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茶轻发酵史略

发布时间 : 2020-10-29
轻发酵乌龙茶 轻青茶主治 轻青茶价格

轻发酵乌龙茶。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面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熟茶轻发酵史略”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各位茶友们了解“熟茶轻发酵史略”相关知识!

一说轻发酵,许多人联想到半生不熟。其实是发七成左右,留下三成空间来仓储转化。熟茶发七成,是大厂过去的传统,老前辈不是有“三七开”之说?熟茶发七成,对应的是后期仓储十年。为什么香港有十年成仓之说?也就是三七开的半成品,要用十年仓储养熟。2005年之后,大家追新茶快速套利,谁有时间慢养十年?于是,熟茶发得过熟,失去活性。2014年以来,许多人重视熟茶的高端价值,古树熟茶、山头熟茶、春茶发酵的熟茶、小堆熟茶等等新概念被挖掘出来了。2017年起,轻发酵熟茶受到行业追捧,于是大家重新重视“三七开”,慢养、活性等词汇走红“熟茶2.0”时代。

当然,“熟茶2.0”不是简单重复上世纪七十到八九十年代的经典,而是有“中生代发酵师”的创新,有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发酵技术模型……

这个世界上有一成不变的东西吗?没有!许多人说传统如何如何,其实传统制茶也在变化,三年一小变,十年一大变。我们复盘传统,是想搞清楚产业演变轨迹,市场趋势之变迁,从而找到面向未来的创新基因。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熟茶发酵史的四个断代与五个技术模型

四个断代:1975—1995轻发酵7成。1996—2005发酵由轻转重,7成逐渐转到八成左右的“适度发酵”。2006到2016,重发酵9成左右,重发酵与适度发酵占统治地位。2017年起,新一代轻发酵与适度发酵成为2.0时代之主流。

其演变轨迹为,发酵由轻到适度再到重,再回归轻发酵与适度发酵。也就是熟茶产业与发酵技术,呈现否定之否定后螺旋式上升的一个进程。

第一代轻发酵技术模型,存在“先天不足,后天来养”之现象,而且后天也不能确保一定能养好。第一代轻发酵技术模型盛行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直至九十年代中期。九十年代中期到2005年,是轻发酵逐渐转向适度发酵的十年。

2006年起,到2016年,是重发酵与适度发酵统治行业的十年。

2017年,以“润活发酵”为代表的第二代轻发酵技术模型开始成型,并将行业带入轻发酵与适度发酵占主导地位的熟茶2.0时代。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适度发酵”跟重发酵不一样,重发酵发酵程度9成以上,发得太死,缺乏活性物质,品饮与健康价值不高,后期转化空间不大。适度发酵是发八成左右,保留一定的活性物质,后期转化空间大,放个三四年就有非常高的品饮价值。轻发酵是发酵七成左右,保留的活性物质多,用十年的仓储来慢养,可养出“具有老生茶口感的熟茶”,品饮与健康价值极高。

从发酵程度来看,存在轻发酵、适度发酵与重发酵。

从发酵技术来看,存在五个发酵技术模型:

第一代轻发酵技术、第一代适度发酵技术、重发酵技术、第二代轻发酵技术、第二代适度发酵技术。

“先天不足,后天来养”的第一代轻发酵模型

我们先来看第一代轻发酵模型。熟茶从1973年试制,1975年试制成功,70年代未期进行技术定型,并向云南全省推广。这个技术模型不够完善,还存在许多问题。1983年省茶司联手云南大学微生物研究所进行科技攻关,搞清楚了普洱茶发酵的微生物机理,并发现了发酵结束后的熟茶存在“缓慢酯化后熟”现象:“普洱茶发酵结束后,是一个缓慢的酯化后熟过程,逐渐形成普洱茶特有的陈香风格,其陈香随后期酯化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因此,存放时间越长的普洱茶,其陈香风格越浓厚,质量也越高”(《云南省茶叶进出口公司志》)。

也就是熟茶才做出来是“半成品”,通过养堆与长时间仓储让其缓慢“后熟”,最终成为“成品”。“半成品”意味着渥堆发酵结束后的茶叶保持活性,可以继续后发酵;“缓慢的酯化后熟过程”,意味着半成品熟茶要在仓储环节长期慢养继续发酵。故,一个完整的熟茶发酵模型,不能只盯着半成品那个环节——渥堆发酵,而要加上仓储环节。留有后续转化空间的“渥堆发酵+仓储后熟”,才是一个完整的熟茶发酵模型。

1984年,此项科研取得重大成果,并于1985年用于生产实践,在全省范围内推广。这标志着第一代发酵技术,也就是第一代轻发酵技术的成熟。

但这个技术存在“先天不足,后天来养,后天也未必一定能养好”之弊病。“先天不足”,源自三方面,一是用料普通与粗放,二是发酵过程粗放随意,靠师傅经验主导,导致发出来的堆子杂菌、腐败菌多,堆味重,不能马上喝,必须长时间养堆,并长期仓储,才能品饮。第三个是渥堆时间长,三个月,甚至半年。我们知道渥堆时间长,茶叶变酸。要消除酸味,需要长时间仓储。

导致先天不足的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会影响品质,但还不是严重的问题,严重的是第二个问题,即杂菌、腐败菌多,比如大肠杆菌严重超标。其解决的方式,就是用后天的“养堆”与长时间仓储来解决,由于熟茶存在“缓慢酯化”现象,在后熟作用下,杂菌、腐败菌会减少,益生菌会增多,茶叶品质提升,口感变好。第三个问题是渥堆时间长,这其实是好事,因为属于“慢养发酵”,“酸”可以通过养堆与仓储醇化来解决。慢养轻发酵+长期仓储,可以养出具有老生茶口感的熟茶。我们喝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生产的熟茶,为什么经常有喝老生茶的感觉,并有叶底返青现象,其道理就在此。

所以,我认为,第一代轻发酵技术模型,最大的价值在于总结出“慢养轻发酵+慢养仓储”。其最大的缺陷在于,原料不讲究,发酵过程中程控不好,杂菌、腐败菌多,需要浪费大量时间去养堆,去仓储,而且经过十多年的仓储,不愉悦的杂味未必能退干净。

1996到2005:发酵转为适度发酵,湿仓茶泛滥成灾

上世纪90年代中期起,熟茶开始逐渐由轻转重,到2000年以后由传统的轻发酵变成适度发酵。

其时代背景在于,香港房价地价80年代就很昂贵了,在香港长期藏茶变得不经济。港商的解决办法是,一是推动广东与昆明藏茶。比如80年代中期,广东茶叶公司在肇庆搞的防空洞加工熟茶与仓储茶叶,就很受港商欢迎,因为能帮他们分担仓储费用。二是希望茶叶发熟点,这样就可以缩短仓储时间。同时,九十年代中期起,台湾、马来西亚、香港等地涌进许多新人做普洱茶,他们手上没多少老货,在茶价快速上涨的年份,肯定希望茶叶发熟点,仓储三四年就上市交易。

九十年代中期到2005年,这十年的“脱轻入重”过程中,对“慢养轻发酵+慢养仓储”进行重大革新,发酵三个月到半年,肯定等不得,缩短到60天左右,轻发酵不好,转化太慢,发到八成以上。仓储十年?人生有几个十年!仓储三四年卖掉变现。

这一阶段造成的最大问题,是湿仓茶的问题。

十年是一个完整的仓储过程,这是香港人七八九十年代总结出来的。别否定香港人,当年只有香港人在搞仓储。早期熟茶的经典茶品都入了港仓。

本来按照港仓十年一个完整仓储,是不存在湿仓茶的问题,或者茶叶即便放湿,质量问题也不会严重。高温高湿的港仓,茶叶放三四年是“霉茶”,再用几年来退仓转化,就未必是“霉茶”。90年代中期以后,许多茶商将仓储一半,也就是三四年的茶叶拿来卖,许多还处“霉变”阶段,这就给人造成港仓等于霉茶,霉茶等于湿仓茶之印象。其实按规范的十年完整香港仓,是不会出现那么严重的霉茶的,所以港仓不等于湿仓。

港仓其实是一种“湿干转换”仓,也就是先让茶叶高温高湿几年,再在自然通风的环境干上几年,所以不能光就前半程叫湿仓,叫湿干仓才是其本义。

这一时期,盛行第一代适度发酵技术模型:普通原料粗放式适度发酵+三四年湿仓/港仓/干仓存放。

2006—2015的重发酵时代:速成普洱与绿茶化新茶大行其道

2003年,普洱茶在大陆热。2004年,勐海茶厂改制,很长一段时间,商家到勐海茶厂很难订到货,造成2004年到2005年大益茶价飞涨。搞到茶,转手卖就能赚大钱,于是普洱茶进入以卖新茶为主的“速成普洱”时代。发酵时间由六十天左右压缩到四十五天左右。才发酵出来的茶叶,要马上能喝,能卖,那就发酵到9成以上,堆味轻,摆上三四个月,就可上市交易。时间就是金钱,仓储三四年,我要错过多少商机。这就是重发酵的速成普洱时代的商业逻辑,我卖新茶快速套现,让别人当接盘侠仓储茶叶。

过去的传统工艺强调普洱茶是半成品,所以其需要通过后期仓储来将普洱茶养“熟”(不是指熟茶,是指仓储陈化的后熟作用)。只有经过“后熟”的普洱茶,才是普洱茶成品。

2005年以后,流行卖新茶,无论生茶还是熟茶的工艺都发生了很大改变。用昆明老茶人江涛的话来说,这叫“速成普洱”,为了让普洱茶能尽快好喝,尽快上市交易,改变了以前的“半成品”工艺。

在生茶方面,许多人将前发酵的萎凋、渥红、闷黄、摇青工艺,绿茶的高温提香等带入普洱茶的初制中来,这些绿茶化、红茶化、黄茶化、乌龙茶化的工艺窜进来,虽然新茶就能做到苦涩度低、香甜柔,适口性好,适合现喝,但缺乏后期陈放价值。

在熟茶方面,传统工艺以轻发酵、适度发酵为主,2005年以后为了让熟茶做出来马上能喝,能尽快上市交易,采用了重发酵技术。重发酵的熟茶,口感顺滑,适口性好,发酵出来,摆放几个月就可以喝。但其缺点也很明显,香气不够,喝了口腔有点干燥,没有回甘,后期转化空间不大。而轻发酵的熟茶,才做出来不好喝,需要长时间后期转化才逐渐变得越来越好喝。转化到位的轻发酵熟茶,香气好,回甘生津,具有极高的品饮价值。

2008年以后,随着古树茶热,普洱茶进入了绿茶化时期(2008—2014)。既然喝绿茶,肯定以卖新茶为荣。在这一个时期,山头生茶成为高端的代名词,不好的台地料才拿来做熟茶。熟茶被定为上不了台面的低端货。既然低端,那么好料是舍不得用来发熟茶的,而且加工粗放随意,没必要太用心,能喝就行,反正卖不起价。更没有必要花长时期储存原料与长时间进行成品仓储醇化,这样会增加成本,将茶叶发到九成左右,让其摆上三四个月就能喝,就能上市交易卖掉!

这一时期占主导地位的是,重发酵与第一代适度发酵。

重发酵技术模型为:普通原料粗放式重发酵+出堆三四个月品饮/干仓仓储三四年。

第一代适度发酵模型在2008年以后有了较大调整,茶叶不再放湿仓,而是以专业化的自然仓为主:普通原料粗放式适度发酵+专业自然仓储三四年。

轻发酵缔造传统经典熟茶,也存在品质升级的巨大空间

完整的第一代轻发酵技术模型是:普通原料粗放式轻发酵+港仓慢养十年。

其在缔造传统老熟茶经典的同时,也存在非常大的时代局限。用这种技术模型发酵出来的茶,品质优秀但不完美。故,第二代轻发酵技术模型顺应熟茶消费升级的需要,在熟茶2.0时代探索出升级迭代版:

高档原料程控精细化轻发酵+专业自然仓慢养十年

台湾茶人陈智同在《普洱熟茶和发酵工艺》一文中说:

“一般昆明茶厂的发酵熟茶,感觉发酵程度较轻,依据我喝过的7581砖来说,发酵度多半在70%左右,有一种熟中带青的感觉,其实勐海茶厂90年代的熟茶,发酵度也都在70%左右。这种发酵方法有个缺点,那就是茶叶发酵度轻,可以保持茶叶的原味,但前提是所选的茶叶必须是质量相当高的茶叶,但一般发酵的产品多为夏茶或者是大量拼堆的茶叶,较轻的发酵度反而会将茶叶的缺点显现出来。也就是说,无论发酵的工艺怎么调整,其实发酵最重要的环节还是在于原料的选用,如果选用的茶叶太低档、太杂,那较重的发酵度可能会是比较好的选择。”

陈智同这篇文章很好,首先可以看出“轻发酵是熟茶的传统”,其次做轻发酵熟茶要用好原料,原料不太好可以发重点,来掩饰用料不好。

熟茶发酵有个“物质裂解、重组与还原”的特性。轻发酵茶,物质经裂解与重组后,还原度高,能将茶叶的本来面目还原出来。重发酵茶,物质经裂解、重组后,还原度低,也就是失去了其本来面目,换言之很难喝出茶叶因自然本性而带来的本味。普通原料如果发得轻,其会还原出茶叶的一些不好的本味。现在的发酵,为什么好原料发酵得较轻,普通原料发酵得较重,就是抓住了“还原程度不同”做文章,好原料经轻发酵后高度还原其优秀的基因,普通原料经较重发酵,利用还原性低,通过裂解与重组改变茶性,增加外在的色香味,来掩饰内质不足。

2016年之后,高档原料采用7成左右的轻发酵,或者8成左右的“适度发酵”,已经是行业共识,好原料发酵9成左右有点暴敛珍物之感觉。高档原料发酵7到8成,茶叶风味与养生物质经裂解与重组后还原程度高,活性物质保留多,能喝出好原料带来的自然愉悦的味道——“润活,气韵生动”。

轻发酵遇见不完美的港仓

第一代熟茶大都用的是普通原料,为什么要采用还原性高的轻发酵?因为云南渥堆发酵的熟茶,从上世纪70年代一直到90年代中期,基本上都是在香港仓储。才做出来的茶,味道并不好,不宜饮用,需要在香港存放十年,充分熟化了,才脱胎换骨,凤凰涅槃——具有老生茶口感的熟茶。

但还是有问题,这就是我们品饮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熟茶,一方面我们惊叹其醇美厚滑香甜鲜活回甘生津气韵悠长,另一方总觉得带点仓味,留有些许遗憾。港仓十年熟化,虽然将才渥堆出来味道很差的云南熟茶,经过长期慢养,改变了茶性,变得品饮价值极高。但另一方面,我们要知道港仓是高温高湿环境下存茶,茶叶高度熟化的同时,也容易滋生杂菌、腐败菌,让茶叶变得味杂,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仓味”。虽然香港茶商有成熟的“退仓”技术,杂菌、腐败菌可以在通风透气的环境中大幅度减少,益生菌会增加,但仓味很难退尽,或多或少会带点。

这就是前文说的,第一代轻发酵技术模型,存在“先天不足,后天来养”之现象,后天也不能确保一定能养好。

先天不足:主要是用料普通粗放,以及渥堆发酵过程粗放,杂菌、腐败菌多,需要花更长的后天仓储时间来消除不良影响。

用好原料,比如用山头茶、春茶来发酵,渥堆发酵过程中进行精细化管理,杂菌、腐败菌极少,那么才做成来的茶叶就很好喝,而且可以大幅度缩短仓储转化时间,仓储三四年就很惊艳,仓储十年就是一杯经典。润元昌的“润活发酵技术”,就是针对第一代轻发酵技术模型之弊端,进行工艺大幅度改进与提升,从而推动着第二代轻发酵技术模型之诞生。

后天来养:是指才做出来的茶叶口感差,细菌超标,不宜饮用,是半成品,需要拉到香港,仓储十年来熟化,并经退仓处理,让杂菌、腐败菌减少,益生菌增多,口感变好。

后天也不能确保一定能养好:先天不足,后天仓储改变茶性,但原料与杂菌、腐败菌的问题,虽然能后期改善与提升,但多多少少会影响茶叶最终品质。加上港仓的仓味问题,是很难完全退干净的,多多少少带有遗憾。

邹家驹在《姚记存茶》中提到香港茶商存茶情况:“姚老头在香港有十多个存茶地点,他或租或买,全部是大楼的地层。仓里各类新老茶叶混杂堆放,从地到顶,见缝插针,堆得满满的,只有屁股大个地方周转。库房里没有圣书上说的缸罐器皿,没有空调更没有除湿机,一切依自然而自然。”

这表明,2008年之前,大家存茶大都是相当随意的,不论是传统港仓,还是广为诟病的湿仓,以及后来一统江湖的干仓、自然仓,大家至多是依靠经验存茶。经验丰富的,茶叶会存得相对好些,没经验的,或者居心不良的,茶叶经常会存放得惨不忍睹。

普洱茶界真正有专业仓储的观念,是2008年以后,茶叶不好卖了,大家才静下来心来狠抓仓储品质,从而构建了一套较成熟的仓储体系——自然仓与科技仓两大体系。前者脱胎于干仓,后者是在港仓技术派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第二代轻发酵技术模型,可以利用最先进的仓储体系,即专业的自然仓体系来慢养一杯熟茶传奇!

如果说,第一代轻发酵技术模型存在“先天不足,后天来养,后天也未必能养好”之现象。那么第二代轻发酵技术模型,就是“先天禀赋具足,后天悉心栽培,培养天地一完人(茶)”。

升级版“轻发酵+慢养仓”,十年成就一杯“具有老生茶口感的熟茶”

我们看看润元昌倡导的“熟茶2.0”时代,怎样用技术创新来制造相对完美的新一代熟茶。

润元昌首创的国家专利“润活”发酵技术,是指在熟茶制作的过程中,通过“富氧发酵”、“加压发酵”等一系列新工艺的应用,提高茶叶内含物质的释放度,减少鲜爽物质损耗,更大程度保持茶叶活性,最终达到提升熟茶滋润鲜活口感的目的。

这项技术要理解起来很简单,就是一切以符合中国茶清饮审美以及身心健康为旨归,尽量增加有活性与韵味的风味物质,避免不愉悦不健康的物质产生。

服务高端群体,前文讲过了“要做有老生茶口感的熟茶”,以体现“润活是基础,气韵生动是熟茶的极致之美”。

相信这非一般的熟茶,即便喝惯古树生茶、武夷岩茶、凤凰单丛之刁钻老茶客,也愿意去尝试体验,去主动传播“润活与气韵生动”之熟茶新主张。

要做出具有老生茶口感的熟茶:首先要选好原料——用春茶发酵的熟茶,而且是经过醇化的原料;其次要做精细化、能管控与提升活性风味物质,避免不愉悦、不健康物质产生之新型发酵模型,让做出来的茶叶充满活性,喝起来口感愉悦,身心健康;最后是要长时间后期仓储,用时光的慢养来大幅度提升熟茶的品质。

要保留熟茶的足够活性空间,就宜采用轻发酵技术,才出堆的熟茶只是半成品,要经过长时间养堆,再压成饼砖沱。饼砖沱再放置仓库里长期慢养,让时光成为最好的雕刻师,花十年时间来成就气韵生动——高端熟茶的极致之美!

这一熟茶开发模型可以总结为:高档原料程控精细化轻发酵+专业自然仓慢养十年,用十年时光来养成一杯“具有老生茶口感的熟茶”。

润元昌有个计划,采用轻发酵的熟茶,才做出来的新茶,只卖百分之二十,百分八十的茶品,仓储十年再销售。这就是轻发酵的二八原则。

熟茶2.0时代,将是新一代轻发酵与适度发酵茶叶打天下。

轻发酵需要用十年来创造传奇。如果不想等太长时间,可以采用第二代适度发酵技术模型:高档原料程控精细化适度发酵+专业自然仓慢养三四年。润元昌的“陈香发酵技术”,就是第二代适度发酵熟茶之实践。

最后小结一下五大技术模型:

第一代轻发酵技术模型:普通原料粗放式轻发酵+港仓慢养十年。

第一代适度发酵技术模型前期(1996—2007):普通原料粗放式适度发酵+三四年湿仓/港仓/干仓存放。

重发酵技术模型:普通原料粗放式重发酵+出堆三四个月品饮/干仓醇化三四年。

第一代适度发酵技术模型后期(2008年—2014):普通原料粗放式适度发酵+专业自然仓储三四年。

第二代轻发酵技术模型:高档原料程控精细化轻发酵+专业自然仓慢养十年。

第二代适度发酵技术模型:高档原料程控精细化适度发酵+专业自然仓储三四年。

由此,这五种技术模型的兴盛更替与迭代,就构成了现代熟茶技术发展简史!

茶文化精选阅读

茶业新生代:茶仙子的“轻学术 乐生活”


茶业新生代∣茶仙子的“轻学术,乐生活”

杨瑞,四川农业大学茶学系硕士,2015年米兰世博会大学生茶艺团成员之一,“百度文库-国茶频道”执行负责人。一个执着的90后爱茶人,试图通过更有生命力的方式来分享理想中的茶生活,输送这个时代的茶中正能量。她,是你的茶中闺蜜,是你的心灵树洞···

很多没有接触过杨瑞的人一开始可能就会被她由内而外渗透出的那股仙气所袭,认为她会是一个不那么接地气的人。但这着实是一个巨大的误会,她有仙气不假,那股空灵气韵也许是与生俱来的,但降生在这样一个混序的时代,那些弥足珍贵的精气神曾经一度成了她潜藏在内心深处的包袱。而事实证明,那些包袱背负在她的身上像似骆驼的驼峰,最终会成为她跋涉梦想的前行养料。“轻学术,乐生活”应该是这种养料催化下诞生的一种茶生活理念。

对于刚刚走出校园的年轻人而言,跻身于这个古老的行业,有太大的包袱与固有的框架成为悬挂在我们头上的紧箍咒。和大多数爱茶人一样,走进茶学系,甚至选择留在茶行业,都是在平复了梦想与现实之间制造的情绪起伏之后做的最后留守。很多茶学系的人在进入社会之后并不能在茶行业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位置。而很多茶行业的资深前辈都在有意无意间谈到茶行业人才的严重缺失。而试图进入茶行业的诸多优秀青年正在高墙之外逗留,高墙外的肃杀一直都在磨砺一颗成熟的爱茶之心。

成熟,是一种明亮却不那么刺眼的光芒,是一种圆润而不那么烦闷的音响,是一种无需在意别人看法的从容,是一种开始停止向周围苦苦解释的坦然。那种本能的判断开始独立形成,面对偏激开始淡漠,无需刻意表现却自然厚实,那种高度并不一定陡峭,一切都回归到平实与本真,生活的情趣得以自然流露。于是,我们看到了,那些仙魅飘飘,那些风姿绰约开始隆重的走进生活。

茶,原本就是连接生活的秘密通道。爱上茶,并不会与生活本生相脱离。与生活形成的裨益关系需要我们在进入茶的世界之后去感悟、去体验、去印证,最后得以歆享。眼下,年轻一代的生活氛围中,属于茶的元素越来越稀薄。代际传承形成的裂缝也许会成为茶行业走向未来的鸿沟。行业内部开始积极主动的拥抱互联网其实就是在试图通过一种新手段去弥补那条裂缝。而属于茶的历史太长,属于茶的积尘太厚,在行业中,往往每一种大胆的尝试都会很自然的生出障碍。很明显,我们如今并不缺乏对于茶文化的宣讲,但是一开口那种烦闷,腻耳的老生常谈已经难以越出院墙。杨瑞提出的“轻学术,乐生活”理念,应该说是这一代爱茶人意欲挣脱茶行业逼仄生存空间的表达。在茶行业与百度联手打造的“百度文库-国茶频道”上面。也许,是茶行业正在试探这个时代的茶需求;也许,是这个时代在一个垂直交汇的互联网平台上集中感受中国茶的魅力。这种互补互通,让茶在代际传承中有礼有节的形成了一种妥协,那种一味用情怀对抗时代的情绪及时得以抚慰,那种带着嘲讽传统的偏激也适时得以缓和。那些尘封在历史深处的学术成果,透过一代人的独特视角带着积极融入生活的态度,让茶的生活状态在这个时代得以生根!

全发酵茶与半发酵茶两者有什么不同


全发酵茶与半发酵茶包罗了哪些茶,全发酵茶有红茶,半发酵茶包罗了乌龙茶,茶树的芽叶颠末萎凋,揉切,中国十大名茶,发酵,干燥等工序制成毛茶后,精制成为了发酵茶。

全发酵茶与半发酵茶

全发酵茶是发酵水平高,在茶类中,红茶是全发酵茶,在揉捻进程,茶叶的细胞壁粉碎了,开释植物的自身酶,叶子纤维素,茶黄素等物质被氧化,红茶发酵往后,萎凋24小时,茶叶内里的茶黄素在酶的浸染下,茶叶颜色变红,茶汤也是红的,这是红茶的特性。

发酵茶的浸染

1、可以减肥

茶叶含有的咖啡碱,尚有维生素,可以加速脂肪的氧化,到达减肥的浸染,可是茶叶也有茶多酚含量,要适量饮用,喝过多,会影响胃,可是可以饮用红茶。

2、可以养胃

全发酵的红茶是因为见过发酵建造的,在氧化酶的浸染下,会产生酶的促氧化回响,以是对胃的刺激较量少的。可以饮用加糖的红茶,还可以加加牛奶,这样可以掩护胃粘膜。

半发酵茶的发酵水平是20%到70%,乌龙茶是属于半发酵茶,譬喻铁观音,武夷岩茶等,萎凋时刻不高出一天,短时刻的发酵,叶子的边沿在酶的与氧化浸染下,叶子的边沿发红,叶子中间的细胞受到机器损伤少,内部受力轻,酶浸染少,颜色是绿的,会有绿叶红边,汤色是橙黄的颜色。

十年,一片叶子的轻和重


想了解《十年,一片叶子的轻和重》知识吗,丰富的《十年,一片叶子的轻和重》内容等你来看!

世界充满质感,轻和重就是一种质感。在谈论一片叶子的轻和重之前,还是先说说今天一早起来打开手机,网络报道里发生的两件世界大事吧。第一件很轻:据报道,德国科学家已经突破可见光通信的瓶颈了,中国在这事儿上也不落后,未来数年,全球数百亿盏日光灯可用来通信了,比如夜晚在路灯下,对着灯光,2秒钟就可下载一部高清电影。这事儿够轻的!没想到吧?那么轻的灯光,竟然将是数码信息传输的高速公路,从此,不用担心网速慢,也不用担心电磁波传输频道拥挤不堪,不堪重负了。可这事儿也够重的,今后数年,随着这项技术的产业化工程运用,别说世界,光是在中国,每年就将有不下一万亿人民币的产业价值!这当然很重,不过,这样的重让人欢喜,因为它会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得更轻,是那种让人舒服惬意的轻。第二件事情很重,昨夜,恐怖分子袭击法国,一百多人遇难,法国总统宣布全国紧急状态。这种事儿重,重得堵心,并且只有重,没有轻,不说也罢。

还是来说茶,说普洱茶吧。普洱茶的重,重得厚实,普洱茶的轻,轻得舒心。

过去,普洱茶很重。别的不说,只消想想茶马古道上的马帮就明白了。明清以降,普洱茶沿马帮进京、进藏区、出珠三角。任何茶区之外的人,能喝到一杯普洱茶,那杯茶里,都有千钧重量。但历史就是这么粗枝大叶,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以后,普洱茶衰落断代,那么厚重的普洱茶历史,竟然瞬间湮没无闻,比一片鸿毛还轻。十年前,普洱茶神话一般,突然火爆起来了,短短数年之间,迅速跻身中国十大名茶之列。从那以后,普洱茶发生的故事太多了……这种局面,放在十年前,简直就是神话!

昔日,普洱茶曾经“名重京师”,但那只是在“京师”一个地方重,在能喝到普洱茶的贵族里重。如今,普洱茶的重,是在云南经济份量中的重,脱贫人口中的重,是在整个中国茶之中的重,说到底,是在普通喝茶人健康里的重,是在无数人们生活趣味里的重。这种重,才是有根基的重,真正的重。

这十年来,普洱茶的重,悄悄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

普洱茶还有一种重,健康之重。这十年,普洱茶的独特健康价值广泛传播。在中国逐步跨入中等收入国家,正在向高收入国家行列迈进的时候,中国人的饮食结构发生颠覆性的变化。

……

普洱茶的重,还让普洱茶成为我们生活里一种重要的,具有某种艺术气质的生活内容。

……

最后,作为一个云南人,普洱茶这十年,还是让人忍不住想要炫一下。明天,几位北京来的朋友,约好在昆明聚一下。好久不见,送点什么礼物给他们呢?当然不用犯难,自然是普洱茶,高端大气上档次。问题是,该送他们几片呢?多一片都舍不得啊,这可让我犯难了!

关于本文《十年,一片叶子的轻和重》的内容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知识,可以关注我们!

颓废茶诗——发酵的颓废既是光彩


想了解《颓废茶诗——发酵的颓废既是光彩》知识吗,丰富的《颓废茶诗——发酵的颓废既是光彩》内容等你来看!

茶香弥漫 像一只猎狗趴在茶桌上吐着舌头

浑圆饱满的水珠映射出女人的倩影

想赞美些什么却又闪烁其词

我想我会慢慢疯掉

太多的美如性感炸弹预埋在脑中

试图梳理 挖掘出它的线索

生活本身却是个恶作剧

所有的伏线缠绕纠结

竟找不到一星的蛛丝马迹

贪婪地吮吸着茶香

想尽情地占有 却飘忽即逝

趴着 什么都不想想 也懒得想

再不去想存在的理由为何

存在的理由本身就显得那么牵强

一阵秋风袭过 门哐当哐当地响

懒得起身去把门别好

就这样趴着 像摊烂泥

双目紧闭 依然躲不开身后的嘈杂

阳光 积极 能量 激情

充斥着耳膜 头疼欲裂

此刻 我只想做一摊烂泥

别来烦我 也别注视我

任我脑中满园春色 良辰美景

颓废只是你所看到的表象

轻吻一口茶汤 滚动的喉结释放出一份饥渴

因为渴望 竟使茶汤品出了一份暖昧

这种最美好的情愫

被世俗打上了肮脏的烙印

在茶汤中回味着原罪

蓦然察觉有时我们爱上的仅仅是爱的表象

温润的茶汤浇不息那被激情烫伤的心脏

淋漓尽致地感受着那遗失的澎湃

微风轻拂茶汤 荡起一朵涟漪

曾经的美好一幕幕浮现

弱水三千 只取一瓢

该是多大的勇气

曾经 多么纯粹的一个少年

倾尽所有呐喊 奔跑 对感情充满幻想

即使一无所有 也敢勇敢去爱

他说过,要把你写进诗里

但任凭再怎么努力地与生活赛跑 终究跑不赢夕阳

在情感的漩涡中无力自拔 彩色的心渐渐结疤

叹一声奈何

所有的美好词句 都只剩下了模糊的旋律

霸道地把茶汤送入喉中

让这滚烫的液体抚平此刻的躁动

那可恶的灵魂的贼

手执宣判书 以“非主流”的名义给我定了罪

执着一把现实的剑 在我灵魂的小口子上肆意挖掘

企图掏空我所有的想象力

我趴在桌上 想替自己辩解

却被茶汤封锁了喉咙 无法发声

我只能拼命挣扎 像个无赖一般

耳旁穿来一片笑声 充满揶揄的味道

此刻 我是一个废人

我仅存的一点希望

就是那个千百遍在梦中出现过的身影

等我 忍我 包容我 傻傻地爱我

死不变心 不离不弃

纵使全世界抛弃了我

唯独你依然爱着我这废人

茶烟袅袅 不绝如屡

只能依靠这精神压片才让我在这浮世苟延残喘

让我的灵魂得以片刻的安宁

我这么孤单难以预料

梦想注定是场孤独的旅程

倒扣茶碗 梦想被扣碗中无法重见天日

从此一些喧嚣都将平息

也无需再证明什么

茶汤流入心里 化成一滴滴灼热的泪

谁能明白 无赖 烂泥 颓废 亦是一种

刻骨铭心的梦想

喂,那谁 凭什么支配我的幻想

打扰我的颓废

我依旧这样趴着

什么也不想想 什么也懒得想

我感觉自己变得越来越小 最后竟变成了一只小飞虫

我再也无力端起茶碗

只能倾尽全力 以飞蛾扑火之志

向茶碗发起奋力一撞

茶碗被打翻 一切都结束了

我和着茶汤急速下坠

在与大地的华丽亲吻之后

我得到了涅磐

也正是在此刻 我彻底地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我成为了一摊完美的烂泥

关于本文《颓废茶诗——发酵的颓废既是光彩》的内容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知识,可以关注我们!

普洱熟茶的发展


普洱熟茶产生于二十世纪70年代,成长于80年代,90年代出口日本受阻,走了十年曲折艰辛的道路,经许多人多年的辛勤努力,不断实践,解决了卫生问题,其发酵工艺已日趋成熟。

如果普洱茶的湿仓,是销售商在销售环节,为了解决普洱茶汤色红浓,顺滑问题,使之可更快饮用;那么普洱茶的熟茶发酵,就是生产商在生产环节,解决普洱茶的生涩,草青,使之可更快饮用了。两个不同环节,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有趣的是,他们都达到了目的,却得出两种截然不同的茶种。

普洱熟茶有自己独特的风格,有些人是专门喝普洱熟茶的,生的他不喝。普洱熟茶应该成为一个独立的茶种,这样有利于它的研究和发展,对生产和销售都有好处,顾客也容易分得清,不易混淆。用云南茶为原料,可以制成滇红、滇绿、也可以制成普洱熟茶。普洱熟茶无论是制作工艺,还是茶品风格,都有别于其他茶种,都是独特的,其实普洱熟茶就是一个茶种。

普洱熟茶发展了短短二、三十年,市场已经是很大了。据粗略的统计,造生、熟茶的比例大概是1:3,如果加上散熟普会更大。而且熟茶大多是喝掉,消耗掉的。普洱熟茶是大有前途的。普洱熟茶对整个普洱茶行业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是巨大的;它对普洱茶占领茶业市场,扩大消费群体所起的作用也是巨大的,这里最关健就是它可以马上喝,而生茶要放;它对消化云南茶毛料所起的作用是巨大的,如果不是熟茶,茶农很多卖剩的茶毛料,可能要倒掉,那必定会严重破坏,云南茶的种植和生产。政府和行业的相关人士,应该对普洱熟茶高度重视。进一步发展好普洱熟茶,那对茶农是有利的,对整个云南普洱茶行业也是有利的。

普洱熟茶市场是大的,消费群体也越来越大,这同他性温和胃,有助消化,消脂减肥等等功效有关。但普洱熟茶始终都是走着低端路线,没走上高端消费。茶品也没出过什么高茶品。在很多人的意识中,熟普都不高档,高端的消费群体,在潜意识对熟普也有抵触,觉得熟茶都是比较低档的。这同它开始的研发,和生产的过程有关。

70年代,普洱茶研发泼水渥堆发酵茶的初衷,是为了加速陈化,使之可更快饮用。由试验到成功,做了许多数次实验,用来做实验的茶,不可能用很高质量的茶作实验。质量不高的原料造出的茶不太可能有高品质。

更为独特的是普洱熟茶需要发酵,人都会认为,用很好的茶,倒下去泼水、渥堆,发酵,会浪费。而经过发酵的茶,好的和不好的外表是难以分得出的。要知道,好料跟不好料,价钱是差很多的,而出来以后又看不出好与不好,人不会那么傻吧,用高价钱的茶料去发酵。后来,人们大多用夏茶发熟茶,说春茶较淡,也不易发酵,因为嫩,较易烧伤。夏茶够苦够力,又不易烧伤。茶农卖剩的毛茶,大多便宜,有些发霉,也不怕,反正都是用来发酵。这就是,现在熟茶可以把茶农卖剩的毛茶全部消化掉的原因了。也就是熟茶一直走着低端路线的原因了。这倒不是什么坏事,甚至是好事。

但作为一个行业而言,一个茶种而言,只有低档品,没有高档品,是欠缺的,不全面的,是不利于它长久很好发展的。如果说低档品是低端,是基础,高档品就是高端,是引领。只有基础,没有引领,是很难走得很好的。一个成熟的茶种都是有高端产品的,例如红茶、绿茶,普洱熟茶也应该有,而且要走上成熟好的发展道路是必须有的。

我们期待,普洱熟茶的高档茶品早日问世,它又不是徒有虚名的,而是真材实料的,为好茶人士所欣赏的,经得起市场考验的珍品。

普洱熟茶这么泡.....


熟茶是一种相对难于冲泡的茶。一不留神就会滋味弱,汤感薄,还可能有不悦的气味。更有甚者,明明仓储良好的茶,泡出了让人咽喉干、燥、紧的茶汤。实在令人困惑。

为了把熟茶泡得好喝,编者针对器皿、水、冲泡手法等一系列问题做了些试验。略有心得有体会。在此与茶人探讨。

大体思路是:首先,分析茶性,辨析其特征;其次,根据其特征确定冲泡的目标,力求顺势而动,扬长避短;第三,考虑通过什么手段具体达到扬长避短的目地;最后,通过实践进一步分析,验证和调整。

一、分析茶性

气味方面。新熟茶有渥堆味,但好茶泡到中后期会出现花蜜香甚至陈香。老熟茶有仓储味、枯叶味、但好的老茶泡到中后期会出现很好的陈香甚至药香。

滋味方面。新熟茶滋味已经不太有刺激性、收敛性。但其汤感较佳。冲泡得当,会呈现小豆汤一样粘而沙的口感。老熟茶汤转清,滋味更淡,但能有很高的滑口、油润感。冲泡得当甚至能臻“化”境。

总体而言,熟茶内容不够丰富,一般都不太耐泡。

二、根据茶性确立目标

前几泡:抑制气味(堆、仓之粗杂),提升黏,稠、油的汤感,使香--水的平衡向后者倾斜。争取泡一杯气味不浓,但柔软粘滑的好汤。同时,尽量控制最初几泡的浓度,以求保护最后几泡的表现,提升整体耐泡程度。

中间几泡:当发现气味已经开始转“醇”,就适当激发香气。追求香--汤的均衡协调。泡一杯有香有水,香水融合的好茶。

最后几泡:滋味、汤感物质均已浸泡殆尽。在无法保证汤感之时,全力激发香气,泡一杯香高滑口的甜水。

三、向着目标选择手段

1、选用胎土厚、烧结度低的紫泥紫砂壶。充分利用紫砂壶物理结构的各种特征,既利杂味吸附抑制,又利叶底透气保温。同时,宽口大腹矮身桶的壶型,如仿古、石瓢等,更利于对注水、水温的控制和杂味的逸散。最后,茶壶一定要出水快速通畅。熟茶的浓度在浸泡中随时间变化很快,且叶底又容易堵塞出水孔道,出水慢的茶壶难于控制茶汤浓淡。

2、用PH较高(7~8)的矿泉水冲泡。

3、适当的醒茶。所谓醒茶,是指冲泡茶叶前改变茶叶的存放环境。比如从茶饼上撬下,置于陶罐中一段时间。另茶叶适当接触空气,调整其内部含水量。

4、冲泡前水烘。水烘的常见方法有三种,列举如下:

第一种:敞开壶盖,用热水淋壶身(需选择合适的壶型)。

第二种:敞开壶盖,将壶置于一个煮水容器内的一个架子上,像蒸馒头一样蒸。

第三种:敞开壶盖,将壶置于一个煮水容器的盖口上,蒸。

5、控制泡茶水温。

总的来说,水温降低,各种气味都会变淡;提高水温,各种气味加强。尤其,连续高温的浸泡为激发老茶陈香的不二法门。紫砂壶本身保温性能强,还可以盖住壶盖用开水不断淋壶以提升浸泡温度。而盖碗保温性能较差,其中叶底在无水浸泡的情况下降温极快。这样,为了保持叶底温度,有个重要的技巧:出汤后先给盖碗注水,而后再用公道杯给品茗客斟茶。具体操作到后面实战演练一节中再作细论。

6、控制注水水流的稳定性。

手法的问题是一个要点,这里说一下。一般来说:香靠冲,汤靠吊。也就是说,如果希望让茶汤高香,我们就快水猛冲,让茶叶在容器中翻腾激荡,充分和水摩擦--但此时会牺牲汤感;如果希望让茶汤绵密柔软,我们让水流在一个点上稳定而缓慢地注入泡茶器皿--但这样又会牺牲香气。

这个口诀过于大略。冲泡之道乃平衡之道,实际应用中要根据不同的茶性,不同的制茶工艺作很多调整。但总的来说,在熟茶的冲泡中它还是相当实用的。如下,我们具体分析五种基本的注水手法对冲泡的主要影响。

高冲:水线长,粗。水流在空气中降温较少,注满盖碗所需时间短,水与叶底的激荡最强。

高吊:水线长,细。水在空气中降温最多,注满盖碗需时长,水与叶底激荡较少。

低吊:水线短,细。水流在空气中降温较少,注满盖碗需时长,水与叶底的激荡最小。

为保证口感的协调、融合性、避免汤水散乱,旋水时有两点小技巧。

首先,旋满一周,收水时正好回归出水点。这样就需要根据注水速度调整旋转的速度。水柱需细就慢旋,水柱粗就快旋。

其次,旋转过程中保持注水水柱的稳定,粗高,高矮都不变,且水柱一直光润平匀最佳。

7、烧水器皿的选择。为了控制注水水流,一把壶嘴设计合理的煮水器具是不能少的。价格材料等暂不论,能把水线修成圆润平稳,且能随心所欲控制水线之粗、细、缓、急者优先。

下面实战中,为了演示的便利,用盖碗代替紫砂壶。盖碗比紫砂壶难于控制,也因而更锻炼技术。如果控制得当,盖碗也完全能泡出口感宜人,像出自紫砂壶一般的茶汤。

四、实战演练

1、置茶:控制好茶/水比例,为浓淡打好基础。

110ml盖碗,投茶7克。这个投茶量基本保证了比例的协调。个人可根据口味自行调整。同时调整每泡时间,加以配合。比如说,希望多泡几巡者可以加大投茶量,同时在开始几泡尽量快速出水。

2、水烘:去杂味。

依上一节第4点的方法,自行选择。水烘有些局限性。一则盖碗不太好烘,二则比较浪费水。烘与不烘,我们都可以通过冲泡技巧抑制杂味,提升口感。

3、洗茶:湿润茶叶,清洁茶面。

从洗茶开始,请温柔注水。可旋可吊,但水流一定要平和,稳定。不要使茶叶猛烈翻腾。洗两次者,第一洗可以略提高注水点,拉细水线,降低洗茶的水温。第二洗可以适当降低,提高水温洗茶。洗茶后尽量彻底沥净茶底。

洗茶时一般需要温杯。但既然洗茶有清洁的考量,那就不宜以洗出来的茶水温杯。我个人推荐直接使用烧水器皿中的开水烫盏。无论视觉还是实际效果,都更清洁。

小技巧:在洗茶温杯时,请将置茶容器开盖放置,便于杂味逸出,也便于叶底降温。

4、前三泡:抑制杂味,提升汤感。

基本方法:定点吊水,缓慢注入。把水和茶的相对运动降到最低。注得够缓够稳时你会发现盖碗中水色很浅,不会像猛冲那样一下把红褐色的茶汤甚至渣子都翻腾起来。

出汤时,建议使用公道杯。这样颜色、滋味物质会在公道杯中重新融合,您会发现缓慢吊水浸泡出的茶汤很软、很粘,但没有什么气味。

每泡出汤完毕后,建议沥净茶底。留汤冲泡虽然会增加泡数,但会改变滋味物质浸出的节奏和协调性,为冲泡增加很多不稳定性。

5、中间三五泡:有香有水,协调交融。

基本方法:缓慢旋水,稳定注入。不可猛冲。要把水温,以及水和茶的相对运动控制在比较合理的水平上,我们才可以兼顾香、水,达到协调。

因此,稳定旋水说来简单,实则很考技术。大略的动作可以参考前面第三节第6点中提示的技巧。但实际泡茶中如何旋?旋多快?水柱多粗?注水点多高?这些都需泡茶者根据茶性,品饮者的口感需求等作实际的调整。

6、最后三泡:香高水滑,汤甜味淡。

基本方法:急冲注水,叶底保持持续高温。冲既可高亦可低,既可定点亦可旋水。重要的是冲击、翻腾叶底,同时保持高水温,以充分激发陈香。

茶叶泡到尾水,出于浸出更多物质,提升陈香的双重考虑,我们需要提高浸泡时的水温。这时,和初期正好相反,我们不但不开盖降温散味,还要在出水后立即注水,以保持被浸泡茶叶的高温。紫砂壶由于其本身导热性差,保持叶温的能力天然较强。而盖碗则降温极快,于是就有了这样的动作次序:准备出汤时开始加热水→水将沸腾时开始出汤→汤出净后先注水泡茶→泡好茶后再端起公道杯分茶。

这就是如上第三节第5点中提到的技巧。

7、整个冲泡过程中,不要摇、搅、拨动叶底。这样做既会使茶汤浑浊,又可能令茶味淡薄,水味彰显。同理,注水要一直保持平稳。即使高冲也要保持水柱平静光润。

五、余话

制茶者讲究看青做青,品饮者一样讲究看茶泡茶。以同一招势从白茶泡到黑茶,从开始泡到最后,是不可能得到精美协调的茶汤的,也颇有“耽误了好茶”之虞。顺势而动,以和为贵。抓大放小,有的放矢。根据实际情况不断体察和调整,方是茶人本色。

平静的形态带来平和的动作,平和动作带来协调的滋味。对泡茶动作的揣摩和练习像一种修行,会帮助泡茶者达至好的心境,进而也带来好的茶汤。茶道茶道,以茶入道。

香港仓储——开启普洱茶的后发酵史


香港仓储,开启了普洱茶后发酵的历史,是香港独特的地理气候环境特点以及市场需求造就了港仓。香港仓储的特性,除了一般对于湿仓基本认识高温高湿,还有相对不通风的环境,以及多年存储老茶,形成茶仓特殊的味道、微生物菌群以及其它未知的环境微变量。这些条件协同作用形成了香港仓储和港仓茶的特殊风格。而一般所谓湿仓仅仅只是单纯提高了仓储环境变量中的温度与湿度,没有其它变数,与港仓的风格会有明显的区别。

对于普洱茶仓储而言,在高温高湿且环境控制性较强即相对不通风的情况下,会产生港仓的特殊风味;而在温湿度类似但通风性相对较好,环境控制性相对一般的仓储条件下,产生港仓味道的几率就会大大降低。可见通风性对于茶品仓储转化的影响。同样一饼茶在高温高湿不通风的环境下,容易产生品饮时的锁喉感,相反在通风性较好的环境中,或是茶品占据空间相对较小的环境(茶品体积与空间体积的比例较小)中,茶品不易转化出锁喉感,但容易产生油耗味。对于仓储导致茶品锁喉感的原因,目前还缺乏足够的了解。其成因究竟是单纯环境因素的影响,抑或是特殊环境因素下微生物参与形成的特殊风格?尚有待科学研究。

回顾港仓的成因,离不开香港独特的地理气候环境以及香港大时代发展影响的投影。从清朝到民国初年,香港从一个小渔港发展成为国际化都市。在香港城市建设的草创阶段,货物存放仓储成本较低,普洱茶可选择存放的空间较多。而当香港慢慢发展成为国际港口、东方明珠之后,香港的土地亦变得寸土寸金。普洱茶在当时尚属于低附加值商品,其仓储环境也慢慢的从地上转变之地下,选择成本更为低廉的地下室仓库。香港属于花岗岩地形,坐向朝南,年平均湿度超过92%,在香港即使是自然仓储环境相比我国其它地区也是少有的潮湿。普洱茶的香港仓储的演变与形成是一个无心插柳的过程。香港每年的4~5月会出现返潮,花岗岩地形地面发生渗水,地下室仓库即使架高货物,地面还是有液态水,整个仓储环境的湿度达到了过饱和。香港夏季气温特别高(超过35℃),同时在高温高湿环境下茶品自身的氧化反应以及微生物参与的发酵反应都会放出热量,再加上相对不通风的环境,茶仓中会格外的潮湿闷热。

在香港普洱茶存放的仓库有两种,一种是公设仓库,一种是私人设立的仓库。私人仓库在存放普洱茶时会定期进行翻仓,将仓库中的茶品的空间位置进行改换,避免由于仓库中温湿度分布不均造成茶品转化的程度不同,而公设仓库则不会帮助物主翻仓。一般在存放三年过后,茶品会被拿出退仓两年,退仓会选择在一个高温干燥(相对于湿度过饱和的环境)微通风的环境之下。退仓的时间大多选择在冬天,以利用冬天相对干燥的气候将茶品中过量的水分抽出。完成了第一个仓储循环(入仓三年,退仓两年)的茶品会第一次上市贩售,在经过一两年的销售后再入仓,完成第二个仓储循环。(不同的茶庄会有不同的细节调整)。茶品从新茶到仓储完成要经过起码十二年的时间。

对于当时的港人而言,评价普洱茶品质的指标并非是茶品的仓储年份,而是茶品所达到的转化状态,只有转化到适合当地人口感与体质的茶品,方有资格成为好茶。在1995年台湾市场关注普洱茶之前香港茶业没有标识茶品年份的习惯,只是考量茶品是否达到了可饮的标准。从另一个角度看,这是一种更为贴近茶品品质,摒弃市场炒作,更直观的体现茶品价值的标准。由此再联系近年来普洱茶风潮中的种种乱象,颇为值得玩味。

如果正确理解普洱茶“后发酵”工艺详解


所谓"后发酵"是普洱茶生产的一种工艺,即将已制成的晒青茶、青毛茶,通过人工的方法进行发酵处理,形成了色泽、品味特殊的普洱茶新品种。

"后发酵"即是将己制成的晒青茶,在符合卫生条件的仓库中渥堆,洒水,在一定温度条件下使之发酵,加速茶叶的后熟作用。这一人工的"后发酵"工艺,是在长期实践认识的基础上进成的。

云南地处云贵高原,山峦起伏,历史上交通闭塞,茶叶运销全靠人背马驮,从西双版纳产区运销至西藏和东南亚及香港各地,历时一年半载。普洱茶在马帮运输的长途跋涉过程中,在慢慢地发酵着,进行着生物化学和酶促氧化作用。一年半载之后卖到了消费者手中的普洱茶,已有了一种特有的陈香,为消费者所喜爱,形成习惯,并发现普洱茶原有的良好的保健作用和某些药理作用不但没有消失,反而强化了。

不可否认,普洱茶之外的其它茶,在制成之后也具有自然发酵作用,但效果不明显,原因大致有二,一是茶叶原料的质地不同,大叶茶肥厚,叶肉中水分贮存丰富,易于发酵;二是普洱茶的运距长,运输时间长,发酵的时间自然长,加之在运销途中雨林地多,河谷多,高山峡谷多,经常在湿润、雨雾中运输,丰富的水气高原阳光日照的作用下,促进了发酵过程,使之由"生茶"变成了"熟茶",从而使原有的普洱茶具有了某些新的特性,达到了汤色红浓,滋味纯和,以及具有陈香特色的效果,又被人们称为陈化普洱茶或普洱熟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