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疆说普洱:如今存茶很有可能从此不再增值了?

发布时间 : 2020-11-30
普洱茶增值 红茶可存多久 存普洱茶

【www.cy316.com - 普洱茶增值】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面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吴疆说普洱:如今存茶很有可能从此不再增值了?”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各位茶友们了解“吴疆说普洱:如今存茶很有可能从此不再增值了?”相关知识!

仅就理论而言,房子、普洱茶等实物可以是抵抗通货膨胀的一个有效体。国家统计局最近的公开数据,今年的m2(广义货币)的增发为13%,实际可能高达20%,如果按最保守的数据测算,未来m2维持10%的增速,那么,7年左右,人民币的规模将会扩张一倍。这段话翻译过来即为,现在100万的存款,到7年后,购买力将减少一半,实际价值变成了50万。就此意义而言,普洱茶“增值”。

普洱茶这个行业之所以能在2005年马帮进京之后短期内以惊人的超越其他茶类发展的速度,数年内扩大很多倍,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保值、增值概念。尤其以改制前的茶品增值惊人,以2000年左右的7542(中茶标,内飞勐海茶厂)为例,当时的价格约25元一公斤左右(当时的台湾大盘商通过内地定制商的接盘价格),现在的零售价格是6500一片,约合人民币18200一公斤,一片茶短短十余年膨胀接近一千倍,这还是正常的算法,如果是进仓、退仓、泡药水,茶品的转化就可以至少提代10年,再把大票更换(因为大票仿制相对容易),按港台大师的做法就变化为80年代了,价格就变成了6万一片,那就是16.8万一公斤,那就增值了几千倍了.....还是增值上万倍了?我算不过来了。

如此计算,普洱茶的确是增值无限的。但是,这样的模式已经不可复制。首先当时的生产厂家极度少,也就昆明、下关、勐海三大茶厂。现在说是三大茶厂,其实当时的大厂也就下关一个。勐海改制转让之时,压茶机器也就两台,曾经辉煌的昆明茶厂更是沦为承包车间,至于其他县茶厂在市场经济的大潮冲击之下,要么生产绿茶内销,要么减产、下岗自顾不暇。更重要的是,当时的生产量极低。下关茶厂最大,高达6000多吨,但是,主要是边销茶和沱茶。也正因为基数量实在太大,所以,即使同样存期的下关和勐海相比,勐海改制前的增值幅度惊人,究其因,还是“物以稀为贵”的原则决定的。昆明茶厂当时已处于强弩之末,靠一些定制商养活。而且,当时的茶厂基本上以生产熟普为主,都是及时消耗品,能留存下来的就更少。品牌少,产量低,和市场庞大的消费不成正比,属于典型的卖方市场,当然,普洱茶增值!!然而,从2004年的2万吨,到2014年11.2万吨,普洱茶如今的产量已经是天量。仔细分析市场可以发现,市场存量主要在于06、07年的茶品,当时的茶厂数字从3家急剧增长到1000家,尤其以07年为主,某大品牌生产的生茶数据惊人,并且可以肯定是烘青绿茶压饼。烘青绿茶喝新,需要阻断酶,而晒青绿茶则反之,需要酶的转化,酶的生机,用烘青炒青绿茶当普洱茶原料,无疑害人不浅,所以,才有2006年普洱茶权威刘勤晋教授强烈批判邓时海的乔木灌木说,认为其目的就是混乱普洱茶的原料。

根据云南省农业厅公布的数据,普洱茶产量从04-14年约74万吨,至少一半是进入仓储存放,如此天量的存茶,并且大量是2007年的烘炒青绿茶制作的“普洱”,要想实行增值,就必须实行交换,那么,交换的前提就是品质要高,这样品质的绿茶如何发生大规模交易?且不谈价格增值与否,市场的行家听到2007年的产品即如同魔咒,扭头即走。而且,事实上,大量的炒家最后的接盘价往往已经被透支了十多年的价格,又如何增值?再则,产区和销区的消费结构不同,消费的茶类也不同,产区可以接受生茶,半生茶,而销区是中小叶种长期控制的区域,显然不可能大面积消费,这都导致生茶还得再加工,依赖于熟化,而现在也远未及熟化期,仓储成本的压力以及错误的干仓理论,都导致茶品的增值变得可疑。

普洱茶之前的品牌极度少,导致当时的市场效应也极度好,而现在从3个品牌到现在无店不品牌,普洱茶的品牌扩张惊人,品牌的效应就极度被稀释。品牌影响力极度弱的原因首先是在于品牌众多,分散,导致经销商卖茶靠人脉靠圈子,品牌的作用在其次,也就是说,经销商只要拥有一定人脉圈,那么,品牌的替代性就极大,所以,现在几乎每一个茶店都可以自创一个古树茶品牌。更重要在于个性化时代的来临,每个人都恨不得自己的茶是独一无二的单株茶,实际上,个性化的产品,销售一般直接就对应终端消费者,由于量小,大多数都是当年消耗完毕,或者由终端消费者存放,而无须过多的中间环节,这些都导致真实的山头茶,一旦进入发烧友的茶仓,实质上已经不需要增值环节了。

与此相比较,由于山头茶原料收购的复杂性,导致大品牌绝大多数按级别收购,而不是按照山头收购,尤其是一些著名的山头几乎见不到大厂家的身影,抛弃增值的外衣,仅仅是剩下口感,好原料与差原料的优劣对比,自然清晰可见,这也是成长于2008年之后的陈升、中吉号、福金、斗记、岁月知味、今大福、合和昌、润元昌、雨林、津乔等等这些中小品牌得以成功之道。这也是之前的一些国企或国企人成立的茶企,产品积压成山于经销商仓库的真实原因。当然,2007年之前的茶品与之后出现了一个断层,2014年之后市场的格局再度改变,几乎所有的中小企业都以古树茶为标榜的时候,大家的产品质量都追齐的时候,那么,所有的企业又再度重新陷入了红海,仅仅是依靠一个高杆的古树概念,仅仅是依靠一个编造出来的大师,仅仅是依靠不断重复上家套下家的方法,显然是远远实现不了“增值”了。2014年之后,茶产业再也没有出现过一个品牌即为明证。

茶文化精选阅读

茶文化也能从生变成熟


正如人类饮食历史上最伟大的进步是从生食进入到熟食,普洱茶最有价值的突破,便是从生茶发展到熟茶。熟茶诞生至今不过四十余年,从经历低谷,到逐渐迎来高峰,熟茶,是如何“熟”起来的?在中医里,有些药材称号里也包括“熟”字,意为制、改性、发酵。熟茶能“熟”,就是微生物发酵在起作用。

通过渥堆发酵,茶叶里的刺激性物质变得温文,口感浑厚,达到比生茶更快的转化作用,“熟茶”由此而来。解放前,关于普洱茶的工艺著作里都说到:普洱生茶“汤色是红的。”生茶制作需“筑茶”,即茶叶放在竹筐里浇水压紧,促进了多酚类物质与微生物中的酶发作酶促氧化作用,使得新茶汤色显红。其时茶客习惯将新茶放一段时间再饮,茶汤泛红也就家常便饭。这种红汤普洱正是普洱熟茶的前身。它曾经是普洱茶品饮中一致追求的目标,因为茶客认为只有“红汤”普洱茶才不刺激身体,又醇厚适口。

为了让普洱茶快速到达“红汤”,熟茶诞生了。人工仿照天然发酵的进程让普洱茶陈化的速度大大提高。这是因为通过渥堆发酵,茶叶内部物质发生了一系列改变。茶多酚是普洱茶含量较高的活性物质,是茶汤苦涩感的主要原因。发酵后,茶多酚比原本原料降低了50%-70%,转化为茶色素及一些非水溶性物质,最终熟茶茶多酚的含量在11%-17%之间,使苦涩度大大降低,刺激性和收敛性变小,茶性变得温和,入口甜润。

茶人吴觉农介绍


吴觉农(1897—1989年),原名荣堂,后更名“觉农”,曾用笔名有咏唐、池尹天、施克刚等,浙江上虞人。 就像他更名“觉农”一样,为了祖国的农业,特别是茶业,吴觉农先生奋斗了一生。

他早年在浙江省中等农业技术学校(浙江农业大学前身)就读时,对茶叶发生兴趣。1916年农校毕业后,留校做了三年助教。1919年考取了由浙江省教育厅招收的去日本研究茶叶专业的官费留学生,在日本农林水产省的茶业试验场学习。经过三年的学习和研究,吴觉农撰写了《茶树原产地考》一文,以足够的事实,论证了茶树原产于中国。

抗战胜利后,吴觉农回到上海,与朋友一起经营出口茶叶,同时推行机械制茶,从台湾购来一套茶叶精制机械,在杭州办起了之江制茶厂。

1949年5月,吴觉农在政治协商会议上,提出了关于成立茶叶专业公司的建议。得到支持后,他积极筹备,亲自兼任中国茶叶公司总经理,迅速签订对外贸合同,组织收购和加工茶叶,大力订制制茶机械,在各主要茶区相继建立各种类型的机制茶厂,为茶叶事业的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吴觉农认为,振兴茶业,必须造就大量高等专业科技人才。1939年他在香港时就和复旦大学商议开办茶叶系科,1940年中国第一个高等院校的茶叶专业系科在重庆创建。1941年,他又率一批青年人,从重庆来到福建武夷山,办起了中国第一个茶叶研究所,他亲任所长。

吴觉农还十分注重茶叶史料的搜集和研究,20世纪40年代他组织中国茶叶研究社集体翻译出版了美国威廉·乌克斯的《茶叶全书》,20世纪60年代起相继发表了《湖南茶业史话》、《四川茶业史话》,1979年起,历时五年,主持编写了《茶经述评》,后来又出版了《地方志茶叶史料》一书。

吴觉农先生为中国茶叶事业奋斗了一生。陆定一在《茶经述评》序言中对吴觉农作了很高的评价,他说:“吴觉农先生毕生从事茶事,学识渊博,经验丰富,态度严谨,目光远大,刚直不阿。如果陆羽是‘茶神’,那么说吴觉农先生是当代中国的茶圣,我认为他是当之无愧的。”

普洱茶乡说茶事


世界茶源、中国茶城、普洱茶都,这三句话其实说的是同一个地方——思茅。

思茅地处滇南西部,植被丰茂,山清水秀,世代生活在这青山绿水中的253万各族人民,他们勤劳智慧,纯朴善良,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不但创造了绚丽多彩的民族民间优秀传统文化和浓郁的民风民俗,也创造了丰富浩瀚的物质财富,中国普洱茶就是众多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普洱茶以其独有的云南大叶茶为原料,它独特的加工工艺和显著的保健效果扬名于世,享誉国内外。今年的4月27日至30日,第七届中国普洱茶节、首届全球普洱茶嘉年华会、云南省首届普洱茶交易会于此举行,记者亲临现场,充分领略了茶叶之乡厚重的茶文化,普洱名茶浓浓的文化韵味至今仍回味无穷……

云南是茶树的发源地。云南聚集的26个民族都在用各自不同的方式在酷爱着、品饮着云南的茶。云南人家中那永不熄灭的火塘边、驿道马帮歇脚的篝火旁、山涧清澈的清泉畔,无不飘荡着云南特有的茶香。在思茅,茶已不再是一种单一的饮品,长期与茶共生共荣的思茅人赋予了茶太多的文化内涵。

找准地域定位

思茅在哪里?以前,这是每个出门在外的思茅人经常遇到的提问,特别是到了省外,这个问题更是经常遇到。答案是多种多样的,最多的一个版本是“在西双版纳的旁边”,这样的回答尽管通俗易懂,但总是有些尴尬。城市定位的模糊,曾让思茅人倍感焦虑,“边城、绿海明珠、林中之城”等称号都曾提出过,然而,这些或空泛,或平淡的提法并没使思茅出名。

可是,到了2003年5月,凭着良好的自然资源、悠久的普洱茶历史、发展迅速的茶产业,中国茶叶界的权威——中国茶叶流通协会把思茅命名为“中国茶城”。这是继铁观音的产地福建安溪被命名为“中国茶都”后,全国第二个定位于以茶叶、茶文化发展为主题的城市。“中国茶城”的命名,让思茅找到了自信,看到了希望,思茅也因此而成为了茶文化的圣地。

现在,无论是从哪一个路口进入思茅市区,入城路口的以“中国茶城”为主题的巨大宣传牌都非常引人注目。城市建设、旅游开发、经济发展、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无不渗透着浓浓的茶文化,就连大街小巷的街道名都以中国名茶命名,随处可见的茶室茶楼,无不飘着一股浓浓的茶香。难怪思茅人说:“以茶兴茶,茶兴则城兴,城荣则茶旺。”

孔明与“思茅”

在思茅城中心有一座雕塑格外显眼,雕塑说的是孔明兴茶的故事。据史书载,思茅大规模种植茶叶是从汉代开始的,三国时期,诸葛亮平定南中,给云南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在思茅及滇南各民族中就广泛流传着孔明兴茶,引导农民利用乡土资源发展茶产业的故事。

传说孔明一路征战南蛮(今思茅及周边地区),恩威并举,深得民心。孔明见到思茅绚丽的自然风光,神奇独特的民风民俗后,不禁想到家乡隆中的美丽山水和茅庐,于是在这里留下了“思茅”一名。由于气候湿热、水土不服以及长途征战的疲劳,孔明及大批官兵染病不起,当地少数民族煮茶为药,让患病官兵得以康复。班师回朝前,孔明谢绝了当地少数民族首领敬献的珍禽异兽及各种宝物,只要了能治瘴气之病、消除疲劳的茶叶,并嘱咐各族人民多种这种可以救命的植物。

回到成都后,孔明及官兵们以茶为药,以茶为饮,逐步带动了茶叶的消费,促进了南蛮茶叶的大规模生产。如今,思茅各族人民于每年农历七月二十三孔明的诞辰,都要举办祭祀盛会,开展品茶赏月、放孔明灯、演奏洞经音乐等活动,以追思孔明兴茶的功绩。

万人祭茶祖

思茅是世界茶树原产地的中心地带,是世界茶文化的摇篮。祭祀茶王树,缅怀祖先识茶、种茶、利用茶的功绩,是“世界茶源、中国茶城、普洱茶都”——思茅各民族的一大传统活动。在这次普洱茶节上,盛大的祭茶祖仪式让人们置身于浓浓的茶文化中。

在庄重、古朴、悠远的祭茶礼乐声中,100人组成的幡旗队跑步入场,站立于“请茶大道”的两旁,尔后是600人组成的彝族、傣族、拉祜族、哈尼族、佤族5个祭茶祖队伍抬着各自的供品及吉祥物,载歌载舞步入会场,而由60人组成的过山号、牛角号队和60人组成的开道舞队及80人组成的火枪队作为仪仗队,先后引出由60名濮人后裔布朗族少女抬着的几块上书“瑞贡天朝、三岛绿风”等字样的巨幅茶匾,以及由20名身着旗袍的少女簇拥着的一座用黄绸覆盖着的茶祖大驾。

茶祖——指茶树王与茶祖先合二为一的化身和天地之灵气合为一体的吉祥之神。茶祖被人们从古老的茶山请到了祭祀的会场后,祭师们就用钻木取火的方式点燃了香烛,向茶祖及四方神灵进香,此时,枪炮齐鸣,鼓乐声震天。

祭拜过茶祖的普洱茶在各民族手中传递,掀起一波波热情的浪花。茶叶放入到巨大的茶壶中,开壶了!大茶壶的茶水流入到数十个小茶壶中,礼仪小姐把茶水献给了来宾,献给了与会的民众,让大家共同来分享吉祥和幸福。

普洱茶瑞贡京城

普洱茶作为一种名茶,进贡天朝已经有很长的历史了。那么,普洱茶为何会成为贡茶的呢?据传,清乾隆年间,普洱城内有一大茶庄,主人姓濮,濮老庄主善制茶,制出的茶叶声名远扬,时常被普洱府作为贡茶进献京城。

这一年,又到了岁贡之时,濮老茶庄的团茶又被选为贡茶。按照惯例,每年都是濮老庄主护送进京,可今年老庄主病了,只好交由少庄主护送,因少庄主经验不足,加之时间紧迫,茶叶没有晒干就压饼上路了。经过几个月的长途奔波,到达京城时茶叶变质了。可是没想到,变质了的普洱茶更加的美味可口,得到了乾隆皇帝的大加赞赏,并赐予了普洱茶之名,下旨要求普洱府从今往后每年要进贡这种醇香无比的普洱茶。

后来,濮庄主就和普洱府的茶师,根据这次变质的茶叶研究出了普洱茶的加工工艺,并代代相传下去,不断发扬光大。从此,普洱茶岁岁入贡清廷,历经两百年而不衰,皇宫中的“夏喝龙井,冬饮普洱”也成了一种时尚。

这或许只是一种传说,但普洱茶成为贡茶却是不争的事实,普洱茶不但进京,而且通过茶马古道传到了世界各地。漫漫古道,悠悠驼铃,茶马古道从思茅蜿蜒延伸到了东南西北,把普洱茶带到千家万户,把普洱茶文化传播到了世界各地。在这次普洱茶节上,还将举行普洱茶文化北京行首发仪式,活动经思茅——普洱——昆明——四川——陕西——山西——河北——北京,行程4000余公里,历时5个月左右,预计于2005年9月底抵达北京。通过古老的运输方式,让世人认知真正的、原生态的普洱茶,同时也标志着普洱茶将走出云南、走出中国、走向世界。

悠悠茶马古道

要了解思茅的茶叶,你就得了解思茅的茶马古道,因为茶马古道如同普洱茶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就像一对孪生兄弟一样密不可分。茶马古道因普洱茶而不断拓展延伸,普洱茶也因茶马古道而名扬四海。

茶马古道记载的是大山走出来的马帮和茶的历史,中国十大名茶之一的普洱茶,就是在茶马古道上的长期运输过程中自然发酵作用而偶然得之的,形成了茶香浓郁、滋味醇厚,且别有一番滋味的特色产品。

茶马古道打破了西南边地在地理上与外界的隔绝和封闭,它像一条强有力的血脉,将历史悠久的普洱茶源源不断输送往全国各地乃至全世界。走进思茅,你会发现,古道、马帮、普洱茶构成了一幅历史画卷,从普洱出发辐射四方的茶马古道见证了普洱茶的沧桑,承载了普洱茶的历史。即便在交通飞速发达的今天,茶马古道依然让人发思古之幽情。

普洱茶“性情精清,其味浩浩,其用涤烦,其功致和。参百品而不混,越众饮而独高。”千百年来,具有历史陈香的普洱茶以其前所未有的魅力令世人叹服。普洱茶是勤劳智慧的祖先留给思茅的一笔无价财富,存活在思茅境内的一大批世界上面积最大、最古老的野生古茶树、过渡型古茶树和栽培型万亩古茶园,证明思茅是世界茶树的起源地和世界上最早栽培茶树的地方。

天赐思茅一方神山秀水,古茶树、古茶园、普洱茶、茶马古道是撑起中国茶城的一张张“名片”。普洱茶对于思茅来说,是活着的历史文化,是行走着的生命之旅,是打造中国茶城之“源”。品着一杯浓浓的普洱茶,如同品着普洱茶久远的历史,其味其韵,妙不可言。

新闻助读:普洱茶趣话普洱茶之名

普洱茶之所以名扬四海,这是由普洱茶优秀的内在品质决定的。《红楼梦》第63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一章中有贾宝玉喝普洱茶助消化的描写。清代宫廷对普洱茶的青睐和赏识,更加扩大了普洱茶的影响,以至于有“普洱茶名重京师”的说法。

普洱茶作为一种商品品牌,更是支撑云南特别是思茅历史上经济发展的一大支柱产业,也是思茅及周边地区人民艰苦奋斗的结果。

普洱茶之奇

普洱茶以“生命的古董”而闻名世界,是不能复制的神奇的地域名茶。

一方面普洱茶历经沧桑,伴随着茶马古道产生于世界茶树起源的中心地带——思茅普洱,有着神秘的历史传说,而另一方面普洱茶的绝妙之处在于它有六奇:

一是产地奇:普洱茶产地地处温暖湿润、云雾缭绕的地域,丰富的土地和亚热带光、热、水资源为普洱茶的生长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

二是品种奇:普洱茶的原料来源于乔木型的野生云南大叶茶树,有一种特殊的芬芳香气。

三是制作奇:普洱茶是以云南大叶茶制成的晒青绿茶为原料,经适度潮水渥堆形成,茶叶中的多酚类经过缓慢的后发酵转化作用和人工速成后发酵制作形成独特的色、香、味,其品质的形成是在水热及微生物的共同作用下完成的。

四是形状奇:普洱茶除散茶外,还有紧压茶。紧压茶可压制成千奇百怪的形状,有小如药丸的茶丸;有大小不等的沱茶、方茶、园茶、棋茶;有大如南瓜的金瓜贡茶、竹筒茶、屏风茶等。

五是品质奇:普洱茶像酒一样越陈越香。

六是饮用奇:普洱茶可泡饮,可煮饮,可加花制成各种花茶。

普洱茶之韵

茶叶一般来说要喝新鲜的,但普洱茶却被喻为“能喝的古董”,是茶叶中最具有生命力的。

由于普洱茶具有的收藏特性,使许多爱茶之人将普洱茶储放家中,隔一段时间就翻出来看一看,取出少许冲泡,体会茶叶颜色的改变,品尝逐渐增加的香醇,玩味茶香的变化。更有爱茶之人还把藏茶形容成抚育子女,用爱惜、赞叹、欣慰之心看着普洱茶一天天“成长”,感慨之情油然而生。这种历史和时间的积蕴,使得普洱茶同古玩、艺术品、瓷器一样有收藏价值,越藏价越高,韵味无穷。

普洱茶之道

思茅汉族的待客茶与内地汉族的泡茶相似,一般有盖碗茶、壶泡茶两种,冲泡时由高向低转拉三次,称为“凤凰三点头”,表示向客人三鞠躬之意。茶水斟入茶杯、茶碗时,只满七分,留三分空位,称为“七分茶,三分情”。

哈尼族的土锅茶又称待客茶,是一种古老而方便的饮茶法。将盛有清泉水的土锅支在铁三角架上,待锅内的水烧开后,再放入新鲜的老普洱茶叶,不断加水煮三至四道方可饮用。

竹筒香茶是傣族人民别具风味的一种茶饮,也是比较讲究的一种待客茶。此外,拉祜族的烤茶、佤族的铁板烤茶等,也都有自己独特的茶道。总之在思茅,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饮茶之道,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普洱茶的博大精深。

总结抗灾自救经验,确保茶业增值增效


总结抗灾自救经验,确保茶业增值增效

总结抗灾自救经验,确保茶业增值增效

针对上半年三明市生产遭遇霜冻、水灾影响,以及市场急速变化的特殊背景,该市技术推广站于本月26日及时召开了全市工作会议,来自全市十二个县的经作站技术业务负责人及茶企业代表20多人参加了会议。会上,认真总结上半年茶业工作亮点,客观评估霜冻、水灾造成的经济损失,分别交流了抗灾自救的好做法、好经验,综合分析了市场的变化趋势,探讨以市场为导向进一步优化调整茶类结构,部署了下半年茶业重点工作。

上半年该市茶业总的形势是:开采提早、受灾严重、产量锐减、产值略升;红茶量增销旺效高,绿茶量缩货紧价好,青茶量质同降效益下滑。上半年全市产茶0.62万吨,比去年的1.2万吨减产0.58万吨,比减49%;毛茶产值约3亿余元,与去年大体持平略增。霜冻直接经济损失约1.1亿元,水灾损失约1000余万元。由于红茶市场崛起,该市生产出现“茶区一片红”,大大弥补了因灾造成的损失,全市上半年红茶生产量达1500多吨,比去年全年的300余吨增长了近5倍,芽型红茶平均售价300-360元/kg,普通红茶60-100元/kg,同等原料与加工绿茶比较效益增加40-60%,部分乌龙茶品种也改制红茶,同样取得了较好经济效益。

借本次会议之机,该市站还专门召集了《三明市特色系列红茶开发研究》课题组成员座谈会,对一年多来该市红茶开发取的成绩作了阶段性总结,并就下阶段继续实施的内容、进度做了分工和安排。

吴觉农论饮茶益寿


网是一个为茶友提供普洱茶知识、普洱茶的功效、普洱茶市场行情而进行的茶文化交流平台,是普洱茶业界最具有活力和前景的权威非商业门户网站。

被誉为“当代茶圣”的吴觉农,一生从事茶叶事业,是我国当代著名的茶叶专家,为我国茶叶事业的发展创立了不朽的功绩。

吴觉农一生爱茶,饮茶方法颇为讲究,能根据不愉时间不同身体状况。选用不同的茶叶。比如他八、九十岁以后,常常是上午喝绿茶,午睡以后喝怀红茶或乌龙茶,晚上一般不喝茶,有一套饮茶养生之道。吴老一直活到93岁,在他90岁高龄时,思维依然敏捷,身体健康。

有人问他长寿健身的秘诀何在,他总是说:“我也想不出什么所以然,大概与多喝茶有关吧!我是搞茶叶的,与茶叶界联系很多,他们每年都给我寄茶叶来,因此我家里红茶、绿茶、乌龙茶,好的差的样样都有,随时可喝,所以我的身体还算健康,至少手脚灵活,做笔记也不必戴眼镜。特别我的老伴,原来身体很差,后来经常喝茶现在身体比我还好,还能做些家务劳动。”吴老真不愧是茶人典范、饮茶益寿的证人。

更多关于普洱茶文化资讯请访问

只因有茶,此生不再薄凉


欢迎来到本网站,下面为您提供的是《只因有茶,此生不再薄凉》内容,感谢阅读!

只因有茶,不停的在行走茶路。时间久了,便会有一种“途中即家舍,家舍即途中”的感觉。

只因有茶,每日满满正能量。我始终相信,生活因有茶而变得精彩,生活因有茶会对每一个明天充满希望。

只因有茶,学会了记录点滴感动。时光若水,无言即大美。日子如莲,平凡即至雅。茶水洗心,心如明镜。或许,你会在每个清晨醒来,对镜梳妆,素颜静默,心始终如莲,安静绽放。只是,再也与过往无关,仅有的只是现在,在一盏茶的光阴里,徘徊,记下一点一滴。

只因有茶,都想开间茶馆。在某个临水的地方,不招摇,不繁闹。有一些古旧,一些单薄,生意冷清,甚至被人遗忘,这些都不重要。只要还有那么,那么一个客人。在午后慵懒的阳光下,将一盏茶,喝到无味;将一首歌,听到无韵;将一本书,读到无字;将一个人,爱到无心。

只因有茶,愈喜独坐在绿苔滋长的窗前,泡一壶闲茶。不去管,那南飞燕子,何日才可以返家。不去问,那一叶小舟,又会放逐到哪里的天涯。不去想,那些走过的岁月,到底多少是真,多少是假。如果可以,只愿做一株遗世的梅花,守着寂寞的年华,在老去的渡口,和某个归人,一起静看日落烟霞。

只因有茶,遇见爱的温馨。喜欢闲暇时,煮一壶茶,品一盏清欢,留一份淡然萦于心间。生活在这热闹繁琐的世界里,容我修一段清喜的时光,坐在每个晨起暮落的光阴里,将日子轻描素写,用缕缕情怀铭记下生命中,遇见一份爱的温馨情动。

只因有茶,爱有来生。“你若不认得我,我就说:你的茶凉了,我再去给你续上。你便知那人是我”。

只因有茶,全国结友识友,得缘而聚,此生偌长的光阴里,不再薄凉和寡淡。

以上就是为您提供的《只因有茶,此生不再薄凉》全部内容,在阅读的过程中是不是有所收获呢?更多内容请继续关注我们网站内容更新!

大益吴远之:如何选用合适的壶型冲泡普洱茶


大益吴远之:如何选用合适的壶型冲泡普洱茶

紫砂壶是实用性和艺术性高度和谐统一的妙品,用紫砂壶泡茶既可享受它优美的造型艺术,又能感受它不可替代的实用功能。大益吴远之介绍:紫砂壶的造型是为泡茶而设计的,任何壶型都可以泡茶,但是选用合适的壶型冲泡普洱茶,更能感悟它的奥妙。

不同泥料选择不同的茶

大益吴远之介绍到,云南大叶种普洱茶茶性独特、口感丰富,配以紫砂壶效果更佳。由于紫砂泥有不同的泥种,烧结温度不同、烧后收缩率不同、密度不同,气孔的疏密也不同,利用紫砂泥这种细微的变化来调节冲泡不同特点的茶,自有奥妙。一般而言,紫砂壶壶音频率较高的适宜配泡重香气的茶,如绿茶、青茶等;壶音频率稍低者则较适宜配泡重滋味的茶,如乌龙、铁观音等。大益吴远之为您介绍,不同泥种的紫砂壶如何配泡不同品种的普洱茶。

紫泥多夹于甲泥矿层当中,以砂为主,其中大部分的组成结构为较大的颗粒,还有一部分就是再成形中起可塑性和黏接作用的膏状物质。紫泥气孔特征是开气孔和闭气空两者并存,它的开气孔是内部较大颗粒在高温作用下收缩变形,与膏状物质的自然分离而形成的,其气孔开口相连、弯弯曲曲、连绵不断,近则相邻,远则可能贯穿全身,所以紫砂透气性好,特别宜茶。紫泥壶对普洱茶适应性强,不管生茶、熟茶、老茶、新茶,不同茶区的普洱茶,只要专配专茶冲泡,一种茶叶用一把壶就可以了,壶经养护效果更佳。

本山绿泥是紫泥层的夹脂,有“泥中泥”之称。本山绿泥气孔特征与紫砂差不多,开口气孔和闭口气孔并存有之。本山绿泥壶冲泡陈期短的生茶,特别是茶味足、气感强的班章、布朗等茶区的生普洱茶,能吸收茶汁,有过滤苦涩的作用,效果较好。大益吴远之提醒您,本山绿泥泥质纯正油润,是紫砂泥中的极品,经生普洱茶汤泡养,更显天生丽质、温润如玉,诱人垂慕。

朱泥是嫩泥矿层底部的泥料,质坚如石,有“未触风日之石骨”之称。朱泥壶收缩率高、密度高,烧成后敲击声较脆,其透气性与紫泥、本山绿泥相比较弱。这是由于朱泥在烧制中,有机物和一些易溶物都参与反应,那些较大的颗粒烧成后,每一个都形成为一个中空的物质,形成了闭口的气孔,这也是朱泥壶保温性较好的原因。大益吴远之介绍到,朱泥壶发茶性强、保味保温功能好,适合冲泡普洱老茶、陈茶,冲泡熟普洱茶,味道醇厚、茶汤稠浓,用以养朱泥壶,会更加红润亮丽。用它还可逼出茶味,水长耐泡,收到其他器皿冲泡所不能得到的良好效果。

紫砂泥是紫泥、本山绿泥和红泥三种基本泥构成的统称,又美名为“五色土”。历代制壶大师在不断地实践探索中,凭自身经验,利用砂泥互相配比不同,调节火温,以及烧成后发色的物理、化学变化,使制作的紫砂壶颜色千变万化、丰富多彩,颜色已远远不止五种。用传统的手工方法,以紫泥、本山绿泥和红泥的原矿配制炼泥,可以派生出不同色相的泥料做壶(如本山绿泥与紫泥相拼成团泥等),同样能使人感受到质朴文静、纯真素雅之美,用以冲泡普洱茶也是色、香、味俱全,尽显紫砂壶宜茶之优势。

大益吴远之提醒您,随着紫泥、本山绿泥、红泥存量减少,采用纯净陶土添加氧化物作色剂或用新的矿土替代、以工业化生产配制的许多新泥种,虽则颜色鲜艳、光彩夺目,但经实践证明,用有化工添加物做成的紫砂壶效果并不乐观。因此,泡普洱茶一定要选用纯正紫砂泥做出的壶。

中国当代茶圣吴觉农


被誉为当代茶圣的吴觉农先生(1897—1989年)是中国茶业复兴、发展的奠基人,是中国现代茶学的开拓者,是享誉国内外的著名茶学家,更是中国茶界的一面光辉旗帜。他为振兴华茶艰苦奋斗了72个春秋,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吴觉农茶学思想,为中国现代化茶行业做出了历史性的伟大贡献!

1897年,吴觉农出生于浙江茶区上虞丰惠镇,他从小对茶产生兴趣,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残酷现实,使吴觉农立下志向,立志要革新中国茶业。1919年,吴觉农赴日本留学,专攻茶学,发表了《茶树原产地考》、《茶树栽培法》和《中国茶叶改革方准》三篇论文。在25岁时,他便分析了中国茶叶出口的历史,并从栽培、制造、贩卖、制度和行政、其他的关系等五个方面剖析了华茶失败的根本原因,同时提出了培养茶业人才、组织有关团体、筹措经费、茶税分配等振兴华茶的根本方案。

1922年,吴觉农从日本留学回国,直到1931年才进上海商品检验局,开始茶叶专业工作。1935年和1937年,他和胡浩川、范和钧分别合作出版了《中国茶业复兴计划》和《中国茶业问题》两本茶学名著和一批有关茶叶生产与对外贸易的重要论文。20世纪40年代,吴觉农学习了前苏联早期农业经济学论,结合中国茶业实际,提出了战时茶叶统制政策和以后的茶叶统购统销政策,最后形成了适合新中国成立初期计划经济体制需要的比较系统的吴觉农茶学思想(图3—3)。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由于极“左”思潮的影响,对吴觉农不公正的对待,在这长达26年的时间里(1951—1977年),他仅仅发表了1篇茶学论文,即《湖南茶业史话》。1978年之后,年逾80高龄的吴觉农,以中国农学会和中国茶叶学会名誉理事长的身份,热情满怀地回到久违的茶叶战线。1987年,吴觉农发表了他一生中最后一部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著作——《茶经述评》。这部被誉为20世纪的新茶经,在茶学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