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香有九种 懂香才懂茶

发布时间 : 2020-10-29
九香普洱茶 普洱茶懂过 懂过普洱茶

九香普洱茶。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面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茶香有九种 懂香才懂茶”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各位茶友们了解“茶香有九种 懂香才懂茶”相关知识!

茶叶香气组成复杂,形成也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品种、地域、栽培条件、鲜叶质量、加工方法等都会影响着茶叶的香气。成品茶香气可归纳为以下九种香气类型,不妨一起看看,你杯中的茶是什么香型?

1、毫香型

干茶白毫显露,冲泡时茶叶所散发出的特有香气,称之毫香。凡有白毫的鲜叶,嫩度在一芽一叶以上,经正常制茶过程均可能会有毫香。

茶叶示例:如银针茶一般都具有典型的毫香,另外部分毛尖、毛峰则有嫩香带毫香。如白毫银针、君山银针、黄山毛峰等。

2、嫩香型

茶叶的一种鲜嫩香气。凡鲜叶新鲜柔软,一芽二叶初展,制茶及时,会带有嫩香。

茶叶示例:各种毛尖、毛峰等,如都匀毛尖、紫阳毛尖、峨眉峨蕊、雁荡毛峰等。

3、花香型

茶叶散发出各种类似鲜花的香气,按花香青甜的不同,又可分为青花香和甜花香两种。青花香香型可包括兰花香、枙子花香、珠兰花香、米兰花香、金银花香等。甜花香的有玉兰花香、桂花香、玫瑰花香和墨红花香等。其品种很多,一般鲜叶嫩度为一芽二叶,制茶合理,会有一些花香特点。

茶叶示例:属花香型的茶有青茶、花茶和部分绿茶、红茶。青茶如铁观音、包种、凤凰单枞、水仙、浪菜、台湾青茶等有明显的花香。花茶,不同茶品有其各自的花香,其中以茉莉花香占的比例较大。绿茶中如桐城、舒城小兰花、涌溪火青、高档舒绿等有幽雅的兰花香。

4、果香型

茶叶中散发出类似各种水果香气,如毛桃香、雪梨香、佛手香、桔子香、李子香、香椽香、菠萝香、桂圆香、苹果香等等。

茶叶示例:闽北青茶及部分品种茶属此香型,红茶常带有苹果香,如白琳工夫、滇红工夫等。

5、清香型

香型包括清香、清高、清纯、清正、清鲜等。一般见于鲜叶嫩度在一芽二、三叶,制茶及时正常的绿茶等;另外,少数闷堆程度较轻,干燥火工不饱满的黄茶和青茶类摇青、做青程度偏轻及火工不足的,香气也属此香型。

茶叶示例:清香属绿茶的典型香,如竹叶青、恩施玉露、蒙顶黄芽;此外如清香型铁观音也是此香型。

6、甜香型

该香型包括清甜香、甜花香、干果香、甜枣香、桔子香、蜜糖香、桂圆香等。凡鲜叶嫩度在一芽二、三叶,红茶制法,可能会出现这些特点。

茶叶示例:甜香为工夫红茶的典型香型,如宜红工夫、滇红工夫、闽红工夫等。

7、火香型

凡鲜叶较老,含梗较多,制造中烘焙火温高、充足、糖类焦糖化。该香型包括米糕香、高火香、老火香及锅巴香在内。

茶叶示例:属此类型的有黄大茶、武夷岩茶等。

8、陈醇香型

像云南普洱茶、广西六堡茶和湖南黑茶,在长时间的存放过程中,伴随着持续的后发酵等一系列变化,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呈现出陈醇香型。很多普洱茶爱好者所推崇的“越陈越香”及“陈韵”,主要指的就是这类香型。

茶叶示例:属此类型的茶有陈放的普洱茶、六堡茶等。

9、松烟香型

凡在制造干燥工序用松柏或枫球、黄藤等熏烟的茶叶,一般具有松烟香。

茶叶示例:属此香型的茶有小种红茶、沩山毛尖、六堡茶及黑毛茶等。很多时候也是各种香型的综合呈现,可能以一种或几种为主。

cy316.com编辑推荐

品茶方知茶妙,懂茶才知茶好!


原标题:品茶方知茶妙,懂茶才知茶好!

我国数千年前就开始注重茶文化的发展,茶文化的发展源远流长。近年来的热播剧,都会有大量关于茶文化的镜头描写。

现在,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也更加注重我国的传统文化。茶的最高境界,是天人合一,是圆融、和谐。品味一杯普洱茶,其实就是品味了人生。

本期潇潇为茶友分享喝普洱茶,要会品。不然,就是对普洱茶最大的浪费。会品普洱茶,方知茶妙。懂普洱茶,才知茶好!

中国茶文化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喝普洱茶已成为很多人的一种生活习惯。在一天中的很多时间,例如早起、饭后、午后等,都是喝茶的好时候。更多茶人已“爱普洱茶成瘾”,只有喝口普洱茶,整个人才会精神振奋、神清气爽。

而普洱茶不只是要喝的,更重要的是慢慢品普洱茶!

而品普洱茶,需三口!

一、试茶温

喝粥,最怕烫嘴,喝茶亦是如此。

好茶不怕开水烫,但好茶人却怕开水烫!一杯普洱茶能否入口,温度是关键。

第一口茶,要试茶温。茶水过烫,入口有害无益。如此饮茶少了茶的味道不说,被烫伤才是最可怕的。

第一口茶不能急,试茶温才是重点。太心急的人,注定很难理解茶的美妙。

品茶的第一口,记得慢慢来!

二、闻茶香

一杯普洱茶的好坏,透过茶香最先知道!

当茶叶与水相遇,茶香就会四溢而出。不用刻意去寻找,茶香就会进入你的鼻子,进入你身体的每一处。

第二口茶,要闻茶香!茶杯在口,茶香入口,茶人自享受!

一杯普洱香,温暖好时光!品茶要学会享受茶水释放出的香气,享受茶水释放出的“热情”。

品普洱茶,不要忘记品茶香。

三、饮茶

茶入口,方是终点。

普洱茶的好坏,只有饮用之后才知道。茶水入口之前,我们只能猜测它。茶水入口,我们才能真正的感受它!

第三口茶,要饮。一杯普洱茶,最好的赞美是饮用之后的赞叹。不饮这杯普洱茶,一切赞美都是虚假的。

茶水,是茶与水的相遇。饮茶,则是茶水与茶人的相遇。相遇,造就了茶与人别样的一生。

饮茶,享受茶的一生,也享受茶的美妙。

品茶,需三口,三口方为品。古韵滇普-古茶坊,甄选优质茶叶原料,致力于将自然原始的神韵聚于茶中,还原地道而富有灵性的古树茶。无论是新鲜自然之真,或是陈香滋气之美,从过往到如今,从现在至将来。一切遵循自然,在新的时代焕活生机,传递匠心。

听茶,看茶,懂茶


人与茶的关系该如何形容才好?在我看来,茶叶与人的关系好比是伯牙与子期的相遇,相知相守。人最害怕什么?是孤独。所以,我们时不时地要在空间里“喊一喊”,时不时地需要给朋友打电话,时不时地想要和朋友聚会。我们想要得到什么?一种存在感。

茶叶于我们,便是一种最真实的存在。茶叶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茶叶是我们人生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星。茶叶是我们的知己。我们每日必与其对坐,尽管什么也不说,却不会尴尬。开心时,我们品茶、看茶。茶叶的欢腾好似在为我们欢呼,为我们的幸福而舞动,为我们的幸福而感动。悲伤时,我们听茶、品茶。随着一股温暖的茶水入喉,悲伤的溶液被稀释了,也淡了。一杯接着一杯,茶叶听懂了我们的心事,为我们的悲伤而变得苦涩。最懂我们的,非茶叶莫属了。

茶,慢慢地喝,慢慢地懂。我们喜欢喝茶,却也慢慢地读懂了茶叶。每一款茶叶都是世上独一无二的,它们有自己的独特个性,有自己的扑朔迷离的身世,有自己的经历。我们慢慢地懂,也越来越心疼茶,越来越珍惜茶。唯有懂茶之人,才是惜茶之人。我们从茶叶的故事中,看到了另外一个自己。我们学会了理解,学会了感恩,不管茶叶是苦涩,或是甘醇,都是茶最好的味道。

听,听茶言茶语;看,世事沧桑;懂,懂物是人非。茶叶如知己,不言不语,却最懂我心。

花的心思,茶懂


花有花语,茶有茶言。当花遇到茶、茶遇见花时,花的心思,只有茶最懂!

茶艺与茶艺插花,就是一对孪生姐妹,茶艺衍生出茶艺插花,茶艺插花便有了更丰富的内涵。

花,是大自然的笑脸;茶,是大自然的信笺。

花,一年四季都有,春天里的花最多,有梅花、报春、白玉兰,海棠、牡丹、仙客来,樱花、含笑、马蹄莲;夏花开得最灿烂,睡莲、荷花、千日红,龙胆、紫薇、蛇目菊;秋天的花有禅意,菊花、桂花、雁来红,蜀葵、玉簪、美人蕉,葱兰、萱草、木芙蓉;冬天的花卉也不少,木本的杜鹃、茶花、素心腊梅、三角花,观果的枸杞、金橘,还有君子兰、天堂鸟。不同的花,有着不同的花语,传递出不同的意境。

茶,又分六大类,白茶、绿茶、黄茶、青茶、红茶、黑茶,茶茶不同性、款款不同味。每一种茶,有着不同的背景不同的历史与传承,更有着不同的泡法,不同的精神演绎。每一个不同主题的空间、不同主题的茶席,所需与之呼应的插花选择就完全不同。

明袁宏道在《瓶史》一书中谈到花与茶的关系说:“茗赏者上也”,主张烹茶插花、插花品茗,花茶交映,相得益彰,更能提升花艺的品位。《中国茶花之道》一书中也说:“袁宏道之后,明代的张谦德、高濂、屠隆、文震亨、屠本畯,乃至清代的乾隆及文人们均擅沏茶,书斋茶室无不插花而蔚为风气。”追本溯源,“茶花”形成于明代弘治、万历年间(1488年-1595年),茶花之旨,趣在比美茶趣,重视品位,“纯”“真”的“情”是茶花的精神,“清”“远”的“趣”是茶花艺术的特质。茶花的插作及摆饰,在古代以斋房室内行之。

古时称做茶肆的地方,就是一般卖茶汤的地方,现在称为茶艺馆。茶肆人多,因此插花的风格与欣赏茶花的风格有极大的不同分别,大体而言,茶花与斋花形体皆小,表现手法细致,摆设位置较低,离观赏者距离也近,属于静态观赏品,观赏时以居高临下的坐赏为原则。坐赏情绪从容,可免心猿意马之患,观赏者复可由于作品的小巧得到聚精会神之功,沉静思绪,进而玩赏于花器之间,得到养精怡神的目的。

从品赏的态度而言,如《岩栖幽事》里说:“品茶一人得神,二人得趣,三人得味;七八人是名施茶”。品赏茶花亦然,宜雅静、忌人多,独立一人玩味,与花谈心,最易深入领略器上花草的甘苦情状与花草的意向神态;二人谈赏品论茶花,最宜领略花木常态之美与插作结构及插作心得之趣;三人赏玩茶花,将各领花味风情之余,互表花间妙趣与玩赏心得,足可体会茶花插作的个中况味;至于人多嘈杂,众目睽睽下,对小巧可怜的茶花而言,实有无法消受之感,既无趣味可言,更难领略茶花的真义。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红烛照红妆”。苏轼的花雅之事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诗句。上周有幸,参加了来自台湾的中华花艺文教基金会资深教授、荣誉董事李丽淑的插花授课,李教授特别提到了中华花艺的精神内核——“为天地立心”!

一花一世界,花中有岁月,李教授简单地叙述了中国传统插花发展史,介绍了中华插花艺术的四大类型及盘花、碗花、瓶花、筒花、缸花、篮花等六大花型,结合古典文学和诗词,从中学习庄严之愿,认识二十四节气中的人文情怀,结合茶席、禅花、香道的搭配与应用,让习茶、习花者体悟花草闲情。

一茶之席,一席之花,我们可以,在品茶同时,与花相伴,寻找生命中的缕缕馨香,在习茶习花中觅得心静,修得优雅。

我不懂茶,茶却很“懂”我


喝茶,仅是喜欢而已,很多事情都是“在趣不在理”,趣味远比理由更能让我倾心。一切皆因喜爱而生,适量地饮茶能够让我的心更加安静、纯净、稳定,茶能消去浮躁、清理身体、给予我平稳且持久的能量。

我很享受泡茶的过程,在与茶与水的互动中能够领悟一些禅理,这些感悟是来自于茶水与内心的交流与互动。人与茶之间无需言语,仅仅通过水这一媒介就可以完成一次心灵的对话,在泡茶的沉默过程中,能够让默契发生,真正的沟通不需要用废话建立,我与茶之间虽无需言语,却可以通过水进行无阻碍的、自由的沟通,语言的终极是孤独,沉默反而会开启那扇“紧闭的门”,让心豁然开朗。

喝好一杯茶是静心的方法,将注意力集中在一杯水上,把分散的心回归到一点的专注上,养生便不只是杯中的茶水,而是我的心,其实照顾自己和养生的基础,就是要调理好自己和水的协调性。

水,能够解身体之需;茶,能够治心灵之渴。

专注于茶汤,一如直视内心,茶汤的起伏变化,就像呼吸吐纳一般自然,同一款茶,茶汤的味道因人而异。茶汤是茶人内心的反射,情绪与素养都会影响到茶汤的表现。心安静时泡出来的茶,是一种味道;心浮躁时,又是另一种味道,可谓心情如何,饮一口茶便知——仿佛茶水比我更清楚自己的心情。

很多人都在强调要“懂茶”,其实我觉得我一点都不懂茶,而是茶在“懂我”。

至于我为什么喝茶,是因为在一杯茶中会不小心瞥见众生……茶树是接受了阳光雨露得以生长,属自然之物,所以杯中不仅仅是茶和水,而是很多生命的合体,更有山川景象和各种虫鱼鸟兽,容纳了这么多的自然精华,叫我不得不爱。

在习茶的过程中,它带给我无穷的想象力和写作上的灵感,习茶令我的内心愈加沉静,同时也为我开启了另一个世界,行茶事就像画画和写作一样,可以在现实之外的另一个维度里任心驰骋,充满乐趣。

适度地为生命留白,适当地沉默能够储蓄能量,闭上眼睛,合上嘴巴,才能打开心眼,以安静打通身体的脉络,以调养自己的身体,平稳身心,让自己与自然、与大地、与宇宙建立和谐共存的关系。

我的心中有一间“茶室”,室内陈设均由想象生成,有时身在茶室外,手边没有茶具,但茶事依然可以在心中进行,每次在心中行茶事更要庄重、平和,因为它在意念中发生,行茶事的态度直接关系到对自己的态度,道理很简单,你对它温柔就是对自己温柔,对它粗暴就是最自己粗暴。

如果心中有间茶室,那么即使手边没有茶具,依然可以在意念中完成一次庄重的茶事礼仪。这个想象中的礼仪,它的作用就是能够让我平静,保持心情愉快。

感谢茶,让我悟到了很多很多......

宋徽宗赵佶懂茶不懂治国


宋徽宗赵佶是个天生的艺术玩家,不适合当皇帝,却可以冠以双料头衔:出色的大艺术家、蹩脚的皇帝。徽宗懂书画,创制瘦金体,花鸟人物都画得精美无比;他懂园林设计,在汴京开封大建园林,建材选了最具艺术空灵想象的太湖石,不惜劳民伤财,到太湖里打捞,还要一路运到汴京,想来那工程也不亚于古埃及法老王建筑金字塔。他还“懂得用人”,专用一些奸佞之徒,如蔡京、童贯,让他整天开开心心,沉溺在莫谈国事的美好艺术世界之中。

宋徽宗号称道君皇帝,虽然不懂得如何当个明君,却绝对懂得艺术高低。日常饮宴豪奢讲究不说,单讲饮茶之道,他也是第一流的玩家兼专家,可与陆羽、蔡襄并列,最能说出品茶的个中深蕴。身为皇帝,他当然可以品尝来自全国各地的贡茶,有条件审视各种名茶的品相与滋味,同时还参与实践,要求御茶苑制作精品茶团,大玩皇帝尊口的品位技艺。

按照《宣和北苑贡茶录》的记载,宋徽宗在位的时候,武夷山北苑的御茶园不能再囿于传统上贡的龙凤团茶,必须跟着皇帝的心思变花样,以悦龙心,至少精制了几十种贡茶,让这位不世出的艺术皇帝来玩赏:白茶、龙园胜雪、御苑玉芽、万寿龙芽……等等,不一而足。宋徽宗乐此不疲,不过,也就没有时间精力来管国家大事了。宋徽宗不但品尝鉴赏,还写了一本《茶论》,后世称之为《大观茶论》,谈制茶之法与点茶真韵。

书中说,饮茶有道,首先讲究色、香、味。说到色,他认为“点茶之色,以纯白为上真,青白为次,灰白次之,黄白又次之。天时得于上,人力尽于下,茶必纯白。”宋徽宗最喜好的白茶,是特异的品种,他自己说,“白茶自为一种,与常茶不同。其条敷阐,其叶莹薄。崖林之间偶然生出,盖非人力所可致。”说来说去,就是皇帝老子本事大,能够独享这种天地间偶然生出的白茶,是属于天地精英的聚萃,即使不是绝无仅有,也差不多了。

说到茶之香,《大观茶论》是这么讲的:“茶有真香,非龙麝可拟。要须蒸及熟而压之,及干而研,研细而造,则和美具足,入盏则馨香四达,秋爽洒然。或蒸气如桃仁夹杂,则其气酸烈而恶。”这里主要讲的是制茶过程与茶香的关系,但后半句是泡茶的过程,显示茶香氤氲的效果。由此可以看出,宋徽宗是真懂茶的,不但懂得如何点泡,还清楚知道制茶的过程与饮茶的香气效果。

只是,这位最懂得茶道的徽宗皇帝,治国无方,被金国掳去,成了阶下囚,被封为“昏德公”。随后被迁往极寒的北地五国城(今天黑龙江依兰县北边的旧城)生活了8年,直到去世。不知道他生活在黑龙江的年月,是否还有茶喝,是否还有什么花样让他一展艺术的长才?

懂茶的人都喝“膏”了?


欢迎来到本网站,下面为您提供的是《懂茶的人都喝“膏”了?》内容,感谢阅读!

生在山里,死在梦里,埋在缸里,活在杯里,饮在口里,爽在心里,记在脑里,功在体里……如果不是专业人士的介绍,很难想象,这么文艺范儿的描述,是用来形容一种极具历史感的茶饮——茶膏。

日前,在北京农展馆举行的茶博会上,对于现代人来说非常陌生又新奇的茶膏,成为展览会上的一大亮点。事实上,随着近些年来普洱茶及其深加工的产品在市场上被广大消费者逐渐认可并接受,茶膏这一源自古老中国的传统养生名品在失传了半个多世纪后,也再次回到了人们的视线中,并被广大普洱茶和茶膏爱好者争相追捧。

那么,到底什么是茶膏?茶膏适不适合收藏?

疑问:什么是茶膏?

是对茶汤的提取和浓缩

所谓茶膏,一般是指普洱茶膏。事实上,现代茶膏的制作工艺是在清代宫廷制作工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茶膏制作工艺。据《普洱茶膏——一种被遗忘的养生文化》一文记载,这种方式模仿了清代茶膏制作的气候、温度、环境,在更加繁复、细致的工序下,把茶汤的提取和浓缩,控制在常温40摄氏度左右。利用了芳香物质和活性成分必须在一定温度下挥发和析出的特性,最大限度的将这些茶叶的原有物质有效的溶解到茶汤再收敛成膏。

“100公斤的茶叶只能熬制出3—5公斤的茶膏”,4月25日,在茶博会现场,某品牌茶膏的销售人员告诉记者。茶膏是茶叶的精华所在,古代制作茶膏的方法就是大锅熬制,但这种高温提取的方式对茶叶中所含的诸多有效成分破坏严重,使其后续陈化产生障碍。该销售人员告诉记者,大都是运用现代生物科技手段,将茶叶的纤维物质与茶汁分离,冷却干燥后,精制而成。现代制作工艺可以最大程度地保存茶叶中的有益物质,同时把重金属和农药残留物都去除掉。

市场:谁在买茶膏?

已成年轻白领的快消品

销售人员告诉记者,经科学研究证明,茶膏中茶多酚含量是普通茶叶的30—50倍,其抗氧化效果是维生素的20倍,茶膏中茶色素质量高于茶叶,可清除自由基,延缓衰老;茶膏中的L-丙氨酸、L-半胱氨酸可有效加速酒精代谢,醒酒护肝功效显著;茶膏内含丰富的果胶物质,具有很好的解毒、养胃、助消化的作用;茶膏中儿茶素成分较高,常饮能提高骨骼矿化水平,加强骨骼硬度。

其实保健功效只是茶膏受关注的原因之一。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它方便快捷的饮用方法。在茶博会上,记者注意到,好奇的观众聚集在老茶膏的展位,仔细询问茶膏的来龙去脉、养生价值等信息,其中不乏年轻人。“除了有养生功能,我更看重它的方便快捷的特性,就像速溶咖啡一样,在办公室里喝起来比较方便。”一位在展柜前询问的参观者告诉记者。

事实上,近年来,年轻人对茶已经越来越依赖。在一份鲁东大学所作的《茶膏消费市场调查报告》中,相关的调查数据显示,20岁以下的青年消费者占比重为46.15%,在消费者市场中占主导地位,是茶的主流消费者。

当然了,除了年轻人把茶膏当作方便快捷的饮品外,还有一个群体也是茶膏的主要消费者,那就是茶膏的收藏者了。“收藏茶膏的人,通常不会拿来喝,就是作为升值的收藏品收藏。他们的茶膏体积不会很大,但贵在年旧,升值空间很大。”现场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收藏:老茶膏有一定价值

普通茶膏喝喝就好

记者了解到,普通茶膏的价格从每斤500元到上万元不等。那么,到底茶膏具不具备收藏价值呢?

“价格较高的茶膏是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的,但也要看市场的整体走向。”现场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该工作人员也提醒消费者,不要轻信目前市场上出现的所谓高年份“老茶膏”,因为保存了几十年的“老茶膏”即使存在,其内含的营养物质也丧失殆尽,基本没有任何品饮价值。

但是真正的“老”茶膏的收藏价值高也是不争的事实。2004年,鲁迅的儿子周海婴将鲁迅先生保存的普洱茶膏(3g)拿出来拍卖,以1.2万元的价格成交,轰动一时。2007年,1块重82克的清宫普洱茶膏以82万元的高价被收购。2010年,一盒清宫普洱茶膏被拍卖,以100.8万元的天价成交。

茶膏的历史

茶膏为什么这么神奇,还要从它的历史说起。

公元780年,唐朝陆羽在《茶经》中多次提到“膏”字,唐代制作茶饼才用“采、蒸、捣、拍、焙、穿、封”,其中在“蒸、捣、拍”这3道工序中,茶叶中的部分茶汁与纤维物质分离,在空气氧化作用下,出现膏化现象。陆羽认为最好的饼茶就是“含膏者皱”,即是将茶叶中的茶汁与茶叶挤压出来,又不遗失,仍然附着茶叶表面,经过空气氧化后,使茶汁形成的膏状物质存留在茶叶之间,形成皱纹状。因此,在唐代,好茶表面上一定是“含膏者皱”,这是唐代鉴别好茶的一条标准。需要指出的是,陆羽并没有将茶汁与茶叶中的纤维物质彻底分离,而只是让“膏”保持在茶饼的表面,与后来真正意义上的“茶膏”还有一定的距离。

茶膏真正形成是在宋代。宋代的茶风以及茶人代表,将茶膏推向了一个高峰。北宋赵汝砺的《北苑别录》第一次揭示了宋代制作茶膏的方法。“茶既熟谓茶黄,须淋洗数过,方入小榨,以去其水,又入大榨出其膏”。这段话的意思是:蒸熟的茶叶称“茶黄”,茶黄得淋水数次令其冷却,先置小榨床上榨去水分,再放大榨床上榨去油膏。宋代将此方法获得的茶膏,作为独立的茶品纳入宋代的茶品名录。如北宋第一位茶著者陶谷的《茗荈录》中,就将两款茶膏纳入其中:一种是“玉蝉膏”,另一种是“缕金耐重儿”,标志着茶膏作为独立产品的存在。

可是到了明代时期,茶膏制作便渐渐消失了,因为明代禁用诸如龙凤团饼之类的紧压茶,改而推广散形茶。这个重大变故导致延续千年的唐宋制茶工艺就此消失,包括茶膏在内。

清代伴着普洱茶的繁荣,茶膏的制作再次悄然出现。1729年,雍正皇帝给云南总督鄂尔泰发圣旨,责成他亲自监督,选取最好的茶叶制成茶膏,进贡朝廷作为贡茶。此时的茶膏就是普洱茶膏的前身,云南土法制作。后来乾隆执政,将茶膏由皇室“贡品”转为皇宫“御制”。茶膏迁入清朝皇宫内的御茶房之后,在借鉴宋代“小榨去水,大榨出膏”的工艺基础上,采取了一套近似现在低温萃取、低温干燥的工艺,创造了一种新的“压榨制膏”工艺。这套工艺历经186道工序,72天精工细作而成,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宫廷普洱茶膏”。在长达200多年的时间里,普洱茶膏一直作为清朝皇室特权御用物品,史册记载,雍正、乾隆、嘉庆等都嗜饮普洱茶膏,普洱茶膏还是清朝“八色贡品”之首。

1793年,普洱茶膏作为国礼第一次向到访的英国使团马嘎尔尼馈赠。普洱茶膏就此流到海外。据相关文献统计,在这段时期作为“国礼”送出的茶膏达200匣。

以上就是为您提供的《懂茶的人都喝“膏”了?》全部内容,在阅读的过程中是不是有所收获呢?更多内容请继续关注我们网站内容更新!

喝盖碗茶,要懂的这些


盖碗茶,四川等地人民传统的饮茶风俗。是一种上有盖、下有托,中有碗的茶具。又称“三才碗”,盖为天、托为地、碗为人。盖碗茶具,有碗,有盖,有船,造型独特,制作精巧。茶碗上大下小,盖可入碗内,茶船做底承托。喝茶时盖不易滑落,有茶船为托又免烫手之苦。且只需端着茶船就可稳定重心,喝茶时又不必揭盖,只需半张半合,茶叶既不入口,茶汤又可徐徐沁出,甚是惬意。品盖碗茶,又很多的讲究。

【茶盖朝下靠茶船】

含义:堂倌,我要添水了

用这种方式请堂倌单独为客人添水,一般只能添两次。如果你想要堂倌给自己第三次添水,那就只有等到茶馆给所有茶客统一添水时才行。

【茶盖上放片树叶】

含义:暂时离开,莫收盖碗

老茶馆一般是先付钱后喝茶。客人有事想暂时离开,可以在茶盖上放个小东西,火柴、石子甚至树叶都行。

【茶盖朝外斜靠茶船】

含义:外地人,有困难

如果外地帮会的人遇到什么困难,需要找本地帮会的人寻求帮助,就会如此摆放茶具。堂倌看到暗语后便会在茶馆里寻找,介绍双方认识。

【茶盖立起放茶碗旁】

含义:钱没带够,要赊账

喝茶时忘了带茶钱,如有朋友在场,为了避免尴尬,可以此示意茶馆老板,先赊着茶钱,改天再补。茶馆老板也懂得,不会点破,给客人留面子。

【茶盖朝上放进茶碗】

含义:可以收桌子了

通知茶馆老板,你喝完茶走人了。

一些懂茶道的人很会品茶,他们认为,如果茶香而不清则是一般的茶,香而不甜是苦茶,甜而不活也不能称之为上等茶,只有鲜、爽、活的茶才是最好的茶。在有盖的碗里同时放入茶叶、碎核桃仁、桂圆肉、红枣、冰糖等,然后冲如沸水盖好盖子。来客泡盖碗茶一般要在吃饭之前,倒茶是要当面将碗盖揭开,并用双受托碗捧送,以表示对客人的尊敬。沏盖碗茶是回族同胞的饮茶习俗。

茶文化要论含蓄,我们中国人可真有一套。一杯盖碗茶,竟然能喝茶这么多的意思,看来古代祖先们的脑洞也很大。当然,含蓄的是外在形式,其中的机智才真让现代人自叹不如。

从前盖碗茶具的摆放是有讲究的,每一种茶阵,都蕴含了各自的暗语。看似普通的盖碗茶,居然有这么多门道!

懂这些茶礼,做有素养的人


茶礼作为一种日常生活礼仪,它也是社会礼仪的一部分,因此,它具有一定的稳定社会秩序、协调人际关系的功能。它来源于中国几千年的‘尊老敬上’和‘和为贵’的文化思想,是人类在漫长的饮茶历史中积淀下来的表达情感的惯用形式。

以下这10个小细节,你未必全部知道,往下看吧:

1、续茶

客人喝完杯中茶,并且到了“尾头”,应尽快“续杯”。如果发现客人的杯子有茶渣,应该替客人重新洗杯,或者换杯。主人应熟悉茶品状况,若茶汤已现水味,应及时换茶。晚上品茶不宜太晚,适当注意观察,在喝的尽兴时候,也应该掌握茶局结束的时间。

2、茶点

正规场合,品鉴好茶时不宜食用茶点,否则视为对茶的不尊重。食用的茶点,并不推荐口味重的蜜饯奶糖类茶食,坚果类的零食比较适宜。茶到深夜,当备茶点。

3、安排座位

为了配合长幼有序的礼节,尽量安排长辈或首席客人坐在泡茶人的最左方。原因是这样一来,斟茶将会按照顺序,自左向右,最后到自己,如果将主宾安排的位置不对,则斟茶过程中如先给主客斟茶,则顺序将被打乱,从而变的无序。

4、烧水壶蓄水

如遇宾客多需要助泡协助烧水壶蓄水时,可以在需要蓄水时适当打开壶盖示意,避免高声要水,那样会使宾客感到尴尬。

5、放置茶壶

放置茶壶时壶嘴不能正对他人,否则表示请人赶快离开。

6、茶壶擦拭

有的茶主人,十分爱惜自己壶,在冲泡中,难免淋壶擦拭,把玩摩挲,甚至多壶齐养,但不知道在自己的举手投足间,这些多余的动作,已经影响到了客人品茶注意力。同样道理,品茶期间,整理茶台、擦拭桌椅,也让人以为主人要送客了。

7、注意穿着

茶的本性是恬淡平和的,因此,品茗礼仪要求着装整洁大方,女性切忌浓妆艳抹,大胆暴露;男性也应避免乖张怪诞,如留长发、穿乞丐装等。除了仪表整洁外,还要求举止庄重得体,落落大方。

8、知客位尊卑

如今很少有人知道“客位”的尊卑问题,虽然茶道里面讲究的是“主随客便”一说,不过喝茶的人多了,自然应该遵循这样的原则:面对主人,主人的左手边的是“尊位”!顺时针旋转,由尊到卑,直到主人的右手边,不论茶桌的形式如何,这个是不变的铁律。尊位的第一顺序为:老年人、中年人,比自己年纪大的人。其中师者、长者为尊,如果年龄相差不大,女士优先做尊位。

9、关于吸烟

喝茶严禁抽烟。

10、控制言行

所谈话题,切不可说人是非,道他人长短。亦不宜眉飞色舞,击节拍案。气氛安静为上,方能品出茶之真味。

‘茶礼’在于茶事活动,是把茶道精神形式化、规范化、制度化。作为制度与规范,它是茶事引导和茶道思想体现的方法之一,是维护茶事相关人员之间交流沟通的各种礼节仪式的总和。作为茶事的制度与规范,它是需要茶事活动全体人员共同实施、维护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