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茶文化,领略回族社会中的“熬茶”和“三泡台”

发布时间 : 2020-11-03
回族花茶 三味清心茶文化 三才茶文化

回族花茶。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面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回族茶文化,领略回族社会中的“熬茶”和“三泡台””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各位茶友们了解“回族茶文化,领略回族社会中的“熬茶”和“三泡台””相关知识!

中国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身独特的茶文化。茶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普天同饮的茶在其茶的栽培,茶的加工,茶的饮用,乃至于与茶有关的一切文化均源于中国,在大地上传颂着各种各样的茶故事,同样也流传着各种各样支真至情的饮茶习俗。

回族的先民一进入中国,就接触到茶这种独特的饮料,并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受到中国茶文化的熏陶,吸收自身的风俗文化形成了独具风格的茶文化,是祖国茶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之一。回人好茶,以茶敬客,以茶会友,以茶送礼,以茶谈心,饮茶保健,总之茶是创物主赐给回民族最高雅的饮品,回民族一时一刻也离不开茶。

河湟回族所居特殊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以及食物结构,对茶的选择趋向于热性,特喜饮茯砖茶和四川松州大茶,但一切名贵的凉性细茶也颇受回族的青睐。因其茶料的特殊性河湟回族创造了适应本民族的烹茶工艺和饮茶器具。河湟回族社会中的“熬茶”和“三泡台”,便是回族茶文化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也是具有广泛的普遍性(生活化)和民族性。

1、熬茶的配料

主料,首先为茶叶,讲究用色泽黄褐,香气纯正,浓醇带涩,茶中闪烁金黄色雪花的紧压茶,也就是热性茶。有两种颇受河湟回族人的喜爱。一种是松州茶,是四川松藩地区出产的大叶散茶。另一大宗是茯砖茶,其中又以湖南益阳所产的茯茶最受欢迎。其次为盐、鲜奶、大红枣、荆芥,杏仁,核桃仁等。

调料有草果、姜皮、花椒、芝麻等等。

2、独特的茶具

此类茶的制作很别致,不像通常的饮茶那样用沸水冲泡,而是先用石臼将茶捣碎,然后将其放入粗陶罐中煮饮,故又称之为“罐罐茶”,这个罐子,高不到10厘米,口径也不到5厘米,腹部大一些,也不会超过7厘米,是用陶土烧制而成,表面黑粗且疙疙瘩瘩极为土气。饮茶使用一样的饮具,即带把的茶盅(俗称把盅)和小号瓷碗(俗称宫碗)。茶杯小了,不易散味能保真香,明代冯可宾《茶笺》道:茶壶以小为贵,每宾壶一把,任其自酌自饮为得趣。待客的茶盅和宫碗讲究造型优美、质地精良,明亮干净,且注重一个样式、一个花色、一般以山水花草画为釉彩。

3、尊古泡制

熬时,先将茯砖茶放入罐中,沏入开水,然后放到旺火上熬成褐红色的茶汁。对于注重茶道和茶艺的人来说,在泡汁而饮的茶中加入食盐或调料,似乎是不可思议的事情,但回族人的这种饮茶方法,却是古色古香的“茶”早在唐代“茶圣”陆羽的《茶经》中就记载有唐人所饮之茶,就是用茶叶碾细作饼,饮用时再把饼茶碾成碎末,与姜、枣、桔皮、薄荷、葱及盐合煮而饮;再古一点,照皮日休《茶经序》的说法,这种饮茶的方法可上溯到公元前二百多年的周朝时期。据茶叶专家考证,炒青绿茶的制法到了宋朝后期才崭露头角,民间这时也开始用散茶代替饼茶,用冲泡的饮法代替煎煮的饮法。故而,回族的熬茶真可谓是尊古泡制。

4、清茶与奶茶

河湟回族人喝熬茶,特别注重在熬好的茶里视量加一撮盐。因为茶的味是香的,而盐恰恰起了调味的作用,加入盐,方觉够味,正所谓“茶没盐,水一般。”除加盐外,河湟地区的回族老年人往往在茶里加入荆芥,同时加入草果、姜皮、花椒等调料,使香气更浓,这样煮出的茶,广泛应用于日常饮用和待客之中,因其在茶中没有调入牛奶,故又称之为“清茶”,相反如果在熬茶时调入鲜牛奶,则称之为“奶茶”。当熬茶的茶叶漂浮时,调入鲜牛奶,过一会罐或壶中浮花飞溅,顿刻屋里弥漫着淡淡的奶香及茶叶、盐和各种调料的芬芳,香味冲入鼻孔,沁入心啤,这种茶,甜中带咸,浓而不腻。

喝熬茶讲究浓汁滚烫,慢饮细啜。如逢过开斋节,古尔帮节或喜丧之事,回族敬客一定要在把盅中放入两颗大红枣。浓白色的奶茶中浮着两颗大红枣,味色俱全,呷上几口,缓缓品啜,如同口里含珠,舌头在嘴里轻轻滚动,味道干鲜,齿颊留香,回味无穷。茶后细嚼枣泥,甜中味酸,奶香满口。顷刻,一种精致而微妙的“神韵”,从心灵上发现,是物质,还是精神?其中丰富的变化,让茶人自己去领悟。

5、熬茶的养生之道

河湟回族人在长期生活实践中,借鉴、吸收、发展并总结形成了本民族饮茶的养身之道。其保健功率十分明显。热性熬茶的药膳化广泛而且有民族特色。回族人喜食牛羊肉,这些都是酸性食品,经人体消化后会产生一定量的氢离子。如偏食酸性食物,会使血液偏酸性,出现胃酸过多,便秘上火。那么熬茶不但是一道茶,也是一付很好的良药配方,这一方剂里,以茶为主,帮助消化去腻,而且茶中的芳香油能够中和脂肪,消食解腻,巧妙地地运用了食物的食性和中药的使用原则。茶中加盐,可明目消炎,化痰降火;适用于感冒咳嗽,火眼牙痛等症;茶中加姜皮,具有发汉解表,温肺止咳的功效,可治流感、伤寒、咳嗽等症。如再加入鲜牛奶,熬成奶茶,可消肥健胃,化食除胀和提明目的功效;加入“地椒”熬成“地椒茶”,对头痛感冒,发冷发热等症颇有疗法;加入荆芥熬成“荆芥茶”则是人们常以安神、利尿的常用药茶。

茶经网扩展阅读

回族的茶文化


回族的茶文化!中国是茶的故乡,茶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普天同饮的茶在其茶的栽培,茶的加工,茶的饮用,乃至于与茶有关的一切文化均源于中国,在神州大地上传颂着各种各样的茶故事,同样也流传着各种各样支真至情的饮茶习俗。

回族的先民一进入中国,就接触到茶这种独特的饮料,并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受到中国茶文化的熏陶,吸收自身的风俗文化形成了独具风格的茶文化,是祖国茶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之一。回人好茶,以茶敬客,以茶会友,以茶送礼,以茶谈心,饮茶保健,总之茶是创物主赐给回民族最高雅的饮品,回民族一时一刻也离不开茶。

河湟回族所居特殊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以及食物结构,对茶的选择趋向于热性,特喜饮茯砖茶和四川松州大茶,但一切名贵的凉性细茶也颇受回族的青睐。因其茶料的特殊性河湟回族创造了适应本民族的烹茶工艺和饮茶器具。河湟回族社会中的“熬茶”和“三泡台”,便是回族茶文化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也是具有广泛的普遍性(生活化)和民族性。

1、熬茶的配料

主料,首先为茶叶,讲究用色泽黄褐,香气纯正,浓醇带涩,茶中闪烁金黄色雪花的紧压茶,也就是热性茶。有两种颇受河湟回族人的喜爱。一种是松州茶,是四川松藩地区出产的大叶散茶。另一大宗是茯砖茶,其中又以湖南益阳所产的茯茶最受欢迎。其次为盐、鲜奶、大红枣、荆芥,杏仁,核桃仁等。

调料有草果、姜皮、花椒、芝麻等等。

2、独特的茶具

此类茶的制作很别致,不像通常的饮茶那样用沸水冲泡,而是先用石臼将茶捣碎,然后将其放入粗陶罐中煮饮,故又称之为“罐罐茶”,这个罐子,高不到10厘米,口径也不到5厘米,腹部大一些,也不会超过7厘米,是用陶土烧制而成,表面黑粗且疙疙瘩瘩极为土气。饮茶使用一样的饮具,即带把的茶盅(俗称把盅)和小号瓷碗(俗称宫碗)。茶杯小了,不易散味能保真香,明代冯可宾《茶笺》道:茶壶以小为贵,每宾壶一把,任其自酌自饮为得趣。待客的茶盅和宫碗讲究造型优美、质地精良,明亮干净,且注重一个样式、一个花色、一般以山水花草画为釉彩。

3、尊古泡制

熬时,先将茯砖茶放入罐中,沏入开水,然后放到旺火上熬成褐红色的茶汁。对于注重茶道和茶艺的人来说,在泡汁而饮的茶中加入食盐或调料,似乎是不可思议的事情,但回族人的这种饮茶方法,却是古色古香的“茶”早在唐代“茶圣”陆羽的《茶经》中就记载有唐人所饮之茶,就是用茶叶碾细作饼,饮用时再把饼茶碾成碎末,与姜、枣、桔皮、薄荷、葱及盐合煮而饮;再古一点,照皮日休《茶经序》的说法,这种饮茶的方法可上溯到公元前二百多年的周朝时期。据茶叶专家考证,炒青绿茶的制法到了宋朝后期才崭露头角,民间这时也开始用散茶代替饼茶,用冲泡的饮法代替煎煮的饮法。故而,回族的熬茶真可谓是尊古泡制。

4、清茶与奶茶

河湟回族人喝熬茶,特别注重在熬好的茶里视量加一撮盐。因为茶的味是香的,而盐恰恰起了调味的作用,加入盐,方觉够味,正所谓“茶没盐,水一般。”除加盐外,河湟地区的回族老年人往往在茶里加入荆芥,同时加入草果、姜皮、花椒等调料,使香气更浓,这样煮出的茶,广泛应用于日常饮用和待客之中,因其在茶中没有调入牛奶,故又称之为“清茶”,相反如果在熬茶时调入鲜牛奶,则称之为“奶茶”。当熬茶的茶叶漂浮时,调入鲜牛奶,过一会罐或壶中浮花飞溅,顿刻屋里弥漫着淡淡的奶香及茶叶、盐和各种调料的芬芳,香味冲入鼻孔,沁入心啤,这种茶,甜中带咸,浓而不腻。

喝熬茶讲究浓汁滚烫,慢饮细啜。如逢过开斋节,古尔帮节或喜丧之事,回族敬客一定要在把盅中放入两颗大红枣。浓白色的奶茶中浮着两颗大红枣,味色俱全,呷上几口,缓缓品啜,如同口里含珠,舌头在嘴里轻轻滚动,味道干鲜,齿颊留香,回味无穷。茶后细嚼枣泥,甜中味酸,奶香满口。顷刻,一种精致而微妙的“神韵”,从心灵上发现,是物质,还是精神?其中丰富的变化,让茶人自己去领悟。

5、熬茶的养生之道

河湟回族人在长期生活实践中,借鉴、吸收、发展并总结形成了本民族饮茶的养身之道。其保健功率十分明显。热性熬茶的药膳化广泛而且有民族特色。回族人喜食牛羊肉,这些都是酸性食品,经人体消化后会产生一定量的氢离子。如偏食酸性食物,会使血液偏酸性,出现胃酸过多,便秘上火。那么熬茶不但是一道茶,也是一付很好的良药配方,这一方剂里,以茶为主,帮助消化去腻,而且茶中的芳香油能够中和脂肪,消食解腻,巧妙地地运用了食物的食性和中药的使用原则。茶中加盐,可明目消炎,化痰降火;适用于感冒咳嗽,火眼牙痛等症;茶中加姜皮,具有发汉解表,温肺止咳的功效,可治流感、伤寒、咳嗽等症。如再加入鲜牛奶,熬成奶茶,可消肥健胃,化食除胀和提明目的功效;加入“地椒”熬成“地椒茶”,对头痛感冒,发冷发热等症颇有疗法;加入荆芥熬成“荆芥茶”则是人们常以安神、利尿的常用药茶。

回族茶俗探究


宁夏回族民间茶俗甚多,有待客敬茶、三餐泡茶、馈赠送茶、聘礼包茶、斋月散茶、节日宴茶、喜庆品茶等茶俗,而且还从选茶、赠茶、用茶、点茶、配茶、煎茶、冲茶、递茶、加水、品饮、宴请等诸方面,形成了一套独特的茶事礼俗。可以说回族民间茶文化内容丰富,兴旺发达,经久不衰。

宁夏回族民间有谚语云:不管有钱没钱,先刮三响盖碗。每个回族家庭至少有两套盖碗盅子,有的多达十几套。他们喜用盖碗子饮茶,不用缸子和杯子。饮茶是他们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回族茶谚云:早茶一盅,一天威风;午茶一盅,劳动轻松;晚茶一盅,提神去痛;一日三盅,雷打不动。那些上了年纪的回族老人每天清早礼完榜布达(晨礼),有喝早茶的习惯。他们围在火炉旁,烤上几片馍馍,总是要刮一碗子的。这碗子也叫盅子,是一种陶瓷器皿,古代叫茶盏,底小口大。茶碗、茶盖、茶托(长方形叫盅船、茶船)配套,俗称三泡台(好似战地碉堡)。有的茶盖上绘有蓝色的花纹或红色的小花朵,还有的绘有绿色或黑色阿拉伯文清真字样,既精巧美观,又方便耐用。喝茶先备一壶滚烫的开水,把茶、糖等原料放入盅内,用开水冲泡5~10分钟再喝。用盖碗盅子喝茶有很多好处,民谚云:一防灰(清洁),二防冷(保温),三防茶叶卡喉咙(安全)。

择茶、泡茶、配茶种类甚多,都依经济条件、茶宴大小、宾客身份、生活需要而定。一般常见的有红糖清茶、冰糖窝窝茶、三香茶(糖、枣、茶)、红四品(红茶、红枣、红糖、枸杞)、白四品(白毛尖茶、白糖、芝麻、白葡萄),还有开胃化食的五味茶,即绿茶(苦)、山楂(酸)、芝麻(香)、白糖(甜)、姜(辣),健脾强肾、提神明目的五珍茶(龙眼、枸杞、葡萄干、杏脯、祈门红茶),生津养胃、健身美容的元宝茶(珠茶、红枣、枸杞、桂元肉、葡萄干),提气补虚、强身健骨的八宝盖碗茶(茉莉花茶、冰糖、红枣、芝麻、元肉、枸杞、葡萄干、核桃仁)等。一般回族家庭除山区喝罐罐茶以外,川区回民多喝三香茶和白四品,所选茶叶有茉莉花茶、毛尖茶、陕青茶、红茶、砖茶、珠茶等。家庭条件好的喝龙井、乌龙、碧螺春等茶。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宁夏回族群众还根据需要,自制了明目清心的枸杞泡茶、止咳化痰的锁阳膏茶、滋阴补肾的羊骨髓茶和八宝甜面茶。

客人远至,盖碗先上,家里来了客人,宁夏回族多用盖碗茶来招待。他们先将盖碗擦洗干净,盛上茶叶和佐料,揭开茶盖半遮掩,将沸腾的开水注入盅碗内,冲出一圈一圈浪花,恰似牡丹开花。泡约五分钟,双手递给客人。客人饮茶边喝边刮,不得用嘴吹或吸出声响。否则会被视为不懂茶礼、没有教养之人。喝茶时要留茶汗,不得一次喝干,要边喝边添。左手擎着托盘,右手大拇指和食指抓住盖顶,第四指卡住盖口,刮一下,喝一下,茶露汤色,常喝常有,清香爽口,连绵不断。这一套茶事活动,就贯穿了轻、稳、静、洁的饮茶礼节。轻指冲、刮、喝要轻,不得出声;稳指沏茶要稳要准,落点准确,一次沏妥当,似蜻蜓点水,不浅不溢,不漫不流;静指环境幽雅,窗明几净,无干扰,无噪音;洁指茶碗、茶水清洁卫生,一尘不染。

宁夏回族喝茶全在于刮,不会刮就等于不会喝茶。俗话说:吃油香要掰呢,喝盖碗子要刮呢!回族吃油香要掰开,一小块一小块地吃,禁忌囫囵吞咬,否则被视为不懂礼节之人。喝茶要用碗盖一下一下地刮动,使茶叶和佐料加速溶解,使汤汁尽快变温,喝时又不会烫嘴。使用茶盖不仅可以防尘防灰、保温,而且还可起到搅拌茶叶的作用。民谚说:一刮甜,二刮香,三刮茶露变清汤。意思是说,刮第一遍时只能喝到最先溶化的糖的甜味,刮第二遍时,茶叶与佐料经过泡制,香味完全散发出来了,这时的味道最佳。刮第三遍时只剩下茶叶淡淡的汤色,能起到解渴的作用。回族先民用茶消食,以茶代药,以茶代酒,继承了中华民族古老的茶文化传统。回族婚礼中的提亲裹包,以茶包为主,订婚时亲邻喝定亲茶,结婚时喝喜宴茶,婚后与老人喝阖家茶。某人干事业决心很大,也用下茶来形容,表示坚决,与古代茶不移木同出一辙。

金茶银茶甘露茶,比不上回族的盖碗茶。因为盖碗茶多有糖、红枣、核桃仁、枸杞、桂元肉等配成,本身就是长寿果、益寿果,营养价值极高,所以各类盖碗茶对强身健体大有裨益。回回老人寿数长,早起礼拜喝茶汤、不抽烟,不喝酒,盖碗子不离手,这些都是回族养生保健的宝贵经验,从中不难发现饮茶在回族健康生活中的重要性。

茶马古道上的回族商人


在三江流域的藏东昌都,由成千上万藏、汉、回等民族的商人、工匠,凭借刚毅、勇敢和智慧,用心血和汗水浇灌了一条被称为茶马古道的贸易之路,也创造了一条以团结促繁荣的发展之路,甘肃、宁夏回族商人便是他们中活跃的一支。

脚踏实地的马占云

1996年,我到昌都先做副食品生意,后来主要收购牛羊皮,一年可收20000张羊皮、7000张牛皮。32岁的宁夏商人马占云说。

做皮子生意非常辛苦,马占云每天早上4点左右就得起床,到屠宰场收购牛羊皮,然后又拉到库房里用盐渍,防止霉变。经常盐渍到晚上12点多,手上的指甲都变色了。1998年,马占云大胆求变,将生意转到了塑料制品上,成为回族人中第一家经销塑料布、彩条布的商家。

从2009年开始,他又将眼光瞄准了桌布的市场开发。按照藏式桌子的各种规格以及群众喜爱的各种花色品种,找内地的企业订做,在藏历新年前后的一个月内,桌布每天的销售额达5000多元。

从餐饮业到虫草业的黄云

2007年,我在内地经营饭馆虽然比较成功,但起早贪黑太累了。在岳父的动员下,我来到昌都从事虫草、麝香的收购生意。黄云说。

刚做虫草生意2个多月,黄云便遇上了美国金融危机,从洛隆以每公斤10万元收购的20公斤虫草,拿到成都每公斤仅卖8万元,一下子让黄云亏了40万元。

有了这次血的教训,黄云改变了以往那种先大量收购、然后一次性销售的方式。由岳父坐镇成都专搞销售,黄云则在昌都专搞收购,快进快出既最大限度地避免了虫草经营风险,又提高了资金回拢速度,做大了收购规模。过去几年,黄云每年收购虫草都有二三百公斤,成为昌都地区虫草收购大户。

什么生意都做过的高热苏里

23年前,高热苏里在昌都镇走街穿巷卖冰棍,一天能挣三四十元,一个夏季就挣了3000元。他拿着这些钱,订购了一些妇女的头饰、首饰等小商品,到乡下进行贩卖赚了不少钱,还换回了不少绿松石等值钱的东西,本钱进一步增加。

1992年,他在开饭馆的同时,开始从昌都及周边地区收购皮张,运到内地去销售。后来,他又在边坝县开了家民族用品经销店,生意非常好。

随着收入越来越多,高热苏里在外面花钱越来越大方。随着花销不断增多,到2001年时,他又变得不名一文。无奈之下,他花了几千元租下了边坝县环卫局门口的一家汽修电焊铺,很快学会了汽修电焊、汽车补胎等技术,还开展了轮胎销售业务,每天能赚六七千元。

昌都有近万名回族商人,主要从事虫草交易和收购牛羊皮生意。他们在不同行业中不断拼搏,闯出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也促进了全地区发展团结。昌都地区工商联主席保罗说。

茶文化的社会功能


茶文化与一般的饮食文化有着很大的区别,它除了满足人们的生理需要之外,更重要的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茶道精神是在茶艺操作过程中体现的,是人们在品茗活动中一种高品位的精神追求。人们走进现代的茶艺馆,并不是为了解渴,也不仅仅是为了保健的需要,更多是的一种文化上的满足,是高品位的文化休闲,可以说是一种高档次的文化消费。

经营茶艺馆,当然讲究经济效益,但同时也非常重视茶文化知识的普及和推广,经常举行茶艺表演,开办茶艺知识讲座和培训,积极参与茶文化活动,显示出自觉的文化积极性,这是其他餐饮业所不能比拟的。对在茶艺馆从事茶艺工作的人员,在文化素质上的要求也要比餐厅服务员更高一些,她们除了服务顾客之外,还肩负着普及茶艺知识、推广茶文化的高尚任务,应该具有一种使命感和荣誉感。

那么,茶文化到底具有哪些社会功能呢?前述的众多有关茶道、茶德的论述,已包括这方面内容,也就是说,那些茶德所要求做到的,就是茶文化的社会功能,就是茶文化对社会的贡献。

唐代刘贞亮在《茶十德》中曾将饮茶的功德归纳为十项:以茶散闷气,以茶驱腥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疠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尝滋味,以茶养身体,以茶可雅心,以茶可行道。其中“利礼仁”、“表敬意”、“可雅心”、“可行道”等就是属于茶道范围。

因此,除了增进人们健康、促进茶业经济发展、弘扬传统文化之外,还可以将茶文化的社会功能简化归纳为下列三个方面。

1.以茶雅心——陶冶个人情操。茶道中的“清”、“寂”、“廉”、“美”、“静”、“俭”、“洁”、“性”等,侧重个人的修身养性,通过茶艺活动来提高个人道德品质和文化修养。

2.以茶敬客——协调人际关系。茶道中的“和”、“敬”、“融”、“理”、“伦”等,侧重于人际关系的调整,要求和诚处世,敬人爱民,化解矛盾,增进团结,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

3.以茶行道——净化社会风气。在当今的现实生活中,商品大潮汹涌,物欲膨胀,生活节奏加快,竞争激烈,人心浮躁,心理易于失衡,人际关系趋于紧张。而茶文化是各雅静、健康的文化,它能使人们绷紧的心灵之弦得以松弛,倾斜的心理得以平衡。以“和”为核心的茶道精神,提倡和诚处世,以礼待人,对人多奉献一点爱心,一份理解,建立和睦相处、相互尊重、互相关心的新型人际关系。因此,必然有利于社会风气的净化。

范增平先生在《茶艺文化再出发》一文中曾将茶文化的社会功能具体归纳为下列几个方面:

探讨茶艺知识,以善化人心。

体验茶艺生活,以净化社会。

研究茶艺美学,以美化生活。

发扬茶艺精神,以文化世界。

范增平先生是以另一视角,从四个层面来论述茶文化的社会功能。他这里所说的“茶艺文化”,实际上就是茶道精神,也就是茶文化的社会功能,与我们上面所述基本精神是一致的,可以互相参照,互为补充。我们每一个从事茶文化事业的茶人,都应该自觉地以此作为我们的最高指导原则和最高追求,为祖国博大精深的茶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

宁夏回族民间茶俗独特的茶事礼俗文化


宁夏回族民间茶俗甚多,有待客敬茶、三餐泡茶、馈赠送茶、聘礼包茶、斋月散茶、节日宴茶、喜庆品茶等茶俗,而且还从选茶、赠茶、用茶、点茶、配茶、煎茶、冲茶、递茶、加水、品饮、宴请等诸方面,形成了一套独特的茶事礼俗。

宁夏回族民间有谚语云:“不管有钱没钱,先刮三响盖碗。”每个回族家庭至少有两套盖碗盅子,有的多达十几套。他们喜用盖碗子饮茶,不用缸子和杯子。饮茶是他们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回族茶谚云:“早茶一盅,一天威风;午茶一盅,劳动轻松;晚茶一盅,提神去痛;一日三盅,雷打不动。”那些上了年纪的回族老人每天清早礼完“榜布达”(晨礼),有喝早茶的习惯。他们围在火炉旁,烤上几片馍馍,总是要“刮”一碗子的。这碗子也叫“盅子”,是一种陶瓷器皿,古代叫“茶盏”,底小口大。茶碗、茶盖、茶托(长方形叫盅船、茶船)配套,俗称“三泡台”(好似战地碉堡)。有的茶盖上绘有蓝色的花纹或红色的小花朵,还有的绘有绿色或黑色阿拉伯文“清真”字样,既精巧美观,又方便耐用。喝茶先备一壶滚烫的开水,把茶、糖等原料放入盅内,用开水冲泡5~10分钟再喝。用盖碗盅子喝茶有很多好处,民谚云:“一防灰(清洁),二防冷(保温),三防茶叶卡喉咙(安全)。”

择茶、泡茶、配茶种类甚多,都依经济条件、茶宴大小、宾客身份、生活需要而定。一般常见的有红糖清茶、冰糖窝窝茶、三香茶(糖、枣、茶)、红四品(红茶、红枣、红糖、枸杞)、白四品(白毛尖茶、白糖、芝麻、白葡萄),还有开胃化食的五味茶,即绿茶(苦)、山楂(酸)、芝麻(香)、白糖(甜)、姜(辣),健脾强肾、提神明目的五珍茶(龙眼、枸杞、葡萄干、杏脯、祈门红茶),生津养胃、健身美容的元宝茶(珠茶、红枣、枸杞、桂元肉、葡萄干),提气补虚、强身健骨的八宝盖碗茶(茉莉花茶、冰糖、红枣、芝麻、元肉、枸杞、葡萄干、核桃仁)等。一般回族家庭除山区喝罐罐茶以外,川区回民多喝“三香茶”和“白四品”,所选茶叶有茉莉花茶、毛尖茶、陕青茶、红茶、砖茶、珠茶等。家庭条件好的喝龙井、乌龙、碧螺春等茶。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宁夏回族群众还根据需要,自制了明目清心的枸杞泡茶、止咳化痰的锁阳膏茶、滋阴补肾的羊骨髓茶和八宝甜面茶。

“客人远至,盖碗先上”,家里来了客人,宁夏回族多用盖碗茶来招待。他们先将盖碗擦洗干净,盛上茶叶和佐料,揭开茶盖半遮掩,将沸腾的开水注入盅碗内,冲出一圈一圈浪花,恰似牡丹开花。泡约五分钟,双手递给客人。客人饮茶边喝边“刮”,不得用嘴吹或吸出声响。否则会被视为不懂茶礼、没有教养之人。喝茶时要留茶汗,不得一次喝干,要边喝边添。左手擎着托盘,右手大拇指和食指抓住盖顶,第四指卡住盖口,“刮”一下,喝一下,茶露汤色,常喝常有,清香爽口,连绵不断。这一套茶事活动,就贯穿了“轻、稳、静、洁”的饮茶礼节。“轻”指冲、刮、喝要轻,不得出声;“稳”指沏茶要稳要准,落点准确,一次沏妥当,似蜻蜓点水,不浅不溢,不漫不流;“静”指环境幽雅,窗明几净,无干扰,无噪音;“洁”指茶碗、茶水清洁卫生,一尘不染。

宁夏回族喝茶全在于“刮”,不会“刮”就等于不会喝茶。俗话说:“吃油香要掰呢,喝盖碗子要刮呢!”回族吃油香要掰开,一小块一小块地吃,禁忌囫囵吞咬,否则被视为不懂礼节之人。喝茶要用碗盖一下一下地“刮”动,使茶叶和佐料加速溶解,使汤汁尽快变温,喝时又不会烫嘴。使用茶盖不仅可以防尘防灰、保温,而且还可起到搅拌茶叶的作用。民谚说:“一刮甜,二刮香,三刮茶露变清汤。”意思是说,“刮”第一遍时只能喝到最先溶化的糖的甜味,“刮”第二遍时,茶叶与佐料经过泡制,香味完全散发出来了,这时的味道最佳。“刮”第三遍时只剩下茶叶淡淡的汤色,能起到解渴的作用。回族先民用茶消食,以茶代药,以茶代酒,继承了中华民族古老的茶文化传统。回族婚礼中的提亲裹包,以茶包为主,订婚时亲邻喝“定亲茶”,结婚时喝“喜宴茶”,婚后与老人喝“阖家茶”。某人干事业决心很大,也用“下茶”来形容,表示坚决,与古代“茶不移木”同出一辙。

“金茶银茶甘露茶,比不上回族的盖碗茶。”因为盖碗茶多有糖、红枣、核桃仁、枸杞、桂元肉等配成,本身就是“长寿果”、“益寿果”,营养价值极高,所以各类盖碗茶对强身健体大有裨益。 “回回老人寿数长,早起礼拜喝茶汤”、“不抽烟,不喝酒,盖碗子不离手”,这些都是回族养生保健的宝贵经验,从中不难发现饮茶在回族健康生活中的重要性。

宁夏回族的饮茶习俗


宁夏回族民间茶俗甚多,有待客敬茶、三餐泡茶、馈赠送茶、聘礼包茶、斋月散茶、节日宴茶、喜庆品茶等茶俗,而且还从选茶、赠茶、用茶、点茶、配茶、煎茶、冲茶、递茶、加水、品饮、宴请等诸方面,形成了一套独特的茶事礼俗。可以说回族民间茶文化内容丰富,兴旺发达,经久不衰。宁夏回族民间有谚语云:不管有钱没钱,先刮三响盖碗。每个回族家庭至少有两套盖碗盅子,有的多达十几套。他们喜用盖碗子饮茶,不用缸子和杯子。饮茶是他们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回族茶谚云:早茶一盅,一天威风;午茶一盅,劳动轻松;晚茶一盅,提神去痛;一日三盅,雷打不动。那些上了年纪的回族老人每天清早礼完榜布达(晨礼),有喝早茶的习惯。他们围在火炉旁,烤上几片馍馍,总是要刮一碗子的。这碗子也叫盅子,是一种陶瓷器皿,古代叫茶盏,底小口大。茶碗、茶盖、茶托(长方形叫盅船、茶船)配套,俗称三泡台(好似战地碉堡)。有的茶盖上绘有蓝色的花纹或红色的小花朵,还有的绘有绿色或黑色阿拉伯文清真字样,既精巧美观,又方便耐用。喝茶先备一壶滚烫的开水,把茶、糖等原料放入盅内,用开水冲泡5~10分钟再喝。用盖碗盅子喝茶有很多好处,民谚云:一防灰(清洁),二防冷(保温),三防茶叶卡喉咙(安全)。中国茶叶品牌网cyppw.com

择茶、泡茶、配茶种类甚多,都依经济条件、茶宴大小、宾客身份、生活需要而定。一般常见的有红糖清茶、冰糖窝窝茶、三香茶(糖、枣、茶)、红四品(红茶、红枣、红糖、枸杞)、白四品(白毛尖茶、白糖、芝麻、白葡萄),还有开胃化食的五味茶,即绿茶(苦)、山楂(酸)、芝麻(香)、白糖(甜)、姜(辣),健脾强肾、提神明目的五珍茶(龙眼、枸杞、葡萄干、杏脯、祈门红茶),生津养胃、健身美容的元宝茶(珠茶、红枣、枸杞、桂元肉、葡萄干),提气补虚、强身健骨的八宝盖碗茶(茉莉花茶、冰糖、红枣、芝麻、元肉、枸杞、葡萄干、核桃仁)等。一般回族家庭除山区喝罐罐茶以外,川区回民多喝三香茶和白四品,所选茶叶有茉莉花茶、毛尖茶、陕青茶、红茶、砖茶、珠茶等。家庭条件好的喝龙井、乌龙、碧螺春等茶。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宁夏回族群众还根据需要,自制了明目清心的枸杞泡茶、止咳化痰的锁阳膏茶、滋阴补肾的羊骨髓茶和八宝甜面茶。

客人远至,盖碗先上,家里来了客人,宁夏回族多用盖碗茶来招待。他们先将盖碗擦洗干净,盛上茶叶和佐料,揭开茶盖半遮掩,将沸腾的开水注入盅碗内,冲出一圈一圈浪花,恰似牡丹开花。泡约五分钟,双手递给客人。客人饮茶边喝边刮,不得用嘴吹或吸出声响。否则会被视为不懂茶礼、没有教养之人。喝茶时要留茶汗,不得一次喝干,要边喝边添。左手擎着托盘,右手大拇指和食指抓住盖顶,第四指卡住盖口,刮一下,喝一下,茶露汤色,常喝常有,清香爽口,连绵不断。这一套茶事活动,就贯穿了轻、稳、静、洁的饮茶礼节。轻指冲、刮、喝要轻,不得出声;稳指沏茶要稳要准,落点准确,一次沏妥当,似蜻蜓点水,不浅不溢,不漫不流;静指环境幽雅,窗明几净,无干扰,无噪音;洁指茶碗、茶水清洁卫生,一尘不染。

宁夏回族喝茶全在于刮,不会刮就等于不会喝茶。俗话说:吃油香要掰呢,喝盖碗子要刮呢!回族吃油香要掰开,一小块一小块地吃,禁忌囫囵吞咬,否则被视为不懂礼节之人。喝茶要用碗盖一下一下地刮动,使茶叶和佐料加速溶解,使汤汁尽快变温,喝时又不会烫嘴。使用茶盖不仅可以防尘防灰、保温,而且还可起到搅拌茶叶的作用。民谚说:一刮甜,二刮香,三刮茶露变清汤。意思是说,刮第一遍时只能喝到最先溶化的糖的甜味,刮第二遍时,茶叶与佐料经过泡制,香味完全散发出来了,这时的味道最佳。刮第三遍时只剩下茶叶淡淡的汤色,能起到解渴的作用。回族先民用茶消食,以茶代药,以茶代酒,继承了中华民族古老的茶文化传统。回族婚礼中的提亲裹包,以茶包为主,订婚时亲邻喝定亲茶,结婚时喝喜宴茶,婚后与老人喝阖家茶。某人干事业决心很大,也用下茶来形容,表示坚决,与古代茶不移木同出一辙。

金茶银茶甘露茶,比不上回族的盖碗茶。因为盖碗茶多有糖、红枣、核桃仁、枸杞、桂元肉等配成,本身就是长寿果、益寿果,营养价值极高,所以各类盖碗茶对强身健体大有裨益。回回老人寿数长,早起礼拜喝茶汤、不抽烟,不喝酒,盖碗子不离手,这些都是回族养生保健的宝贵经验,从中不难发现饮茶在回族健康生活中的重要性。

饮茶文化社会变革


新事物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人们在对事物的认知程度不同,对其展开的利用方式也是不同的。茶叶在被发现后,就经历了多个历史发展阶段,最后发展到今天的饮茶文化。下面我们来看看饮茶文化的变革之路。

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仅仅是把茶叶当作药物。这与《神农本草》记载的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是相吻合的。茶叶具有清热解毒、提神、醒脑等功能,至今仍被某些地区的群众当作药用。那时人们从野生的茶树上砍下枝条、采下芽叶,放在水中烧煮,然后饮其汁水,这就是原始的粥茶法。这样煮出的茶水,滋味苦涩,因此那时称茶为苦荼。

至迟到秦汉时,人们创造了半茶半饮的制茶和用茶方法,即不直接烧煮鲜叶,而将制好的茶饼在火上灸烤,然后捣碎研成细末,冲入开水,再加葱、姜、橘子等调和。这种在茶中加入调料的饮法,在我国的部分民族和地区中沿习至今,如傣族饮的烤茶,就是在铛罐中冲泡茶叶后,加入椒、姜、桂、盐、香糯竹等调和而成。

到唐宋时期,饮茶之风大盛,当时人们最推崇福建的建溪茶,这种压成团饼形的茶,制作十分精巧,茶饼的表面上分别压有龙凤图案,称为龙团凤饼。饮茶时先将团茶敲碎,碾细,细筛,置于盏杯之中,然后冲入沸水,这就是所谓的研膏团茶点茶法。当时皇宫、寺院以及文人雅士之间还盛行茶宴,茶宴的气氛庄重,环境雅致,礼节严格,且必用贡茶或高级茶叶,取水于名泉、清泉,选用名贵茶具。茶宴的内容大致先由主持人亲自调茶或亲自指挥、监督调茶,以示对客人的敬意,然后献茶,接茶,闻茶香,观茶色,品茶味。茶过三巡之后,便评论茶的品第,称颂主人道德,以及赏景叙情、行文做诗等等。

到了明代,太祖朱元璋有感于制作龙团凤饼劳民伤财,于是亲自下诏:罢造龙团,惟芽茶以进。这里所说的芽茶也就是我们现在用的散茶叶了。从此以后人们不必将茶先压成饼,再碾成末,而是直接在壶或盏中沏泡条形散茶,使饮茶的方式发生了重大的变革。这样的饮茶方式使人们对茶的利用简单而方便了。人们把盏玩壶品茶,也使盏、壶的制作更加精美,使茶具成为艺术。这种饮茶方式一直延续到现在。

目前,除了适应快节奏的生活,一部分人饮用即冲即饮的速溶茶,或为了治病保健的需要,饮用含茶或不含茶的保健茶外,饮茶的方式、方法自明朝以来基本上没有发生什么变化。

回族的罐罐茶饮茶风俗


居住在宁夏、甘肃、青海一带的回族人喜欢饮用“盖碗茶”,而居住在云南的回族人则喜欢喝罐罐茶。所谓罐罐茶,就是将开水注入陶土的罐子里,重新煮沸后加入茶叶,待茶泡开后,再加水将水煮沸,然后饮用。这种罐罐茶,以喝清茶为主,个别的有加入花椒、核桃仁和食盐的,还有的将茶叶用油炒过或烘烤后再放人罐内,为的是增加一些焦香的味道。

饮用这种罐罐茶,有的是一人一罐,有的是一家人一大罐。他们每天早起的第一件事就是煮罐罐茶。煮罐罐茶放人的茶量一般是一罐要放七八克左右,茶量较大,而且要经过反复几次煮沸,因之茶的浓度很高,喝起来又苦又涩,让嗜茶者觉得很过瘾。不过由于饮罐罐茶是要将茶汤倒进小茶盅饮用,饮用量每次不多,有足够的时间品尝茶的味道。

当地的回族人经常用罐罐茶待客,有亲戚或朋友造访时,主人就邀请客人一起围坐在火塘边,熬制罐罐茶;与此同时主人还在火塘上烘烤马铃薯、麦饼之类的食品,以便客人在喝罐罐茶时,作为佐食的食品。据说这种罐罐茶有助于提起精神,帮助消化,还能增强人体的抵抗力。在云南地区的苗族、彝族也有喝罐罐茶的习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