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乌龙茶初制工艺技术的商榷

发布时间 : 2020-12-19
白茶初制工艺 闽南乌龙茶 黄茶的初制工艺为

白茶初制工艺。

王振忠

(长泰县农业局 363900)

《福建茶叶》2000年第1期刊登黄艺辉先生“闽南乌龙茶初制工艺技术”一文,此类科普读物对普及乌龙茶初制工艺作用很大,深受茶农欢迎,但文中多处工艺技术值得商榷。笔者多年在长泰、诏安、安溪参与乌龙茶初制,现就实践经验提出几点看法,与黄艺辉先生(下称黄文)商榷。

1 鲜叶采摘

1.1 春茶宜鲜叶偏嫩开采。众所周知,驻芽2-3片叶的新梢是闽南乌龙茶最理想的初制原料,但在春茶生产实践中,必须掌握鲜叶偏嫩时开采,原因有三,一是春茶生产期间,正值春夏之交,经常遇到不利初制天气,若掌握顶芽形成驻芽时才开采,遇到不利初制天气时,往往出现鲜叶原料粗老,损失更大。二是当今很多茶农施肥过量,导致立夏过后顶芽尚未形成驻芽,若待顶芽形成驻芽才采摘,则第三叶已粗老。三是春茶新梢生长比较整齐一致,采摘高峰期集中。

1.2 晴天何时采摘品质最好?生产实践表明,下午一时至五时采回的鲜叶原料,制成闽南乌龙茶品质最好。

1.3 秋茶品质不次于春茶。春茶味浓耐泡,秋茶香气高强,素有“秋香”之称。当前大部分消费者喜爱“香茶”,因而秋茶的销售价格比春茶高一倍左右。很多茶农采取一系列农艺技术措施提高秋茶的产量,并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2 晒青

为适应市场需要,闽南乌龙茶初制工艺不断推陈出新。当前市场上清香型乌龙茶最畅销,为此,大多数茶农采取轻晒青,大量生产清香型乌龙茶。笔者认为,若晒青减重率梅占,水仙掌握10-15%,毛蟹、白芽奇兰、铁观音、大叶乌龙掌握9-12%,本山、黄旦、八仙、乌龙掌握6-9%,很难生产出清香型乌龙茶。

3 做青

3.1 黄文“青茶含水量多,叶质肥厚,则必须多掏。秋茶叶质较薄,则可少摇。”这与生产实践差距甚大。笔者认为春茶含水量多,晒青宜足,则摇青应相对少摇;秋茶含水量少,晒青宜轻,则摇青应相对多摇。而且春茶生产期间往往湿度较大,重摇青容易出现“不消青”的现象。

3.2 黄文“夏暑茶上半夜气温高,要多次、轻摇、簿摊,以散青气,消涩味;下半夜气温低要少次,重摇,厚堆,以做红边,防槽红。”笔者认为,夏暑茶忌重摇,厚堆,否则极易出现槽红的现象。

3.3 黄文“达到做青适当后,收青叶倒在大青笾中堆积发酵……约堆闷2h后进行杀青”笔者认为除冬茶外,堆积发酵是不可取的,因为堆积发酵容易产生闷黄气味。

4 揉捻与烘焙

4.1 黄文“适当加压揉1.5min后,去压再揉3-4min,中间解决一次,再加压揉1.5min”笔者认为“去压再揉3-4min”肯定有误。生产实践是中间去压揉3-4转,使揉桶内茶条翻转。

4.2 黄文提出初烘烘干机摊叶厚度约2-3cm,笔者认为初烘烘干机摊叶厚度以1-1.5cm为宜。

4.3 黄文认为手工包揉历时约3-4min,笔者认为手工色揉历时不宜超过1min。

4.4 黄文说“目前普遍采用整形机代替手工包揉……整形时间,嫩叶15min,标准叶30min,老叶50min”笔者认为这种说法缺乏依据。八十年代,闽南茶区引进台湾包揉机械——速包机和球茶机,由于机械先进实用,性能良好,现已在闽南茶区普遍推广应用。包揉一般需进行六个回次,第一、二个回次工艺流程为:烘焙→摊叶回润→定量分装→速包松包→速包→球茶机包揉→松包→摊凉散热。第三至第六个回次工艺流程为:烘热茶条→速包松包→速包→短时静置定型→松包。生产实践表明,推广使用速包机和球茶机不仅使闽南乌龙茶包揉工序实现机械化,而且使闽南乌龙茶外形锦上添花。

5 足干

乌龙茶初制最后一道工序是足干,并非足火。足火是茶叶精制厂家根据消费者的不同需要,采用不同火功的一道工序。建议茶农茶叶烘焙至气味清纯,茶梗折之易断即可下焙摊凉,切不可焙至足火。

精选阅读

乌龙茶初制工艺


乌龙茶的初制工艺为:鲜叶→晒青→凉青→摇(凉)青→炒青→揉捻→初烘→包揉→复烘→复包揉→烘干→毛茶十道工序,分为三个阶段:即做青(晒、凉、摇)、炒青和烘阶段。并灵活地掌握“看青做青”和“看天做青”。

做青阶段。做青技术性高,灵活性强,为乌龙茶初制色、香、味内质形成的关键。然后通过高温炒青,迅速制止酶促氧化作用,固定在做青阶段已形成的色、香、味内质,并蒸发较多水分,便于揉、烘阶段操作。揉、烘有三揉三烘六道工序,反复相间进行,是乌龙茶初制的塑形阶段。

晒青--把鲜叶薄摊在笳笠或晒青埕上,利用阳光热能减少鲜叶部分水分使鲜叶萎软,便于做青。阴雨天则室外吹风萎凋或室内加温萎凋。

凉青--把晒青叶翻松,放置在笳笠上散热和散发部分水分。

摇(凉)青--把茶青装入摇青机中,通过摇青筒滚动,茶青跳动、旋转、摩擦运动,使叶缘部分细胞受到损伤,促进物质的酶促转化。

炒青阶段。通过高温炒青,迅速制止酶促氧化作用,固定在做青阶段已形成的色、香、味内质,并蒸发较多水分,便于揉烘阶段操作。

揉烘阶段。揉、烘有三揉三烘六道工序,反复相间进行,是乌龙茶初制的塑形阶段。

揉捻--炒青叶通过揉捻机的挤压,扭曲成条,并揉出茶汁,凝于叶表。

初烘--通过焙笼或烘干机适当高温烘焙,使叶细胞中残存的酶活性进一步破坏,并散发水分,便于包揉。

包揉--把茶胚装进布巾或小茶袋中包揉,运用“揉、压、搓、抓”的手法,使茶胚条索紧结、弯曲或成螺旋状。

复烘--用较低温度复烘,即用文火慢焙,便一步包揉塑形,并减少一些水分。

复包揉--在包揉的基础上进一步塑形。

烘干--通过低温慢烘,促进茶叶香气清纯,滋味浓厚,含水量达到3~6%,便于贮藏。

武夷岩茶初制工艺技术---做青工艺


做青工艺 :是初制工艺中决定茶叶品质的最主要因素,且可变的影响因素较多,处理方式多样,俗称“看青做青”。做青过程由摇青和静置发酵交替进行组成。

1、做青原理:在适宜的温湿度等环境下,通过多次摇青使茶青叶片不断受到碰撞和互相磨擦,使叶片边缘逐渐破损。并均匀地加深,经以酵氧化后产生绿底红镶边,而在静置发酵过程中,茶青内含物逐渐进行氧化和转变,散发出自然的花果香型,形成乌龙茶特有高花香,兼有红、绿茶的风味优点。

2、做青方式:生产上主要有手工做青和综合做青两种方式,在条件较差时也有将两者结合起来的半手工做青和最简单的“地瓜畦”做青方式。市场上的“手工茶”即指采用手工做青方式生产的茶叶,其特点是占用生产场地大,耗工大而且加工量少,技术要求高等特点,而综合做青机则占用场地小,使用人工少,更适应大生产的要求。

3、 操作方法:不论何种做青方式,操作上均是摇青和静置发酵多次交替进行来完成,需摇青5—10次,历时6—12小时,摇青程度先轻后重,静置时间先短后长。

(1)手工做青:将萎凋叶薄摊于900mm水筛上,每筛首次放茶青重约为0.5—0.8kg,操作程序为摇青 静置重复5—7次;摇青次数从少到多,逐次增加从十次到壹佰次不等,每次摇青次数视茶进展情况而定,一般以摇出青自味为基础,再参考其他因素进行调整。静置每次逐渐加长,每次摊叶厚度也逐次加厚,可两筛并一筛或三筛并两筛、四筛并三筛等等。直至做青达到成熟标准进结束做青程序。

(2)综合做青机做青:萎凋青装进综合做青机约为容量的三分之二左右 ,

(吹风)

或茶青在机内萎凋达到要求后,按吹风 —→ 摇动 —→静置的程序重复进行6—10次,历时约为6—9小时,吹风时间每次逐渐缩短,摇动和静置时间每次逐渐增长。直至做青达到成熟标准时结束做青程序。

4、 看青做青:主要指做青操作的时间和程度的控制以及做表环境的控制。影响因素主要有:茶青原料善,气候善,做青环境,设备和方式等等。

(1)做青原则:茶青在做青过程中气味变化主要表现为:

青香——→清香—→ 花香—→ 果香

叶态变化主要表现为:叶软无光泽 —→ 叶渐挺 ,红边渐现 —→ 汤匙状三红七绿。做青前期约2—3小时,操作上以茶青走水为主,需薄摊,多吹风,轻摇,轻发酵。中期约3—4小时,操作上注意以摇红边为主,需适度发酵,摊叶逐步加厚,吹风逐步减少。后期约2—3小时,以发酵为主,注意红边适度,香型和叶态到要求。

走水:指萎凋后的茶青的水份从茶梗脉向叶片输送的过程,青叶由柔软无光泽转化到叶挺泛暗光呈“还阳”状态。

做青成熟的基本标准为青叶呈汤匙状绿底红镶边,茶青梗皮表面呈失水皱折状,香型为低沉厚重的花果香,并即时进行下一杀青工序。做青程序的结束标志为进入高温杀青。

(2)环境控制:晴天北风天的气候利于做青。环境因素主要指室内温度,

湿度和空气新鲜度等,三因素均会互相影响,需协调到适宜状态。温度范围为20—30度,以24—26度最适宜。相对湿度范围为75—90%,以80—85%为最适宜。做青过程前期温度和湿度要求较低,全过程要求逐步增高,后期需较高的温湿度进,特别注意防止空气“污染”缺氧,室内升温时湿度相应会降低,湿度过低不利于发酵,出现高温时间过长,茶青不能发酵或发酵不足现象。室内碳火加温易造成缺氧,注意适度通风。

(3)做青经验:叶片较厚和大叶品种,宜轻摇,走水期拉长,多停少动。静置发酵期拉长。叶薄和小叶种需少停多动。摇青加重,到后期方需注意发酵到位。茶青较嫩时,做青前期走水期需加长,总历时也更长,注意轻摇,多吹风。茶青较老时,做青总历时缩短,注意防止香气过早出现和做过头。萎凋偏轻时,用综合做青机做青可用加温补充萎凋,并注意多吹多走水,重摇轻发酵,并延长做青时间,调整好温湿度,需高温低湿。否则易出现“返青”现象,即做青叶到后期时出现涨水,叶片和茶梗含水状态均接近新鲜茶青状,梗叶一折即碎,无花果香,为做青失败现象。温度偏低时,应注意少吹风,提早开始保温发酵。湿度偏大时有条件者可使用去温机,并注意通风排湿,适度加温......总之做青过程需时时观察青叶变化,以看、嗅、摸综合观觉来判断,表叶是否在正常地变化,一出现异常即需分析原因,并即时调整,使做青叶发挥出其最佳的品质势态。

武夷岩茶初制工艺技术---杀青工艺


杀青是结束做青工序的标志,也叫炒青,是固定毛茶品质和做青质量的主要因素。主要采取高温破坏茶青中的蛋白酶活性,防止做青叶的继续氧化和发酵,同时使做青叶失去鄣分水分呈热软态,为后道揉捻程序提供基础条件。

1、杀青方式:大生产上主要使用滚筒杀青机(110型和90型)。条件差的或少量制作时也有用手工杀青和半机械杀青,用60―90cm家用锅砌成斜灶,用手工翻拌杀青为全手工杀青方式,用电机传动翻拌为半机械杀青,都仅适用于小生产或小品种少量制作时使用,以下仅介绍杀青机的使用工艺。

2、 操作要点:杀青机在初次使用或长时未用后每季制茶的首次使用前均需将筒内用细砂石和湿茶片清洗干净,进青前筒温升至230度以上,手感判断:手背朝筒中间伸入1/3处要明显感觉烫手即可。每次进青量为:110型为80―100斤,90型为50―60斤。杀青时间约为7―10分钟。成熟标准为叶态干软,叶片边缘起白泡状,手揉紧后无水溢出且呈粘手感,青气去尽呈清香味即可。出青时需快速出尽,特别是最后出锅的尾量需快速,否则易过火变焦碎末,俗称“拉锅现象”。杀青火候需要掌握前中期旺火高温,后期低火直至出锅。

武夷岩茶初制工艺技术之一-采摘工艺


茶青品质主要由茶树品种,茶园环境条件和栽培管理措施,茶青采摘各因素等构成,是决定茶叶质量的基础条件。采摘各因素受气候和人为控制的影响较大。

1、采 青标准:要求茶青新鲜、无表面水,无破损,中、小开面三叶,均匀一致。采摘标准为新梢芽叶伸育较成熟,正形成驻芽之中、小开面采三叶为最佳标准。

开面:茶树新梢伸育至最后一叶开张形驻芽后即称开面,新梢顶部第一叶与第二叶的比例小于三分之一时称小开面,介于三分之一至三分之二之间称中开面,达三分二以上称大开面。茶树新梢伸育两叶即开面者称对夹叶。 每个品种的适采期较短,同一个品种在同一个山场位置及同样的栽培管理措施下一般最佳采摘期约为2—3天,一般不能满足生产加工期的要求,因此街道上一般掌握在茶园内平均有一半开始开面时即开采,采摘标准为一芽三、四叶和小开面三叶及对夹叶。到大部分中开面,小部分大开面时全部采摘结束,此时采摘标准为中、大开面三叶,则采制加工期可延长到6—7天。

2、采摘时间:不同品种的开采期均不同,主要受茶树品种、当年气候、山场位置和管理措施等因素的影响较大。武夷山现有主栽品种的适采期约为4月10日左右(主要为凤凰单枞)开始,至5月20日前全部结束。中、早芽种在加工能力允许时一般不选雨天采,不采露水青,则有利于提高茶青质量。

采摘时的气候的影响:晴至多云天优于阴雨天,一天当中,上午9—11时,下午2—5时最佳,露水青最次。当季气候以时晴时雨天对品质最有利,而雨后初晴天品质最佳,连续天晴5—6天后品质又下降,采制期连续下雨对茶叶品质和初制加工均最不利,会明显降低当季茶区的茶叶总体水平。

3、采摘方式:生产上目前以人工采摘各机械采茶两种方式为主。 人工采摘成本高,需我工多,采摘标准,净度和青叶质量均需通过加强带山工员的管理来加以控制,在武夷山茶园分散,地形复杂,茶树长势不一定较为适用。机械采茶成本低,速度快、省劳工、效率高、茶青标准和质量视茶园长势,使用采茶机的年限和操作水平等因素而定,初用机采时,茶青质量较差,连续使用两三年后则茶青质量比人工采摘的更好,是未来采茶的主要方式,但长期 使用 后茶树长势有茶芽多而茶芽变小的变化趋势,使于茶外形不够粗壮。

4、 茶青贮运:茶青采下后就即时运达工厂进入萎凋程序,防止长时间堆沃和多次翻动损伤,最忌发热红变。茶青采下后一般在2小时内运达工厂则对茶青品质 影响较小,若途中超过4小时则应采取相应措施,否则对品质 会产生显著的影响。贮运时间较长时要注意避阳薄摊,堆运时不可过厚过紧,注意通风、或翻抖散热。

武夷岩茶初制工艺技术之---萎凋工艺


萎凋工艺:是做青工艺的基础。是使茶青失水变软的一个过程。

1、萎凋标准:感观标准为青叶顶下第二叶明显下垂、叶面大部分失支光泽,顶叶和梢头明显弯垂,且大部分青叶达此标准,失水均匀。失水率约为10―16%,品种不同,萎凋 方式不同,其标准亦有轻重不分。

2、 萎凋方式:生产上主要有日光萎凋,室内萎凋和加温萎凋三种方式。日光萎凋指在晴至多云天气,将茶青薄摊在光照下使茶青失水变软的萎凋方式,是最有利茶叶品质 和最节省能源的萎凋方式。室内萎凋指在一定的温湿度下将茶青薄摊于室内,让其自然失水变软的萎凋方式,只适用于气温较高、室内空气湿度较低时使用,如晴天太阳过烈时,秋天天气干燥时使用。加温萎凋指利用综合做青机,萎凋槽等萎凋工具,通过人工加温使茶青受热 失水,以达萎凋目的的方式。加温萎凋历时长,不均匀,茶青受伤严重,是影响茶叶品质最大的萎凋方式,尚有待于将来研究改进。

3、操 作方法:日光萎凋一般要求将茶青置于谷席,布垫或水筛等萎凋用具上进行,特别是中午和强光照不可直接置于水泥坪上萎凋。摊叶厚度一般 为2―3斤/m,萎凋全过程应控制翻拌2―3次,总历时视茶青状况和光照强度而定,一般为30―40分钟。室内萎凋摊叶厚度应更薄些。约2斤/ m²全过程翻拌1―2次,总历时需90分钟以上。综合做青机萎凋热风温度在32―34度,每隔30分钟翻拌一次,历时2―4小时,水青为3―4小时左右。萎凋槽萎凋风温为32―35度,每隔30分钟翻拌一次,历时2―4小时,摊叶厚度10―20CM,越厚越慢越不均匀。

台湾乌龙茶初制工艺


台湾乌龙茶系清代由福建传人台湾,以后逐渐发展起来的。花色品种有冻顶乌龙茶、文山包种、木栅铁观音、桠风茶、金萱、翠玉、四季春等,在外形上有条形、半球形、球形等,发酵程度上有轻重之分。现以冻顶茶为例介绍台湾乌龙茶。

台湾省南投县位于北纬23°26′~24°17′,东经120°36′~121°20′。山多平原少,有“山岳县”之称。中央山脉、玉山山脉、阿里山脉贯穿此县,山林茂密,郁郁苍苍,植茶得天独厚。冻顶茶产于南投县西南方的鹿谷乡,属半球形的包种茶。

(一)冻顶乌龙茶鲜叶采摘特点1.采摘时间 自3月中旬至11月中旬,一年采四季。春茶3月中旬至5月上旬,夏茶5月下旬至8月中旬,秋茶8月中旬至10月下旬,冬茶10月下旬至11月中旬。

上午10时前采的茶青为早青,上午10时以后至下午3时以前采的茶青为午青,下午3时以后采的茶青为晚青。3种茶青分别放置、加工。

2.采摘要求 茶青的成熟度选择以开面后1~2天、嫩梢下2~3叶叶片尚未硬化时为理想。茶青进厂后须薄摊散热,以免发热红变,特别是初秋高温季节。

(二)冻顶乌龙茶初制工艺特点冻顶乌龙茶属中发酵(。做青程度约40%)、轻焙火型。采制工艺十分讲究,鲜叶为青心乌龙等良种芽叶,经日光萎凋(晒青)、晾青、室内萎凋(静置与搅拌)、炒青、揉捻、初烘、多次反复团揉(包揉)、复烘、焙火等工序制成。

1.日光萎凋 将鲜叶薄摊于笳苈上或麻布埕上,每平方米0.4~0.6千克。置于弱光下,温度以30℃~35℃为佳,不超过40℃,以免发生晒伤红变死青现象。

萎凋以手触摸茶青有如摸天鹅绒的柔软之感、并散发一种清香、第二叶失去光泽为适度。

2.室内萎凋 室内萎凋即静置与搅拌,是品质形成的关键工序。将茶青移入青间,温度23℃~25℃,静置1~2小时,令茶青水分继续散发,叶态有萎缩。散发清香时开始第一次搅拌,时间要短,动作要轻,以免积水。搅拌次数全程以3~5次为宜,并要逐渐增加搅拌时间和加长静置时间,最后一次搅拌后静置到青味消失、清香气渐强为此工序完成。

3.炒青 炒青温度140℃~160℃,时间5~7分钟,至无青气味,叶片柔软、清香显露即为适度。减重率35%~40%。使用圆筒式炒青机炒青时,当温度计显示260℃~280℃时即可投叶炒青,每筒投叶量10~15千克。时间4~6分钟。该机设有排湿通气装置,一般投叶后约2分钟,见筒内蒸汽扩散时可鼓风1~1.5分钟,做到透、闷结合,适时排气,避免水闷味出现。经过3~4分钟后,原有“啪啪”声渐弱,青味渐失,继而出现悦人的茶叶熟香气味,手握炒青叶成团,不易弹散,有黏性,茶梗及叶脉柔软,揉之不出水,没有刺手感,即为适度。

4.揉捻与解块 炒青叶下机后,用双手翻动1~2次,热气消散后,即可投叶揉捻。揉捻时间3~5分钟,当揉叶完全卷曲、紧结成条、茶汁适度挤出附着于茶条表面时即为适度。揉捻过程应视揉叶量调整压力,揉捻结束前先松压,条索才能紧结完整,便于布球整形。

揉叶下机后可用松包机或解块筛分机解块或用人工进行解块,以散发部分水分和热量,避免揉叶因闷热过久而变质7,解散团块还有利于干燥均匀。通常在解块后30分钟应进行初烘。

5.初烘初烘机具可用自动烘干机或烘笼。烘干机进口风温为110℃~150℃,摊叶厚2~3厘米,历时约15分钟。初烘要求迅速去除部分水分,增强茶条可塑性,便于包揉整形,含水率为30%~35%。

初烘叶以手感微刺手为度。下机后立即将茶条均匀摊放在笳苈上使之散热、回潮,促使茶条内部水分分布均匀。经摊晾回润后再行团揉(布包揉),容易卷曲成形且碎茶少。

6.整形 整形的基本过程是:炒热→速包→松包→速包→球茶机包球,共需时10~15分钟。经过2个回次后可省去球茶机作业,重复炒热→速包→松包→速包→静包定形作业4~6回次,这样全程6~8回次。

此工序为球形或半球形外形的成形过程,作业特点是炒热整形。选用的配套机具有圆筒式炒青机、速包机、松包机、球茶机;配备一些包揉布和特制茶袋,布质要求卫生、柔软、光滑、韧性好、耐磨,大小为78厘米×78厘米见方巾。速包机、球茶机对布包叶量、体积大小有一定要求,叶量过多或过少均不利于成形。故整形前须先将初烘叶称重分装,一般每包6~8千克。

速包程度起初不宜过紧,以免产生扁条、团块;前期静包时间不宜长,以防闷热。随炒热次数的增加,速包程度渐紧,静包定形时间渐长。通常在茶条已紧结成球形或半球形、茶坯已冷却时,可束紧布巾固定60分钟左右,使其成为紧缩的球形,而后即行解包,进入复烘足干。

7.复烘足干 通过复烘足干去除多余水分,防止茶叶劣变,促进茶叶紧结外形、发展香味。通常用自动式烘干机或手拉式烘干机或烘笼均可。采用2次干燥方法。烘干机进口风温105℃~110℃,摊叶厚2~3厘米,烘时24分钟左右。下烘叶立即摊晾30~60分钟,避免外干内湿。而后再行足干,使茶叶水分控制在5%左右,手捻成粉末,外观色泽油润,干嗅茶香明显。下机后冷却,及时装袋,待精制加工。

武夷岩茶初制工艺技术之三做青工艺


做青工艺:是初制工艺中决定茶叶品质的最主要因素,且可变的影响因素较多,处理方式多样,俗称“看青做青”。做青过程由摇青和静置发酵交替进行组成。

1、做青原理:在适宜的温湿度等环境下,通过多次摇青使茶青叶片不断受到碰撞和互相磨擦,使叶片边缘逐渐破损。并均匀地加深,经以酵氧化后产生绿底红镶边,而在静置发酵过程中,茶青内含物逐渐进行氧化和转变,散发出自然的花果香型,形成乌龙茶特有高花香,兼有红、绿茶的风味优点。

2、做青方式:生产上主要有手工做青和综合做青两种方式,在条件较差时也有将两者结合起来的半手工做青和最简单的“地瓜畦”做青方式。市场上的“手工茶”即指采用手工做青方式生产的茶叶,其特点是占用生产场地大,耗工大而且加工量少,技术要求高等特点,而综合做青机则占用场地小,使用人工少,更适应大生产的要求。

3、 操作方法:不论何种做青方式,操作上均是摇青和静置发酵多次交替进行来完成,需摇青5—10次,历时6—12小时,摇青程度先轻后重,静置时间先短后长。

(1)手工做青:将萎凋叶薄摊于900mm水筛上,每筛首次放茶青重约为0.5—0.8kg,操作程序为摇青 静置重复5—7次;摇青次数从少到多,逐次增加从十次到壹佰次不等,每次摇青次数视茶进展情况而定,一般以摇出青自味为基础,再参考其他因素进行调整。静置每次逐渐加长,每次摊叶厚度也逐次加厚,可两筛并一筛或三筛并两筛、四筛并三筛等等。直至做青达到成熟标准进结束做青程序。

(2)综合做青机做青:萎凋青装进综合做青机约为容量的三分之二左右 ,或茶青在机内萎凋达到要求后,按吹风 —→ 摇动 —→静置的程序重复进行6—10次,历时约为6—9小时,吹风时间每次逐渐缩短,摇动和静置时间每次逐渐增长。直至做青达到成熟标准时结束做青程序。

4、看青做青:主要指做青操作的时间和程度的控制以及做表环境的控制。影响因素主要有:茶青原料善,气候善,做青环境,设备和方式等等。

(1)做青原则:茶青在做青过程中气味变化主要表现为:

青香——→清香—→ 花香—→ 果香

叶态变化主要表现为:叶软无光泽—→ 叶渐挺 ,红边渐现 —→ 汤匙状三红七绿。做青前期约2—3小时,操作上以茶青走水为主,需薄摊,多吹风,轻摇,轻发酵。中期约3—4小时,操作上注意以摇红边为主,需适度发酵,摊叶逐步加厚,吹风逐步减少。后期约2—3小时,以发酵为主,注意红边适度,香型和叶态到要求。

走水:指萎凋后的茶青的水份从茶梗脉向叶片输送的过程,青叶由柔软无光泽转化到叶挺泛暗光呈“还阳”状态。

做青成熟的基本标准为青叶呈汤匙状绿底红镶边,茶青梗皮表面呈失水皱折状,香型为低沉厚重的花果香,并即时进行下一杀青工序。做青程序的结束标志为进入高温杀青。

(2)环境控制:晴天北风天的气候利于做青。环境因素主要指室内温度,湿度和空气新鲜度等,三因素均会互相影响,需协调到适宜状态。温度范围为20—30度,以24—26度最适宜。相对湿度范围为75—90%,以80—85%为最适宜。做青过程前期温度和湿度要求较低,全过程要求逐步增高,后期需较高的温湿度进,特别注意防止空气“污染”缺氧,室内升温时湿度相应会降低,湿度过低不利于发酵,出现高温时间过长,茶青不能发酵或发酵不足现象。室内碳火加温易造成缺氧,注意适度通风。

(3)做青经验:叶片较厚和大叶品种,宜轻摇,走水期拉长,多停少动。静置发酵期拉长。叶薄和小叶种需少停多动。摇青加重,到后期方需注意发酵到位。茶青较嫩时,做青前期走水期需加长,总历时也更长,注意轻摇,多吹风。茶青较老时,做青总历时缩短,注意防止香气过早出现和做过头。萎凋偏轻时,用综合做青机做青可用加温补充萎凋,并注意多吹多走水,重摇轻发酵,并延长做青时间,调整好温湿度,需高温低湿。否则易出现“返青”现象,即做青叶到后期时出现涨水,叶片和茶梗含水状态均接近新鲜茶青状,梗叶一折即碎,无花果香,为做青失败现象。温度偏低时,应注意少吹风,提早开始保温发酵。湿度偏大时有条件者可使用去温机,并注意通风排湿,适度加温......总之做青过程需时时观察青叶变化,以看、嗅、摸综合观觉来判断,表叶是否在正常地变化,一出现异常即需分析原因,并即时调整,使做青叶发挥出其最佳的品质势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