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炒的普洱茶行业

发布时间 : 2021-11-20
茶叶行业 茶叶行业前景 绿茶行茶的程序

茶叶行业。

下面是茶经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爆炒的普洱茶行业”精彩内容,帮助大家了解茶文化知识,欢迎大家进行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资本就像汛期的洪水,随时寻找投机的突破口。股市、房地产和普洱茶都是资金流动性过剩的典型。如果控制不了,过剩的资金就会给局部地区带来灭顶之灾。

但是,与以前这些炒作截然不同的是,此次普洱茶炒作并不是由国内商家集合的行为,而是境外热钱涌入国内,把持主导的一场利用通胀掠夺财富的小型演习,庄家满载真金白银全身而退,让众多的跟风者丢盔卸甲。其运作水平之高、组织之严密堪称经曲。

被腰斩的普洱茶普洱茶跳水了。

2007年5月,曾被暴炒至天价高位的普洱茶终于悬崖一跃,普降20%至50%。

如同暴热的股市随着印花税一夜提升、股指飞流直下,普洱茶这两三年内被迅速炒作成长起来的黑马也上演了一场惊天大逆转。

而去年同期,普洱茶牛气冲天,风光无限,茶价几倍甚至几十倍的疯狂增长令人目瞪口呆。

广东芳村,是全国最大的茶叶交易市场。以前,这里长期是铁观音的天下,现在,铁观音与普洱茶已呈三七开的局面,芳村的茶商99%以上都涉足普洱茶。在这里,老牌大益7542批号从去年的4000多元一件涨至8000多元,很快升至1.2万元、1.8万元、2.2万元,甚至上演了一天之内三次提价的加速度。

然而,天堂与地狱总是一步之遥,短短几天的时间,曾经的辉煌就被一片惨淡所笼罩。

同是广东芳村,同样的大益7542品牌,至今已跌至8000多元一件,在上海甚至6000元一件也无人问津。06下关甲级沱茶也由400元每公斤的价格顶点跌落到现在的195元每公斤。

降价幅度之大令人瞠目结舌。

今年的普洱茶太恐怖。珠海的一位茶商说,跳水快得让人来不及反应,就3天时间,第一天还是2.2万元一件,第二天上午就跌到1.5万元,第二天下午就1.2万元,第三天刚睡醒就是9500元了。

在芳村,至少70%的茶商被套牢。而在普洱市茶源广场,多数商家都诉苦已经一个多星期没有交易,原来每天接待客人泡茶要用三桶水,现在半桶都不到。

并且普洱茶如同股市一样开始了漫长的跌跌不休。7月13日,首届云南普洱茶春茶博览会在昆明国际会展中心开幕,表面上人声鼎沸,但很多人都只是来探探风向,真正来自外地的茶商明显缩水。

做庄路径图炒作往往意味着暴利,曾经炒兰花、炒藏獒、炒公墓、炒车牌,每一次都凝聚着大量渴望财富的眼球。

但是,与以前这些炒作截然不同的是,此次普洱茶炒作并不是由国内商家集合的行为,而是境外热钱涌入国内,把持主导的一场利用通胀掠夺财富的小型演习。达到高潮后戛然而止,庄家满载真金白银全身而退,让众多的跟风都丢盔卸甲。其运作水平之高、组织之严密堪称经典。

让我们寻踪蛛丝马迹,解剖普洱茶的动作路径。

1、准备事实上,港台游资早已对大陆虎视眈眈。

这是一个蓬勃发展的市场,同时这也一个尚不成熟的市场;更重要的一点,这个市场具有一定的封闭型,内外的信息交流存在一定落差,容易通过炒作达到高潮。

不过,与索罗斯仗火明抢不同的是,他们使用的武器不是金融产品,而是普洱茶这一普通消费品,其谋势更长久,也更为不动声色。

早在2000年,国内宏观经济虽然有望回升,但仍处于低位。政府制定了西部大开发的战略,云南省特别重视农业的发展,因此发展普洱经济可以借地方政府的支持而更加冠冕堂皇。

之所以相中普洱茶,除了普洱茶是云南省重要的经济支柱产业外,更主要的是普洱犹如股市上的优质蓝筹股,凝结着众多不可或缺的特性。

首先就是资源具有垄断性和珍稀性。

普洱茶的生长条件独特,需要充足的阳光,温暖多雨的气候,年平均气温不低于0℃。而符合该条件的地区仅存于澜沧江两岸的丘陵地带,其中以临沧、思茅(后改名为普洱)、西双版纳3个州市最为集中。

并且,普洱中的名品当属古树茶、老树茶,其茶气十足,味厚醇和,深受市场追捧。但是,这些茶树都是成长几十年的珍稀品种,一棵树的产茶量也就区区几斤,这更加剧了资源的稀缺性。

从普洱茶的制作工艺来看,普洱熟茶需要经过一段相当长时间贮放,味质稳净后才上市销售,贮放时间越长越好。一般需要2~3年,干仓陈放5~8年的熟茶誉为上品。由于这种特性,也养成了普洱爱好者爱收藏普洱茶的传统,非常类似茅台陈酿等随时间增值的蓝筹概念。

其次,普洱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清朝曾入选为贡茶,并且茶马古道的传说历史悠久,有足够挖掘的亮点可以炒作。

更重要的一点,普洱茶的价格之低廉是藏在深山人未知。2004年,1公斤铁观音、乌龙茶的价格,可以买10公斤以上的普洱茶。除了圈子里的人知道含金量外,生产商由于相对分散和闭塞,对其价值认识也不足;而终端消费者更是一无所知,只要挖掘出含金量,自然容易吸引到大量的跟风者。

事实上,历史上普洱茶有两次炒作风波,第一次是1950年后的香港,第二次是1995年后的台湾,都曾掀起了普洱热并将茶价炒到了高潮。

1999年台湾的普洱茶市场崩盘后,港台的茶人(实际是庄家或炒手)就开始把眼光投向大陆普洱茶的产地云南。而大陆当时由于消息闭塞,没有把普洱茶当名贵的品种,老茶的原持有人不但分散,信息少,还都担心这一片片冷冷的老茶坏在手里。

面对这片未被开垦的内地市场,炒作者焉能不出重拳?

2、布局港台大炒家相中这一块风水宝地后,制定了周密的操作计划。为了顺利囤积普洱茶、拉抬价格、安全出货,组织内部做了严密的分工,还雇佣了整整一个股票操盘手团队来当顾问。这些在后来的普洱茶坐庄操作过程中可以看出端倪。

(1)吸筹:悄悄地进村,打枪的不要

2000年前后,进入大陆的港台茶商雇佣了大批收茶人前往云南各城市的茶厂、茶庄、供销社、甚至边远村寨收购老茶。

由于当时国内的普洱茶并未普及,收购成本非常低。而且由于是大量扫货,最初两年每公斤的收购价甚至不超过10元,而收茶人的费用则按每片茶饼1元的价钱给付。云南一些边远村寨普洱老茶的收购价更是便宜得惊人。

三年左右,云南大部分的陈年老茶便被收购殆尽。到2006年普洱茶大热期,真正具有收藏价值的原产地普洱陈茶大部分已经进入各大庄家的仓库,每个庄家都至少拥有数百吨存货。

这样一来,具有收藏价值的老茶基本被庄家控制,保守估计占了七成。

(2)垄断:控制上游产业链虽说普洱茶资源稀缺,但是毕竟属于可再生资源,因此对上游生产厂家一定要牢牢控制。所以在扫货同时,港台、广东商人还开始陆续介入了云南茶厂的并购重组。

其中,云南省四大老牌普洱茶生产企业之一的云南普洱茶(集团)有限公司在2004年秋天改制时,被香港长泰集团以2100万元人民币收购。

与此相仿,众多改制后的大茶厂,其股东结构中或多或少都有港台资本的影子。2004年底,有60多年历史早已资不抵债的勐海茶厂被博闻集团整体兼并,这又是国内的投资集团介入普洱茶生产的典型。

除了控制茶厂外还要控制茶山(茶园)。在云南出名的茶区,每一座山都有人炒。易武茶山主要是台湾人在收,景迈茶山主要是日本人。

类比股市,很明显属于上市公司和庄家携手操纵的类型。这样的庄,志在长远。

(3)舆论造势由于普洱茶不是生活必需品。并且亮点还不为人所知,所以舆论造势成为关键的一个环节。这也是大炒家的主要着力点。

从2005年开始,港台炒家就重金投入媒体,进行舆论造势。据说其中一个大炒家集团在普洱茶概念的推广上耗资2亿元。很多股东一开始都有意见,后来一盘算大家都认为很值。

炒作采用的手法多种多样。能喝的古董、减肥、养生、慈善义拍、奥运等,但凡能沾上边的都大手笔投入。开始是马帮声势浩大进京再现茶马古道韵味、40多人120匹马,一路义卖大半年从云南直到北京,在老舍茶馆举办盛世福坛马帮普洱新闻发布会和现场拍卖。沿途建希望小学等,让普洱出尽了风头。后来,100克宫廷普洱茶在广东拍卖出16万元的天价。此后,各色马帮行动与高潮迭起的普洱茶拍卖层出不穷。

到今年初,更有一支庞大的恭迎队伍进京迎接一块百年宫廷普洱荣归普洱故里。

这块百年普洱被誉为茶祖,享受了明星般的待遇。恭迎队伍穿越九省市,所到之处皆有人朝拜。等到了当时的思茅市,其隆重更是登峰造极,彩旗飘扬、警车开道、直升机护空,礼炮相迎,一时万人空巷。

更为重要的是,炒家充分领悟了文化的含义,因为普洱茶如果不赋予文化的内容。炒作的效果会打折扣。所以港台茶人(也许是幕后的庄)以茶学大师、文化人的面孔出现,四处宣讲茶文化,出版刊物,建立古色古香的茶学网站、研究所等,充分借鉴了在香港台湾的炒作手法。

邓时海,台湾师大教授,台湾普洱茶协会创始人。1995年出版了后来被公认的普洱茶巨着《普洱茶》。他也是1999年第一批就到大陆收老茶的人。

鉴于老茶稀少这个事实,2005年,邓时海与台湾的另一茶人耿向新合作,推出了《普洱茶续》,倡导喝熟茶、品老茶、藏新茶的普洱教条,这样也就从理论上奠定了炒作基础普洱已经脱离消费品,更多地融入了金融产品投资保值的特色。

王曼源,香港荣源茶行贸易公司董事长、世界茶文化交流协会会长。他的公司是普洱茶在香港出口的集散中心。他曾提供资料与黄健亮合作,在台湾编辑出版《普洱茶谱》一书,用茶文化带动茶产业。

(4)政府公关这是非常本土化的一笔。

港台商人与大陆打交道多年,深知这块土地的秉性,要想做大事,不借助政府的力量是很难成功的。所以,政府公关成为普洱炒家最为慎重的工作重心。

在学术方面,港台茶商赞助研究机构挖掘普洱的保健机理。其中,中国农科院茶叶所、云南农科院茶叶所和云南农大等科研单位,都围绕普洱茶的品质形成机理和保健功能出版了大量研究论文。而这仅仅是影响政府工作方向的前期铺垫。

对于政府公关,港台茶商是摸准了地方的软肋。

由于云南地处偏远,工业基础薄弱,发展经济需要新的支撑点,港台炒家利用各种社会资源极力游说政府对投资普洱立项。另一方面,以境外资本投资为由进入当地布局普洱资源。这样做的目的是一举数得,除了可以低成本垄断上游资源,更可以以外资之名获取当地政府的超常规支持。同时,由于政府对于投资中出现的泡沫容忍度较大,这样也具备了炒作的政治环境。

从1993年开始,思茅市每两年举办一次普洱节,至今已有八届。当地也将普洱茶产业先后由重要产业提升至支柱产业,后又提拔至第一支柱产业的高度。

2005年,在云南省茶叶工作会议上,云南省提出要将云茶进一步做大、做优、做强,使之成为云南继云烟、云花、云药之后的又一知名品牌。这一战略实现的标志当属2007年4月8日思茅市改名为普洱市。

3、炒作拉抬一切的布局都为了炒作获利。

为了能拉抬价格,普洱茶商的运作手段花样繁多,令人不得不服。

从2005年至2007年5月,炒家通过各种手段推涨普洱茶的市场行情。茶市开谈必有普洱茶,茶商们碰面谈及较多的不是茶品,而是:你存了多少货?今天又涨了多少?

一位温州搞建材的人这样形容飞涨的普洱行情:1.2万元一件时,朋友劝我投资。我没敢,毕竟对普洱茶一窍不通,不知水深水浅,怎可盲目跟进?!

谁知道几天时间涨至1.6万元,眼看着冲破1.8万元、2万元,让他感觉白白错过了抓住财富盛筵的机会。

在拉抬中,股票操盘手的市场操作功不可没,从具体细节不难发现操作股市的痕迹:

(1)龙头股带动板块内其他股票上扬如果说占普洱茶产量70%的名厂(勐海、中茶、下关等)就是普洱茶的龙头板块的话,那么大益7542就是这个板块中的龙头股,龙头股大涨自然财源滚滚。

本来普洱就有越陈越香的概念,老茶对新茶是十年十倍,所以港台炒手先从囤积陈年老茶开始,带动了新茶的价格上涨。同样的手法也用在了一家茶厂的不同品种中,量少的高端品种先把价格拉高,然后量大的中低端品种慢慢出货。比如高端大益7532纪念版带动量大的大益7542价格上涨。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在普洱炒作的高峰期。到云南旅游的游客几乎每人都会买回几饼价值不菲的所谓老树茶,不知道云南应该有多少高产的老茶树?这与当年一只鳖生产出成千上万瓶中华鳖精何其相似!

(2)对敲拉高这里面的手法更是繁多。

首先是拍卖。

2004年春节,鲁迅和许广平珍藏的3克清宫普洱茶拍出1.2万元,相当于每克4000元。

2005广州茶博会上。德利茶业仅50克重的陈年旧普洱,被香港客人钟先生以13.8万元拍得;勐海兴海茶厂的普洱斑章熟饼,则以8.8万元被买家竞得。

2005年,马帮茶道瑞贡京城老舍茶馆,姜昆主持拍卖,张国立先生捐献出来的一桶茶(7饼),以160万元的价格成交。

2006年9月,昆明首届中国普洱茶国际博览交易会上,澜沧古茶有限公司的双绿牌宫廷散茶100克茶叶以22万元被成功拍卖。

2007年5月,深圳茶博会上,临沧凤庆茶厂的一饼499克的名贵普洱茶锦绣茶祖,以40万元高价被拍走,每克800多元,创下新茶拍卖最高纪录。

这里面的猫腻很多。

如果是厂家的货已经供不应求,请多家经销商来参加拍卖,拍出高价,两相情愿,这个自不必说。但是很多拍卖都是安排好的,邀请了一帮托儿,事先做好了局,然后起拍。

这些托儿在台下此起彼伏拍得不亦乐乎,其实目的就是制造一种气氛,制造价格幻想,制造稀缺概念,拍出天价后就打开了其他普洱茶的上涨空间。如果真有参与竞拍的其他人,好,茶就是你的了,更是鱼与熊掌兼得。

其次是自买自卖。

无论在股市还是普洱茶市,多数的人都是因为价格快速上涨才跟进的。炒家先在市场上卖出20%。再通过亲信以高价回收,制造涨价与缺货的假象,循环数次,通过控制发货节奏与数量,茶价在最终流向终端市场的环节中一轮轮被抬升。

这样必然吸引更多的散户追加资金跟进。当茶价到了庄家所认为的高点时,散户以及吸引的资金也到了一个庞大的支撑面,庄家有节奏的抛盘开始。

等到达到理想价位散户大批接手时,价格已经翻了几倍了,各级的庄家都有这类的动作。等庄家把所有货抛空,三级市场的价格还在涨。散户一跟进就发现无人接盘了。

还有缩量拉升。

首先是港台炒家手中囤积了多数的老茶,包括2000年前后收购的和从港台回流的。接着经销商看到拍卖后价格暴涨,也开始囤积各类老茶新茶。

大炒家控制了上游。茶厂和经销商签订一笔合同,但第一次只给20%的货。等到价格达到理想价位后才全部供货,这样人为制造市场的饥饿感。当将整个市场的胃口吊起来的时候,新茶老茶一古脑全倾销出去。

这几乎就是股市拉抬的现实翻版。

有了价格的支撑,加上储藏增值概念以及文化的包装,普洱茶一下子乌鸡变凤凰,成了身份、文化甚至宗教的象征。一位温州茶商这样描述普洱茶热:珠海一个老板特意请我去喝茶,开口就是这款普洱茶市值两万元一件,洋洋得意。我一喝,告诉他这茶一般,只值九千。他立即扔了,问我最贵的茶多少。他认为,最贵的普洱茶才能显示出自己的身份。

正是如此,大量连生茶与熟茶、晒青与炒青都分不清,甚至受误导认为霉味就是陈味的散户在今年初涌进普洱茶市。白领以饮普洱茶展示自己的时髦,并不懂茶的文化人以饮普洱茶体现自己的内涵,商人送礼以送普洱茶为档次,甚至机关内的司机也要学着手端一把紫砂壶品普洱茶色、闻普洱香,整个市场都为之疯狂。

炒到了后期,成品普洱已经供不应求,就开始炒期茶。新茶未上市,炒家就开始炒作订单,白条代替实物,操盘方式依旧。在那个时期,拿到茶就意味着拿到了暴富的机会,谁去细心考虑能否卖出去?

4、出货:有条不紊出货是获取暴利最为关键的环节,也是技术含量最高的一个环节。如果控制不当,不仅前面的投入全泡汤。更糟糕的是真金白银换回来的是一大堆吃不完的普洱茶,这就真为了云南地方经济作贡献了。

所以,这是港台炒家控制最为严密的一环节。

(1)有组织出货控制市场供给,严格地按照比例和规定顺序出货。

其实在大炒家们密谋炒作之初,就有了一个初步的框架界定,按照各自实力、资源的多少划分座次,设计出货顺序。谁什么时候出、出多少、以什么价格出,都有非常严格的规定。

(2)经销商严格分级对经销商,也通过分级和买断代理权的方式实现严密控制。

如大益茶厂通过与经销商签订合同,以每家交纳保证金来控制第一级经销商。第一级经销商2007年(年初为全国46家)保证金为3000万元,这样才能以出厂价拿到货;二级经销商每家2000万元,三级1000万元。

一级发展二级,二级代理开始发展三级代理。三级代理又发展散户。保证金一交,未来市场上普洱茶滞销和价格下跌的风险就一级一级由厂家传递给了小经销商和散户。

(3)经销商也必须遵守发货的秩序。否则会有严厉的惩罚。

由于大宗商品出货量太大会严重拖低市场价格,而且要是有个别老鼠仓那就麻烦大了,所以在行内几乎采取的是黑社会般的控制秩序。

据传,一旦发现老鼠会,灭鼠最好的方式就是一颗子弹。这样一来谁也不敢做老鼠,而且没有必要做老鼠。于是在严格的监督下,出货顺序有条不紊,而且大炒家继续推高普洱茶价格。

(4)放量甩货,诈取最大利润制造好稀缺概念之后,在严密的安排下,大量的普洱茶以非常稀缺的姿态静悄悄流入市场,其中中茶在今年突然向市场增量2万吨普洱茶。相当于增加了四个大益茶厂。茶市经销商心有余悸地说。

事实上,昆明茶厂自1996年停产至2006年开工,十年间中茶都未生产过普洱茶。2006年3月,中国土产畜产云南茶叶进出口公司重新获得了中茶商标使用权,此时原先旗下的下关、勐海茶厂早已剥离改制,只剩昆明茶厂一家,且年产量据说不足2000吨。

这样的情况下,中茶开始以每公斤50元授权其他厂家使用中茶商标,并将批号分字头卖断。珍稀普洱的供给量暴增!大量贴牌导致质量混乱,价格暴跌,引起炒家恐慌、抛售,又将大益、下关等在高位运行的品牌拉下水。其中大益7542在2007年5月20日由1.6万元/件跳水到1.1万元/件,标志主力已经出了大部分的货,开始尾盘甩货。

而港台大炒家的老茶饼藏量是另一个考核指标。据炒茶人描述,他们已经提前几个月出了大部分货。中炒家(一级和云南二级经销商)大约晚一到两个月出完,并且云南的经销商没有一个被套。

这个可以从拍卖市场看出端倪。

文/带剑行者

cy316.com编辑推荐

徽商四大行业之茶商


徽州地处亚热带,重峦叠翠,雾色空檬,土地肥沃,气候温和,宜茶宜林,茶叶便成为徽商赖以发迹的主要行业之一。

徽州商人四出经营茶叶,史料可查,始于明代。而徽州的茶叶买卖是很早的。唐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诗人白居易的著名诗篇《琵琶行》中曰:“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说明原属祁门之浮梁,远在1100多年前就已成为茶叶的集散地。唐咸通三年(公元862年),歙州司马张途著的《祁门县新修阊门溪记》中所载:“千里之内,业于茶者七,八矣。由给食、供赋,悉恃祁之茗,色黄而香。贾客咸议,逾于诸方.”可见当时祁门茶市相当兴隆。宋代《贡茶录》所说的:“早春英华,来泉胜金”,诸名茶皆出自徽州。

徽商经营茶叶,有茶号、茶行、茶庄、茶栈等多种类型。“茶号”犹如当今的茶叶精制厂,乃从农民手中收购毛茶,进行精制后运销。“茶行”类似牙行,代茶号进行买卖,从中收取佣金。“茶庄”,乃茶叶零售商店,以经营内销茶为主,后期亦少量出售外销茶。“茶栈”,一般设在外销口岸,如上海、广州等地,主要是向茶号贷放茶银,介绍茶号出卖茶叶,从中收取手续费。

徽商的内销茶经营,谓之“茶庄”,明代即有茶叶运销京津的,迩后遍及东北、鲁、豫、江、浙、沪等地。清代是徽州茶商的鼎盛时期,乾隆年间,徽商在北京设有茶行7家、茶庄千家以上,在津、沪开茶庄也不下百家。茶叶经营日盛,由大城市延伸到小城镇,江、浙等一些小镇也有了徽籍人开的茶店。其时汪茂荫的祖父汪槐康就在通县开设森盛茶庄。当时,内销茶花色品种甚多,有松萝、六方、毛峰、烘青、炒青等数类数十种,后又有各种花茶,所以有“茶叶卖到老,名字记不清”之说。茶商在外开茶庄、茶行很快发迹者,各地均有,明清歙人吴景华、吴永祥、吴炽甫在京经营茶叶,均成为赫赫巨富。

徽商的外销茶经营,谓之“洋庄”,始于清嘉道前后。当时英国控制印度,大量鸦片输入我国,换取丝茶。徽商开始是“漂广东”,由于海禁,当时买卖双方只能在船上做交易,价格茶商可以自主,因之利润较高,谓之“发洋财”。五口通商以后,交易地点慢慢转移到上海。婺、休、歙三县茶商以新安江运输方便,集中在屯溪设号精制,得名“屯绿”,销往俄国和欧美国家。在“屯绿”外销兴盛的1920年,屯溪茶号达109家之多,故有“未见屯溪面,十里闻茶香,踏进茶号门,神怡忘故乡”和“屯溪船上客,前渡去装茶”之诗句。1875年,自闽罢官回乡的余干臣,在祁门按“闽红”的制作方法,改“绿”为“红”,从此,祁门功夫红茶开始问世,销往国外。“祁红”茶号也发展到近百家。1915年,“祁红”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荣膺金奖。

茶号系季节性经营,然徽州茶商并不闲暇。他们多半兼营其它行业,或开钱庄、布店、南货店,或为木材、粮油行商.在上海茶界的郑镒源,洪纯之两巨子,就分别兼营钱庄和绸、瓷业。一些中小茶商,在茶季来临,资金重点投入茶叶,茶叶脱手,又在沪、杭采购各类商品回徽州贩卖,所以徽州茶商大都家大业大,根基甚牢。

历来茶商均是各自经营,清末吴俊德、洪其相发动建立六邑茶务总会,才有了茶商组织。30年后改为茶叶公会,但都是办理日常事务,并不研究生产经营。且徽州茶商素无外贸机构的设置,这就给外商造就机会,操纵市场,尽量压低外销茶价,有些茶栈也从旁以回收贷款等方式施加压力,迫使外销茶商就范。抗日战争开始,渠道不畅,外销阻滞,“祁红”与“屯绿’出口日渐减少,1944年,由最高收购26万担,下降到不到8万担,当时,多少茶商为之衰叹!

女人入茶行,是一种智慧


想了解《女人入茶行,是一种智慧》知识吗,丰富的《女人入茶行,是一种智慧》内容等你来看!

从事茶产业的女人,她们积极向上,慎思敏行,勤奋好学,乐善信施;送人幸福,快乐自己,成就事业,道德高尚。所以她们是智慧的,快乐的。

走进茶行,女人要有气质。

气节,是女人生命的核心,要想在这个行业里站住脚必须行得端,立得正,一身正气,才能服人,不妖娆,不低贱,不失尊严。

走进茶行,女人要有才情。

通常她们没教过书,她们却会讲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生生不息的人文哲学;她们不是医生,却懂得传给别人中华五千年的养生理念,辅导别人尊重生命关爱健康;她们不是学者,却被人们称为老师!

走进茶行,女人学会忠教。

家庭是合谐社会的单元,女人是重要成员。通过学习懂得了如何相夫教子,如何做好贤妻良母,更重要的是明白了为什么要一定选择这份事业。忠于事业,得到人的升华,是这个行业的魅力;自尊敬人,是这个行业的灵魂。当一个普通的人进入这个领域,立刻会被这里的积极乐善的气氛所感染,相互之间传递着友谊分享着喜悦。迸发强劲的正能量,给人知识给人方向。

在这里从业,首先学会了知道感恩,懂得了健康的重要性,从此改变的不是一个人而是整个家族的命运。做个懂得感恩,孝敬父母,知性女人是这个行业对女人的要求。

走进茶行,女人得到幸福!

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健康美丽的同时,实现时间自由,事业自由,财富自由。把优质的产品,健康的生活态度,还有先进的生活理念带到千家万户,是茶人追求的和送给别人的幸福!鲜花和掌声就是最好的证明,靠自己也能让人生豪迈地踏上红地毯登上富丽堂煌的成功舞台!送给所有身于茶行的女人,祝福你们永远幸福快乐!

关于本文《女人入茶行,是一种智慧》的内容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知识,可以关注我们!

徽州四大行业之茶商


徽州地处亚热带,重峦叠翠,雾色空檬,土地肥沃,气候温和,宜茶宜林,茶叶便成为徽商赖以发迹的主要行业之一。

徽州商人四出经营茶叶,史料可查,始于明代。而徽州的茶叶买卖是很早的。唐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诗人白居易的著名诗篇《琵琶行》中曰: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说明原属祁门之浮梁,远在1100多年前就已成为茶叶的集散地。唐咸通三年(公元862年),歙州司马张途著的《祁门县新修阊门溪记》中所载:千里之内,业于茶者七,八矣。由给食、供赋,悉恃祁之茗,色黄而香。贾客咸议,逾于诸方.可见当时祁门茶市相当兴隆。宋代《贡茶录》所说的:早春英华,来泉胜金,诸名茶皆出自徽州。

徽商经营茶叶,有茶号、茶行、茶庄、茶栈等多种类型。茶号犹如当今的茶叶精制厂,乃从农民手中收购毛茶,进行精制后运销。茶行类似牙行,代茶号进行买卖,从中收取佣金。茶庄,乃茶叶零售商店,以经营内销茶为主,后期亦少量出售外销茶。茶栈,一般设在外销口岸,如上海、广州等地,主要是向茶号贷放茶银,介绍茶号出卖茶叶,从中收取手续费。

徽商的内销茶经营,谓之茶庄,明代即有茶叶运销京津的,迩后遍及东北、鲁、豫、江、浙、沪等地。清代是徽州茶商的鼎盛时期,乾隆年间,徽商在北京设有茶行7家、茶庄千家以上,在津、沪开茶庄也不下百家。茶叶经营日盛,由大城市延伸到小城镇,江、浙等一些小镇也有了徽籍人开的茶店。其时汪茂荫的祖父汪槐康就在通县开设森盛茶庄。当时,内销茶花色品种甚多,有松萝、六方、毛峰、烘青、炒青等数类数十种,后又有各种花茶,所以有茶叶卖到老,名字记不清之说。茶商在外开茶庄、茶行很快发迹者,各地均有,明清歙人吴景华、吴永祥、吴炽甫在京经营茶叶,均成为赫赫巨富。

徽商的外销茶经营,谓之洋庄,始于清嘉道前后。当时英国控制印度,大量鸦片输入我国,换取丝茶。徽商开始是漂广东,由于海禁,当时买卖双方只能在船上做交易,价格茶商可以自主,因之利润较高,谓之发洋财。五口通商以后,交易地点慢慢转移到上海。婺、休、歙三县茶商以新安江运输方便,集中在屯溪设号精制,得名屯绿,销往俄国和欧美国家。在屯绿外销兴盛的1920年,屯溪茶号达109家之多,故有未见屯溪面,十里闻茶香,踏进茶号门,神怡忘故乡和屯溪船上客,前渡去装茶之诗句。1875年,自闽罢官回乡的余干臣,在祁门按闽红的制作方法,改绿为红,从此,祁门功夫红茶开始问世,销往国外。祁红茶号也发展到近百家。1915年,祁红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荣膺金奖。

茶号系季节性经营,然徽州茶商并不闲暇。他们多半兼营其它行业,或开钱庄、布店、南货店,或为木材、粮油行商.在上海茶界的郑镒源,洪纯之两巨子,就分别兼营钱庄和绸、瓷业。一些中小茶商,在茶季来临,资金重点投入茶叶,茶叶脱手,又在沪、杭采购各类商品回徽州贩卖,所以徽州茶商大都家大业大,根基甚牢。

历来茶商均是各自经营,清末吴俊德、洪其相发动建立六邑茶务总会,才有了茶商组织。30年后改为茶叶公会,但都是办理日常事务,并不研究生产经营。且徽州茶商素无外贸机构的设置,这就给外商造就机会,操纵市场,尽量压低外销茶价,有些茶栈也从旁以回收贷款等方式施加压力,迫使外销茶商就范。抗日战争开始,渠道不畅,外销阻滞,祁红与屯绿出口日渐减少,1944年,由最高收购26万担,下降到不到8万担,当时,多少茶商为之衰叹!

缝茶工:康定茶马古道独有的行业


听说过茶马古道的人很多,其中有许多人还能说出每条主要线路的走向和途经地点,不过大概他们中的绝大部分人从来没有听说过一个叫作“缝茶”的行业。也难怪,它只在康定这一个地方存在过,但即便是康定本地人,大部分也没见过,甚至不知道这个行业曾经有过的默默兴盛。靠着康定本地的文化专家郭昌平老师用他浑厚又带着川西拖腔和蕴味的男中音的讲述,我才知道了曾经有过这样一个工种。

茶马古道运的茶,是内地种植专门供给藏区饮用的紧压成茶砖的茶叶,称为边茶。旧称打箭炉的康定城直到清朝顺治时期开始,才逐渐变成茶马互市的场所,而且很快又被朝廷明文规定,成为南路边茶互市的集散中心。内地的边茶先被运到康定,再分销到藏区,最远运到不丹和尼泊尔。在清朝末年,它已经成为全国边茶销售最大的市场。

在内地的茶厂里,茶叶饼用竹篾包成16市斤的大长条,一路由人力步行背到康定。但是从康定再往西,海拔陡增,人烟稀少,天寒地冻,语言不通,再用人力背负步行前往就不现实了,改为马牛驮运。但是竹篾条不可能经得住这一路的颠簸磨损,于是在茶叶运到康定,再次启程进藏之前,就要重新更换包装,用牛皮包裹。这样,就在康定诞生了一种专门用牛皮重新包装茶叶的缝茶业。

缝茶工,藏语称为“甲朱娃”,他们一直是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最初大多都是从汉、藏地区逃荒、乞讨到康定的人。这行门槛低,只要能吃苦、肯卖力气就成。据说,历史上康定的缝茶工最多时达到120余人。缝茶的工具很简单,一把割牛皮的刀,两根功能略有差异的缝牛皮的针。只是牛皮不等于棉布绸缎,这针不似那绣花的工具,也没有如今皮具加工的省力方式,而是以牛皮条做线,要全靠人力生生扎得动牛皮的十几公分长的钢家伙。

除了缝茶工,缝茶行业还应运而生了其他的配套行业。一个是皮塘,这在康定城最多的时候有20余家,专做浸泡牛皮的生意。藏商从关外带来的牛皮都是晒干的,拿到康定以后,要去皮塘浸泡一周左右,直到变得湿润柔软,才能用来缝茶叶包。另一个是专门割牛皮的人。用牛皮重新包装茶叶,分“花包”和“满包”两种,分别用在短途运输和长途运输上。泡好的牛皮要经过割牛皮的人剪去长毛,按花包和满包的需要将牛皮分割成块,他们还负责把牛皮割成粗细均匀、长短适度的皮线,缝满包的线细,缝花包的线粗,这些工序都做完,才交给缝茶工去缝茶包。缝出的茶包,三条茶叶一包,两包一驮,一个缝茶工每天要缝完五驮茶叶才能挣到半个藏洋。

这些人在上个世纪50年代是进藏部队的后勤生力军,不少进藏物资都通过他们的手缝制成包成驮再运送进藏。只是后来随着生产方式、社会条件和运输方式迅速发生变化,缝茶工很快变成了历史的记忆,留给我们一声文化的慨叹。

还有多少的行业像缝茶工一样,默默的存在过。在今天这个技术加速发展的转型时代里,产品和行业以更快的速度出现和消失,曾经的兴盛和辉煌,可能被后世不经意间就轻轻抹去了。人们还是必须继续往前走,这些文化的记忆还是会以一些我们察觉不到的方式成为一个民族文明历经的踪迹。

徽商四大行业之三:茶商


徽州地处亚热带,重峦叠翠,雾色空檬,土地肥沃,气候温和,宜茶宜林,茶叶便成为徽商赖以发迹的主要行业之一。

徽州商人四出经营茶叶,史料可查,始于明代。而徽州的茶叶买卖是很早的。唐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诗人白居易的着名诗篇《琵琶行》中曰: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说明原属祁门之浮梁,远在1100多年前就已成为茶叶的集散地。唐咸通三年(公元862年),歙州司马张途着的《祁门县新修阊门溪记》中所载:千里之内,业于茶者七,八矣。由给食、供赋,悉恃祁之茗,色黄而香。贾客咸议,逾于诸方.可见当时祁门茶市相当兴隆。宋代《贡茶录》所说的:早春英华,来泉胜金,诸名茶皆出自徽州。

徽商经营茶叶,有茶号、茶行、茶庄、茶栈等多种类型。茶号犹如当今的茶叶精制厂,乃从农民手中收购毛茶,进行精制后运销。茶行类似牙行,代茶号进行买卖,从中收取佣金。茶庄,乃茶叶零售商店,以经营内销茶为主,后期亦少量出售外销茶。茶栈,一般设在外销口岸,如上海、广州等地,主要是向茶号贷放茶银,介绍茶号出卖茶叶,从中收取手续费。

徽商的内销茶经营,谓之茶庄,明代即有茶叶运销京津的,迩后遍及东北、鲁、豫、江、浙、沪等地。清代是徽州茶商的鼎盛时期,乾隆年间,徽商在北京设有茶行7家、茶庄千家以上,在津、沪开茶庄也不下百家。茶叶经营日盛,由大城市延伸到小城镇,江、浙等一些小镇也有了徽籍人开的茶店。其时汪茂荫的祖父汪槐康就在通县开设森盛茶庄。当时,内销茶花色品种甚多,有松萝、六方、毛峰、烘青、炒青等数类数十种,后又有各种花茶,所以有茶叶卖到老,名字记不清之说。茶商在外开茶庄、茶行很快发迹者,各地均有,明清歙人吴景华、吴永祥、吴炽甫在京经营茶叶,均成为赫赫巨富。

徽商的外销茶经营,谓之洋庄,始于清嘉道前后。当时英国控制印度,大量鸦片输入我国,换取丝茶。徽商开始是漂广东,由于海禁,当时买卖双方只能在船上做交易,价格茶商可以自主,因之利润较高,谓之发洋财。五口通商以后,交易地点慢慢转移到上海。婺、休、歙三县茶商以新安江运输方便,集中在屯溪设号精制,得名屯绿,销往俄国和欧美国家。在屯绿外销兴盛的1920年,屯溪茶号达109家之多,故有未见屯溪面,十里闻茶香,踏进茶号门,神怡忘故乡和屯溪船上客,前渡去装茶之诗句。1875年,自闽罢官回乡的余干臣,在祁门按闽红的制作方法,改绿为红,从此,祁门功夫红茶开始问世,销往国外。祁红茶号也发展到近百家。1915年,祁红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荣膺金奖。

茶号系季节性经营,然徽州茶商并不闲暇。他们多半兼营其它行业,或开钱庄、布店、南货店,或为木材、粮油行商.在上海茶界的郑镒源,洪纯之两巨子,就分别兼营钱庄和绸、瓷业。一些中小茶商,在茶季来临,资金重点投入茶叶,茶叶脱手,又在沪、杭采购各类商品回徽州贩卖,所以徽州茶商大都家大业大,根基甚牢。

历来茶商均是各自经营,清末吴俊德、洪其相发动建立六邑茶务总会,才有了茶商组织。30年后改为茶叶公会,但都是办理日常事务,并不研究生产经营。且徽州茶商素无外贸机构的设置,这就给外商造就机会,操纵市场,尽量压低外销茶价,有些茶栈也从旁以回收贷款等方式施加压力,迫使外销茶商就范。抗日战争开始,渠道不畅,外销阻滞,祁红与屯绿出口日渐减少,1944年,由最高收购26万担,下降到不到8万担,当时,多少茶商为之衰叹!

四川省茶楼行业标准年内正式出台


四川省茶楼行业标准年内正式出台

7月1日,四川省茶楼行业服务规范与星级划分标准会议在新国际会展中心顺兴老茶馆召开。会议宣告四川省茶楼总体标准年内将正式出台,并高于全国标准,这标志着四川茶楼行业从此进入管理规范化、服务标准化、经营特色化轨道!

中国茶馆萌芽于晋,兴起于唐,繁荣于宋,普及于明清,微衰于近代,复兴于现今。在史料记载中,中国最早的茶馆起源于四川。早在民国初期,成都茶馆数量已居全国之最,是历来茶馆数量最多的城市,是中国茶馆业与茶饮文化最重要的发展中心。

四川茶楼行业标准呼之欲出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精神生活的追求也日益提升,茶楼已逐渐成为人们业余生活、商务谈判的重要选择地点之一,作为中国休闲文化产业的一支生力军,对于发展经济和丰富百姓精神文化生活均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成都茶楼行业协会秘书长张涛介绍:伴随着茶楼业整体的兴起和发展,也直接导致了业内同行间市场竞争的加剧。据不完全统计,成都茶楼多达38000多家,号称“茶楼之都”,为体验成都生活、民俗、文化的窗口服务行业,但整个行业无规范可依、无标准可据。为改变茶楼行业“多、弱、散、乱”的格局,成都市茶楼行业协会受省商务厅、省质监局委托,将制定全省茶楼行业服务规范及星级划分,综合考量茶馆企业规模、设备设施、茶叶及茶水质量、服务能力、管理水平、技术力量以及环境卫生状况等内容,通过服务规范体系建设,进一步明确茶楼的服务职责,规范服务内容、服务流程和考核方法,为消费者选择茶馆提供科学的依据和参考,并促进行业快速全面发展。

据悉,茶馆企业将依据各项软硬件的综合评定指标,被划分为一星级到五星级,星级越高茶楼品质就越好。并开展全行业、全市域推广、辅导、评定系统工程,提高服务品质,将茶楼行业由特色产业向支柱产业转化提供强大支持。

据“星级”标准选茶楼,丰俭由人

“商务部制定的《茶馆经营服务规范》标准2012年6月实施,但与我省实际情况并不完全符合,”成都市茶楼行业协会外联部部长唐小林说,如按规范要求不管任何星级茶楼都需要茶艺师,但在四川,普通茶铺就只在河边摆几把椅子,百姓就可品茗聊天,这样的要求对四川来说略高。”“搞这个标准,能让生意更好么?”又一茶楼业主提问。

在成都茶楼行业协会会长邓迎锋看来,这也是制定标准的初衷,“提高服务品质,肯定有助于在市场中获胜。新标准制定后,将提升茶楼的经营实力。”

广大消费者更关心星级评选后,茶楼是否抬高价格?对此,中国茶叶博物馆研究员周文棠说,大可不必为此担忧。茶楼招牌上打上几颗星,与硬件标准和服务质量有关。明年,消费者可以像选宾馆一样选茶楼,丰俭由人。“有了星级标准,能为消费者选择茶楼提供科学的依据!”

星级茶楼门槛高,厕所都有要求

根据成都市茶楼行业协会标准草案,星级茶楼的厕所都有要求:须分设男女洗手间,还要有专人定时打扫卫生。值得一提的亮点还有:星级茶楼都有无线上网、停车位要求,二星级以上茶楼须有空气净化装置,三星级以上茶楼须提供矿泉水点水、便民金融服务,四星级以上须提供功夫茶服务,五星级茶楼还要提供简单英语、手语服务。

星级茶楼软件达标才能“喊过”

根据成都市茶楼行业协会调研,茶楼本身属于服务性行业,对人的要求也非常高,所以要想评上星级茶楼,茶楼还得“考人”,如您的茶楼想评上三星级茶楼,除硬件达标外,还得有一个三星级茶楼经理,至少两个三星级茶楼服务员。

据了解,成都市茶楼协会两年前成立后,曾组织两次全国茶楼峰会,来自北京、杭州、太原等地的茶楼同行来到成都时,都惊奇成都的茶楼业态。“茶楼密度太大,服务范围广泛,不仅喝茶吃饭,还能打牌、洗脚、掏耳朵。”成都市茶楼行业协会会长邓迎锋表示,这样的情况,注定要制定一个行业标准,来规范跟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茶楼行业。标准出台后,不仅能促进四川茶楼行业健康发展,还能为全国茶楼行业的规范做出表率。

据悉,成都市茶楼行业协会近期将组织人力分赴全省1000家茶楼调研,听取业主和茶客对该《标准》的意见,修改完善后力争今年内正式出台。

机器普洱茶和手工普洱茶的不同


很多茶友又开始准备今年的普洱新茶了,手工茶和机器茶的选择是任何人都迈不过的一个坎,在绝大多数人眼中,手工茶的品质是高于机器茶的,但从生产实践中,认为这种观点并非完全正确,手工茶确实可以出极品,但大多数的情况品质不如机器茶。

首先一泡茶的品质是由树种、山场、种植采摘和制作加工四个方面决定的,特别在绿茶方面,我们传统上更多是在追求某种茶类,而忽视了树种、山场这方面的因素,当然片面追求某一点都是不可取的,非常有趣的是本人前几天的一次经历再次验证了偶的这一观点。

总的进行分析,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无非有这么几点:

一、做茶师傅对茶的理解:做茶实际上最能体现师傅的个性,即一个做茶师傅将茶做成什么风格,完全取决于这个师傅对茶的理解,看茶做茶是手工茶核心,比如师傅如果喜欢香气比较高的茶,在杀青和炒制过程中可能就会采用比较高的温度。

二、做茶师傅的经验:由于手工制作,要求做茶师傅的经验非常丰富,每个环节都能把握的十分到位,以蒙顶甘露为例,在杀青阶段,锅温过高,做出的茶香气较高,不够优雅幽长;锅温过低,做出的茶就会带有青味。在揉捻阶段,揉捻过重,则叶底破碎,水好香差。因此每个环节上这种度的把握都是相当困难的。

三、对于机器茶:厂里一般都会安排经验最丰富的师傅进行关键环节的操作,大规模生产,老板最怕生产出垃圾茶来,再者机器茶一般都有相对固定的参数(主要是温度、时间的掌握),师傅做茶时也会尽量往中庸的方面去靠。

另外就目前国内的绿茶来看,不同的工艺下制作出的茶口感差距甚大,比如扁炒青,工艺相对简单,茶口感直接反应茶青的品质;再如曲卷型茶,由于在加工过程中加入了揉捻工序,做出的茶要醇的多,茶汤厚滑,使茶融入了更多的风味元素。所以在茶叶的审评标准里,扁炒青茶的滋味常用鲜、甘、爽等字眼;而曲卷型的茶常用鲜、醇、厚、爽等字眼。

对于国人来讲,喝茶更多的是一种文化,在这点而言,手工茶的文化内涵确实也远高于机器茶。若单从茶本身而言,机器茶优点:高效、外形好,品质中上;缺点:品质相对中庸,不容易出极品。

普洱茶的荣誉


在中国的茶叶史上,唐、宋、元三代,据史料载,均产“团茶”,从明代始,方以散茶为主,唯独普洱茶一直延续其”团茶"特征,这其中是否意味着只有普洱茶因其产地远在边国而继承了古代茶品的衣钵?台湾茶界名人邓时海先生写道:“唐宋辉煌的荣事,随着陆羽的茶经,跨越了千百年的时空之后,倘若今天得以藉着普洱越陈香而再度发扬,陆羽先生地下有灵,他老人家必会一则喜,一则憾。喜的是他一手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已干矣。现在总算有人起之、饮之,越陈越香之;遗憾的是他一手写的茶经,撰述了全国十一省产茶地,唯独漏列了最能继承他衣钵的云南普洱茶…”云南普洱茶它的陈香味,它独特的药用功效,它茶道梵境中令人着迷的”茶禅一心”,它让雅逸之士醉心的品味过程中的水路变化……为整个中华茶文化史开辟出的是又一片令人赏心悦目的灿烂晴空。普洱茶之所以越陈越香,屡屡因时间的流失而成为绝品,比如堪称国宝的现存于中国茶科所的"金瓜贡茶”皆因此茶成为成品后,尚有一个"后发酵”的过程。旧时的西双版纳乃“瘴疠,之区”,瘟疫流行,夏秋之季,外人均不敢涉足,产下的茶品,往往耍到冬春之交,方可运出。因此在其囤积期间,难免受湿气漫涅,再加之外运路途遥遥,最终形成了“后发酵”。

有人将普洱茶的产销过程,形象地称之为“祖父做茶,孙于卖出”,应该说,这概括非常准确。由于"后发酵”,普洱茶也就具备了滋味醇厚,后味甘长、香高味美、越陈越香.云南每年向清宫进贡普洱茶的定例,一直延续到清朝末期,前后计有200年左右.皇用贡茶储存在清宫内的"茶库”里(在今故宫东面的永和宫东).“茶库,设员外郎二员,六品司库二员,无品级司库二员,库使十五名",专司收存管理。普洱茶、女儿茶和茶膏也是清朝的国礼茶清皇朝每年收纳的普洱茶,除了供清官皇家饮用或分赠皇亲国威外,也选作赠送外国使节的礼品茶,视为代表中国高级土产晶.史籍间有记载,例如乾隆年间,清朝与英国交涉两国贸暑问题时送的礼品中有普洱茶,据清朝档案材料,’英国于1792年特派前驻印度马德拉斯总督马戛尔尼(1737-1806)勋爵为首的觐见团一行95人,以祝贺乾隆皇帝80大寿为名来华,向清朝皇帝请求改变当时中国只开广州单—口岸对外通商,要求增开通商口岸,降低关税,允许设立租界,派驻公使长驻中国.英使觐见团随船带来礼物19项(地球仪、天文钟,聚光镜、战舰模型、铜炮、火枪、马车,玻璃彩灯、金线毯,毛料等)作贺寿礼,以图皇帝欢心,打遭关节,1793年(乾隆58年)g月14日乾隆皇帝在热河行宫{今承德避暑山庄),接见英使团,井在万树园宴请,乾隆帝婉言不准所请,不予同意,但礼尚往来,回赠英使团大批珍贵礼物,其中就有普洱茶,女儿茶和(普洱)茶膏.按清朝礼例每次接见或宴请、参观、看戏,都宴赠送礼物,称为“赏赐”,每次每人一份。现将三次回赠英国国王乔治三世的礼品摘录如下:——赏英吉利国王物件,计有珐瑯、珍宝、玉器、漆器,瓷器、花缎、画册,鼻烟壶及土产食品茶计92项(对、套)479件(个),其中包括普洱茶8团,六安茶8瓶、武夷茶4瓶;茶膏4匣.——又加赏英国国王物件,绫罗丝缎、漆器、扇、笺、食品等,计40项455件,其中包括普洱茶40团,茶膏5匣、武夷茶10瓶、六安茶1O瓶.——又随敕书赏给英国国王物件,计41填1016件,其中包括普洱茶40团、茶膏5匣、武夷茶10瓶、六安茶10瓶.这次英使觐见团95人,包括正使(即马戛尔尼)、副使、正副总兵官,通事(翻译)、文书,医生、天文生、听事官、管船官等,分别等级档次,每人都给礼物,共“赏赐”物27批,其中15批有茶叶,我将这批礼单逐项统计,计送普洱茶124团、女儿茶34个、(普洱)茶膏26臣、砖茶28块,六安茶4D瓶。武夷茶24瓶,还有未列茶名的‘茶叶”32瓶。每次赠送国礼,侧由清朝“军机处”遂人逐项开列详细清单,呈送皇帝阅批后送给.这批清朝礼品荣的计数单位,普洱茶称“团”,女儿茶称“个”,茶膏称“匣”.此与思茅采办的贡茶单位称谓相符合,是思茅进贡清官的贡茶无疑.选取最好的普洱茶进贡北京,云南普洱茶进入清官,经过同各地贡茶比较,茶味与茶性都不同于小叶种茶,深得帝王家青睐.视为罕见名茶.究其原因,在于探山老林原始大茶树的大叶种茶,具有茶味特别浓厚的特殊品质,帮助消化的功力最强,并有治疗,保健的作用.普洱茶的特性,明、清时代人士早有体验,并有多种文字记载,明末学者方以智认为“普洱茶蒸之成团,最能化物”:清人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以药性观点记蓑说,普洱茶“味苦性刻,解油践牛羊毒’、“苦墙,逐痰下气,刮肠通泄”,“消食化痰,清胃生津,功力尤大”.这种茶性非常适合清宫贵族们的需要.世所咸知.清朝满族祖先本是中国东北地区的游猎民族,肉食为主,进入北京成为帝王统治者后,养尊处优,饮食珍馐每所不极,需要一种消化功力大的茶叶饮料,而普洱茶正具这种特性,于是普洱茶、女儿茶、普洱茶膏,深得帝王,后妃、吃皇粮的贵族们特别赏识,宫中以饮普洱茶为时尚,有用于泡饮,有用于熬煮奶茶。尤其每年冬季北方气候干燥,例须多饮普洱茶.上有所好,下必效焉,于是云南普洱茶在清代北京名声大振,社会威闻。乾隆年询,文人曹雪芹有所闻知,便在其描写贵族生活的《红楼梦》一书的63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一章中写出贾宝玉喝普洱茶、女儿茶助消化的文艺反映.清宫重普洱茶的风尚传到贡茶户地云南,故有“普(洱)茶名重天下”之说和“普洱茶名遍天下,味最酽,京师尤重之”的记载.都反映了清代当时的实际情况.[page_break]

清宫权贵们爱饮普洱茶的风尚,代代相传,直到晚清时期宫中仍然如此.清亡后.一些出官的太监、宫女们所述宫中见闻中也有反映.例如曾经伺候慈禧大后日常生活八年之久的宫女说:“老太后(慈禧)进屋坐在条山炕的东边.敬茶的先敬上一盏普洱茶.老太后年事高了.正在冬季里,又刚吃完油腻.所以要喝普洱茶,图它又暖又能解油腻”云云.思茅是采办清宫贡茶的地方清朝皇家饮用的贡茶沿用明制,规定“岁进茶芽,顺治初.系户部职掌,七年,改属礼部”,1650年“顺治七年,礼部照会产茶滏省市政司,每年‘谷雨’后十日起解.定限日期到部.廷缓者参处”.而云南普洱茶何年始贡,岁贡多少有待考证.至迟在1726年雍正四年.鄂尔泰推行‘改土归流’时期应巳岁贡.1734年雍正十二年三月的官方文告(禁压买官茶告谕)中有“每年应办贡茶,系动公件银两,发交思茅通判承领办送,等语,可知那时已每年进贡清宫普洱茶,是在思茅采办的.以后在道光初午,阮福《瞢洱茶记>中记载得更清楚.“检阅)贡茶案册,知每年进贡之茶例于市政司库铜息项下,动支银一千两,由思茅厅领去转发采办.并置办收茶锡瓶、缎匣、木箱茶费。其茶在思茅本地收取鲜茶时,须以三四斤鲜茶方能拆成一斤干茶,每年备贡者,五斤重团茶,三斤重团茶,一斤重团茶.四两重团茶,一两五钱重团茶,又瓶盛芽茶、蕊篆,匣盛茶膏共八色,思茅同知(官名)领银承办’.就是普洱贡茶分团茶、散茶和茶膏三种八个衣色,由当地官品办送清宫.云南普洱茶,长期以来在国际市场上,特别是在港、演、台和东南亚地区以及曰本、韩国等地广受推崇,香港茶肆,曾有一联云:普洱铁观音松祷烹雪醒诗梦龙井碧螺春竹院弥香荡浊尘在此联中,普洱茶位尊第一,这自然也说明了普洱茶在香港的受宠程度。据资料载,作为中国茶叶外销的重镇,香港与世界上80多个国家和地区保持着良好的茶叶贸易关系。而在外销的茶叶中,以1998年为例,外销绿茶是2583.1吨,外销普洱茶和红茶达到了5211.5吨。

香港著名美食家、茶博土蔡澜,1995年曾在<一周刊)上发表过一篇文章,名叫<普洱颂)。该文在阐述了香港人爱喝普洱茶缘由之后,笔锋一转,如此写道:”普洱茶已成为香港的文化,爱喝茶的人,到了欧美,数日不接触普洱茶,浑身不舒服。我每次出门,必备普洱。吃完来一杯,什么鬼佬垃圾餐都能接受。移民到国外的人,怀念起香港,普洱好像是他们的亲人,家中没有茶叶的话,定跑到唐人埠去喝上两杯……。”由此可见,香港不产茶,却是中国的一大品茶之都。香港街头,入目皆“茶”字,茶行、茶庄、茶楼、茶室、茶寮、茶座、茶餐厅、凉茶铺……比比皆是。能有这般茶文化气象,显然也非一日之功,没有百年时间的造化是难以如此的。在香港,阮福所述:“普洱茶名遍天下,味最酽,京师尤重之”,应当改为:“港人尤重之”了。据原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专家、中华茶文化研究中心董事长、现居香港的陈文怀先生所著(港台茶事)一书载:“香港每年要销五六千吨普洱茶,平均每人每年差不多要喝一公斤,像蔡氏{蔡澜}这样的茶博士,每年没有上十公斤是过不了年的"。许时海先生还谈到:在数百种茶中,普洱茶是最能代表我历史文化的产物。一是,普洱茶保有我国古代团茶古意盎然美的型态二是,普洱茶除了与一般茶叶重视原料,制作保存之外,更讲究其时间年代,具有历史价值意义。三是,普洱茶具有其“越陈越香”独特的风味特色。四是,一旦喜欢上普洱茶,常常品尝,对其它茶汤会有难以入口接受之感。普洱茶真为茶中之茶,也是中国茶历史文化的代表。云南普洱茶历年耒多次获得过世界各国的大奖,受到各国人民的喜爱与欢迎.特别应该提到的是在一九九九年云南沱茶[袋泡茶]被成功地载入法国大药典,这是云南的骄傲,也是中国茶人的骄傲.云南普洱茶作为饮料除能满足人们生津解渴的功能还有极好的治疗和保建功能,云南先民最先发现和利用了茶,云南人为人类创造的普洱茶也将在世界饮料史上写上自己光辉的一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