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盏——茶人身份的象征

发布时间 : 2021-08-19
绿茶养建盏 怎么甄别建盏 分辨建盏好坏

绿茶养建盏。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面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建盏——茶人身份的象征”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各位茶友们了解“建盏——茶人身份的象征”相关知识!

建盏茶人身份的象征

建盏由来

建盏,创烧于晚唐五代时期,兴盛于两宋。建盏为宋时皇室御用茶具,因产自宋建州府建安县建窑,故称为建盏。它是黑瓷之代表,中国宋代八大名瓷之一。

建盏地位

宋代是中国陶瓷史上争奇斗艳的时期,也是闽北制瓷史上的鼎盛时期。以生产黑釉器建盏(俗称兔毫盏)为代表的建窑更是异军突起,与青瓷、白瓷三分天下,享誉海内外。

建盏在日本

建盏中最为珍贵的一类是曜变建盏,其次是油滴建盏。仅存于世的四件曜变建盏与南宋油滴天目碗被收藏于日本博物馆;其中油滴天目碗与三件曜变建盏被评为国宝级文物,余下一件曜变建盏被评为重点文物,均被视为陶瓷艺术不可超越的巅峰。

建盏胎釉

建盏以小碗最多,胎质呈灰黑。胎质原料是建安境内特有的含铁性粘土,坯体含铁量高达9%以上,胎骨厚实坚硬,叩之有金属声,俗称铁胎。

建盏所用的黑釉属于析晶釉,是一种含铁量较高的石灰釉。在高温熔烧过程中,窑内火候高低变化,使釉面产生可遇不可求的独特纹理,呈现出变化万千,绚丽多彩之态势。釉料配方的不同,窑内温度及气氛的变化等因素影响,建窑黑瓷釉面又呈现多种纹理。

建盏造型

建盏造型口大底小,有的形如漏斗;且多为圈足,足根往往有修刀(俗称倒角),足底面稍外斜;少数为实足(主要为小圆碗类)。造型古朴浑厚,手感普遍较沉。

建盏类别

建盏分为敞口、撇口、敛口和束口四大类,每类分大、中、小型;小圆碗归入小型敛口碗类。大型碗(口径15cm以上)、中型碗(口径11-15cm)、小型碗(口径11cm以下);依照釉面纹理分类,可分为乌金(绀黑)、兔毫、油滴、鹧鸪斑、曜变、杂色等六类。

乌金建盏

第一类:乌金釉。这是建窑黑瓷较典型的釉色。乌金釉有的表面乌黑如漆;有的则黑中泛青,即所谓的青黑;也有的呈黑褐色或酱黑色;成熟时期的乌金釉釉层普遍较厚,色黑而滋润,上乘者亮可照人,表现出庄重素雅之美。

兔毫建盏

第二类:兔毫釉。兔毫是建窑最典型且产量最大的釉色品种。所谓兔毫,是指在黑色的底釉中透析出均匀细密的丝状条纹,形如兔子身上的毫毛。由于窑变等因素影响,兔毫形状既有长、短之分,粗、细之别,颜色还有金黄色、银白色等变化,俗称金兔毫、银兔毫等。

油滴建盏

第三类:油滴釉。油滴一词至迟在十四世纪末十五世纪初就出现在日本的文献中。所谓油滴,是指在乌黑的底釉上散布着无数具有金黄色或银灰色金属光泽的小斑点,故又有金油滴、银油滴之分。这种斑点多为圆形,大者直径为三、四毫米;小者仅一毫米,甚至细如针尖,形如沸腾的油滴散落而成。

曜变建盏

第五类:曜变。所谓曜变,就是在黑色的底釉上聚集着许多不规则的圆点,圆点呈黄色,其周围焕发出以蓝色为主的曜眼的彩虹般的光芒,故得名。曜斑广布于建盏的内壁,并随所视方向的移动而变化,垂直观察时呈蓝色,斜看时闪金光,仿佛置身于浩荡宇宙之中,周围是无数璀璨的繁星。

杂色建盏

第六类:杂色釉。由建窑黑釉器系窑变所致,故釉面纹理变化多端,除上述五大类釉面纹理之外,还有一些杂色釉,如柿红色、赤红色、灰白釉、芝麻花、结晶冰花纹、龟裂纹酱釉(酱绿釉、酱黑釉、酱黄釉)等。

茶文化精选阅读

建盏地位与武夷茶


在古代,皇家御用瓷器都是由官窑烧制的,然而在北宋时期,宋徽宗赵佶偏偏喜欢闽北建阳一处民窑烧制的黑釉瓷器,甚至在他的影响下,上至皇家贵族下至布衣百姓,无不争相购置。

从武夷山市区出发,仅30分钟车程就到了建阳市。建窑位于建阳市水吉镇,在导游带领下,记者一行来到一处名叫大陆后门窑址的宋代窑址。窑址依山势而建,东西走向长达130多米,据说是目前世界上最长的龙窑遗址,鼎盛时期一窑的产量可达十万件。整个建窑窑址方圆有10余里,总面积约有12万平方米。据当地文管人员介绍,这里出土了不少国家一级文物,如品相完整的御用珍珠斑建盏等。窑址内展示着轴顶碗、荡箍、拨手等生产工具,随处可见黑釉瓷片,还有堆积如山的生烧、半生烧品的残件。

建盏烧有供御字样记者拿起一只黝黑发亮的建盏仔细端详,发现足底赫然烧有供御字样,文管人员介绍,这是宋代宫廷专用的产品。建窑本是民窑,有这样的印字说明是宫廷指定烧制的,这叫官搭民烧。看来这里确实曾经烧制出大量御用茶盏!

为什么建阳民窑烧制的茶盏会得到宋代朝野上下的喜爱?据当地文史学者张颖介绍,宋代上流社会和民间百姓饮茶、斗茶成风。宋代饮茶,不是唐朝的煮茶而是点茶。宋人把茶叶捣成膏状再用模具制成茶饼。饮茶时,不再以釜煮茶,而是把精细的茶饼用不老不嫩的开水冲点,同时用茶筅用力搅拌(古称击拂),以使茶与水完全融为一体,然后趁热饮用。而茶友斗茶,主要是观察搅拌中泛起的白沫,泛起的白沫保留得越持久说明茶品越高。而白色泡沫,用黑色茶盏最容易观察。因此,以黑釉闻名于世的建盏就格外被斗茶者垂青,进而登堂入室,成为贡品。

据载,宋徽宗赵佶酷爱饮茶,被称为嗜茶天子,他时常召集身边的大臣以斗茶为乐,并撰写了一部专论茶的着作《大观茶论》,其中专门谈到建盏,说盏色贵黑,玉毫条达者为上,说的就是建盏中的极品兔毫盏。作为一种瓷器,能够得到皇帝着文嘉许,在中国陶瓷史上唯有建盏了。

张颖说,建盏之所以有如此高的地位,与武夷茶息息相关。宋代的皇帝大都喜好饮茶,宋代在福建建安(现建瓯、建阳一带)设北苑贡茶基地。当时武夷山一带茶农们每到新茶上市时节,竞相比试各自的新茶,斗茶之风油然兴起。武夷山名人雅士、诗家墨客甚多,品茗斗茶之风随即传遍大江南北。

仿制技术已可乱真在今天的建阳古玩市场里,建盏是主要的交易品。张颖告诉我们,现代建阳仿制建盏的技术已可乱真,烧制工艺相当高。许多建窑名瓷都收藏于民间,像兔毫釉、油滴釉、鹧鸪斑这样的国宝也只能在国家博物馆才能见到真容。近年来,海内外到建窑考察的专家不少,尤以日本人为多。日本人酷爱建窑瓷器,评为上品。有一件叫曜变天目的建盏就藏在日本东京博物馆里,据说是北宋时期由在天目山径山寺学佛的日本和尚带回去的。像曜变天目这样的建盏,据说十万个当中都很难找到一个。

建盏地位与武夷茶息息相关


在古代,皇家御用瓷器都是由官窑烧制的,然而在北宋时期,宋徽宗赵佶偏偏喜欢闽北建阳一处民窑烧制的黑釉瓷器,甚至在他的影响下,上至皇家贵族下至布衣百姓,无不争相购置。建窑黑釉瓷究竟好在哪里?昔日一度辉煌的建窑今又安在?

从武夷山市区出发,仅30分钟车程就到了建阳市。建窑位于建阳市水吉镇,在导游带领下,记者一行来到一处名叫大陆后门窑址的宋代窑址。窑址依山势而建,东西走向长达130多米,据说是目前世界上最长的龙窑遗址,鼎盛时期一窑的产量可达十万件。整个建窑窑址方圆有10余里,总面积约有12万平方米。据当地文管人员介绍,这里出土了不少国家一级文物,如品相完整的御用珍珠斑建盏等。窑址内展示着轴顶碗、荡箍、拨手等生产工具,随处可见黑釉瓷片,还有堆积如山的生烧、半生烧品的残件。

建盏烧有供御字样记者拿起一只黝黑发亮的建盏仔细端详,发现足底赫然烧有供御字样,文管人员介绍,这是宋代宫廷专用的产品。建窑本是民窑,有这样的印字说明是宫廷指定烧制的,这叫官搭民烧。看来这里确实曾经烧制出大量御用茶盏!

为什么建阳民窑烧制的茶盏会得到宋代朝野上下的喜爱?据当地文史学者张颖介绍,宋代上流社会和民间百姓饮茶、斗茶成风。宋代饮茶,不是唐朝的煮茶而是点茶。宋人把茶叶捣成膏状再用模具制成茶饼。饮茶时,不再以釜煮茶,而是把精细的茶饼用不老不嫩的开水冲点,同时用茶筅用力搅拌(古称击拂),以使茶与水完全融为一体,然后趁热饮用。而茶友斗茶,主要是观察搅拌中泛起的白沫,泛起的白沫保留得越持久说明茶品越高。而白色泡沫,用黑色茶盏最容易观察。因此,以黑釉闻名于世的建盏就格外被斗茶者垂青,进而登堂入室,成为贡品。

据载,宋徽宗赵佶酷爱饮茶,被称为嗜茶天子,他时常召集身边的大臣以斗茶为乐,并撰写了一部专论茶的着作《大观茶论》,其中专门谈到建盏,说盏色贵黑,玉毫条达者为上,说的就是建盏中的极品兔毫盏。作为一种瓷器,能够得到皇帝着文嘉许,在中国陶瓷史上唯有建盏了。

张颖说,建盏之所以有如此高的地位,与武夷茶息息相关。宋代的皇帝大都喜好饮茶,宋代在福建建安(现建瓯、建阳一带)设北苑贡茶基地。当时武夷山一带茶农们每到新茶上市时节,竞相比试各自的新茶,斗茶之风油然兴起。武夷山名人雅士、诗家墨客甚多,品茗斗茶之风随即传遍大江南北。

仿制技术已可乱真在今天的建阳古玩市场里,建盏是主要的交易品。张颖告诉我们,现代建阳仿制建盏的技术已可乱真,烧制工艺相当高。许多建窑名瓷都收藏于民间,像兔毫釉、油滴釉、鹧鸪斑这样的国宝也只能在国家博物馆才能见到真容。近年来,海内外到建窑考察的专家不少,尤以日本人为多。日本人酷爱建窑瓷器,评为上品。有一件叫曜变天目的建盏就藏在日本东京博物馆里,据说是北宋时期由在天目山径山寺学佛的日本和尚带回去的。像曜变天目这样的建盏,据说十万个当中都很难找到一个。

郁建民:静心品茶


郁建民:静心品茶

郁建民:静心品茶

茶,历史悠久。诗词曲赋,随意道来,便是一首首茶的史诗。

茶蕴灵性。许多名茶都产于灵山妙峰,承甘露芳泽,蕴天地精气,秉自然清灵。名山寺院出名茶,苏州碧螺春原名“水月茶”,产于洞庭水月院;虎丘产上等贡茶,色白如月边云,因名“白云茶”。连著名的陶壶也创制于明代宜兴金沙寺老僧之手。因此,茶了无尘俗气,纯洁淡泊。

茶需慢品。有位静参道士,曾把茶的品等分为香、清、甘、活四种。“香而不清,犹凡品也;再等而上,则曰甘,香而不分,则苦著也。再等而上之,则曰活,甘而不活,亦不过好茶而已”。

茶本身有品,饮之更需品。在袅袅之时,细酌慢品,深思遐想,飘逸雅致的韵味便会给人带来澄净平淡的心情,散化心中的郁闷。手握精致茶杯,轻抿一口,醇和馥郁,直透脏腑,顿感神清气爽,闲怡舒适。

茶中有品位。古时每当士人相聚,迎宾待客,必然烹茶,品茗清谈,吟诗联句,茶诗、茶词、茶画,佳作迭出。文徵明有《惠山茶会图》,画出了古代文人以茶会友的浪漫。郑板桥曾描述饮茶会友之乐:“坐小阁上,烹龙凤茶,烧夹剪香,令友人吹笛,作《落梅花》一弄,真是人间仙境”。卢仝《七碗茶歌》诗中说:“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当一杯名茶在手之后,神思飞扬,如泉而涌,奇情异想流注于笔端,于是一首首茶诗、一篇篇美文便创作出来。

茶中有禅意。品尝生活滋味,哪能一味浅尝辄止?是“牛饮”,还是一“醉”方休,各有各的风范。茶中有禅意,意就在于那种天地大道般高远而空灵的意境。茶的升降浮沉,恰如世事;茶的由浓而淡,恰似人情;茶的滋味各异,犹如旅程。茶需静品,禅需静心,生活就得平心静气,用感觉沏茶,用静心悟禅,用淡泊名利之心来面对生活,不也就悟得了几许禅机吗?

茶中有。有人集巧思妙意,将茶拟成对联,寄寓人生。杭州西湖有一茶室,名曰“秀翠堂”,门前柱有一副茶联:“泉从石出情宜冽,茶自峰生味更圆”。珠海市南山山径的茶亭悬挂一副茶联:“山好好,水好好,入亭一笑无烦恼;来匆匆,去匆匆,饮茶几杯各西东。”最有趣的恐怕要数这样一副回文茶联:“趣言能适意,茶品可清心。”倒读则为:“心清可品茶,意适能言趣。”在这样的地方饮茶,一定别有一番情趣吧。

滚滚红尘,碌碌苍生。宇宙无限,人生苦短,在纷繁喧嚣的世事中,我们何妨选择合适的时间,静下心来品品茶,把心变成一壶茶,包容百味,吐故纳新。

蒲松龄的另一个身份:茶学家


《聊斋志异》不是科举失意的蒲松龄唯一的杰作,他对中国茶和养生学的研究十分到位,他是那个时代北方地区为数不多的茶学家。蒲松龄写的《药崇书》,专讲茶药的养生与健身。

蒲松龄

言说,他是一个讲故事的人。本人有幸,与这位诺奖得主同属昌潍地区,两家相距不过20多里地,很多习俗相近。比如讲故事在我的老家潍县(现在通称潍坊了)叫做说故,而听别人说故是我记忆中曾经激动人心的娱乐项目。

在村里,农闲时节没事的时候,就三五成群地去听老人说故。现在想想,老人们说的故其实是一些小说的章节片段,既有《三侠五义》、《水浒传》、《三国演义》里的智慧,也有《红楼梦》、《金瓶梅》里的男女之事,还有《封神演义》、《聊斋志异》里的鬼神女妖。那会儿这些都是禁书,能看到的农村孩子不多,在娱乐生活十分贫乏的年代,口口相传,是很重要的传播手段。说故的人都是一些在外混过的人,他们未必有什么文化,也不一定看过这些书,估计也是听别人讲过的故事,听得多了他们也就记在了心里。有一位论辈分我该叫老妈(老奶奶)的邻居,她姓蔡,村里人不分年幼都习惯喊她“老蔡”。老蔡人高马大,而且还是大脚,在她那个岁数的人中算另类。她家里挂着一张自己年轻时的照片,还是彩色的,招徕很多人去看。回想起来,依稀可记老蔡年轻时的与众不同。当然还有她说不完的故。今年回家和我的侄子还说起这事,小我近20岁的他都是记忆犹新,可见老蔡的故事影响在我们那里有多大。

老蔡说故一是绘声绘色,声音不大却是引人入胜;二是连续性强,说大半晚上不带间断;三是说故之前先沏一壶茉莉花茶,闻着茉莉花香,听着老蔡老妈说的故,真的是寒冷的乡村里一把暖人心脾的火把。所以每到晚上,她家的人特别多,都是来听老蔡说故的。她一生并不顺畅,自己没有孩子,抱养了一个小姑娘长大后嫁到外村,年纪大了的老蔡也跟着女儿走了,听说已经过世几年。

开车路过淄川时,顺道拜访过故事大王蒲松龄的老宅子,也想起老蔡最爱说的故就是《聊斋志异》。老蔡说故时冲一壶茶自己喝,她喜欢说小孩不能喝茶抽烟。蒲松龄则是每到天暖和的时候,就在他老家蒲家庄村头的柳泉边,摆上茶壶摊,供路人饮用品茗。他让人喝茶不是白喝,甭管路人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要喝茶就必须讲一段自己的所见所闻,或者是自己老家的奇闻异事。烈日炎炎,长途跋涉的路人早已口干舌燥,见了这柳泉冲出来的茶水,那还不是连喘气都顾不上,端起碗来就喝。可是,不讲故事蒲松龄就不让喝,又实在没故事讲,路人便胡编乱造,什么鬼神女妖,天上地下地胡诌八扯一顿,喝够了茶水,溜之大吉。《聊斋志异》怎么来的?是蒲松龄用茶水换来的。当然,茶客路人所能讲的只是一些素材,最后成书还得靠蒲松龄的妙笔生花。蒲松龄科举不行,虽然刻苦好学,就是屡试不第,在不快中把自己的全部心思寄托放在了《聊斋志异》这本书上。算是功夫不负有心人,人到暮年,蒲松龄终于大功告成。“孤愤之书”与广大读者见面,实属不易,不知道做塾师的蒲松龄先生拿出多少钱买茶,也不晓得多少路客喝过他的茶,一部伟大的《聊斋志异》就诞生在柳泉边的茶摊上。

文史大家马瑞芳先生说,蒲松龄是世界短篇小说之王,他应该先莫言拿到诺奖,可惜诺奖晚,否则,山东就有两位诺奖获得者了。记得2010年春天一个细雨蒙蒙的上午,马瑞芳、牛运清、刘玉堂、许晨诸先生及本人,一起来到《聊斋志异》的诞生地蒲家庄的柳泉边,畅聊即将在南非举行的世界杯。沾了点仙气,大家把世界杯聊了个天翻地覆慨而慷,促成了那年夏天齐鲁晚报聊斋世界杯的诞生,我自妄称现代版的《聊斋志异》。

其实,《聊斋志异》不是科举失意的蒲松龄唯一的杰作,他对中国茶和养生学的研究十分到位,他是那个时代北方地区为数不多的茶学家。蒲松龄写的《药崇书》,专讲茶药的养生与健身。他说菊花有补肝滋肾、清热明目以及抗衰老的效应。桑叶则可疏散风热、润肝肺肾、明目益寿。枇杷叶性温、苦涩,能清肺下气。他把这几种东西分别配以蜂蜜,用热水冲开,如同喝茶一般,每日坚持,效果明显。还可以将三种一起配上蜂蜜冲泡,四者合一,互为补充。蒲松龄在柳泉边摆的茶水,估计就是这样的药茶。屡试不中的他也没什么钱去买茶,就自己动手在院子里开荒种树栽菊花,引来蜜蜂采花酿蜜,尔后佐茶待客。一生郁闷,家境困苦的蒲松龄或许是坚持喝自己配制的药茶,活到75周岁,写完《聊斋志异》。

蒲松龄的另一个身份:清代茶学家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一篇《蒲松龄的另一个身份:清代茶学家》,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莫言说,他是一个讲故事的人。本人有幸,与这位诺奖得主同属昌潍地区,两家相距不过20多里地,很多习俗相近。比如讲故事在我的老家潍县(现在通称潍坊了)叫做说故,而听别人说故是我记忆中曾经激动人心的娱乐项目。

在村里,农闲时节没事的时候,就三五成群地去听老人说故。现在想想,老人们说的故其实是一些小说的章节片段,既有《三侠五义》、《水浒传》、《三国演义》里的智慧,也有《红楼梦》、《金瓶梅》里的男女之事,还有《封神演义》、《聊斋志异》里的鬼神女妖。那会儿这些都是禁书,能看到的农村孩子不多,在娱乐生活十分贫乏的年代,口口相传,是很重要的传播手段。说故的人都是一些在外混过的人,他们未必有什么文化,也不一定看过这些书,估计也是听别人讲过的故事,听得多了他们也就记在了心里。有一位论辈分我该叫老妈(老奶奶)的邻居,她姓蔡,村里人不分年幼都习惯喊她“老蔡”。老蔡人高马大,而且还是大脚,在她那个岁数的人中算另类。她家里挂着一张自己年轻时的照片,还是彩色的,招徕很多人去看。回想起来,依稀可记老蔡年轻时的与众不同。当然还有她说不完的故。今年回家和我的侄子还说起这事,小我近20岁的他都是记忆犹新,可见老蔡的故事影响在我们那里有多大。

老蔡说故一是绘声绘色,声音不大却是引人入胜;二是连续性强,说大半晚上不带间断;三是说故之前先沏一壶茉莉花茶,闻着茉莉花香,听着老蔡老妈说的故,真的是寒冷的乡村里一把暖人心脾的火把。所以每到晚上,她家的人特别多,都是来听老蔡说故的。她一生并不顺畅,自己没有孩子,抱养了一个小姑娘长大后嫁到外村,年纪大了的老蔡也跟着女儿走了,听说已经过世几年。

开车路过淄川时,顺道拜访过故事大王蒲松龄的老宅子,也想起老蔡最爱说的故就是《聊斋志异》。老蔡说故时冲一壶茶自己喝,她喜欢说小孩不能喝茶抽烟。蒲松龄则是每到天暖和的时候,就在他老家蒲家庄村头的柳泉边,摆上茶壶摊,供路人饮用品茗。他让人喝茶不是白喝,甭管路人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要喝茶就必须讲一段自己的所见所闻,或者是自己老家的奇闻异事。烈日炎炎,长途跋涉的路人早已口干舌燥,见了这柳泉冲出来的茶水,那还不是连喘气都顾不上,端起碗来就喝。可是,不讲故事蒲松龄就不让喝,又实在没故事讲,路人便胡编乱造,什么鬼神女妖,天上地下地胡诌八扯一顿,喝够了茶水,溜之大吉。《聊斋志异》怎么来的?是蒲松龄用茶水换来的。当然,茶客路人所能讲的只是一些素材,最后成书还得靠蒲松龄的妙笔生花。蒲松龄科举不行,虽然刻苦好学,就是屡试不第,在不快中把自己的全部心思寄托放在了《聊斋志异》这本书上。算是功夫不负有心人,人到暮年,蒲松龄终于大功告成。“孤愤之书”与广大读者见面,实属不易,不知道做塾师的蒲松龄先生拿出多少钱买茶,也不晓得多少路客喝过他的茶,一部伟大的《聊斋志异》就诞生在柳泉边的茶摊上。

文史大家马瑞芳先生说,蒲松龄是世界短篇小说之王,他应该先莫言拿到诺奖,可惜诺奖晚,否则,山东就有两位诺奖获得者了。记得2010年春天一个细雨蒙蒙的上午,马瑞芳、牛运清、刘玉堂、许晨诸先生及本人,一起来到《聊斋志异》的诞生地蒲家庄的柳泉边,畅聊即将在南非举行的世界杯。沾了点仙气,大家把世界杯聊了个天翻地覆慨而慷,促成了那年夏天齐鲁晚报聊斋世界杯的诞生,我自妄称现代版的《聊斋志异》。

其实,《聊斋志异》不是科举失意的蒲松龄唯一的杰作,他对中国茶和养生学的研究十分到位,是他那个时代北方地区为数不多的茶学家。蒲松龄写的《药崇书》,专讲茶药的养生与健身。他说菊花有补肝滋肾、清热明目以及抗衰老的效应。桑叶则可疏散风热、润肝肺肾、明目益寿。枇杷叶性温、苦涩,能清肺下气。他把这几种东西分别配以蜂蜜,用热水冲开,如同喝茶一般,每日坚持,效果明显。还可以将三种一起配上蜂蜜冲泡,四者合一,互为补充。蒲松龄在柳泉边摆的茶水,估计就是这样的药茶。屡试不中的他也没什么钱去买茶,就自己动手在院子里开荒种树栽菊花,引来蜜蜂采花酿蜜,尔后佐茶待客。一生郁闷,家境困苦的蒲松龄或许是坚持喝自己配制的药茶,活到75周岁,写完《聊斋志异》。

关于本文《蒲松龄的另一个身份:清代茶学家》的内容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知识,可以关注我们!

变质茶对人身体的危害之注意事项


变质茶对人身体的危害

茶的变质分很多种情况,在制作和保存过程中,操作不善或环境条件的不宜有可能使茶叶发焦、发酸、发霉、变馊或沾染其他异味,均可视为变质。变质茶含有大量对人体有害的物质和病菌、毒素,喝了这种茶会产生腹痛、腹泻、头晕等症状,严重的还会影响到内脏器官,引发多种疾病,因此不能饮用变质茶。

冲泡后放置太久的茶叶,即人们常说的隔夜茶,不仅茶汤营养尽失,还会滋生和繁殖大量细菌,同时茶叶中残留的单宁酸经氧化后会变成具有刺激性的强氧化物,对人体的胃肠会造成刺激,并引发炎症。即使是名优茶也不例外,不能因爱茶舍不得丢弃而继续饮用。

茶叶中维生素C含量很高,高级绿茶中维生素C的含量可高达0.5%。维生素C对人体有多种好处,能防治坏血病;增加机体抵抗力;促进创口愈合;能促使脂肪氧化,排出胆固醇,从而对由血脂升高而引起的动脉硬化有防治功效;维生素C还参与人体内物质的氧化还原反应,促进解毒作用,有助于将人体内有毒的重金属离子排出体外;此外,维生素C还有抑制致癌物质亚硝胺的形成和抑制癌细胞增殖的作用,具有明显的抗癌效应。在正常饮食情况下,每天饮好茶3~4杯,基本上可以满足人体对维生素C的需求。

茶叶中还含有不少脂溶性维生素,如维生素A、维生素E、维生素K等,它们对人体正常生理也很重要。茶叶中的维生素A原(胡萝卜素)的含量比胡萝卜还高,它能维持人体正常发育,能维持上皮细胞正常机能状态,防止角化,并能参加视网膜内视紫质的合成。维生素E(生育酚)的含量为茶叶干重的300~800毫克/千克,主要存在于脂质组分中。它是一种著名的抗氧化剂,可以阻止人体中脂质的过氧化过程,因此具有防衰老的功效。茶叶中维生素K的含量为每克成茶300~500国际单位,因此每天喝5杯茶即可满足人体的需要。维生素K可促进肝脏合成凝血素,故有益于人体的凝血与止血机制。

因为茶的脂溶性成分难溶于汤水中,所以提倡“吃”茶。除饮茶时茶叶入口可吃下外,还可以将茶叶磨细粉制成各种食品吃下去或做茶膳食用。

维生素虽然广泛存在于茶叶中,但含量却也有多有少。一般绿茶多于红茶,优质茶多于低级茶,春茶多于夏、秋茶。

乾隆茶舍:中国文化软实力的象征


有茶诗皇帝美誉的乾隆,可谓是中国历史上继茶圣陆羽之后的第二位茶文化使者。他一生用18年在紫禁城皇宫、圆明园、北海、承德等地,按统一的标准和艺术陈设,创办了千尺雪、竹炉山房、竹炉精舍、焙茶坞等15所乾隆茶舍,并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中国茶文化内容,使人看到中国文化软实力的穿透力。200多年后,根据乾隆茶舍档案资料,重新创建并以展现中国文化软实力为宗旨的全国首家乾隆茶舍在上海再现。

据清宫档案记载,乾隆16年(1751),乾隆首次下江南,第一站就是江苏无锡。一生好茶的乾隆微服私访了惠山天下第二泉畔的竹炉山房。这是一所由唐代画家王绂与惠山寺僧性海法师共同创作竹炉煮茶图后,由明代大学者邵宝创建的竹炉山房茶舍,先后接待了唐伯虎、文征明、祝枝山、董其昌等多位明代大画家来此品茗、吟诗、作画、鉴画及鉴赏古董。由于明代太湖流域的经济实力在全国是最强的,所以当地的文化人喜欢到茶舍品茗、交流,并逐渐演变成文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在惠山竹炉山房,乾隆皇帝被眼前茶舍精致的艺术品陈设,讲究的品茗程序,以及用沉香、古琴、太湖盆景艺术方法烘托出的高雅品茗氛围所折服,通过听、视、嗅、触、味五觉的感受有了切身体会,回到北京,乾隆命造办处依照无锡竹炉山房的样式,创办了乾隆自己的皇家茶舍。并派人到苏州、宜兴、南京采购统一的茶具、红木家具布置京城的乾隆茶舍。有诗为证:到处竹炉仿惠山,武文火侯酌斟间。

史料记载,紫禁城最高规格的茶舍是漱芳斋。每年的正月初一至十五,乾隆都要到此,用自己配制的三清茶招待各位文武大臣,高兴时书赠条幅,奖励他们为国再创新功。公务繁忙时,乾隆忙中偷闲到宫中的茶舍品茗养心,或赏画题词,或绘画作诗,或听一曲古琴,以求静心,完全沉浸在愉悦的中国文化中,感悟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2012年7月,知名文化创意人黄栋华访问台湾故宫,从冯明珠院长那里获赠珍贵的乾隆茶舍资料后,经过半年多的研究,发现由于历史的原因,大陆史学界、茶叶行业对乾隆茶舍的研究几乎空白。对与北京故宫有过多次合作的黄栋华来讲,创办乾隆茶舍,再现乾隆茶舍的辉煌,是水到渠成的事。今天的乾隆茶舍依据档案资料记载,基本保持了乾隆年间的风貌,突出艺术与工艺的陈设,营造品茗的高雅氛围,把品茗从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物质层面,提升到琴棋书画戏文茶的精神层面。将饮茶视作是一种文化活动,是精神的享受,改变中国茶叶粗放的形象,提高它的文化附加值,而这一口碑的形象代言人就是乾隆皇帝。

古代贡茶是现代名优茶的象征


茶客之乐莫过于闲来一聚,拿出上好的茶叶一起品饮,自然也献上心得来凑趣。那天,茶友神秘说:今日品贡茶。哟,不得了,好茶,皇宫的茶。的确如此,这贡茶就是进贡给统治者的茶叶,历朝历代均被各地视为头等大事,各地的官员乐此不疲,各地的茶师竭尽浑身解数,不经意间把茶叶生产推上了一个高高的台阶。贡茶,就是名优茶的象征。

周武王于公元前1066年伐纣时接受巴蜀之地的贡茶,这是《华阳国志巴蜀志》的记载,也是典籍出现最早的贡茶,3000多年前就有贡茶了。不过,唐以前的贡茶主要用来祭祀、入药或当菜肴。大约在唐开元、天宝间做为茶饮的贡茶才开始形成。宋代,茶饮从普及到流行,贡茶生产也进一步发展,北苑贡焙是朝廷在福建建安(今建瓯)设置贡茶生产基地,先后生产的龙凤团茶、龙团胜雪茶等品质俱佳;及至明清,贡茶生产登峰造极。

帝王饮茶极尽奢华,对茶叶穷极精巧,采摘要精细,制作要精当,印模要精美,命名要精巧,包装要精致,运送要精心。(余悦《事茶淳俗》)精工了得,这茶是怎么个样儿是可以想象的!

因为贡茶,因为皇帝老子所好的这一口,制茶的技术精益求精地提高,创新制茶工艺可谓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从生煮羹饮、晒青贮存、蒸青做饼、碾碎塑形以至杀青炒制,茶叶制法不同,但目标追求却是一致--更高更好的品质。采茶北苑,初造研膏,继蜡面。宋太平兴国初,特置龙凤模,遣使即北苑造团茶,以别庶饮,龙凤茶盖始于此。(宋熊蕃《宣和北苑贡茶录》)宋真宗时的福建转运使丁谓创制了大片的龙凤团茶称大龙团,宋仁宗时的福建转运使蔡襄又创制小片的龙凤团茶称小龙团,茶品茶质更为精妙,这蔡襄还著有《茶录》一书,显示他制茶、品茶的高深技艺。

宋代贡茶制作技术不断提高发展,茶产新品花式层出不穷,北宋160多年间,所创贡茶名目多达四五十种。连皇帝也加入到制茶的行列中来了,有通百艺之谓的宋徽宗对茶叶生产研究精深,甚至写出一部茶叶专著《大观茶论》,这位亡国之君自豪地称当时的茶品采择之精,制作之工,品第之胜,烹点之妙,莫不咸造其极。更把茶饮推为盛世之清尚。

乾隆多次下江南,几乎每次都与茶有亲密接触,在杭州是西湖龙井,在湖南是君山银针,在福建就是大红袍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