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是心灵的驿站

发布时间 : 2019-11-16
属于黑茶的是 什么茶是黑茶 黑茶是啥茶

【www.cy316.com - 属于黑茶的是】

人走茶凉,物是人非,简短的词语,道尽了人情冷暖世态炎凉。

人海茫茫,不论是一次偶然的擦肩而过,还是无意中的一次对视,抑或是人来人往中的一次相逢,都是一次难得的缘,皆应珍惜。

但当缘分过去,我们也不必执著,亦不必在意人走茶凉,物是人非。只有适时地放手、恰好地转身,才是淡定之人应有的选择。

人走,茶总是要凉的,你走了,肯定会有别人来,如果还一直为你热茶,那新来的人怎么办,如果人走茶不凉,那该有多累,所以你走了,茶自然就凉了,如果有机会回来再给你把茶热上,这才现实。

人一走,茶就凉,是自然规律,想明白这一点,就没有什么可感叹的。其实物是正常,人非也是对的,什么都正常,不正常的是你的心态。

人走茶凉,换人换热茶,这是人生经常要面对的问题。很多人想不开,看不透,痛恨此中人情世故。可是,人生的因缘际会确实如此,一路相逢,一路告别。身边的圈子就那么大,人的精力就那么多,除却保持着君子之交淡如水的一二知己,其余多是会路过的人和事,过去了就过去了。

纵使面对人走茶凉,也要宽容,这样彼此在社会上才能找到各自的生存道路。生活为什么无奈?只是我们执拗着不肯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活着而已。想要拥有的越多,害怕失去的就越多。

既然世界是变化的,万事万物不断更新,那么,我们也要不断推陈出新,勇于接受改变。人既走,茶凉也罢。因为离开意味着重新开始,一个新环境的降临,一段新情感的产生。过去的不能挽回,无需再耿耿于怀。以前的好与坏都会随着你的离开而变得越来越淡,就像一杯茶一样。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秋至枫必落,曲终人定散;物虽在,人却非,无须感叹,无须遗憾。

把杯畅饮世间情,物是人非尽随风。生命是一个不断飘移的过程,你我所路过的每一个地方、每一个人,也许都将成为驿站,成为过客;所以,别太在意人走茶凉、物是人非。

cy316.cOM编辑推荐

茶,是通往心灵的饮品!


茶者,养生之仙药,延龄之妙术也”

在距今八百多年前,日本茶祖荣西禅师曾赋予茶最美好的神奇功效。

如果您想青春永驻,您渴望长命百岁,那就端起您面前的这碗来自中国的茶吧!

茶者,可健身,可清心,可雅志,可怡情。一杯好茶,不仅可以康健我们的身体,更能愉悦我们的心情。

但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我们常常不会认识到生命无常,人生苦短。却喜欢沉浸在过往事件的无奈和忧伤之中。

当你忧郁苦闷之时,我们的心也似乎被不明物件,强行堵塞。不敢大力呼吸,生怕更深的触痛。

我们并没有很好的办法,安放我们暴躁、忧伤、郁闷、纠结等情绪。我们会发现年龄越大,我们就越不开心。纵然偶尔的欢笑,也是苦中作乐,强颜中夹杂淡淡忧桑。

茶,独品得神。

我们尝试能借助这杯茶,来抚慰我心忧桑。静心,专注的冲泡一杯茶:备器,择水,侯汤,点茶,静品。每一个环节,无不需要你内心澄净,安然当下。也只有这样的时刻,你才能如此真实的面对自己的内心感受。内心的喜悦,抑或是忧伤,都真实而深刻的在那里。

茶,从来不是让你忘记,而是让你更好的面对自己的内心。

茶道,亦从来不是让你的烦恼消失,而是在不完美的生活里,寻求片刻的完美。在人生道路之上,若您能领悟茶的智慧,她便最能给予你温暖的慰藉和前行的力量。

,是可通往你内心的饮料。茶样的温暖,茶样的怡情。

茶,犹如在白雪皑皑的苍茫大地,内心的空无,却被石缝里透露出的青青草色所打动。

我想,借助研修茶道的过程,你一定也能找到这般的经验和感受:

一饮涤昏昧,情思爽朗满天地;

二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

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

茶饮三道,烦恼皆消。

茶可入心,茶可雅志。

一杯茶重拾一份平和喜悦的美好情怀。

茶,难道不是通往我们内心,洗涤我们心灵的最佳饮料?

茶道,如何能实现我们的身体和我们心灵的连接呢?如何借助茶汤,这一碗平凡而又神奇的水,让我们每个人可以真实的面对和接纳我们内心滋生的各种情绪。比如纠结、烦恼、愤怒、忧伤、困惑、迷茫、失望、落寞,甚至欢喜、愉悦、期待、幸福…

茶道也许和瑜伽有些类似,但又不完全一样。

茶道的过程,是你去清晰面对自己意识的过程。茶道的过程,也是你客观接纳你身体反应的过程。

茶道的智慧,是你的身体与意识对话的的智慧。茶道的智慧,也是你的意识和身体相互接纳的智慧。

借助茶道修行的过程,一个人通过对每一个茶道动作的精益求精,对茶道环境的理解和布置,对茶道流程的关注和反复练习,尤其是对茶汤入口之后,在喉吻身心的种种观照。

当这种自己的大脑对身体的观照,成为一种习惯之后,也许您就能明白,所谓世间发生的种种事件,在你身体的感受,亦如同一杯茶在你身心的种种感受。比如听到悲哀的事情,心里会发堵、会疼痛,当你的大脑不去思考或者想通了之后,你的这种疼痛的感觉也会减轻,甚至消失。又比如当你听到快乐的事情的时候,你会有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纵然此刻屋外阴雨绵绵也是充满了各种诗情画意。

其实任何一件关乎你或者你在乎的事情,在你的身体里,都会有情绪的积压或者直接的反应。道家养生认为,我们要活着像一个孩子,悲而不伤,就算非常悲伤的事情,当时哭完也就完了。这也是一种不让自己不良的情绪,在你的身体里积压的表现。

所以,借助茶道的过程,对自己的身心的情绪和意识,作自我的感受,并能接纳之。纵然是一些被误会、被抛弃、被伤害,也能如同一个孩子哭了一场般,在茶道的过程中,学会省视自己的这些情绪,并释放之、接纳之。

所以说,茶道的智慧,本没有他法。通过茶道的过程,用自己的意识观照自己的身体,释放和接纳自己积压的种种情绪,然后将这些情绪转化成正面积极的力量,帮助自己灵魂的圆满趋向。

通过茶道的智慧,让自己拥有一颗平和、淡定、积极、乐观的心,徜徉在当下纷繁芜杂的世界里,愉悦前行。

今生别无所求,只愿可以永远浸润在茶中,任心灵幸福的舒展……

一旦每天都有茶喝,不只百病不侵,而且精神飒爽,因此对于茶叶有身心的助益我是深信不疑的。

有时候不能静定下来喝茶,只能因地制宜,以热开水泡大杯茶,但觉有茶就好。如果是在家,从早到晚,日饮百杯,对我也是常事。茶对我不只是水、是饮料,也是日常保健的药。

茶在中国,最早不是饮用,而是药用。最早关于茶的神效之传说,是神农氏爱民如子,为了救治百姓的病,亲自采药,遍尝百草。

有一次,神农氏尝了一种青绿色的滚山珠中毒,昏死在树下,树的汁液滴入他的口中,因而得救。那棵树就是茶树,神农从此发现茶有解百毒的神效,采药时常携带茶叶随身,每次中毒都靠茶来解毒。最严重时,神农氏曾一天中毒七十二次,全依茶渡过险关。

还有一个传说,神农有一天在野外以釜锅煮水,一片叶子落入水中,芳香四溢,神农喝了之后,发现了茶的神效。

最后,神农尝到一种剧毒的植物叫“断肠草”,连茶也不能解,就丧命了。

神农与茶的传说,记载在《神农本草经》里。这本书作于秦汉年间,因此至少在战国时代,我们的老祖先就知道喝茶,以茶作药了。

茶,起先是用于药,慢慢从医疗的功效转到精神的层面。

东晋时代,以“闻鸡起舞”留名青史的志士刘琨,在给侄儿的信中说:“前得安州干姜一斤、桂一斤、黄芩一斤,皆所须也。吾体中溃闷,常仰真茶,汝可置之。”

刘琨每次有郁卒之气,都仰赖茶的效用,我们或可以想见,他在天色微明之际,舞剑之前,先饮“真茶”一杯的情景。

由于茶可以治体中的溃闷,才逐渐与禅的修行结合,因为与修行结合,饮茶才提升了艺术与生活的境界。

关于茶与禅的结合也有一个传说:达摩祖师东来中国,在少林寺面壁,誓言无眠禅定九年,以警醒世人,但到第三年就常打瞌睡,羞愤的达摩遂把眼皮撕下来丢在地上,结果地上长出一棵树,双叶并生,有如眼皮,弟子们采了叶子来饮用,发现能益神醒脑,就开始了禅寺饮茶之风。

传说当然是无稽之谈,达摩祖师何许人也!然而,在唐朝的禅寺饮茶之风大盛,则是真的。莫说赵州禅师“吃茶去!”的公案流传千古,降魔大师教禅时也要弟子喝茶省睡。

百丈禅师设立《丛林清规》时甚至设茶座、茶头,有的大寺院光是泡茶的茶座就有十几个。

紫砂壶则是禅僧云水行脚时,为了便利随身携带而发明的。历代寺院附近都是名茶产地,每年春天在寺里“斗茶”提升了茶的品质……这都说明了茶与禅有不可分的关系,但这是后话,我们再回到茶的功效来吧!

汉代《神农本草经》:“茶味苦,饮之使人益思、少睡、轻身、明目。”

汉代《神农食经》:“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

东汉神医华佗的《食论》:“苦茶久食,益意思。”

梁代陶弘景《杂录》:“苦茶轻身换骨。”

唐代《唐本草》:“茗味甘苦,微寒,无毒,主瘘疮、利小便、去痰、热渴,令人少睡。”

唐代陈藏器《本草拾遗》:“茶久食令人瘦,去人脂。”

唐代陆羽《茶经》:“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肢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

从这些文献里,我们就知道唐朝以前的人就认识到茶的功效不少,不仅可以使人省睡、明目、有力气、精神愉快,还可以减肥,增加思想的敏锐,甚至不输于“醍醐与甘露”。

唐代刘贞德把这些好处总合起来,称茶有十德:以茶散郁气。以茶驱睡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病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尝滋味。以茶养身体。以茶可行道。以茶可养志。

宋代以后,对茶的研究也更深入了,我们举一些典籍来看:

宋代苏东坡《茶说》:“浓茶漱口,既去烦腻,且苦能坚齿,消蠹。”

宋代吴淑《茶赋》:“夫其涤烦疗渴,换骨轻身,茶之利,其功若神。”

明代顾元庆《茶谱》:“人饮真茶能止渴,消食,除痰,少睡,利水道,明目,益思,除烦去腻,人固不可一日无茶。”

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茶苦而寒,最能降火,火为百病,火降则上清矣!温饮则火因寒气而下降,热饮则茶借火气而升散,又兼解酒食之毒,使人神思爽,不昏不睡,此茶之功也。”

李时珍到底是一代大师,在他的《本草纲目》里,首次提到茶的缺点,他说:“虚寒及血弱之人,饮之既久,则脾胃恶寒,元气暗损。”

清代黄宫绣的《本草求真》更进一步说到,为什么虚寒血弱的人不能喝茶,他说:“茶禀天地至清之气,得春露以培,生意充足,织芥滓秽不受,味甘气寒,故能入肺清痰利水,入心清热解毒,是以垢腻能降,灸眶能解,凡一切食积不化,头目不清,痰涎不消,二便不利,消渴不止及一切吐血、便血等服之皆能有效,但热服则宜,冷服聚痰,多服少睡,久服瘦人。空心饮茶能入肾削火,复于脾胃生寒,万不宜服。”

这也是首先提出了“空腹不宜饮茶”的见解,以免伤害肾脏和肠胃。

除了虚寒、血弱、空腹不能喝茶之外,茶是有百利的。在《旧唐书》宣宗纪里有一则记载:

东都进有一寺僧,年一百三十岁,依然身体健康,精力旺盛。唐宣宗知道了,很觉奇怪,传他进宫去问:“你如此长寿健康,是不是吃了什么仙丹妙药?”老僧答道:“臣少也贱,素不知药性,唯嗜茶,凡属至处,惟茶是求,或饮百碗不厌。”

一天喝一百碗茶,活到一百三十岁,这使我想起苏东坡的两句诗:“何须魏帝一丸药,且尽卢仝七碗茶。”

由于饮茶的这种神效,日本“茶祖”荣西禅师到中国求禅法时,一边研究佛法,一边研究喝茶。回日本时,在行囊里带了大量的佛经和茶树的种子。

荣西返日后,把茶籽种在肥前(现佐贺县)的背振山,同时把茶籽送给拇尾(现宇治县)高山寺的明惠上人。现在,佐贺的嬉野茶和宇治的“玉露茶”都是日本名茶,可以说是历史悠久。

荣西对日本茶道的贡献除了带回茶籽,还写了一册《吃茶养生记》,可以说是日本茶的理论先驱。他一开头就说:“茶也,养生之仙药也,延龄之妙术也。山谷生之,其地神灵,人伦采之,其人长命。”

荣西禅师把茶说得更神奇了,说是只要能长出茶的山谷,那个地方一定有神灵守护,而能采茶吃的人,一定能长命。他不只这样相信,还这样实践,当时曾亲自用茶叶治好大将军源实朝治久治不愈的糖尿病。

荣西禅师说:“贵哉茶乎!上通诸天境界,下资人伦矣!诸药各为一病之药,茶为万病之药。”

自此,喝茶风气在日本也为之大盛,但这时日本茶道只在寺院流行,有药用倾向,一直到四百年后千利休提出“和静清寂”,茶道才算大备。

日本名僧明惠上人,也倡导茶有十德之说,我们可以和前述刘贞德的十德互相参看:

一、诸天加护。二、父母孝养。

三、恶魔降伏。四、睡眠自除。

五、五脏调利。六、无病息灾。

七、朋友和合。八、正心修身。

九、烦恼消减。十、临终不乱。

明惠上人的十德虽然宗教性强,却不免偏于形上,许多是“想当然耳”。

到了近代,茶的研究更科学,功效也更明确清晰,除了古人所知的功效,还有防治坏血病、抗癌的功能,还能治疗糖尿病、胃肠炎、黄疸型肝炎、皮肤病、高血压、动脉硬化等等,甚至还可以防治辐射的伤害哩!

饮茶的功效如此,不喝茶的人损失可大了。

但是,喝茶的人如果老是想到功效,那境界就低了,茶给我们身心的利益可以说是“犹其余事”。正如铃木大拙说的:“茶与禅之所以相通,全在一个纯字。”纯的心喝纯的茶,是最好的。

黄庭坚曾在一只茶碾上写过《茶磨铭》,是我时常写在茶罐上的句子:

楚云散尽,燕山雪飞。

江湖归梦,从此祛机。

茶,是通往心灵的饮料!


茶者,养生之仙药,延龄之妙术也”。

在距今八百多年前,日本茶祖荣西禅师曾赋予茶最美好的神奇功效。

如果您想青春永驻,您渴望长命百岁,那就端起您面前的这碗来自中国的茶吧!

茶者,可健身,可清心,可雅志,可怡情。一杯好茶,不仅可以康健我们的身体,更能愉悦我们的心情。

但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我们常常不会认识到生命无常,人生苦短。却喜欢沉浸在过往事件的无奈和忧伤之中。

当你忧郁苦闷之时,我们的心也似乎被不明物件,强行堵塞。不敢大力呼吸,生怕更深的触痛。

我们并没有很好的办法,安放我们暴躁、忧伤、郁闷、纠结等情绪。我们会发现年龄越大,我们就越不开心。纵然偶尔的欢笑,也是苦中作乐,强颜中夹杂淡淡忧桑。

茶,独品得神。

我们尝试能借助这杯茶,来抚慰我心忧桑。静心,专注的冲泡一杯茶:备器,择水,侯汤,点茶,静品。每一个环节,无不需要你内心澄净,安然当下。也只有这样的时刻,你才能如此真实的面对自己的内心感受。内心的喜悦,抑或是忧伤,都真实而深刻的在那里。

茶,从来不是让你忘记,而是让你更好的面对自己的内心。

茶道,亦从来不是让你的烦恼消失,而是在不完美的生活里,寻求片刻的完美。在人生道路之上,若您能领悟茶的智慧,她便最能给予你温暖的慰藉和前行的力量。

茶,是可通往你内心的饮料。茶样的温暖,茶样的怡情。

茶,犹如在白雪皑皑的苍茫大地,内心的空无,却被石缝里透露出的青青草色所打动。

我想,借助研修茶道的过程,你一定也能找到这般的经验和感受:

一饮涤昏昧,情思爽朗满天地;

二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

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

茶饮三道,烦恼皆消。

茶可入心,茶可雅志。

一杯茶重拾一份平和喜悦的美好情怀。茶,难道不是通往我们内心,洗涤我们心灵的最佳饮料?

茶道,如何能实现我们的身体和我们心灵的连接呢?如何借助茶汤,这一碗平凡而又神奇的水,让我们每个人可以真实的面对和接纳我们内心滋生的各种情绪。比如纠结、烦恼、愤怒、忧伤、困惑、迷茫、失望、落寞,甚至欢喜、愉悦、期待、幸福…

茶道也许和瑜伽有些类似,但又不完全一样。

茶道的过程,是你去清晰面对自己意识的过程。茶道的过程,也是你客观接纳你身体反应的过程。

茶道的智慧,是你的身体与意识对话的的智慧。茶道的智慧,也是你的意识和身体相互接纳的智慧。

借助茶道修行的过程,一个人通过对每一个茶道动作的精益求精,对茶道环境的理解和布置,对茶道流程的关注和反复练习,尤其是对茶汤入口之后,在喉吻身心的种种观照。

当这种自己的大脑对身体的观照,成为一种习惯之后,也许您就能明白,所谓世间发生的种种事件,在你身体的感受,亦如同一杯茶在你身心的种种感受。比如听到悲哀的事情,心里会发堵、会疼痛,当你的大脑不去思考或者想通了之后,你的这种疼痛的感觉也会减轻,甚至消失。又比如当你听到快乐的事情的时候,你会有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纵然此刻屋外阴雨绵绵也是充满了各种诗情画意。

其实任何一件关乎你或者你在乎的事情,在你的身体里,都会有情绪的积压或者直接的反应。道家养生认为,我们要活着像一个孩子,悲而不伤,就算非常悲伤的事情,当时哭完也就完了。这也是一种不让自己不良的情绪,在你的身体里积压的表现。

所以,借助茶道的过程,对自己的身心的情绪和意识,作自我的感受,并能接纳之。纵然是一些被误会、被抛弃、被伤害,也能如同一个孩子哭了一场般,在茶道的过程中,学会省视自己的这些情绪,并释放之、接纳之。

所以说,茶道的智慧,本没有他法。通过茶道的过程,用自己的意识观照自己的身体,释放和接纳自己积压的种种情绪,然后将这些情绪转化成正面积极的力量,帮助自己灵魂的圆满趋向。

通过茶道的智慧,让自己拥有一颗平和、淡定、积极、乐观的心,徜徉在当下纷繁芜杂的世界里,愉悦前行。

今生别无所求,只愿可以永远浸润在茶中,任心灵幸福的舒展……

一旦每天都有茶喝,不只百病不侵,而且精神飒爽,因此对于茶叶有身心的助益我是深信不疑的。

有时候不能静定下来喝茶,只能因地制宜,以热开水泡大杯茶,但觉有茶就好。如果是在家,从早到晚,日饮百杯,对我也是常事。茶对我不只是水、是饮料,也是日常保健的药。

茶在中国,最早不是饮用,而是药用。最早关于茶的神效之传说,是神农氏爱民如子,为了救治百姓的病,亲自采药,遍尝百草。

有一次,神农氏尝了一种青绿色的滚山珠中毒,昏死在树下,树的汁液滴入他的口中,因而得救。那棵树就是茶树,神农从此发现茶有解百毒的神效,采药时常携带茶叶随身,每次中毒都靠茶来解毒。最严重时,神农氏曾一天中毒七十二次,全依茶渡过险关。

还有一个传说,神农有一天在野外以釜锅煮水,一片叶子落入水中,芳香四溢,神农喝了之后,发现了茶的神效。

最后,神农尝到一种剧毒的植物叫“断肠草”,连茶也不能解,就丧命了。

神农与茶的传说,记载在《神农本草经》里。这本书作于秦汉年间,因此至少在战国时代,我们的老祖先就知道喝茶,以茶作药了。

茶,起先是用于药,慢慢从医疗的功效转到精神的层面。

东晋时代,以“闻鸡起舞”留名青史的志士刘琨,在给侄儿的信中说:“前得安州干姜一斤、桂一斤、黄芩一斤,皆所须也。吾体中溃闷,常仰真茶,汝可置之。”

刘琨每次有郁卒之气,都仰赖茶的效用,我们或可以想见,他在天色微明之际,舞剑之前,先饮“真茶”一杯的情景。

由于茶可以治体中的溃闷,才逐渐与禅的修行结合,因为与修行结合,饮茶才提升了艺术与生活的境界。

关于茶与禅的结合也有一个传说:达摩祖师东来中国,在少林寺面壁,誓言无眠禅定九年,以警醒世人,但到第三年就常打瞌睡,羞愤的达摩遂把眼皮撕下来丢在地上,结果地上长出一棵树,双叶并生,有如眼皮,弟子们采了叶子来饮用,发现能益神醒脑,就开始了禅寺饮茶之风。

传说当然是无稽之谈,达摩祖师何许人也!然而,在唐朝的禅寺饮茶之风大盛,则是真的。莫说赵州禅师“吃茶去!”的公案流传千古,降魔大师教禅时也要弟子喝茶省睡。

百丈禅师设立《丛林清规》时甚至设茶座、茶头,有的大寺院光是泡茶的茶座就有十几个。

紫砂壶则是禅僧云水行脚时,为了便利随身携带而发明的。历代寺院附近都是名茶产地,每年春天在寺里“斗茶”提升了茶的品质……这都说明了茶与禅有不可分的关系,但这是后话,我们再回到茶的功效来吧!

汉代《神农本草经》:“茶味苦,饮之使人益思、少睡、轻身、明目。”

汉代《神农食经》:“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

东汉神医华佗的《食论》:“苦茶久食,益意思。”

梁代陶弘景《杂录》:“苦茶轻身换骨。”

唐代《唐本草》:“茗味甘苦,微寒,无毒,主瘘疮、利小便、去痰、热渴,令人少睡。”

唐代陈藏器《本草拾遗》:“茶久食令人瘦,去人脂。”

唐代陆羽《茶经》:“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肢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

从这些文献里,我们就知道唐朝以前的人就认识到茶的功效不少,不仅可以使人省睡、明目、有力气、精神愉快,还可以减肥,增加思想的敏锐,甚至不输于“醍醐与甘露”。

唐代刘贞德把这些好处总合起来,称茶有十德:以茶散郁气。以茶驱睡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病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尝滋味。以茶养身体。以茶可行道。以茶可养志。

宋代以后,对茶的研究也更深入了,我们举一些典籍来看:

宋代苏东坡《茶说》:“浓茶漱口,既去烦腻,且苦能坚齿,消蠹。”

宋代吴淑《茶赋》:“夫其涤烦疗渴,换骨轻身,茶之利,其功若神。”

明代顾元庆《茶谱》:“人饮真茶能止渴,消食,除痰,少睡,利水道,明目,益思,除烦去腻,人固不可一日无茶。”

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茶苦而寒,最能降火,火为百病,火降则上清矣!温饮则火因寒气而下降,热饮则茶借火气而升散,又兼解酒食之毒,使人神思爽,不昏不睡,此茶之功也。”

李时珍到底是一代大师,在他的《本草纲目》里,首次提到茶的缺点,他说:“虚寒及血弱之人,饮之既久,则脾胃恶寒,元气暗损。”

清代黄宫绣的《本草求真》更进一步说到,为什么虚寒血弱的人不能喝茶,他说:“茶禀天地至清之气,得春露以培,生意充足,织芥滓秽不受,味甘气寒,故能入肺清痰利水,入心清热解毒,是以垢腻能降,灸眶能解,凡一切食积不化,头目不清,痰涎不消,二便不利,消渴不止及一切吐血、便血等服之皆能有效,但热服则宜,冷服聚痰,多服少睡,久服瘦人。空心饮茶能入肾削火,复于脾胃生寒,万不宜服。”

这也是首先提出了“空腹不宜饮茶”的见解,以免伤害肾脏和肠胃。

除了虚寒、血弱、空腹不能喝茶之外,茶是有百利的。在《旧唐书》宣宗纪里有一则记载:

东都进有一寺僧,年一百三十岁,依然身体健康,精力旺盛。唐宣宗知道了,很觉奇怪,传他进宫去问:“你如此长寿健康,是不是吃了什么仙丹妙药?”老僧答道:“臣少也贱,素不知药性,唯嗜茶,凡属至处,惟茶是求,或饮百碗不厌。”

一天喝一百碗茶,活到一百三十岁,这使我想起苏东坡的两句诗:“何须魏帝一丸药,且尽卢仝七碗茶。”

由于饮茶的这种神效,日本“茶祖”荣西禅师到中国求禅法时,一边研究佛法,一边研究喝茶。回日本时,在行囊里带了大量的佛经和茶树的种子。

荣西返日后,把茶籽种在肥前(现佐贺县)的背振山,同时把茶籽送给拇尾(现宇治县)高山寺的明惠上人。现在,佐贺的嬉野茶和宇治的“玉露茶”都是日本名茶,可以说是历史悠久。

荣西对日本茶道的贡献除了带回茶籽,还写了一册《吃茶养生记》,可以说是日本茶的理论先驱。他一开头就说:“茶也,养生之仙药也,延龄之妙术也。山谷生之,其地神灵,人伦采之,其人长命。”

荣西禅师把茶说得更神奇了,说是只要能长出茶的山谷,那个地方一定有神灵守护,而能采茶吃的人,一定能长命。他不只这样相信,还这样实践,当时曾亲自用茶叶治好大将军源实朝治久治不愈的糖尿病。

荣西禅师说:“贵哉茶乎!上通诸天境界,下资人伦矣!诸药各为一病之药,茶为万病之药。”

自此,喝茶风气在日本也为之大盛,但这时日本茶道只在寺院流行,有药用倾向,一直到四百年后千利休提出“和静清寂”,茶道才算大备。

日本名僧明惠上人,也倡导茶有十德之说,我们可以和前述刘贞德的十德互相参看:

一、诸天加护。

二、父母孝养。

三、恶魔降伏。

四、睡眠自除。

五、五脏调利。

六、无病息灾。

七、朋友和合。

八、正心修身。

九、烦恼消减。

十、临终不乱。

明惠上人的十德虽然宗教性强,却不免偏于形上,许多是“想当然耳”。

到了近代,茶的研究更科学,功效也更明确清晰,除了古人所知的功效,还有防治坏血病、抗癌的功能,还能治疗糖尿病、胃肠炎、黄疸型肝炎、皮肤病、高血压、动脉硬化等等,甚至还可以防治辐射的伤害哩!

饮茶的功效如此,不喝茶的人损失可大了。

但是,喝茶的人如果老是想到功效,那境界就低了,茶给我们身心的利益可以说是“犹其余事”。正如铃木大拙说的:“茶与禅之所以相通,全在一个纯字。”纯的心喝纯的茶,是最好的。

黄庭坚曾在一只茶碾上写过《茶磨铭》,是我时常写在茶罐上的句子:

楚云散尽,燕山雪飞。

江湖归梦,从此祛机。

茶,是通往心灵的润物


茶者,养生之仙药,延龄之妙术也。

在距今八百多年前,日本茶祖荣西禅师曾赋予茶最美好的神奇功效。

如果您想青春永驻,您渴望长命百岁,那就端起您面前的这碗神奇的中国茶吧!

茶者,可健身,可清心,可雅志,可怡情。

一杯好茶,不仅可以康健我们的身体,更能愉悦我们的心情。

但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

我们常常不会认识到生命无常,人生苦短。

却喜欢沉浸在过往事件的无奈和忧伤之中。

当你忧郁苦闷之时,我们的心也似乎被不明物件,强行堵塞。

不敢大力呼吸,生怕更深的触痛。

我们并没有很好的办法,安放我们暴躁、忧伤、郁闷、纠结等情绪。

我们会发现年龄越大,我们就越不开心。

纵然偶尔的欢笑,也是苦中作乐,强颜中夹杂淡淡忧桑。

茶,独品得神。

我们尝试能借助这杯茶,来抚慰我心忧桑。

静心,专注的冲泡一杯茶:备器,择水,侯汤,点茶,静品。

每一个环节,无不需要你内心澄净,安然当下。

也只有这样的时刻,你才能如此真实的面对自己的内心感受。

内心的喜悦,抑或是忧伤,都真实而深刻的在那里。

茶,从来不是让你忘记,而是让你更好的面对自己的内心。

,亦从来不是让你的烦恼消失,而是在不完美的生活里,寻求片刻的完美。

在人生道路之上,若您能领悟茶的智慧,她便最能给予你温暖的慰藉和前行的力量。

茶,是可通往你内心的饮料。

茶样的温暖,茶样的怡情。

茶,犹如在白雪皑皑的苍茫大地,内心的空无,却被石缝里透露出的青青草色所打动。

我想,借助研修的过程,你一定也能找到这般的经验和感受:

一饮涤昏昧,情思爽朗满天地;

二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

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

茶饮三道,烦恼皆消。

茶可入心,茶可雅志。

一杯茶重拾一份平和喜悦的美好情怀。

茶,难道不是通往我们内心,洗涤我们心灵的最佳饮料?

喝茶,是种心灵的放假,精神的滋润


品到深处才知茶

国人爱茶,一日不可无此君。沏茶敬茶是待客饷宾迎亲会友不可缺的礼节。每到一处,主人除了给你介绍山水胜迹,少不了要让你品尝当地的名茶。一杯热茶端上来,自然有种心灵的沟通,感情的融合,一切尽在不言中。

茶是平淡温和的,不像酒那样热性张扬,也不似咖啡浓艳激人,即使是香味也只像梅的冷香、水仙的幽香,她的水色、韵味、品位可与玉与水晶媲美。正是有了这些特性,才和中国人主张中庸之道,养心养情之说相契合,茶自然是国人的所癖所好。

茶为神树,一身清正,忌俗、忌尘、忌噪音、忌油腻、忌膻腥,她是天地日月孕育的精英,呼吸山岚云雾雨雪之清?或是沏泡在壶中,抑或是收藏在罐里,虽然经历采摘、揉搓、滚煞、烘炒、气蒸等多道工艺,她都是一个活的生命,只要一遇到水,她就演绎生命的精彩,释放生命的本色,让你体味生命的原味。

因而,她对水质、水温的要求极高,唯有地母之乳、名山之泉、天落雪水才能和她匹配;火之过燥,沏之过急,闷盖过久,都得不到茶的真味,只能闻到烟火的熟汤气。如今,喝茶花样迭出,又是柠檬,又是玫瑰,又是茉莉,又是菊花,都失去了茶的本色,把茶的清纯幽香,涩中回甘,沁心润肺,两腋生风,耳目清亮的体验全都丢失了,那叫什么喝茶?

喝茶,是种心灵的放假,精神的滋润,三五好友,假座山水之间,选个幽静茶馆,泡上一壶阳羡雪芽、太湖翠竹、茗鼎名茶……慢慢等待,细细去品,让你浮躁的心态平稳下来,让你矜持的神情放松开来,然后你嗅到飘逸的茶香,看到叶片在杯中自在沉浮的姿态,于是你注意到窗上的竹影摇曳,听到高树的鸟鸣,于是你的思绪变得清新而高远,怡悦的快感渗透到身体的每个细胞,这时,神茶在你不知不觉中助你进入“宁静致远”、“天人合一”的境界。

茶道中茶与茶人之间是心灵相通


同明海师饮茶

前一段时间明海法师和明一法师来北京参访几个茶馆,有幸同法师们一同吃饭,饭中,明海师说:“茶道中最重要的两个动作就是拿起和放下。”听到这句话时一怔,本来拿起的汤匙停在了半路,心里堵著已久的东西像是忽然通了,扑簌簌地往下掉。

豁然开朗。

下午与几位法师同在马莲道茶城饮茶,主泡滇红。我坐在茶台前,面对一把清澈无比的“唐羽”紫砂壶,五个类冰似玉的若琛杯,目低低的垂下。“拿起”、“放下”,拿起时知道我在拿,放下时轻而稳——却又不丝毫地拖泥带水,于是那一泡茶泡的很干淨。旁的人戏言是法师加持过的,我笑,心里却知确是如此,如果不是明海师中午的一句断断然泡不出如此干淨的茶。

这一段时间参加了柏林寺的禅茶的活动,接触了许多禅茶中人,也读了一些关于禅茶的论著,所以有时得空也常常思考著关于禅茶的问题,却百思不得其解,别人老老实实的说了,手把手的教了,却又觉得那不是。

前天在一家茶馆做为主泡冲泡铁观音,后来的朋友同我玩笑,在身后拿个青花小瓶敲我的头,我顿了顿,并没有像他料想的那样回头嗔怒,而是缓缓的向公道杯中出茶。在那一刻我的心是自己的。——我是我心的主人。我想真正的茶人是在泡茶中既便发生了天大的事,也会不慌不忙的泡好这一泡茶的,泰山崩于面前而不变色,蛱蝶舞于面前而不动逸,心中不充满悲悯,不充满慈爱,什麽都没有,天地间只有我同这茶!茶是纯淨的茶,人是纯粹的人。而喝茶的那个人,不论为他泡茶的是什麽人,在他眼中既没有著名茶人、也没有高级茶艺师、没有茶艺初学者,没有拙劣,没有娴熟,只有随手泡发出的鬆风一般的水声,只有茶汤倾倒时的响声,只有觉照泡茶人的一举一动,只有茶与水的一点点变化,只有在品鉴茶汤、接受泡茶者一个善意的关照时心照不宣的微笑。

极简,简到极。真正的茶道是不需要语言的。在茶道中茶与茶人之间是心灵相通的,就连此时的风、雨、雷、电也是与人心灵相通的,小至一个竹杯垫,或一方茶巾亦是心灵相通。一切在一瞬间忽然心灵相通了,忽然间彼此读得懂,忽然妙的像由来已久的宿伴。——一切静的像等待了千年的岩石,而那香,那亘古不变的茶香,像游龙般的游逸开来,于是一切有如被菩萨的手指点化了一般,在霎那间有了倾然勃发的韵味,霎那即永恒,永恒即霎那,你再问我时,我已忘了……

一期一会。每个字都饱浸汁液,满注香气,却又像米饭煮的好,粒粒都筯,粒粒都有咬劲,充满了新鲜和朴素的生命力。

森林中的泥土是最平凡的,最枯燥的,可是一切花与草、树与菌都由此而生发,赖此生存;木叶在此腐烂,种子在此落实,雨雪在此归宿,昆虫在此活跃,微生物在此演变……或许还深掩著宝石或石油的矿藏——在平淡的泥土中蕴藏著惊人的丰富,惊人的生命力。我要做一个像泥土,像磐石一般的茶人,就算曆经冰河时代、白垩纪时代,仍在内里包蕴著一枚三叶草化石,任山崩地裂,沧海桑田,雷电也不能劈裂开来。

是的,也许这就是茶禅一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