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的发现与利用

发布时间 : 2021-01-11
茶叶的利用与发展 茶叶的利用 绿茶利用

【www.cy316.com - 茶叶的利用与发展】

茶树为山茶科,茶属,叶用木本植物。茶树原产于云贵高原。云贵高原位于北回归线两侧,属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山茶科植物就在这一地区大量集中,追本溯源,茶树的远祖,大都起源于此。直到现在,那里还有许多茶树的野生亲属。云南省励海县的大黑山森林中,有一棵高14.7米、胸围2.9米的野生大茶树,这株大茶树接待了不少中外茶叶工作者和有关专家,见证了茶树的发展。

我国是茶树的原产地,已有五六千年的历史。早在仰韶文化时代,已有野生茶树。远在人类进入文明初期,我们的祖先在从事最简单的采集、渔猎生产过程中,就已经开始学会辨别一些有用的和有害的动物和植物。唐代陆羽(728~804)在《茶经》中指出:“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在神农时代(约在公元前2737年),即已经发现了茶树的鲜叶可以解毒。《神农本草经》曾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解之”,反映的就是古代发现茶治病的起源,这说明我国利用茶叶最少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神农本草经》是西汉时代一些儒生托名神农尝百草的神话,搜集了自古以后劳动人民积累的药物知识,编辑而成的药物学典籍。

自从人类发现茶叶有解毒作用,茶就受到了社会的重视,从野生茶树而发展到人工种植,茶树栽培面积的扩大,促进了茶的迅速传播。

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茶蜜……皆纳贡之。”这一记载表明在周朝的武王伐纣时,巴国就已经以茶与其他珍贵产品纳贡与周武王了。《华阳国志》中还记载,那时就有了人工栽培的茶园了。

茶从治病的药物而逐步发展成为日常的饮料,其间经历了很长的时期。茶的功能的演变从最初的祭品、菜食到作为药用。

西汉后期到三国时代,茶发展成为宫廷的高级饮料。如在汉代《赵飞燕别传》中,有一节关于饮茶的记载,汉成帝崩,“后(即帝后)寝惊啼甚久,侍者呼问,方觉,乃言曰:适吾梦中见帝,帝自云中赐吾坐,帝命进茶。左右奏帝,后向日待不谨,不合啜此茶。”这就说明在当时,茶已成为皇室中的一种饮料了。

西晋到隋朝,茶逐渐成为普通饮料。关于饮茶的记载也日益增多。《广陵耆老传》中载有:“晋元帝时,有老姥每旦独提一器茗,往市鬻之,市人竞买”之句,说明茶已逐渐成为普通饮料。晋代诗人张孟阳在成都时所作《登白兔楼》诗中,即描写当时以茶为清凉饮料,有“芳茶冠六清,溢味播九区”之句,赞美茶叶的芳香,可为六清之冠;茶叶的美好声誉,可播及全国。

至唐、宋时代,茶已成为“人家一日不可无”的普遍饮用之品。

饮茶的历史也是很古老。饮茶起源于西南地区。在秦以前,主要是四川一带产茶和饮茶。明代顾炎武的《日知录》写道:“秦人取蜀,始知若饮事。”可见,饮茶风习是从四川传出来的。因为隔着千山万水,“蜀道”险阻,种茶、饮茶局限于四川一带。

直到秦统一了中国,促进了四川和其他地区的经济交流,种茶的饮茶才由四川逐渐向外传播。先流传至长江流域,五世纪,北方饮茶相效成风。六七世纪再传播到西北。随着饮茶习惯的广为传播,茶叶消费量迅速增加,从此,茶叶成为我国各族人民普遍喜爱的一种饮料。

小编推荐

茶叶的深加工与综合利用


近年来,各式各样的茶制品登上了货架,袋泡茶、速溶茶、茶面包、茶月饼、茶瓜子等都已成为消费者的新宠儿。这些茶制品的大量涌现标志着茶产业的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即对茶叶的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

自20世纪80年代,茶叶的精深加工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茶叶深加工产业也随之崛起。茶叶深加工技术大体上可分为4种类别,它们分别是:机械加工、物理加工、化学和生物化学加工及综合技术加工。

茶叶机械加工。这种加工方法不改变茶叶的基本本质,只改变茶叶的外部形态(如形状、大小等),从而使其产品便于贮藏、冲泡,符合卫生标准,也更为美观。袋泡茶就是茶叶机械加工的典型产品。

茶叶物理加工。通过膜浓缩、真空冷冻干燥、超细粉碎等技术改变茶叶的原始形态,使其成品不再是“叶”形的固体。速溶茶、茶浓缩汁、超微茶粉就是此种加工工艺的典型产品。

茶叶化学和生物化学加工。指采用化学或生物化学的方法将茶鲜叶或成品原料加工形成具有某种特殊功能的产品的加工方法。其特点是从茶原料中分离和纯化某些特效成分加以利用,或是改变茶叶的本质制成新的产品。如茶色素系列、维生素系列、抗腐剂等等。

茶叶综合技术加工。是指综合利用上述的几种技术制成含茶制品的加工方法。目前的技术手段主要有:茶叶药物加工、茶叶食品加工和茶叶发酵工程等。通过茶叶的综合技术加工,可以拓展大批新产业原料,促进并延伸产业的发展。

精深加工与综合利用是现代茶业区别于传统茶业的关键要素,是现代和传统的分水岭。茶叶深加工产业的兴起,将新的技术和管理思想传播、渗透到传统茶叶加工业,对促进传统茶叶加工业的改造具有重大的意义。

通过茶叶深加工技术可以充分利用茶叶资源。茶叶生产过程中会产生20%左右低档茶和副产品,这部分产品常常因为没有直接的市场出路而被白白浪费,可以通过茶叶的深加工制作茶浓缩汁和茶粉等产品不需要使用数量稀少、价格很高的早芽。

通过茶叶的深加工技术,改变了茶叶的固有形态,创造出更多更新既方便又健康的茶产品,丰富了市场,满足了人们个性化消费的需要。

茶叶深加工技术可以大大提高产品的附加值。茶叶深加工以高新技术为依托,广泛采用生物技术、膜技术、微胶囊技术、超高压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等高新技术,同时引入了新的运行机制和先进的管理理念。

茶叶深加工技术使得茶产业得以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以高新技术成果为依托的茶叶深加工产业拓展了茶叶的用途,使茶叶深加工产品成为食品、日用化工和医药工业中的重要原料,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我国的茶园面积和茶叶产量均居世界前列,发展茶叶深加工业,可以培育出年产值达几亿元、甚至几十亿元的茶业龙头企业,有利于打造出茶业强势品牌,扩大茶叶的出口。因此走以精深加工为核心技术的产业化之路,是提高我国茶产品附加值、优化茶产品结构、推动茶业快速、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

茶的利用源起介绍


茶的发现和利用,传说始于神农时代。茶的利用,最初当是作为食物行之于世的。道理很简单,在生存第一、果腹第一的原始社会,茶绝不会首先作为饮料,也不可能首先作为药物使用。神农时代农耕已经萌芽,但采集、渔猎仍然在经济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因此,在当时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的情况下,“求可食之物,尝百草之实”是十分自然的事。可以肯定,用植物作为果腹的食物是原始人最初的出发点,在此前提下,采集茶树芽叶烹煮食用便顺理成章。

茶叶在被先民长期食用的过程中,其药用功能逐渐被发现、认识,于是,茶叶又成为人们保健、治病的良药。茶的药用功能已为古今众多的药书和茶书所记载。“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荼(疑为“茶”字)而解之”(《神农本草经》),说的是茶有解毒功效,这种功效已为现代医学所证实。

古人对茶的药效进行总结,再上升为理论,写进医书和药书,这个过程经历了漫长的时间。《神农食经》也说到“荼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正因为茶能治病,所以古人又把茶归入药材一类,如司马相如在《凡将篇》中列举了20多种药材,其中就有“荈诧”,即茶叶。华佗《食论》云:“苦荼久食,益意思。”华佗是东汉名医,而他所证明的茶叶能够提神、益思的功效早在西汉的著述中就已出现。西汉及以后的论著对茶的药理作用记述更多更详,这说明茶作为药的使用范围越来越广泛,也从另一个方面证明茶在作为饮料前主要是用作药物的。

茶的饮料作用,是在食用和药用的基础上慢慢形成的。中国人什么时候开始将茶作为饮料?吴觉农主编的《茶经述评》作了“茶由药用时期发展为饮用时期,是在战国或秦代以后”的推测,这个推测应当比较可信,但先秦时期的饮茶可能只局限在巴蜀及西南地区。

脱胎于食用和药用的茶的饮用,很长时间里都带有食用和药用的烙印。“煮之百沸”,源于熬药。“采其叶煮”的“茗粥”,显然源于食用。即便唐煎宋点,也是连茶末一道饮下,所以也称“吃茶”。中国又有“药食同源”的说法,但到底是从食用还是药用演变出饮用,已无从探究,抑或兼而有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