾经历的惊涛骇浪。在创业艰难百战多的磨难与煎熬之后回味自己的财富人生,经过时间的过滤回味讲述自己的财富故事,当然语气中多的是看透商海的淡然。这看似平淡实则奇曲的人生,正是我们所不知道或达不到的境界。当所有的惊涛骇浪都化作鬓角岁月刻下的皱纹的时候,我们把他们称为财富英雄。而我们不曾经历他们一样的焦虑与阵痛,于是,我们永远享受不到他们的境界。他们用智慧和魄力谱写演绎自己的人生,而我们却只能捧着关于他们如何成功的故事书来消遣时光。这就是我们与他们的区别。读到这儿,仿佛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一种面壁十年一朝顿悟的感觉。

商道如茶道。当少许茶叶在一杯沸腾的水中跳舞翻卷的时候,我们似乎感觉到它因为剧烈的温度而烫得痉挛悸动。经过一番痛苦的挣扎之后,一股清香才扑鼻而来。茶道移诸商道,同样适用。《财富故事会》中所讲述的主人公,无一不是像卷曲的茶叶,在人生痛苦的磨难中,渐渐舒展,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财富传奇。他们当中,有从一名普通鞋匠而起家创业的,有面临倾家荡产的风险而奋斗到底的,还有不惜放弃甜蜜的亲情爱情艰辛砥砺的……艰难困苦,玉汝与成!

说起茶道,也许是编者无心为之,妙手偶得,也许是有意为之,渐入佳境。丛书第3册中,编者没有取与“财富”相关的字眼做标题,而是给其中的故事总命名为“一杯茶装一个世界”,让人想起布莱克那几近于参禅般的诗句,讲述了6位经营茶叶、茶馆而跻身于财富人物行列中的企业家的创业故事。也许,《财富故事会》的主创人员在编撰这套丛书的时候,潜意识中就有一个商道如茶道的理念吧!

跟随书中各位财富人物在惊涛骇浪的商海遨游中体验、品味财富的聚集生成,在他们坎坷曲折的创业长征中汲取智慧的点子,或许你也会有朝一日成为他们当中的一员。愿你坐下来,在喝一杯茶的空当中,慢慢翻阅这本书,或许在翻阅的过程中,你会有一丝创业的激情与冲动,昔日忘却的梦想会被创业的热情重新点燃,抛锚的轮船会重新扬起希望的风帆。当你有一天坐下来泡着清香的龙井,回味自己人生成功的起点的时候,让你的回忆,从一杯茶开始……

茶道物语,物道君语


不知何时起,常听人抱怨:中国没有茶道,火力一炒,沸水一泡,满满一大杯就可以喝一整天,好不讲究。

可“讲究”就是中国的茶道吗?非要像日本人一样一招一式,拘泥于程序?

蔡澜先生曾经说,日本茶道本源自古老中国陆羽先生的《茶经》,几百年过去,中国人喝茶早就不局限于此。而所谓的茶道,只要真情流露,就有禅味。有禅味,道即生。

喝茶,就是这么简单。

也许你会说,潮汕工夫茶里的关公巡城、韩信点兵的一招一式不都很麻烦,为什么也是茶道?

确实,但于潮汕人而言,这样的仪式不是矫揉造作,反倒是顺手拈来,是一个很舒服的过程。

况且对于潮汕人而言,喝茶就重在于舒服!

不如呷茶去

《风味潮汕》里黄东明一家每日早早就得开门做生意——卖牛肉丸粉,这天送走最后一波吃早饭的食客,他们一家三口才有时间歇息。

难得的空档,换做别人多半是喝口水找个地补觉,但他们却是泡起茶来,你一杯我一杯,就当是“休息”了。

禁不住好奇,问了身边一位潮汕朋友:

“你们对喝茶都这么执着么?”

“只不过是习惯了。”

茶道,各人有各自的理解,本无孰高孰低之分,只是在追求茶要有“道”、讲究技艺的当下,我更希望喝茶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一些仪式可以顺手拈来地去做,而不过分追求,一些讲究可以自然而然地而不非要规规矩矩,看重真正需要的,就是简单。

这样喝一口茶,才会达到恰到好处的舒服,而“舒服”,就是对茶道最好的描述。

中国的茶道没有那么多条条框框,简单,就是茶道!

很喜欢《瓦尔登湖》里的一句话:简单,是把一切不属于生活的内容剔除得干净利落。

人生,纵然有很多风景,纵然有很多需求,可当我们去剔除了不喜欢的、不舒服的,只看重真正需要的、真正的想做的,就能回到一种简单的状态。

简单喝茶,简单生活,人生亦如此。

茶马古道西道,即主道


茶马古道西道,即主道

西道是茶马古道的主线,是经思茅一那科里一普洱一西萨一景谷一按板一恩乐一者后一景东一鼠街一南山一弥渡一红岩一凤仪站入下关(大理)或从鼠街至蒙化(巍山)、大仓入大理。到大理后一条路向西行,经漾澳一太平铺一曲铜(永平)一翻博南山至杉阳过澜沧江雾虹桥至水寨一板桥一保山一蒲骤一过怒江至坝湾,翻越高黎贡山一腾冲一和顺一九保一南甸(梁河)一干崖(盈江)一陇川。据清《乾隆腾越州志关隘志》记载云南入缅甸有八关:曰铜壁、万初、神护、巨石、铁壁、虎踞、天马、汉龙等八关,各守一路要害,均有道路通缅的陆路与水路。从陇川西行1O日至猛密,再西行2日至宝井,沿伊洛瓦底江南下至曼德勒;再西行5日至摆古(勃国);入缅甸八莫,再溯伊洛瓦底江而上,从恩梅开江,迈梅开江进入印度的阿萨姆邦,再进入不丹、尼泊尔入中国西藏。这是走(唐)南诏时的博南道、永昌道到腾冲再走天竺道出境经缅甸到印度;另一路向北上的线经大理、喜洲、邓川、牛街(洱源)、沙溪(寺登街)、甸南、剑川、北汉场、铁桥城、丽江;或下线从邓川、北街、松桂、鹤庆、辛屯、九和到丽江、铁桥城、中甸(香格里拉)过金沙江到奔子栏翻怒山丫口到德钦进入藏区进行交易。

在茶马古道西道主线上,在这条路上留下昔日民间'旧中为市形成的四方街,诸如下关、喜洲、四登街(剑川)、丽江等。西线到大理后,则可经漾澳、石门(云龙)至旧州、翻恕山至瓦窑、槽间、沪水、六库、贡山、丙中洛、石门关至西藏的察隅。这条路因是沿怒江峡谷,海拔一般在1500一2000米之间,无高大雪山阻隔,可长年通行。到(西藏)察隅后,可至缅甸.再到印度。也可经波密至拉萨、日喀则到尼泊尔、印度。另一条从四川的雅安,经康定、理塘、巴塘,在芒康、合江、左贡、邦达、昌都、加下、阿兰多、墨竹工卡到拉萨、日喀则到亚东出境到尼泊尔、印度。另外云南和四川经西藏到印度还常常相互借道,诸如从滇北中甸、德钦的道可进入四川芒康,再经西蜀经叶蕃通天竺道,大理沿蜀身毒道中的搏南道至保山腾冲,出境到缅甸八莫走天竺道经缅甸至印度。

人生如茶“道”,“茶道”人生


茶,作为国人喜爱的饮品,被古今爱茶人士津津乐道。人们把种茶、采茶、制茶、品茶作为修身养性、品味人生之道。

经过千百年的演绎,茶被勤劳善良的人们赋予了深刻的含义。如大理白族的三道茶,寓于生活先苦后甜。三道茶是云南白族招待贵宾的一种饮茶方式,讲究“一苦、二甜、三回味”,第一道茶:苦茶,寓意做人的哲理,“要立业,先要吃苦”。第二道茶:甜茶,寓苦去甜来之意,代表人生的甘境。第三道茶:回味茶,表达了宾主之间亲密无比和主人对客人的祝福,也寓于生活先苦后甜的道理。

在我工作生活的勐海,茶不仅是一种饮品,更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实现美好生活的愿望。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每天离不开茶,特别是醇香润喉、喝后让人神清气爽的熟普洱。渐渐地,我不但能品出茶水的滋味,也感悟到了人生与“茶道”的丝丝渊源。人生如采茶,要受得了低头弯腰,学得会谦虚勤劳,才会有所获、有所得、有所成。

从前只知茶味香,不知采茶苦和累。人生如炒茶,要分得清轻重缓急,做得到忙中有序、心中有谱,做到统筹兼顾、顾全大局,凡事要站在工作全局的需要去考虑问题,坚持政策,出以公心,依规办事,以理服人。遇到问题积极沟通,多想多问,换位思考,才能统一思想,达成共识,同心协力,才能让结果与预期相符不悖。

人生如泡茶,要熬得住岁月沉淀,经得起时间考验。“半盏淳茶方寸润,修德养性净心灵”。要泡好一杯茶,需等待茶叶浸透泡开。要做好一份工作,需要把细节吃透,把环节理顺,静下心,沉注气,不浮躁,踏踏实实,认认真真,那结果必是你想要的。

捧一杯清茗,酌一口醇香,入口时稍有苦涩,细品回甘绵长,余韵饶舌,正应了俗语说的“人生必然先苦后甜……”

上善若水:情、道、境!


茶在吸收了中国的儒、道、佛三家思想,在上善若水中将其诠释并融合为一,即形成一种茶之情、道、境三种茶文化。

一为敬茶之情

倒茶前序为行龙布雨,海壶过闻香杯,使其杯中水过半五分,尽可持平,以示等同待客,后序为凤凰点头,以示敬意宾客,使其各杯茶过七分。以此应“茶七分,酒满杯”之言。

“从来茶道七分满,留下三分是人情。”

茶倒七分满,才不会水溢烫手,为人处事也是如此。

“做人不要做绝,说话不要说尽。”

要懂得为自己、为别人留有余地,明白“水满则溢,月盈则亏”。

二为论道之情

志同道合,品茶言欢,煮茶论道,溯茶源,品茶香,论茶质谈世事。道,谓之茶之道,人之道。茶如人,须层层品鉴,方可窥其金玉或之败絮。

饮茶,工序之多,其要求严格至发丝,不能苟同马虎,如沏普洱生茶,其水温必须达到百度,除暖母壶、品茗杯、闻香杯等前序外,注水更需要高冲低斟,使母壶内茶叶翻腾,香气溢出,紫砂内壁吸纳茶香,同时将附之茶迹浸入沸水中,更添茶香。

三为饮茶之境

境,指的是茶文化固有的氛围,包括装修装饰的风格。

遵其中式传统风格为主体,加入局部现代因素,并将其和谐统一,浑厚稳重,内敛藏锋,暗合中庸之道。

止渴消暑之处,即是茶境。

小屋闲坐,得棋敲经纬,风过竹响,引泉汲水,涤杯洗壶,啜饮小品,停杯看花,此为茶之何境?

心致安宁之处,即是茶境。

茶道美学:平常心是道


王阳明说:“不欺而诚,则无所容其欺,苟有欺焉而觉矣;自信而明,则无所容其不信,苟不信焉而觉矣。”自诚不容欺,所以自能察觉欺;自信不容不信,所以自能察觉不信;这就是明之事先觉察的大用和妙用,而且自然而然。其中原理,王阳明紧接着引用了《周易》中的一句话,就把一切道破了,那个第一心理定律也正在这句话里。

这句话就是“易以知险,简以知阻”,出自《系辞下》的最后,意思合起来说就是简易最能知险阻。这个说法实在是太妙了,“易以知险”说的是乾卦,“简以知阻”说的是坤卦,乾坤为阴阳,这等于是说阴最知道阳、阳最知道阴,是本于阴阳律的,最深的原理就在这里。所以简单最能感应和处理复杂,这落到现实生活上,也无处不有体现。拿我自己来说,我对人的心思敏感度极低,迟钝得很,稍微的一点敏感度也常常是后知后觉,好几天甚至好几个月后才忽然回过味儿来,某人的某句话和某个行为原来是有其他意思的。这说好听点是纯粹,说不好听点就是少根筋。但我却有一个能力,通过直觉本能地就能知道谁不实在,哪怕他表现得再得体和玲珑,然后本能地就会保持距离,这就是“易以知险,简以知阻”的生动体现。当然,这种表现还太浅层,跟王阳明的良知之明和易的阴阳之知不在一个层次上。知险阻自然能应对险阻,最不济也能像我一样避开险阻。对一切人一切事,都有个四两拨千斤的机关,这个机关至为简易,也需要这样一颗心这样一个人去觉应。

“易以知险,简以知阻”,简易之大用妙用由此起始。此后的演进,便是《系辞上》开始所说的:“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易简则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一个简易,直通天道,直彻天地。所以又是人处天地间的第一心理定律。只从人间看,只向人间用,是牛刀杀鸡。但还要从天地回归人间,从天道回归人道,因为实相的极致是简易,境界的极致便是平凡。马祖道一禅师所以说:平常心是道。

简单之意不简单。原来,致良知,就是做个简单的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