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华洞口喝擂茶

发布时间 : 2020-12-16
擂茶来自哪 擂茶是哪里 擂茶是哪里的

擂茶来自哪。

我突然想到了美国将军克拉克在朝鲜停战协定签字后说的话:“我们是在一个错误的地方,和一个错误的敌人,打了一场错误的战争。”洋为中用,用在我喝擂茶正好:“我是在一个绝妙的时间,于一个绝妙的地方,喝了一次绝妙的擂茶!

每次旅游都是蓄谋已久,而此次却属于意外:和几个朋友从闽北的南平市租了一部吉普车,直奔泰宁的大金湖,不料走错了路,左寻右觅,发现公路边有一个偌大的指示牌——“玉华洞15公里”,于是喜出望外,将错就错!

一路地貌平平,突然前面有座异样魁伟的青山平地怒耸,它草木披崖,奇岩突兀,气势雄奇,我想,应该就是这里了,呵呵,果不其然,于是车呼啸而上!

买了门票,每人抓了一瓶矿泉水就直奔洞口,不是急不可待,我可是钻过黄龙洞、芦笛岩、龙倥洞的“老山洞”了,全因为耐不住热,想快快进洞避暑:七月流火,一出了空调车就浑身燃烧,豆大的汗珠满脖子乱滚!可诡异的事情发生了,离洞口还有好几丈远,忽有阴风呼呼扑来,好一股经久不息的驱火之风,从头到脚,就这么阴凉阴凉地裹着你周身不放!关于这被称为“一扇风”的奇风,还有洞口倒流的潺潺冷泉,导游说了一句什么顺口溜,我没记住,大概面迎这“芭蕉大扇”,再朗朗上口的佳章妙语也要成为耳边风的。看来,这将乐的玉华洞算是来对了,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洞不在深,独具一奇就行。

进了洞就听导游一路指点江山了,什么“玉宇琼楼”,什么“苍鹰独立”,什么“牛魔王的老婆”,俗不可耐,全国皆然,原本可以让游人自己自由想象的天然怪石,却楞是要被人为地统一思想,大大败了我的游兴,只觉得置身玉华洞内,一路老是往上爬,石阶又石阶,累得老夫我腿肚子直打抖,幸好吸入的都是冷泉的凉息,得以多少缓解体力的不足……峰回路转,小径盘曲,埋头攀登,突然觉得有一柱灵光如晨曦高高在上,仰头张望,哦,出洞的洞口!进口在山脚,出口在山顶,此洞一如人体,流水潺潺,我们从下水道深入,往上,往上,黑乎乎左转,灯灿灿右绕,穿肠而过,九曲十八弯,手摸胃壁,足踏胆囊,还在宽阔的胸腔聆听回声,领受心跳,再感叹一柱如巨笔的气管,最后气喘吁吁,爬出“虎口”,迎来久违的自然光!

出洞后俯视玉华满山苍翠,只觉得人钻一洞如历三秋:山下赤日炎炎,乃酷暑;洞中阴风呼呼,谓倒春寒,现在置身山顶,焖热,遇上了的当是秋老虎了!此刻我不但足底发软,更因气温剧烈的变化而浑身不适,在“虎威”里虚汗淋漓。幸好山顶岩崖边有一“擂茶馆”,好似景阳岗的小酒店,正好歇脚。馆里有几张木桌,桌边有一位老婆婆和一位小姑娘。老婆婆和小姑娘拿着檑棒正在擂茶,在厦门的茶文化表演中我曾见识过也品饮过擂茶这厮,但现在却是客家妹子原地原器原汁原味的操作:擂钵是粗陶的,擂棒是樟木的,还未投料,我就已经闻到青山的体气了!擂茶的用料复杂,这个我懂,女主人的馆子里有一个备料的木橱,上面坛坛罐罐,盆盆碗碗:什么淮山叶,山梨叶、薄荷、艾叶、鱼腥草,茶叶是连着枯干茶梗的粗茶,还有一款水灵而鲜润的叫不出名字的草本,另有黄豆、芝麻和花生诸名堂,反正擂茶可以说是最老土也是最复杂的茶饮料了,是坚忍的客家人在长途跋涉中从大自然的心窝里淘出的救命茶!眼前演绎的一切都是现在进行式,现擂现冲现煮现喝,如果愿意,甚至可以现摘现拔,许多原材料就在这山顶的现场泛青吐绿呢,什么叫缘分,这就是,我急不可待了!

这是我与客家擂茶的第二次握手,那种热乎乎充满信任的感觉,与首次尝试的同伴一派惊颤之态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他们犹犹豫豫喝了半口就打住了,然后满腹狐疑地发问“会不会闹肚子呀?”真是令人又气又好笑!我很武松地连喝三大碗,一肚好水,汩汩有声,一时间神清气爽,困累全消,且胸生豪情:入洞处凉风飒飒,是“风包人”,出洞处痛饮擂茶,胃肠清凉,可谓“人包风”了!下山时我老觉得脚底生风,健步如飞,几度把同伴远甩身后,这当为擂茶的神效,或至少是擂茶暗示下蹦出的亢奋体能!你想想那擂钵里擂出的分明是一汪绿糊,而冲泡后却在浑浊中呈现出奶白的汤色,哦,擂茶,大青山滋养客家人的乳汁!

我突然想到了美国将军克拉克在朝鲜停战协定签字后说的话:“我们是在一个错误的地方,和一个错误的敌人,打了一场错误的战争。”洋为中用,用在我喝擂茶正好:“我是在一个绝妙的时间,于一个绝妙的地方,喝了一次绝妙的擂茶!

cy316.com扩展阅读

咸擂茶:内质丰富,能吃能喝擂茶是什么地方的?


导读:今天和大家介绍一种新兴茶类食物,取名“咸擂茶”,没听过或是没见过的茶友一起来看看。

与别的地方的擂茶不一样,广东海丰的擂茶是咸的,因此又被称为咸擂茶。到了海丰,咸擂茶是不可不品的一道地方美食。

目前在肇庆定居的卓春梅(人称“梅姐”)的家乡就是海丰。她平时在家招待客人时,一道必不可少的茶就是咸擂茶。喝一口咸擂茶,口中会有茶叶的芬芳,又有炒米的清爽、花生的酥脆以及芝麻的醇香。

即使是最基础的咸擂茶,做起工序来一点也都不简单。只见梅姐先将适量的茶叶投进刻有锯纹的“牙钵”内,用木制的茶槌快速擂之,直到将茶叶(主要是绿茶)磨成粉状,再加上适量的盐。“牙钵”是一个敞口的小缸,但侧面有一排排密密麻麻的锯齿状纹路,底部也有四条花纹,目的是增加摩擦,便于将茶叶磨碎,这个过程就是“擂”。

茶槌也有讲究,一般的木料不行,一定是要坚硬一些并且没有不良异味的。梅姐的茶槌就是母亲送给她的石榴木。

水烧开后倒入牙钵内,泡一会后,将茶汁连同茶叶一起舀在一只只碗里,再往碗的上面撒上一层厚厚的白花花的炒米,最后再依次放入炒熟的花生米、芝麻、青豆等,就成了一碗香喷喷的擂茶。

当然,这是一种基本的做法,复杂的做法中还要加入剁碎的菠菜、白菜、芹菜、生菜、青蒜、荷兰豆、香菇、粉丝、虾米、瘦猪肉、香肠、鱿鱼、胡椒等富有营养的食材,可以有18种之多,用骨头汤或鸡汤煨之。由于里面内容极多,因此又可以称为“点心”或“菜茶”。

取名“咸擂茶”,是因为里面放入了一些盐,满足人们流汗劳动后补充体力所需。

擂茶是什么茶,擂茶有什么功效和作用?好处效果


擂茶起源于古代中原,南迁流传至广东、湖南、江西等一带,又名三生汤,是一种特色食品。主要流传于广东汕尾市、益阳安化、桃江、常德等地。起于汉、盛于明清,擂茶是一种特色食品,它一般是由大米、花生、绿豆、茶叶、生姜等为原料,然后用擂钵将其捣烂成糊水,用开水冲,再加上炒米,清香可口的擂茶就做成了。那擂茶有什么功效呢?

擂茶只当作一般饮品。若当药用,有祛风寒、消暑气、清火解毒之用,可添加如细叶金钱、艾叶、小叶客食碗(马蹄金)、班笋菜(荠菜)、黄花、薄荷等,同茶叶一起擂烂。各种配料,易熟品,切碎后,放入钵内由开水冲熟;难熟的,放入锅内煮熟,同开水一起冲入钵内。

擂茶的药用功能颇多,酒足饭饱之后喝口擂茶,可感油腻尽退,满腹舒畅。据验证,擂茶具有祛热解暑,驱寒健脾,疏肝理肠,润肠通便,补肺益气,助脾长肌,理气调中,止咳化痰,通血脉,提神醒脑,清肝明目,滋阴壮阳之功效,且具有养颜保健,风味独特,老少皆宜,饮用方便等特点,为桃花源特产旅游纪念品品牌,是居家,旅游,馈赠待客之珍品。

擂茶还有多种用途,如在茶中加入少许胡椒,便起温中散寒之作用,对胃寒体弱、夜尿频密者有神效。

擂茶怎么喝?


擂茶是一枝独秀的奇葩。这一习俗一般只在客家人中存在。客家人如何喝擂茶呢?

作擂茶时,擂者坐下,双腿夹住一个陶制的擂钵,抓一把绿茶放入钵内,握一根半米长的擂棍,频频舂捣、旋转。边擂边不断地给擂钵内添些芝麻、花生仁、草药(香草、黄花、香树叶、牵藤草等)。待钵中的东西便捣成碎泥,茶便擂好了。然后,用一把捞瓢筛滤擂过的茶,投入铜壶,用滚烫的开水冲泡,然后以笊篱捞去渣滓,甘润芳香、白如琥珀、清爽可口的擂茶就制成了。

品擂茶,其味格外浓郁、绵长……据说擂茶有解毒的功效,既可作食用,又可作药用;既可解渴,又可充饥。又一说,擂茶源于中原,盛于长江中下游,至今仍流传于闽、粤、赣客家居住区。擂茶功用擂茶只当作一般饮料。据中医验证,常喝擂茶,有防风祛寒、清肝明目、润肺健胃等功效。配料稍加变化,则妙用无穷加鱼腥草、霍香、陈皮等擂成的,能祛湿防暑,曰防暑擂茶;加上凤尾车、佩兰叶、铜钱草等擂成的,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曰清热擂茶。各种配料,易熟品,切碎后,放入钵内由开水冲熟;难熟的,放入锅内煮熟,同开水一起冲入钵内。

可因四季气候的变化,人体状况的不同而制作,既有去乏解渴的功用,防病健身的疗效。

擂茶的材料


在茶叶选择,则必须用绿茶,可选择现采的绿茶叶,二叶一心为材料为最佳,若因季节原因无产生茶叶,亦可使用轻发酵之绿茶叶成品,或绿茶粉取代之,因绿茶具有保健、减肥、延年益寿之功能,且擂茶时是将茶叶一起吃,因此味道特别甘醇美味。 绿茶茶菁: 擂茶使用之绿茶可用现采之茶叶,经过略为日晒后,即是最佳擂茶主要材料。 绿茶(茶园) 绿茶(采下日晒) 绿茶成品: 茶一年只有两季春茶与秋茶,并非一年四季有新鲜茶菁,且茶菁保存不易,故可使用轻发酵加工过之绿茶制品亦可有同样效果,若嫌茶叶制品不好处理,亦可使用绿茶粉替代。 绿茶(茶叶成品) 绿茶粉 芝麻: 在擂茶使用之芝麻,有两种,黑芝麻、白芝麻,使用时可按黑一白三比例使用,白芝麻量多些,擂出来茶色较好。 熟黑芝麻 熟白芝麻 米香: 吃擂茶另一个主角,就是『米香』,别以为他是爆米香,他的做法跟爆米香可大有不同,一般爆米香市在压力炉具中加热到一个温度后,突然让他打开,就可产生白白胖胖大大个的爆米香,但这米胖,米铛的加工方法,是将米煮熟,放冷水洗散开,晒干,再以粗盐,一起炒热后所涨开后,再以过滤网具将粗盐等成分滤掉,就行成米铛等制品,就因加工时有炒过,所以特别香。 米铛(胖): 吃道地擂茶不可缺少。 米昌: 是以米胖加入花生、芝麻、麦芽等炒热后压制成型,在切割成小块即成。 米胖 米铛 米昌 添加配料: 香菜: 并不是随时都有,如有则待茶叶、芝麻、花生擂好后最后加入略为研擂即可,味道就会更香。 鸡头刺: 这是刺的一种,只有吃擂茶的人才会吃他,加了他擂茶就是不一样会特别好吃,但只有春天才有,而且产量稀少,所以有口福的人才吃得到这个好味道。 香菜 鸡头刺 其它配料: 盐: 吃咸的擂茶就要加盐。 花生: 吃擂茶必须添加,加入花生才会香,才会好吃。糖: 要吃甜的擂茶就可加糖。

客家“擂茶”答礼


客家常年居住在深山僻壤地带,客人较少,但每逢有客人到来,不管什么时候,也不管走进哪一家,主人都会立即取出“茶米”,泡一杯浓茶敬上。客家人称茶叶为“茶米”,将茶与米等同看待,说明他们对茶的重视程度。客家人一则自己饮茶成癖,二则以茶待客成俗。来客进门先敬茶,品尝一番后才开始拉家常或谈正经事。 客家人喜住土楼,群体观念特强,一家有事,邻里都会伸手帮忙,仿佛是自家的事似的。各家各户之间礼尚往来,亲密无间。他们又极文明,凡被接受帮忙的,或被祝贺的,户主总要寻找一个适当的机会,邀请有关人员到家里来,请他们喝茶,并作为一种答礼。因此,形成了特有的客家答礼茶文化。喜庆答礼则是通过客家特有的“擂茶”形式来表达。 每逢来客,客家人必先泡一杯浓茶敬客,这是敬客。答礼请茶则不是这样,有他特殊的习俗,是客家特有的答礼茶文化。需要答礼的项目很多,诸如婴儿满月、老人做寿、小孩上学、子女入仕、病人康复、一场虚惊、儿子结婚、女儿出嫁,等等,都要设茶答礼。通常是以“擂茶”形式答礼,才算答厚礼。 擂茶用茶叶、生姜、大米制成。制作很讲究,先将3种原料放在陶制的擂钵或青石打就的擂臼中,再用山楂木或油茶木制成的擂槌,反复捣磨成糊浆。再拌入韭菜、陈皮、番薯粉丝、粳米粉干和适量的盐,加水在大锅里煮成稀粥状。食用时,再撒上一些香料,诸如油炸花生、炒大豆、炒芝麻等。

土家族擂茶历史


土家族主要居住在湘、鄂、川、黔的武陵山区一带,这里到处古木参天,绿树成荫,有“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之誉,是我国的旅游胜地之一。由于当地生态环境适宜种茶,所以历史上一直是我国优质茶和许多名茶的重要产地。山美、茶美,固能引人入胜,千百年来,他们世代相传,至今还保留着一种古老的吃茶法,这就是喝擂茶。

擂茶,又名三生汤,是用生叶(指从茶树采下的新鲜茶叶)、生姜和生米仁等三种生原料经混和研碎加水后烹煮而成的汤,故而得名。相传三国时,张飞带兵进攻武陵壶头山(今湖南省常德境内),正值炎夏酷暑,当地正好瘟疫蔓延,张飞部下数百将士病倒,连张飞本人也不能幸免。正在危难之际,村中一位草医郎中有感于张飞部属纪律严明,秋毫无犯,便献出祖传除瘟秘方擂茶,结果茶(药)到病除。其实,茶能提神祛邪,清火明目;姜能理脾解表,去湿发汗;米仁能健脾润肺,和胃止火,所以,说擂茶是一帖治病良药,是有科学道理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与古代相比,现今的擂茶,在原料的选配上已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如今制作擂茶时,通常用的除茶叶外,再配上炒熟的花生、芝麻、米花等;另外,还要加些生姜、食盐、胡椒粉之类。通常将茶和多种食品,以及佐料放在特制的陶制擂钵内,然后用硬木擂棍用力旋转,使各种原料相互混合,再取出一一倾入碗中,用沸水冲泡,用调匙轻轻搅动几下,即调成擂茶。少数地方也有省去擂研,将多种原料放入碗内,直接用沸水冲泡的,但冲茶的水必须是现沸现泡的。

擂茶为客家人招待贵客的一种茶点,擂茶之「擂」字为研磨之意,其基本材料有松子仁、南瓜仔、黑芝麻、白芝麻、花生、绿茶菁及米仔。主原料米仔,是将米经过浸、蒸、晒、炒的过程,变成易储存,为客家人逃难中发展出的特殊饮食。擂茶制作过程为将传统材料放入特制擂钵中,用擂棍慢慢擂成末,过程中不断加水,使材料变成浆状,后冲入沸开水盛入杯中,嗜甜者可再加入些许黑糖,后放米仔共同食用;咸擂茶为正统客家擂茶,制作过程中除基本材料外再加入香菜或九层塔及些许盐研磨,研磨好后在杯内加入虾米、四季豆末、仔等再冲沸水入杯即可,喝起来齿颊留香、风味独具,非一般加味茶可比拟。擂茶在擂的过程中须用点手劲,而擂菜配料也具有开胃健脾、明目清肝和五脏、降血压、润肤美容等功效,故也别名养生茶。喝茶过程中可配上客家米兹粑、米糕、发糕等茶点一起下肚,体会客家的旧风情。

土家族兄弟都有喝擂茶的习惯。一般人们中午干活回家,在用餐前总以喝几碗擂茶为快。有的老年人倘若一天不喝擂茶,就会感到全身乏力,精神不爽,视喝擂茶如同吃饭一样重要。不过,倘有亲朋进门,那么,在喝擂茶的同时,还必须设有几碟茶点。茶点以清淡、香脆食品为主,诸如花生、薯片、瓜子、米花糖、炸鱼片之类,以平添喝擂茶的情趣。

土家族简介:

土家族绝大部分居住在湖南永顺、龙山、保靖、古丈以及湖北省来凤、利川、鹤峰、咸丰、宜恩一带及四川省。人口570.42万(1990年第4次人口普查)。

土家族自称“毕兹卡”(意为本地人),有自已的语言,土家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接近彝语支。大多数人通汉语,目前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聚居区还保留着土家语。没有本民族文字,通用汉文。崇拜祖先,信仰多神。

主要从事农业。织绣艺术是土家族妇女的传统工艺。土家族的传统工艺还有雕刻、绘画、剪纸、蜡染等。土家织锦又称“西兰卡普”,是中国三大名锦之一。

土家族爱唱山歌,山歌有情歌、哭嫁歌、摆手歌、劳动歌、盘歌等。传统舞蹈有“摆手舞”、“八宝铜铃舞”及歌舞“茅古斯”。乐器有唢呐、木叶、“咚咚喹”、“打家伙”等。

礼仪主要有:见面要互相问侯,家有来客,必盛情款待。若有是逢年节到土家人家里做客,主人还会拿出雪白的糍粑去烤,待烤得两面金黄开花时,吹拍干净,往里灌白糖或蜂蜜,双手捧给客人。有的地方给客人吃糍粑还有些讲究,即把烤好的糍粑给客人后,客人不得吹拍火灰,要接过就咬,这时主人会抢回去吹打拍净,蘸上糖再给客人。

1957年9月成立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1984年11月设立四川省黔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日常食俗 土家族日常主食除米饭外,以包谷饭最为常见,包谷饭是以包谷面为主,适量地掺一些大米用鼎罐,煮或用木甑蒸而成。有时也吃豆饭,即将绿豆、豌豆等与大米合煮成饭食用,粑粑和团馓也是土家族季节性的主食,有的甚至一直吃到栽秧时,过去红苕在许多地区一直被当成主食,现仍是一些地区入冬后的常备食品。土家族菜肴以酸辣为其主要特点。民间家家都有酸菜缸,用以腌泡酸菜,几乎餐餐不离酸菜,酸辣椒炒肉视为美味,辣椒不仅是一种菜肴,也是每餐不离的调味品。豆制品也很常见,如豆腐、豆豉、豆叶皮、豆腐乳等。尤其喜食合渣,即将黄豆磨细,浆渣不分,煮沸澄清,加菜叶煮熟即可食用。民间常把豆饭、包谷饭加合渣汤一起食用。土家族平时每日三餐,闲时一般吃两餐;春夏农忙、劳动强度较大时吃四餐。如插秧季节,早晨要加一顿“过早”,“过早”大都是糯米做的汤圆或绿豆粉一类的小吃。据说“过早”餐吃汤圆有五谷丰登、吉祥如意之意。土家族还喜食油茶汤。

节庆、礼仪食俗 土家族民间十分注重传统节日,尤其以过年最为隆重。届时家家户户都要杀年猪,染成红、绿色,晾干而成),做绿豆粉、煮米酒或咂酒等。猪肉合菜是土家族民间过年、过节必不可少的大菜。每年农历二月二日称为社日,届时要吃社饭。端阳节吃粽子。糯米粑粑是土家族民间最受欢迎的食品之一。重阳节打粑粑,女儿“坐月”送粑粑,修房上梁抛粑粑。节日里馈赠亲友,一般也都是互送粑粑。除糯米粑粑外,还有高梁粑粑、小米粑粑、包谷粑粑等。腊肉是土家族的上等大菜。冬至一过,将大块的猪肉用盐、花椒、五香粉腌制好,吊挂在火炕上,下烧柏树枝田,烟熏而成。有的户腊肉存放两三年。切成块状的腊肉,肉质紧凑,呈殷红色,喷香诱人。逢年过节或亲朋临门,满桌的菜肴中,正上方必摆腊肉。土家族十分好客,平时粗茶淡饭,若有客至,夏天先喝一碗糯米甜酒,冬天就先吃一碗开水泡团馓,然后再以美酒佳肴待客。一般说请客人吃茶是指吃油茶、阴米或汤圆、荷包蛋等。湖南湘西的土家族待客喜用盖碗肉,即以一片特大的肥膘肉盖住碗口,下面装有精肉和排骨。为表示对客人尊敬和真诚,待客的肉要切成大片,酒要用大碗来装。无论婚丧嫁娶、修房造屋等红白喜事都要置办酒席,一般习惯于每桌九碗菜、七碗或十一碗菜,但无八碗桌、十碗桌。因为八碗桌被称勺吃花子席,十碗的十与石同音,都被视为对客人不尊,故回避八和十。土家族置办酒席分水席(只有一碗水煮肉,其余均为素菜,多系正期前或过后办的席桌)、参席(有海味)、酥扣席(有一碗米面或油炸面而成的酥肉)和五品四衬(4个盘子、5个碗,均为荤菜)。入席时座位分辈份老少,上菜先后有序。土家族的饮酒,特别是在节日或待客时,酒必不可少。其中常见的是用糯米、高梁酿制的甜酒和咂酒,度数不高,味道纯正。

祭祀食俗 土家族过去迷信鬼神,崇拜祖先,每逢年节都要大敬祖先,初一、十五也要进行小敬。祭祖的食品有猪头、团馓、粑粑、鸡鸭和五谷种等。有的在每餐饭前,先用筷子夹少量的菜插在饭上敬默一会儿,表示请已故先人先吃,然后自己才开始食用,农历六月六日为祭土王,每个村寨都要设摆手堂,将猪头、果品等祭品放摆手堂前。十月朔日祭冬,宰鸡鸭设筵宴客。此外,土家族还敬灶神、土地神、五谷神、豕官神,在修房造屋时祭鲁班,祭品除酒鲁班,祭品除酒肉外,还要一只大公鸡。

典型食品 土家族人最爱吃粑粑(糍粑)腊肉、油茶等食品,此外还有:合菜,土家族逢年过节最常吃的菜,时常同包谷烧酒一起上桌;团馓,土家族风味小吃,用糯米饭加工后炸制而成,常用来泡水当茶为客人洗尘;绿豆粉(米粉),用大米绿豆等原料制成;油炸粑,又名油香或“灯盏窝”,是以大米、黄豆为主要原料炸制而成。

【历史由来】

土家族的先民与古代巴人有直接的渊源关系。但其来源,目前说法不一,一说为古代从贵州迁入湘西的鸟蛮的一部;另说是唐末至五代初年(910年前后)从江西迁居湘西的百艺工匠的后裔。史籍中将湘鄂西一带土家族称为“土人”、“土民”等,清末地方志中开始用“土家”名称。

历史上封建领主经济从五代(907~979年)起就有一定发展,直至清朝雍正(1723~1735)年间“改土归流”时,逐渐过渡到地主经济。新中国成立前社会经济处于封建地主经济发展阶段。新中国成立后,实行了社会改革,与苗族联合建立了2个自治州。

2 0 0 0 多年前,他们定居于今天的湘西、鄂西一带,与其他少数民族一起,被称为“武陵蛮”或“五溪蛮”。宋代以后,土家族单独被称为“土丁”、“土民”等。新中国成立以后,根据土家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名为土家族。

对于土家族的源流,一直以来史学界存在许多争议,但大多数学者认为土家族是古代巴人的后裔。他们普遍认为,西元前400至600年,是巴人的国土巴子国(今重庆市)最兴旺的时期,但到西元前316年,巴子国却被秦国所灭。巴子国灭亡前后的一段时期,巴人开始从重庆一带往东迁移。从西元1300年开始,这一带的居民逐渐被统称为“土家”。

客家人的擂茶介绍


擂茶,又名三生汤,起于汉、盛于明清。擂茶是客家人的特制养生茶饮,其制作与风味别具特色,一般都用大米、花生、芝麻、绿豆、食盐、茶叶、山苍子、生姜等为原料,用擂钵捣烂成糊状,冲开水和匀,加上炒米,清香可口。

擂茶的基本原料是茶叶、米、芝麻、黄豆、花生、盐及桔皮,有时也加些青草药。茶叶其实不全是茶叶,可充当茶叶的品种很多,除采用老茶树叶外,更多的是采摘许多野生植物的嫩叶,如清明前的山梨叶、大青叶(不分季节)、中药称淮山的雪薯叶等等,不下十余种。经洗净、焖煮、发酵、晒干等工序而大量制备,常年取用。加用药草则随季节气候不同而有所变换,如春夏温热,常用艾叶、薄荷、细叶金钱、斑笋菜等鲜草;秋季风燥,多选金盏菊或白菊花;冬天寒冷,可用竹叶椒或肉桂。原料备好,同置钵中。

“擂”茶的用具是擂棍和擂钵。前者取一根粗的樟、楠、枫、茶等可食杂木,长短2-4尺不等,上端刻环沟系绳悬挂,下端刨圆便于擂转;后者乃内壁布满辐射状沟纹而形成细牙的特制陶盆,有大有小,呈倒圆台状。

制作擂茶时,一般是坐姿操作,左手协助或仅用双腿夹住擂钵,右手或双手紧握擂棍,以其圆端沿擂钵内壁成圆周频频擂转,边擂边不断地给擂钵内添些芝麻、花生仁、草药(香草、黄花、香树叶、牵藤草等),直到原料擂成酱状茶泥,冲入滚水,撒些碎葱,便成为日常的饮料。

品擂茶,其味格外浓郁、绵长。因配料不同,擂茶分别具有解渴、清凉、消暑、充饥等效用。

土家族擂茶


土家族主要居住在川、黔、湘、鄂四省交界的武陵山区一带,这里到处古木参天,绿树成荫,有“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之誉,是我国的旅游胜地之一。由于当地生态环境适宜种茶,所以历史上一直是我国优质茶和许多名茶的重要产地。山美、茶美,固能引人入胜,而土家族同胞喝擂茶的习俗,更令人叫绝不已。

擂茶,又名三生汤。此名的由来,说法有二:一是因为擂茶是用生叶(指茶树上新鲜的幼嫩芽叶)、生姜和生米等三种生原料加水经烹煮而成,故而得名。二是传说三国时,张飞曾带兵进攻武陵壶头山(今湖南省常德县境内),路过乌头村时,正值炎夏酷暑,军士个个精疲力竭;加之当时这一带正好瘟疫蔓延,使得张飞部下数百将士病倒,竟连张飞本人也未能幸免。正在危难之际,村上一位老草医因有感于张飞部属的纪律严明,对百姓秋毫无犯,为此,特献祖传除瘟秘方擂茶,亲研擂茶,分予将士。结果,茶(药)到病除。为此,张飞感激不已,称老汉为“神医下凡”。说:“这是三生有幸!”从此以后,人们也就称擂茶为三生汤了。

制作擂茶时,一般先将生叶、生姜、生米按各人口味,用一定比例倒入山楂木制成的擂钵中,用力来回研捣,直至三种原料混合研成糊状时,再起钵入锅,加水煮沸,便成了擂茶。由于茶叶能提神祛邪,清火明目;生姜能理脾解表,去湿发汗;生米能健脾润肺,和胃止火。所以,擂茶有清热解 毒,通经理肺的功效。说擂茶是一种治病的良药,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由于喝擂茶有诸多的好处,对高寒多湿的山区人民更是如此,因此喝擂茶自然成了当地的一种习俗。于是,世代相传,甚至连当地居住的一些其他民族也都养成了喝擂茶的习惯。一般人们中午干活回家,在吃饭之前,总以先喝上几碗擂茶为快。有的老年人甚至一日三顿,一顿几碗,只要一天不喝擂茶,就会感到全身乏力,精神不爽。视喝擂茶像吃饭一样重要,称“一日三餐茶饭,总是不能少的”。良宵吉日,擂茶自然是不可缺少的佳品;土家族人民把它当作是招待亲友的一道“点心”。不过,由于每个人嗜好不同,有在擂茶中加入白糖或盐巴的,甚至还有加入花生米、芝麻、爆米花之类的,所以,一旦呷茶入口,甜、苦、辣、涩、咸都有,可谓五味俱全。倘若一碗落肚,真能舒身提神,才算领略了擂茶“既是饮料能解渴,又是良药可治病”的道理。如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擂茶的制作和选料更为讲究,在许多场合,喝擂茶还配上许多美味可口的小吃,既有“以茶代酒”之意,又有“以茶作点”之美,如此喝擂茶,更有乐趣在其间。擂茶的制作亦有所改进,通常将炸得金黄色的芝麻,炒得油亮的花生,拌进茉莉花茶,再加上雪亮的白沙糖,拌匀擂碎,然后冲入沸水调制成擂茶,它像豆浆,似乳汁,喝起来清凉可口,滋味甘醇,又有防病健身、延年抗衰之效。

擂茶分种类吗,主要有哪些擂茶?分别是种类


1、桃江擂茶

喝桃江擂茶,还有摆碟子的习惯。古香古色的八仙桌上,一般都要摆上八只碟子,有枯香的壳花生、焦香的油炸红薯片、滚壮的番瓜子、香酥的巧果片和紫色的洋窝都是一些自家制作、开胃可口的绿色食品。桃江人除了婚丧嫁娶等重要日子举行大型的擂茶会以外,平日自家人在一起也经常喝擂茶。由于桃江人常年喝擂茶,加工擂茶是桃江地区家庭主妇的主要任务之一。

2、土家擂茶

土家擂茶,主要分布在湘、黔、川、鄂交界的少数民族地区,是土家族的一种特产,由土家五谷杂粮:大米、生姜、芝麻、大豆、花生、玉米等辅以茶叶为原料在特制的擂钵中擂制而成,具有营养丰富、健康养身和健胃养颜等诸多功能,是热情好客的土家、苗族人款待客人和馈赠的最佳之品。

3、客家擂茶

在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中,擂茶算得上客家饮食文化中一道独特的风景。擂茶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闽有居建阳县的畲族雷大爷创始擂茶的传说;湘有诸葛亮麾下进军湘中遭遇瘟疫,一老妪制擂茶祛疾的故事。有关的文学记载也散见在一些古籍中,如黄升《玉林诗话》所载《肝胎族舍》一诗曰:道旁草屋两三家,见客擂麻旋足茶。

4、安化擂茶

俗话说,五里一音,十里一俗。安化县虽然和桃江县唇齿相依,也同样喜欢喝擂茶,但是,其擂茶的制作方法与味道,却截然不同。安化的擂茶制作非常讲究,原料也多种多样。除了茶叶以外,还有炒熟了芝麻、花生、黄豆、玉米、大米、绿豆、番瓜子,以及生姜、食盐和胡椒,其中主要原料是大米和茶叶。当地人把炒熟的大米等用石磨磨成粉备用,再把茶叶、生姜和芝麻用擂钵擂成糊状,和磨成粉的原料一齐倒入锅中滚开的水里面,一起煮成糊状,就成了擂茶。

5、武陵擂茶

武陵擂茶在洞庭湖区源远流长。相传二千多年前,马援率兵南征,屯驻司马错城(今鼎城区长茅岭乡),军营闹瘟疫,有仙人献验方,验方上写着芝麻、绿豆、生姜、茶叶、炒米,放入擂钵,用梓姜木捣成糊状,开水冲泡。服后疫病痊愈,自此传入民间,擂茶,具有生津止渴,清热解毒,消炎去疾之功能,是沅水流域民众待客的上乘饮料。

6、揭西擂茶

揭西的客家人素有煮擂茶的习俗,夏秋季节,天气酷暑,人们劳作之后,经常不大想吃饭,往往以擂茶为午餐。中午时候,客人来访,主人家必定要煮擂菜招待。姑娘出嫁之前,凡是接受喜糖的邻居,也要煮一钵香擂茶请新娘吃,以表示祝贺,另外,家中病人新愈,也要煮些邀请曾经照顾过病人的友邻吃,以表示感谢。

7、汕尾擂茶

汕尾人也存在喝擂茶的现象,在汕尾广义的擂茶分为陆河油茶和擂茶,而擂茶的材料通常都比较少,只是放些细茶叶、花生和芝麻(可以是炒熟的,也可以是生的)就可以了,一样也原汁原味,加上还有一些特地为擂茶而准备的米糕、米通、米子或炒过的小麦,这些米子小麦可以泡在茶里喝(喜欢的话还可以炒一些蔬菜下茶),这样的风味是任何地方都比不上的。

8、五华擂茶

岭岗顶上望山花,望到屋家煮擂茶。大人细哩食三碗,仅仅吃亏出门蛇(人)这是五华县棉洋镇绿水村一带群众传唱的一首山歌,说的是吃擂茶的习俗。据了解,五华县南部棉洋、桥江、梅林、龙村、硝芳、丁畲一带的群众都有喜欢吃擂茶的习惯。当地群众已把这项习俗作为一种饮食保健和热情待客的重要方式。

9、瑞金擂茶

瑞金擂茶是将适量的大米加进芝麻、花生、绿豆、黄豆、茶叶、桔皮等擂制后,熬煮而成。擂茶风味独特,清香、微苦,呈灰绿色,稀糊浑浊,喝时加些香油,十分可口。瑞金人辛勤劳作后,喝上一碗擂茶顿时心清气爽,开胃解乏,擂茶有部分中草药,能起到解毒通气清凉的功效。

10、将乐擂茶

将乐人在基本配料的基础上,还根据季节变化和客人的口味灵活调整配方:例如冬春一般加生姜、肉桂用以温通经脉、通阳化气、祛湿驱寒。夏天可加鱼腥草、藿香及当地称为凤尾草、鸡爪草等的草药,制成防暑擂茶,或加金银花、荷叶、淡竹叶、薄荷等制成清凉解毒擂茶。秋天可加贡菊或杭白菊。对于喜欢喝香茶的人,可将芝麻炒过(或一部分炒过)再擂,亦可加入炒花生米、炒黄豆等。听说用黑芝麻打擂茶,美容养颜的效果更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