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道可道,非常道”的中国茶道

发布时间 : 2020-10-29
道然黑茶 国易道黑茶 泉笙道黑茶

道然黑茶。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面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关于“道可道,非常道”的中国茶道”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各位茶友们了解“关于“道可道,非常道”的中国茶道”相关知识!

茶道起源于中国。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这是现存文献中对茶道的最早记载。中国人至少在唐或唐以前,就在世界上首先将茶饮作为一种修身养性之道,最早最完善的茶道流程就是唐代陆羽所创的煎茶茶道。

在唐宋年间人们对饮茶的环境、礼节、操作方式等饮茶仪程都已很讲究,有了一些约定俗成的规矩和仪式,茶宴已有宫庭茶宴、寺院茶宴、文人茶宴之分。对茶饮在修身养性中的作用也有了相当深刻的认识。

宋徽宗赵佶是一个茶饮的爱好者,他认为茶的芬芳品味,能使人闲和宁静、趣味无穷:“至若茶之为物,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则非庸人孺子可得知矣。中澹闲洁,韵高致静……”

南宋绍熙二年(公元1191年)日本僧人荣西将茶种从中国带回日本,从此日本才开始遍种茶叶。在南宋末期(公元1259年)日本南浦昭明禅师来到我国浙江省余杭县的径山寺取经,交流了该寺院的茶宴仪程,首次将中国的茶道引进日本,成为中国茶道在日本的最早传播者。日本《类聚名物考》对此有明确记载:“茶道之起,在正元中筑前崇福寺开山南浦昭明由宋传入。”日本《本朝高僧传》也有:“南浦昭明由宋归国,把茶台子、茶道具一式带到崇福寺"的记述。

直到日本丰臣秀吉时代(公元1536~1598年,相当于我国明朝中后期)千利休成为日本茶道高僧后,才高高举起了“茶道”这面旗帜,并总结出茶道四规:“和、敬、清、寂”,显然这个基本理论是受到了中国茶道精髓的影响而形成的,其主要的仪程框架规范仍源于中国。

中国的茶道出现很早,但遗憾的是中国虽然很早提出了“茶道”的概念,也在该领域中不断实践探索,却没有能够旗帜鲜明地以“茶道”的名义来发展这项事业,也没有规范出具有传统意义的茶道礼仪。中国的茶道可以说是重精神而轻形式。有学者认为必要的仪式对“茶道”的旗帜来说是较为重要的,没有仪式光自称有“茶道”,虽然也不能说不可以,搞得有茶就可以称道,那似乎就泛化了,最终也“道可道,非常道”了。

泡茶本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简单得来只要两个动作就可以了:放茶叶、倒水。但是在茶道中,那一套仪式又过于复杂或是过于讲究了,一般的老百姓肯定不会把日常的这件小事搞得如此复杂。

事实上中国茶道并没有仅仅满足于以茶修身养性的发明和仪式的规范,而是更加大胆地去探索茶饮对人类健康的真谛,创造性地将茶与中药等多种天然原料有机地结合,使茶饮在医疗保健中的作用得以大大地增强,并使之获得了一个更大的发展空间,这就是中国茶道最具实际价值的方面,也是千百年来一直受到人们重视和喜爱的魅力所在。

唐代的饮茶方式和唐代的茶汤与我们今天的概念完全不同。唐代饮茶,是将茶饼切碎碾成粉末,过“罗”(“罗”,就是筛子。“茶罗”是一种专门用来筛茶粉的茶具)后加入沸水中煮成糊状,同时还要往里加盐、葱、姜、桔皮、薄荷等,类似于一种可怕的“胡辣汤”。也难怪这种彻底怪味、想象起来都让人觉得不堪下咽的“茶汤”能提神,能让人喝了不打瞌睡。

唐代的茶道向后世流传,在经历了元朝统治的一百年后彻底在中国的土地上湮灭。反倒是日本茶道中保留了一部分唐代茶道的内容。元代兴起的茶叶泡水一直传到了今天,但这里已经没有了“道”的成分。今日盛行于中国的所谓“茶道”、“茶文化”,所谓“‘勤和简静’的茶道思想”,以及诸多扭捏姿态,全是近三十年来好事者向壁捏造故弄玄虚的胡扯。所谓“茶文化的研究”,自然更是瞎掰居多。还有更荒诞的所谓沤了若干年的一个普洱茶饼子价渝百万的宣传,则简直形同欺诈。这正是所谓器之不存,道亦不复。

所以,尽管“茶道”这个词从唐代至今已使用了一千多年,但至今在《新华词典》、《辞海》、《词源》等工具书中均无此词条。

茶道属于东方文化。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不同,在于东方文化往往没有一个科学的、准确的定义,而要靠个人凭借自己的悟性去贴近它、理解它。早在我国唐代就有了“茶道”这个词,例如,《封氏闻见记》中:“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唐代刘贞亮在《饮茶十德》中也明确提出:“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文学家王心鉴《咏茶叶》诗中说:千挑万选白云间,铜锅焙炒柴火煎。泥壶醇香增诗趣,瓷瓯碧翠泯忧欢。老聃悟道养雅志,元亮清谈祛俗喧。不经涅槃渡心劫,怎保本源一片鲜。

茶道通过品茶活动来表现一定的礼节、人品、意境、美学观点和精神思想的一种行为艺术。它是茶艺与精神的结合,并通过茶艺表现精神。兴于中国唐代,盛于宋、明代,衰于清代。中国茶道的主要内容讲究五境之美,即茶叶、茶水、火候、茶具、环境,同时配以情绪等条件,以求“味”和“心”的最高享受。被称为美学宗教,以和、敬、清、寂为基本精神的日本茶道,则是继承唐宋遗风。

深入挖掘中国文化内涵,深入研究探索中国文化的复兴。茶文化既属中国文化范畴,即为以礼规范在品茶的各个细节,讲究茶叶、茶水、火候、茶具、环境、和饮者的修养、情绪等共同形成的一种意境之美。

当代茶界泰斗吴觉农先生在《茶经述评》一书中给茶道下的定义是:“把茶视为珍贵、高尚的饮料,饮茶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是一种艺术,或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手段。”周作人先生在《恬适人生•吃茶》中说:“茶道的意思,用平凡的话来说,可以称作‘忙里偷闲,苦中作乐’,享受一点美与和谐,在刹那间体会永久……”所以,可以说茶道是一种文化艺术,是茶事与文化的完美结合,是修养和教化的一种手段。”

小编推荐

中国茶道:道


一、尊人

中国茶道中,尊人的思想在表现形式上常见于对茶具的命名以及对茶的认识上。茶人们习惯于把有托盘的盖杯称为三才杯。杯托为地、杯盖为天,杯子为人。意思是天大、地大、人更大。如果连杯子、托盘、杯盖一同端起来品茗,这种拿杯手法称为三才合一,如果仅用杯子喝茶,而杯托、杯盖都放在茶桌上,这种手法称为唯我独尊。对茶的认识上,古人认为茶是天涵之,地栽之,人育之的灵芽。对于茶,天地有涵栽之功而人有培育之功,人的功劳最大。

二、贵生

贵生是道家为茶道注入的功利主义思想。在道家贵生、养生、乐生思想的影响下,中国茶道特别注重茶之功,即注重茶的保健养生的功能,以及怡情养性的功能。

道家品茶不讲究太多的规矩,而是从养生贵生的目的出发,以茶来助长功行内力。如马钰的一首《长思仁茶》中写道:

一枪茶,二枪茶,休献机心名利家,无眠未作差。

无为茶,自然茶,天赐休心与道家,无眠功行加。

可见,道家饮茶与世俗热心于名利的人品茶不同,贪图功利名禄的人饮茶会失眠,这表明他们的精神境界太差。而茶是天赐给道家的琼浆仙露,饮了茶更有精神,不嗜睡就更能体道悟道,增添功力和道行。

更多的道家高人都把茶当作忘却红尘烦恼,逍遥享乐精神的一大乐事。对此,道教南宗五祖之一的白玉蟾在《水调歌头咏茶》一词中写得很妙。

二月一番雨,昨夜一声雷。

枪旗争展,建溪春色占先魁。

采取枝头雀舌,带露和烟捣碎,炼作紫金堆。

碾破春无限,飞起绿尘埃。

汲新泉,烹活火,试将来,放下兔毫瓯子,滋味舌头回。

唤醒青州从事,战退睡魔百万,梦不到阳台。

两腋清风起,我欲上蓬莱。

三、坐忘

坐忘石道家为了要在茶道达到至虚极,守静笃的境界而提出的致静法门。受老子思想的影响,中国茶道把静视为四谛之一。如何使自己在品茗时心境达到一私不留、一尘不染,一妄不存的空灵境界呢?道家也为茶道提供了入静的法门,这称之为坐忘,即,忘掉自己的肉身,忘掉自己的聪明。茶道提倡人与自然的相互沟通,融化物我之间的界限,以及涤除玄鉴澄心味象的审美观照,均可通过坐忘来实现。

四、无己

道家不拘名教,纯任自然,旷达逍遥的厨师态度也是中国茶道的处世之道。道家所说的无己就是茶道中追求的无我。无我,并非是从肉体上消灭自我,而是从精神上泯灭物我的对立,达到契合自然、心纳万物。无我是中国茶道对心境的最高追求,近几年来台湾海峡两岸茶人频频联合举办国际无我茶会,日本、韩国茶人也积极参与,这正是对无我境界的一种有益尝试。

五、道法自然,返朴归真

中国茶道强调道法自然,包含了物质、行为、精神三个层次。

物质方面,中国茶道认为:茶是南方之嘉木。是大自然恩赐的珍木灵芽,在种茶、采茶、制茶时必须顺应大自然的规律才能产出好茶。

行为方面,中国茶道讲究在茶事活动中,一切要以自然味美,一朴实味美,东则行云流水,静如山岳磐石,笑则如春花自开,言则如山泉吟诉,一举手,一投足,一颦一笑都应发自自然,任由心性,好不造作。

精神方面,道法自然,返朴归真,表现为自己的性心得到完全解放,使自己的心境得到清静、恬淡、寂寞、无为,使自己的心灵随茶香弥漫,仿佛自己与宇宙融合,升华到悟我的境界。

道,看道,看茶道


茶道一事,由来已久。

很多东西年代久了,就会让人觉得很有文化,很圣洁。距离百姓生活越远,就越是这样。

比如说古董,给我这种俗人看见,就只看见那是一堆钱。至于工艺有多好,价值有多高,有多少文化在里面,我说不上来。我总是觉得,钱以外那些价值,只有专家才知道——我不懂,也就不知道这些专家是不是在装蒜,我猜测他们数钱时眼睛也会笑眯了缝儿。

相比之下,单纯的词汇干净一些。比如属某处乡村的方言,有一词为“酝酿”,有文化吧。这一词常用语境是在几十年前,该村开会。大家捂紧棉袄坐在板登上,讨论一些鸡毛蒜皮的问题。遇到定不下来的,老成持重的就会把烟袋从嘴边拿开,悠悠地说一句:“再酝酿酝酿吧。”酝酿的结果,往往也没什么出奇之处,只让人觉得这个词够雷人。

当然据我了解,最雷人的词汇还不是“酝酿”,而是“道”。

道,可怕吧,谁能告诉我,什么是道?

大到治国,有王道、霸道;中到处世,有白道黑道、摆某人一道;小到喝茶,称为茶道,连大街上的洗脚城,也自称那是足道。好端端的武术,被人称为武道、空手道、合气道、跆拳道……百步穿杨的箭术,也被日本人称为弓道。

道之一词,太泛滥了,晕死人。可偏偏有很多人喜欢——有人还觉得遗憾:我们早就有茶道了,可就是没有专门提出这个词来为它命名,害得现在很多人都以为茶道是从日本传过来的。为什么会喜欢呢?往俗里说,改个名字更值钱,就象艺人改称明星、理发店改称美发厅、照像馆改称艺术影楼。连两千年前杀猪宰牛的都知道声称:“吾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好象非如此猪肉难以涨价。往雅里说,那是各行各业对自身境界的完善。“境界”是个很找骂的词,可是在这里请原谅我,我找不出替代品,只能用它。

回到“道”的起源。说是源自《道德经》,没几个人反对吧。

老子曰:“道可道非常道。”

注解一:“道可道,非常道。”道这个东西,如果能(跟你这种俗人)说(明白),那就不是正常的道了。这东西,说不明白。你不懂,躲一边慢慢悟去吧。

注解二:“道可,道非,常道。”这种断句,据说是正一教口口相传传于某道人的。它有一个理由是,先秦的“道”字,没有作为“说,讲”的意思在别处出现过。以这一断句,由我歪解出来,那就是:把道理解成这样(道可),把道理解成那样(道非),都属正常(常道)。晕不?晕死你。

老子的道,想必层次是比较高的,象我这种三句话不离钱的人,永远也弄不明白。请允许我降低一个层次来说它,就说自身的完善。

说到自身的完善,最好的典故应该是孔子的话:“吾十五而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最终的目标,是在七十岁,能够从心所欲(做事不必经大脑,用心脏直接控制行动,调解四肢充血浓度,以防过激或不足),而做出来的事不会出错。(题外话:孔子有一个更大的目标是平天下。这一大目标共分四步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孔子这种圣人级别的能力,其中第一个目标修成,需要七十岁,假设后面三个目标所耗时间一样长,该圣人在二百八十岁那年,即可为我们带来永世的幸福。)

我承认我说的很刻薄,这没什么,毕竟刻薄也是一种本事,大家喜欢,也可以刻薄一下看,就知道刻薄也不容易。说这么多,我只是想说明一个道理:凡是拿道来做姿态,搞造型,忽悠人的,一律都是伪道,是装蒜,是扯淡。因此,提到某种道,说自己不懂,觉得很自卑的朋友们有福了,你们可以放下这个包袱。

放下了,咱们回来,说茶道。

茶道是什么?就是在喝茶的时候,获得心灵的安静和艺术的享受。

茶具一套。合用就好,不用太贵。茶叶若干,喜欢就好,不用太贵。茶艺一点,能喝就成,不用太累。

焚香。洗手。安坐。赏茶具。暖茶具。静默,直到喝第一口。

洗茶。冲泡。敬茶或接茶。看茶汤。闻香。饮。

泡茶敬茶喝茶时手不要抖,别烫着。安坐,回味,闲聊。以几味清淡的茶点,配起茶香雾韵。数个时辰过去,精神洗得干干净净。起身,送客或告辞,回到我们无法脱离的滚滚红尘。

这是一种休闲,仅此而已。

中国茶艺十八道茶道茶艺文化鉴赏


中国民族茶艺十八道

茶道文化第一道 焚香静气,

活煮甘泉焚香静气就是通过点香来营造祥和温馨的气氛。苏东坡是一个精通茶道的茶人,总结泡茶的经验说:活水还须活火烹”活煮甘泉即用旺火来煮沸壶中的山泉水。

茶道文化第二道 孔雀开屏 

叶嘉酬宾孔雀开屏是向嘉宾介绍今天泡茶所有的精美的茶具。叶嘉”苏东坡对茶叶的美称,叶嘉酬宾就是请大家鉴赏乌龙茶的外观形状。

茶道文化第三道 孟臣沐淋 

乌龙入宫孟臣是明代制作紫砂壶的一代宗师,孟臣沐淋就是用开水将壶里壶外烫洗一遍,其目的消提高壶温。把茶叶放入烫好的壶内称之为乌龙入宫。

茶道文化第四道 高山流水 

春风拂面武夷岩茶讲究“高冲水,低斟茶”因此称为高山流水,即悬壶高冲使茶叶随着水浪上下翻滚。接着用壶盖轻轻刮去壶表面泛起的红色泡沫,称为春风拂面。

茶道文化第五道 乌龙入海 

重洗仙颜头一道茶汤一般不喝,可以拿来汤洗茶杯,称为若琛出浴。或者直接注入茶海称为乌龙入海。再向母壶中注入开水后,壶的表层再次浇淋一层白开水,称为重洗仙颜。第六道 玉液回壶 再注甘露将母壶中泡好的茶注入子壶,称这为玉液回壶。母壶中的茶水倒干净后,趁着壶热再注入开水,称为再注甘露。

茶道文化第七道 祥龙行雨 

凤凰点头将子壶中的茶汤快速且均匀地注入闻香杯中,就好像祥龙行雨,甘霖普降。当子壶中茶汤剩少许时,再用点斟手法,点斟一遍称为凤凰点头,表示欢迎嘉宾。

茶道文化第八道 珠联璧合 

鲤鱼翻身将品茶杯倒扣在闻香杯上就称为珠联璧合,表示有情人终成眷属。再将两个紧扣的杯子翻转过来,称之为鲤鱼翻身,取鱼跃龙门之意,表示事业辉煌腾达。

茶道文化第九道 捧杯敬茶 

众手传盅茶从离泡茶者最近的嘉宾传送给最远的嘉宾,称为众手传盅,表示传送友情。

茶道文化第十道 喜闻幽香 

鉴赏佳茗喜闻幽香是三闻中的头一闻,将闻香杯轻轻地提起,用两只掌心,慢慢地来回搓揉,这样杯底的茶香就能溢出来了然后再观其汤色,琥珀色是优质茶色。

茶道文化第十一道 三龙护鼎 

初品奇茗端杯又有一定的讲究,拇指、食指护杯沿,中指托住杯底,称之为三龙护鼎。女士可使用兰茶指。然后品茶,小口细啜。

茶道文化第十二道 再斟流霞 

二探兰芷再斟流霞,就是斟上第二杯茶。全唐诗题武夷》中有一句说“空中萧鼓几时回,只得流霞酒一杯”借流霞比喻岩茶艳丽的汤色。二探兰芷就是第二次闻香。范仲淹在斗茶歌》中说“斗茶味兮轻醍醐,斗茶香兮薄兰芷”意思是茶香更胜那兰芷之香。

茶道文化第十三道 二品云腴 

喉底留甘云腴是古人对茶叶的一种美称,二品云腴就是品这第二道茶。

茶道文化第十四道 三斟石乳 

荡气回肠石乳是元代一种贡茶,三斟石乳就是斟第三道茶,闻第三道茶又与前两次不同,用口腔来闻,大口,大口地将茶香吸入,再从鼻子徐徐呼出,犹如吸烟一般。

茶道文化第十五道 含英咀华 

领悟岩韵细细体会领悟茶韵。

茶道文化第十六道 君子之交 

水清味美君子之交淡如水”品了三杯后,斟上一杯清纯的白开水,将白开水含在口中,过一会儿再咽下去,会感到口中有一种甘甜,此时无茶胜有茶。

茶道文化第十七道 名茶探趣 

游龙戏水上好的岩茶可冲泡到七泡有余香”九泡色香味全”有兴趣的话,可以上试一试。

茶道文化第十八道 宾主起立 

尽杯谢茶最后,借清茶一杯,感谢茶人栽制佳茗的恩典,并希望各位嘉宾成为永远的朋友。

商道如茶道


最近,身边炒股的人越来越多,就连最爱家的“家庭煮妇”也放下了炒瓢,走进了炒股的行列,希冀着炒出生活中与柴米油烟不一样的味道。于是,“股神巴菲特”成为大家最为崇拜的偶像。当大家都把眼球和花环抛给股票行业的时候,我愿意躲开人群,远离巴菲特,找个阴凉清静的地方睡觉或者喝杯下午茶。可是,不关注经济财富,或者换句话说,不想发财的男人,还像个男人吗?我是男人,当然不能免俗。

山西教育出版社和中央电视台第2频道“财富故事会”栏目联手打造出版的《财富故事会》系列丛书,像一扇訇然洞开的大门,给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向财富的大门。作为一个普通老百姓,谁不想偷窥或者近距离观察财富人物的致富故事呢?这套书或许会满足我们每一个怀揣发财梦想的老百姓的一次偷窥的欲望。既然是“故事会”,当然不必绞尽脑汁地去读,还生怕读不懂。不厚的5本书,再加上清晰简单的图片,文字轻松好读,不是什么学术专著,两天就看完了。好的作品,首先必须要好读,你看人家于丹,不就是把艰涩深奥的《论语》《庄子》都解读成大众读物了吗?易中天《说三国》也不是阐述得通俗易懂?闲话少叙,书归正传。

看完《财富故事会》,你或许会或多或少有一点失望,觉得不像是讲述财富人物如何汲汲名利夺得一套富贵,如何戚戚淘金积累原始资本的故事,没有鲁宾孙漂流那样的惊险刺激,倒像是在风平浪静的沙滩上享受日光浴般惬意。后来一想,恍然大悟:原来他们之所以有现在的如许财富,正是经历了常人不曾经历的惊涛骇浪。在创业艰难百战多的磨难与煎熬之后回味自己的财富人生,经过时间的过滤回味讲述自己的财富故事,当然语气中多的是看透商海的淡然。这看似平淡实则奇曲的人生,正是我们所不知道或达不到的境界。当所有的惊涛骇浪都化作鬓角岁月刻下的皱纹的时候,我们把他们称为财富英雄。而我们不曾经历他们一样的焦虑与阵痛,于是,我们永远享受不到他们的境界。他们用智慧和魄力谱写演绎自己的人生,而我们却只能捧着关于他们如何成功的故事书来消遣时光。这就是我们与他们的区别。读到这儿,仿佛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一种面壁十年一朝顿悟的感觉。

商道如茶道。当少许茶叶在一杯沸腾的水中跳舞翻卷的时候,我们似乎感觉到它因为剧烈的温度而烫得痉挛悸动。经过一番痛苦的挣扎之后,一股清香才扑鼻而来。茶道移诸商道,同样适用。《财富故事会》中所讲述的主人公,无一不是像卷曲的茶叶,在人生痛苦的磨难中,渐渐舒展,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财富传奇。他们当中,有从一名普通鞋匠而起家创业的,有面临倾家荡产的风险而奋斗到底的,还有不惜放弃甜蜜的亲情爱情艰辛砥砺的……艰难困苦,玉汝与成!

说起茶道,也许是编者无心为之,妙手偶得,也许是有意为之,渐入佳境。丛书第3册中,编者没有取与“财富”相关的字眼做标题,而是给其中的故事总命名为“一杯茶装一个世界”,让人想起布莱克那几近于参禅般的诗句,讲述了6位经营茶叶、茶馆而跻身于财富人物行列中的企业家的创业故事。也许,《财富故事会》的主创人员在编撰这套丛书的时候,潜意识中就有一个商道如茶道的理念吧!

跟随书中各位财富人物在惊涛骇浪的商海遨游中体验、品味财富的聚集生成,在他们坎坷曲折的创业长征中汲取智慧的点子,或许你也会有朝一日成为他们当中的一员。愿你坐下来,在喝一杯茶的空当中,慢慢翻阅这本书,或许在翻阅的过程中,你会有一丝创业的激情与冲动,昔日忘却的梦想会被创业的热情重新点燃,抛锚的轮船会重新扬起希望的风帆。当你有一天坐下来泡着清香的龙井,回味自己人生成功的起点的时候,让你的回忆,从一杯茶开始……

茶道物语,物道君语


不知何时起,常听人抱怨:中国没有茶道,火力一炒,沸水一泡,满满一大杯就可以喝一整天,好不讲究。

可“讲究”就是中国的茶道吗?非要像日本人一样一招一式,拘泥于程序?

蔡澜先生曾经说,日本茶道本源自古老中国陆羽先生的《茶经》,几百年过去,中国人喝茶早就不局限于此。而所谓的茶道,只要真情流露,就有禅味。有禅味,道即生。

喝茶,就是这么简单。

也许你会说,潮汕工夫茶里的关公巡城、韩信点兵的一招一式不都很麻烦,为什么也是茶道?

确实,但于潮汕人而言,这样的仪式不是矫揉造作,反倒是顺手拈来,是一个很舒服的过程。

况且对于潮汕人而言,喝茶就重在于舒服!

不如呷茶去

《风味潮汕》里黄东明一家每日早早就得开门做生意——卖牛肉丸粉,这天送走最后一波吃早饭的食客,他们一家三口才有时间歇息。

难得的空档,换做别人多半是喝口水找个地补觉,但他们却是泡起茶来,你一杯我一杯,就当是“休息”了。

禁不住好奇,问了身边一位潮汕朋友:

“你们对喝茶都这么执着么?”

“只不过是习惯了。”

茶道,各人有各自的理解,本无孰高孰低之分,只是在追求茶要有“道”、讲究技艺的当下,我更希望喝茶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一些仪式可以顺手拈来地去做,而不过分追求,一些讲究可以自然而然地而不非要规规矩矩,看重真正需要的,就是简单。

这样喝一口茶,才会达到恰到好处的舒服,而“舒服”,就是对茶道最好的描述。

中国的茶道没有那么多条条框框,简单,就是茶道!

很喜欢《瓦尔登湖》里的一句话:简单,是把一切不属于生活的内容剔除得干净利落。

人生,纵然有很多风景,纵然有很多需求,可当我们去剔除了不喜欢的、不舒服的,只看重真正需要的、真正的想做的,就能回到一种简单的状态。

简单喝茶,简单生活,人生亦如此。

探究中国茶文化中的道缘(上)


中国的茶,中国的茶文化,从一产生就浸滛着道教精神和道教思想,与道结下不解之缘。

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陆羽《茶经》)。道教敬奉的三皇之一农业之神,最先使用茶,是作为解毒的方子。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以解之(《神农本草经》)。神农为帮人民治病去痛,亲尝草木而多次中毒,终于寻茶得以解毒。并取名为荼,(今之茶)。除了解毒,人们又发现茶的其它药效,茶叶苦,饮之使人益思,少卧,轻身,明目(《神农本草经》)。壶居士《食忌》还说:苦茶久食羽化,与韭同食,令人体重,至明朝隐士罗廪《茶解》仍说:茶通仙灵,久服能令升举。然蕴有妙理,非深知笃好不能得其当。说神农发现茶或是托古,能羽化轻身的茶,也许正是竭力寻找长生之药的奉道之士所发现。茶乃养生之仙药,延龄之妙术,被誉为草木之仙骨。《山海经?西山经》载曰:玉膏所出,以灌丹木。丹木五岁,五色乃清,五味乃馨。这种长生不死的丹木,当然是想成仙得道者的追求。自庄子阐发神仙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后,仙能飞行云中,神化轻举老而不死,就一直鼓舞着世间的执着追求者。被称为神仙道教的信奉者们,或认为饮露能身轻腾飞,或认为服食草木能飞身轻举。或食元气,或茹芝草(《神仙传?彭祖传》),寻药食草者不计其数。玄中草木不知黄,甲子初开浩刼长,我生求羽化,云中采药蔬。采药层城远,穷遍一根莲。岩崖产灵药,等闲人顾稀。崇山峻岭、深沟野壑到处留下道士寻药采药的身影和足迹,草木仙药众多,茶也应在其中了。养生是成仙的基础,李白诗神农重养生,葛洪《抱朴子?论仙》说:以药物养生,以术数延命,他还说:先服草木以救亏损。茶专家陶弘景在《茶录》记云:苦茶轻身换骨,昔丹丘子,黄山君服之,可见远古的仙人早已服之。唐末刘贞亮在总结茶的十德中,得出以茶养生气,以茶养身体。东汉的葛玄就亲自开垦了一个茶圃,种茶饮茶以养生。道教服食至后来,越分越细,计有草木类,金石类等。

茶在养生的功效中重要是养形,人称道教饮茶讲求茶之功皆出此理。茶久食令人瘦,去人脂,除烦去腻,凡肉之在齿间者,得茶漱涤之,乃尽消缩(明?顾元庆《茶谱》),而牙齿却渐渐坚实。四川蒙顶茶功效更神奇。唐武宗宰相李德裕,乃茶道中辨水高手,烹茶一壶浇到肉上,放进银盒密封,第二天一验,肉已化了水。故明屠隆说:茶之为饮,最宜精形修德之人。道教以方仙道为首的养形派,认为神依形生,形靠神立,养命固形形神皆合方为康健。因此重视医药炼养,服食是其主要方术之一,乃服药有益,乃成仙。草木是外养之精华,茶当然为首选之药。道教始祖张道陵也曾在昌利山采服五芝众药,在隶上山始授弟子养形轻身法。

茶有上述这些功效,能成仙能药用能养身,在讲究礼仪的中国,将茶饮献上与人共享,寓祝愿祈盼于仪礼之中,客来敬茶,遂成为我国各民族的一种礼仪礼俗。在日本,甚至把茶道相迎,作为国宾级礼遇。茶最早为礼据说也与道教有关,一些论风俗起源的书载:献茶给客人的仪式源于涵谷关关尹喜,他在老子西出涵谷关时,奉献一杯金色的仙药。这在道经《天皇至道太清玉册》中也载有:老子出涵谷关,令尹喜迎之于家首献茗,此茶之始。老子曰:食是茶者,皆汝之道徒也。所以道士朱权(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著《茶谱》道饮茶者:凡鸾俦鹤侣,圣人羽客,皆能志绝尘境,栖神物外,不任于世流,不污于时俗。探虚玄而参造化,清心神而出尘表。道出道教饮茶之真趣。西周时,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茶蜜皆纳贡之。巴以珍茶作贡于周朝,尹喜以贵物敬贵人,成为礼茶首创。

正由于茶在当时弥足珍贵,周朝专设掌茶官达24人,其职能是:掌以时聚茶,以供丧事。茶又成为帮国大礼的祭品。茶是通灵达仙之物,《尚书》云:祭言察也,察者至也,言人事至于神也。茶作为祭天地、祭神灵、祭祖先的祭品奠物也就顺理成章。《睽车志》记载米元章知无为军,喜神怪每得时新茶果之属,辄分以馈神。连民间小神也不例外,唐罗隐《送灶诗》:一盏清茶一缕烟,灶君皇帝上青天。以茶为祭祀有文字记载的,最早是齐武帝永明十一年七日诏曰:我灵上慎勿以牲为祭,唯设饼,茶饮,干饭酒脯而已,天下贵贱咸同此制。齐武帝以节俭著称,以茶和茶饮作祭品实祭祀之革新,与道教守素崇俭思想为一辙,此前也当应有以茶为祭之事。晋《神异记》记载:余姚人虞洪到山中采茶,遇一牵着三头青牛的道士,告诉他叫丹丘子,并指给大茶树的地点,虞洪回到家后,以茶奠祀丹丘子。道教的斋醮科仪中普遍用茶,青城山十供中茶为其一,南宋《上清灵宝大法》云:上帝三宝前,列茶汤。道教香、花、水、果、灯五供中,水一般也有用茶为之。清代在祭祀真武大帝时,就用白色的瓷杯盛茶作供品。《言功设醮全集》还有献茶词:夫此茶者,蒙顶摘芽,采仙春于峰上望瑶台而献上。以天下第一蒙顶茶,献供瑶台诸神,茶真乃道教甘露灵液。茶可通达大道仙界,因此在道教的追荐科仪中也有三奠茶。

茶之形成文化,应归功于唐代陆羽。他所作《茶经》使天下益知饮茶矣。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新茶。人们景仰赞誉他:一生为墨客,几世作茶仙,把他奉为茶仙。诚有功于人者也,把他祀为茶神。如此功在社会功在人民,当然成神成仙,被人敬之祀之拜之。

陆羽一生刚直,卓而不群,经历坎坷,但不愿入仕为官。用心血和汗水铸成千古不朽之《茶经》。今人对《茶经》的写出,中肯地概括为据于道,依于佛,尊于儒。本文只阐列与道教之道缘。

陆羽生于盛唐时期,出生于楚地竞陵(今湖北天门)。玄妙神秘,自由大胆,风格独特的楚文化中,老庄哲学,屈宋诗歌,庄子散文等南方文化影响广被(茶文化中有着浓烈的南方文化色彩),也影响着陆羽,这从他著《茶经》、交朋友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从他人生轨迹中清楚地看出来,可说渗透了道教(道家)的影响。

唐代李姓王朝以老子为祖先,为表奉天承运,又封其为太上老君。唐朝政治开明,政通人和。虽推行三教一风的圆融政策,但奉行的是道先佛后,玄宗后以《道德经》为诸经之首,每家必备道教之四子真经,并为文人考试内容。玄宗还亲受道箓,成为道士皇帝。其后诸帝均执行扶持道教的国策。唐社会弥漫着极强的崇道氛围。故有唐一代,可说无人不受道教之影响。文士政客也经学致用,习道明志。儒道便由互黜而归宿于儒道兼综,由对立而互补。茶文化初始实为隐逸文化的缩影,而隐逸思想实为文人士大夫习老庄的结晶(隐者多为道者,道士是隐逸队伍的主干)。顺者儒逆者道,入官为儒离官为道。在庙堂之上外儒内道,以道化儒。老子以自隐无名为务乃隐君子,以大智慧者不知隐于何处所终,为众多以德抗权以道抑尊的人士所仰慕。道士们退居于野,不慕名利,贵己养生,甚或傲视王候,简直成了心灵自由,不为物拘,游心于淡的神仙思想的象征。连孔子都赞曰:隐居放言,身中清,废中权。道教对文化人的薰染,连正统儒家诗人杜甫也写出上有蔚蓝天,重光抱琼台,焚香玉女跪,雾里仙人来的诗句。文人士大夫一方面渴望入仕有成,一方面爱好隐居,渴求逍遥长生。与道士交往是时尚是情操,更能显示高洁不俗。而品茶清饮,正是道士们崇尚自然,和合贵生,返朴归真的人生宗趣。

陆羽生当其时,虽曾一心学习正统儒学之道,最终却痴迷于茶的研究,人尊称为处士(处士:有才德而隐居不仕的人谓处士),最终写成《茶经》流传于世,道教的影响反映在他的茶学和交往之中。陆羽的好友里面,有女道士李冶,喜琴棋书画,尤擅格律诗,称为女中诗豪,曾被玄宗召入宫中月余。陆羽与皎然、灵澈等人组织诗社,李冶为其一员。李冶多病孤居太湖小岛,陆羽专门泛舟前去探视,李冶以诗作答足见友谊至深。还有与之交往甚多的张志和,属著名道家人物。陆羽的好友书法大家颜真卿、曾举荐他为官。颜年轻时因病入膏肓,得遇一道士救活,并劝其要多饮茶养生。颜在茶乡湖州为官时,留下不少与茶有关的美名佳誉。陆羽在27岁就深入道教植茶圣地茅山,与茅山提倡以茶养生的陶弘景不无关系,后来在《茶经》中多次提到陶先生,28岁时就写出了《茶经》前身《茶记》。他著的《茶经》所列茶人,大部分为道教(道家)人物。著作中羽化飞升、神仙典故,精、俭、静、德等茶饮的精髓思想,无不体现道教博大深遂的文化底蕴。他所设计的茶炉,取之《易经》八卦配以五行,上刻伊公羹、陆氏茶。伊公就是远古的仙人,不食烟火只以羹食。在炉身上还刻出曲水和道教三山之一一方丈。他49岁受任朝廷太子文学太常寺太祝(祭祀官)而坚决不就,淡泊名利,不为名累,奔波于大山河流,精于茶事勤奋茶业。在江西洪州玉芝道观,写出不羡黄金垒,不羡白玉杯,不羡朝入省,不羡暮登台,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竞陵城下来,如此清心道远的诗言,可谓其一生的写照。就在唐代,民间已把陆羽奉为茶神,《新唐书?陆羽传》羽嗜茶,著经三篇。时鬻茶者,至陶羽形置炀突间祀为茶神。河北唐县出土了一尊白瓷陆羽像,陆羽头戴道士荷花冠,双腿趺坐似盘腿,一幅道士像,特别是面部,如童稚小儿。世人解释颇多,然放在道教就不难理解,戴道冠盘腿坐已成供像。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一个成仙得道者的像,当然是返老还童,面如稚子。自陆羽后,中国的茶才有了新的文化内涵。

中国茶艺十八道茶艺文化鉴赏


中国民族茶艺十八道

第一道 焚香静气,

活煮甘泉 焚香静气就是通过点香来营造祥和温馨的气氛。 苏东坡是一个精通茶道的茶人,总结泡茶的经验说:活水还须活火烹”活煮甘泉即用旺火来煮沸壶中的山泉水。

第二道 孔雀开屏 

叶嘉酬宾 孔雀开屏是向嘉宾介绍今天泡茶所有的精美的茶具。 叶嘉”苏东坡对茶叶的美称,叶嘉酬宾就是请大家鉴赏乌龙茶的外观形状。

第三道 孟臣沐淋 

乌龙入宫 孟臣是明代制作紫砂壶的一代宗师,孟臣沐淋就是用开水将壶里壶外烫洗一遍,其目的消提高壶温。 把茶叶放入烫好的壶内称之为乌龙入宫。

第四道 高山流水 

春风拂面 武夷岩茶讲究“高冲水,低斟茶”因此称为高山流水,即悬壶高冲使茶叶随着水浪上下翻滚。 接着用壶盖轻轻刮去壶表面泛起的红色泡沫,称为春风拂面。

第五道 乌龙入海 

重洗仙颜 头一道茶汤一般不喝,可以拿来汤洗茶杯,称为若琛出浴。或者直接注入茶海称为乌龙入海。 再向母壶中注入开水后,壶的表层再次浇淋一层白开水,称为重洗仙颜。 第六道 玉液回壶 再注甘露 将母壶中泡好的茶注入子壶,称这为玉液回壶。 母壶中的茶水倒干净后,趁着壶热再注入开水,称为再注甘露。

第七道 祥龙行雨 

凤凰点头 将子壶中的茶汤快速且均匀地注入闻香杯中,就好像祥龙行雨,甘霖普降。 当子壶中茶汤剩少许时,再用点斟手法,点斟一遍称为凤凰点头,表示欢迎嘉宾。

第八道 珠联璧合 

鲤鱼翻身 将品茶杯倒扣在闻香杯上就称为珠联璧合,表示有情人终成眷属。 再将两个紧扣的杯子翻转过来,称之为鲤鱼翻身,取鱼跃龙门之意,表示事业辉煌腾达。

第九道 捧杯敬茶 

众手传盅 茶从离泡茶者最近的嘉宾传送给最远的嘉宾,称为众手传盅,表示传送友情。

第十道 喜闻幽香 

鉴赏佳茗 喜闻幽香是三闻中的头一闻,将闻香杯轻轻地提起,用两只掌心,慢慢地来回搓揉,这样杯底的茶香就能溢出来了 然后再观其汤色,琥珀色是优质茶色。

第十一道 三龙护鼎 

初品奇茗 端杯又有一定的讲究,拇指、食指护杯沿,中指托住杯底,称之为三龙护鼎。女士可使用兰茶指。 然后品茶,小口细啜。

第十二道 再斟流霞 

二探兰芷 再斟流霞,就是斟上第二杯茶。全唐诗题武夷》中有一句说“空中萧鼓几时回,只得流霞酒一杯”借流霞比喻岩茶艳丽的汤色。 二探兰芷就是第二次闻香。范仲淹在斗茶歌》中说“斗茶味兮轻醍醐,斗茶香兮薄兰芷”意思是茶香更胜那兰芷之香。

第十三道 二品云腴 

喉底留甘 云腴是古人对茶叶的一种美称,二品云腴就是品这第二道茶。

第十四道 三斟石乳 

荡气回肠 石乳是元代一种贡茶,三斟石乳就是斟第三道茶,闻第三道茶又与前两次不同,用口腔来闻,大口,大口地将茶香吸入,再从鼻子徐徐呼出,犹如吸烟一般。

第十五道 含英咀华 

领悟岩韵 细细体会领悟茶韵。

第十六道 君子之交 

水清味美 君子之交淡如水”品了三杯后,斟上一杯清纯的白开水,将白开水含在口中,过一会儿再咽下去,会感到口中有一种甘甜,此时无茶胜有茶。

第十七道 名茶探趣 

游龙戏水 上好的岩茶可冲泡到七泡有余香”九泡色香味全”有兴趣的话,可以上试一试。

第十八道 宾主起立 

尽杯谢茶 最后,借清茶一杯,感谢茶人栽制佳茗的恩典,并希望各位嘉宾成为永远的朋友。

人生如茶“道”,“茶道”人生


茶,作为国人喜爱的饮品,被古今爱茶人士津津乐道。人们把种茶、采茶、制茶、品茶作为修身养性、品味人生之道。

经过千百年的演绎,茶被勤劳善良的人们赋予了深刻的含义。如大理白族的三道茶,寓于生活先苦后甜。三道茶是云南白族招待贵宾的一种饮茶方式,讲究“一苦、二甜、三回味”,第一道茶:苦茶,寓意做人的哲理,“要立业,先要吃苦”。第二道茶:甜茶,寓苦去甜来之意,代表人生的甘境。第三道茶:回味茶,表达了宾主之间亲密无比和主人对客人的祝福,也寓于生活先苦后甜的道理。

在我工作生活的勐海,茶不仅是一种饮品,更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实现美好生活的愿望。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每天离不开茶,特别是醇香润喉、喝后让人神清气爽的熟普洱。渐渐地,我不但能品出茶水的滋味,也感悟到了人生与“茶道”的丝丝渊源。人生如采茶,要受得了低头弯腰,学得会谦虚勤劳,才会有所获、有所得、有所成。

从前只知茶味香,不知采茶苦和累。人生如炒茶,要分得清轻重缓急,做得到忙中有序、心中有谱,做到统筹兼顾、顾全大局,凡事要站在工作全局的需要去考虑问题,坚持政策,出以公心,依规办事,以理服人。遇到问题积极沟通,多想多问,换位思考,才能统一思想,达成共识,同心协力,才能让结果与预期相符不悖。

人生如泡茶,要熬得住岁月沉淀,经得起时间考验。“半盏淳茶方寸润,修德养性净心灵”。要泡好一杯茶,需等待茶叶浸透泡开。要做好一份工作,需要把细节吃透,把环节理顺,静下心,沉注气,不浮躁,踏踏实实,认认真真,那结果必是你想要的。

捧一杯清茗,酌一口醇香,入口时稍有苦涩,细品回甘绵长,余韵饶舌,正应了俗语说的“人生必然先苦后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