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马道上的故事——名茶换大马

发布时间 : 2021-10-27
青茶的故事 茶马古道的线路 花茶故事

青茶的故事。

下面是茶经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茶马道上的故事——名茶换大马”精彩内容,帮助大家了解茶文化知识,欢迎大家进行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雅安古称雅州,素称川西咽喉、民族走廊。这里是国宝熊猫的故乡,也是沟通川、藏、滇各民族的地缘走廊。其属地名山县境内的蒙山为蜀中三大名山之一,与峨眉山、青城山齐名,因常年雨量在2000毫米以上,故称西蜀漏天。

前不久,笔者入川采风,在雅安市蒙顶山,看到了一处西汉时期的茶园遗迹。这是我国历史上文字记载人工种植茶叶最早的地方。

公元前53年,西汉药农吴理真,在蒙山发现野生茶的药用功效,在蒙山五峰间一块集灵秀之地,移植种下七株茶树。也许他没想到,自己由此首开人工种茶先河,成为世界上种植驯化茶叶的第一人,被后世尊为茶祖。这七株被当地人奉为神灵的仙茶树仍在开枝散叶。笔者踏访当年植茶遗址,有幸亲见。

蒙山独特的气候,为优质茶叶的生长提供了丰澹的条件。自唐天宝元年(742年)始,蒙山茶正式列为了贡茶,又被称为皇茶。

当地人说,蒙山茶分为正贡、副贡和陪贡,贡茶的采摘和制作尤为神圣。春茶萌发之际,知县选定吉日,率吏上山,派僧人12人入皇茶园采摘仙茶,隔纸微烘后,拣清洁者360片为正贡,作为皇室祭祀太庙之物。在园外附近茶地采摘的茶叶,先以猛火烘焙,至半蔫取出,置于黄纸上稍晾,令诸僧围坐一张木案,揉成条形,再放置炉上,用微火慢焙至干,精选其中清润光洁者作副贡,供皇帝饮用。余叶复以焙、炒、揉,做成颗子茶,作为陪贡。蒙茶自唐入贡,年年岁岁,从未间断,直至清末,是历史上唯一持续了1169年贡茶历史的绝世珍品。

今天的名山县新店镇完好保存着一处宋代始建的茶马司遗址,它无声地见证了一段延续数百年的茶马交易历史。

唐贞观年间,文成公主和吐蕃和亲,带去大量茶叶入藏,茶叶很快传入民间,成为藏族人民生活的必需品。

宋代年间,北方少数民族不断对中原用兵。宋人发现藏胞爱茶,尤爱雅州名山茶。宋几代皇帝,一次比一次加紧对川茶,尤其是对蜀中雅安名山茶的专卖权。皇帝下诏:用名山茶易蕃马。并在名山专设茶马司,负责与藏族为主的各民族以茶易马公务。

据记载,在名山茶最走俏的年代,一百斤名山茶,可换回4尺2寸大马一匹。这些茶叶全用马驮人背,通过茶马古道运往西藏,并到达尼泊尔、印度及南亚各国。那时,四川茶叶产量居全国第一,名山茶叶产量又居四川之首。

1958年,毛泽东品蒙山茶后指出:要让蒙山茶走进千家万户,要恢复蒙山茶的历史面目。蒙山茶正式开始列为国家级礼茶,作为中南海接待外宾所用。

如今人背马驮不再,茶马古道已成遗址,人们只能到茶文化博物馆,触摸这段远去的历史。历经沧桑的茶马古道,把沿途高原风光、地理奇观及民族风情串成一道永不褪色的历史人文景观。

小编推荐

蒲松龄以茶换故事


蒲松龄是我国著名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的编著者。他出生于明末清初的社会动乱时期,家道中衰,『J庭不振。自幼生活困苦的他决心发奋读书,光耀门楣,奈何却屡试不第。在饱经半世风霜之后,蒲松龄对于世态人情都有了深刻认识,于是将满腔不平倾注在《聊斋志异》之中。

他的《聊斋志异》来源广泛,除了自己的亲身见闻和虚构外,有很多是来自民间的传说故事,而广征素材的办法之一就是设置茶摊了。因此,在清代康熙初年时,每逢盛夏午后,人们总是能够看见一位三十来岁的瘦汉,在淄川的蒲家庄大路口的一株老槐树下摆了一个凉茶摊,这个瘦汉就是蒲松龄。他的茶摊并不以营利为日的,往来的路人只需在歇脚聊灭时,将自己听过或见过的奇闻异事跟他聊聊,茶钱分文不要。这个不成文的“规矩”,由此也就传开了,过往的行人不管有没有真实的故事,都到他的茶摊去蹭杯茶吃,然后胡编一个故事应付。对此,蒲松龄并没有斤斤计较,茶钱照例不收。久而久之,蒲松龄积攒了很多关于魑魅魍魉、狐仙妖魔的故事题材。他运用自己独特而又丰富的想象力,到康熙十八年(1679年)时,《聊斋志异》已经初具规模。后来,蒲松龄又几经修改、润色,终于在晚年,著成我国历史上第一本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_乾隆嗜茶趣事自宋朝开始,君主之中,爱茶者甚多。而清高宗乾隆皇帝的嗜茶趣事轶闻,不胜枚举,比宋徽宗、康熙帝等君主要多得多。

乾隆皇帝秉承了圣祖康熙帝的爱好,经常在闲暇之时南下,乾降帝一生六次下江南,在乾隆南巡期间,还留下了很多茶事佳话。相传乾隆每到一处吃得好茶之后,便将那些茶封为贡茶,要求当地每年进贡到富里。他在杭州饮过龙井茶之后,对该茶品质十分赏识,一时兴起,将当地龙井胡公庙旁的十八株茶树敕封为“御茶”,下令年年贡奉御茶。同样,乾隆帝在湖南品尝到“君山银针”之后,将其御封为贡茶,更是命令当地官员要每年进贡此茶十八斤。当乾隆帝在福建崇安尝过乌龙茶“大红袍”时,初嫌“大红袍”的名字不够文雅,当了解了名字的由来之后,竟然御笔为之题匾。此外,在福建安溪品尝到另一种乌龙茶后,再次御题钦赐其名为“铁观音”。江南的这些名茶至今仍然享有盛誉,而乾隆帝的嗜茶趣事更是对名茶的传播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自古以来,中国都被称之为礼仪之邦。凡事都讲求“礼”字,茶事也具有一定的规矩,即茶礼。主人在向宾客敬茶或给宾客杯中续水时,宾客通常以中指和食指略微弯曲,在桌上轻轻点几下,向主人表示谢意,这种茶礼至今仍然广泛流传,相传它的起源也与乾隆下江南有关。乾隆帝一次南巡途经苏州时,与几位侍从一同微服私访、体察民情。一行人行走期间,乾隆帝一时荣瘾大发,恰逢行至一茶馆门前,于是也等不得茶博士的照料,兀自拿起茶壶为自己和随行侍从斟起茶来。一旁侍立的随从见状一时间竟手足无措,跪下接茶吧,怕暴露了皇上的身份;不跪吧,又与礼不合。这时,侍从中的一个人灵机一动,伸出手来将食指和中指弯曲,对着皇上轻叩几下,形似双膝下跪,叩谢我主圣恩。乾隆帝对于侍从的这一创造极为喜欢,龙颜大悦。从此,这一茶礼便流传开来,成为茶人们至今仍然沿用的致谢方式。

百斤名山茶换一匹高头大马


雅安古称雅州,素称“川西咽喉”、“民族走廊”。这里是国宝熊猫的故乡,也是沟通川、藏、滇各民族的地缘走廊。其属地名山县境内的蒙山为蜀中三大名山之一,与峨眉山、青城山齐名,因常年雨量在2000毫米以上,故称“西蜀漏天”。

前不久,笔者入川采风,在雅安市蒙顶山,看到了一处西汉时期的茶园遗迹。这是我国历史上文字记载人工种植茶叶最早的地方。

公元前53年,西汉药农吴理真,在蒙山发现野生茶的药用功效,在蒙山五峰间一块集灵秀之地,移植种下七株茶树。也许他没想到,自己由此首开人工种茶先河,成为世界上种植驯化茶叶的第一人,被后世尊为“茶祖”。这七株被当地人奉为神灵的“仙茶树”仍在开枝散叶。笔者踏访当年植茶遗址,有幸亲见。

蒙山独特的气候,为优质茶叶的生长提供了丰澹的条件。自唐天宝元年(742年)始,蒙山茶正式列为了贡茶,又被称为“皇茶”。

当地人说,蒙山茶分为正贡、副贡和陪贡,贡茶的采摘和制作尤为神圣。春茶萌发之际,知县选定吉日,率吏上山,派僧人12人入“皇茶园”采摘仙茶,隔纸微烘后,拣清洁者360片为正贡,作为皇室祭祀太庙之物。在园外附近茶地采摘的茶叶,先以猛火烘焙,至半蔫取出,置于黄纸上稍晾,令诸僧围坐一张木案,揉成条形,再放置炉上,用微火慢焙至干,精选其中清润光洁者作副贡,供皇帝饮用。余叶复以焙、炒、揉,做成颗子茶,作为陪贡。蒙茶自唐入贡,年年岁岁,从未间断,直至清末,是历史上唯一持续了1169年贡茶历史的绝世珍品。

今天的名山县新店镇完好保存着一处宋代始建的茶马司遗址,它无声地见证了一段延续数百年的茶马交易历史。

唐贞观年间,文成公主和吐蕃和亲,带去大量茶叶入藏,茶叶很快传入民间,成为藏族人民生活的必需品。

宋代年间,北方少数民族不断对中原用兵。宋人发现藏胞爱茶,尤爱雅州名山茶。宋几代皇帝,一次比一次加紧对川茶,尤其是对蜀中雅安名山茶的专卖权。皇帝下诏:用名山茶易蕃马。并在名山专设茶马司,负责与藏族为主的各民族以茶易马公务。

据记载,在名山茶最走俏的年代,“一百斤名山茶,可换回4尺2寸大马一匹”。这些茶叶全用马驮人背,通过茶马古道运往西藏,并到达尼泊尔、印度及南亚各国。那时,四川茶叶产量居全国第一,名山茶叶产量又居四川之首。

1958年,毛泽东品蒙山茶后指出:“要让蒙山茶走进千家万户,要恢复蒙山茶的历史面目。”蒙山茶正式开始列为国家级礼茶,作为中南海接待外宾所用。

如今人背马驮不再,茶马古道已成遗址,人们只能到茶文化博物馆,触摸这段远去的历史。历经沧桑的茶马古道,把沿途高原风光、地理奇观及民族风情串成一道永不褪色的历史人文景观。

茶马古道 百斤名山茶换一匹高头大马


雅安市古称雅州,素称川西咽喉、民族走廊。这里是国宝熊猫的故乡,也是沟通川、藏、滇各民族的地缘走廊。其属地名山县境内的蒙山为蜀中三大名山之一,与峨眉山、青城山齐名,因常年雨量在2000毫米以上,故称西蜀漏天。

雅安市位于川藏、川滇公路交会处,距成都120公里,是四川盆地与青藏高原的结合过渡地带、汉文化与民族文化结合过渡地带、现代中心城市与原始自然生态区的结合过渡地带,是古南方丝绸之路的门户和必经之路,曾为西康省省会。它是四川省历史文化名城和新兴的旅游城,有雨城之称。北为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西与南为甘孜藏族自治州和凉山彝族自治州,东面有成都、眉山、乐山3市,市域呈南北较长,东西较狭的不规则图形。概括起来讲,雅安东邻成都、西连甘孜、南界凉山、北接阿坝,素有川西咽喉、西藏门户、民族走廊之称。

前不久,笔者入川采风,在雅安市蒙顶山,看到了一处西汉时期的茶园遗迹。这是我国历史上文字记载人工种植茶叶最早的地方。

公元前53年,西汉药农吴理真,在蒙山发现野生茶的药用功效,在蒙山五峰间一块集灵秀之地,移植种下七株茶树。也许他没想到,自己由此首开人工种茶先河,成为世界上种植驯化茶叶的第一人,被后世尊为茶祖。这七株被当地人奉为神灵的仙茶树仍在开枝散叶。笔者踏访当年植茶遗址,有幸亲见。

蒙山独特的气候,为优质茶叶的生长提供了丰澹的条件。自唐天宝元年(742年)始,蒙山茶正式列为了贡茶,又被称为皇茶。

当地人说,蒙山茶分为正贡、副贡和陪贡,贡茶的采摘和制作尤为神圣。春茶萌发之际,知县选定吉日,率吏上山,派僧人12人入皇茶园采摘仙茶,隔纸微烘后,拣清洁者360片为正贡,作为皇室祭祀太庙之物。在园外附近茶地采摘的茶叶,先以猛火烘焙,至半蔫取出,置于黄纸上稍晾,令诸僧围坐一张木案,揉成条形,再放置炉上,用微火慢焙至干,精选其中清润光洁者作副贡,供皇帝饮用。余叶复以焙、炒、揉,做成颗子茶,作为陪贡。蒙茶自唐入贡,年年岁岁,从未间断,直至清末,是历史上唯一持续了1169年贡茶历史的绝世珍品。

今天的名山县新店镇完好保存着一处宋代始建的茶马司遗址,它无声地见证了一段延续数百年的茶马交易历史。

唐贞观年间,文成公主和吐蕃和亲,带去大量茶叶入藏,茶叶很快传入民间,成为藏族人民生活的必需品。

宋代年间,北方少数民族不断对中原用兵。宋人发现藏胞爱茶,尤爱雅州名山茶。宋几代皇帝,一次比一次加紧对川茶,尤其是对蜀中雅安名山茶的专卖权。皇帝下诏:用名山茶易蕃马。并在名山专设茶马司,负责与藏族为主的各民族以茶易马公务。

据记载,在名山茶最走俏的年代,一百斤名山茶,可换回4尺2寸大马一匹。这些茶叶全用马驮人背,通过茶马古道运往西藏,并到达尼泊尔、印度及南亚各国。那时,四川茶叶产量居全国第一,名山茶叶产量又居四川之首。

1958年,毛泽东品蒙山茶后指出:要让蒙山茶走进千家万户,要恢复蒙山茶的历史面目。蒙山茶正式开始列为国家级礼茶,作为中南海接待外宾所用。

如今人背马驮不再,茶马古道已成遗址,人们只能到茶文化博物馆,触摸这段远去的历史。历经沧桑的茶马古道,把沿途高原风光、地理奇观及民族风情串成一道永不褪色的历史人文景观。

中国名山与名茶的故事


中国名山与名茶的故事大雪山正山古树茶:大雪山位于云南临沧地区双江县勐库镇。若论普洱茶,必言大叶种,勐库大叶茶,品种称英豪,云南双江勐库镇是云南大叶种茶的发源地。勐库大叶种茶属乔木型、特大叶类、早芽种,在茶业界享有较高的美誉度。1984年全国茶树良种审定委员会评定了第一批30个茶树良种,勐库大叶茶、勐海大叶茶、凤庆大叶茶榜上有名。

大雪山雄踞双江县勐库镇西北,是孕育勐库大叶茶的摇篮。在大雪山中上部,海拔2200至2750米,人迹难至的原始森林中,分布着目前已发现的海拔最高、密度最大的野生古茶树群落,大部分树龄在千年以上。经过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云南省农业科学研究院茶叶研究所等科研部门的植物专家和茶叶专家的鉴定,双江县大雪山野生古茶园是茶树起源中心之一。

大雪山正山古茶、大雪山正山古树春茶饼均系选用勐库大雪山野生古茶制成,外观油润呈深墨绿色、无毫。闻之有浓郁的山野夜来香的香气,茶性劲足霸道,存放时间短不宜多饮,特别适宜长期收藏贮存。因地处高山密林,原料采摘艰难,故产量极少。

攸乐山正山古树茶:攸乐山在云南普洱茶历史上辈分很高,曾位居六大茶山之首。现今,攸乐山行政名称为基诺山,主要聚居着基诺族。攸乐山区属北来势带高原气候,是云南大叶茶的中心产地之一,早在1700多年前就有栽培着作权,历史上最高产量达到2000担以上。老茶树一年一生的叶芽呈黄绿色,发芽早,多茸毛,是优良的普洱茶种。晒青毛茶为棕红色,茶质较硬,条索分明,青茶味酽,生津味甘;熟普醇厚甘滑,沙化怡爽。

攸乐山古茶园毁坏严重,在世不多,只有深入茶区,用心采集,才能采收到为数有限的优质茶叶,偶得一片攸乐正山古树大春饼茶,亦仅够茶友一尝而已。

老班章正山古树茶:老班章地处布朗山深处。布朗山位于西双版纳勐海县的境内,靠近中缅边境,是着名的普洱茶产区,也是古茶园保留得最多的地区之一。布朗山乡包括班章、老曼峨、曼新龙等树寨,其中,最古老的老曼峨寨子已有1400年历史。布朗族是百濮的后裔,他们世世代代生活在布朗山,是世界上最早栽培、制作和饮用茶叶的民族。老班章所产的茶叶,滋味厚重、浓烈、霸道,初饮如伟岸的汉子,风骨刚健,气势雄浑,回味则有刚中有柔、强中有媚的风情。有茶人称赞老班章茶是普洱茶的王中之王,是最优质的普洱茶原料。老章班正山古树春茶饼,白毫显着,叶芽肥壮,是绝佳的收藏品,因产量少而一饼难求。

品普洱茶 行茶马道


从云南普洱市参加普洱茶文化旅游节回来,学着普洱人的样子品普洱茶,成了我每天的必修课。一杯一杯色泽清澄的茶水从飘逸杯中流出,袅袅茶香在我的鼻息间浮动,被普洱人称为回甘的感觉在我吸气时游走在喉间,我会情不自禁地想起旅游节期间走过的茶马古道。山石古道,绵延在一片半原始森林中,古道上清晰可见的马蹄印,记述了昔日的繁荣。茶马古道使普洱茶行销国内各省区,远销新加坡、马来西亚、缅甸、泰国、法国、英国、朝鲜、日本等国家和港澳地区,在世界上享有盛名。在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和世界名著《战争与和平》等作品中,都有喝普洱茶的描述。今天,因其神奇的功效,普洱茶被称为美容茶、减肥茶、益寿茶、窈窕茶而倍受欢迎。

4月8日普洱茶文化旅游节开幕,从这天起,思茅市改名为普洱市。普洱茶文化旅游节还将玉溪、普洱和版纳的旅游串联起来,形成一条茶马古道热带雨林民族风情的丰富旅游环线。游客可先车后飞,也可车来车往,从聂耳的故居驶向神奇的普洱茶故乡,沿路观回归线、浪漫哈尼情,然后感受快乐茶马古道。如今,茶马古道上不再有马帮了,但喝普洱茶的时候我们仍会想起他们,想起他们留在茶马古道上的马蹄印,想起他们留下的,令普洱茶品赏者遐想神游的故事。

爱喝茶的你,不能不知道“茶马古道上的故事”


原标题:爱喝茶的你,不能不知道“茶马古道上的故事”

“茶马古道”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有着特定含义的一个概念,它是指唐宋以来至民国时期汉、藏之间以进行茶马交换而形成的一条交通要道。具体说来,茶马古道主要分南、北两条道,一条是从云南的南部西双版纳、思茅经临沧、保山、大理、怒江、丽江、迪庆到四川的甘孜及西藏的昌都、察隅、波密、林芝、拉萨,再进入尼泊尔、不丹、印度、阿富汗等国;一条是从四川的雅安出发,经康定到昌都的左贡同云南之道相汇。

现在的临沧地区,明清时期大致属于顺宁府管辖,其治所在顺宁县,也就是今天的凤庆县。这就是说,在顺宁府存在的1913年以前,凤庆曾经是这一带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凤庆有此地位,是由于这里种茶历史悠久,素有茶乡之称,是茶马古道上的重要茶产区之一,驰名中外的“滇红”茶就诞生在这里。因而这一地区的发展变迁,就与茶业的发展和茶马古道的变迁紧密相联。

对于凤庆的茶,明代《滇略》、《徐霞客游记》,清代《滇南新语》、《滇行日录》、《滇海虞衡志》以及康熙、雍正、乾隆、光绪的《顺宁府志》,民国的《顺宁县志》,都有记载和高度评价。但那时的茶叶产品,均为绿茶类的晒青毛茶,而且多为自产自用的小农经济生产格局。每年清明节前后,大理、下关、丽江等地的茶商就进驻顺宁采购毛茶。几十匹骡马为一队的数十队马帮,来往于顺宁和下关之间,为各地茶商运输茶叶,形成一年一度的“春茶会”。

据史料记载,清康熙四年(公元1665年),云南北胜州(今丽江地区永胜县)设立茶马市场后,凤庆茶叶产品开始大量流人丽江,由此带动凤庆茶业迅速发展。

凤庆茶叶的运销,是由马帮沿着有数百年历史的茶马古道重要路段“顺下线”进行的。乾隆二十六年(公元1761年),澜沧江铁索桥(青龙桥)建成后,这条茶马道更成为了顺宁、云州(今云县)、缅宁(今临沧)、双江、耿马及镇康等地通往大理及昆明的要道,再加上凤庆是茶叶集市贸易中心,自然凤庆也就成为南诏及中原文化由北向南传播的中心地区了。

当时从凤庆到昆明一共18个马站,在凤庆有顺宁站、大寺的新村站,鲁史的金马站、鲁史街站和犀牛站。每个马站间大约30华里,正好是马帮一天的行程数。在茶马古道典盛时期,每一个马站都是一个商品物资集散地和交易中心,以致是经济文化中心。当然其规模大小与功能并不完全一样。在凤庆境内的这段茶马古道上,鲁史镇和凤庆城最为繁荣。

思普区历史上的盐茶马道


思普区历史上的盐茶马道,是伴随着盐茶的生产、运输、销售而兴起的。据光绪《普洱府志》载,普洱茶早在唐代就已行销西番。其卷十九《食货志》载:普洱古属银生府,则西番之用普茶,已自唐时。宋代时已开始有茶马市场,以茶易马。元代时茶叶已成为边疆各族人民相互交易的重要商品。

到明朝时,谢肇zh己在《滇略》中有士庶所用,皆普茶也的记载。万历年间,在普洱已设官管理茶叶贸易。据考,历史上普洱茶运销量号称10万担以上,清顺治十八年(1661),仅从普洱运销西藏的茶叶就有三万驮之多。清代中叶,清政府已在普洱府和思茅厅增设茶局,商人经营茶叶要向官方领取茶引(即执照).雍正七年,清政府在攸乐山设攸乐同知,统兵五百防守山寨,征收茶捐,当时每年约有马帮一千余驮运茶叶,然后转运普洱府加工精制。由于瘴疟流行,乾隆元年(1736),清政府将攸乐同知移往思茅,改称思茅同知,从此思茅又成了普洱与西双版纳之间的茶叶中转站,思茅也因普茶远销而繁荣起来。

从道光至光绪初年(1821-1876),思茅城商旅云集,市场繁荣。年有千余藏族商人到此,印度商旅驮运茶、胶(紫胶)者络绎不绝,滇南商道已成为一条茶叶商道,印度、缅甸、暹罗(泰国)、越南、老挝、柬埔寨各国,均有商人来往于西双版纳和思茅、普洱之间。这时期的普洱茶马道异常兴盛。清人檀萃《滇海虞衡志》中云:普茶名重于天下,此滇之为产而资利赖者也。入山作茶者数十万人,茶客收买运于各处,每盈路,可谓大钱矣。道光《普洱府志》载:车里(景洪)为缅甸、南掌(老挝)、qi罗(泰国)之贡道,商旅通焉。威远(景谷)宁洱产盐(指磨黑),思茅产茶,民之衣食资焉;客籍之商民于各属地或开垦田土、或通商贸易而流寓焉。1983年思茅地区文物普查时发现的古茶马驿道,至今还有那柯里驿道、茶庵塘驿道等。

那柯里驿道在思茅至普洱之间,即今普洱县境内同心乡那柯里村的一条古茶马驿道。清光绪时,称那柯里塘,设兵6名,归中营左哨头司把总管辖。今还可见用人工打制的条石和砾石铺就的石道,路面宽1.4米,有石台阶盘旋而上,全长断续30公里。茶ān塘驿道是普洱至磨黑以北到省城昆明,内地南下到思普区的一条古茶马驿道,在普洱县城东北12.5公里的茶ān塘坡头(海拔1960.7米),是古代重要关哨讯塘之一。清光绪年间,曾在此茶ān塘设兵五名住守。驿道在婉蜒的群山峻岭之中,过去有一小寨人住在这茶ān塘道旁,除从事一点农业外,多数是设店卖茶卖饭,接待过往茶马道的行人马帮的,因称茶ān寨子。茶ān塘因山高路险,故有茶ān鸟道之称,故亦成了清代普洱郡八景之一。现今还可看到宽约2米,断续长约5公里的茶马古道,石上已踏出2厘米深的马蹄印,历史之久,由此可知。

普洱六大茶山和其他一些产茶区的少数民族,均以茶作主要经济来源和物物相换的对象,所以几乎处处种茶,户户卖茶,马帮塞途,商旅云集。据考,这一时期每年约有马帮五万匹于春秋二季来回于滇西、滇南及缅、越、老等地运输茶叶,随着茶叶运输的繁忙,客栈、食馆、商店也应运而起,生意兴旺,第三产业在交通沿线发展起来。往来于思普区的马帮运输有几条干线。

其一,由下关经凤庆(顺宁)、云县、临沧、景东、景谷、双江运输勐库茶、凤庆茶至下关加工为沱茶,每年约有驮马4-6千匹驮运。其二,由蒙自向西至临安(建水)、石屏,往南至城抵西双版纳。其三,以玉溪为起点,经石屏、元江、磨黑至普洱思茅。海关的设立也增加了普洱茶的出口运销。清光绪二十一年五月二十八日(1895年6月21日),清政府与法国在北京签订《中法商务专条》,其中第三条规定:议定云南之思茅开为法越通商处所。光绪二十三正月初三日(1897年2月4日),英国又强迫清廷在北京订立《中缅条约附款十九条》,其中第十三条规定将在思茅设立英国领事官驻扎。,根据上述条款,1897年1月2日,法国在思茅建立了海关。1902年5月8日,英国在思茅建立海关。据海关统计,自民国元年巨民国十二年(1912-1923)经由思茅海关出口的红茶,价值白银110210两。

十八、十九世纪在思普区进行茶叶贸易的茶商有两大部分,石屏茶商主要垄断易武茶区的茶叶运销;腾越、思茅茶商主要垄断勐海、勐遮茶叶的运销。此外,中甸、德钦(当时称为间墩子)的藏族商队,每年有驮马三百至五百匹来到西双版纳驮运茶叶,销往西康、西藏,每年约三千担。在茶叶加工制作上,本世纪三十年代,思茅曾重立过思普企业局,并在勐海南糯山建立思普茶厂。解放前,墨江县有私营景星茶厂,为加工生产好茶作了努力。

普洱茶发展了,产量增多了,利润增多了,而封建官府对茶商茶农的课税和勒索也增加了。光绪年间,云贵总督在普洱增设盐茶道,下设官茶局及盐举司,加重了茶商、茶农的苛派。由于茶捐过重,茶农受损,茶商亦无利可图,以至造成普洱产茶,颇为民害(见吴应枚《滇南杂记》。)到光绪末年,普洱茶已由过去年产八万担的高峰跌落到五万担。许多茶商和马帮只得另走他途,过去马帮络驿,商贾云集的景象一蹶不振。到抗日战争结束的1945年,全区茶叶产量降到15000担。到1949年时,全区茶叶种植残存面积仅31400亩,产量仅6992担,降到了历史最低点,普洱茶马道亦从兴盛逐渐走向了衰落。

茶马古道上的动人山水


从遥远的、开放的唐代,直到19世纪五六十年代滇藏、川藏公路修通,一直存在着一条鲜为人知的道路,它由中国大西南横断山脉东侧的云南和四川的茶叶产地出发,以人背马驮这种最原始的运载方式,穿越横断山脉以及金沙江、澜沧江、怒江、雅砻江等大江大河向西延伸,蛛网般覆盖了中国最大的两个高原,最后通向喜马拉雅山南部的南亚次大陆。随着茶文化和藏传佛教的兴起和传播,随着茶马互市的开展,这条道路便成了名副其实的茶马古道。

在茶马古道沿途,有着我们这个世界上最壮丽最动人的山水。那是一种惊心动魄的苍茫和旷世的沉寂。有时世界静得出奇,周围的大山全都沉默不语。它们以一毛不生而令人震惊。那种苍凉的美、严酷的美轻易就把人带入史前时代。夏季的雨水汪洋恣肆,冬季的雪水清碧如玉。它们从无数大山上奔泻而下,那水流漫漫涣涣,迅速汇聚成溪流,又很快流淌到无数的大江和河流中。远山显露出它们强劲而优美的山脊,它们是那么峻秀,又充满了张力。蓝蓝的山岚,使它们显得英姿勃发,十分年轻。如果说山脉架起了西藏的骨骼,那这些江河就是西藏的血脉,它们奔涌流动,为高原注入了生命的活力,为高原带来了蓬勃的生机。

除却大山大川,茶马古道沿途有的是极富灵性的石头和无比奇妙的云,以及超凡脱俗的天光。那些历尽沧桑的石头,那亿万年来不老的蓝天,那一逝不再、永不重复的云,那似乎来自极地或外太空的光芒,它们组合成的色彩令人激动不已。而如果在晴天的晨曦中和晚霞里走过西藏的大地,你一定会为那种剔透明朗的光泽所震慑。只要看到一眼,只要沐浴一次,人生便因之而生辉。

在茶马古道一路,我们经常目睹前往圣城拉萨的虔诚的朝圣者,他们在崎岖蜿蜒的山道上踽踽而行,有的更将全身匍匐在地,磕着等身长头前往心目中具有极神圣意义的拉萨,他们磕得四肢溃烂,面额鲜血淋漓,但眼睛的虹彩中却充溢着宁和而确凿的信仰之光。

在茶马古道沿途,同时也是转经朝圣道路的沿途,一些民间艺术家们于过去漫长的时日中,在路边的岩石上、玛尼堆上绘制和雕刻了无数的经文咒语、佛陀、菩萨和许多高僧的形象,还有一些神灵的动物形象,如鱼、蛇、猫等等,当然也有一些被视为神异物的形象,如海螺、日月星辰。那些或粗糙或精美的造像为古道那漫长的旅途增添了一份神圣和庄严,也为那遥远的地平线增添了几许神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