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能凭茶的苦涩来判断好坏么?

发布时间 : 2020-11-06
判断茶的好坏 如何判断茶的好坏 判断绿茶的好坏

判断茶的好坏。

事实上,懂茶的人往往不会凭借茶的苦涩度来判断茶的好坏。茶的苦涩味只不过是茶的一种本味,从来都存在,但从来都不是唯一或者一直存在。

带有“苦涩味”的茶,不一定就是不好的茶,往往还是好茶,这是因为茶叶苦涩味的浓淡,由它所含有的苦涩味物质的多少所决定。

茶叶的苦味物质,主要有:咖啡碱、可可碱、茶叶碱、花青素类、茶叶皂苷、苦味氨基酸及部分黄烷醇类。茶汤的苦味常常与涩味相伴而生,在茶汤的滋味结构上占主导地位。茶汤中的生物碱与大量儿茶素类物质形成氢键缔合物,在儿茶素类和咖啡碱相对含量都较高的茶叶中,茶汤浓醇鲜爽,是优质茶叶的表现。

茶叶的涩味物质,主要有茶多酚类、醛、铁等物质,其中儿茶素类尤为重要。脂型儿茶素苦涩味较强,它在芽叶里的含量远远高于粗老叶片。

正常情况下,采制幼嫩一芽一、二叶的茶品,其苦涩味比采制一芽三、四叶的厚重得多。所以,带有“苦涩味”的普洱茶往往是高嫩度、高级别的茶品。这亦是中低档茶滋味比较淡薄的原因。

就普洱茶而言,凡茶品嫩度高、陈香显露、苦涩味低淡的,必是陈年老茶,是茶叶长期存放后,苦涩味物质大量降解、转化消失使滋味变得醇和的结果。

当然,也有其他原因造成茶的苦,采摘病虫危害严重的原料制成的茶叶,苦涩味往往比正常芽叶重,甚至出现“恶苦”、“腥臭”。这样的苦和茶本身有的那种苦味,是完全可区分的。

同样,无论茶质优劣,涩的存在是茶叶“与生俱来”的。茶之涩主要是由茶多酚类(主要是儿茶素、酚酸、缩酚酸等物质)、醛、铁等物质对人的味觉作用的结果。

尽管人们总是把苦与涩相提并论,但涩与苦仍然分属于不同味觉。

涩是一种给人感受甚强却难以言表的东西,在味觉世界中占据着特殊位置。它不是“麻”却略有“麻”意,并非苦而与苦相近,涩味像吃青柿子一样,与滑润呈相反状态,具有收敛作用。

涩,在茶的诸味中常常处于不受待见的地位,甚至不及苦。苦尚可清火解毒,有所谓“良药苦口”之说。而涩则令人难以下咽,味何以堪?所以茶人们制作茶品时,往往为祛除涩味而竭尽努力。

在茶叶制作中的“杀青”环节,温度不够或时间不足会造成茶叶具有较重的“青涩味”,普洱茶经过一定时间的贮藏陈化,经过氧化聚合过程,茶汤的涩味可能大大降低。

苦涩的茶不一定是坏茶,但苦涩化得快的茶一定是好茶。苦涩其实可以说是茶叶内含物质丰富的证明,苦涩化得快,证明制茶工艺好,是好茶。

所以,你可千万别冤枉了茶的苦涩,反而要懂得鉴赏与分辨它,这样才不会错过了那些好茶。

小编推荐

如何判断普洱熟茶的好坏?


熟茶温和养胃,降脂解腻,口感稳定,是很多茶友喜爱的。那么我们就一起看一下应该从哪些方面辨别熟茶?

从外观上来看,高品质的普洱茶一般金毫显露,条索紧结、重实,色泽褐红、润泽。若是色泽发黑或较杂且有青张、枯暗的现象,说明工艺差或者保存不善,一般是不好的熟茶。在紧压熟茶中,以饼茶为例,主要看条索是否清晰匀整、不缺边少角、厚薄一致、松紧适度、条索整齐紧结;色泽以黑褐、棕褐、褐红色为正常。若表面有霉花,霉点的普洱熟茶为劣质品。

从汤色上来看,普洱熟茶的汤色要求红浓明亮,深红色为正常。黄、橙黄或深暗,混浊不清的汤色均为劣质茶品。如汤色橙黄或深暗一般是“发酵”工艺掌握不好,发酵不好或发酵过度造成的。

从香气上来看,普洱熟茶不得不提到的就是陈香味和“渥堆味”。陈香是熟茶最基础的香气;“渥堆味”是由于普洱熟茶采用渥堆发酵的技术而产生的,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渥堆味”是可以降低甚至避免一些的,且在两三年的转化后,渥堆味就会褪去。优质的普洱熟茶会有樟香、药香、枣香、陈香等,好的原料和工艺使得普洱熟茶产生的香味令人愉悦。

从茶汤滋味口感方面来看,优质的普洱熟茶,其茶汤滋味浓醇、滑口、润喉、甘醇;反之,质量差的普洱熟茶滋味平淡,滑度低,甚至会产生“涩麻”感在品饮时口腔明显感觉到不适。

熟茶经过发酵之后叶底颜色呈褐色或者褐红色,好的普洱熟茶叶底碎茶少,无杂物;质量差的普洱茶,叶底不完整甚至会混杂着一些杂物。普洱熟茶经过发酵后叶底完整度可能会有一定程度的破碎,因此以叶底分辨普洱熟茶品质优劣时主要是看叶底中是否有杂物。

以上辨别熟茶的方法在一般情况下可以适用,并不是绝对的。比如有些熟茶外形看上去非常一般,甚至很难看,但是喝起来确实会让人沉醉。所以,我们应该综合考量一款茶的好坏,而不是仅凭一点或几点就轻易下判断。

你想知道茶叶为什么是苦涩的么?


柴米油盐酱醋茶,茶自古以来都是家家必备的饮品,我们天天喝茶、品茶,似乎习惯了它的苦涩,苦后甘来,但是今天小编就是想简单问一下,你知道茶叶为什么是苦涩的吗?

日前,在安徽农业大学茶树生物学与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夏涛和高丽萍教授课题组围绕多酚类物质的酰基化、糖苷化、聚合反应展开系列研究,进一步探明了多酚类物质的合成方式,找到了影响茶叶苦涩味的关键酶和基因,为全面解析茶叶苦涩味形成机理奠定了基础。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该领域的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生物化学杂志》、《实验植物学杂志》和《科技报告》上。

茶叶中的多酚类物质主要是儿茶素,儿茶素分为单体儿茶素和酯型儿茶素,其中酯型儿茶素约占70%,是影响茶叶苦涩味的主要成分。

课题组以酯型儿茶素为研究对象,采用酶学分析、蛋白质纯化、蛋白质肽链质谱分析等研究方法,经过反复试验,证实没食子酰基葡萄糖转移酶和没食子酰基转移酶在酯型儿茶素形成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

这是学界首次发现酯型儿茶素合成的关键酶,由此人们可通过调节基因表达和酶活性,影响酯型儿茶素的合成量,从而对茶叶苦涩味进行调控。

黄酮醇也属于多酚类物质,在茶叶中主要以糖苷形式存在,影响茶叶的涩味。课题组通过对100多个茶树类黄酮糖基转移酶基因进行筛选和系统进化分析,得到两个可能编码黄酮醇转移酶的基因,进一步揭示了茶叶涩味成分的形成机理。

长期以来,业界一直认为,多酚类物质的合成积累主要在茶树地上部分,根部仅含有微量多酚类物质。课题组利用分离纯化和鉴定技术研究发现,茶树根中实际含有约8%的多酚类化合物,主要以聚合形式存在。这表明茶树酚类物质的合成积累,存在显著的组织器官特异性差异,这种差异来自于关键基因的差异性表达。这项研究为全面解析茶叶苦涩味形成机理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思路。

上述系列研究成果,进一步揭示了茶树多酚类物质合成机理和在不同器官的分布形式,为多酚类物质含量调控并进而调控茶叶苦涩味,以及为高品质茶树品种选育、茶叶综合利用、产业增收增效等提供了基础理论支撑。

长这么大终于知道茶叶为什么是苦涩的了,有没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茶凉了能喝么?


很多茶友在喝茶的时候,都会发现一个问题,那就是茶汤凉了之后,颜色变得浑浊,茶汤也一点都不好喝了,这是为什么呢?那么这凉了的茶喝了之后,会不会又对身体有害呢?今天就来为茶友们解答这个疑惑。

这是因为温度较高的热茶,由于高温度导致分子运动较快,所以冲泡出来的香气高扬、茶汤口感好;就像热油翻炒的青菜,一般会飘散着香味。而一旦温度降低了之后,茶汤中的茶多酚、维生素等会容易氧化,含量逐渐减少。茶水放久了,暴露在空气里,容易滋生腐败性微生物,使茶水变味变质。

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都现象,一杯橙红透亮的茶汤放置久了后,颜色会变得黄褐、浑浊。这主要因为温度降低后茶水中的咖啡碱同儿茶素及其氧化产物结合成络合物。但是这些产物是无毒的,不会对人体产生危害!

茶中所散发香气的物质多是高沸点芳香类有机物,在高温下才能挥发成气体。所以温度高时茶汤香气更好。另外茶叶刚冲泡出来的香气、入口的温润、回甘、韵味都会随着茶水变凉失去本来的味道。

当然高温冲泡后放置得久的茶汤与冷泡茶概念也是不一样的,冷泡茶是指用冷开水冲泡的茶,对茶汤中的营养物质损害不大,冷泡后的茶汤别有一番滋味,并不会出现颜色加深、变涩变苦的现象,也不会产生有害物质。而凉了的茶不但滋味香气变差,并且还有可能滋生微生物会使得茶水变味变质,有害物质也会增多,所以尽量还是喝热茶为好。

从外形判断茶叶品质的好坏


面对茶叶店里的形形色色的茶叶,无从下手,是很多刚开始喝茶或买茶的人都有过的体会。不了解茶叶,就算上网查资料,也不知道从哪里了解起,毕竟茶叶的品种太多了。下面我们就基本的参考点给大家介绍一下如何挑选茶叶。

茶叶选购主要看看外形。茶叶的外形虽有不同,但是还是有不少共同处的。首先,看茶叶的老嫩程度。一般嫩度好的茶叶,容易符合该茶类的外形要求(如龙井条索是光、扁、平、直)。不知道茶叶外形也没有关系,锋苗好,白毫显露,表示嫩度好,做工也好。如果原料嫩度差,做工再好,茶条也无锋苗和白毫。

当然白毫是可以作假的,而且有可能是芽心制作的,那样的茶叶容易出现内含成份不全面,特别是叶绿素含量很低的问题。所以看是需要看条索。一般来说,条索紧、身骨重、圆(扁形茶除外)而挺直,说明原料嫩,做工好,品质优;如果外形松、扁(扁形茶除外)、碎,并有烟、焦味,说明原料老,做工差,品质劣。

条索好,色泽不好,品质也不会好。但是无论何种茶类,好茶均要求色泽一致,光泽明亮,油润鲜活;如果色泽不一,深浅不同,暗而无光,说明原料老嫩不一,做工差,品质劣。

综上所述,好品质的茶应具备锋苗好,白毫显露;条索紧、身骨重、圆(扁形茶除外)而挺直;色泽一致,光泽明亮,油润鲜活的特点。

从茶汤来判断茶叶品质


一口没喝,竟能判断茶叶品质?一杯茶泡好,直接摆在我们面前的,就是这样一杯有香味的,有颜色的茶汤。对于广大的喝茶人来说,可能是直接拿起就喝了。但对于专业的茶艺师、评茶师来说,他们会用两三秒的时间,快速观察一下,然后拿起杯子闻一闻,心里就有数了。通常来说,茶汤的颜色第一可以帮助我们判别浓淡,第二可以告诉我们是什么风格。

淡浓

浓淡是最容易的,我们天生就可以从颜色的深浅,来告诉自己这杯茶大概的浓度。但更高水平的,会看出它大概的发酵度,一般茶汤颜色的规律是:绿→黄→红→红褐,发酵度低发酵度高偏绿的茶,比如绿茶和清香型铁观音、台湾高山茶,一般发酵度低,很清爽自然,爽口甘甜。偏红的茶,比如红茶、老白茶,一般发酵度高,走向温和醇厚的风格。

加上细嗅茶香,这款茶的类别、可能的口感等初步印象就有了。后面入口品尝,也就对它的全面形象有了基本的构建。

是明亮还是暗沉?

这一点会比较微妙,我们上面说的茶汤的颜色,其实是茶叶内含的天然色素表现出来的,这和茶叶制作的工艺有很大关系。

如果一些比较明亮颜色的物质多,比如叶绿素b、茶红素、茶黄素,茶汤无论是什么颜色,看起来都会很鲜艳。

但反之暗色物质多,比如茶褐素,茶汤看起来就会很暗沉,这是一种工艺的缺陷。

是清澈还是浑浊?

我们看到清澈的湖水,心情都会变好,可是看到一滩浑浊的水可能就不会了。

对茶来说,一般以清澈为好,这样视觉效果也会赏心悦目,但有两种情况除外。

第一,茶叶较嫩,茶毫多

比如绿茶中的碧螺春,白茶中的白毫银针,都因为采摘的是细嫩的茶芽。茶芽上的毫毛一般会比较多,这是氨基酸含量高,滋味鲜爽的表现。

但茶毫在冲泡的时候会在热水的激荡下,脱落到茶汤里,看起来好像略有浑浊,其实是正常的现象。

第二,是冷后浑现象

茶里的茶多酚和咖啡碱会溶于热水,但温度下降之后会凝结成絮状的沉淀。对健康无碍,如果温度升高则会恢复原状。

想必看到这里,茶友们会惊讶一杯普普通通的茶,竟然蕴含这么多细节。也正是在这些细节上努力做好,一款茶才会成为大家钟爱的好茶哦。

也许你还没有完全记得这些评判的标准,但喝茶时只要多几秒钟观察,可能会收获茶里更多有趣的现象。

在专业领域,我们会从5个角度评价茶的品质:外观、汤色、香气、滋味、叶底。

而日常喝茶无需这么多繁琐步骤,但多懂一些茶知识,你会喝的更明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