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山普洱茶区的特点与历史发展历程

发布时间 : 2020-11-17
茶的发展历程 茶叶的发展历程 黑茶的历史与发展

茶的发展历程。

1、无量山周围的安定乡、漫湾镇、林街乡、锦屏镇是景东县的主要产茶乡镇。无量山古茶山迄今保存有许多珍贵的古茶树资源。

2、据景东县的普查,全县13个乡(镇)、102个村民委员会、802个村民小组区域有老茶树分布。其中50100年的有32744.79亩。100年以上的有4394.13亩。

3、相传,无量山垦植茶树,始于三国时期,茶种、栽培技术为诸葛亮南征时所传授,直到唐代南诏时期,无量茶山一直是彝族在栽培利用茶树。据当地彝族世代相传,他们迁来无量山定居已经有57代了。WWW.CY316.Com

4、清末民初,由于社会动荡、销路不畅、税赋沉重等诸多因素致使江北六大茶山逐渐衰败,同时,澜沧江流域的无量山茶区逐渐成为普洱茶的中心产地。其中,普洱无量山茶山的地位日益突出,所产茶叶经收购加工成各类紧压茶后,经缅、印等国销往西藏,或经缅、泰销往南洋。

5、20世纪50年代初期,在无量山随处可见许多直径在30厘米以上、树高3-5米的大茶树,千百年来,彝族对无量山的茶树加以保护、利用,并不断新植、改造,使无量山茶叶生产不断发展。

至清代,无量山茶园面积达10万多亩,每年产干毛茶3000多吨,出本地加工外,还运往勐海、易武等地加工成各种普洱紧压茶,再销往海内外。

6、无量山的的茶品特点:条索稍长,汤色黄绿尚亮,苦显涩弱,但涩较长,回甘较好亦生津,汤质尚饱满,叶底黄绿匀齐,有山野气韵。

无量山中风光无限好,山中美景在心中,与山一起静听着那些生物发出的不同声响,让自己融入到这山中,体会这不一样的味道。

cy316.Com精选阅读

德宏普洱茶区的历史发展


1、公元前424年后,傣族先民在今瑞丽江河谷建立勐果占壁王国(傣语称勐卯弄),建雷允城,遗址尚存。约公元前四世纪,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条国际陆路交通线“西南丝路”开通,中印贸易便已开始,德宏即为西南丝路的必经之地。

2、公元前122年,张骞出使西域探寻到的“滇越乘象国”,即指今德宏和缅甸的部分地区。公元前109年,汉武帝开西南夷,德宏为益州郡哀牢地。

3、东汉属永昌郡哀牢县(今盈江县)。魏晋南北朝属西城县(今盈江县)。

4、唐南诏时,属永昌节度和丽水节度。宋大理国时,属永昌、腾越金齿部地。

5、元代置茫施(芒市)、镇西(盈江)、平缅(陇川)、麓川(瑞丽)四路及南甸(梁河)军民府,隶属金齿宣抚司六路军民总管府。1287年,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随元军南下,途经德宏地区,他在游记中详细记载了德宏见闻。

6、明代设南甸(梁河)、干崖(盈江)、陇川宣抚司,盏达(原莲山)、遮放副宣抚司,芒市、勐卯(瑞丽)安抚司,隶属永昌府腾越州。

7、清沿明制,乾隆年间增设腊撒、户撒两个长官司(今属陇川县户撒乡),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增设勐板土千总(今芒市芒牛坝一带)。南甸、干崖、陇川、盏达、勐卯、户撒、腊撒土司隶属腾越厅管辖;芒市、遮放土司和勐板土千总隶属龙陵厅管辖。1874年在今盈江县芒允乡发生震惊中外的“马嘉里事件”。

8、1911年10月27日,盈江土司刀安仁、张文光(均为同盟会员)领导“腾越起义”,推翻清政府在腾越边地的统治,宣告成立“滇西军都督府”。民国时期改府厅置道,设弹压委员;1917年改弹压委员为行政委员,设立政区,隶属腾越道。1927年废腾越道,隶属云南省第一殖边督办。1932年改行政区为设治局,设潞西、梁河、盈江、莲山、陇川、瑞丽6个设治局(为准县级),属殖边督办。1940年废殖边督办,隶属腾龙边区行政监督。1938年8月31日,滇缅公路全线通车,成为抗战期间中国与国际联系的陆路唯一交通要道。

9、1942年5月,日军入侵,德宏沦陷。1945年1月国土光复后,仍置设治局,先后隶属云南省第六区(保山)及第十二区(腾冲)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10、1949年7月潞西设治局改为潞西县,县城设在芒市。

11、1950年4月2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进驻潞西,德宏解放。军政代表团接管设治局,建立潞西县和瑞丽、陇川、盈江、莲山、梁河5个各民族行政委员会,隶属保山专区。

12、1952年经政务院批准,瑞丽、陇川、盈江、莲山、梁河改设县,并设畹町镇(县级镇),均隶属保山专区。1953年7月,成立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区,1956年5月保山专区并入德宏,改自治区为自治州,辖保山、腾冲、昌宁、龙陵、潞西、梁河、盈江、莲山、陇川、瑞丽10县及畹町镇。

13、1958年10月,莲山县与盈江县合并为盈江县。1963年8月,德宏与保山地区的建置分开,德宏州辖潞西、梁河、盈江、陇川、瑞丽5县及畹町镇。1969年11月撤销德宏州,并入保山地区。

14、1971年11月恢复德宏州,辖潞西、梁河、瑞丽、陇川、盈江5县及畹町镇。1985年改畹町镇为县级市。1992年6月瑞丽撤县改市。1997年4月潞西撤县设市。1999年2月8日,撤销畹町市,设立瑞丽市畹町经济开发区(副县级)。至此,德宏州辖2市三县,即潞西市、瑞丽市和陇川县、盈江县、梁河县。(以上摘自《德宏年鉴二〇〇二年》)

15、2010年7月12日得到国务院批准,8月23日省政府通知将潞西市正式更名为芒市。“芒市”是国务院继1989年以后正式批准的唯一一个专名和通名只有两个字的县级市名称。“芒市”既是专名,其“市”字又是政区通名。

无量山古树茶的特点


无量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云南普洱茶的原产地之一,早在唐代就有“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无量山乔木普洱茶茶面条索肥壮、外观油润泛光、银毫密布、表里如一,汤色清黄,晶莹透亮,入口滑润,滋味醇厚浓郁回甘,香纯气正且持久。无量山乔木普洱茶精选云南无量山高海拔2000米以上古茶树为原料,依传统工艺晒、蒸、压制而成。无量山乔木普洱茶是历史以来形成的云南特有的地方名茶。

无量山在云南地貌区划中属横断山脉南端中山峡谷亚区,与哀牢山同处于青藏高原、横断山系和云南高原三大地理区域的接合部。山势高峻,最高海拔3306米,最低海拔也在1000米以上。属于中亚热带与南亚热带的过渡地带,自然环境条件复杂多样,由于境内山高谷深、海拔差异大,气候呈明显的垂直变化,以致茶品口感落差也大,很难以单一口感为代表。

云南无量山高海拔2000米500年以上古茶树为原料,依传统工艺晒、蒸、压制而成。无量山古树茶的特点:无量山乔木普洱茶茶面条索肥壮、银毫密布、表里如一,滋味醇厚浓郁回甘,香纯气正且持久。无量山乔木普洱茶是历史以来形成的云南特有的地方名茶。

普洱熟茶的发展历程


普洱熟茶从诞生到现在其实时间非常短暂,只有40年左右。普洱熟茶的概念,实际上是在1975年左右才真正确立。之前的普洱茶,于今天的标准来看,都是普洱生茶。简单来说,熟茶是以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为原料,经过渥堆发酵等工艺加工而成的普洱茶。

普洱熟茶的前身-红汤生普,解放前的普洱茶因加工工艺、生产运输条件以及后期存放的影响,广州、香港等地喝到的普洱茶是存在轻度发酵的,而“普洱为红汤“的发生并不是人为刻意导致的,而是有着诸多的客观原因。

习惯带来需求,香港那些喝惯了红汤普洱茶(生茶)的客人,压根儿喝不惯发酵不到位的新滋味,这就导致市面上老滋味的茶饼很吃紧。习惯了“传统口感”的香港市场对高陈化普洱茶的需求存在空缺。如果让新供给的普洱茶自然转化成香港人习惯的口感,就只能用时间去换。为快速满足市场需求,各地开启了寻求普洱茶工艺的变革之路。

1973年初,云南省茶叶公司在广交会上了解到,香港客户需要发酵的红汤普洱茶,而这种茶广东有生产,决定去学习。派出昆明茶厂副厂长安增荣、审检室负责人吴启英、工人李桂英及勐海、下关两茶厂各二人,组成七人小组专赴广州茶厂学习普洱茶渥堆发酵生产。

1974年,昆明茶厂在工艺调整后,渥堆终于获得了成功,实现当年销港普洱茶10.2吨(含陈佩仁试制的1吨多),接下来,勐海有勐海的工艺,下关则结合自己紧茶的热发酵工艺,形成自己独特的产品。这些产品成果,也都和广东普洱茶,有着完全不同的滋味。

1975年,勐海的普洱茶基本定型,这就是我们今天熟知的现代普洱熟茶。后来,唛号为7452和7572的勐海熟饼、唛号为7663的下关销法普洱熟沱、唛号为7581的昆明普洱熟茶砖开始批量出口,成了云南茶叶公司的拳头产品。

普洱茶产自云南,但广东、香港等沿海地区将其“发扬光大”,为世人所识。然而云南茶人融合各家之长,让普洱茶真正拥有了成熟的发酵技术,普洱茶还是选择了回归。

至此,普洱茶完成了从传统的红汤生茶,到澳门、香港和广东、泰国的红汤生茶,最终演进到云南的现代普洱熟茶,工艺上也从“所谓的瑞贡天朝”的时代演进到了人人可得的速饮消费品。

哀牢无量:被“贱卖”的古树茶_哀牢山无量山普洱茶古树茶特点


一个老茶农的打探

74岁的鲁蘅秀老人早已记不清山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子,自17岁时嫁到这个名叫南洋河的小村庄,她就与茶结了缘,再也没有走出过这莽莽群山,甚至连60公里外的正兴镇都没去过,更别提是100多公里外的景谷县城了。

坐落在半山坡的南洋河是个只有十来户人家的村民小组,隶属于黄草坝行政村,村民的房舍沿陡峭山坡间的一小段缓坡一字排开。这里视野极为开阔,站在村民家的房檐下,大半个黄草坝尽收眼底。说是坝子,其实地无三尺平,不过是莽莽群山间一片相对广阔的谷地缓坡而已,四周是高耸的山峦,坡地过后还有一段很陡的山坡才到谷底。

刚到南洋河不久,鲁蘅秀就进入到我的视野,或者说我们就进入到她的视野。那时,我们刚在一户村民的屋檐底坐下喝茶小憩,家在旁边的鲁蘅秀就开始在不远处转悠,并不时地打探我们。当我看向她时,她又扭头望着别的方向,欲言而止。后来在我拿起相机走下台阶拍晾晒在阳光下的春茶时,她走过来有点怯涩地问:“你们是来收茶的咯?”

这次我们去茶山采访,几乎每到一个村庄,都会有当地茶农问我们类似的问题。其实他们并不急着把茶卖出去,但又急切想知道今年茶价如何,能涨多少?

鲁蘅秀其实是个朗爽的人,刚开始时的怯涩或许是出于山里人一直保持着的那份朴实和内敛。尽管我们不是来收茶的,老人还是很热情地把我领到她家,拿出今年刚采下来的春茶给我看。然后抓了一大把放进白色的搪瓷口缸里,提起煨在火塘上的水壶,泡了一大缸茶给我。茶水很浓很酽,苦涩味稍重,带着点新茶特有的腥气,喝下后咂咂嘴,却是满腔的香甜。

虽说已是74岁高龄,但鲁蘅秀的身体还很硬朗。她的四个子女都已各自成家,她与老伴就独自生活在这座有些昏暗的老屋里。由于年龄的缘故,老伴的身体虽然还算好,但已不能再劳作了,家里家外、上山采茶的活计就落到鲁蘅秀老人的身上。

与黄草坝的许多村民一样,鲁蘅秀家的主要经济收入来自于茶。这个以汉族、拉祜族、彝族为主,有780多人口的行政村,在海拔1800-2000米的范围内,生长着3600多亩栽培型古茶树,许多茶树有着两三百年的树龄。据当地村民介绍,他们的祖先是在乾隆年间从镇沅县迁徙过来的,从那时起,种茶、制茶、饮茶就一直是当地最重要的生产活动。

整个黄草坝村所处的环境,山势高峻、云遮雾锁,垂直气候明显,是有名的古茶树之乡。在海拔2900来米的大尖山上,现今还生长着成片的野生茶林,其中最大的一棵高达20米,据说是景谷境内发现的最大的野生茶树。现在,偶尔也会有村民去大尖山采野生茶,一个来回大约需要两三天时间。在洼子居民小组的一户茶农家,我们喝到了从大尖山上采回来的野生茶,口感苦涩,香甜度一般,但喝过后的好长时间内,喉咙间一直生津回甘,润润的,十分舒服。

被“贱卖”的古树茶

鲁蘅秀说,这几年茶价不高,去年的春茶也就70多块钱一公斤,老俩口每年能采到30公斤左右的毛茶,每年在茶上的收入也就两三千块的样子。接着,老人提高嗓门有点兴奋地说,前几年茶价高的时候,我们这儿的茶卖到两三百一公斤呢!说着满脸甜蜜的回味。这时恰好同事李楠过来,跟她说今年版纳那边的茶价挺高的,老树茶基本都在500元以上,老班章最高卖到每公斤3600元。鲁蘅秀听了似乎有点懵,张大嘴巴问:“多少?”

霎时,我心里有些隐隐的酸楚和矛盾。作为一个普通的消费者,在这个物价飞涨的时代,自然希望茶价能像其他产品的价格一样,不要再上涨了。然而换个角度站在茶农这边看,与一些价格被炒得很高的茶山相比,黄草坝的茶价太便宜了,甚至便宜到出乎我的意料。

陪同我们前来采访的景谷县农业局生物产业管理股股长周启嵘,曾在茶产业工作多年,对景谷各茶区的情况较为熟悉。他介绍说,黄草坝的茶香型独特,野香中带有花果香,口感变化丰富,质厚气沉,回甘绵长持久,茶气沉雄有力。我还看到有评价称,黄草坝的古树茶是云南最为甘甜的茶。

显然,现在黄草坝茶的名气与大尖山的山势并不成正比,与其悠久的历史相差太多。然而我们从宁洱、景谷、镇沅、景东一路采访下来,发现这片地处哀牢山、无量山两大山系之间的世界茶树原生地的核心区域,即便是历史上的名茶山,抑或是生长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的古茶园,茶价都普遍偏低。作为清朝时的皇家贡茶园,困鹿山上那些从四五百年的老茶树上采下来的春茶,今年也只到每公斤1000元。对于许多茶客来说这样的茶价并不低,但对珍稀资源来说,这样的价格并没有体现出困鹿山古茶的价值。

不过相对我们采访过的这一区域而言,困鹿山算是比较好的了。诸如景谷黄草坝、秧塔、苦竹山,以及镇沅打笋山、景东长地山和老仓福德等茶山,那些汲取日月精华,在原始森林的陪伴下自由自在地恣意生长了数百年的老茶树,其“低廉”的价格甚至让人有种心疼的感觉。

镇沅县振太乡的打笋山,是一个群山怀抱中景致优美的小山村。全村25户人家拥有近500亩树龄在200-300年间的古茶园,春茶产量在3吨左右。这里的古树茶叶底饱满丰润、茶汤黄绿透亮,茶气足,茶质厚,回甘迅猛,因而有资深茶客在博客上将打笋山的茶与老班章相提并论。但就茶价而言,二者间毫无可比性。去年打笋山的春茶最高卖到80元,今年春旱产量低,但即便涨价也不到百元。

几乎每到一地,当地的茶农都会跟我们说:“我们这里的茶好,都是几百年的古树茶,外面的茶商直接进来收的,不愁卖!”在打笋山,一个茶农说这里的茶叶根本不用拿到街子上卖,拿到街子上还卖不起价,因为收茶的人很不相信这是打笋山的纯料古树茶。但对这些茶农和古树茶来说,低廉的茶价又往往成了躲闪不开的硬伤。

合作社是有效模式之一

与景迈、易武、勐海一带动辄每公斤五百上千元相比,景谷、镇沅、景东区域的古树茶去年普遍在每公斤七八十元,高一点的也就100元左右。今年即便按普遍预计的涨20-30%,也就百元左右。可以说,这样的茶价实在对不起这里良好的生态环境,对不起这些生长了几百年的古茶树,更对不起茶农们的艰辛。采访中我们得知,由于古茶树枝繁树高,采摘难度较大并有一定的危险性,所以较台地茶而言要费时费工不少,一个熟练的采茶工每天只能采到两三公斤干毛茶。而现在请工采茶的工时费,每天最低也要60元。

就这茶价问题,我们曾跟当地茶农、主管部门相关负责人和茶商聊过。大家普遍认为这些茶山的名气不够,当地又缺乏实力雄厚的茶企来打造这些茶山的名气,最终使得这些古茶山所产的优质原料沦为许多茶品牌的配料。“酒香也怕巷子深”,但长期以来这片地处无量山、哀牢山两大山系之间的区域,由于经济发展、旅游交通滞后的缘故,使得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利用,进而影响到外人对这片土地的深入认识。而版纳一带的茶山,因地处旅游热点地区,且资源度相对集中,还占了“古六大茶山”的便宜,所以更早地为外人所认识,占据了先机。

当然也不得不承认在加工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与传统制茶习惯有关,或许还与当地人的口味有关。据一位在茶界浸淫了十多年的茶商介绍,这一带的茶农制茶时不够精致,经常出现萎凋过度的情况,且有些地方揉茶不够导致香扬质轻,有些地方又揉茶过度让茶叶破壁,导致茶质浑厚但香气不足。采访中我们也发现,茶价低的茶区茶农在采茶、制茶过程中与茶价高的茶区相比,的确有所欠缺。在缺乏专业技术指导和茶商严格要求的情况下,尽管在生产环境方面有了大的改进,但制程依旧是按传统习惯进行加工,未能将这些优质茶叶的本性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反过来,又影响到更多人对这些古树茶的认识。

一个可喜的变化是,在地方政府的引导下,许多茶农开始联合起来,积极组建起茶叶专业合作社。在景东县安定乡老仓福德茶区,我们就参观了河底村的一家茶叶合作社。整洁干净的农家小院里,院子上方的天空已用透光透亮的材质搭建起顶棚,院子里杀青、晒青等工序井然有序,卫生状况和生产环境十分不错。合作社负责人介绍说,合作社成员采下来的鲜叶都交到这里,由经验丰富的师傅加工制作,然后统一对外销售。带我们来的老仓福德茶厂负责人表示,这个合作社是他们茶厂固定的原料供给商之一,由合作社制作的茶品质稳定统一,十分便于茶厂的后续生产加工。

从中可以看到,合作社在生产条件和制茶工艺方面的改善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是进一步提高古树茶品质的有效模式之一。但合作社目前还是一个较为松散的组织,而且其本身也处于整个产业链的最低端,对茶山品牌的塑造和价值的提升作用有限。要想让无量哀牢山之间的这些古树茶体现出自身本应有的价值,让普洱茶客们切切实实地感受到这些古树茶散发出的独特魅力,让茶农能从中得到更多实惠进而更加精心地管理保护这些老茶树,无论是茶农、合作社、政府部门还是茶商、茶企,都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无量山普洱茶,陈放越久惊喜越多


说到无量山,人们首先想到的是金庸笔下所描述的神奇与壮美。在这深山崇林中有各种奇花异草,各种珍稀动物,各具特色的险峻山峰,气势磅礴的飞流“玉璧”,还有珍贵的“宝藏”——普洱茶。

在好多茶友印象中,无量山茶“感觉不是太好”,滋味薄,没有厚度,没有力度,韵味不足……其实这都是大自然的造化让无量山保留着“藏在深闺人未识”的神秘,因而很多人不能真正识得无量山茶。

其实,无量山的茶树资源特点十分鲜明:一方面无量山茶树从野生型、自然杂交演化到现代群体品种,每一个演化形态的茶树都能找到相应茶树植株,茶树种质资源十分丰富,是一个茶树品种资源演化的自然博物馆。

另一方面,无量山野生茶树群落分布面积大,在海拔1600米至2200米之间的带面均能找到野生茶树。野生大茶树随处可见,是证明无量山是世界茶树发源地的有力证据。

人工栽培的大茶树,分布广,株数多。从普查的96株样株看,直径在0.3米以上的古茶树在景东县80%的村子里都能找到,多的几百株,少的几十株,十分普遍,是景东县无量山生长利用茶的无声证明。

唐诗载“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这是普洱茶也是云南茶见诸于史籍的最早最可靠记载,道出无量山是云南茶的原产地之一。

足以证明,在人类文明历史的长河中,无量山茶有留下足迹,它没有被茶叶历史所“抛弃”。

另外,无量山中有丰富的光热资源、充沛的雨量、土壤肥沃和四季缭绕的云雾,山中清澈无比的溪水,这些无疑都为无量山普洱茶独特的品质提供了优良基础,这足以让无量山茶拥有好韵味、唇齿留香。

无量山茶是当地土壤、温度、湿度、海拔、光照等因素影响的普洱茶,它像个成长中的孩子,每一个阶段都会带给你不一样的惊喜。

初为毛料时,它青涩纯净,让人充满无限的期待与遐想;初为茶品时,少了几分青涩,多了几分韵味,让人想不断追寻,只为再感受那悠悠香韵。

待到茶品“成长”一年之后,它不仅有了自己独特的风味,还多了几分稳沉,让人“欲罢不能”,愈发想知道它将来会如何;待到茶品“成长”两三年之后,它的香韵、“内涵”得以显现,此时,它已“端庄高贵”,此前的青涩已不见踪影,宽广无限、韵味十足。

接下来的时间,等待它的就是经受岁月的“洗礼”,然后为我们带来无限香韵。在整个变化过程中,它都一直保留着自己独有的山野之气,能带人游走于深山丛林之中,感受着无量山茶叶最初的“野性”。

大自然就是这么神奇,它不仅造就出了无量山鬼斧神工的雄伟山峦,它还孕育出了无量山各具特色的茶水滋味。

云南普洱茶的发展历史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人们都开始重视养生,开始青睐有强大保健功能和迷人口感的普洱茶。如此火热受欢迎的普洱茶的发展历史是怎样的过程呢?

普洱茶是以云南省一定区域内的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为原料,经过后发酵加工成的散茶和紧压茶,是中国茶叶中极具特色的茶类。云南是世界茶树原生地,全国、全世界各种各样茶叶的根源都在云南的普洱茶产区。

普洱茶历史非常悠久,根据最早的文字记载存于东晋常璩的《华阳国志》中,从中可以推知,早在三千多年前武王伐纣时期,云南种茶先民濮人已经献茶给周武王,只不过那时还没有普洱茶这个名称。普洱茶的名称或因族名而成、或因地名而得。

到了唐朝,普洱茶开始了大规模的种植生产,称为“普茶”;宋明时期,是中原逐渐认识普洱茶的时期,并且在国家社会经济贸易中开始扮演重要的角色。\

清朝是普洱茶到达的第一个鼎盛时期,《滇海虞衡志》称“普茶名重天下……茶山周八百里,入山作茶者数十万人,茶客收买,运于各处”;普洱茶开始成为皇室贡茶,成为国礼赐给外国使者;末代皇帝溥仪说皇宫里“夏喝龙井,冬饮普洱”;清代学者阮福记载说:普洱茶名遍天下,京师尤重之。清末民初,是普洱茶价格最高时期,学者柴萼《梵天庐丛录》记载说“普洱茶……性温味厚,产易武、倚邦者尤佳,价等兼金”。也就是说:当时的普洱茶好茶价格是金或银的两倍。民国至抗战之间,普洱茶又得到一定发展,很多这个时期的老字号茶现在犹存。

抗战爆发直到新中国建立之间,普洱茶非常寂寥,云南整个茶业萧条。解放后很长的一个时期内,云南的茶叶生产重视红茶、绿茶,并未继承发扬普洱茶优良传统;甚至大面积砍伐毁坏几百年的古茶园而取代种植无性繁殖的台地茶。好在,1970年左右,云南重新开始了普洱熟茶的研究和后续生产。

普洱茶膏的发展历史


普洱茶膏的发展历史!唐代陆羽《茶经》中曾经记载有“畏流其膏”、“出膏者光”、“含膏者皱”等语。到了唐末五代十国时期(907~960年)陶谷所著《茗苑录》中记载有贡品茶膏“玉蝉膏”和“缕金耐重儿”,这与另一部史籍《十国春秋》中的记载相互对应:南唐文通二年(937年)“贡建州茶膏,制以异味,胶以金缕,名曰耐重儿,凡八枚”——南唐文通二年(937年)福建建州生产的茶膏耐重儿被作为贡品入贡,但数量仅8枚,尤显珍贵。“茶膏”这一名称在史策中开始正式出现。

但是,由于茶膏自其产生开始就非常稀有,直接造成了史书所载均语焉不详,零星所见的有关片言只语,被大多数专家一致认为由于当时生产力所限,并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成熟产品,无法进行确认。

直到清代学者赵学敏乾隆年间在《本草纲目拾遗》一书中有所描述,对应的典籍中也明确记载有茶膏被清雍正帝指定为贡品,普洱茶膏才散去了厚重的面纱,开始逐渐为人所认识。

【产于唐】

茶膏制作始于五代十国时期,史籍《十国春秋》就已记载南唐时期公元937年前后,有贡品茶膏生产。

【兴于清】

普洱茶膏于雍正七年(1729年)正式成为贡品。最初的普洱茶膏,少量的通过茶马古道转运到西藏,并在上层人群中迅速传播开来。随后,清朝皇室通过与藏区的政治交流开始流行茶膏。1729年(雍正七年),茶膏正式开始向朝廷进贡。

普洱茶膏发展历史


普洱茶膏是将云南特有的乔木大叶种茶叶经过加工与发酵后,通过特殊的方式将茶叶的纤维物质与茶汁分离,将获得的茶汁进行再加工,还原成更高一级的固态速溶茶。普洱茶茶膏的一生经历了太多的波折,太多的坎坷才走到今天的辉煌。今天小编带各位茶友一起来了解一下普洱茶膏的发展历史。

根据史料,茶膏最早出现于南唐时期。唐代是我国茶业和茶叶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代,史称“茶兴于唐”。唐代时期因科技远远没有现在发达,所以制作工艺非常复杂,但是依然没有将茶汁与茶叶中的纤维物质彻底分离,而只是让“膏”仍然保持在茶饼的表面,与真正意义上的“茶膏”还有一定的距离。即使后来出现民贡的“茶膏”,都没有脱离茶叶的原始形态,都属于“含膏”的性质。

宋代是中国茶业发展史上一个有较大改革和建设的时代,从茶叶的采摘、焙制、造形、包装、递运、进贡等诸方面相比唐代制茶更上一层楼,与唐代不同,宋代的制茶者对茶叶的膏化现象比较重视。他们认为茶叶中出现的“膏”,是茶中珍品。他们采用榨取的工艺,先将茶蒸熟,再“须淋洗数过。方入小榨,以去其水,又入大榨出其膏”,成功地将茶膏从茶叶中分离,使其成为独立的产品。

但是,不幸的是,这种制茶工艺却在明代戛然而止。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下诏罢造龙团凤饼,全部改为“散形茶”。这种变革使延续近千年的唐宋制茶工艺就此消失,包括茶膏在内,从此不见踪迹。虽然明朝废止龙团凤饼,但处在边疆地带,远离京城的云南依然借助“茶马古道”的交易继续着团茶与饼茶的生产。此时的制茶工艺远远不如唐宋时期,只是简单的模仿。即使如此,也为后来清朝普洱茶的繁荣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清朝伴随着云南普洱茶的繁荣,茶膏的制作再次悄然出现。它最初是由云南土司采取大锅熬制方法,初创另一种制膏工艺。这种方法显然是借鉴唐宋制作饼茶工艺,只是将“蒸”干脆改成了“煮”。

1792年(乾隆57年),普洱茶膏首次做为国家礼品向到访的英国使团马嘎尔尼馈赠,并就此流入海外。

1925年,清朝皇室解体,普洱茶膏的制作也随之终止。茶膏自此又一次销声匿迹。

现代普洱茶膏的研究始于2002年,到2005年基本完成了对清朝宫廷御茶膏的破译与复原。普洱茶膏制作工艺在中国一脉相承,虽然经历了明代和民国的数百年断代,但最终还是留下了重要的制作工艺。现代制作的普洱茶膏香味十足,陈化后的口感滋味也更好。

普洱茶的传承普洱茶的发展历史


普洱茶,以一隅之地命名,名闻天下。茶树历经千百年,孕育形成的普洱茶,浓缩了云南茶叶的发展历史。

普洱茶最早的历史可追溯到东汉时期,至今有近2000年的历史。那时的普洱茶并不叫“普洱茶”。在唐朝,普洱市属银生节度,因此普洱茶当时叫“银生茶”。

宋朝时,朝廷为了与少数民族交换战马,建立了“以茶易马”的茶马互市,而为了运输方便,普洱茶被制成“紧团茶”,销往川藏地区。

元朝时,普洱茶被命名为“普茶”,是市场交易的重要商品之一。明朝到清朝中期,是普洱茶的鼎盛时期,有记载道:“士庶所有,皆普洱茶也”,而且普洱茶被列为贡品,受到朝廷的赞赏,极大促进了普洱茶的发展。

清朝雍正年间,清廷设置了普洱府,普洱府的所在地就是今天的普洱市。在当时,普洱府是滇南重镇,茶叶的集散地,滇南的茶叶均集中在普洱府加工,然后再销往全国各地,因此普洱府所产的茶就被称为普洱茶,沿用至今。

茶马交易机构:茶马司

茶马司是专门掌管茶马贸易的机构。茶马司制定茶马法,发挥规范市场的职能。以茶易马是我国历代统治阶级长期推行的一种政策。即在西南(四川、云南)茶叶产地和靠近边境少数民族聚居区的交通要道上设立关卡,边区少数民族用马匹换取作为他们日常生活必需品的茶叶。

据史料记载,北宋时期,由于朝廷所面对的敌人都是西北游牧民族政权,如辽、金、西夏。那些游牧民族政权的军队多以骑兵为主,为了跟这些敌人对抗,朝廷需要大量的战马。于是朝廷在四川设立了“提兴茶马司”,进行茶叶收购,以茶叶与藏区进行马匹交易,并在陕、川等多处设置“买场”和“买马场”,少数民族只准与代表官府的茶马司从事以茶易马的交易。为了更好地统治边区的少数民族,达到以茶治边的效果,茶马司制定了严酷的法律:不准私贩、严禁商贩运茶到边境地区去卖,甚至不准将茶籽、茶苗带到边境,凡贩私茶则予充军或处死,茶马司的官员如有失职也同样被治罪。

茶叶交易市场:茶马互市

茶马互市起源于唐朝,直到宋朝才成为定制,是我国西部历史上汉藏民族间一种传统的以茶易马或以马换茶为中心的交易市场。

宋朝廷除了通过茶马互市来维护宋朝边区的安全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为了藏区人民的生活。藏民们长期生活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地区。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藏民们长期以游牧为主,饮食主要以牛羊肉、糌粑、青稞为主,蔬菜水果少之又少。茶既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又能分解人体内多余的脂肪,既解油腻又助消化,因此,茶成为藏区居民生活的必需品,也成为汉藏人民之间保持友好关系的重要手段和方式。茶马互市对维护宋朝边区的安全、稳定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起了重要作用。

普洱茶各茶区的品质特点


普洱茶产区主要集中分布在澜沧江中下游地区,包括了西双版纳茶区、思茅茶区、临沧茶区、保山茶区。

【普洱茶产于西双版纳】

西双版纳茶区位于云南省西南部,东接越南、老挝,西邻缅甸,是云南省面积最大的普洱茶茶产区。

西双版纳茶区内有无量山、哀牢山及澜沧江、李仙江,山清水秀,下辖景洪市、革力海县、副腊县,是普耳茶最知名的传统产区。

该茶区茶树种植的历史已达1700多年,区内至今仍保留着树龄达数百年甚至1000多年的众多老茶树。

这一茶区的著名普洱茶品牌有普泪贡茶、革力海肾茶、大益牌普洱茶、竹筒茶等。【普洱茶产于思茅茶区】

思茅茶区地处云南省中南部,与临沧市、大理内族自治州、楚雄彝族自治州、玉溪市、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相邻,西南与缅甸交界,东南与老挝、越南接壤。

区内多山地、丘陵,澜沧江由北向西南流出,降雨量充沛,思茅茶区包括普洱、景东、镇沅、景谷、墨江、宁洱、江城、澜沧、西盟、孟连十县市,各县市均出产茶叶,其中以普洱茶市、景东、景谷、澜沧、江城等地为主要产茶县市。

思茅茶区的原始森林中有大量野生古茶树,加上台地茶的种植,其有望在产量和地位上超过西双版纳茶区。

【普洱茶产于保山茶区】

保山茶区是一个知名度相对较小的白酒茶产区,地处高黎贡山、怒山南段,怒江、澜沧江过境而出,下辖保山、腾冲、龙陵、施甸、昌宁五市县。

该茶区保留着很多尚未开发的野生茶树资源,是一个潜力十足的茶区。

【普洱茶产于临沧茶区】

临沧茶区是通往缅甸、南亚次大陆和东南亚的要道,素有“边睡宝地”之誉,是云南省产茶量最大的地区,所产包括普洱茶、绿茶、红茶等。

临沧荼区下辖临沧、凤庆、云县、永德、镇康、双江、耿马、沧源等市县,尤其以临沧、凤庆、云县产茶最多、知名度最高,该茶区除了出产普洱茶外,还以滇红闻名世界。

忙麓山普洱茶区简介


忙麓山是临沧大雪山向东延伸靠近澜沧江的一部分,背靠昔归山,向东延伸至澜沧江,山脚便是昔归渡口(原嘎里古渡)忙麓茶就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其名有三:一为“忙麓茶”,二为“昔归茶”,三为“嘎里古茶”;旧时关于“忙麓”一词,不同的书籍记述,其汉字也不同,大致有:蛮鹿、蛮绿、忙六、忙鹿、忙麓几种。

从临邦公路到忙麓山公路里程24公里,距大朝山电站10余公里,位于海拔740~950米之间。亚热带季雨林中的茶园主要种植在半山一带,成林成片分布在森林之中。茶树有的规则排列着,而大部分熙熙落落的生长,有的树高三、四米,有的五、六米,有几棵茶树主干只剩下一截枯树桩,但又从底部重新长出了锄把粗的新树叉。大茶树基围在80~90厘米左右,茶园属传统采摘自然生长树枝盘曲向上,经百年的人工无意造作,形成的造型嶙峋古怪,似卧龙、似飞禽展翅,既易攀援采摘又有观赏性,是典型的人工栽培古茶园。

忙麓山历史

忙麓茶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在产茶的忙麓山有忙麓茶民旧址,附近是昔归新石器遗址,山脚是嘎里古渡遗址、茶马古驿道遗址,顺古驿道上行10余公里便是邦东古镇遗址。矗立在澜沧江西岸的忙麓山,茶叶栽培历史悠久,品质超群。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条件,使得她在历史上一度享有盛名。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茶叶协会理事长陈宗懋,以及当代茶叶大师吴觉农等专家学者均认为:世界茶叶的原产地在澜沧江流域,最适宜茶叶生长的自然环境在澜沧江两岸,品种最好的茶叶在澜沧江流域临沧市的双江、临翔、云县、凤庆等县区,以及思茅、西双版纳等地。

澜沧江西岸的忙麓山具有独特的自然环境,气候温和,日夜温差大,森林大面积覆盖,澜沧江云海弥漫。其早朝阳晚背阴的山势,使得日照时间短,且多为漫射光照射,加之雨量充沛,湿度大,土壤富含腐殖质,土质疏松,含有茶树生长所需的有机质和微量元素。在这种生态条件下生长的茶树植株健壮,基叶肥实厚重,为茶叶优良品质的形成奠定了物质基础。

1982年国家农科院茶科所,云南省茶科所到临沧县(今临翔区)帮助调查茶叶品种资源,证实临沧茶叶品种均属云南大叶种群体,邦东乡大叶茶被国家茶科所列为优良品种。邦东大叶茶叶片标本中,叶长25.5厘米,宽11.5厘米。忙麓茶是邦东茶的典型代表,邦东茶的精华首推忙麓茶。

史志记述

《缅宁县志》记述:“种茶人户全县约六七千户……邦东乡则蛮鹿、锡规尤特著,蛮鹿茶色味之佳,超过其他产茶区”。既然“色味之佳,超过其他产茶区”,可以想象当时的忙麓茶应有的地位,历来是缅宁县(今临翔区)不可多得的名品,这自然就成为县内要员和富豪们以及文人墨客品茗的首选,同时也是接待嘉宾的首选,招待省府官差、礼仪往来更是缺少不得。当时县署官员多有饮用忙麓茶的偏好。

上世纪七十年代,昔归村每年精制100公斤忙麓茶上交县上,当时茶农们亲切地称之为“县委茶”。

临沧风物志·名茶篇》中记载:“临沧大叶茶原生地茶,产于临沧县(今临翔区)邦东乡。邦东乡有野生、驯化、引进三类。野生茶有红花油茶、红山茶、小红花茶、小白花油茶、大树茶、香果叶茶、小叶种茶、牛皮茶、小山茶、老苦茶等10余种”。

在《临沧县志》记述中,对忙麓茶的评价也是最为突出的:“较名贵的初制青茶是忙六茶和晓光山茶,忙六茶产于邦东忙六山,茶水的浓度高,清澈,经久耐泡,饮后爽口回味”。由于有过辉煌历史时期,被后人传为“贡品”并非没有根据。

据有关资料记述:商朝末年,生活在云南的濮人就曾将大叶种茶敬献给周武王。雍正时期,鄂尔泰出任云南总督后,设立官办的茶叶总店,为清宫采办贡茶,以博圣上赏识。“宋代大理国时期,勐海、双江、临翔、云县、凤庆等著名的‘御茶山’,除供大理国作为‘御茶’,还作为‘贡茶’进贡给皇帝”,作为临翔区旧时的名品忙麓茶,进贡当然必不可少。

普洱茶的生命历程


普洱茶的生命历程,这里是就狭义而言,指普洱茶成型后开始,那段漫长的陈化过程。普洱茶与其它许多茶类不同的是,它必须要有一段贮存的历史过程(普洱绿茶除外)。自然走过的历史,才能表现其真实性。普洱茶必须自然地从历史岁月走出来,才能展现它的真实性。其真性就是自然新鲜。如何品出普洱茶的新鲜呢?

1.从香气辨别

普洱熟茶因为是经过渥堆,所以会产生一股熟味。一般只有十年陈期以内的干仓熟茶(依传统说法,未曾霉变过的茶品为干仓茶)可以从茶型表面闻出一股熟茶味。约在十年至二十年左右,那股表面熟茶味已经消失,则可从茶汤中感觉出熟味香。一九七三年间由紧茶的材料改做成的第一批熟砖茶,称之为73厚砖茶,至今已经二十多年了,无论从型茶或茶汤,都再也没有熟味感觉,却有一股沉香。沉香是由熟味,经过长期干仓陈化而转变过来最好的熟茶茶香。熟茶、熟味和沉香是最直接而有效分辨生茶和熟茶的方法之一。

2.从汤色辨别

干仓的普洱生茶茶汤是栗红色,接近重火乌龙茶汤色,即使是陈年的生茶,比如已经有八、九十历史的龙马牌同庆老号普洱茶,它的茶汤颜色只略比五十年的红印普洱圆茶的茶汤深一些。而熟茶的茶汤颜色是暗栗色,甚至接近黑色。所以在现代的茶种分类中,将普洱茶列为黑茶类,是因普洱熟茶的汤色有关的。

3.从叶底辨别

干仓的普洱生茶叶底呈栗色至深栗色,和台湾的东方美人茶叶底颜色很相似。叶条质地饱满柔软,充满新鲜感。一泡同庆老普洱茶的叶底,可以显现出百年前那种新鲜活力。普洱熟茶的叶底多半呈现暗栗或黑色,叶条质地干瘦老硬。如果是发酵较重的,会有明显炭化,像被烈火烧烤过。有些较老的叶子,叶面破裂,叶脉一根根分离,有如将干叶子长期泡在水中那种碎烂的样子。但是,有些熟茶若渥堆时间不长,发酵程度不重,叶底也会非常接近生茶叶底。反之,也有些生茶在制作程序中,譬如茶菁揉捻后,无法立即干燥,延误了较长时间,叶底也会呈现深褐色,汤色也会比较浓而暗,跟只是轻度发酵堆过的熟茶是一样的。

以上就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有关《无量山普洱茶区的特点与历史发展历程》的全部内容了,如果觉得这篇文章对你有所帮助,可以分享给更多需要的朋友,感谢您的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