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史上借用外力进一步发展茶的技术

发布时间 : 2020-10-29
历史上的茶 斗茶的步奏 花茶技术

历史上的茶。

下面是茶经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在史上借用外力进一步发展茶的技术”精彩内容,帮助大家了解茶文化知识,欢迎大家进行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继两晋后,茶文化又有了新的发展。而人们对炼茶,揉茶等技术又有了新的发展。

唐朝一统天下,修文息武,重视农作,促进了茶叶生产的发展.由于国内太平,社会安定,随着农业.手工业生产的发展,茶叶的生产和贸易也迅速兴盛起来了,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高峰,饮茶的人遍及全国,有的地方,户户饮茶已成习俗.茶叶产地分布长江.珠江流域和陜西.河南等十四个区的许多州郡,当时以武夷山茶采制而成的蒸青团茶,极负盛名.中唐以后,全国有七十多州产茶,辖三百四十多县,分布在现今的十四个省.市.自治区.两宋的茶叶生产,在唐朝至五代的基础上逐步发展.全国茶叶产区又有所扩大,各地精制的名茶繁多,茶叶产量也有增加。

元朝,茶叶生产有了更大的发展,至元朝中期,老百姓做茶技术不断提高,讲究制茶功夫,有些成具有地方特色的茗茶,当时视为珍品,在南方极受欢迎.元时在茶叶生产上的另一成就,是用机械来制茶叶,据王桢记载,当时有些地区采用了水转连磨,即利用水力带动茶磨和椎具碎茶,显然较宋朝的碾茶又前进了一步。

唐元两朝中,茶叶新的发展有有了历史性的进步。

cy316.com编辑推荐

普洱茶在中国历史上的几次发展


从明朝开始,普洱作为云南边疆的特产直接是对传统的西藏,俄罗斯,蒙古等地区销售,到了明末,后金兴起,营养好,能耐存放的普洱茶成为清人能繁荣发展的重要食品;当清代明入中原后,清人不忘记普洱茶的功劳,普洱一跃成为名贵贡茶,到雍正年间(很巧合,1725年前后,雍正朝代也是福建铁观音诞生的年代),政府重视茶叶的税收,并先后在攸乐、易武地区组织了官方管理的督办、采造。

高档普洱青茶成为宫廷享用的贵重茶品以及馈赠外宾、从属国、边疆朝贡的珍贵礼品。中低档茶的茶马贸易达到鼎盛,不但经济上成为与康藏、四川地区互市的重要商品,在政治意义上还起到了稳定边疆团结各民族的作用;但由于当时的交通运输不便利,生活习惯未能广泛影响于中国中、东部地区。到了清中期以后,由于政治中心北京的影响力加大,普洱产销达到一个高潮,大量私商字号先后涌现,商品不但在国内普及,而且能远销至东南亚。

清末到民国时期,由于山河破碎,战争频繁,作为国饮的茶无论产值还是产量,一度被国外超越,国弱茶贱,为了挽救茶业,由民国政府组织公办茶叶公司(中茶的前身),数次选国内名优茶叶参加世界各国商品博览会;普洱身影也在其中!

抗日战争爆发以后,云贵,四川成为大后方,云南成为重要的军用物质的输入和存放基地而美国人援助中国军火条件就是用云南的锡和茶进行交换,由于国民中央政府的大力倡导、努力,以现代体制运作和管理的公司以及大型茶厂相继成立:1938年云南中国茶叶贸易股份有限公司成立;1939年顺宁实验茶厂(凤庆茶厂前身)成立;1940年佛海实验茶厂(勐海茶厂前身)成立;1941年康藏茶厂(下关茶厂前身)成立等等当时的背景都为了战争需要!

1949年新中国以后开始逐步国有化,1956年全面实现公私合营,消灭了私有企业,进入完全的国有计划经济时代。但由于管理过于政治化、加上大跃进和文革等的人为破坏,生产规模不断遭受重大破坏,仅能相对满足边区销售,谈不上什么对外创汇,普洱茶业的发展基本停顿。

到了文革末期,上世纪70年代中期,应香港等东南亚地区茶叶客商的要求,昆明茶厂和勐海茶厂的技术人员攻关成功,推出了熟茶发酵技术,并在很短时间里将该技术成熟化并推向全国市场,并经由香港茶商的中介,开始了同法国长期而稳定的普洱茶贸易,先后打开日本、东南亚等市场。此时对外交易的中心在香港及广州,产品主要为新制生、熟茶品。

本世纪80年代中期,继香港经济腾飞之后台湾经济也飞速发展,成为亚洲四龙,普洱茶作为我大中华的文明之一被人怀念并受到世界广大华人的推崇,成为一种文化现象,由于中医认为普洱老茶具有补益气血的作用,陈年茶价值被发现,并抬升。

上世纪90年代中期,由于香港茶业、酒楼业对于香港回归后事业发展的担忧,导致陈年茶大量出仓,投入市场变现。同时台湾由于邓时海《普洱茶》一书的推波助澜,正式在文字着述上将普洱茶品茗提升到文化层面,导致商家将大量港茶贩入台湾炒作。海外市场则将文化影响扩大到韩国等亚洲国家。此时价格第二次抬升。新茶得到更大的需求,对于做旧的迫切需求,也导致了深圳、广州等大规模仓储(湿仓)的发展。此时的消费,由于老茶价格的抬升,新茶收藏所占的地位越来越高,陈年茶方面是湿仓茶完全占有市场。

2000年前后大陆经济开始发达,先后在广东,北京形成消费热点区域,并带动北方市场的发展,海外则带动东南亚等地资金的大量涌入建立起许多的中小型茶厂与私人作坊,临沧,思茅、版纳等地开始有规模、有计划地推广茶叶种植,至2005年广州市场已经初具规模,市场消费的主流完全回归为收藏干仓新茶,品饮当年熟茶的正常状态了!

日前对普洱的健康和文化价值的研究方兴未艾,其独特的收藏魅力,正吸引上亿中国人孜孜追求!。

可见在不远的未来,国强茶旺,随着大中国元气的恢复,2030年前后,将对世界形成一股巨大的喝中国茶,喝工夫茶,喝普洱茶的潮流,这是谁也无法阻挡的!

看普洱茶在中国历史上的几次发展


从明朝开始,普洱作为云南边疆的特产直接是对传统的西藏,俄罗斯,蒙古等地区销售,到了明末,后金兴起,营养好,能耐存放的普洱茶成为清人能繁荣发展的重要食品;当清代明入中原后,清人不忘记普洱茶的功劳,普洱一跃成为名贵贡茶,到雍正年间(很巧合,1725年前后,雍正朝代也是福建铁观音诞生的年代),政府重视茶叶的税收,并先后在攸乐、易武地区组织了官方管理的督办、采造。

高档普洱青茶成为宫廷享用的贵重茶品以及馈赠外宾、从属国、边疆朝贡的珍贵礼品。中低档茶的茶马贸易达到鼎盛,不但经济上成为与康藏、四川地区互市的重要商品,在政治意义上还起到了稳定边疆团结各民族的作用;但由于当时的交通运输不便利,生活习惯未能广泛影响于中国中、东部地区。到了清中期以后,由于政治中心北京的影响力加大,普洱产销达到一个高潮,大量私商字号先后涌现,商品不但在国内普及,而且能远销至东南亚。

清末到民国时期,由于山河破碎,战争频繁,作为国饮的茶无论产值还是产量,一度被国外超越,国弱茶贱,为了挽救茶业,由民国政府组织公办茶叶公司(中茶的前身),数次选国内名优茶叶参加世界各国商品博览会;普洱身影也在其中!

抗日战争爆发以后,云贵,四川成为大后方,云南成为重要的军用物质的输入和存放基地而美国人援助中国军火条件就是用云南的锡和茶进行交换,由于国民中央政府的大力倡导、努力,以现代体制运作和管理的公司以及大型茶厂相继成立:1938年云南中国茶叶贸易股份有限公司成立;1939年顺宁实验茶厂(凤庆茶厂前身)成立;1940年佛海实验茶厂(勐海茶厂前身)成立;1941年康藏茶厂(下关茶厂前身)成立等等当时的背景都为了战争需要!

1949年新中国以后开始逐步国有化,1956年全面实现公私合营,消灭了私有企业,进入完全的国有计划经济时代。但由于管理过于政治化、加上大跃进和文革等的人为破坏,生产规模不断遭受重大破坏,仅能相对满足边区销售,谈不上什么对外创汇,普洱茶业的发展基本停顿。

到了文革末期,上世纪70年代中期,应香港等东南亚地区茶叶客商的要求,昆明茶厂和勐海茶厂的技术人员攻关成功,推出了熟茶发酵技术,并在很短时间里将该技术成熟化并推向全国市场,并经由香港茶商的中介,开始了同法国长期而稳定的普洱茶贸易,先后打开日本、东南亚等市场。此时对外交易的中心在香港及广州,产品主要为新制生、熟茶品。

本世纪80年代中期,继香港经济腾飞之后台湾经济也飞速发展,成为亚洲四龙,普洱茶作为我大中华的文明之一被人怀念并受到世界广大华人的推崇,成为一种文化现象,由于中医认为普洱老茶具有补益气血的作用,陈年茶价值被发现,并抬升。

上世纪90年代中期,由于香港茶业、酒楼业对于香港回归后事业发展的担忧,导致陈年茶大量出仓,投入市场变现。同时台湾由于邓时海《普洱茶》一书的推波助澜,正式在文字著述上将普洱茶品茗提升到文化层面,导致商家将大量港茶贩入台湾炒作。海外市场则将文化影响扩大到韩国等亚洲国家。此时价格第二次抬升。新茶得到更大的需求,对于做旧的迫切需求,也导致了深圳、广州等大规模仓储(湿仓)的发展。此时的消费,由于老茶价格的抬升,新茶收藏所占的地位越来越高,陈年茶方面是湿仓茶完全占有市场。

2000年前后大陆经济开始发达,先后在广东,北京形成消费热点区域,并带动北方市场的发展,海外则带动东南亚等地资金的大量涌入建立起许多的中小型茶厂与私人作坊,临沧,思茅、版纳等地开始有规模、有计划地推广茶叶种植,至2005年广州市场已经初具规模,市场消费的主流完全回归为收藏干仓新茶,品饮当年熟茶的正常状态了!

日前对普洱的健康和文化价值的研究方兴未艾,其独特的收藏魅力,正吸引上亿中国人孜孜追求!。

可见在不远的未来,国强茶旺,随着大中国元气的恢复,2030年前后,将对世界形成一股巨大的喝中国茶,喝工夫茶,喝普洱茶的潮流,这是谁也无法阻挡的!

隋唐时期的茶饮发展史上最重要的时期之一


隋唐时期社会逐渐走向繁荣,百业俱兴,起源于三国时期的茶宴、茶会等多种形式的饮茶活动也开始流行,茶成为人们不可缺少的日常生活用品。诗仙酒仙李白也是位品茗仙客,他在《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并序》的诗中云:“尝闻玉泉山,山洞多乳窟……茗生此中石,玉泉流不歇。”著名茶家卢仝在《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更是绘声绘色地讲述了茶饮的神妙:“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近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唐朝是茶饮发展史上最重要的时期之一,诞生了世界上第一部茶业著作,这就是茶圣陆羽的《茶经》。该书成书于公元758年左右,书中对茶的起源、名称、品质、种植、栽培、加工制作、品茶用具、水质、饮茶习俗等有关茶艺的知识,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总结,至此茶学成为了一门专门的技艺和科学,这对全世界茶业的发展都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在书中陆羽还特别指出:“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

在唐朝还开始了一项科学创举,将单纯的茶与其它药用原料结合应用,这无疑扩大了茶饮的使用范围,也增强了茶饮的医疗保健功能,因此唐朝又被称为是药茶的萌芽时期。唐代著名医药学家王焘在《外台秘要》中详述了药茶的制作、饮用和适应症,开创了药茶制作的先河。唐朝对纯茶叶饮料的保健作用的研究更加深入,医家陈藏器精辟地总结到:“诸药为各病之药,茶为万病之药。”茶能“破热气、除瘴气、利大小肠。”药王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肯定地说:茶“令人有力、悦志。”孙氏的弟子孟诜是我国第一位食疗专家,他在其所著的《食疗本草》中介绍了茶能治“腰痛难转”、“热毒下痢”。大诗人白居易深有感受地讲到:“驱愁知酒力,破睡见茶功。”大书法家颜真卿则赞扬茶饮“流华净肌骨”。

在唐朝我国的茶饮开始向日本、印尼、俄罗斯、印度、斯里兰卡、阿拉伯等国家传播,推动了中外文化和科技的交流。

中国制茶技术的发展


茶性味苦,古时也曾叫"苦菜"。茶叶转变为普遍饮料,就需要经过加工,改变它的性质。在加工过程中,技术不断革新和演变,经过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历代干干万万劳动人民辛苦实践和研究改进,才逐步提高品质,为广大人民作日常饮料。

制茶工业的发展,大约可分为4个时期:制茶起源时期、制茶变革时期、制茶发展时期、制茶机械化时期。

一、制茶技术演变

公元前六干多年,仰韶文化时代,已有茶树了。到公元前二干多年神农时期才被劳动人民发现野生茶树的鲜叶,可解七十二毒,就人工加以繁殖。东晋常璩的《华阳国志.巴志》说,周武王联合巴蜀少数民族伐商纣时,巴蜀园庭中已有人工栽培的茶树,并作为贡品。

茶叶作为贡品是经过加工的,如一般的中草药晒于收藏。鲜叶经过晒干,由于光热的作用,品质起了很大变化,如现时的白茶具有特别风味。中国制茶历史至少也有三干多年了。

(一)制茶起源时期从神农时期公元前二千多年到唐朝末期,公元960年,自野生茶树的鲜叶晒干到唐朝的蒸青团茶。这段时间很长,自发现野生茶树一直到唐朝作为普遍饮料,其间经过很复杂的变革。开始生煮羹饮,继而晒干收藏。到了魏朝(公元220-264年)才制饼烘干,饮用时碾碎冲泡。

通过制造饼茶的实践,认识饼茶青草气味很浓,由物质变精神,经过推理,产生了去掉青草味的认识,再实践,发明蒸青制法。即把鲜叶蒸后,捣碎制饼穿孔,贯穿烘于,茶叶品质有了改进。

由制造饼茶去青气的实践,又产生了茶汁苦涩味的认识,再通过实践,鲜叶先洗涤而后蒸青。蒸后压榨,除去叶汁,然后制饼,降低苦涩味。印度现时制绿茶挤掉一部分叶汁,就是学习我国唐朝的制法。

贡茶制造分蒸茶、榨茶、研茶、造茶、过黄、烘茶等工序。制作精细,茶芽采下来,先放入水中浸泡,然后蒸。蒸后用冷水冲洗,使其很快冷却,保持绿色。冷后先用小榨去水,再用大榨压去叶汁,榨水榨汁的次数有多有少。去汁后,放入瓦盆内兑水研细,造饼烘干;烘干次数根据饼片厚薄而定。10一15次不等。

这些技术措施,有好有坏。好的方面,用冷水很快冲洗,保持绿色,为现时制蒸青绿茶所取法;冷水改为风吹,是在这个基础上改进的。坏的方面,榨水榨汁,夺茶真味,降低茶叶质量。蒸青团茶制法被淘汰就在于此。

(二)制茶变革时期从公元961年到1368年,蒸青团茶到炒青散茶。这个阶段自宋朝至元朝约经三百多年。先是由蒸青团茶改为蒸青散茶,后由蒸青散茶改进为炒青散茶。通过蒸青团茶的实践,得到苦味未能完全去掉,茶香不正的认识,再实践改革。蒸后不揉不压,直接烘干;蒸青团茶改为蒸青散茶,保持茶叶的原有香味。日本现时制造碾茶,就是中国当时的蒸青散茶。所不同的,饮用时,不碾成碎末,而是全叶冲泡。饮用相当普遍,并订立鉴赏的方法,以辨别茶叶品质好坏。蒸青团茶的制法,至此而终结。

经过无数往复循环的实践认识,到12世纪末叶,由蒸青散茶改进为炒青散茶。利用于热发挥茶叶优良香味,改掉蒸青香气不高、滋味不浓的缺点,是制茶技术的变革。

(三〕制茶发展时期从公元1368年至1700年前后,自明朝到清朝,这个阶段,虽然也是三百多年,但发展很快。自炒青绿茶发展到各种茶类,花色齐全。

由于炒制烘青绿茶的实践,认识烘干香气不如炒干。通过炒干的实践,发明了炒青绿茶的制法。通过多次实践,认识往复循环,制茶技术逐步变革,新的发明创造也随之不断出现,制茶花色就越来越多。如松萝、珠茶、龙井、瓜片、毛峰等名茶相继先后出现,都属烘青和炒青绿茶,各有特点,丰富多彩。由此推进,又发明黄、黑、白、青、红五大茶类。

(四)制茶机械化时期中国利用水车动力碾磨制造团茶,在唐宋时期早已实行。近代利用机械制茶,国外是从20世纪初开始。中国是新中国成立后才开始。中国发明制茶法后,有条件发展茶叶生产的国家,先后来中国学习茶叶生产技术知识,大力发展茶叶生产。根据自然条件的适应,日本最先发展绿茶生产,其次印度(包括现在的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和斯里兰卡,以及印度尼西亚先后发展红茶生产。印度茶叶生产都属英国资本家所有,技术改进较快,于20世纪初,首先应用机器生产分级红茶,继之,日本应用机械生产蒸青绿茶。

阳羡茶在唐代的发展


欢迎来到本网站,下面为您提供的是《阳羡茶在唐代的发展》内容,感谢阅读!

阳羡茶始于东汉,盛于唐朝,成熟于宋、明、清,衰于民国,复兴于今,阳羡茶在唐代的发展如何呢?它在唐代是如何繁荣起来的呢?

据了解,尤其是在唐代,阳羡茶的发展达到了鼎盛。唐朝中期,李栖筠任常州太守时,有山僧进阳羡茶,陆羽品为“芳香冠世,推为上品”,“可供上方”。经过陆羽等人的举荐,阳羡茶以其优良的品质被朝庭定为贡茶。据考证,唐人用茶与今人不同。唐人吃的是饼团茶,用茶时,先把饼团茶碾成茶粉,入开水锅烹煮,汤中加盐,调成咸味。皇宫贵族在烹茶时还要加点胡椒粉等调料,增加香味。煮成后舀入碗内,连汤带茶粉一同吃下,谓之“吃茶”。

据《宜兴县志》记载,当时出产贡茶的唐贡山,“在县东南三十五里,临罨画溪,以唐时产茶入贡故名,金沙寺即在其下”,这也就是今天的宜兴唐贡山、唐贡村的由来。阳羡茶在唐朝的茶政制度中,设贡茶院生产贡茶。宜兴贡茶院有“房屋三十余间,役工三万人”,“工匠千余人”,“岁贡阳羡茶万两”。唐朝采制贡茶是一件大事。贡茶开采时太守要亲临开园,征调万人突击采茶,贡茶制成后要张宴赋诗,蔚为盛事。由于唐贡山生产的贡茶是皇室偏爱的珍品,产量不多,极为名贵,故须通过驿道快马加鞭、日夜兼程急送长安,称为“急程茶”。唐代诗人卢仝在《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诗中称:“天子未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充分说明了阳羡茶在当时的至尊地位。宜兴西南一山因此而得名“茗岭”。由于宫廷讲究茶事,地方十分重视,茶树由山岭野生成为作物栽种,并进而扩展到民间,饮茶之风由此逐渐推开。

综上所述,阳羡茶在唐代的发展十分繁荣,而且随着发展,它在宋代的发展也十分顺利,据了解,阳羡茶不仅深受皇亲国戚的偏爱,而且得到文人雅士的喜欢。

以上就是为您提供的《阳羡茶在唐代的发展》全部内容,在阅读的过程中是不是有所收获呢?更多内容请继续关注我们网站内容更新!

普洱茶在清朝的发展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从秦一直到清,社会一直向着文明的方向发展。在清朝的时候,普洱茶产曾作为茶中珍品上贡朝廷,成为大臣眼中的好茶。那么普洱茶在清朝的发展到底是如何的呢?

清朝廷喜爱普洱茶,就像末代皇帝溥仪对作家老舍所言:“普洱茶是皇室成员的宠物,拥有普洱茶是皇室成员的显贵标志”,还说,皇室成员的饮茶习惯一般是“夏喝龙井,冬喝普洱”。在进贡京师的普洱茶中,极品名叫“金瓜贡茶”。《普洱茶》一书中记载:“金瓜贡茶乃是采用西双版纳倚邦茶山之茶所制。”在杭州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还有实物,已被视为“国宝”。1963年,故宫清理清宫贡茶,获两吨多,其中就有一些保存完好、最长时间达150年以上的普洱茶。有团茶(砣茶)、女儿茶、茶膏等品种,还有普洱茶精品“人头茶”(人头形状的茶团)1个,重约5斤,形状完整,色泽鲜明。

在清朝的时候,普洱茶不仅作为茶中珍品上贡朝廷,还曾作为礼品馈赠他国。满清朝廷由于特别喜爱普洱茶,规定每年需上缴贡茶6.6万斤。在普洱府治所在地宁洱镇,官府专门设有茶厂、茶局,统管茶叶的精工制作和上贡朝廷。普洱茶上贡朝廷,是由地方官吏负责组织的。在进贡清宫茶叶中,来自西双版纳原始森林的大叶种茶与各地进贡的小叶种茶相比,茶叶、茶性大不相同。其茶味特别浓厚,助消化能力特别强,性温味香,有医疗保健作用,这些特点,特别适合游牧出身、以肉食为主的满清朝廷皇亲国戚的需要。于是,普洱茶系列中的“女儿茶”、“团茶”、茶膏等,深得帝王、皇族、将相的钟爱,宫中以饮普洱茶为时尚,有的泡饮,有的熬煮奶茶,朝廷重视,民间仿效,普洱茶在清朝时声誉日隆。《红楼梦》中有贾宝玉喝女儿茶助消化的描写。《宫女谈往录》中也提到慈禧太后喜喝普洱茶:“老太后进屋坐在条山坑的东边。敬茶的先进上一盏普洱茶,图它又暖又能解油腻。”

普洱茶进贡朝廷,至迟起于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云贵总督鄂尔泰推行“改土归流”时应已岁贡。3年后设置“普洱府治”,控制普洱茶购销权,同时推行“岁进上用茶芽制”,选最好的普洱茶进贡朝廷,并曾得到皇帝多次赐匾,“朝天贡端”就是当时所赐。

由此看来,普洱茶在清朝的发展甚是好,除了供皇宫享用和分送皇亲国戚之外,还作为高级礼品馈赠外国使团。

普洱茶在香港的发展


普洱茶发源地在云南,然而将普洱茶以藏放转陈旧方式来品饮却是广东省一带尤其是香港的传统。旧普洱茶不但作为港人的日常饮料,同时大量出口到东南亚、欧洲及美洲各地,所以香港一地可以说是陈旧普洱茶的推广地。从前几年开始,报章媒体不断报导普洱茶的保健功效,例如减肥、抗癌、消血脂、排尿酸、降胆固醇等作用,港人年均茶叶消费量接近两公斤,是全国人均茶叶消费量的近6倍。

香港茶肆曾有一联云普洱铁观音松祷烹雪醒诗梦,龙井碧螺春竹院弥香荡浊尘.在此联中,普洱茶位尊第一,这自然也说明了普洱茶在香港的受宠程度。据资料载,作为中国茶叶外销的重镇,香港与世界上80多个国家和地区保持着良好的茶叶贸易关系。而在外销的茶叶中,以1998年为例,外销绿茶2583.1吨,外销普洱茶和红茶达到了5211.5吨。目前香港市场对普洱茶的需求量正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长。2005年从云南销往香港的普洱茶已过万吨。全球普洱茶十杰、香港惜壶茶舍主人何景成表示,香港是内地普洱茶较大的消费市场。

香港着名美食家、茶博士蔡澜,1995年曾在《一周刊》上发表过一篇文章,名叫《普洱颂》。该文在阐述了香港人爱喝普洱茶缘由之后,笔锋一转,如此写道:普洱茶已成为香港的文化,爱喝茶的人,到了欧美,数日不接触普洱茶,浑身不舒服。我每次出门,必备普洱。吃完来一杯,什么鬼佬垃圾餐都能接受。移民到国外的人,怀念起香港,普洱好像是他们的亲人,家中没有茶叶的话,定跑到唐人埠去喝上两杯由此可见,香港不产茶,却是中国的一大品茶之都。香港街头,入目皆茶字,茶行、茶庄、茶楼、茶室、茶寮、茶座、茶餐厅、凉茶铺比比皆是。能有这般茶文化气象,显然也非一日之功,没有百年时间的造化是难以如此的。在香港,阮福所述:普洱茶名遍天下,味最酽,京师尤重之,应当改为:港人尤重之了。

茶馆在我国的出现、发展


茶馆即是专门饮茶的去处,其叫法也是五花八门:茶馆、茶楼、茶社、茶坊、茶室、茶肆、茶棚、茶圆、茶寮、茗坊等等。很多茶馆还带有其他的功能,例如打牌、听戏、零食等。只饮茶的是清茶馆,备有棋类的可叫做手谈馆,还有猜谜语的笔谈馆。在北京,兼卖茶与酒饭的又叫二荤铺。

茶坊茶馆早在两晋时我国就已出现。张载《登成都楼》中有芳茶冠六清,溢味播九区之句,据此可以判断成都大抵在汉代至迟在西晋时,就已经有茶店。

唐朝时茶馆开始流行,到宋朝时已十分繁荣,《东京梦华录》描述北宋汴京城(今河南开封)的北山子茶坊内有仙洞、仙桥,仕女往往夜游吃茶于彼。成书于南宋(公元1274年)的《梦粱录》也记载了当时杭州处处有茶坊、酒肆。

茶坊在宋代以前早已成为中国人饮茶品茶的娱乐社交场所,正如有些古书所说:上而王公贵人之所尚,下而小夫贱隶之所不可阙,在茶馆中,除一般的茶馆之外,还出现了上述晨开晓歇和专供夜游的特殊茶馆,内有仙洞、仙桥,仕女往往夜游吃茶于彼。

清朝是茶馆最兴盛的时代。清朝统治者统治很严,茶馆是市民们重要的市井活动场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