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茶生产技术(1)

发布时间 : 2021-04-27
花茶技术 有机红茶 白茶技术

花茶技术。

有机茶是在没有任何污染的土地上,按照有机农业生产体系与方法生产出的,在加工、包装、储运、销售过程中未受化学品污染,并经有机食品认证机构审查认证的茶叶。有机茶属于纯天然、高晶位、高质量的健康饮晶。现将有机茶生产技术介绍如下:

1、环境选择

要求空气质量符合国家大气环境质量一级标准,灌溉用水的水质应符合国家地面水环境质量一类标准,土壤中铜、铅、镉、砷、汞、铬等重金属含量必须符合.国家有机茶加工技术规定标准。生产、加工、储藏场所及周围场地均应保持清洁卫生,禁止使用化学药品。

2、土壤与品种WwW.cy316.coM

品种的抗逆性要好,种子种苗必须来自有机农业生产系统,不使用由基因工程获得的品种苗木。茶园周围有很好的绿化带,有机茶与非有机农业生产用地应有一定的隔离带。有机茶种植园地的土壤应肥沃,通透性好,有机质含量,1.5%,pH值 4.5-6.5。茶园周围100米以内不得设厕所、粪坑、牲畜圈等。1年-3年生幼龄茶园,在行间要合理间作绿肥,以豆科绿肥最好,可利用豆科作物的固氮作用来提高土壤的含氮量。在雨季来临前和秋冬季施基肥后用无农药污染的稻草、麦秆、豆秸、绿肥、蔗渣、薯藤等覆盖土壤,这样可以减少水土流失,抑制杂草生长,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肥力。结合秋冬季施基肥进行一次深耕,将覆盖物和施人的肥料深埋于土中。对土壤肥沃、无杂草、覆盖度高的茶园,可以免耕。严禁使用化学除草剂、增效剂和土壤改良剂。

精选阅读

有机茶的生产技术


一、环境选择。应选择远离城市、工业区和村庄的地区。要求空气符合国家大气环境质量一级标准,灌溉用水的水质应符合国家地面水环境质量一类标准,土壤中重金属含量必须低于国家有机茶加工技术规定标准。生产、加工、贮藏场所及周围场地均应保持清洁卫生,禁止使用化学药品。 二、园地选择。应选择国家级或省级的良种园地生产的茶树种子,品种的抗逆性要好,种子、种苗必须来自有机农业生产系统,不使用由基因工程获得的品种苗木,与非有机农业生产用地应有一定的隔离带。园地土层深厚肥沃,通透性好,有机质含量大于1.5%,pH值4.5-6.5,有效土层疏松,生物活性较强。

三、土壤管理。⑴1-3年生幼龄茶园,在行间合理间作绿肥,以豆科绿肥最好,可利用豆科作物的根瘤固氮作用来提高土壤的含氮量。将绿肥翻埋入土,可以培肥改良土壤。⑵在雨季来临前和秋冬季施基肥后用未施过农药,无污染的秸秆、绿肥、蔗渣、薯藤、山青等覆盖土壤。⑶精耕细作,勤除杂草。在天气晴朗,草未结籽前结合除草进行4-5次10厘米左右的浅耕。结合秋冬季施基肥进行一次行间深耕,将覆盖物和施入的肥料深埋于土中,深耕时做到行中深、根际浅、少伤根。⑷对土壤肥沃、无杂草、覆盖度高的茶园,应少耕或免耕。提倡使用生物(如蚯蚓等)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⑸严禁使用化学类、石油类的除草剂、增效剂和土壤改良剂。 四、施肥技术。⑴生产有机茶的茶园可施用没有受重金属、农药及其它有害化学物质污染,并经过无害化处理的有机肥,如天然腐殖酸盐类、采用纯生物技术生产的有机液肥、菌肥等。⑵禁止在有机茶园施用的肥料,包括人工化学合成的各种化肥、复合肥、复混肥、稀土元素肥料、生长素、人工合成的各种多功能叶面营养液及城乡垃圾、工厂废渣等。⑶茶树修剪物有机质含量高,养分含量丰富,是茶园很好的有机肥源。每年修剪下的枝叶都要设法还田,可直接作肥料翻埋入土,也可作土壤覆盖物铺于行间。⑷有机茶园应施基肥和追肥。基肥应在秋茶结束后尽早施,采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料,包括无污染的各类饼肥、绿肥、作物残体、泥炭、有机茶专用肥等,在茶园开沟深施。追肥在每个茶季前开沟施入茶园,有机液肥多采用叶面喷施。

五、病虫害防治。⑴新建茶园应做好苗木检疫工作,防止病虫害引入。⑵及时采摘和修剪茶树并将病虫枝叶带出茶园,以减少病虫发生和危害。⑶及时耕作、除草,减少病虫危害。⑷利用天敌和生物农药防治病虫害,严禁使用化学农药。⑸调查了解病虫发生情况,采取人工方法摘除群集的幼虫卵叶或病枝、病叶。⑹采用灯光诱杀成虫。⑺秋茶结束后允许使用石硫合剂、波尔多液等有机农业生产许可的药物封园,以减少病虫发生量。注意波尔多液的使用量以不使茶叶含铜量超标为度。

六、采收。⑴根据生产有机茶的类型,按要求采摘相应嫩度的鲜叶,遵循采留结合、量质兼顾和因园制宜的采摘原则。⑵手工采茶和机械采茶均可,但采茶机动力必须使用无铅汽油,防止汽油、机油污染茶园土壤和茶树。⑶盛装鲜叶应使用清洁、通风良好的竹制网眼茶篮或篓筐,装叶量不得超过150公斤/立方米,不得使用布袋、塑料袋软包装材料。

七、加工技术。⑴有机茶加工必须执行国家食品卫生法和食品加工标准。⑵加工的原料必须来自颁证的有机茶园,加工设备必须由不含污染物的材料制成。⑶加工过程只能以物理方法处理,如自然发酵,禁止使用化学处理方法。⑷禁止使用任何人工合成的食品添加剂、维生素和其他添加物。⑸加工、包装有机茶的工作人员要定期检查身体,不允许患传染病的人员上岗。

有机茶生产技术(3)


4.病虫害防治

①新建茶园应做好苗木检疫工作,防止传播病虫害。

②及时采摘和修剪茶树并将带病虫的枝条剪下烧掉。

③及时除草。

④利用天敌(如蜘蛛等)和生物农药(包括植物制剂和微生物农药)防治病虫害。严禁使用化学农药。

⑤观察病虫发生情况,并采取人工方法摘除病枝、病叶。

⑥采用灯光诱杀成虫。

⑦秋茶采摘结束后允许适量使用石硫合剂、波尔多液等有机农业生产上许可的药物,以减少翌年病虫害的发生量。

5.采收

①机械采茶时必须使用无铅汽油,防止汽油、机油污染茶园土壤和茶树。

②盛装鲜茶叶应使用清洁、通风性良好的竹制网眼茶篮或篓筐,装叶量不得超过150千克/立方米,不得使用布袋、塑料袋等软包装材料。

6.加工

①加工时只能以物理方法处理,如自然发酵。禁止使用化学处理方法。

②禁止使用任何人工合成的食品添加剂、维生素和其他添加剂。

7.有机茶的理化卫生标准

水分含量≤6.0% (花茶≤7.5%,紧压茶≤ 8.5%);

粉末含量≤1.0%;

总灰分含量名 6.5%(紧压茶《7.0%);

水浸生物含量≥34%;

铜含量≤30毫克/千克;

铅含量≤1毫克/千克(紧压茶≤2毫克/千克);

六六六、DDT、三氯杀螨醇均不得检出。

斯里兰卡茶叶生产技术(1)


斯里兰卡茶业始于1867年,由英国人杰姆·泰莱(James Taylar)从印度引种,种植面积大约只有8hm2。当时斯里兰卡的主要作物是咖啡,但在随后的十几年中,由于咖啡叶锈病的爆发和蔓延,几乎所有的咖啡园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茶叶取而代之,并得到迅速发展。1885年斯里兰卡茶园面积已达2.30万hm2,1895年发展到12.35万hm2。到世纪之交的1900年,茶树种植面积已达16.20万hm2,以后继续扩大,到1965年,茶园面积创历史最高点,为24.29万hm2,茶叶产量约20.0万t。1975年,斯里兰卡进行了土地改革,规定每人最多只能拥有20hm2土地。因此,绝大多数私有茶场被收归国有。由于经营管理不善等多方面的原因,茶园面积和茶叶产量在随后的十多年中停滞不前。为了改变这种状况,1992年,斯里兰卡政府又将国营茶场全部私有化或改为股份制企业。虽然从80年代后期开始,随着人口压力的不断增加,部分茶园用于道路和城镇建设,也有部分不再适合茶树生长的茶园被退茶还林,茶园面积逐渐减少,到1997年茶园面积为19.40万hm2。但由于私有化茶园经营管理明显改善,茶叶生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等因素,茶叶产量随之增加,1998年茶叶总产量达28.0万t,仅次于印度和中国,居世界第3位,出口量27.2万t,居世界第1位。茶叶已成为斯里兰卡最重要的农作物,在国民经济、就业和环境保护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1998年,斯里兰卡茶叶出口创汇500亿卢比(合7.6亿美元),占全国外汇收入的16%,仅次于劳务输出和服装出口,位居第3。茶业也是斯里兰卡就业人数最多的行业之一,直接从事茶叶生产、加工和贸易的人员达200多万。茶叶作为多年生经济作物,与一般单年生农作物不同,能种植于坡度较大的山坡上,这对于山多地少,人口压力不断增大的斯里兰卡来说,茶叶在减少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斯里兰卡茶叶生产技术可概括为茶园管理技术和茶叶加工技术两个方面。

一、茶园管理技术

斯里兰卡茶叶以“优质高产”享誉世界,这不仅与其独特的地理和气候条件有关,而且与其大力发展良种,不断提高良种茶园比例和采用优质丰产的茶园管理技术有关。

1.大力发展和推广无性系良种,提高良种茶园比例

斯里兰卡茶叶研究所自建所以来,一直把繁育良种作为最重要的目标之一。目前,已育成TRI2000、3000、4000型系列等数十个无性系良种。这些品种除高产优质外,多数还有抗旱性强的特点,有的对常见病虫也有一定的防御能力,如TRI2040、3072、3073、4052和DN1等具有抗茶饼病的特性。各地茶场也繁育适合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优良品种,如DT和DN系列等。斯里兰卡政府自60年代开始规定所有的换种改植或新发展的茶园全部采用无性系良种,并对这样做的个体茶农在经济上进行补贴,这极大地促进了良种的推广。目前,个体茶农的无性系茶园比例已达90%以上,全国平均也在60%以上。

斯里兰卡各大型茶场均建有自己的种苗繁育基地,除满足自身的发展需要外,还出售给附近的个体茶农。育苗采用营养钵扦插育苗法,营养钵筒体用塑料薄膜制成,一般直径10cm,高20cm左右,每钵扦插1枝,除采用半木质化的红棕色插穗(长约3cm,带1个饱满腋芽和1片正常真叶)外,还利用一芽二三叶的新梢,他们认为新梢插穗虽然成活率稍低,但具有生长快、长势旺的特点。扦插时,将铁芒萁直接插在营养钵内或营养钵间的孔隙中,用于遮荫,随着扦插苗的生长,铁芒萁叶子逐渐脱落,遮荫度也逐渐降低。由于当地气温较高,一般当年扦插,当年就可出圃移栽。

斯里兰卡土地资源十分有限,因此,扦插繁育的无性系茶苗主要用于换种改植。茶园的种植规格为1.2~1.4m×0.6m,等高条植,每穴1株,每公顷12000~14000株。移栽当年可进行两次定型修剪,次年进行第3次定剪,修剪的高度分别为15~20cm、30~35cm和40~45cm,第3年开始可正常采摘。

2.保持茶园水土,促进可持续发展

斯里兰卡是一个热带岛国,中部山区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平均年降雨量在2500mm左右,土壤深厚,十分有利于茶树的生长。但由于山坡坡度较大,有的茶园甚至建于坡度超过60°的陡坡上,水土流失极为严重。斯里兰卡茶叶研究所及当地茶农对此极为重视,发明了多种行之有效的水土保持法,如茶园等高条植,四周建隔离沟,修筑等高梯坎,铺草等。其中,给人印象最深的是茶园“竹节沟”和茶园“双行隔离草”。

茶园“竹节沟”是按等高线或以1/120的梯度在茶园内修建的排水沟。“竹节沟”以沉沙坑和竹节坝依次相连而成,沉沙坑深45cm,宽60cm,长100cm;竹节坝长约50cm,比茶园地面低15cm(即坝高30cm),以利水缓慢流入下一个沉沙坑。“竹节沟”的一端与茶园内的主排水沟相连。从沟内挖出的土壤堆于沟的下沿,并将它修筑成一条挡水的小堤坝。“竹节沟”的间隙依茶园坡度而定,一般在6~15m之间。沉沙坑内的泥沙被定期清理,放回到沟上方的茶园内。

茶园“双行隔离草”是在山坡茶园内每隔一定距离沿等高线种植双行草或小灌木。选择的草种要求直立型,分蘖能力较强,以减缓土表水的流速,同时阻挡部分泥沙。草和小灌木被定期修剪,修剪下来的枝叶作为茶园土壤覆盖的材料。茶园“双行隔离草”对防治水土流失具有明显的效果,但降低了土地利用率,并对附近茶树的生长有一定的影响。

另外,茶园四周和地边坎头都种有不同类型的草,以阻止园外雨水进入茶园和起到护堤保坎的作用。茶园四周种植的草为直立型,如香根草等。而泥坎上种植的多为匍匐型的草,如画眉草或毛花雀稗禾草。茶园内土层较薄不适合植茶的地方也用来种草,以防止土表直接暴露于雨水中,从而减轻茶园水土流失。

3.深翻、种草,改善土壤结构

老茶园在换种改植或发展新茶园时,先是将老茶树、遮荫树和其他树木连根挖除,然后进行全面深翻,深度为50cm以上。在种茶之前,一律要求先种草,时间为18~24个月,推荐的草种主要有两种:磨擦禾草和香茅草,这两种草具有生长快,生物产量高的优点。据试验,磨擦禾草在18个月内可生产地上部干物质25t/hm2和地下部干物质13t/hm2,这些干物质要求全部留在茶园内。这不但可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调节土壤固、液、气三相比例,增强土壤的蓄水保肥、抗旱耐涝和通气透水能力,而且还可明显降低土壤线虫的虫口密度,从而为茶园持续高产创造良好的土壤条件。

茶树种植前,土壤需彻底深翻,但种植后采用免耕法,以减少水土流失、保护土壤结构。为了改善采摘、施肥时人为践踏造成的表土板结现象,每次修剪后,用铁耙耙动土壤,深度约10cm,但不将土块翻过来,以减少根系的损伤。

4.施用茶树专用肥,提高土壤肥力

斯里兰卡茶叶研究所和当地肥料厂研制成功了数十种茶树专用混合肥,它们由尿素、硫酸铵、磷铵、磷矿粉、氯化钾和硫镁矾等混合而成。对于不同类型的茶园,所施专用肥不同。扦插当年茶苗使用茶树专用肥T65(111,为氮磷钾比例,下同),施用量为每万株扦插苗共施100kg,插穗生根后(扦插后2~3个月)开始施用,每两星期1次,先淡后浓,开始时施用量为35g/m2(溶于5L水中),扦插后5~6个月施用量增加到70g/m2。每次施肥后需用清水冲洗叶面,以防肥料灼伤幼嫩芽叶。茶苗移栽当年及次年施专用肥T200(15∶1∶1),施用量当年为1200kg/hm2,次年增加到1500kg/hm2,分4~6次施用,1年生茶苗每次用量为15~25g/株(按12350株/hm2计算,下同),2年生茶苗施20~30g/株。从茶树正式开采到第1次重修剪改造(约4年后),施用的茶树专用肥为T750(35∶1∶2),施用量为1750kg/hm2,分4~6次施用。对于开始正常修剪改造的成龄茶园,可用茶树专用肥U709(6∶1∶3),施用量按产量计算,一般每采100kg干茶施纯氮10~14kg。对于土壤有效镁含量低于60mg/kg的缺镁丰产茶园(产量高于1000kg/hm2)或有效镁含量低于40mg/kg的低产茶园(1000kg/hm2以下),施含MgO 2.5%的U235(6∶1∶3)专用肥。对于剪插穗的母本园则施用T250(2∶1.5∶3)或U195(1.5∶1∶3),年施用量前者为100~400g/株,后者为80~320g/株,分4次施用。茶树重修剪改造前施1次专用肥U300(6∶1∶6),而改造后则施2~3次(依茶树增产潜力而定)专用肥U360(6∶1∶9),每次施纯氮60kg/hm2。换种改植茶园种草期间施专用肥U625(1.5∶1∶1.3),施用量为每年625kg/hm2。

肥料施用方法因树龄而异,对于扦插苗是将肥料溶于水中浇施,1~2年生幼龄茶树采用茶树周围开沟土施,而3年生及3年生以上的成龄茶园则一律选择小到中雨前在茶行间撒施。

5.喷施叶面肥,促进茶树生长

除了土施多种茶树专用肥外,叶面喷施硫酸锌也是斯里兰卡常规施肥技术之一。茶树扦插发根后,为刺激插穗萌芽生长,在施用T65专用肥1周后,每千株插穗叶面喷施0.28%的硫酸锌5L,连续喷施4~6次,每次间隔两星期,以后间隔期延长至1个月。茶苗移栽后,第1年喷施硫酸锌和硫酸钾4~6次,每次各1kg/hm2,浓度为1%。移栽次年,硫酸锌和硫酸钾的用量加倍,但喷施次数和浓度相同。对于有缺氮(叶色发黄)和缺镁(低位成熟叶叶脉缺绿)症状的茶苗则除喷施硫酸锌和硫酸钾外,还需加喷尿素和硫酸镁,喷施浓度为1%~2%,移栽当年茶园每次用量为1~2kg/hm2,次年加倍。叶面喷施在土壤施肥后进行,上述4种肥料可混合喷施。3~7年生茶树,硫酸锌和硫酸钾的用量增加到每年各6~9kg/hm2,缺氮和缺镁茶园,加喷尿素和硫酸镁的用量每次各为8~12kg/hm2,浓度为2%~4%,与土壤施肥同时进行。就开始树冠改造的成龄茶树而言(7年生以上),产量低于2000kg/hm2的茶园硫酸锌的施用量为每年6kg/hm2;而产量高于2000kg/hm2的高产茶园,硫酸锌的施用量增加到11kg/hm2,均分4次喷施,每次于地面施用氮磷钾混合肥10~14天后进行。在硫酸锌溶液中常混合适量的尿素、硫酸钾和硫酸镁等,以提高叶面肥的效果。

6. 定期使用白云石粉,调节土壤pH值

斯里兰卡绝大多数茶园已种茶100年以上,由于茶树根系本身分泌酸性物质,以及长期大量施用生理酸性肥料,茶园土壤不断酸化,有的茶园土壤pH值已降到4.0以下,这导致土壤中钾、镁养分的淋溶损失,磷、硼、铜、锌的有效性降低,而铁、锰和铝元素在土壤中大量积累,从而引起土壤养分失衡。另外,土壤结构变差,土壤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也明显减少。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斯里兰卡茶叶研究所从80年代开始大力推广使用白云石粉来调节茶园土壤的pH值,同时提高土壤中钙、镁养分的含量。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白云石粉的需要量由茶叶产量和土壤pH值来确定。年产干茶1000kg/hm2以下的茶园每一修剪周期(4年)施白云石粉400kg/hm2,以后产量每增加500kg/hm2,白云石粉的施用量增加200kg/hm2,于修剪改造前2~3个月施下。如土壤pH值低于4.2,则白云石粉的施用量加倍,且须分两次施用,一半于修剪改造前施下,另一半于修剪周期的中期(一般间隔两年后)施下。施用方法是在茶行间均匀撒施。

有时,在推荐白云石粉的需要量时,只根据土壤pH值来确定。当pH>4.5时,白云石粉的需用量在1个修剪周期内为1000kg/hm2;pH4.2~4.5时,施1500kg/hm2;pH3.9~4.1时,施2000kg/hm2;pH<3.9时,施2500kg/hm2。

由于白云石粉的大量施用会消耗土壤中的有机质。因此,白云石粉的施用量必须与土壤有机质含量相匹配。如土壤有机质含量低于2.5%时,白云石粉的施用量在一个修剪周期内不应超过2000kg/hm2。

另外,茶园换种改植种草前,低地茶园需施白云石粉2000kg/hm2,中地和高地茶园则需4000kg/hm2。茶苗移植时必须测定土壤pH值,如pH值低于4.5,移栽当年及次年需分别施白云石粉500kg/hm2。白云石粉的施用最好选择在土施混合肥4~6周后于中到小雨前均匀撒施。茶树开始正常采摘后,也应检查土壤pH值,如pH值低于4.5,应施白云石粉750kg/hm2,以后在第1次树冠改造时再施1次白云石粉。

有机茶生产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有机茶生产的基地规划与建设、土壤管理和施肥、病虫草害防治、茶树修剪和采摘、转换、试验方法和有机茶园判别。

本标准适用于有机茶的生产。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11767 茶树种子和苗木

GB/T 14551 生物质量 六六六和滴滴涕的测定 气相色谱法

NY 227 微生物肥料

NY 5196 有机茶

NY 5199 有机茶产地环境条件

GL 32(Rev.1) 联合国有机食品生产、加工、标识和市场导则

3 基地规划与建设

3.1 有机茶生产基地应按NY 5199的要求进行选择。

3.2 基地规划

3.2.1 有利于保持水土,保护和增进茶园及其周围环境的生物多样性,维护茶园生态平衡,发挥茶树良种的茶叶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3.2.2 根据茶园基地的地形、地貌、合理设置场部(茶厂)、种茶区(块)、道路、排蓄灌水利系统,以及防护林带、绿肥种植区和养殖业区等。

3.2.3 新寻基地时,对坡度大于25°,土壤深度小于60cm,以及不宜种植茶树的区域应保留自然植被。对于面积较大且集中连片的基地,每隔一定面积应保留或设置一些林地。

3.2.4 禁止毁坏森林发展有机茶园。

3.3 道路和水利系统

3.3.1 设置合理的道路系统,连接场部、茶厂、茶园和场外交通,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

3.3.2 建立完善的排灌系统,做到能蓄能排。有条件的茶园建立节水灌溉系统。

3.3.3 茶园与四周荒山陡坡、林地和农田交界处应设置隔离沟、带;梯地茶园在每台梯地的内侧开一条横沟。

3.4 茶园开垦

3.4.1 茶园开垦应注意水土保持,根据不同坡度和地形,选择适宜的时期、方法和施工技术。

3.4.2 坡度15°以下的缓坡地等高开垦;坡度在15°以上的,建筑等高梯级园地。

3.4.3 开垦深度在60cm以上,破除土壤中硬塥层、网纹层和犁底层等障碍层。

3.5 茶树品种与种植

3.5.1 品种应选择适应当地气候、土壤和茶类,并对当地主要病虫害有较强的抗性。加强不同遗传特性品种的搭配。

3.5.2 种子和苗木应来自有机农业生产系统,但在有机生产的初始阶段无法得到认证的有机种子和苗木时,可使用未经禁用物质处理的常规种子与苗木。

3.5.3 种苗质量应符合GB 11767中规定的1、2级标准。

3.5.4 禁止使用基因工程繁育的种子和苗木。

3.5.5 采用单行或双行条栽方式种植,坡地茶园等高种植。种植前施足有机底肥,深度为30cm~40cm。

3.6 茶园生态建设

3.6. 茶园四周和茶园内不适合种茶的空地应植树造林,茶园的上风口应营造防护林。主要道路、沟渠两边种植行道树,梯壁坎边种草。

3.6.2 低纬度低海拔茶区集中连片的茶园可因地制宜种植遮荫树,遮光率控制在20%~30%。

3.6.3 对缺丛断行严重、密度较低的茶园,通过补植缺株,合理剪、采、养等措施提高茶园覆盖率。

3.6.4 对坡度过大、水土流失严重的茶园应退茶还林或还草。

3.6.5 重视生产基地病虫草害天敌等生物及其栖息地的保护,增进生物多样性。

3.7 每隔2hm2~3hm2茶园设立一个地头积肥坑。并提倡建立绿肥种植区。尽可能为茶园提供有机肥源。

3.8 制定和实施有针对性的土壤培肥计划,病、虫、草害防治计划和生态改善计划等。

3.9 建立完善的农事活动档案,包括生产过程中肥料、农药的使用和其他栽培管理措施。

4 土壤管理和施肥

4.1 土壤管理

4.1.1 定期监测土壤肥力水平和重金属元素含量,一般要求每2年检测一次。根据检测结果,有针对性地采取土壤改良措施。

4.1.2 采用地面覆盖等措施提高茶园的保土蓄水能力。将修剪枝叶和未结籽的杂草作为覆盖物,外来覆盖材料如作物秸杆等应未受有害或有毒物质的污染。

4.1.3 采取合理耕作、多施有机肥等方法改良土壤结构。耕作时应考虑当地降水条件,防止水土流失。对土壤深厚、松软、肥沃,树冠覆盖度大,病虫草害少的茶园可实行减耕或免耕。

4.1.4 提倡放养蚯蚓和使用有益微生物等生物措施改善土壤的理化和生物性状,但微生物不能是基因工程产品。

4.1.5 行距较宽、幼龄和台刈改造的茶园,优先间作豆科绿肥,以培肥土壤和防止水土流失,但间作的绿肥或作物必须按有机农业生产方式栽培。

4.1.6 土壤pH值低于4.5的茶园施用白云石粉等矿物质,而高于6.0的茶园可使用硫磺粉调节土壤pH值至4.5~6.0的适宜范围。

4.1.7 土壤相对含水量低于70%时,茶园宜节水灌溉。灌溉用水符合NY 5199的要求。

4.2 施肥

4.2.1 肥料种类

4.2.1.1 有机肥,指无公害化处理的堆肥、沤肥、厩肥、沼气肥、绿肥、饼肥及有机茶专用肥。但有机肥料的污染物质含量应符合表1的规定,并经有机认证机构的认证。

4.2.1.2 矿物源肥料、微量元素肥料和微生物肥料,只能作为培肥土壤的辅助材料。微量元素肥料在确认茶树有潜在缺素危险时作叶面肥喷施。微生物肥料应是非基因工程产物,并符合NY 227的要求。

4.2.1.3 土壤培肥过程中允许和限制使用的物质见附表A。

4.2.1.4 禁止使用化学肥料和含有毒、有害物质的城市垃圾、污泥和其他物质等。

4.2.2 施肥方法

4.2.2.1 基肥一般每667m2施农家肥1000kg~2000kg,或用有机肥200kg~400kg,必要时配施一定数量的矿物源肥料和微生物肥料,于当年秋季开沟深施,施肥深度20cm以上。

4.2.2.2 追肥可结合茶树生育规律进行多次,采用腐熟后的有机肥,在根际浇施;或每667m2每次施商品有机肥100kg左右,在茶叶开采前30d~40d开沟施入,沟深10cm左右,施后覆土。

4.2.2.3 叶面肥根据茶树生长情况合理使用,但使用的叶面肥必须在农业部登记并获得有机认证机构的认证。叶面肥料在茶叶采摘前10d停止使用。

项目

浓度限值

砷 ≤

30

汞 ≤

5

镉≤

3

铬≤

70

铅≤

60

铜≤

250

六六六≤

0.2

滴滴涕≤

0.2

5 病、虫、草害防治

5.1 遵循防重于治的原则,从整个茶园生态系统出发,以农业防治为基础,综合运用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措施,创造不利于病虫草孳生而有利于各类天敌繁衍的环境条件,增进生物多样性,保持茶园生物平衡,减少各类病虫草害所造成的损失。

5.2 农业防治

5.2.1 换种改植或发展新茶园时,选用对当地主要病虫抗性较强的品种。

5.2.2 分批多次采茶,采除假眼小绿叶蝉、茶橙瘿螨、茶白星病等危害芽叶的病虫,抑制其种群发展。

5.2.3 通过修剪,剪除分布在茶丛中上部的病虫。

5.2.4 秋末结合施基肥,进行茶园深耕,减少土壤中越冬的鳞翅目和象甲类害虫的数量。

5.2.5 将茶树根际落叶和表土清理至

有机茶的生产技术过程


一、环境选择。应选择远离城市、工业区和村庄的地区。要求空气符合国家大气环境质量一级标准,灌溉用水的水质应符合国家地面水环境质量一类标准,土壤中重金属含量必须低于国家有机茶加工技术规定标准。生产、加工、贮藏场所及周围场地均应保持清洁卫生,禁止使用化学药品。

二、园地选择。应选择国家级或省级的良种园地生产的茶树种子,品种的抗逆性要好,种子、种苗必须来自有机农业生产系统,不使用由基因工程获得的品种苗木,与非有机农业生产用地应有一定的隔离带。园地土层深厚肥沃,通透性好,有机质含量大于1.5%,pH值4.5-6.5,有效土层疏松,生物活性较强。

三、土壤管理。⑴1-3年生幼龄茶园,在行间合理间作绿肥,以豆科绿肥最好,可利用豆科作物的根瘤固氮作用来提高土壤的含氮量。将绿肥翻埋入土,可以培肥改良土壤。⑵在雨季来临前和秋冬季施基肥后用未施过农药,无污染的秸秆、绿肥、蔗渣、薯藤、山青等覆盖土壤。⑶精耕细作,勤除杂草。在天气晴朗,草未结籽前结合除草进行4-5次10厘米左右的浅耕。结合秋冬季施基肥进行一次行间深耕,将覆盖物和施入的肥料深埋于土中,深耕时做到行中深、根际浅、少伤根。⑷对土壤肥沃、无杂草、覆盖度高的茶园,应少耕或免耕。提倡使用生物(如蚯蚓等)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⑸严禁使用化学类、石油类的除草剂、增效剂和土壤改良剂。

四、施肥技术。⑴生产有机茶的茶园可施用没有受重金属、农药及其它有害化学物质污染,并经过无害化处理的有机肥,如天然腐殖酸盐类、采用纯生物技术生产的有机液肥、菌肥等。⑵禁止在有机茶园施用的肥料,包括人工化学合成的各种化肥、复合肥、复混肥、稀土元素肥料、生长素、人工合成的各种多功能叶面营养液及城乡垃圾、工厂废渣等。⑶茶树修剪物有机质含量高,养分含量丰富,是茶园很好的有机肥源。每年修剪下的枝叶都要设法还田,可直接作肥料翻埋入土,也可作土壤覆盖物铺于行间。⑷有机茶园应施基肥和追肥。基肥应在秋茶结束后尽早施,采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料,包括无污染的各类饼肥、绿肥、作物残体、泥炭、有机茶专用肥等,在茶园开沟深施。追肥在每个茶季前开沟施入茶园,有机液肥多采用叶面喷施。

五、病虫害防治。⑴新建茶园应做好苗木检疫工作,防止病虫害引入。⑵及时采摘和修剪茶树并将病虫枝叶带出茶园,以减少病虫发生和危害。⑶及时耕作、除草,减少病虫危害。⑷利用天敌和生物农药防治病虫害,严禁使用化学农药。⑸调查了解病虫发生情况,采取人工方法摘除群集的幼虫卵叶或病枝、病叶。⑹采用灯光诱杀成虫。⑺秋茶结束后允许使用石硫合剂、波尔多液等有机农业生产许可的药物封园,以减少病虫发生量。注意波尔多液的使用量以不使茶叶含铜量超标为度。

六、采收。⑴根据生产有机茶的类型,按要求采摘相应嫩度的鲜叶,遵循采留结合、量质兼顾和因园制宜的采摘原则。⑵手工采茶和机械采茶均可,但采茶机动力必须使用无铅汽油,防止汽油、机油污染茶园土壤和茶树。⑶盛装鲜叶应使用清洁、通风良好的竹制网眼茶篮或篓筐,装叶量不得超过150公斤/立方米,不得使用布袋、塑料袋软包装材料。

七、加工技术。⑴有机茶加工必须执行国家食品卫生法和食品加工标准。⑵加工的原料必须来自颁证的有机茶园,加工设备必须由不含污染物的材料制成。⑶加工过程只能以物理方法处理,如自然发酵,禁止使用化学处理方法。⑷禁止使用任何人工合成的食品添加剂、维生素和其他添加物。⑸加工、包装有机茶的工作人员要定期检查身体,不允许患传染病的人员上岗。

有机茶生产技术操作规程


有机茶是指在没有污染的产地,按照有机农业生产体系生产出鲜叶,在加工、包装、贮运、销售过程中不受化学物品的污染,并经有机食品认证机构审查颁证的茶叶。它代表了今后茶叶生产的发展趋势,有极大的发展潜力。现将其生产技术介绍如下:

一、环境选择有机茶产区应远离城市和工业区。产区空气符合国家大气环境质量一级标准,灌溉水质符合国家地面水环境质量一类标准,土壤中的铜、铅、镉、砷、汞、铬等重金属含量必须低于国家有机茶加工技术规定标准。生产、加工、贮藏场地及周围场地均应保持清洁卫生,禁止使用化学物品。

二、园地选择有机茶园应选择国家级或省级良种园地,种子种苗必须来自有机农业生产系统,不能使用由基因工程获得的品种苗木。有机茶与非有机农业生产用地应有一定的隔离带,园地土壤有机质含量>1.5%,PH值4.5至6.5,有效土层疏松,生物活性较强。茶园周围100米以内不得设厕所、粪坑、牲畜圈等。

三、土壤管理1至3年生幼龄茶园,应在行间合理间作绿肥,以改良土壤。在雨季来临前和秋冬季施基肥后用无污染的秸秆、山青等覆盖土壤,减少水、土、肥流失。

夏天保水防旱,冬天保温防冻。对土壤肥沃、无杂草、覆盖度高的茶园,应少(免)耕。提倡利用生物(如蚯蚓等)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严禁使用化学类除草剂、增效剂和土壤改良剂。

四、施肥技术有机茶园允许施用没有受重金属、农药及其他有害化学物质污染,并经过无害化处理的有机肥、天然矿物(如矿石硝石等)、天然腐殖酸盐类(如泥炭等),以及采用纯生物技术生产的有机液肥、菌肥、有机茶专用肥等。禁止在有机茶园施用人工合成的化肥、复合肥、稀土元素肥料、生长素、叶面营养液等。每年修剪下的茶树枝叶都要设法归还土壤,可直接作为肥料翻埋入土,也可作土壤覆盖物铺于行间。有机茶园应施基肥和追肥。基肥采用经1至6个月堆制,充分腐熟的有机肥料,包括无污染的各类饼肥、绿肥、作物残体、泥炭、有机茶专用肥等肥料。追肥采用经高温堆制及无害化处理的人粪、禽兽粪、有机茶专用肥及生物有机液肥等。

五、病虫害防治新建茶园应做好苗木检疫工作。及时采摘和修剪茶树并将病虫枝叶带出茶园,及时耕作除草。利用天敌和生物农药防治病虫害,严禁使用化学农药。及时观察病虫发生情况,并采取人工方法摘除病枝、病叶或灯光诱捕。秋茶采收后适当使用石硫合剂、波而多液等有机农业生产许可的药物封园。波尔多液的使用量以不使茶叶含铜量超标为准。

六、采收根据生产有机茶的类型按技术标准采茶,手工采茶和机械采茶均可。机采时采茶机动力必须使用无铅汽油,防止汽油、机油污染茶园。盛装鲜叶应使用清洁、通风性良好的竹制网眼茶篮,装叶量不得超过150千克/立方米。

七、加工技术有机茶加工必须执行国家食品卫生法和食品加工标准。加工原料必须来自颁证的有机茶园。加工设备必须由不含污染物的材料制成。加工过程只能采用物理方法和自然发酵,禁止使用化学处理方法。禁止使用任何人工合成的食品添加剂、维生素和其他添加物。加工、包装有机茶的工作人员要定期检查身体,不允许患传染病的人员上岗。

无性系良种有机茶生产技术


一、基地的选择 所选定的有机茶基地必须符合生产有机(天然)食品的生态环境质量标准,即应该选择在空气清新、水质纯净、土壤未受污染、土质肥沃、茶种优良、周围林木繁茂,具生物多样性的边远山区,尽量避开繁华都市的工业区和交通要道。 1、大气要求 基地周围不能有大气污染源,特别是茶园上风口要没有污染源,有害气体的排放应达到国家大气环境一级标准。生产、生活用的燃煤锅炉需配有除尘防硫设备,符合有机 (天然)食品的大气环境质量标准。 2、水源要求 地表水、地下水和水质清洁无污染,基地上游无污染源,生产、生活用水符合有机(天然)食品的水质标准。 3、土壤要求 基地土壤元素位于背景值正常区域,周围没有金属或非金属矿山或农药的污染,土壤肥力较高,符合有机( 天然)食品的土壤标准。 4、茶树品种要求 最主要是抗逆性(抗病虫、抗寒冷、抗干旱等)要好,生长势要强,同时要求选择种性纯、发芽整齐的茶园作为基地。若是规划新种茶园,还应考虑采用无性系良种,并以早、中、晚品种合理搭配。种苗可选用本省选育的无性系茶树新品种有:上梅州、大面白、赣茶1号、宁洲2号、九曲783; 邻省的新品种的有:乌牛早、平阳特早、浙农113、福鼎大毫、白毫早等,均具有良好的经济性状,适宜在全省范围种植、推广。 二、基地的环境保护与建设 1、保护与营造防护林带 对基地周围原有的林木,特别是上风口的林木要严格实行保护,使它成为基地的一道防护林带。若基地周围原有林木稀少,特别是在上风口,要营造有利于茶树良种生长的防护林带。林带与茶行需隔开2m以上,中间开隔离沟。树种要求速生、抗风力强,如杉木、马尾松、泡桐、苦楝、合欢等。 2、行道树和遮荫树 对茶园中原有的树木,只要对茶树生长无不良影响的,应当保留并加以护育,使之成为茶园的行道树和遮荫树。茶园中的原有树木稀少的,要适当补种行道树和遮荫树,但不宜种得过密。宜选择根深枝少冬落叶,且与茶树无共同病虫害的经济林或观赏树种。 3、梯壁护理 对梯地茶园梯壁上的杂草要以割代锄,或在梯壁上种绿肥、护坡植物,如爬地兰、无刺含羞草、大豆、金光菊、三叶猪屎豆等。 4、种植绿肥,培肥土壤 幼龄茶园与更新改造的茶园中宜种绿肥作物,以利茶树生长与改良土壤。1~2年生茶园,选用矮生、匍匐或半匍匐型的绿肥,如伏花生、大绿豆等。3年生茶园,可选用根系浅、株型矮、生长快的绿肥,如乌豇豆、黑毛豆、小绿豆等。4年生茶园选用伞形、株体高的绿肥,如山毛豆、木豆等。更新改造的茶园,宜选择生长期短、早熟矮生绿肥,如乌豇豆等。 5、茶园铺草 铺草材料因地制宜,稻草、麦秆、豆秸、绿肥、山野杂草、晒场废弃物、落叶、木屑、茶枝等都可选用。铺草厚度以不露出地面为佳,约10cm,一般每亩铺草量为1000~1500Kg。铺草时间,若用于抗旱保水的于5~6月为宜,干旱过后,在9~10月深埋当肥料;用于抗寒防冻,可在10~11月进行,次年秋季深埋当肥料。 三、施肥原则与肥料种类 有机茶园施肥以农家有机肥为主,配合施腐殖酸类肥料、微生物肥料及无机(矿物质)肥料等,禁止使用有害的垃圾与污泥、医院粪便及化学合成肥料。所用肥料有以下几种: (1)农家肥料。包括腐熟的厩肥、人粪尿、沼气肥、堆肥、沤肥、绿肥、秸秆、各类未受污染的泥肥及饼肥(须经高温发酵后施用)。 (2)绿肥。适宜作夏季绿肥的有豇豆、绿豆、大豆、大叶猪屎豆、决明豆等;宜作冬季绿肥的有黄花苜蓿、紫云英、金光菊、蚕豆、豌豆、肥田萝卜等;还有多年生绿肥如爬地兰、紫穗槐、木豆等。绿肥可以在盛花期直接翻埋,也可制成堆肥或沤肥,还可兼作茶园土壤覆盖物。 (3)商品肥料。包括商品有机肥、腐殖酸类肥料、微生物肥料、无机(矿物质 )肥料(如磷矿粉、矿物钾肥、钙镁磷肥、脱氟磷肥、硫酸钾等)、专用叶面生物菌肥等。其他还有鱼渣、骨粉等有机肥。 四、耕作与施肥 1、浅耕与追肥 浅耕追肥结合人工锄草进行,依茶园杂草发生情况, 1年2~3次,第1次春茶前即越冬芽萌动前10~ 15天,每2次在春茶后,第3次在夏茶后。浅耕后施催芽肥,以腐熟的人粪尿为主,结合开横沟蓄水,防止水土流失与抗旱。 2、深耕与基肥 深耕次数和时间视具体情况,一年1次或隔一、二年1次,以9~10月为最佳时期。深耕深度通常在30cm左右。 基肥可在深耕时施入,用量为堆肥或沤肥1000Kg/亩或饼肥200~300Kg/亩及配施适量的钙镁磷肥、硫酸钾。 五、病虫害防治 有机茶基地的病虫草害防治,要以改善生态环境,保护天敌,控制病虫草害发生,预防为主,防重于治为原则。可以采用农业、生物及物理等防治措施,禁止使用人工化学合成的农药及增效剂。 1、农业防治 农业防治措施主要有及时采摘,适度修剪,勤除杂草,秋冬季深耕、清园,合理施肥和采用茶树良种等。通过以上措施可改善茶树生长环境,增强茶树抗性,控制及减少病虫草害的发生及危害。 2、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主要有释放或保护寄生性、捕食性的天敌昆虫,使用活体病原微生物制剂、昆虫病毒制剂以及植物源杀虫剂、杀菌剂等,这些防治措施只要使用得当,也能收到较好的效果,且无残留。 3、物理防治 物理防治措施主要有人工捕杀或摘除。利用害虫的趋光性用灯光诱杀,利用性激素诱杀以及糖醋诱杀,高温下暴晒土壤等等。只要掌握好防治适期,同样可以收到较好的效果。 六、有机茶加工厂周围环境与厂内卫生要求 1、加工厂周围环境卫生 (1)有机茶加工厂应远离公共厕所、居民区垃圾场(箱)、畜牧场、医院粪池等污染源,建在其他工厂及有潜在污染源主风的上风处。 (2)绿化、美化厂区周围环境,厂内主要道路应铺设硬质路面,易于排水,符合加工有机茶的环境卫生质量标准。 2、厂内卫生要求 车间和仓库房屋应建筑牢固,空气流通,采光明亮,并有防蝇、防尘、防潮设施,达到室内无蚊蝇,地面无尘埃,墙壁、门窗无霉斑,清洁卫生,符合加工有机茶的室内卫生质量标准。 七、有机茶原料采收、加工、包装、贮藏、运输的管理规则 1、产品质量与卫生管理。加工厂设1名企业领导负责产品质量和卫生管理,并配有专人具体负责。产品质量与卫生管理制度要层层落实,生产过程中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和处理。 2、原料管理。按加工有机茶的标准采收原料,不合标准和受污染的鲜叶不准采收。坚持原料进厂验收,不符合标准的鲜叶和非有机茶基地采收的鲜叶不准进厂或另行处理。进厂的鲜叶需在贮青车间摊放,以保持原料的新鲜、清洁、卫生。 3、技监管理。茶叶加工按不同茶类要求,执行不同的工艺流程和操作规范。各道工序间半成品或成品的交接,必须实行自检互检,并将结果记入档案,以备质量跟踪检查。若发现有次品与劣变(或受污染)产品,均须分开堆放与处理,绝对不能混入正品茶中。 随时保持加工车间卫生、整洁,工具等存放要井然有序,每一作业班后,对机具、设备、车间、地面、墙壁均需清理干净,关好门窗。 茶机润滑油采用食用油,严禁携带有毒、有异味或与加工无关的杂物(包括佩戴各种首饰)进入车间,不准在加工场地内用餐饮食、抽烟或随地吐痰。 车间人员按规定着装,非车间人员, 包括来厂参观指导的人员,都按同样要求着装入内。定期对车间人员进行体检,身体不健康或带传染病菌者,均不能上岗。 4、包装管理。经产品检验合格的成品茶必须在干燥、卫生的环境下及时包装入库。包装容器应该干燥、清洁、无异味,符合食品卫生标准。包装要牢固、密封、防潮,能保持茶的品质。定型包装上要印注有机(天然)食品标志与质量标准及生产日期等。有机茶专用仓库内绝对不能存放非有机 (天然)食品。 5、贮运管理:贮藏与运输要按有机茶保存和卫生要求进行。

无性系良种有机茶的生产技术


一、基地的选择

所选定的有机茶基地必须符合生产有机食品的生态环境质量标准,即应该选择在空气清新、水质纯净、土壤未受污染、土质肥沃、茶种优良、周围林木繁茂,具生物多样性的边远山区,尽量避开繁华都市的工业区和交通要道。

1、大气要求

基地周围不能有大气污染源,特别是茶园上风口要没有污染源,有害气体的排放应达到国家大气环境一级标准。生产、生活用的燃煤锅炉需配有除尘防硫设备,符合有机食品的大气环境质量标准。

2、水源要求

地表水、地下水和水质清洁无污染,基地上游无污染源,生产、生活用水符合有机食品的水质标准。

3、土壤要求

基地土壤元素位于背景值正常区域,周围没有金属或非金属矿山或农药的污染,土壤肥力较高,符合有机食品的土壤标准。

4、茶树品种要求

最主要是抗逆性(抗病虫、抗寒冷、抗干旱等)要好,生长势要强,同时要求选择种性纯、发芽整齐的茶园作为基地。若是规划新种茶园,还应考虑采用无性系良种,并以早、中、晚品种合理搭配。种苗可选用:上梅州、大面白、赣茶1号、宁洲2号、九曲783、乌牛早、平阳特早、浙农113、福鼎大毫、白毫早等,均具有良好的经济性状,适宜种植、推广。

二、基地的环境保护与建设

1、保护与营造防护林带

对基地周围原有的林木,特别是上风口的林木要严格实行保护,使它成为基地的一道防护林带。若基地周围原有林木稀少,特别是在上风口,要营造有利于茶树良种生长的防护林带。林带与茶行需隔开2米以上,中间开隔离沟。树种要求速生、抗风力强,如杉木、马尾松、泡桐、苦楝、合欢等。

2、行道树和遮荫树

对茶园中原有的树木,只要对茶树生长无不良影响的,应当保留并加以护育,使之成为茶园的行道树和遮荫树。茶园中的原有树木稀少的,要适当补种行道树和遮荫树,但不宜种得过密。宜选择根深枝少冬落叶,且与茶树无共同病虫害的经济林或观赏树种。

3、梯壁护理

对梯地茶园梯壁上的杂草要以割代锄,或在梯壁上种绿肥、护坡植物,如爬地兰、无刺含羞草、大豆、金光菊、三叶猪屎豆等。

4、种植绿肥,培肥土壤

幼龄茶园与更新改造的茶园中宜种绿肥作物,以利茶树生长与改良土壤。1-2年生茶园,选用矮生、匍匐或半匍匐型的绿肥,如伏花生、大绿豆等。3年生茶园,可选用根系浅、株型矮、生长快的绿肥,如乌豇豆、黑毛豆、小绿豆等。4年生茶园选用伞形、株体高的绿肥,如山毛豆、木豆等。更新改造的茶园,宜选择生长期短、早熟矮生绿肥,如乌豇豆等。

5、茶园铺草

铺草材料因地制宜,稻草、麦秆、豆秸、绿肥、山野杂草、晒场废弃物、落叶、木屑、茶枝等都可选用。铺草厚度以不露出地面为佳,约10厘米,一般每亩铺草量为1000-1500千克。铺草时间,若用于抗旱保水的于5-6月为宜,干旱过后,在9-10月深埋当肥料;用于抗寒防冻,可在10-11月进行,次年秋季深埋当肥料。

三、施肥原则与肥料种类

有机茶园施肥以农家有机肥为主,配合施腐殖酸类肥料、微生物肥料及无机(矿物质)肥料等,禁止使用有害的垃圾与污泥、医院粪便及化学合成肥料。所用肥料有以下几种:(1)农家肥料。包括腐熟的厩肥、人粪尿、沼气肥、堆肥、沤肥、绿肥、秸秆、各类未受污染的泥肥及饼肥(须经高温发酵后施用)。(2)绿肥。适宜作夏季绿肥的有豇豆、绿豆、大豆、大叶猪屎豆、决明豆等;宜作冬季绿肥的有黄花苜蓿、紫云英、金光菊、蚕豆、豌豆、肥田萝卜等;还有多年生绿肥如爬地兰、紫穗槐、木豆等。绿肥可以在盛花期直接翻埋,也可制成堆肥或沤肥,还可兼作茶园土壤覆盖物。(3)商品肥料。包括商品有机肥、腐殖酸类肥料、微生物肥料、无机(矿物质)肥料(如磷矿粉、矿物钾肥、钙镁磷肥、脱氟磷肥、硫酸钾等)、专用叶面生物菌肥等。其他还有鱼渣、骨粉等有机肥。

四、耕作与施肥

1、浅耕与追肥

浅耕追肥结合人工锄草进行,依茶园杂草发生情况,1年2-3次,第1次春茶前即越冬芽萌动前10-15天,第2次在春茶后,第3次在夏茶后。浅耕后施催芽肥,以腐熟的人粪尿为主,结合开横沟蓄水,防止水土流失与抗旱。

2、深耕与基肥

深耕次数和时间视具体情况,一年1次或隔一、二年1次,以9-10月为最佳时期。深耕深度通常在30厘米左右。基肥可在深耕时施入,用量为堆肥或沤肥1000千克/亩或饼肥200-300千克/亩及配施适量的钙镁磷肥、硫酸钾。

五、病虫害防治

有机茶基地的病虫草害防治,要以改善生态环境,保护天敌,控制病虫草害发生,预防为主,防重于治为原则。可以采用农业、生物及物理等防治措施,禁止使用人工化学合成的农药及增效剂。

1、农业防治

农业防治措施主要有及时采摘,适度修剪,勤除杂草,秋冬季深耕、清园,合理施肥和采用茶树良种等。通过以上措施可改善茶树生长环境,增强茶树抗性,控制及减少病虫草害的发生及危害。

2、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主要有释放或保护寄生性、捕食性的天敌昆虫,使用活体病原微生物制剂、昆虫病毒制剂以及植物源杀虫剂、杀菌剂等,这些防治措施只要使用得当,也能收到较好的效果,且无残留。

3、物理防治

物理防治措施主要有人工捕杀或摘除。利用害虫的趋光性用灯光诱杀,利用性激素诱杀以及糖醋诱杀,高温下暴晒土壤等等。只要掌握好防治适期,同样可以收到较好的效果。

六、有机茶加工厂周围环境与厂内卫生要求

1、加工厂周围环境卫生

(1)有机茶加工厂应远离公共厕所、居民区垃圾场(箱)、畜牧场、医院粪池等污染源,建在其他工厂及有潜在污染源主风的上风处。

(2)绿化、美化厂区周围环境,厂内主要道路应铺设硬质路面,易于排水,符合加工有机茶的环境卫生质量标准。

2、厂内卫生要求

车间和仓库房屋应建筑牢固,空气流通,采光明亮,并有防蝇、防尘、防潮设施,达到室内无蚊蝇,地面无尘埃,墙壁、门窗无霉斑,清洁卫生,符合加工有机茶的室内卫生质量标准。

七、有机茶原料采收、加工、包装、贮藏、运输的管理规则

1、产品质量与卫生管理。加工厂设1名企业领导负责产品质量和卫生管理,并配有专人具体负责。产品质量与卫生管理制度要层层落实,生产过程中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和处理。

2、原料管理。按加工有机茶的标准采收原料,不合标准和受污染的鲜叶不准采收。坚持原料进厂验收,不符合标准的鲜叶和非有机茶基地采收的鲜叶不准进厂或另行处理。进厂的鲜叶需在贮青车间摊放,以保持原料的新鲜、清洁、卫生。

3、技监管理。茶叶加工按不同茶类要求,执行不同的工艺流程和操作规范。各道工序间半成品或成品的交接,必须实行自检互检,并将结果记入档案,以备质量跟踪检查。若发现有次品与劣变(或受污染)产品,均须分开堆放与处理,绝对不能混入正品茶中。

随时保持加工车间卫生、整洁,工具等存放要井然有序,每一作业班后,对机具、设备、车间、地面、墙壁均需清理干净,关好门窗。

茶机润滑油采用食用油,严禁携带有毒、有异味或与加工无关的杂物(包括佩戴各种首饰)进入车间,不准在加工场地内用餐饮食、抽烟或随地吐痰。

车间人员按规定着装,非车间人员,包括来厂参观指导的人员,都按同样要求着装入内。

定期对车间人员进行体检,身体不健康或带传染病菌者,均不能上岗。

4、包装管理。经产品检验合格的成品茶必须在干燥、卫生的环境下及时包装入库。包装容器应该干燥、清洁、无异味,符合食品卫生标准。包装要牢固、密封、防潮,能保持茶的品质。定型包装上要印注有机食品标志与质量标准及生产日期等。有机茶专用仓库内绝对不能存放非有机食品。

5、贮运管理:贮藏与运输要按有机茶保存和卫生要求进行。

无性系良种有机茶生产技术(二)


三、施肥原则与肥料种类 有机茶园施肥以农家有机肥为主,配合施腐殖酸类肥料、微生物肥料及无机(矿物质)肥料等,禁止使用有害的垃圾与污泥、医院粪便及化学合成肥料。所用肥料有以下几种:(1)农家肥料。包括腐熟的厩肥、人粪尿、沼气肥、堆肥、沤肥、绿肥、秸秆、各类未受污染的泥肥及饼肥(须经高温发酵后施用)。(2)绿肥。适宜作夏季绿肥的有豇豆、绿豆、大豆、大叶猪屎豆、决明豆等;宜作冬季绿肥的有黄花苜蓿、紫云英、金光菊、蚕豆、豌豆、肥田萝卜等;还有多年生绿肥如爬地兰、紫穗槐、木豆等。绿肥可以在盛花期直接翻埋,也可制成堆肥或沤肥,还可兼作茶园土壤覆盖物。(3)商品肥料。包括商品有机肥、 腐殖酸类肥料、微生物肥料、无机(矿物质 )肥料(如磷矿粉、矿物钾肥、钙镁磷肥、脱氟磷肥、硫酸钾等)、专用叶面生物菌肥等。其他还有鱼渣、骨粉等有机肥。 四、耕作与施肥 1、浅耕与追肥 浅耕追肥结合人工锄草进行,依茶园杂草发生情况, 1年2~3次,第1次春茶前即越冬芽萌动前10~ 15天,每2次在春茶后,第3次在夏茶后。浅耕后施催芽肥,以腐熟的人粪尿为主,结合开横沟蓄水,防止水土流失与抗旱。 2、深耕与基肥 深耕次数和时间视具体情况,一年1次或隔一、二年1次,以9~10月为最佳时期。深耕深度通常在30cm左右。 基肥可在深耕时施入,用量为堆肥或沤肥1000Kg/亩或饼肥200~300Kg/亩及配施适量的钙镁磷肥、硫酸钾。 五、病虫害防治 有机茶基地的病虫草害防治,要以改善生态环境,保护天敌,控制病虫草害发生,预防为主,防重于治为原则。可以采用农业、生物及物理等防治措施,禁止使用人工化学合成的农药及增效剂。 1、农业防治 农业防治措施主要有及时采摘,适度修剪,勤除杂草,秋冬季深耕、清园,合理施肥和采用茶树良种等。通过以上措施可改善茶树生长环境,增强茶树抗性,控制及减少病虫草害的发生及危害。 2、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主要有释放或保护寄生性、捕食性的天敌昆虫,使用活体病原微生物制剂、昆虫病毒制剂以及植物源杀虫剂、杀菌剂等,这些防治措施只要使用得当,也能收到较好的效果,且无残留。 3、物理防治 物理防治措施主要有人工捕杀或摘除。利用害虫的趋光性用灯光诱杀,利用性激素诱杀以及糖醋诱杀,高温下暴晒土壤等等。只要掌握好防治适期,同样可以收到较好的效果。 六、有机茶加工厂周围环境与厂内卫生要求 1、加工厂周围环境卫生 (1)有机茶加工厂应远离公共厕所、居民区垃圾场(箱)、畜牧场、医院粪池等污染源,建在其他工厂及有潜在污染源主风的上风处。 (2)绿化、美化厂区周围环境, 厂内主要道路应铺设硬质路面,易于排水,符合加工有机茶的环境卫生质量标准。 2、厂内卫生要求 车间和仓库房屋应建筑牢固,空气流通,采光明亮,并有防蝇、防尘、防潮设施,达到室内无蚊蝇,地面无尘埃,墙壁、门窗无霉斑,清洁卫生,符合加工有机茶的室内卫生质量标准。 七、有机茶原料采收、加工、包装、贮藏、运输的管理规则 1、产品质量与卫生管理。加工厂设1名企业领导负责产品质量和卫生管理,并配有专人具体负责。产品质量与卫生管理制度要层层落实,生产过程中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和处理。 2、原料管理。按加工有机茶的标准采收原料,不合标准和受污染的鲜叶不准采收。坚持原料进厂验收,不符合标准的鲜叶和非有机茶基地采收的鲜叶不准进厂或另行处理。进厂的鲜叶需在贮青车间摊放,以保持原料的新鲜、清洁、卫生。 3、技监管理。茶叶加工按不同茶类要求,执行不同的工艺流程和操作规范。各道工序间半成品或成品的交接,必须实行自检互检,并将结果记入档案,以备质量跟踪检查。若发现有次品与劣变(或受污染)产品,均须分开堆放与处理,绝对不能混入正品茶中。 随时保持加工车间卫生、整洁,工具等存放要井然有序,每一作业班后,对机具、设备、车间、地面、墙壁均需清理干净,关好门窗。 茶机润滑油采用食用油,严禁携带有毒、有异味或与加工无关的杂物(包括佩戴各种首饰)进入车间,不准在加工场地内用餐饮食、抽烟或随地吐痰。 车间人员按规定着装,非车间人员, 包括来厂参观指导的人员,都按同样要求着装入内。 定期对车间人员进行体检,身体不健康或带传染病菌者,均不能上岗。 4、包装管理。经产品检验合格的成品茶必须在干燥、卫生的环境下及时包装入库。包装容器应该干燥、清洁、无异味,符合食品卫生标准。包装要牢固、密封、防潮,能保持茶的品质。定型包装上要印注有机(天然)食品标志与质量标准及生产日期等。有机茶专用仓库内绝对不能存放非有机 (天然)食品。 5、贮运管理:贮藏与运输要按有机茶保存和卫生要求进行。

有机茶采用机械化生产技术


有机茶采用机械化生产可提高茶叶产量品质、保证季节。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区经过5年的机械化生产实践,已具备机械化生产有机茶的能力,掌握了一套有机茶生产加工工艺。目前已经能加工龙井茶、天目青顶、普陀佛茶、珠茶、煎茶、茶片等品种,年生产各类有机茶73t。

一、茶园耕作机械化

开发机械化茶园要求选择平地或缓坡集中连片,有规则的茶园,坡度一般不超过15º,土层深厚,地块宽度30~50行,茶树行距1.5—1.8m,长度50~100m;田头宽度不少于2~3m,田间路做到块块相连,路路相通,适合机械通行。茶园应留好排蓄水设施,布局一致。

二、茶园修剪和机械化采茶

根据茶园生产情况,茶树机械化修剪有定型修剪、轻修剪、深修剪、重修剪和台割5种。

1.定型修剪 主要用于为幼龄茶树定型,以培养骨架,促进分枝,控制树冠高度,加速横向扩展。灌木型茶树经二足龄以后每年2次定型修剪,5月、7月底各剪一次,使茶树连同主茎形成4—5层分枝,使茶树骨架高达40—50cm。

2.轻修剪 对已投产的茶园进行每年1—2次的轻修剪,春茶或夏茶采摘结束后进行。用单人或双人修剪机剪去树冠面上枝叶,把冠面突出枝剪掉。

3.深修剪 对投产多年的树冠产生大量鸡瓜枝的茶园,或因受严重冻寒或病虫的蓬面枝叶,应用深修剪机进行树冠改造,深修剪后,骨架高度保持40~50cm,在夏茶采摘结束后进行。

4.重修剪 对树龄长、树冠上部已衰败的茶园,用割灌机将衰老茶树离地面20—25cm以上树冠剪除,剪后增施有机肥,重新培育,5月底前进行,促使新枝在7月上旬前萌发。当年夏茶采摘后7~8月份再进行重剪,从离地面35~40~cm处全部用修剪机剪平。

5.台割 根据茶园生长状况,对树冠上部已枯死的茶树进行台割,将老茶树离地10~20cm以上部分全部割去,重新塑造树冠,一般在晚秋或秋后进行,树冠改造后应留叶蓬,加快新发树冠的生长。

台割茶园2年内以养蓬为主,台割后的第二年起的冬季,在离地高度分别为35cm、45cm、50cm处进行定型修剪,第三年投产。

机械采摘分两次进行,茶片采摘有单人和双人采摘机。春茶第一轮,已达一芽二叶时进行;10天后一芽三叶期时进行第二轮。单人机日采茶工效相当于人工18倍,但重切碎叶和老梗老叶较多。双人机正副手配合,每人每台采茶工作量可达1650kg。应采蓬面15~20cm处的茶叶,切割过高或过低都影响茶叶质量。成熟茶园分两次采摘,来回一次完成。

投产茶园采茶季节结束后,要求茶蓬面留叶指数应在3叶以上,或蓬面厚度10cm以上,用割灌机操作可提高劳动率2.5—4倍,作业成本降低30%。

三、茶叶加工机械化技术

进入加工车间的鲜叶应立即摊青,不同等级、不同品种的鲜叶要分别摊青,雨水叶要摊薄,不能重叠,每小时翻一次,鲜叶应摊放在竹席上,厚度为1—3cm,摊放地点要求阴凉,不受阳光照射,清洁卫生,空气流通无异味,嫩叶要随时观察,4~12h内以鲜叶失重率10%—15%为宜。摊放过程中,适当轻翻以利均匀散发水分和散热。

鲜叶经杀青机、揉捻机、齿切机、理条机、风力选别机、圆筛机、烘干机加工后,所制茶叶条索紧结,卷曲匀齐,色泽翠绿,白毫显露。名茶制作工艺为:①龙井茶:鲜叶—摊放—杀青(青锅) —辉锅—挺头子—整理—入仓。②天日青顶:鲜叶—摊放—杀青—理条—烘干入库(6CHW系列)。③普陀佛茶:鲜叶—摊放—杀青—揉捻一炒制—提毫—烘干—入仓。④珠茶:鲜叶—摊放—杀青—揉捻(150º6CR-265揉捻机) —甩干 (6CPC-100CC甩干机) —对锅(20kg/次) —大锅(40~50kg) —散热(12h) —入仓。⑤茶片加工工艺:采茶机把修剪、采摘后的24~40cm长的茶树头—摊放—切碎 (5—10cm) —烘干—揉捻—解块机过筛—剩余茶树头晒干—粉碎成茶。机械化加工茶片,使茶树头能够再次利用,农民增加了收入,同时实现了茶叶生产的二次升值。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