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盏淳茶方寸润,修德养性净心灵

发布时间 : 2020-11-24
净花茶 淳青茶红茶 修哲乌龙茶

净花茶。

下面是茶经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半盏淳茶方寸润,修德养性净心灵”精彩内容,帮助大家了解茶文化知识,欢迎大家进行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茶文化源远流长,古代文人墨客多爱茶。饮茶也成为极富仪式感的雅事,甚至在饮茶选址上就极尽唯美。茶性恬静淡泊,品茗宜优雅安静之所。

明代徐渭曾说:“茶宜精舍,云林竹灶,幽人雅士,寒宵兀坐,松月下,花鸟间,清泉白石,绿鲜苍苔,素手汲泉,红妆扫雪,船头吹火,竹里双烟……”

而古人留下的茶诗,更是将饮茶的心境融入诗歌之中,令人深思……

“青灯耿窗户,设茗听雪落。”

油灯里火苗闪烁,陆游静静地注视窗外,沏一盏清茶听雪花飘落的声音。

“食罢一觉睡,起来两碗茶;举头看日影,已复西南斜;乐人惜日促,忧人厌年赊;无忧无乐者,长短任生涯。”

这是来自白居易对岁月对人生心态的解读。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这首《寒夜》是一首七言绝句。这是南宋诗人杜耒创作的一首清新淡雅而又韵味无穷的友情诗。客人寒夜来访,一壶香茗饱含情谊,窗前寒梅别有一番韵味,为饮茶锦上添花,让人回味无穷。

“野泉烟火白云间,坐饮香茶爱此山。岩下维舟不忍去,青溪流水暮潺潺。”

灵一在青山潭生火煮茶,白云青山相伴,静享清欢。

“柴门反关无俗客,纱帽笼头自煎吃。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

这首著名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卢仝的七碗茶歌将饮茶的感受和境界写的直抵人心。

“石碾轻飞瑟瑟尘,乳香烹出建溪春。世间绝品人难识,闲对茶经忆古人。”

和靖先生林逋内心喜静,写出的诗词也清逸出尘。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纳兰性德的《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将秋风瑟瑟中孤独的情怀写的淋漓尽致,衣襟满带茶香,可见才子也爱茶。

碧嫩,神凝

着圣水,味香盈

芳馨淡爽,厚重清明

古今呈异客,闲雅品人生

感悟浮沉岁月,荡涤尘缘凡情

半盏淳茶方寸润,修德养性净心灵

胡秉言的宝塔诗《茶》,从一字到七字,甚是精妙。CY316.cOM

一盏清茶,一首好诗,享一刻清闲时光,品茶读诗,既丰富烟火人生,又诗化漫漫岁月。茶与诗,绝配也。

cy316.com延伸阅读

半盏茶香,暖了人,暖了心


想了解《半盏茶香,暖了人,暖了心》知识吗,丰富的《半盏茶香,暖了人,暖了心》内容等你来看!

斟一杯茶,只需半盏便可暖香。

深秋的黄昏,静坐于窗前,轻轻捧起一杯茶,不为品味,只为半盏暖香。其实,并不懂得茶,每次刚喝下的时候总觉得苦,只是后来的味道却让我有点依恋,醇香甘甜。一直有种傻傻的念头,喜欢邂逅一段如茶般的情感,宁愿苦的开始,只因有甜的结束。

素净的心曾经这么渴望过:待到冬日,找一片山水环绕的清静之地,与你烹雪煮茶,斟一杯,暖屋而坐。彼此可以走进远古的神话,也可以畅游未来的蓝天,唯独掠过今日的朝阳。品味幽幽的茶香,听你解读那份苦涩中酝酿出来的甘甜。于我,只半盏就足以暖香。

不知何时看到过一句话:“知己如茶。于万千红尘过客中蓦然相遇,三千弱水,只取一瓢饮。”感叹这灵动的笔触竟是如此美丽,读来竟有丝丝感动。却不知道拂过心底的茶水,也总是浸透着淡淡的苦涩,而后才能透出甘甜,只是这样的苦涩,未必在一开始人人都可以接受,那么能走到最后的人,一定是知己。

常常尝试着去喝茶,只为执笔能留香,可我拙略的笔触很难捕捉到茶香里蕴含的美妙。翻看网友的文字,很多写到如茶的女子,淡雅、清香。却不知道如茶的男子究竟是何等的卓尔不凡?执笔想写一段,发现目光依然锁定了你。

初遇,你有一种清凉浸透在骨子里,冷峻而高傲的外表让人有几分敬畏,敬畏的不敢靠近。犹如那一盏茶,看着清雅,品着有点苦涩,于是,我不敢再喝下去,怕自己喝惯淡开水的舌尖承载不了这样浓郁的苦涩。终只是远望却不愿靠近。

你说,懂茶的人会慢慢地去品,而不是像你那样只猛喝一口就放弃,等你学会品了,你就会知道其中的滋味。我懂得你话语背后潜藏的玄机,只是我不语,就像我一个人躲在屋子里偷偷的喝茶,不让别人知道,却想知道喝完此杯的滋味。

黄昏的窗外,凉的入骨。起身为自己煮一杯茶,不浓不淡,适合最好。浅浅的尝一口,些许苦涩依旧。然,后来的半盏我竟然品到滑得入口的清香和细腻,心居然暖暖的,丝毫没有先前的苦口。

浅笑,一袭凉风下,吹来半盏茶香,暖了人,暖了心。

你一直追随着,似乎不近也不远,拿捏得很好。而我也在若即若离的情感中读到一份苦涩,两份欣赏,三份关爱。终在那杯放在书桌前的淡茶里,我读到了苦涩背后潜藏的清香,一刹那间,竟然是这等诱人!

叹!原是个不喝茶的人,却为了那半盏暖香而愿意吞下初到舌尖的一味苦涩。

承认自己是个感性的女子,很多时候不敢去面对一份情感却在骨子里强烈的期盼着,那种纠结的心态一直在作祟。怕,爱极了,不光是伤自己也会伤到别人。

只是,更愿意去执着自己的情感文字,那怕是唯美的杜撰,也足以打动纤细的心。时常会为别人塑造的情感偶像而潸然湿襟,假如活生生人出现在文字里,将是一种怎么样的婉约?

渴望向晚的黄昏里,坐在一处茶亭,亲手为你斟一杯茶,让那清香漫过你鬓边的每一根头发到达我心口,丝丝甜味,缕缕暖香。

我不敢触及更多的美丽,怕过多的美丽仅仅是烟花。只愿未来的日子里,能守着这半盏暖香安度流年。

亲爱的,可否许我这样一份暖香?只半盏。

关于本文《半盏茶香,暖了人,暖了心》的内容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知识,可以关注我们!

茶道精神之茶德


茶本是一片树叶,被发现后便与一切产生了联系。茶属山茶科,为灌木,三四月间长出四五寸,开始抽条、长叶。茶树怕水和阳光,喜干燥阴凉,宜生长在山坡地及荫蔽处。茶,是解渴之物,是治病之药,是规整心神之物,是修身养性之物。

茶道文化随着历史的更迭益发丰盈,有人将茶给予人的贡献归纳为《茶十德》:“以茶尝滋味,以茶养身体。以茶散腥气,以茶驱病气。以茶养生气,以茶散闷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可雅心,以茶可行道。”

茶是一位无私者,不求回报,无私为人。品茶,即是感受与学习茶道,同时是感悟茶之德。

茶教会我感恩。茶叶来之不易,离不开大自然的哺育,离不开茶农的辛勤耕作,离不开制茶人高超的技艺,也离不开茶商们远途的运输。品一杯茶水,心怀感恩,感恩这么多人的汗水,并报以愉悦的心情来品茗。

茶教会我放下。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心情也并不总是开朗的,就如那善变的夏天,一会儿阳光明媚,一会儿雷雨阵阵。若是心怀太多事,必然脚步沉重,步履维艰。茶,教会了我放下执念。品茶,两个动作,拿起与放下。放下只为更好地品茶。

茶教会我沉淀。社会复杂多变,年轻的心有太多的不甘,便心生怨念,心浮气躁。泡上一杯乌龙茶,看着两头尖尖的叶儿在水里沉沉浮浮,静待几分钟后,便都沉淀在杯底了。这时候品茶是最合适的,不会太烫,滋味也够。生活亦是如此,年轻人要学会沉淀自己,沉淀便是厚积薄发的力量。

修身养性:中国茶道


茶道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也被认为是修身养性的一种方式,它通过沏茶、赏茶、饮茶,增进友谊,美心修德、学习礼法,是很有益的一种和美仪式。茶道最早起源于中国。

中国人至少在唐或唐以前,就在世界上首先将茶饮作为一种修身养性之道,唐朝《封氏闻见记》中就有这样的记载: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这是现存文献中对茶道的最早记载。在唐朝寺院僧众念经坐禅,皆以茶为饮,清心养神。当时社会上茶宴已很流行,宾主在以茶代酒、文明高雅的社交活动中,品茗赏景,各抒胸襟。唐吕温在《三月三茶宴序》中对茶宴的优雅气氛和品茶的美妙韵味,作了非常生动的描绘。

在唐宋年间人们对饮茶的环境、礼节、操作方式等饮茶仪程都已很讲究,有了一些约定俗称的规矩和仪式,茶宴已有宫庭茶宴、寺院茶宴、文人茶宴之分。对茶饮在修身养性中的作用也有了相当深刻的认识,宋徽宗赵佶是一个茶饮的爱好者,他认为茶的芬芳品味,能使人闲和宁静、趣味无穷:至若茶之为物,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则非庸人孺子可得知矣。中澹闲洁,韵高致静......

南宋绍熙二年(公元1191年)日本僧人荣西首次将茶种从中国带回日本,从此日本才开始遍种茶叶。在南宋末期(公元1259年)日本南浦昭明禅师来到我国浙江省余杭县的经山寺求学取经,学习了该寺院的茶宴仪程,首次将中国的茶道引进日本,成为中国茶道在日本的最早传播者。日本《类聚名物考》对此有明确记载:茶道之起,在正元中筑前崇福寺开山南浦昭明由宋传入。

日本《本朝高僧传》也有:南浦昭明由宋归国,把茶台子、茶道具一式带到崇福寺的记述。直到日本丰臣秀吉时代(公元1536~1598年,相当于我国明朝中后期)千利休成为日本茶道高僧后,才高高举起了茶道这面旗帜,并总结出茶道四规:和、敬、清、寂,显然这个基本理论是受到了中国茶道精髓的影响而形成的,其主要的仪程框架规范仍源于中国。

中国的茶道早于日本数百年甚至上千年,但遗憾的是中国虽然最早提出了茶道的概念,也在该领域中不断实践探索,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却没有能够旗帜鲜明地以茶道的名义来发展这项事业,也没有规范出具有传统意义的茶道礼仪,以至于使不少人误以为茶道来源于他邦。

中国的茶道可以说是重精神而轻形式。有学者认为必要的仪式对茶道的旗帜来说是较为重要的,没有仪式光自称有茶道,虽然也不能说不可以,搞得有茶就可以称道,那似乎就泛化了,最终也道可道,非常道了。

泡茶本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简单得来只要两个动作就可以了:放茶叶、倒水。但是在茶道中,那一套仪式又过于复杂或是过于讲究了,一般的老百姓肯定不会把日常的这件小事搞得如此复杂。

事实上中国茶道并没有仅仅满足于以茶修身养性的发明和仪式的规范,而是更加大胆地去探索茶饮对人类健康的真谛,创造性地将茶与中药等多种天然原料有机地结合,使茶饮在医疗保健中的作用得以大大地增强,并使之获得了一个更大的发展空间,这就是中国茶道最具实际价值的方面,也是千百年来一直受到人们重视和喜爱的魅力所在。

泡茶,既修身,又养性


泡茶,看似很简单的一件事。爱喝茶的人几乎每天都得泡茶。投茶、注水、出汤、斟茶,就是泡茶的整个过程。越是简单的事,越不容易做好。在泡茶的过程中,每个人的心境不同,心性不同,泡茶的动作不同,泡出来茶汤的口感也各异。

工作时,随手抓一把茶叶投入杯中,加水,泡的是一份匆忙。茶味太淡了,就多浸一会儿;茶味太浓了,少放些茶或多添点水即可,倒也不必太讲究,随意就好。逢三五个朋友聚在一起,摆起茶具正儿八经地泡茶,这时就可以看出泡茶人的心态、性情、修养、以及对茶的理解。

有的人天天泡茶,其投茶、注水、斟茶的动作虽然十分熟练,但茶具摆得不七不八的,注水匀茶时亦茶汤四溅。足见其性格毛燥,做事大大咧咧的;有的人泡茶时全神贯注,双手齐用。注水斟茶时头侧向一边,两眼紧盯茶水唯恐滴漏,动作显得十分僵硬。可见其做事拘谨,精神紧张,没有充分自信。

大家都说:喝茶可以修身养性。喝茶就是喝茶,如吃饭穿衣一样是日常的生活需要而己,如何修身?怎么养性?其实,日常生活中每一件细微的事情,用心做好了就是修身,就是养性。对于泡茶喝茶而言,每天认真、用心、又自然地泡茶,把每个细节做好了就是修行。

那么该如何对待茶,用心泡好一道茶呢?

第一,对茶要有恭敬心。

不论你多么熟悉这道茶,多么熟悉你手中的茶具,每次泡茶时都要有一份恭敬心,恭敬你手中的每一道茶。

用心摆好茶具,用心掌握投茶量,用心去感受茶,用心去体验每一道茶汤的滋味变化,及时调整每一次注水的动作与茶叶浸泡的时间。每一次注水、每一次斟茶,做到心随水,水随心。

第二,对茶要有平等心。

不论你面前泡的是所谓名茶、高档茶、市值千金的茶,还是一道看似很普通很不起眼的茶,或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茶,请心平气和,一如平常地用心对待。

泡茶时,茶的好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对待茶的心态。

每一次倒出来的茶汤,与其说是你在是品茶,不如说是茶在检验你的心境与修养。

第三,以茶为师以茶为戒。

你怎么对待茶,茶汤释放出来的就是什么味道。

刚开始喝茶时,我们每个人似乎都是茶的师傅,都是品茶大师。我们常对茶指指点点,说这一道茶如何如何,评那一道茶怎样怎样。

只有茶无语,静静地承受;只有茶无语,默默地释放。如以茶为师,我们可以学会坚忍;如以茶为戒,我们可以学会包容。

茶之美 人们的心灵营养


欢迎来到本网站,下面为您提供的是《茶之美 人们的心灵营养》内容,感谢阅读!

茶、瓷、丝都是灿烂中华文化的瑰宝,在历史的长河中,它们的美一直为世人所惊叹。

其中,茶是一种天地造化的美,作为“开门七件事”中的一件,是最为接地气的美。

茶之美,美在自然。

一杯茶在手,立即就回到了山野,回到了村庄和农家。

茶水中舒卷的树叶,使你立即就想起草木葱茏的景色,闻到草叶的香气,甚至春阳、秋雨、晨雾、夜露,土地岩石的滋味在口鼻中缠绵,自然之息浸润于胸。

茶之美,美哉制作。人类之手的采撷,自有舞之蹈之德韵律。

抛、捻、搓,揉尽取人体的精气。

特别是普洱茶的晒青,将太阳的能量聚合其中,百年不散。

饼、砖、沱的形制师法自然,又搭起了有益微生物后发酵的温床,繁衍不息,滋味百变。

收藏、存储、观察、品鉴引人乐此不疲。

茶之美,美在品饮。

有生命的树叶在水中复活,赏、闻、饮演出一场大戏。

赏其色,或碧绿、或青黄、或琥珀、或酒红……悦目、清心,使人沉思,使人遐想。

闻其香,或花香、或草香、或木香、或药香……不娇、不媚,安神、平息、静气。

饮其味,温汤入口,它是直接的,又不是直接的;它是有限的,又是无限的;它是单纯的,又是复杂的;苦涩之后,常有回甘;回甘之时,常有两颊生津;生津润舌之变,常有舌底鸣泉;继而顺气回肠,继而绕梁三日,继而历久不忘!饮之不俗,品之亦雅,众品得乐,独饮成趣。

茶之美,美哉健康。茶之始,用为药,神农氏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当今都市人,水泥森林中的囚徒,所遇之毒,何止七十二?

亚健康、低免疫、基础病、高污染、高辐射……茶就如一套太极功夫,帮助现代人避其锋芒,以柔克刚。

特别是黑茶类的普洱茶,已步入了科学普洱阶段,经大量科学家的科研报告,对高血脂、高血糖等亚健康病症已有明显功效。

茶之美,美在文明。

茶对于中华民族由于历史,由于文化,由于宗教,由于东方哲学,它已从有形之美,升华为一种无形之美;上升到一种精神层面,衍生出种种精神美德。,已是中华文化一个最具代表性的符号,大道无形,以难尽述。

有人说,美是心灵的营养。茶之美,滋养着人们的生活,丰富着人们的精神生活,成为人们的心灵鸡汤。

休闲之时,不妨来一杯茶,让您拥有一个美丽心情。

以上就是为您提供的《茶之美 人们的心灵营养》全部内容,在阅读的过程中是不是有所收获呢?更多内容请继续关注我们网站内容更新!

欧阳修珍藏“小龙团”


蔡襄发明了小龙团茶,这种小龙团非但制作精细,品质绝佳,更因为产量极少,第一年只造出了十斤,主要是供皇上享用,连朝廷大臣都极少得到。因此小龙团茶极其昂贵,每斤价值黄金二两。可惜权贵们就是有黄金也买不到。当时的皇帝是仁宗赵桢,他对小龙团茶也极其珍爱,即使是宰相都不轻易赏赐,唯一赏赐的时候是每年的南郊祭天地的大礼中,中书省和枢密院(当时最高的政治和军事机关,并称两府)的八位大臣,才共同分得一饼。蔡襄的小龙团是卜饼一斤(十六两),一饼也就是一两六钱,就这一两六钱的茶还要再分成八份,每个人分得的就只有二钱了,真是可怜。也可见其珍贵远过于黄金了,八个人拿回家,自然是舍不得饮,当传家宝供着,贵客来了给他观赏一下就算是极高的礼遇了。

在这些人中,有个人却非常幸运,因为他得到了完整的一饼小龙团茶。这个人就是欧阳修(1007-1072年),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和史学家,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

欧阳修极其爱茶,和蔡襄督造建溪小龙团贡茶一样,他在做扬州知府的时候,曾经负责督造扬州贡茶。此外,他作的《双井茶》诗非常有名,诗歌中热情赞美了分宁(今江西修水)的双井贡茶。然而他最珍爱的还是宋仁宗赐给他的一饼小龙团贡茶。

上述所讲的八位大臣分赏一饼小龙团茶的事情就出现于欧阳修为蔡襄所著《龙茶录》写的《后序》中。到了嘉祐七年(1062年),小龙团茶的产量有所增加,因此这年两府八人所获茶为每人一饼,而欧阳修成为了幸运的八人中的一员。

欧阳修在朝廷上开始做小小的谏官,慢慢做到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这样的高官,期间经历了二十余年,他早就企盼得到小龙团茶,这一次竟然得到了完整的一饼,他真是百感交集。此后他经常拿着茶观赏捧玩,不时会涕泣不已。 这次令人激动的赐茶时间是嘉祐七年(1062年),而写那篇《后序》时间是治平元年(1064年),可知欧阳修已经珍藏这饼小龙团茶两年了。

宋代的唐庚批评欧阳修的珍藏小龙团茶之举说:“不管是什么茶,最要紧的是新。而这茶一藏就是几年,还有什么可值得品味的?”其实,他这种说法实在是不了解欧阳修的心情,欧阳修为国家鞠躬尽瘁二十多年,得到贡茶一饼之赐,这个茶埘他来说,意义绝非口腹之物。品味茶就是品味他忠君爱国、任劳任怨的一生,这怎么能不令他涕泣不已呢?

点石成金 某君酷爱写诗,却诗艺平平。一次该君有幸与欧阳修同行,高人就在眼前,他却并不认识。忽见路边一株枯树,就按捺不住,诗兴大发,念念有词地来了两句 “远看一枯树,两个干树桠”。

欧阳修听后,笑着说:“如果你能再加两句,这诗就很漂亮了!”可是这人绞尽脑汁也没想出来。欧阳修见他这般苦思冥想,知他对作诗已开始有所领悟,就补上了后面两句:“春来苔是叶,冬至雪做花”。此人听罢,心境豁然开朗。春天长着青苔,那绿色的青苔就是它的生命,冬天落满雪花,那皑皑的白雪就是它的色彩。一棵原本色彩生命全无的”死树”立刻神采飞扬、生机勃勒起来。整首诗因为这两句顿时变得生趣盎然,实乃点石成金之笔。

略说茶道的"闻思修"


略说茶道的"闻思修"

茶道是什么?

有一种说法“就是品赏茶的美感之道”——也对,且肤浅。仿佛,中华文化中的字理长城,瞬间被抽了筋扒了皮,轰然倒塌,彻底埋葬。

如果没理解好,这茶道也是被玩坏了,追求表象,不着根本,到最后,也成了区别有钱人和贫穷的代名词。

字理究竟

茶:人在草木间。汉语是一种象形文字,作为一种植物,“茶”只需要“艹”和“木”即能表达,为什么要中间有人?

道:“辵”半包围着“首”,象形义就是“脚(行动)”承载“头(思维)”而启程前行。道的释义和引伸含义很丰富,可以度娘。

茶道:两字组词,行为上绝不是简单地坐下来“品赏茶”,目的上也不是仅仅品尝“茶的美感”。

茶道,在中华文化中传承了2000多年(至少,一说4700年,汉代以前多用“荼”表义),众多的门派和名人都有各自独特的理解和描述。茶道的意义深远而广大,仅以个体能力,阔活无法解释圆满。那么,就让我们去芜求菁,从字理究竟开始,从茶与人的关系展开,探索“茶道”的终极。

茶道闻

在做出判断前,我们需要了解事实,需要倾听全面,需要学习,如是我闻。

茶道思

茶是一种饮料,和可口可乐联系比较,它们都是饮料,不可称道。

茶的品种很多,在品赏过程中佐以茶食、糖果、菜肴的品种也很多;和饮食文化联系比较,可称之为茶艺,不可称道。

制茶的方法有很多,泡茶的方法也有很多,和制造一款产品或者制作一款菜肴联系比较,更确切的可称之为“茶术”,不可称道。

茶对身体有益,和其他具有治疗功效的药物联系比较,可称之为茶医学,不可称道。

到了人类精神层面上,与茶相关的行为,包括茶联、茶书、茶具、茶画、茶学、茶故事等等,可称之为茶文化,仍不可称道。

当茶生活履历了行动和思考,再以实践作检验,以茶品味人生,以茶省悟人生,以致修身养性,完善人格。这种由此引伸出来的人生价值观,及其在修身养性中不息地行动和思考,才可称“道”。

这样,反过来看,以上茶事中,具“德”,亦可称“道”。

茶道修

以茶明志,不可光说不练;啖一口茶,恪行道。以茶养生,不可高攀附随;茗一口茶,知无涯。以茶修身,不可背本趋末;吃一口茶,法自然。

茶道,从字到义,始于闻思修。

品茶,心灵上的享受


有人说,人好不容易来这世上走一遭,就得好好地享受。人只要活着,就离不开吃、住、行。吃,排在最前头,可见其的重要性了。人类繁衍至今,几千年的文化中不乏有熠熠生辉的饮食文化。对于吃,人们都是讲究。这入口的食物,没有哪个人是不挑剔的。那么,喝茶呢?

茶叶,可谓是饮料中的明星,拥有着一大批的追求者,粉丝遍布全球各地。茶叶是生活中的快消品,各种碳酸饮料的研发也无法减少茶叶的销量。

茶是怎样的一种味道,令这么多人折服?品茶至今,我也没有觉得茶有多么的好喝。相反地,更多时候的感觉是苦涩的,还不如果汁来得香甜。可不知为何,我却总习惯喝茶。我想,我是着了魔了,迷上了这毫不起眼的东西。

有朋友道,“茶越喝越浓,越喝越多,不喝茶就有种抑郁消沉的感觉,喝了瞬间感觉神清气爽、乐观向上。不喝茶见到领导连招呼都不敢打,喝了茶领导打我左脸,我还会伸右脸给他打”。当然,朋友这话有点夸张的成分,但是,仔细想想确有这样的感觉。

喝茶是一种享受。能够有空闲的时光用来喝茶,是一种清闲的幸福。品茶,不仅是舌尖上的享受,更是心灵上的一种享受。茶,像是忘情水,让人暂且忘却了痛苦;茶,像是壮胆药,喝了它,人一下子变得勇敢了许多。茶,是心灵上的享受,是人生的不可或缺之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