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清玄:"茶"的高境界是天人合一

发布时间 : 2020-11-18
祛湿茶能和百合一起喝吗 境界普洱茶 合润园花茶

祛湿茶能和百合一起喝吗。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面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林清玄:"茶"的高境界是天人合一”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各位茶友们了解“林清玄:"茶"的高境界是天人合一”相关知识!

林清玄,台湾当代著名作家、散文家、诗人、学者,著作了禅茶文化散文《平常茶非常道》。林清玄对于禅茶的见解深入浅出,颇能明心见性。

以下是林老师在一档栏目中对于茶的拆解【部分文字整理节选】

“茶”字:是人在草木之间,达到最高的境界,叫做天人合一。

如果你读禅宗的书,会发现茶跟禅经常被引用。

我记得有一个禅师,有一天弟子问他:师父,你都是怎么修行的?这个禅师就说了:我啊,吃饭的时候吃饭,睡觉的时候睡觉。徒弟就说:一般人不也是这样吗?为什么,你有什么特别?

他说:一般人吃饭的时候百般计较,睡觉的时候千般思索,在吃饭的时候老是想,昨天的那一餐比较好吃,明天还要吃更好吃的。你眼前的那一餐饭永远不是最好吃的那一餐。在睡觉的时候,就在想明天要工作,要挣更多的钱,要做很多的事情,所以你睡觉的那一个晚上,不会是最安稳的晚上。但是修行的人就不一样了,吃饭的时候吃饭,睡觉的时候睡觉,喝茶的时候喝茶,所以一句话,要珍惜当下。

我常常教人家一个方法,要怎么样来品味那个茶,进入那个茶。每天端起来一杯茶喝的时候,在还没喝之前,先生起一个念头:好好的喝这杯茶吧,因为这辈子再也不可能喝到两杯一模一样的茶了。在喝下去后,你就会全身心进入这个茶,然后你会记得这是非常美好的一杯茶。这个就是当下的精神。

日本有一些茶道的禅师,讲的非常好,比如当你端起茶杯来喝的时候,要有跟爱人会面时那种缠绵的心。当你把茶喝完了,要把茶杯轻轻的放下,要有跟爱人离别时那种不舍的心。那你就会全身心的进入了一杯茶里。所以你品味了一杯茶,其实就是品味了禅,品味了人生。人生有很多起落,经过滚烫的开水烫过几次以后,就知道人生的滋味了。这时候你就慢慢接近那个天人合一的境界,有一天你站在天地之间,发现你跟这个世界的草木是没有分别的,然后禅味茶味,味味壹味;诗心佛心,心心相印。所以为什么茶在中国文化里面,是这么重要的东西。因为他是最高境界的象征和向往。如果你每次在喝茶的时候,有那种文化的思维,还有禅宗的那种感受,那你喝茶的那个味道,就完全不一样了。

cy316.com延伸阅读

茶道,中国茶道,茶道之天人合一


茶道,就是品赏茶的美感之道。茶道亦被视为一种烹茶饮茶的生活艺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一种以茶修身的生活方式。它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增进友谊,美心修德,学习礼法,领略传统美德,是很有益的一种和美仪式。喝茶能静心、静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茶道被誉为是道家的化身。茶道源于中国,之后又传入西方。

茶道起源于中国。中国人至少在唐或唐以前,就在世界上首先将茶饮作为一种修身养性之道,唐朝《封氏闻见记》中就有这样的记载:“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这是现存文献中对茶道的最早记载。由此可见,最早最完善的茶道流程就是唐代陆羽所创的煎茶茶道。

中国茶道

茶道通过品茶活动来表现一定的礼节、人品、意境、美学观点和精神思想的一种行为艺术。它是茶艺与精神的结合,并通过茶艺表现精神。中国茶道的主要内容讲究五境之美,即茶叶、茶水、火候、茶具、环境,同时配以情绪等条件,以求“味”和“心”的最高享受。茶文化既属中国文化范畴,即为以礼规范在品茶的各个细节,讲究茶叶、茶水、火候、茶具、环境、和饮者的修养、情绪等共同形成的一种意境之美。

茶文化的内涵其实就是中国文化的内涵一种具体表现,谈茶文化必须结合中国汉文化而论之。茶文化的精神内涵即是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品茶等习惯和中华的文化内涵礼相结合形成的一种具有鲜明中国文化特征的一种文化现象,也可以说是一种礼节现象。

茶道天人合一

中国茶道吸收了儒、道思想精华。道家的学说则为茶人的茶道注入了“天人和一”的哲学思想,树立了茶道的灵魂。同时,还提供了崇尚自然,崇尚朴素,崇尚真的美学理念和重生、贵生、养生的思想。

正因为道家“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融入了茶道精神之中,在中国茶人心里充满着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中国茶人有着回归自然、亲近自然的强烈渴望,所以中国茶人最能领略到“情来爽朗满天地”的激情以及“更觉鹤心杳冥”那种与大自然达到“物我玄会”的绝妙感受。

茶道天人合一“尊人”

中国茶道中,尊人的思想在表现形式上常见于对茶具的命名以及对茶的认识上。茶人们习惯于把有托盘的盖杯称为“三才杯”。杯托为“地”,杯盖为“天”,杯子为“人”。意思是天大、地大、人更大。如果连杯子、托盘、杯盖一同端起来品茗,这种拿杯手法称为“三才合一”。

茶道天人合一“坐忘”

“坐忘”是道家为了要在茶道达到“至虚极,守静笃”的境界而提出的致静法门。受老子思想的影响,中国茶道把“静”视为“四谛”之一。如何使自己在品茗时心境达到“一私不留、一尘不染,一妄不存”的空灵境界呢?道家也为茶道提供了入静的法门,这称之为“坐忘”,即忘掉自己的肉身,忘掉自己的聪明。茶道提倡人与自然的相互沟通,融化物我之间的界限,以及“涤除玄鉴”“澄心味象”的审美观照,均可通过“坐忘”来实现。

茶道天人合一“无己”

道家不拘名教,纯任自然,旷达逍遥的处世态度也是中国茶道的处世之道。道家所说的"无己"就是茶道中追求的"无我"。无我,并非是从肉体上消灭自我,而是从精神上泯灭物我的对立,达到契合自然、心纳万物。“无我”是中国茶道对心境的最高追求,近几年来台湾海峡两岸茶人频频联合举办国际“无我”茶会,日本、韩国茶人也积极参与,这正是对“无我”境界的一种有益尝试。

茶道之泡茶文化

洗茶:将沸水倒入壶中,又迅速倒出。

冲泡:沸水再次入壶,倒水过程中壶嘴“点头”三次,即所谓“凤凰三点头”,向客人示敬.“春风拂面”:水要高出壶口,用壶盖拂去茶末儿。

封壶:盖上壶盖,用沸水遍浇壶身。

分杯:用茶夹将闻香杯、品茗杯分组,放在茶托上。“玉液回壶”:将壶中茶汤倒入公道杯,使每个人都能品到色、香、味一致的茶。

分壶:将茶汤分别倒入闻香杯,茶斟七分满。

奉茶:以茶奉客。

闻香:客人将茶汤倒入品茶杯,轻嗅闻香杯中的余香。

品茗:客人用三指取品茗杯,分三口轻啜慢饮在古筝的伴奏下,主泡火熏香。净手,先引茶人荷,请来宾赏茶,然后是赏具:品茶讲究用景瓷宜陶--景德镇的瓷器。宜兴的紫砂壶。烫杯温壶是将沸水倾入紫砂壶、公道杯、闻香杯、品茗杯中,洁具提温。“乌龙入宫”:将乌龙茶放入茶壶。

泡茶本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简单得来只要两个动作就可以了:放茶叶、倒水。但是在茶道中,那一套仪式又过于复杂或是过于讲究了,一般的老百姓肯定不会把日常的这件小事搞得如此复杂。

茶的美韵和自然的节律当中 茶道中天人合一


活水还需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情。

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

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呼作泻时声。

枯肠未易禁三碗,坐听荒城长短更。

诗人临江煮茶,首先感受到的是江水的情意和炉中的自然生机。亲自到钓石下取水,不仅是为煮茶,也为取来大自然的恩惠与深情。大瓢请来水中明月,又把这天上银辉贮进瓮里。小杓入水,似乎又是分来江水入瓶。茶汤翻滚时,发出的声响如松风呼啸,让人感觉与江流、松声合为一气。然而,茶人虽融合于茶的美韵和自然的节律当中,却并未忘记人间,他们静听着荒城夜晚的更声,遥望天上人间,明月江水,欣赏茶中雪乳,山间松涛。大自然的恩惠与深情,荒城的人事长短,都在这汲、煎、饮中融为一气了。茶道中天人合一、情景合一的精神,体现得淋漓尽致。

到了明代,封建专制达到顶峰,中国人的思想受到有史以来最大的钳制,文人不敢发表不同的见解。许多有才学的人只好隐居山林,以茶解忧,茶成了表示自己节操的工具,称作“苦节君”;茶成了苦中求乐的朋友,因此又称作“忘忧君”。由于在山林之中,少了儒家礼仪的规范,中国茶道的自然情趣更为浓重。茶人们忘情于自然山水,以求得心灵的某种解脱。庄子说过,颜成子游从师学道,第一年心如野马,第二年开始收心,第三年心无挂碍,第四年混同物我,第五年大众来归,第六年可通鬼神,第七年顺乎自然,第八年忘却生死,第九年大彻大悟。无论皎然的三碗茶诗,还是卢仝的七碗诗,细细读来,无不都包含着庄子这种混同物我、顺乎自然、大彻大悟的精神。

元明茶人进一步加深了这种思想,提出品茶论水只是进入自然的媒介。所谓“枯石凝万象”,小小一杯茶,从中要寻求的却是空灵寂静,契合自然的大道。如文徵明、唐寅等人的品茶图画,都反映了这种思想。文、唐二人都是嘉靖文坛上吴中四杰的主要成员,其艺术风格和人品均以纵逸不羁的姿态出现。文徵明的茶画,有《惠山茶会》、《陆羽烹茶图》、《品茶图》等,从这些茶画中,我们看到的是枯石老树,清水竹炉。唐寅,字伯虎,比文徵明更纵逸风雅,喜欢的是香茶、琴棋、博古、观书,加上娇妻美妾。唐伯虎点秋香的故事,至今为民众所传诵。

茶饮高境界:感悟越深,境界越高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一篇《茶饮高境界:感悟越深,境界越高》,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茶饮到一定程度,便要讲究境界。第一是识茶。中国茶品类繁多,各有特色。饮者的最起码功夫,要一尝便知什么茶。至少也要懂得花茶、绿茶,红茶,乌龙茶、黑茶的区别。其次便是要分辨得出茶的优劣。茶的品质差别极大,也极细。同是绿茶,龙井与碧螺春有差别;同是龙井,特级与一级有差别;同是乌龙茶,岩茶与铁观音有差别;同是岩茶,本山与外山有差别。虽然不必如专业茶师那么精确,至少也要闻得出香型,喝得出醇厚浅薄,这才能品出韵味。

有了识茶的基础,才能进入更高境界:首先是识水。茶既是一种饮料,就要讲究泡茶之水的质量。对此古人已有许多高论,经典的说法是“山泉最佳,井水次之,江水又次之”。而且要如王安石一样能喝得出江中水与江尾水的区别。今天情况已有许多变化。对于都市饮者来说,真正的泉水井水无处可觅,江水则污染得不能饮用。比较容易得到的就是优质矿泉水。注意不要用纯净水,更不宜用自来水。有了好水后,还要懂得冲泡的方法。一般来说,绿茶比较简单,八十度左右开水即可。乌龙茶的温度要求则较高,既要现烧,又不能沸滚太久。有了好茶好水,还要有好的茶具。这便是识器。中国的茶器,是一门洋洋大观之艺术。最好的当然要数江苏宜兴紫砂壶。名壶价值胜过黄金。除此,还有许多茶器如德化、景德镇的瓷茶器也很漂亮。对于一般饮者来说,要懂得欣赏。但是最重要的是要懂得茶水与器具相配的道理。比如,乌龙茶要用“曼生壶,若琛瓯”,必须将茶水从壶里倒到小瓯里,考究的还配有拇指大小的闻香杯,先闻后饮,所以又叫功夫茶。绿茶就最好用玻璃杯,看茶叶在晶莹剔透中如花般绽放,未饮先醉,自然别有风味。识器的还一重意思是要能识大器。即饮茶时的外部环境。品茶是一种高雅的休闲活动,可在陈设典雅的茶室中边饮边听若隐若现的轻音乐;可在朋友家中自泡自饮,慢慢啜品。可在花前月下,树旁水边,席地持壶,与自然为伍。不管什么环境,当以清静、洁净为上,方有情趣。

识得水识得器,就该识人了。现在人们饮茶,已经不仅仅是解渴解乏,而是一种交际、休闲的方式。这也是如今都市中茶馆大兴的根本原因。俗话说“人以群分,物以类聚”。若要使这茶饮的身心两畅,选择什么样的人一起喝茶就十分重要。因为喝茶跟喝酒不同,酒是越喝越热闹,越喝越兴奋,所以人多一些,杂一些不要紧。而茶呢,一般来说是越喝越清醒,越喝越淡泊,所以共饮者就不宜多,品格也要高雅。若与势利小人之流共座,就只会糟蹋好茶,败坏胃口。

饮茶的最高境界,则是识道。饮茶有道,道在何处?有人说:茶禅一味;有人说:和敬清寂;有人说:道在屎橛;种种说法都有一定道理,可惜都叫人一头雾水。按我的理解,如果将茶作为一种精神的物质载体,茶道就是饮者通过饮茶这个活动形式,感悟到某种人生境界。感悟越深,境界越高。这个过程,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很难用儒、释、道任何一家的理论来固定。有时候,哪怕只要有一些小小的,甚至很世俗的感悟,也就够了。到了此种境界,就不再是一般的饮而是“品”了。饮茶之乐趣,或许也就在于此。

关于本文《茶饮高境界:感悟越深,境界越高》的内容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知识,可以关注我们!

茶道境界,中国茶道中3中高境界


生活中,人们通过品茗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品味人生、参禅悟道,达到精神上的享受和人格上的澡雪。期望通过泡制和品饮茶水的过程,使自己成为期望中的人物,以此获得心灵的满足与快乐。这便是人们常说的茶道了。

简而言之,茶道,是茶人们通过泡茶和饮茶以修身养性、自我完善、提升境界,并至快乐之道。

一、调和之道

中国传统文化向来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茶文化是最具自然性质的文化形态,与“天道自然”的观念相契合。茶道的核心是调和、和谐。“和”,源于《易传》中的“保合大和”,指世间万物皆由阴阳两要素构成,阴阳协调,保全大和之元气以利万物。陆羽在《茶经》中,对五行调和做了详细而明白的论述。其在描述烹茶时说:风炉用铁铸,从“金”;放置在地上,从“土”;炉中烧的木炭,从“木”;木炭燃烧,从“火”;风炉上煮的茶汤,从“水”。煮茶的过程,就是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克并达到和谐平衡的过程。五行调和等理念,成为茶道的哲学基础。

将儒家对和的诠释引入茶事活动中,则表现为一系列礼节。在泡茶时,表现为“酸甜苦涩调太和,掌握迟速量适中”的中庸之美;在以茶待客时,表现为“奉茶为礼尊长者,备茶浓意表浓情”的明礼之伦;在饮茶过程中,表现为“饮罢佳茗方知深,赞叹此乃草中英”的谦和之礼;在品茗的环境与心境方面,表现为“普事故雅去虚华,宁静致远隐沉毅”的俭德之行。

一杯茶,七分满。饮茶讲究浅斟慢饮,表现出传统文化中简约、含蓄、宽容、自律的处世哲学。饮茶之礼仪,可以高雅人的气质,规范人的言行,优化人的教养。在茶道礼仪中体会和感悟为人处世的礼仪,这正是喜爱茶道者们的追求。热衷茶道的茶人,在生活中也大都是礼仪君子。

二、茶里禅思

佛教的发源地是印度,而茶道的发源地是中国。当佛教传入中国时,寺院中还没有形成饮茶之风。寺院茶道的兴起,最初起源于僧人们的坐禅。僧人们坐禅时晚上不吃斋,又需要清醒的头脑以集中精力,于是,具有提神醒脑作用的茶叶,自然进入他们的视野。

茶既是一种养身、静心、正心之物,于是,饮茶便成了“和尚家风”。僧侣们把茶与佛教清规、饮茶论经、佛教哲学、人生观念融为一体,从而产生了“茶禅一味”的佛教茶理。其核心理念可以概括为:茶内见真,茶内见哲,茶内见禅。品茶亦是品心,是精神的吐纳,是回归自然、回归本性的法门。

茶叶的简朴,让人不生贪图享乐之念;茶道的专注,让人的精神易与大自然融为一体;茶水的清香,让人犹如喝进了大自然的精华,换来脑清意爽。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在饮茶过程中也可以修禅,领悟到禅意。泡茶品人生,何其相似,经历过人生起伏、经历过工作与生活的波折的人,才会明白人生的意义,也才能充分领略品茶的滋味。

品茶可悟道。茶叶未被采摘之前,生于空山幽谷,历经风吹雨淋,吸纳天地精华。后虽经水蒸火焙、沸水浸泡,形状变了,但浑身依然弥漫着超然向外的自然气韵。品茶,通过思考让人心回归平静,回归简单,回归纯净,回归赤子初心。

品茶可悟人生。人生如茶,有淡淡的愁苦,亦有咀嚼不尽的温馨甘甜。而茶味不管有过怎样浓郁的苦涩与甘甜,最终会归于平淡,这也如同人生无论有过怎样的曲折与辉煌,最终将回归于质朴与平凡的本真。

三、茶以养德

无论在文人雅士的视野中,还是在普通百姓的心里头,茶常常被认为是纯洁高尚人格的物质载体,正所谓“从来佳茗似佳人”。当代茶业先驱吴觉农讲过:“君子爱茶,因为茶性无邪。”无邪二字,简明扼要地点出了茶性的温良纯净。茶德之美,成为人类备受崇尚的道德风范。

对于茶道的养德功能,陆羽在《茶经》中写道:“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也就是说,通过饮茶活动,可以使自己成为具有行为俭朴、高尚道德的人。唐代诗人韦应物在《喜园中茶》里写道:“洁性不可污,为饮涤尘烦,此物性灵味,本自出山原。”此诗亦是颂扬茶的自然之性。不难看出,茶的自然生长习性与传统儒家文化提倡的“君子”人格息息相通。唐人刘贞亮总结“茶有十德”,其中便有“以茶可雅志,以茶可修身”。

中国茶道,可以说就是通过品茶,引导个体在美的享受中完成品格修养,以获得内心满足与快乐的和谐安乐之道。

茶艺的高境界 美的让人感动


想了解《茶艺的高境界 美的让人感动》知识吗,丰富的《茶艺的高境界 美的让人感动》内容等你来看!

茶艺包括茶叶品评技法和艺术操作手段的鉴赏以及品茗美好环境的领略等整个品茶过程的美好意境,其过程体现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统一,是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现象。每个茶艺师的手法不同,流派纷呈。但茶艺之美存在一些共性的东西,茶艺的最高境界,美的让人感动。(以下最美茶艺共性,不包含表演类茶艺)

一、静

首先,茶艺师自身要静,心平气和,静若处子。先要静下来,才能开始泡茶。当心里浮躁时,眼观鼻,鼻观心,深呼吸,全身放松,几秒钟就会慢慢静下来。

然后,用你静的气场,去影响别人。最美的茶艺是,当你开始沏茶时,周围嘈杂的声音,都会慢慢安静下来,所有的眼神都跟随你的动作,集体进入“定”的状态。

二、匀

美的茶艺,动作要匀速、平稳,如行云流水。

三、变

茶艺师的动作不是一成不变,要随各种外界环境因素改变而改变。不要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器物用得不称手,就泡不好茶了。要体会茶艺根本的原则性的东西,才能处变不惊,随遇而安。

四、美的茶艺,是艺术和科学的结合

茶艺目的,首先是为了让茶更好喝,然后才能谈美。茶艺师首先要学会按茶性泡茶,不同茶类、不同老嫩程度、不同陈放年限;用不同的水、不同的器皿、不同手法、不同的温度去冲泡。不能为动作漂亮而不顾科学。科学地泡好茶是茶艺的基础和前提。

五、无多余动作

美的茶艺,每一个动作都是有道理的,如茶艺当中常见转腕动作,如不是因为要运用太极的转承启合,借力借势,更好地泡好茶;而纯粹为了所谓好看而转腕,那看上去会“浮”,而不觉得美。最美的茶艺,要做到动作加一分则多余的境界。

六、随时照顾品饮者的感受

茶艺,是为品饮者服务的,不同的品饮者,对茶的要求是不同的。要时时注意品饮者的感受,随时调整水温、浓淡、或更换茶品。毕竟,茶艺要让品饮者觉得美,才是真正的美。

七、最高境界的茶艺:美的让人感动

茶艺的最高境界,是通过茶艺师的表演,将观者带入化境,让观者的心随你的动作起伏波动,进而感动,心生敬畏。美的茶艺,是一次茶艺师与品饮者的心灵沟通,此处无声胜有声。

本文《茶艺的高境界 美的让人感动》不知道是否有帮助到您呢,更多相关精彩内容可以查看网站其他栏目!

简单,是一种境界,就像茶!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一篇《简单,是一种境界,就像茶!》,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岁月那么静,那么空,那么简单。

简单是心灵的一种释然和顿悟,柳暗花明、豁然开朗。

简单,是一种境界。或许,简单是浅浅的随意和从容,仿佛小桥流水般朴素与自然。

又或许,简单是性情的一种解脱和淡泊,天生质朴,隐约直白,回归心灵。

恩与怨,得与失,爱与恨,一颗平常心,让生活简简单单,握住一缕阳光的时候,便有了阳光般的心态,知足、感恩、达观。

简单,是内心里的从容和淡定就像轻轻走过的岁月,不染风尘。天涯海角,尽在心间。

繁华尘世里,享受家常的温暖,憧憬平实的梦想,自由自在,真实坦然。

简单,是淡,淡得彻彻底底。恬淡随意地生活,慢慢沉淀在记忆里的,便是浅浅的快乐,浅浅的遗憾。

简单,是静,静得妙韵嫣然。不抱怨,不心灰意冷,温润地过好每一天。我们寻找的,也只不过是内心世界的片刻安宁,以及,那样一场盛大的清欢。

简单,有时是很自我的自我,即便喜、怒、哀、乐,也看得分外薄,分外浅。

简单,有时还是很私密的私密,内心深处,永远有一个角落,是自己触手可及,别人望断天涯的空间。

纷繁尘世,谁又可以活得真正简单。只能借着一丝禅意,脱得片刻的逃离。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关于本文《简单,是一种境界,就像茶!》的内容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知识,可以关注我们!

茶花香,三道合一


“焚 香引幽步,酌茗开净筵。”宋代诗人苏轼的这句诗,形象地描绘出了当时士大夫们把盏闻香的生活意趣。曾几何时,好茶者还是那么多,但那一缕香的温馨却渐行渐远。夏至湖畔李公堤、焚香、插花、品茶,一场禅茶文化之旅如火如荼。

白族三道茶人生哲理耐寻味

“好鲜亮的民族服饰,这个茶还要麻辣桂皮、花椒、生姜片嘛!”一声惊叹声中,李公堤的老子雕塑广场中的云南白族三道茶吸引了路人的纷纷驻足。

粉白相间的白族民族服饰,在绿荫掩映的湖畔尤为显眼。“这是白族服装,帽子比较有特色,是有寓意的哦。可以看到大理著名的‘风,花,雪,月’。”台湾艺邨的泡茶姑娘一边用急须(日语壶的意思)将生普洱干茶放入烤炉中烘焙,一边耐心解释,帽子上垂下的穗穗代表大理上官的“风”;帽中绣着的花朵,象征着下官的“花”;白白的帽檐,象征苍山上的“雪”;帽子从上方俯瞰,整体形状是月牙状,象征着“月”。

几分钟后,生普洱茶叶有些焦黄,并发出清脆的“哔哔啵啵”声,茶香味入鼻。姑娘干净利落将烤好的茶叶放入壶中煮沸。

“哇,有点苦涩,舌头苦涩的。”品尝的李姐抿着嘴说,白族三道茶第一道原来是“清苦之茶”,寓意做人的哲理:要立业就要先吃苦。品茗苦茶后,泡茶的姑娘在壶中又加入了云南野生蜂蜜。“这个好喝,野生蜂蜜就是好,甘甜纯香。”第二道寓意“人生在世,只有吃得了苦,才会有甜来”的苦茶一入口,卷发婆婆就夸赞其好喝。

随后姑娘又将麻辣桂皮、花椒、生姜片放入壶里煮,将煮出的汁液倒入公道杯中。

“有生姜的鲜辣,胡椒的麻,桂皮的气香浓烈,味甜、辣,真的是五味陈杂,回味无穷啊。”钟爱茶道的周俞佳说,体味到了白族第三道“回味茶”,寓意人们要常常回味,牢牢记住“先苦后甜”。

坐闻花香、沉香

偷得半日闲

白族三道茶落肚,人生哲理耐寻味。伴随着袅袅琴声,身穿布衣素纱的花道老师现场展示花道。

只见翠竹、马蹄莲、尤加利、洋桔梗、相思豆等花材摆放在古色古香的桌子上。

“尤加利代表感恩,马蹄莲和翠竹是印夏初时节的植被,寓意无上清凉。”一边剪下竹枝的花道老师解释说,白色马蹄莲瑜红色相思豆在翠绿中摇曳生姿,便有了夏日的热烈奔放。

“有翠竹的青翠,马蹄莲的淡淡清香,真好闻,赏心悦目。”

屏息闻香的严晴说,花香让人心旷神怡。

低下头闻见一阵芬芳后,香道也随着上演。玩香道必须要三“静,身、心、气,皆静。”香道老师说,因为想要把玩香道的工具记“清楚就要很长时间。”随后,见老师将豆腐状松木用火筷放于香炉上,待炭通体泛白后,拿灰拍,碾压成似叶子经络状的香经。老师又拿出羽帚沿着香炉内壁,轻轻扫掉粘住的香灰,完成这一系列动作后,最后,放入沉香。

品香的时刻终于到了,一手托起香炉,一手轻拢香气,用鼻子凑近了闻。“一股淡雅的清香沁人心脾,让人神清气爽,有种飘然若仙的感觉。难怪‘隔火熏香’在古时如此深得文人雅士的青睐。”闻香后的徐蕾感慨到。

茶禅不能合一,茶为茶,禅为禅!


茶是一种有益的饮品,以茶入膳更能体现食之百味。茶类隐,酒类侠。茶的性格更加一波三折辗转反侧,其曲折间更见幽暗之心;茶是有阶级性的,百姓有百姓的喝法,显贵有显贵的乐趣,究其细理,可以无穷尽。

如今正是喝新茶时节,关于新茶的言辞,最优美的算是卢仝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大部分人都是用茶“喉吻润”,无非是一种饮品,从中吹毛求疵是少数嗜茶者的专利。

四月新茶首推龙井,而明前龙井愈发珍贵,但如今市场鱼龙混杂,明前龙井可遇不可求。春寒料峭时,仿制的西湖龙井和别号碧螺春大摇大摆入市,真正的好茶需要守规矩必等长成了才出闺阁,稍显姿色的伪品急急出笼,抢一个显眼的位子,先下手为强。而五月又是铁观音的天下,那时的铁观音有观音韵,有明亮的色彩,不品者难以描述其中滋味。新茶在这个春日,一个个轮番而至,它们的脚步轻盈,需要细细分辨。

很多人喝茶是为了保健,事实上,茶不过是一种有益的饮品,它所有的益处不是治病,也不能治病。书上所列举的许多功效是对的,但是想从茶身上获得益处的人,必须长期喝,天天喝。还有重要的一点,在一定的时间,用适宜的方法来喝,好的水,好的器具,好的环境,还有平和的心情。

茶并不神奇,茶只是用短暂的生命,在瞬间发出光泽与柔情,当我们需要暂时歇息片刻时,帮我们调整气息,平气抑躁,渐入一种平和的观人看事的境界。更多时候,茶浸泡在我们中间。说到茶道,那是精神上的一种境界,很高,你也许能看到,但极少人能到达。人说茶禅合一,其实茶禅不能合一,茶为茶,禅为禅,同者平和,无欲。茶助禅思,禅呢?不能说,一说就是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