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发酵铁观音与乌龙茶有何关联

发布时间 : 2021-10-27
铁观音属半发酵茶吗 铁观音茶是半发酵茶吗 乌龙茶半发酵

铁观音属半发酵茶吗。

下面是茶经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半发酵铁观音与乌龙茶有何关联”精彩内容,帮助大家了解茶文化知识,欢迎大家进行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安溪铁观音中国十大名茶之一属于乌龙茶中的极品。属于半发酵茶,兼有红茶的甘醇,绿茶的清香,并有观音韵兰花香味,风格独特。以其成品色泽褐绿,沉重若铁,茶香浓馥,比美观音净水而得此圣洁之名。发酵以及铁观音与乌龙茶的关系乌龙、红茶、绿茶为不发酵茶,乌龙为半发酵茶、也称为青茶,红茶为全发酵茶。

注意,这里的发酵并非指生化科学里的微生物发酵,而是指茶叶的氧化反应过程--基本上,我们所说的发酵程度与氧化反应程度是大体上的一一对应关系(大概上的,不一定精确),如绿茶采摘茶芽后很快炒制,而乌龙茶需要经过促进氧化反应的前期工艺(参见制造工艺部分);红茶则需经历更高程度的氧化反应。

安溪高级评茶师王启超说安溪铁观音只是闽南乌龙茶旗下的一个品种,由于名头在外、经常被当作与绿茶、红茶并立的一个大类,其实这是市场上的误解。

乌龙茶家族包括:闽南派系,安溪、华安、南靖、漳浦、平和、皆有产出;闽北武夷派系;广东潮州派系;台湾省派系;其中闽南乌龙的主要品种包括:铁观音、本山、毛蟹、黄金桂、奇兰、八仙、佛手、梅占、大叶乌龙等等,产量上铁观音占据绝对主流,其他其次,之后是黄金桂、本山,此外的其余子品种分布狭窄、总量更少。

小编推荐

古代茶多数与佛教关联


僧人种茶、制茶、饮茶并研制名茶,为中国茶叶生产的发展、茶学的发展、茶道的形成立下不世之功劳。别说产于中国的茶,就是日本的菜也是由佛门僧人由中国带回茶种在日本种植、繁衍并成世界重要产茶国之一。

中国古代多数名茶都与佛门有关。如有名的西湖龙井茶,陆羽《茶经》说:杭州钱塘天竺、灵隐二寺产茶。宋代,天竺出的香杯茶、白云茶列为贡茶。乾隆皇帝下江南在狮峰胡公庙品饮龙井茶,封庙前18棵茶树为御茶。

宜兴阳羡茶在汉朝就有种植,唐肃宗年间(757-762),一位和尚将此茶送给常州刺史(宜兴古属常州)李栖驾,茶会品饮有陆羽出席,陆羽称阳羡紫笋茶是芳香冠世产,李刺史心有灵犀一点通,便建茶会督制阳羡茶进贡朝廷,自此阳羡茶点了状元,身价百倍。显然,阳羡茶的最早培植者是僧人。

一屯溪绿茶站名松萝茶,是一位佛教徒创制的。明代冯时可一《茶录》记载:徽郡向无茶,近出松萝莱最为时尚。是茶始于一比丘大方,大方居虎丘最久,得采制法。其后于松萝结庵,来造山茶于庵焙制,远迹争市,价倏翔涌,人因称松萝茶。

武夷岩茶与龙井齐名,属乌龙茶系,有一香二清三甘四活之美评。其中又以大红袍为佳。传说崇安县令久病不愈,和尚献武夷山茶,这位县官饮此茶后竟出了奇事,一百病全消。为感激此茶济世活人之德,县官亲攀茶崖,把一件大红艳披于茶树之上,故此茶以大红袍名之。不论此说是否合情理,武夷茶与佛门有线则是真实无伪的。

安溪铁观音重如铁,美如观音,其名取自佛经。普陀佛茶产于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的浙江舟山群岛的普陀山,僧侣种茶用于献佛、待客,直接以佛名其茶。

庐山云雾原是野生茶,经寺观庙宇的僧人之手培植成家生茶,并进入名茶系可。

君山银针产于湖南岳阳君山,《巴陵县志》记载:君山贡茶自清始。每岁贡18斤。谷雨前知县遣山僧采制一旗一枪,白毛茸然,俗称白毛尖。此茶仍由僧人种植。

黄山毛峰是毛峰茶中极品,《黄山志》载:云雾茶,山僧就石隙微土间养之,微香冷韵.远胜匡庐。云雾茶就是今之黄山毛峰。

桂平西山茶初产于西山观音岩下。惠明莱因浙江惠明寺而得名。

乌龙茶与乌龙球的由来


随着现代人对生活品质的追求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在商务会谈或闲暇时光选择温壶品茶,笔者于金陵一隅闲居茶馆,平日和茶客接触很多,所以也常常会被问及如大红袍是不是红茶、铁观音是不是绿茶、乌龙茶是什么茶之类的问题。所以,今天就乌龙茶来说说吧。

乌龙茶,亦称青茶、半发酵茶,是我国几大茶中,独具鲜明特色的茶叶品类。乌龙茶综合了绿茶和红茶的制法,品质介于绿茶和红茶之间,既有红茶浓鲜味,又有绿茶清芬香,并有绿叶红镶边的美誉。品尝后齿颊留香,回味甘鲜。乌龙茶的品饮特点是重在品香,不在赏形,先闻其香,后尝其味。浅斟慢饮,品尝其特有的韵味,达到艺术的享受。

乌龙茶始于17世纪中后期,先流行于闽北武夷山和闽南的漳州、泉州一带,后传入广东、香港和台湾。

闽北乌龙武夷岩茶,产自福建的武夷山,具有特殊的岩韵,大红袍为武夷岩茶中品质最优异者。

闽南乌龙以铁观音为代表,产于闽南安溪,俗称七泡有余香。

广东乌龙以凤凰单枞最为著名,产于广东省潮州市凤凰镇乌岽山茶区。

台湾乌龙产于中国台湾,其中南投县的冻顶乌龙茶(俗称冻顶茶)知名度极高而且最为名贵。

最近,安徽六安地区研制生产瓜片乌龙成功,有乌龙茶的轻幽兰香又有绿茶的馥郁清芬,冲泡简单,适合在办公室品饮。

乌龙茶的冲饮方式特别,技艺细致而考究,故称功夫茶。主要流行于福建、广东、台湾和香港等地。福建、广东历来商业发达,经商者常与客人在一起边喝茶,边洽谈生意,功夫茶的细品慢啜的冲饮过程,既显示对客人的尊重,又适应商业工作节奏,这或许是闽、粤一带首先流行品饮乌龙茶的原因吧。

乌龙球与乌龙茶,两者虽然名字相近,但是名字的来历其实倒没太大的关系。

乌龙球源于英语的OWNGOAL一词,意为自进本方球门的球,英语owngoal与粤语的乌龙一词发音相近,而粤语乌龙有搞错、乌里巴涂等意思,大约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香港记者便在报道中以乌龙来翻译owngoal,这便是乌龙球的来历。

而乌龙茶名字的来历,说起来还有一段传说故事:清朝雍正年间,在福建省安溪县西坪乡南岩村里有一个茶农,也是打猎能手,姓苏名龙,因他长得黝黑健壮,乡亲们都叫他乌龙。一年春天,乌龙腰挂茶篓,身背弓箭上山采茶,采到中午,一头山獐突然从身边溜过,被乌龙射中,但负伤的山獐拼命逃向山林中,乌龙也随后紧追不舍,终于捕获了猎物,当把山獐背到家时已是掌灯时分,乌龙和全家人忙于宰杀、品尝野味,已将制茶的事全然忘记了。翌日清晨全家人才忙着炒制昨天采回的茶青。没有想到放置了一夜的鲜叶,已镶上了红边了,并散发出阵阵清香,当茶叶制好时,滋味格外清香浓厚,全无往日的苦涩,便精心琢磨反复试验,终于制出了品质优异的茶类新品乌龙茶。安溪也就成了乌龙茶的故乡了。

那么,最早的乌龙茶的制作工艺,是否就如传说中所说,就发源于福建安溪呢?

根据《安溪县历史档案》记载:是安溪人于雍正年间(1730前后)创造的,但早于此50年前,清朝茶僧释超全,就曾在他的《武夷茶歌》中写道:溪茶遂仿岩茶样,这里的岩茶,指的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武夷岩茶。大量的茶学文献和茶专家都曾就此做过乌龙茶的制法,发祥于武夷山的论述,在此不一一叙述。

可以说,乌龙茶是沿袭武夷茶制法的创新,乌龙茶制作技术与历史上的武夷茶制作技术有着一脉相承的联系。

乌龙球与安溪乌龙茶的发源


随着现代人对生活品质的追求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在商务会谈或闲暇时光选择温壶品茶,笔者于金陵一隅闲居茶馆,平日和茶客接触很多,所以也常常会被问及如大红袍是不是红茶、铁观音是不是绿茶、乌龙茶是什么茶之类的问题。所以,今天就乌龙茶来说说吧。

乌龙茶,亦称青茶、半发酵茶,是我国几大茶中,独具鲜明特色的茶叶品类。乌龙茶综合了绿茶和红茶的制法,品质介于绿茶和红茶之间,既有红茶浓鲜味,又有绿茶清芬香,并有绿叶红镶边的美誉。品尝后齿颊留香,回味甘鲜。乌龙茶的品饮特点是重在品香,不在赏形,先闻其香,后尝其味。浅斟慢饮,品尝其特有的韵味,达到艺术的享受。

乌龙茶始于17世纪中后期,先流行于闽北武夷山和闽南的漳州、泉州一带,后传入广东、香港和台湾。

闽北乌龙武夷岩茶,产自福建的武夷山,具有特殊的岩韵,大红袍为武夷岩茶中品质最优异者。

闽南乌龙以铁观音为代表,产于闽南安溪,俗称七泡有余香。

广东乌龙以凤凰单枞最为着名,产于广东省潮州市凤凰镇乌岽山茶区。

台湾乌龙产于中国台湾,其中南投县的冻顶乌龙茶(俗称冻顶茶)知名度极高而且最为名贵。

最近,安徽六安地区研制生产瓜片乌龙成功,有乌龙茶的轻幽兰香又有绿茶的馥郁清芬,冲泡简单,适合在办公室品饮。

乌龙茶的冲饮方式特别,技艺细致而考究,故称功夫茶。主要流行于福建、广东、台湾和香港等地。福建、广东历来商业发达,经商者常与客人在一起边喝茶,边洽谈生意,功夫茶的细品慢啜的冲饮过程,既显示对客人的尊重,又适应商业工作节奏,这或许是闽、粤一带首先流行品饮乌龙茶的原因吧。

乌龙球与乌龙茶,两者虽然名字相近,但是名字的来历其实倒没太大的关系。

乌龙球源于英语的OWNGOAL一词,意为自进本方球门的球,英语owngoal与粤语的乌龙一词发音相近,而粤语乌龙有搞错、乌里巴涂等意思,大约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香港记者便在报道中以乌龙来翻译owngoal,这便是乌龙球的来历。

而乌龙茶名字的来历,说起来还有一段传说故事:清朝雍正年间,在福建省安溪县西坪乡南岩村里有一个茶农,也是打猎能手,姓苏名龙,因他长得黝黑健壮,乡亲们都叫他乌龙。一年春天,乌龙腰挂茶篓,身背弓箭上山采茶,采到中午,一头山獐突然从身边溜过,被乌龙射中,但负伤的山獐拼命逃向山林中,乌龙也随后紧追不舍,终于捕获了猎物,当把山獐背到家时已是掌灯时分,乌龙和全家人忙于宰杀、品尝野味,已将制茶的事全然忘记了。翌日清晨全家人才忙着炒制昨天采回的茶青。没有想到放置了一夜的鲜叶,已镶上了红边了,并散发出阵阵清香,当茶叶制好时,滋味格外清香浓厚,全无往日的苦涩,便精心琢磨反复试验,终于制出了品质优异的茶类新品乌龙茶。安溪也就成了乌龙茶的故乡了。

那么,最早的乌龙茶的制作工艺,是否就如传说中所说,就发源于福建安溪呢?

根据《安溪县历史档案》记载:是安溪人于雍正年间(1730前后)创造的,但早于此50年前,清朝茶僧释超全,就曾在他的《武夷茶歌》中写道:溪茶遂仿岩茶样,这里的岩茶,指的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武夷岩茶。大量的茶学文献和茶专家都曾就此做过乌龙茶的制法,发祥于武夷山的论述,在此不一一叙述。

可以说,乌龙茶是沿袭武夷茶制法的创新,乌龙茶制作技术与历史上的武夷茶制作技术有着一脉相承的联系。

炎帝神农氏与茶的隐秘关联


说到茶,我们大多数第一时间想到的是陆羽,但是今天小编想给大家普及一下炎帝神农氏,因为他竟是“茶祖”。这是大多数人都不知道并且也比较震惊的一个消息。

中国是茶叶的故乡,茶是在全世界长盛不衰的饮料。但是,谁堪为中华“茶祖”?是吴理真,诸葛亮,还是陆羽?日前在湖南炎陵县举行的公祭大典活动中,中国权威茶文化专家经研究、考证给出了答案:“茶祖”就是炎帝神农氏。

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兼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茶叶学会理事长程启坤表示,炎帝神农氏是华夏民族举世公认的人文始祖。炎帝神农氏为了让广大老百姓能够安全饮食,严防因饮食不当引发疾病,亲自尝百草,辨别百草的可食用性,并在这一过程中发现了茶及茶的药用功效。在《神农本草经》中就曾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其中的荼,即为茶。这充分说明,茶的饮用与医药功能,就是在神农氏亲口咀嚼的尝试中找到的。这种生吃新鲜茶树芽叶的现象,在现今云南的布朗族、佤族、德昂族等少数民族还保存着。

湖南师范大学教授蔡镇楚认为,茶树,茶叶的应用,都是农业生产发展与农耕文化的产物;炎帝神农氏是中国农耕文化之祖,因而也是“中华茶祖”。蔡镇楚还指出,“茶圣”陆羽在世界上第一部茶学与茶文化著作《茶经》中明确指出:“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周鲁公。”明确肯定神农氏是饮茶之祖,即“中华茶祖”。程启坤、蔡镇楚的论据和观点,得到了包括中国农业历史学会副会长陈文华等人在内的广泛认同。

关于炎帝神农氏对茶的贡献,国际茶业科学文化研究会会长陈彬藩指出,炎帝神农氏发现茶的意义不仅为后人提供了一种健康饮料,更在传播茶饮中无声地奠定了以“追求先进、开拓创新;公而忘私、关注大众;以民为本、推动文明”为核心的中华茶文化。湖南省茶祖神农基金会理事长庞道沐认为,奉炎帝神农氏为“茶祖”,符合炎黄子孙民族情感的皈依,能唤起世界“茶人”对“茶祖”神农文化的共识。专家们强烈提议,中国应将每年的谷雨时节定为“茶祖节”与“中国茶节”,倡导“茶为国饮”,提倡科学饮茶的健康习惯。

据史料记载,炎帝“崩葬长沙茶乡之尾”,即今湖南省炎陵县炎帝陵。历朝历代,各种官方、民间在炎帝陵的祭祀,香火鼎盛、绵绵不绝。特别是1986年大规模修复后,炎帝陵作为全球华人的精神家园,已接纳海内外500余万人次参谒。

现在看到了确切的文字资料和史料记载,都没有疑惑了吧,相信了吧。所以炎帝神农氏的存在也应该是我们应该了解的部分。

中国的茶与书法往往关联,内涵所在


中国书法艺术,讲究的是在简单的线条中求得丰富的思想内涵,就象茶与水那样在简明的色调对比中求得五彩缤纷的效果。

闻名于世的茶艺与书法均起源于中国。几千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茶艺和书法得以兴旺发达,并形成了一脉悠久而独特的文化。茶被人们誉为“国饮”,而书法又被世人视为“国粹”。

茶艺和书法为我国博大恢宏的传统文化增添了光彩,两者都溶中国哲学、东方文化、华夏民族精神气质于一体,并在人文精神上息息相通。因此,我国历史悠久的茶文化与璀璨夺目的书法艺术历来就有着不解之缘。

古人饮茶之风甚盛,有茶宴、茶会等一系列文化形式。文人僧侣饮茶时,作诗、作赋,或吟颂,或挥毫。据《茶事拾遗》记载:“钱起,字仲文,与赵莒为茶宴,又尝过长孙宅与朗上人作茶会。”钱起乃唐代著名诗人,曾任考功郎中,翰林学士等职,为“大历十才子”之一。他写过不少茶宴、茶会的诗作。此后,一些文人雅士常邀三五知己用名茶招等客人,一边细细品尝,一边吟颂诗赋,挥毫作书作画,令人兴尽才散。

如今,我国很多地区也兴起了茶艺表演,在欣赏礼仪小姐的精彩表演时又可学到不少茶文化方面的知识,文雅而高贵,给人以美的享受,令人心旷神怡,留连忘返。

而书法则是祖国艺术园地里一枝奇葩,与其它国粹一样浓缩了五千年的中华文化,照亮了漫长而曲折的历史长河,震撼和哺育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心灵。它以自己独特的形式和美感,屹立于世界艺术之林。

书法具有骨、血、筋、气,形质与性情相统一的视觉艺术形式,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孕育了无数冠绝百代的大书家,积累了数以万计的墨迹瑰宝和著述,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世人面前,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伟大创造力。书法所表现出来的形质与性情之美,犹如自然界之精微广大,变化无穷。以点线面等要素无穷尽组合的书法艺术,为美学和艺术哲学积累了丰富宝藏和理论。因此,书法和茶艺一样,集中反映了我国“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茶艺是在茶业和茶饮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茶树原产于我国西南一带。发现和饮用茶的历史可追溯到四千年前的神农时代。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就有明确记载:“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茶和其他植物一样,从发现到利用,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当原始人类发现茶叶对人体有一定的医疗作用之后,便对茶叶的种植、加工和用途开始重视起来,一些文人雅士用文字记载其栽培技艺和饮用方法。这当中书法家充当了重要角色。尤其是在隋朝以前印刷术尚未发明,各种事物的传播、记载均得依赖于书法,茶事自然不能例外。即使是后来发明了印刷术,依然没有离开过书法。

再后来,由于书法的介入,茶风更为兴盛。通过书法家及一些文人的赞赏,饮茶之风很快盛行中国大地。宋代诗人、书法家苏轼有诗:“何须魏帝一丸药,且尽卢仝七碗茶”。书法、茶艺与气功及禅学一样,具有静心、自悟、怡情和健体等功效。茶艺和书法如同绘画、雕塑、音乐和舞蹈艺术一样,能给人以乐趣、情趣、雅趣和美的享受,它是有情的绘画,无声的音乐,异形的雕塑,静化的舞蹈,令人百看不厌,回味无穷。

乌龙茶的起源与历史介绍


中国茶文化底蕴深厚,已有了几千年的历史。而乌龙茶植根于博大精深的中国茶文化,吸收融合了红茶和绿茶的加工技术,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色。

关于乌龙茶的起源,茶学专家通常将龙凤团茶视为乌龙茶的前身,这是不无原因的。宋元时期,当时的贡茶一直为龙凤团茶,但到了明朝,由于明太祖朱元璋觉得龙凤团茶工艺繁复,徒耗民力,因而下令罢贡,龙凤团茶也随之消失。不过此段时期后,中国的茶业仍在发展。一方面是云南茶马古道上普洱茶的运送川流不息;另一方面,诸如龙井、碧螺春之类的炒青绿茶开始崛起;而在原来生产龙凤团茶的武夷山地区,则出现了一种既不同于绿茶,又不同于普洱茶的半发酵茶,这就是最早的乌龙茶。乌龙茶的生产制作与龙凤团茶以及其他茶类都有不同,但乌龙茶并非无根之茶。在它之前发展近千年的龙凤团茶,以及其他茶类的栽培、制作工艺、冲泡品饮技艺,为乌龙茶的横空出世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不过,由于古代中国一直不重视工艺技术的整理,对乌龙茶出现的具体时间与创造者,现在也已无据可考,我们只能从民间流传的一些故事、传说来做一番猜想。

解说乌龙茶的历史与发展


乌龙茶也可以称为青茶,属于半发酵茶及全发酵茶,种类比较多,是中国几大茶类中,独具鲜明中国特色的茶叶品类。至今仍保持手工经十数道传统工艺程序,方能制作成始终呈现自然形态的成品。它仅产于中国的日内瓦湖----杭州西湖之畔,"形美,色翠,香郁,味甘"是龙井茶的"四绝",常被作为馈赠佳宾亲朋之高尚礼品。

龙井茶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我国唐代,当时著名的茶圣陆羽,在所撰写的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中,就有杭州天竺、灵隐二寺产茶的记载。龙井茶之名始于宋,闻于元,扬于明,盛于清。在这一千多年的历史演变过程中,龙井茶从无名到有名,从老百姓饭后的家常饮品到帝王将相的贡品,从汉民族的名茶到走向世界的名品,开始了它的辉煌时期。

早在北宋时期,龙井茶区已初步形成规模,当时灵隐下天竺香林洞的“香林茶”,上天竺白云峰产的“白云茶”和葛岭宝云山产的“宝云茶”已列为贡品。

北宋高僧辩才法师归隐故地,也是当年与苏东坡等文豪在龙井狮峰山脚下寿圣寺品茗吟诗之处,苏东坡有“白云峰下两旗新,腻绿长鲜谷雨春”之句赞美龙井茶,并手书“老龙井”等匾额,至今尚存寿圣寺胡公庙、十八棵御茶园中狮峰山脚的悬岩上。到了南宋,杭州成了国都,茶叶生产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元代,龙井附近所产之茶开始露面,有爱茶人虞伯生始作《游龙井》饮茶诗,诗中曰:“徘徊龙井上,云气起晴画。澄公爱客至,取水挹幽窦。坐我詹卜中,余香不闻嗅。但见瓢中清,翠影落碧岫。烹煎黄金芽,不取谷雨后,同来二三子,三咽不忍漱。”可见当时僧人居士看中龙井一带风光幽静,又有好泉好茶,故结伴前来饮茶赏景。

到了明代,龙井茶开始崭露头角,名声逐渐远播,开始走出寺院,为平常百姓所饮用。明嘉靖年间的《浙江匾志》记载:“杭郡诸茶,总不及龙井之产,而雨前细芽,取其一旗一枪,尤为珍品,所产不多,宜其矜贵也。”明万历年的《杭州府志》有“老龙井,其地产茶,为两山绝品”之说。

万历年《钱塘县志》又记载“茶出龙井者,作豆花香,色清味甘,与他山异。”此时的龙井茶已被列为中国之名茶。明代黄一正收录的名茶录及江南才子徐文长辑录的全国名茶中,都有龙井茶。

如果说在明代龙井茶还介于诸名茶之间的话,到了清代,龙井茶则立于众名茶的前茅了。清代学者郝壹恣行考“茶之名者,有浙之龙井,江南之芥片,闽之武夷云。”乾隆皇帝六次下江南,四次来到龙井茶区观看茶叶采制,品茶赋诗。胡公庙前的十八棵茶树还被封为“御茶”。从此,龙井茶驰名中外,问茶者络绎不绝。

近人徐珂称:“各省所产之绿茶,鲜有作深碧色者,唯吾杭之龙井,色深碧。茶之他处皆蜷曲而圆,唯杭之龙井扁且直。”民国期间,著名的龙井茶成为中国名茶之首。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积极扶持龙井茶的发展。茶区人民在政府的关怀下,改旧式柴锅为电锅,选育新的龙井茶优良品种,推广先进栽培采制技术,建立龙井茶分级质量标准,使龙井茶生产走上了科学规范的发展道路。

从龙井茶的历史演变看,龙井茶之所以能成名并发扬光大,一则是龙井茶品质好,二则离不开龙井茶本身的历史文化渊源。所以龙井茶不仅仅是茶的价值,也是一种文化艺术的价值,里面蕴藏着较深的文化内涵和历史。

乌龙茶 为何“乌龙”?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一篇《乌龙茶 为何“乌龙”?》,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乌龙茶(oolongtea),亦称青茶,属半发酵茶,品种较多,铁观音和大红袍都属于乌龙茶。在福建方言中,“乌龙”的意思是“糊里糊涂”。所以,足球比赛中,把球踢进自家球门也叫“乌龙球”。为什么把一种很好喝的茶,称为“糊里糊涂”的茶?这源于当地一个传说。

传说,当年有一位茶农在山上采完茶青后,将茶青鲜叶放在竹篓里,然后背下山。山路崎岖,在下山的过程中,竹篓里的鲜叶随着人体上下颠簸、左右摇晃,茶青鲜叶经过碰撞后,产生了花一样的清香。茶农将这个偶然的发现,用于茶叶加工,竟然形成了后来的一种特殊的“摇青”工艺。当时,自然科学不发达,茶农无法解释这种神秘现象,于是,将这种茶称为“乌龙茶”,就是“糊里糊涂的茶”,乌龙茶也就成了这类茶的通俗名称。

传说归传说,一种茶类的加工工艺是经过无数次摸索、实验、改进的结果。不过,这个故事倒是让人们一下子记住了乌龙茶的“摇青”工艺,也理解了铁观音、大红袍的香气是来自“摇青”这道关键的工序。

古时茶农觉得糊里糊涂的“摇青”工艺,现代科学给出了清晰的解释。一般,茶农制茶时,将晒青(就是晾鲜叶)摇青交替进行,多为三晾三摇,也有六晾六摇。摇青是使茶青叶缘相互碰撞,导致叶缘破碎,叶子中的茶多酚少量发生氧化,转化为茶红素,这就形成了“绿叶红镶边”这个乌龙茶最显著的特征。另外,摇青也是茶的香气形成的关键工序。经过摇青,茶青叶中内含的物质成分,由50多种增加到300多种,从而产生了花香、果香等类型的香气。

关于本文《乌龙茶 为何“乌龙”?》的内容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知识,可以关注我们!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