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叶在英国的沉浮历史

发布时间 : 2021-10-10
中国茶叶的历史 中国茶发展历史 茶在中国的历史

中国茶叶的历史。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面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中国茶叶在英国的沉浮历史”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各位茶友们了解“中国茶叶在英国的沉浮历史”相关知识!

英国掀起反对饮茶运动

茶在16世纪进入英国后在贵族之间得到流行,但茶普及到平民要等到18世纪。在这期间茶的推广应用遇到了很人的反对,反对饮茶的理由主要有两点,这两点的反对理由让人看起来感觉到很可笑,但也同时也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是以经济利益为主导的残酷事实。

反对饮茶的第一点是饮茶有害于健康。在英国掀起反对喝茶运动,饮茶有害于健康的著名人物之一是约翰卫斯理(JohnWesley)。他是英国卫理公会的创始人,他利用自己饮茶的体会向自己的信徒灌输喝茶无论是从肉体来讲还是精神来讲都是不可取。他发表了《茶友的公开信》,信中主要描述了他29年前他在牛津大学的时候,有一天身体突然出现了中风现象,每天用完早餐后手就会不停地颤抖,当他戒掉早餐时喝的茶后,令人想不到是中风症状也就跟着消失了,后来他尝试着减少饮茶的数量,并在喝茶时多放入砂糖和牛奶,中风症状也会消失。他后来在伦敦也作了调查,发现爱喝茶人的容易导致体力和神经的衰弱。在这样的情况下他决定以身作则从自己开始戒茶。他并召集信众把茶戒掉,并把自己和信众一起节约下的钱捐献给贫困的人。但令人可笑的是他这样的博爱主义并没有坚持到底,晚年他在医生的建议下又喝起了茶,他并在每个星期日把卫理公会里的宣教士召集到自己的家里,在早餐时用瓷器大王专门为他做的茶壶给大家泡茶饮用,这些有头无尾的行动给他的禁茶运动打上一个很大的问号。

第二点反对饮茶的理由是茶阻碍了经济的发展。英国的农学者和经济学者曾这样提出谬论,喝茶的行为会浪费很多工作时间,无论是男性还是特别爱好茶的女性,他们为了饮茶忘记了做工。长期下去的话会使英国的工业法发展倒退,喝茶的时间如果都用到工作上的话经济会更加发达。还有饮茶会使体力衰退,不利于身体健康,所以提倡不要饮用茶。

对于茶的来讲有反对者,但同时也有赞美者,英国18-19世纪大诗人柯勒律治曾经写过这样的好诗句:因为有茶喝要感谢上帝!没有茶的世界真是难以想像,没有茶的生活让人无法生活!我庆幸自己出生在有茶喝的世界。这是英国诗人对茶叶最大的赞誉,和反对喝茶运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茶取代了英国的其他生活饮料

说起英国的饮食文化历史是非常浅显,饮食文化比起中国来讲晚了上千年,中国从5世纪起饮食文化便已经是很发达了。阿拉伯国家的饮食是从十一世纪开始发达,意大利饮食受阿拉伯饮食文化的影响十五世纪开始在调理法上做文章,法国也追其后从十六世纪开始下功夫研究饮食调理法。中欧的饮食调理法更是落后,那时候中欧的国家是以农牧食品为主,所以饮食不像现在的中欧料理,他们把养的农畜杀掉作为各种料理,因那个时候食品的保存主要是以盐为主,即使后来使用的很多香辛料也都是通过阿拉伯山商人从东南亚洲,印度进口倒卖过去的。著名的意大利亚画家列昂纳多达芬奇(1452年4月15日-1519年5月2日)所画的著名壁画《最后的晚餐》是世界众说周知的。作为将要升天的教主来讲,最后一次晚餐,在古时候那一定是很丰盛的,但从留下的画像来看,《最后的晚餐》里人物前面的料理好象很简单,更谈不上丰盛豪华了。按正常推理来讲画里面的服饰,料理,道具一定是以那个时候的生活为参照画成的。所以从这幅画上我们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到那时候的饮食生活情景,英国饮食文化作为意大利的后者所以就更落后了。

茶,咖啡,可可几乎在同一时代进入英国的,18世纪英国东印度公司在做咖啡的生意时被荷兰东印度公司占去先机,英国东印度公司不得不放弃咖啡的贸易,可可在英国受到欢迎,但作为主要供应国的牙买加在1727年发生了自然灾害,使所有的可可农园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英国为了经济贸易不得不在茶上面做文章,在降低关税的同时并大量进口茶叶,降低价格卖给消费者,茶很快在国民中得到普及,这样茶终于作为英国的主要饮料稳定下来,并随着英国向世界各国的侵略扩张普及到别的国家。

小编推荐

英国间谍窃取中国茶叶机密


为扭转贸易逆差,英国做出种种努力,包括在其最重要的殖民地印度和孟加拉等地开设茶叶种植园等,但均未获成功。

由于此时清朝奉行的是严格的闭关政策,只准许在广州进行对外贸易,于是,英国想出了派传教士盗取茶叶秘密的方法。

为了盗取茶叶的秘密,东印度公司派遣拥有植物学知识和中国经验的罗伯特·福琼前往中国。

1848年9月,福琼抵达上海。当时中国人对欧洲人很敌视。在这种情况下,福琼弄了一套中国人穿的衣服,按照中国人的方式理了发,加上了一条长辫子,打扮得让乡下的农民认不出他是欧洲人,然后他便向武夷山进发。陪同他前往的有来自产茶区的两个中国人。这两个人一个是男仆,一个是苦力,他们收了福琼的钱,便帮助他隐瞒身份。

福琼的任务充满风险。他是继葡萄牙人后第一个渗入中国内地的外国人,如果被清王朝的卫士发现,他必死无疑。

在仆人的帮助下,福琼来到了一间茶作坊,仆人磕头作揖苦苦请求,希望作坊的主人能够满足这位远道而来的尊贵士绅对于上品好茶诞生秘密的好奇心。作坊的掌柜点了点头,领他们进去参观了茶园。

福琼的中国之行,除了要给那些印度的种植园弄出来一些优质的茶树幼苗,另一个重要的任务是要弄清制茶的工序。这一点福琼完全做到了。福琼从武夷山当地人那里打听到了前所未闻的茶叶秘密,并了解了茶叶的发酵处理方法,特别是知道了中国的著名茶叶产区的茶树以及茶叶生产技术后,“满载而归”回到印度。

世界茶叶版图改变

可是福琼不久后发现,他偷来的茶叶技术仍然不能生产出优质的红茶。很快,福琼认识到,只有中国的种茶和制茶人,才可以将茶叶生产的技术完整地传授给印度人。于是,他再次回到武夷桐木关招聘了8名制茶工人(6名种茶和制茶工人,两名制作茶叶罐的工人),并于1851年3月把他们以及秘密获得的茶叶树种带到了印度加尔各答。最后,这批中国茶树落户到了喜马拉雅山南麓的阿萨姆和大吉岭。

在福琼的帮助下,印度及锡兰(今斯里兰卡)都引进了茶树工业。从此,印度横空出世,成为红茶出口第一大国。印度、锡兰等英国殖民地的红茶逐渐成为世界红茶的主流,欧洲红茶市场逐渐摆脱了对中国的依赖。

1866年,在英国人消费的茶叶中,只有4%来自印度。到1903年,这个比率却上升到了59%。而当时,在世界上销售给西方人的茶叶中,中国茶叶所占的比率下降到了10%。对此,中国人一直不明白自己的茶叶机密是怎样泄露出去的。(综合《大众日报》《世界博览》《湖南工人报》《人民政协报》)

更多普洱茶历史请访问

普洱茶爱好者乐园

中国茶叶近代历史


鸦片战争与中国茶有关

1669年为止,荷兰的东方公司一直垄断着中国到欧洲的茶叶贸易,直到1684年英国的东印度公司在广州设立办事处。当时的欧洲,茶叶是媲美宝石的奢侈品和贵族交际必需品,中国是世界唯一能生产茶叶并种植茶叶的国家,茶叶超过瓷器和丝绸,成为中国出口到英国(欧洲)货物的90%以上!而当时的中国闭关锁国,只允许广州十三行等才能经营对外进出贸易,并制定法规,禁止英国等地的纺织品进入中国。

由此,这个时期,中国对世界的贸易是纯粹意义上的超级顺差:中国出口的茶叶,换来了世界各地的真金白银,而中国人根本对外国的上商品不感兴趣,进口额几乎为零。

当时的英国忍不下去了,他们想到了一种一旦让消费者尝到味道就自觉自愿地敢于铤而走险的商品鸦片!由此,大量的鸦片造成上瘾的中国人冒着杀头的危险,拼命进口、走私,白花花的银子流入了外国人的口袋,鸦片的超额利润顺利地扭转着中英中欧之间的贸易顺差。

直到1839年6月,林则徐收缴并烧毁英国商人的2万箱走私鸦片,最终造成了后来的鸦片战争,以及中国近代历史上的屈辱历史。

美国独立战争的导火线是因为中国的茶叶!

很多人崇拜美国,崇拜他们独立和自由的精神,我想说,是中国的茶叶成就了他们的独立,否则,这场独立战争会拖后很多年,甚至不会爆发。

1647年,荷兰人在美国的新英格兰的13个殖民地的沿海大城市做起茶叶生意,非常红火,美国也爆发了茶文化的消费高潮。纽约、费城、波士顿的杰出人物纷纷参加茶会。

当时纽约等大城市的茶叶的主要是走私进口的。英国的东印度公司看到茶叶买卖在美国有利可图,就从英国公司那里得到茶叶进口的独家经营权,并在1767年对包括美洲殖民地的进口茶叶增加新的新税种,这直接导致了当地人士的不满。

1773年12月16日,本杰明富兰克林的亲属等几十名武装人员化妆乘印第安人,在波士顿冲上三搜试图靠岸的英国货轮,把342箱茶叶倾倒在了大海里,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波士顿倾茶事件,从此以后,英美之间的矛盾升级,武装冲突频繁,引发了日后的独立战争。

纵观中国茶叶历史变迁


纵观中国茶叶史,中国茶叶经历了药用,食用,作酒及饮料几个阶段:以下让我们来切身体验一下茶叶历史的变迁。

茶叶的传说:传说是在公元前2737年,神农上山采药,那天我们的医药祖先边采边尝,不知不觉中已尝了近72种中草药。草药中的毒性令他觉得口干舌燥,浑身非常的不舒服,于是便坐在树下休息,正在这时,几片树叶飘落在他面前,凭着往常的习惯,他又捡起树叶放入口中尝试,可是令他惊奇的是,过了一会儿神农开始觉得身体舒畅起来,口也不渴了,浑身好像一下子轻松了下来,而口中的树叶还留给他了一口的清香。

根据记载,茶叶在中国最早是作为药物使用的。在我国,传说茶是“发乎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而盛于宋”茶最初是作为药用,后来发展成为饮料。东汉时期的《神农本草》中记述了以上故事“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支”。

茶、中草药和蔬菜、茶叶的发现

茶树原产于我国西南地区。早在三国时期(公元220-280年)我国就有关于在西南地区发现野生大茶树的记载。1961年在云南省的大黑山密林中(海拔1500米)发现一棵高32.12米,树围2.9米的野生大茶树,这棵树单株存在,树龄约1700年。

起初人们将大的茶叶放在水中煮,茶汤用作药用,嫩叶则作为蔬菜食用,随着时间的推移,茶慢慢得成为一种珍贵的食品,只为皇家御用。

茶、酒的替代品、茶文化的萌芽茶的珍贵,自然而然,茶成为一种奢侈的饮品,有钱人士仅用它来宴请上宾。逐渐的,茶慢慢发展成为了酒的替代品。魏晋南北朝开始出现了一些以茶养廉示俭的事例。

茶、饮料、茶文化的形成/兴盛?唐朝是封建文化的顶峰,也是茶文化形成的主要时期。茶的引用从皇宫显贵,王公爵士直至僧侣道士,文人雅士,黎民百姓,全国上下几乎所有人都饮茶。茶的饮用越来越普遍,文人雅士嗜茶众多,开始将茶与诗词歌赋结合起来。如大诗人白居易,一生嗜茶,每天吃早茶(“起尝一瓯茗“《官舍》),午睡起一碗茶(“起来两瓯茗“《食后》),晚茶(“晚送一瓯茶”《管闲事》)。

许多著名的诗词歌赋出现于那个时代。世界著名的第一本完整的茶书《茶经》也出于同期。同时,作茶的技术也随之而日益进步,人们饮茶的方式从原先的熬煮茶汤变成了只将沸水冲入干制的茶叶以得茶汤。茶成为了人们间交流的纽带,友谊的桥梁。人们喜欢聚在一起,泡壶好茶,吟诗作乐,享受好时光。

今天,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了茶叶的健康价值。茶,成为了和谐与温馨的象征。

中国茶PK英国咖啡


茶与咖啡,分别被视为中西文化的象征,但在西方国家中,英国也以爱好饮茶而著称。英国人的饮茶习惯是逐渐形成的,而咖啡在英国一度也颇为流行。

从饮茶文化来讲,我国是茶的鼻祖,是最早接触茶的,所以理所应当的“下午茶”必须是我们这边出去的。虽然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我国的饮茶文化也开始流向世界各国。在1661年的时候,葡萄牙的公主凯瑟琳和英国的查理二世王子联姻,由于这位公主大人非常喜欢喝茶,于是把饮茶习惯一同“嫁到”了英国去,英国人才开始接触到茶。

17世纪,英国的上流社会个个都是土豪,早餐都吃得非常丰盛,但是苦逼得是他们的晚餐要等到晚上8点。想想在中国的家庭中,一般都是下午5、6点就吃晚饭的,可想而知这段时间还是要垫垫肚子的。继而,为了补充能量,英国人就开始习惯在下午3、4点左右吃点点心,喝点茶。期间有一位白富美的女伯爵安娜玛丽亚非常懂得享受,或者说是有钱任性,每天准点都会差遣女仆为她精心准备一壶红茶和点心,在享受这种过程的时候,这个安娜玛丽还邀请了各种闺蜜好友。很快,这种轻松、悠闲的下午茶便开始在上流社会中流行开来。

关于咖啡的发现众说纷纭,其中广为流传的一个说法是将其归功于埃塞俄比亚西南部咖法地区的牧童卡尔迪。卡尔迪在放羊时偶然注意到,羊群吃了咖啡的叶片与果子后异常兴奋,他也好奇地加以尝试,由此揭开了咖啡的秘密。此后,咖啡逐渐影响到隔红海相望的阿拉伯地区,至15世纪末,在阿拉伯社会已非常普遍。随着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扩张,1536年占领了重要的咖啡产地—也门,咖啡在帝国境内传播开来。欧洲人自土耳其那里接触到咖啡。1652年,希腊人罗塞在伦敦开设了首家咖啡馆。咖啡作为新兴饮料受到极大欢迎,伦敦咖啡馆的数量也迅速增长。由于咖啡馆收费低廉,支付一便士即可入内,各界人士都乐于前往,在那里休闲解乏、阅读报刊、交流信息乃至针砭时弊,咖啡馆成为颇具影响的公共场所。罗塞在开设咖啡馆后,曾经张贴海报宣传咖啡的功效:促进消化、治疗眼疾、治疗头痛、防治肺炎与咳嗽等肺部疾病、调节体液失调、预防流产、治疗脾脏疾病、解除踝关节风寒、抑制头晕、振奋精神等。

地理大发现之后,茶得以进入西方并于17世纪上半叶进入英国,但其社会影响较为有限。到了17世纪末,饮茶主要局限于社会上层。1657年,英国商人托马斯·加威首次将茶引入咖啡馆,他也张贴海报予以宣传:饮茶能延年益寿,醒脑提神,提高记忆力;治疗心脏与胃肠功能衰退,促进食欲,增强消化能力,清除脾脏方面的障碍,对膀胱石及砂淋症颇为有效;能治疗水肿坏血,借助发汗与排尿而洗涤血液,以防传染。当时人认为两者均具有“万能良药”的性质,并无优劣区别。

其实,咖啡在英国社会的流行,主要在于具备两个有利因素:首先,运输条件的优势。当时咖啡的主要产地在也门,与英国距离较近,这与从中国运输茶叶相比更为便捷,而且咖啡比茶更早地进入了英国,所以咖啡占有先机。其次,由于运输距离近,咖啡的价格相对低廉,而“茶比咖啡贵得多,进入伦敦后很久还是稀有之物”。因此自17世纪中期至后半叶,欧洲兴起势不可挡的“咖啡热”,英国亦不例外。

在英国,咖啡馆是一个男性化的场所,常常兼营陪宿等生意,女性群体被排斥在外。有社会人士假借妇女的口气对咖啡予以批判。1674年,小册子《妇女抵制咖啡呼吁书》痛陈咖啡在英国所导致的不良变化,认为以前英国男士充满男子气魄,如今却失去了昔日的威仪,罪魁祸首即饮用咖啡。1675年,小册子《啤酒店女老板反对咖啡陈情书》痛斥咖啡为无照经营的商品,颜色像磨碎的煤炭,咖啡馆破坏了英国人善结人缘的美德。对咖啡的批判显示,英国社会出现了针对咖啡的抵制风潮,其出发点主要基于社会道德乃至经济利益。

相比之下,进入18世纪后,茶在英国中产阶级家庭逐渐普及。为了能够随时饮茶,饮茶者在家中也备好茶叶与茶具,饮茶日益渗入家庭生活。凯瑟琳王后、玛丽二世与安妮女王均喜好饮茶,持续的示范效应促进了饮茶在女性中的传播,女士们在家中品茗强化了饮茶的家庭化趋向。茶在咖啡馆占有一席之地,在私人空间亦产生了较大影响,而咖啡则仅与公共生活相联系,这与咖啡的特性有关:当时饮用咖啡需要自己烘焙研磨,“随意选取一些咖啡豆,放进烤盘或之类的器具里,用小火不断翻炒防止烤焦。咖啡豆最初是白色的,烤干后会变成棕色,然后变成黑色。当烤成棕色即将变黑的时候放在研钵里碾磨,磨碎后倒进密封的瓶子里”,繁复的工序超出了个人的加工能力。而饮茶则极为方便,所以在公共领域与私人空间均可以传播开来,尤其在私人空间占据优势。随着饮茶在英国的普及,下午茶孕育而生,它既是温馨家庭氛围的体现,亦可以成为社会交往的场域,极大地丰富了饮茶的社会功能,对咖啡构成挑战。

更具决定意义的是,世界贸易格局促进了茶在英国的传播。最初,荷兰为中西茶贸易的开创者与掌控者,英国人购茶不仅价格昂贵,而且供应量极小。后来,英国在东亚积极开拓,逐渐建立了较为稳定的贸易关系,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贸易条件得以改善。1690年输入茶叶41,471磅,1712年时已增长到约16万磅,1717年时“茶叶已经代替丝绸成为贸易中的主要货品”。而香料贸易渐趋衰落之后,荷兰通过将咖啡引种到东印度群岛获得新的经济资源,“1723年销售的咖啡就达到了1200万磅。这样随着欧洲人养成喝咖啡的爱好,荷兰人也就成了这种外来饮料的主要供应者”。荷兰成为咖啡的主要供应者,茶叶则成为英国东印度公司的业务重心,亦是英国财政的重要来源,英国社会鼓励消费茶叶。

中国茶历史:中国饮茶历史


中国饮茶历史最早,陆羽《茶经》云: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早在神农时期,茶及其药用价值已被发现,并由药用逐渐演变成日常生活饮料。我国历来对选茗、取水、备具、佐料、烹茶、奉茶以及品尝方法都颇为讲究,因而逐渐形成丰富多采、雅俗共赏的饮茶习俗和品茶技艺。本文旨在简单叙述饮茶方式和习俗的发展和演变,其大体可分为几个阶段:

春秋以前,最初茶叶作为药用而受到关注。古代人类直接含嚼茶树鲜叶汲取茶汁而感到芬芳、清口并富有收敛性快感,久而久之,茶的含嚼成为人们的一种嗜好。该阶段,可说是茶之为饮的前奏。

随着人类生活的进化,生嚼茶叶的习惯转变为煎服。即鲜叶洗净后,置陶罐中加水煮熟,连汤带叶服用。煎煮而成的茶,虽苦涩,然而滋味浓郁,风味与功效均胜几筹,日久,自然养成煮煎品饮的习惯,这是茶作为饮料的开端。

然而,茶由药用发展为日常饮料,经过了食用阶段作为中间过渡。即以茶当菜,煮作羹饮。茶叶煮熟后,与饭菜调和一起食用。此时,用茶的目的,一是增加营养,一是作为食物解毒。《晏子春秋》记载,晏子相景公,食脱粟之饭,炙三弋五卵茗菜而已;又《尔雅》中,苦荼一词注释云叶可炙作羹饮;《桐君录》等古籍中,则有茶与桂姜及一些香料同煮食用的记载。此时,茶叶利用方法前进了一步,运用了当时的烹煮技术,并已注意到茶汤的调味。

秦汉时期,茶叶的简单加工已经开始出现。鲜叶用木棒捣成饼状茶团,再晒干或烘干以存放,饮用时,先将茶团捣碎放入壶中,注入开水并加上葱姜和桔子调味。此时茶叶不仅是日常生活之解毒药品,且成为待客之食品。另,由于秦统一了巴蜀(我国较早传播饮茶的地区),促进了饮茶知识与风俗向东延伸。西汉时,茶已是宫廷及官宦人家的一种高雅消遣,王褒《童约》已有武阳买茶的记载。三国时期,崇茶之风进一步发展,开始注意到茶的烹煮方法,此时出现以茶当酒的习俗(见《三国志.吴志》),说明华中地区当时饮茶已比较普遍。到了两晋、南北朝,茶叶从原来珍贵的奢侈品逐渐成为普通饮料。

隋唐时,茶叶多加工成饼茶。饮用时,加调味品烹煮汤饮。随着茶事的兴旺,贡茶的出现加速了茶叶栽培和加工技术的发展,涌现了许多名茶,品饮之法也有较大的改进。尤其到了唐代,饮茶蔚然成风,饮茶方式有较大之进步。此时,为改善茶叶苦涩味,开始加入薄荷、盐、红枣调味。此外,已使用专门烹茶器具,论茶之专著已出现。陆羽《茶经》三篇,备言茶事,更对茶之饮之煮有详细的论述。此时,对茶和水的选择、烹煮方式以及饮茶环境和茶的质量也越来越讲究,逐渐形成了茶道。由唐前之吃茗粥到唐时人视茶为越众而独高,是我国茶叶文化的一大飞跃。

茶兴于唐而盛于宋,在宋代,制茶方法出现改变,给饮茶方式带来深远的影响。宋初茶叶多制成团茶、饼茶,饮用时碾碎,加调味品烹煮,也有不加的。随茶品的日益丰富与品茶的日益考究,逐渐重视茶叶原有的色香味,调味品逐渐减少。同时,出现了用蒸青法制成的散茶,且不断增多,茶类生产由团饼为主趋向以散茶为主。此时烹饮手续逐渐简化,传统的烹饮习惯,正是由宋开始而至明清,出现了巨大变更。

明代后,由于制茶工艺的革新,团茶、饼茶已较多改为散茶,烹茶方法由原来的煎煮为主逐渐向冲泡为主发展。茶叶冲以开水,然后细品缓啜,清正、袭人的茶香,甘冽、酽醇的茶味以及清澈的茶汤,更能领略茶天然之色香味品性。

明清之后,随茶类的不断增加,饮茶方式出现两大特点:一,品茶方法日臻完善而讲究。茶壶茶杯要用开水先洗涤,干布擦干,茶渣先倒掉,再斟。器皿也以紫砂为上,盖不夺香,又无熟汤气。二,出现了六大茶类,品饮方式也随茶类不同而有很大变化。同时,各地区由于不同风俗,开始选用不同茶类。如两广喜好红茶,福建多饮乌龙,江浙则好绿茶,北方人喜花茶或绿茶,边疆少数民族多用黑茶、茶砖。

纵观饮茶风习的演变,尽管千姿百态,但是若以茶与佐料、饮茶环境等为基点,则当今茶之饮主要可区分为三种类型:

一是讲究清雅怡和的饮茶习俗:茶叶冲以煮沸的水(或沸水稍凉后),顺乎自然,清饮雅尝,寻求茶之原味,重在意境,与我国古老的清净传统思想相吻,这是茶的清饮之特点。

我国江南的绿茶、北方花茶、西南普洱茶、闽粤一带的乌龙茶以及日本的蒸青茶均属此列。

二是讲求兼有佐料风味的饮茶习俗:其特点是烹茶时添加各种佐料。如边陲的酥油茶、盐巴茶、奶茶以及侗族的打油茶、土家族的擂茶,又如欧美的牛乳红茶、柠檬红茶、多味茶、香料茶等等,均兼有佐料的特殊风味。

三是讲求多种享受的饮茶风俗:即指饮茶者除品茶外,还备以美点,伴以歌舞、音乐、书画、戏曲等。如北京的老舍茶馆。

其外,应生活节奏的加快,出现了茶的现代变体:速溶茶、冰茶、液体茶以及各类袋泡茶,充分体现了现代文化务实之精髓。虽不能称为品,却不能否认这是茶的发展趋势之一。

茶之饮,最早的目的在于:解毒、消食、清心、益思、少睡眠;后来有陆羽茶经等等对其方式精益求精,以及少数民族的种种异样喝法,都不离其宗;大概宛如诗的雅与风,都值得有心人细细玩味。至若有为雅而茶,大概是当今茶艺馆繁盛的原因之一,又或为道而茶,比如强调和敬清寂,大家见仁见智吧。

历史上早的中国茶叶


《茶经》中陆羽列举了我国古代识茶的人物,如神农、周公旦和晏婴等,表明了我国是最早发现、利用茶叶的国家,他引《神农食经》说:“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他引《尔雅》说:“槚,苦茶;”他引《晏子春秋》说:“婴相齐景公时,食脱粟之饭,灸三戈、五卵、茗菜而已。”由此可见,我国先秦茶事已始。但是,有的学者认为陆羽引用著作,都成书于汉代,况且中华民族发源于黄河中下游,我国西北古代气候虽较温润,但历来不产茶,那么神农氏怎能“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他们认为我国的茶事较迟,以致外国人趁机制造中国茶叶来自印度的说法,后来事实证明印度古代无茶。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四川一带已盛行饮茶。西汉时,茶是四川的特产,曾通过进贡传到京城长安,原来我国古代四川东鄂西就是茶树的发祥地,而这里正是三皇五帝最早生息之地。神农氏是“三苗”、“九黎”部族之首领。在《史记·吴起传》与《说苑》等古籍中有“三苗氏,衡山在其南,歧山其北,左洞庭之坡,右彭蠡之川”的记载,这说明神农氏的部族发源在四川东部和湖北西部山区,这正是今日大神农架的地域。在这样一个植被茂盛,至今还盛产茶叶的环境里,神农尝百草完全是可能的。后来这些部族不断北移或东徙,西北才成为华夏政治中心。

到舜帝禅让王位于大禹,氏族社会的政治中心已移到河南登封一带,前几年已在该处王城岗发掘出夏代遗址遗物,大禹接位,并非一帆风顺,当初在江浙沿海治水,疏流入海,导苕溪、余不溪、入太湖,克服了洪水之患。后又战败防风氏,逐渐北上。舜帝得知大禹治水有功,就让位于他。而“三苗”后裔不服,所以,《史记五帝本纪》有“三苗在江淮,荆州数为乱”的记载。大禹治水在江南,史书也有根据: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曾“上会稽、祭大禹”,司马迁20岁时,也“登会稽,探禹穴。”所以今日浙江绍兴留有大禹遗迹。夏禹原让位于“百虫将军”伯益,但为儿子夏启夺权,启有太康、仲康和少康三子,不断发生王位之争,到禹的第六代孙夏杼时政局统一,国力强盛,他曾率部南下寻根,至浙西、驻骅金斗山东南延峦妙峰一带,故这一带山称之为杼山。当时在山南至今尚留有避它城夏王村等遗迹。夏杼之后八代而衰,履癸(桀)为契灭,契建立先商世代。

从现存的历史资料也不难看出,氏族社会“三苗氏”生息之地,产茶历代不衰,如南北朝时,《刘琨购茶书》中提到安州(今湖北安陆);《桐君录》中提到酉阳(今湖北黄风东)、巴东(四川奉节);《荆州土地记》中提到武陵(湖南常德)。都盛产茶叶。唐代的史料中提到湖北江陵、南漳、四川彭景、安景、邛崃等地盛产茶。陆羽《茶经》中提茶叶品质不详的十一州中就有鄂州即今湖北武昌。由此可见,《神农本草经》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的事应发生我国中原。即使从《王褒僮约》所记载的饮茶、卖茶的事实看来,我国汉代以前,川东鄂西地区生产和利用茶叶的事业已相当发达。人们不难设想从采野茶到人工栽培茶树,从自给自用到“产、供、销”的过程,需要多长年代。所以说我国祖先发现利用栽培茶叶的历史是悠久的。

历史上中国茶叶的影响


805年:唐代时,日本和尚最澄大师及806年空海大师,留学我国研究佛学,归国后,将我国茶叶蒸青绿茶的制茶技术传入日本。

1811年:荣西和尚留学回归日本,将锅炒茶制法传入日本。

1828至1833年:茶叶产制技术传入印尼。荷属东印度公司派茶师杰哥逊前后六次来我国学习研究,每次均带回茶种、制茶技术工人及器具。

1833年:苏俄来茶我国采购茶籽与茶苗,1848年开始采摘,依照我国茶叶制作方法开始生产。

1834年:印度成立植茶研究发展委员会,即派秘书哥登来我国学习茶叶产制技术。购买茶籽及茶苗,并寻找、招收四川省雅州及福建省武夷等地茶师及工人,到大吉岭等地发展茶业。

1835年:宇治山本氏,传回我国覆盖茶园玉露茶的制法。

1836年:哥登氏带回我国茶工,在阿萨姆勃鲁茶厂中,按照我国红茶制法,试制成功,日后发展成今天的阿萨姆红茶。

1866年:斯里兰卡正式制茶始于特罗氏。学习我国武夷岩茶制法,试制成功。至1873年后才仿效印度的机械制法。

1877至1887年:南非及东非洲茶叶的发展,已由我国输入茶叶生产技术。

1898年:日本开始仿制我国红茶、绿砖茶。

1926年:日本仿效我国珠茶制法。日本最普遍的煎茶,是仿自我国浙江龙井。

194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茶业者等退出印度、锡兰的茶叶经营,将技术与资本等,转移投资于肯亚等新茶区的开阔,才大量生产红茶。

中国茶食的历史


中国茶食的历史

叶性味甘、苦,微寒,是祖国传统的天然饮料。人们已经发现叶中所含的化学成分达到了500多种。其中主要的化学成分有碱、多酚、蛋白质、氨基酸、糖类、维生素、脂质、有机酸等有机化合物,还含有钾、钠、镁、锰、铁、铜、磷、氟、等28种无机元素。各种化学成分之间的组合比例十分协调,恰似一帖巧天工的良方制剂,是“最理想的饮料”、“当代最佳康乐饮料”。 食一词的概念,从广义说来,当包括在内的糕饼点心之类的统称,在《大金国志·婚姻》就载有:“婿纳币,皆先期拜门,亲属偕行,以酒馔往······次进蜜糕,人各一盘,曰食。”。所以,在人的心目中,食往往是一个泛指名称;而在学界,食则往往指用掺和其他可食之物料,调制成菜肴、粥饭等食品,即是指含的食物。

食与茗宴的形成和发展,可以说是古代吃法的延伸和拓展,其历史颇为久远,大致经历了五个阶段:1、先秦时期的原始时期的原始阶段,以茗原汁原味的煮羹作食为特征。2、汉魏晋与南北朝时期的发育阶段,以茗掺和佐料调味共煮着饮用为特征。3、隋唐宋时期的成熟阶段,以为调味品,制作各种之风味食品为特征。4、元明清时期的兴盛阶段,以为调味品,制作各种之风味食品为特征。5、现代社会的黄金时期,以其讲究食与茗宴品味的料学性、追求丰富多样化的艺术情调为特征。

食一词的概念很宽泛,既指掺作食作饮,又指用于佐的一切供馔食品,还可以指不用于佐的其他糕点心和糖果类的总称。 饮,是一种似饮汤质类的点心小吃,大多滑软细腻,咸甜鲜香,味美适口,最宜作早餐食用,也可作餐间点心和休闲小吃。 食,包括各式糖食、蜜饯和炒货等,是佐的零食。其总的特点是甜酸咸香,味感鲜明,且形小量少,颇耐咀嚼,是一些味美可口、生津开胃的小食品。 菜是指佐的菜肴。菜不同于一般的冷盘热炒,其特点是:清淡、鲜香、入味、耐咀嚼,无腥不腻,口感质地或酥烂、或软嫩,色泽素雅,成品无汁,味透肌里。而且用料讲究,制作精细,数量也少。 点,是指佐的点心、小吃。点精细美观,口味多样,形小、量少、质优,品种丰富,是佐食品的主体。点既为果腹,更为呈味品美,故而它比一般点心小巧玲珑,口味更美,更丰富,制作也更精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