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茶道说法各家众说不一

发布时间 : 2020-11-09
红茶上下颜色不一样 茶烟对身体有害不 茶叶泡法说法

【www.cy316.com - 红茶上下颜色不一样】

下面是茶经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对茶道说法各家众说不一”精彩内容,帮助大家了解茶文化知识,欢迎大家进行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茶道,就是品赏茶的美感之道。茶道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一种以茶修身的生活方式。它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增进友谊,美心修德,学习礼法,领略传统美德,是很有益的一种和美仪式。对于茶道的概念各家众说纷纭。

茶联的集大成者《百茶联》原创作者在天认为:“茶道,就是品赏茶的美感之道”。

吴觉农先生认为:茶道是“把茶视为珍贵、高尚的饮料,饮茶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是一种艺术,或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手段。”

庄晚芳先生认为:茶道是一种通过饮茶的方式,对人民进行礼法教育、道德修养的一种仪式。庄晚芳先生还归纳出中国茶道的基本精神为:“廉、美、和、敬”他解释说:“廉俭育德、美真廉乐、合诚处世、敬爱为人。”庄晚芳教授提出的“廉、美、和、敬”。庄老解释为:“廉俭育德,美真康乐,和诚处世,敬爱为人。”

陈香白先生认为:中国茶道包含茶艺、茶德、茶礼、茶理、茶情、茶学说、茶道引导七种义理,中国茶道精神的核心是和。中国茶道就是通过茶是过程,引导个体在美的享受过程中走向完成品格修养以实现全人类和谐安乐之道。陈香白先生德茶道理论可简称为:“七艺一心”。

周作人先生则说得比较随意,他对茶道的理解为:“茶道的意思,用平凡的话来说,可以称作为忙里偷闲,苦中作乐,在不完全现实中享受一点美与和谐,在刹那间体会永久。”

茶道学者金刚石提出:茶道是表现茶赋予人的一种生活方向或方法,也是指明人们在品茶过程中懂得的道理或理由。

台湾学者刘汉介先生提出:“所谓茶道是指品茗的方法与意境。”

1977年,谷川激三先生在《茶道的美学》一书中,将茶道定义为:以身体动作作为媒介而演出的艺术。它包含了艺术的因素、社交因素、礼仪因素和修行因素等四个因素。

熊仓功夫先生从历史学的角度提出:茶道是一种室内艺能。艺能使人本文化独有的一个艺术群,它通过人体的修炼达到人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的目的。

人本茶汤文化研究会仓泽行洋先生则主张:茶道是以深远的哲理为思想背景,综合生活文化,是东方文化之精华。他还认为,“道是通向彻悟人生之路,茶道是至心之路,又是心至茶之路。

“武夷山茶痴”林治先生认为“和、静、怡、真”应作为中国茶道的四谛。因为,“和”是中国这茶道哲学思想的核心,是茶道的灵魂。“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方法。“怡”是中国茶道修习的心灵感受。“真”是中国茶道终极追求。

负水斋居士认为:“茶道是构筑在特定的客观事物上的茶人的观念,它既是茶人的认识论,也是茶人的方法论与世界观。从广义来讲,“茶道”是人类发现并利用茶叶后逐步发展起来的各种茶叶制作工艺以及利用与其茶品相应的食茶、饮茶方法进行养生并冶炼情性的观念方法的集合;从狭义而言,‘茶道’就是饮茶人在特定的时空环境借喝茶之事修身养性以完善人格的方法论以及由此中折射出来的价值观。”居士继承并改造了陈香白的‘七义一心’而提出以茶事引导为中心的二元制茶道理论:《六义一心论》。他认为:茶道哲学是围绕‘易’发展起来的;中国茶道的精神道德价值的核心在‘怀仁’;中国茶道养生理论的中心则是‘启智’;整个茶道体系就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养身与修身为其内涵,六义为其外延。茶道的六外延是:茶理、茶艺、茶礼、茶器、茶情、茶学说,合称六义理,茶事引导统率六义理。

尽管众说不一,但中华茶道的理想就是养生、怡情、修性、证道。证道是修道的结果,是茶道的理想,是茶人的终极追求,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小编推荐

茶道养生 饭前饭后有说法


除了要针对不同身体状况选择茶类之外,饮茶还有一些时间和饮食搭配上的说法。

首先是饭前不要大量饮茶。特别是饮过量浓茶,一是冲淡胃液,二是影响胃液的分泌,会使人饮食时感到无味,消化吸收受到影响。

其次饭后也不要立即饮茶。饮茶有助消化、去脂,但因茶叶中含有茶多酚,它与食物中的铁质、蛋白质等会产生凝固作用,如果饭后立即饮茶,会直接影响到人体对铁质和蛋白质的充分吸收之原故。

此外,饮冲泡次数过多的茶就不要饮用了。一般茶叶经过三次冲泡,95%-98%以上可溶于水里的营养成分和药效物质已经基本被浸出,再冲泡,就没什么可利用的物质了。如果继续冲泡,茶叶中的一些对人体有害的微量元素(铅、汞、砷、镉、铜)会被浸泡出来,无利反而有害。

饮茶最好现饮现泡。如果冲泡时间过久不饮,茶叶中的茶多酚、芳香物质、维生素、蛋白质等都会氧化,使茶汤变质,变色,变性,而形成一种对人体有害物质,同时由于种种原因,茶汤还会滋生细菌,饮后会对人体不利,甚至致病。

最后吃海鲜、鱼、虾类和含磷、钙丰富的食物时,最好不要喝茶,因为茶中含有草酸根,很容易和磷、钙形成草酸钙,易得结石症,将会危害身体健康。

茶道养生虽然好但要注意搭配,否则会适得其反。

茶道文化|唐人对“茶道”的理解


茶道文化|唐人对“茶道”的理解

喝茶喝到现代,喝出“热”了。人们发现因对“茶道”的理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言人人殊,难免“歧路亡羊”。

今人对茶道理解的分歧,追根溯源,源于唐人对“茶道”见解的不同。

“茶道”一词最早见于唐代皎然和封演的文章。

皎然,俗姓谢,字昼,又字清昼。湖州长城县北杨桥人。“茶道”一词初见于他的《饮茶歌诮崔石使君》一诗。 皎然的“茶道”是“三饮论”:“一饮涤昏昧”,“再饮清我神”,“三饮便得道”,全诗收煞时画龙点睛:“孰知茶道全尔真,惟有丹丘得如此。”皎然将茶事与“道”连在了一起。他对“茶道”的理解已触及到饮的深层次,即饮茶的义理、灵魂。他是有学问的茶僧,由“禅”入“茶”,引“禅”入“茶”,故能高人一筹,深入到饮茶的精神层面。这是陆羽及同时代的所不可企及的。迄今尚无新的文字资料说明有谁比皎然更早一些使用“茶道”一词。

封演是唐玄宗天宝末年进士,著《封氏闻见记》10卷,内云:“楚人陆鸿渐为茶论,说茶之,并煎茶、炙茶之法。造二十四事,以都统笼贮之。远近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有常伯熊者,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封演的“茶道”是指“饮茶”,包括茶的制作、烹煮及,未言及茶理。他对茶道的理解是“形而下”,所言“茶道”与“”、“茶技”并无区别。

宋人林洪《山家清供》云:“古人嗜茶者,无如玉川子。”玉川子即中唐诗人卢仝,他继承了皎然的茶道思想,引“道”入“茶”,发展成为“七碗论”。此人会煎茶,会品茗,深悟茶趣。他写了一首《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全诗31句,行文洒脱,一气呵成,算得上古今最好的一首茶诗,诗中说饮茶的效果是:“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轻;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惟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虽无“茶道”二字却紧贴“茶道”。

晚唐刘贞亮概括茶有“十德”,内有“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刘贞亮没明确提出“茶道”,而以“茶德”代之,“以茶可行道”仅是其一。他的“茶德”包括茶功、茶礼、茶情、茶理。刘贞亮的“茶德”诠释了“茶道”的思想要素,着眼于“形而上”,不包括“形而下”的“”或“茶技”。

无论皎然、封演,还是刘贞亮,都没说清“茶道”的含义。陆羽虽尊为茶圣,《茶经》7000言中却无“茶道”二字。

唐人对“茶道”并无统一的理解。千余年里为啥无人去界说“茶道”?这一方面由于人做学问多是直觉思维,悟而后得,不习惯于下定义并运用概念术语进行逻辑推理;另一方面,只要挂上“道”,古代的学者们就难免心慌气短、噤若寒蝉,连伟大的老子也说“道可道,非常道”,谁还敢造次!

古人认为,“道”是总规律,是最高的真理,也是最真实的存在。正因为这样,便不可能用任何有限的概念、语言来界定“道”、表达“道”和说明“道”。一落言筌,便成有限,便不是那个无限整体和绝对真理了。不仅不敢去界说大“道”,即就茶中小“道”也不敢去界说,因为“道”无论大小都是“无限整体和绝对真理”的一部分,绝不能落言筌。──当然,“道”不能分大小,一分大小便不是“无限”的“绝对”的了。这种逻辑上的自相矛盾,原本存在,但无人去推敲。

检索今人对“茶道”的不同见解,大体说来也是如此:或者是“”加“道”,或者等于“”,或者等于“茶德”。

关于茶的一些说法


1、神农说

唐.陆羽《茶经》: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在中国的文化发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与农业、与植物相关的事物起源最终都归结于神农氏。而中国饮茶起源于神农的说法也因民间传说而衍生出不同的观点。有人认为茶是神农在野外以釜锅煮水时,刚好有几片叶子飘进锅中,煮好的水,其色微黄,喝入口中生津止渴、提神醒脑,以神农过去尝百草的经验,判断它是一种药而发现的,这是有关中国饮茶起源最普遍的说法。另有说法则是从语音上加以附会,说是神农有个水晶肚子,由外观可得见食物在胃肠中蠕动的情形,当他尝茶时,发现茶在肚内到处流动,查来查去,把肠胃洗涤得干干净净,因此神农称这种植物为查,再转成茶字,而成为茶的起源

2、西周说

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茶蜜......皆纳贡之。这一记载表明在周朝的武王伐纣时,巴国就已经以茶与其它珍贵产品纳贡与周武王了。《华阳国志》中还记载,那时并且就有了人工栽培的茶园了。

3、秦汉说

西汉.王褒《僮约》:现存最早较可靠的茶学资料是在汉代,以王褒撰的僮约为主要依据。此文撰于汉宣帝三年(公元前五十九年)正月十五日,是在茶经之前,茶学史上最重要的文献,其文内笔墨间说明了当时茶文化的发展状况,内容如下:

舍中有客。提壶行酤。汲水作哺。涤杯整案。园中拔蒜。斫苏切脯。筑肉臛芋。脍鱼炰鳌。烹茶尽具。哺已盖藏。舍后有树。当裁作船。上至江州。下到煎主。为府椽求用钱。推纺恶败。傻索绵亭。买席往来都洛。当为妇女求脂泽。贩于小市。归都担枲。转出旁蹉。牵牛贩鹅。武阳买茶。杨氏池中担荷。往来市聚。慎护奸偷。

烹荼尽具,武阳买荼,经考该荼即今茶。由文中可知,茶已成为当时社会饮食的一环,且为待客以礼的珍稀之物,由此可知茶在当时社会地位的重要。近年长沙马王堆西汉墓中,发现陪葬清册中有□一笥和□一笥竹简文和木刻文,经查证□即槚的异体字,说明当时湖南饮茶已有饮茶习俗。

你对韩国茶道知多少?


要说韩国最受欢迎的饮品是什么?相信大家会毫无疑问的答道是茶。韩国的茶道仪式早先是在1000多年前的韩国举行。现今韩国茶道仍被佛教僧侣及普通人当做是特殊场合的仪式!

韩国茶道仪式

韩国的茶道仪式与日本和中国的茶道仪式相似,但它们并不像日本的茶道仪式那样正式。韩国佛教徒僧侣花了很多时间冥想 - 思考他们的宗教和生活。他们用茶道帮助他们冥想。

普通人也认为茶道仪式是与宗教密切相关的精神场合。他们说,茶是一种健康,愉快和刺激的饮料,充满了良好的品质。它可以减少孤独感,使你的心脏平静; 这是日常生活中的一种安慰。

韩国大多数城市都有茶室,甚至在韩国的小城镇也有,朋友们可以聚在一起喝茶。

今天许多韩国人仍然在重要场合举行茶道仪式,包括特殊的生日和纪念日。

韩国茶礼

从1392年至1910年,在韩国的宫殿定期举行茶道仪式。“Day Tea Rite”是一个常见的日间仪式,但“特别茶道仪式”专门用于特定场合,包括皇室婚礼和其他国家领导人的访问。

然而,有一个茶道,没有邀请国王。这是女王茶道。唯一的男嘉宾是皇太子,女王的长子。其他客人是女王的朋友,家人和女王的仆人。

对于韩国茶道,通过以上内容的介绍,相信大家对此已经是胸有成竹了吧!想要了解更多茶资讯,不妨关注小编,小编将为大家持续更新!

各家争议饮茶发源的地点


关于茶树的发源地,有这么几种说法:

1、西南说:“我国西南部是茶树的原产地和茶叶发源地。”这一说法所指的范围很大,所以正确性就较高了。

2、四川说:清•顾炎武《日知录》:“自秦人取蜀以后,始有茗饮之事。”言下之意,秦人入蜀前,今四川一带已知饮茶。其实四川就在西南,四川说成立,那么西南说就成立了。四川说要比西南说“精密”一些,但是正确的风险性会大些。

3、云南说:认为云南的西双版纳一代是茶树的发源地,这一带是植物的王国,有原生的茶树种类存在完全是可能的,但是这一说法具有“人文”方面的风险,因为茶树是可以原生的,而茶则是活化劳动的成果。

4、川东鄂西说:陆羽《茶经》:“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巴山峡川即今川东鄂西。该地有如此出众的茶树,是否就有人将其利用成为了茶叶,没有见到证据。

5、江浙说:最近有人提出始于以河姆渡文化为代表的古越族文化。江浙一带目前是我国茶叶行业最为发达的地区,历史若能够在此生根,倒是很有意义的话题。

其实我认为在远古时期肯定不只一个地方有自然起源的茶树存在。有茶树的地方也不一定就能够发展出饮茶的习俗来。前面说到茶是神农发明的,那么它在哪一带活动?如果我们求得“茶树原生地”与“神农活动地”的交集,也许就有答案了,至少是缩小了答案的“值域”。

明清泡茶道 |古今茶道(一)


明清泡茶道 |古今茶道(一)

法大约始中唐,南宋末至明朝初年,多用于末。明初以后,用叶,流风至今。

十六世纪末的明朝后期,张源著《录》,其书有、火候、汤辨、泡法、投、饮、品泉、贮水、具、道等篇;许次纾著《疏》,其书有择水、贮水、舀水、煮水器、火候、烹点、汤候、瓯注、荡涤、饮啜、论客、所、洗、饮时、宜辍、不宜用、不宜近、良友、出游、权宜、宜节等篇。《录》和《蔬》,共同奠定了道的基础。十七世纪初,程用宾撰《录》,罗廪撰《解》。十七世纪中期,冯可宾撰《岕笺》。十七世纪后期,清人冒襄撰《岕汇钞》。这些书进一步补充、发展、完善了道。

道艺

道艺包括备器、选水、取火、候汤、习五大环节。

1.备器 道艺的主要器具有炉、汤壶、壶、盏等。

2.选水 明清人对水的讲究比唐宋有过之而无不及。明代,田艺衡撰《煮泉小品》,徐献忠撰《水品》,专书论水。明清书中,也多有择水、贮水、品泉、养水的内容。

3.取火 张源《录》“火候”条载:“烹要旨,火候为先。炉火通红,瓢始上。扇起要轻疾,待有声稍稍重疾,新文武之候也。”

4.候汤 《录》“汤辨”条载:“汤有三大辨十五辨。一日形辨,二日声辨,三日气辨。形为内辨,声为外辨,气为捷辨。如虾眼、蟹眼、鱼眼、连珠皆为萌汤,直至涌沸如腾波鼓浪,水气全消,方是纯熟;如初声、转声、振声、骤声、皆为萌汤,直至无声。方是纯熟;如气浮一缕、二缕、三四缕,及缕乱不分,氤氲乱绕,皆是萌汤,直至气直冲贵,方是纯熟。”又“汤用老嫩”条称:“今时制,不假罗磨,全具元体,此汤须纯熟,元神始发。”

5.习 壶泡法 据《录》、《疏》、《解》等书,壶泡法的一般程序有:、洗、浴壶、、涤盏、酾、。 撮泡法 陈师撰于十六世纪末的《考》记:“杭俗烹用细茗置瓯,以沸汤点之,名为撮泡。”撮泡法简便,主要有涤盏、投、注汤、。 形成于清代,流行于广东、福建和台湾地区,是用小壶泡青,主要程序有治壶、投、出浴、淋壶、烫杯、酾、等,又进一步争解为孟臣沐霖、马龙入宫、悬壶高中、春风拂面、重洗仙颜、若琛出浴、游山玩水、关公巡城、韩信点兵、三色、喜闻幽香、品啜甘露、领悟神韵。

对道艺有贡献的,除张源、许次纾、程用宾、罗廪、冯可宾、冒襄外,还有陈继舒儒、徐渭、陆树声、张大复、周高起、张岱、袁枚、屠本俊、闻龙等人。

茶道礼仪(一)


茶道礼仪(一)

每个人的容貌非自己可以选择,天生丽质是父母的遗传之福,但并不一定能做到艺美。正如俗话说:聪明面孔笨肚肠,有的人由于动作的协调性及悟性水平很低,给人的感觉是紧张,并不觉得美。而有的人虽相貌平平,但因为有较高的修养、得体的行为举止,自己的勤奋,以神、情、技动人,显得非常自信,灵气逼人。更看重的是气质,所以表演者应适当修饰仪表。如果真正的天生丽质,则整洁大方即可。一般的女性可以淡妆,表示对客人的尊重,以恬静素雅为基调,切忌浓妆艳抹,有失分寸。来自内心世界的美才是最高境界的。

姿态姿态是身体呈现的样子。从传统的审美角度来看,人们推崇姿态的美高于容貌之美。古典诗词文献中形容一位绝代佳人,用“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的句子,顾即顾盼,是好秋波一转的样子。或者说某一女子有林下之风,就是指她的风姿迷人,不带一丝烟火气。表演中的姿态也比容貌重要,需要从坐、立、跪、行等几种基本姿势练起。

坐姿坐在椅子或凳子上,必须端坐中央,使身体重心居中,否则会因坐在边沿使椅子翻倒而失态;双腿膝盖至脚踝并拢,上身挺直,双肩放松;头上顶下颌微敛,舌抵下颚,鼻尖对肚脐;女性双手搭放在双腿中间,左手放在右手上,男性双手可分搭于左右两腿侧上方。全身放松,思想安定、集中,姿态自然、美观,切忌两腿分开或翘二郎腿还不停抖动、双手搓动或交*放于胸前、弯腰弓背、低头等。如果是作为客人,也应采取上述坐姿。若被让坐在沙发上,由于沙发离地较低,端坐使人不适,则女性可正坐,两腿并拢偏向一侧斜伸,双手仍搭在两退中间;男性可将双手搭在扶手上,两腿可架成二郎腿但不能抖动,且双脚下垂,不能将一腿横搁在另一腿上。

日本茶道知识 日本茶道用具(一)


日本茶道知识 日本茶道用具(一)

日本茶道

日本茶道是室内传统艺术、这种茶是在与日常生活完全隔绝的特殊场所,在特定的时间内举行的艺术仪式,必须通过极其繁琐的手续,使用特定的手法才能完成。

日本茶道——和、敬、清、寂从唐代开始,的饮茶就传入日本,到了宋代,日本开始种植茶树,制造。但要一直到明代,才真正形成独具特色的日本茶道。其中集大成者是千利休。他明确提出“和、敬、清、寂”为日本茶道的基本精神,要求人们通过茶室中的饮茶进行自我思想反省,彼此思想沟通,于清寂之中去掉自己内心的尘垢和彼此的芥蒂,以达到和敬的目的。“和、敬、清、寂”被称之为日本“茶道四规”。和、敬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通过饮茶做到和睦相处、互相,以调节人际关系;清、寂是指环境气氛,要以幽雅清静的环境和古朴的陈设,造成一种空灵静寂的意境,给人以熏陶。但日本茶道的宗教色彩很浓,并形成严密的组织形式。它是通过非常严格、复杂甚至到了繁琐程度的表演程式来实现“茶道四规”的,较为缺乏一个宽松、自由的氛围。 600)makesmallpic(this,600,1800);' src="http:///upload_files/article/294/57_20110722200739_8znyx.jpg" width="468" height="600" border="0" title="日本茶道.jpg" />

日本茶道用具

茶道艺术中,器具的艺术欣赏占了很大的比例。"拜见器具"的说法本身以可以证明这一点。茶道用器具可分为四类:即接待用器具;用器具;院内用器具;洗茶器用器具。其中接待用器具和用器具是同客人直接见面的器具即物品。而院内用器具和洗茶器用具则是消费品。通常前者是作为,后者是作为杂器为人使用的。下面简单地介绍一下这些器具的种类及用途。

接待用具包括壁龛处悬挂的轴字、轴画、吸烟用具、茶碗。用具包括装饰壁龛的用具。有关炭的礼法的用具,茶道礼法用具。怀石餐用具。

用具包括壁龛装饰器具、挂轴、花瓶。

炭礼法用具包括:釜、茶炉、香盒、灰器、炭斗。

茶道礼法用具包括搁板、水碗、茶碗、罐。茶器、茶杓、盖置、建水。

怀石餐的用具包括折敷、碗、向付、八寸、烤物钵、酒器。

院内用具包括草履、圆形座墩、院内用柄杓、手桶水屋,用具包括铜锣、水壶、茶巾盆、圆竹刷、茶巾、柄杓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