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日本茶道

发布时间 : 2020-10-16
认识乌龙茶 茶文化的认识 认识茶叶入门知识

认识乌龙茶。

提起日本的茶道,很多中国人都会想:不就是喝喝茶,何必那么一本正经,小题大做的,如此繁文缛节,还有什么乐趣可言?这是中国人对茶道的认识,由此反映了中日两国文化的差异。笔者在日本期间,曾亲自体验了日本茶道的魅力。

中国的茶艺注重色、香、味,对火候、水质、茶具也很讲究,惟独对喝茶的形式不太在意。日本的茶道则不然,除了色、香、味、水质、火候、茶具之外,它还有一整套的仪式,点茶的动作、姿势、表情,甚至进门先迈哪只脚,都有严格的规定,不得越雷池一步。茶道之魂,寓于这一套仪式之中。

最能体现茶道本质的,是茶庭与茶室的设计。茶庭与一般的庭院不同,这里有的只是寂寥。在正式进入茶室之前,客人先要在茶庭里徜徉,净身净心。日本茶道界将茶庭称作“露地”,此名取自于佛经,是说修行的菩萨冲过三界的火宅到达露地。这意味着,茶道中的茶庭,不是供人玩赏的,而是修行的道场。

这里每一块石头,每一棵树,每一条篱笆,每一个石灯笼,无不凝结着主人的苦心,散发着“和、敬、清、寂”的气息。经过这样一番净化,来到茶室时,客人内心的火气已经消尽。

茶室门只半米高客人要跪着进去

值得一提的是,茶室的门很小,只有半米多高,我们必须跪着才能进去。茶室通常只有9平方米,除了壁龛和地炉,就是空旷的榻榻米,壁龛里挂着高僧的墨迹,内容与本次茶会有关,因此进入茶室后,客人首先要向墨迹行礼,仔细拜读。

茶道表演分点炭与点茶两部分。点炭表演给我留下的最深印象是它的洁净与优美。茶道用炭精致得像古老的工艺品,使用之前还要擦洗晾干。为了保持茶室清洁,主人点炭前先往地炉里撒一层湿润的茶灰,这种灰据说是在夏季三伏天用茶水搅拌,手工揉制而成,大小颗粒均匀,撒灰的次数、动作与方位有明确的规定。

然后开始点炭,主人遵照一定的顺序与位置,将形状大小不同的炭一件一件地放进炉里。这个过程中,主人一再地用羽帚清扫地炉,最后打开一个香盒,往炉里放进一团薰香。整个过程中,客人们围着地炉,静静地欣赏主人的表演。最后,客人请求拜看香盒,主人应允,欣赏完香盒后,主客之间展开问答,内容不外是,客人夸奖这是一个好香盒,让自己大饱眼福,主人谦虚一下;客人称赞盒上的图案非常有趣,令人爱不释手,主人说谢谢您的夸奖。

品茶禁止戴手表茶碗要擦三圈半

点茶的过程,其庄严的程度不亚于牧师主持一场小型宗教仪式。在这个过程中,喝茶本身仿佛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喝茶的形式。其中擦拭茶具特别重要。在沏茶之前,主人要擦拭所有茶具,擦拭之前,还要先进行绢巾的操演,主人从腰里拿下白色的绢巾,仔细打量一番,折成三角形,再折小,然后开始擦拭茶罐,擦完茶罐后擦茶勺,横擦一次,竖擦两次;接下来擦清水罐;最后擦茶碗,其程序是:先用热水清洗,然后用绢巾擦干,擦三圈半,最后将茶碗的正面转向自己一方。

茶道为日本人提供了另一个世界。这里禁止戴手表,也没有钟;这里不许谈论金钱、女色、生意,不许说长道短,话题仅限于艺术自然。

新闻链接:

武士上阵前先喝一碗茶

日本的茶道,兴盛于群雄争霸的战国时代,它的起源与发达几乎与日本的武士道同步。这种“茶与刀”互补的现象,从一个角度深刻地揭示了茶道的文化内涵。对于日日征战,生命朝不保夕的武士来说,宁静的茶室是他们心灵的绿洲,在这里他们可以忘却战场的厮杀,生死的烦恼。统治者看到茶道的神奇功能,武将出征时,经常在阵地前沿举行茶事,鼓舞士气。武士们上阵厮杀之前,有一碗茶垫底,就能消除内心的紧张与狂乱。

还是应了那句老话:缺什么,补什么。日本是一个资源匮乏、风景优美、天灾频繁的岛国,由此培养了日本人动荡不定的心性,用日本学者的话来说,日本人的性格就像台风,具有“忍从”与“发作”的双重性。茶道为日本人提供了一个独特的精神安乐窝。

精选阅读

日本茶道 - 茶道具


煮水

炉:位于地板里的火炉,利用炭火煮釜中的水。

风炉:放置在地板上的火炉,功能与炉相同;用于五月至十月之间气温较高的季节。

柄杓:竹制的水杓,用来取出釜中的热水;用于炉与用于风炉的柄杓在型制上略有不同。

盖置:用来放置釜盖或柄杓的器具,有金属、陶瓷、竹等各种材质;用于炉与用于风炉的盖置在型制上略有不同。

水指:备用水的储水器皿,有盖。

建水:废水的储水器皿。

茶罐

枣:薄茶用的茶罐。

茶入:浓茶用的茶罐。

仕覆:用来包覆茶入的布袋。

茶杓:从茶罐(枣或茶入)取茶的用具。

茶碗

茶碗:饮茶所用的器皿。

乐茶碗:以乐烧(手捏成型低温烧制)制成的茶碗。

茶筅:圆筒竹刷,乃是将竹切成细刷状所制成。

茶室

为了所建的建筑。大小以四叠(塌塌米)半为标准,大于四叠半称做“广间”,小于四叠半者称作“小间”。

水屋:位于茶室旁的空间,用来准备及清洗具。

日本茶道 - 形成


日本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十六世纪,但茶叶的传入则是由遣唐使来完成的。日本古代没有原生茶树,也没有喝茶的习惯。自从奈良时代的遣唐使们把茶叶带回日本之后,茶这种饮料就在日本生根发芽了。

唐朝的茶会大抵如此:一套茶具,其中包括使用木炭烧火的铜盆、水壶、水缸、废水碗、一个盆式支架放着一只竹勺、一副用来夹木炭的夹子和一个放壶盖的圆形支架。茶叶则是将茶树的叶子炒熟、发酵,再挤压成型而制成的。将碾碎的茶放进茶壶,加入水将其煮沸,再盛入陶瓷茶杯。这是最简单的吃茶法。

平安时代初期,遣唐使中的日本高僧最澄将中国的茶树带回日本,并开始在近畿的坂本一带种植,据说这就是日本栽培茶树的开始。到了镰仓时代,禅僧荣西在中国学到了茶的加工方法,还将优质茶种带回日本传播。他于公元一二一一年写成了日本第一部饮茶专著《吃茶养生记》。

中国的茶文化来自平民大众的日常习俗,而日本则恰恰相反,饮茶文化走的是自上而下的道路,就如同明治年间的资本主义改革。茶在刚刚传到日本的时候完全属于奢侈品,只有皇族、贵族和少数高级僧侣才可以享受,被当作一种高雅的先进文化而局限在皇室的周围,内容与形式都极力模仿大唐。自镰仓时代开始,在思想上受到《吃茶养生记》的影响,将茶尊奉为灵丹妙药的情况越来越普遍。而茶叶种植的高速发展也为茶走入平民家创造了有利条件,这段时间,饮茶活动以寺院为中心开始逐渐普及到民间。

与中国的发酵茶叶的方法不同,日本茶将蒸过的茶叶自然干燥,研成粉末的茶叶就称为“抹茶”(末茶)。到室町时代,畿内的茶农为对茶叶进行评级而举行品茶会,由这种茶集会发展成为许多人品尝茶叶的娱乐活动,并发展了最初的礼仪。这一时期,武士阶层为主角的“斗茶”成为茶文化的主流,游艺性为其主要特点。到十三世纪,新兴的武士阶级凭借雄厚的财力经常举办以品尝各地茶叶来赌博的斗茶会,极尽奢华以用来炫耀财富并扩大交际。后来室町幕府的第三代将军足利义满对斗茶进行了提炼,为向宗教性质的“书院茶”过渡准备了条件。第八代将军足利义政在他隐居的京都东山建造了“同仁斋”,地面用榻榻米铺满,一共用了四张半。这种全室铺满榻榻米的建筑设计为后世所借鉴,形成了各式各样的“茶室”。此前的斗茶会在较大的空间举行,显得喧闹而不注重礼仪;而同仁斋将开放式的、不固定的空间进行了缩小和封闭,这就给的形成创造了稳定的室内空间。这种房间称为书院式建筑,在其中进行的茶会就称为“书院茶”。“书院茶”要求茶室绝对肃静,主客问答简明扼要,从而一扫斗茶的杂乱之风。书院茶完成了将外来的大唐文化与日本文化的结合的任务,并且基本确立了现行的日本的点茶程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