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碗不见外茶

发布时间 : 2022-01-03
满碗花茶 安徽一碗红茶价格 黑茶三尖

满碗花茶。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面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三碗不见外茶”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各位茶友们了解“三碗不见外茶”相关知识!

三碗不见外也叫咸油茶,意思是喝完三碗茶咱们就是亲月好友了。

瑶族主要分布在广西、贵州、云南西双版纳等地。瑶族的饮茶习俗很奇特,喜欢喝一种类似菜肴的咸油茶。瑶族认为喝油茶可以充饥健身,祛邪祛湿;开胃生津,还能预防感冒。对于一个长年居住在山区的民族而言,咸油茶是确实是一种较好的健康饮料。

具体做法是:

将茶树上肥嫩的新梢采摘后经沸水烫一下滤干待用。

然后用大豆、花生、糯粑、米花等作配料,制作讲究的还配有炸鸡块、爆虾子、炒猪肝等。

还要准备一些佐料:油、盐、姜、葱、韭菜花等。

先将配料或炸或炒或煮后,分装入碗,将茶叶放在油锅中翻炒待茶色转黄发出清香时,加入适量姜片和食盐,加水煮沸3-4分钟,待茶叶叶汁浸出后捞出茶渣后放上佐料。

稍时即可将茶汤倒入配料的茶碗中并搅动几下。

这样香中透鲜、咸里显爽的咸油茶做成了。

茶经网扩展阅读

伊朗人饮茶不见茶


伊朗人喜欢饮茶,不分男女老少,每天都离不开茶,许多伊朗人一天喝十五六杯茶是最平常的事。这是因为伊朗禁酒,他们便以茶代酒,况且饮茶还能提神、健身、醒胃、清肠,何乐而不为呢!在伊朗的大小城镇到处都有卖茶的茶室或茶摊,饮茶消费成了伊朗人每天必不可少的一笔消费。

他们最喜欢喝红茶,国内的红茶产量远远不够国人的饮茶消费,每年大约有三分之一的消费量,要从国外进口。

伊朗人饮茶有三个特点:第一是饮茶见汤不见茶。斟到茶杯里的茶汤是一杯纯净的红橙色的茶汤,分毫茶叶末也没有。茶壶里的茶叶经过过滤,斟入茶杯的茶汤是泡好的纯茶汤。他们泡茶用的水壶分为大小两个,茶壶安放在一个巨型水壶的顶部,用大水壶沸腾的热水汽蒸熏着茶壶,使得茶壶里的茶汤总是热乎乎的。

第二是就着糖啜茶。新沏泡的红茶略带苦涩味,因此伊朗人饮茶时,常常离不开糖。他们不是将糖放进茶杯里浸泡,而是将糖直接含入口中,就着糖啜茶。伊朗饮茶的糖,有的是薄薄的结晶体,饮茶时咬一小块,再把茶啜入嘴里,让它慢慢地与口内的甜味中和。有的是方糖,他们的做法是用拇指和食指拿着糖块,蘸蘸茶,放进口里,等它在嘴里欲溶未溶之际,便啜茶入口,与糖中和。在啜茶时,口里的糖溶化的快慢,决定着茶汤的甜淡程度。这种由饮茶者自己控制饮茶甜味程度的饮茶法,是伊朗人觉得最为惬意的事。

第三是饮茶时常与水烟相搭配。在伊朗的茶室都备有五色斑斓、宛如工艺品的长颈的水烟壶。有的是一人一个水烟壶,有的是几人围坐合角一个大水烟壶。这种水烟不同于香烟,是绿色环保烟。在水烟里烟味不大,却增添了橙子、香蕉、草莓、菠萝等水果味。在饮茶的同时,吸着这种水烟,风味独特,甜香可口,馥郁清新,是一种很好的享受。

一碗茶的情怀


欢迎来到本网站,下面为您提供的是《一碗茶的情怀》内容,感谢阅读!

有人说,品茶如品人生,酸甜苦辣,尽在一碗茶汤之中;有人说,品茶就是品人的情怀,亦苦亦悲,亦甜亦甘,尽在一碗茶汤之中。

情怀是什么?近年来,互联网营销上出现了一种新的手段,即是情怀营销,比如罗永浩卖锤子手机,先是大张旗鼓地宣传,讲故事,谈情怀,让大家内心充满期待。

网络上对”情怀“二字是这么解释的,情怀即是含有某种感情的心境。郁达夫《过去》:“两旁店家的灯火,照耀得很明亮,反照出了些离人的孤独的情怀。”情怀,或有感于世界万象,或有感于人生百态,或有感于生活琐事。

情怀,尽在一碗茶汤里。茶杯,显得太过精致,以茶杯饮茶,人无法足够的放松与自在。饮茶之初,便是大碗。大碗喝茶,虽粗俗,却情真。一碗粗茶,便是生活的平淡之味,不过惊艳,不过让人印象深刻,却足以打动人心;一碗好茶,像是一座好山,一条好水,品好茶,像是在品好山和好水。

这碗茶,或是久别重逢的相遇,或是即将别离的惆怅,或是怀才不遇的苦闷,或是欣喜,或是悲痛。一碗茶,囊尽了种种情怀之味。时光很慢,人生百味得一一尝遍;时光飞逝止于一碗茶汤。

品一碗茶,一碗万象的情怀;品一碗茶,一碗短苦的人生;品一碗茶,一碗生活炙热的情怀。一碗茶的情怀,即是人的情怀。

以上就是为您提供的《一碗茶的情怀》全部内容,在阅读的过程中是不是有所收获呢?更多内容请继续关注我们网站内容更新!

情缘一碗茶“养心、养性,养气、养人”


阎肃:“养心、养性,养气、养人,饮茶大有益。”

“我爷爷小的时候,常在这里玩耍,高高的前门,仿佛挨着我的家……他一日那三餐,窝头咸菜么就着一口大碗儿茶。世上的饮料有千百种,也许它最廉价……可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它醇厚的香味儿,直传到天涯,它直传到天涯……”伴着耳熟的旋律和泛黄的记忆,我与阎肃老师说起了这牵绊情缘的一碗茶。

前门情思大碗茶

那年,一批返城的知青回到北京,阎肃就在其中。下了火车,走在前门火车站,炎热的天气让前门楼前的一个露天小茶铺显得格外亲切,简单的一个大案板,摆着一溜儿大茶碗,黄黄的茶汤,一口翻将在肚,又解渴又便宜,透着一股子亲切劲儿。后来在《北京晚报》上有一篇文章,说一位老华侨,回国找寻儿时的许多回忆,文字里充满了对故土、故乡的崇拜情感。阎肃因此受到启发,他说:“我想,其实,人们关于童年的记忆是很具体的,一碗豆汁儿,一棵老槐树,一碗大碗茶……所以,我就这样写了那首《前门情思大碗茶》。其实,歌词中很多细节和元素是来自老舍先生的小说。”后来,这首反映当时一代人思乡情结的《前门情思大碗茶》慢慢被大家传唱开来。

“老北京的八大胡同我都喜欢转,公共汽车不方便,就靠走。只要有空,不管刮风下雨,从永定门出来,走到前门、大栅栏再往珠市口。喝着茶,听着书。现在那些相声演员师父的师父,我就是他们的听众。但这一切乐子,都要茶当引子才有味道。”

烟雨渔舟遇“仙翁”

上世纪60年代初,阎肃老师在地方上采风,在去汕尾的途中,有了一次神来的巧遇。“那次是在一支小渔船上,遇到了一个老渔翁,闲聊的时候,我们说到了茶,说得很投机。船将靠岸,我们却谁都没有告别的意思。这时候,船外下起了小雨,老渔翁拿出了珍藏的好茶。虽然只有我们俩,但他还是摆上了四个茶碗,认认真真地来了一套关公巡城、韩信点兵……这是我第一次喝功夫茶,没想到竟是在这么一个小木船里。意外的是,就是这样一个赤脚踩泥巴的老翁竟然对茶这么讲究。其实,听着老渔翁的福建话,交流上多少有些障碍,但是我们还是越聊越起劲。这老渔翁视茶如命,而且只爱福建功夫茶这一种,爱得相当执著。老渔翁没别的嗜好,就被这一口茶累着,一辈子就这么个想头——喝好茶。”烟雨渔舟,巧遇爱茶的老翁,至今令阎肃老师印象深刻。也就是从那时开始,他慢慢懂得了乌龙茶,并为后来创作《铁观音》打下了基础。2002年,在安溪举办的第一届中华茶产业国际合作高峰会上,由阎肃作词、孟庆云作曲毛阿敏演唱的茶歌《铁观音》掀起了大会的高潮。但是,阎肃老师说:“虽然是知道一些传说、典故,但这些都是皮毛,写了这些茶歌,我对于茶还是不甚了解。”

不可一日无茶

“养心、养性,养气、养人,饮茶大有益”,78岁的阎肃老师身体很好,他说这是茶的功劳,“这种饮料在淡中透有太和之气,让人的心变得宽容、平静,调和之间没有大的起伏。心急气浮的时候,焦急烦躁的时候,喝上两口茶很是有用。比如小孙女闹了,写东西写不出来了,喝喝茶,就把火气过滤冲淡了。也不用早晨啊、雨夜啊的,随时喝上一口,都能感受到茶内在的冲虚太和。所以我说,让我饿一天可以,没有酒喝也可以,但不可一日无茶。都说酒是三杯通大道,我看茶也是。

“但喝茶我喝传统的茶叶,袋泡茶不好,看不见叶子,看不见沉浮。而且最好是能有好水,比如虎跑泉的水,那种清冽是其他水没办法比的,泡出茶来,碧绿!后味甘甜。这种水的讲究,虽然是士大夫的穷讲究,但有道理。不过,话说回来,研究到这个程度,就脱离老百姓了,离生活远了。像大碗茶才是老百姓的茶,朴素的茶。如果把茶弄得神玄、贵族的地步,就不应该了。老百姓的茶不能太贵,要不还不如留着钱吃肉了。所以区别就在于是赏茶还是喝茶,要喝茶,当然还是物美价廉的大碗茶。如今,我喝上口大碗茶,还可以回味起童年的往事、多年的老友和流离的生活。

“现在茶业的竞争过分了,像普洱茶,跟当年的君子兰一样了。所以,我还很怀念过去的老茶馆,像老舍先生描述的‘裕泰茶馆’,四川的茶馆。那才是属于生活的,亲切的。而且,那是孕育艺术的地方,喝茶就着身边的热闹,写着自己的东西,那叫一个美哦!现在这些东西少了,所以也想呼吁一下。”

河州人的“刮碗子”茶


我们说的河州,就是今天的甘肃临夏市。它地处古代的丝绸之路、唐蕃古道和甘川古道的交会处,在古代属于四通八达的交通枢纽。正因为如此,它在古代是个物资集散地,也是一个茶叶的集散地,我国南方的茶叶就是由这里中转而运到中亚和欧洲的。河州的这种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河州人与茶结下不解之缘。

河州人将饮茶称作“刮碗子”,有句民谣说:“宁丢千军万马,碗子不能不刮。”可见饮茶已经成为河州人的特殊嗜好。让人奇怪的是,河州并不产茶,他们却每天都离不开茶。在他们的生活中,走亲访友,带点茶叶是最体面的礼物。家里来了客人,要先用茶招待。至于订婚这类大事也是少不得茶,男方是以送给女家两块茯砖茶为订婚标志的,因此他们将订婚称作订茶,足见茶在婚姻这类大事中的重要位置了。他们的饮茶人群很广泛,不仅是家资万贯的人饮茶,就是一些被称作“脚户哥”的马驮子脚夫也喜欢饮茶。

河州人最喜欢饮云南绿茶中的春尖茶和下关沱茶。他们饮茶的形式有好几种。如“苦茶”,是用沸水冲泡的茶,不加作料,为的是品尝茶的苦味和醇香;有“三香茶”,是在沏茶时同时加入一些冰糖和桂圆等作料;还有“五香茶”,这种茶如同三香茶,只是更增加了几味作料,像葡萄干、红枣等作料。此外还有“松州茶”和茯砖茶。前者是一种用茯砖茶加奶烹煎的,并加上了盐巴等作料的奶茶;后者则是用茯砖茶和盐巴、姜粉等烹煎的茶。还有一种奶茶,饮用前放人一些盐、椒粉等作料,用以除去牛奶的腥昧。奶茶本是藏族的喝法,因河州地处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的过渡带,受到藏族生活习惯的影响,也喝奶茶。这种茶,既有茶的醇香,又有茶的苦味,很是好喝。

河州人饮茶的茶碗是一种三件套的茶具,俗称“三炮台”,实际上就是盖碗。这是由喝茶的茶碗、茶碗盖儿和托盘组成的三件一体的茶具。这种茶具多为瓷制,个别讲究的人家也有景泰蓝制作的。他们之所以将饮茶称作“刮碗子”,就是指饮茶时不断地用碗盖儿刮茶叶,使得碗里的茶叶不停地翻滚,得以充分地浸泡,反茶时不断地用碗盖儿刮茶叶,使得碗里的茶叶不停地翻滚,得以充分地浸泡,反复嗅闻茶的醇香。同时也防止茶叶喝到嘴里。

赵州一碗茶 缘起茶更香


赵州禅师三声“吃茶去”,是闻名天下的禅林公案,也是“茶禅一味”的肇始标志。当代将“吃茶去”禅茶文化弘扬发展,贡献最大者概属高僧净慧大德。而河北省茶文化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舒曼,为“吃茶去”禅茶文化满腔热情地诠释、奔走、呼喊,功亦不可没。

舒曼先生乃上海浦东川沙人,近些年来在燕赵大地全副身心普茶,为河北茶馆茶店茶人高筑交流、共荣的平台,使河北深厚茶文化资源得以挖掘,让河北茶文化事业展现勃勃生机,在全国茶文化界成为一个巨大的存在。正如他在阐述净慧长老对中国禅茶文化功能的概括时所言:“以感恩的心面对世界,以包容的心和谐自他,以分享的心回报大众,以结缘的心成就事业。”他在“觉悟人生,奉献人生”中成就了自己,从一个“半路习茶”者,从一个“自由撰稿”者,成为全国茶文化界有名的专家,被许多相关组织聘为特邀研究员、特聘专家,而且在2007年11月庐山东林寺举行的第三届世界禅茶文化交流大会上荣获唯一“禅茶宣传贡献奖”。

“以茶结缘,这是我所创造的条件,也是我将成就的事业。”舒曼在新出版的《缘起茶香》书中后记写道。他的身心在赵州茶香中升华,赵州茶,因他结缘而更加馨香四溢,广泽人间。“缘”为何物?净慧长老说:“缘在佛界来讲就是诸多的条件。如果以因果论,因,是根据,缘,是条件。人生能够做的事情就是去结缘,就是去创造条件。只有去创造各种有利于自己事业发展的条件,人生才有成就。”我应邀正在为《杂文报》创始人、全国名专栏《河北日报》“杨柳青”主笔储瑞耕先生编辑出版《储瑞耕“小道理”》,书虽名为“小道理”,却囊括成就人生的方方面面哲理性体悟。那里体现出的要义更多地是“执着”、“奋争”,舒曼成就人生的道路因为茶的芬芳、禅的浸润,使他的“执着”、“勤奋”显得清静而恬淡。

“吃茶容易,悟道者难。”舒曼先生吃茶,注重茶意,“久而久之,渐渐喜欢禅意和哲学味较浓的书籍来充实对茶的认识”,他在《吃茶的定数》中写道:“品茶而不悟茶理,不可能登堂入室,乃伪劣之假茶人。”他在《茶与中国文化》中把茶的“味”外之味概括的系统且富有诗意:“茶的‘味’外之味——感兴着一种民族的审美趣尚,浸润着一派清雅的文化氛围,涵养着一个廉净的精神境界,充溢着一缕优美茵蕴诗意,提升着一种道德的精神素质。”至于吃茶,“爱怎么吃就怎么吃,想怎么吃就怎么吃”,他在《吃出自己的风姿》中说:“茶,只要吃出真正的味道来,也不失为一种让人钦羡的风姿。”

所以他不随“潮流”吃茶,自我觉悟还要“觉他”,当看到世人“在不晓得如何吃茶的时候,通常追求新奇以及所谓‘与众不同’的口味”“‘潮’来‘潮’去,‘流’东‘流’西”,撰文《“潮流”中的茶》引导大家理性回归,结语启人深思:“吃茶的潮流是一阵风,吃茶之人本身却是风中一颗树,树会跟着风走吗?”佛与众生的区别,只是悟与迷的区别;而专家与非专家的区别,看来是理性与非理性之差了。

舒曼为文,当属学者作派,伴着“睡起有茶饥有饭,行看流水坐看云”的愉悦,“在理性中思索、求知,希冀赵州禅师的顿悟”。中国茶文化,源头在道家,核心在儒家,发展在佛家,中国儒、释、道文化的精髓在茶文化内涵中都得到了体现。建设和谐社会,需要先进的文化来决定人类进化、民族进步、社会发展的命运,那么弘扬茶文化能否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条重要渠道?舒曼对此多有论述,《缘起茶香》收入的许多文章涉及到这个话题。或许,“通过以茶悟道,效法大地的胸怀,包容各方面的人,容纳不同的意见,使他人和万物都得以各遂其生”,“再以理性合法的形式处事并对待各种矛盾”,可以真正达到“人的和谐、家庭的和谐、社会的和谐乃至世界的和谐”。

我与舒曼先生相识日久,是他和项春霞女士引我走上习茶之路,为我提供了许多亲近茶、禅的机会。“缘分就是一杯茶”,“是一种偶然性和必然性有机组合之茶”,因我在杂文界摸爬滚打小有所成,2005年受邀与舒曼先生共同策划河北省牛城首届茶文化交流大会,后又多次联手筹划茶文化其他活动,逐渐相识相知。舒先生内厚外敛、平和乐生,深得我内心敬重。尤其是我们有幸共同参与和见证了中国禅茶文化精神诞生的全过程,让我实实在在领略到了上净下慧老和尚的高度智慧和舒曼先生本人对茶文化极强的责任感。

为什么这么说呢?当时的背景是距天下赵州国际禅茶文化交流大会召开仅剩一个月时间,舒曼以河北省茶文化学会秘书长的身份邀净慧长老到邢台三剑茶艺馆品茗论禅,目的就是请净慧长老一起总结、归纳中国禅茶文化理念,并借净慧长老在海内外禅宗界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又是本次赵州大会的组委会主任,由净慧长老在赵州国际禅茶文化大会上推出,以此作为禅茶文化的核心而发扬广大。这个时候就要说“如果”了,如果舒曼当时没有产生请净慧长老总结、归纳和推出中国禅茶文化理念的念头,如果净慧长老对中国禅茶文化精神把握得不准确、归纳得不精炼,那么可能就无此一说了,也就不会推出后“激烈地搅动了茶佛界人士对之的眷注之心”。还有两个“如果”,那就是如果项春霞女士和我主办的《茶文化大观》报,没有刊登国学大师文怀沙的照片及文章,如果没有把那期报纸恰恰摆在当时的桌面上,可能“正、清、和、雅”的中国禅茶文化精神就是另外一个模样。当然只是“可能”,正是这些“可能”没有成为现实,才保证了“正、清、和、雅”中国禅茶文化精神的顺利诞生。您看看,此事正好印证了禅宗六祖慧能所言:“各自努力,随缘好去。”

就此诞生过程,我先后在《茶周刊》发表《无尽禅茶意——记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净慧老和尚》、在《茶博览》发表《中国禅茶文化的精神——邢台三剑茶艺馆品茗论禅记》等。舒曼后来依此记述,加上中国禅茶文化“感恩、包容、分享、结缘”四大功能,扩写成《禅茶文化:开引一股源头活水——中国禅茶文化精神及功能诞生始末》,洋洋洒洒近万言,现也收在这本《缘起茶香》中。

河北省佛教协会常务副会长、柏林禅寺方丈明海法师曾作文《禅堂中的茶道》,言曰:“有时,禅人会在此一当下蓦然翻身,彻见心性的本来,打破生命的谜团,虚云和尚即是一例。他在高旻寺的禅堂中,喝茶时因杯子落地摔碎而豁然大悟。一代祖师从这里诞生。”读者诸公,有时间品读品读《缘起茶香》,没准,也会像舒曼先生那样悟出“茶之所以能‘活在杯中’的道理”,悟出“活在当下、享受当下那种‘得道’的禅喜”呢!

林妹妹到底给宝玉喝了哪碗茶?


话说我国著名绿茶——龙井茶,因产于杭州西湖龙井而得名。曾经听说在某次茶会上,大家正在兴致勃勃地冲泡着西湖龙井,有位小伙伴怯兮兮地问:“西湖龙井、祁门红茶、白牡丹、白毫银针……这些茶,都是长在这些名字的茶树上的吗?”噢......不知诸位读到此处的小伙伴们作何表情?想我小伍当时,也只能傻楞楞地杵在那儿,张口结舌,心里想象着如果《红楼梦》里的林妹妹在给宝玉沏龙井茶的时候也来上这么一问,会把宝玉唬成啥样?

那是第八十三回,宝玉到潇湘馆看黛玉,黛玉叫紫鹃:“把我的龙井茶给二爷沏一碗。”......想来林妹妹对龙井茶一定是爱极了的,她也一定知道西湖龙井中,狮峰山所产的龙井茶当属上品,而小伍却觉得梅坞龙井更符合林妹妹的气质,但不知曹雪芹老先生在写这一篇章时,心里有没有想到过这个问题,所以,林妹妹唤丫头给宝玉沏的到底是狮峰龙井还是梅坞龙井就成了一个“未解之谜”了!

先不论林妹妹当时招待宝玉的到底是哪款龙井茶,西湖龙井那独特的品质风韵,精湛的制作工艺,以及“色绿、香郁、味甘、形美”的“四绝”如今都已经誉满全球。而小伍和小伙伴们虽然看不到林家丫头的泡茶“绝技”,但尚能通过借鉴一些前人的经验复原一下黛玉挑茶,紫鹃泡茶的情形了!

为宝二爷泡一碗好龙井的三大要素

1.选好茶

林妹妹定会选择品一款自己喜欢且适合宝二爷口味的茶叶,就如妙玉会投佘太君所好,为其奉上老君眉一样。从习惯来讲,有些人爱喝铁观音,有些人爱喝正山小种,还有一些人爱喝花茶、绿茶、武夷岩茶等,这些茶都有明显的地域性,就如西湖龙井中五大一级产区:狮、龙、云、虎、梅所产的龙井茶,都有细微差别一般。不同地域的茶在“茶迷”的味蕾上,哪怕是再微妙的差异,也是会被甄别出来的。

2.选好器

古代饮茶器皿很多,陆羽《茶经》 里列举了煮茶和饮茶的29种器皿,如今的茶具已无取水用具、煮水用具等,常用的有茶壶、茶杯、茶碗、茶盘、茶盅、茶托等饮茶用具。东北、华北一带,大多数人喜喝花茶,一般常用较大的瓷壶泡茶,然后斟入瓷杯饮用。江南一带,普遍爱好喝绿茶,多用有盖瓷壶泡茶。福建、广东、台湾以及东南亚一带,特别喜爱乌龙茶,宜用紫砂器具。四川、安徽地区流行喝盖碗茶......

喝西湖龙井这类名优绿茶,选用无色透明的玻璃杯最为理想。对于林妹妹来说,她生活的时代没有透明玻璃杯,只能给宝二爷泡一“碗”来,在当今看来有些美中不足,如若林妹妹知道后世有玻璃杯一物,定会想穿越时空来到现代,花上重金买一只带回去。

3.选好水

水为茶之母,了解水质是泡好茶的第一个要素,水质的好坏会直接影响茶汤的品质,水不好就难以展现出茶叶的特性以及色、香、味来。水分软水、硬水。软水喝起来顺滑爽口;硬水喝起来在舌间涩涩,刺激喉舌。水又可分为泉水、井水、自来水等,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用山泉水泡的茶被大多数茶迷认为“味道最好”。

小伍提示:品饮西湖龙井茶,无论使用何种茶杯,均宜小不宜大,忌用100℃开水,通常水温控制在80℃左右就好,否则大容器和大热量会使龙井茶叶被烫熟,使它失去应有的色、香、味。

言归正传,咱们再来猜猜林妹妹当年给宝玉泡的到底是狮峰龙井还是梅坞龙井吧,怎么玩法?且往下看!

花间一壶茶:七碗喝不得


《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唐卢仝)

日高丈五睡正浓,军将打门惊周公。

口云谏议送书信,白绢斜封三道印。

开缄宛见谏议面,手阅月团三百片。

闻道新年入山里,蛰虫惊动春风起。

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

仁风暗结珠蓓蕾,先春抽出黄金芽。

摘鲜焙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不奢。

至尊之余合王公,何事便到山人家?

柴门反关无俗客,纱帽笼头自煎吃。

碧云引风吹不断,百花浮光凝碗面。

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

山上群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风雨。

安得百万亿苍生命,堕在巅崖受辛苦!

便为谏议问苍生,到头合得苏息否?

茶叶和碗在吐蕃的传说


都松莽布支在位之时,蕃著出现了以前未曾有过的茶叶和碗,详细情形将在别处介绍,在此仅述其大概。某一个时候,国王都松莽布支得了一场重病,当时吐蕃没有精通医学的医生,国王只能注意饮食行动加以调理。

当国王安心静养之时,王宫屋顶的栏杆角上,飞来一只以前没有见过的美丽的小鸟口中衔着一根树枝,枝上有几片叶子,在屋顶上婉转啼叫。国王看见了小鸟,开初并没有注意它。第二天太阳刚刚升起时,小鸟又飞来了,还和前一天一样啼叫。国王对此情景不禁犯疑,派人去查看,将小鸟衔来的树枝取来放到卧榻之上。国王发现这是一种以前没有见过的树,用手摘下树叶的尖稍放入口中品尝其味,觉得清香。加水煮沸,成为上好饮料。

于是国王召集众大臣及百姓,说:“诸位大臣及平民请听,我在这次病中对其他饮食一概不思,唯独小鸟携来的树叶作为饮料十分奇妙,能养身体,是治病之良药。对我尽忠尽力的大臣们,请你们去寻找这样的树长在何地,对找到的人我一定加以重赏。”

吐蕃的臣民们遵命在吐蕃的各个地方寻找,俱未找到。大臣中有一名最为忠心、一切只为国王着想之人,沿着吐蕃边境寻找,看见汉地有一片密林,笼罩紫烟,就前往该处。他心想:“那边的密林之中,必定有这样的树木”密林的这一边,有一条大河,渡不过去,却隔着河望见那种树就长在对岸林中。大臣想起国王之病,决心冒险过河。

此时忽然有一条大鱼在他面前出现,游过河去。使大臣看到河面虽然宽阔,但水深并不足以淹没人,心中大喜,就沿着鱼游过的路线涉过大河。大臣到达森林之中,只见大多数都是小鸟带来树枝的那种树,心想:“这必定是鱼王显现,为我引路。”他欢喜不尽,采集此树树枝一捆。又思量道:“此物对我王之病大有效用,中间道路如此遥远,若有人前来帮助背负,或有一头驮畜,岂不更好。”想到此处时,忽然有一白色母鹿,不避生人,跑到身前。大臣想:“此鹿或者可以驮载。”乃试验之,果然如愿,于是将此树枝让母鹿驮上一捆,大臣自己背上一捆,返回国中。路上跋涉,非止一日。一月之间,母鹿驮载,直送大臣到达能望见吐蕃国王宫城之处。

吐蕃大臣在此处召集民夫,将树枝送到国王驾前。国王十分欢喜,对此大臣重加赏赐。国王疗养病体,亦大获效益。此后,国王说:“此种树叶乃上等饮料,饮用它的器具,不能用以前有的玛瑙杯、金银等珍宝制做的瓢勺,需要找一种以前没有的器具。听说汉地的皇帝有一种叫做‘碗’的器具,可派人前去要来。”于是派出使臣前往汉地,汉地皇帝说:“我们汉地与吐蕃双方多次交战和会盟,为利益吐蕃,我已历次送去医药历算、各种工匠,各种乐师,吐蕃并不记住我的恩德,因此不能将碗赠给吐蕃。若吐蕃自己有制作的原料,我可派遣一名制造碗的工匠前去。”

吐蕃使臣将汉地造碗的工匠请来,在国王驾前将出使经过奏闻。国王说:“如此,我们还是自己制造。只是不知需要些什么原料和工具?”工匠回答说:“原料上等的用宝石,中等的用石疖,次等的用白石头也可以。”国王说:“如此,府库中这三种原料都可供给。”工匠问:“碗的种类很多,不知要造什么样的?”国王说:“我想要造的碗,应是以前汉地也没有兴盛过的。对形状的要求是,碗口宽敞、碗壁很薄。腿短、颜色洁白、具有光泽。这种碗的名字因为是以前吐蕃没有时兴的东西,依靠它又可以长寿富足,所以就叫做兴寿碗,碗上的图案,第一应是鸟类,因为是鸟将茶树枝带来的。

上等的碗上应绘鸟类口衔树枝的图案。中等的碗上应绘鱼在湖中游,下等的碗上应绘鹿在草山之上。比这三种再差一些的碗,其图案和形状由工匠自己随意决定。”于是工匠分别原料的好坏、清浊,制成兴寿等六种碗。按照国王的吩咐制成的三种,分别起名为夏布策、南策、襄策。普通的三种,起名为特策、额策、朵策。吐蕃叫做兴寿的这各种碗,这以前在汉地也未曾有过。这即是茶叶和碗最初在吐蕃出现的情形。

相关文章