径山禅茶传日本

发布时间 : 2021-10-10
径山绿茶 径山茶叶的功效 径山茶会影响睡眠吗

【www.cy316.com - 径山绿茶】

下面是茶经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径山禅茶传日本”精彩内容,帮助大家了解茶文化知识,欢迎大家进行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对径山茶的敬仰如同刚刚练习钢笔字帖对庞中华的崇拜。径山茶不仅是中国名茶,更是日本茶道的祖师。当时大文豪苏东坡久慕径山大名,一日来游径山寺。方丈见其衣着平常,以为只是寻常香客,不以为然,只淡淡说:坐。又转身对小和尚喊:茶。小和尚于是端上一杯普通的茶。稍事寒暄后,方丈感觉来人谈吐不俗,气度非凡,便改口请坐,并喊小和尚敬茶。经过一番深谈,方丈得知来者乃大诗人苏东坡时,情不自禁地说:请上坐。接着又喊小和尚敬香茶,并研墨铺纸以求墨宝。东坡先生一思忖,提笔写了副对联。上联是坐,请坐,请上坐;下联是茶,敬茶,敬香茶。方丈也是惭愧不已。而径山寺和径山茶却蜚声海内外。

日本僧人跪在地上,泪水落在茶盏中。千僧阁内,夕阳透射而入,光影在地面的青砖上移动着。归巢的鸟鸣啼啭不休。对于千僧阁内打坐的僧人而言,这鸟鸣如过耳之风。头顶的老僧目光祥和,轻声说道:喝茶。地上跪着的日本僧人曰:千僧阁中的径山禅茶,禅意具足,实乃我东瀛禅子梦寐之事,弟子舍不得喝啊,弟子我

老僧一阵爽朗的笑声:你如从这径山禅茶中喝出禅意,无异于喝出了狗屁的味道。日本僧人一阵愕然。老僧又是一阵爽朗的笑声:喝茶就是喝茶,在我径山门下,悟出一句只是喝茶,定当让你成佛做祖。老僧说罢目视前方。

这个画面就是我采访完径山寺里径山茶后久久不能挥去的一幕。

径山寺的会修师父告诉我径山茶的历史和典故:1200多年前的唐代,著名僧人法钦大师云游到浙江杭州径山后,开山结庵建寺种茶制茶研茶,是为径山茶之始。此后,唐代茶圣陆羽驻径山汲泉煮茶品茗著《茶经》,宋代日本高僧南浦绍明来径山学佛习茶,并把茶籽和宋代盛行的径山茶宴传至日本,演变成现今的日本茶道。径山茶文化自陆羽著茶经始,经日本高僧传播,从此走向世界。径山也因此成为茶圣著经之地,日本茶道之源。

一杯径山寺里的径山茶也许是许多爱茶之人终生的追求,会修师父亲手冲泡了一杯明前径山茶:汤色嫩绿明亮,叶底细嫩成朵且嫩绿明亮。翠绿的色泽、悠悠的清香、丝丝的甘甜,色、香、味、形让人赏心悦目,感受到翠绿的色泽美和两叶一心天女散花般的形态美,嗅觉能感受到淡淡清香的含蓄美,味觉能感受到微苦、微涩、微甜的融合美。

悠扬的钟声伴随一杯甘甜的径山春茶,只怕你顿时有了跳出红尘外,不在五行中的强烈感觉。

吴裕泰茶博士

品质特点:

径山茶外形细嫩紧结显毫,色泽绿翠,内质有独特的嫩香且香气清香持久,滋味甘醇爽口,汤色嫩绿明亮,叶底嫩匀成朵。

品饮方法:

通常采用上投法,先将90℃左右的开水注入杯中,然后投入茶叶。

茶风光

去径山寺采访径山茶山路的陡峭超出预想,面的司机一边埋怨着山路的险恶,一边侧目观赏沿途的美色。这里的万亩竹林绝对让西湖边的云溪竹径相形见绌了。到了山顶,径山茶农小刘告诉我:他小的时候也就是三十年前,山上的村民的一切日用品都是从山脚的千年古道用挑夫挑上来的。

径山属东天目山余脉,主峰窑头山为1095.2米,其余山体均在千米以下。在径山寺和会修师父聊天我突然问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径山寺刚进寺门迎面供奉的护法韦陀。会修师父笑着说:因为这里是韦陀护法的道场,韦陀白天在天目山,晚上要回到径山寺。当然,最让人诧异的,莫过于山顶古寺沿黄色围墙分布的约六亩茶园了,巨大的玉兰、丁香、银杏树穿梭其中,黛竹修姿延展出厚厚的轮廓。

决定茶汤优质的元素中,树种排第一,原始的群体品种最好;土壤其次,砾石为佳;水气或是第三了,阳面阴生甚为难求。巧的是,深处东天目山北脉的径山村和径山寺满足了全部条件。鸠坑种的茶树,年代久远不说,还是龙井群体品种的始祖,血统和辈分都是贵族。山地皆砂土,林密松风,饱含针叶阔叶混成的腐质层,野性中透着肥美。1000余米海拔,要雾有雾,求仙得仙。这样的家世,茶品不美不行!

茶文化精选阅读

中国茶叶东传日本西传欧洲


公元4世纪末,茶叶随佛教由我国传入高丽,为我国茶叶外传之肇始;南北朝宋元徽时(473-477),土耳其商人与中国商人在蒙古边界,以物易茶,开创我国茶叶对外贸易之先河。

中唐时期,朝鲜半岛开始种植茶叶。《东国通鉴》记载:“新罗国兴德王之时,遣唐大使金氏,蒙唐文宗赐予茶籽,始种于金罗道之智异山”。公元868年,新罗国少年崔致远奉父命到大唐求学,后中进士在中国为官,正是唐代煎茶盛行之时,他回国后极力推广大唐的煎茶法与饮茶习俗,饮茶之风迅速在朝鲜上层社会和民间流行。

茶叶传入日本是在唐永贞元年(805年),日本高僧最澄在中国天台山国清寺留学回国时带去茶籽,栽培于京都比睿山麓,成为日本种茶之始。南宋末年,日本高僧荣西两次来我国天台山、径山求法,学成归国时将种茶、制茶技术,饮茶习俗和茶禅礼仪等带回传教。抹茶道是日本茶道历史的主线,其承袭我国宋代点茶技艺。明代盛行的散茶瀹泡法,由我国明代高僧隐元传入日本,即今日本煎茶道。

茶叶西传欧洲在16世纪,葡萄牙人从中国带回茶叶,饮茶开始流行。1662年嗜好饮茶的葡萄牙公主凯瑟琳嫁给英皇查理二世后,提倡皇室饮茶,使饮茶之风风靡英国。18世纪初,英国从中国进口茶叶,并转销其美洲殖民地,后又运销德国、法国、西班牙、美国等地,饮茶热浪席卷欧美。茶叶南传南亚在18世纪末,1780年,印度首次引种中国茶籽,开始种植茶叶。1826年,印度尼西亚华侨从中国引进茶种,发展茶叶种植与生产。1841年,斯里兰卡因咖啡树遭受虫灾,开始引种中国茶树;茶叶北传俄罗斯是在17世纪初,当时中国使者向俄国沙皇赠送茶叶,引起沙皇的兴趣,此后饮茶之风渐在俄罗斯流传,并开始种植中国茶叶。

茶叶源于中国,其外传历史悠久。茶树种植、制茶技艺和品饮方式与习俗,追根溯源都直接或间接由我国传入其他国家。中国茶叶外传的一条“茶叶之路”,将中华文化与文明传播到世界各地,为人类社会发展作出了贡献。

日本茶道源于“径山茶宴”


中国对于日本寺院茶影响最大的,一是唐代陆羽的《茶经),一是以兼具山园风味与禅林高韵而闻名中外的径山茶宴。

径山位于浙江余杭,属天目山脉。这里山峦叠障,流水潺潺,古木参天。唐太宗贞观年间(627-649),僧人法钦偶遇此山,爱其秀丽奇拔,留恋不已,后在此创建寺院。唐太宗诏至阙下,赐他为国一禅师。法钦特在寺院旁植茶树数株,采以供佛,不久茶林便蔓延山谷,鲜芳殊异。径山寺自此香火不绝,僧侣上千,并以山明、水秀、茶佳闻名于世,享有三千楼阁五峰岩之称。宋政和七年(1117),徽宗赐寺名为径山能仁禅寺。南宋开禧年间(1205一1207),宁宗亲笔赐额径山兴圣万寿禅寺,后改为径山香林禅寺。清高宗乾隆时,又定名为径山兴圣万寿禅寺。因此,自宋代起,径山寺遂有江南禅林之冠的誉称。

径山是著名茶区,宋代时名茶就成为馈人礼品,寺院里饮茶之风颇盛。僧侣们常在雄丽的殿宇楼阁之下,聚会研经,并汲山中清泉,煎水烹茗。每年春季寺内经常举行茶宴,招待高贵的宾客,自然也要举行茶宴。径山茶宴,有一套固定和较为讲究的仪式。佛徒们围坐在一起,按照程序和教仪,依次献茶、闻香、观色、尝味、渝茶、叙谊。先由住持法师亲自调彻香茗佛茶,以表敬意。尔后命近侍一一奉献给赴宴者品饮,这便是献茶。僧客接茶后,先打开碗盖闻香,再举碗观色,接着才是启口啧喷尝味。一旦茶过三巡,便开始评品茶香、茶色,称赞主人品行。然后,说佛谈经,谈事叙谊。径山茶宴时既有鉴评各种优质茶叶的斗茶竞争游戏,还有把粉末茶用开水冲泡调制的点茶法。

元明清各代都有景慕径山风光、寺中品饮高致的人到径山游览进香。如明代王洪、王徽、王澎、王沂等,曾在径山松源楼聚会品茗,并作联句:登高喜雨坐僧楼,共语茶林意更幽。万丈龙潭飞瀑倒,五峰鹤树片云收。碑含御制侵苔碧,径起昙花拂暑秋。还拟凌霄好风月,海门东望大江流。山堂夜坐,汲泉渝茗,芳香四溢,意畅心清,这也是对径山茶宴的生动写照。

南宋时,日本佛教高僧大启禅师和圣一禅师,皆曾于公元1235年前后来径山结庐憩息,研究佛学,并将径山茶的碾饮之法(末茶)和茶具(天目碗)传到日本。公元1259年(南宋理宗开庆元年),南浦昭明和尚来中国,拜径山虚堂和尚为师。南浦昭明由宋归国,把茶台子、茶具一式,带到崇福寺。(据《续视听草》与《本朝高僧传》)《类聚名物考》记载得更明确:南浦昭明到余杭径山寺浊虚堂传其法而归,时文永四年。茶道之起,在正元中筑前崇福寺开山南浦昭明由宋传人。正是南浦昭明把径山茶宴的做法和精神带去,才逐渐发展成为日本的茶道。

蜀中禅茶:日本茶道的源头


蜀中禅茶:日本茶道的源头

一天傍晚,在极具传奇色彩的日本一休禅师的道场里,一位嗜茶如命的年轻禅僧结束了一天的苦参,端起自己心爱的茶具,准备用那清香沁人的茶汤,滋润一下已经精疲力尽的身心。但是,就在茶碗刚刚送到嘴边的一刹那,悄悄来到他身边的一休禅师,突然在他耳旁大喝一声,紧接着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挥起铁如意,将他手中的茶具打落在地!

这是在日本禅宗史上意义非凡的一刻!——应声粉碎的,不仅仅是那套名贵的日本茶具,也包括这位年轻禅僧内心的是非得失、名利荣辱、苦乐生死!在一休禅师的钳锤棒喝之下,这位名叫村田珠光的年轻禅僧,终于在饮茶的一瞬间大彻大悟了!到了今天,他已经被全日本尊奉为“禅茶之祖”了。

村田珠光因茶而悟道之后,他的老师一休禅师便将自己平生所得的禅法心髓传给了他,并且还将自己秘藏多年的宝贝——来自中国成都昭觉寺的一代宗师圆悟克勤禅师手书的“禅茶一味”遗墨,一并传付与他。珠光对这幅墨宝珍爱之至,一直将它作为自己的茶室挂轴悬在正中,以时时提醒自己,要以一个禅者的堂堂威仪进行点茶、品茗、洗心。

也正因为这个缘故,在后世日本的茶道仪礼中,其第一要具,便是茶室之中必须有格高脱俗的字画挂轴,尤其以高僧大德所书之佛言祖语和历代禅门祖师画像为极品。圆悟祖师的这幅“禅茶一味”墨宝,如今仍保存在日本奈良的大德寺中,成为日本禅茶的至宝。想来也只有在这样恒时散发着德行光辉的墨迹面前,人们才能虔心恭敬,才能从袅袅出壶的茶香中,品尝出禅茶中的妙谛来。

除了圆悟祖师这一幅“禅茶一味”的书法以外,日本禅茶与成都还有什么渊源呢?

原来,茶叶的栽培制作自唐代传入日本之后,到了宋代,寺庙饮茶之道的东传,形成了日本饮茶文化的第二次高潮。当时成都昭觉寺一代禅门领袖圆悟克勤大师的临济宗法脉,经由得法弟子佛海慧远,传至日本来华参学的睿山觉阿上人,想来这幅“禅茶一味”的墨宝,可能就是此时传至日本的。成都昭觉寺圆悟禅师一系法脉经过数代传承,使临济禅宗在日本大兴于世。据《巴蜀禅灯录》记载,镰仓时代全日本有24家禅宗,其中20家都是出自成都昭觉寺圆悟克勤禅师一系。

对于日本茶道中的“茶礼”,普遍的说法是来源于成都大慈寺的“无相禅茶之法”。当年昭觉寺圆悟克勤禅师的师父、绵竹人五祖法演,便曾在成都大慈寺学习佛教经论及佛门礼仪,对大慈寺历代相传的茶礼也十分熟悉。他离开大慈寺到湖北省黄梅县五祖山讲禅,向同门师弟刘元甫谈及大慈寺的茶礼,刘元甫以此写了一本《茶道清规》,提出了“和、敬、清、寂”的饮茶理论。

后来,蜀僧道隆禅师东渡日本,先后担任日本多家寺院的住持,将大慈寺传承已久的茶礼也传遍了日本。道隆收有一位日本弟子南浦绍明。这位绍明禅师后来又到中国求法,并专程将刘元甫所著之《茶道清规》一书请至日本。从此,日本寺院僧堂中僧人的饮茶礼仪无不带有成都大慈寺的影子。《茶道清规》中“和、敬、清、寂”这四个字,正是如今日本茶道的“四规”,成为茶道信徒顶礼膜拜的最高宗旨。

青城道茶:道家养生的仙品

至于道家饮茶,原本并不讲究太多的规矩形式,而是从道教贵生、养生的目的出发,以茶饮的自然药用价值来助长道行功用。如果说佛家之禅茶,重视的是灵明玄妙的精神品质的话,那么道家之道茶,则偏重于长生保命、益寿延年之功果。

蜀中产茶,历来以雅安蒙顶茶、青城山雪芽、大邑雾中茶、峨眉竹叶青等最为著名。这几处盛产茶叶的地方,在过去都是道教所谓的“仙家灵地”,尤其是被后世道教尊为“第五洞天”的青城山,更是翠峰幽谷,温润怡人,适宜茶树的生长。加之此处为仙家修真的圣地,地脉风水奇佳,物产多含灵气,故历来盛产仙茶名品。

道教有多神崇拜的倾向,所谓“聪明正直,死而为神”,因此以著述《茶经》而闻名的唐人陆羽,自然也就被尊奉为“茶神”。青城山上如今有茶神庙,不仅供奉了陆羽,同时还供奉有神农氏的石刻像。相传南朝著名的炼丹家陶弘景曾到青城山修过道,他在《杂录》中说:“苦茶,轻身换骨,昔丹丘子、黄山君服之。”在《神农本草经》中又说:“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以此推断,茶的饮用和药用功效,青城道士们很早就已经掌握并运用了。据说早在唐宋时代,大凡入青城山沿丹梯石级而上的朝山者,每每在人困力乏,口渴难耐之时,就会遇到沿途道士所设的施人茶水的摊点。此施茶济水之风一直延续下来,直到今天,人们依然可以在青城盘曲的古径之上,看到那些令人感动的道人身影。

荣西既是日本的“禅祖”,也是日本的“茶祖”


十二世纪时,中日虽未有正式邦交,但民间已经贸易频繁,商人、僧侣的往来甚为活跃,日僧赴中国学禅返国弘扬者为数甚多。荣西禅师初学显密二教于比叡山,尤擅长于台密,为叶上流的创祖。荣西为研究禅法,两度入宋,参谒天台山万年寺虚庵怀敞禅师,承袭临济宗黄龙派的法脉,而后发展成日本禅宗的主流。

日本禅宗虽早于奈良时代即开始流传,但并不兴盛,真正独立成宗,造成广大影响者,首推荣西禅师所开创的临济宗。荣西禅师自宋归国后即全力倡弘禅法,在他不断推展下,禅宗呈现朝气蓬勃的景象,其后又陆续有宋、元高僧来到日本,使临济宗愈见兴隆,故荣西禅师被尊为日本临济禅门祖师。

虽早在奈良朝时期日本已将茶引入,但并不盛行。由于荣西由宋携回茶种,种植于筑前背振山及博多圣福寺,又赠送高辨三粒种子栽植于母尾,不久分植于宇治,为宇治茶园之始,渐渐地使茶更广泛种植,荣西因此被尊为“日本的茶祖”。

宋朝时期禅法已甚流行,而茶具有遣困、消食、快意等功效,故禅林逐渐有吃茶的风气;吃茶的礼仪、行法更成为禅门中重要的一环,于是有「茶禅一味」的说法。荣西将宋朝禅院的茶风引进日本,归国后首度于鎌仓寿福寺、博多圣福寺、京都建仁寺等寺院,设立每日修行中吃茶的风习。

建历元年(公元一二一一年),荣西撰《吃茶养生记》一书,

镰仓时代(公元1192—1333年)初期,处于历史转折点的划时代人物荣西撰写了日本第一部茶书——《吃茶养身记》。为其晚年最后的著作。建保二年(公元一二一五),荣西献上二月茶,治愈了源实朝将军的热病,自此,茶风更为盛行。

荣西两度入宋,第二次入宋,在宋四年零四个月,1191年回国。荣西得禅宗临济宗黄龙派单传心印,他不仅潜心钻研禅学,而且亲身体验了宋朝的饮茶文化及其功效。荣西回国时,在他登陆的第一站——九州平户岛上的富春院,撒下茶籽。荣西在九州的背振山也种了茶,不久繁衍了一山,出现了名为“石上苑”的茶园。他还在九州的圣福寺种了茶。荣西还送给京都拇尾高山寺明惠上人5粒茶籽,明惠将其种植在寺旁。那里的自然条件十分有利于茶的生长,所产茶的味道纯正,由此被后人珍重,人们将拇尾高山茶称作“本茶”,将这之外的茶称为“非茶”。

荣西回国的第二年,日本第一个幕府政权——镰仓幕府成立。掌握最高权力的不再是天皇,而是武士集团首领——源氏。政治的中心,也由京都转移到镰仓。建保二年(公元1214年),幕府将军源实朝醉酒,荣西为之献茶一盏,并另献一本誉茶德之书《吃茶养生记》。《吃茶养生记》分上下两卷,用汉文写成,开篇便写道:“茶也,末代养生之仙药,人伦延龄之妙术也”。荣西根据自己在中国的体验和见闻,记叙了当时的末茶点饮法。由于此书的问世,日本的饮茶文化不断普及扩大,导致三百年后日本茶道的成立。荣西既是日本的禅宗之祖,也是日本的“茶祖”。自荣西渡宋回国再次输入中国茶、茶具和点茶法,茶又风靡了僧界、贵族、武士阶级而及于平民。茶园不断扩充,名产地不断增加。

荣西之后,日本茶文化的普及分为两大系统,一是禅宗系流,一是律宗系流。禅宗系统包括荣西及其后的拇尾高山寺的明惠上人,律宗系统则有西大寺的叡尊、极乐寺的忍性。饮茶活动以寺院为中心,并且是由寺院普及到民间,这是镰仓时代茶文化的主流。

中国茶礼茶宴是如何东传日本的


中国的茶和饮茶礼仪是伴随着中国佛教文化而传到东邻日本的。日本学者以为,在日本圣武天皇时代,中国僧人鉴真东渡扶桑,带去大量药品,茶即其中之一。这是日本文献中有关茶的最早记载。

在宋代,随着中日禅僧来往的增多,饮茶方法也传到日本。1168年,日僧明庵荣西(1141-1215)入宋求法,由明州(今宁波)登天台山。当年,荣西携天台宗典籍数十部归国。1187年,荣西再次入宋,登天台山,拜万年寺虚庵怀敝为师。后随师迁天童寺,并得虚庵所传禅法。传到日本,从而形成日临济宗黄龙派法系。荣西在中国的数年时间内,除习禅外,还切身体验到中国僧人吃茶的风俗和茶的效用,深感有必要在日本推广,于是带回天台茶种、天台山制茶技术、饮茶方法及有关茶书,亲自在肥前(今佐贺)背振山及博多的圣福寺山内栽培,并以自己的体会和知识为基础写成了《吃茶养生记》一书,这是日本最早的茶书。由于该著在日本的广泛流传,促使饮茶之风在日本兴起,荣西亦被尊为日本的茶祖、日本国的陆羽。

诚然,荣西来到中国时见过并研究过陆羽《茶经》及众多的中国茶典籍,其《吃茶养生记》中详细介绍了茶的形态、功能、栽培、调制和饮用,也谈到宋代人的饮茶方法,但据日本当代茶道里千家家元、千利休居士十五世千宗室研究认为,有关荣西著《吃茶养生记》的意图可做如下结论:

1荣西所关心的只是茶在生理上的效能;

2对于饮茶这一行为所拥有的意义,即关于饮茶行为的思想问题,荣西没有附上什么含义。对荣西来说,茶是饮料之茶,除了茶的药学上的效用外,荣西不抱任何兴趣。偶而引用陆羽以及其它的中国文献时,也是为了明确茶的如上效用。

3另外,日本学者铃木大拙在其《禅与茶道》

4一书及村井康彦在其《茶文化史》

5一书中也有类似观点,兹不赘述。应当说,上述观点是有道理的。不过,也应看到,正是荣西第一个系统地向日本人介绍了中国茶文化,其《吃茶养生记》一书也被日本史书《吾妻镜》称为赞誉茶德之书,其对于后世日本茶道的形成和流行功不可没。

荣西之后,曾为荣西之弟子的禅僧希玄道元(1200-1253)于日贞应二年(1223)与荣西另一弟子明全相伴入宋。道元在宁波阿育王寺、余杭径山寺习禅后,入天童寺师事曹洞宗13代祖如净禅师,受曹洞禅法而归,在日本建永平寺、兴圣寺等禅寺,倡曹洞宗风。道元还依《禅院清规》制订出《永平清规》,作为日本禅寺的礼仪规式,其中就有多处关于寺院茶礼的规定。如新命辞众上堂茶汤、受请人辞众升座茶汤、堂司特为新旧侍者茶汤、方丈特为新首座茶、方丈特为新挂搭茶等等,皆有详细的规定。

8道元的《永平清规》是最早记载日本禅院中行茶礼仪的日本典籍。其对于日镰仓幕府时期寺院茶的普及从而对日本茶道的形成起了关键作用。不过,道元虽到过径山寺,但他所从学的是与径山宗杲所倡看话禅相对立的曹洞宗的默照禅,可以判断,他对径山茶宴特别是行茶礼仪中的茶具和室内布置重视不够。真正将径山茶宴移入日本,从而使日本禅院茶礼完整化、规范化的是道元之后的日僧圆尔辨圆(1201-1280)、南浦昭明(1236-1308)和径山寺僧兰溪道隆、无学祖元。

1235年,圆尔辨圆(溢号圣一国师)因慕南宋禅风入中土求法,在余杭径山寺从无准师范等习禅3年,于1241年嗣法而归,并带去了《禅院清规》1卷、锡鼓、径山茶种和饮茶方法。圆尔辨圆将茶种栽培于其故乡,生产出日本碾茶(末茶),他还创建了东福寺,并开创了日临济宗东福寺派法系。他还依《禅院清规》制订出《东福寺清规》,将茶礼列为禅僧日常生活中必须遵守的行仪作法。其后径山寺僧、曾与圆尔辨圆为同门师兄弟的兰溪道隆、无学祖元也先后赴日弘教,与圆尔辨圆互为呼应。在日本禅院中大量移植宋法,使宋代禅风广为流布,禅院茶礼特别是径山茶宴即其中之一。

南宋开庆元年(1259),在日的兰溪道隆门下弟子日僧南浦昭明(谥号元通大应国师)入宋求法,在杭州净慈寺拜虚堂智愚为师。后虚堂奉诏住持径山法席,昭明亦迹随至径山续学,并于咸淳三年(1267)辞山归国,带回中国茶典籍多部及径山茶宴用的茶台子及茶道器具多种,从而将径山茶宴暨中国禅院茶礼系统地传入日本。

现代径山及历史发展


浅谈现代径山茶文化

径山茶是历史名茶,它兴于唐、盛于宋,至今已愈1200余年历史。期间虽经曲折,然一直延绵不断。新中国成立以来,径山茶得到新生。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径山茶走上了恢复创新的复兴之路。与此同时,伴随着径山茶的1200多年历史,形成了特有的径山茶文化。

根据《辞海》注释,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也就是说,人类改造自然和社会过程中所创造的一切,都属于文化的范畴。同时,文化的结构包括了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心态文化四个层次。联系当前社会上热议的茶文化,它应该是包括制茶和饮茶的文化,应该包括上述的四个层次。那么,我们所谈的径山茶文化,也自然应该包括径山茶的制茶、饮茶的文化,并据此形成了径山茶所特有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心态文化。

一谈起径山茶文化,人们自然会谈到古代的法钦在径山植茶并采以供佛,陆羽“更隐苕溪”著述《茶记》、《茶经》;也一定会津津乐道古代的“茶禅一味”理念及其所打造的径山茶和径山寺的兴盛历史文化,并因此引来几代封建君主辛临径山所带来的辉煌;更会引经据典去挖掘体现“茶禅一味”、贯彻宗教礼仪的《禅苑清规》,适应寺庙和宫廷饮茶方式的“径山茶宴”及以此为源头的“日本茶道”。从浩瀚的史海中,人们钩沉出了径山茶的辉煌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并把径山定为“陆羽著经之地、日本茶道之源”。这些,都是值得现代径山人和径山茶从业者引以为荣的,也需要现代径山人和径山茶从业者把径山茶深厚的文化传承下去。

然而,走过1200多年的径山茶,目前已经进入了二十一世纪。它的制作工艺得到了创新,茶叶的形态已从原来的沫茶、饼茶、碎茶,演变成了以卷曲型毛峰为代表的现代径山茶;饮茶的对象己经从寺庙的僧人、皇宫的贵人变成了广大人民群众、普通百姓;它的功能已从古代的和尚僧侣用径山茶这一物质以 “茶禅一味”理念坐禅做“功课”,演变成为现代人迎客奉茶、人际交往甚至劳作之余解渴的绿色饮料;径山茶的加工制造,也已经从粗放原始的作坊式生产,发展到了具备当前食品生产要求的企业化、工厂化生产了。在这样的新的历史时期,我们不能再把径山茶称作“径山禅茶”,甚至刻意去加工制造所谓的“径山禅茶”;不能再把径山茶文化狭隘的理解为“径山禅茶文化”,甚至荒唐地提出要弘扬“径山禅茶文化”。在改革开放以来径山茶恢复创新发展的历史和成就面前,我们应该总结并提炼现代径山人和径山茶从业者在传承古代径山茶文化基础上创造的现代径山茶文化,使之服务现代社会并得到弘扬和传承。

笔者认为:如前所述,我们应该在挖掘和传承古代径山茶文化的基础上,从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心态文化四个层面去总结提炼现代径山茶文化。

从物态文化层面来看,现代径山茶具有它独特的生态环境和精湛的制茶工艺。径山地处东天目山余脉,径山茶基地的山体特征、地理纬度、土壤条件、气候因子,为径山茶独特的品质特点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同时,径山茶之“径山毛峰”,又具有它独特而精湛的制作工艺,使之外形细嫩显毫、色泽绿翠,内质嫩香持久、滋味鲜爽,汤色嫩绿明亮,叶底细嫩成朵。用玻璃杯冲泡一杯径山茶,就会品尝到它的真色、真香、真味及其真态。从上述特点可以领悟,这“四真”所传递的自然本色,构成了现代径山茶物态层面的文化。

从制度文化层面来看,现代径山茶具有它恢复创新发展的特有历史轨迹、品牌创建的艰辛历程、行业组织的鲜明特征、管理制度的完善规范。从1978年开始恢复创新的径山茶,既传承了古代径山茶的特色,又突破了传统,没有此,就没有现代的径山茶。同时,从恢复创新径山茶开始,径山茶行业就坚持品牌创建不停步,几乎囊括了斗茶、评茶比赛的各种最高荣誉,还不断攀登品牌、名牌的高峰,从而于2010年获得中国驰名商标。随着径山茶产业的发展,径山茶行业协会的组织架构日臻完善,协会所有成员共同享用“径山茶”商标品牌并从中共享品牌创建带来的发展成果。与此同时,径山茶行业协会所特有的统一基地认证、统一生产标准、统一标识包装、统一品牌宣传、统一市场营销、统一行业监管的“六统一”管理制度,更使径山茶的社会影响力、公众认知度和市场信誉度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总结这些成功的经验,就是弘扬现代径山茶制度层面的文化。

从行为文化层面来看,人们在品尝现代径山茶的实践中,已经形成了特有的行为方式。现代径山茶已经不再是寺庙僧侣们坐禅专用的饮品了,也己经不再是皇宫贵族们特别享用的奢侈品了。现在,所谓的“禅茶”只能是极少数僧侣的“自我陶醉”,“径山茶宴”也只能是一种表演。现代径山茶已经为广大人民群众所享用,成了人们养生的健康饮品,人们不但用径山茶消暑解渴,更在品饮径山茶过程中享受健康和快乐。它已经成为人们交友的媒介,人们客来奉上径山茶,会友品茗径山茶,探亲赠送径山茶;在农村,邻里之间用径山茶“打茶会”、饮“烘豆茶”已经成为一种享受。它已经成为人们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必需品,人们在茶馆或咖啡馆里边品茗径山茶边商谈业务、会见好友。它已经成为社会和谐的“润滑剂”,人们有纠纷需要调解时,双方坐下来喝一杯径山茶谈谈话、消消气;有困难需要倾诉时,喝一杯径山茶缓缓神、平平心。总之,在现代社会中,径山茶已是人们健康快乐的饮品、礼尚往来的礼品、交友商谈的必需品。现代社会人们饮用和消费径山茶的行为习惯,已经在行为文化层面给了径山茶文化新的诠释.

从心态文化层面来看,恢复创新发展径山茶的实践和人们饮用消费径山茶的行为习惯,赋予了径山茶新的精神内涵。径山茶恢复创新三十多年来,经历了恢复和创新现代径山茶的艰苦努力,经历了整合品牌、抱团发展的观念转变,经历了品质不断提升、品牌不断攀登的发展历程。三十多年实践的历史,既体现了现代径山茶人“传承历史、开拓创造”的理念,又诠释了“自强不息、抱团发展”的精神,更反映了“追求卓越、勇攀高峰”的境界。径山茶的品质特点,向人们传递了“真色、真香、真味”的真诚品德。品饮径山茶,冲泡时,人们观赏着朵朵茶叶象天女散花般徐徐下降,享受着愉悦的观感;品茗时,感受到“清静、和谐、舒畅、愉悦”的心境。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财富、传承创新的时代理念、严谨规范的管理特色、自然本色的真诚之心、和谐愉悦的心情境界,难道不是现代径山茶文化的精神内涵吗?

日本茶道中的美学|茶和禅(一)


日本茶道中的美学|茶和禅(一)

茶道,在多数人眼中,只是由宗教仪式演化而来的一种特殊的饮茶方式,但当人们探索其历史时,便会发现茶道中蕴涵着日本传统审美观,尤其是其中不同于人们观念中的日本审美范式,反映了与日本“物哀”美学不同的审美思维。

在日本美术评论家冈仓天心的《茶之书》中,面向当时对只知暴力的日本的西方社会,深入浅出地介绍了的历史、形式、器具、哲学、美学乃至人生的内容,集中体现了他对于茶道艺术的认识及热爱。我曾以为茶道因为其独特的形式与装饰得以广泛传播与传承,但读完此书却感受到了一种不同:是茶道内在的美学与精神,才使其历史悠久仍焕发生机、很早就作为符号却经久不衰。茶道美学思想影响着日本、美术家与普通人的生命,自上而下地影响着日本日常生活各个方面。正如书扉页上所说,“日本‘武士道’是‘死的艺术’,而‘茶道’则是日本人孜孜以求的‘生的艺术’”,冈仓天心将茶事与的生命观相联系,探索在茶道中他们如何展现艺术、如何完善生命,将大多数人眼中的世俗饮馔之事提升到一种纯粹而唯美的信仰——从一个美学的角度,向西方人、以及正积极“脱亚入欧”的日本人,呼唤传统哲学与美学的精神回归。

日本现代禅学研究者伊藤古鉴曾著《茶与禅》对茶道进行分析,他认为茶道作为一门艺术包含几个层次:茶道技巧,茶事礼法,以及茶事中的“道” 。茶道中的美学即隐藏在这三者之中,其精要便是“和静清寂”。茶道技巧,即如何点茶、如何调制、如何饮茶、如何挑选组合、如何摆放花与挂轴等形式;茶礼,即主客之间相敬之礼,体现在主人如何打扫布置、根据季节及茶会目的来准备、礼尚往来中;茶“道”,便是如何最终通过多年茶道训练,通达茶道艺术的奥义,以启迪自身的长期过程。

“茶禅一味”:日本茶道源于中国的禅宗


诞生于印度次大陆的佛教,于东汉明帝时传入中国。在中国传播的初始阶段,佛教的社会影响力有限。这主要是因为其中所保留的大量的原始印度文化元素,使其无法为中国社会所接受。随着富有中国特色的本土佛教——禅宗的诞生,佛教在中国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禅宗的影响力,并未局限于中国文化体系内,它还借助日本遣唐使回国之机,以及中国僧侣弘法传道的方式,进入日本社会,最终造就了带有日本文化特质的佛教信仰体系和日本茶道。日本茶道基本上归属禅宗茶道,源于中国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饮茶本身也很富于禅理精神和禅趣,它每个步骤的清静精洁就好像清芬飘度、妙香流溢的佛事。以“茶禅一味”闻名的日本茶道,其创造和体现出的意境便是这种禅理与掸趣。茶道是日本人民创造的,但它的基本思想是来源于我国的禅宗。禅宗茶文化具有佛家“苦”,“集”、“灭”、“道”四谛法则的特点,讲究以茶助禅,明心见性,以助“顿悟”;道家从茶中追寻一种空灵虚无、“无为而无不为”的意境;儒家则希望冀从茶中培养一点超脱的品质。但道家和儒家却不及禅宗来得彻底,虽说三家都在茶中求一个“静”字,求豁达与理智,但道人们却过于疏散,而儒士们又大多红尘难了,难以摆脱世俗炎凉与人间的烦恼,禅僧们在追求“静”悟方面却执着得多,完全能够超脱现实生活的桎梏,在茶中追寻豁达、理智方面走得更远,故“茶道”二字应是由禅僧首先提出来的。可以这样说,禅宗是日本茶道的母体,是源。

观日本茶道,可以发现其饮茶方式与我国唐宋时期佛教寺院中的茶宴、点茶、茶室有许多共同之处。这进一步说明日本茶道是源于禅宗的。在唐代,日本传教高僧最澄于唐德宗二十八年(公元804年)来到浙江天台国清寺学佛教,次年回国时带回茶籽,同时也带回了中国佛院的饮茶方法,这是中国茶文化通过佛教传入日本的最早记载。公元806年,日本另一位高僧定海法师来我国学佛,归国后大力推行中国式的制茶、饮茶方法,在朝廷内专门设立“制茶所”,掌管茶叶生产。日本人民有“拿来主义”之优点,又善于创新,在我国茶文化的熏陶下,对茶的饮用和制作方法加以提高,为后来日本风行的茶道奠定了基础。南宋时,日本禅宗领袖荣西曾两次来中国,到过浙江天台、四明、天重等佛教圣地,对佛教尤其是禅宗造诣很深,被宋孝宗赠予“千光法师”称号,荣西大力提倡饮茶养生之道,著有《吃茶养生记》一书,书中曰:“饮茶消食,频饮茶则气力强。”“茶是养生之仙药,迎年之妙术。”他把中国佛院中的饮茶方法引进到日本,并制定了日本的饮茶仪式,形成了具有日本独到风格的茶道。另一位日本高僧南浦绍明也曾于宋代到中国学佛,他就学于杭州净慈寺,同时也学习了中国的茶礼,归国时将中国的七部茶典一起带回了日本,其中《茶道轨章》、《四谛义章》两部为后人合并抄为《茶道经》,现代日本茶道所信奉的“和”、“清”、“静”、“寂”即是来源于其中。(西部文静《茶与禅》)。日本茶道正是这样在中国禅宗的向外传播和影响下得以形成,所以有“茶禅一味”的说法。

由此而言,禅宗不仅是日本茶道的精神之源,也是我们藉以理解日本茶道的必经之路。以禅宗对日本茶道的影响为研究对象,不仅为我们深入理解日本文化提供了新的窗口,也使我们能以更为客观、冷静、审慎的态度,认识中日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