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功夫茶:三只茶杯的规矩文化

发布时间 : 2020-10-03
潮汕功夫茶文化 功夫茶杯用法 功夫茶杯介绍

【www.cy316.com - 潮汕功夫茶文化】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面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潮汕功夫茶:三只茶杯的规矩文化”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各位茶友们了解“潮汕功夫茶:三只茶杯的规矩文化”相关知识!

在传统的潮汕功夫茶中,无论几个人,只用三个杯是“铁律”。潮汕当地把茶做为了待客的最佳礼仪并加以完善,自古以来茶就有“待君子,清心身”的意境。一个人喝茶,一杯杯地喝;四个人喝茶,三人喝完烫了杯子冲第二道再给第四个人喝,这体现了人与人之间互相的尊重与信任。所谓“三口成品”,对传统的一种坚持,就是一种传承。

传统功夫茶使用盛水的茶盘,属于湿泡法,今天,杯小茶给大家展示一套更为简洁的干泡功夫茶席设计。因潮汕功夫茶深厚的文化底蕴,很多文人也偏爱如此传统的泡茶方式,茶友们也不妨试一试。功夫茶讲究“壶必孟臣,杯必若琛”,孟臣紫砂可以助茶性,又小又薄的若琛杯品茶更显滋味。

干泡法需使用壶承,三只小杯则用另一只浅盘盛放。佐以茶荷、盖置,根据茶具的颜色选择深浅不一的两块棕色茶席叠加,一席简约的功夫干泡茶席就布置好了。泡茶前先温杯洁具,烫杯可使用茶夹辅助,以防烫手。地道的功夫茶,考验的就是开水滚杯的技术了。将一只杯子在另一只倒入开水的杯子里快速滚动,能将杯子口沿部分和里里外外全部温热。

茶叶使用潮州本地所产的凤凰单丛,平滑的茶荷,即使不需要茶匙也可以将茶叶顺利置入茶壶。减少茶具的使用,泡茶流程更有一气呵成的感觉。因为单丛茶条索较粗大,且老茶客好重口味,一般来说,茶叶要满出来才够味。注入沸水后,盖上壶盖并在壶外继续浇淋沸水。随即出汤,因不使用公道杯,为使三杯茶汤浓度均匀,必须边转圈边出汤,所谓“关公巡城”。

避免影响下一道茶的味道,需要在三只杯子上轻点把壶中的茶汤都滴尽,所谓“韩信点兵”。功夫茶与普通茶泡茶流程有所不同,茶席的摆放自然也是特别的。下次泡单丛或岩茶的时候,不妨摆放这样一个茶席,喝起来也会别有一番滋味。

茶经网扩展阅读

茶道文化 功夫茶源流文化


茶道文化

清人陆廷灿自称茶圣陆羽之后,于1717年授知崇安县令,退休后编了本《续茶经》于1734年刊印,书中引《随见录》云:“武夷茶……又以所产之岩名为名,其最佳者,名曰工夫茶。”可知,工夫茶原是武夷茶里的一种名茶。

但是不久后,名叫工夫茶的茶叶不流行了,很少人提及。人们逐渐把用小壶小杯泡乌龙茶的品尝方法称为工夫茶,或功夫茶。茶种演变为茶艺。“工夫”有耗时间的意思,“功夫”多指本领高强。偏偏闽粤两地人泡茶,既消磨时光,又精益求精,其耐心和手艺都让外人惊叹,也闹不懂他们到底更佩服哪一点。在古籍里,这两个词语乱成一团。我个人更愿意称功夫茶。

从记载看,漳州人最早沉溺于小壶小杯喝乌龙茶。1762年编修的乾隆《龙溪县志》云:“灵山寺茶,俗贵之。近则远购武夷。以五月至则斗茶,必以大彬之罐,必以若琛之杯……有其癖者不能自已,穷乡僻壤亦多耽此者,茶之费岁数千。”大彬罐,指明末时大彬所制的宜兴紫砂壶,以小为尚。又,明末宜兴制壶名家惠孟臣的小紫砂壶也很有名气,称孟臣壶。若琛杯,指景德镇名家若琛所制的细瓷小杯。孟臣壶与若琛杯,后来成为功夫茶的典型茶具。

据彭光斗《闽琐记》,1766年他路过龙溪,一位当地老人招待他喝茶:“盏绝小,仅供一啜。然甫下咽,即沁透心脾。叩之,乃真武夷也。”

袁枚《随园食单》谈他在武夷山喝茶的经历:“丙午(1786)秋,余游武夷幔亭峰、天游寺诸处,僧道争以茶献。杯小如胡桃,壶小如香椽,每斟无一两。上口不忍遽咽,先嗅其香,再试其味,徐徐咀嚼而体贴之。”

上述三则史料,根据描述,为功夫茶无疑。最早明确提到“工夫茶”艺的,是1793年至1800年任广东兴宁典史的俞蛟,他在《梦厂杂著·潮嘉风月记》中说:“工夫茶烹治之法,本诸陆羽《茶经》,而器具更为精致。”他详细描述了潮州喝功夫茶的方法,称要用紫砂壶,小杯,崇尚武夷茶等等。风习一如漳州和武夷山。

厦门的史料出现较迟。1832年编修的《厦门志·风俗记》云:“俗好啜茶。器具精小,壶必曰孟公壶,杯必曰若琛杯。茶叶重一两,价有贵至四五番钱者。文火煎之,如啜酒然。以饷客,客必辨其香味而细啜之,否则相为嗤笑。名曰工夫茶,或曰君谟茶之讹。彼夸此竟,遂有斗茶之举。有其癖者,不能自已。甚有士子终岁课读,所入不足以供茶费。”喝茶让人破产,在中国只有功夫茶有这般功夫。身居厦门,我也经常感叹喝茶大不易。

施鸿保完稿于1858年的《闽杂记》也说:“漳泉各属,俗尚功夫茶。茶具精巧,壶有小如胡桃者,曰孟公壶,杯极小者名若琛杯。茶以武夷小种为尚,有一两值番钱数圆者。”茶道文化

清人陆廷灿自称茶圣陆羽之后,于1717年授知崇安县令,退休后编了本《续茶经》于1734年刊印,书中引《随见录》云:“武夷茶……又以所产之岩名为名,其最佳者,名曰工夫茶。”可知,工夫茶原是武夷茶里的一种名茶。

但是不久后,名叫工夫茶的茶叶不流行了,很少人提及。人们逐渐把用小壶小杯泡乌龙茶的品尝方法称为工夫茶,或功夫茶。茶种演变为茶艺。“工夫”有耗时间的意思,“功夫”多指本领高强。偏偏闽粤两地人泡茶,既消磨时光,又精益求精,其耐心和手艺都让外人惊叹,也闹不懂他们到底更佩服哪一点。在古籍里,这两个词语乱成一团。我个人更愿意称功夫茶。

从记载看,漳州人最早沉溺于小壶小杯喝乌龙茶。1762年编修的乾隆《龙溪县志》云:“灵山寺茶,俗贵之。近则远购武夷。以五月至则斗茶,必以大彬之罐,必以若琛之杯……有其癖者不能自已,穷乡僻壤亦多耽此者,茶之费岁数千。”大彬罐,指明末时大彬所制的宜兴紫砂壶,以小为尚。又,明末宜兴制壶名家惠孟臣的小紫砂壶也很有名气,称孟臣壶。若琛杯,指景德镇名家若琛所制的细瓷小杯。孟臣壶与若琛杯,后来成为功夫茶的典型茶具。

据彭光斗《闽琐记》,1766年他路过龙溪,一位当地老人招待他喝茶:“盏绝小,仅供一啜。然甫下咽,即沁透心脾。叩之,乃真武夷也。”

袁枚《随园食单》谈他在武夷山喝茶的经历:“丙午(1786)秋,余游武夷幔亭峰、天游寺诸处,僧道争以茶献。杯小如胡桃,壶小如香椽,每斟无一两。上口不忍遽咽,先嗅其香,再试其味,徐徐咀嚼而体贴之。”

上述三则史料,根据描述,为功夫茶无疑。最早明确提到“工夫茶”艺的,是1793年至1800年任广东兴宁典史的俞蛟,他在《梦厂杂著·潮嘉风月记》中说:“工夫茶烹治之法,本诸陆羽《茶经》,而器具更为精致。”他详细描述了潮州喝功夫茶的方法,称要用紫砂壶,小杯,崇尚武夷茶等等。风习一如漳州和武夷山。

厦门的史料出现较迟。1832年编修的《厦门志·风俗记》云:“俗好啜茶。器具精小,壶必曰孟公壶,杯必曰若琛杯。茶叶重一两,价有贵至四五番钱者。文火煎之,如啜酒然。以饷客,客必辨其香味而细啜之,否则相为嗤笑。名曰工夫茶,或曰君谟茶之讹。彼夸此竟,遂有斗茶之举。有其癖者,不能自已。甚有士子终岁课读,所入不足以供茶费。”喝茶让人破产,在中国只有功夫茶有这般功夫。身居厦门,我也经常感叹喝茶大不易。

施鸿保完稿于1858年的《闽杂记》也说:“漳泉各属,俗尚功夫茶。茶具精巧,壶有小如胡桃者,曰孟公壶,杯极小者名若琛杯。茶以武夷小种为尚,有一两值番钱数圆者。”

中国功夫茶的文化介绍


工夫茶起源于宋代,在广东的潮州府(今潮汕地区)及福建的漳州、泉州一带最为盛行,乃唐、宋以来品茶艺术的承袭和深入发展。这也是功夫茶的文化起源之地。而苏辙有诗曰:“闽中茶品天下高,倾身事茶不知劳。”所以功夫茶的文化总是沾染名人的诗词歌赋的风骨气息。下面关于功夫茶的文化介绍。

品功夫茶的文化怎样能不对功夫作个了解呢?品工夫茶是潮汕地区很出名的风俗之一,在潮汕本地,家家户户都有工夫茶具,每天必定要喝上几轮。即使乔居外地或移民海外的潮汕人,也仍然保存着品功夫茶这个风俗。可以说,有潮汕人的地方,便有功夫茶的影子。

工夫茶以浓度高著称,初喝似嫌其苦,习惯后则嫌其他茶不够滋味了。喝工夫茶采用的是乌龙茶叶,如铁观音、水仙和凤凰茶。乌龙茶介乎红、绿茶之间,为半发酵茶,只有这类茶才能冲出功夫茶所要求的色香味。

凤凰茶产自潮州凤凰山区,茶汤色泽微褐,茶叶条索紧、叶质厚实,很耐冲泡,一般可冲20次左右。凤凰单丛茶最有名,具桂花、茉莉、蜂蜜的风味,曾在福州举行的全国名茶评选会上荣获桂冠。

古人云:一饮涤昏寐,情来朗爽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这句已很达意地道述了功夫茶的文化。

以上是关于功夫茶的文化粗略的介绍,功夫茶的文化还应包括功夫茶的冲泡、品饮、茶具等等各方面;若细述功夫茶的文化则要一本厚厚的书籍才可。

中国茶文化:功夫茶的源流


写文章提到闽南功夫茶,拿不定主意到底用功夫茶还是工夫茶,顺便查证一下两个词语的区别。原来,网上也是一片混乱。依《辞海》,二者可以通用。习惯上,潮州地区多用工夫茶,闽台地区多用功夫茶。

文献里最早出现的工夫茶,并非品茶方法,而是茶叶品种。铁观音。清人陆廷灿自称茶圣陆羽之后,于1717年受知崇安县令,退休后编了本《续茶经》于1734年刊印,书中引《随见录》云:武夷茶又以所产之岩名为名,其最佳者,名曰工夫茶。可知,工夫茶原是武夷茶里的一种名茶。

但是不久后,名叫工夫茶的茶叶不流行了,很少人提及。人们逐渐把用小壶小杯泡乌龙茶的品尝方法称为工夫茶,或功夫茶。茶种演变为茶艺。工夫有耗时间的意思,功夫多指本领高强。偏偏闽粤两地人泡茶,既消磨时光,又精益求精,其耐心和手艺都让外人惊叹,也闹不懂他们到底更佩服哪一点。在古籍里,这两个词语乱成一团。我个人更愿意称功夫茶。

从记载看,漳州人最早沉溺于小壶小杯喝乌龙茶。1762年编修的乾隆年间《龙溪县志》云:灵山寺茶,俗贵之。近则远购武夷。以五月至则斗茶,必以大彬之罐,必以若琛之杯有其癖者不能自己,穷乡僻壤亦多耽此者,茶之费岁数千。大彬罐,指明末时大彬所制的宜兴紫砂壶,以小为尚。又,明末宜兴制壶名家惠孟臣的小紫砂壶也很有名气,称孟臣壶。若琛杯,指景德镇名家若琛所制的细瓷小杯。孟臣壶与若琛杯,后来成为功夫茶的典型茶具。

据彭光斗《闽琐记》,1766年他路过龙溪,一位当地老人招待他喝茶:盏绝小,仅供一啜。然甫下咽,即沁透心脾。叩之,乃真武夷也。

袁枚《随园食单》谈他在武夷山喝茶的经历:丙午(1786)秋,余游武夷幔亭峰、天游寺诸处,僧道争以茶献。杯小如胡桃,壶小如香椽,每斟无一两。上口不忍遽咽,先嗅其香,再试其味,徐徐咀嚼而体贴之。

上述三则史料,根据描述,为功夫茶无疑。最早明确提到工夫茶艺的,是1793年至1800年任广东兴宁典史的俞蛟,他在《梦厂杂著潮嘉风月记》中说:工夫茶烹治之法,本诸陆羽《茶经》,而器具更为精致。他详细描述了潮州喝功夫茶的方法,称要用紫砂壶,小杯,崇尚武夷茶等等。风习一如漳州和武夷山。

厦门的史料出现较迟。1832年编修的《厦门志风俗记》云:俗好啜茶。器具精小,壶必曰孟公壶,杯必曰若琛杯。茶叶重一两,价有贵至四五番钱者。文火煎之,如啜酒然。以饷客,客必辨其香味而细啜之,否则相为嗤笑。名曰工夫茶,或曰君谟茶之讹。彼夸此竟,遂有斗茶之举。有其癖者,不能自己。甚有士子终岁课读,所入不足以供茶费。喝茶让人破产,在中国只有功夫茶有这般功夫。身居厦门,我也经常感叹喝茶大不易。

施鸿保完稿于1858年的《闽杂记》也说:漳泉各属,俗尚功夫茶。茶具精巧,壶有小如胡桃者,曰孟公壶,杯极小者名若琛杯。茶以武夷小种为尚,有一两值番钱数圆者。

从早期的史料看,武夷山、漳州、潮州于18世纪后期开始流行功夫茶。民国初年徐珂汇编的《清稗类钞》提到功夫茶流行区域:闽中盛行工夫茶,粤东亦有之。盖闽之汀、漳、泉,粤之潮,凡四府也。其实,受闽粤影响,台湾也流行功夫茶。连横《雅堂先生文集》云:台人品茶,与中土异,而与漳泉潮相同,盖台多三洲人,故嗜好相似。茗必武夷,壶必孟臣,杯必若琛,三者为品茶之要。非此不足自豪,且不足待客。

功夫茶的流行,有个基本前提,就是乌龙茶的发明。绿茶不是这样品尝的。茶史专家多认为,乌龙茶制作工艺于清初发明于武夷山。很可能,品尝乌龙茶的功夫茶艺也起源于武夷山,然后传播到闽南、潮汕和台湾。在大约两个世纪里,武夷岩茶是各地功夫茶艺的首选茶叶。清末民初,各地都在本土发展出了替代茶叶,闽南人喝安溪铁观音,潮汕人喝凤凰单枞茶、台湾喝冻顶乌龙。

功夫茶以精细讲究著称,把中国民间茶艺提高到一个新水平。最奇怪的是,始作俑者武夷山倒不以功夫茶知名。10年前,我去武夷山采访,所至村落,人们都用粗糙的大瓷壶和大碗喝茶,毫不讲究。难怪闽南与潮汕地区都不大承认武夷山为功夫茶祖地。(萧春雷)

功夫茶艺起源历史文化及发展


功夫茶艺

功夫茶由宋代发源,如今在广东潮汕地区及福建的漳州泉州一带的潮汕功夫茶十分盛行,功夫茶艺已经成为一种融精神、礼仪、沏泡技艺、巡茶艺术、评品质量为一体的著名茶道形式。

功夫茶泡茶所选的器具十分精致,不仅泡法独特,而且饮用程式也极为讲究。功夫茶的冲泡已经不单是人们闲暇时的一种消遣和享受,而且是日常生活、人际交往中一种必不可少的工具,更是迎接往来宾客的一种重要手段。用来冲泡功夫茶的茶具小巧玲珑,非常考究。一般一套功夫茶的茶具,包括一壶三杯,也有一壶两杯和一壶四杯的。冲泡功夫茶以泉水、井水为最佳。泡制功夫茶采用的是铁观音、水仙和凤凰茶等乌龙茶叶。乌龙茶是一种半发酵茶,介乎红茶和绿茶之间,只有它才能冲泡出功夫茶所特有的色、香、味。

功夫茶素以浓度高著称,初喝似嫌其苦,习惯后则嫌其他茶不够滋味了。功夫茶在泡制时首先将水烧开后冲茶。标准的功夫茶艺,包括活火、虾须水、拣茶、装茶、烫杯、热罐(壶)、高冲、低斟、盖沫、淋顶十法。

功夫茶素以浓度高著称,初喝似嫌其苦,习惯后则嫌其他茶不够滋味了。功夫茶在泡制时首先将水烧开后冲茶。标准的功夫茶艺,包括活火、虾须水、拣茶、装茶、烫杯、热罐(壶)、高冲、低斟、盖沫、淋顶十法。

这里以潮汕功夫茶为例,简单了解一下功夫茶艺的具体过程。潮汕功夫茶一般包括主人在内一共四人,泡茶的程序由主人来亲自操作。首先点火煮水,并将茶叶

放人冲罐中,多少以占其容积之七分为宜。水开后冲人装有茶叶的冲罐中之后盖沫。以初沏之茶浇冲杯子,第一冲杯的目的在于造成一种茶道精神,营造一种茶韵的气氛。洗过茶后,再冲入虾须水(即刚开未开之水),茶叶在这个时候已经完全泡开了,性味俱发,可以斟茶饮用了。主人在斟茶时,应该将四个茶杯并围在一起,以冲罐穿梭巡回于四只茶杯之间,直至每杯均达七分满时停止,潮汕人称此过程为“关公巡城”。此时罐中之茶水也应该所剩不多,剩下的一点茶汤还应该一点一抬头地依次点人四杯之中,这就是潮汕人所说的“韩信点兵”。四个茶杯中的茶量、色泽都应该是均匀相同的,这才是上等功夫。最后,主人将斟好的茶,双手依长幼次第奉于客前,先敬首席,左右佳宾次之,自己最末。

何谓功夫茶?


工夫茶是汉族民间传统的品茶风尚,其烹煎之法应是源于陆羽的《茶经》。功夫茶历来讲究"品饮工夫"。正因其是讲究品饮功夫的一种饮茶方式,故称为"功夫茶"。

工夫茶起源于宋代,在广东的潮州府(今潮汕地区)及福建的漳州、泉州一带最为盛行,乃唐、宋以来品茶艺术的承袭和深入发展。苏辙有诗曰:“闽中茶品天下高,倾身事茶不知劳。”

功夫茶的泡茶方法:

第一:治器治器包括:起火、掏火、扇炉、洁器、候水、淋杯等六个动作。好比打太极拳中的“太极起势”,是一个预备阶段。前面四件事不必多说,这“候水”,“淋杯”都是初试功夫。大约起火后十几分钟,砂铫中就有声飕飕作响,当它的声音突然将小时,那就是鱼眼水将成了,应立即将砂铫提起,淋罐淋杯,再将砂铫置炉上。这时就是第二件事开始了。

第二:纳茶打开茶叶,把它倒在一张洁白的纸上,分别粗细,把最粗的放在罐底和滴嘴处,再将细末放在中层,又再将粗叶放在上面,纳茶的功夫就完成了。所以要这样做,因为细末是最浓的,多了茶叶容易发苦,同时也容易塞住滴嘴,分别粗细放好,就可以使出茶均匀,茶味逐渐发挥。纳茶,每一泡茶,大约以茶壶为准,放有七成茶叶在里面就很够了。如果太多,不但泡出的茶太浓,味带苦涩,而且好茶叶多是嫩芽紧卷,一泡以开水之后,舒展开来,变得很大,纳茶太多,连水也冲不进去了。但太少也不行,没有味道。纳茶是冲功夫茶的第一步功夫。神明变幻,由此起矣。

第三:候汤苏东坡煎茶诗云:“蟹眼已过鱼眼生”,这就是指用这们沸度的水冲茶最好了。《茶说》云:“汤者茶之司命,见其沸如鱼目,微微有声,是为一沸。铫缘涌如连珠,是为二沸。腾波鼓浪,是为三沸。一沸太稚,谓之婴儿沸;三沸太老,谓之百寿汤;若水面浮珠,声若松涛,是为二沸,正好之候也,《大观茶论》也说:“凡用汤以鱼目蟹眼连锋进跃为度。”

第四:冲茶当水二沸,就可以提铫冲茶了。火炉与茶壶的放置处大约刚好走七步。提铫后走了七步,揭开茶壶盖,将滚汤环壶口,缘壶边冲入,切忌直冲壶心(如用盖瓯,冲一角,然后再冲各角,可同样忌直冲壶心)。提铫宜高,所谓“高冲低洒”是也。高冲使开水有力地冲击茶叶,使茶的香味更快的挥发,由茶精迅速挥发,单宁则来不及溶解,所以茶叶才不会有涩滞。至于走七步再冲,目的在于滚水稍凉一点,以免破坏维他命C。

第五:刮沫冲水一定要满,茶壶是否“三山齐”,水平面如何,这时要见功效了,好茶壶水满后茶沫浮起,决不溢出(冲水过多,溢出壶面是另一回事),提壶盖,从壶口轻轻刮去茶沫,然后盖定。

第六:淋罐盖好壶盖,再以滚水淋于壶上。谓之淋罐。淋罐有个作用:一是使热气内外夹攻,逼使茶香精迅速挥发,追加热气;二是小停片刻,罐身水份全干,即是茶熟;三是冲去壶外茶沫。

第七:烫杯潮州土语说是“烧盅热罐”,乃是冲功夫茶中的功夫要点。有一位吃茶专家,此老走遍东西南北,到处总结喝茶的经验,在他喝了功夫茶后说,功夫茶的特点就是一个“热”字。从煮汤到冲共饮茶都离不开这一个字,这可谓得其三味矣。烫杯,在淋罐之后,用开水淋杯,淋杯时要注意,开水要直冲杯心。烫杯完了,添冷水于砂铫中,复置炉上,回身“洗杯”。洗杯是最富有艺术形态的动作,老手者可以同时两手洗两个杯,动作迅速,声调铿锵,姿态美妙。有一位外国朋友,也是一位茶迷,久闻功夫茶之名,不远万里,千方百计,到了中国一定要喝一次功夫共枯他看到洗茶杯的动作时,不禁赞叹再三,说是比杂技团的功夫还要高明呢。确实,不会洗杯的人,一碰到杯便会给烫得要命,不打破杯子已是幸事,更不必说到“姿态美妙”了。杯洗完了,把杯中,盘中之水倾倒到茶洗里去,这时,茶壶的外面的水份也刚刚好被蒸发完了,正是茶熟之时。老手于此,丝毫不差,便可洒茶敬客了。

第八:洒茶几经数度工夫,最后一手就是洒茶。洒茶也有四字诀:低,快,匀,尽。“低”,就是前面说过的,“高冲低斟”的“低”。洒茶切不可高,高则香味散失,泡沫四起,对客人极不尊敬。“快”也是为了使香味不散失,且可保持茶的热度。“匀”是洒茶时必须像车轮转动一样,杯杯轮流洒匀,档可洒了一杯才洒一杯,因为茶初出色淡,后出,色浓。“匀”字是委重要的。“尽”就是不要让余水留在壶中。第一冲留一点,二三冲切切不可。洒完以后,还可把茶壶倒过来,覆放在苛垫上,使壶里之水份完全滴出,这是因为只要没有水在,单宁就不能溶解,茶就不会苦涩。

《茶经》又说:“山顶泉轻清,山下泉重浊,石中泉清甘,沙中泉清冽,土中泉浑厚,流动者良,负阴者胜,山削泉寡,山秀泉神,溪水无味。”这就已讲究得微乎其微了。至于水还有天泉、天水、秋雨、梅雨、露水、敲冰之别,这些都是属于讲究的范围的,不过这些讲究实际上也很难做到,像《红楼梦》中的妙玉用鬼脸青藏着梅花萼上的雪水用以煮茶,那也只有她才能有此闲情逸致,我辈岂有如是工夫哉。

功夫茶以浓度高著称,初喝似嫌其苦,习惯后则嫌其他茶不够滋味了。喝工夫茶采用的是乌龙茶叶,如铁观音、水仙和凤凰茶。乌龙茶介乎红、绿茶之间,为半发酵茶,只有这类茶才能冲出功夫茶所要求的色香味。

功夫茶具


什么是功夫茶具

使用功夫茶具,您可以尽可能地充分体验您的茶,让您的感官愉悦。本文介绍中国功夫茶道的功夫茶具。

如果没有精美的茶具供应茶,就不能充分享用茶,这在喝茶功夫风格或作为中国功夫茶道的一部分时尤为重要。功夫茶道的一部分完全是关于茶本身的美学外观和展示。使用功夫茶具,您可以尽可能地充分体验您的茶,让您的感官愉悦。

因此,重要的是不仅要知道功夫茶具是什么,还要知道它是由什么构成的,以及如何使用每种工具,因为饮用茶功夫的风格与酿造茶的享受同样重要,因为它与实际饮用有关的茶。

功夫茶源于宋代,后来在明代广泛流行,传播到中国的许多地区,尤其是福建,广东。如果您想了解更多关于功夫茶的信息,如果您对功夫茶感兴趣请阅读我们的文章功夫茶。 功夫茶具种类茶盘

茶盘通常非常漂亮,展示了茶具的美感,并以令人愉悦的方式展示了所有的工具。茶盘很浅,可以有各种尺寸和形状。茶盘的功能是容纳您的茶壶和茶杯,并且可以在酿造过程中丢弃任何溢出的水或水。一些较常见的茶盘形状是方形,圆形和扇形。 茶壶

茶壶用于冲泡和倒茶,您可以使用茶壶或传统的盖碗冲泡茶。有许多不同的茶壶,包括瓷盆,玻璃茶壶和茶爱好者往往享受更传统的宜兴粘土茶壶或沙子烧茶壶。 盖碗

盖碗传统上用来酿造你的茶叶,并在酿造茶功夫风味时倒入冲泡的茶。人们用盖碗凝视着展开的茶叶,闻到泡茶的香气。盖碗s可以有各种颜色和款式。盖碗也被称为“三才碗”,它松散地转化为人类,地球和天空的同步性,因为盖碗的封面代表天空,碗代表人类,下面的碟子代表地托。 过滤器和过滤器架

该茶过滤器,是用来冲泡后,茶叶过滤器,使您可以倒入茶叶放入杯中公平和品茗杯,而他自己有茶叶。茶滤器传统上在不使用时储存在过滤器架上。 公平杯

茶壶,也被称为公平杯和茶海,用于盛放酿造的茶水。一旦你的茶叶正确酿造,然后将茶倒入公平杯中,这类似于小水罐。公平杯用于盛放茶叶,并在将茶叶送入品茗杯中的客人之前使其具有相同的密度和口味,因此它被称为“公平杯”。 品茗杯

品茗茶杯是你倒入泡制的茶到您的公道杯实际上从喝,西部相当于将茶杯中泡制的茶,虽然品茗杯小得多,浅薄层。请记住,酿造茶功夫的风格就是充分享受茶的各个方面。 香薰杯

芳香茶杯用于闻到茶的香味,尤其是乌龙茶。香薰杯的外观比品尝杯更高更细长。通常,一个香薰杯应该与相同材料和颜色的品尝杯相匹配。香味杯用于捕捉酿造茶的香气和香气,并与品茗杯相配。

将茶液倒入香薰杯中。将品尝杯倒置在香薰杯上。

将杯子放在一起,快速翻转,然后将香气杯倒置在品尝杯上。

将茶叶液体垂直提起,然后在茶液排出后再将其翻转。

用双手紧贴鼻子握住香薰杯,闻一闻香气。此外,您还可以轻轻地在双手之间滚动杯子,以闻到茶的香气。 茶荷

茶具也被称为“享用茶具”。您的茶具的目的是在将茶叶从储存的罐中取出后,保存将要酿造的干茶叶。茶叶罐可以由许多材料包括竹子和木材,但最常见的茶叶类型是由简单的白瓷制成。 功夫茶具套装

茶具套装(茶道集)是一套额外的工具,它们在酿造茶时很有用,让您可以举行功夫(和其他)茶道仪式。中国的茶道集又称君子六件套,通常包含茶通,茶泽,茶匙,茶漏,茶夹和茶针。 茶泽

过去常常把茶叶或锡罐里的干茶带到你的盖碗或茶壶里。 茶匙

用来将茶叶从茶叶罐转移到你的茶壶或你的盖碗。 茶漏

茶漏斗是一种圆柱形漏斗,用于引导茶叶流入宜兴茶壶,也用于防止茶叶溢出。 茶夹

用于采摘茶杯以保护手指免受高温或从宜兴茶壶中取出茶叶的工具。 茶针

用于清除阻塞宜兴茶壶过滤孔的小茶叶,使水可顺利进入壶嘴。 茶筒

用来拿着你的餐具,如茶镊子,茶针,茶漏斗,茶勺和茶勺。 茶巾

茶巾是茶道的一个小但非常必要的部分,因为它用于清理任何溢出物,水或茶渍,并且通常由棉或亚麻布制成。茶巾通常与茶具相匹配,但如果您愿意,可以使用自己的布作为茶巾。

这些是用于正确或仪式地酿造功夫茶的传统物品,并且已经用于制备和享用茶几百年。您可以酿造几乎所有功夫茶,但是乌龙茶等功夫茶更受欢迎。然而,当您正在酝酿普洱茶如普洱饼茶,砖茶,沱茶等紧压茶,你还需要使用一个普洱茶针或茶刀松开你的茶。请阅读我们关于如何松散和榨取普洱茶的独家文章,了解有关准备普洱茶酿造的完整信息。

中华功夫茶艺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一篇《中华功夫茶艺》,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功夫茶艺

今天广东潮汕地区、福建武夷地区的“功夫茶”则是中国古代“饮茶之道”的继承和代表。功夫茶的程序和规划是:恭请上座、焚香静气、风和日丽、嘉叶酬宾、岩泉初沸、盂臣沐霖、乌龙入宫、悬壶高冲、春风拂面、薰洗仙容、若琛出浴、玉壶初倾、关公巡城、韩信点兵、鉴赏三色、三龙护鼎、喜闻幽香、初品奇茗、再斟流霞、细啜甘莹、三斟石乳、领悟神韵。

功夫茶的茶具,包括炉子,是红泯小炭炉,一般高40厘米;茶锅为细白泥所制,锅炉高6~7厘米,底有碗口般大,单把长近10厘米;冲罐如红柿般大,乃潮州泥制陶壶;茶杯小如核桃,乃瓷制品,其壁极薄。

茶池形状如鼓,瓷制,由一个作为“鼓面”的盘子和一个类似“鼓身”的圆罐组成。盘子上有小眼四个,为漏水所用。而圆罐则用于容纳由盘子漏下的废茶水。

功夫茶所用的冲罐(茶壶),并非买来就用,而要先以茶水“养壶”。一把小壶,须先以“洗茶”(即泡茶时的第一道茶)之水频频倒入其中,养上3月有余,方可正式使用。

标准的功夫茶艺,有后火、虾须水(刚开未开之水)、捅茶、装茶、烫杯、热罐(壶)、高冲、低斟、盖沫(以壶盖将浮在上面的泡沫抹去)、淋顶十法。

潮汕功夫茶一般主客四人,主人亲自操作。首先点火煮水,并将茶叶放入冲罐中,多少以占其容积之七分为宜。待水开即冲入冲罐中之后盖沫。第一冲杯,以初沏之茶浇冲杯子,目的在于造成茶的精神,气韵彻里彻外的气氛。洗过茶后,再冲入虾须水,此时,茶叶已经泡开,性味俱发,可以斟茶了。

斟茶时,四个茶杯并围一起,以冲罐巡回穿梭于四杯之间,直至每杯均达七分满。此时罐中之茶水亦应合好斟完,剩下之余津还需一点一抬头地依次点入四杯之中。潮汕人称此过程为“关公巡城“和“韩信点兵”。四个杯中茶的量,色须均匀相同,方为上等功夫。

最后,主人将斟毕的茶,双手依长幼次策奉于客前,先敬首席,然后左右嘉宾,自己最末。

功夫茶的历史由来


说道功夫茶大多数人都只是喝过,真正去研究它的历史的人还真不多。今天我就给大家说到一下,给大家在喝茶的时候增加一些谈资。

功夫茶起源于宋代,盛行于广东的今潮汕地区及福建的漳州泉州一带潮汕功夫茶,是融精神、礼仪、沏泡技艺巡茶艺术、评品质量为一体的茶道形式。

功夫茶器具精致,泡工独特,饮用程式亦相当讲究。这不但是他们工余饭后的一种消遣,享受,也是他们交际往来的一种工具,更是迎宾敬客的重要手段。功夫茶的茶具小巧玲珑,非常考究。一套茶具,一般为一壶三杯,也有两杯和四杯的。泡茶用的水,以泉水、井水为最佳。泡制工夫茶采用的是乌龙茶叶,如铁观音、水仙和凤凰茶。乌龙茶介乎红、绿茶之间,为半发酵茶,只有这类茶才能冲出功夫茶所要求的色香味。

泡制时先将水烧开后冲茶。冲时要掌握以下几个要领,即:"高冲"、"低洒"、"括沫"、"淋盖"、"烧杯热罐"、"澄清"等。功夫茶以浓度高著称,初喝似嫌其苦,习惯后则嫌其他茶不够滋味了。

标准的功夫茶艺,有后火,虾须水(刚开未开之水),捅茶,装茶,烫杯,热罐(壶),高冲,低斟,盖沫(以壶盖将浮在上面的泡沫抹去),淋顶十法。潮汕功夫茶一般主客四人,主人亲自操作。首先点火煮水,并将茶叶放入冲罐中,多少以占其容积之七分为宜。待水开即冲入冲罐中之后盖沫。第一冲杯,以初沏之茶浇冲杯子,目的在于造成茶的精神,气韵彻里彻外的气氛。洗过茶后,再冲入虾须水,此时,茶叶已经泡开,性味俱发,可以斟茶了。

斟茶时,四个茶杯并围一起,以冲罐巡回穿梭于四杯之间,直至每杯均达七分满。此时罐中之茶水亦应合好斟完,剩下之余津还需一点一抬头地依次点入四杯之中。潮汕人称此过程为"关公巡城"和"韩信点兵"。四个杯中茶的量,色须均匀相同,方为上等功夫。最后,主人将斟毕的茶,双手依长幼次第奉于客前,先敬首席,然后左右佳宾,自己最末。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