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茶散文:喝茶 (梁实秋)

发布时间 : 2020-11-30
茶文化散文 红茶的唯美散文 经典红茶

【www.cy316.com - 茶文化散文】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面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经典茶散文:喝茶 (梁实秋)”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各位茶友们了解“经典茶散文:喝茶 (梁实秋)”相关知识!

我不善品茶,不通茶经,更不懂什么茶道,从无两腋之下习习生风的经验。但是,数十年来,喝过不少茶,北平的双窨、天津的大叶、西湖的龙井、六安的瓜片、四川的沱茶、云南的普洱、洞庭山的君山茶、武夷山的岩茶,甚至不登大雅之堂的茶叶梗于满天星随壶净的高末儿,都尝试过。茶是中国人的饮料,口干解渴,推茶是尚。叉子,形进于茶,声进于(木贾),来源甚古,流传海外,凡是有中国人的地方就又茶。人无贵贱,,谁都有分,上焉者细啜名种,下焉者牛饮茶汤,甚至路边埂畔还有人奉茶。北人早起,路上相逢,辄问讯“喝茶么?”茶是开门七件事之一,乃人生必需品。

孩提时,屋里有一把大茶壶,坐在一个有棉衬垫的藤箱里,相当保温,要喝茶自己斟。我们用的是绿豆碗,这种碗大号的是饭碗,小号的是茶碗,作绿豆色,粗糙耐用,当然不能和宋瓷比,和江西瓷不能比,和洋瓷也不能比,可是有一股朴实敦厚的风貌,现在这种碗早已绝迹,我很怀念。这种碗打破了不值几文钱,脑勺子上也不至于挨巴掌。银托白瓷小盖碗是祖父专用的,我们看着并不羡慕。看那小小的一盏,两口就喝光了,泡两三回就换茶叶,多麻烦。如今盖碗很少见了,除非是到故宫博物院拜会蒋院长,他那大客厅里总是会端出盖碗茶敬客,。再不就是电视剧中也看见有盖碗茶,可是演员一手执盖一手执碗缩着脖子啜茶那狼狈相,令人发噱,因为他们不知道喝盖碗茶应该是怎样的喝法。他平素自己喝茶大概一只用玻璃杯、保温杯之类。如今,我们此地见到的是盖碗,多半是近年来本地制造的“万寿无疆”的那种样式,瓷厚了一些;日本制的盖碗,样式微有不同,总觉得有些怪怪的。近有人回大陆,顺便谈是我的旧居,带来我三十多年前天天使用的一只瓷盖碗,原是十二套,只剩此一套了,碗沿还有一点磕损,睹此旧物,勾起往日心情,不禁黯然。盖碗究竟是最好的茶具。

茶叶品种繁多,各有擅长。有友来自徽州,同学清华,徽州产茶胜地,但是他看见我用一撮茶叶放在壶里沏茶,表示惊讶,因为他只知道茶叶是烘干打包捆载上船沿江运到沪杭求售,剩下来的茶梗才是家人饮用之物。恰如北人所谓的“卖席的睡凉炕”。我平素喝茶,不是香片就是龙井,多次到大栅栏东鸿记或西鸿记去买茶叶,在柜台面前一站,徒弟搬来凳子让座,看伙计秤茶叶,分成若干小包,包得见棱见角,那份手艺只有药铺伙计可媲美。茉莉花窨过的茶叶临卖的时候再抓一把鲜茉莉放在表面上,所以叫做双窨。于是茶店里经常是茶香花香,郁郁菲菲。父执有名玉贵者,旗人,精于饮馔,居恒以一半香片一半龙井混合沏之,有香片之浓馥,兼龙井之苦清。吾家效而行之,无不称善。茶以人为名,乃迳呼此茶为“玉贵”,私家秘传,外人无有得知。

其实,清茶最为风雅。抗战前造访知堂老人于苦茶庵,主客相对总是有清茶一盅,淡淡的、涩瑟的、绿绿的。我曾屡侍先君游西湖,从不忘记品尝当地的龙井,不需要攀登南高峰风篁岭,近处的平湖秋月就由上好的龙井茶,开水现冲,风味绝佳。茶后进藕粉一碗,四美具矣。正是“穿牖而来,夏日清风冬日日;卷帘相见,前山明月后山山。”

有朋自六安来,贻我瓜片少许,叶大而绿,饮之有荒野的气息扑鼻。其中西瓜茶一种,真有西瓜风味。我曾过洞庭,舟泊岳阳楼下,购得君山茶一盒。沸水沏之,每片茶叶均如针状直立飘浮,良久始舒展下沉,味品清香不俗。

初来台湾,粗茶淡饭,颇想倾阮囊之所有再饮茶一端偶作豪华之享受。一日过某茶店,索上好龙井,店主将我上下打量,取八元一斤之茶叶以应,余示不满,乃更以十二元者奉上,余仍不满,店主勃然色变,厉声曰:“卖东西看货色,不能专以价钱定上下。提高价格,自欺欺人耳!先生奈何不察?”我爱其戆直。现在此茶店门庭若市,已成为业中之翘楚。此后我饮茶,但论品位,不问价钱。

茶之以浓酽胜者莫过于功夫茶。《潮嘉风月记》说功夫茶要细炭初沸连壶带碗泼浇,斟而细呷之,气味芳烈,较嚼梅花更为清绝。我没嚼过梅花,不过我旅居青岛时有一位潮州澄海朋友,每次聚饮酩酊,辄相偕走访一潮州帮巨商于其店肆。肆后有密室,烟具、茶具均极考究,小壶小盅犹如玩具。更有娈婉卯童伺候煮茶、烧烟,因此经常饱吃功夫茶,诸如铁观音、大红袍,吃了之后还携带几匣回家。不只是否故弄玄虚,谓炉火于茶具相距七步为度,沸水和温度方合标准。与小盅而饮之,若饮罢迳自返盅于盘,则主人不悦,须举盅至鼻头梦嗅两下。这茶最具解酒之功,如嚼橄榄,舌根微涩,数巡之后,好像越喝越渴,欲罢不能。喝功夫茶,要有工夫,细呷细品,要有设备,要人服侍,如今乱糟糟的社会里谁有那么多的功夫?红泥小火炉哪里去找?伺候茶汤的人更无论矣。普洱茶,漆黑一团,据说也有绿色者,泡烹出来黑不溜秋,粤人喜之。在北平,我只在正阳楼看人吃烤肉,吃得口滑肚子膨亨不得动弹,才高呼堂倌泡普洱茶。四川的沱茶亦不恶,惟一般茶馆应市者非上品。台湾的乌龙,名震中外,大量生产,佳者不易得。处处标榜冻顶,事实上那里有那么多冻顶?喝茶,喝好茶,往事如烟。提起喝茶的艺术,现在好像谈不到了,不提也罢。

小编推荐

梁实秋亲自买茶获盖多


我国现代著名作家粱实秋先生常以不善品茶、不通茶经、更不懂茶道自称,但是了解他的人都知道,梁先生对于品茶实际上是有很独到的见地和讲究的。

梁实秋平常多饮用香片茶或龙井茶,这点在他自己的小品文《喝茶》中就曾提过。当他还在北平的时候,就时常亲自去茶店买茶,他将买茶看成是一种和品茶一样的享受。往柜台前一站,徒弟连忙搬来凳子让坐,就那么静静地坐在那里看伙计称茶叶,再将称量好的茶叶分装成若干小包,每个小包都包得见棱见角,技术炯熟,手艺精湛。如果是用茉莉花窨过的茶叶,买主临带走的时候再抓一把鲜茉莉放在表面上,称之为 “双窨”。坐于店中,时常是茶香花香,双双扑鼻而来。买茶的过程,在粱实秋的笔下,确实平添了许多乐趣与韵味。

同时,梁实秋先生还在他的著作中介绍了自己的私家秘传——玉贵,据他叙述,自己的父辈有一位名叫玉贵的旗人朋友,对于饮馔颇为精通。此人经常将香片和龙井茶各半掺在一起混合沏之,茶汤之中不仅具有香片的浓馥,而且兼有龙井茶的清苦醇美。于是粱家也开始仿效玉贵的这种饮茶方法,喝到这种茶的人无不津津乐道。后来梁家便将这种混合在一起的特殊茶叶起名为“玉贵”,列入秘传之中。

粱实秋曾经先后多次陪同父亲到西湖游玩,每次必定不忘品尝一下当地的龙井茶。一片湖光山色之中,一边慢慢品啜着一壶龙井清茶,一边闲吟亭前楹联“穿牖而来,夏日清风冬日日;卷帘相见,前山明月后山山”,在粱实秋看来,意境格外清雅之至。同样,梁实秋每到洞庭湖时,都一定不忘购买君山茶,观其外形,品其茶香。

此外,天津的大叶茶、六安的瓜.片、四川的沱茶、云南的普洱茶、武夷山的岩茶等很多上好的茶叶粱实秋都曾经品饮过。但要说真正使梁实秋对饮茶的理解升华到一个新的境界,就不得不谈到他初去台湾时在买茶过程中所经历的一件事。

粱实秋到台湾不久,一日,忽然想倾尽囊中所有买些上好的龙井茶。当他走进一家茶店之后,店丰分别拿出八元一斤、十二元一斤的龙井茶来招呼他,梁实秋却始终感觉价他太低而不满足。茶店店主勃然色变,严肃地说:“买东两,看货色,不能专以价钱定上下。只是一味提高价格,自欺欺人耳!先生奈何不察?”

店主的一番话犹如一记棒喝,醍醐灌顶,使粱实秋受益匪浅。此后,无论何时,他饮茶只是注重茶叶的品味,从来不单纯以价钱高低判定优劣。追求茶的真善美,重视茶叶的本质和内蕴,不正是饮茶境界的升华吗?

经典西藏茶俗


茶叶是藏族群众补充营养的主要来源。藏族饮茶,有喝清茶的,有喝奶茶的,也有喝酥油茶的,名目较多,喝得最普遍的还是酥油茶。目前,西藏的年人均茶叶消费量达15公斤左右,为全国各省、区之首。

所谓酥油,就是把牛奶或羊奶煮沸,用勺搅拌,倒入竹桶内,冷却后凝结在溶液表面的一层脂肪。至于茶叶,一般选用的是紧压茶类中的普洱茶、金尖等。酥油茶的加工方法比较讲究,一般先用锅烧水,待水煮沸后,再用刀子把紧压茶捣碎,放入沸水中煮,约半小时左右,待茶汁浸出后,滤去茶叶,把茶汁倒进长圆柱形的打茶桶内。与此同时,有另一口锅煮牛奶,一直煮到表面凝结一层酥油时,把它倒入盛有茶汤的打茶筒内,再放上适量的盐和糖。这时,盖住打茶筒,用手把住直立茶筒并上下移动的长棒,不断催打。直到筒内声音从咣当、咣当变成嚓咿、嚓咿时茶、酥油、盐、糖等即混为一体,酥油茶就打好了。

打酥油茶用的茶筒,多为铜质,甚至有银制的。而盛酥油茶用的茶具,多为银质,甚至还有用黄金加工而成的。茶碗虽以木碗为多,但常常是用金、银或铜镶嵌而成。更有甚者,有用翡翠制成的,这种华丽而又昂贵的茶具,常被看做是传家之宝。而这些不同等级的茶具,又是人们财产拥有程度的标志。

喝酥油茶是很讲究礼节的,大凡宾客上门入座后,主妇立即会奉上糌粑,这是一种炒熟的青稞粉和茶汁调制成的粉糊,也是捏成团子状的。随后,再分别递上一只茶碗,主妇很有礼貌地按辈份大小,先长后幼,向众宾客一一倒上酥油茶,再热情地邀请大家用茶。这时,主客一边喝酥油茶,一边吃糌粑,这是不可多见的饮茶风俗。不过,按当地习惯,客人喝酥油茶时,不能端碗一喝而光,这种狼吞虎咽的喝茶方式,被认为是不礼貌、不文明的。一般每喝一口茶,都要留下少许,这被看做是对主妇打茶手艺不凡的一种赞许,这时,主妇早已心领神会,又来斟满。如此二三次后,客人觉得不想再喝了,就把剩下的少许茶汤有礼貌地泼在地上,表示酥油茶已喝饱了,当然主妇也不再劝喝了。

茶若君子散文坐奔驰的愚公


坐奔驰的愚公

我称汪国栋为愚公,因为他平时低眉顺眼,一副大智若愚的样子,还因为他农村长大,走向城市,逢山开路,遇水摆渡,敢为人先,大胆开拓,具有愚公移山的精神。

认识他先认识丫山。

那是2005年4月2日,《芜湖广播电视报》组织一些作家去丫山游春,“心怡坊”栏目编辑王毅萍动员我去,听说爬山我就发怵,但盛情难却,有车接送,丰田越野大吉普,好车,是花海石林旅游公司老总汪国栋的,想是他的邀请,客随主便吧。

没进南陵城,沿途就见不少大幅广告,蓝底白字,写在民房墙壁上:“万亩牡丹园”、“全国最大的丹皮生产基地”……勾勒出花山石海的美丽景色,让人心驰神往。

过了县城,地势渐高,进入山地后,山下是悬崖绝壁,远边是仰如卧佛的高山,路呈“之”字形,总在急转弯,路边杂草丛生,乱石凹凸,山地高寒,还没透出绿意来,荒山野岭,怎么可能有美景?

山顶开阔起来,岗巅路侧,能看见周围连绵群山,山山相连,峰峰相望。路并不连贯,越来越狭窄,还有挖掘机在继续开山,听说那家伙每小时的租用费近百元,回望我们走过的路,简直就是用钱铺出来的。

观赏了奇峰异石、清泉瀑布、百草千花后,方觉不虚此行——果然钟灵毓秀,融石林、溶洞、瀑布、峡谷、天坑、暗河、山顶湖景观为一体,独具特色,想不到芜湖有这样神奇的自然景观,开发这片土地的人有眼光,有魄力!

来到公司驻地,我坐在阶梯下的车里,看见一双穿着圆口步鞋的大脚从山门里迈出,大步走下,主角出场了:方脸大耳板寸头,面部波澜不惊,衣服颜色暗淡,但,朴实里显出豪华,沉稳里透出精明,在众人簇拥下,他目不斜视,钻进一辆豪华小车里走了。

坐奔驰的愚公,他就是这一山之主汪国栋。

后来,我为丫山写了一整版文章,名为《神奇的丫山》,《广播电视报》以我为“模特”出了一整版《人生处处有风景》的图文,我宣传丫山,报社宣传我,汪国栋没人宣传。

因为目标显著,汪总想必记住了我,后来在芜湖约请我与几个文友为丫山风景区宣传策划。他依然不苟言笑,听得多说得少,我们提议发起一次征文,他答应了,安排有条不紊,以后几年没往来。

今年他又找我去策划宣传,我的意见是丫山的抒情文字过去报刊发得太多,现在如果改为写《丫山的传说》,刊登后还能出书,书能在景点销售,是个花钱不多收效长远的事。他说考虑却没下文,想是后来举办了大型牡丹节,请了蒋大为等著名歌星演唱,搞了轰轰烈烈的活动。

不久,又听说他在开发板子矶,建设了环山栈桥、山上亭阁,“五一广场”拆下的大型铝合金风帆雕塑,也被他弄去重新组装在山岩上,成为渡江登陆处的标志,还建立了渡江战役纪念馆,足见他的眼光与心计。

这时,我正在整理专门写人物的散文,准备出一本集子。以前文章有的过时了,想补充几个典型,于是想到丫山庄主是个人物,他应该是有故事的。电话打去,他说在北京,出席全国乡镇企业先进大会,回来与我联系。

我以为他是托词,要写的人物不少他一个,就把这事忘记了。他却没忘,突然派车来接去。中山堂最后大厅里面还有个小院,办公室在小院里,古色古香,如博物馆的一间,里面还坐着两个省报的编辑。汪总表情平和,没有客套,说原来打算向几个人一起介绍情况的,想是我去迟了,他已经要送客。

后来,他挤牙膏一般介绍经历,两只手机不停地响,同时处理各种事务,语言简短而急促,我一上午只记了一张纸就告辞了。回家再看他给的三份材料,有关如何创业的具体事迹介绍太少,只是让我知道他原来是个从事多种经营的大老板。

他出生于无为贫困农家,初二停学,十七岁就背着行囊外出打工,每天所得才1块5毛钱。进入芜湖微型电机厂带来命运的转机,因为遇见个好师傅,教他学会了水电安装,带他承包工程,走上经营道路。

1989年,他开始营销电缆,勤奋踏实,不仅脱贫而且走上富裕道路了,为什么还要再创建那么些企业呢?他说要“产业报国、实业兴邦”。

汪国栋是个敢想的人,也是个雷厉风行付之于行动的人,坚定的信念与脚踏实地的苦干,使他一步一个脚印走向了成功。他的大手笔,首先是开办轮渡所。起初的动意还是行路的艰难吧?在走南闯北跑经营时,长江天堑经常耽误他的行程。

1998年,他成功地创建了万里长江民营第一渡——繁(昌)无(为)汽车轮渡公司,在还亏损的情况下,为打开码头通道,他还收购兼并了江海公司荻港修船厂、繁昌供销社荻港轧花厂等国营企业。《人民日报》给他做了专题报道:“民资可用,民力可为”,是对他的充分肯定。《安徽日报》报道时又加了“开明与精明”的编者按。

他是开明的,思想具有前瞻性,敢于大刀阔斧地创新。他也是精明的,深谋远虑地考察,精打细算地投资:

2003年,创建繁昌县汽渡石英矿业有限公司;2004年4月,成立丫山花海石林旅游有限公司,投建丫山风景区,景区先后被授予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安徽省地质公园、全国青少年科考基地。其间,还新建了展示皖南风情的民俗博物馆;2005年,开发板子矶旅游项目,并在渡江战役登陆地筹建“渡江战役纪念馆”;2005年在南陵县创建芜湖铁木画有限公司,开发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产品,获得国家专利和多项大奖;2006年,创建凤阳汽渡石英矿业有限公司;同年,组建了安徽国游集团并任董事长、总裁;2007年,创建了芜湖丫山旅游运输有限公司;2008年,九华漂流风景区也被他收购,专家誉为“起点高、硬件设施好、旅游资源丰富”,3A创建工作通过验收……

身上担子重,头山光环多:2005年12月,汪国栋荣获团中央颁发的“全国优秀青年企业家”称号;同年担任中国青年企业家协会常务理事;2007年,荣获首届“芜湖创新创业优秀青年”称号,2009又被评为首届芜湖青年经济人物……

他的经营,集汽车轮渡、码头、仓储、物流、矿产、旅游、休闲、娱乐、度假、工艺品生产、电线电缆制造、旅游房产开发、民俗博物馆一体,是跨区域、跨行业、多元化并进的大型民营企业集团,总资产已达两亿多元。

但是,我从来主张“文章不写一句空”,不惟有钱人投笔,也不愿写如企业简介般空洞的资料文章,我只写有故事的人、有血有肉的人,显然,汪国栋是个有许多故事值得去书写的人,只是他太低调了,怎么挖掘他的有关资料呢?

当机立断 投资丫山

半个月过去,突然接到个陌生青年的电话,说他曾经是汪总的助手,现在黄山工作,特别要他到芜湖来,专门为我介绍当初开发丫山情况。我惊异汪国栋过人的记忆力,而且,他在不动声色时就把事情安排了。

张振武是个年轻的老总,当初在马仁担任要职时两人相识的。那时,汪国栋已经拿下了板子矶旅游项目,打算开辟红色旅游景点,但是对岸是国营中海集团修船厂,不方便进出,所以按兵不动。

2003年12月,汪总问张总,在他所接触的地方,哪里有景点能开发?小张带他去了安徽绩溪大章山峡谷等。可是国栋不满意,说想在芜湖附近找景点,自然资源要更好的。小张想到了丫山,听说那里前身名为西山风景区,1987年与九华山、太极洞等景区齐名,1994年被安徽省人民政府评定为第一批省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后者已经名扬四海了,丫山连一条旅游线路都没有打通。

2004年4月4日是清明节,汪总与小张上山了。盘山道路仅仅是2米5宽的砂石路,特意把奔驰车的底盘升高,七弯八拐,最后只能在西山小学停下来。

学校放假,一群小孩拿手电筒问他们是否要导游,说进溶洞需要照亮。给他们20元钱,孩子们就从蟾蜍观天带他们开始看起,看了双燕石、海浪石,再到燕倪洞……来到峡谷,没路可走了。看地势险要,汪国栋叫孩子回去,两人手脚并用,沿着悬崖绝壁走出峡谷,看到一片整齐的树林绿意昂然,芳香的气息弥漫在林间,听小张说是楠木林,每棵口径不大,想是曾经被砍伐过的,汪国栋意识到,开发风景区也是为了保护资源,突然增强了使命感。

往下走,“雨花”从天而降,上下裸露的钟乳石钙化层泛着黄色,苔藓很厚,小张惊奇地告诉他,这只有九寨沟才有的钙化瀑布,华东太少见了。原来瀑布出水虽量大,但上面断开,形成珠帘瀑布了。汪国栋兴致勃勃,抓着大树下到谷底,遇见一妇女在一个造型奇特的溶洞门口卖食品,进洞看了后向她询问情况。女人见他们不像一般游客,积极地说:“你们要了解更多,跟我哥哥联系吧,他叫蒋国清。”

汪国栋要来手机号码,联系老蒋到饭店吃中饭。一问才知道,打丫山主意的人很多,既有外籍人,也有浙江老板。考察了一年多的浙江老板那天也要来,蒋国清就是在等他。虽然他们都有开发意向,但一算,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至今还没人签订协议。

老蒋说,这里生态良好、资源丰富、景点很多,带他们去了龙山、南陵湖、张氏祠堂、双龙井……漫山遍野的牡丹花含苞欲放,想到花期灿烂时的美景,想到开发空间的宽阔,汪国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看这里有开发价值,回去与家属通通气。”接着又补充一句,“我讲话是算话的,浙江人投资200万,我投资500万差不多了吧?马上我就打十万定金来。”蒋国清提醒他,投资旅游周期长,见效慢,是有风险的。国栋却毫不犹豫地表态:“没关系,如果不行,就当我那500万输了。”

蒋国清当过教师、会计、文书、团书记、党支书、县政协委员等干部,为了改变家乡落后面貌,当书记时积极从事旅游扶贫开发事业,多次受到上级表彰和奖励,被省和国家的旅游、人才、书画、科技、自然资源、中医等学会接纳为会员或理事,发表过一百多篇有关旅游的文章。1984年,他与当地领导请江苏与安师大的专家来调研后,倡导和发起创立了西山风景区,由于基础薄弱、缺乏资金投入、山区的面貌并没有得到多大改善。

现在,仿佛天外来客,今天才考察,就说要开发旅游景点,他能比浙江老板更有钱?他们考察了一年多,到现在一分钱还没拿出手!于是,他只是默默地察颜观色,心想,这个老板是不是中午喝了酒,有点兴奋过头啦?

一路走去,汪老板经常停下来,看见旅游的客人就问:“你们认为丫山风景怎样?你们看有开发价值吗?”得到别人一致的肯定,他高兴极了,亲切地对老蒋说:“国栋国情,我们都有个国字,真是有缘啊!”一直到下午四点多钟,汪老板叫老蒋一起去何湾镇镇政府谈开发的事,他没有跟去,但第二天就向镇上汇报了,说自己看出了来人的诚意,只要他投入资金真干,那就让他开发吧,我们不能再等待了,老百姓盼致富眼睛都望穿了。

汪总当天下午到了镇上,值班的副书记说政府领导正在芜湖党校学习。他又赶紧回芜湖,在车上联系了镇长,说自己想投资开发丫山。镇领导当然高兴,当晚在芜湖见面洽谈。三天汪国栋后再去何湾镇镇政府,就把草拟的投资开发合同分给在场的领导,又拿出了一包钱:“如果你们同意,我这十万块定金马上就交!”

别人考察一年都没做出决定,这个老板三天就签订合同,哪有这么憨的人?他有那么大资本吗?不仅外人怀疑,他家里也没有一个人支持。他已经不惑之年了,尽管在家族里不是最富有的,但现有的家财也享用不尽。即使投资,也应办实业,旅游是投资战线长、回报更缓慢的产业,何况25平方公里的面积太大了,谁把资金往穷山上甩?不是傻瓜是什么?

汪国栋是个有主见的人,他认准的理,十头牛也拉不回来。他看见,山上的农民需要脱贫,他想到,开发丫山是为芜湖建设窗口环境,他立志,就是要当个现代愚公,果断地说:“你们全体反对都不行,我一定要搞!”他觉得,丫山的人亲山水好,连动物也跟他有感情。后来,他多次讲过这样的细节:在一个村庄,有条小黑狗发现了来人,一直跟着他走了许多路,后来他要上车,那条小狗还守在他的车门边,舍不得他的离去。“小黑”的追随,似乎对他开发丫山也起到了良好的预示。他说:“首先是丫山物尽天泽的地理条件促使我下定决心开发,另外,关键是我有信仰,我有佛心。虽然我也许不具备开发5A级旅游景区的实力,但我却有开发5A景区的胆量。众所周知,五年前,尽管有不少人提出开发丫山,甚至浙江人发5A景区的胆量。众所周知,五年前,尽管有不少人提出开发丫山,甚至浙江人花了大力气考察论证,但最终还是由我来开发,因为我跟丫山有缘。”

张振武也决定与汪国栋同甘共苦,从马仁山辞职。4月9日他们在南陵正式签订了合同,一期投资5000万,拿到了50年的开发经营权。三天后,与会计、保安进驻了丫山。买下乡镇合并后原丫山乡镇府扎寨安营,拉来了生活必需品,有的房间还有人住着没搬出来,汪国栋已经叫人开始打扫粉刷,然后就带着小张又上山去考察。

远远地听见了锣鼓响,还以为山上有人办喜事,等车停在西山小学前,敲锣打鼓的人一拥而上,向他们说着感激的话,这才知道,他们是当地的农民,知道来人是改造丫山、造福当地的,几百村民自发集中起来欢迎他们。汪国栋从来没经历过这样的场面,眼框潮湿了,除了与大家握手,除了说谢谢,想不出更多的话。

丫山镇老政府处地叫小蓝山,何湾镇镇政府党委柳书记提议,凤凰不落无宝之地,你们来了,这里就叫栖凤山庄吧,表示十分欢迎与支持。汪国栋是贫苦人家出生,走南闯北什么环境都住过,但丫山第一夜却让他终生难忘:没电没水、漆黑一团、没有家具,只有把门板拆下来当床,没有饭吃,只有吃方便面,想到开发建设,他几乎整夜没合眼。

他是芜湖市第一个坐奔驰的人,直接从天津海关提出的奔驰S600,在同名车中档次最高,价值200多万,是他推销电缆买方抵债的。他舍不得给别人开,从开拖拉机时就抓方向盘,现在技术特好,从来不请驾驶员。上丫山后,还有那么多企业要打理,来来往往、上山下山,单程也有80多公里,路况又不好,他却一直自己开车。

丫山居住环境不好,晚上有野猪、白天有毒蛇,汪国栋不是不怕,而是没时间顾及那么多。为方便考察,平时皮鞋都塞汽车里,上山就换上步鞋、圆领衫、休闲裤轻装上阵,经常在山路上遇见毒蛇,大家都很紧张。汪国栋连忙站定,吩咐道:“不要动,我们一动它就动,让它先动。”一直到蛇游走才松了口气。

为考察,汪国栋走遍了丫山每平方米土地,地方大、景点多,开发难度不小,他失眠了,吃安眠药都不管用,一晚只能睡两三个小时的觉,还要自己开车。张总为他的安全担心,两次提醒他找驾驶员,汪国栋都摇头。第三回小张生气,故意说:“汪总,你休息不好开车也不安全,我们怎么放心跟你?一周内你不把驾驶员找来,我走人,不跟你干了!”汪国栋依然没说话,但几天后终于找了个驾驶员来。

百折不挠 开发丫山

我第二次到丫山,是2009年6月16号,相隔4年,它有哪些变化呢?

高大宏伟的皇家园林式的门楼屹立在前面,南陵县政府赠送大狮子分列大门两边,门楼上面两层是办公及会议的地方,可谓一物两用。汉白玉小桥在左边,通向宏伟的宾馆,高山郁郁葱葱,楼台亭阁隐约可见,最显眼的是一座艳丽的小亭,红柱黄瓦,飞檐翘角,下面却还有两层,最底下似乎是个圆桶,没见过如此模样的建筑。返程路上才听人介绍,这是为山上供水的水塔,既有观赏性又有实用性,别出筑。返程路上才听人介绍,这是为山上供水的水塔,既有观赏性又有实用性,别出心裁的构思,当然是汪总的杰作啊!

集团副总周总带我上山,依然是九九弯曲,当年石砂结构的大路已经拓展成双行水泥公路,玉带一样绕山盘旋,两边景物也大不一样了。车一直开到西山,停在一个悬崖绝壁之上的平地,看见两边的博物馆,一个是地质博物馆,一个是奇石展览馆,面积不小,石头更多,千奇百怪,美不胜收,还有根雕,巧夺天工,怪异非凡,再加一些动物标本、化石等,丫山的宝贝不少啊。可惜还没来得及加说明,寥寥无几的标牌不足以给它们验明正身。穿过博物馆两边的大门洞,就是石海迷宫,乱石成阵,比诸葛亮当年的八卦阵可复杂多了。那是深海石林群,造型各异,场面壮观,气势磅礴,漫步在吊桥之上俯瞰石林群全貌,更感慨天然造物的鬼斧神功之妙。

当年看到的乱石露出地表不多,大部分被埋藏在泥土中,四年多才让那些如妖似怪光洁可鉴的石头们大露峥嵘。汪总的设想不错,请民工把泥土挖走,运到下面,平出两个博物馆的面积还有一片停车场,可谓废物利用,一举两得。车再下行一段路,就到西山宾馆与会议中心,两者都是典型的徽派建筑,若放在城市里,起码也是三星规格。

这地方似乎来过?我在记忆里搜索着,转身看见会议中心侧面有一处熟悉的巨大奇石,想起来了——这是丫山一景“蟾蜍观天”,它的身后似乎还跟着几只小蛤蟆,守着路口,似乎呱呱叫唤,说前面有更美丽的景色……

的确,丫山美景才开始。从它身边拾级而上,前面将有九寨沟才有的鈷蓝色的湖水,有黄龙才有的梯田一般的钙化层,有庐山三叠泉一般飞流的瀑布,有马仁那样青葱成片的楠木林,有天堂寨那样幽静的峡谷,有云南那样峥嵘起伏的石林,有张公洞那样开阔奇特的溶洞……似乎,人间的美景都能在这里找到克隆版,我给它们概括了一下:九寨海子,云南石林,张公溶洞,宜兴地河,天堂瀑布,灵壁奇石,马仁楠木,洛阳牡丹……自然克隆,袖珍版本,天下景观,微缩丫山。

然而,吸引我的不是美景而是开发建设美景的人,其中也包括丫山上的人,他们都是一群当代愚公,我是来采访他们的。

进了会议中心大厅,左边靠壁的几张桌椅吸引了我的注意,靠背都是七弯八扭的根雕,与平坦光洁的桌椅面浑然一体,简直是绝妙的艺术品!坐在那宽大而又别具匠心的椅子上,是一种极大的享受,我舍不得走了,不想再到客房或者会议室休息,就在大厅一角开始了采访。

孙朴松现在是丫山风景区的书记,他是当地人,当年的村干部,也是首批开发丫山的发起人之一,可是家乡的开发一直没效益,于是到外面打工去了。2004年4月回来休假,村里人争先恐后地向他报告好消息。听说有无为的老板来投资开发,他很兴奋,立即去找汪总,跟着辞去工作,第二天就投入到丫山的开发建设中了。

五天以后的4月9号合同签订了,4月17号推土机进场工作,4月28号,盘山公路就开始铺石子,不到半年时间,前期清理和景区道路工程已经胜利完工,可以接纳几百人住宿的西山宾馆已经建成,大型停车场也完全竣工。2005年建起了水塔,修好了近三十多里路的游步道……进展可以用“神速”二字来形容。

当年九月,汪国栋亲自选地址,开始了门楼建设,12幅设计图,他横挑竖选,自己参与策划,定下了这高大华丽得与丫山的朴素不太相称的大门楼,这是他的起笔,他是在勾勒丫山锦绣的未来!

他办事不仅讲求效益,而且吃苦耐劳。开发丫山是个大投入、缓收入的事业,资金需要太大,他把其它企业赚的钱都用来供养丫山的建设。尽管他是丫山的决策人,但在集体的会议上,他又是个普通员工,每次开会,如果不是他主持,都在职工中听别人发言。

尽管花费30多万元请浙江大学设计了规划图,但他一旦有新的设想,立即又进行修改。比如说原来打算修商业一条街的,考虑到现在的人流不多,毅然决定搞会务中心。他不仅有愚公的精神,而且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与聪明的头脑。在开发“五一洞”时,七十多米长的筛子洞、盘丝洞盘旋贯通,那么些土方怎么运输出来是个一洞”时,七十多米长的筛子洞、盘丝洞盘旋贯通,那么些土方怎么运输出来是个难题。他日夜思考,于是提出从中间打洞两边开挖的办法,大大加快了工程进度。

一条开拓了十几年没有竣工的丫山旅游线路,在他的手下建成了,九个大S型,清一色的徽派建筑的宾馆,皇家建筑的门楼,都使丫山旧貌换新颜。一个省级领导来考察以后说:丫山是一座天然的巨大宝藏,汪国栋就是掘宝的栋梁之材。

“创业艰难百战多”,有谁知道他付出了多少精力、财力与毅力?开发初期,他曾得到过90%以上的丫山乡亲的热情支持,包括开路、清理石林等等。因为开发丫山功在大家,利在千秋,打造丫山不仅仅是20年、50年或者100年的事情,更在于它能让丫山民众子子孙孙受益。他说,丫山不是他汪国栋的,他投资营建的一草一木,一楼一舍都带不走,它归根到底是丫山人民的利益,是何湾镇的利益,是南陵县的利益,更是芜湖市的利益所在。

即使在全国,民营开发这么大旅游景区的也寥寥无几,更何况像他这样实实在在巨额投入,他说:“我汪国栋开发丫山图的是什么?如果我不投资丫山,相信不比任何人过得差。让我痛心的,不是我至今得不到我老婆的理解,也得不到我家人和亲戚朋友的理解,而是得不到你们大家的理解,如果你们不支持,不理解,我还有什么信心?!”

四十对就白了头发,至今不会跳舞,去年为了应酬才学会打80分。经常不在家里,享受不了常人能够享受的天伦之乐。他的儿子上小学,可他一年送不了几次,他的父亲还要上班,因为劳累过度,居然晕倒在景点……每当说到这里,他都语近哽噎,潸然泪下……很多人说他头脑有病,其实他不是头脑有病,他是有心里“有病”,这个毛病,就是心系丫山,心痛丫山,这么好的资源没能开发,如同他的儿女聪明伶俐却在吃糠咽菜一般。

为了投资丫山,他已向家族举债1600万,贷款1400万,把自己一幢别墅也抵押了98万。因为受2008年底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他的国游集团5个旅行社全线亏损,年亏损额达500万元,其中丫山投入最大,亏损也最多,几乎每天都要亏损5000元,严重影响了集团公司的整体运营。丫山一百多个景点都牵扯着他的神经,总要事必躬亲,总是费神操劳,自己也叫苦:“你们辛苦哪里有我辛苦?我买的进口安眠药吃,晚上还是睡不着觉……”是的,他现在每天几乎彻夜无法入睡,完全依赖四五种进口安眠药安眠药,那么操劳应该瘦了才对,但他服用的安眠药有发胖的副作用,所以看起来却心宽体胖的,只有难得一见笑容的面孔显得心事重重。

他也一肚子苦水,只有在班子会议上倾诉:“虽然我现在年纪不大,但寿命一定比你们短,因为人累心更累,又不图名又不图利,做了好事却得不到你们理解,你们如果不支持我,我还图什么呢?”说到动情处,眼泪也流淌下来。

但他无怨无悔,他说他今年四十四岁,“等我六十四岁时,我儿子还要向丫山投入。要建造丫山完美的景区,是要靠几辈子人努力才能达到的理想,我只希望大家能理解,能支持,放眼长远,只有大家共同努力,我汪国栋才敢继续投入啊!”

丫山的投资将近一个亿了,只有牡丹花开的时候才能收回一点效益,他喜欢六这个数字,这是一个平安、祥和的数字。但今年的牡丹节他居然亏损了六十多万,真让他痛心疾首。

但作为芜湖的形象工程,打造它,具有多么重大的意义啊。吃苦耐劳、坚忍不拔、讲求效益,这是事业成功的保证,职工与老总都有信心。为此,他不遗余力地投入,用其它几个产业的收入来支持这个景点的付出。以至于,他的国游公司开会时,丫山的领导与其他领导见面,就会有人说:“我们赚的钱都给你们丫山用了。”而丫山的人也说得好:“等我们开发好了,你们可以到丫山养老啊。”

这里是华东规模最大的喀斯特地貌景观。为了保护生态,由石林到石海迷宫,他建造了全长180余米的栈道,登上530个台阶,人在天桥上,沿途可观赏动植物原生态,可以看见景区最壮观的景点“珠帘瀑布”。为了确定瀑布的开发,他一天跑三次,满天雨花飞洒固然壮观,但水流下白白流淌太可惜了,他建议建成人工蓄水三道坝,形成了三个小湖泊。水三道坝,形成了三个小湖泊。

景区大门边的茶馆起什么名字?他召集大家商议,有人提议:我们这里邻近铜陵、池州、南陵,就叫三不管茶楼吧。尽管这名字让游客费解,但是有些实际,他还是同意了。

丫山拥有蜂窝状的群山,光大小洞口就有六十多处,著名的有燕倪洞、仙子洞、海龙洞、仙人洞等,洞洞不相同,洞洞有奇观,往往是山中有水,山水交融,地下暗河十分丰富。神奇的龙井湖洞窟会每天不定期地涨潮,半遮半藏在敞开的山洞里。南陵湖是在唐山大地震的第二天突然冒出来的,暴雨倾盆湖水不上涨,干旱少雨湖水不下落,而今只有虾子没有鱼。有趣的珍珠泉如今剩余面积不大,但只要有人在岸上拍手、垛脚、叫喊,它似乎就与人呼应,冒出一串串气泡……还有如九寨沟海子那样颜色美丽的湖泊,还有瑰丽传说的龙宫泉,还有充满宗教色彩的放生池、寺庙等……即使楠木林那里也有泉水,摸起来还有些粘稠,一定含有丰富的矿物质。

近百个被水浸润的溶洞,难道就没有进深长、空间大的?国栋不信,这么些洞,只要开发出一两个,就更能提升丫山的价值。为此,他绞尽脑汁,组织了七人登山队,一处处考察摸底。为考察溶洞,他亲自下水探险。有的地方水太深,就用绳子捆在身上,打着手电筒,一步步地朝前摸索,直到水没过胸口、将齐脖子了,他才很不甘心地回返。

这天,他把下属又招集在茶楼里,提出了一个新的设想:九龙洞里有水,能否开拓一下,蓄积起来?有人说:自然景点要自然,如果造坝放炮,把水炸没了怎么办?他费尽心机想办法,摆几块砖头在地下示范,把他的方案提出来:洞口加大,从芜湖铸造厂订制了两个大闸门,便于人工控制水流。改造好后,一天暴雨倾盆,洞里的地表水被挤压到山顶上。这时候汪国栋叫孙书记到现场观看:“你把时间算好,我们打开闸门,看山上流淌下来的瀑布水量与时间。”闸门一开,可不得了,20来米宽的水面,40来米高的落差,足足流了26分钟。真是巧夺天工的奇观!这样的大瀑布如果人工控制水流能够形成,定时给游客观看,等于把贵州黄果树瀑布搬运到安徽来了,于是大喜过望,以为他是歪打正着。其实很少有人知道,汪国栋也是个水电专家。

丫山考验汪国栋,溶洞与他捉迷藏。拿秋雨洞来说,如无底洞笔直地深入地底,里面还有什么东西?他从芜湖找来五人探险小组,自己不放心相跟着,看见三个队员垂直下井,对讲机报告:40米下有天桥,但以后越走越窄,50米以后又无路可走了。他纳闷:一个大洞口,怎么里面会没有大量的钟乳石?

开发“五一”洞那可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的。洞口不小,据说大旱时老百姓从里面抽水抗旱,现在情况如何?他想看看洞里除了水还有什么?果断地决定把洞挖开。工程量不小,纵横交错地挖开170米,里面有90米的水道,顺水挖去,下面是河流,五个工人连续干了两年多,投入了二十几万资金,但洞里的容量并不大,到最后,被没顶的地下河水挡住了去路。孙书记亲自下去探明了情况,而且画了图给汪国栋看,他还不甘心:“我听你讲了,看过你画的图了,但是我还是要自己进去看看。”于是,不顾别人阻拦,他头戴矿灯,腰系绳索,深入地底,一步步淌水进去,直到没路可走。他还不罢休,办事迅速,又从市里找了潜水员来,可是里面黑咕咙昸的,水中不知道是否有空间,谁也不敢下,只好无功而返。

开发难,人际关系的处理更难。也怪他开发的力度太大了,性子太急了,按道理说,如果政府出面解决征地问题后再动工,他的压力就小多了。而且,他与政府签订的合同,价格也是政府制定的,但后来,征地价钱的矛盾都落到他的身上。当初敲锣打鼓欢迎他的农民,一旦觉得利益受到损害,也会找他的麻烦,有吵闹的人,有打架的人,有在施工时把挖掘机搞坏的人……最典型的一次是关于大门楼征地的事,好说歹说不同意,农民非要老板亲自来谈。汪国栋只能丢下自己的事去做通了工作,对方答应了才离开。工作人员立即行动扒了地,拔了树,农民却突然反悔,非要恢复他土地的原状,把大门口停着一个副总的小车泼上大粪。后来又有人近期把景区中巴车上也泼上大粪……又非得让汪总亲自出面才解决问题。

处心积虑 建设丫山

管理难,战线长,丫山的容量体量都很大,连当地职工都担心资金来源和老板投资的耐心。但汪国栋不担心,他担心的是人才不足。花钱、出力、劳心、受累……对丫山的感情越来越深,还在于了解这里的人文历史,更感觉这里文化底蕴深厚。

因为有金乔觉在九华山修行前先在这里出家,“丫”字的来历传说就是他踩下的山凹。其它的寺院、祠堂、石桥等众多古迹,古老的姓氏宗祠,古代摩崖石刻,唐、宋、明、清时建造的十二座石拱桥等遗存,都是丫山宝贵的财富。大诗人李白在丫山居住并留下了《南陵别儿童入京》后走上仕途,汤显祖就是在这里观赏了牡丹后产生灵感,回芜湖雅积楼写下了千古名剧《牡丹亭》,还有韦应物、王安石、陈翦、梅鼎祚等历史名流都在这里留下遗踪……这些无形的文化遗产更加珍贵。

于是,他认识到,人才是宝贝。现在的丫山风景区老总金百平,就是他三年交往,三顾茅庐邀请来的。这个充满阳光的年轻老总远离繁华,甘于寂寞,第一天来丫山就到神仙洞拍了许多照片,从此爱上了丫山。用他的话说:“就是汪总的执着精神吸引了我,他为人好,有信念,能坚持,所以我放弃了较好的平台来到这里,不是为工资,过来是为了展现自己的能力,虽然压力很大,但想到汪总原来也是个草根人物,一个农村的孩子走出来实现了自己的抱负,说明每个人都是人才,关键是否物尽其用。企业的生存,开发的矛盾不会少,现在虽然年轻,也不是享受成果的时候,我要把丫山当事业来做,能做到哪一步是哪一步。”现在他正积极地组织营销队伍、筹建拓展业务、打造文化丫山。

同时,汪总又多次召集省内旅行社总经理和省市各级旅游部门相关领导参观丫山风景区,品味丫山美食、游览民俗博物馆,让旅行社负责人更加真实地感受丫山风景区的魅力。

丫山的一草一木都是宝贝,丫山的人也是宝贝。当初支持他开发的蒋国清、孙朴松等都是他的得力助手。汪国栋是个有情有义的人,职工都说他对人不错。因为他是从农村走出来的,深知农民的疾苦,那怕他开着奔驰,只要看见艰难上山的村民,只要车空着,他都捎带,对下属也同样吩咐。村里有红白喜事,他知道了都要送红包,逢年过节还去慰问孤寡老人。而今,用工尽量用山上的民工,过去他们种药用牡丹,四五年才能收获丹皮,十斤也顶不上现在一天的工钱。他想早点把丫山开发出来,游客多了,山民可以办农家乐,也可以让游客自己动手采集山上水果,促进果木发展,到那时,丫山就真正成为花果山了。

雷厉风行是汪国栋成功的诀窍之一。今天打定主意,明天他就能实施,游步道就是这样。100元一小时的大型机械租费他也在所不惜。下属提醒他:已经协商好的,政府负责三通一平,何必要我们自己花钱?他说:“等不及了,我自己拿钱先修!”不在景点区的征地本来也不该他出钱,他也出资不少。有朋友提醒他不能做冤大头,他却说他喜欢“吃亏是福”的格言。

道路修好后要清理石林,在石海迷宫那里,大量的泥沙把千奇百怪的奇异石头掩盖了大半截,比纯粹的挖山还要艰难。但他一旦决定,第二天就吩咐下面通知要一百个民工砍伐杂树野草。山上召集人也不容易,几十人边清理植物边挖土。他又思索如何在运土方面提高效益:水冲?哪里有那么多的水?吊车?大型机械如何能进入石林中运作?塑料桶倒?土很粘,操作不快……最后,他想到了用皮带机,人工挖出的泥土通过机械运下去,填起一片停车场,手下人都佩服他聪明。

知道牡丹有活血化淤的功能,八十年代就有人用花朵做菜烧汤,他又组织开发了牡丹茶,利用偏远地方摘花促根的方式收集花瓣,尽管还没形成规模经营,但已经实验成功。

性格决定爱好,爱好决定事业。他的爱好都不俗,当汪国栋依靠自己的力量走出贫困、踏上致富之路后,他把爱好与事业紧密结合起来了:爱旅游促使他开发这项朝阳事业。目前除了丫山、板子矶两个景点外,他还把九华山漂流整体搬运过来,在芜湖市中心的赭山东大门设立了旅游公司,只要头天预约,第二天就有车送游客出行。

爱收藏可是种古典爱好。开始是喜欢古玩,后来喜欢古旧家具,再后来,民俗的东西都在他的收藏范围内。为此,他收集了29卡车的东西,大约有六千多件,目前暂时放在西凤山庄,蒋国清负责为他管理。陈列了18个房间,还只是他藏品的三分之一,还有5个仓库堆放东西,足以再开辟两个颇具规模的陈列馆。目前没收门票,也鲜为人知,但已经接待了几万观众。

据专家考证,丫山在中世纪前为浅海,沉积了厚度超过一万多米的沉积岩,3亿多年前山露出海平面,受印支运动的影响形成丫山褶皱,具有独特的地质地貌条件,于是,汪国栋在开发的同时,也开始准备申报地质公园。经过几年的投入,2007年丫山风景区通过了安徽省级地质公园的验收。为保护地质地貌遗址,第二年又组织人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促进地质公园的发展:制定了《丫山地质公园地质遗迹保护制度》,成立了地质遗迹保护小组,初步建立了地质遗迹保护数据库。

2008年12月8日,丫山省级地质公园正式开园,410平方米的省级地质博物馆和奇石馆同时开放,公园内主要景点137个,分为5个地质遗迹景区,游客不仅可以在郁郁葱葱的植被间徜徉于奇石林立,还可以到馆内集中参观地质变迁后的遗迹标本百多件。还有各类珍贵的古动物化石、妙不可言的根雕、水文地质景观、珍奇的动植物等。目前,丫山地质公园已被列为省级科普教育基地。游客可以在这里观赏到各种喀斯特地貌的典型特征,了解有关喀斯特地貌的知识。

另外,丫山有丰富的石头种类,多少年来,就有农民找到好石头卖给外地来客,旅游景点的开发,无疑有力地保护了当地资源。

他要建造一座花果山,一年四季都有花。去年种植了紫薇、勺药、月季、观赏牡丹外,还想种更多的花。一天,他突然叫了孙书记:“你带车到处跑,沿路上看到有端午锦花籽的,都给我捋来。”孙书记到处转,向人要,有不好说话的就甩香烟,一下子收集了两麻袋。消息传开,乡民都以为那东西是宝贝,要不谁能开小车来收集那么多?现在,那些花籽都生根开花在丫山了。

大家都劝他,这么大座山,这么多景点,需要边开发边开放,不能遍地开花,否则投入大管理也难。汪国栋听了很不高兴,生气地说:“你们老是说我遍地开花,我的心思你们不晓得?”只要是丫山人,谁不知道他的心思?就是想早点把丫山打造成一个优秀景点,可是,这么大面积的风景区开发,全国也没有一处是纯粹民营投资的呀。

花山石林间,而今建立了几十个草亭,四百元一个,自然不高档,但他觉得圆木围着,人坐着不舒服,还想有靠背的椅子。走到一个亭子,他看见里面凹凸有两块石头,笑道:“这里不是没有名字吗?就叫阴阳亭吧。”说着笑得哈哈的。大概,他想到牡丹如软香的女子,怪石是铿锵的石头,花海石林,阴阳结合,美人英雄,天然绝配了。

燕倪洞以奇特的洞口早被人熟悉,但经过开发后,却比原来扩大了三倍。神仙洞里面有菩萨,外面曾经有尼庵,可惜都在“革命年代”被摧毁了,现在若恢复又是一处名胜。

丫山的首绝当属牡丹,但几千亩都是生产药材丹皮的单瓣花,为提高观赏性,他引进珍惜品种,汇集了河南洛阳、山东菏泽以及英、美、法等国9大色系200多个精品的万余株花,浓艳芳菲,一株一簇连成一片,安家一年后,反客为主占领了山头、山谷、山坡的牡丹园。2006年.他还花费万多元引进了一棵百年生长史的牡丹王,身高有1.45米,花开时约300余朵,重达千多斤,放着鞭炮迎接系着红绳的花王上山时,他也亲自去抬。可惜花王水土不服,还是香消玉殒了,老总十分难受,几天不开笑脸,但在建造牡丹园中的阁楼时,他又身先士卒扛木头去了。

虽然,丫山比起太行山小得多,但建设一座山远远比摧毁一座山艰难得多。汪国栋是个当代愚公,他不仅要靠子子孙孙来开发建设,他还要依靠他的团队。所以,当地祖祖辈辈把丫山建成牡丹之山的村民是愚公,八十年代起就开发景点的蒋国清、孙朴松等当地村民是愚公、最早与他进驻丫山的张振武等是愚公,后来一届届进驻丫山的老总与山民们、职工们都是愚公,现在如上午的阳光一样清新的金总、周总都是愚公,当然,汪国栋就是丫山愚公的领头牛!

他们不仅有当年愚公百折不挠开山不止的精神,更是懂得科学技术、具有发展眼光、富有创新能力的新时代愚公。就在我第二次去丫山的中午,几个领导正给我介绍情况,汪总突然电话要他们火速赶回芜湖。我奇怪了,我来丫山的小车还是他专派的,怎么突然抽走我的采访对象?晚上他才电话告诉我,手下职务不低的领导突然辞职了……

我想这么什么了不起的,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作为老总,既要留人也要放人,我正应他的要求给他推荐了一个文字很棒的人才,现有的与后来的人,只要跟汪国栋一样耐得寂寞,不怕吃苦,勇于开拓,执着于丫山的开发建设,那里一定会成为芜湖景点最集中、规模最宏大、设施最齐备、风景最优美的一流景区。

祝福丫山!感谢建设丫山的当代愚公!

茶若君子散文 芜湖小燕央视飞


芜湖小燕央视飞

张颖,是小名叫小燕的芜湖姑娘,认识她的时候,她还在上大学,与她的朋友段南雁要买我的书,在她们一对小才女面前,我是自惭形秽的。后来,她们也到我家玩过,没想到,几年后,她就到北京去发展了。

她奔赴北京时才25岁,当时已经完成了从市业余电台主持人、中学教师、省电视台出镜编导的三级跳,想破釜沉舟到中央电视台独自闯荡,在火车上还忐忑不安。而今,她已是从事电视新闻工作近十年的资深记者,在中央电视台《社会经纬》、《道德观察》、《中国法治报道》栏目都有不凡的业绩。仅获得的一等奖就有好几个,三个年度被评为“中央电视台社教节目中心先进个人”,可以说,她把青春都投入到电视传媒的法治建设中了。青春都投入到电视传媒的法治建设中了。

一个芜湖电台的业余主持人,怎样走进了国家一级电视中心还扛起了大旗的?

从市有线台《百花园》到省电视台《时事追踪》

从小学到大学,张颖年年都是“三好学生”,当过小记者,用“依然”的名字主持过芜湖电台的“月亮船”、芜湖有线台的“百花园”,拥有安徽师范大学中文本科及北京广播学院中文新闻双文学学士学位,1996年被安徽省教委与人事厅评为“品学兼优”大学毕业生。21岁毕业后进二中教语文,获得过四个全国大奖,却舍不得放弃有线电视台百花园的主持工作,开家长会时,一群家长跑来跟她说,每天吃饭时电视上一出现她的节目,孩子们就会喊“妈妈快来看,我们张老师又出来了。”孩子们都喜欢她主持式风格的讲课,跟着她玩游戏就把知识掌握了。

在兼职的电视新闻工作时,她想多学点业务知识,以优异成绩考取了北京广播学的新闻二学历。1999年听说安徽卫视招聘记者,老师建议她去报考,在近千名考生中,竟然考了前十名,被安徽电视台录取,在市委大礼堂成功地讲完全国观摩教学课后,流着眼泪写下辞职报告,告别了教学生涯。

进了省台,就成为大型新闻评论栏目《时事追踪》创业者之一。艰苦的采访是对她体力的考验:为纪念希望工程十周年,她参与了采访希望工程的焦点姑娘,与大眼睛苏明娟同吃同住,送钱给她买鞋子,随着她从小学、中学、大学的路线在大山里走了一天。苦尽甘来,与人合作的《希望之路》,不仅获得观众好评,还被送往美国十几家中文电视台交流播放。

这远远没有在电台主持娱乐节目轻松,形形色色的拦路虎都会干扰客观公正的报道,她与同事经常遇阻力、受监视,有时简直像搞地下工作。

在《大桥往事》的采访中,到商店里去买药出来,采访车窗户就被打坏,采访包丢了,三千多块钱摄制费没了,费九牛二虎之力拍摄到的原始资料也没了。她一边哭一边寻找,一个老太太在阴沟里捡到被小偷扔掉的包给她,挽回了部分资料,其余她只有补拍。

采访对象的特殊经历经常让她心潮难平:面对在母腹中被动吸毒的小健健时她心痛极了,三天的脱毒治疗后,张颖才松了口气,在画外音中欣慰地说:“小健健再也不能称为毒娃了!”在《毁灭的爱》节目采访时,面对那个被男友用硫酸烧烂后变得狰狞的脸,张颖胆战心惊,但为了采访与尊重对方,不得不正视那可怕的容颜,从中她也看到,被人们同情的弱者原本就有不甚体面的别情,张颖也不隐瞒自己的观点,儒雅亲切中绵里藏针。一个正直青年记者编织着社会的法治经纬,展示了她的非凡身手。

在省台,她参与制作了22个节目,其中独自编导的就有16个,第66期《彩票纠纷》被送到中央电视台交流,并与77期《走进大山的自愿者》被国家卫生部和共青团中央收录光盘。

从省电视台到中央一套《社会经纬》

张颖很幸运,在安徽台的努力与施展的才华,被中央电视台老牌法制栏目《社会经纬》的领导看中。《从“时事追踪”节目实践看隐性采访的舆论监督功能》论文,是她进入央视的书面答卷,教学与采访训练出熟练的口头表达能力,小记者经历与热爱文学使她具有书面表达能力、学生干部锻炼出她良好的交流与沟通能力,她有一个共产党员强烈的责任心,又有顽强的战斗作风,同时,女性编导性格沉静、谦和有礼、独有的细致敏感、善于挖掘被采访者心灵深处的素质……都在两个月内奠定了她被正式留用的基础。

2002年,她来到中央电视台,进入了《社会经纬》这个老牌法制栏目,开始很吃力,《退房》节目她曾八易其稿,到做《第一公诉人》节目时,她已经能独立地、全方位地报道了,其节目还荣获了“金鼎奖”一等奖。

2003年“非典”后,《社会经纬》改版为《道德观察》,要求记者以道德方式纠正不道德,弘扬优秀的先进文化,揭露和批评种种不文明、不道德、不守法的现象,创造更符合人性的氛围,张颖又开始了记录、观察、反思、行动,与观众用心交流。

非典没有解禁时,张颖就与摄影师带着三个选题到长沙了,一路上量了七次体温,到站也不准下飞机,原来前面一个70多岁的老人体温高了,只有在机舱又闷又饿等两个多小时,直到有汽车将老人接走并排斥了非典可疑性,他们才得以解放。

更难的是采访,谁愿意接受负面报道?当事人都采取自我保护态度,甚至有人还找到当地法院,说此类情况“不宜报道”,千方百计要灭他们的片子。张颖经常自己冲第一线,出于一个职业记者强烈的责任感据理力争。为证实一个女孩是为救人死亡的,她不会游泳也下水模拟拍摄现场。

为采访“5月9日跳楼——生命在人们的欢呼声中飞落坠地”事件,她带人偷偷去跳楼者家中,对旁人说他们是死者大姨家的人,拍摄机器放包里,开出租车带去采访。但要找煽动死者跳楼的人更不容易,都说不知道。死者朋友透露出叫得最起劲的人姓黄,在菜场早市卖水果。第二天一早她去守株待兔,为让隐藏在身边起劲的人姓黄,在菜场早市卖水果。第二天一早她去守株待兔,为让隐藏在身边的摄像机便于偷拍,她挑肥拣瘦选芒果,趁机问摊主知道跳楼的事件吗?对方突然警觉起来,一口回答不在现场,小张只得找证人来,说他当时喊得像高音喇叭似的。姓黄的还不承认,张颖当过电台节目主持人,口才好,应变能力强,七绕八绕,终于迫使对方吐露心态:“从中午11点多钟等起,连午饭都没吃,等到下午两点多钟,人们肯定会起哄啊……他又不是一条狗,我叫他跳他就跳吗?……”不打自招,张颖智斗获胜,欣喜若狂,又赶到他家采访。她母亲说了实话,当时听邻居讲了这事,儿子回家便教训了他……如审讯多日得到了供词,记者还没有回北京,台里面已经传开来他们成功的消息。就这样,小张与同事在非典阴影中克服重重困难,拍回三个三十分钟的节目,完成了三周播出任务。

张颖工作做得细致,每小时原始片有30盘都要做出场记,自己一天只能记两盘,自己来不及就要母亲帮助记录,每个节目的文稿都能写本书,重新组稿后才能给制片人编辑,到台里制作经常弄到夜里两三点钟。当她第一次独立制作出的片子编辑出来时,三天三夜没睡觉,双脚全都肿了,又麻又痛。

在《道德观察》栏目开播一年半中,她独立制作了18期节目,是全栏目工作量最高的记者。一半节目拿到最高分A+,得的高分也是全栏目之最。

2004年底,为筹备“社会与法”频道开播,她一肩二任,接受任务制作样片,在西安拍摄《地狱天堂》时下雨路滑,从楼梯上滚下,把自己摔进了医院,但精心制作的节目让台领导在审片时感动得流泪,不仅该片获得了“中国新闻奖”和“中国广播影视大奖”,她还完成了《道德观察》日播版的样片《爱的谎言》。

在《中国法治报道》报道“社会与法”

“社会与法”频道开播后,她又被调到了频道的旗舰栏目《中国法治报道》。

2005年第22届世界法律大会在中国召开时,她采访了数十个国家的首席大法官及大法官,一个月时间每天一期,现场连续报道二十多个法律热点议题。

2006年4月初,《中国法治报道》栏目接到了群众对一起发生在20年前悬案的举报,她和另一路记者历经20多天艰苦调查,克服了被有关人员跟踪、电话恐吓等困难,从4月26日到5月25日,先后播出六集独家调查——“死于派出所”。新浪、搜狐、网易三大门户网站转载了其文字稿后,半天时间内留言就突破了2000条;新浪网5分钟的文字稿点击超过万次。最高人民检察院对这起20年未解之悬案作了专门的批示,郏县检察院也迅速组织包括控申、纪检监察、公诉和反渎职侵权等相关部门,对该案展开重新调查。

从2005年“十一”开始,《中国法治报道》栏目推出黄金周假日新闻品牌“移动七昼夜”,作为采访记者,她在上海迎接巴厘岛爆炸事件后紧急返程的游客。作为记者组长,她又带领主持人在行进中体验式完成整个报道,让主持人每天给出“城市评语”。

2007年12月4日,她拍摄的《大法官开庭》成为“12·4”法治宣传日大型媒体行动“法律服务你”之中的一大亮点,这也是中国电视史上首次“大法官开庭”纪录,持续两年的诉讼争执在最高人民法院最终得到圆满解决,十八年的家庭恩怨得以化解。节目播出之后,社会各界好评如潮。

2008年“5.12”大地震后,她深入北川、什邡、江油、绵竹等重灾区探访法律工作者群体,记录司法工作在灾后面对的各种新问题,及解决和援助途径,反映灾后制度重建这一具有重大社会意义的全新法制实践,以法治理念为灾后制度重建总结经验,在第一时间制作了系列报道“灾后与法同行”。

大地震中,北川法院遭受建国以来最惨重损失,全院43人仅存16人,她所在的《中国法治报道》采编了《北川法院的守望者》、《废墟中崛起的北川法院》等节目,报道了幸存者的坚守,现场报道了灾区法院通过“院坝法庭”、“帐篷法庭”、“车载法庭”开展巡回审判、方便群众诉讼的法律工作。在灾难中逝去4位至亲的王莉遭遇遗产纠纷官司,通过司法局和法院的法律援助,最终在案件立案十天内通过调解结案,灾后遗产纠纷第一案成功播出。

2008年11月,张颖在中宣部、中央政法委、司法部和中国法学会联合举办的“百名法学家百场报告会”中因报道中成绩突出,被授予最佳报道奖。

每年栏目的两会节目《小撒探会》都有张颖的身影,她用不同的方式解读两高报告,生动形象地诠释枯燥的法条。2008年两会期间制作的《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更弘扬了中国走自主创新之路的精神,得到了时任科技部部长万钢的好评。

2007年,大型项目“长江行动”中,她是“长江行动第一人”,穿着羽绒服只身去湖北谈项目,穿着短袖回北京汇报,从5月22日正式启动,张颖负责重庆和上海的四期节目。在重庆,她和主持人撒贝宁调查出史上最酸的排污口,在上海,他们专访了上海市长韩正,都制作出了项目中可圈可点的好节目。现在,她又在参与中宣部和中央电视台建国六十年大型系列节目《辉煌六十年》的拍摄。

为当一个电视人,张颖曾在求职申报书上写了她美好的企盼:“请为我打开一扇窗,我将给你一道最美的风景”。没想到,在进入电视台后,摄像机给她打开了无数扇窗,聚焦的却多是道德丧失、社会失衡的人类疽痈……道德与法制的大旗很沉重,但是,张颖知道,将这些人间丑恶暴光与鞭挞,是一个新闻工作者神圣的使命。

无论是采访政府高官,还是问讯平民百姓,她都努力与他们进行心灵对话,客观地记录着事情真相,理性地分析事件原因,公正地担当起新闻事件的见证人。张颖面对重重阻力,与黑暗斗争,有时甚至要冒着生命危险去工作,却当仁不让地担起新闻记者惩恶扬善的道义。

芜湖飞出的这只燕子,成为记录历史的明亮眼睛,带给人们的是和谐社会的春讯。

来源摘取:李幼谦散文集

茶若君子散文花甲读出律师来


茶若君子花甲读出律师来

2009年是陈楚筌的第五个本命年,花甲之年自学考试通过、于春光明媚之季获得见习律师资格,在全省也是第一人。知道他获得这样骄人的成绩,我已经认识他多年了。当初是通过他们一中同班也是搞写作的同学认识他的,一个仗义执言又率真平和的同时代人。那时他还在乡村教书,就听说已经有不凡的成绩。

应该说他早就是个人才:1949年出生儒商家庭,兄弟六人都以优异成绩进入芜湖一中。他从小爱读书,文革后第一次高考成绩就高于录取分数线一百多分,连北京大学也达线了。中学老校长惜才,硬要他进芜湖教育学院。1981年毕业担任易太中学外语老师,自己掏钱买书送给学生参考,能将成绩只有5分的学生提高到70多分,成为当地很有欢迎的老师。当一个个学生考取大学时,农民买鞭炮迎接陈老师进村喝酒,那时,他特别感到有成就。

隔了几年见到他,居然在我住家附近的镜湖区法院当法官了。当上司法人,源于认识了北京政法学院毕业的唐大森,这个后来央视“法眼看天下”的嘉宾,介绍他认识了市法院的几个法官,突然一天问他是否对法律感兴趣?对文革的反思,增强了他以法制建设国家必要性的认识,1983年,在他们帮助下调进了镜湖区法院。

他爱读书,勤思考,能力提高很快,很快从书记员干到审判员。那年芜湖北门大牌坊被风吹倒,被砸死者的家属起诉,他依法办事,判决为诉讼责任退赔,写下了《牌坊倒塌至人死亡归责问题的思考》,四千多字论文在《法庭透视》杂志发表,引起较大的反响。

但是,他也经常遇见当事人因投诉无力影响到法律的公正判决,产生了作为民间法律代言人的想法,想通过诉讼方式督促执法者依法办事,维护当事人的权益和法律的尊严。从专业角度出发,律师更需要全面掌握法律知识、具备能言善辩的能力、掌握随机应变的技术,这些都富有挑战性,符合他的进取精神。于是,向安徽大学法律系陈主任请教,得到的回信却是“好好把法律书再读十年!”

后来,他们法院迁走了,2002年单位人事变动,他也提前退休,见面的机会少了,我想他大概在安度晚年吧。没想到,再见面时,他居然在积极地自学,想要考律师,连我这并不懒散的人也觉得他异想天开。

有时间回归读书、练书法、搞音乐的爱好中有什么不好?他却又捧起自考律师的书本。其间,某地政府把农民承包的山林开发成旅游胜地,却只给很低的经济补偿。为保护农民的利益,他与另一人出面打官司,开庭时千多人到场,轰轰轰烈烈的审判惊动了各个方面,但直到农民上访才取得相对胜利。他们没收农民一分钱,当地给予的“荣誉公民”待遇也没享受,只是更坚定了给弱势群体提供法律援助的决心。

当一个正直的司法人才能主持公道,但那是需要律师资格的,要通过“天下第一考”。他已经年过半百了,哪有青年人记忆力强?他患有高血压、心脏病、颈椎病,看一阵书就头昏眼花手发麻,只有把书竖立起来,看一会休息一会。但是年老记忆力差,看了后面忘了前面,只好从头再看,就这样边忘边看,比别人多付出十倍的时间。为强化体质,他每天早上四点多钟起来锻炼来身体,白天家务活干完再读书,晚上也拒绝交际与娱乐,经常学习到零点以后。他的视力本来就差,只有一只眼睛管用,就这还患了白内障,往往看得眼前一片模糊,只有靠眼白金药水起润滑作用。八十多元一瓶,一周用完再换一瓶。他记得一句名人名言:“累不苦,死不苦,只有肩负起沉重的责任才是最苦的人生。”既然定了要为老百姓办事的决心,就要承担那份吃苦耐劳的责任。

自学中,仅法律三本教材就有两百来万字,考题中有大量的判断题,每题只有一分钟回答时间。几百万字看完,上千题目做完,他还是屡战屡败,但依然不改志向,继续屡败屡战。他靠的不是死记硬背而是扎实的功底,攻克了大量难题。但是,一直考到2007年,仅因一分之差又被无情淘汰。这回遭到家庭强烈反对了:妻子体弱,常年多病,每月自己支付的药费就要千多元。女儿年纪小,补课要接送,生活要他管理,他当好后勤部长全家才有安稳日子。

他却依然坚持学习,2008年考试后自我感觉并不好,结束四场考试,眼前一片昏黑,摇摇晃晃地摸索出考场,让同考大学生怜悯:“老爷子,我扶您走吧。”他摇摇头让别人先走,扶着墙壁歇了二十多分钟才重见光明。

回家以后,他默默收拾书本打算送人,因为花甲之年来到,命运安排他只有在家买菜烧饭了。11月10日突然接到司法局电话:“你已经考取了,超过录取线76分,为什么不来填表?”妻子也不相信,说有人冒充司法局的人欺骗他,直到有人说看见录取名单了,他才流下激动的热泪。共和国的同年人,终于在共和国六十华诞才拥有履行在法庭上为民申诉的资格,连一些领导也说:“这么大的年纪考取真不容易。”

陈楚筌在欣慰的同时,也深知肩上的责任:从根本上来讲,律师是维护国家利益的,但又是代表私权利的力量对公权力的一种制约,他的志向就是伸张公理,保障人权,处理问题,减少纠纷,为和谐社会出一点力,他认为,这是值得为之付出后半生全部力量的。

欧阳修《双井茶》散文诗词赏析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历官知制诰、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等。北宋诗文革新运动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苏洵父子、曾巩、王安石皆出其门下。在散文、诗、词方面都卓有成就。

【双井茶】

西江水清江石老,石上生茶如凤爪。

穷腊不寒春气早,双井芽生先百草。

白毛囊以红碧纱,十斤茶养一两芽。

长安富贵五侯家,一啜犹须三月夸。

宝云日注非不精,争新弃旧世人情。

岂知君子有常德,至宝不随时变易。

君不见建溪龙凤团,不改旧时香味色。

【释义】

双井茶,古代茶名,产于黄庭坚的老家分宁县(今江西修水)的双井。《避暑录话》记载:“元祐间,鲁直(黄庭坚字)力推赏于京师,族人交致之,然岁仅得一二斤。”说明了这种茶的稀有珍贵。宝云,古代茶名,龙井茶中的一种,因产于杭州葛岭附近宝云山而得名。 日注,亦作日铸,又名日铸雪芽,产于今浙江绍兴会稽山日铸岭。该茶历史悠久,自宋朝起,即已被列为贡品,极负盛名,欧阳修曾誉之为“两浙第一”。建溪龙凤团,指产于福建建溪的上贡的团茶“龙团凤饼”。

【详解】

欧阳修对饮茶兴致很高,因此留下了一些描述茶的诗歌,《双井茶》即其中之一。诗中盛赞双井茶“一啜犹须三月夸”的优异品质。并表达了对那种“不改旧时香味色”的君子风度的赞赏。

茶中极品、经典--千两茶


今天小编给大家收集了一种稀罕茶--千两茶,可能是我对茶叶的了解并不是那么的深入吧,所以这种我之前听都没听说过,今天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

千两茶,属于安化黑茶,其声誉之盛,已不亚于当今大行其道的普洱,被誉为“茶文化的经典,茶叶历史的浓缩,茶中的极品”。

安化人在明代前期参照四川乌茶的制造方法,加以改进后,制成黑茶。乌茶是蒸青(水煮)茶,黑茶是杀青(锅炒)茶,相比之下,黑茶除掉了青叶气,滋味醇和,有松烟香,且量多价廉,经过茶商和市场的长期甄选,安化黑茶逐渐兴盛起来。

道光元年以前,采买茶叶原料,大多踩捆成包,以利运输。最初包的大小形状和重量不一,后来逐渐统一为小圆柱形,重约老秤10斤,称为“百两茶”。清同治年间,晋商“三和公”茶号在“百两茶”的基础上增加重量,用棕与篾捆压成圆柱形,每支净重1000两,称为“千两茶”,圆柱长约166.5厘米,圆周56厘米。把茶叶制作成立柱的形状,经过炒、渥、蒸、踩等数道工序,一方面增加了有限体积内茶叶的重量;另一方面是黑茶品质形成之必需。

“百两茶”、“千两茶”系列有一个总的称呼——花卷。有三重含义:一是用竹篾捆束成花格篓包装;二是黑茶原料含花白梗,特征明显;三是成茶身上有经捆压形成的花纹。茶呈圆柱,像一本卷起来的书,故称“花卷”。

千两茶独特的成茶机理形成自身独特的口感和风味,很受一些茶道中人的追捧。外表古朴,形如树干,成茶结构紧密坚实,色泽黑润油亮,汤色红黄明净,滋味醇厚,口感纯正,常有寥叶、竹黄、糯米香气。热喝略带红糖姜味,凉饮却有甜润之感。新鲜的千两茶有一种“霸气”,涤烦闷,扫腥膻,非凡茶可比。陈年的千两茶醇酽隽永,善饮者将其开卷敞放一段时间,待其“睡醒”再畅饮,有琼浆玉液不易之妙。

不知道大家读完这篇文章是否有收获,反正小编是知道什么是千两茶了,心满意足,等着小编下次在帮大家收集多多的内容分享。

茶若君子散文我的校长金庭柏


见这题目,有人会说我高攀。金庭柏何许人?担任过五年芜湖市委副书记,四年芜湖市委书记及安徽省委委员,五年安徽省政协常委,怎么是你的校长?

一点没错,他就是担任过我的校长嘛!八十年代初,他担任市委副书记时兼职的,凭借这校长的身份,有年出访美国还起了大作用。我毕业于安师大夜大学时,“金庭柏”三个洒脱而秀丽的签名至今赫然呈现在我的毕业证书书上。而且,他还在我们大学毕业典礼上做了长达一个多小时的报告,其中,特别解释了他对夜大学同学录的题词“大器晚成”,说这有两层意思:一层是你们受高等教育的时间比较晚,但是成功较晚的往往是大材;再一层意思是你们的学业都是晚上完成的。在报告中他还两次表彰了我这个“身残志坚、坚持学习”的学生。可惜,那天正是漫天风雪,郊区停车,我意志再坚强,也不能插翅飞出十几里路到会场,无法聆听校长的训导,也不能一睹他的风采。

电视没普及时,只能偶尔在报纸上看见他英俊而儒雅的形象。没能目睹他动态身姿,却先求助于校长了。那时我还在园林消防子弟学校教书,是一个集体所有制的民办教师,郊区给我不便的行动更增加难度,教学又限制了我的业余创作,丈夫调到市水利局,分的新房也在市区,以后怎么能每天到郊区上班?

同学们纷纷给我出主意:校长那么表扬你,怎么不请他给你解决实际困难?我想是啊,他把我作为学生的榜样,我也应将他作为我调动的靠山啊!于是给他写了一封信,把自己的创作成绩与当前困难申述了一番,提出想调动到市里工作。信邮寄出去只有个多星期,突然人事局干部进厂了解我的情况,核查无误后,说金书记在我的信上作了批示,先将我转为国家干部,才能方便调动到市区工作。就这样,我没请客,没送礼,甚至都没见上校长一面,就转干调动成功,跟着住进新房,儿子也能进一中上学。好事一桩桩接踵而至,彻底改变我命运的就是金庭柏校长。

我无以为报,只有以出色的工作及业余创作的成果献给他。所以,有人说看他办公桌上放着我的书时,知道他笑纳了我微薄的礼物了,为使他不为提携学生后悔,更兼校座有形无形的榜样,我也“不用扬鞭自奋蹄”了。

调进市区后,看报看电视的机会多了,经常看见他的政绩,经常听见百姓的口碑。弟弟李郁夏生前是《芜湖日报》记者,就在《人民日报》报道过他实事求是、勤政为民的好作风。说他得知下面报来的农民收入数字有水分,亲自带领一个工作组深入农村,“大到粮食,小到鸡蛋,逐一登记,认真摸清农民收入的底子,为指导农村工作提供了有力的依据。”另外,他作为芜湖第一个捐血的市委领导,得到了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党组书记亲自致电感谢:“感谢金庭柏书记和参加献血代表的这种无私奉献和救死扶伤精神……”弟弟说起他深入抗洪抢险一线的事迹更动人,亲眼看见他睡地铺,吃咸菜,哪里危险到哪里去,确保了一方平安。

我在机关搞政工时,发现报纸上《从傻子瓜子看个体经济和民营企业》的文章,是谁把芜湖的“傻子瓜子”当着一种现象来研究的?一看署名,原来是金书记在中央党校学习时写的,全国多家报纸从《理论月刊》转载,对统一思想认识很有作用,就把它当作职工的学习材料,不仅对促进思想解放,增强群众开放意识有作用,也佩服他严谨的态度、敏锐的视觉、犀利的文笔。

不久,他担任了芜湖的第一把手,电视中出现的镜头更多了,多是关于他致力于芜湖改革开放的报道,最壮丽的镜头,是芜湖开发区建设的大手笔,暴雨中开发区奠基仪式的场面有点悲壮,他亲自为开发区开工剪彩并说:“这个开发区是在风雨中诞生的……”真是千真万确,我不知道他顶住了多大的压力,只知道他严峻与果敢的神情。这一成果,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为芜湖争取了国家级开放城市;朱家桥也成为国家级对外开放港口,奠定了芜湖对外开放的基础,有几人得知金书记为此付出的代价?

这些真实的记录,都是校长言传身教,在继续教导学生们如何做人,如何办事。所以,不仅我受益,我们夜大同学都以他为榜样。从政至县处级、地市级的干部不少,均在勤政爱民中做得不错。

后来在会议中见过他,他在台上报告时不看讲稿,滔滔不绝,有理有据,干部们都爱听他的报告。当然,也有人恨他的,一个文友说当初外省要调他,就是金书记不放,因此当着他面说:“金书记,我恨你!”文友是带笑说的,金书记也笑着回答:“芜湖人民要感谢我,因为我给他们挽留了一个史学家。”由此可见,他是个爱才的人。

真正与他面对,是2000年采写《世纪金桥》的长篇报告文学,分配我写前半段——大桥的立项。查看资料,是在我们的金书记手里办成的,但他在安庆我在上班,怎么了解情况?电话联系后,他很爽快地答应到芜湖来,一个星期天在铁山宾馆接受了我的采访。面对过去的老书记,面对尊敬的老校长,我没有一点拘束,因为他谈笑风生、如数家珍,两个小时飞快地过去,让我知道大桥立项的艰难:

孙中山提出建设芜湖长江大桥的设想近百年了,大桥的蓝图还在纸上,铜陵长江大桥已经立项并开工的消息,使时任市委书记的金庭柏彻夜难眠,他一改计划经济下的“等项目”,变成市场经济中的“找项目”、“跑项目”、“争项目”。一方面大做舆论工作,把长江大桥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写成长篇报告,送到国务院所有有关部门;把一部情景交融的新闻记录片《车到芜湖过江难》抓住一切机会放映:每一次人民代表大会他都提案,对每一个视察芜湖的党和国家领导人,都申报芜湖长江大桥的内容。

1991年6月12日,在铁山宾馆会议厅汇报时,在侧面专门架起芜湖长江形势图,他对着地图详尽地汇报有关建设芜湖长江大桥的问题,得到李鹏总理的肯定。

1991年11月19日,江泽民总书记在过江的汽车轮渡上感慨:“万里长江真是浩荡啊。”站在他身边的市委书记金庭见机行事,马上说:“总书记,万里长江少一桥!”总书记立即领悟到了:“你是说芜湖要造长江大桥吧?”金书记第二天专门带他考察沿江15公里基础设施,在汇报会上,从芜湖的区位讲到建长江大桥的意义,从当前的经济发展讲到建桥的紧迫性,从建国初期的动议讲到大桥筹建工作的全过程,一直讲到总书记颔首。

1992年1月26日,身兼国家计委主任的邹家华副总理等来到了芜湖,金书记特意安排了小游艇,从芜湖港一号码头顺流而下,一共经过了4道直航船与渡江船的平交线,渡人的,渡汽车的,渡火车的,如穿梭织网,川流不息。邹家华副总理和陪同人员听他指着现场介绍,情不自禁地说:“太不安全了!”金书记趁势介绍了安庆死亡173人的江难事故。

第二天早上,茫茫大雾横锁长江,副总理等了两个多小时只有强渡。金书记特意安排他们一行中巴车穿越长江路,看见路旁待渡的汽车排成长龙,从长江路——团结路——轮渡路——直至江边,司机们笼着手在寒风中徘徊,发出了“车到芜湖过江难”的哀叹,给中央领导很深的印象,他们情不自禁地说:芜湖桥要尽快上了。金书记在向机关报告邹副总理视察经过讲到“大雾阻江”时,还笑着大声说了一句:“天助我也!”

金书记是长子,也是孝子,母亲生病,都是他送医院并梳洗喂汤药的。在跑长江大桥项目时,突然母亲病危消息传来,他心急如焚,赶紧坐飞机、转火车、赶汽车再步行到老家,母亲临终却没能见上儿子最后一面,他大恸,但处理好母亲丧事后,又马不停蹄地返回北京。

1992年4月1日,金庭柏带领其他领导先后拜见了有关部门后,来到交通部却吃了闭门羹。他压抑不住胸中的闷气疾呼:“我一个市委书记上北京,好比是一个生产队长进城,好不容易呀,来到你们国家机关,难道屋子都不让进吗!”惊动了交通部办公厅主任,为他们联系了副部长,但也要排队等候。金庭柏心中郁闷,步入走廊透气,发现了新上任不久的黄镇东部长,立即上前自报家门,得到接见,争取了支持。

回到宾馆,金庭柏书记亲自为省政府起草了代拟稿,电传合肥。第二天,一份《关于要求建设芜湖长江公铁两用大桥的紧急报告》就送到了国家计委和邹家华手里。两天后得到国家计委的通知:——国务院批准了芜湖公铁两用长江大桥的兴建!他们立即将《关于审批芜湖长江大桥项目建议书的请示》上报国务院。三个月后,国家领导纷纷同意建设芜湖公铁两用长江大桥立项,金书记也终于在他离任前夕,圆了芜湖人民百年大桥梦,使芜湖长江大桥能在2000年胜利竣工。

在长江大桥通车典礼上,他只是默默地站在后排,在繁华的步行街开街仪式上,他只在家里看电视,市民们大多不知道,功成身退的老书记,离任前主持制订的中山路“三岛一线”的改造规划,正是中山路步行街和鸠兹广场的雏形……

再一次采访他,是为了写《芜湖名人录踪》,这是芜湖地方志办公室组织我们写的文化丛书之一。按道理说“活人不列传”,但对早已经退隐的金书记,大家一致认为他应该“入册”。很多人说:“没有金书记,就没有芜湖的改革开放,就没有我们今天的繁荣……”我受命写军政人物,理所当然应为校长记录,自然需要对他全面了解一番。

知道校长与时俱进,早就运用电脑了,还经常看见他发表在报刊杂志上的文章,文化浓郁,文采飞扬,让号称作家的学生汗颜,心想他最好已经写就个人自传,我不仅省事,还能为我的系列添彩。谁知,就因为写的他个人,远不如他谈长江大桥那么爽快,再三推辞,电子邮件的回复使人忍俊不禁,他说:“其实我自己认为,我只不过是一个在偏僻乡村土生土长的人,一个因家贫辍学初中没有毕业的人,一个不懂政治却从政了几十年的人,一个热爱文学而对文学理论一窍不通的人,一个左眼失明却盲目乐观说自己是一目了然的人,这就是我!”

这时,正是他因患“青光眼”动了手术,致使一只眼睛近乎失明的时候,他还依然那么乐观风趣,豁达大度如初。而且,就是他眼病很厉害的时候,还给我们先出版的那套《芜湖风光揽胜》题写了书名,秀丽的变形隶书,与我们毕业证书上签名的行草、与后来他题写的《芜湖名人录踪》字迹各有风采,她书法功底也十分深厚啊。

为协助学生工作出发,金书记才勉强同意,发来了他母校校庆时李杏林老师写的材料,那是根据2004年版《金氏家谱》《金庭柏传略》一文所提供的资料及其它相关材料整理而成的文字,从中,我才知道,出生于安庆潜山县黄泥镇中医世家的金庭柏,学养深厚是有遗传的。可惜幼年丧父,兄弟六人都靠寡母带大,一个贫困的农家子弟,却凭借自己的力量从文书、组织干事、乡长、民政区员、县纪检委干事、秘书、地委办公室主任、县委书记、地委副书记、地区革委会主任、市委领导、省委成员……步步扎实,成就了自己的事业,为官场场,造福方方。

他以自己的业绩与人格魅力征服了这片土地,芜湖人民忘不了他,2003年的一天《大江晚报》上,就有记者以《金庭柏人走茶不凉》为题,用两个版的篇幅报道了他心系芜湖、退而不休的生活。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口碑,民声民意的网络诗如是写道:“金声玉振慑群雄,/庭院回音绕太空。/柏树青松峰顶立,/钢筋铁骨傲苍穹。”藏头诗概括出“金庭柏钢”,这是对芜湖改革开放领头雁的怀念,也是对这个意志坚定、百折不挠、敢为人先的老书记的肯定。他却谦虚地说,在芜湖只做了两件事,一是“在思想解放方面做了一点推进的工作。二是在经济建设方面做了一点铺路的工作。”

何止是“一点”工作?这是他敢为人先、改革开放的豪举!他不仅是我们夜大学生的校长,也是芜湖干部群众的校长!这个校长以身作则,教我们学会了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用自己的双手与智慧建设新生活的思维与能力!

听说我又一本新书出版时,他在电话中乐哈哈地说:“正看电视剧一个中校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