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鹿山境界生茶

发布时间 : 2021-11-01
境界普洱茶 喝绿茶困 喝完牛蒡茶容易困

境界普洱茶。

下面是茶经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困鹿山境界生茶”精彩内容,帮助大家了解茶文化知识,欢迎大家进行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遇见困鹿山境界生茶饼的那一刹那,都市的喧嚣立刻烟消云散,犹如茶叶那一抹的浮灰,被醒茶之水轻轻拭去,不留痕迹。《食尚》茶友在感受了扑面而来、沁人心脾的茶香与韵味外,还感受了一番遗落在深山的皇家古茶园之美丽传说与震撼。

境界生茶,精选头春大茶树茶芽,传统压制,茶叶条索紧结,云整、显毫。起泡出汤,汤色如金,透亮挂杯。香气清高、沉香、花蜜香突显。杯底幽香明显。茶艺师介绍,境界生茶原料来源于困鹿山皇家茶园树龄约1000年古树茶芽,皇家茶园困鹿山距普洱县城35公里,长着万亩野生古茶林,总面积达10122亩,是云南省内距昆明最近、交通最便利、古茶树最密集、种类最丰富、周围植被最好的古茶园。困鹿山上的古茶树,生长在海拔2271米以上的森林中,树龄大多在2000年以上。困鹿山的茶叶在清朝的时候,就作为进贡珍品进贡到北京,所以困鹿山也被人们称为皇家茶园。

传说尝百草而得荼的神农氏就是思茅古人,神农氏发现了茶树的神奇后便开始在今天的普洱县困鹿山一带进行栽植,当地留下的大片古茶园及过渡型大茶树,无疑是这个传说最有力的佐证。困鹿山生长着万亩野生古茶林,属较完好的原始茶树林群落,总面积达10122亩,所产之茶叶清香可口,是普洱茶中的一秀,历来是贡茶的首选。1986年在困鹿山发现1939亩半栽培型茶树群落开始,已经淡出江湖300多年的困鹿山又重新进入人们视野,并且越来越受到世人的关注。

倾听茶艺师讲传说,说茶事,三泡茶入口,茶友们已感滋味饱满,舌底涌泉。入喉,舒畅,喉韵即显,回甘已经有明显感觉。四泡、五泡至十泡,茶底展开,叶面油润光亮,取茶叶揉之,弹性十足。闻杯,香气虽减弱,入口仍十分饱满。当二十泡出汤,茶底完全展开,叶片厚实,再深深地嗅一下茶香,再轻轻地啜上一口茶汤,那种舒畅的感觉,一如纯净的天空飘过淡淡的云朵。

cy316.com延伸阅读

茶饮高境界:感悟越深,境界越高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一篇《茶饮高境界:感悟越深,境界越高》,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茶饮到一定程度,便要讲究境界。第一是识茶。中国茶品类繁多,各有特色。饮者的最起码功夫,要一尝便知什么茶。至少也要懂得花茶、绿茶,红茶,乌龙茶、黑茶的区别。其次便是要分辨得出茶的优劣。茶的品质差别极大,也极细。同是绿茶,龙井与碧螺春有差别;同是龙井,特级与一级有差别;同是乌龙茶,岩茶与铁观音有差别;同是岩茶,本山与外山有差别。虽然不必如专业茶师那么精确,至少也要闻得出香型,喝得出醇厚浅薄,这才能品出韵味。

有了识茶的基础,才能进入更高境界:首先是识水。茶既是一种饮料,就要讲究泡茶之水的质量。对此古人已有许多高论,经典的说法是“山泉最佳,井水次之,江水又次之”。而且要如王安石一样能喝得出江中水与江尾水的区别。今天情况已有许多变化。对于都市饮者来说,真正的泉水井水无处可觅,江水则污染得不能饮用。比较容易得到的就是优质矿泉水。注意不要用纯净水,更不宜用自来水。有了好水后,还要懂得冲泡的方法。一般来说,绿茶比较简单,八十度左右开水即可。乌龙茶的温度要求则较高,既要现烧,又不能沸滚太久。有了好茶好水,还要有好的茶具。这便是识器。中国的茶器,是一门洋洋大观之艺术。最好的当然要数江苏宜兴紫砂壶。名壶价值胜过黄金。除此,还有许多茶器如德化、景德镇的瓷茶器也很漂亮。对于一般饮者来说,要懂得欣赏。但是最重要的是要懂得茶水与器具相配的道理。比如,乌龙茶要用“曼生壶,若琛瓯”,必须将茶水从壶里倒到小瓯里,考究的还配有拇指大小的闻香杯,先闻后饮,所以又叫功夫茶。绿茶就最好用玻璃杯,看茶叶在晶莹剔透中如花般绽放,未饮先醉,自然别有风味。识器的还一重意思是要能识大器。即饮茶时的外部环境。品茶是一种高雅的休闲活动,可在陈设典雅的茶室中边饮边听若隐若现的轻音乐;可在朋友家中自泡自饮,慢慢啜品。可在花前月下,树旁水边,席地持壶,与自然为伍。不管什么环境,当以清静、洁净为上,方有情趣。

识得水识得器,就该识人了。现在人们饮茶,已经不仅仅是解渴解乏,而是一种交际、休闲的方式。这也是如今都市中茶馆大兴的根本原因。俗话说“人以群分,物以类聚”。若要使这茶饮的身心两畅,选择什么样的人一起喝茶就十分重要。因为喝茶跟喝酒不同,酒是越喝越热闹,越喝越兴奋,所以人多一些,杂一些不要紧。而茶呢,一般来说是越喝越清醒,越喝越淡泊,所以共饮者就不宜多,品格也要高雅。若与势利小人之流共座,就只会糟蹋好茶,败坏胃口。

饮茶的最高境界,则是识道。饮茶有道,道在何处?有人说:茶禅一味;有人说:和敬清寂;有人说:道在屎橛;种种说法都有一定道理,可惜都叫人一头雾水。按我的理解,如果将茶作为一种精神的物质载体,茶道就是饮者通过饮茶这个活动形式,感悟到某种人生境界。感悟越深,境界越高。这个过程,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很难用儒、释、道任何一家的理论来固定。有时候,哪怕只要有一些小小的,甚至很世俗的感悟,也就够了。到了此种境界,就不再是一般的饮而是“品”了。饮茶之乐趣,或许也就在于此。

关于本文《茶饮高境界:感悟越深,境界越高》的内容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知识,可以关注我们!

茶道境界,中国茶道中3中高境界


生活中,人们通过品茗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品味人生、参禅悟道,达到精神上的享受和人格上的澡雪。期望通过泡制和品饮茶水的过程,使自己成为期望中的人物,以此获得心灵的满足与快乐。这便是人们常说的茶道了。

简而言之,茶道,是茶人们通过泡茶和饮茶以修身养性、自我完善、提升境界,并至快乐之道。

一、调和之道

中国传统文化向来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茶文化是最具自然性质的文化形态,与“天道自然”的观念相契合。茶道的核心是调和、和谐。“和”,源于《易传》中的“保合大和”,指世间万物皆由阴阳两要素构成,阴阳协调,保全大和之元气以利万物。陆羽在《茶经》中,对五行调和做了详细而明白的论述。其在描述烹茶时说:风炉用铁铸,从“金”;放置在地上,从“土”;炉中烧的木炭,从“木”;木炭燃烧,从“火”;风炉上煮的茶汤,从“水”。煮茶的过程,就是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克并达到和谐平衡的过程。五行调和等理念,成为茶道的哲学基础。

将儒家对和的诠释引入茶事活动中,则表现为一系列礼节。在泡茶时,表现为“酸甜苦涩调太和,掌握迟速量适中”的中庸之美;在以茶待客时,表现为“奉茶为礼尊长者,备茶浓意表浓情”的明礼之伦;在饮茶过程中,表现为“饮罢佳茗方知深,赞叹此乃草中英”的谦和之礼;在品茗的环境与心境方面,表现为“普事故雅去虚华,宁静致远隐沉毅”的俭德之行。

一杯茶,七分满。饮茶讲究浅斟慢饮,表现出传统文化中简约、含蓄、宽容、自律的处世哲学。饮茶之礼仪,可以高雅人的气质,规范人的言行,优化人的教养。在茶道礼仪中体会和感悟为人处世的礼仪,这正是喜爱茶道者们的追求。热衷茶道的茶人,在生活中也大都是礼仪君子。

二、茶里禅思

佛教的发源地是印度,而茶道的发源地是中国。当佛教传入中国时,寺院中还没有形成饮茶之风。寺院茶道的兴起,最初起源于僧人们的坐禅。僧人们坐禅时晚上不吃斋,又需要清醒的头脑以集中精力,于是,具有提神醒脑作用的茶叶,自然进入他们的视野。

茶既是一种养身、静心、正心之物,于是,饮茶便成了“和尚家风”。僧侣们把茶与佛教清规、饮茶论经、佛教哲学、人生观念融为一体,从而产生了“茶禅一味”的佛教茶理。其核心理念可以概括为:茶内见真,茶内见哲,茶内见禅。品茶亦是品心,是精神的吐纳,是回归自然、回归本性的法门。

茶叶的简朴,让人不生贪图享乐之念;茶道的专注,让人的精神易与大自然融为一体;茶水的清香,让人犹如喝进了大自然的精华,换来脑清意爽。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在饮茶过程中也可以修禅,领悟到禅意。泡茶品人生,何其相似,经历过人生起伏、经历过工作与生活的波折的人,才会明白人生的意义,也才能充分领略品茶的滋味。

品茶可悟道。茶叶未被采摘之前,生于空山幽谷,历经风吹雨淋,吸纳天地精华。后虽经水蒸火焙、沸水浸泡,形状变了,但浑身依然弥漫着超然向外的自然气韵。品茶,通过思考让人心回归平静,回归简单,回归纯净,回归赤子初心。

品茶可悟人生。人生如茶,有淡淡的愁苦,亦有咀嚼不尽的温馨甘甜。而茶味不管有过怎样浓郁的苦涩与甘甜,最终会归于平淡,这也如同人生无论有过怎样的曲折与辉煌,最终将回归于质朴与平凡的本真。

三、茶以养德

无论在文人雅士的视野中,还是在普通百姓的心里头,茶常常被认为是纯洁高尚人格的物质载体,正所谓“从来佳茗似佳人”。当代茶业先驱吴觉农讲过:“君子爱茶,因为茶性无邪。”无邪二字,简明扼要地点出了茶性的温良纯净。茶德之美,成为人类备受崇尚的道德风范。

对于茶道的养德功能,陆羽在《茶经》中写道:“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也就是说,通过饮茶活动,可以使自己成为具有行为俭朴、高尚道德的人。唐代诗人韦应物在《喜园中茶》里写道:“洁性不可污,为饮涤尘烦,此物性灵味,本自出山原。”此诗亦是颂扬茶的自然之性。不难看出,茶的自然生长习性与传统儒家文化提倡的“君子”人格息息相通。唐人刘贞亮总结“茶有十德”,其中便有“以茶可雅志,以茶可修身”。

中国茶道,可以说就是通过品茶,引导个体在美的享受中完成品格修养,以获得内心满足与快乐的和谐安乐之道。

品茶的至高境界


茶饮到一定程度,便要讲究境界。第一是识茶。中国茶品类繁多,各有特色。饮者的最起码功夫,要一尝便知什么茶。至少也要懂得花茶、绿茶,红茶,乌龙茶、黑茶的区别。其次便是要分辨得出茶的优劣。茶的品质差别极大,也极细。同是绿茶,龙井与碧螺春有差别;同是龙井,特级与一级有差别;同是乌龙茶,岩茶与铁观音有差别;同是岩茶,本山与外山有差别。虽然不必如专业茶师那么精确,至少也要闻得出香型,喝得出醇厚浅薄,这才能品出韵味。

有了识茶的基础,才能进入更高境界:首先是识水。茶既是一种饮料,就要讲究泡茶之水的质量。对此古人已有许多高论,经典的说法是“山泉最佳,井水次之,江水又次之”。而且要如王安石一样能喝得出江中水与江尾水的区别。今天情况已有许多变化。对于都市饮者来说,真正的泉水井水无处可觅,江水则污染得不能饮用。比较容易得到的就是优质矿泉水。注意不要用纯净水,更不宜用自来水。有了好水后,还要懂得冲泡的方法。一般来说,绿茶比较简单,八十度左右开水即可。乌龙茶的温度要求则较高,既要现烧,又不能沸滚太久。有了好茶好水,还要有好的茶具。这便是识器。中国的茶器,是一门洋洋大观之艺术。最好的当然要数江苏宜兴紫砂壶。名壶价值胜过黄金。除此,还有许多茶器如德化、景德镇的瓷茶器也很漂亮。对于一般饮者来说,要懂得欣赏。但是最重要的是要懂得茶水与器具相配的道理。比如,乌龙茶要用“曼生壶,若琛瓯”,必须将茶水从壶里倒到小瓯里,考究的还配有拇指大小的闻香杯,先闻后饮,所以又叫功夫茶。绿茶就最好用玻璃杯,看茶叶在晶莹剔透中如花般绽放,未饮先醉,自然别有风味。识器的还一重意思是要能识大器。即饮茶时的外部环境。品茶是一种高雅的休闲活动,可在陈设典雅的茶室中边饮边听若隐若现的轻音乐;可在朋友家中自泡自饮,随心所欲,慢慢啜品。可在花前月下,树旁水边,席地持壶,与自然为伍。不管什么环境,当以清静、洁净为上,方有情趣。

识得水识得器,就该识人了。现在人们饮茶,已经不仅仅是解渴解乏,而是一种交际、休闲的方式。这也是如今都市中茶馆大兴的根本原因。俗话说“人以群分,物以类聚”。若要使这茶饮的身心两畅,选择什么样的人一起喝茶就十分重要。因为喝茶跟喝酒不同,酒是越喝越热闹,越喝越兴奋,所以人多一些,杂一些不要紧。而茶呢,一般来说是越喝越清醒,越喝越淡泊,所以共饮者就不宜多,品格也要高雅。若与势利小人之流共座,就只会糟蹋好茶,败坏胃口。

饮茶的最高境界,则是识道。饮茶有道,道在何处?有人说:茶禅一味;有人说:和敬清寂;有人说:道在屎橛;种种说法都有一定道理,可惜都叫人一头雾水。按我的理解,如果将茶作为一种精神的物质载体,茶道就是饮者通过饮茶这个活动形式,感悟到某种人生境界。感悟越深,境界越高。这个过程,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很难用儒、释、道任何一家的理论来固定。有时候,哪怕只要有一些小小的,甚至很世俗的感悟,也就够了。到了此种境界,就不再是一般的饮而是“品”了。饮茶之乐趣,或许也就在于此。

中国茶道追求的境界


何谓茶道?万事万物一与“道”字相关,便显得深不可测。老子在《道德经》中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把“道”说成包容万物、无处不在、博大精深、生生不已的有形与无形之间的现象,太精妙深邃了。《道德经》里又说:“道法自然”,总算让人透出口气,轻松了些,却又茫然无措,这“自然”二字,更非好解释的,看来对茶道的理解,只好因人而异了。

山野庄户人家或市井平民,只把茶作为商品,品了上千年,除了提神醒脑、去油解腻的效用外,还把茶当作独坐、闲谈、外出、居家的“伴儿”。说它有何奇处,谁也拿不出答案,只感到离不开,他们以为这就是茶道。

【茶道之清】

清,也就是无杂。古人认为,喝茶本是雅事,因而与俗人饮茶是有违茶的清的精神。因此而引申出来了品茶即品人,茶品即人品之说。我们在从古往今来的众多的文章中都可以看到相关的内容和叙述。明人屠隆在《考余事》中说:“使佳茗而饮非其人,犹汲泉以灌蒿莱,罪莫大焉;有其人而未识其趣,一吸而尽,不暇辨味,俗莫大焉。”明人陆树声与徐渭都作有《煎茶七类》之文,二人把“人品”列在首位。陆树声说:“煎茶非漫浪,要须其人与茶品相得。”徐渭也说:“煎茶虽微清小雅,然要须其人与茶品相得。”同时代的许次纾在他所著的《茶疏》“论客”一节中说:“宾朋杂沓,止堪交觥筹;乍会泛交,仅须常品酬酢。惟素心同调,彼此畅运,清言雄辩,脱略形骸,始可呼童篝火,汲水点汤。”陈继儒在其所著的《岩栖幽事》中则说:“一人得神,二人得趣,三人得味,七八人是名施茶。”由此可见,品茶人数是有严格限制的,否则就落下了“施茶”的话柄。张源在《茶录》中亦有类似的说法:“饮茶以客少为贵,客众则喧,喧则雅趣乏矣。独啜曰神,二客曰胜,三四曰趣,五六曰泛,七八曰施。”

我们又回到“茶道”的“道”上来看,《道德经》的开篇就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微。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韩非子对道的解释为“道者,万物之所然也,万物之所稽也。理者成物之文也,道者万物之所以成也。故曰道,理之者也。”关于道,古人今人的解释和所著述的文字真是汗牛充栋。但很多人都认为老子之道主要还是站在唯心这一方面的,这在自古以来的作品和文化传承方面都可看得出来。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亦可以看到“道”的唯心的蛛丝马迹来。

中国最早提出茶道而无固定仪式应该亦是源于此。世间的万事万物,如果从一开始就限定一个范围,那么就是非自然的,而饮茶活动本身就是力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从而提升个人修养。因而从这个角度来说,茶道本就不应该有固定仪式,否则就和茶道精神相违背,此乃茶事大忌。就茶道来说,在历来的文章中讲静多于讲清。为何?因静是清的结果,静比清来得更为直接,更为表面化。静是很容易体会到的。诚如我们生活中的某些事和物,我们往往可以一眼看见结果,却往往忽略它是如何而来,从何而来。我们只看见了结果,最终就认为结果就是本源。而我们在探讨茶道的精神的时候就不可忽略这一错误了。宋徽宗赵佶在《大观茶论》中所写:“茶之为物……冲淡闲洁,韵高致静。”韦应物所写的、“性洁不可无,为饮涤烦尘”皆是写茶之性本洁,而饮茶之人必须性清才能相得益彰。

有茶的生活,你处于哪种境界?


中国人有多久,茶便几近有多久。

历经千年,茶,不仅是一众文化,更是我们的生活。

许多地方,只要带着茶叶、茶点,基本上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以成为喝茶的好所在。

回看历史。

文人墨客口中的【琴棋书画洒诗茶】,平民百姓生活中的【柴米油盐酱醋茶】

似乎茶都是无法缺少的。

茶文化发展至今,这样的文化并没有消失不见。反而更近了一步。

以茶会友、以茶代酒、以茶养性、以茶为媒、以茶祭祀 、以茶做菜、以茶健身……

等等如一而是。

以茶融入生活,以茶成了生活。

茶,也是有境界的。

茶的起源是什么,种种传说,玄妙精彩,我们不知真假。

然而,若细想能,恐怕解渴甚至药用等本身之特性便是它的起源。

茶为饮者之始,茶只是茶,如无后人所赋于的种种哲理与玄妙。

这就算是喝茶最朴素的境界了。

当喝茶被赋于了各种哲理和思想的时候,人们喝的往往不再是茶。

如茶道,人们认识不一。

但任何事物一旦上升为道,总会被赋予一种超乎寻常玄妙。

佛教强调的“禅茶一味”以茶助禅,以茶礼佛。

道家强调“天人和一”

日本茶道的“和、敬、清、寂”

朝鲜茶道的“中正”的茶礼精神

这些均成为茶的另一重境界。

“须知道茶之本不过是烧水点茶。”有如是说。

一语道破喝茶之本质。

私认为比之前两种境界又有不同。

从微不足道的日常生活、琐碎的平凡生活中着眼

感悟的却是人生的哲理与奥秘。

与喝茶的朴素境界有类似,却着眼不同。

正如我喜欢的另一句话“偷得浮生半日闲”

也许得到的不只是闲,亦有境界。

一人品茗,一杯茶,一个世界。

二人品茗,两杯茶,一个天地。

众人品茗,一壶茶,一种氛围。

无论你是多少人,无论你是那种境界。

但我相信,在茶中总能找到我们的为人之本,处世之道。

正如开头所说。

茶,不仅仅是文化。

更是生活。

简单,是一种境界,就像茶!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一篇《简单,是一种境界,就像茶!》,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岁月那么静,那么空,那么简单。

简单是心灵的一种释然和顿悟,柳暗花明、豁然开朗。

简单,是一种境界。或许,简单是浅浅的随意和从容,仿佛小桥流水般朴素与自然。

又或许,简单是性情的一种解脱和淡泊,天生质朴,隐约直白,回归心灵。

恩与怨,得与失,爱与恨,一颗平常心,让生活简简单单,握住一缕阳光的时候,便有了阳光般的心态,知足、感恩、达观。

简单,是内心里的从容和淡定就像轻轻走过的岁月,不染风尘。天涯海角,尽在心间。

繁华尘世里,享受家常的温暖,憧憬平实的梦想,自由自在,真实坦然。

简单,是淡,淡得彻彻底底。恬淡随意地生活,慢慢沉淀在记忆里的,便是浅浅的快乐,浅浅的遗憾。

简单,是静,静得妙韵嫣然。不抱怨,不心灰意冷,温润地过好每一天。我们寻找的,也只不过是内心世界的片刻安宁,以及,那样一场盛大的清欢。

简单,有时是很自我的自我,即便喜、怒、哀、乐,也看得分外薄,分外浅。

简单,有时还是很私密的私密,内心深处,永远有一个角落,是自己触手可及,别人望断天涯的空间。

纷繁尘世,谁又可以活得真正简单。只能借着一丝禅意,脱得片刻的逃离。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关于本文《简单,是一种境界,就像茶!》的内容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知识,可以关注我们!

饮茶的最高境界:悟茶道


早在千年之前,就有茶道一说。也许是兴之所至,或许是妙手偶得,但在随后的时光中,茶道被赋予了更高的含义,更深层的寓意。

茶饮到一定程度,便要讲究境界,茶的最高境界就是悟茶道。第一是识茶。中国茶品类繁多,各有特色,茶的品质差别极大,也极细。

饮茶最高境界:悟茶道

有了识茶的基础,才能进入更高境界:首先是识水。茶既是一种饮料,就要讲究泡茶之水的质量。对此古人已有许多高论,经典的说法是山泉最佳,井水次之,江水又次之.对于都市饮者来说,真正的泉水、井水无处可觅。比较容易得到的就是优质矿泉水。注意不要用纯净水,更不宜用自来水。

有了好茶好水,还要有好的茶具。中国茶器,洋洋大观。最好的当然要数江苏宜兴紫砂壶,名壶高价胜黄金。除此,还有许多茶器如德化、景德镇的瓷茶器也漂亮。对于一般饮者来说,要懂得欣赏,但最重要的是要懂得茶水与器具相配的道理。乌龙茶要用曼生壶,若琛瓯,必须将茶水从壶里倒到小瓯里,考究的还配有拇指大小的闻香杯,先闻后饮,所以又叫功夫茶。绿茶就最好用玻璃杯,看茶叶在晶莹剔透的杯中如花般绽放,未饮先醉,自然别有风味。

识得水识得器,就该识人了。现在人们饮茶,已经不仅仅是解渴解乏,而是一种交际、休闲的方式。这也是如今都市中茶馆大兴的根本原因。喝茶与喝酒不同,酒是越喝越热闹,越喝越兴奋,而茶,则越喝越清醒,越喝越淡泊。饮者不宜多,品格也要高雅。饮茶的最高境界,则是识道。饮茶有道,道在何处?有茶禅一味,有和敬清寂。若要将茶作为一种精神的物质载体,茶道就是饮者通过饮茶这个活动形式,感悟某种人生境界。感悟越深,境界越高。这个过程很难用儒、释、道任何一家的理论来固定。有时候,哪怕只要一点点的灵光感悟,足以开心怀,饮茶乐趣就在于此。

林清玄:"茶"的高境界是天人合一


林清玄,台湾当代著名作家、散文家、诗人、学者,著作了禅茶文化散文《平常茶非常道》。林清玄对于禅茶的见解深入浅出,颇能明心见性。

以下是林老师在一档栏目中对于茶的拆解【部分文字整理节选】

“茶”字:是人在草木之间,达到最高的境界,叫做天人合一。

如果你读禅宗的书,会发现茶跟禅经常被引用。

我记得有一个禅师,有一天弟子问他:师父,你都是怎么修行的?这个禅师就说了:我啊,吃饭的时候吃饭,睡觉的时候睡觉。徒弟就说:一般人不也是这样吗?为什么,你有什么特别?

他说:一般人吃饭的时候百般计较,睡觉的时候千般思索,在吃饭的时候老是想,昨天的那一餐比较好吃,明天还要吃更好吃的。你眼前的那一餐饭永远不是最好吃的那一餐。在睡觉的时候,就在想明天要工作,要挣更多的钱,要做很多的事情,所以你睡觉的那一个晚上,不会是最安稳的晚上。但是修行的人就不一样了,吃饭的时候吃饭,睡觉的时候睡觉,喝茶的时候喝茶,所以一句话,要珍惜当下。

我常常教人家一个方法,要怎么样来品味那个茶,进入那个茶。每天端起来一杯茶喝的时候,在还没喝之前,先生起一个念头:好好的喝这杯茶吧,因为这辈子再也不可能喝到两杯一模一样的茶了。在喝下去后,你就会全身心进入这个茶,然后你会记得这是非常美好的一杯茶。这个就是当下的精神。

日本有一些茶道的禅师,讲的非常好,比如当你端起茶杯来喝的时候,要有跟爱人会面时那种缠绵的心。当你把茶喝完了,要把茶杯轻轻的放下,要有跟爱人离别时那种不舍的心。那你就会全身心的进入了一杯茶里。所以你品味了一杯茶,其实就是品味了禅,品味了人生。人生有很多起落,经过滚烫的开水烫过几次以后,就知道人生的滋味了。这时候你就慢慢接近那个天人合一的境界,有一天你站在天地之间,发现你跟这个世界的草木是没有分别的,然后禅味茶味,味味壹味;诗心佛心,心心相印。所以为什么茶在中国文化里面,是这么重要的东西。因为他是最高境界的象征和向往。如果你每次在喝茶的时候,有那种文化的思维,还有禅宗的那种感受,那你喝茶的那个味道,就完全不一样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