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杯茶盏茶碗,选哪个喝茶?他们究竟有什么区别呢?

发布时间 : 2020-11-09
茶盏怎么选 怎样选茶盏 寿眉贡眉有什么区别呢

茶盏怎么选。

下面是茶经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茶杯茶盏茶碗,选哪个喝茶?他们究竟有什么区别呢?”精彩内容,帮助大家了解茶文化知识,欢迎大家进行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茶,可以说是个很有意思的东西。“柴米油盐酱醋茶”,说的是国人日常生活“开门七件事”;“琴棋书画诗酒茶”,中国文化的符号象征,是传统文人的标配七事。虽然内中都点到了茶,其间茶的特有本质也没变,但由于喝的人群体不同,追求不一样,个中内容结果也就不一样了。

说到茶,自然离不了用具——茶杯。不过,正所谓任何事物都有其复杂性的一面,虽然喝茶关键点在茶,但茶杯的力量,足以改变茶汤的风味。一个小小的茶杯,有叫杯,有叫盏,有叫碗,很多时候一个看似平常不过的举动,较真起来瞬间手足无措。

杯、盏、碗?你用哪个喝茶?

会友亲朋以茶相待是国人习以为常的基本礼节。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闲暇时喝功夫茶也已经十分普遍。不过,就在日前一次朋友小聚时,喝茶间不经意的一个设问,惊起与座内心涟漪一片。

事情的起因,主人沏茶,一友忙着从墙上杯架中找自己存放的茶杯。等其取下视之,为一“建盏”。建盏,即福建黑瓷,以旧时产地建安得名,在宋代为八大名瓷之一。因烧制过程中的窑变,黑色瓷面上出现不一的彩色光泽性斑点而以“曜变”著称,其间又以“兔毫”“鹧鸪”“油滴”等斑纹为佳。主人泡的是陈年生普,公道分杯入该建盏,汤色不显。此时另一友脱口而出:“矫情,弄个乌漆墨黑的杯子喝茶!”……

自然,就“看汤色”而言,黑瓷比不得白瓷、青瓷乃至玻璃杯来得清爽了然。

那么问题来了,你平常喜欢用什么茶具喝茶?不说琳琅满目的造型,就杯、盏、碗不同的盛茶用具?你会选哪个喝茶?

茶杯、茶盏、茶碗,区别在哪?

茶杯、茶盏、茶碗,三者看似只有一字之差,但对“茶人”而言,带来的是不一样的品茗体验。

众所周知,中国是茶文化的故乡,因产地不同茶叶名称逾千,但就制作工艺而言,通常分红茶、绿茶、黄茶、黑茶、白茶、青茶六种。懂茶又爱品茶者,往往会根据茶叶不同的制作工艺选择喝茶用具。

杯、盏、碗,就器物的大小而言,碗最大毋庸置疑。让人感觉有脑洞的是杯和盏。现今人的脑海里,盏应该是最小的,其实不然。有个成语“推杯换盏”,现常常用以形容互相间相谈甚欢的场面。但从中可见一点,在旧时盏比杯大。不过,随着时代发展,事物变迁,杯与盏的器形大小已很难界定了,但至少它们间还是有区别的:盏,无把无盖;杯可有盖或有把。杯是高度大于口径,盏是口径大于高度。

既然杯、盏、碗的区分有了,那么用途上的分别呢?大家知道现在很多人喜欢用玻璃杯泡绿茶,知道此间道理,也就对杯、盏、碗的用途区别有了一定了解。玻璃杯作为茶杯,具有散热快、透明易于观赏的特点,能尽快散热,茶叶就不会被水温烫坏;透明便于观赏,既可以欣赏到茶叶在水中上下翻腾,慢慢舒展开的美妙身姿,又可以看到茶汤颜色的变化。所以玻璃杯适合冲泡不发酵或轻微发酵的形态优美的茶叶,如绿茶、白茶、黄茶等。

茶碗,多指盖碗,是一种下有托、中有碗、上有盖的茶具,又称“三才碗”“三才杯”。从古至今,待人接客盖碗茶是最常见的,它不仅具观赏价值,还能闷住茶香,因有茶托在手,不至于烫手。所以,盖碗常用于喝茶香重的茶,如乌龙、碧螺春等。

口径大于高度的盏,为品茗杯,顾名思义即是品茶,主要是用于喝功夫茶,一则浅浅地散热快防烫,二则口径宽过鼻子,便于闻香,三自然是易于看汤色了。

当然,除了杯、盏、碗的区别,还有制作材质方面的考究,如陶、瓷、紫砂在茶具里的讲究,水质、水温的讲究等等,此间奥秘绝对会让习惯用现代“飘逸杯”解决一切的“饮茶学生党”有种要哭的感受。多彩茶文化,膝盖献给“脑洞”!

总体说,茶盏随同茶文化的兴起发展是有较大变化的。与现今冲泡为主的饮茶方式相比,旧时要丰富得多。我国茶文化兴起于汉唐、盛于宋代,建盏之闻名即始于宋。

入宋以后,最为流行的是“斗茶”,这是一种比唐代“煮茶”(煎茶)更讲究的品茗艺术。要了解“斗茶”,首先要对宋代的饮茶习惯有所了解。宋代人饮茶与现在大不相同,那时喝茶是要将茶碾成碎末,经沸水冲泡成茶汤,也就是将茶末和茶汤一起喝的,称为“点茶”——将茶末调膏于盏中,然后用滚水冲点。作为时尚的点茶,高潮在于“点”,“斗茶”即两三人或一群人将各自带的茶进行比斗,场景有点类似于斗蟋蟀、斗鸡,但要文雅得多。目光所聚是“点”的一刻,以茶汤的乳花纯白鲜明、着盏无水痕且咬盏持久为胜。因此,茶盏就要以易于观察茶色、水痕为宜。黑釉瓷建盏无疑是最适合的了,所以连宋徽宗赵佶在《大观茶论》中也赞叹:“建盏胎骨既厚,宜于久热,且釉色黑,水痕易验,故最宜斗试。”斗茶流风所至,宋代各地窑场生产黑瓷者甚多,除了建窑黑盏盛极一时,吉州窑黑釉茶盏也很有名。

喝茶的方式、方法上道道讲究很多,但让人脑洞大开的还是传统的中国茶文化。自古文人将茶道视为一种生活的艺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一种以茶修身的生活方式。它通过沏、赏、闻、饮等环节,与人增进友谊,与己美心修德,综合有环境、礼法、茶艺、修行四大要素。

打个比方,以前面说过的盖碗为例,“茶人”习惯将之称为“三才杯”。杯托为“地”,杯盖为“天”,杯子为“人”,意为天大、地大、人更大。如果喝茶者将杯子、托盘、杯盖一同端起品茗,这种拿杯手法称为“三才合一”,这体现的是中国道家“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至于“斗笠”“折腰”“六方”“压手”“莲瓣”等诸多品茗杯名,以及喝茶过程中的洗茶、冲泡、封壶、分杯、奉茶、闻香、品茗等程序,更有“尊人”“无己”等礼仪、修身、处世之道,包含有物质、行为、精神三个层次……

如果说“柴米油盐酱醋茶”里的茶,是生活需要,是物质需求;那么“琴棋书画诗酒茶”里的茶,已是物质的升华,是精神意义上的一种追求与感悟了。

cy316.com编辑推荐

什么是茶盏,茶盏的形状及历史渊源


什么是茶盏

茶盏是饮茶的用具。茶盏的基本器型为敞口小足,斜直壁,一般比饭碗小,比酒杯大。

茶盏的形状

茶盏的形状大致有两种:一种茶盏是口沿较直;另一种茶盏则是撇口,像喇叭,有的茶盏还以描金装饰,书寿山福海的字样。除建窑外,宋代的官窑、哥窑、定窑,钧窑、龙泉窑、吉州窑都普遍烧制茶盏。明清以后的茶盏又配以盏盖,形成了一盏、一盖、一碟的三合一茶盏,现在又称盖碗。

茶盏的历史渊源

苏东坡的名句从来佳茗似佳人,典型地代表了唐宋及以后的文人墨客,将品茶作为精神享受的明显倾向。

茶盏在唐以前就已有记载,《博雅》说:盏杯子宋代时开始有茶杯之名。陆游就曾写过:藤杖有时缘石瞪,风炉随处置茶杯的诗句。

唐及五代时期的茶盏以南方越窑和北方邢窑最富盛名。

并且茶盏开始配有盏托。宋代时斗茶之风大盛,极为崇尚茶具的精美。

今存于国内的宋代茶盏的品种有:兔毫盏,油滴盏,曜变盏,鹧鸪斑。

茶碗的历史,茶碗的发展


茶碗的历史

最早的茶具是由酒具、水具、食具演变而来的。从在马王堆中出土的君幸酒耳杯中,我们可以知道,当时杯这种容器已经出现了用途上的分工,虽然他们在形状上网上完全相同。因此有人推断,当时一定已经有了专门用来饮茶的的杯子。另外,从后来的茶具形式上看,也可以得出早期的酒具、食具有兼做茶具的结论。传说唐宣宗时,有女子好饮茶,但又怕茶碗烫手,就把茶碗放在一个盘子里,为防止茶碗滑动,就用蜡油将茶碗粘住,后来有人将这个创意做成了带托的茶碗。这一传说说明带托茶碗出现的年代,也说明当时有不带托的茶碗。这种有带托的茶碗发展到后来就成了明清时流行的盖碗茶。

早期的茶碗中比较受欢迎的是越地的瓷器,在温州一带,无论是浙东还是浙东南,在西晋时期都是瓷器的主要产地,所产的以青瓷为主。晋人对青瓷茶具的推崇对后世影响很大,在以后很长时间里,青瓷为茶具中的主流。陆羽从茶碗与茶色的关系出发,解释了为什么要推崇越州的青瓷茶具。唐代的煎茶的茶汤颜色偏黄,如果用白瓷、黄瓷、褐色瓷器的话茶汤就好呈现出红、紫、黑的不好视觉效果,而青瓷碗盛茶汤颜色发绿,比较好看。宋元时期,点茶法因为贡茶的原因成为主流,但是煎茶法在民间还有存在唐代样式的有托的茶碗自然就有了生存的空间。

宋代的点茶茶汤是白的,所用的茶碗也就随之发生变化。唐代百姓用的黑、褐、黄茶碗都成为上等的茶碗。这样深色的茶碗可以衬托出茶汤的洁白,而唐代所推崇的青瓷茶碗的效果具就差了很多,需然很多地方还在使用,但是显然不是点茶用的茶盏。

明代的茶具除了传统茶碗以外,还出现了很多釉色和彩绘的茶具,其中以明代永乐时期,景德镇烧制的青花瓷、白瓷与彩绘茶具最为突出,工艺已经达到登峰造极的境界。彩瓷技术给茶具的风格带来极大的变化,可以说彩瓷茶碗是明清茶具的一大特点。

茶碗的发展

茶碗的大小也随茶艺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变化。唐宋时期的茶碗普遍都比较大。有托的茶碗的口径相差很大,唐代一般在10-20厘米之间,宋代茶碗口径变小,一般在7-10厘米之间。这既与当时茶艺风格有关,也与人们日常生活中常常将茶碗与食碗混用有关。不同阶层的人使用的茶具也是不同的,对普通人来说,饮茶主要是为了解渴,茶具当然要选择大一些的,而有闲阶层对于饮茶的讲究,他们不仅要品出茶的味道,还要品出茶外的味道茶碗自然要精致小巧。

起源于四川的茶究竟有何秘密


中国是茶叶的王国,自从“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了。世界饮茶发源于中国,中国饮茶发源于四川。据文献记载,茶最初被当作一种药材,后来在医药实践中,人们才认识到茶不但可以治病,而且可以清热解渴,味道也清香扑鼻,是一种很好的饮料。时至今日,茶不仅中国人民生活的必需品,而且它与咖啡,可可竞长争高,成为世界三大饮品之一。

中国茶的历史悠久,各种各样的茶类品种,万紫千红,竟相争艳,犹如春天的百花园,使万里山河分外妖娆。中国名茶就是在浩如烟海诸多花色品种茶叶中的珍品。同时,中国名茶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名茶,有传统名茶和历史名茶之分。尽管现在人们对名茶的概念尚不十分统一,“十大名茶”的版本也众说纷纭,但综合各方面情况,“十大名茶”基本有如下几个,一:西湖龙井二.洞庭碧螺春三:黄山毛峰四:庐山云雾五:六安瓜片六:君山银针七:信阳毛尖八:武夷岩茶九:安溪铁观音十:祁门红茶。其中尤以杭州的西湖龙井茶以“色绿、香郁、味醇、形美”四绝著称于世。

在我国,茶被誉为“国饮”,普通百姓不可缺,名流雅士不可少。茶是生活的必需品,又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载体。千百年来,国人在采茶、制茶、泡茶和饮茶的习俗中形成了绚丽多姿,丰富多彩,底蕴深厚的中国茶文化。以茶敬客,以茶会友,以茶代酒,既蕴含、凝结着神州华夏文明之古韵幽香,又充分体现了现代文明的高雅时尚,充溢着东方传统美和现代文明相交融的浓郁的文化韵味。

茶盏的那些事


茶盏,可以是饮茶的器具,也可以用于彰显地位,古时贵族的斗茶便是典型的体现。对于今人,过去已为历史,而对茶盏的追求大多源于茶本身。因为茶盏因茶而生。

茶与茶盏的关系,是相生相融的。茶,因为茶盏而有了形,人们既可品其味,又可观其色,还可闻其香,更可杯底留香。茶盏,因为茶的存在而存在,因为茶,它退去了初入凡尘的青涩,变得内敛、深邃;因为茶,它感知到每一位有缘人的喜怒哀乐;因为茶,岁月不落尘埃,它满腹灵性

时光,让茶盏经历茶,让茶释放出最好的芳华。这芳华里有着太多的故事,有着太多的情感,但每一份都是值得珍藏的记忆。

饮茶之风兴于唐而盛于宋,唐代流行煎茶,茶具喜用青瓷和白瓷。宋代流行冲茶且斗茶成风,为了分辨水痕比出高低,宋人弃青瓷白瓷改用黑瓷,并在黑色釉上大做文章,烧制出兔毫盏、油滴盏、玳瑁盏、木叶盏等茶具珍品,使我国茶文化更加丰富多彩。

唐代流行用青瓷白瓷

在唐代以前,饮茶主要流行于上层社会。到了唐代,饮茶之风才扩散至民间,茶已成为百姓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食物。到了宋代,饮茶之风更盛,中国茶文化进入全盛期。茶庄、茶肆、茶坊、茶馆遍布城乡,当时人们常说,早晨起来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把茶和柴米油盐相提并论,可见当时茶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已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另外,史籍上之所以有茶兴于唐而盛于宋的说法,是因为宋代兴起了斗茶风。

茶盏贵为黑,玉毫条达者为上宋徽宗

斗茶是由于茶水生成方式的不同而形成的。唐人饮茶的方式是煎茶,先将采来的茶叶用热气炙干,然后趁热捣碎,制成茶饼。饮用时将茶饼打碎,投入茶臼内研细后,再拿去煮茶。而宋代流行冲茶,即先将茶叶做成茶饼,饮用前把茶饼碾成细末放入茶碗或茶盏,再沏以初沸的开水,于是水面浮起一层白色的泡沫,这层泡沫称为水痕,斗茶是要比试谁的茶盏中泡沫停留的时间更长。《方兴胜览》记载:斗试之法,以水痕先退者为负,耐久者为胜,故较胜负曰一水、两水。因斗茶是以茶色是否鲜白为标准,因而所用茶具以黑釉瓷器为主。

宋徽宗喜欢饮茶,对如何制茶和饮茶极有研究,著有《大观茶论》一书,书中说:盏色以青黑为贵,兔毫为上。《方兴胜览》也说:茶色白,入黑盏,水痕易验,兔毫盏之所以为贵也。斗茶成风使市场对黑釉瓷器的需求量极大,所以宋代黑瓷生产形成一个庞大的体系,不仅一些青瓷窑场如福建建阳的建窑、江西吉州窑、山西榆次窑等以生产黑瓷为主,连如定窑之类的以产白瓷为主的名窑,也为适应市场需求而大量生产黑瓷。

斗茶之法讲究茶质、水质和技艺。为了创造最佳的斗茶效果,不仅需要茶品好,技巧娴熟,而且需要优质的茶盏。所谓好马配好鞍。《茶录》说茶色白,宜黑盏。这种斗茶,黑白分明,一目了然。所以斗茶家们都对黑釉茶盏(碗)情有独钟,皆因建盏最适合斗茶。

建盏皆用正烧,外壁往往施半釉以免粘窑,釉在高温中易流动,便形成了这美美的釉滴珠,又称釉泪。建窑黑釉属于古代结晶釉范畴,含铁量较高。在高温溶烧过程中,由于窑内火候的高低和气氛的变化,使釉面产生奇特的花纹。与华丽的彩绘和繁缛的雕饰不同,它们是釉料在一定的温度和气氛中产生变化的结果,陶瓷工艺界称之为窑变。

宋人爱斗茶茶盏黑为贵

宋代斗茶所用的黑瓷茶盏以兔毫盏、油滴盏、玳瑁盏和木叶盏最为名贵,艺术成就也最高。兔毫纹的形成是由于釉中的铁质在高温中聚集,并向下流动,产生流淌状丝毛纹,因细密如兔毛而得名。油滴盏的油滴纹是黑釉在高温中形成的结晶釉,釉面密布银灰色和褐色斑点,犹如漂浮的油滴。玳瑁盏的玳瑁纹是在黑色釉面下出现的褐黄、铁锈色斑点,状似玳瑁背上褐色和淡黄色相间的花纹。因这种纹饰和鹧鸪鸟羽的花纹也很相似,所以又称鹧鸪斑。

木叶盏以树叶为标本

而艺术效果最为惊人的是江西吉州窑生活的木叶盏,这种茶盏的纹饰是如何形成的有多种不同的说法,有一种说法认为,制作时以天然树叶为标本,先对叶子进行特殊腐蚀处理,去掉叶衣,只剩叶茎和叶脉,再把它贴在成型的胎体上,然后通体施黑釉高温烧制。烧成后的树叶呈金黄、浅黄、淡红、淡紫、银白等颜色,树叶的形状及茎脉有的在黑釉的映衬下清晰可见。木叶纹有半叶、一叶,也有两叶、三叶。木叶盏的器型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口径10厘米左右的圆盏,另一种是稍大一点的斗笠盏。木叶盏在宋代的名气不及兔毫盏和玳瑁盏,但其奇特的制作工艺和朴实自然的装饰风格越来越受后人的重视,以至于把它视为吉州窑的极品,因留传至今的木叶盏寥寥无几,因而更显珍贵,是很多藏家梦寐以求的宝贝。

时代变迁下的茶碗


茶碗,顾名思义,喝茶的碗也。这是茶道具中品种最多、价值最高、最为考究的一种,甚至被作为所有茶道具的代称。

茶碗是陶制的,因此直接体现了中国陶器工艺的最高成就,非常著名的"乐窑"、"织部窑"、"志野窑"出产的茶碗,就是在名茶人的直接指导下,由能工巧匠生产出来的极品和物茶碗。除了和物茶碗外,茶碗的另外两个重要来源是中国的天目山建安窑和高丽国。前者被称为"天目茶碗",是茶道中最早使用的茶碗,十分名贵,但随着利休等人逐渐将茶道引向朴拙自然,天目茶碗不再流,价值却与日俱增。而高丽茶碗实际上就是高丽民间的饭碗,十分简单粗糙,但在利休等大茶人眼里,却恰好体现茶道的本质,因此被大量的使用。高丽茶碗的代表是井户茶碗。

最早的茶具是由酒具、水具、食具演变而来的。从在“马王堆”中出土的“君幸酒”耳杯中,我们可以知道,当时“杯”这种容器已经出现了用途上的分工,虽然他们在形状上网上完全相同。因此有人推断,当时一定已经有了专门用来饮茶的的杯子。另外,从后来的茶具形式上看,也可以得出早期的酒具、食具有兼做茶具的结论。

传说唐宣宗时,有女子好饮茶,但又怕茶碗烫手,就把茶碗放在一个盘子里,为防止茶碗滑动,就用蜡油将茶碗粘住,后来有人将这个创意做成了带托的茶碗。这一传说说明带托茶碗出现的年代,也说明当时有不带托的茶碗。这种有带托的茶碗发展到后来就成了明清时流行的盖碗茶。

早期的茶碗中比较受欢迎的是越地的瓷器,在温州一带,无论是浙东还是浙东南,在西晋时期都是瓷器的主要产地,所产的以青瓷为主。晋人对青瓷茶具的推崇对后世影响很大,在以后很长时间里,青瓷为茶具中的主流。陆羽从茶碗与茶色的关系出发,解释了为什么要推崇越州的青瓷茶具。唐代的煎茶的茶汤颜色偏黄,如果用白瓷、黄瓷、褐色瓷器的话茶汤就好呈现出红、紫、黑的不好视觉效果,而青瓷碗盛茶汤颜色发绿,比较好看。宋元时期,点茶法因为贡茶的原因成为主流,但是煎茶法在民间还有存在唐代样式的有托的茶碗自然就有了生存的空间。

宋代的点茶茶汤是白的,所用的茶碗也就随之发生变化。唐代百姓用的黑、褐、黄茶碗都成为上等的茶碗。这样深色的茶碗可以衬托出茶汤的洁白,而唐代所推崇的青瓷茶碗的效果具就差了很多,需然很多地方还在使用,但是显然不是点茶用的茶盏。

明代的茶具除了传统茶碗以外,还出现了很多釉色和彩绘的茶具,其中以明代永乐时期,景德镇烧制的青花瓷、白瓷与彩绘茶具最为突出,工艺已经达到登峰造极的境界。彩瓷技术给茶具的风格带来极大的变化,可以说彩瓷茶碗是明清茶具的一大特点。

茶碗的大小也随茶艺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变化。唐宋时期的茶碗普遍都比较大。有托的茶碗的口径相差很大,唐代一般在10-20厘米之间,宋代茶碗口径变小,一般在7-10厘米之间。这既与当时茶艺风格有关,也与人们日常生活中常常将茶碗与食碗混用有关。不同阶层的人使用的茶具也是不同的,对普通人来说,饮茶主要是为了解渴,茶具当然要选择大一些的,而有闲阶层对于饮茶的讲究,他们不仅要品出茶的味道,还要品出茶外的味道茶碗自然要精致小巧。

茶道入门即是从“识器”开始,然后才是“修身”,“静心”,所以虽然日本茶道讲究禅寂,但是对于器物的要求和分别,却是非常严格的。因为日本人认为,茶之美,必须是通过器物展现出来的。日本茶碗的基本种类。一共有3期,20多种,近100个小类。

茶碗是茶道的灵魂,是最重要的茶道具,也是第一的茶道具,同时也是种类最为丰富的茶道具。日本的茶碗并没有中国的碗的种类那么多和丰富,随着历史的发展,基本发展出三期的趋势,即从中国进口的唐物茶碗,从朝鲜进口的高丽茶碗,日本本国生产的和物茶碗。其中,高丽茶碗的种类最多。

茶具的使用,究竟起源于何代呢?


茶具的使用,究竟起源于何代呢?提到茶和品茶,人们便自然想到各类茶具,对现代人来说,常见的茶具则是指:茶杯、茶壶、茶碗、茶盏、茶碟、茶盘等饮茶用具;由于制作材料和产地不同而分为陶土茶具、瓷器茶具、漆器茶具、玻璃茶具、金属茶具和竹木茶具等几大类。

而在古代,对茶具的分类则丰富得多,在各种古籍中还可以见到有:茶鼎、茶瓯、茶磨、茶碾、茶臼、茶柜、茶榨、茶槽、茶宪、茶笼、茶筐、茶板、茶挟、茶罗、茶囊、茶瓢、茶匙等等。究竟有多少种茶具呢?据《云溪友议》说:“陆羽造茶具二十四事。”如果按照唐代文学家《茶具十咏》和《云溪友议》之言,古代茶具至少有24种。

对于自古至今,人们都在使用的茶具,究竟起源于何代呢?据资料介绍,“茶具”一词最早在汉代已出现,西汉辞赋家王褒《憧约》有“烹茶尽具,酺已盖藏”之说,这是我国最早提到“茶具”的一条史料,到唐代,“茶具”一词在唐诗里随处可见,诸如唐代诗人陆龟蒙《零陵总记》说:“客至不限匝数,竞日执持茶器。”白居易《睡后茶兴忆杨同州诗》“此处置绳床,旁边洗茶器。”

对于现代人来说,尽管接触的茶具的种类没有古代多,但人们在茶具使用功能、增加文化元素等方面做了许多的探索。例如,大家熟悉的紫砂壶泡出的茶叶则有一种特别的香味;景德镇生产的各类精美的茶壶、茶杯等器具,则是加上了各种精美的图案,增加了许多文化元素;而为了满足现代人快节奏、经常外出生活的需要,人们又制造出了许多便于携带、又有保温功能的茶杯,人们用其泡茶后,可以使几个小时内的温度不变;还有的高级茶杯,除了保温功能外,还增加了能释放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相信,在将来,还会有更多功能、文化品位更高的茶具出现。

小小茶杯,大大哲学


想了解《小小茶杯,大大哲学》知识吗,丰富的《小小茶杯,大大哲学》内容等你来看!

一只小小的茶杯,蕴含着无穷的奥秘与无尽之美,从胎土的选择、杯型的拿捏、釉药的施彩、士窑的烧结,茶杯在制作的每一个环节,都蕴藏着大学问。茶杯与茶汤的交融、肌肤与杯沿的轻抚,更让品茗人在把玩杯器之时,别有一番兴味。中国悠久的品茗文化,以及历代文人对于杯器的歌咏传颂,更造就了茶杯的深厚内涵。自古以来,关于茶杯的那些哲学典故,不绝于耳。

(一)拿起茶杯,放下心事

在现实生活中,无论喝茶、饮酒,还是抚琴,求得自己心意畅快,自得其乐,就是人间好时节。

鲁迅先生曾说:“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人人都想享“清福”,但“清福”意味着什么,并非人人懂得。其实,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喝茶时心里能将琐事暂且放下。

世人忙忙碌碌,总脱不开眼前这点烦恼。如今大家邀集一起去茶馆,大多是为了谈事,谈到口干舌燥时,喝茶是为了解渴。喝接着谈,谈了继续喝,远离了品茶的本意。

真正的品茶是抛开满脑子浮躁的思绪,保持心思的澄澈,让自己的内心油然升起一种草木滋润的怡然自得。

中国人有一个说法:“茶如隐逸,酒如豪士;酒以结友,茶当静品。”喝酒可以熙熙攘攘、呼朋唤友,而喝茶还真是一件清静的事。

(二)茶杯与谦下

有一个郁郁寡欢的年轻人,千里迢迢跑到终南山寺院,对住持明心禅师诉苦说:“我一心一意要学习绘画,但走遍天下,没有找到一个让我满意的老师。”

明心禅师淡淡一笑说:“老和尚虽不懂丹青,但也喜好欣赏,收藏一些名家精品。既然施主画技不俗,那就请给老僧留一幅墨宝吧。”

小和尚应声备下文房四宝。

明心禅师继续说:“老和尚最大的嗜好,就是闲来品茗饮茶。施主不妨给老僧画一只茶杯、一只茶壶吧。”

年轻人慨然应允,铺纸运墨,不一会,一直倾斜的茶壶和一只精致的茶杯跃然纸上,栩栩如生。

水壶内的壶水徐徐吐出一脉茶香,缓缓注入到茶杯之中。年轻人踌躇满志,得意洋洋,龙飞凤舞地在上面题上“茶香四溢”四个大字。

搁笔后,年轻人问明心禅师:“大师,这幅画您老人家可否满意?”

禅师瞥了一眼,摇摇头说:“你画的确实不错。但我感觉,你把茶壶、茶杯的位置颠倒了。老僧看来,应是茶杯在上,茶壶在下。”

年轻人哈哈大笑,说:“大师好糊涂。哪有茶壶往茶杯里倒水,茶杯在上,茶壶在下的道理呢?”

禅师捻须朗笑:“孺子可教也!其实,你懂得这个道理呀。只可惜,这些年来,你总是把自己的那个杯子端的高高的,比那些你要请教的“茶壶”还高。那样,老师们智慧的“香茗”,又怎么能注入你的杯中呢?”

年轻人如醍醐灌顶,连连给禅师作揖、拜谢。从此谦卑恭敬地拜师学艺,终于集众家之长于一身,成为画坛的一代大师。

智慧之光:为人谦下为要,学习虚心为真。时常把自己的茶杯放低,保持适当的谦下,我们就能常得香茗注入,而这也正能使我们提升,使我们更加充盈。海之所以大,是因为其能谦下。

(三)不一样的茶杯不一样的心情

佛说:有三千大千世界,有如恒河沙数的大千世界。

佛说:三千大千世界,存于一介粒子之间。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茶杯。莫说杯与杯之间质地、形状、纹理各不相同,便是欣赏它的人不同,它所呈现的意境也各有千秋。

粉红似满树樱花,深蓝似浩瀚星辰;或如双龙戏珠,或如蚁蚓崎痕……

每一个杯有着自己的故事,它们在窑变中彰显灵魂,它们各展风华,各有所长,将杯中世界染得色彩斑斓。

时光寂静,大美而不言。

无需争辩什么是什么,你觉得是,便是了。

鹧鸪斑茶盏传承中国茶禅文化


中国是茶的故乡,茶文化享誉世界。而茶具则因种类多、造型美,为历代品茶、饮茶者所青睐,其中,宋代福建建安的鹧鸪斑茶盏,更是在中国茶文化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但如今,曾风靡中国的鹧鸪斑茶盏,因数量稀少工艺失传,在中国艺术史中几被抹去。

来自福建泉州的鹧鸪斑茶盏研究者林伟毅23日呼吁,希望各界更多地关注产自福建的鹧鸪斑茶盏,加大对鹧鸪斑茶盏进行保护和研究。

鹧鸪斑传世稀少宋代风靡中国宋代中国斗茶盛行,上至达官贵人、文人墨客,下至庶民百姓皆以鉴尝茶品、冲泡茶艺为乐。作为中国宋代八大着名窑系之一,福建建安(今福建南平建瓯县)建窑烧制的黑釉瓷产品最受大家青睐,其中的兔毫、异毫、鹧鸪斑等茶盏,更是当时公认的斗茶佳器。

林伟毅说,此前,他在香港于氏家族手中见到了一个非常特别的茶盏,经过多年的研究考证之后他认为这种茶盏就是中国古陶瓷史上只闻其名,未知其貌的宋代鹧鸪斑盏。

这件鹧鸪斑盏束口造型,深腹饱满,盏的釉面黑亮照人,底足露胎处留有焙烧冷却之后形成的红褐色,施釉非常精细。林伟毅展示了香港于氏家族鹧鸪斑茶盏的照片并介绍说,该茶盏内外盏壁上密布着大大小小形状各异的银灰色或灰白色结晶斑点,在强烈的阳光照射下,釉面极像鹧鸪鸟胸前羽毛的斑点。

事实上,鹧鸪斑茶盏在中国古文献早有确切描述,五代末宋初的陶谷《清异录》闽中造盏,花纹类鹧鸪斑点,点、试茶家珍之,宋四大家之一黄庭坚《满庭芳》纤纤棒,研膏溅乳,金缕鹧鸪斑,此后历朝历代均多有诗词赞颂。

日本馆藏国宝茶具源自福建建安鹧鸪斑茶盏的烧制及风靡见证了宋代中国斗茶之风的盛行,建安茶叶、茶具以及斗茶法也通过各种途径向日本传播,影响着日本茶道。林伟毅说,中国古陶瓷中的建盏,在日本有曜变天目、油滴天目、禾木天目等命名分类,天目是日本国对古代铁系黑釉陶瓷的统称。

据称,宋时建安斗茶之风风靡朝野,南宋时尤以杭州天目山径山的径山茶宴最为有名,许多日本僧人慕名到此修行。天目山各寺院中举行茶礼、茶宴时用来招待贵宾的建窑茶盏深受日本僧人的喜爱,并伴随着佛教思想的传播不断由日本僧人带回日本,中国的茶禅一味的文化也远播日本。

林伟毅介绍,目前有四件建盏被宣布为日本国宝,其中三件为曜变天目,它们分别被东京静嘉堂文库美术馆、大阪藤田美术馆和京都大德寺龙光院收藏;另一件为油滴天目,被收藏于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

在日本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官方网站上,对黑釉油滴茶盏如此描述:建窑天目茶盏在镰仓和室町时代被大量船运至日本。在这些瓷器中,曜变天目被认为具有最高的价值。这个茶碗长期以来被称为无以伦比的油滴天目。

冀用鹧鸪斑盏推动中国茶禅文化传播林伟毅认为,鹧鸪斑茶盏背后的中国茶禅精神是这种茶盏留给社会的最珍贵精神遗产。

但由于鹧鸪斑茶盏烧制条件严格,且烧制技术早已失传,传世非常少。目前仅知日本、美国、英国等国家的美术馆收藏有几件和鹧鸪斑茶盏特征相似或相近的古建窑茶盏。林伟毅说,中国的文物研究专家基本上都是没有真正上手研究过。

林伟毅介绍,2000年香港于氏家族委托中科院高能所对家族收藏鹧鸪斑盏进行实验分析后,于氏家族主要成员出席2002年在上海举办的古陶瓷科学技术国际讨论会并发表相关鹧鸪斑研究论文。之后,这个家族又先后与香港城市大学材料物理实验室、中国历史博物馆文物保护科技实验室合作,对鹧鸪斑盏的胎体、釉面、结晶斑点等进行科学分析和定量研究。

林伟毅透露,他已获香港于氏家族授权,将出借鹧鸪斑、异毫、兔毫宋代茶道三宝,配合政府部门和相关企业、相关机构合作开展与茶文化有关的展览、研讨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