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狼烟杯里现,千军万马水中来——宋代斗茶

发布时间 : 2021-08-19
来杯蓝花茶 古代斗茶怎么斗 千里香花茶

【www.cy316.com - 来杯蓝花茶】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面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烽火狼烟杯里现,千军万马水中来——宋代斗茶”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各位茶友们了解“烽火狼烟杯里现,千军万马水中来——宋代斗茶”相关知识!

中国人喜欢喝茶,茶文化源远流长。在宋朝,茶道的艺术化就更臻巅峰了,发展出了高技术含量的点茶法。虽然还是团饼茶,还要烤软、碾碎、筛过,但点茶时不用釜了,而是用银瓶或瓷瓶来煮水,茶放在黑釉盏中,水煮好后,通过瓶子点到盏中,同时另一只手用茶筅不停地进行搅拌。

宋代流行斗茶

按照宋徽宗《大观茶论》中记载,点茶注水的次数要达到六至七次,每一次注水的量、角度、方向都有不同要求。煮水的过程也讲究三沸,但因为瓶口很小,看不到气泡,只能凭其声音来辨别,所以一沸为砌虫万蝉,听起来好像墙角的虫儿叫、树上的蝉儿鸣﹔二沸为千车捆载,好像很多车子拉著重物驶过来了﹔三沸为松风涧水,好像风儿吹过松林,山涧流水潺潺。

见见还发展出了斗茶法:一斗谁的茶好﹔二斗谁的点茶技术高。

斗茶也分阶段,第一阶段斗香斗味,比的是茶本身的香气和滋味﹔第二阶段斗色斗浮,比的是茶的颜色和浮起来的汤花情况。汤花有三好:一是越白越好﹔二是越厚越好﹔三是停留的时间越长越好,在诗词里面形容为灿若积雪。因此,宋代时候黑釉盏比较流行,盏身的黑可以反衬出汤花的白,同时,由于黑釉盏比较厚,更能保温,可以让汤花停留的时间长一些。

由此可见,宋代的点茶、斗茶,简直是一种仪式感非常强的行为艺术了。

小编推荐

万里茶禅源于茶马古道


第一片茶叶是怎样到了雪域高原的?这里有一个奇妙的传说,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藏王得了怪病,怎么也治不好。一天他独自禅坐,清凉的风中飘逸着淡淡清香,只见一只从未见过的小鸟缓缓飞来,嘴里含着一片绿叶,神奇的是小鸟飞过藏王头顶时,那片绿叶恰巧轻轻落下,正好掉在藏王手里。藏王目送小鸟远去,绿叶的清香,让他不由自主地放进嘴中咀嚼起来,顿时神清气爽起来后来,藏王的病不治而愈。于是,藏王派人四处寻找生长这片绿叶的神树。

经过艰难跋涉,那株神树被发现了,它就是生长在四川省名山县蒙顶山上的仙茶树,那片绿叶,当地人叫茶叶。于是,一条连接着汉藏民族的万里茶马古道,从四川盆地边缘的雅安通到了雪域高原,雪域高原上的人民开始有了饮茶的习俗,"宁可三日无粮,也不可一日无茶",直到今天据史料记载,自唐代以来,雅州(今四川省雅安市)不仅是茶马贸易中心,而且是茶叶生产中心,专门生产深受藏胞喜爱的砖茶。藏族民间总是把雅州和茶叶联系起来,有一首在藏区广为流传的藏地歌谣是这样唱的:"棕色汉茶垒成墙,高过了东方的山岗;雅州女子的温柔,比蓝蓝的江水还长"

宋代茶文化:流行斗茶


宋代流行斗茶

按照宋徽宗《大观茶论》中记载,点茶注水的次数要达到六至七次,每一次注水的量、角度、方向都有不同要求。煮水的过程也讲究三沸,但因为瓶口很小,看不到气泡,只能凭其声音来辨别,所以一沸为砌虫万蝉,听起来好像墙角的虫儿叫、树上的蝉儿鸣﹔二沸为千车捆载,好像很多车子拉著重物驶过来了﹔三沸为松风涧水,好像风儿吹过松林,山涧流水潺潺。

见见还发展出了斗茶法:一斗谁的茶好﹔二斗谁的点茶技术高。

斗茶也分阶段,第一阶段斗香斗味,比的是茶本身的香气和滋味﹔第二阶段斗色斗浮,比的是茶的颜色和浮起来的汤花情况。汤花有三好:一是越白越好﹔二是越厚越好﹔三是停留的时间越长越好,在诗词里面形容为灿若积雪。因此,宋代时候黑釉盏比较流行,盏身的黑可以反衬出汤花的白,同时,由于黑釉盏比较厚,更能保温,可以让汤花停留的时间长一些。

由此可见,宋代的点茶、斗茶,简直是一种仪式感非常强的行为艺术了。

千年茶马古道入梦来


原标题:同安:千年茶马古道入梦来

“茶马古道”是云南、四川与西藏之间的古代民间商贸通道,因川滇的茶叶与西藏的马匹、药材交易以马帮为主要交通工具而得名。而在厦门同安区与泉州安溪县龙门镇、南安市翔云镇一带,也曾有过一条“茶马古道”,从宋元直至民国时期,年复一年地在三地之间的茂林深山里来回运送山货海产。

近年来,同安清理了古道上淤积的山泥,不断挖掘文化资源,古道慢慢被拂开历史的尘埃,展露出曾经的光辉。近日,记者重走了这条运送山货海产、衔接海丝之路的“茶马古道”,发现昔日“山间铃响马帮来”的商贸之路,已经变成了怀旧的诗意之旅,许多游客慕名而来。

曾是民间重要通商路

前不久,安溪的游客陈志斌带着朋友造访同安区汀溪镇前格村。这次“说走就走”的自驾游,缘于他听闻这里有一条连接古同安和安溪龙门、南安翔云的“茶马古道”。

这条古道在《厦门市志》《同安县志》中均有记载:“自同安城关经上埔,曲折往西北,经西源、半岭,过县境内海拔900米的东岭至安溪县的龙门,全长20里,宽4尺鹅卵石路面,多坡。”

厦门文史专家颜立水熟知当地的地理、历史,他为陈志斌勾勒了这条古道的大体走向:古道建于宋代,沿用至近现代,现存全长约五里,起点正是位于汀溪镇前格村的五里林自然村,上端在汀溪镇半岭村的半岭自然村,呈西北—东南走向。“古道依山而筑,由不规则的鹅卵石、山石铺就,在茂盛的森林里,沿大仑尖山东部山腰向上蜿蜒。”他说。

陈志斌走在被考证可追溯至宋元时期的古道上,踏着一块一块的石板漫步在遮天蔽日的茂盛林间,感受这条曾经同安到他家乡的扼要之路。古道最窄的地方有一米宽,最宽的地方达一米八,从五里林到半岭的山路海拔落差大约两百米,放在机械尚不发达的年代,供人、畜通行很是方便。

颜立水说,以前的人们徒步或者坐轿通行古道,做生意的人通过古道把安溪、南安等地的茶叶、香菇等特产运到同安,从同安带回海产、食盐、锅碗瓢盆等。先民常借助驴、马等翻山越岭而行,有的石头上还可以寻见古代挑夫负重歇脚的痕迹。

而山区生产的山货经茶马古道运到位于同安西溪上游的草仔市码头装船,就走上了“海路”,沿海上丝绸之路销往各地。而从“海丝”运来的火柴等洋货,经草仔市码头,肩挑马驮运往山区。颜立水介绍道,这是一条双向的商旅、物流通道。

荒废古道复苏成景点

扼通商要道,同安汀溪茶马古道上曾商旅过往频繁,旧时的五里林村和半岭村因此繁华一时,出现了数家客栈、商铺、饮食店。如今古道中途还留有多座旧时的客栈、货场和骡马过夜的棚屋等,以及一座石砌的土地公小庙,供过往行旅祈求平安。

在汀溪镇工作了39年的汀溪镇文化站站长刘良镇保持着对茶马古道的研究,他参与主编的《汀溪寻古》和《汀溪民间故事》里,搜集了大量关于古道的历史材料。“古道沿途有化渡院、双林院、慈相院三座寺院,‘经济兴,佛缘灵’,说明当时经济繁荣。”他说。

上世纪30年代,附近修建了翻山公路后,古道的功能随之逐渐消失了。五里林村民叶文培说,直到十多年前,古道仍在使用,现在鲜有经此路的人了。

现在陈志斌看到的,是繁华褪去的村庄,两个自然村只有一两百人,古时的一些商铺变成了民居,山村重归宁静,唯有土地公小庙里偶有路人经过烧的纸钱还勾起曾经商路的繁华记忆。

为了重现宋元时期的繁华古道,2013年,刘良镇牵头发起了茶马古道的清理工作。古道人迹罕至,每一次大雨冲刷后,古道的一些路段都被滑落的山泥覆盖,年复一年,厚厚的山泥和腐烂的树枝树叶将石板路深深掩埋。

当地花费了约20万元用于清理古道,在刘良镇看来,修复汀溪茶马古道意义深远:“前格村内有全省唯一保持最原始、最完整的海上丝绸之路——宋元茶马古道,是古代安溪通往泉州府必经之路,是海丝文化兴与衰最有力的见证之一。”

荒废的古道重现天日后,许多附近地区的市民都闻讯而来,想一睹当年的茶马风情。除了游客自驾到汀溪“考古”、登山,去年,厦门市的50多个家庭还组成美丽乡村探访团,由父母带着孩子重走“海丝”路。

赋予古道以现代生机

去年7月份,前格村举办了一场名为“海丝情·同安路·同安汀溪最美乡村越野跑”的活动,近800名越野跑爱好者参与其中,奔跑在茶马古道上。来自上海的沈女士说,踏上古道后,不知不觉速度就慢了下来,深呼吸茂密原始次森林里的氧气,感受不一样的风景和文化。半岭村独特的自然生态也让游客们眼前一亮,石头砌成的房子、线型优美的黑瓦屋檐,在保护良好的林间显得韵味独特。这也是茶马古道重现天日后,迎来的最为“热闹”的一次活动。

近年来,乡村游在同安得到发展,越来越多人被吸引着来到山里、田间,探访淳朴自然的乡村生活。在前格村,每年油菜花开时,都有许多游客慕名而来,拥有长达2公里的原生生态峡谷的前格森林公园也正在完善,茶马古道的挖掘成了前格村新增的文化旅游路线,丰富了乡村游的配套,为村庄增添了一份魅力。

“山间铃响马帮来,古道密林幽深,游客行走其间,仿佛穿入了历史幽远的时空。这种体验非常难得。”颜立水提议,今后古道修复完整,可让游客与古人一样骑马行走古道,体验穿越历史之感,还可以设置茶水驿站,让游客歇脚喝大碗茶。

【宋代点茶技艺之斗茶】


斗茶乃宋代茶之特色。斗茶或称茗战,顾名思义就是比赛茶叶质量的好坏。

有人认为斗茶是中国古代茶艺的最高表现形式。斗茶大约始于五代,最早流行于福建建安一带,至北宋已颇为盛行。君不见闽中茶品天下高,倾身事茶不知劳,说的就是该地的斗茶之风。

北宋中期以后,斗茶逐渐向北方传播,并很快风靡全国。上自达官贵人,中及文人墨客,下至平民百姓,无不热衷于此。北宋晚期,上层人士更乐此不疲,南宋时人们对斗茶仍有兴趣。至元代斗茶已渐衰,到明代则基本绝迹。

衡量斗茶的效果,一是看茶面汤花的色泽和均匀程度,二是看盏的内沿与茶汤相接处有没有水的痕迹。

汤花色泽以纯白为上,青白、灰白、黄白依而次之。汤花保持得时间较长,能紧贴盏沿而不散退的,叫做咬盏。散退较快的,或随点随散的,叫做云脚涣乱。汤花散退后,盏的内沿就会出现水的痕迹,宋人称为水脚。汤花散退早,先出现水痕的斗茶者,便是输家。

斗茶虽然始创于茶区民间,但由于它的技巧性强,趣味性浓,所以迅速地被文人士大夫所接受并加以发展。他们自煎自斗,从中得到消遣,也在对世事的厌倦与无聊中,找到一种精神上的自我调节方法,为生活增加情趣。

宋代人的斗茶


斗茶,即比赛茶的优劣,又名斗茗、茗战。斗茶源于唐,而盛于宋,它是在茶宴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种风俗,是古代有钱有闲人的一种雅玩。具有很强的胜负色彩,富有趣味性和挑战性。

宋代是极讲究茶道的时代,上起皇帝,下至士大夫,无不好此。一些文人雅士更流行斗茶的生活情趣,宋代斗茶之风极盛。

每年清明节期间,新茶初出,最适合参斗。古人斗茶,或十几人,或五六人,大都为一些名流雅士,还有店铺的老板,街坊亦争相围观,像今天看一场球赛一样热闹。

斗茶的场所,多选在有规模的茶叶店,前后二进,前厅阔大,为店面,后厅狭小,兼有小厨房,便于煮茶。有些人家,有较雅洁的内室,或花木扶疏的庭院,或临水,或清幽,都是斗茶的好场所。

斗茶者各取所藏好茶,轮流烹煮,相互品评,以分高下。古代茶叶大都做成茶饼,再碾成粉末,饮用时连茶粉带茶水一起喝下。斗茶,或多人共斗,或两人捉对厮杀,三斗二胜。

斗茶者对源水的要求极为严格,特别讲究用水的功夫。一般的斗茶者多选用泉水、江水等活质水源,高雅一点的也用植物沥水。有时茶质虽略次于对方,但用水得当,也能取胜。所以有的比赛要求用同样的水煎茶,这样最能检验茶质和技法的优劣。这种斗茶,必须了解茶性、水质,以及煎后效果,不能盲目而行。

斗茶内容包括:斗茶品、斗茶令、茶百戏。

斗茶品,决定斗茶胜负的标准,主要有两方面。

一是汤色。一般标准是以纯白为上,青白、灰白、黄白,则等而下之。色纯白,表明茶质鲜嫩,蒸时火候恰到好处,色发青,表明蒸时火候不足;色泛灰,是蒸时火候太老;色泛黄,则采摘不及时;色泛红,是炒焙火候过了头。

二是汤花。即指汤面泛起的泡沫。决定汤花的优劣要看两条标准:第一是汤花的色泽。因汤花的色泽与汤色是密切相关的,因此,汤花的色泽标准与汤色的标准是一样的;第二是汤花泛起后,水痕出现的早晚,早者为负,晚者为胜。

斗茶令,即古人在斗茶时行茶令。行茶令所举故事及吟诗作赋,皆与茶有关。茶令如同酒令,用以助兴增趣。

茶百戏,又称汤戏或分茶,是宋代流行的一种茶道。即将煮好的茶,注入茶碗中的技巧。在宋代,茶百戏可不是寻常的品茗喝茶,有人把茶百戏与琴、棋、书并列,是士大夫们喜爱与崇尚的一种文化活动。宋人杨万里咏茶百戏曰:分茶何似煎茶好,煎茶不似分茶巧茶百戏,能使茶汤汤花瞬间显示瑰丽多变的景象。若山水云雾,状花鸟鱼虫,如一幅幅水墨图画,这需要较高的沏茶技艺。

从古至今,斗茶作为一项民俗活动,一直被我们继承并延续发展着,一直是广大茶友们所热衷的活动,不管是是由全国各产茶区举办的茶评比会,还是爱茶好友之间的比试,其实都是斗茶的继续和发展。

带您走进宋代茶人斗茶


在古代,斗茶可谓风靡一时,如同西班牙斗牛一般惹人眷爱。但不同的是,斗茶要文雅得多,其文化内涵也十足丰富。斗茶,即比赛茶的优劣,又名斗茗、茗战,始于唐,盛于宋,是古代有钱有闲人的一种雅玩。

宋代是一个极讲究茶道的时代,宋徽宗赵佶撰《大观茶论》,蔡襄撰《茶录》,黄儒撰《品茶要录》,可见宋代斗茶之风极盛。每年清明节期间,新茶初出,最适合参斗。斗茶的场所,多选在有规模的茶叶店,前后二进,前厅阔大,为店面;后厅狭小,兼有厨房,便于煮茶。有些人家,有比较雅洁的内室,或花木扶疏的庭院,或临水,或清幽,都是斗茶的好场所。

宋文人喜斗茶

古之斗茶者,大都为一些名流雅士,围观者众多,就像今天看一场球赛一样热闹。斗茶者各取所藏好茶,轮流烹煮,相互品评,以分高下。斗茶,或多人共斗,或两人捉对厮杀,三斗两胜。斗茶内容包括:斗茶品、斗茶令和茶百戏。斗茶品以茶新为贵,斗茶用水以活为上。

一斗汤色,二斗水痕。首先看茶汤的色泽是否鲜白,纯白者为胜,青白、灰白、黄白为负。汤色能反映茶的采制技艺,茶汤纯白,表明采茶肥嫩,制作恰到好处;色偏青,说明蒸茶火候不足;色泛灰,说明蒸茶火候已过;色泛黄,说明采制不及时;色泛红,则说明烘焙过了火候。其次看汤花持续时间长短。

斗水痕(乌龙茶粉制)

宋代主要饮用团饼茶,调制时先将茶饼烤炙碾细,然后烧水煎煮,饮用时连茶粉带茶水一起喝下。如果研碾细腻,点茶、点汤、击拂都恰到好处,汤花就匀细,可以紧咬盏沿,久聚不散,这种最佳效果,名曰咬盏。点汤的同时,用茶筅旋转击打和拂动茶盏中的茶汤,使之泛起汤花,称为击拂。反之,若汤花不能咬盏,而是很快散开,汤与盏相接的地方立即露出水痕,这就输定了。水痕出现的早晚,是茶汤优劣的依据。有时茶质虽略次于对方,但用水得当,也能取胜。所以斗茶需要了解茶性、水质及煎后效果,不能盲目而行。

斗茶令,即古人在斗茶时的行茶令。行茶令所举故事及吟诗作赋,皆与茶有关。茶令如同酒令,用以助兴增趣。

万里茶路起点 茶香穿越千年


网资讯:赤壁市羊楼洞镇,始于唐,兴于宋,盛于清,这里茶香穿越千年,是欧亚万里茶路源头之一。如今,古镇尚余一条明清古街,长约2公里,青石铺路,曲折逶迤。曾经繁华的茶叶贸易场所,如今却是房屋老旧,行人稀少。唯有在那一行行老茶铺中,寻得悠远的茶香。

古镇明清老街车槽镌刻过往

棕褐色调的老街,百年老茶铺次第映入眼帘,泛着时光打磨后温润的光,似向游人吐露着这里的过往。

“100多年以前,湖北版图上最为知名的两个地方,其一为汉口,其二就是以制茶、种茶闻名于世的羊楼洞。”赤壁市文联主席、作协主席丁鹤葆与记者同行,他告诉记者,在《大清皇舆全图》上,羊楼洞的标记与汉口、武昌是一样的规格。羊楼洞的兴衰史就是一部茶叶的传奇史。

丁鹤葆介绍,羊楼洞镇位于湘、鄂、赣三省交界处,这里曾是国内外著名的茶叶贸易集散地。19世纪七八十年代是羊楼洞茶业鼎盛期,有俄、英等外商和晋商、粤商等来此投资经营茶庄。鼎盛时期,0.4平方公里的小镇上有200多家茶庄,人口超过4万人,有“小汉口”之称。

这里也是欧亚“万里茶路”的源头之一,“万里茶路”被俄罗斯称作“伟大的中俄茶叶之路”。64岁的当地居民钟祖福,还热心地带记者看青石板路上独轮车碾出的深槽。丁鹤葆说,几百年间,这里的茶叶就是这样用独轮的“鸡公车”推到赵李桥,送到汉口加工、装运、远销,去往俄罗斯及其他欧洲国家。

国运兴茶运兴茶庄见证沧桑

在古街上不可不谈的,是老茶庄背后的故事。在古街中段,记者看到“三玉川”茶庄老店址,“三玉川”茶庄建于乾隆五十一年,是山西茶商为收茶压砖而设,统一印制“川”字标记销往各地。

除了“三玉川”茶庄,还有聚兴顺、义兴、兴隆茂等老茶庄旧址。记者注意到,它们的房屋,上下两层面靠街边的多是木质外墙,屋内是鄂东南传统民居特有的“天井院”,形成一套完善的排水系统。丁鹤葆说,这些老房子住起来很舒服,冬暖夏凉,且通风透气性好,赶上下雨天,雨水落入地井,会顺着石头的缝隙渗透到排水系统,流到院外,不用担心房子和里面的货物受潮。

然而近代,随着京广铁路的开通,这条“万里砖茶路”逐渐湮灭,加上20世纪初的战乱,羊楼洞砖茶逐渐走向没落。据当地一位贸易专家介绍,1938年,千余名日本骑兵进入羊楼洞,占领茶厂,放火烧毁羊楼洞主街两旁上千间房屋。昔日繁盛的茶叶行业彻底断送,仅存的聚兴顺、义兴等茶庄也被日本掠夺,成立了“制茶株式会社”……

好在国运兴,茶运兴。如今,致力于复兴羊楼洞砖茶的爱茶人,又在这附近开起了茶厂。羊楼洞茶香穿越千年,亘古不绝。

论宋代茶马贸易


茶是商品,但在某个历史时期,它的政治属性远远超过商品属性,在我国宋代,由于国家加强战备,渴求战马,而强化茶的禁榷,积极开展茶马贸易,成为边陲要政。

宋代沿袭唐制,对茶实行禁榷,引起了改革派和保守派的激烈争论。改革派如李靓、王安石认为,国家对经济生活不能放任自流,但也不能干预过多,主张茶宜通商,货畅其流,而包括皇帝在内的保守派则坚决主张禁榷,目的是有利于茶马互市贸易的开展,确保与辽和西夏战争所急需的军贸和战马来源,解决北宋王朝面临的政治、经济两个头等重大的难题,以维护其统治的长治久安。因而两派斗争激烈,茶法频频变更。宋代始终把茶叶和战争捆在一起,茶马贸易坚定不移地贯彻实施。

茶马贸易形成的原因

(一)宋代茶叶生产的大发展,为朝廷开拓茶马互市贸易提供了丰宫的物质基础。

宋代东南地区的淮南、江南、两浙、荆湖、福建诸路植茶在唐代基础上有较大的发展。东南9路产茶遍及60个州242个县。福建的建州,不但产区集中,产量较多,而且品质优异,引起朝廷的关注.因而设置规格宏大,管理严密,专造贡茶的“北苑龙焙”,以代替顾渚贡茶院。每到采茶季节,“千夫雷动,一时之盛,诚为伟砚”。同时北宋王朝继唐朝开发江南广袤土地之后,继续向岭南开发。在广东、广西开辟了很多新茶园。如广东的南雄、循州,广西的静江府及融、浔、宾、昭等州。东南地区的茶叶产量,在北未嘉祐四年(1059),已达到两干多万斤,成为全国茶业经济中心,因此北宋政府规定专榷东南茶。大祖乾德三年(965),茶利“岁人百余万绪”。景德元年(1004),茶岁课“五百六十九万贯”,茶利直线上升,成为国家财政重要支柱,对筹措军响起了关键性作用。

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四川是我国茶树发源地之一,也是我国最早出现茶叶市场的省。入宋,虽然茶业重心南移,但四川产茶历史悠久,群众富有种茶造茶经验,茶农进一步开发山区,广种茶树。加上北宋中期以前,专榷东南茶,川茶听民自卖。刺激了生产的发展。熙宁七年(1074)川茶禁榷之后,开展茶马贸易,拓宽了市场,也刺激了川茶的发展,所以成都府路、梓州路、利州路、夔州路都产茶,成都府路有九个产茶州(军),是川茶的中心。

四川西北与西藏为邻,茶是藏族同胞“不可一日或无”的生活必需品。历史上川茶被称为“边茶”,其采制不及东南茶的精良。由于采摘粗老,故产量多,元祐元年(1086)达到三千多万斤。加上东南诸路的产量,宋代茶叶总产量高达五千多万斤,较唐代增长二、三倍,为茶马贸易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可靠的物质基础。

(二)“蜀茶总人诸番市,胡马常从刀里来”,汉族居住在中原地区,以农业为主。

边疆少数民族居住在高寒草原地区,以畜牧业为主。自古以来就进行着密切的经济、文化交流。到唐代,朝廷采取团结宽抚政策,更加强了这种交流,促进了团结和友善。安禄山反唐,回纥曾两次出兵助唐平乱,且大驱名马,市茶而归。为茶马互市贸易之始。

边疆少数民族以畜牧为业,以肉,乳为上,而茶“攻肉食之膻腻,涤通宵之昏寐”。到宋代牧民饮茶已很普遍,已是“夷人不可一日无茶以生”,上至贵族,下至庶民,无不饮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