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常识:中国茶叶的历史

发布时间 : 2021-07-15
中国茶叶的历史 中国茶叶名 中国茶叶的名字

中国茶叶的历史。

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茶树最早出现于中国西南部的云贵高原、西双版纳地区。但是有部分学者认为茶树的原产地在印度,理由是印度有野生茶树,而中国没有。但他们不知中国在公元前200年左右的《尔雅》中就提到有野生大茶树,而且还有“茶树王”。

《神农本草经》是中国的第一部药学专着,自战国时代写起,成书于西汉年间。这部书以传说的形式,搜集自远古以来,劳动人民长期积累的药物知识,其中有这样的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据考证:这里的荼是指古代的茶,大意是说,远在上古时代,传说中的炎帝,亲口尝过百草,以便从中发现有利于人类生存的植物,竟然一天之内多次中毒。但由于服用茶叶而得救。这虽然是传说,带有明显的夸张成份,但也可从中得知,人类利用茶叶,可能是从药用开始的。cY316.COM

据考察,“茶”字最早出现在《百声大师碑》和《怀晖碑》中,时间大约在唐朝中期,公元806年到公元820年前后,在此之前,”茶”是用多义字“荼”表示的。

”茶”字的基本意义是“苦菜”,上古时期人们对茶还缺乏认识,仅仅根据它的味道,把它归于苦菜一类,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当人们认识到它与一般苦菜的区别及其特殊功能时,单独表示它的新字也就产生了。

茶与粮食,占有同等重要的位置。可是,”由于气候等原因,当地并不产茶,官府为了增强控制少数民族的力量,对茶叶的供给采取限量,直接分配的办法,以求达到“以茶治边”的目的。与此同时,官府不仅控制茶叶的供应,而且,以少量的茶,交换多数的战马,给兄弟民族带来沉重的负担,这就是历史上的”茶马互市”。

茶叶作为一种饮料,从唐朝开始,流传到中国西北各个少数民族地区,成为当地人民生活的必需品,“一日无茶则滞,三日无茶则病”。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然而,中国在茶业上对人类的贡献,主要在于最早发现了茶这种植物,最先利用了茶这种植物,并把它发展形成为中国和东方乃至整个世界的一种灿烂独特的茶文化。如中国史籍所载,在未知饮茶前,”古人夏则饮水,冬则饮汤”,恒以温汤生水解渴。以茶为饮则改变了人们喝生水的陋习,较大地提高了人民的健康水平。至于茶在欧美一带,被认为“无疑是东方赐予西方的最好礼物”,”欧洲若无茶与咖啡之传入,饮酒必定更加无度”,“茶给人类的好处无法估计”,”确信茶是人类的救主之一”,“是伟大的慰藉品”等等。世界各国饮茶及茶的生产和贸易,除朝鲜、日本以及中亚、西亚一带是唐朝前后就从中国传入者外,其他多是16世纪以后,特别是近200年以来才传入发展起来的。

茯砖茶约在1860年前后问世,600多年前,茯茶只能够在咸阳生产。史书上有记载,加工茯茶茶叶有三个离不开,一个是离不开泾河的水,二是离不开咸阳的气候,三是离不开城阳寨的手,即天时、地利、人和。

普洱茶是历史以来形成的云南特有的地方名茶。是以云南原产地的大叶种晒青茶及其再加工而成两个系列:直接再加工为成品的生普和经过人工速成发酵后再加工而成的熟普,型制上又分散茶和紧压茶两类;成品后都还持续进行着自然陈化过程,具有越陈越香的独特品质。普洱茶是用优良品种云南大叶种的鲜叶制成,也叫作普洱散茶。其外形条索粗壮肥大,色泽乌润或褐红,俗称象猪肝色。滋味醇厚回甘,具有独特的陈香味儿,有”美容茶”之声誉。

小编推荐

茶叶常识:历代中国茶叶类别


在中国漫长的茶叶历史发展过程中,历代茶人创造了各种各样的茶类,在长期的封建制度下又出现了各种“贡茶”,加上我国茶区分布很广,茶树品种繁多,制茶工艺技术不断革新,于是便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茶类。就茶叶品名而言,从古至今已有数百种之多,目前世界上还没有规范化的茶叶分类方法,现就我国历代主要茶叶类别,概要介绍如下。

在唐代以前,茶叶的利用、饮用,开始是生煮羹饮或晒干收藏,而后多以捣叶作成饼茶,或是蒸叶捣碎制成团茶,因此在唐代以前已出现晒干散茶和团饼茶。

唐代之初,蒸青团茶已成为主要茶类,也有晒干的叶茶(类似现代的白茶)。唐·陆羽所著《茶经·六之饮》中称:”饮有觕(粗)茶、散茶、末茶、饼茶者”可见当时已出现四种茶叶,但按现代的制茶科学来认识,这四种茶均属蒸青绿茶。

宋代开始,除保留传统的蒸青团茶以外,已有相当数量的蒸青散茶,《宋史·食货志》:“茶有两类,曰片茶,曰散茶”。片茶即团饼茶,是将茶蒸后捣碎压成饼片状,烘干后以片计数。散茶是蒸青后直接烘干,呈松散状。

元代,团茶逐渐被淘汰,散茶得到较快的发展。当时制造的散茶,因茶鲜叶老嫩程度不同而分为两类:即芽茶和叶茶。芽茶为幼嫩芽叶制成,如当时的茶名探春、先春、次春、紫笋、拣芽等均属芽茶;叶茶为较大的芽叶制成,如”雨前”即是。

到了明代,除蒸青散茶以外,出现了炒青绿茶以及红茶、黄茶、黑茶,直接晒干或烘干的白茶也同时存在。因此可以说,绿茶、黄茶、黑茶、白茶、红茶五大茶类均已出现。

到了清代,除五大茶类外,又出现了乌龙茶,各类茶叶的制茶技术也得到了改进和提高,很多质量非凡的“名茶”

获得了朝廷和文人雅士的赞赏。至此六大茶类齐全。随着茶叶的输出和贸易活动,不少茶类的制茶技术已传播至很多产茶国家,使各具特色、不同品类的茶叶为世界各地的消费者所享用。

茶叶常识:细说中国茶叶种类


基本茶类:绿茶、白茶、黄茶、乌龙茶(清茶)、红茶、黑茶。

绿茶

蒸青绿茶:煎茶、玉露。

晒青绿茶:滇青、川青、陕青。

炒青绿茶分为:眉茶 珠茶 细嫩绿茶。

眉茶:炒青、特珍、珍眉、凤眉、秀眉。

珠茶:珠茶、雨珍、秀眉。

细嫩绿茶:龙井、大方、碧螺春、雨花茶、松针。

烘青绿茶分为:烘青绿茶 细嫩烘青。

普通烘青:闽烘青、浙烘青、徽烘青、苏烘青。

细嫩烘青:黄山毛峰、太平猴魁、华顶云雾、高桥银峰。

白茶

白芽茶:白豪银针。

白叶芽:白牡丹、贡眉。

黄茶

黄芽茶:君山银针、蒙顶黄芽。

黄小芽:北港毛尖、沩山毛尖、温州黄汤。

黄大芽:霍山黄大茶、广东大叶青。

乌龙茶(青茶)

闽北乌龙:武夷岩茶、水仙、大红袍、肉桂。

闽南乌龙:铁观音、奇兰、黄金桂。

广东乌龙:凤凰单枞、凤凰水仙、岭头单枞。

台湾乌龙:冻顶乌龙、包种、乌龙。

红茶

小种红茶:正山小种、烟小种。

工夫红茶:滇红、祁红、川红、闽红。

红碎茶:叶茶、碎茶、片茶、末茶。

黑茶

湖南黑茶:安化黑茶。

湖北老青茶。

四川边茶:南路边茶、西路边茶。

滇桂黑茶:普洱茶、六堡茶。

再加工茶类

花茶:玫瑰花茶、珠兰花茶、茉莉花茶、桂花茶。

紧压茶:黑砖、方茶、茯砖、饼茶。

萃取茶:速溶茶、浓缩茶、罐装茶。

果味茶:荔枝红茶、柠檬红茶、猕猴桃茶。

药用保健茶:减肥茶、杜仲茶、降脂茶。

含茶饮料:茶可乐、茶汽水。

茶叶常识:历代中国茶叶类别概要


在中国漫长的茶叶历史发展过程中,历代茶人创造了各种各样的茶类,在长期的封建制度下又出现了各种“贡茶”,加上我国茶区分布很广,茶树品种繁多,制茶工艺技术不断革新,于是便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茶类。就茶叶品名而言,从古至今已有数百种之多,目前世界上还没有规范化的茶叶分类方法,现就我国历代主要茶叶类别,概要介绍如下。 在唐代以前,茶叶的利用、饮用,开始是生煮羹饮或晒干收藏,而后多以捣叶作成饼茶,或是蒸叶捣碎制成团茶,因此在唐代以前已出现晒干散茶和团饼茶。

唐代之初,蒸青团茶已成为主要茶类,也有晒干的叶茶(类似现代的白茶)。唐·陆羽所著《茶经·六之饮》中称:”饮有觕(粗)茶、散茶、末茶、饼茶者……”可见当时已出现四种茶叶,但按现代的制茶科学来认识,这四种茶均属蒸青绿茶。

宋代开始,除保留传统的蒸青团茶以外,已有相当数量的蒸青散茶,《宋史·食货志》:“茶有两类,曰片茶,曰散茶”。片茶即团饼茶,是将茶蒸后捣碎压成饼片状,烘干后以片计数。散茶是蒸青后直接烘干,呈松散状。

元代,团茶逐渐被淘汰,散茶得到较快的发展。当时制造的散茶,因茶鲜叶老嫩程度不同而分为两类:即芽茶和叶茶。芽茶为幼嫩芽叶制成,如当时的茶名探春、先春、次春、紫笋、拣芽等均属芽茶;叶茶为较大的芽叶制成,如”雨前”即是。

到了明代,除蒸青散茶以外,出现了炒青绿茶以及红茶、黄茶、黑茶,直接晒干或烘干的白茶也同时存在。因此可以说,绿茶、黄茶、黑茶、白茶、红茶五大茶类均已出现。

到了清代,除五大茶类外,又出现了乌龙茶,各类茶叶的制茶技术也得到了改进和提高,很多质量非凡的“名茶”

获得了朝廷和文人雅士的赞赏。至此六大茶类齐全。随着茶叶的输出和贸易活动,不少茶类的制茶技术已传播至很多产茶国家,使各具特色、不同品类的茶叶为世界各地的消费者所享用。

关于本文《茶叶常识:中国茶叶的历史》的精彩内容就给大家呈现到这里,不知道对大家是否有所帮助,如果还想获取其它更多内容,可以查看相关栏目:中国茶叶的历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