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碧螺春的简介

发布时间 : 2021-09-29
洞庭碧螺春名字的由来 洞庭山碧螺春红茶 碧螺春名字的由来简介

洞庭碧螺春名字的由来。

下面是茶经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洞庭碧螺春的简介”精彩内容,帮助大家了解茶文化知识,欢迎大家进行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中国十大名茶之一。属于绿茶。产于江苏省苏州市太湖洞庭山,太湖水面,水气升腾,雾气悠悠,空气湿润,土壤呈微酸性或酸性,质地疏松,极宜于茶树生长,由于茶树与果树间种,所以碧螺春茶叶具有特殊的花朵香味。据记载,碧螺春茶叶早在隋唐时期即负盛名,有千余历史。传说清康熙皇帝南巡苏州赐名为碧螺春。碧螺春条索紧结,蜷曲似螺,边沿上一层均匀的细白绒毛。碧螺飞翠太湖美,新雨吟香云水闲。喝一杯碧螺春,仿如品赏传说中的江南美女。

碧螺春产于江苏省苏州市太湖洞庭山,洞庭分东、西两山,洞庭东山是宛如一个巨舟伸进太湖的半岛,洞庭西山是一个屹立在湖中的岛屿。两山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15.5~16.5C,年降雨量1200~1500毫米,太湖水面,水气升腾,雾气悠悠,空气湿润,土壤呈微酸性或酸性。加之质地疏松,极宜于茶树生长。

碧螺春属于绿茶类。主产于江苏省苏州市吴县太湖的洞庭山,所以又称洞庭碧螺春。洞庭碧螺春茶产于洞庭东、西山的碧螺春茶,芽多、嫩香、汤清、味醇,是我国的十大名茶之一。碧螺春茶已有1000多年历史。民间最早叫洞庭茶,又叫吓煞人香。相传有一尼姑上山游春,顺手摘了几片茶叶,泡茶后奇香扑鼻,脱口而道香得吓煞人,由此当地人便将此茶叫吓煞人香。到了清代康熙年间,康熙皇帝视察并品尝了这种汤色碧绿、卷曲如螺的名茶,倍加赞赏,但觉得吓煞人香其名不雅,于是题名碧螺春。从此成为年年进贡的贡茶。

洞庭碧螺春产区是我国著名的茶、果间作区。茶树和桃、李、杏、梅、柿、桔、白果、石榴等果木交错种植,一行行青翠欲滴的茶蓬,像一道道绿色的屏风,一片片浓荫如伞的果树,蔽覆霜雪,掩映秋阳。茶树、果树枝桠相连,根脉相通,茶吸果香,花窨茶味,陶冶着碧螺春花香果味的天然品质。正如明代《茶解》中所说:茶园不宜杂以恶木,唯桂、梅、辛夷、玉兰、玫瑰、苍松、翠竹之类与之间植,亦足以蔽覆霜雪,掩映秋阳。茶树、果树相间种植,令碧螺春茶独具天然茶香果味,品质优异。其成品茶外形紧密,条索纤细,嫩绿隐翠,清香幽雅,鲜爽生津,汤色碧绿清澈,叶底柔匀,饮后回甘。

碧螺春茶条索紧结,卷曲如螺,白毫毕露,银绿隐翠,叶芽幼嫩,冲泡后茶味徐徐舒展,上下翻飞,茶水银澄碧绿,清香袭人,口味凉甜,鲜爽生津,早在唐末宋初便列为贡品。适合用于家庭办公用茶。

小编推荐

洞庭碧螺春历史和传说


洞庭碧螺春是我国名茶的珍品,以形美、色艳、香浓、味醇四绝闻名于中外。碧螺春始于何时,名称由来,说法颇多。

据清代《野史大观》(卷一)载:洞庭东山碧螺峰石壁,产野茶数株,土人称曰:吓煞人香。康熙己卯抚臣朱荦购此茶以进,以其名不雅驯,题之曰碧螺春。自地方有司,岁必采办进奉矣。又据相传,明朝期间,宰相王鳌,是东后山陆巷人,碧螺春名称系他所题。又据《随见录》载洞庭山有茶,微似岕而细,味甚甘香,俗称吓煞人,产碧螺峰者尤佳,名碧螺春。

若以此为实,则碧螺春茶应始于明朝,在乾隆下江南之前就已名声显赫了。也有人认为:碧螺春是因形状卷曲如螺,色泽碧绿,采于早春而得名。据《苏州府志》载:洞庭东山碧螺石壁,产野茶几株,每岁土人持筐采归,未见其异。康熙某年,按候采者,如故,而叶较多,因置怀中,茶得体温,异香突发。采茶者争呼:吓煞人香!茶遂以此得名。

又据清代王应奎《柳南随笔》记载:清圣祖康熙皇帝,于康熙三十八年(1699)春,第三次南巡车驾幸太湖。巡抚宋荦从当地制茶高手朱正元处购得精制的吓煞人香进贡,帝以其名不雅驯,题之日碧螺春。这即是碧螺春雅名由来的故事之一。后人评曰,此乃康熙帝取其色泽碧绿,卷曲似螺,春时采制,又得自洞庭碧螺峰等特点,钦赐其美名。从此碧螺春遂闻名于世,成为清宫的贡茶了。

洞庭无处不飞翠 碧螺春香百里醉


洞庭无处不飞翠 碧螺春香百里醉

洞庭无处不飞翠 碧螺春香百里醉

碧螺春产于我国著名风景旅游胜地江苏省苏州市的太湖洞庭山,所以又叫“洞庭碧螺春”。

洞庭产茶,历史悠久。碧螺春这一名称的由来,起源于这样一个传说故事。传说洞庭山上有个碧螺峰,石壁上生出几株野茶,每年这里的老百姓都要把它采来饮用。有一年,长得特别茂盛,竹筐都装不下,采茶姑娘就把采下的放在胸口的衣襟内,新鲜的嫩叶由于得到体温的热气,挥发出浓香,老百姓把它称为“吓煞人香”。后来康熙皇帝南下苏州,下塌在太湖边,苏州地方^***以此当地名茶进献,康熙嫌这个名字不太文雅,于是赐“碧螺春”为名。

清乾隆年间王应奎《柳南续笔》中记有此事:“洞庭东山碧螺峰石壁,产野茶数株,每岁土人持竹筐采归,以供日用,历数十年如是,未见其异也。康熙某年,按候以采而其叶较多,筐不胜贮,因置怀间,茶得热气异香忽发,采茶者呼吓煞人香。吓煞人者,吴中方言也,遂以名是茶云。自是以后,每值采茶,不分男女长幼,务必沐浴更衣,尽室而往,贮不用筐,悉置怀间,而土人朱元正独精制法,出自其家,尤称妙品,每斤价值三两。已卯岁,车驾幸太湖,宋公购此茶以进,上以其名不雅,题之曰"碧螺"。自是地方大吏,岁必采办。”自此以后,碧螺春之名,闻名遐迩,流传至今。

碧螺春的闻名固然与美丽的传说是分不开的,但是其得天独厚的生长环境以及精湛的采制工艺是它流传至今并不断发扬光大的根本所在。碧螺春的茶乡,是太湖之滨的洞庭东山和西山,这里是风景旅游胜地,湖中烟波浩淼、碧水荡漾;洞庭东山宛如巨舟伸进太湖的半岛;西山是一个屹立在湖中的岛屿,相传是吴王夫差的避暑胜地。山上的林屋洞是道教修行的洞天福地。这里环境优美,果木茶树间作成园,生长茂盛。洞庭二山,气候温和,土壤肥沃,山水相依,云雾弥漫,空气清新,非常适宜茶树生长。

碧螺春条索紧结,卷曲成螺,白毫密被,银绿隐翠,清香文雅,浓郁甘醇,鲜爽生津,回味绵长,花香果味,沁人心脾,别具一番风韵。碧螺春有“一嫩三鲜”之称,在众多的名茶中,它的细秀是出了名的。

碧螺春的非常娇嫩,采摘必须非常及时和细致。高级碧螺春在春分前后便开始采制,“分前”的碧螺春十名名贵,堪称十年难得的珍品。到了清明时正是采制的黄金季节,此时的碧螺春也贵为上品。采摘时要采细嫩的一芽一叶的初展芽叶为原料,采回后经拣剔去杂,再经杀青、揉捻、搓团、炒干而制成,制作时要根据不同的鲜叶严格掌握好鲜叶的用量、火工、做形的用力大小,炒制要点是“手不离茶,茶不离锅,炒中带揉,连续操作,茸毛不落,卷曲成螺”。从采、拣到制,3道工序都必须非常精细。只有细嫩的芽叶,巧夺天工的高超技艺,才能形成碧螺春色、香、味、形俱美的独特风格。如果把装在罐子里,看起来相当蓬松,所以素有“一斤碧螺春,四万春树芽”之称。可见其之深、芽叶细嫩的程度。(罗文)

苏州特产:洞庭碧螺春一嫩三鲜,太湖三白美味


碧螺春茶:

碧螺春茶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属于绿茶类,以形美、色艳、香浓、味醇“四绝”闻名于中外。主产于江苏省苏州市吴县太湖的洞庭山,所以又称“洞庭碧螺春”。

唐陆羽《茶经》“茶之出”中曾提到:“苏州长州生洞庭山”。据《随见录》载:“洞庭山有茶,微似芥茶而细,味甚甘香,俗呼为吓煞人,产碧螺峰者尤佳,名碧螺春”。又有说是清康熙帝视察并品尝了这种汤色碧绿、卷曲如螺的名茶,倍加赞赏,但觉得“吓煞人香”其名不雅,于是题名“碧螺春”,并列为贡品。又据清未震钧所著《茶说》载:“茶以碧萝(螺)春为上,不易得,则苏之天池,次则龙井;岕茶稍粗......次六安之青者。”

碧螺春的品质特点是:条索纤细、卷曲成螺、满身披毫、银白隐翠、清香淡雅、鲜醇甘厚、回味绵长,其汤色碧绿清澈,叶底嫩绿明亮。有“一嫩(芽叶)三鲜”(色、香、味)之称。品饮时,先取茶叶放入透明玻璃杯中,以少许开水浸润茶叶,待茶叶舒展开后,再将杯斟满。一时间杯中犹如雪片纷飞,只见“白云翻滚,雪花飞舞”,观之赏心悦目,闻之清香袭人,端在手中,顿感其贵如珍,宛如高级工艺品,令人爱不释手。

太湖三白

太湖三白即生长在太湖里的白鱼、白虾和银鱼。三白的一大共同特点就是“鲜”。

白鱼:亦称鲦(音条),因“头尾俱向上”而得名,体狭长侧扁,细骨细鳞,银光闪烁,是食肉性经济鱼类之一。目前尚未养殖,主要依靠天然捕捞。白鱼肉质细嫩,鳞下脂肪多,酷似鲥鱼,是太湖名贵鱼类。《吴郡志》载:“白鱼出太湖者胜,民得采之,隋时入贡洛阳”,当时白鱼已作为贡品上贡皇庭。白鱼大多在太湖敞水域中生长,以小鱼虾为食,是太湖自繁睡鱼类,一年四季均可捕获,在六、七月生殖产卵期捕捞产量最高。《吴郡志》有“吴人以芒种日谓之入霉,梅后十五日谓之入时。白鱼至是盛出。谓之时里白”。

白虾:清《太湖备考》上有“太湖白虾甲天下,熟时色仍洁白”的记载。白虾壳薄、肉嫩、味鲜美,是备受喜爱的水产品。用白虾做的“醉虾”放在桌上,虾还在蹦跳,吃在嘴里,奇嫩异常,鲜美无比。白虾剥虾仁出肉率高,还可加工成虾干,去皮后便是“湖开”。虾还可入药。托痘疮、下乳汁,壮肠道。是强壮补精药。内服有托里解毒之功能,酒后喝一碗虾米汤,顿觉肠胃舒适,美味不尽。

银鱼:长二寸余,体长略圆,形如玉簪,似无骨无肠,细嫩透明,色泽似银,故称银鱼。春秋时期,太湖就盛产银鱼,宋代诗人“春后银鱼霜下鲈”的名句,把银鱼与鲈鱼并列为鱼中珍品。清康熙年间,银鱼就被列为“贡品”。银鱼原为海鱼,后定居在太湖繁衍,是太湖名贵特产。银鱼活着时通体透明的,由于体表无鳞,一离开水面就立刻死去,身体变成银白色。银鱼肉质细嫩,营养丰富,无鳞、无刺、无腥味,可烹制各种佳肴,如香酥银鱼、芙蓉银鱼、银鱼羹等。

太湖里生存着约有100多种鱼类河鲜。而“三白”是其中最具经济价值的。当地人对外盛传:不吃三白等于没到太湖。

茶楼的历史简介


茶楼有一个旧称,叫二厘馆。原来,茶楼的前身,有如江南地区的茶肆,设备简陋,只摆几张桌子、条凳,供人们歇脚之用,供应的食物粗糙只有芋头糕一类的燕赵环保网文字广告招商位小吃,泡茶的茶壶是石湾产的大耳粗嘴园壶,形状似鹌鹑故以名鹌鹑壶,上茶楼饮茶戏称为去揸鹌鹑。茶资只收二厘钱,故又称之为二厘馆后来,经济发展了,饮食行业兴旺起来,以经营茶点为主的茶楼才逐渐出现。

茶楼又称居。所以,老广州称去饮茶为上茶居。广州人上茶楼饮茶叫叹茶。叹者,享受也。这种享受是多种多样,欲谈心里事,请酒家楼这是一间老茶楼挂的一副对联,此联正好道出了广州人把上茶楼饮茶作为谈心雅聚的一种赏心乐事。但是,在旧社会,那些官僚巨贾,却另有所求了,巴金在一篇旅途随笔中就曾记下陶陶居的见闻:席间有位老妇人掀帘而入,还带有两位女子进来,说她们睇相论银......巴金起先有点茫然,不知所以,后经朋友说明,才知是受辱受损害的少女、少妇。她们是为生活所迫,被人骗到这里作色相买卖。只有解放以后,才象郭老所写的那样:南园不是大观园,乃是工人极乐园,工友如信念今天下主,南园仍是大观园。

茶楼里也有不少文人学者的行踪。陶陶居门厅上的黑底金字大招牌,据说是康有为的手笔。过去,陶陶居曾是粤剧艺人不挂牌的俱乐部,是他们埋组班的活动场所。五十年代,陈残支的香飘四季中有几个典型人物,是在茶楼中找到模特儿的。鲁迅的小说中的人物有没有在广州的茶楼中拾缀,不大清楚但在他的笔记中却可看到,一九二七年,他在广州的那一段日子里,曾经到山泉太平馆、陆园、妙奇香、别有春、北园、南园、一景酒家、国民餐店、陶陶居和拱北楼、晋华斋、福来居、大观饭店等地方,看来鲁迅之到茶楼,除日常所需饮馔外,也会有观察民情的因素在内。作家韦君宜来穗坐了三四个茶楼,对广东人上茶楼很有体会。她称赞茶楼象个群众的社交场合,气氛确实可爱,这点人情味实在令人愉快。说茶楼的楼梯上下人头攒动,食后自动招呼服务员以碟为单位计价是君子之交,不止有情趣,而且有风格,是真正老广东人的风格。这不是虚言妄赞而是体验入微。

湖南名茶-洞庭湖--君山银针


伟大的诗人屈原曾经讲述了这样一个爱情故事:故事的男主人公叫湘君,他用荷花、香芷、杜衡、紫贝、桂树、木兰、辛夷、薜荔,造了一幢芳香四溢的水中宫室,以迎接他的爱人湘夫人的到来。美貌的湘夫人来了,湘君和湘夫人牵着手,乘着轻快如飞的桂舟,吹着娓娓动听的排箫,游弋在秋风袅袅的碧波上这个让人神往的故事就发生在美丽的洞庭湖。

洞庭湖,碧水共长天一色,落霞与孤鹜齐飞,人所共知的美景绝佳。湖中有山名洞庭,洞庭湖因此而得名。以湖为界,南边是湖南省,北边是湖北省。其南有湘江、资水、沅水、澧水四水汇入,北有松滋、太平、藕池、调弦四口与长江相通,湖水最后在岳阳城陵矶注入长江。它犹如一个天然的大水库,容纳四水,吞吐长江。

洞庭湖素称鱼米之乡,滨湖盛产稻谷,湖中盛产鱼虾,自古为我国淡水鱼著名产地。湖里盛产鲤、鲫、鳙、鲢、鳊、鳜、银鱼、凤尾鱼和虾、蟹、龟、鳖、鳝、鳗、鳅、蚌等百余种水产,还生长着珍稀的白鳍豚。洞庭湖中最大的是鲟鱼,重达二三百公斤;最小而又最名贵的是银鱼。据传清雍正、乾隆二帝先后游江南时,均曾品尝过银鱼,评价甚高。银鱼嬉游于清水草滩的缓流之处,它银白透明,呈圆条状,无鳞无刺,肉质细嫩,蛋白质含量丰富,味极鲜美,向为席上珍品。

洞庭湖的湖中湖莲湖,盛产驰名中外的湘莲,颗粒饱满,肉质鲜嫩,历代被视为莲中之珍。每当荷花盛开季节,满湖荷叶衬托着婷婷玉立的花朵,素雅高洁,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泛舟采莲是一项很有特色的旅游项目,众多游客心生向往,跃跃欲试。

洞庭湖中有一座风景秀丽的小山名君山(洞庭山),而且出产许多奇珍,尤以君山茶闻名,自唐代即被列为贡茶。

名茶鉴赏

君山产茶历史悠久,唐代就已生产、出名,因茶叶满披茸毛,底色金黄,冲泡后如黄色羽毛一样根根竖立而一度被称为黄翎毛。相传文成公主出嫁西藏时就曾选带了君山茶。乾隆皇帝下江南时品尝到君山银针,十分赞许,将其列为贡茶。

君山银针属黄茶类,以色、香、味、形俱佳而著称。银针茶在茶树刚冒出一个芽头时采摘,经十几道工序制成。其成品茶芽头茁壮,长短大小均匀,内呈橙黄色,外裹一层白毫,故得雅号金镶玉,又因茶芽外形很像一根根银针,故名君山银针。冲泡后,开始茶叶全部冲向上面,继而徐徐下沉,三起三落,浑然一体,确为茶中奇观,入口则清香沁人,齿颊留芳。

茶导游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这是唐代诗人刘禹锡描摹洞庭君山岛的最贴切写照。君山由72座山头组成,相传这些山头系由青螺变化而来。君山古称洞庭山,与千古名楼岳阳楼遥遥相望,现为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君山文化底蕴深厚,历史渊源流长,有江南第一祠之誉的湘妃祠;有秦始皇封山印;有汉代武帝射蛟台;有宋代农民起义的杨幺寨。这里四时景色各异,自然风光秀美。由于四面环水,君山岛上水雾缭绕,再加上疏松深厚的土壤,很适宜茶叶生长。在春季游君山,可欣赏到君山茶园春色。君山银针与君山金龟、洞庭银鱼,一起被称为君山三宝。

小贴士

君山有一著名景点柳毅井,相传柳毅传书救龙女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柳毅井与洞庭湖近在咫尺,井水面却比湖水面高出数米,其水质清洌甘甜,最宜烹茶,用柳毅井水烹君山银针茶,则更得君山茶之真味。明代诗人谭元春曾驾舟30里往柳毅井取水试茶于岳阳楼,留有临湖不饮湖,爱汲柳家井。茶照楼上人,君山破湖影的诗篇。

名茶传说

君山银针原名白鹤茶。据传初唐时,有一位名叫白鹤真人的云游道士从海外仙山归来,随身带了八株神仙赐予的茶苗,将它种在君山岛上。后来,他修起了巍峨壮观的白鹤寺,又挖了一口白鹤井。白鹤真人取白鹤井水冲泡仙茶,只见杯中一股白气袅袅上升,水气中一只白鹤冲天而去,此茶由此得名白鹤茶。又因为此茶颜色金黄,形似黄雀的翎毛,所以别名黄翎毛。后来,此茶传到长安,深得天子宠爱,遂将白鹤茶与白鹤井水定为贡品。

古丈毛尖简介


古丈种茶有近两千年的历史,最早文字记载见着东汉《桐君录》。南北朝《荆州土地记》记载:武陵七县通出茶,最好。唐代杜佑着《通典》记载:溪州等地均有茶芽入贡。可见古丈茶在唐代就已被列为皇家贡品。

古丈产茶主要茶区在古阳镇、东方、龙天坪、牛角山一带。地处武陵山脉横亘,山高谷深,森林密布,洞溪潺湲,云雾缭绕,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土壤肥沃,且含磷丰富,茶叶内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古丈毛尖选用适制的茶树品种的幼嫩芽叶,经精细加工制作而成,具有紧直多毫、色泽翠绿、嫩香高悦、滋味醇爽回甘、耐冲泡等特点,具有独特的口感和芳香,被誉为绿茶中的珍品。独特的生长环境和独特的加工工艺,造就了古丈毛尖的独特品质,而古丈也被称为茶叶之乡。

古丈毛尖制作有其独特的工艺流程,其加工工艺分为摊青、杀青、初揉、炒二青、复揉、炒三青、做条、提毫收锅等八道工序。在制作过程中,道道工序都要求精细操作,不可疏忽。特别是要掌握杀青和做条两道关键技术,非言传身授的茶师很难把握其要领,制作出精品。古丈毛尖生长于独特的自然环境。古丈县属中亚热带山地型季风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16℃左右,温和湿润,热量充足,雨水集中,四季分明,夏无酷暑,冬少严寒。气候的地域分布不匀,小地形气候复杂,垂直变化大,山地逆温效应明显,具有山地森林小气候的特点。土壤腐殖质及土层厚度微域分布明显,土壤质地多为壤土或砂壤土。其中含氮量大于1\%的面积占83\%。全磷含量在0.5\%-0.2\%之间,全钾含量平均为2.2\%,硒含量极为丰富,明显高于其他地区。特定自然生态条件下,相对丰富的土壤养分,尤其是茶园土壤母质多为紫色板页岩,含磷量高,极宜茶树生长,为古丈毛尖名优茶生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据古丈大事记史料记载,古丈毛尖茶曾远销欧盟、美国、日本、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享誉五湖四海。1929年,古丈毛尖荣获法国国际博览会国际名茶奖;1950年,销往苏联;1957年荣获德国莱比锡国际展览会金奖;1982年被评为中国十大名茶之一;1983年被外经贸部评为全国优质出口产品;1988年获北京?中国首届食品博览会金奖;1990年被列入北京第11届亚运会指定产品;1999年荣获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名牌产品称号;2001年、2002年连续两年荣获中日韩国际名茶金奖;2005年被评为湖南十大名茶;2008年被评为中国绿茶高峰论坛金奖。

《挑担茶叶上北京》的歌谣流传至今,歌唱家宋祖英一首《古丈茶歌》唱遍大江南北,如今古丈茶业产业及文化向规模化发展,来自五湖四海的嘉宾增进了对古丈毛尖茶商业财源价值信息的了解,同时加深了对古丈绿茶是养身美颜和预防多种疾病的保健佳品的了解。

茶道步骤简介


茶道步骤简介

工具:、随手泡、茶盘、茶托、茶池、茶洗、茶杯、茶针、茶勺、茶夹

,是泡茶的咯;随手泡,是煮水的;茶盘,是沏茶时用来放茶杯的。茶托,是客人面前用来放茶杯的;茶池,是放在茶盘下面用来放洗杯的废水;茶洗,是一个大碗,用来洗茶杯的;品茗杯,是用来喝茶用的;功道杯,是在斟茶前,要把茶水从倒入公道杯,之后才倒入品茗杯的。闻香杯,是用来暖手和闻的;茶针,用来通壶嘴;茶勺,是用来装的;茶夹,就是用来夹住茶杯,进行洗茶杯等工作。

步骤:温壶,烫杯,装茶,高冲,盖沫,淋顶,洗茶,洗杯,分杯,低斟,奉茶、闻香、品茗。

首先点火煮水,将沸水倾入壶、公道杯、闻香杯、品茗杯中,洁具提温。

将放入中,多少以占其容积之七分为宜。——“乌龙入宫”

沸水冲入中,“高山流水”,即高处直接冲入,使开水有力地冲击,之后盖沫——“春风拂面”。

盖好壶盖,以沸水淋于壶上。即对进行淋顶。——“重洗仙颜”

第一壶茶为洗茶——“若琛出浴”,不喝,沸水倒入壶中,迅速倒出。

以初沏之茶浇冲杯子。称:洗杯。 第二壶茶,就可以准备斟茶了。“玉液回壶”——将壶中茶倒入公道杯,为使每个人都能品到色、香、味一致的茶。

用茶夹将闻香杯、品茗杯分组,放于茶盘。

将茶分别倒入闻香杯,茶斟七分满。茶水亦应合好斟完,剩下之余津还需一点一抬头地依次点入四杯之中。此过程称为“关公巡城”和“韩信点兵”。四个杯中茶的量,色须均匀相同,方为上等。

主人将斟毕的茶,双手依长幼次策奉于客前,先敬首席,然后左右佳宾,自己最末。

将茶倒入品茗杯,轻嗅闻香杯中的余香。

最后,就可以品茗了,用三指取品茗杯,分三口轻啜慢饮。——“三龙护鼎”。

茶歌简史简介


茶歌,和茶与诗词的情况一样,是由茶叶生产、饮用这一主体文化派生出来的一种茶叶文化现象。它们的出现,不只是在我国歌、舞发展的较迟阶段上,也是我国茶叶生产和饮用形成为社会生产、生活的经常内容以后才见的事情。从现存的茶史资料来说,茶叶成为歌咏的内容,最早见于西晋的孙楚《出歌》,其称“姜桂茶荈出巴蜀”,这里所说的“茶荈”,就都是指茶。至于专门咏歌茶叶的茶歌,此后从何而始?已无法查考。

从皮日休《茶中杂咏序》“昔晋杜育有荈赋,季疵有茶歌”的记述中,得知的最早茶歌,是陆羽茶歌。但可惜,这首茶歌也早已散佚。不过,有关唐代中期的茶歌,在《全唐诗》中还能找到如皎然《茶歌》、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刘禹锡《西山兰若试茶歌》等几首。尤其是卢仝的茶歌,常见引用。在我国古时,如《尔雅》所说:“声比于琴瑟曰歌”;《韩诗章句》称:“有章曲曰歌”,认为诗词只要配以章曲,声之如琴瑟,则其诗也亦歌了。

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在唐代是否作歌?不清楚;但至宋代,如王观国《学林》、王十朋《会稽风俗赋》等著作中,就都称“卢仝茶歌”或“卢仝谢孟谏议茶歌”了,这表明至少在宋代时,这首诗就配以章曲、器乐而唱了。宋时由茶叶诗词而传为茶歌的这种情况较多,如熊蕃在十首《御苑采茶歌》的序文中称:“先朝漕司封修睦,自号退士,曾作《御苑采茶歌》十首,传在人口。……蕃谨抚故事,亦赋十首献漕使。”这里所谓“传在人口”,就是歌唱在人民中间。

当代,茶歌创作活跃,涌现出一批脍炙人口的好歌,如《采茶舞曲》、《挑担茶叶上北京》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